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纪念《中国经济史研究》
创刊 20 周年笔谈 ( 上) ・

段等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 ,始终存在一个西方经济学如何“中国化” 的任务 ,即如何将经济学的


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并进而总结中国的经验 ,为经济学
科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这个长期的 、基本的任务 ,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中把
握中国的国情和特点 ,就自然成为经济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是基础部分 。
第二 , 是经济学应该通古今之变 。我们知道 , 近代以来 , 即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至今的 165 年
里 ,中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 ,即从传统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
变 ,其中包括经济 、 政治 、文化等各个方面 ,并且这个转型还没有完成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 ,由
于各种各样的内外因素制约 ,转型是艰难和曲折的 。如果细分 ,其中还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小的转型
阶段 : ( 1) 1840 —1911 年为第一个阶段 。其特点是在基本保持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前提下实现工业化
和市场化 ; ( 2) 1911 —1949 为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 ,想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
度来实现中国社会的重新整合和工业化 ; ( 3) 1949 —1978 年为第三个阶段 , 其特点是通过革命建立起
强大的政府主导型工业化体制和实行非均衡赶超发展战略 ; ( 4) 1978 —2005 年为第四个阶段 , 其特点
是通过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 ,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从以上连续不断递进的四个阶段 ,我们可以
看到 ,不仅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基本因素 ,诸如人口 、资源禀赋 、
外部环境 、
思想文化
等变化 ,需要从整个转型期去分析和研究 ,就是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 ,诸如乡村社会的基层政权和社
区组织 、
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等等 ,也需要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认识和研究 。
否则很难得到准确全面的认识和有效的对策 。我们不要因为缺乏历史经验而重复前人的教训 。
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只能在前人给定的条件和环境中去改革 、 去发展 。同样 ,符合
中国国情 、 能够为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正确依据的经济理论 ,也只能建立在充分的实证研究基础
上 。因此 ,无论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如果有厚实的经济史研究作为基础 ,如果对中国 56 年来
甚至更远的历史及其遗产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信都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

两极分合的中国经济史研究
姜锡东
(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071002)

  1997 年 《中国经济史研究》
, 编辑部为纪念该刊创办 10 周年 ,出版了一本《增刊》,对中国经济史研
究 20 年 ( 1977 —1996) 的状况进行了总结 , 并提供了 1986 —1995 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论著索引 。叶茂
( 李根蟠) 先生在《综述》 中统计指出 “ : 1986 年以来发表的中国经济史论著 ,其数量约略相当以至超过
前此 85 年有关论著的总和 。 ”( 增刊第 5 页) 1997 年以来 ,成果也很多 ,有不少高水平论著问世 。这些
事实表明 ,近二 、
三十年 ,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春天 。然而 ,逝者不可追 ,来者是所待 。有必要检讨研
究现状的不足 ,以便更好地开创未来 。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 ,都存在两极 。一极是“分”,即个别的 、具体的 、
分散的研究 ; 另一极是“合”,即
普遍的 、
贯通的 、整体的研究 。分与合的两极是如此的不同 ,必须 、也很容易把它们区别开来 。同时 ,
两极的区别又是相对的 ,即分中含合 ,合中含分 ; 在一定范围内是合 ,在更大范围内却是分 。分中又有
大中小之别 ,合中也有小中大之不同层级 。群体的研究活动 , 存在分合问题 。个人研究 , 也不例外 。
科学研究活动的普遍规律是 : 分 — ——合 —
——再分 —
——再合 ,循环无穷 。
以此来度量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现状 ,不难看出 ,两极严重失衡 。从中国经济史研究成果来看 ,呈
“六多六少”局面 :1 、
论文多 ,著作少 。其比例约为 9 :1 。2 、
断代研究多 , 贯通研究少 。3 、
在断代研究
中 ,个案研究多 ,通盘研究少 。4 、
在贯通研究中 , 专题研究多 , 综合研究少 。5 、
实证研究多 , 理论阐释
少 。6 、
就经济论经济者多 ,把社会经济全面联系起来研究者少 。这种“六多六少” 现象 ,不论从何种角
・15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度看 ,都有其合理性 。因为 ,前述的“六多”,均属经济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应该多 、


细、实 ,应该继续努
力加强 。如果没有这“六多”,经济史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 ,就丧失了科学性 。这一点 ,显而易见 ,勿庸
赘言 。问题在于 ,这种现象及其似乎不容质疑的合理性中 , 还时隐时显地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性 。其
一 ,基础毕竟是基础 ,并不是经济史研究的整体 。但在实际上 ,不少研究者误把基础当作整体 ,误以为
自己做了很多甚至终生从事经济史研究工作就是一名合格的经济史研究者 。殊不知自己的研究 ,只
是基础工作 ,并且是很微小的部分基础工作 。其二 ,基础工作确实非常重要 ,但这一重要性不能无限
夸大 。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学者只搞分研究 ,不搞合研究 ; 虽不公开否定合研究的重要性 ,实则以行动
来表明只承认前者的重要性而否定后者 。这些问题 ,是导致“六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 ,形成“六
少”局面 ,原因是复杂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 ,合的研究 ,难度更大 。若无广博扎实的基础 、 通览全局的
眼力 、
逻辑推理的能力 ,无法担此重任 。初涉此境者 ,极为困难 ; 久事此业者 ,亦非易事 。因此 “六多
,
六少” 将是长期现象 。
分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决无穷尽之日 。因此 ,等到分的研究穷尽之后才搞合的研究 ,是极端愚
蠢而错误的 。基本事实 、数据 、
情况大致搞清楚了 , 就可以进行合的研究 。从 1900 年至今 , 已公开出
版发表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成果 ( 著作和论文) 不下 5 万种 。其中 ,古代经济史 ( 先秦至 1840 年) 成果
最多 ,各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 ,大致是清楚的 。近代部分 ( 1840 年 —1949 年) 成果次之 ,其中的民国时
期成果更嫌缺少 ,但各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 , 情况还是较为清楚的 。现代部分 ( 1950 年迄今 ) 成果最
少 ,但时距最近 ,老同志们大都亲身经历过 ,耳闻目睹 ,对许多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的基本情况至少还
有一些印象 。所以 ,对于中老年专家学者来说 , 已经有条件有可能对中国经济史展开科学的合的研
究 。如果说 ,20 年前的情况是 ,非不为也 ,实不能也 ,那么 ,今天的情况则是 ,非不能也 ,实不为也 。
但是 ,不为不行啊 ! 虽然合的研究困难极大 ,但我们必须知难而进 ,勇攀高峰 。为什么 ? 第一 ,这
是现实需要 。中国经济近 30 年的发展 ,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 , 成就巨大 , 举世瞩目 。但是 , 如何避
免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大起大落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 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
尖锐 ,如何协调 ? 人多资源少的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解决 ? 对外经济交往中的纠纷日益增多 ,如何应
对 ? 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非常巨大 、
错综复杂 、极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光靠经济学界解决不了 ,因为他
们普遍患有“贫史症”,目光短浅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重大问题 ,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建立长效
机制 。而科学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是从历史和现实中研究总结出来的 。
经济学家必须研究了解历史 ,尤其是经济史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也不可能不去研究了解历史 、 尤其
是经济史 。然而 ,一个经济学家 ,面对 5 万种以上的经济史研究成果 ,怎能看得过来 ? 这就需要经济
史学界提供可靠的 、 相对集中的 、综合性研究成果 ,需要与经济史学家合作 。另一方面 ,经济史学界也
决不可患上“贫今症”,厚古薄今 ,闭门造车 ,不关心现实 ,不能为现实需要提供“通古今之变” 的有用成
果 。第二 ,学科建设的需要 。只有基础和建材 , 并不等于已经建成了高楼大厦 。以前的分的研究成
果 ,主要是为中国经济史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和材料 ,还必须有综合性成果 。一是《中国经济通史》,至
今尚无大家公认的高水准的权威性成果 。已出版的几种 ,具有开路先锋作用 ,但都有明显的缺陷 。二
是《中国社会经济通史》,迄今尚属空白 ; 三是《中国经济理论》, 亦无重大成果 。20 世纪 70 年代胡如
雷出版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尽管缺点很多 , 但影响巨大 , 受到当时中青年学者的广泛欢迎 。
由此也说明 ,学界对理论性成果是多么渴望 ! 总之 ,不论从社会现实的需要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要来
看 ,我们都应该大力加强合的研究 。当然 ,如前所述 ,从分研究上升到合研究是必然规律 ,早晚会有人
去做 ,也确实有些学者在做 ,但主动与否 ,人多与否 ,结果大不一样 。现状是令人遗憾的 ,主动去做的
人太少了 ,终生从事分的研究并以此为满足的人太多了 。无用的东西 ,无价值 ,无人理睬 ; 用处小的东
西 ,价值低 ,受轻视 ; 用处大的东西 ,价值高 ,受重视 。这是客观规律 。外部人看它无用 ,内部人感到受
冷落 ,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尴尬处境 。对此 ,怨领导尤群众无济于事 ,也是错误的 。只能怪
自己 ,只能发愤图强 ,自强不息 ,特别是在合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做出重大贡献 。
・16 ・

纪念《中国经济史研究》
创刊 20 周年笔谈 ( 上) ・

大力加强合研究 ,不仅不会阻碍 、
而且会推动分研究进一步发展 。首先 ,整体的系统的贯通的观
察经济问题 ,有利于克服分研究孤立化弊病和倾向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与其它
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 。但由于中国经济史时间悠长 、 资料特别丰富而难解 , 专家学者在某一个
案、专题 、
断代上做出精深研究已属不易 ,甚费精力 。这类研究 ,见点难见面 、
瞻前难顾后的现象是带
有普遍性的 。只有加强合研究 ,才能补此缺陷 。其次 ,有利于找出经济史学科内部的差距和薄弱的环
节 ,更有序更有力地组织分研究 。前面说分研究成果太多 、
合研究成果太少 ,只是比较二者数量而言 ,
决不是说分研究已经走到尽头 , 可以止步不前 。从全局来看 , 分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 课题成堆 。
即使从成果最多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领域来看 ,史料的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 经济与政治科技文化的
关系 、内外相互交流和影响等许多课题 ,都有大量空白和薄弱点 ,明清尤其多 。而成果更少的民国和
现代经济史研究 ,资料的汇集和整理工作任务仍很繁重 ,有待研究的具体问题更是浩渺无涯 。第三 ,
合研究必然带动新的分研究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是合研究之一 。它牵
动、激发具体领域 、具体问题研究之广且多 ,是无与伦比的 。严峻的现实问题催生的方兴未艾的中国
历史上“三农”问题的研究 ,也是一种合研究 ,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史和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
进一步发展 。合研究必然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 从粗浅到精深 、
甚至从谬误到真理的过程 。它每前进
一步 ,都会提出更多更新的分研究课题 。
加强合研究 ,一方面是必须对各领域通盘观照 ,古今贯通 ,中外贯通 ,借鉴外国学者提出的“长时
段理论”,突破一些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最难 、 最高境界的研究 ,必须努力探讨中国经
济史中的各种客观规律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 “: 若不知穷理 ,如梦过一生”。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
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 ,是人们必须遵守 、 不可违背的大道天理 。我们的经济史研究不太受实
际工作者重视 ,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经济规律的研究 ,琐碎零乱 ,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忽视规律的
研究总结 ,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经济大国来说 ,是非常危险的 。经济史学界在研究经济规律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具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当然 ,对于绝大多数初入此业者来说 ,视野
要开阔 ,选题要细小 ,应以分研究为主 。对于积累已较深厚者来说 ,可以合研究为主 。
如果说分研究是显微镜 ,那么合研究则是望远镜 。只要我们一手拿着显微镜 ,一手拿着望远镜 ,
二镜并用并重 ,改变重分轻合偏向 ,中国经济史研究必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必定迎来新的春天 。

・1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