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2

生態復育與棲地營造

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部會分工

 建構及整合國家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及資訊網
 各項生物多樣性調查、分類與研究
 健全生物資源監測系統
 鼓勵及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之研究與利用
 推動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之維護、研究與應用
 建立生物安全與生物資源管理體系
 復育劣化環境
 健全保護區系統
 復原漁業資源
 加強入侵種管理
 鼓勵及協助非政府組織參與生物多樣性工作
 工作項目:復育劣化環境
 理念:將劣化之環境加以復育,提昇國土品質
 具體工作內容:
1 . 調查評定陸域、濕地與海洋擬復育劣化環境之
優 先順序與優先擬定之復育方式
( 環保署、農委會、國科會 )
2 . 訂定河川污染改善計畫與時程,逐年使河川與
口 水質之營養鹽與重金屬含量低於國際標準
( 環保署、內政部 )
3 . 推動人工濕地 之建構,協助改善水文系統 及水
域生態品質

( 經濟部 )

4 . 逐年發展各類生態系之合理復育方法 ,及評
估自然生態工法之成效與生態資源調查、監測
(含河川及海岸)

( 農委會、工程會、經濟部 )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 以 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
環境景觀、環保生態 等六大面向作為社區評量指
標,同時為促進社區健全多元發展,針對社區所
提出之發展目標及配套需求, 整合政府目前相關
部會既有計畫資源,分期分階段予以輔導,協助
其發展。
行政院 94 年 4 月 14 日院臺文字第 0940014390 號函核定
環境景觀領域
 策略
1. 社區風貌營造
2. 社區設施及空間活化
 施政計畫
1. 營造農村新風貌計畫 ( 農委會 )
2. 營造漁村新風貌計畫 ( 農委會 )
3. 都市社區風貌營造計畫 ( 內政部 )
4. 生態社區示範計畫 ( 內政部 )
5. 開發利用文化資產與文化環境計畫 ( 文建會 )
環保生態領域
 策略
1. 推動清淨家園工作
2. 加強自然生態保育:推動社區生態教育工作,宣
導生物多樣性理念,並鼓勵發展社區林業及生態
社區,建立社區與生態之伙伴關係。
---- 社區林業計畫
3. 推動社區零廢棄
4. 強化社區污染防治
綜合類

1. 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

2. 永續校園推廣計畫
台灣的棲地營造風潮
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 2005 蝶舞台北」蝴蝶
季系列活動,以「棲地營造彩蝶飛」為訴求。
 螢火蟲棲地營造
 蛙類棲地營造
 校園棲地營造
 武淵社區、武淵國小、老魏的家民宿共同建構
人工溼地
 微棲地改善
大生態池淺灘因為土質變硬,水域不足,
但這個區域是去年繁殖鳥類經常利用的地方
,發動義工多挖一些小水塘,並進行鬆土動
作,進行微棲地改善。
日本野鳥公園棲地營造
 位於東京灣旁的潮汐灘地,生物相豐富,當地漁民世代以捕魚及
採海菜維生,是做壽司的主要原料。
 1960 年,垃圾填海的計畫開始執行,野生動物遠離。後來垃圾
填海計畫因石油危機而暫停,土地又逐漸回復到荒野狀,野生動
物又漸漸回來。
 1978 年東京政府決定在此建立野鳥公園,這是日本由市政府經
營回復自然環境的第一例。在 1989 年「東京港野鳥公園」正式
對外開放,佔地 24.3 公頃,並委託日本野鳥學會( Wild Bird
Society of Japan )經營管理
( http://www.tptc.or.jp/park/yacho/y_top.htm )
名詞定義
 生態園: 生態教育園或生態教材園 (eco-
education garden) 的簡稱,以人為方式,在學校
、公園、動植物園內,模仿自然的棲地,營造
適合本土動植物生長棲息及生活的空間,以提
供學校師生或民眾觀察自然、欣賞自然、體驗
自然及從事自然或生態教育的場所。 ( 楊平世
、李蕙宇, 1998)
 水棲生物: 分為水生植物與水生動物,水生植
物的定義為生活史至少有一半的時間生長在水
中的植物或有潛力在飽和環境下生長的植物。
水棲動物則泛指生活史中某一時期,或全部生
活史均在水中完成之動物及經常於水域周邊棲
息、活動的動物,包括水棲昆蟲、魚類、螺貝
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等等。
 棲地營造: 在自然環境已被廣泛的破壞的
地方,重新創造一個生態系,它不僅僅只
是修復破壞地區的工具或供應一地區美學
上滿足、生物豐富棲地的方法,更具有扭
轉長期棲地消失、景觀因過度開發而日趨
單調的重要意義。 (Hopkins,1989)
 生態復育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為恢復生態系到一個接近它原來未受干擾
的狀態。
生態復育與棲地營造的差別
 生態復育 著重於以生態原則來恢復現今仍存在,已被
破壞的半自然棲地,通常其所使用的方法為變更維護
管理方式。
 棲地營造 則用於在自然環境已被廣泛的破壞 ( 經農業
、採伐森林、採礦、土木工程等 ) 的地方,重新創造
一個生態系,它不僅僅只是修復破壞地區的工具或供
應一地區美學上滿足、生物豐富棲地的方法,更具有
扭轉長期棲地消失、景觀因過度開發而日趨單調的重
要意義。
 生態復育與棲地營造兩者於目的與基地環
境條件特性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觀念與原
則仍是相通的,生態復育與棲地營造共通
的角色是改善我們的環境,以彌補其因工
業、農業、都市化及其他破壞性的土地利
用所造成的損失。
棲地復育與營造的功能與效益

 棲地復育和營造可以緩和逐漸增加的棲地
碎裂、孤立和棲地區塊縮小的問題,並可
用於建立不相容鄰近土地使用的緩衝區、
連結碎裂的區塊,也因此可促進動植物於
各區塊間的散佈。
棲地營造的歷史
 工業革命後人類對自然大規模的破壞
 1980 年代早期,開始應用於歐洲都市地區,維多利亞式
公園被重新依生態原則設計,以高草地、林地、小型草澤
、池塘與灌叢取代開放空間,創造都市中的野生生物易躲
藏的空間。
 現今棲地營造除了被用來設計公園、校園、私人庭園,更
被用來營造生物遷移的廊道,以串連都市中破碎的棲地,
與自然保育地區之緩衝區的設計。
棲地營造的種類

 自然殖民 (Natural colonization) : 讓自然演替


作用來決定棲地的發展。
 框架棲地 (Framwork habitats) : 人為介入,
嘗試於地形、土壤、排水等方面以工程方法營
造,並利用特定植栽以塑造所欲形成棲地的關
鍵特質,提供生存框架讓自然物種殖民發生。
 設計者棲地 (Designer habitats) : 包括完整配套
的造景,以預設觀點決定設計,種植特定樹木、
灌叢等,管理上則需確保棲地和原初設計劃構想
一致,又稱精確復製的棲地。
 政治的棲地 (Political habitats) :較為多樣化,
具吸引力,大多是為居住在都市的人們所做的棲
地創造,強調針對社會生態的環境教育宣傳的角
色,且並不刻意企圖去重建任何特別目標的棲地

淡水生態系

 動水 ( Lotic habitat ) 系統:水流流動之


水域如:河川、小溪、溝渠等。
 靜水 ( Lentic habitat ) 系統:水流緩慢
或不流動之水域,如:湖泊、池塘、溼
地等。
溼地 (Wetland)

 拉姆薩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定義: 「不論
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
淡水、半淡鹹水或鹹水的水域或沼澤、泥
沼、泥煤地區並包括低潮時水深 6 公尺以
淺的海域所構成的地區」,這個範圍包括
人類利用及開發區域,以及野鳥與水生生
物分佈之地。
溼地類型
 泥澤 (Peatland) :多位於高山,為冰河早期遺跡,
因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故其 pH < 5 ,唯一的水源
為雨水,沒有其他外來水源,常為封閉型溼地。
 草澤 (Marsh) :指年平均水深小於 1 米, pH > 5
的溼地,其水源可能為雨水、地下水、河水等,故
為開放型溼地。
 林澤 (Swamp) :指年平均水深大於 1 米,底泥為
黏質之溼地,因缺氧而使有機物不易分解。
池塘 (Pond)
水深大於 1 米,至少有 20% 水域有水生植物
生長,陽光可直射至池底的水域。

湖泊 (Lake)
水深大於 5m ,陽光無法直射湖底的水域。

水庫 (Dam)
人工之水域
河口、湖泊、沼澤生態類型的保護區

類型 名 稱 面積 保護目標 管理單位
自然保留 淡水河紅樹林 76水筆仔 林務局
區 關渡 55水鳥 台北市
鴛鴦湖 374湖泊、沼澤、紅檜、東亞黑 退輔會
三棱
挖子尾 水筆仔純林及其伴生之動物 台北縣
30
河口、湖泊、沼澤生態類型的保護區

類型 名 稱 面積 保護目標 管理單位
野生動物 台南市四草 515濕地生態及鳥類 台南市
重要棲息 宜蘭縣蘭陽溪口 206海岸、濕地及鳥類 宜蘭縣
環境及野 台北市中興橋永福橋
生動物保 245水鳥 台北市
護區 大肚溪口 2670海岸、濕地及鳥類 台中縣
宜蘭縣無尾港 102濕地生態及鳥類 宜蘭縣
客雅溪口及香山溼地 1600濕地生態及鳥類 新竹市
台南縣曾文溪口北岸黑 634濕地生態及鳥類、黑面 台南縣
面琵鷺 琵鷺
宜蘭縣雙連埤 濕地生態 宜蘭縣
750
台南縣仁德鄉二行社區
 2001 年 4 月間,台南縣環保局、綠手指生
態關懷協會、行政院環保署、二行社區全
體村民、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展開「利用
人工濕地處理社區家庭污水,以減少二仁
溪污染負荷的方式,達到河川水質淨化」
的工作。
 二行社區利用既有的排水管收集家庭生活污水,於污水匯
集處附近地點,在土地取得無虞(私人的廢耕農地,約
1300 多坪)及居民全力配合下,設置了低成本人工濕地
生態系統處理污水(每天約處理 50 噸家庭排放水),以
降低水體污染負荷。
1. 處理水回收在利用餘園藝澆水﹑農地灌溉等用途。
2. 濕地周邊綠美化後增加景觀,做為民眾休憩場所。
3. 生態系統穩定後,作為生態教學之自然教材。
4. 提供學術研究,成果可做為國內濕地技術發展之參考。
人工溼地做水污染防治
 自由水層系統( free water surface system ,
FWS ): 1970 年代,北美洲,結合天然溼
地之生態工程技術應用於廢水處理。
 表層下流動系統( subsurface flow system ,
SSF ): 1960-1980 年間由德國發展,利用
植物根系處理廢水之程序。
FWS 人工溼地示意圖

•淺的窪地,底部含 20~30cm 土壤或其他介質供水生植物著根,種挺


水性植物如蘆葦、香蒲、燈心草、薹草等。浮水性植物如布袋蓮、浮萍
、水芙蓉等或是根浮葉性水生植物,例如睡蓮、荷花。
•水位控整在 10-60cm 的水深,進流水在濕地表層開放性地流動,當水
流經底部土壤層並與植物的莖、恨部接觸後,可達淨化結果 。
SSF 人工溼地示意圖

窪地充填約 40-60cm 厚的可透水性砂土或礫石作為介質


,支持挺水性植物(如蘆葦、香蒲)的生長,進流水被迫
在表層下的砂土、根系及根莖系間流動,以達到淨化作用

淨化機制
 當水慢流於水層、砂礫及植物體間隙所進行的物理
性沉降( sedimentation )及過濾( filtration )
作用,可有效去除懸浮固體及微生物。

 在懸浮固體、底泥、砂礫、植物體及有機物碎片表
面中所進行的吸附( adsorption )及離子交換
( ion exchange )作用,有助於磷酸鹽、重金屬
之去除。
 在適當的氧化還原電位及 pH 條件下進行沉澱沉積
( precipitation )、複合( complexation )等化
學程序,有助於鐵及錳金屬離子及磷酸鹽之去除。

 附著於植物根莖或砂土介質表面及存在底泥中的微生
物(細菌及真菌),可進行有機質之礦化作用
( mineralization )、含氮化合物的氨化
( ammonification )、硝化( nitrification )及
脫硝( denitrification )及同化作用
( assimilation ),去除含碳、氮化合物。
 植物及微生物(藻類、細菌及真菌)的攝
取作用( uptake ),可有效去除氮(氨氮
及硝酸氮)、磷營養物及重金屬。
 太陽照射的輻射線作用( radiation ),可
去除病原菌。
 掠食作用( predation )去除病原菌。
台南官田水雉復育區

 台南官田水雉復育區是 2000 年以人工方


式重新營造的濕地環境,面積約 15 公頃,
土地由台南縣政府向台糖租借,主要是為
了保育因高鐵路線規劃可能遭到影響的水
雉族群。水雉復育區(人工濕地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