You are on page 1of 8

友善列印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print.php?id=%20201019901006c.tx...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http:/
/ww
w.t
aiwan-
panora
ma.com
深耕議題,遍地開花:青年公民運動
列印本頁 關閉視窗
2010年1月第0
06頁 文.林欣靜 圖.林格立 列印日期:2
009年1
2月31日

提起台灣的學運或青年 社運 ,一般人的直覺聯想,莫過於18年前那朵綻放在中正紀
念堂的野百合圖騰──當時曾有近6,000名學生集結此地靜坐抗議 ,並提出「解散國
民大會、廢 除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等
4大訴求;即使時過境遷,學生們勇於挑戰政治禁忌 、爭取民主自由的形象,至今仍
深入人心。

反觀這一輩年輕人,當封閉威權 的時代氛圍不再,他們也缺少了戮力抗爭的目標,
加以高等教育普及、社會競爭越趨激烈,青年的關注視野,似乎也必然移轉至個人主
義的逸樂或自身前程的汲汲營營。不知不覺中,「漫無目標、缺乏熱情、抗壓性弱、
不關心公共議題」,就成為人們對這群「Me」世代的刻板印象。

然而實情真是如此嗎?現代青年自私、冷 漠,不熱中公眾事務?其實不然,他們只
是順應時代的多元化變遷,關注面向變廣而力量分散,執行模式則隨問題的複雜化而
走向專業分工。在一般人尚未察覺的角落,仍有許多勇於獻身公義的年輕人,正在苦
心耕耘、一步一腳印地實踐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也勢將牽動台灣的未來。

2008年11月6日上午11時整,一向肅穆的行政院大門前,陸續集結近600名身著黑
衣、配戴口罩的年輕人。

這群看似斯文白淨的面孔,是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他們既沒有
傳統社運者慷慨激昂的理念陳詞,和周遭戒護的警方之間也沒有劍拔弩張的衝突對
立 ,只是靜靜地坐在這塊依法並不開放集會的廣場,並高舉「人權」、「言 論自
由 」、「迎『陳』如戒嚴」、「警察暴力」等看板,抗議自11月3日中國大陸海協會
長陳雲林來台後,警方一連串執法過當的舉措。

第二天,這群原本平和靜坐的學生,也難逃被警方抬離的命運,被迫轉移陣地至自
由廣場,自此展開為期兩個月的抗議行動。

未 竟其 功的 野草 莓

這場因「偶見不平」而擦槍走火的學運,後來定名為「野草莓學運」。這個名稱不
但是時下年輕人對外界定位的自嘲反諷,也隱含向18年前在同一地點抗爭的「野百合
學運」致敬意涵。

這群學生後來也提出了「總統馬英九及行政院長劉兆玄必須公開向國人道歉」、
「國安局長蔡朝明、警政署長王卓鈞應立刻下台」,以及「立法院立即修改限縮人民
權利的《集 會遊行 法 》」等3大訴求,並透過網路串連,在台北、新竹、台中、台

1/8 2009/12/31 下午 04:46


友善列印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print.php?id=%20201019901006c.tx...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南、高雄、嘉義開闢6大同步靜坐會場,極盛時的參與人數曾超過2,000人,這也是繼
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後,另一場規模最大的學生運動。

只不過,18年來,台灣的政經環境已從高壓走向脫序再回歸平穩,執政黨也兩度輪
替,野草莓的「修改集遊惡法」訴求,再也無法像過去野百合的「打倒國家機器專制
濫權」那樣撼動人心;加上參與學生本身又缺乏社運經驗,因此這個原本立意甚佳的
學運,就在政府及媒體同步「冷處理」下逐漸稀釋,學生最後也在2009年1月4日,默
默撤出了自由廣場。

從 街頭 到關 心公 共 議題

縱然成果不如預期,不過這個曾被部分名嘴批評為「難脫綠化色彩」、「依附在一
群『野教授』羽翼下」及「沒有世代特色」的學運,參與者卻不若外界原本預期般
「鳥獸散後什麼都不會留下」。相反的,在一年後的今天,仍有許多人在各自專精的
領域,為他們曾經挺身捍衛的「人權」、「言論自由 」、「公平正義」等理念努力。

例如曾在學運期間開闢「網路直播靜坐活動」節目的十餘名「主播組」學生,在野
草莓散場後,仍然執著地帶著自己的攝影機、麥克風和筆電等設備,出現在其後的
「五一勞工大遊行」、「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民間公聽會」、「記協、媒改團體抗議
年代電視台非法解雇勞工」、「集遊法修廢記者會」、「人民作主千里苦行」、「秋
鬥」等新聞事件現場,嘗試以「公民記者」的身份,為眾多在主流媒體 中被消音或邊
緣化的弱勢族群與公共議題發聲。

有趣的是,這群非傳播科系學生製作的直播節目,卻常能吸引上百人同時在線收
看,「野草莓電視台」網站也成為各領域社運團體連結互動的重要平台。

主播組學生、甫從中正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小p」坦言,過去她其實就是一般人印
象中「對公共議題漠不關心」的平凡大學生,但從電視上看到陳雲林來台時警方一連
串執法過當的舉措,彷彿回到了戒嚴時代,甚至連平和靜坐的學生也無法倖免,讓她
深感「實在太超過」,因此才參與野草莓,卻意外為原本狹隘的視野開闢了另一片天
地。

「在廣場靜坐的過程中,許多社運團體都曾來聲援,像我這樣宛如『一張白紙』的
學生,才有機會接觸到『樂生拆建』、『原住民迫遷』、『在台圖博(西藏)人何去
何從』等議題,也因此才發現,原來掩蓋在主流社會價值下,還有這麼多值得傾聽的
另類聲音,這也是我日後願意投身紀錄工作的主因,」小p如此表示。

沒 有喝 采地 深耕 理 想

包括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李丁讚、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叡人、世
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陳信行、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管中祥等人均認為,這
個曾被譏諷「成不了氣候」的學運,最大的成就莫過於讓數百名像小p這樣原本「不
知民間疾苦」的青年學生,養成關心公共事務的習慣。

2/8 2009/12/31 下午 04:46


友善列印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print.php?id=%20201019901006c.tx...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只有親身參與,才能明白社會運動的力道和侷限,這是課堂上講一百遍也學不到
的民主教育,」這群學者一致指出。

除了野草莓這個後勢仍在醱酵的學運外,其他在環保、工運、反迫遷、網路文化等
領域,也各有一群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在分頭努力。

他們或許沒有過去學運領袖長袖善舞、號召群眾的個人魅力 ,更不走傳統社運丟雞
蛋、綁白 布 條、悲情流血的街頭路線,反而採取專業分工的方式,一步一腳印地深耕
議題,因此在媒體的曝光度也相對薄弱,往往必須闖出一番成果後,民眾才會驚覺
──原來還有這麼多「依然有夢」的年輕人,正在各個看不到的角落默默耕耘!

例如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及「台灣部
落格協會」等兩大部落客團體,就號召了近百名的年輕網友,結合噗浪、twitter、
Google map等新興網路工具,成立「莫拉克災情地圖」、「民間災情網路中心」等網
站,效率驚人,也讓社會大眾對網友動員的力量刮目相看。(見「宅男出擊,網路社
運來了」一文)

另外像獲得青輔會2008年「青年公共參與獎──公民媒體獎」的「蘇花糕餅鋪」網
站,也是由近百名來自各大專院校、關心「蘇花高」議題的學生義工成軍,各自發揮
法律、環境工程、動畫設計、紀錄片拍攝等所學專長,並在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
壽、導演侯孝賢等人的贊助下,成功以網路連署串連、拍攝電視廣告、製作精美的說
帖教案等方式,鴨子划水般地讓蘇花高爭議深入人心,並在2008年總統大選辯論時被
選為「10大公民議題」之一。

受「蘇花糕餅鋪」及其他環保團體掀起的輿論影響,糾纏十餘年的「蘇花高環評
案」已在2008年中拍板定案駁回,堪稱是近年來環保團體的最大勝利。

學 運具 悠久 脈絡

其他如日前在澎湖博弈公投中著力甚深的「反賭聯盟」,以及刻正延燒的「反中科
四期及八輕國光石化工程」議題,均有許多年輕面孔參與。

更不要提已投入北縣新莊「樂生療養 院 保留運動」超過5年的「青年樂生聯盟」,
即使該議題已冷卻近兩年,但至今仍有數十名學生持續投入;每逢周末假日,他們總
是風雨無阻地齊聚樂生,陪伴院區的阿公阿媽聊天談心,也定期舉辦「樂生社區學
校」的導覽或講座,藉此拉近院民及新莊居民的歧見,從而凝聚共識,儲備下一步行
動的能量。

「年輕人投入社會參與及公共事務的力量其實一直沒有消失,只是運動形式上已隨
時代脈動而改變,」長期關注台灣學生運動發展的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
叡人如此表示。

吳叡人說,台灣人的歷史記憶很短,提起學生運動總是只想到野百合,事實上早在
1920年代的日治時期,由林獻堂等仕紳帶領、以爭取「殖民地參政權」為主要理念的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就曾吸引數百名來自總督府醫學校、國語學校、師範學

3/8 2009/12/31 下午 04:46


友善列印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print.php?id=%20201019901006c.tx...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校的青年學生參與;1947年的「228事件」,亦有千百名年輕人不顧危險挺身而出,
台南成大學生還組織「學生軍」,對抗陳儀政府的武力鎮壓。

其他如1970年代基於民族主義 義憤的「保釣運動」、以貼近常民生活為創作主軸的
「民歌運動」,主導者均是學生;1980年代,台灣因長期追求經濟發展而導致的環境
公害、勞工剝削 等問題一一浮現,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其中勇於引介歐美思潮的學
人、具有自我覺醒意識的當地住民,以及眾多年輕學生,都在運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
角色。

「像我自己在1986年就讀台大時,就曾和『台大大新社』的夥伴一起下鄉,聲援彰
化鹿港鎮民一系列的『反杜邦設廠』抗爭,」吳叡人說。

專 業分 工、 長久 經 營

他也指出,觀諸古今中外的學運發展史,凡與「民族主義 」、「民主自由」及「階
級壓迫」相關的議題,總是最容易激起年輕人的正義感及同 理心,而不管從政治或社
會運動的發展脈絡分析,台灣青年都從未缺席。

只不過在1990年代初期之前,不管是為自由人權、性別 平等 、本土文化、環保生
態、農民或勞工權益奮戰,共同敵人最終總是指向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強勢國家機器壓
制,由於抗爭目標單一明確,力量自然容易聚集,同時也較能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

不過在1996年總統開放直接民選,以及2000年政黨首次輪替後,台灣「形式民主」
的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各種人權法案也陸續完成立法,部分社運與學運領導人也在
民進黨執政後進入權力核心,反而削弱了原本抗衡體制的動能,多年的運動沈寂也導
致人才與經 驗傳承 出現危機。

如今新一波青年運動興起,在主流的勞工和環保議題之外,他們的關懷觸角更趨多
元而細緻,如為同志、原住民及新移民(外籍配偶)等邊緣少數族群爭取權益;另有
一批人則從個人經驗出發,聚焦在更為切身的「反高學費」、「青年貧窮化」、「弭
平數 位 落 差 」等議題上。

他們也發現,當國家機器壓制的手漸漸鬆開,社運前輩們殷殷期盼的公民社會卻沒
有就此實現,反倒由另一個同樣龐大且更為狡獪的資本體系取而代之。這個新「敵
人」不像威 權壓迫那樣簡明易懂,而是分散各處、彼此利益交纏糾葛,運動參與者必
須投入更多心力,深入瞭解錯綜複雜的問題脈絡,才能提出具體有力的解決方式。

「這種從倡議抽象的民主自由理念,邁向專業分工的社運發展脈絡,其實在歐美先
進國家都能看到相似的軌跡,這也是台灣從政治、社會的集權專制,逐步邁向眾聲喧
嘩的民主化象徵,」吳叡人說。

特 色1:從 「啟 蒙」 到「 賦 權」

1990年代以降,台灣政經環境既已大幅變動,目前由年輕學子領軍的新世代社運幾
經摸索,似乎已發展出截然不同於前一世代的自我風格。

4/8 2009/12/31 下午 04:46


友善列印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print.php?id=%20201019901006c.tx...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其中最顯著的差異,是不再以「知識分子」自居,也不再有以引進國外思潮為傲的
「啟蒙」心態,對受迫害者的處境具同 理心 ,更相對尊重他們的主體性。

曾為18年前野百合學運5名「廣場總指揮」之一、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陳
信行認為,出現這種變化的主因,在於近20年來台灣社會資訊暢通、民智大開,且高
等教育更為普及。

例如在他投身學運的年代,台灣的大學升學率僅約30%,大學生都被視為未來的社
會棟樑,學成歸國者更被加諸「頂尖人才」的光環。「像我們讀大學時組『下鄉服務
隊』,阿公阿媽每次跟我們抱怨農村問題,總不忘補上一句『拜託你們回去跟政府
講』,這句話其實正代表著當時民眾對『知青救國』的普遍期待。」

大環境使然,過去大學生普遍存在著「高人一等」的精英心態,一旦投身社會運
動,難免就自居為群眾代言人,忽視了弱勢者的主體性和真實需求,也使得他們的規
劃常不自覺地變得窒礙難行。

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李丁讚舉例,1990年代流行一時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吸
納許多懷抱理想的熱血青年下鄉服務,卻多半以失敗收場,就是導因於「與群眾需求
不同調」的落差。

像是知名的嘉義縣「新港造街計畫」,主導者「新港文教基金會」原本希望在臨近
奉天宮的中山路進行「綠美化工程」,藉以帶動新港的宗教觀光活力,但因未考慮攤
商擺攤與遊客的停車需求,遭到當地民眾的激烈反對,幾經溝通仍無法達成共識,造
街計畫最後也胎死腹中。

不過在大學升學率已近100%的今日,青年學生再也沒人會以精英自居,即使站上社
運第一線,也認為自己僅是「群眾的一員」,而非領航者、救世者。

例如目前在工運界頗受好評的「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成立3年來已為近百名青年
打工族及派遣員工爭取到應得的職場權益,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正在於自己或周遭
同學也有相同的「被剝 削」經驗,對投訴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因此在為勞工權益發聲
時,多半站在「夥伴」的角色,幫助求助者認識自己的權益、必要時從旁提供法律協
助,但不為他們做決定,也不強迫他們加入「團體行動」。(見「為弱勢勞工喉舌的
『青年九五』 」)

陳信行認為,這種從「主導」轉為「服務」、從「啟蒙」改為「賦權」的模式,才
能引起共鳴,也是落實行動的關鍵。

特 色2:沒 有領 導、 組織 力 差

新世代年輕人不喜歡主導別人的另一面,則是「組織力差」且「群龍無首」,這也
成了現代青年運動的另一個明顯特色。

李丁讚分析,無論是1970年代的黨外運動、1980年代社運黃金10年,或是90年代初
期的野百合世代,上一世代運動者從小面對的環境都是威 權 式的──家庭中父權獨

5/8 2009/12/31 下午 04:46


友善列印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print.php?id=%20201019901006c.tx...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大、校園裡師長一言堂、社會上則是國家機器強力壓制。他們在反抗之餘,卻也難脫
這種成長背景的影響。因此一旦投身社會運動時,組織架構常是層級分明,領導者的
個人意見即代表某種程度的權威;如果有人出現不同想法,常常無法有效溝通,團體
內部所謂的「路線」、「派系」之爭也就時有所聞。

但現在6年級後半以降(民國6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多半成長
於願意尊重孩子意見的核心家庭、社會環境相對開放自由,但初階民主化的政治現實
則是藍綠惡鬥,原本被視為偶像的運動前輩,進入體系、掌握權力後竟也一一腐化,
身陷囹圄者更是所在多有。

這樣的所見所聞,都會影響到他們投身社運的行事風格──樂於分享溝通、尊重每
個成員的意見,卻缺乏分層負責的組織概念,更沒有人喜歡站上權力最頂端,成為成
敗一肩挑的主導者。

最顯著的例子當屬參與「樂生保留運動」達5年之久的「青年樂生聯盟」。這個組
織成員起初以各地醫學院的學生為主,從關心台灣公衛史的角度出發,其後吸引人文
社會科系的學生陸續加入,運動視野也擴大到古蹟保存、反迫遷、醫療人權等面向。

青年樂生聯盟成員之一、東吳大學社會系學生王顥中指出,「樂青」是一個「以私
人情感包裹」的團體,很多人都是因為喜歡這裡的環境、並與老院民相處融洽,才開
始接觸與樂生相關的眾多議題。這種立基於「個人溫情」的組織,當然較難形成傳統
社運層級分明的架構。

他分析,「無架構」的好處是彈性,就算少了任何一個人,組織都可以運作下去,
而且每一個人都必須熟悉聯絡動員、寫新聞稿、媒體發言等各項工作,所以很少有
「狀況外」的邊緣成員。

缺點則是看似平等的表象下,仍存在隱性的權力關係,例如人緣好或較早參與的成
員,就可能對運動方向擁有較大的影響力,但這些實際掌權者卻又因「沒有頭銜」而
不必為決策負責,這種「權責不明」的矛盾,有時就會演變成組織的內部衝突。

不過,無架構的組織縱使有缺失,卻是這群學生習慣且較為自在的模式。因此這些
年來「樂青」的成員來來去去,卻始終不乏新面孔投入;面對政府部門的強勢處理,
以及輿論普遍不看好的壓力,這個看似鬆散的團體也從未被打倒,他們「屢敗屢戰」
的韌性,連許多學運及社運前輩都稱讚不已,堪稱是近年來台灣青年社運 的最大驚
奇。

特 色3:論 述能 力差 、目 標 不明 確

除了不習慣發展分層負責的組織架構,相較於早期的社運前輩,現代青年也不擅長
建立及闡述理論,這種缺憾造成他們很難設定運動目標及行動策略,常只能「且戰且
走」地被動因應議題。

陳信行說,過去台灣的校園刊物及異議性社團相當盛行,有志投入公共事務的年輕
人,個個都是寫文章、想口號、搞活動的高手,也習慣透過社團的定期聚會交流辯

6/8 2009/12/31 下午 04:46


友善列印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print.php?id=%20201019901006c.tx...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論,幾乎人人講起左派理論、民主思潮都頭頭是道。

但90年代以降,政治壓制鬆綁,後現代「解構」並顛覆了一切宏大理論,加上網路
發展後各種資訊流通更為便捷,校園刊物、讀書會及異議性社團一一式微,取而代之
的是BBS個人板、校園板及部落格,年輕人缺乏在公眾面前闡述理念的機會,因此參
與運動時,也很難發展出結構完整的理論體系,當然更不習慣設立先驗性的運動目
標。

例如在野草莓學運時,學生對於「何時該進」、「何時該退」等行動策略的意見極
為分歧,而不像陳信行當年參加的野百合學運──當號召學生進入廣場靜坐的同時,
決策團隊就已在盤算該如何為運動收尾了。

又如同樂青成員中,近幾年也有人把行動目標轉移至野草莓、同志人權、文化議題
及反迫遷運動。「但這些年輕人往往無法說清楚議題轉換的扣連,只能訴諸『學長拉
學弟』、『好友相招』的情感動員,對整體運動的推廣其實是不利的,」陳信行分
析。

特 色4:個 人生 涯的 加值

時代轉變,是現代青年運動者組織鬆散、論述能力低落的主因;另一方面,當大是
大非、非「革命」不足以成事的氛圍已成歷史,Me世代年輕人在關心公義之餘,也試
圖將理念與人生規劃結合,不再走傳統自我犧牲的悲情路線。推動「蘇花糕餅鋪」網
站的靈魂人物李佳達,就堪稱「公」、「私」兼顧的翹楚。

台大法律系、交大科技法律所畢業的李佳達,2008年才獲得哈佛法學院「東亞法計
畫」的主動邀請,擔任為期3個月的訪問學者,他也是該計畫年紀最輕(當時約26
歲)、學歷最低(碩土班仍在學)的研究人員。

此外,李佳達曾獲邀參與的國際會議更是不計其數,例如他是2008年聯合國第14屆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的台灣環保NGO代表、2006年肯亞世界青年就業高峰會
的環保永續工作小組成員,目前雖仍在海巡署服役,卻早被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相中,成為「智慧城市小組」的一員,將與來自全世界的頂尖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並
量產最適合在都會代步的電動腳踏車。

外文能力和在校排名都不是特別突出的李佳達,為何能獲得這麼多國際組織及研究
單位青睞?其實就是看中他亮眼的環保運動成績。

除了讓人津津樂道的「蘇花糕餅鋪」經驗,李佳達也曾與台大「自然保育社」的夥
伴,成功擋下烏來水源地的聯外道路開發案;他也結合二十餘名來自台大、政大、交
大等各領域的研究生,精研環保署自1998年以降、共349本、厚度超過3層樓高的「環
境影響評估說明書」,並發表「現行環評制度已淪為開發案橡皮圖章」的研究報告,
對環保署形成極大壓力,撞擊力十足,影響也非常深遠。

「過去大家都以為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一定會影響課業甚至耽誤前程,但對我們這一
輩的年輕人來說,投入公共事務反倒是一種『最有價值』的學習,可以幫助自己累積

7/8 2009/12/31 下午 04:46


友善列印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print.php?id=%20201019901006c.tx...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無可取代的資源和能量!」李佳達笑說。

在眾多不起眼的微小角落,青年關心公共事務的火苗仍在接棒傳承。縱使動機、心
態、組織架構、執行模式及關心面向有別,但年輕人熱情、富正義感、願意超越利害
關係獻身理想的面貌,卻依舊長存。

「青年不變,變的是世代!」觀察台灣青年運動多年的吳叡人曾如此表示。不管時
代如何遞嬗,這群尚未被功利世俗污染的新血,將永遠是督促台灣社會向上提昇的一
股最重要動力!

光華畫報雜誌社 版權所有
列印本頁 關閉視窗

8/8 2009/12/31 下午 04: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