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21 世紀企業全球佈局的通行證 - 企業社會責任 黃正忠

證券櫃檯月刊 2006 年 8 月 122 期,2006/08/29


http://csr.moea.gov.tw/articles/articles_content.asp?ar_ID=AWoHMFVjU2I%3D

黃正忠/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

2006 年 2 月全球人口已達 65 億,唯不幸其中接近八成處於貧窮的狀態。為


滿足每日基本所需,一天消費不起 1 美元的極貧人口有 10 億;消費不起 2
美元的人口近 30 億;消費不起 4 美元的人口近 40 億。 雖然少子化與老年化
的社會已是工業國家普遍的現象,然全球人口仍在快速增加,目前中國及印度
二國總計就有 25 億,佔了近四成。預測 2050 年人口將成長至 89 億,根據世界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以目前的發展趨勢預測,屆時全球每 100 人中:

–60 個亞洲人, 13 個歐洲人, 13 個非洲人 & 14 個來自西半球


–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收入, 由 12 個人賺取
–44 個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施
–22 個人每天生活所能負擔的費用低於 1 美元
–20 個人營養不足
–32 個人年齡低於 15 歲
–23 個年齡超過 15 歲的人為文盲
–僅 2 個人接受大學教育

換言之,為滿足每日基本所需,一天消費不起 1 美元的極貧人口將有 22 億,從


目前的 15%提高為 25%。在這種狀況下,從基本所需的食物、飲用水、營養、衛生
及醫療,到能源、生態、環境、教育、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都是一個環環相扣的
難題。

這些處於「存」「亡」邊緣的大量人口,是我們不能漠視的事實,因為任何人都可
以瞭解二八原理,20%的人,消耗了世界 80%的資源;20%的人,賺進了世界
80%的財富。我們無法阻擋南方國家的人民對北方國家的看法,但我們可以理解
當廣大的貧困人口還在受存亡煎熬之際,地球卻又面臨環境變遷、全球暖化,與
能源與資源匱乏的危機。他們心中的不平、憤怒,進而轉為怨恨的情緒,越來越
強,是可以想像的預期心理。

中國 14 億人口已創歷史新高,中國從來沒有這麼多人,這麼多窮人,這麼多想
要賺錢的人,這麼多想要衣錦榮歸的人。儘管歷經超過 15 年的改革開放,每年
經濟成長耀眼,但仍逃不過「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的困境。中國政府 2005
年 8 月公佈的報告指出,中國的貧富懸殊,5 年內即將惡化到「紅色」危險水平,
10 年之後,更有可能激發嚴重的社會動亂。事實上,中國發生暴力抗議、示威活
動甚至暴亂的情況,越來越頻繁地。光是 2004 年,中國就曾發生過七萬多起抗
議活動,原因包括新三農被賤價徵地、污染、搶奪水資源、社會底層的民工被欺壓
與剝削等。因為許多新貴的誕生,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奢侈品成長最快的市場,
估計中國有 5 萬人財富累積超過 1,000 萬美元,其中有不少人喜好一擲千金的
「炫耀性消費」。

中國的環保總局官員指出,全球十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佔了五座,中
國三分之一的地方會下酸雨,七條主要大川中一半的水域「全然無用」。10 年後,
長江將因為上游及沿岸過度開發,而會變成黃河;黃河則因為水被抽乾了,而
使斷流危機加遽。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中國學者提出嚴重的警告,「中國人
口達 16 億時就要有內戰的準備,時間點可能就在 2020 年左右」。

因為窮,使得內地人民不得不賣血維生,地方政府非法採集血漿、都市賣淫和吸
毒猖厥等,都是導致愛滋病蔓延的主因。1985 年,大陸發現第一例愛滋病,每
年 30%-40%的速度增加,官方估計愛滋病感染者已超過一百萬人,實際人
數應為六百萬人,因為單單在河南省八十多個愛滋病重災村就超過一百
萬名患者。河南愛滋病氾濫多在農村,當地經濟凋敝、耕地荒蕪、市集冷清、學童
輟學,簡直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估計 2010 年有可能突破一千萬人,中國將成
為世界上感染愛滋病人數最多的國家。而且異性間傳染比重逐漸增高,意謂大量
感染的危機已亮出紅燈。任職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的中國學者表示:「中國的時
間不多了!」聯合國也警告:「中國將爆發愛滋病大災難。」

@脫貧-欲求榮景之先

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勞動力、原料、市場、人才與群聚效應的競爭優
勢等考量,國家與企業必須尋求對自身最有利的全球性投資與經營佈局。覆巢之
下無完卵,古今中外共識皆然。一個 78%是窮人的世界,是壓力,是威脅,也是
關鍵,地球永續發展與否的關鍵。

爾今反全球化抗爭不斷擴大、環境與氣候變遷等自然界對人類科技文明的反撲愈
來愈嚴重等問題,都讓我們必須深沈思考人類如何在發展經濟與提昇生活品質
的同時,能夠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體制與市場。如果貧窮是解方的核心,
那麼減貧就是短期內尋求世界和平與繁榮的要務。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
當然是簡單的道理。儘管許多政治領袖奮臂疾呼,籲請各界積極參與世界脫貧的
工程,然這麼多國家百廢待舉的事實,的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艱鉅的挑戰。國際
組織把減貧與脫貧的基礎架構項目,分列如上,並積極尋求企業界的支援。
@企業-被期待的救星

開發就需要金援與資源,向已開發國家要求資金協助發展,可能嗎?1992 年聯
合國在巴西里約舉行地球高峰會議時,希望富有國家能援助貧窮國家的對外官
方開發援助基金(ODA)為 GDP 的 0.7%,但事與願違,到了 2002 年 10 年過去
了,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檢視先進國家的 ODA
占 GDP 的比例,結果發現均偏低,諸如美國僅為 0.1%、日本約 0.23%、德國約
0.25%,法國為 0.32%(預計 2007 年後達 0.5%,2012 年後達 0.7%)。以各國的經
濟現況,要達到 0.7%GDP 的目標,恐怕是難以照辦。

相較於官方的援助,民間企業在開發中國家的直接投資(FDI),反而成了南方國
家的希望。全球 100 大經濟體中,就有 51 大為跨國企業。目前約有 6.5 萬家
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設立了 85 萬家的子公司,這些企業透過全球化的過
程,運用人力、資源、生產、市場與技術發展的全球佈局,成為影響地球未
來的主要推手

一旦全球環境資源價格飆漲、政治不穩定性昇高、或因為貧富不均、反全球化抗爭
所產生的投資風險增高,企業自然是首當其衝。所以當企業在面對「企業是問題
的一部分」的事實時,許多績優龍頭跨國企業紛紛帶頭省思「如何讓企業成為解
答的一部分」、以及「如何善用 FDI 與透過海外投資和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經營,
來營造一個更具有人性的全球化」的問題。當人們把各種經濟發展的數據攤開來
時,不約而同地發現可以對企業的角色,賦予合理的期待,因此也促使企業社
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CSR),從傳統的慈善捐助,蛻變
為與企業經營息息相關,甚至內化為創造價值的一環。CSR 這個由來已久的名詞,
快速地在過去十年,有了更為蓬勃的發展。

PricewaterhouseCoopers 在 2006 年初一本「企業責任:策略、管理與價值」的新報


告中指出,企業在環境和社會面的領導力,將是在 21 世紀成功的根本要素,未
來十年內企業將因為下列六大趨勢,促使企業更加承擔起對環境及社會
的責任:

1.全球市場在公司決策過程中比政府政策來得更具有影響力,特別是自然資源
供給短缺、需求持續增加、勞工和配銷成本或是環境與健康的成本等因素。
2.政府和企業界的財務決策模式將會有所改變,變成包含新情境預測、新資料和
新風險,並將整合無形資產及非財務面等議題。
3.創新將是關鍵,但不只是技術面的,更包括人類行為模式、地緣政治架構、產
品設計和發展等的改變。
4.全球化將會削弱政府的地位,國際組織將對全球和區域政策具有更大的影響
力,地方組織則扮演主要執行的角色,此轉變並不容易,讓轉變發生的因素包
括:資源耗竭的壓力、全球需求的型態改變、以及對於同屬地球村一員的覺醒等。
5.邁向永續發展的進程,是一種逐步演進的過程,並非革命性的,但某些特殊
的催化元素會造成突然的中斷,或是加速巨大改變的發生。
6.全球媒體將在促進覺醒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CSR-全球化更具人性尊嚴之的關鍵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CSR)的定義,廣義而言,係


指企業對社會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特別是指企業在經營上須對所有的利害關
係人(stakeholders)負責,而不只是對股東(stockholders)負責。較受到普遍認同的
正式定義,則是由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的看法: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
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

據此特別突顯出來的 CSR 議題,主要包括:

1. 人權
2. 員工權益
3. 環保
4. 社區參與
5. 供應商關係
6. 監督(透明化與揭露)
7. 利害相關人(stakeholders)的權利

顯然 CSR 的理念屬於企業的核心價值,而實務面則在於與利害相關人的議合
(engagement)、環境的保護,以及透明化和企業的擔當等層面。慈善捐助當然是落
實 CSR 的途徑之一,但卻非目前國際上所討論的主要議題。前面我們論述了當
今 CSR 蓬勃發展的緣由,想要說明的要點之一,就在於 CSR 必須是整合至公司
營運的策略,才可以期待改善貧困的嶄新商業模式之誕生,以確保企業創造價
值的宗旨,並兼顧社會正義與環境效益。

既然 CSR 與利害相關人息息相關,那麼 CSR 的落實就無法套用一個通用的公式。


企業認真並謹慎的考量社會與利害相關人對其營運面上的期望,會是公司辨識
明確方向的關鍵
自 1999 年底在西雅圖舉行的 WTO 會議,遭遇許多勞工、人權及環保方面的反
全球化抗爭,使得這些問題一一浮現檯面。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於是聯合國祕書
長安南倡議結合公私部門及國際組織,背書一項企業落實 CSR 的全球營運原則
之盟約,以結合企業力量共同致力於改善環保、勞工及人權,與反貪污等問題。
此盟約即稱為「全球盟約 」(The Global Compact),於 2000 年 1 月在瑞士戴維思
(Davos)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正式公布。目前全球已有來自超過 80 個國家的 2,200
家企業簽署「全球盟約」,聯合國自 2005 年起,已開始檢視簽署企業之執行成果
的績效資訊揭露。

邁入 21 世紀之際,接踵而至的企業醜聞,在世界各地此起彼落,也加速了 CSR
的發展。爾今落實 CSR 成為國際企業營運的主流,趨勢已日愈明顯,不僅國際
主流商業媒體的報導大量增加,爭辯也日愈白熱化。CSR 分析家指出:「2005 年
是宣告企業社會責任成為正確的主流商業策略的一年,而 2006 年以後,將會是
企業展現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行動,並接受決定性考驗的關鍵年。」這是因為好
幾家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在 2005 年分別推行與採用了重要的企業社會責
任倡議行動與政策。奇異公司在 2005 年 5 月創立「生態想像」(Ecomaginaiton)環
境責任倡議行動,引起了廣大的迴響。像奇異這樣的一個龍頭企業,肯定企業社
會責任是一個正確的主流商業策略,的確鼓舞許多對於 CSR 仍有疑慮的企業。
向來是以企業社會責任負面教材聞名的沃爾瑪(Wal-Mart)公司,也在 2005 年 10
月做了一個讓觀察家跌破眼鏡的宣示,做出了一個大範圍的環境與社會責任承
諾,包括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零廢棄物、在 2012 年前至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並且增加女性與少數民族經理人的比例。高盛證券(Goldman Sach)也在
2005 年 11 月成為第一家採行全面性環境政策的投資銀行,是繼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及花旗集團(Citigroup)之後,第 4
家採行全面性環境政策的美國主要金融機構。星巴克咖啡與雀巢在公平交易(fair
trade)上持續的努力,也逐漸產生層面更廣的發酵。

麥肯錫 2006 年初對於全球企業家進行 CSR 的調查,全球 116 個國家 4,238 位企


業家提供了主流企業界對於 CSR 的看法。84%的企業家認為「大公司在社會中應
扮演的角色」是:「在最大報酬與對社會作出更大貢獻間尋求平衡」。不過調查也
顯示大部分企業家們仍視企業社會責任為風險而非機會,他們並坦承,對於管
理範圍更廣的社會與政治議題的效能不彰。有一半的企業家坦承「遊說」與「公關」
為他們最普遍運用的策略,但是卻認為這是最無效的做法。企業家認為最有效的
做法為倫理與其他 CSR 議題的政策、利害相關人議合、提高有關產品或製程風險
的透明度。被問及未來 5 年那 3 項議題會對股東價值有正面或負面的衝擊?結果
顯示風險比機會更受到企業家的重視,失業、政治參與的貢獻、與包括氣候變遷
的環境議題是最受重視的 3 個議題。麥肯錫的調查指出,90%的企業家認為公關
與獲利能力是促使企業推動 CSR 的主要元素。
@推波助瀾-資本市場主流投資的催化

CSR 受到先進企業 CEO 的重視,另外一個推波助瀾的驅動力,就是主流投資機


構採行社會責任型投資策略的事實已確立。所謂的社會責任型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 SRI),就是機構投資人在選取投資標的時,除了考
量傳統的財務分析外,還加上環境績效與社會績效的篩選準則。以股票型投資為
主的共同基金,因運而衍生出所謂的環保基金(如瑞銀投顧的生態表現基金)或
社會責任型基金。

2005 年,至少有 4 家主流投資銀行發佈研究報告,有效地使用社會責任型投資


的分析方法,擴大了社會型投資研究策略的角度。花旗集團(Citigroup)下的子公
司 Smith Barney 發佈的一份報告,就採用了一個明確度很高的定性方法,評估
了 28 個產業的各種永續性議題。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則是採用定量方法,
針對能源產業,從 42 項與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有關的準則,建立與財務績效
間的關連性。瑞銀證券(UBS)嘗試藉由建立一個衡量其 SRI 報告中 9 種產業之企
業社會義務的架構,以達成高品質的量化目標。2005 年 10 月 Mercer Investment
Consulting 的 SRI 顧問小組創立了一個研究流派(research stream),針對投資經理
人在評估企業之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面、協調提出股東決議案以及代理投票上
的能力,進行評等。

值得一提的是,2006 年 4 月底,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全球最大的投資機構聯合
發表了「負責任投資原則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來自世界上
16 個國家的先進投資機構,代表超過 2 兆美金的資產,在美國證交所一起正式
簽署了這項原則。這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歷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不僅鼓舞金融業
加入從業內納入 CSR 策略與開發相關衍生金融商品的行列,對於真誠落實 CSR
的上市櫃公司,無異多了一個爭取資本市場青睞的管道,實在是代表者令人振
奮的商業意義。

日本企業在 20 世紀末期,才在西方壓力下不情願地導入 CSR。因為日本金融業


加入開發 SRI 的行列,從 1990 年末期至今,一共有 12 支以投資日本企業為主
的 SRI 基金上市,此發展成為國際壓力下另外一股更具影響力的本土驅動力,
使得日本企業家對於 CSR 有更正面的認識。

@風險與機會-對台灣事關重大

台灣在國際社會被視為是工業化國家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我們的政治地位如
何,我們都不能否認經過公私部門數十年來的努力,台灣所掙得下列的數據:
1.世界前 20 大貿易國
2.世界前 20 大股市
3.世界前 20 大投資國
4.2004 年美國商業週刊公布世界 1,000 大企業,台灣有 18 家公司進榜,進
榜企業家數國家排名第 9
5.2006 年富比士公布世界 2,000 大企業,台灣有 41 家公司進榜

從這些數據來看,顯示我國企業運用全球化的優勢與資源,已逐漸成為企業經
營的必然。換言之,台灣已是二八原理中那賺進世界 80%財富,與耗盡世界 80%
資源的一員。無論我們喜歡與否,都無法否認此事實,台灣必須與國際接軌,更
不應掩蓋與漠視全球化的挑戰。只可惜我們對於 CSR 的認知,至今主要仍停留
在慈善捐助,與企業透過成立基金會來執行與企業營運本身並未有直接關連的
CSR 工作。

CSR 的觀念在歐洲正式發酵,至今已 10 年整,就在非營利組織 CSR


Europe(http://www.csreurope.org/)2005 年 3 月所舉行的年會上,企業界聯合發表
「歐洲企業的路程-邁向永續及更具競爭力的企業」(European Roadmap for
Business - Towards a Sustainable and Competitive Enterprise)宣言,主張歐盟及會
員國在推動 CSR 時,仍應堅守 CSR 是自發性的概念,而非強制性的法規要求。
文件中並為歐洲企業在下列 5 項領域中,設定了目標: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技能
建立、機會平衡及多元化、安全衛生,與環保等。簽署這份文件的企業,須透過下
列途徑達成這些目標:把 CSR 內化到企業日常營運、與利害相關者議合、提供領
導力與治理、改善溝通和透明度、以及建立 B2B 的合作與聯盟。

CSR Europe 的年會中,許多企業的高階主管也發表了許多 CSR 案例,例如


Accor 的多元種族平等政策,且其員工過半數是女性;花旗集團每年提供員工
一天支薪的社區志工服務;Sony 的 CSR 聚焦在人權、經營守則、資訊揭露、智慧
財產與環保議題等;微軟則支持研究、供應鏈中採用中小企業、教育與終身學習,
以及社區投資等。

為了協助企業從落實 CSR 的自願性行動中,使歐洲企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歐洲執委會在 2006 年 3 月宣佈成立了一個「企業社會責任聯盟」,此聯盟將協助
調和歐洲的經濟與環境目標。歐洲公司已經開始視企業責任為一個商業議題,他
們清楚地看到營運一個永續的企業所帶來的商譽價值。歐洲愛普生公司的執行長
Ramon Ollé 描述企業社會責任為「一個競爭力與創造就業的重要元素」,Ollé 先
生強調承諾環境改善應該成為一個標準的企業實務,他說:「企業應該鎖定目標
在持續開發更具能源效率的產品。」
CSR 已逐漸發展成一種新興的產業,從商業策略的調整、標竿比較、人才培育、揭
露與報告書、評等、投資標的篩選等,在一個 CSR 認知發展不成熟的社會,特別
需要專業機構的協助。當前的台灣,正是如此。

一如往昔的經營心態(business as usual),其實是最大的障礙,而 CEO 有無機會


從瞭解到改變認知與心態,是台灣在世界 CSR 新一波的快速變革中,能否迎頭
趕上的關鍵。歐美與日本的前瞻企業,不僅跳脫單純以倫理與道德訴求的層面,
進而開始視 CSR 為核心的商業策略,思索全球脫貧的商機。解決全球貧窮問題
的挑戰目前,已被列入領先企業 CEO 的經營議程中,在 2005 年所召開的世界
經濟論壇中,便更加確認該議題的重要性。很多企業領導人開始察覺到在協助貧
窮國家的同時,也可以藉機擴展企業的經營版圖,這些領先企業也已經開始抓
住這個機會,去開發讓貧窮人口能夠負擔的產品及服務。今年台灣也已開始注意
到窮人的市場,諸如低價電腦、手機等有助改善資訊落差的資訊產品,只可惜零
星的媒體報導,與 CSR 的連結並不多。透過 CSR 的落實,來開發窮人的市場,
的確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潛力。以台灣數十年來在國際商場上以小博大的豐富
經驗,一定可以創造出許多新的商業模式,做 40 億人口低消費卻誘人的生意。

@風向球 — 2006 全球趨勢

根據倫理雜誌(Ethical Corporation)的評論,政府政策、非政府組織的議合、創新、
透明度與擔當將會是 2006 年 CSR 領域最重要的主題。因為篇幅有限的關係,筆
者謹就亞洲與幾個重要議題的觀察重點,提供給讀者參考。

@亞洲(中國除外)

民營化將日愈成為亞太地區企業社會責任的主題,能源安全則將會特別受人矚
目,而且也是一項政治議題。公司治理將確立成為亞洲的迷思,許多人辯稱愈來
愈多的法規只是向西方低頭,是一種非關稅貿易障礙,並不適用於亞洲。供應鏈
開始會有反彈,西方買家傾向提高其亞洲供應商的透明化與但卻不接受成本的
轉嫁。供應商會反應買家的標準,提高了成本價格,而且也會摒除其他供應商的
資格。

@中國

法縮短城鄉差距與貧富落差的困境,將會日愈顯著,內部緊張情勢增高,地方
與北京中央的勢力拉鋸戰,會愈來愈白熱化。中國的 CSR 議題,主要會是:工
廠工作條件、政治自由、環境和網路審查制度。品牌公司如沃瑪、Shell、微軟和迪士
尼等,會被視為是提供解方的廠家,因為 NGO、媒體和投資人會要求他們善盡
責任,但在 2008 北京奧運前,力道不會太強。中共政府與人民視北京奧運為向
世人展現中國驚人成就的絕佳機會,而 NGO 與工運團體則是北京奧運為突顯全
球勞工、人權和環保議題的良機,雙方都在摩拳擦掌中。

日本企業為了保障在中國投資的權益與商機,並消弭一旦社會動亂可能連帶發
酵的反日情結,這二年日本企業在公司網站中創立中文版的企業社會責任網頁,
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迅速,此點值得台灣企業借鏡。

@非政府組織(NGO)

對 NGO 的政治反對力量日愈增強,因為政府想在較不民主開放的地區欲予以操
控,俄羅斯即是如此。企業仍對 NGO 存有疑慮,但會與信用好的 NGO 增加互
動。要與不要和企業合作的 NGO,壁壘日益分明。大型 NGO 如 WWF 和 Oxfam
仍將重申在研究報告中,只要有必要會譴責某些公司或產業。由於對工人與環境
有重大衝擊,所以農業與其供應鏈會是許多運動型 NGOs 的主要議題。前瞻型的
公司愈來愈容易與 NGOs 建立夥伴關係,並運用 NGO 的人才,但是合作的信用
不在建立夥伴關係本身,而在合作的結果,是否達到目標,以及績效如何。

@公共政策

要求政府透過公共政策,諸如從公共採購開始,提供對負責任之企業友善的市
場呼聲,已經愈來愈高,尤其是在歐洲。2006 年也許會看到重新聚焦在如何塑
造市場,以有利於好公司、好商品或服務。各界均會同步思考如何在保持企業與
創新、創造就業的彈性和自由度。能源業會最受矚目,面臨能源的各項挑戰,技
術與基礎建設都尚未作好準備。

@商業策略

2006 年會是企業責任真正展現品牌差異化的開端,因為企業已經學習到把相關
的投資,放在最能展現價值的地方。愈來愈多的公司不斷尋求能滿足社會需求,
又能創造價值的產品與服務,GE 的 Ecomagination 就是一例,其他企業也會前
仆後繼。CSR 將進一步發展成量化與建立社會資本的工具。藉由應用企業責任作
為企業管理的適當工具,並內化到企業整體規劃作業的一部份,一些聰明的企
業在 2006 年將會找出對公司更好的投資,以及那些應該避免的投資。

5.2006 年富比士公布世界 2,000 大企業,台灣有 41 家公司進榜


@揭露與透明化

無論是已揭露或尚未揭露,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仍然持續增長,企業將開始把檢
視超越於 CSR 報告書之外,進到主流溝通、廣告與直接與消費者的互動,包括
與 CSR 議題相關的排行榜、電視廣告或巡迴的投資人說明會。這些動態活動的直
接溝通,在 2006 年將會比靜態的 CSR 報告書更為顯著。CSR 報告書日愈成為商
品,或發展成二極化(有就是好,沒有就是不好),部份的 CSR 溝通焦點,將會
轉成內部化。與員工有關的焦點,將會把目標鎖定在招募新秀、留住人才,以及
驅使 CSR 進入公司的 DNA 中。溝通也會鎖住投資人,因為許多企業均開始說明
其 CSR 專案與商業模式的關連。新版的「全球永續發展報告書協會」(GRI)的第三
代報告書綱領,將針對過去許多綱領應用上的抱怨,作一些改善的修訂。使用
GRI 綱領的公司會持續成長,並作為參加「全球盟約」(Global Compact)之企業對
外發佈成長與進度的綱領。截至 2006 年 6 月為止,全球已有超過 800 家以上的
大型企業,採用 GRI 綱領製作報告書。至於公開辯論部份,相信會聚焦在為何
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公部門與 NGO 並不發表報告書,以及報告書間有何差異。

@視野與行動-唯有前瞻才有優勢搶灘

如何滿足國際社會在追求一個更具有人性的全球化上對台灣的期望,是我們在
爭取優勢、掌握商機、贏得尊重與市場支持的要務。因此,我們須要對國際上官方
與企業自發性發起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公民的海外投資準則和全球經營策
略有所認識及掌握,進而也能因應跟進,以為台灣跨國企業在國際社會奠下永
續發展的利基。

如果與國際接軌是台灣別無選擇的要務,那麼我們便必須正視目前台灣在 CSR
推動與落實上的不足:

1. 台灣公私部門對於全球現況與 CSR 的關聯性,還未有普及的共識


2. 台灣 CSR 的落實,仍停留在基金會、慈善與公關
3.  企業與利害相關人的議合非常薄弱
4. 國際組織盯上台灣企業的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情況越來越多,但此類揭露
(如 CSR 或環境績效報告書)在台灣才剛起步
5. 金融業尚未涉及社會責任型投資(SRI)與相關投資策略
6. 主流企管課程尚未整合 CSR 與商業策略的教學

筆者以為,任何新的管理工具,從技術面的層面來看,對於台灣的企業來說,
原則上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能否發展成為公司創新的基石,其實 CEO 的認知、
心態的調整、承諾到支持員工的創新,才是能否從坐而言到起而行的關鍵。
CSR 的商業價值,雖然等待更多的企業案例來證明,不過我們預期,全球供應
鏈管理的壓力即將登場,品牌廠商更會在第一線即受到嚴苛的檢驗。台灣何去何
從,讓我們一同努力,看能否早日撥雲見日,為自己找出一條足以昂首闊步的
路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