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1

生態工法

 生態工法是一個相當新的領域,能夠被歸
納整理成為「準則」的經驗並不多
 生態工法的目的是重建生態平衡

 提供更符合身、心健康的生活空間

 顧及河川穩定與水利安全之餘,希望將對
生態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
 生態工法最大的爭議,便是安全性的問題

 社會對生態工法瞭解太少、太淺、太狹隘
台灣河川生態危機
 開發墾植
 考慮不周詳之水工結構物
 污染
 採砂
開發墾植
 伐木
 耕作
 建築
 墳場
 球場等的興建

天然林的消失,「遇雨即澇,無雨則旱」
考慮不周詳之水工結構物
 水壩
 低水護岸
 野溪整治

造成生物棲地消失
水利工程設施對於河域生態影

 因為施工所造成的污濁水,對於下游魚場長期間的影

 魚場因為施工所帶來的微細泥砂沈積時的影響
 下游水位降低
 下游水位較大的變動
 下游河川型態(深潭和急湍)與分佈位置的改變
 河川岩盤和底石的減少,生物棲息空間的變化
 高鹽度海水的入侵
 魚類溯河和降海時的障礙
 河川工事所造成的人工護岸改變魚類的棲息條件
污染
 大小河溪被都當作是排水溝,工廠廢水
、垃圾、養殖場的排洩物,都直接傾入
溪流中
 耕地使用之農藥和化學肥料等,也隨著
雨水沖刷進入溪流之中
 本來可以使用的水,混上一些不乾淨甚
至有毒的東西,變成不能使用的髒水
採砂
 河流所挾帶的泥沙及生物碎屑等在河川下
游兩岸沈積,形成許多河岸濕地,這些濕
地供養了許多碎食及濾食的小型無脊椎動
物如螺、貝、螃蟹、沙蠶等
 大量的有機碎屑經此管道而加速分解,回
歸大地。而這些小動物本身亦提供鳥類充
足的食物
 河沙常被抽取使用,此舉不僅影響生活在
泥沙中的生物,且這些河岸濕地的淨水功
能也遭剝奪
台灣河川整治之生態轉機:生態工

 依地理條件而言,坡度愈陡、坡高愈大,對穩定愈
依地理條件而言,坡度愈陡、坡高愈大,對穩定愈
不利
 引起邊坡失穩的主因包括地形、地質及地下水等
 各種農田水利灌溉圳路分佈甚廣,但目前的圳路正
逐漸被人工化,使得沿圳路而生存之生物,遭逢莫
大的衝擊
 山坡地、坑溝、野溪等排水工程之治理除須著重安
全排洪功能外,更需注意景觀、親水等功能,以達
到調和環境減少視覺衝擊,營造溪溝親水休憩功能
 以往野溪整治以傳統 U 型水泥敷面施工方式造成生
態重大影響,然而今欲以生態工法為之,則因目前
沒有工程規範,施工風險較高,施工單位將直接承
受成敗壓力,推行上尚有困難
1000m↑(32%) 100m~1000m(31%) 100m↓(37%)
生態工法重要里程碑
 德國 Seifert(1938)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
 德國 Kruedener(1951) 提出「生物工程
( bioengineering )」一詞,指出所謂生物工程便是一
種在進行大地或水資源工程時,用於處理不穩定之邊坡
或河岸、河床時,所採行之應用生物學知識的工程技術。
與現行生態工法的觀念極為吻合
 H.T. Odum(1962) 等提出將自律行為( 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 )之生態學概念運用於工程中,首度提及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詞
 1970 年代中期美國開始致力於改進過度人工化之渠道。
( Brookes 等, 1996 )
 1970 年代中後期美國進而針對特定物種,
進行小範圍之河川修復。( Brookes
等, 1996 )
 1980 年代初期,美國進一步以地形學為考
量,進行小範圍之河川修復。( Brookes 等
, 1996 )
 1984 年日本所舉辦之「日歐近自然河川工
法研究會」中,確立「近自然河川工法」一
詞,及其定義與精神。(山脇正
俊, 1990 )
 生態學家 Mitsch 及 Jørgensn(1989) 彙整具有共
同特質與原則之各類型工程技術並賦予定義
,至此首次明確地界定「生態工程」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書中亦混用
ecotechnology 一字)的觀念以及適用範疇,
生態工程正式誕生,而生態工法亦成為其應
用主軸(生態環境工程、人工生態系、生態
產業,以及生態工法)之一。
 1990 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已經累積足夠之學
理與經驗,著手進行大型河川復育(最著名
者為 Florida Evaglade 生態復育計畫)。
( Brookes 等, 1996 )
 1991 年~ 1997 ,日本著手生態工法之
推動,共完成 5000 事例,總計 1185
公里長區段之整治與復育。(山脇正
俊, 1990 )
 國內開始從集水區治理面向進行專題
的深度探討 (2000) 。
 崩塌地整治 (2001 年九二一重建委員會
推動生態工法 ) 。
 積極擴大嘗試河川、水土保持、以及
道路等工程之應用 (2002 起 ) 。
 生態工法匯集了生態保育學者、土木水利
工程人員、環境保護義工等多方面的心力
,希望能夠將安全、生態、永續的概念付
諸實行於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之中。
 生態工法基本上是遵循自然法則,使自然
與人類共存共榮,把屬於自然的地方還給
自然。生態工法所重建的近自然環境,能
提供日常休閒遊憩空間、各類生物棲息環
境、治山防洪、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生
態保育、環境綠美化、景觀維護、自然教
育、國民健康及森林遊憩等功能。
以河川整治為例
 過去:野溪治理工程主要是減輕
或避免野溪災害所造成之損失。
 當今:治理工程漸漸注重對於生
態之影響及野溪景觀與其周圍環
境之和諧。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
工法諮詢小組」 2002 年 8 月
定義
 所謂生態工法便是指基於對生態系
統之深切認知與落實生物多樣性保
育及永續發展,而採取以生態為基
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
少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
提升河川品質所施做的經營管理
工程
 復育( restoration )

 復建( rehabilitation )

 改善( enhancement )

 創造( creation )
復育( restoration )
 使現有河川型態經過人工施做,
使其各種組成、條件、功能、景
致等都能回復至未受干擾前的狀
態。
 讓某些在本地原有生物消失,藉
由棲地改善使其恢復,如:螢火
蟲、鱸鰻。
復建( rehabilitation )
 針對某特定河段被干擾前應具
有的部分重點特徵,進行施做
,使其能重現這部分的功能、
特質。
 某生物之棲地的某一階段被破
壞,以生物考量恢復,使其棲
地完善,如:櫻花鉤吻鮭。
改善( enhancement )
 河川之任何功能、環境品質之進
步,但無須考據是否為原有的環
境特質,皆稱之為改善。
 某些棲地功能未達棲息者之標準
,需要改善者,如:有孔穴居住
生物 ( 蟹類 ) ,可在鋼筋混凝
土構造物開孔洞。
創造( creation )
 重新「產生」一個全新的河川環
境或資源,即使此環境所包含的
特質從未出現在此區域中。
 為了某特定工程,對某一棲地非
破壞不可,於附近地區以欲破壞
棲地之條件創造一新棲地,用以
補償人類文明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生態工法的基本精神
 創造極具多樣性之豐富環境條件

 容許生態系自我消長之發生

 避免生態系之零碎化
創造極具多樣性之豐富環境條件
 盡量設計雕塑不規則之河岸線,使河
面寬窄不一。
 無須統一河道縱斷面、橫斷面之配置
,以增加急、緩不一之流況,以及協
助形成湍、瀨、淵等溪流環境。
 周遭土地條件應朝高低不一、疏密不
一、種類不一之植被組成為規劃方向
,不但有助於蟲魚鳥獸族群之復育,
並能提供動人的景致,使河川恢復原
有之機能。
容許生態系自我消長之發生
 自然河流在水力的作用下,於時間
軸上創造出了動態的空間變化。這
種自然的作用力,提供了新生地形
成的機會,無疑地能為新物種開創
生機。
 盡量提供一定之空間及條件,使自
然進行一定的消長,因此豐富的環
境元素是絕對必要的。
避免生態系之零碎化
 自然環境中原本便存在一種景觀上及
生態上的連貫性與延續性,但設計不
夠周延的整治規劃案中,往往會製造
出片段的生態系及破碎的景觀。
 應特別注意如何在規劃設計上,兼顧
人類之需求與生態棲地的完整性。
生態工法基本考量
 安全考量

 構造物之於周遭生物棲地應有的考量

 施工過程中降低生態衝擊的考量

 後續生態環境管理應有的考量
安全考量
 確實調查整治工程位址之關聯區域中
,所有社區、住家,以及合法的農地
、建物、設施等之位置、面積,以為
安全標準評估依據之一。
 洪水週期與安全標準設計流量之計算。

 選定之工法與結構必須滿足力學安全
標準。
構造物之於周遭生物棲地應有的
考量
 提供生物生息必須之空間與屏障。
 避免動物往返通道的阻隔。
 確保食物來源無虞。
 避免全面栽植單一植物,應依據未受干擾之區塊
組成,「模擬」其植物社會結構,尤其應避免外
來種的栽種、移入。
 生態調查有助於瞭解現況之外,應進一步深入評
估現階段生態組成所反映出的訊息;重點應在於
是否該些物種應在此地出現,是否有被驅逐或滅
絕的物種?環境壓力為何?如何營造原有的自然
物種所需要的環境等。
施工過程中降低生態衝擊的考

 採取必要之噪音、污染、震動等干擾之防
範措施。
 物種之臨時性遷移,若無法全部遷移,則
應將能維持其族群衍續之最低個體數,遷
移至他處,以確保將來完工後,重新移回
時該族群能順利繁衍。
 對於特殊生態系或景觀,若無法保全,則
應於他處重建,以為補償。
後續生態環境管理應有的考量
 養護機關(單位)與其他權責單位之溝通
協調。
 持續性的監測以及系統化的資料保存。

 志工培訓,並提供民眾參與之管道,鼓勵
社區或特定團體參與後續之經營管理工作

以水利工程為例,生態工法所能發揮的功能及其影響

保護河濱、河岸,以及河床等區域,以避免遭受暴雨、洪水等所造成的
侵蝕、沖刷。在具航運功能之湖泊、河道,以及海岸線等處,亦可避免
安全 波浪之消蝕。
利用植物形成之根系,以及改善土壤的濕度,增加邊坡之穩定性。
減緩風化作用並避免土石崩落。
調整近地表處環境之溫度及濕度,以創造更理想的生長條件。
維持自然之水文系統,改善水土關係。
促進腐植質的形成,進而改善地力以孕育更健全之森林社會。
生態 提供生物棲地。尤其塑造多元之棲地環境,能直接保育物種之多樣性。
提供遮蔭,維持水體溫度之恆定,並可為食物之來源。
水濱植生之枝葉或根莖所交織形成之遮蔽,能作為重要的孵育場所。

經濟 減低施工及養護成本。
創造其他空間,使兼具教育、遊憩等功能。
透過結構之改善,提升視覺享受。
環境美質 人工結構物與自然景觀結合,使其不再形成與景致格格不入的現象。
遵循自然景觀的連續性與延續性,使達到和諧的狀態。
施行流程
 沒有二個案例所包含的問題、環境因子、人
為因子、社經因子是一模一樣的。
 生態工法並沒有一套制式的執行流程,任一
區域中所包含的生物環境、社經結構、物理
環境,以及化學環境等,都有不同的特質與
組成。
 生態工法必須匯集生態學家、生物學家、工
程師、建築師、地景規劃設計師等的專業知
識,參佐當地民眾的需求與當地人文歷史背
景進行規劃決策,從而發展環境硬體當中永
續循環與再生的能源利用模式,建構人與環
境良善互動的完整機制。
理想生態工法執行重點
 訂定一個生態目標
 釐清系統中所有的因子

 判定滿足各因子的基本需求 ( 個體生態
學的應用 )
 判定各因子之間的相互關係
(interaction) 及其限制 (limits)
 設計「能被設計者」、控制「能被控
制者」:善用大自然的特質
 時間點的掌控是成敗關鍵
國內現階段較未受到重視處
 根本問題 ---- 為何需要施工?首要解決的問題
有哪些?如果沒有辦法明確釐清這些問題,便
沒有辦法產生明確的目標,則後續的設計、規
劃將無可依循。
 背景資料蒐集、調查 ---- 工程區域內現階段的
環境因子基本資料,廣義包括生物、物理及化
學等生態狀況。並配合景觀生態學的觀念,評
估可預期或潛在性的成果。
 民眾參與 ---- 主要目的在於廣納社區之意見,
整合地方法發展與空間利用的願景。
 規劃與設計 ---- 強調的重點之一,
便是民眾參與的機制。
 工程施工 ---- 目前國際間所實際應用
過的施工方法,其實已經相當豐富,
而這些工法在台灣的應用範圍尚未真
正做全面性的推廣。
 維護與管理 ----(1) 養護經費缺乏 (2)
養護人力不足 (3) 各部會協調不易 (4)
無法建立有效危機應變機制 (5) 未建
立管理計畫,即使有某一單位設計此
管理計畫,在無法獲得其他單位配合
的情況下,管理計畫形同虛設。
各種應用標的
 「 2008 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
政府特別將「水與綠建設計畫」納入
考量。可見得其之決心與企圖。因此
,各有關部會及下屬單位,無不於
2002 年起,致力於規劃專責領域中,
規劃可應用生態工法之範疇,並研擬
可行之推廣措施。
推動合理水價與節約用水
水資源規劃利用
水資源調度與營運管理
水 庫 清 淤 更 新
水 源 開 發
地貌改造與復育
國 土 規 劃
「水與綠建設計畫」分項計畫圖(郭瓊瑩, 2002 )
生 態 復 育 與 造 林
生 態 治 河 親 水 建 設
水與綠建設計畫

海洋生態復育及環境改造
發展再生能源
城 鎮 地 貌 改 造
推 動 再 生 能 源 立 法
推動再生能源研發與推廣應用
污水下水道建設 陽 光 電 城
風 力 場
地 熱 公 園
綠 建 築
綠 營 建 計 畫
綠校園(環境教育基地)
Qp=21.96CMS D=3.6~2.4m Hmax=43m
發布世界競爭力年報
IMD 洛桑管理學院; WEF 世界經濟論壇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交 內 農 經 環
通 政 委 濟 保
部 部 會 部 署

風 運 道 國 城 公 生 海 山 農 水 水 河 集 水 掩 濕
景 輸 路 家 鄉 園 態 岸 坡 地 圳 土 川 水 資 埋 地
區 工 邊 公 建 綠 社 保 地 保 埤 保 整 區 源 場 、
開 程 坡 園 設 地 區 育 開 育 塘 持 治 保 管 焚 自
發 ( 穩 建 建 、 與 發 保 育 理 化 然
建 鐵 定 設 設 住 發 全 保 爐 淨
設 道 宅 展 再 育 工 化
、 開 利 程 工
公 發 用 程



參與生態工法推動與應用之有關部會及其業務標的
生態工法趨勢
 截長補短

 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態度越形謙卑

 系統化考量

 基礎學理的整合

 地方性多元化技術
截長補短
 水質控制工程案例較無須面臨安全
上的壓力,但是水利生態工法所提
供的水理分析及美學的配置,都能
有助於水質生態工程之施作品質的
提升。
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態度越形謙

 「人不勝天」反省性思維。
系統化考量
 以集水區或流域為尺度,生態系為
基礎,進行整合性的治理,俾使相
關工程更具永續性。
基礎學理的整合
 生態學基本上是建構在對於自然的
研究。
 工程學卻是為了運用應用科學所設
計的系統來解決問題。
地方性多元化技術
 順應地方環境特質。

 以相同理念,進行其他面向的應用
或統合。
生態工法是一個概念,指的是我們
在做任何工程的時候,都應該針對
工程的本質以及其問題,運用生態
學上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因子分析
概念,思考規劃設計或是執行上,
借用自然的力量和邏輯,幫忙解決
或是減輕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而增
加工程的效益性。
生態工法並不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
腳的小格局,不顧安全的綠化工程而
已,生態工法乃是結合生態與工程的
最高科技整合。
生態工法絕對是「安全第一、人民生
命財產第一」的工法,其力學安全考
量與傳統工法並無二致,它只是加入
「防止過度建設」、「兼顧生態考
量」的設計變數而已。
生態工法對於護岸的設計,當然必須
權衡治水安全及水岸生態造景,在流
速小的淺湖、水塘、小水路,可採用
木樁拋石之自然護岸,在流速大的河
川,則必須採用木柵工、柳條工、蛇
籠、砌石塊、連鎖水泥箱塊等較強固
之護岸工法,在有砂石衝撞的強力河
川,則非使用混凝土護岸不可。
除了山地的生態工法以外,還引入道
路、濕地、公園、社區、城鄉、海岸
的生態環境之生態工法。
隧道照明設計的基礎需求必須包括
人的視覺生理,以及人的心理調適
問題,加上照明工程的條件等等。
如果我們可以善用這些基礎條件,
設計好一個可以調節的隧道照明,
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運用生
態工法智慧的隧道照明工程了。
善用離心力來規劃安全的道路交通
,在瑞士大家都認為是一個很好的
運用生態工法概念的交通工程設計

匝道的規劃,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
,譬如靠右走的動線,是生態工法
思惟的項目之一。
道路標示牌若善用視覺美學,則為
生態工法的道路標示工程了。
砌石護岸,若沒有考慮到應該有的石頭
與石頭之間的連結(咬合)關係,缺乏
團結就是力量的概念,這種工程作品根
本無法達到應有的工程品質。表面上是
運用自然材料的工程,其實不算是生態
工法的工程。
橋下的通洪斷面必須足夠不可以任意開
拓高灘地成為休閒運動場所,堤防必須
嚴守可以擋水的原則,透水的箱籠只能
做護岸,絕對不可以替代堤防。
種樹植草要從小樹種起,要和陽光
一起種樹。
不要表面上是運用自然材料與維護
生態環境的綠美化工程,其實是完
全違反「生態工法」概念的「生態
工程」。 ( 種植大樹,大樹易倒 )
許多地方的行道樹在前人辛辛苦苦
培育出來,目前都成為當地著名地
標的綠色隧道。
【生態工法】其實是一個心態工法
,講究的是【技與心】兩大態度,
雖然技術層面容易解決,但是心態
上則是不容易要求得到的。同時想
要做到的是【用 (useful or
function) 、強 (strong) 、美
(beautiful) 】的三個目標。
生態工法是希望讓我們更能夠善用 自然的材料
與力量,幫我們在做工程的時候能夠發揮更多
的用途 (不僅是人的利用 ,也可以讓其他生物
利用 )。
善用生態工法的概念,則更能夠善用自然的材
料與力量,藉由團結就是力量的概念,將自然
材料結合成強固 的保護力,使這項工程可以隨
著時間而越來越強固 。
善用生態工法的作品,本身就會符合科學法則
,同時也會因為自然來幫忙做出最協調的工程
,讓原本硬梆梆的工程變成是一個美的 藝術創
作。
生態工程主要著重在生態系的營造工作,
而生態工法則廣及運用生態智慧執行各種
工程行為的方法,不一定只是狹義的經營
生態系環境而已。
生態工法,不僅涵蓋生態工程,更廣泛的
指運用自然的力量或是生態的智慧去幫助
人類所執行的所有工程之意。包括日常生
活的方便性,能源與經濟的節省,安全的
提升與效率的提高等等。當然生態環境的
創造或是維持,絕對是生態工法不可忽略
的目標。
生態工法
 藉著自然的力量來幫忙我們做工程
,做出來的結果可以讓生態不受影
響甚至會更好
 各行各業都可以遵循的概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