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8

編輯手札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
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
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子親情為世間至愛,世尊因
以為喻「佛憶眾生,而眾生亦當時時憶佛」。母親節才
過,編輯便收到多篇母子相憶的親情文稿,如慧渡的〈我
的兒子〉、覺清的〈兒女心目中的觀世音菩薩〉、古魯的
〈母親的手術〉,編輯將其編入本期《菩薩行處》專欄,
真情流露,處處動人,發人深省,更願眾生憶佛猶如憶母
憶子。
  羅馬非一日造成,學佛成佛亦然,尋常佛子,當日日
勤於拂拭菩提明鏡。正如本期專題《我的定課》中〈羅馬
非一日造成〉一文中所說,每天做定課,可以成就以清淨
的身心,去面對周遭的人、事、物。恒持做定課,更可以
啟發智慧、安定思緒,使繁雜的事情變得更簡單,生活更
自在。專題《我的定課》中刊載了多篇法師、居士對其定
課的經驗與所得,願與讀者同勵共勉。
  正如前述,世間文章最美皆出於真情摯愛,本期編輯
還要推薦《微事賦》專欄裡的一篇小文〈嘉興大藏經裡的
人間深情〉,文章雖然不在強調《嘉興大藏經》的權威與
重要,僅側寫記述了刻印過程中的原本微不足道的小小
事蹟,卻讓人更加讚歎與感動紫柏大師的慈悲與智慧。
讀罷後,編輯不禁喟嘆,作為編輯,最幸福的就是遇好文
佳作,能先睹為快。
第 卷.第 期

3 人乘佛教宗旨
推行人乘佛教 弘揚佛教真理

淨化社會人心 發揮慈悲濟世
建設人間淨土 創造人類幸福

目次
法雨甘露
念佛的功德 ............................................................................. 聖開導師 
般若講堂
修行四法——能聽受法篇 .............................................................淨一 
比丘的本色 ........................................................................... 大願法師 11
二支毒箭....................................................................................... 李佛 1
專題:我的定課
羅馬非一日造成 ............................................................................ 釋子 1
恆以念持........................................................................................一缽 1
修行日課................................................................................... .馬俊國 
你信得過佛菩薩嗎? ................................................................ .方恨少 
研墨抄經為日課 ............................................................................淨雨 33
把牛綁好........................................................................................慧渡 3
定時定課........................................................................................古魯 3
菩薩行處
布施的意義——《摩訶迦葉度貧母經》讀後心得................. 賴思瑩 3
慈悲點燈的施無畏者 ............................................................... 張詠詠 
我的兒子.......................................................................................慧渡 
兒女心目中的觀世音菩薩 ...........................................................覺清 
母親的手術 ................................................................................... 古魯 3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智潭 
颱風...............................................................................................夏紅 
藝海禪舟
來自恆河的歌唱——林玉葉的旅印創作................................... 李若茞 
明潭采風
五城日出之美 .......................................................................... .溫從凱 3


微事賦 人乘菩薩道
最好的時光 ................................................... 采蘅 79 人乘佛子 乘人之乘
行菩薩道 直達佛地
嘉興大藏經裡的人間深情 ........................... 一時 95
圖說菜根譚
不被牢籠,不受陶鑄 .................................. 小童 84
醍醐養生
封面繪圖:林玉葉(倫比尼 水彩 局部)
七彩貓耳朵&涼拌胡蘿蔔捲 ...................... 陽光 86
人乘佛子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創刊
道在日常中 ——彌陀院的創建因緣與居士修持 ....
出版者:人乘佛刊雜誌社
...................................................................... 靖宇 89 創辦人:聖開導師
有情眾生 發行人:李文達(釋大願)
人鼠之間................................................... 楊銘塗 98 社長:胡靖宇
童子佛心 總編輯:張碧員

阿公,不怕!我保護您 ............................. 覺清 102 美術設計:徐偉


特約作家:蔡澤生、李清波、李若茞
佛學英文教室
陳采婕
師父上人法語(6)...................................................
編輯特助:羅麗卿
............................... 翻譯◎蔡澤生、Judy Chen 104 美編特助:黃聿瑩、洪嘉琪、陳國志
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十三、三十四頌)............. 電話:(049)2896352.2896025
........................................................ 譯注◎莊昇 106 傳真:(049)2898193
新書介紹 社址:55541台灣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

能生慚愧心者,一生終不慚愧也 ......... 蔡日新 109 東興巷24-8號


ADDRESS:
慈光之聲
NO.24-8 TONG-HSING LANE,
慈光山人文獎第五屆書法比賽 .................靖宇 112
TONG-CHIH VILLAGE, YU-CHIH HSIANG,
春日禮拜大悲懺 朝山迴向報眾恩................ 淨嚴 116 NAN-TOU COUNTY, TAIWAN, R. O. C.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 編輯室 118 法律顧問:趙建興律師
佛陀聖誕日 佛弟子浴佛 ........................編輯室 120 慈光山資訊網網址電子報:
人乘書香飄山城 深耕閱讀智慧展 .......... 果穗 121 http://www.zgs.org.tw
投稿信箱:zgs.editor@gmail.com
關懷大埔里 山城喜捨行 .......................... 果穗 122
郵撥帳戶:人乘佛刊雜誌社
慈光甘露助學金 學童上學無憂慮 .......... 果穗 123
第0209280-2號
不畏艱難勤向學 希望曙光現眼前 .......... 果穗 124
印 刷 者: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誌字第2126號
助印芳名錄 ..........................................................125 中華郵政中台字第15號執照登記為雜
誌交寄
第 卷.第 期

3
念佛的功德
文◎聖開導師 圖◎若茞


  阿彌陀佛這句聖
號,以「阿彌陀」三字來
說,在我們中國譯為「無
量 光 明、無 量 壽 命、無
量 功 德」的 意 思。因 彼
佛的 光明,照 遍 十方國
土,無有障礙,故名「無
量光」。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又叫「無量
壽」。其佛於宿世因中,為法藏比丘時,發了四十八個大宏
願力,感成莊嚴無比的西方極樂世界,故謂「無量功德」。
往生其國的人民,都是蓮花化生,住在那裡,日夜都與大
菩薩眾,及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受極妙樂,沒有絲毫痛苦,
一切殊勝,所以釋迦世尊稱讚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
一。」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廣接發願往生其國的眾生,其功
德普攝十方世界,而稱其名號者,所得利益,也是不可思議
的。例如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
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
正法。」又一願:「若稱我名,必生我國,若不爾者,誓不作
佛。」並且持其佛號,所得的福報,更是不可思量。《歸元
直指集》載:「佛國往生論云:『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
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
後惡世,能稱一聲阿彌陀佛,其福過彼。』」還有《那先經》


記載一個故事:當時有一國王問沙門:「眾生無始劫來,因
被無明障蔽,而造了無以計數的惡業,像這樣深重的罪障,
怎可能說專念彌陀聖號,就可往生其國呢?」沙門答:「譬如有


◎雨甘露
人,想帶千百大石,橫渡過海,他就必須依靠大船的力量,方
能抵達彼岸。我們眾生就如巨石,而彌陀的願力,就好比大


船,仰仗彼佛的願力,接引我們安然的達登西方極樂去。」以
此推之,眾生帶業亦能往生西方,但必須依仗阿彌陀佛的大
宏願力,才能得生其國。所以說,念佛功德,實在是不可思
議。
  當此眾生智迷混沌,無明滿心,外道魔強的末法時期,
如想修大法,頓成佛道,那實在是難上加難。而念佛法門,
不分優劣,都攝三根,而且又是極其簡單穩當的易行道,如
我們捨卻此種法門,那實在是太可惜了。不分男女老幼,只
要堅固信願,精進不退,專心持念,念念相續,不離彌陀,
臨終時至,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手執金台,必來接引往生西
方。但願大家勤念「阿彌陀佛」!
  但是,我要奉勸行者,你們到了西方,花開見佛悟了無
生,千萬別學小乘羅漢,自度就算功德圓
滿。別忘了你們的親人眷屬,親戚朋友,
還在這個地球世界,受諸苦難,要更進
一步以留學的方式,去學慈悲喜捨
的觀世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乘
願再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忍苦世
間,現男女人身,推行人乘佛教;
即乘人之乘,行菩薩之道,直達佛地。使
這個極苦的世間,造化成為人間淨土,度
化與你有緣的人們,離苦得樂,共證菩
提。


第 卷.第 期

3
修行四法——能聽受法篇   
文◎淨一        


  能聽受法,即能聽聞領受佛法。佛陀對彌勒菩薩說:「若
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珊瑚諸寶,及諸樂具,不能令人
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唯有正法能大利益,離於生、
老、病、死憂悲苦惱。」
  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以為只要有錢,就可以擁有一切;
殊不知,在物欲上也許可以得到滿足,但在心靈上是無法得到
平靜的。因為,再多的錢財,也無法買到世人內心的欲求,而
使煩惱遠離。唯有真正的道法,才有此廣大利益,使我們遠離
生死煩惱,得到解脫。而此殊勝利益,只要我們能聞法並依法
修持,即能得到。

修得四種功德
  聽聞佛法為什麼那樣重要呢?經中說,聽聞佛法可得四種
功德:
  一、由聞知諸法:我們之所以知道十善十惡、苦空無常、
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八正道、四聖六凡、有為法、無為法、
解脫道、輪迴道、有漏法、無漏法……等等,一切諸法都因聽
經聞法而來,所以說:由聞知諸法。
  二、由聞斷無義:因為聽聞佛法,使我們知道是非對錯,
做適當的揀擇,一切作為皆能有利於我們的修行,而避免做
無意義的事。有天竺外道,因見有一頭牛死後升天,觀察其宿
命,八萬劫皆為牛身;但,因其宿命通只能觀察到八萬劫,而
不知八萬劫前有其升天之因,乃誤以為為牛即可升天。即告


知大眾持守牛戒,以牛為尊,模仿牛的一切形態動作,一樣低
頭,一樣吃草,一樣睡牛棚,一樣……。結果,這樣的苦行,


◎若講堂
不但沒有如願招來升天之果,反而如《成論》所言:「持牛戒
若成則墮牛中;如其不成,則入地獄。」落入三惡道悲慘的下


場,誠屬可惜。
  外道之所以有此戒禁取見,(非理之戒法,而思為升天之
因、解脫之道,迷取非理戒禁之邪見也。)都因對法理不明。
如果他們有緣親近佛陀,想必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像另外一
位外道就幸運多了,他不只有緣依止佛陀,還在很短的期間就
證了果。他感慨的說:「吃屎、吃草,苦修五十年沒有什麼成
就,親近佛陀才三個月,我就證阿羅漢果了。」可見,親近邪
正之法,差別有多大。
  三、由聞遮眾惡:遮乃遮止阻斷的意思。意為聽聞佛法戒
律,使我們知道是非對錯、善惡罪福、因果業報的可怕,而免
於造作種種的惡行,是為由聞遮眾惡。
  以五戒來說,國家法律制裁僅止於殺、盜、淫、妄;其
間,有的還是告訴乃論。佛教除了殺、盜、淫、妄制為性罪(
自性是戒,不待佛制),還將飲酒列為遮戒,(酒本身雖無
過,但因飲酒致醉,將產生其他不良的行為和嚴重的後果,
故為佛遮止。)不許觸犯。《長阿含經》云:「其飲酒者有六
種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鬪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
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分別善惡所起經》更列舉了
三十六種過失。對照今日社會,是不是就有很多強姦、殺人、
家暴、飛車撞人、打架滋事等層出不窮的事件發生,都因酒醉
亂性而來。佛陀智慧深遠,觀達通徹,知其影響力的可怕,特
制為五戒之一,以免教徒們無知誤犯,而產生種種不良的惡
行,傷人傷己。
  單以飲酒一戒,就使聞法守戒的弟子們,獲益匪淺,遑論


第 卷.第 期

3
聽聞其他諸法,所產生的遮惡斷過功德,更是舉不勝舉了。
  四、由聞得涅槃:「涅槃」,華語譯為滅、滅度、寂滅、

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大乘義章》卷之十八曰:「外
國涅槃,此翻名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
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曰:「滅
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名涅槃。」《大乘起信論》
曰:「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簡而言之,只
要我們聽聞法要,依法受持,精進修行,就能使我們斷盡煩
惱,度越生死之瀑流,解脫三界火宅、六道輪迴之苦;由苦楚
無盡的此岸,抵達寂靜清涼、安穩快樂的涅槃彼岸。

遠離三種心
  由上可知聞法好處多,功德大;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珍
惜聽聞佛法的因緣。要如何珍惜呢?經中曾說要遠離三種心:
  一、遠離貢高心:貢高心就是自恃才能,倨傲輕人,以為
自己很行,處處比別人高強。此種心態如果不能遠離消除,就
算聞法也很難獲益。過去,日本有位貢高我慢心很重的教授,
去拜見當時一位有名的禪師。表面上說是請益,骨子裡的想
法,是要去考考對方的功夫,看他有啥見地。禪師倒茶招待,
盛滿後繼續再倒。
  教授說:「禪師,滿了,裝不下了。」
  禪師說:「你就像如此,因為你自己已滿腹理論,就算聽
了什麼也裝不進去;所以,再多的開示,也是毫無意義的。」
  教授聽後,感到相當慚愧,乃趕緊向禪師頂禮懺悔。
  同理,聞法者不能捨棄自己的成見,一切放空,而是以一
種探底問難的心態來聽法,就算是佛陀在世,現前說法,要得
法益仍是非常困難。所以,聽法者,首要遠離貢高心。
  二、遠離輕慢心:人一旦懷有高己下人、貢高我慢的心,


自然就無法恭敬對方,對其所言,甚且以鄙視懷疑的心態,挑
三揀四,百般挑剔以待。一旦輕慢心生,說法者無論說了什麼


◎若講堂
妙法,對他也產生不了法力。反之,若以誠懇殷重之心,把自
己當病人,說法者是醫師,其所說之法即是妙藥,定能治癒身


心所充滿的貪、瞋、癡、慢、疑,殺、盜、淫、妄、酒等種種
眾生病。若有如此想法,不管對方說法好不好、妙不妙,多少
對自己都能產生好處。
  有一位老年僧修禪六十年,但一直都沒有成就。一次,聽
到一位年輕法師說法,就去請求開示,希望幫助自己,有朝一
日能夠開悟,道業有所成就。
  年輕的法師想與他開玩笑,就答應他;但,言明先要條
件,就是須好好服侍他,讓他吃、穿樣樣好。老禪僧答應,一
切依他要求進行。二個多月後,年輕法師吃飽穿好,但對老禪
僧仍然沒有一言半語的開示。禪僧很緊張,以為自己年紀已
大,在世時日不多,隨時都有離世的可能,乃要求法師能夠儘
快開示,讓他能有聞法開悟的機會。法師享用二個多月,也自
覺不好意思,但仍抱持惡作劇的心態對老禪僧說:「好吧!你
跟我來。」然後將他帶進一間空房子,示意他蹲在屋內的一個
角落,用楊柳枝敲他的頭說:「這是須陀洹果。」
  禪僧一心專志,繫念不亂,當下就證了初果。
  法師向他說道:「雖然你得了初果,但還有七番生死,現
在站起來,到另外一個角落蹲下。」
  老僧依言蹲到另一個角落,年輕法師又打他的頭說:「這
是斯陀含果,此果仍有往來生死;起來,到另外一個角落。」
  當老僧又再蹲到另一個角落時,年輕法師又打了他的頭說
:「這是阿那含果,已證不還,但在色無色界受有漏之身,念
念是苦;現在,移到第四個角落蹲下。」
  老僧依其指示,蹲到第四個角落。


第 卷.第 期

3
  法師楊柳枝往其頭上又敲了一下說:「這是阿羅漢果,
生死已了!」

  老禪師依教修證,真的就證了第四阿羅漢果,乃滿心歡
喜,向年輕法師頂禮致謝,並且備辦了美食佳餚供養他。
  法師見他如此認真,竟面露歉意的說:「我是跟你開玩
笑的,你別當真了。」
  但老禪師卻更加誠懇感謝的對他說:「我真的已證阿羅
漢果了,絕對不是開玩笑。」
  法師雖然是以惡作劇的心理捉弄老禪僧;但老禪僧將
他視為難得善知識,在敬人重法之下,對其開示的每一句佛
法,視為無上妙法,句句領受,依教修行,故得以證得四果
羅漢。故知:說法者雖是戲說,但受法者以認真誠懇、恭敬
殷重之心領受,雖是戲言,並不因此減低佛法功德之力。由
此可證,證悟成道的關鍵還是在自己,而非他人可以左右。
所以,我們聞法一定要遠離輕慢心。
  三、遠離怯弱心:一般以膽小柔弱來解釋怯弱;但更
深入來說,就是不敢承擔。佛說每個人都有佛性,只要認真
修行,轉凡成聖,將來人人都可成佛。但志向怯弱的人卻不
敢承當,認為佛果何其神聖,自己是凡夫俗子,怎麼可能成
就。其間,修道必須斷盡煩惱、具足一切功德的歷程,更不
是自己這種小心小志的小人物可以做到;只要行善,盡量不
犯戒為惡就足夠了,因此產生不了慕滅、修道的功德法力。
這樣一來,就真的永為凡夫俗子,成聖遙遙無期了。所以,
修行就必須要有承擔的勇氣,相信自己所具足的佛性,只因
多生累劫以來被無明覆蓋,只要我們依佛所教修行悟證,絕
對可以如佛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道。

10
比丘的本色
文◎大願法師


◎若講堂

  「比丘」之語音,乃是借用一種香草之名,草名「苾
芻」,馨香無比。苾芻芬芳,人人喜歡;係指佛陀的出家弟
子,道德馨香,可與「苾芻」草比。

苾芻香草 以喻德行
  苾芻草,具諸特性,含義優美,為他草所不及。所以,
古德以此香草,比喻剃度出家弟子修行的德行。
  苾芻草,富有彈性,性質柔軟,風吹不倒,生趣盎然,
外有油質,不為污染。以喻出家弟子,因修持故,心性溫
和,隨機應變,不為外境所動;身心淨潔,不為外污所染;
能善自調伏身、口、意三業,隨時清淨。
  此草生存,連延不斷,青蔥茂盛。以喻出家弟子,弘法
利生,續佛慧命,世世相承。
  此草氣味芳香,令聞者心生歡喜。以喻出家弟子,受戒
持守,心戒清淨,戒香馨芳,眾所欽聞。
  此草具有香茅油質,能治病痛。以喻出家弟子,秉佛教
誡,以戒為師,斷除惑染,治癒妄心煩惱。
  此草性喜陽光,如經照射,綠意盎然,故向陽而生。以
喻出家弟子,覺性顯發,身心光明,勤行佛道。

具諸妙行 功德無量
  比丘含有五種意義。
  一、乞士:乃上乞如來之法,以資慧命;下乞眾生飲

11
第 卷.第 期

32
食,以養色身。不擇貧富,次第行乞,能使自身破除憍慢,
生平等心,隨順佛行。乞食於人,能令眾生,與佛結緣,種
4
諸善根,修植福田。
  二、怖魔:三界之內,為魔眷屬,欲超三界,唯出五欲
六塵之家。比丘身披法服,受具足戒,修定、修慧,善入涅
槃,魔眷減少,魔乃怖畏。
  三、破惡:比丘行、住、坐、臥,止惡行持,自能破除一
切惡習。
  四、破煩惱:《大智度論》卷第三云:「比名破,丘名煩
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因依修行,故能破除一切無明煩
惱。
  五:淨戒:比丘出家受具足大戒,終身依止,如護明
珠,故戒行嚴淨。
  比丘還含有除士、熏士、除饉等多種意義,具諸一切妙
行,功德無量。所以,出家弟子應依法修學,利人利己,做
個如律如儀,名副其實的比丘。如比丘之威儀,能夠如法,
而德高的長者,亦可配稱之為大比丘。

生逢亂世 信念不移
  日前,在《磨鏡台》雜誌第八期文中看到「時窮見節 矢
志不移」──從一個側面看可敬可佩的寶曇法師,頗為感
動。
  老法師出家於文革時政局混亂、動盪的時代。時,老法
師遭受種種不平等、非人性的待遇與折磨。然,老法師對佛
法堅信不移,在菩提道上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前後長達23
年。其氣節,涵蓋了「比丘」之乞士、破煩惱、破惡、淨戒、
怖魔五德。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場比反右鬥爭還要強烈的政

12
治高壓運動,宗教界面臨更大的壓力。幾乎所有的出家僧
尼,或被動員、或被強迫放棄宗教信仰,被迫還俗。


◎若講堂
  其間,老法師先是在衡山縣福田公社境內的白雲寺與潤
蓮老和尚刀耕火種,自食其力。後,因修水庫,白雲寺被拆,


遂遷往山中另一寺院。數年後,老法師獲准返回湘鄉原籍居
住,從事農業生產。
  地方當權者視老法師為「反動分子」、「階級敵人」,
經常被揪鬥,戴上高帽子、掛上黑牌子,遊街示眾;或上台
挨批鬥、罰跪、挨打。
  老法師孑然一身,過著受歧視、煎熬的日子,嘗盡人間
冷暖。即使生活如此艱困,老法師仍嚴持戒體,決不還俗;

13
第 卷.第 期

3
每晚臨睡前,默默地做暮課,發願:「決不放棄自己的信仰,
決不背離自己所熱愛的佛教。」也正是這種對信仰的執著和

堅定,支撐他承受長達3年的重壓,始終保持僧人的氣節。
  《警世賢文》〈勤奮篇〉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
自苦寒來。」愈是在艱難困境中,愈能看出一個人的操守與
品德。對佛教徒而言,也是如此,其信仰的虔誠和道心的堅
固,能使其在逆境中得到磨礪與考驗。寶曇老法師就是這麼
一位時窮見節,身處逆境而矢志不移的高僧。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聖輝法師,
在寶曇法師文集《羊腸小道一僧來》序言中寫道:「他是在
文化大革命期間沒有還過俗的法師;生活的磨難,並沒有磨
損他堅固的道心,並沒有磨損他追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另有本煥老和尚,現年10歲。1年,老和尚蒙冤入
獄;10年告別鐵窗,獲得平反。又有夢參老和尚,現年
歲。10年蒙受反共、反革命之嫌,被判刑十五年,勞動改
造1年,入獄長達33年之久。獄中,老和尚常觀想「假使熱
鐵輪,在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偈頌,奠定
了爾後重回佛教,弘揚佛法的信心。1年,老和尚平反出
獄;回北京,任教於北京中國佛學院。

高風亮節 名垂千古
  《正氣歌並序》:「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
見,一一垂丹青。」寶曇、本煥、夢參三位老和尚,生逢亂
世,雖遭受蒙冤,對佛法的信仰與行持,始終信念不移,信
心未減,保持比丘的本色,保持清淨戒體。其高風亮節的德
行,名垂千古,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14
二支毒箭
文◎李佛 圖◎若茞


◎若講堂

  身體有了病苦,確實容易影響
日常的修行;諸經中,佛陀常告誡
弟子們要少欲知足,如此才能成就
道業。
  人食五穀雜糧,總難免有生病
的一天,或遭逢意外傷害,身體也
難逃病苦的折磨。身處五濁惡世,
處處荊棘,誰能永保一生安康;所
以,面對病魔苦痛,也是學佛者一
個重要的課題。
  《雜阿含經》載:「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
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
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當身體受苦時,
這個苦痛會順勢蔓延到心的感受上。佛陀說:這種情形,就
像是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中了第二支毒箭,成了苦
上加苦的雙重痛苦。
  記得初學盤腿打坐時,0~0分鐘是一個關卡;每到這個
時刻,痛楚的感覺會逐漸的加溫,然後慢慢擴散到全身。如
果堅持繼續坐下去,那麼此時八萬四千個毛細孔像似鑽出,
叫做「痛到爆」的小精靈,在你的身上爬行,讓你痛苦萬
分。
  此時若能細細的思惟,引起身體痛到僵硬的是什麼東
西?從哪裡引起的?抽絲剝繭,慢慢的靜觀。如果身體沒有

15
第 卷.第 期

3
了腳,那它還會疼痛嗎?再觀沒有了身體,那它還會疼痛
嗎?逐一從觀腳不見了,下半身也沒了,胸部不見了,頭也

沒了,最後全身化為空。身體都沒了、消失了,那痛楚何所
依附?自然也就不見了。這是一個初
級觀想法,可以做到「身雖苦而心不
苦」。進一步再思惟分析痛是什麼東
西,一層一層的分析,直到它什麼都
不是。若能觀成,突破坐禪這一關,就
能次第達成九住心(九住心:一內住、
二續住、三安住、四近住、五調伏、六
寂靜、七最極寂靜、八專注一境、九等
持)。
    佛 陀 的 教 法 中,提 供 我 們 一 個
「身雖苦而心不苦」的重要觀念,即
「身苦」與「心苦」是可以分離的。我
們要儘早建立這樣的認知,並將修學
的重點放在「心苦」的止息上。以佛
陀二支毒箭的譬喻,勉勵自己反省,察覺「心苦」、調伏「心
苦」、止息「心苦」。
若病苦來考驗時,心中不再受病苦所羈絆,這才是真修
行。

16
專題

我的定課
每天做定課,
可以成就以清淨的身心,去面對周遭的人、事、物。
恒持做定課,
更可以啟發智慧、安定思緒,
使繁雜的事情變得更簡單,生活更自在。
羅馬非一日造成,成佛亦非即身可得。
修行,就從每天的定課開始。
第 卷.第 期

32
羅馬非一日造成
4 文◎釋子

  學佛者每天的定課,猶如每日的三餐。食物,能滋養生
命(色身);法身慧命,則需藉著佛法的熏陶,才能生長善
法功德。飲食不當或連續數日未進食,色身可能因此而引發
病變或餓死。若不修行,慧命枯竭,無明煩惱隨之而起。
  肚子餓了,要吃食物充飢。煩惱來了,修行與否,就得
看自己了。養成良好的修行習慣,時間一到,就知道要做功
課;長期下來,自然累積無數的菩提資糧,現世獲得安樂。
  筆者出家已過半甲子,每天過著叢林晨鐘暮鼓規律的
作息,除了隨眾上殿做早、晚課外,還自訂其他的功課;或
禪坐、或誦經、或經教研究……,定慧雙修。近十年來,俯
首筆耕雖佔去了大部分的時間,但仍寒暑不易,定課從不
間斷。去年(2010),誦完一年的《藥師經》後,現則持誦
《華嚴經》為定課。每晚暮課完,接著誦三∼四品的《華嚴
經》。不論外出弘法,或寺務有多忙,一個月誦完一部八十
《華嚴經》;現已誦完七部。
  現今忙碌的社會中,在家居士得面臨各種挑戰,因而感
受到壓力,影響身心的平衡,甚至起煩惱。而藉由日常定課
的修行,即可減少壓力與煩惱,讓生活過得安詳、自在。
  早晚課的內容,因人而異。透過誦經,深入經藏,期達
到自我教育的功能。透過對經典的學習,理解經典的實義,
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每天做定課,可以成就以清淨的身心,去面對周遭的
人、事、物。恒持做定課,更可以啟發智慧、安定思緒,使繁

18
專題
雜的事情變得更簡單,生活更自在。
  《御選大覺普濟能仁玉琳琇國師語錄》〈示眾〉載:


「因課誦示眾,師云:『邇來魔彊法弱,亦以上無嚴師,故容
邪謬之徒插足宗門;多是學宗旨、論宗旨、虛擬宗旨,一味妄

我的定課
穿妄鑿,妄卜妄度。從上綱宗,面目儼然,何嘗夢見。所以言
言會旨,步步迷宗,即如一等無慚愧漢,妄稱自己亦是臨濟兒
孫,開口便道:垂慈必有法,無法不垂慈。臨濟宗有玄有要、
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有主有賓,而竟把叢林正務及兩堂課
誦皆曰此只是應點故事,可將就些,必當少念佛,方像祖師門
下客。吁嗟乎!我不知此等人面皮厚多少。若道是泛常故事,
有礙祖道,則直當不念,何得云少念及將就些。若如此隨順
俗套,將就故事,豈是大丈夫作人天眼目,與佛祖為師者之
所為耶。我今誠實指示此輩暗短流俗阿師,且莫誇是祖師門
下客,莫虛稱會宗旨,莫別求所以為人。既欲明宗旨,且莫當
面蹉過,莫拈一放一好。教你知報恩者裡,即兩堂課誦,便有

19
第 卷.第 期

3
玄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
  從上示眾文可知,古代叢林亦十分重視早晚兩堂課誦,

此乃報佛恩,亦是報施主(眾生)恩。
  《御選大覺普濟能仁玉琳琇國師語錄》〈示眾〉又載:
「凡在報恩者,切莫以課誦、出坡等為須應故事。須知無不
是佛祖之祕密法,無不是佛祖之總持門,無不是佛祖之不傳
心要,無不是佛祖之自利利人捷徑。」古人如此重視早晚定
課,時下學佛者更應效法之。
  往昔,家師 聖開上人全省行腳期間,發覺世人學佛,大
多著眼在人天福報的追求上,鮮少在生死解脫上用功。故,
師父上人在台北佛學舍弘法時,特別重視固定共修。師父上
人顧及在家人平日忙於工作,無暇在修持用功上;加上平日
又未作定課,菩提道苗難以成長。故,有別於「佛門日課」,
乃製定「人乘修士儀軌」(《爐香讚》、《心經》、〈人乘修
士十八願文〉、拜願、禪坐等)。儀軌內容,解行並重,長期
行之,可累積無數的菩提資糧。
  財富的積聚,須從小額存款開始;一段時日後,便可累
積到一筆為數可觀的錢財,此乃世間財。修行資糧的累積,
亦如世間財,需精進不懈的福慧雙修。積聚的資糧愈多,功
德法財也就愈多。
  過去諸佛,從發菩提心學佛開始,在因地不斷地勇猛精
進修行。經三大阿僧祇劫,終將成佛,功德滿圓。
  時下眾生業重,離佛已遠。雖知修行,若無長遠心,缺
精進力,名學佛一輩子;臨終時,心多所牽掛,放不下,如
何提起正念,如何與佛、與法相印?究其因,無非是菩提資
糧不足也。
  羅馬非一日造成,成佛亦非即身可得。修行,就從每天
的定課開始。

20
專題
恆以念持


文◎一缽

我的定課
  映著清晨曦光,佛堂上的香案桌子,照例都會一視同仁
地蒙上一層淡淡近似透明的灰,實在分不清那是靄靄香灰還
是滾滾紅塵,但到頭來終究是都該一抹拂淨的。

平常才能持久
  年歲大了,滄桑沿革與榮辱興衰,自然而然也會閱歷多
了些。雖然一樣平庸凡愚,也沒多增長什麼智慧,但是「自
知樂事年年減,難得高人日日閑」,所以對蘇軾此詩就愈來
愈有些親切感。人生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會發現所謂的樂
事,其實也不過是一些平常事而已;但也因為這是平常的樂
事,所以能持恆耐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苦撐堅持到
底是無法長遠的。找對今生因緣最恰當適合的方法,就自然
學會觀照,而源源不絕的樂事當然是湧自內心的源頭活水。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孤塔認西東。」修行還是要有
些方向,人生也是該給自己規定一些定課。好好呼吸,慢慢
走路,睡得安穩,一杯茶中真味深奧,一碗飯裏飽滿香甜。
偶爾握握一雙溫暖的手,順便摸摸幾個乖小孩的頭,眺望一
下西天那輪圓融澄金煌煌的落日;少說話,多念佛,時候到
了,該做完的事就該都做完了,不該做的其實也輪不到多操
心。這當然就該安心閉目,也就是樂事。「往事過年如昨日,
此身未死得重論」,不是嗎?正是「成敗無窮事,他年復吊
今。」
  最近老是想起虛雲老和尚的方便開示,這是很多年前念

21
第 卷.第 期

3
的一本薄薄的小書,書中一段有關平常心的開示卻很深刻:
「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飯,沒有擺佈安排,這樣的

招待,可以長遠,就是平常。如有貴客到了,弄幾碗好菜,這
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無常禮,故不平常的招
待,是不能長久的。修心人能心無造作,無安排,無改變,無
花言巧語等,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場的
意思。」定課,其實就是修此平常心;其實,恆持剎那就是
平常心,不增不減,日日平常,也不見
異思遷,更沒有東挑西嫌。今天如此,
明天也如此,所以生生世世也如此,老
老實實修下去,實實在在保持一個菩
提心,看破放下學吃虧,耐煩細心好商
量,如此就是修道。

日日三省.時時歸零
  單純的每天詢問自己一些核心問
題是定課,至少本質上就是應該如此,
像曾子般三省吾身,都是一種深刻的
質疑。其實只要看看在醫院安寧病房
中等待死亡的人們,就一定會自然而然由內心深處湧現一些
每天會自問的反省,「所有的恩恩怨怨,我真的學會放下嗎
?」、「我打從心底寬恕了今生的一切業障了嗎?」、「我
這一生過的有意義嗎?」、「我有把握我能夠坦然安詳地度
過下一轉世嗎?」這些修行人每天都該問的問題,每天都該
質疑自己的我執與慣性,每天都該努力看清我們到底在畏懼
焦慮甚麼。所以每當憶念到死亡之時,我們的問題應該會單
純多了,也會自然而然放下修行的虛榮。因為諸行無常,所
以昨天不論累積有多少功德、達成任何境界成就,都不能保

22
專題
證當下也一定如此;做定課時一定要歸零,一切像初學者一
般從頭開始。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


智慧圓滿成就;放下已經誦讀得滾瓜爛熟的經文,讀經的多
少也不代表一個人的修行境界高下深淺;放下自以為是的修

我的定課
行經驗之談,其實成就佛道的方法多如恒河沙數。誰說別人
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就算走同樣的路,也會因彼此因緣不
同,覺受也不會一樣。不要急於去批判否定別人;放下人我
觀點分歧時的妄念,一個不能接受實相的人,也不能正視別
人的反對見解,其實也就是永遠跨越不了我執的屏障。放下
指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為自己的一席話而受益,
其實功不在己,那是他的智慧福德具足到可以圓滿成熟而
已。放下好為人師的習氣,因為苛責的人,很多時候會聚焦
點觀察到的是別人的缺陷,沾沾自喜欣賞的是自己的「洞悉
力」。要知觀機逗教、隨緣度眾,只是日常生活呼吸般的平
常小事而已,不必如此誇張。

不必好高鶩遠
  念佛與持咒當然是定課,但是這與課誦內容本身並無太
大關係。眼下凡夫修行,應該用凡夫的因緣來看,不必好高
鶩遠,非一定法門要如何如何殊勝不可。凡夫其實有很多宿
世習氣,當然也會有很多有漏疏失,所以自我規定每日定課
之時,切忌有太多的自我批判,也不應該有太多比較。如果
動輒拿高僧古德那種「日中一食、夜不倒單」的標準來自我
苛求,如此只是徒自起煩惱而已,到頭來反而容易因太有挫
折感而退轉輪。如果紛陳散亂心起,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貼
標籤,到底誰在念佛?誰在持咒?
  當然方便善巧還是重要的,不應該故意去挑戰高深艱
深的無上法門,也不一定要有繁難的儀軌,因為愈平常就愈

23
第 卷.第 期

3
能長遠。例如對很多年屆耄耋、晚年方有因緣親近佛法的
凡夫,可能眼花撩亂、記憶困難,如果硬要持誦浩浩長篇的

《首楞嚴咒》、《大隨求陀羅尼經》或《千手千眼觀世音菩
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則倒反不如一個短短
的〈心咒〉、〈準提咒〉或佛號方便。要知定課只要保持恭
敬心,所修功德一樣都是很殊勝的,並非在於多寡難易。當
然,保持初發心時的恭敬是很難的,豈不聞「學佛三天,佛
在心田;學佛三年,佛在西天」,這是每天定課修行要做的
前行準備,就像炒菜前要洗乾淨一樣重要。

行、住、坐、臥都是定課
  走路也是定課,每天散步經行是一種很好的內觀修行,
南傳佛教十分推廣這種修行定課,虛雲老和尚開示也說:
「古人有行、住、坐、臥四威儀偈,曰:『舉佛音聲慢水流,
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項上似安油。瞻前
顧後輕移步,左右回視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在空門
做比丘。』以冰清玉潔的聲音,稱念諸佛聖號,這是念佛法
門。進一步問念佛是誰,就是參禪了。若不回光返照,只口
念佛而心打妄想,隨想遷流,這樣念佛就無用。念佛要口念
心惟,以智觀照,聲音不緩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聽,不
打妄想,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一聲佛號有無量功德,只此一
聲佛號就能度無量眾生。誦經或照經文直誦、或背誦、或跪
誦、或端坐而誦、或默念皆可。隨文觀想,看經中說得什麼
道理。行道即經行,一步一步不亂,不東歪西倒,如空中雁行
有秩序。一個跟一個,不緊不疏的行,一切處都是用功。合掌
兩手不空心,十指緊密,不偏不倒,如捧水一般,若一偏側,
水就傾瀉了。站如松,兩腳八字,前寬八寸,後寬二寸。身
直,頭不偏不倚,後頸靠衣領,如頂一碗油在頭上一般,不正

24
專題
則油瀉了。行如風,要照顧前後,輕輕移步,鞋不拖地;行樓
上,樓板不要響;生草不踏,愛護生物。開眼看東西,只展半


眼,所看不過三五七尺遠。行、住、坐、臥,能具威儀,使人
一望生敬。若不先自檢責,何以化導群機?既自治之行可觀,

我的定課
則攝化之門不墜。有道無道,舉止如何,別人一看便知。」合
乎儀軌的行禪,其實該與坐禪同樣重要,所以古德沿門托缽
時也是在修行做定課。
  另外,如法的睡覺也是定課,睡禪在漢傳佛法中比較罕
見,也比較高深,這牽涉很多唯識宗與天台宗的議題。但是
這在藏密則是很重要的夢修,與中陰、遷識或往生淨土一樣
是很好的定課;夜夜枕頭上用功,是修行人最誠實面對自己
的時機。

  當然,「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到頭來人生的意義,居
然是努力去超越意義與價值判斷本身。絕學無憂閒道人,不
斷妄想不求真,也許「無事」也就是定課最深刻的本質。

25
第 卷.第 期

3
修行日課
 文◎馬俊國

  修行這個詞,很多時候,就如長久以來的了解與以為,
是以一種生命態度,懇切地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生死以之。
然而,事實上是如此嗎?能如此嗎?這世上果真有人是這樣
活著的嗎?

緊握與鬆手
  我從年少的憧憬嚮往、汲汲、惶惶,到中年的坐下觀望
再觀望,暗自失措的發現,自己心中能肯定確實的東西愈來
愈少,少得幾幾乎使我開始懷疑,連我自己的心識都無法專
定不變。這起伏轉換不已的心到底
能抓得住什麼呢?有什麼東西是可
以透過此動動不已的心來亟及的呢
?外在就算真有這麼一個東西,即
使抓住了,這變幻不已的身與心,
又能如何承載它呢?
  年歲漸老,身體的衰老與病
痛,意識的散失與退化,平靜地消失的意氣與英姿,誰又曾
抓得住甚麼?在歲月面前,生命只能無力地接受,只能漸漸
地鬆手,讓手中的東西掉落,最後連自己也倒下去。有的人
在倒下去之前,用各種方法回顧與記錄自己生命中曾有過的
輝煌與絢麗,彷彿如此就可以把一生的事蹟給留住,還揚言
可為來者做借鑑,似乎忘了這種以為可以抓住什麼、想要抓
住什麼的想法本身,極有可能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甚至是誤導

26
專題
的生命態度。如此說來,又有何
借鑑可言?充其量只是一種錯誤


的示範,警示世人勿蹈覆轍。

我的定課
真與幻
  然而,紛亂閃動的現實世
界,以此一凡夫的心識來看,真
的就一無可感、一無所執了嗎?
家庭的美滿、事業的成就、自慚
的穢形、性愛的銷魂、疾病的疼
痛、災難的襲擊、心靈的創傷,
與美食的滿足等歡樂與痛苦,在
在以其真實逼視我們。如此強大
的真實,不斷地把我們拉回所謂的真實世界,總覺得快樂不
太足夠,可以更多;痛苦麻煩太多太長,最好不要。太多或
太少的快樂,太強或不想要的痛苦,使我們忘記了,連受苦
享樂的人都變幻與生滅不已,誰又真的能恆常地享受與長久
地受苦呢?
  常在凌晨,於旅途中的客舍裡醒來,在晨曦中與異地的
陌生感靜默地躺著。生命的浪潮湧了上來,又退了下去,人
生走到了這裡,愈來愈覺得是一場真實與虛幻交織的夢與
醒;而其中真實的又總
變幻,而變幻的又總是
逼人咄咄。而我能做
的,只是如此靜默地,
在一次又一次的旅途中
與生命的陌生感在晨曦
中並臥。

27
第 卷.第 期

3
燈與杖
  唯一放不下也不想放下的是生命苦痛的煎熬與掙脫,

在未真切的回歸自然律動之前,在親身契入法理之前,一切
都只是習氣,所有都是理論。因此,痛苦是不自主的,得意
忘形亦是自然的。是憐憫吧,對自己身不由己為外塵所牽的
無奈,對其他生命不明此理而深陷於中,苦苦不已的磨難的
諒解,身體上的、心靈上的種種熬練,總是揮之不去。無常
的觀照仍無法拯救於一時,這解脫黎明前的黑暗何其漫長,
彷彿是完不了的一天。在這暗長的一天裡,固然有一些人文
的微光閃現、點線面與色彩的絢爛、人性的種種光輝與黑
暗、弦音穿透心耳的湛然,與情愛溫暖的棧戀,但都只是一
天。我以無常觀照之燈,與生命憐憫之杖,在此長夜中探尋
出路,這腳下的每一步是我這一天的日課,路長著,我且踽
踽,往更深邃的黑暗前進。

28
專題
你信得過菩薩嗎?


文◎方恨少

我的定課
  有一天,在桌上看到師父上人寫的《佛經講述》第一
集,顯然是同修讀了一半放在桌上的。隨手拿起來翻閱,
看看目錄,翻到「佛說阿難分別經白話演繹」,看著看著,
看到「……佛教弟子,不得問卜相命……亦不必請擇良日吉
時……。」心中一驚,想想自己,不禁臉紅。此時想起法會
上法師的開示,提到有居士學佛一、二十年了,有一天,經
醫師診斷得了癌症,慌了手腳,起了顛倒,竟到處求神問
卜,尋求各種偏方、秘方,把多年來學佛所得全忘掉了,實
在令人婉惜。不禁自問,假如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怎麼
樣?會不會事到臨頭方恨功夫少?

我做得到嗎?
  碰到生死、意外問題,一般都說是無常到來、無常現
前,這樣的說法似乎有語病。「無常」,無時無刻不在,怎
麼說是「無常現前」呢?死亡,是「該來的」、「一定會來
的」。當你得知「該來的」、「一定會來的」死亡就要來了,
該怎麼辦?記得聖嚴老和尚說過的一句話:「把病交給醫
生,把命交給菩薩。」不禁自問:「我做得到嗎?」
  通常把東西交付給一個人的時候,尤其是非常貴重的
東西,對方一定是你很信任的人;相對地,也要對方也很信
任你,才會放心交付。所以,當醫生宣布「該來的」即將到
來的時候,「把病交給醫生」,你信得過醫生嗎?只要有機
會,一般人大都會再找其他的醫生看診,最後才心不甘、情

29
第 卷.第 期

3
不願的交給醫生醫治。
  「把命交給菩薩」,問題來了,你有交情好到可以交付

生命的菩薩嗎?你相信菩薩?再者,換個角度來看,菩薩認
識你嗎?跟你的交情夠嗎?信得過你嗎?你會不會像上述所
說的居士,突然跑去找另外的神或其他的「菩薩」,結果弄
得焦頭爛額、走投無路了,才又回頭請菩薩幫你保命。到最
後,命沒能保住 (有哪個菩薩可以保你命的?),就把一切怪罪
到菩薩身上,說菩薩一點都不靈。
  當然,這都是一些玩笑的說法,也就是說最起碼你要
常常拜菩薩,稱念菩薩洪名,好讓菩薩知道你,感應才會比
較快。以修行的觀點,就是你能放得下嗎?要放得下,先要
看得開。看開,是看清楚緣生緣滅的因緣觀,了解死亡的面
目;放下,是萬緣放下,尤其是放下對死亡的恐懼。「看破」
是學問,「放下」是功夫,你能信得過自己的修行功力嗎?
換句話說,你信得過自己嗎?這裡所謂的看破、放下,就是
「不怕死」,或者應該說是能夠冷靜的面對死亡的來臨。
  死,很可怕,人人都怕死。死亡的恐懼有很多層面,
但最基本的一點是:「怕死,是生命界的自然反應。」抗拒
「死」,是生命界對於「生」的一種深層的執著。但,死亡是
一定會來的,抗拒是沒有用的,不如好好面對;我們修行的
目標之一,也可以說是在面對死亡。面對死亡,若能真正看
破放下,雖然不一定能夠求得「好死」,但至少在死亡來臨
前,一定能夠「好活」。

念佛變成自然反應
  死亡,有許多不同的情況。比如說:突如其來的瞬間死
亡,如果沒有事先的心理準備,會死得不明不白,甚至死後
的神識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時候要靠平常的功夫,才

30
專題
能在突如其來的死亡之下,知道如何處理。就如一位居士說
的,他媽媽平常有念佛的習慣,有一次,在山坡小路上往下


行走時突然失足跌落,旁人看得嚇出一身冷汗,認為這下一
定很慘。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居然一點皮肉之傷都沒有。

我的定課
居士的媽媽說:「身子飛出去的時候,她很自然的喊出『阿
彌陀佛救我』。」感覺有菩薩扶著她,輕輕地把她放下來。
所以,平常要練習到把佛號變成自然的反射動作,就如老菩
薩那樣,碰到意外,不假思索地就喊出佛號。
  另有一種是得知罹患絕症,不久人世,這時候就是考
驗修行的功夫了。人航師,出家前是位檢驗醫師;時,看到
有些患者,雖然聽到壞消息,卻樂天知命的說要好好地過這
短暫的餘生,放下一切,迎接死亡,反而多活了許多時日。
而有些病人不是怕得要死,就是愁眉苦臉、怨天尤人的抗拒
死亡,病情反而加速惡化。人航師因而深深體會到「萬法唯
心」,成為他出家的因緣之一。遇到病苦來磨,若能「面對
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能「好活」過餘生。
  還有一種惡疾纏身,到了要死不死的階段,受這樣的苦
有可能是業報,也有可能是心有罣礙放不下。我曾經在書上
看到一位法師述說一則安寧病房的個案:「一位先生在安寧
病房住了很長的一段日子,法師來到病房,看出一些端倪,
把在旁邊照顧的太太支開。那位先生告訴法師說:之前,他
因為行為荒唐,被太太糟蹋、羞辱的一文不值,他非常生
氣,所以不願意走,要折磨太太做為報復。法師從中說了緣
由之後,太太真心向先生懺悔,先生很快就嚥下最後一口
氣。」重點還是在於能不能放下。其實,多受一些業報,主
要還是心有執著放不下。學佛修行重點之一,就是在學習放
下。
  癌末患者,已痛苦不堪了,要念佛,談何容易。法師弘

31
第 卷.第 期

3
法時說過:「這種時候,佛號念不出口,是正常的;所以平常
要多下功夫,也要多跟人結善緣,臨終時才有人助念。」

  《人刊》介紹過的陳居士,住院後沒幾天,就進入彌
留,在彌留狀態中還能保持正念,出聲念著佛號,直到往
生,這是得力於平常所下的功夫。
  最殊勝的一種就是預知時至,內心平靜自在,甚至歡喜
的迎接死亡。這是最佳典範,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最難的是持之以恆
  所謂平常的功夫,就是平常要多練習,最好要有定課,
就像職業選手一樣,每天固定的練習,時間久了,身體就會
產生自然反應,臨場才能有正常的表現。定課,最基本的就
是早晚課,上班族早晚課最簡單易行的就是師父上人所訂的
「人乘佛教修士早晚功課」;此外,可根據自己的方便,訂
一個念佛課程。其他如誦經、深入經藏、聽法師開示等等,
也都是很好的功課。
  定課,最難的是持之以恆。人的惰性及喜新厭舊的習
氣,常常會導致五分鐘熱度,定課常常更動,不能持久。另
外,還有一種不定時的定課,就是心中隨時保持正念,清清
楚楚覺知周遭的一切以及自己的身心。居士禪修課程裡教
我們坐禪與行禪,靜的時候觀呼吸,動的時候覺知肢體的動
作,運用在日常生活上,也就是清清楚楚的覺知自己在想甚
麼、做甚麼。正如師父 聖開上人所說:「二六時中,光明覺
照」。
  平日做好定課,功夫到家,自然就可以輕鬆的「把病交
給醫生,把命交給菩薩」。你可以自問:我信得過菩薩嗎?
其實就是你對自己有信心嗎?

32
專題
研墨抄經為日課


圖、文◎淨雨

我的定課
  大學時,抄經是我的定課。
  那時,每天要上課、讀書、寫報告,擔任班代表,還要
參加社團,在這之外又要打工,忙得不可開交,時間完全不
夠用。那時,剛接觸佛教,開始將抄經做為我的定課。抄了
一段時日後,思緒變得更清晰,性情變得更沈穩,就連睡眠
品質也大幅提升。我的室友說:從我進入房間準備睡覺,五
分鐘內一定會聽到我的打呼聲。實際上,我真的是一躺下就
睡著,睡得非常沈穩,而且每天僅睡五個小時就已足夠。
  清晨醒來,梳洗、禮佛後,燃一段馨香放在臥香爐內,
安坐在桌前,開始研墨,準備抄經。每天只抄二張,每張不
到00字,大約需要0分鐘。研墨的同時,將要抄寫的經文
一字一句細細的研讀數次,然後才提起毛筆,不急不緩,一
個字一個字寫。不求寫得華麗,也沒有刻意的書體,慢慢的
寫;寫完後,收拾
好出門,開始一天
忙碌的行程。
  以前抄經時,
用的是畫有格線
的棉紙或宣紙。現
今時代進步了,印
有描紅的抄經本,
只要拿著毛筆跟
著字跡寫就可以 戒儀居士手抄的《佛說阿彌陀經》

33
第 卷.第 期

3
了,常見的抄經本有《阿彌
陀經》、《心經》、《地藏

菩薩本願經》。也有居士大
德出資助印抄經本與大眾結
緣,樣式繁多,其中,還有
以弘一大師書法為範本的抄
經本。有些還考慮到一般大
硬筆專用的抄經本
眾的方便,使用自來水筆,
只要打開筆蓋就能書寫;甚至連抄經本都有根據鋼筆、原子
筆等硬筆設計的版本,非常便利,讓大眾藉此抄經憶念佛陀
智慧的教導。
  抄經圓滿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迴向;如一部經
一次抄不完,抄到一個段落便可迴向。你可以將抄經功德迴
向給六親眷屬、過往的親友,以及宿世的冤親債主;因你抄
經的功德而獲得法益。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載:「……能執持書寫供養恭
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
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
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

以弘一大師書法製作而成的《心經》抄經本

34
專題
把牛綁好


文◎慧渡 圖◎那豆

我的定課
  定課,就如要完成一項任務,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訓練。
在我的認知裡,定課是訓練自己的專注,看看是否能把自己
的心安住於「定」,在任何的一個當下,都是專注的,就像
大願法師曾開示過:「把牛綁好」。
  說來慚愧,早期(約十五年前),我的定課是早晚各誦
一遍《心經》和《大悲咒》;因為背得很熟,所以只需五分
鐘,就可完成。現在回想起來,自己都覺得好笑,這那能叫
定課。而後,陸陸續續涉獵了佛教的經典與書籍,看得愈
多,愈是法喜充滿;也就隨著心情,想誦哪部
經,就誦哪部經,沒有固定的功課。這就是典型
的處於順境,沒有深刻的體悟,不知修行,精進
就更不用說了。
  1年,家裡設了佛堂,有了一個可以做功
課 的 處 所,也 開
始 親 近 地 藏院。
然 ,因 緣 雖 具 足
了, 考 驗 也 跟 著
來 了, 業 障 也 現
前了。十幾年
來,我 的 人 生 際
遇,有 如 狂 風 巨
浪 一 般,一 波 波
接 踵 而 至;從 高

35
第 卷.第 期

3
峰至谷底,屋漏偏逢連夜雨,個中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此
時,因有佛法的滋潤熏修,有菩薩的加被,有法師的開示指

引,漸漸地能看破放下;能心轉,不被境轉,也體悟世事無
常,才能有今日的豁達。其轉折,猶如「心同流水淨,身與
白雲輕」般的心境,也因此開始自訂定課。
  我安排自己於十齋日念誦《地藏經》,平時則念誦《三
昧水懺》或《藥師經》。每天一部經,只能多不能少,期能
了解如來真實意,將佛法融
入 生 活 中,以 清 淨 心 與 人
相處。閒暇之餘,就多看經
書;因為,「士人三日不讀
書,則面目可憎。」而「夜
伴明燈品書香」,是我最喜
歡的時刻,夜裡讀書,寂靜
又安詳。
  定課之外,儘量攝心,
佛號不離心、不離口,當心
牛跑出去時,趕緊用佛號抓
回來。期有朝一日能如祖師
大德們一樣,亦能念佛功夫
打成一片,真正的做到時時刻刻「與佛同在」!
  這是我每天的生活,也是我每天的定課。

36
專題
定時定課


文◎古魯

我的定課
  現代人愈來愈忙,時間也愈來愈少,要怎麼修行?
  上班族,太多的工作壓力,太多的應酬,回到家後,已
疲憊不堪了,家中還留有一連串的生活瑣事,讓生活喘不過
氣來……。這就是現代生活的寫照,忙!忙!忙!
  如果每天就這麼一天忙過一天,吃飯、睡覺、上班、下
班,功名來、財富去,縱然擁有了全世界,最後依然還是得
面對生命的無常。奮鬥了一生的豐功偉業,萬般帶不去,唯
有業隨身,再次輪迴六道,頭出頭沒,無有出期。
  如果你已了知無常就在
你 身 邊,卻 仍 抱 持 著「 有 空
閒時再修行」的想法;那麼,
等到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
搖時,修行已力不從心了。所
以,應 及 早 立 志 修 行,把 握
當下,以免空過一生,徒增遺
憾,感嘆入寶山空手而回。
  如何開始?就從自己的定課開始。修行方法有:念佛、
持咒、誦經、禪坐、拜佛……,挑選其中一種或數種作為定
課。修行的廣度可大可小,小可自利,大可利人……。養成
定時定課的習慣,每天念一千聲、一萬聲的佛號,習慣積起
的力量,功不唐捐。
  聖嚴老和尚生前經常鼓勵大眾:「定課不在多,最重要
的是要持續不斷,這才是做定課的根本。」

37
第 卷.第 期

3
  修行不是一天、兩天,也不只是這一生的事,而是生生
世世;所以,必須訂一個屬於自己的功課。

  噶瑪巴法王曾說:「眾生忙碌於工作,所以我們的心,
也的確會放縱、外馳,但它總會回來。要準備一個家,讓心
回來,讓心有個休息、放鬆的地方。讓心平靜下來很重要,
所以每天要專一不散亂地禪修幾分鐘。一旦找到讓心平靜、
調柔的方法,外面再忙,心還是可以自在的。」
  現代人學佛不能成就,毛病出於沒有認真修行。一天打
魚,三天曬網,總認為自己還有無數的明天,死亡離我還很
遙遠。生死心不切,得過且過,沒有發心真正念佛修行。
  《緇門警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逢,此身不向今生
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每天專持一部經、一句佛號,一門
深入,下定決心今生要有所成就。
  《地藏經》〈見聞利益品〉第十二云:「更能每日念菩
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
衛護,現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經文上提到每日持
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會受到菩薩的眷顧。除對修行人
用功的鼓勵外,也須自己經年累月定課之功;持之以恆做定
課,功不唐捐。
  如果大家信得及,應趁年紀輕,身體健康時努力學佛修
行,不要等到老了再來修行。好好受持一個行門,每天撥出
一點時間,養成日常定課修行的好習慣。堅定恆心毅力,真
為生死,發菩提心,哪怕臘月三十日,閻羅王派鬼差到來,
也能交出一點成績單!

38
布施的意義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讀後心得


◎薩行處
文◎賴思瑩


  小時曾看過卡通佛典故事,其中包括大迦葉尊者度貧母
的事跡。看到尊者竟然把老婆婆酸掉、臭了的米汁吞下肚,
真的好佩服;但,心中仍冒出疑問。難道不會生病嗎?不會
覺得骯髒,心生厭惡嗎?就算有佛法加持不會生病,真的有
人能不在意的接受那樣的布施?我覺得很令人難以相信。

米汁就是甘露
  雖然一直都知道要慈悲、度眾生,但是具體實踐又是另
一回事;如果是我,一定沒辦法做到。因為心的控制很難,
不排斥那樣的米汁已經沒辦法了,更何況要喝下去!因為
卡通有影像,比看書還要真實。如今閱讀《摩訶迦葉度貧母
經》,會與從前的動畫影像結合在一起;發臭的米汁,引來
蒼蠅飛來飛去,而大迦葉尊者不為所動,一口氣將米汁喝
完,太令我印象深刻了!我想,這就是慈悲啊,想要助人脫
離苦海的悲心,使尊者能無視於米汁新鮮、衛生與否。一心
為苦難眾生著想,那樣的精神,是我永遠學習的典範。
  雖然對於修行者來說,修行到達一定程度時,看待世間
萬物的眼光是慈愛的;既沒有分別心,也沒有我執、我慢,
以慈悲心待人。但是,要達到那樣的修行程度,如果不能專
一的持續修行,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大迦葉尊者見到故事中
的老婆婆時就是如此。對大迦葉尊者來說,那米汁已經變成
甘露,已經是佛菩薩加持過的大悲水了。這種心境上自然而

39
第 卷.第 期

3
然的轉換,就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清淨心。


慈悲沒有敵人
  日常生活中能遇到慈悲的人,本就很難得了,更何況是像
大迦葉尊者這樣的人。
  有時,我會覺得慈悲好像比較吃虧,因為不計較、不爭
奪,利益好像都被對方拿走了,自己卻什麼也不剩。不過,那
是因為只看到當時的結果吧。也許,當下的自己看似吃虧;
但如聖嚴老和尚說:「慈悲,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不與別人
爭,使自己與對方不會兩敗俱傷,看似無能,卻是保全實力、
明哲保身的一種方法。」世人不懂慈悲,只為了抓住眼前的利
益而爭的死去活來,真是愚癡,值得同情。
  對別人慈悲,別人不一定會以同樣的態度對你,甚至可能
會使自己不方便,或是反而害了對方,造成別人的負擔;這時
就需要「智慧」了。聖嚴老和尚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
起煩惱。」此乃解決我們在慈悲時遇到的阻礙,善用智慧化解
煩惱,讓慈悲真正的利益到別人,使慈悲更具意義。

心誠不在大小
  從《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中可以了解,布施的功德是如
此之大,無論布施的東西多少、多小,最重要的還是「心」。
小時候聽到一則故事。有家境貧窮的兩兄妹,因為鄰近村莊
久久未下雨,村人決定結合大家的力量,發揮善心共同布施。
這兩位小孩雖然家境貧窮,卻也很想要盡一點心力;於是,他
們決定將僅有的10元捐出去。在途中,遇到一位乞丐,乞丐肚
子很餓,他們很想幫助他,可是身上只有10元,而且是要捐出
去的,他們很猶豫。後來,哥哥想到一個辦法:將十元一分為
二,五元捐給村裡,五元給乞丐,他們高興的做了這個決定。

40
因如此耽擱,錯過了布施的時間。所有人都布施後,卻沒下
雨,當村人籠罩失望時,兄妹倆出現了,他們捐出僅剩的五
元。就在此時,教堂鐘聲響起,而雨,也下了下來。


◎薩行處
  這小小的布施,帶來的效益卻如此之大,可見兄妹倆的
誠心多麼感人,也讓我們知道布施重在心意,無關乎物質的多


寡、貴賤,這就是心念的力量。這樣簡單的行為,是大家很容
易做到的,可是還是有人不願意去做,顯現佛法的一個特徵:
「知易行難」。明明就是很簡單的事,卻因為不知道,或是懷
疑它,喪失了植福的機會。我們應當相信佛法,真心誠意一心
向佛,依教奉行,才能往解脫之路邁進。

施比受更有福
  人總是希望能得到很多東西,滿足於當下的慾望,卻忘了
「給予」,讓別人同樣感受獲得的喜悅。「付出」所得到的快
樂,往往遠比「獲得」的快樂來得多。心靈上的滿足與充實,
不是其他快樂所能相提並論的。藉由「付出」,就能體會自然
而然產生出的正面能量,能使心靈清淨。時常「付出」的人,
一定會覺得生命很有意義,胸襟也會更加寬廣,在待人接物上
也會圓融許多。何樂而不為呢?
  布施,其實不是侷限於這麼狹隘的範圍內,它不一定只指
物質上的布施,不一定是要提供財力。布施可分為:法布施、
財布施、無畏布施。像是講法給別人聽,告訴人家因果故事
等,也算是布施的一種。當人家心情不好時,一句勸慰的話,
讓人升起希望之心,使人朝光明面走去,這也是布施;讓眾生
獲得善知識,能利益眾生的,就是布施。《地藏經》〈校量布
施功德緣品〉第十也提到許多布施的功德面,只要真心誠意,
發自內心的供養,其功德皆不可思議,種下的善根累積起來,
都是我們永遠的資糧,誰也搶不走。

41
第 卷.第 期

3
慈悲點燈的施無畏者
文◎張詠詠


  孩提時,父母親總是在夜晚來臨時出門,我會特別不
安,坐在樓梯口望著,望啊望,心想「爸爸媽媽怎麼還沒回
來?」當時家中懸掛一幅觀世音菩薩的畫像,畫中裊裊的煙
霧,菩薩騎著龍,慈悲的低眉垂視著我,彷彿告訴我不要害
怕,祂會陪伴著我,直到父母親回家。這是我對觀世音菩薩
的第一印象:慈悲、無畏、溫暖如慈母般的呵護著我。而畫
中的觀世音菩薩,一直陪伴著我成長。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
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從古至今,觀世音菩薩被認為是慈悲的化身,電影、電
視或小說,都有菩薩尋聲救苦的描述,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
菩薩聖號,誠心祈求,菩薩就會幫助我們。看到這段文字的
描述,我當下突然明白,平時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
就是以慈悲心「觀」世間眾生的苦,能救脫受苦的人們,或
作為他們精神的依靠。
  《普門品》中所形容的各式各樣苦難或災禍,只要稱念
觀世音菩薩名號便能仰仗菩薩的慈悲而得解脫。現今世上
天災、人禍頻傳,像是幾年前的南亞大海嘯,死傷無數、印
巴(巴基斯坦)大地震、卡翠那颶風席捲美國紐奧良,造成
無數人無家可歸。中國大陸每每因為颱風來襲,導致沿海居
民,常常必須面臨重建家園的困境。然而,天災固然可畏,
更可怕的是人禍,美國11事件,宗教與國家的衝突,讓無辜

42
的民眾喪失寶貴的生命。
  我想,或許慈悲的觀世音菩薩可能為人心的動亂和因
天災而喪生的生命悲泣,也會現身於災難現場救拔受苦的人


◎薩行處
們,因為祂的願力廣大,不忍眾生受苦難,不忍天下動亂。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
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 不只救脫眾生,觀世
音菩薩「施無畏」的心更讓人敬佩。十八歲那年,一向平安
簡單的家庭瞬間變了天,原本強健的父親,度過了他人生中
最大的難關,再堅強的人,面對疾病,仍顯得脆弱。在大家
措手不及、傷心絕望的時刻,
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以無畏的
精神,帶領母親和我以自在的
態 度 面 對 死 亡;至 今 仍 難 確
切形容那股力量。但我相信那
是一份對菩薩的尊敬和信仰
的力量,在絕望之際給予我們
希望;失望的時候,給予我們
精神上的慰藉;必須面對的時
候,教導我們用虔誠的祝福看
待親人的離去;在崩潰的黑暗
角落,慈悲地點上一盞明燈。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
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不少大學生患有憂鬱症或
躁鬱症,我以前的室友便是一

43
第 卷.第 期

3
例。一次,室友跟我分享她的經驗。她說:她時常會陷入不
安的情緒低潮中,對自我極不信任,甚至用刀片傷害自己才

能釋放壓力,就醫後,又因副作用而整天精神恍惚、暈眩無
法正常上課;後來,在家人及同學的陪伴下,才漸漸獲得改
善。如今無論社會多麼發達,科技多麼進步,人,無法離開
宗教所給予的心靈上的慰藉。曾經有位法師告訴我說:現代
人生活緊張忙碌,壓力大,因而衍生出非常多的文明病;而
佛教是為了救助苦難的人,無論是在物質上抑或是心靈上。
  佛家說:「法譬如水。」能滌淨心靈的煩惱,稱念觀世
音菩薩名號就是一種心靈獲得平靜的方式。平時的我,課餘
時間會仰仗觀世音菩薩的力量,讓自己定下心來,「聞名即
見身」,透過誦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與《普門品》,更能親
近祂的慈悲精神。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因為從小的親近與接觸 ,讓我非常景仰觀世音菩薩,導
引我在大學生涯中,利用課業之餘參與社團服務。像是利用
假日輔導社區小朋友的課業,寒、暑假則陪伴清寒國、高中
生,打掃校園,親近養老院裡的爺爺奶奶等等,不僅在活動
中付出,而且更能體驗菩薩的慈悲精神。悲憫苦難眾生,是
我們年輕人要付出並從中學習的。

44
我的兒子
文◎慧渡


◎薩行處
  自從兒子來到這五濁惡世,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像是一


部永不褪色的電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箇中情節、五味雜
陳,有喜樂、有痛苦、有無奈,也有溫馨……。兒子!媽媽很
高興能陪著你一起走過來。
  兒子三歲時,就送他去上幼稚園的小小班。開學第一個星
期,每天早上一定哭兩節課才會停下來的就是他 (沒有小朋友哭
那麼久的),老師用盡了方法,都無法讓他停止哭泣。總不能因
為他而暫停上課吧!最後,只好拿把小椅子,讓他坐在風琴旁
邊哭。一星期後,每天早晨睜開眼睛的第一句話是:「媽,我
要去上學!」
  隔年六月,一日,老師給他一張至少有四百個字以上的
「在校生致答詞」演講稿,要家長教他背背看。我的媽呀!兒
子才四歲,大字不識一個,怎麼教啊!我這做媽的只好應付應
付,用最簡單的詞意解釋一下,然後逐句的教他背誦。兩個小
時後,我這老媽覺得累了,就這樣結束了這小小幼兒的教學。
沒想到這小小兒睡了一個午覺,醒來後竟然一字不漏的背了出
來。此時,才知道兒子有背書的天分。第二天,兒子背給老師
聽,一夕成名。此後,無論是在校生或畢業生的「致答詞」,
全由兒子包辦,連老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兒子五歲那年,也是我剛入佛門的開始。有一天,一位善
知識請了一本佛經跟我結緣,內有《大悲咒》,她說:每位學
佛的人都要會背誦《大悲咒》。於是,我每天念;但是,梵語
《大悲咒》念起來是那麼的繞口,念了一個星期還是感覺生
澀,更別說背誦了。孰料,兒子竟對著我說:「媽!妳好笨喔!

45
第 卷.第 期

3
我背給妳聽。」心想,那有可能,是梵語喔!他連話都說不清
楚,只聽了七天,何況連我都念得咿咿呀呀的。結果,他竟一

字不差順暢的背誦出來,如果不是前世已念誦過,又該如何解
釋呢?從此以後,我開始教他念誦《十小咒》,跟著我一起學
佛、拜佛。
  時間飛逝,就在他讀小三的時候,先母往生。為祈先母早
日離苦得樂,往生極樂佛國,我每天為先母誦一部《佛說阿彌
陀經》或《地藏經》,直至滿一週年。期間,兒子有時會跟著
我一起誦,迴向給阿嬤。一個九歲的孩子,可以把《佛說阿彌
陀經》念得非常順暢,而且還一邊敲著木魚,您說奇不奇妙?
  記得在他大二那年,一天晚上,我們母子起了爭執;他生
氣,我更氣。晚上十二點,大門一甩,竟說要騎機車去加油。
過了四十分鐘,還未回來。剛開始,我心裡還一直碎碎念,左
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他開門的聲音。我開始急了,對著觀世音
菩薩懺悔,祈求菩薩趕快帶他回家。大約過了十分鐘,輕輕的
開門聲,聽到兒子輕聲的說:「媽!對不起。」然後告訴我一
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下兒子很生氣,騎著摩托車,飛快奔馳在一條尚未開放
通行的馬路上,沒有路燈,很暗很暗。突然看到穿著白衣的觀
世音菩薩站在他面前,用很輕柔又慈祥的聲音,輕輕的對他說
:「孩子!這次你沒有通過菩薩的考驗,以後還有許多的考驗
在等著你。現在,菩薩要送你兩句話,然後趕快回家,媽媽在
等你。」當他回過神時,摩托車是靜止不動的。兒子訴說完,
起初我還不相信,那樣的昏暗,怎知那是觀世音菩薩?兒子說
菩薩手上拿著柳枝與淨瓶,用柳枝輕輕往他頭上灑,還送他兩
句話:「非空非淨亦人也,亦空亦淨非人哉。」聽到這兩句,我
完全相信了;因為,兒子不可能編造出如此有意境的話。
  雖然兒子有佛緣,畢竟還太年輕,對佛經又涉獵不多,當

46
下我趕緊至佛堂,跪在佛菩薩前,感恩菩薩加被。兒子問我那
二句法語如何解釋?我告訴他說:「那是菩薩送你的法語,自
己去體悟吧!然後,再由你來解釋給媽媽聽,好嗎!」


◎薩行處
  有次,兒子與我一起在佛堂裡禪坐完,他又告訴我:「剛
才,觀世音菩薩帶我出去玩。」當時的情境是菩薩牽著他的小


手,(境界裡的他,是一個大約只有三歲的娃兒) 帶領他去觀賞
一座很大很大的蓮花池,池裡開滿了許多大大小小、顏色燦爛
莊嚴的蓮花。菩薩指著其中一朵含苞的白蓮,告訴他說:「這
一朵未開放的白蓮就是你的,如果你的白蓮花要綻放得又大又
莊嚴,那就得看你日後的修行灌溉了。」兒子,你看你的福分
何其大,要懂得修福、修慧、修莊嚴。
  兒子,承蒙觀世音菩薩如此的加被,你該懂得好好珍惜與
認真修行。如今你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及一份安定的工作;
在你成長的歲月裡,有起也有落。你的人生歷練,曾經擁有許
多,也曾經失去所有;失而復得的喜悅,是人間最幸福的,你
要好好珍藏與經營。這些你應該比別人更能體會,不是嗎?
  媽媽要提醒你,在你的人生哲學裡,佛法要生活化,要隨
順因緣,恆順眾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軟言慰喻,時時用
心來轉境;不被境轉,則事事都會變得圓融。這樣你的生活會
很自在,而別人也會很自在;在職場裡就會得心應手,在家裡
會如沐春風。道理很簡單,能否做到,就看你所下的功夫了。
  在你三十一歲生日那天,媽媽為你寫了一首打油詩,媽媽
也要放開牽著你的手。此後,你的人生是要與你的同修攜手同
行的,要記得時時與佛同在!
阿娘輕聲喚兒名,記取教訓放心扉;
重新站起好樣兒,出人頭地把家回。
  兒子,加油!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在你教學的領域
裡,好好教出屬於你的一片天吧!

47
第 卷.第 期

3
兒女心目中的觀世音菩薩
文◎覺清


  台灣人習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媽」。俗話也說:「戶
戶觀音」,兩者相互輝映。觀音菩薩究竟以何因緣而得如此
功德;又何以傳統大廳,正中央必懸掛觀音及其化身媽祖的
聖像?又何以台灣人稱觀音菩薩為觀音媽?
  學佛以後,恭誦《普門品》與《楞嚴經》卷六〈觀音菩
薩耳根圓通章〉,方始明白,原來母親之偉大,最能代表觀
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精神。所以,觀音菩薩就是我
們的褓姆,一如母親之於兒女。而家家戶戶都有母親,又如
觀音菩薩之普門示現。發揚母德之偉大,意即發揚菩薩慈悲
濟度眾生之精神。故,高懸聖像於廳堂正中央,顯示其對世
道人心之無比重要。

母親正是活觀音
  二、三年前,偶然在人間衛視觀看到一齣連續劇,劇名
已忘,饒富深意。大意是說有一位屠夫,對其老母動不動就
施以拳打腳踢,甚至不讓她碰生了病的孫子。老母是個啞
巴,總以她那會說話的眼神,默默隱忍,毫無怨尤,依然趁
屠夫不在家時,細心慈祥的呵護照料病中的孫兒。
  這個孫子,得了膿瘡之類的病,醫藥罔效。屠夫更加惶
急,將一股腦兒的氣出在母親的身上。後來,聽說普陀山有
位活觀音,可以醫治此病,乃不辭辛勞跋山涉水遠赴普陀
山,求活觀音醫治病兒。踏遍普陀,遍尋不著,便問住持:
「活觀音在哪兒?」住持答說:「活觀音早就到你家去了。

48
你回家去,會看到一位反穿衣服、倒拖鞋子的人出來應門,
那人就是你要找的活觀音。」
  屠夫急忙回家,一到家,便立即敲門。老母一聞敲門


◎薩行處
聲,知兒回家,驚恐莫名,恐遲了遭兒怒罵毒打;急忙中反
搭衣服、倒拖鞋子,前來應門。屠夫一看老母的樣子,正如


住持所說的一模一樣,立即下跪,請活觀音醫治他的病兒。
其實,那病兒在他離家期間,經其老母吸出膿血,敷以草
藥,早醫治好了。屠夫從此對其老母,侍奉孝養有加。真應
了俗語所說的:「堂上雙親不孝養,遠廟拜佛有何功?」

女性柔弱,為母則強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柔弱,為母則強」的感人事跡屢
見不鮮,尤其是當大災難來臨的時候,如大地震發生,屋
坍牆塌,滿目瘡痍。救難人員日夜不停的挖掘,祈能發現一
絲絲生命跡象;然而,挖掘出來的,卻常常是一具具冰冷僵
硬的屍體。其中,最令人感動的畫面,常常是已經往生的母
親,摟緊幼兒,以己項背頂住已坍塌的磚瓦,雙雙殉難的悲
慘景象。
  在車禍發生的場景中,常見的新聞報導畫面,也是母親
以其最後一口氣,撐到救難人員來臨,將幼兒交到救難人員
手中,然後含著笑淚去世,多麼感人啊!颱風來了,滾滾土
石,吞噬著村落,沖垮房屋,路斷橋毀,交通中斷。最常見
的報導畫面,還是一位母親抱著生病的兒女,不畏艱險,跋
涉泥濘的山路,下山就醫的故事。
  這類母親勇敢忍受千辛萬苦,救護兒女的事跡,不勝枚
舉,無疑是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真實寫照。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述菩薩「善應諸方所」普門示
現的種種功德,似與家家有母親相互呼應。母親為兒女作馬

49
第 卷.第 期

3
牛,克己辛勤,操持家務,無怨無尤,無所求報的精神,不
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示現又是什麼?

  我的孫子只要轉身不見娘,就焦急的喊著:「媽媽呢
?……」那種頓失依靠的神情,表露無遺。那種欲哭不哭的
焦急聲音,一聽就知道沒看到他娘慌急了。普天下的幼兒,
莫不如此。娘就是他們的依靠、他們的安全堡壘,這何異於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之撫慰呢?
  我們又何嘗不然,每當突然跌倒或受到驚嚇,都會不期
然的喊一聲:「我的媽呀!」只要這一聲,就不再害怕了,拍
拍屁股繼續向前走,這又何異於觀音菩薩大悲心,施予眾生
之無畏功德呢?

天下最美麗的手
  媽媽漸漸老了,臉上的皺紋增多了,走路不再那麼靈
敏,卻仍不停的幹活,操勞家務;手長滿了繭,更粗糙了,
卻是兒女眼中最美的、最值得尊敬的、最感恩的手。翻開
二十幾年前的剪報,有一篇短文,細膩而溫馨的描述母親那
雙手,題名為《母親的手》,翻譯者為包喬齡,茲摘錄全文
如下:
  「母親的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一雙手,從小我就被母親
的手抱在她的懷裡。她攙扶著我學步,當我飢餓的時候,母
親的手為我製作可口的飲食;當我寒冷的時候,為我縫製美
麗舒適的衣服;在夜晚,母親的手輕輕為我拉上被頭。當我
生病的時候,母親的手撫摸著我的額角好似一帖清涼劑;當
我犯了錯時,母親用手輕輕責打我,雖然我有時感到一點兒
痛,但仍然是一雙溫柔的、慈愛的手。如今母親已經年邁,
不能再為我製造精美的食物和衣服;我有了過錯,她也不會
責打我。每天晚上,母親在燭下用手打開了《聖經》閱讀,

50
她那雙又瘦又枯的手在我的心目中,依舊是世界上最美麗的
一雙手。」
  母親的手已不再細嫩潔白,而是又粗又枯;是為兒女、


◎薩行處
為家庭無所奉獻所留下的痕跡,滿載著母親對兒女豐盈的
愛,天下沒有比它更美的手了。


母親的第七十二封信
    記 得 曾 經 看 過 一 篇 短 文,名 為《 母 親 的 第 七 十 二 封
信》。女兒三歲時,母親得了癌症,為了死後能陪伴女兒成
長,用其生命的最後餘力,寫了七十二封信,按女兒成長過
程,託住在美國的兄長,按時寄回台灣,給與祖父、母同住
的女兒。女兒總是想要見其母一面,不知母親早已亡故,只
怨母親何以忍心一直留在美國工作,而不回來看看她。直到
第七十二封信,於她二十歲生日當天寄達,才真相大白。原
來母親早已亡故,她與祖父、母相擁,泣不成聲,也原諒了
母親。
  唐朝孟郊同樣有一首名詩《遊子吟》:「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那密密的情意,倚
門望兒歸的神情,躍然紙上。
  又於二十幾年前,在中興新村第一市場,中元節酬神,
放映一部電影,片名《望海的母親》 。述說一位孤苦哀淒的
母親,天天站在海邊老舊的燈塔旁邊,佝僂著老邁的身軀,
眼巴巴的望著大海,盼兒海上歸來的畫面,至為感人。她的
兒子出海捕魚,跟他父親二十年前一樣,在一次颱風中沉沒
於大海,從此音訊全無。臨出海前,兒子告訴母親:「媽,您
放心,我一定會回來的。」因此,任誰告訴她,您的兒子是
不會回來了,她總堅定而哀傷的說:「兒子告訴我他會回來
的。」就這樣孤寂地等了二十幾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51
第 卷.第 期

3
常常回家看看吧!
  在今天這個流動的社會裡,兒女都遠離家鄉出外工作,

難得回家一次。父母留守家鄉,苦守祖業,過著孤寂而又時
時企盼兒孫回家的日子。父母憶念兒女,不能捨離,兒女們
又何以忍心不回家看看,告慰雙親呢!
  記得二年前,旅居紐西蘭時,曾看過一齣連續劇,劇名
就叫做《常常回家看看》。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是的,是應該常常回家看看,慰慰雙親思兒的情懷。看看雙
親是否更老了,髮更白了,面更皺了。看看是否有需要幫忙
的事,即便一件極為微小的事,也足以告慰雙老。不要「樹
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徒呼傷悲,徒呼奈何,又
有何用!

您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媽媽,沒有您在身邊的日子,心裡就不踏實,若有所失
了。
  媽媽,當我需要時,一通電話,您立即放下手頭工作,
應聲前來,撫慰我的心靈。
  媽媽,當我徬徨無助時,誰來安慰扶助我?是您老人
家。
  媽媽,當我沮喪挫折時,誰來鼓勵我奮發向上?也是您
老人家。
  媽媽,當我生病時,誰來照顧我?還是您老人家。
  媽媽,您的恩德述說不盡,在兒女心目中,您就是觀世
音菩薩的化身,真正的人間菩薩。
  最後,值此一年一度的母親節,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宏揚
偉大的母德,進而光大觀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濟物利生的精神,建立感恩報恩的人間淨土。

52
母親的手術
文◎古魯


◎薩行處

  「有三種情形,會喘、心會痛、主動脈瓣膜不開,一定
要開刀」,醫生斬釘截鐵的說著。
  醫生轉過頭,指著超音波螢幕,說道:「你看,這一條
動脈瓣膜沒有完全打開,血液無法完全衝出來,所以造成部
分血液逆流。」
  「這一條也是,這都是造成呼吸會很喘的原因。」隨著
醫生的指點,我清晰的目睹了螢幕上血管中血液的流動;
的確,就在主動脈根部,確實發生衝出困難,導致部分血液
逆流。醫生又說:「這種症狀,吃藥沒辦法痊癒,一定要開
刀……。」

開刀或不開刀
  走出醫院,二月的寒風,拂面而來。
  心中一冷,我將衣領拉高了些,陪著年邁的媽媽離開了
醫院。回到家,在姑媽及諸親友的建議下,決定北上就醫,
希望有更令人滿意的答案。
  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經過繁複精密醫療設
備的檢查後,醫生說道:「應該立即開刀……這種情形,不
宜再拖了。」
  媽媽面有難色的表示:「我很怕痛,可以不開刀嗎?」
  醫生斬釘截鐵的說:「如果不開刀,你只有年的壽命。
而且,在未來的生活中,因為喘不過氣來,生活品質會愈
來愈糟……。」醫生又說:「從超音波上看,有條血管阻

53
第 卷.第 期

3
塞,需要從小腿上找血管來替換。另外,再修補二尖瓣、三
尖瓣……,順利的話,手術時間大約需要13個小時以上。手

術時間是長了一點;但,這種手術我們常做,你們可以放心
啦!」醫生接著轉過頭來安慰媽媽說:「你們回去再商量商
量,你們幾個兒子也討論一下,再決定是否要開刀。」
  醫生看著電腦螢幕上的行程說:「下星期三早上八點,
開刀房有空檔,先做心導管手術,確定心臟能不能動刀!」
主治醫生,既親切又權威的下了一連串的指示。
  坐在高鐵上,心中想像著:「13個小時的大手術,醫生
們雖身經百戰,但刀子不長眼睛,感染機率高,加上年邁的
母親還患有糖尿病,這之中充滿了變數與危機」。開刀、不
開刀,真是令人難以抉擇!
  望著窗外,快速移動的景物,還來不及仔細欣賞,便已
飛奔而過。想想,有時候生命就像這樣,常常來不及定格欣
賞享受,就已成過眼雲煙了。
  布滿白髮的媽媽,躬坐在沙發上,已失去了平日的信心
與笑容;看見她用力的喘著氣難過的樣子,真是於心不忍。
  人,一生中,難免會碰到重大的困境,尤其是與生命交
關的問題,常會讓我們舉棋不定。此時,大多數人都幻想著
如果有貴人相助,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事啊!還有更多的人,
求神問卜、尋覓奇方異草,以求殺出另一條生路。

祈求媽媽免於疼痛
  媽媽開始念佛了,當她決定接受開刀後,更加精勤的念
佛了。是的,媽媽除了相信醫術精湛的醫療團隊外,更祈求
佛菩薩的庇佑。
  距離開刀還有幾天的時間,我請媽媽多念佛。地藏院的
法師們,慈悲應允予以祈福迴向。 平日共修的居士,也請他

54
們協助幫忙一起迴向,我更至誠懇切日夜勤誦《地藏菩薩本
願經》。
  因為媽媽怕痛,所以利用每個月朝山時,向地藏菩薩發


◎薩行處
願稟白:「尊貴慈悲的地藏菩薩啊!弟子的媽媽今年已經
歲了,今遇上心臟開刀的大手術,弟子發願:希望這次手術


中,媽媽所有的疼痛與苦難,全由弟子來承擔,祈求地藏菩
薩慈悲成全,祈求媽媽免於疼痛的折磨。」
  跪在大殿中,我一字一句虔誠默禱。抬頭仰望慈悲的地
藏菩薩,看見地藏菩薩微笑的臉龐,希望我虔誠的心意,地
藏菩薩已知悉明瞭。
  手術當天,清晨時30分,媽媽看起來很平靜,我們陪著
她,一路跟到開刀房門口。我彎下身告訴她:「專心念佛,
我們會在外面幫忙念佛迴向」。媽媽點點頭,我摸摸媽媽的
額頭,目送她進入手術房。
  時間滴滴答答、一分一秒的過去,手術房內、外,不同
的世界與氛圍,有些人正在與生命拔河呢!
  我們找了一張靠牆的桌椅坐下,請出佛像與《地藏菩薩
本願經》、《金剛經》與《普門品》,準備長期抗戰。13個小
時,足夠恭誦好幾部了。
  進醫院之前,我告訴自己:「母子連心。」親屬之間的
情緒可以相互影響;所以,我的心情可以牽動媽媽的情緒。
如果我的內心平靜,具足信心,相信媽媽必然不會躁動;如
果我更將佛法的殊勝光明建立於內心並且迴向於她,相信媽
媽必然沉穩、安定,得蒙利益。我深深堅信這個道理;我也
這樣告訴家人,不要慌張,要有信心,持續誦經、念佛,把
光明迴向給媽媽。
  盤坐在椅子上,看著慈悲莊嚴的佛像,再抬頭遙望手
術房內的苦難眾生,心裡生起了念頭:「怎麼可以將佛法殊

55
第 卷.第 期

3
勝的利益獨厚於媽媽呢!」於是,在誦經念佛時,觀想地藏
菩薩摩尼寶珠大放光明,整棟醫院所有樓層的苦難眾生,都

蒙佛光普照,病苦悉除,一切均在柔和的光明之中,久久不
褪……。

手術後恢復不是很好
  下午點多,手術房外漸漸安靜了,許多家屬伴隨著完成
手術的患者,高興的離開了;醫生們頻頻進出手術大門報喜
訊,家屬們則是無盡的感恩與答謝。看見隔壁幾位笑容滿面
的家屬,真為他們高興,他們的等待是愉悅的!
  大約點30分,為媽媽動手術的醫生終於出現。他看來有
點疲憊,令我們心中有些不安。拖著沉重的腳步,醫生走出
了手術大門,他說:「已經接了條血管,也修了二尖瓣、三
尖瓣;因為血管壁太薄,所以加了一條凝膠。另外,心臟功
能還不錯,所以拿掉心臟輔助器。因為還有出血的情形,所
以還需要3個小時進行收尾的工作。」說完話後,醫生回頭走
進手術室,繼續手術未完的工作……。
  家屬的煎熬等待,是辛苦的;但,比起醫療團隊的壓
力,又算什麼!
  晚上點多,手術終於完成,移到加護病房觀察,我們
也得以在開放時間分批進入探訪。麻藥未退,媽媽仍在昏迷
中,見媽媽全身插滿管子,顯見經歷了一場大戰。
  回家後,我繼續虔誠持誦《地藏經》,希望媽媽手術後
一切平安。
  第二天,接到妹妹和弟媳從醫院打來的電話,她們難過
的說:「手術後恢復的情況不是很好,媽媽眼神呆滯,無法
聚焦,眼睛無法隨目標物移轉。雖請醫生診治,但醫生表示
:可能是長時間開刀,腦神經受了點損傷,已施打必要的針

56
劑……。」說完後,在電話那頭的妹妹,傷心的不斷哭泣。
  我盡力安慰她們,再次強調母子連心的天賦因緣;此
時,不宜亂了方寸,應盡力保持平靜的心,要有信心,多多


◎薩行處
念佛迴向,才能將光明的力量傳送給媽媽。
  掛上電話,心中有著許多的感觸……。


  人生的際遇,也許依著前世的業力,吉、凶、禍、福,早
就定了。
  一般人碰到父母親眷遭遇危難時,為人子女者,除了於
第一時間儘速的協助外,更應注意自己的情緒,切勿緊張、
恐懼,甚或悲泣,以免身心都籠罩在悲觀黑暗的磁場裡。
  試問自己,此時若手腳慌亂,如何濟度他人?
  試問自己,此時若黑天暗地,如何叫別人得見光明?
  佛弟子應時時提起正念,以佛法的光明,持續穩定、平
靜的迴向親眷。如果親眷福薄,命該氣盡,也算盡了為人子
女的一分心意。若能得蒙佛佑,化危機為轉機,豈不妙哉!

至今一切平順
  隔天,我專程北上,適逢週末,手術房沒開刀,門外的
等待區空蕩蕩的,與日前喧囂的情況相比,冷清了許多,也
相當寂靜。
  加護病房就在開刀房旁,我選擇在這安靜的地方誦經念
佛。再次觀想地藏菩薩摩尼寶珠大放光明,整棟醫院所有樓
層的苦難眾生,都蒙佛光普照,病苦悉除。
  揭開經本,我輕聲念誦,經文與念佛的音聲也在此間迴
盪著。我一心虔誠祈求諸佛菩薩加被,希望佛號聲能伴隨著
加護病房中的媽媽。
  當晚,我們分批探視,媽媽已能清楚辨識,令人寬心不
少。我快速電傳諸位法師、居士,禮謝大家祈福迴向之功。

57
第 卷.第 期

3
三天後,媽媽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
  有人說,老人家心臟開刀,就像是過五關、斬六將,除

了醫生要有實力,病人也要有體力與運氣,形容的還真貼
切。
  病患家屬等待的心情,像是駕著小舟穿梭在驚濤駭浪
的怒海之中。雖然船長經驗豐富,但雷電交加的惡劣氣候,
隨時張牙舞爪準備吞噬的洶湧波濤,也足以讓人擔心受怕的
了。慶幸今生有正信的佛教信仰,更慶幸有清淨的修行僧來
指引。
  兄弟、姊妹、媳婦,自此排班照護,更有不少的親戚朋
友前來探病。輪到我值班時,必於臨睡前,利用空檔誦完一
部《地藏經》,將誦經功德迴向給媽媽。
  十八天後,媽媽順利出院。出院後,因腹腔細菌感染,
再度住院,經治療後,已無大礙。手術至今,將屆一年,一
切尚稱平順。
  有一天,福至心靈,我悄悄地問媽媽:「這次心臟手
術,會覺得疼痛嗎?」
  媽媽一派輕鬆的笑著回答說:「不會啊!」
  我會心一笑,心中生起了無限的感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58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文◎智潭


◎薩行處

  「水動月不明,雲生性起塵。」眾生皆有佛性,只是遭到
塵欲汙染,顯露不出原有的本性。汙染心不去,清淨心亦不
現矣!
  貪、嗔、癡、慢、疑的無明心,是障道之殺手。修行人
如果「常觀無明不起,自然天下太平。」
  修行重在培植菩提苗,去除無明心。猶如氣候的溫和順
適,樹可因而茁壯。一旦氣候變化失序,樹倒可期。同此,
假如修行人吹起無明之風,則浩浩慾風吹殘了功德林。是
故,修行人在日常中宜培養慈悲心,則世間事無一難解。
  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光明善良的清淨心,只是被無明所
覆蓋,喪失善良的一面。若能以平等的心,照見本心,則種
種煩惱消失殆盡,當下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因之,《六祖
壇經》云:「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一切時處,皆如本心
  眾生清淨的本性,即是與生俱來的佛性;假如離開自己
心性,則無佛性可言。《達磨大師血脉論》云:「一切時中一
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天台教觀奠基者南嶽慧思大師亦曾開示弟子:「道源
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
真。」修行這條路,說遠非遠,本性亦非遙遠,只要由心去
求,即能發現。
  《六祖壇經》云:「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

59
第 卷.第 期

32
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
一剎那間,妄念俱滅。」每個人的心底,本來就潛藏著能夠
4
自我作主的自性、自悟的善知識,這是各人真正的智慧。惟
若自己生出歪思想或胡思亂想,夢魂顛倒,就見不到主宰自
己的主角。假如自己能夠在自性裡,生出真實的般若智慧,
用般若的智慧劍斬斷一切的妄念、顛倒,那麼在剎那間所有
的妄念都會消滅。
《維摩詰經》云:「即是豁然,還得本心。」當下豁然開
悟,識得自己本來面目,便是悟的心境。但要如何豁然開悟
?《六祖壇經》說:「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亦即要自己以
觀照自心的功夫,使般若的靈光,不被世人所愛憎又能煽動
人心的八風吹動,就能證得不生不滅、究竟涅槃的彼岸心。
因為自心清淨,自性光明,自性不動!
我們人生在無明裡,處在善惡交雜的迷惑環境中,像海
上漂流的浮木,隨著因緣上昇下沉。又如被束縛在牢籠中,
而束縛他的人,除了是自己所操縱變化萬千的心情之外,更
操縱他人喜怒的情緒。如果有心想突破這種侷限,找回本來
面目,唯有先突破牢籠,莫再為環境所迷惑。

諂曲之心,與道相違
然而,人好比是牧牛、牧羊的牧童,每天把牛羊看好,
防其縱橫田埂間,破壞他人的農作物,是他自身的責任。
「心」亦如此,猶如縱放沙場,甚至上山下海,飛到九霄雲
外。心受到染著,造成原本清淨的心,已汙穢不堪。而人與
人之間的互相利用,爾虞我詐,業遭取代原有的本性。
《佛遺教經》有云:「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
直其心。」修行,須直心,勿心存諂媚;否則,心不直即非坦
承。人與人之間如不能坦誠相待,即是違道。

60
《楞嚴經》云:「欲研無上菩提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
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想要研求無
上菩提,發覺人人本具之佛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


◎薩行處
來皆以直心之道而出離生死,因此,《維摩詰所說經》云: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尤其,正


直心更是菩薩的清淨國土。當有一天菩薩成佛時,那些充滿
正直心的眾生,將歡喜往生到祂的國土。
《華嚴經》云:「菩薩妙法樹,生於直心地。」《大智度
論》亦言:「實語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
林曳木,直者易出。」人若能直心,亦即正念真如,於一切
不起分別心,則心直言直,內外相應,因果一致,必可直驅
菩提。故《楞嚴經》又云:「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
間,永無諸委曲相。」人與人相處,均以直心相待,則委曲的
不公平現象,必然不見。
誠然,社會上流行戴假面具。但修行在汙濁的人間與險
惡的人群中,要能不受環境潮流,影響自性。有如日月之光
照遍天下,即使天下有華麗之境,以日光的智慧和月光的慈
悲,亦能不受迷惑與汙染。
修行人,當效法大菩薩,悲願心重,普度眾生,猶如一
切陽光與皎潔明月一般助人;時懷眾生之苦,成就普潤萬物
之德。

五種觀法,解決無明
《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修行必須去除無
明心,拋棄貪、嗔、癡、慢、疑。易言之,須無人我是非,事
理不明,或時常爭論長短之心。倘心仍不明道理,心仍將空
虛。
惟若從另一方面說來,眾生因以「此有故彼有,此生

61
第 卷.第 期

3
生」為原則的十二因緣,而令有情流轉生死,解決方式宜以
反方向:「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為原則的十二因緣。

因為解脫是對生死而言,只要有了對象便是妄想,蓋自性
覺照本無無明,自性無縛不需解脫。既無無明,自然沒有生
死,這乃空性而言。
  然而,在這裡得先從最基本開始談及:世間之妄心,皆
因無明之業所形成,想去除妄心,得先了解無明形成的因
素。所謂「無明」,謂無始煩惱。我們人自無始以來,一念不
覺,於諸事理,迷暗愚痴,無所明瞭所致。其形成因素不外
下列五種:
  一、貪念:不是己有而強為所有謂之貪。包括貪財、貪
物、貪愛;其中,貪愛為最。貪愛如水,能潤生死。「愛是七
情的根本,最能潤生。」故《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因淫
慾而正性命。」
  二、瞋恚:「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學佛是多生累
劫的事業,忍苦所積累的功業,若不忍辱,會被一念瞋火所
毀滅。《佛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三、貪睡慾:人生在昏沉中消失。每個人每天均有廿四
小時,睡眠就佔了八小時,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用在睡眠;扣
掉孩童時期不算,再扣掉求學及打妄想,真正用來做人與做
事的時間,只剩三分之一。
  四、掉悔:「掉」乃心情時常躁動;「悔」乃事後憂惱後
悔。亦即患得患失,應做不做,應說不說。
  五、疑法:乃止不用理智判斷,而凡事猶豫不決。
  世人由於無明遮障本有的清淨真心,使光明不能顯現。
所以,上述五種情形又稱「五蓋」覆「真心」。然因無明產
生妄心,解決妄心之道,自應修五種觀想方法:
  一、不淨觀:觀世間一切之不淨,以止貪欲。

62
  二、慈悲觀:觀眾生盡是可憐相,藉以止瞋恚心。
  三、因緣觀:即觀想十二因緣法,乃至過去、現在、未
來三世輪迴之苦。


◎薩行處
  四、界分別觀:觀六根、六塵、六識,以止我見。
  五、數息觀:以靜坐觀出入息,以止散亂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
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生活在三界之中的我
們,能不觀心嗎?
  藥山惟儼禪師說:「雲在天,水在瓶。」是指每個人的
本心,一切現成,本自具足,不假絲毫造作,這就是「道」。
亦言之,若有個想求道的心,就不現前。同樣的,修行人想
見佛,佛亦遠離。為什麼?因為,一起心動念,就不是當下
這念心了,而這念心就是「道」。

心即是佛,心即是道
  唐代無盡藏尼師為了覓「道」,翻山越嶺遍尋不著,歸
途聞到梅花的香味,方才悟到原來「道」就是這念心,而作
〈悟道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
梅華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但是悟了之後還是要修,如果
光說不修,也是枉然。正如《華嚴經》所言:「不起凡夫染污
心,必成寂靜菩提果。」所以,心即是佛,心即是道。
  《楞嚴經》偈云:「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
道。」眾生唯有旋轉循聲流轉之心,反聞自己內在之性,如
此,自性不生不滅,原清淨體,才是學佛的開始。世間的事
事物物都是我們心中的自性所顯露出來的,想要成就智慧之
才,證悟到本性,並不是去向外尋求。所以,《華嚴經》〈梵
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63
第 卷.第 期

3

颱風
文◎夏紅

颱風是大地的理髮師

總是從盛暑的海上放消息來

揚言要把春日以後生長過度的地上物

全面削薄修短

有時以級柔緩的推刀速度

有時飛著11級爆烈的剪子

從來就沒問大地想要什麼髮型

邊剪還邊沖水

隨他高興理個大半天

然後留下滿地碎渣

也不收拾就走了

64
來自恆河的歌唱


◎海禪舟
林玉葉的旅印創作


文◎李若茞 圖◎林玉葉提供

65
第 卷.第 期

32
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腳踏過他底一生呢?
4
所有的眼都給眼蒙住了
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只有一個半個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藍……。
∼周夢蝶《菩提樹下》

雪中取火,鑄火為雪
  那男子,終於離開了崇山峻嶺的故鄉,步往波瀾壯闊
的恆河平原,在這片曾經孕育過許多賢哲的古老大地上,開
始了心靈的探索,誓願超越精神上種種束縛,尋找世間最
究竟的真理。在經過六年精
勤與自我拉拔後,終於在那
鎮日趺坐的菩提樹下,體證
了世上最真實的智慧。往後
49年,赤腳雙足走訪印度各
地說法,當他於拘尸那羅涅
槃之時,生命裡再也沒有了
半點的迷惑困擾,唯有一片
寧悅澄淨;這就是佛陀的故
事。
  二千五百年後,這動人
故事仍然傳唱,虔敬的佛子
們尋訪著他的足跡,感受他
那睿智且慈悲的身影。
竹林精舍 水彩   畫家林玉葉,也是在這

66
樣的 心 情 下,走 訪 了一 趟 印
度,用她的筆、她的眼,來體


◎海禪舟
會 佛陀的 真 實 存 在。那 傳 說
中的印度,終於鮮明立體了起


來。

立體的印度
  2008年底,林玉葉夫婦隨
著朝聖團前往印度,下飛機後
就趕搭火車往佛陀出生地;因
為太過擁擠,某些人必須於火
車停靠月台時才能找回自己的
車廂。
    然 而,火 車 太 長 了( 約
印度火車站 鉛筆素描
四十節,包含著普通座、臥
舖、貨物,還有動物車廂),且節節並不相通,只能下車走
在月台……走在月台上。林玉葉突然發現自己落單,不知朝
聖團的車廂在哪?在前頭嗎?還是已過頭?要是火車開了怎
麼辦?驚覺迷失在異地,頓時惶恐不安,還好能提起正念馬
上誦持「觀世音菩薩」聖號……終於聽到
一句印度腔「在這裡」,結束了這次驚恐的
體驗。我問她會害怕嗎?她說:「當然會恐
懼啊!雖是短短的時間,卻是很長的煎熬,
很感謝菩薩的護佑,且體驗到迷失無依之
苦。」然而,這只是旅途的第一站。

流轉因緣
  來到印度第七天的晚上,她和一位法師 火車上的晚課 鉛筆素描

67
第 卷.第 期

32

倫比尼 水彩

及學長三人未趕上大巴士,只好暗夜中共乘一輛三輪車前往
目的地。飯店裡外是不一樣的世界,出了飯店就沒有了路燈
與人家,只偶爾經過的車燈。人車在暗夜中行走,沒有月亮
與星辰的相伴,他們三人進入了漆黑的世界。
  寂靜的夜,只聽到車伕的喘息聲,以及偶有旁人走過的
腳步聲。就在這伸手不見五指之時,驚恐的三人,害怕得不
知該說些什麼。這時法師說了:「是何等因緣,讓我們共乘
這一輛三輪車?」是呀!在這樣陌
生又廣闊的異地,佛陀的故鄉,是
何等奇妙的因緣讓我們相聚於此。
這輛車,正如娑婆海中的同舟共
濟。直到眼前露出了些許的燈光,
終於來到了菩提大塔,才結束了這
場驚慌與害怕。然而,林玉葉心裡
一張未拍到的照片 鉛筆素描 卻感受到法的真實體驗——此地

68
不適用台北人的思維,方知未來不可掌控,唯有在歷緣對境
時,才會知曉自己的斤兩,也深知唯有努力修學,方能遠離


◎海禪舟
恐怖。


暗室亮起的光
  印度貧富差距大,許多偏遠村落,由於物資缺乏,生活
過得簡單而純樸。車行村莊,寒天裡,農夫為牛隻披上禦寒
的衣物;所謂的衣服,也不過是兩片麻袋披在身上。吃食也
十分簡單,幾片烤餅與一杯奶茶便能裹腹。車道兩旁一排稻
草平房映入眼簾,總是有許多小販,
拎著自己的貨物沿街兜售。就在塞車
之時,眼尖的林玉葉,看到車外的小
販賣著各式新奇的物品,一盞小油燈
深深吸引了她;於是,她動作迅速的
與小販交易,車子也同時開動了。它

那爛陀大學 水彩

69
第 卷.第 期

32

牧羊女村 水彩

只是一盞很簡單的鋁製盛
器,配上可以控制棉心長短
的小機關,以調整燈光的大
小,村莊裡的每戶人家,都
只有一盞這樣的燈,便是他
們在暗夜中唯一能享受的光
明。想起台北,物資充足,
西門 水彩
拜電燈的發明與電力的充
足,家家戶戶都能明亮,且什麼樣式的燈具皆有。但印度村
莊裡的這只煤油燈,就是不一樣,有一種素樸的感動,彷彿
一盞燈,就能讓心光綿延。

無常具至
  能來到景仰的佛陀故鄉,對一名虔敬佛子來說,無疑是
雀躍而欣喜的,當然要留下許多的照片作紀念。愛畫畫及攝

70

◎海禪舟

恆河-1 水彩

影的林玉葉,行前早已作好了萬全的準備,誰知前往倫比尼
的路上,行程才要開始,相機卻
撞壞了;沒有了相機,只好拿出
畫本飛快的速寫,留存一些珍貴
的回憶。她還就地取材用地上的
碎磚塊教當地的孩子畫畫,孩子
們 也 大 方 地 在 林 玉 葉的 畫 本 上
作畫,作為旅印寶貴的禮物。然
而,就在搭機回台北之時,卻發
現那本心愛的畫本不見了,遺落在佛國了!就像一切歸零,
無有所得;體驗無常的當下,心裡也著實感受到佛法的滋
潤,深知這是佛陀送給她最好的禮物。

恆河的歌聲
  回到台北後,她網羅了同修們的攝影資料,嘗試再一次

71
第 卷.第 期

32

恆河-2 水彩

更深刻地描繪這次旅行,除了鉛筆速寫,還加上了水彩。有
一幕畫面,林玉葉久久不能忘懷:「隨行的一位法師,在恆
河上俯身放水燈的情景,著實讓她感動。彷彿是一種生命形
式的延續,佛陀的色身雖已入滅,法身卻仍然不滅,讓各方
來此追尋佛陀腳步的人,取一瓢恆河水,歡喜感恩今生值遇
佛法。」
  而那在恆河上留傳已久的故事,仍不停被傳唱,忽遠忽
近 ……。
坐斷幾個春天? 又坐熟幾個夏日?
當第一顆流星騞然重明 ……
你乃驚見:
雪還是雪,你還是你
雖然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
−−周夢蝶《菩提樹下》

72

◎潭采風

五城日出之美
攝影、文◎溫從凱

  北格頭、中五城、南二寮,被稱為攝影人必訪的三大攝
影聖地,分別在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各有一處。其中,位
於中部的就在魚池鄉的五城,是中台灣最出名的日出聖地;
與北台灣小格頭,南台灣台南二寮齊名,是每個攝影人都想
朝聖,留下足跡之處。
  清晨四時,我從旅館出發,按著網路上搜集來的資料往
前行,其間還迷了路。所幸,隨即又找到,在131縣道16.5公
里處,看到了山林餐廳的看板,這表示路走對了。接著往上

73
第 卷.第 期

31

接近日出時分,天空出現紅光,地面水
氣緩緩上升。

行約2公里,經過一道鐵門,再
上行就接近了。一路上萬籟寂
靜,只有汽車引擎的低吼聲陪伴
著我;本以為全世界只有我會

太陽緩緩升起,光束從山縫中竄出,將天際畫開 這麼早來,一轉眼,竟看到一、
成兩種色彩。 二、三輛,哇!一整排的汽車停
在路邊。山邊上幽暗的燈火,照亮了十多個人形剪影,陪伴
在他們身邊的是一台台架在腳架上的各式相機;他們是一個

74

◎潭采風

光線在五城山間作畫,每個角落都美。

個熱愛攝影的人們。
  山頂涼亭聚集了十多位攝影愛好者,大都是相約結伴
而來,也有單槍匹馬(一台單眼相機、一輛車)就上山來攝
影。太陽升起前,大家分享著攝影的心得及作品,熱鬧得
很。這是我中台灣行旅的第三站,希望能親眼看到傳說中的
五城日出。
  隨著天光漸亮,山形輪廓漸漸明顯;山景像是一筆一筆
畫了出來,一道金光,為大地灑下一片金粉。奇妙啊!不可

75
第 卷.第 期

31

光束穿過山層,這就是五城最美的畫
拍攝地點:南投縣魚池鄉五城(槌子寮) 面。
交通路線:台14線接台21線後,約6.5公里
右轉入通文巷(往水里),再走約2.5公里
右轉入一個大停車場空地到底,空地最裡 思 議,這日出、霞 光、雲
面內有一上山小路(往天聖堂);沿山路
海,令人屏息,美景當前,
上山,第一個岔路右轉直上,第二個岔路
(有鐵門)左轉,即可到達觀景台;此處 著實讓人感到天地有大美。
便是拍攝地點。   要拍出美景,事前功課
魚池鄉五城GPS座標
很重要。到五城,GPS定位
五城停車場入口處的衛星座標:
東經E:120° 54’43.9” 是 絕 對 必 要 的。拍 攝 的 前
北緯N:23° 54’08.6” 幾天,最好下過雨,能見度
拍攝點旁涼亭GPS座標:
東經E:120° 54’35.2”
大於15公里以上,出現大景
北緯N:23° 54’11.6” 的機會比較大。夏天看到日
註:本文相關攝影及文字,請參考
出的機會較高,但起濃霧的
Bobowin旅行攝影生活http://blog.xuite.net/
bobowin/me/14981337 機會就比較低了。想拍斜射
光,宜在12月左右,太陽的

76

◎潭采風

山下雲霧隨時間冉冉升起,每個時刻
的五城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美。

77
霞光、雲霧、層層山巒,是五城的正字標記。
第 卷.第 期

31
位置在正前方,能夠搭
配山巒即興演出。下雨
4
是為了有水氣,也才會
有雲霧;好的能見度,
則能讓視野看得更遠,
霞光出現的機會更大;
能見度的資訊,可以參
見氣象局網站。當然,
五城拍攝點旁的觀景涼亭
一瞬間的美景凝結,需
要諸多因緣際會,很多朋友都是跑了好多次才拍下心儀的作
品。
  五城的天空與地面反差很大,拍攝時必須使用遮光的技
巧,我是用黑卡加上漸層濾鏡拍攝,平衡下上反差。最後提
醒,五城在天氣好時,最好半夜3點就抵達,晚點到恐怕連架
腳架的位置都沒有了。

78
最好的時光
文、攝影◎采蘅


◎事賦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正在台灣東
部的蘭嶼島上看海,那時的我正經歷
一場風暴,休了學,家裡發生一些狀
況、學佛修行上也不得力,我向一位
法師訴苦,沒有得到安慰,卻被嚴厲
的斥責:「如果那麼苦,那就乾脆離
開佛教好了!」隨即便帶著一份絕望
與破碎的心飛往蘭嶼,曾經我是那麼
嚮往可以去流浪的,然而真正看到這
樣廣袤的大海,內心卻感受不到海水
的溫度,以及欣賞海水真正的藍。
  我感覺自己像是個被遺棄的孩子,狠狠地被摔落地上。
於是,我就正如法師所意的,入境隨俗的當起了一個月的基
督徒(蘭嶼為基督福音地),每天晨起與共事的同工們一同
晨禱,唱詩歌,與幼稚園的孩子們一同遊戲,結束一天的課
程之後我便要隨著娃娃車,送孩子們回到各村落,然後回到
住處,夕陽也已西下,整座島顯得相當寂靜,然而我卻非常

79
第 卷.第 期

32
想哭,想哭不是因為想家,而是覺得極度難過與孤單,覺得
自己為什麼會如此不懂事,似乎沒有人想聽我說,而我也始
4
終說不出口,於是每日清早,晨曦初現,我便在發呆亭(蘭
嶼每戶門前都有一座可以看海的涼亭)前,看海、發呆、不
停地書寫與塗鴉,我想我這輩子應該要看的海水量,都已經
被我看完了吧!但我仍然快樂不起來,內在極度沮喪鬱悶,
沒有半點潤澤,那就像是心上繫著一顆石頭,走到哪裡,心
裡還是沉重的。
  為什麼大家都要我懂事?難
道我就不能任性?就不能叛逆?
於是我極欲尋求可以讓自己開心
的方法,嘗試去浮潛(感覺好像
是給熱帶魚看);爬上青青草原
的頂端,大聲對海唱歌;(我把
從小到大所有會的歌都唱完了,
結果一群正在吃草的羊群正傻傻的盯著我瞧);在夜色無光
的道路上,騎車環蘭嶼島(差點掉進海裡!),我想那大概是
我從小到大,做過最勇敢,也最叛逆的事吧!
  然而即使如此,我還是無法真正開朗起來,那日我在自

80
己的手札上寫道:「人要以自
己為島嶼,以自己為舟航。」


◎事賦
決心把自己閉鎖起來,不想倚
靠任何人的支持,雖然那裡的


人相當的善良與純樸,帶我看
飛魚、尋找貓頭鷹的身影,觀
賞饅頭山的日落,但我內心還
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心是 親愛的臥佛山:
很封閉的,與人之間沒有太多 再度提筆給您寫信,是在這趟旅途
的流動,我在這個島上生活了 的尾聲。我不知道自己是該回去了,
還是該多留些時候,因為,總感覺自
一個月,將要離去的那天,我
己始終無法一眼望盡,海的寬廣以及
寫了一封短信給遙遠的臥佛
海水的藍。
山。 於是,旅人孤單的坐在礁岩上,分
  是的,箏在天上飛久了, 不清是海水比較鹹還是淚水比較鹹。
總有收線的時候,船在海上漂 臥佛山,箏在天上飛久了,總有收
線的時候,船在海上漂泊久了,也有
泊久了,也有靠岸的時候,但
靠岸的時候,我想問,您是否仍願意
有人肯為我在暗夜中留燈、在
在孤單無助時為我留一盞燈?是否能
飄盪中為我收線嗎? 讓我在漂泊迷失的時候,適時拉住我
  一年又過去了,文殊院前 的箏線。
如果沒有迷失過,沒有漂泊過,
或許從不能踏實的生起回家的決心,
於是我仍不斷地奔跑著,希望回家的
腳步能夠更快些。
若茞 2010/3/24

81
第 卷.第 期

32

的迎春花開的如此莊嚴,我再度回到臥佛山的懷
抱,這裡是我初發心想學佛的地方,這幾日與師
父們一同過著暮鼓晨鐘的生活,讓我體驗到一種
很踏實的平寧。
  一年的思索與沉澱,我再度想起,那時法
師對我的訓誡,竟是一份慈悲中肯的建議,「離
開」,並不代表從此與學佛完全割斷,而是放捨
掉那份對於宗教界限的執著,對於形式的追求,

82
用更寬闊的眼界去審視自
己學佛的心態,以及回歸素


◎事賦
樸的初心,我的初心,是一
種,很單純想要離苦得樂,


內心如海一般寬廣涵容的渴
望,正如兒時在舊文殊院的
一段鮮明記憶,「一日通往
齋堂的廊道上,一位女眾法
師迎面而來,散發出一種開
朗光明的氣質,親切慈悲的
問候,在我那時小小的心靈裡,產生很大的震
撼……內心默默發願,我以後也要像這樣。」
  也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但
始終不要忘記那份最原始純樸的初發心,或許
能在混亂迷失的當下,為自己在暗夜裡留燈、
飄盪中收線。
  一年過去,我長了一歲了,法身慧命也長
了一歲嗎?對我而言,練習放下一些框框,真
實的面對自己的問題,嘗試與人分享內心的想
法,隨順因緣的過生活,是我現階段的功課。
也許我還是會有不懂事的地方,仍有淚水潰堤的時候,但是
我知道每一次都不一樣,都是成長蛻變的過程。
  我正在文殊院寫著我的札記,現在想想那段在蘭嶼島
上,憂鬱看海的日子,以及現在與臥佛山日日相伴的平寧時
光,竟然都是同樣的美好,都是可以在我的札記裡,好好註
記下來的−−最好的時光。

83
第 卷.第 期

32
不被牢籠 不受陶鑄
4 文、圖◎小童
作者簡介:小童原名童寶呈,無師自通做陶製壺,擅長水墨畫、書法,在茶壺上刻字
是他的陶作特色,那些「壺言壺語」盡是生命智慧與幽默。平日喜讀古籍,也著手創
作現代水墨畫,以圖像、現代人的觀點,詮釋艱深難懂的人情義理。

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
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
∼菜根譚

  《孟子注疏》卷四上〈公孫丑章句下〉引曾子語:「晉楚之富,
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
哉?」慊者,少也,我的仁義不為少,他的富爵不為多。這裡將世
俗所追求的財貨爵位和君子所恪守的仁義之道,做出分野,重新
評價;仁義才是王道,勝於財貨名位。孟子也提到:爵分天爵、人
爵,賤人爵而貴天爵焉。更何況名繮利鎖,榮華富貴終是眩人,聲
色犬馬終是惑人。君子深明其義,其為束縛也,沉淪也;何必一味
爭名逐利。
  人處天地之間,受環境限制也多,面對諸多事業之困頓,生命
之無奈,君子並非就此束手無策,最可貴的法寶是積極地尋求改
變、改善的可能;這就是打他心底堅持的一種人定可以勝天的信
念。一旦確定,便專心致志,勇往直前。成功了,他就突破宿命的
迷失,超越造化的約制,當險戾能化為和平,也就提升了自我的境
界。
  羈縻於環境,不思突破增上,以為天意如此,這是嚴重誤解了
命運。命運不是命定,命運可以開拓。《周易》曰:「天行健,君子

84
以自強不息。」是對此概念之一呼應也。

◎說菜根譚 ◎

85
第 卷.第 期

32
七彩貓耳朵
主廚◎陽光
4
服務於臺北市政府警察總局會計室,是一位業餘廚師,推廣
素食不遺餘力。凡是複雜難學的菜經過她的指導,都會變得
簡單易學。常常受邀做素食示範教學(免費),讀者如果想學
素食,歡迎洽詢。
部落格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sunny1414kimo

  中午,同事們常去一家山西揪片買麵疙瘩湯當
午餐,有時還會買些半成品,回家後加工作晚餐。
其實,這種麵食作法很簡單,如果想有些變化,用
7種顏色,就會作出像義大利彩色貝殼麵一樣漂亮
又Q的貓耳朵。
1、紅色—紅麴米加水 (也可用蕃茄打汁或紅甜椒、
枸杞),煮熟後加麵粉。
2、綠色—海苔粉 (也可用菠菜汁、抹茶粉)。
3、黃色—南瓜 (也可用咖哩粉) 蒸熟壓泥。
4、原色—不加任何東西。
5、紫色—紫色地瓜(地瓜蒸熟,與麵粉一起捏
碎,再視情況加少量的水)。
6、橘色—胡蘿蔔蒸熟壓成泥。
7、粉紅色—甜菜汁 (粉)。
  作好的貓耳朵,可以搭配多種青菜,作成湯麵
貓耳朵,也可以作成炒貓耳朵、燴貓耳朵。

【 配料】
高麗菜、蕃茄、杏鮑菇、毛豆、玉米粒、素火腿 (切片煎乾)、
香菇、紅椒、黃椒、薑、木耳、豆皮……隨個人喜好添加。

86
【調味料】
鹽、香菇味素、白胡椒粉、黑胡椒粒等。


◎醐養生
【作法】
1、六種顏色的材料分別加麵粉揉成麵糰;揉麵時,視麵糰濕


度分次加水,切忌一次加入。
2、將麵糰搓揉成像手指一般粗細的條狀備用。
3、一定要切滾刀 (把麵條滾過去切一刀,滾過來切一刀,切
成滾刀塊),作出來的貓耳朵才會漂亮。
4、裹上麵粉,以免黏在一起。
5、從截面 (刀切面) 用大拇指下壓,再往前推,就會形成捲捲
的小貝殼形狀。
6、壓好的貓耳朵,用篩子把多餘的麵粉篩掉,煮的時候水才
不會糊掉。
7、煮熟的貓耳朵 (浮起來就熟了),放在容器內,加1小匙橄欖
油以免沾黏。
8、熱鍋,加少許油,薑、香菇先爆香,加入木耳,加水、調
味料煮一下,再加紅椒、黃椒、高麗菜,炒熟後,加入煮熟
的貓耳朵和素火腿拌炒一下,灑上黑胡椒粒即可上桌。

87
第 卷.第 期

32
涼拌胡蘿蔔捲(一串紅)
4
  這道菜真的好久沒做了!小時候媽媽常做這道私房菜,
不知是跟外婆學的?還是她自己的巧思?總之,媽媽的手很
巧,能把胡蘿蔔切得薄薄的;串起來風乾後的胡蘿蔔捲,像
一串鞭炮,非常討喜。有一次聚會,規定每個人都要帶一道
菜,我就練習作了這道菜去參加。桌上一道道的菜餚,也不
知是誰作的?結果,有人吃到這道菜,覺得既特殊又爽口,
到處詢問是哪位作的?
  媽媽移民天國已好幾年了,我非常思念她;所以,今天
特別介紹這道小菜,與大家分享。

【材料】
1、胡蘿蔔。2、薑。3、調味
料:紅 油( 辣 椒 油 )、 香
油、香菇味素、黑醋、糖。
【作法】
1、胡蘿蔔洗淨,切薄片(約0.15公分)。
2、切成薄片後的胡蘿蔔平鋪在乾淨的紙上,風乾柔軟(通常
須要一個晚上) 後備用。
3、薑切細絲。
4、將風乾的胡蘿蔔片加一根薑絲捲起,用針線串成一串,而
後再風乾一個晚上定型。
5、定型後的胡蘿蔔捲不會散開,要吃的時
候,把線拆掉,放在盤子裡。
6、紅油(辣椒油)、香油、香菇味素、黑
醋、糖,混合後淋在胡蘿蔔捲上;風乾後的
胡蘿蔔捲很會吸汁,所以要多加一些佐料,
等胡蘿蔔捲充分吸入味道後,加一些香菜即可。

88
道在日常中
彌陀院的創建因緣與居士修持


◎乘佛子
文、攝影◎靖宇


  1986、1987年間,彰化地區的信眾,因仰慕 聖開上人的
德風,常到文殊院朝山,聆聽法音。1989年,由於信眾日益
增加,居士禮請老和尚至彰化創設道場。原先買了一筆四十
多坪的建地,也動過土;興建前,考慮空間不敷使用,於是
另覓場地。後有李姓護法居
士,發心布施道場用地。

念佛共修 開班授課
   1991年,大殿動工興
建,後 續 建 齋 堂、寮 房 等
堂口。期間,為了籌募建設
基金,曾多次舉辦園遊會, 為籌建彌陀院舉辦園遊會,場面浩大。

聖開上人親自勘察彌陀院建築用地

89
第 卷.第 期

32

彌陀院清涼之旅

彌陀院舉辦兒童佛學夏令營
義賣所得悉數作為建寺基金。
彌陀院,在十方信眾胼手胝足
共同發心成就下,經五年多的
建設,工程竣工。1997年底,
舉行阿彌陀佛聖像安座開光法
會。
    彌 陀 院,以 弘 揚 淨 土 法
大湛法師為彌陀院居士們說法開示 門為前導,廣宣人乘佛法,引
導信眾落實佛法於日常生活
中,使人人現世即能離苦得樂,創造幸福人生,接引有緣眾
生同生極樂淨土。除每星期六念佛共修外,還定期舉辦禮懺
祈福法會、弘法講座、精進日、朝山、佛七,開設佛法研習
班、禪坐班、讀書會、書法研習班、瑜伽健身班、素食烹飪
班……;每年暑假舉辦兒童學佛園、親子成長園……等,各

90

◎乘佛子

居士們出坡整理庭院

種淨化人心的活動。活動期間,
常住法師帶領全體居士,不分你
我,一起融入,已然成為彌陀院
特有的道風。

道風平易 分工合作
有事大家做是彌陀院居士們的特色。
  菩薩會總幹事薛慧生居士
說:「因曾有帶團康的經驗,常住法師授以重任,16年來,
負責母親節、中秋晚會、圍爐和合餐……等各項親子聯誼
活動。親近彌陀院後,深感人乘道風讓人覺得自在;依止這
裡學佛,沒有壓力,居士之間就像一家人。道場各種修福的
工作,居士們不分彼此,大家一起發心。一路走來,多方學
習,成長很多。
  李佩芬居士,原從事美容美髮行業,後轉做素食外燴。
她說:「親近彌陀院,是為了希望能度母親學佛。母親對民
間信仰十分虔誠,卻不正信。因此,藉著到彌陀院做香積的
因緣,帶著母親一起幫忙。在常住法師多方的引導下,建立

91
第 卷.第 期

32

彌陀院舉辦法會,信眾踴躍參加,同霑法益。

了正確的學佛觀念;對師父 聖開上人推行人乘佛教的理念,
更加景仰。多年來,每次法會,都用感恩、歡喜的心,烹調
各種素齋,與眾結善緣。
  負責美工的呂良真居士說:「17年前,因仰慕慈光山僧
團平易近人的道風而皈依,發心護持。」她說:「時下社會
上的社團,成員之間,爭做會長,爭排名。彌陀院居士則不
然,彼此之間不爭名,還依個人的專長與能力,爭先發心做
事修福。我原本不會美工,在常住法師的鼓勵下,學習塗

92

◎乘佛子

大願法師主持法會。

鴨;為期順利完成工作,還去上了3、4期的美工設計課程。
回想親近彌陀院之前,常為俗事煩惱;但,自從參加每週六
的念佛共修後,不知不覺中,解開了鬱積已久的心結。」

大人小孩 一起學佛
  曾慶照居士說:「民國82年(1993),為了想聽常住法
師的開示,開始接近彌陀院。法師平易近人,待人和藹,覺
得這裏的環境及氛圍非常適合成長中的孩子;於是,帶著讀
國小的女兒來參加兒童學佛園。女兒也很喜歡這裏,從國小
到高中,每年都參加暑期學佛營。現今她已讀大學了,還回
來幫忙帶小隊。」
  李桂娥居士說:「10年前,因為小叔出家,同修開始接
觸佛教,小孩也跟著參加彌陀院的活動。學佛後,心比以前
更安定,這是多年熏修的成果。因常在香積寮幫忙,感受居
士間的和諧,自己的心情也很法喜。剛開始從洗碗、切菜協
助幫忙做起,累積7、8年的經驗,到現在可以獨當一面。為
變化菜色,不斷的試做、試吃,每次活動的齋菜,70%的素料
都是自己製作。」

93
第 卷.第 期

32
  她說:「2010年『梁皇寶懺暨大蒙山施食法
會』,當天推出的主菜有冬瓜獅子頭、素几捲、
4
香酥玉捲等,深受居士好評。因為香積組的居士
有做好料理的能力,常住法師勉勵大家多多發
揮,要以精緻素齋來度人,希望用最少的錢,做
出最健康美味的素食。在精益求精的要求下,壓
力頗大,但居士間默契好,整個活動下來,大家
都法喜充滿。
  活動期間,自己也會帶小孩一起來幫忙,一
同學習工作態度及團隊合作的精神,從工作的氛
圍中熏修。自從擔任香積的工作後,小孩在家也
會主動幫忙煮飯、洗衣,感覺小孩子長大了,感
聖開法師墨寶。
恩常住法師領導有方。」
  大甘法師說:「彌陀院的居士們都很發心,護持道場不
分彼此,任何活動都和合分工,一起成就。從修福當中,落
實修行,把握緣起行菩薩道。居士們也深信平日廣修福慧所
累積的資糧,是決定往生淨土的重要力量。在現世的生活
中,也有莫大的助益。」

香積組成員眾多,合作無間。

94
《嘉興大藏經》裡的人間深情
文、攝影◎一時


◎事賦

  為使佛陀的智慧能永久流傳,中國歷代都編修《大藏
經》,使正法得以流傳,開啟人們的智慧。每套《大藏經》
的規模,從數十本到百餘本,編修或印製藏經,都是非常龐
大的工程,需要極大的願力、財力、人力才能完成,很少人
願意嘗試。信願虔誠的信眾,若遇到有人發起編修或助印
《大藏經》時,都會把握機會,隨其因緣財力,出資協助。
  明朝紫柏大師因有感於明代《大藏經》稀少,閱藏不
便,發起刻印藏經,並一改傳統藏經的梵莢裝為方冊本。現
今存世的明版《嘉興藏》,就是紫柏大師所創刻;這個非常
有慧力的決定,讓佛經有更大的流傳空間。不過,重新刻印
經版,茲事體大,所需經費、人力、物力也很龐大,當時的
慈聖皇太后得知後,表示希望由皇室出資刻印,但紫柏大
師不願接受,表示「宜令率土沾恩」,讓全國民眾都有機會
出資參與,普霑法益,同種福田。正式刊印時,除一般大眾

95
第 卷.第 期

32

《嘉興大藏經》的空白處,留給助刻者迴向祈願。

信官捐刻217字

外,更獲陸光祖、馮夢禎、曾同亨及瞿汝
稷等人的熱心贊助。
  最讓筆者感動的是,《嘉興大藏經》是
集合眾人之力刻印而成,小從販夫走卒、居
士、信官、翰林學士、出家僧眾共同參與,
隨其能力刊刻經版,有人捐刻百餘字,也有
人捐刻數萬字。捐數厘錢刻百餘字,與捐百
餘兩銀元刻萬餘字的達官顯要,同樣都有無
上的功德。因那數厘錢,可能是小老百姓積
比丘圓慧領眾刻經一卷 存年餘才有的財富,而為使佛陀智慧常存世
間的善行義舉,天地都為見證。
  明版《嘉興大藏經》中,還有個很令人感動的特色,就
是將經文段落空白處,留給助刻者用來記述或迴向,以感謝
出資者慷慨捐助。為有別於正文,字體較正文小一些,字數
也不多。有子女為往生父母求福祈願往生西方淨土;有為報
朋友恩德而贊助刻經;更有因深信佛法,智慧啟發,希望他
人也同樣受益者。其間流露的真情祝願,讓數百年後看到的
人們,仍不免為其深切的信願所感動。

96
   《 嘉 興 大 藏 經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疏鈔卷37之1〉旁有一段題記:「信官曹俊


◎事賦
德……自捐銀十七兩,荐故友張近,思詶其通
財厚義誼」。明朝的曹俊德,早年失意落魄,


好友張近曾送他一筆錢度過難關;後來,曹俊
德發達做官了,要報友人之恩,但好友早已死
了,所以特別出資助印《大藏經》為他祈福。
  更有為亡父母及家人祈福捐刻,在經卷的
角落有這樣的記載:「信士黃承鼎捐資刻此一
夢華居士捐刻
卷,上為先父黃正憲、先母朱氏,下為亡弟承
泰、亡男仁安。」、「浙江嘉興府嘉善縣夢華
居士,……捐刻此卷,《摩訶止觀》卷十六,
計一萬二百三十(字),專祈升慧根長進,夙
業消除,過去父母超生淨界,現在眷屬各長善
根,以及一切有情永脫兵荒,咸獲饒益。」、
「佛弟子吳應乾同妻李氏,捨銀四兩五錢一分
二厘,圓滿此卷,伏願祖考懷椿、祖妣鈕氏、
先考舜耕、先妣史氏,仗此良因超昇淨域,更
吳應乾與妻捨銀捐刻
祈現存偕老當來悟明者。」、「嘉興包檉芳施
銀伍兩,吳江沈令行、沈令譽施銀兩薦母張氏;沈琦施銀壹
兩薦妻陳氏,共刻《宗門武庫拾遺錄》一卷。」
  每一段文字,有對親眷祈福的無窮祝願,也有為求智
慧。「信士周元煒領募銀四兩五錢四分一厘,助刻此卷,伏願
同悟性海。」筆者並未詳讀全本《大藏經》,只單看迴向題
記,就強烈的感受到那一代修行人敦厚善良,人間的深情。
翻開經書的一剎那,更感到諸菩薩們加持的力道,為讓正法
常存,不辭辛勞,捨財捨命護持,讓這《大藏經》穿越數個
世紀、山河大地,來到我們的面前,傳誦佛陀的智慧。

97
第 卷.第 期

32
人鼠之間
文◎楊銘塗
4

  我在鄉下度過童年,那時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鄰居
的獵捕老鼠。他們室內使用捕鼠器,田裡則人手鋤頭一把,
沿著田溝喊打。收割時,因地方空曠,老鼠不易遁逃,也就
很容易被捕。那時大家不用毒餌,心無忌憚,捉到老鼠後偶
爾也會宰來煮食。聽說老鼠肉質細嫩,味道清香,但我看著
別人碗內的白白鼠肉,不但怕怕,幼小心靈還默默為牠難
過。
  老鼠是哺乳類中繁殖力極強的生物,牠們常在農家四
圍竹林內打洞築巢,竹根盤錯,地道迷離。當其口數日益增
多而為患猖獗時,有些居民就會堵住大半洞穴,只留一些出
口,用粗麻布袋套在出口上,然後燃燒一綑一綑稻草,塞入
留空洞穴煙燻。老鼠受不了,一一倉皇逃離,衝進布袋。在
旁守候的人,來一隻打一隻。那時除鼠孔急,沒有人會在乎
牠們的生死,不像蘇格蘭詩人羅勃彭斯 (Robert Burns) 那樣對
老鼠慈悲。羅勃彭斯曾寫了一首詩〈給老鼠〉,說他在高地
田園上耕耘,毀壞了牠辛苦經營出來的巢穴,嚴冬來臨,悲
其凍寒,無家可歸,無物可食,因此為牠哀傷。古今中外,
我想,除了生態學家和佛門弟子之外,很少人像他那樣悲天
憫鼠。
  老鼠不管有無野地雜草藏身和覓食,從古時候就喜歡和
人類比鄰而居,在都會大量席捲野地後更是如此。這大概是
因為野外時有蛇、鷹、狸等天敵追殺,而人類雖也頗危險,

98
人造屋舍的隙縫相對上卻較可避難,何況屋內一向都會藏食
物,可以輕易偷食。人類和老鼠食物相近,因兩者同為哺乳
動物,且器官大致相同。再說,有些屋主房間和倉庫、廚房


◎情眾生
分開很遠,並不很在乎牠的寄居。他們甚至在寒夜裡收拾食
物後,還會留點給牠。


  現在雖然樓房很牢固,但老鼠仍時常藉著水管、天花板
或其他洞口侵入,除了偷竊食物之外,也可能在室內築巢生
小鼠。三個星期前,我
因房間窒悶,開了窗通
風,夜裡忘了關上,就
被一隻老鼠闖入。我生
來膽小,尤怕蛇鼠。看
到牠,立刻準備黏鼠板
侍候。但牠就是不上
當。我又急又氣,就近
請教一些店家。他們說
老鼠聰慧,和人一起生
活已有幾千年,和人類
一起進化,有些似乎能
聽懂人語,有些已學會
沿著粘鼠板框邊攀走,
不會逕踏板面。闖入我
家的老鼠不但有這種本
事,牠還把咬下的木屑
放入板面,讓它黏性破功,只能卡死一些壁虎和其他小蟲。
後來,我改用老鼠籠,把麻油炸過的一塊小雞胸肉放入籠
內,牠也同樣不肯光顧;我改用牛肉乾,香味撲鼻,但牠照
樣視若無睹,只在廚房內把暗藏的蘇打餅咬得一無是處。

99
第 卷.第 期

32
  一個晚上,我被牠磨牙咬木頭的卡嚓聲吵醒,發現牠
躲在書房,在陰暗的陶石瓶罐間搗蛋。我心裡懊惱,把門關
4
上,準備讓牠活活餓死。但上鎖幾天,牠卻仍活得好好的,
把我藏在陶盤上的高血壓膠囊、血糖藥片、立達賜康、止痛
藥、消炎片,和維他命吃掉了一大半,咬碎的錫箔紙亂丟,
弄得滿地都是,並在一書堆中大小便。看到牠目中無人,傲
慢放肆,我暗暗叫痛,「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狠起心來,
採取一位老農的建議,改用毒餌。我打開書房,在房門出口
處放了一小塊,通道上放了兩小塊,廚房地板放了三小塊。
但牠依舊不失警戒,一點也不碰,只跑到浴室吃肥皂。牠一
再通過死亡考驗,精明得令我心驚,甚至讓我害怕了好幾個
晚上,失眠得離家外宿。
  不過,熬了幾天後,有一天,說也奇怪,我忽然鎮定起
來,不再害怕。我清掉毒餌,一面用超音波干擾牠,一面打
開窗戶,放一條生路讓牠走。後來,牠果真在一個夜裡走掉
了,室內恢復平靜。我喜出望外,趕忙再關上窗戶,以免別
的老鼠又跑進來。
  事實上,從放毒餌那天開始,我就一直心神不寧。這是
因我童年曾領略過毒藥的恐怖,那時不但有人喝巴拉松死
掉,而且也有很多人為撲滅狂犬病而毒殺土狗。我曾在夜裡
聽到鄰居一條狼狗因上當吃了毒餌,垂死前不停的哀號。從
那時起,我就很忌諱放毒殺害生物,也不敢想像牠們內臟腐
爛死亡過程的慘狀。何況我也想到在室內放毒,搞不好,自
己也會受害。拿走毒餌後,反倒覺得很安心。
  在老鼠走掉屋內平靜一個星期後,我做夢也沒想到立刻
又遭遇了一個大騷擾。我樓上那位臉型長得像老鼠的房東,
不滿意上一任房東的格局,把房屋的內牆統統打掉重新隔
間做套房,地板、地磚全部挖空重做,牆角一個個換裝水管

100
電箱。她請來的那批工人,雖還禮貌,卻一天到晚轟隆轟隆
敲打不停,電鑽和鐵鎚齊發,一直震耳欲聾。白天整整一個
月,我都無法待在家裡。這個痛苦經驗使我開始思考:到底


◎情眾生
是鼠災難防,還是人禍可怕?一個只想撈大錢、自私的人,
可以製造噪音使他人發狂;幾個政客,因法西斯似的意識型


態不同,可把億萬同胞投入仇恨的戰場長達一個世紀;而二
位霸權領袖更可飛機大炮大打起來,在幾個月內毒殺對方
數十萬人。就做壞事而言,人類比老鼠殘忍太多了。老鼠哪
有人類使壞時的那種可怕行徑。牠入侵人類領域,只不過是
任何生物,為了存活,都會做的冒險犯難或都會做的直覺行
為。人鼠之間,惡人實在比惡鼠可惡。
  這個世界以食物鏈為本體,無法絕對公平,物物相剋
才得生態平衡。人類為了安寧而撲滅一些入侵惡鼠,在所難
免。但也不能忘記以前農家雖養貓捉老鼠,除夕夜卻還會在
屋角放些年夜飯給牠們吃。矛盾嗎?這是儒、釋、道合一,
教人凡事不可做得太絕的道理啊!人,大致上,不但競爭力
比鼠輩強,而且累積了各種殺動物的獨門絕技。人,用這些
經驗捕殺老鼠及其他動物時,是否也該想想眾生的生命價值
在很多情境中都一樣值得憐惜?是否也該想想自己應不斷進
德修業,盡量留點餘地給他者過活?果是如此,你、我、牠
眾生,在三世輪迴路上,或許會好過一些。

101
第 卷.第 期

32
阿公,不怕!我保護您
文◎覺清
4

  外孫家睿,二歲四個月大,一個週末,隨其父母回娘家
來。
  隔天,一大清早,興奮的叫嚷:「阿公,我要出去玩。」
那時,我正在院子裡打太極拳。一聞其呼,如奉「聖旨」,即
刻進屋,牽著他的小手,坐上那半騎半推的幼兒腳踏車,出
門繞村「觀光」,當起「孝孫」。
  一路上,小傢伙喋喋不休,其實也沒聽懂幾句,嘴裡只
是隨著他的童言童語附和著。
  騎著騎著,突然看見不遠處有二隻中型狗,一黑一白,
一躺一站,狀似威猛,心裡有點擔心。怕牠們的汪汪聲驚
擾四鄰,就告訴他:「小睿睿,阿公怕狗,我們走那邊的小
路。」
  「阿公,不怕,我保護您。」神氣的伸出他握著方向把手
的右手,緊握著我的左手。那小手是多麼的溫暖啊!看著他
那天真無邪,煞有其事的模樣,不覺莞爾一笑。
  我們繞著村子的人行道走,一路上,只要碰到狗兄狗弟
們,他就伸出他可愛的小手,握著我的左手,說道:「阿公,
不怕,我保護您。」
  忍不住問他:「小睿睿,你保護阿公,那誰保護你啊!」
  「觀世音菩薩」
  「你怎麼知道觀世音菩薩會保護你?」
  「媽媽說的,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會保護我。」
  「那麼,現在阿公跟你在一起玩,觀世音菩薩會不會保

102
護阿公?」
  「不會。」


◎子佛心
  「你怎麼知道觀世音菩薩不會保護阿公?」
  「您沒有念觀世音菩薩。」
  「你怎麼知道我沒有念?」


  「媽媽有跟我念,您沒有跟我念。」
  「哦,那麼你現在教我念,阿公跟著你念,好不好?」
  「好」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
  不知不覺中,已繞回到家門口,一看到阿嬤、爸爸、媽
媽,高興的大叫:「我回家了!」
  我的二個女兒,從懷孕伊始,不時叮嚀她們,要勤念
「觀音」聖號,作為胎教,不斷熏習胎兒,有不可思議功德。
持觀音聖號,「欲生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欲生女者,誕
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閒談時,常依經典,向她們講述「觀世音菩薩慈悲濟
世的福德因緣」:因與諸佛如來同慈力故,身成三十二應化
身,入諸國土,尋聲救苦。次因與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
眾生,於其身心獲十四種施無畏力,福備眾生,故號施無畏
者。復因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能現千手千眼……,救護
救生,得大自在。(請參閱《楞嚴經》卷第六)
  今早,外孫雖是童言童語,也可謂為過去所種種子,遇
緣起現行,亦即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由是觀之,胎教與
熏習之重要,實不言而喻。
  「阿公,不怕,我保護您。」在其幼小的心靈中,觀世
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大機大用,已初現端倪,誠不
可思議哉!

103
第 卷.第 期

32
師父上人法語(6)
Excerpts from Master’
s saying on the Buddhist dharma(6)
4
翻譯:蔡澤生、Judy Chen

譯註:很高興想起來我同修的外甥女,在美國出生長大的
Judy,特地請她幫忙修改英文翻譯。她很用心,有些地方解釋
得很仔細,從她的修改中,學了很多。每句的解釋,碰到比
較特殊之處,會加以說明,與大家分享。

29.利己謂之道,利人謂之德,利人利己謂之道德。
Morals, the “virtuous way” in Chinese, consist of two
elements: one benefits oneself --the “way”, and the other
benefits others – the “virtue”.
中文真是奧妙,經師父 聖開上人這樣拆解,道德的真義
就展現出來了。一般都直覺認為道德是利人的,殊不知
道德的前提是利己。然而此處的利己,不是物質的利己,
而是心靈的提升。在翻譯上,有點取巧,將句子順序與結
構對調一下,希望沒有損及原意。原本「…consists of two
elements,」Judy 改為「…consists of two elements:」把後面的
逗號改為冒號。

30.所謂「道」者路也,是要去「行」的;光知「道」,
不行「道」,不能得道。
The so-called “way” means a way of practice leading to a
goal. If someone knows only the way - what and how to do
without actually doing it, he is not on the way.
此處翻譯利用”on the way” 稍微玩一下雙關語;表示「不
上道」,沒有走在道上,當然不能達到目標,也就是不能
得道。仔細想想,中文「得道」的「道」字,已經不是純

104
粹指達到目標的「路」;指的應該是目標,所以不宜說 ”
attain the way.”


◎學英文教室
31.修行能夠做到三業清淨,離三心去四相,當下就是超
凡入聖的轉捩點。
Practicing to keep the three karmas (thought, word, and deed)


clean, to keep your mind from thinking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to get rid of all forms of egoism means that one is
on the turning point of becoming the sacred from the ordinary.
碰上句子中有佛學名詞,翻譯時傾向於把名詞順便解說
出來,以方便讀者即使不懂該名詞也可以了解句子的意
思。然而,此處去四相的「四相」,就只簡化為all forms of
egoism。

32.真正的看得破,是看破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是苦空無
常,也就不去為非作歹,反而追求正智正業,諸惡遠
離,正業精進。
True insight is to see through the world as being ever-changing,
impermanent, existing in non-reality and full of pain; one
will do no evils, and instead will pursue righteous wisdom and
karma, and practice diligently the right way.
原本對於「空」字僅用non-reality, Judy 幫我加了existing in
non-reality。

33.學佛修行要以佛法為甘露,洗淨我們心裡的污穢,而
得到清涼快樂。
Learning from the Buddha, we have to treat the Buddhist
teaching as manna, to practice cleaning off the dirt in our mind
and attain the ease and happiness.

105
第 卷.第 期

32
佛子行三十七頌
譯注◎莊昇
4
編按:《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英譯導讀與講解,自第28卷第4
期(2007年3月10日出版)起連載,本期解說第三十三頌與第
三十四頌。

第三十三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修,
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Because the influence of gain1 and respect causes
quar reling 2 and the decline 3 of the activities of
listening, pondering4 and meditation, to abandon
attachment to the households of friends, relations
and benefactors5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相對於第三十二頌所警示我們「不道彼過」,這裡講的
是不要貪著利養。我們常聽到警語說:修行不是貪圖名聞利
養。利養,容易使人矇蔽清淨心、起無明,而與人爭執。修行
人會貪著利養,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卻是不可輕忽;
因為人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讚歎,尤其是讚歎、尊敬、供養,
最容易讓人得意忘形。最令人警惕的一個例子,就是「慈悲三
昧水懺」故事的悟達國師,雖然修行很有成就,也難免一時
鬆懈起了我慢心。所以,此偈特別提醒我們要自我警惕,不要
沉浸於讚歎語或利養,於此起貪著而不自知。就世間法來說,
也警惕我們不可因受人稱讚而得意忘形。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
1). gain: n. 利益;獲得物
2). quarrel: vi. 爭吵,不和
3). decline: n. 下跌,衰退
4). ponder: vt. 沉思,默想
5). benefactor: n. 捐助人,施主

106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幾個版本的英譯都非常接近,其中一個版本稍有不同,直接
引用如下提供參考:


◎學英文教室
As quarrelling back and forth in order to gain honor and wealth
Degenerates the activities of learning, reflecting, and meditations,
It is the practice of bodhisattvas to give up all attachment
To the households of family, friends, and sponsors.


【導讀】
1.此處「利敬」譯為honor and wealth似乎比較貼切。
2.此處的說法是:為了取得利敬而產生的爭吵,會損及修行。
其他的版本說:利敬會產生爭吵並損及修行。文字上的說法
或有不同,實則行為上的因果並無差異。
3.此處用degenerate, learning, reflecting,值得參考。

第三十四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
故於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Because harsh1 words disturb others’ minds and
cause the bodhisattva’ s conduct to deteriorate 2,
abandoning harsh speech which is unpleasant to
others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雖然我們「不道彼過」,但是碰到別人說我們的過錯而
責備我們時,我們要如何自處?佛子行之第13、14、15、16等
偈,提到被人造謠中傷、攻擊隱私,甚至被冤枉砍頭,都要
將對方當作是良師益友,感恩他們給我磨練修行的機會。此
處提醒我們,對他人粗言惡語,會傷人心,更有損自己的修
行。所以,修行人對於他人絕對不能惡言相向。

107
第 卷.第 期

32
  《Uniting Wisdom and Compassion: Illuminating the Thirty-
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一書指出:上一期的第31、
4
3 32及這一期的第33、34等4偈,相應於「the Sutra Inspiring
Supreme Intention」中提到的「四法」,即審視己過,斷己
過、不道彼過、不貪著居士之家宅為利養,不出惡言。並引述
經文如下:
  “…Maitreya, if a person of the Bodhisattva Vehicle is
endowed with the four Dharmas, he will, at the tim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Dharma in the last five hundred years, be free
of harm and injury and become blissfully liberated. What are
these four Dharmas? To analyze one’ s own confusion, not to
expose the faults of other individuals of the Bodhisattva Vehicle,
not to regard the residences of your friends, etc., as sources for
alms, and to give up uttering unpleasant words……”
  《發覺淨心經》載:「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足幾法,於後五百歲法欲壞時,無損
無害而得免脫?』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其具足有四種法,於後五百歲
法欲壞時,不損不害而得免脫。何等為四?不求他過;於菩薩
乘富伽羅所有犯罪處而不發覺;於善友家及施主家不生吝惜
;捨離惡言。彌勒!是為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足四法,於後未
來五百歲時,不損不害當得免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莫於他邊見過失,
勿說他人是與非;不著他家淨活命,諸所惡言當棄捨。』」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1). harsh: adj. 刺耳的,嚴厲的,惡劣的
2). deteriorate: vt. vi. 惡化,退化,墮落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幾個版本的英譯沒有明顯的不同,綜合的另版英譯此處省
略。

108
《慚愧僧文集》序

能生慚愧心者,一生終不慚愧也


◎書介紹
文◎蔡日新
編按:蔡日新,字志遠,號企愚。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


系。長年從教中文,2000年後分赴安徽、蘇州、杭州與河北等
地講學。早年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曾發表探討中國古典文
化之論文數十篇;後來從事佛教文化的研習,先後出版十幾本
著作。

  新年伊始,我們俗家大多忙於親友應酬,
一天到晚東奔西走、忙得不停,因而也懶得
光顧網絡。前些日,開啟電子信箱,喜得大願
法師《慚愧僧文集》一帙,訝其圖文並茂,版
式精美。爰瀏覽內文,歎未曾有,令人耳目清
涼,遂通覽全書,似有如飲醍醐之感。閱數
日,獲法師大劄,約為之短引,令吾為之驚喜
且惶悚焉。所驚喜者,海峽彼岸之法師,雖不曾謀面,而如此
信任末學,自當肝腦塗地以報之;而所惶悚者,末學邇年封
筆,於外界不甚關心,恐難當此任也。然不可失信於法師,但
有戮力以為之,方可報法師之知遇於萬一也。
  法師之新著設自勵、生死、般若、參訪四科,乃法師平昔
權宜施教之心得,亦有法師修學之感悟、參訪之感懷,皆是眾
生難得之灌頂醍醐也。其間自勵者,多為法師平昔修學之感
悟,亦是開啟大眾智慧之寶藏。自勵一科凡收十三篇作品,其
間〈出家半甲子〉道出「將此身心奉塵剎」之初衷,〈出家沒
有忘了家〉闡明世出世法圓融之旨,〈我與地藏菩薩的因緣〉
及與藥師經藏等文字則展示了法師對經教的踏實修學。其他述

109
第 卷.第 期

32
及祖母、同學、母校、祭祖諸文,雖如尋常布帛菽粟,而皆
是菩提精神之體現,足以彰顯佛法無所不在之旨趣。
4
  佛門以出生死流為鵠的,因而佛子念念不忘人生無常,
時時銘記生死事大,是以法師列生死一科。此科收文十二
篇,其間〈俱胝一指禪〉乃援公案做功夫之開示;〈病中
苦〉、〈探病有感〉、〈等待火化〉諸篇,就人生八苦之實
際(病)入手啟發大眾參究;而〈七七期間如何利益亡者〉
與〈示無常〉等作,就中陰期的處事與臨終關懷等事宜做了
深切的闡述。其間為《人乘》雜誌美編常憶所撰文字,摯情
充溢,體現了法師對編輯部人員之悲憫精神與真切關愛;而
〈清操厲冰雪〉一文,則尤凸現法師之高潔宗教情操,讀罷
令人感慨不已。
  般若為諸佛之母,出家人深入經藏,便是須證得無上般
若之慧,由是法師文集開般若一科。此科凡收十二篇作品,
皆是啟悟大眾覺悟之佳搆。其間賀百年、述文殊、道地藏
等作,篇名雖與般若相去較遠,然無般若之智慧,焉能道得
此種境界!而〈偷不去也捐不掉〉與〈佛教徒的財富觀〉等
篇,透析人們對社會財富之種種錯誤知見,將之導歸尸羅波
羅蜜,誠宗門千載不刊之論也。至於對琉璃淨土之感悟、對
《地藏經》在佛門地位之認識,皆具足無上智慧,足以令凡
夫耳目為之清新。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宗下常有遊方之
擧,是以法師列參訪一科,收錄參訪大陸南京與北京附近古
剎之文字七篇。法師雖法施寶島,然心繫法脈源流,因常抽
空赴大陸參訪歷史名剎,追尋佛法弘播沿革,實地考察宗下
法器、制度以及文物,以便更好把握佛法弘傳方向。本著這
樣一種宗教情懷,法師每入一寺皆有收獲,每尋一處宗下遺
址亦皆有真實受用。

110
  若透過此四科,閉目而死,則可見出法師新著
之種種過人之處。首先,法師經教修養非常深厚,


◎光之聲
下筆動語,皆中法度,全與大乘了義經意合。其
間,法師對《地藏》、《藥師》二經,尤有深入研


習,彰顯了其無緣的大慈與深切的大願。特別是對
於中陰期的解析,透徹入裡,非一般臨終關懷著作
之所能及。法師平常文字雖然並不以討論經教入
題,然動筆徵引,皆合契經,維繫了傳統佛法合理
旨趣之如法傳承。
  其次,法師對於中華佛教傳承的法脈能夠系統
承繼,從法師著作能夠見出其上承祖師優良傳統,
下開人乘佛教之體系。在法師之筆下,歷代祖師言
教與著述,信手拈來,如數家珍,若非佛法修養極
高,實恐難以如此承當,更難如法傳播。
  此外,法師在保持佛法根本教義不變之原則下,還能合
理援引其他外典作為佛法弘佈之助緣。對於諸子百家、唐宋
詩詞,乃至海外名篇,法師皆能恰當徵引,左右逢源,以助
其弘教。尤其是在圓融世出世法方面,法師展現了無礙的方
便與無上的智慧,充分體現了法師深厚的悲願襟懷。
  末了,筆者想就法師文集之命名瞎侃一句。法師悲智
具足,功德圓滿,而自稱「慚愧僧 」,蓋避印老之諱而去一
「常」字也。平心而論,人生最忌諱者乃得意,而所難得者
乃慚愧也,誠能生慚愧心者,此人一生亦終不慚愧也。有感
於此,聊為序。

十癡叟長沙企愚沐手拜撰
時佛曆二五五六年(辛卯)正月十七日

111
第 卷.第 期

32
慈光山人文獎第五屆書法比賽
4
天氣清朗 共聚一堂 以文會友
文、攝影◎靖宇

  慈光山人文獎第五屆書法比賽5月8日在覺華園舉行決賽,
比賽當天風候宜人,微風吹動、舒適清涼,正如講台上巨型海報
上所摘錄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描寫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是日也,天
朗氣清,惠風和暢,…」,吸引全國各地熱愛書法的文人雅士共
聚一堂,切磋書法技藝。
  因天候佳,今年報到率特別高,有許多長青組的長者更是
前一天就來掛單,調養生息、養精蓄銳準備參賽,比賽當天上
午更是早早就到會場完成報到手續,展紙、研墨、潤筆,動作非
常熟練,參賽的老伯伯說,清晨練字是多年的習慣,所以就非常
自然沈穩;相對的國小、國中組就比較熱鬧,大都是家長帶著來
比賽,家長們比小朋友還要緊張些。然而,不時會發現有些熟面
孔,都是前幾屆就來參賽過的書友們,再次通過初賽。

112
  今年請到的評審老師都很有份
量,有李轂摩老師、陳維德老師、


◎光之聲
莊永固老師、陳炫明老師和林國山
老師。陳維德老師在講評時指出,
參賽者的作品都非常優美,氣韻生


動,運筆都非常熟練,極為難得。
尤其,目前在中小學已不再將書法
列為課程項目,能當作興趣自發性
的練習實在難能可貴。更棒的是有
慈光山人乘寺這樣的民間團體大力
提倡,舉辦書法比賽,讓參賽者有
相互觀摩、以書會友的機會。
  今年共有1434人參賽,從91歲
高齡的老先生到小學一年級的小朋
友都有,其中344人通過初賽甄選進
入決賽,因為參賽者作品水準非常高,使得評審的工作格外辛
苦,評審們先將各組作品群中,選出較優的十五名,再由工作人
員編號,五位評審分別給分,經總計後排序,分出前三名及優
選。然因為作品水準高,同分的狀況屢見不鮮,有多組都出現同
分的現象。國小高年級組在第一波計分總計時,最高的前三名都
同分,經第二輪評審後,才分出名次;國中組更誇張,第一波評
分前五名都同分,再次評審才分出高低;社會組第二、三名,長
青組優選部份也出現同分,競爭實在激烈。
  這次參賽者有很多熟悉的面孔,新竹大同國小三年級的廖思
品小朋友,去年就獲得佳作,今年就是第二次再來參加獲得第三
名的佳績,有趣的是她以前是陪著姐姐練寫毛筆字,後來姐姐上
國中課業太重,書法就中斷了,她則是一直寫,愈寫愈有興趣,
目前每周還持續上書法課。
  新竹大肚國小四年級的黃治鈞,則連續參加過三屆了,三
年前,第一次參賽時就獲得佳作,去年則獲得優選,今年更上一
層樓獲得國小中年級組第二名;黃治鈞說,非常喜歡寫書法,而

113
第 卷.第 期

且來參賽時會交到很多好朋友,大家一起分享寫書法的樂趣及
32
心得,很開心。而指導他的老師汪彥璋,今年也來參賽,為了這
4 個比賽,前一晚一直練到凌晨四時,休息二個小時後,就急忙趕
來會場參賽,因為書藝精湛,榮獲社會組第一名。去年得到國小
高年級組第一名的陳羿璋,今年再來參賽報名,再獲國中組第
一名。長青組的孫炳河,去年也有參加獲得第三名,今年再來挑
戰,以蒼勁的隸書榮獲長青組第一名。
  主辦單位為鼓勵參賽者,賽後立即舉辦盛大的頒獎典禮,
除一一頒獎表揚外,還特別致贈獎牌、獎金及禮物給優異的參賽
者,並與評審團合影,留下歷史性的紀錄。頒獎典禮在歡樂的氣
氛中圓滿結束,參賽者互道珍重,明年再見。

很多長青組參賽者都習慣站著運筆創作

社會組第一名 國小中年級組第一名 國小高年級組第一名 國中組第一名

114
慈光山人文獎第五屆全國書法比賽決賽得獎名單
國小中年級組 高中組


◎光之聲
第一名 李嘉晏 第一名 江敬謙
第二名 趙奕婷、黃治鈞 第二名 許曉君、李 寯
第三名 廖思品、陳沛沂、何宗恩 第三名 賴怡亘、魏利倫、張庭維


優 選 鄭淮得、陳品妤、李詠萱、黃詩 優 選 楊巽丞、何健豪、何珮禎、吳岱
諭、張唯真 融、黃鈺銓
佳 作 黃大維、吳冠禛、盧業明、黃子 佳 作 吳宛真、王日沅、廖柏翔、鍾易
涵、黃鈺婷、許育軒、陳禹嘉、 宏、洪祖婼、張庭鳳、黎馥榕、
張心瑜、陳妍廷、陳昱綾、鍾雅 陳宥蒽
琪、劉宥妤、呂品儀、陳 靖、 社會組
蔡雨延、簡誌德、楊智翔、陳立 第一名 汪彥璋
瑜、吳季祐、陳思甫、詹旻頤、
第二名 謝文傑、王素杏
戴喬旻、涂珮甄、雷文晴、王鼎
第三名 陳人豪、何舜安、陳金河
硯、廖昱瑋、熊妍竹、洪煥益、
林鈺烜、陳焌瑋、王馳詠 優 選 盧毓騏、江愛忠、鄭竣旻、鄭承
旻、張富南
國小高年級組
佳 作 許銀塗、蔡崇三、巫忠義、筆永
第一名 黃奕璇
源、施長志、張鴻元、郭旭峰、
第二名 葉沛鑫、賴忠毅
葉修宏、張建元、柯榮忠、羅應
第三名 施曉涵、江敬文、李欣昀 良、莊一琳、涂碧珠、吳孟鴻、
優 選 郭虹里、李易儒、蔡文凱、陳敬 陳玉霖、莊鈞智、陳媜君、林美
和、林韋汝 俐、曾鉅峯、施承佑、吳奇聰、
佳 作 劉宜貞、柯景雯、林宜威、李佳 蔡篤釗、張懷仁、林貞信
錚、李詠億、施泓逸、蘇品維、 長青組
羅志德、廖晨宇、簡秋怡、石馥 第一名 孫炳河
萱、游捷涵、廖瑋庭、詹 禾、
第二名 謝水吉、謝朝清
黃楷晉、劉俊杰、李佳汧、吳岱
第三名 黃瑞璋、黃錦昌、張水盛
璉、邱珮真、陳冠樺、陳敬亭、
王晨妍、葉詠潔、林楷倫、張政 優 選 羅榮田、陳文交、王振盛、陳勝

傑、陳昱佑、郭宇晴、蘇沛嫻、 雄、林東妹

黃海崴 佳 作 吳萬生、劉春明、蔡水鎮、吳少


國中組 生、施龍雄、郭振樹、陳錦興、
第一名 陳羿璋 張錦綉、王良源、林金樹、曾榮
造、黃國雄、蔡桂林、莊加禎、
第二名 劉安倪、黃詩容
楊峰雄、李瑞杉、鄭俊仁、陳建
第三名 葉沛豪、邱靖雅、楊巽宇
得、項 超、賴耀裕、蔡火烈、
優 選 高子淇、施聿哲、吳采恩、李欣 黃陳晴美、何聯興
鴻、陳孟謙
佳 作 洪湘筑、黃愷瑄、林意巽、王育 4月19日初賽評審老師:
瑱、鄭家羽、許良瑋、邱靖之、 李轂摩、施永華、吳英國
王乃駐、呂學靖、張佐宇、程翊 5月16日決賽評審老師:
涵、葛靜穎、施亦城、林雨蓁、
李轂摩、陳維德、陳炫明、莊永固、林國山
葉政瑜、蕭巧昱、王靖之、蔡孟
學、蔣恩恩

115
第 卷.第 期

32
春日禮拜大悲懺 朝山迴向報眾恩
文◎淨嚴
4

  禮懺,為佛子照見內心汙穢,著
力清除的入門功課。透過自身內觀與
反省,進而策發道業精進的動力,藉
由儀軌懺法來淨除罪障,使得身心成
為清淨的法器。學佛者更可透過禮懺
消災淨業,達到自我的證覺解脫,發
起與菩薩悲智相契的廣大菩提心,以
種種善巧方便,利益一切眾生。
  大悲懺,為宋朝四明尊者法智大師,依千手經而演千手觀音
之 懺 法,唯 願 世 人 懺 除
往 昔 無 始 罪 業,發 起 觀
音菩薩的大悲願行。
   慈光山人乘寺文殊
院,於民國100年3月6日(
農曆2月2日),舉行「大
悲懺法會」,十方護法善
信皆踴躍參與。屏東與高雄講堂的居士,擔任此次法會香積與外
護,成就大眾圓滿法會。
  當日,正逢台中講堂居士發起朝山禮文殊的活動。從天色
未亮,至黎明初現,大眾效法虛雲老和尚朝山報恩的精神,一路
跪拜至大殿,並隨著法會信眾的嚴飾淨業儀式開始,大眾至誠
禮敬,如法供養,發願持咒,披誠懺
悔,旋繞歸向,以冀消除宿世業障,
增長福慧。
  當日春光和暖,善信供養的風鈴
花與迎春花燦爛綻放,壇場莊嚴。監
院法師更以此勉勵佛子,在身、口、

116
意三業上,要予人如花般柔軟調和的感覺,布施學佛的歡喜,讓
人樂於親近佛法。


◎光之聲
  法會結束,住持法師勉勵大眾,在道業上勵力勤勉,時時觀
照自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實做到如法平等,與菩薩心行相
契相應,成為自利利人的菩薩行者。

117
第 卷.第 期

32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文◎編輯室
4

  每年元宵節過後,台灣民間習俗就開始有人掃墓。地藏院後
山七佛寶塔,隨著清明節的到來,上山祭祖的人潮漸多。每逢假
日,寶塔內常擠得水泄不通,用午齋的信眾也擠滿齋堂。
    早 在 十 天 前,交 通 組 的 居
士,已開始規畫各區停車場的停
車位。3月20日上午,其他各組
的居士亦上山出坡,準備法會相
關的事宜。香積組的居士,忙著
清洗各種炊具、碗盤;事務組的
居士,忙進忙出,到覺華園載拜
墊、長桌、看板,佈置法會壇場
;環保組、照客組……也忙著法
會前整理、打掃的工作。
  今年春雨下得少,出坡當天
大晴天,不像往年常遇到下雨,
需 穿 著 雨 衣 出 坡,省 去 了 不 少
麻煩。午齋前,各組工作告一段
落,用完午齋,居士陸續下山。
感恩居士們的發心,為成就一年
一度的清明報恩法會,上山修福,功不唐捐。
  今年的清明報恩法會,參加的居士特別踴躍。法會前一天,
已有不少居士上山;因地藏院客寮床位不足,部分居士需到覺華
園住宿。
  法會施食的供品,熟食部分委外辦理普桌;粽子、草仔糕,
則由埔里暨台中地區的居士,於法會前一天在香積寮製做。
  3月27日,法會當天清晨,飄起細雨,猶如唐代詩人杜牧
《清明》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情境。早齋過後,交通組

118
的居士,身著雨衣,不畏風雨的在各路口指揮交通。居士們「但
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精神,令人讚歎。10∼


◎光之聲
12點,為交通顛峰時段,居士們扶老攜幼,帶著供品,依序搭乘
交通車上寶塔祭祖;不分老少,個個懷思之情,表露無遺。
  8點15分,地藏懺法會開始。領眾法師威儀齊整,在與會大


眾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聲中,魚貫進入壇場。因參加人
數眾多,二、三樓壇場內的位置不足,晚到的居士,擠滿整個廊
道。不少居士,隨文入觀,至誠懺悔,感動得涕泗縱橫。
  11點半,佛前大供結束後,打板用午齋。因齋堂空間有限,
特地在大殿前廣場搭設布棚,方便居士用齋。
  下午3∼6點,大蒙山施食超薦法會,以此參加法會的殊勝功
德,迴向歷代祖先、過往親人、宿世冤
親債主,同霑法益,進趣菩提,蓮品增
上。是日,也為日本311大地震罹難亡靈
設立蓮位,祈亡靈早日往生善道或佛國
淨土。
傍晚,法會圓滿,常住備有素粽、壽
桃、白米等供品,和與會大眾結緣。

119
第 卷.第 期

32
佛陀聖誕日 佛弟子浴佛
文◎編輯室
4

  2011年僧團「浴佛法會」,適逢
母親節,四眾弟子會集人乘寺覺華
園參加浴佛大法會。浴佛,除外在形
式香湯灌沐如來金身,內觀佛陀法
水灌頂外,亦復能令眾生滌除五濁
之垢,身心清淨。
  是日,同時舉辦第五屆全國書
法比賽;來自全國老、中、少書法好
手,齊聚一堂,現場揮毫。下午四
點,「藥師普佛法會」圓滿,常住以
藥師咒水、壽桃與居士結緣。大眾一
起收拾壇場後,充滿法喜地離去。

120
基金會活動報導1

人乘書香飄山城 深耕閱讀智慧展


◎光之聲
文◎果穗


  由於鄉村孩童的文化資源較
少,學習能力遠落後都會小孩。因
此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與人
乘文教基金會積極推動鄉村兒童閱
讀的「人乘書香飄山城」計畫,希
望借由充實學校圖書設備,改善兒
童閱讀環境,以鼓勵兒童養成閱讀
習慣,進入書香世界,透過深耕閱讀,啟發智慧和思考創造能
力,提升語文素養,並找到心靈的歸依處。
  本年度共有北山、北港、南港、明潭等四所小學接受圖書設
備補助。3月8日由大願法師親頒圖書基金予各校代表,與基金會
合力推動兒童閱讀。
  「開卷有益」,衷心希望這些文化資源可以陪伴孩童成長,
進而培育兒童積極的讀書態度,並帶動終身學習風潮,讓他們一
生受用無窮。

121
第 卷.第 期

32
基金會活動報導2

4
關懷大埔里 山城喜捨行
文◎果穗

  為關懷大埔里地區的弱勢家庭,
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與人乘
寺地藏院的「山城喜捨行」,於3月
30日在南投家庭扶助中心埔里服務站
熱烈展開。
  當日,僧團法師偕同埔里居士將
二大車的民生物資運送到埔里服務
站,與受助家庭結緣。家扶中心人員
表示,每當中心面臨物資短缺時,慈光山僧團都會如及時雨般將
大批關懷物資送達中心,紓解資源不足的困境,讓大埔里地區的
弱勢家庭獲得相當多的幫助,使他們感受到菩薩循聲救苦的慈悲
;也讓參與活動者從中體會眾生的需求和普降甘霖的意義。
  近午時分,萬里晴空中,「山城喜捨行」劃下了圓滿的句
點,而人乘菩薩的法船又航向下一個行程。

122
基金會活動報導3

慈光甘露助學金 學童上學無憂慮


◎光之聲
文◎果穗


  每年開學都會有一些清寒或遭逢變
故的家庭,家長苦於無力繳交註冊書籍
費,而影響學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為
了幫助這些學生能安心求學、正常接受
學校教育。「慈光山甘露助學金」於3月
啟動申請,經過學校的實際訪查,九十九
學年度第二學期埔里鎮、魚池鄉、國姓鄉
計有26所國民中小學,147位學生接受註冊費的補助。4月28日上
午於文殊院頒發此項助學金給各校人員。
  教育可以為貧窮帶來一線生機,讓他們的人生有希望、有明
天。雖然每一位學生接受補助金額並不大,但卻可以使得這些孩
童免於輟學或承受同儕異樣眼光,他們可以無憂無慮地學習,接
受基礎教育。從這些孩童展露天真笑容快樂上學的情境,我們似
乎也看到未來社會多了些正向的力量,內心的感動和法喜不禁充
滿了心田。

123
第 卷.第 期

32
基金會活動報導4

4
不畏艱難勤向學 希望曙光現眼前
文◎果穗

  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今年持續至八八水災
受災嚴重的六龜、甲仙、杉林、那瑪夏、茂
林、桃源等地,關懷六地區的學子,鼓勵清
寒學生不為惡劣困頓環境所屈服,仍能勤奮
認真,積極向學,成績表現優異。5月12日上
午,21所學校代表人員齊聚於杉林鄉上平國小,
大願法師親自頒贈各校獎助學金,本學期共有
一百五十三位中小學學生接受獎勵。
  大願法師於會中表示:「什麼都可以暫停,唯有
教育不可停止。」災後各項重建雖正在努力中,然教
育 是 刻不容緩,希望透過這份關懷,鼓勵八八水災地區的學
童認真地完成基礎教育,為本地區帶來穩定的力量和希望。
  災難發生後,重建之路是遙遠又漫長,尤其熱潮退後,漸為
人們淡忘,而生活才是真實的,需要自己去面對。祝福這些學童
能不畏艱難,勇敢堅強,成為一個永不被打倒的小巨人。

1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