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1997 年 于 加 州 大 覺 蓮 社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
這一 部經 在南 北朝 時代 、隋 唐時代是 很多 人學 習、 講說 的, 後來 是逐 漸地 減少 了 ;
講說 的少 ,受 持、 讀誦 的人 也不 多。但是 從《 高僧 傳》 上看 ,在 中國 佛教 盛行 的時 代 ,
這部 經對 於中 國佛 教的 貢獻 還是 非常之大 的。對於《摩 訶般 若波 羅蜜經》這部 經的 名 字,
多數 的佛 教徒 還不 是太 熟悉;可 是《 大智 度論 》這 部書,可 能很 多的 佛教 徒知 道這 一 部
書,也 有 人可 能會 閱讀 過,那一 部書,《大 智 度論》對 於這 一部 經,就 是 這一 部經 的註
解, 就是 解釋 這一 部經 的。
我們 中國 佛教 在鳩 摩羅 什法 師沒有來 到中 國的 時候,中 國也是有 了很 多的 經,也 有
很多 人學 習佛 法。 就像 我們 大家 聞名的道 安法 師, 他就 是常 常講 這個 《放 光般 若經 》 。
這個《 放 光般 若經 》是古 代 的時 候的 翻譯,也 就是《 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但是 因 為翻
譯的 文句,有 的地 方不 明白,這 個道 安法 師,他每 一年 常 常 的 講 這 個《 放 光 般 若 經 》的 ,
但是 因為 文句 有困 難,講 到 那裡 不能 講,就 是 很遺 憾地 就是 念一 念就 過去 了,就 是 有這
些事 情。
可是 鳩摩 羅什 法師 來到 中國 之後,翻 譯了《 摩 訶般 若波羅蜜 經》、翻譯 了《大智 度
論》這些 書以 後,中國 佛教 徒皆 大歡 喜;就是 所有 不容 易明 白的 地方 都明 白了。所 以 在
中國 佛教 史上 看,鳩摩 羅什 法師 的貢 獻是 非常大。從 人,是這 樣 說;從 經 論來說呢,就
是《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經 》和 《大 智度論》 了。
從這 印順 老法 師的 法語 上看,這個《 大智 度論》當然 是 印度,是 龍樹 菩薩 作的,可
是在 印度 佛教 很久 就失 傳了 、就 遺失了, 就沒 有《 大智 度論 》的 流通 了, 有這 種事 情 。
但是 我們 漢文 的中 國佛 教,到今 天還 有《 大智 度論 》的 存在,這 可見 我們 中國 人與 般 若
法門 是有 甚深 的因 緣。
我們 中國 佛教,這 個漢 文佛 教現 在的 情形,流 行最 廣的 就是 淨土 法門。所 謂淨 土法
門,就是 我們 念《 阿彌 陀經 》,念 阿 彌陀 佛 的 名 號,求 生 淨 土 這 件 事,名 之 為 淨 土 法 門 ,
這流 行得 非常 的廣 ,也 的確 是容 易學習、 容易 修行 的, 很多 人也 都願 意信 受奉 行。
對於 般若 法門,似 乎也 有很 多人 願意 受持、讀 誦《 金剛 般若 波羅 蜜經 》的。那麼《 金
剛般 若波 羅蜜 經》和本 經來 說,應該 無差 別,只是 廣略 的不 同。可是 從法 門裡 面的 涵 意
來說 ,我 們所 謂念 阿彌 陀佛 名號 的淨土法 門, 是往 生阿 彌陀 佛國 去得 無生 法忍 的法 門 ,
到阿 彌陀 佛國 去得 聖道,在 這裡 不能 得聖 道;只是 念阿 彌陀 佛,在這 裡不 能得 聖道。要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到阿 彌陀 國去,見 佛聞 法、修行,而 後得 聖道 的。這 個 金剛 般若 法門 就是 和本 經《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經》這 個法 門,是現 在得 無生 法忍 的法 門,不是 將來,這個性 質是 不 一 樣 的 。
你能 不能 現在 得無 生法 忍? 那是 又一 回事,但 是法 門的 施設 是這 樣的 意思 。
在印 度的 佛教,在 正法 住世 的時 代,當然 是得 聖道 的人 特別 多,沒得 聖道 的人 比較
少。當 然 現在 的佛 教是 相反 的,得 聖 道的 人,不知 道是 誰? 那麼 沒得 聖道 的人 可能 是很
多很 多,這個 原因 在那 裡呢 ?就 是你 學的 法門 不同,你 也沒 有想 現在 得無 生法 忍;你有
這個 願嗎 ?你 學習 佛法 的時 候,你 曾 經說:我 現在、我 今生 要得 無生 法忍 嗎? 你有 這個
願沒 有? 當然 也不 能說 一個 也沒 有,可是,總 是很 少很 少,並且 在佛 法裡 面,我們 若 是
一天 只是 念阿 彌陀 佛,其 他 的事 情我 們不 聞不 問,也 可 能不 知道 什麼 事。若是 你肯 去真
實學 習佛 法的 時候,你就 會 知道 我們 今天 的佛 教思 想混 亂,這 樣 能得 無生 法忍 嗎? 是不
能的 。你 的信 心都 不容 易建 立, 怎麼能得 無生 法忍 呢? 這可 知道 我們 中國 佛教 的衰 落 。
我說 這話 ,好 像不 是令 人歡 喜的 話,但事 實是 這樣 子。
因為《 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我們 這 樣從 佛教 史上 看,從這 個教 義上 去看,都是 非
常重 要的,所以 我 們還 是應 該學 習。所以 這個 大覺 蓮社 的主 人約 會我 到這兒來,和 各位
共同 地學 習, 應該 學習 什麼 呢? 我就是想 到了 這部 經。
那麼 現在 ,我 們就 先解 釋這 個經 的題 目, 《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 。這 個玄 奘法 師 ,
唐太 宗的 時代,從 印度 回國 的玄 奘大 師,他 翻 的六 百卷的《般若 經》,叫《大般 若 波羅
蜜多 經》。那麼 鳩摩法 師翻 這一 部經,叫《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這可 以 知道,這 個「摩
訶」就是 那個「大 」,唐三 藏玄 奘法 師就 是翻 個「 大」;那 麼鳩 摩羅 什法 師,就是 保 存
原來 的梵 語, 叫做 「摩 訶」 。「 般若波羅 蜜」 都是 梵語 ,不 是中 國話 。
若是 這一 部經 和《 大般 若經 》來對 觀,是怎 麼 個情 形呢?這 個《 大般 若經》一共 是
十六 會;這個《 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鳩摩 羅 什法 師翻 這部 經,就是 十六 會裡 邊的 第二
會,我們 若是 有興 趣的 話,可以 對讀。當 然玄 奘法 師他 翻的 詳細 一點,鳩 摩羅 什 法 師 翻
的略 一點 ,但 是有 《大 智度 論》 作註解, 那倒 是非 常的 重要 。
《大 般若 經》的 六 百卷,一 共十 六會,或者 說 十六 分。那麼 第一 會就 是四百卷,這
四百 卷是 最詳 細的,最詳 細 的說 法。那麼 第二 會就 是這個《摩 訶般若 波羅 蜜經》,第二
會、第 三 會就 比較 略了 一點,那麼 第 三會,第 二會、第 三會,第 四會、第 五會 就是 更略
了。這 樣 說呢,就 是第 四會、第五 會,就是 第 四分、第 五分 是略;那麼 第 一分是詳;而
現在 這個《摩訶 般 若波 羅蜜 經》就 是 適中 的,它也 不是 太詳 細、也不 是太 略的,而 它裡
邊是 非常 的圓 滿。
這裡 面的 意思,據 歐陽 竟無 的研 究,他把《 大 般若 經》,就是《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經》

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這個 第二 會,他 一 共分 了五 會,分 了 五部 分。第一 部分 就是「 舍 利子 般若」,或 者 是說


「舍 利弗 般若」;第二 部分 就是「 須 菩提 般若 」。第三 會叫 做「 信解 般若 」,「信 解般
若」裡面 有「 帝釋 般若 」和「彌 勒般 若」,那 麼這 是第 三。第四 是「 實相 般若 」;第五
是「 方便 般若 」;就是 分這 麼五 個大 部分。現 在這 個〈 道樹 品〉就是 在「 方便 般若 」裡
面,在 這 個裡 面的。這個「 舍利 弗般 若」說 這 個菩 薩的 智慧,說 菩薩 的勝 義諦 和世 俗諦
的道 理。「須菩 提 般若」說 菩薩 的三 解脫 門:空解 脫門、無願 解 脫門、無 相解脫門,說
這個 ,這 個大 意是 這樣。
第二 種「信解 般 若 」分兩 部 分:一 個 是「帝 釋 般若」、一個 是「 彌勒 般若 」。這個
「帝 釋般 若 」這 個 地方 是什 麼意 思呢 ?就 是佛 讚歎 學習 般若 波羅 蜜法 門的 功德 無量,無
量無 邊的 ,那 個文 倒是 說得 非常 的廣,那 麼這 是「 帝釋 般若 」。 這樣 子讚 歎《 般若 經 》
的功 德廣 大, 我們 這些 初學 習般 若的人, 會生 起歡 喜心 ,也 就引 起了 興趣 ,歡 喜學 習 ,
是這 樣意 思。這 個「彌勒 般 若」就 是 程度 深了 一點,他 不斷 地學 習,他 就 能夠 深入 到法
性,能 有 這樣 的作 用。那 麼 這兩 種合 起來,叫 做「信 解般若」。這個「 實相般 若」,就
是已 證悟 到不 退轉 了,那都 是聖 人的 境界,不 是凡 夫的 菩 薩 了,那 麼 這 是「 實 相 般 若 」。
「實 相般 若」 通常 說呢 ,就 是初 證無生法 忍, 入初 歡喜 地的 時候 ,他 通達 了諸 法實 相 ,
就是 通達 真如 的道 理了,這 個時 候叫 做「實 相 般若」。這個「 方 便般 若」,就是 大 悲心
廣度 眾生 的境 界,乃至 到得 無上 菩提;那 麼到 佛的 境界 的時 候,實相 般若、方 便般 若 都
是究 竟圓 滿了 ,是 這麼 一個 次第。
現在 我們 這裡 說的 ,剛 才我 說過,這 個《摩訶 般若 波羅 蜜經 》裡 面這 個〈 道樹 品 〉
是屬 於方 便般 若的 ,而 方便 般若 裡面又是 特別 廣。 我這 一段 是說 《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 》
在全 部的 《大 般若 經》 裡邊 的這 個地 位, 是屬 於〈 方便 般若 〉, 這樣 意思 。
現在 就解 釋這 個題 目。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四
這個「摩 訶」剛才 我們 說過,就 是唐 朝的 玄奘 法師,他 翻一 個「 大」。那麼 這個「大 」
是什 麼意 思呢 ?實 在也 就是 大乘 的意 思。在《 瑜伽 師地 論》裡面 解釋 這個「大」,有七
種大:第 一個 是法 大,第 二 個是 發心 大,第 三 個是 勝解 大,第 四 個是 增上 意樂大,第五
個是 資糧 大, 第六 是時 大, 第七 是圓 證大 ,這 有七 種大 。
第一 個是「法 大 」,是 指什 麼說 的呢 ?就 是我 們通 常說 的十 二分 經;長行 重頌 並 授
記,一 共 是十 二分。而這 個 十二 分經,就是 包括了 小乘 的三 藏在 內,而 又 有大 乘 的 三 藏 ,
大乘 的戒 定慧、經 律論 三藏,統合 起 來,名 之 為十 二分經,所 以叫做「大 」。就是 包括

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小乘 在內,而 又能 超越 小乘,所 以名 之為「大 」,那 麼 這是「法 大」。這 樣說 這個「 法 」


呢, 就是 語言 文字 的佛 法。
第二 個是「發心 大 」:「發 心大」就 是學 習大 乘佛 法的 人,他 發 無上 菩提 心了,就
是我 們平 常的 凡夫,心裡 面 虛妄 分別 的這 種人,他接 觸 了十 二分 教,就 是 接觸 了佛 法以
後,他感 覺到 自己,我 應該 做一 個大 人,我應 該成 佛,我不 應該 做普 普通 通的 凡夫 的 這
種人;他 對於 佛所 證悟 的無 上菩 提,他有 很虔 誠的、很 誠懇 的、很深 刻的 願力,我 要得
無上 菩提,他 有這 樣的 願。就像 我們 社會 上的 有些 人,他現 在在 政府 裡是 個小職員,但
是他 內心 裡面 有個 願:我要 做總 統。他不 是隨 便說,他 是有 計劃 的,很堅 定地 有這 樣 的
願。譬 如 做生 意的 人,看 見 別人 能賺 錢,喔 ! 我也 要做 這個 事;也要 做這 個事,他 也有
他的 條件 ,他 也能 做這 樣的 計劃 ,一步一 步這 樣做,他 有了 這樣 的計 劃。
現在 這個 佛教 徒, 我們 佛教 徒對 佛法 也是 一樣,觀 察社 會上 的情 況, 眾生 的顛 倒 、
迷惑、苦 惱,都 沒 有人 來救 護他。一 學習 了佛 法認 為,哦! 佛法 是世 間上 的明燈,真能
夠解 決眾 生的 苦惱 的問 題的。不像 世 間上 的有 智慧 的人,從歷 史 上看,歷 代的 這些 大智
慧人 ,都 是說 救世 民於 水火 而登 衽席。啊 !眾 生很 苦, 看秦 始皇 好像 是… …焚 書坑 儒 ,
他好 像是 罪過 太大 了,由我 來! 來了 以後,老 百姓 還是 一樣 的苦 惱。但是 不說 這個,總
是有 個因 緣的 時候 ,他 心裡 面會 發動起來:我 要做 皇帝 !是 這樣 意思 。
現在 佛教 徒中,我 們佛 教徒 也不 算少,也 有多 少人。但 是其 中能 有多 少人,他 心 裡
面堅 定地:我要 作 佛! 我要 成佛 !那 麼這 就叫做「發 心大」。他 能發 這個 心,我 不 做一
般的 凡夫 境界,你 若罵 我、我就 罵你,我不 做 這種 人;我要 做一 個大 人,那麼 這是 發心
大。當 然,我們 佛 教裡 面,各地 方的 佛教 的團 體,也 常 常會 傳菩 薩戒 這件 事,也 有 很多
人發 心受 菩薩 戒;而發 心受 菩薩 戒,其中 一個 重要 的條 件,就是 要發 無上 菩提心;都 是
真實 地那 樣發 無上 菩提 心嗎 ?我 們不要那 麼要 求,就 是 大家 都在學習,學 習發 無上 菩提
心, 就好 了, 也就 好了 。如 果說 是受了菩 薩戒 ,把 這個 學習 停下 來了 ,沒 有學 做菩 薩 ,
而學 做一 般的 凡夫 ,那 是退 了, 那就是退 了, 那就 不是 了。 那麼 這叫 做「 發心 大」 。
法大、發 心大;這 個「勝 解 大」是 什 麼呢 ?就 是發 無上 菩提 心的 人,當 然 你發 心很
大,但是 反觀 自己,很 多很 多都 不足,自 識不 足之 人,很多 的事 情都 不及 格! 所以 要 努
力地 學習 佛法,要 深刻 地學 習佛 法的。深刻 地 學習 佛法 的結 果呢,他就 對 於佛 法有 殊勝
的信 解。有殊 勝的 信解 就是 不可 以動 搖的,他 從文 字的 佛法 的學 習,他 得 到了 一個 堅定
的智 慧,他對 於佛 法真 理這 個信 心非 常的 牢固,任 何人 用什 麼樣 的知 識、什麼 樣的 智 慧,
你想 動搖 他的 信心 是不 可能 的,所 以 叫做「 勝 解」。我 們通 常說 對於 佛法 要有信心,可
是佛 教裡 面的 道理,這 個信 是建 立在 智慧 上面 的,由智 慧而 生出 來信 心。不是說:你 告

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訴我 ,說 這是 真理 ,我 不是 因為 你這句話 有信 心的 ;是 由他 自己 學習 佛法 ,開 了智 慧 ;
由智 慧發 出信 心,所以 這正 是智 信,佛教 的理 論的 確是 智信,不 是迷 信。那麼 這時 候 叫
做「 勝解 大」 ;法 大、 發心 大、 勝解大。
第四 個是「增上 意 樂大」。增上 意樂 大,這 個「勝解 大 」這個 地 方,他 就 是開 始修
行了。明 白一 點說,當然 是 修學 六波 羅蜜,但 是這 時候 還是 凡夫 菩薩,還 不是聖人。那
麼六 波羅 蜜裡 面有 個禪 波羅 蜜;禪 波 羅蜜 是什 麼呢 ?就 是四 念處,由四念 處這 麼學;學
習到 增上 意樂 大的 時候,就 是得 無生 法忍 了。得無 生法 忍的 時候,這 個時 候呢,由 於 長
時的 學習 和修 行,他見 到法 性理 了。不是 從文 字上,什 麼叫 做真 如? 什麼 叫做 法性 ?不
是這 個意 思。是 由 在他 的禪 定裡 面得 到清 淨無 分別 的智慧,與 法 性理相應 了。我 聽 說糖
是甜 的,但是 沒有 吃過;現 在這 個糖 是入 在口 裡,喔 ! 甜是 這樣 子! 這個 證悟 法性 理也
是這 樣子;我聽 人 說,從 文 字上 的學 習,說真 如就 是一 切法 空的 意思,或 者是 空 而 不 空 ,
各式 各樣 的解 釋,這不 算數;非 要經 過長 時間 的專 精思 惟,加上 禪定 的力 量,這個 清 淨
無分別的智慧生起來了,生起來了,這時候見到這個真如理究竟是什麼樣子?他見到
了,他契 合了,當 然,那是無分 別的 境界。這 個時 候他 有大 歡喜 心,所以 叫「 增上意樂 」,
他這 個時 候也 會有 大悲 心要 廣度 眾生。
我們在凡夫的時候,雖然從文字的佛法上的學習,也感覺到應該發大悲心廣度眾
生,但 是 自己 很多 的條 件不 夠。現 在 這個 增上 意樂 這個 時候 有能 力了,他 有度 化眾 生的
能力 了,也有 自己 修行 的能 力;自己 修行 能力 也有 了,廣度 眾生 的能 力也 有了,所 以 發
大歡 喜心, 所 以叫 做「 增上 意樂」。
法大、發 心大、勝 解大、增 上意 樂大,那 麼 第 五個 就是「資 糧 大 」。那 個「資 糧大」
是什 麼意 思呢 ?就 是得 無生 法忍 以後,他用 無 所得 的般 若的 智慧,和無 相 的大 悲心 廣度
眾生。廣 度眾 生裡 面修 了無 量無 邊的 福德,積 集了 無量 無邊 的智 慧,這 些 福德 和智 慧是
得無 上菩 提的 因緣,所以 叫 做「資 糧 大」。「 資糧」就 是「因」的意 思,得無 上菩 提的
因緣,這 是「資 糧 大」。這 個地 方有 一點 分別,說我 們 在沒 得聖 道的 時候,我也 能 發清
淨心,無 條件 的弘 揚佛 法廣 度眾 生,也是 積集 無量 的福 德、積集 無量 的智 慧,但是 你 沒
有成就般若的智慧,這個無漏的清淨無所得的智慧沒成就,你所栽培的福德、智慧都是
有漏 的,就是 有所 得的、有 執著,與 執著 心相 應的 福德、智慧,這個 福德、智慧 不 能作
成佛 的資 糧的 ;能 作個 遠因 可以 。那麼現 在得 無生 法忍 以後 ,他 有無 漏清 淨的 智慧 了 ,
也有 這個 無相 的大 悲心 了。由這 樣的 悲心 和智 慧,發 動 出來 的六 波羅 蜜、發動 出來 的萬
行普 度眾 生,所栽 培的 福德、所 栽培 的智 慧是 無漏 的;這個 清淨 無漏 的福 德、智慧 可 以
為無 上菩 提作 因緣,所以 叫 做「資 糧 大」。可 是我 們在 凡夫 的時 候,栽 培 的福德、智慧

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資糧,雖 然不 是無 漏的,但 是也 能為 無漏 的福 德、智 慧 作增 上緣,能作 增 上緣,也 還是


不錯 的,也還 是 很 重要 的。 那麼 這是 第五 ,是 「資 糧大 」。
第六 是「 時大」。這個「 時 大」是 什 麼呢 ?就 是時 間,就是 行菩 薩道 的這 個人,他
要三 大阿 僧祇 劫,這樣 子栽 培福 德、智慧 資糧,才 能圓 滿得 無上 菩提 的,所以 時間 也 特
別長。這 話是 什麼 意思 呢? 就是 我們 若是 得這 個阿 羅漢果,就 不 需要三大 阿僧 祇劫。這
個利 根的 人,三 生 可以 得阿 羅漢 果,三生;譬 如說 這一 生栽 培善 根,他 也 能夠 學 習 佛 法 ,
也是 栽培 了善 根;第二 生又 繼續 地栽 培善 根,使令 善根 成熟 了、特別 殊勝 了。第三 生 再
來的 時候,再來 做 人,他 沒 有墮 落,那麼 第三 生做 人的 時候,他 能夠 得定,由欲 界 定到
未到 地定,或者 得 初 禪、二 禪、三 禪、四禪,因為 前兩 生栽 培的 善根,這 個時 候也 發生
了力 量, 就能 夠得 禪定 了。 在禪 定裡 面修 四念 處, 馬上 可以 得三 果, 就是 初果 、二 果 、
三果,一 下子 可以 得三 果;如果 沒得 禪定,得 未到 地定,那 就 要 先得 初 果,而 後 得 二 果 、
得三 果。若是 這種 人,這 個 利根 人,三生 就能 得阿 羅漢 的這 種利 根人,他 會得禪定,得
禪定,修 四念 處的 時候,一 下子 就得 三果,再 進一 步繼 續努 力,就得 四果 阿羅 漢了;所
以三 生可 以得 阿羅 漢果 ,這 是利 根人。若 是鈍 根的 聲聞 人要 六十 劫, 要六 十劫 才 能 得 。
那麼 這個 辟支 佛,利根 的要 四生,鈍 根人 要一 百劫,就 是要 比聲 聞人 時間 又長 了 一
點;但 是 還不 如菩 薩要 三大 阿僧 祇劫 才能 成佛,所以 這 個時間也 是「大 」。從經 論 上對
於阿 羅漢、辟支 佛 和佛,由 因得 果的 時間 上看,沒有 人 可以 佔便 宜的,沒 有人 能 佔 便 宜 ,
沒有 這個 道理。你 若想 要有 大的 成就,你 就是 要長 時期 地要 努力,而 且要 更長、更 多 的
時間 要努 力的。當 然,我們 人總 是容 易歡 喜撿 便宜;你 修行 多少 年了,你 把你 那個 巧 妙
的方 法告 訴我 ,我 一下 子就 和你 一樣 ,其 實, 是不 可能 的事 情。
這個 密宗 說是「 即 身成 佛」,實在 來 說,就 是 即身 得無 生法 忍,這是 可能 的;即 身
得無 生法 忍是 可能 的。我 們 漢文 的密 宗,在 唐 朝的 時候 傳到 日本 去,日 本 的出 家人 到 我
們這 兒來 學習 了密,然 後回 到日 本去,就 弘揚 這個 密。弘揚 這個 密,他就 對那 些日 本 人
說:密 宗 的殊 勝,可以 即身 成佛。即 身成 佛,說那 麼你 就成 佛,我看 看! 啊! 那個 人也
不簡單!他就是……當然在中國學習的時候,他也是很用功,到了日本回去傳揚的時
候,他 就 修觀,手 結印、口 誦密 咒、心裡 面修 止觀。大 概是 時間 可能 不是 很長,就 現了
佛身 的身 相;現了 佛的 身相;哎 呀! 真是 即身 成佛 了。但是 過一 會兒,這 個境 界就 過 去
了,這叫「加 持成 佛」,並 不是 這個 人真 是成 佛了,叫「加 持成 佛」。就 是你 修這 個 法
門,那個 法門 主加 持你,現 出來 佛的 相而 已;你的 內心 還是 原來 的境 界,沒有 到佛 的 境
界。
所以 若是 從顯 教來 說呢,所 謂「即 身 成佛」,就是 得無 生法 忍就 是了,你 能得 無生

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法忍 已經 很不 錯了,已 經了 不起 了。說是 能夠 得究 竟的 無上 菩提,十 地圓 滿、經過 三 大


阿僧 祇劫 的佛 ;你 一生 就成 佛了 ,沒有這 回事 情的 。就 是一 生, 你即 身能 得無 生法 忍 ,
這是 可能 的,就是像小 乘佛 教說 是三 生可 以得 阿羅 漢果;大 乘佛教呢,假 設你 是利 根 的,
也可 以三 生得 無生 法忍,這 是可 能的。因 為前 兩生 的栽 培,由這 一生 得到 禪定了,在 禪
定裡 面修 禪波 羅蜜、修 般若 波羅 蜜,那就 可能 得無 生法 忍,這是 可能 的。所以 這個 三 大
阿僧 祇劫,這經 論 上都 是這 樣說 呢,這是 超越 了小 乘的 阿羅 漢和 辟支 佛,這個 時間 特別
久, 所以 才能 得無 上菩 提的 ,所 以叫做「 時大 」。
第七 個是「圓 證大 」,就 是 圓滿 的證 悟了 阿耨 多羅 三藐 三菩 提,這就 是三 大阿 僧 祇
劫究 竟圓 滿的 果,成佛 了。那麼 前六 種「大」是因,後 一「大」是果,因 圓果 滿了,那
麼這 叫做 「七 大」 。
現在 這裡 面說《 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這個「 摩訶」也 就是 大乘 的意 思,就是 大乘
的《 般若 波羅 蜜經》。那 麼這 個「 大乘 」,怎 麼叫 做「 大乘 」呢? 就是 要具 足這 七種「大 」,
就名 之為 「摩 訶」 了, 是這 樣意 思。
「般 若波 羅蜜 經」,我們 再 講這 個「 般若」。「般若」,這個 道 安法 師,我 們 剛才
講這 個晉 朝的,不 是東 晉、是西 晉。這個 道安 法師 是在 鳩摩 羅什 法師 以前,鳩 摩羅 什 法
師來 到中 國的 時候,道安 法 師已 經不 在了,那 個時 候有《放光 般 若》翻 譯 到中國來。那
麼這 個道 安法 師,他翻 這個「般 若」,翻 一個「清 淨」,翻 個清 淨的 意思,但 是在 我 們
現在 念的《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下面,前 面文、後 面文,也 有翻 個「 遠離 」的 意思,也
有遠 離的 意思 ;那 麼也 有翻 個「 智慧」。 那麼 這就 是, 這個 「般 若」 的智 慧是 清淨 的 、
是遠 離的 意思;就 是遠 離這 些污 染,所以 也是 清淨 的;清淨 的,所以 是遠 離污 染的。我
們這 個凡 夫也 是有 智慧,的 確也 也有 些人 智慧 很高、智 慧 很 大,的確 是不 同,對於 社 會
上有 貢獻 這種 人。 但是 凡夫 這個 智慧不清 淨, 沒能 遠離 污染 ,是 不清 淨的 。
我們 說這 個智 慧不 清淨 這個 話,怎麼 叫做「智 慧不 清淨 」呢 ?我 舉一 件事,舉 出 一
件事,有 可能 就會 知道 這個 智慧 不清 淨。怎 麼 叫做「 不 清淨」呢 ?就 是別 的人,譬 如某
甲和 某乙 有利 害的 衝突,由 這個 某丙 來做 評斷,說 得很 有道 理、很公 平,很公 平地 就 把
這個 問題 解決 了,這個 某甲 和某 乙心 裡面 都很 平、很舒 服,認為 他評 論得 是對的,承 認
了,那麼 大家 認為 某丙 這個 人是 有智 慧,而且 很公 平、很好。但 是這 個某 丙若 自己 和 別
的人 有利 害衝 突的 時候,他 就不 公平 了,因為 若 公 平的 話,自己 要吃 虧的;為 了要 佔 便
宜,就 不 要講 道理,就是 不 公平 了,這可 以知 道,這 個 某丙 的智 慧是 不清 淨,就 是 有私
心。智慧 裡面 有私 呢,這個 智慧 不清 淨。如果 說是 其他 的人 的利 害衝 突、自己 的利 害 衝
突,都能 夠公 平地 去決 定,那就 叫做 清淨;這 樣的 境界 只有 聖人 才可 以,因為 聖人 是 無

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我的。凡 夫總 是有 我,有我 就是 要保 護我,這 個利 害關 係對 我沒 有影 響的 時候,權 力 在


我這 裡, 我可 以公 平處 理; 若是 把我 的權 力搶 過去 了, 那就 不可 以, 我就 不講 道理 了 ,
我就 要造 反了 ,所 以說 這個 智慧 不清 淨。
現在 說聖 人的 智慧;這 個「般 若」不是 凡夫 的智 慧,就 是 聖 人 的。得 無 生 法 忍 以 後 ,
他那 個清 淨無 分別 的智 慧,叫做「般 若」。我們 佛教 徒 學 習 佛 法,從 文 字 上 也 能 夠 明 白 ,
叫做「照 見五 蘊皆 空,度一 切苦 厄」、「 觀一 切法 空」,也 能明 白,這也 是智 慧嘛 ! 但
是這 個時 候不 名為「 般 若 」,不 可 以 名 之 為「 般 若 」的,只 可 以 叫 做「 空 觀 」,叫 做 空 、
叫做 觀而 已, 而不 能名 之為 「般 若」,因 為是 不清 淨。
這個「 般 若 」,向 來 的 解 釋,有「 實 相 般 若」、有「 觀 照 般 若 」、有「 文 字 般 若 」。
但是 又有 人加 上一 個「眷 屬 般若」,加上 一個「淨般 若 」,那就 變成 五個 般若 了。這五
個般 若,它的 名字,它怎 麼 講? 第一 個是「 自 性般 若」,這個「 自性」不 是 自 性空 那個
「自 性」,譬如 說 是色 是變 礙為 性,受是 領納 為性,想 是取 相為 性,行 是 造作意,識是
了別 意; 譬如 說這 個地 水火 風, 地是堅的 意思 ,堅 、濕 、暖 、動 ,地 水火 風以 堅、 濕 、
暖、動 為 性。那麼 這個 自性 般若,就 是清 淨無 漏的 智慧,名之為「自性 般 若」,這 個「自
性」是 這 樣意 思,這個「 自 性般 若」,那就 是 得了 聖道 以後 的人,他成 就 的那 個清 淨的
智慧 。這 個佛 不在 內, 佛是 究竟 圓滿 的。 那麼 這個 叫做 「自 性般 若」 。
第二 個般 若叫「 眷 屬般 若」。「眷屬 」是什 麼 呢? 就是 這個「 自 性般 若」在活 動的
時候 ,同 時與 它在 一起 活動 的心 、心所法。譬 如說 這個 般若 在活 動, 他可 能有 定心 所,
還有 無貪、無瞋、無癡,還 有其 它的 清淨 的心 所法 和它 在一 起,那就 叫做 他的 眷屬;和
它在 一起 活動 ,那 叫「 眷屬 般若 」。自性 般若 ,眷 屬般 若。
那麼 再就 是還 有一 個「 觀照 般若 」。這個「自 性般 若」也可 以說「觀 照般若」,但
是那 個是 無漏 的,這個「 觀 照」就 是 屬於 有漏,也名 為「方便 般 若」。就 是我 們一 般的
佛教 徒沒 得聖 道之 前,學習 佛法,或 者修 四念 處,或者 是做 種種 功德 的這 些智慧,名 之
為「方 便 般若」。就是 由此 而可 以得 到聖 道的 前方 便,這叫 做「 方便 般若 」;就像 過一
個橋,你 到彼 岸去,你非 要 過這 個橋 不可,沒 有這 個橋,不能 到 彼岸 去。你 沒 有這 個方
便的 般若 ,你 不能 得到 自性 般若 ,那麼叫 做「 方便 般若 」。 這個 方便 般若 ,這 是 一 種 。
其次 就是「淨 般若 」,這個「淨 般若 」是 什麼 呢? 就是 這個「方 便般 若」,或 者 是
這個「自 性般 若」,觀 察一 切法 都是 實相,這 叫「 淨般 若」。譬 如說 我們 學習 佛法,從
文字 上佛 法的,佛 菩薩 的開 導,我們 也會 去分 析,色聲 香味 觸法 都是 畢竟 空寂的,都 是
無常 的,是無 常變 化的,都 是畢 竟空 寂的;我 們也 可以 這樣 子講 解,也 可 以這 樣 子 思 惟 ,
也可 以這 樣修 行,那麼 這個 所觀 察的 境界,叫 做「淨 般若」。當 然,這 個 是相似的「淨

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般若 」,就是 相似 的「 實相 般若 」。若是 聖人 他 成 就 了 清 淨 無 分 別 的 智 慧,那 所 觀 察 的 ,


那才 是「 實相 般若 」, 所以 「實 相般若」也通 於凡 聖, 這樣 子說 。這 是第 四個 。
第五 個就 是「文 字 般若」,這 麼多 的般 若都可以 用文 字來 表達 的;你自 性 般 若 也 好 、
眷屬 般若 也好 、方 便般 若也 好, 都可以用 文字 來講 解的 ,所 以這 個叫 做「 文字 般若 」 。
這個「 文 字般 若」對我 們凡 夫來 說是 非常 重要,我們 如 果是 沒有 文字 般若 給我 們做 一個
橋樑 的話,我 們沒 有辦 法能 明白 佛法 的,是不 能的。而 佛菩 薩如 果沒 有文 字般若,也 很
難教 化眾 生。 所以 我們 凡夫 想要 成就聖道 ,要 從文 字般 若開 始; 佛菩 薩要 想度 化眾 生 ,
也需 要文 字般 若做 工具、做 橋樑。不 然的 話,佛菩 薩也 不能 度化 眾生 了,我們 也不 能 夠
修學 聖道 了,所 以 文字 般若 還是 很重 要。可 是 在我 們修 行成 功時 候,在 證 悟了 諸法 實相
的時 候, 是無 文字 相的 ,是 離文 字相的。 《金 剛經 》上 說是 「法 尚應 捨, 何況 非法 ? 」
那個「 法 」就指 文 字般 若說 的;指 文 字般 若說 的,文 字 般若 都是 不存 在了,何況 其 他的
法呢 ?所 以這 個「 般若 」可 以由 這五個意 思來 表示 。
但是 我們 通常 由「 實相 般若 」、「觀 照般 若」、「文字 般若」,由這 三種 般若 去表
示這 個般 若義,也 是不 錯的,也 是可 以的。就 是我 們學 習文 字般 若,就可 以得 到了 觀 照
般若;由 觀照 般若 可以 通達 諸法 實相,那 麼就 是 實 相般 若,可以 這樣 說。得到 了實 相 般
若,那 觀 照般 若就 是無 漏的 智慧 了;我們 沒能 夠通 達諸 法實 相的 時候,我 們的 觀照 不是
無漏 的智 慧;所 以 觀照 般若 也是 通於 有漏、通 於無 漏,也通 於凡 夫、也 通 於聖人的。而
文字 般若 也是 通於 凡聖 的,也是 這樣 子。那麼 這裡 說是「 摩 訶 般 若 」,這 是 聖 人 的 境 界 ,
當然 是具 足這 三種 般若 ,都 是具 足的;文 字般 若、 實相 般若 、觀 照般 若, 都是 具足 的 。
你自 己修 行也 是具 足這 三種 般若,你 教化 眾生 也還 是具 足這 三種 般若 的。這是 這個「般
若」 。
「波 羅蜜 」:這個 波羅 蜜翻 到中 國話,就是 叫 做「到 彼岸」。「 到彼 岸」,譬如 說
是有 一條 河,從此 岸要 到彼 岸去,你 做成 功 了,那 麼 就 叫 做「 波 羅 蜜 」。從 此 岸 到 彼 岸 ,
當然 還有 一條 河,河的 兩岸 是此 岸和 彼岸。若 在佛 法上 講,此 岸 是什 麼呢 ?此 岸就 是我
們凡 夫流 轉生 死的 這種 苦惱 境界,這 叫做 此岸;彼 岸,就是 聖人 的涅 槃的境界。我 們 若
想要 從生 死苦 惱的 此岸 到聖 人的 涅槃的彼 岸去,我們 要 用什 麼能 到彼 岸去 呢? 這個 中 流
是指 什麼 說的 呢? 中流,指 我們 的煩 惱說 的,我們 的貪 瞋癡 的煩 惱是中流。我們 若 是超
越這 個中 流,從這 個中 流過 去的 話,就是 要修 這個 八正 道了,修 這個 八正 道的船筏,乘
這條 船, 可以 過這 個煩 惱的 中流 ,到涅槃 那邊 去, 所以 叫做 「波 羅蜜 」。
但是 還有 一個 不同 的地 方,這經 上說,舍 利弗 尊者 沒能 夠度 布施 河;這個 六波 羅 蜜,
頭一 個波 羅蜜 就是 布施,這 個布 施是 個河,你 沒能 度這 個布 施河,這個 布 施河 他沒 能圓

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滿,那麼 這是 什麼 意思 呢? 當然 舍利 弗尊 者以 前,他是 菩薩,他 是發 菩提 心的菩薩,後


來因 為度 化眾 生,經過 一件 事情 的困 難,就 退 了菩 提心了,不 想成佛 了。經上說呢,說
是有 一個 婆羅 門,那麼 舍利 弗尊 者是 菩薩 嘛! 那時 候,那麼 這個 婆羅 門就 向他 乞求 他的
眼睛。「 你是 行菩 薩道 的,我和 你要 什麼、你 要給 我! 我要 你這 個右 的眼 睛!」舍 利弗
尊者 說:「我的 眼 睛是 可以 給你,但 是給 你沒 有什 麼用 嘛! 你何 必要 我眼 睛呢 ?」「你
不要 管! 我要 你眼 睛,給 不 給?」舍 利弗 尊者 說:「 好 !好 !給 你」。自 己把 眼睛 拿下
來給 他。給他、他聞一 聞說 是:「這 很臭 !不 要,我 要你的 左眼 」。舍利 弗尊 者想:好 !
給你 !也 把左 眼給 他。給他,就 摔在 地下 用腳 一踏,就 走了。舍 利弗 尊者 從這 一回 就 感
覺到,這 個眾 生太 惡劣 了,沒有 道理 的事 情,對你 有用、我可 以 給你;沒 有用,你 為什
麼要 呢? 這是 故意 地觸 惱我 嘛! 這眾生太 難度 了,我 不 度眾生了,我自 己 得阿 羅漢 果好
了,就是 退了 菩提 心;這個 布施 沒能 像菩 薩那 樣的 無罣 礙的 行布 施波 羅蜜,沒能夠。所
以這 個布 施, 他沒 能圓 滿, 他沒 能圓 滿地 行這 個布 施波 羅蜜。
我們 常讀《金剛 經 》:「應 無所 住,行於 布施」,這「 無所 住」是什 麼意 思呢 ?就
是對 於所 利益 的眾 生,心 裡 面不 執著;對於 能 利益 眾生 的人,就 是菩 薩自 己,也 不 執 著 ;
對於 這個 布施,利 益眾 生的 這個 行動,所需 要 的這 一切 一切,也 是不執著 的。所 謂「不
執著」是 什麼 意思 呢? 就是 看他 是如 幻如 化,這是 畢竟 空的 意思。那麼 他 的心 在畢 竟空
上,用畢 竟空 為方 便,這樣 行布 施波 羅蜜 的時 候,就沒 有這 件事,就 不會 因為 眾生 的 故
意的 觸惱 他,就退菩提 心,沒有 這件 事的。而 舍利弗尊 者就 是沒 有成 就這 個無 住的 般 若,
所以 這個 布施 沒有 圓滿,就 退無 上菩 提心 了,那麼 這就 是沒 有到彼岸;沒 有到彼岸,所
以這 個就 不是 菩薩 道了。
但是 這個 地方 還有 一點 分別,如果 舍 利弗 尊者 得阿 羅漢 果了,也 就是得涅 槃了,也
可以 說由 生死 的此 岸,到 了 無生 死的 涅槃 岸了,也是 這 樣子。但 是大 乘佛 法裡 面說 的波
羅蜜 的這 個彼 岸,是大 乘的 般涅 槃,是無 住涅 槃,阿羅 漢是 沒成 就的,所 以說 阿羅 漢 還
沒能 到彼 岸,這 要 到佛 才能 到彼 岸。是現 在說「摩訶 般 若波羅蜜 」,這個「波羅蜜 」是
指佛 的境 界說 ,所 以唯 有大 乘佛 法菩 薩道 圓滿 了, 才能 得「 波羅 蜜」 的。
這個「 波 羅蜜」有 兩個 意思:一個 是 遠離 的意 思、一 個 是究 竟圓 滿的 意思。你遠 離
了生 死的 苦惱,得 到解 脫了,那也 可 以說 是「 波羅 蜜」。一個 是 應該 做的 事情 究竟 圓滿
了,才名 為「 波羅 蜜」,這 兩個 意思。那 麼小 乘人 說,是遠 離了 愛煩 惱、見煩 惱,三 界
的生 死,得到 了涅 槃,也 可 以這 樣說 到彼 岸;但是 若按 照大 乘佛 法來說,沒有圓滿,沒
有究 竟圓 滿, 所以 這裡 說的 「波 羅蜜」不 是小 乘佛 法的 「波 羅蜜 」。
這個「般 若」和「 波羅 蜜」,這 裡邊 還有 一個 分別,這 個「 般若 」是 什麼 意思 呢 ?

1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就是 那個 清淨 無分 別的 智慧,他能 夠 照見 諸法 實相 的道 理,那 麼 這叫做以 明照 為義,這


個「 般若 」。這個「 波 羅 蜜 」呢,是 遠 離 了 一 切 的 煩 惱、一 切 的 污 染,究 竟 無 上 菩 提 了 ,
這個 意思。這 兩個 意思,實 在也 就是 一個 意思;由 於你 有般 若的 智慧 的明 照,才能 遠 離
一切 垢染,才得 到 波羅 蜜;你成 就了 無垢 染的 波羅 蜜,你才 成就 了般 若,所以這個「般
若」和「 波羅 蜜」,是 一而 二的 意思。但 是也 有些 差別,「般 若 」也 可以 說是因,「波
羅蜜 」是 果, 也可 以這 麼說 ,由 因而果, 故名 「般 若波 羅蜜 」。

在經 裡面 說呢,這 個六 波羅 蜜,其 他 的五 波羅 蜜由 般若 波羅 蜜的領導,才 能達 到無


上菩 提;沒有 般若 的領 導,是不 能到 無上 菩提 的。像 剛 才說 到舍 利弗 尊者 退菩 提心 這件
事,就是 他沒 有般 若波 羅蜜,所 以那 個布 施不 是波 羅蜜。那 麼 其 他 的 布 施、持 戒、忍 辱 、
精進、禪 定和 世間 的智 慧都 是一 樣,沒有 這個 佛法 的般 若,那 前 五波 羅蜜 不能 得到 無上
菩提 ,所 以「 般若 波羅 蜜」 的重 要。《金 剛經 》上 說, 「般 若波 羅蜜 」是 第一 波羅 蜜 ,
是這 樣的 重要 的。布施、持 戒、忍 辱、精進 這 些事 情,或者 禪定,是共 於 外道的,其他
的宗 教也 有這 些事 情;唯獨 般若 波羅 蜜是 佛教 所特 殊的、所 特有的,不共 於其 他外 道 的。
所以 我們 若是 學習 佛法 的時 候,我 們 能學 習布施,又能 持戒、忍 辱、精進、禪定,我們
如果 不學 習般 若波 羅蜜,只 是學 習這 五個 法門,與 外道 是共 有的。要 學習 了般 若波 羅 蜜,
才能 超越 了其 他的 宗教,才有 佛法 的氣 氛,才 有佛 教的 氣氛 的。我 們 佛 教徒 能不 能做 到?
那是 一回 事, 但是 應該 有這 樣的 認識。
所以 我們 說:什 麼 是佛 法? 如果 我們 說:「一 切的 宗教 都是 勸人 為善 的」,這種 話
不能 表示 佛法 的精 神,不能 表示 這個 意思 的。勸人 為善,當 然都 是好,但 是沒 有般 若 的
時候,那 個善 那件 事,裡 面 有罪 過,那個 善裡 面有 罪過 的。若 是 有般 若波 羅蜜,那 個善
是沒 有過 失的,它 真實 地能 利益 人的。沒 有般 若波 羅蜜,你 這個 善法,不 一定 對你 … …
完全 是令 你滿 意的,你可 能 會因 為這 個善 引來 苦惱。譬 如說 我們 若沒 有般 若的 智慧,我
們去 做功 德, 做了 功德 ,當 然我 們可能不 只做 一種 功德 ,可 能連 續地 做了 很多 的功 德 ,
但是 來生 可能 在人 間,也 可 能到 天上 去,這 功 德會 使令 你得 到安 樂的 果報。但是 這 種果
報都 是無 常的 了,到了 無常 以後,又 等於 零了,還是 繼 續地 流轉 生死。其 中還 有 一 件 事 ,
尤其 是在 人間;到 天上 去,你享 受了 如意 的果 報,享 天 福,唯 獨 這個 欲界 天,這 個 帝釋
天有 可能 和阿 修羅 作戰,有 的時 候也 會作 惡,有這 些事 情。但是 在人 間呢,福 德大 的 人
權力 大,容易 做惡,因為 你 雖然 是做 過功 德,但是 你的 貪瞋 癡,你思想上 的問 題 沒 解 決 ,
因為 你福 報大、你 的權 力大,你 的貪 瞋癡 若動 作的 時候 也是 不得了,也會 做很 多惡;做
了很 多惡,將來 又 到三 惡道 去了。那 麼這 樣說 呢,以 前 若沒 有般 若 的 關係 而做 的功 德的

1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時候,雖 然是 享受了人 天的 福報,但 是有 可能 因此 引你 到三 惡道去,若沒 有般 若波 羅 蜜,


就是 有這 個問 題。
若是 你做 功德 的時 候,你 用 佛法 的般 若波 羅蜜 去觀,去 觀察 一下,你不 管 是布 施也
好、 持戒 也好 、忍 辱也 好、 精進 也好 ,在 一個 地區 做了 很多 利益 這個 地區 的廣 大民 眾 ,
為他 們謀 福利 ,你 加上 一點 佛法 的氣 氛的 話, 用這 個無 常, 用這 個般 若波 羅蜜 觀一 下 ,
觀察 它是 畢竟 空寂 的、是如 幻如 化的,你 觀察 一下,這 裡面 有事 情;有什 麼事 情呢 ? 將
來你 得果 報的 時候,你那 個 時候,你 這般 若的 氣氛 也會 發生 作用,你就 可 能不 受這 個福
報所 迷惑,還能 覺 悟。人 家 說是:富 貴學 道難,這個 富 貴的 境界 把你 迷惑 了,你 沒 有時
間, 學習 佛法 的時 間沒 有, 因為 他不 拿這 件事 作最 重要 的事 ,其 他的 事情 是最 重要 的 ,
所以 沒有 時間 學佛 法了。若 是你 在當 初,你 在 造因 的時候、做 功德的 時候,「菩 薩 於法
應無 所住 行於 布施 」,你 用 這無 住的 般若 的智 慧加 上去,加 上你 這個 做功 德的 事情,你
做一 回功 德,你就 迴向 一下,用 這般 若的 智慧 來回 向、來熏 習一 下,你將 來得 果報 的 時
候,那個 般若 的智 慧也 出來,雖 然是 照樣 地得 到人 天的 福報,人 間的 富貴 的境界,或 者
天福 的境 界,但是 你以 前熏 習過 那個 般若,它 也出 來;出來 的時 候,也是 享受 人天 的 福
報,但是 不那 麼迷 惑,迷惑 得不 是那 麼重;若 是遇 見佛 法的 時候,你 還能 繼續 地學 習 佛
法,繼續 地做 功德,而 不會 為這 個福 報所 迷;我沒 有時 間! 我沒 得閒 !不 會的,他 不 會
這樣 子, 不會 迷惑。
所以 這個 般若,在 我們 佛教 徒來 說,是非 常重 要。沒 有 般若,也 是做 功德;有了 般
若, 用般 若做 功德 ,是 不一 樣, 完全是不 一樣 的。 所以 我們 佛教 徒, 學習 佛法 的時 候 ,
應該 認識 到這 一點,不要 說:我不 要 學習 佛法,我去 做 功德 就好 了! 貶斥 學習 佛法 這件
事,是 不 對的;貶 斥學 習佛 法是 不對 的。因 為 佛法,這 個經 律論 是佛 菩薩 的智慧,不是
我們 凡夫 的智 慧, 那麼 你學 習佛 菩薩的智 慧, 佛菩 薩的 智慧 是最 高明 的, 是最 高明 的 ,
能破 一切 黑暗 、破 一切 無明 煩惱 的,我們 學習 佛菩 薩的 智慧 ,就 能破 我們 的無 明黑 暗 ,
能提 高我 們的 品德,同樣 是 做功 德,但是 不同 了,和 那 個沒 有般 若而 做功 德的 情形 不一
樣。所以 我們,你 自己 若決 定不 學習 也罷 了,你不 要障 礙別 人學 習般 若,你若 障礙 的 時
候, 罪過 更是 大了 ,斷 學般 若, 罪過還是 很大 的。
所以 在六 波羅 蜜裡 面,前 五 波羅 蜜也 是很 重要;這個 般 若波 羅蜜 是更 重要。但是 只
是般 若,沒有 前五 波羅 蜜也 不行,你 只是 講,但 不 做,你 又 不 去 布 施、也 不 持 戒、忍 辱 、
精進、禪 定,只 是 一個 般若,也沒 有 作用,這 不行。像 一個 軍 隊,只有 一 個空 空的 司令
官, 沒有 軍、 沒有 兵, 你那 個司 令能 有什 麼作 用呢 ?也 不行 。所 以只 是行 前五 波羅 蜜 ,
也不 美滿;只是 一 個般 若,也是 不圓 滿。所 以 應該 合起 來,有 前 五波 羅蜜,也有 般 若波

1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羅蜜;有 般若 波羅 蜜,也 有 前五 波羅 蜜,合 起 來,這 樣 子呢,能 使令 我們 由凡 而聖,可


以慢 慢地 、慢 慢地 得無 上菩 提, 所以這叫 做「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 。
再講 這 個「 經 」,「 經 」這 個 字 我,還 是 講 一 講。這 個「 經 」,是 個「 線 」的 意 思 ,
梵文 修多 羅翻 到中 國話,是 個「 線」的意 思,就是 做衣 服那 個「 線」,是 那個 意思。為
什麼 說是 「線 」呢 ?譬 如這 個花 、這個草 木, 這個 花一 朵一 朵的 ,你 若放 在那 個案 上 ,
若風 一吹 ,就 散失 了、 失落 了, 若用線把 它連 貫起 來呢 ,變 成一 個華 鬘, 風就 吹不 散 ,
吹不 散。這譬 喻佛 說的 無量 無邊 的法 門,一部 經一 部經,佛 教徒 ……,大 迦葉 尊者 對 於
佛教 的貢 獻就 是這 一點,他 發動 要結 集,就是 大眾 僧在 一起,由 一個 人把 它誦,一 部 一
部經 地誦,經 大眾 聽他 誦的 來鑑 定對 不對,說 這部 經是 對的、是 佛說 的,這部 經是 佛 說
的,是 佛 說的,這 樣把 它編 集起 來。這樣 子編 集了 以後 呢,佛 法、非佛 法 是不 混亂,而
又容 易繼 續住 持下 去,而不 容易 滅亡;佛 法能 永久 地住 持下 去,而不 會滅 掉的。那 麼 這
就像那個線把這花貫了以後,會有這樣的意思,所 以用這樣的意思,所以就稱之為「線」。
但是 我們 佛教 的大 德在 翻譯 的時 候,說是「 摩 訶般 若波 羅蜜經線 」,這 也 是不大好,在
我們 漢文,我 們中 國的 漢人 來說,這 樣說 是不 大圓 滿。那麼 我們 中國 古代 的聖人,他 的
著作 稱之 為「 經」,那 我們 也就 這樣,稱 之為「經 」好 了,而經 也有 線的 意思。這 樣 說
呢,就 是 這些 歷代 大德 的解 釋,就 給 他一 個更 好的 解釋,就稱 之為「貫攝 」的意思,用
線把 花連 貫起 來,就是 由結 集使 令佛 法可 以不 失掉,繼 續永 久地住持,這 樣子叫做「 貫
攝」,把 它連 貫起 來。連貫 起來 這個 地方,這 個表 示什 麼意 思呢 ?就 是佛 為一 切眾 生 說
法的時候,這個時候這個眾生,是這樣的根性,佛就為他安排了這樣的法門,這叫做
「貫 」。「攝 」呢,用 這樣 的法 門來 饒益 這樣 的眾 生,所以 叫做「攝 」。這個「攝 」就
是拿 過來,攝取 過 來;譬 如 這個 人在 水裡 面要 淹死 了,把他救出 來,那 叫 做「攝」,或
者這 樣意 思。 那麼 這樣 呢, 這個 「經」就 是「 貫攝 」的 意思 ,就 是「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 」
這個 法門 是釋 迦牟 尼佛 所說,利 益一 切眾 生,使令 一切 眾生 離苦得樂、轉 凡成聖、得 無
上菩 提的 ,所 以叫 做「 經」 。
這樣 說呢,「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這 是個 體,「經 」是 個作 用的 意思,它 能饒 益 一
切眾 生,這麼 說。或者 說這 個「經 」是以 語言 文 字 為體 性的,佛 在世 的時 候說 法,就是
用語 言文 字說,用 語言 文字 來表 達這 個法 門的 道理,這 個語 言文字是 能詮 顯的,「 摩 訶
般若 波羅 蜜」是 所 詮顯 的,就剛 才說 那個「 文 字般 若」是這 樣的 意思,就 是能 詮和 所詮
合起 來, 名之 為「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經」, 那麼 也可 以這 樣講 。
這是《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這一 部經 的名 題。如果 說是 我們 …… 這個《摩 訶般 若 波
羅蜜 經》裡面 的宗 旨,究 竟 是怎 麼回 事? 如果 這樣 說呢,那麼 可 以拿《 金 剛經》那 幾句

1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話來 表示,就是「 菩薩 於法 應無 所住,不住 色 生心,不 住聲 香味 觸法 生心,應無 所 住而


生其 心」,這就 是 般若 的一 個宗 旨。你自 己修 行也 是 這 樣子,你 弘揚 佛法、利益 眾 生也
是應 該無 住,不 管 是自 己的 舉心 動念 也好,為 眾生 說法 也好,都 是要無住,這就是《般
若經》的 宗旨。我在修 因的 時候 也是 無住,得 果的 時候 也是 無住;得果的 時候 是 無 所 得 ,
修因的時候也是無所得,他心裡面都是不執著的。不像我們凡夫做了什麼事情都是執
著,我 怎 麼怎 麼的,我的 功 勞很 大,我怎 麼怎 麼的,有 這些 事情;所以 社 會上 的事 情就
是常 常會 有煩 惱。
這個 禪宗 的禪 師說 一句 話:「太平 本 是將 軍致,不許 將 軍見 太平」,當 然 他說 這句
話,是形 容這 修行 的境 界,但是 這件 事也 是,世間 上的 事情 是這 樣子。這 個問 題是 什 麼
呢? 就是 我的 問題 !我、我 所的 問題,就是 會 發生 這件 事。說 是 這個 漢高 祖劉 邦殺 功臣
這些 事情;這個 唐 太宗 的時 候,他 也 是向 他的 臣說:「 我就 是避 免殺 功臣,但是 有 的時
候令 你生 氣」,唐 太宗 說這 個話,有 這些 事情。而在 佛 法裡 面呢,沒有 這 個問 題,因為
我們 學習 般若 波羅 蜜的 時候,觀一 切 法空,如 幻如 化、無我、無 我所、一 切有 為法 如夢
幻泡 影, 如露 亦如 電, 應作 如是 觀,這時 候沒 有這 些事 情, 沒有 這些 因為 有、 無、 寒 、
熱,各式 各樣 的差 別相 而引 起分 別心、引 起煩 惱,沒有 這件 事,這也 就是 佛法 高明 的 地
方; 如果 沒有 般若 波羅 蜜, 就不 行。
那麼 我們 現在,看 我們 今天 的佛 教是 什麼 ?我看就 是缺 少「般若 波羅 蜜」,缺 少 般
若。這 個 仁俊 老法 師說 什麼 呢?「 福 報狂,智 慧荒」。「福報 狂 」是什 麼 意思 ?就 是一
直地 去求 這個 福,這個 福越 來越 大、不得 了,心都 狂起 來,你不 如我 !就是這 樣子。「 智
慧荒 」呢 ,沒 有般 若的 智慧 。當 然你去執 著這 個… …福 報也 是需 要的 ,也 不是 說不 好 ,
但是 若沒 有般 若的 時候,這 個福 報就 會令 你苦 惱,福報 令你 苦惱 的。所以 我們 不應 該「 智
慧荒 」, 不應 該是「福 報狂 」。
這個《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這 個經 裡 面 的 意 思,在《 大 智 度 論 》裡 面 說 得 非 常 多 ,
我們 今天 就簡 單地 把這 個題 目講 到這裡。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共僧叡譯
這個 「姚 秦」 是個 時代 ,就 是西晉的 末年,這 五胡 十六 國的 那個 時期 的一 個朝 代 。
「三 藏法 師」是 對鳩 摩羅 什的 一個 尊稱,是凡 翻譯 經的 這些 大德,都稱 之為「 三藏 法師 」,
我們 中國 佛教 有這 樣的 一個 習慣。那 麼「鳩 摩 羅什」翻 個「童 壽 」,按 今 天我 們中 國來
說,他 是 中國 人,就是 龜茲 國人,龜 茲國 人就 是新 疆,在新 疆裡 面一 個縣。共這 個 僧叡
法師 翻譯 的。

1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鳩摩 羅什 法師 他這 個傳 記,當然 我們 常常 聽經 的人 都會 知道這件 事。但 是 其中 有一


件事 應該 常常 地把 它提 出來,我們 應 該注 意。什麼 事情 應該 提出 來呢 ?就 是鳩 摩羅 什法
師原 來是 小乘 佛教 學者,後 來他 遇見 大乘 佛 教 學者 了,他經 過了 一番 的辯 論,經 過 他內
心深 入地 觀察,他 迴小 向大 了,相 信 大乘 了,是這 樣子。在印 度 的佛 教裡面,翻譯《涅
槃經 》那 位曇 無懺 也是 小乘 佛教,他 迴小 向大 了;唯識 宗的 那個,這 很有 名的 那位 世 親
菩薩,也 是迴 小向 大;無著 菩薩 是世 親菩 薩的 哥哥,他 原來 也是 小乘 佛教 的學者,後 來
變成 大乘 佛教,也 是迴 小向 大,而這 些人 的智 慧都 是非 常高 的,不是 糊塗 人,他們 是 由
小而 大。我們 今天 中國 的佛 教呢,似 乎是 有一 點相 反,就是 南傳 佛教 來到 中國 佛教 來 了,
來了 是很 好,南 傳 佛教 也是 佛法,也 能令 我們 了脫 生死、能得 聖 道,我 們 應該歡迎。但
是南 傳佛 教學 者說 我們 北傳,說了 一 些壞 話,我們 北傳 的佛 教徒 對於 大乘 佛教 沒有 深入
地學 習, 就是 退大 取小 ,就 是歡 迎小乘佛 教, 排斥 大乘 佛教 ,這 個事 情是 不對 的。

道樹品第七十一
這個「道 樹品 」:這個「道 」,就是 無上 菩提 道。「樹 」,也就 是無 上菩 提樹;「 身
是菩 提樹,心如 明 鏡臺,時 時勤 拂拭,莫使 惹 塵埃」。那麼 這個 地方 也是 這樣意思,就
是用 這個 樹來 譬喻 這個 道,譬喻 這個 菩提 道。這個「 菩 提道」這 句話,我 們就 這麼 講也
應該 是明 白了,但 是我 認為 還不 是太 明白。這 個「 道 」是 個 通 達 的 意 思,由 此 處 到 彼 處 ,
中間 這個 道路,要 經過 這個 道路 才能 去,才 能 到那 裡,無障 礙,無障 礙的 意思。就 是由
凡夫這裡,能到聖人那裡;由初得無生法忍,經過十地菩薩到無上菩提那裡,這叫做
「道 」。而這 個「 道」究竟 是什 麼? 當然 就是 戒、定、慧。戒、定、慧呢,而 這個 慧是
最重 要的,戒能 增 上定,定 能增 上慧,由慧 得 解脫。這 個戒 和定 也是 道,但是 你若 沒有
這個 慧的 時候 ,不 能得 解脫 ,只 是戒、定 ,還 不能 得解 脫; 是由 戒、 定的 支持 的力 量 ,
你去 學習 智慧,學 習般 若智 慧,般 若 智慧 成功 了,得 解 脫,由 慧 得解脫。這個 戒、定雖
然不 能得 解脫,但 是能 為慧 作增 上緣,這 個慧 得到 戒、定的 增上 緣才 能解 脫,所以 也 還
是,六波 羅蜜 也就 是戒 定慧,三 十七 道品 也 是 戒定 慧,所以 大家 要合 起來,但 是般 若 還
是最 重要 的。
那麼 這樣 說這 個「 道」 也就 是,什麼 是「道」 ?就 是戒 定慧 ,但 是慧 是最 重要 的 ,
所以 也可 以說,什 麼叫 做「 道」? 就 是慧,就 是般 若。因為 有般 若,有 戒、定支 持 的般
若波 羅蜜,可以 通 達無 礙地 到無 上菩 提那 兒去,所以 它叫做「道 」,無 障 礙的。智 慧若
是一 失掉 了,這 障 礙就 出來 了,沒 有 障礙 也有 障礙 了。有戒、定 而又 有智 慧的時候,有
障礙 就變 成無 障礙,所以 名 之為「 道 」,你 就 有一 條道 路可 以通 過去。如 果有 障礙 的時

1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候, 有道 變成 無道 了, 沒有 道路 可以 通過 去, 障礙 住了 。
這裡 說呢,發 無上 菩提 心的 人,他在 努力 地學 習佛 法,又努 力地 去弘 揚佛法,他 目
的何 在呢 ?就 是為 了求 這個 無上 菩提道,求 這 個道。求 這個 道幹 什麼 呢? 要利 益一 切眾
生;因為 沒有 道的 時候 不能 利益 一切 眾生,要 得了 道,然後 才能 利益 一切 眾生。所 以 這
個道 可以 分兩 個意 思:一個 是自 己修 行,無障 礙、有戒 定慧 來自 己修 行;一個 是廣 度 眾
生, 都可 以名 之為 道。
這樣 這個「菩 提樹 」,也 通於 自利、也 能利 他。這樣 子用 這個「樹 」來譬 喻這 個「 道」,
使令 我們 更容 易明 白什 麼叫 做「 道」?「 道」 也能 自利 、也 能利 他。 而這 個「 樹」 呢 ,
它能 長出 花、長出 果來,有 葉、有 花、有 果、有 蔭 涼,大 樹 這 個 枝 葉,這 個 軀 幹,婆 娑 。
這太 陽太 熱了,到 下面 得到 陰涼;那 個花,我 們也 可以 用,果,我們 也可 以用,會 得到
利益,能 夠利 他。這就 是說 菩薩 若得 了無 上菩 提道 了,也可 以自 利、也 可 以利他,這是
表示 這個 意思。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不得
眾生,而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
這一 品的 大意 是說 什麼 呢? 是說發無 上菩 提心 的人 要修 行,一 個 是自 己修 行,也 廣
度眾 生,是說 這件 事。說 這 件事,你 修行 的時 候,你 一 定要 有般 若相 應的,你修 行 的時
候要 有般 若與 你的 心相 應的,要有 般 若的 智慧 與你 的心 相應,這 樣子 去修行去 的。若沒
有般 若, 這是 不符 合菩 薩道 的, 你是不能 求菩 薩道 的。 這一 品的 大意 就是 這樣 意思 。
這一 品,一共 分七 大段。分 七段,第 一段 就是 明這 個菩 薩發 心修 行的 時候,要 用 無
著的 智慧 來修 行,你自 己修 行也 好、你度 化眾 生也 好,你心 裡要 不執 著,你能 這樣 子 自
利、 利他 ,這 是最 希有 的、 最可 讚歎 的、 最可 尊重 的, 是這 樣意 思。
「須 菩提 白佛 言: 世尊 !」 這是和前 面那 一品 相連 接的 話, 須菩 提尊 者就 對佛 說 。
須菩 提是 個大 阿羅 漢,得無 諍三 昧的,也 就是 觀一 切法 空,他這 個智 慧也 是特長,又 能
有慈 悲心,不惱 亂 眾生,所 以和 菩薩 有點 相似;菩薩 也 是大 悲心嘛! 他「 白佛 言」,對
佛說。「 世尊 !是 般若 波羅 蜜甚 深」,說是 佛,上一 品、前一 品 說這 個般 若波 羅蜜 的法
門太 深奧 了,太 深 奧了 !使 令我 們一 般的 淺薄 的智慧感 覺到 難,感覺 到難 以學 習、難以
修行 的。
「世 尊! 諸菩 薩摩 訶薩 不得 眾生,而 為眾 生求 阿耨 多羅 三藐 三菩 提, 是為 甚難 ! 」
前面 說「 甚深 !」就是 這一 句話。怎 麼叫 做「 般若 波羅 蜜甚 深」呢?「 諸 菩薩 摩訶 薩不
得眾 生」:「諸 菩 薩摩 訶薩 」,「 世 尊」是須 菩提 尊者 稱佛 為「 世尊 」,這底 下就 是他

1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所說 的話。「諸菩 薩摩 訶薩 」,我們 漢人,這 個文 學上 的,這 個 使用 的方 便,都 是 好歡


喜簡 略。南無 觀世 音菩 薩! 南無 大勢 至菩 薩!就是 兩個 字,就 是「菩薩 」;那麼這「摩
訶薩」這 三個 字就 略去 了,我們 這樣 講,我 感 覺不 是太 合適,應 該說「 菩 提薩 埵摩 訶薩
埵」,這 是八 個音,八個 音,現在 就 是去 掉六 個音,就 用兩 個音,叫「菩 薩」;我 們應
該這 麼說 ,它 就好 一點 。如 果說 是把摩訶 薩… …「 菩提 薩埵 」, 提、 埵這 兩個 字略 去 ,
就是「 菩 薩」,把「 摩訶 薩」也略 去了,這樣講 有點 問題,是有 問 題的。有 什麼 問題 呢?
因為「 菩 提薩 埵」這句 話,正式 的翻 譯就 是翻 個「覺 有 情」,就 是覺 悟了 的人。這 樣講
呢, 阿羅 漢、 聲聞 、緣 覺也 是覺 悟的人, 菩薩 、佛 也是 覺悟 的人 ,都 可以 稱為 「菩 薩 」
的,都可 以這 樣說。這 樣說,這 個小 乘佛 教徒 和大 乘佛 教徒 就沒 有辦 法分 別了,這 不 是
太合 道理。若是 說「觀世 音 菩薩」這 個「菩 薩 」這兩 個 字,是 那 八個 字裡 邊,把 其他那
六個 字略 去了 ,就 剩下 「菩 薩」 兩個字, 這樣 子就 可以 ,這 樣就 包括 「摩 訶薩 」在 內 ;
那就 是把 聲聞、緣 覺揀 別出 去了,只 是指 發無 上菩 提心 的,才稱 為菩 薩的,這 麼講 比 較
好一 點。
而現 在這 裡呢,「菩 薩摩 訶薩 」只 是略 去三 個音,這 留下 來五 個音。這 是「摩訶薩 」,
就是 摩訶 薩埵 ,或 者就 是翻 一個 大,大菩 薩, 這樣 意思 。前 面「 菩薩 」呢 ,是 覺有 情 ,
「摩 訶薩 埵」就 是 大覺 有情,是特 別 勇猛 求無 上菩 提的 人。「 諸 」,當 然 是很 多 的 這樣
人。
「不 得眾 生, 而為 眾生 求阿 耨多羅三 藐三 菩提」。 這個 「菩 薩」 ,像 觀世 音菩 薩 、
大勢 至菩 薩、文 殊 菩薩、普 賢菩 薩、乃至 地藏 菩薩,這 一切 大菩 薩都 是這 樣子,他 度化
眾生 的時 候,沒有 眾生 可度,他 心裡 面沒 有眾 生可 度;但 是 呢,還度 眾 生,就 是 這 件 事 ,
這件 事真 是太 深奧 了,這 件 事也 很難 做,很 難 辦這 件事;譬如 說 有一 個人,他 有 困 難 了 ,
我去 發心 度化 他,去救 護他,這感 覺 是應 該容 易做;說 這裡 沒有 人,沒 有 人,我 去 救化
誰呢 ?我 去教 化誰 呢? 我去 救護 誰呢 ?所 以在 我們 有執 著的 心情 來說,這 件事 太難。說
太難 這句 話來 說,還是 說得 太雅 了,根本 不需 要嘛 !沒 有眾 生,還度 什麼 眾生 呢? 是這
麼一 句話;但是 大 菩薩 就是 這樣 子,觀察 一切 眾生 都是 畢竟 空的,但是 還 為眾 生求 無上
菩提,還 去度 化眾 生去,讓 他去 得無 上菩 提,度化 眾生 成無 上菩 提,還 是 這樣做。這件
事「 是為 甚難 !」這件 事太 難了,這 在我 們有 執著 的人 來說,這 不是 一個 …不 需要 嘛 !
多此 一舉 嘛! 是這 麼個 意思。
可是 這個「不得 眾 生,而 為 眾生」,「沒有 眾 生」這 句 話怎 麼講 呢? 我們 人的 這個
生命 體在 佛法 來說 ,就 是色 受想 行識,這 五種 成分 組成 一個 生命 ,就 名之 為「 眾生 」 。
這五 種成 分組 合起 來, 說是 這叫 這個 人, 叫一 個人 ,或 者是 「天 」, 當然 也是 這樣 子 ,

1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所有 的有 情的 眾生 都是 這樣 子。都是 這樣 子,但是 在非 佛教 徒呢,就 和我 們佛 教不 一 樣,


他認 為這 個眾 生、這個 色受 想行 識裡 面有 一 個「 我 」,有 個 我。那 麼 就 應 該 這 樣 說:色 、
受、想、行、識、我,就 是 六個;佛 教徒,佛 法說 色、受、想、行、識,這是 五個,沒
有那 個「 我」,但 是非 佛教 徒加 上一 個「我」,加上 一 個我。這 個「我」是怎 麼回 事情
呢? 這個 外道 的意 思,色 受 想行 識是 有老 病死 的,人 的 壽命 到了 就死 掉了,這色 受 想行
識就 結束 了,但 是 這個「 我 」存在,這個 我可 能生 到天 上去 了,也可 能到 地獄 去了,到
了地 獄裡 面, 又有 一個 色受 想行 識,這個 色受 想行 識就 是「 我」 的住 處, 是這 樣意 思 。
所以 到人 間也 好、 到天 上也 好、 到畜生世 界也 好、 到餓 鬼的 世界 也好 ,老 是這 樣子 動 ,
老是 這樣 無常 的變 動,有的 時候 苦惱、有 的時 候快 樂。但是 這個「我 」呢,他也 不是 … …
他沒 有老 病死,沒 有變 化的,是永 久 常住 的,「 我」是 永 久常 住的,那麼 這叫做「 眾 生 」。
這個「 眾 生」,這 話的 意思 就是 …… 這個「 眾 」字是 個 多的 意思,就是 處 處地 受生,有
時候 在天 上,從 無 始以 來到 現在,他 這個 生命 體太 多了,生了 又 生、生 了 又生,老 是這
樣生;當 然同 時也 是有 死,生了 又死、死了 又 生,就 是 不斷 地這 樣子 變化,但是 有 一個
不變 化的 「我 」常 在, 就是 這 個 眾生的體 性, 是這 樣意 思, 所以 叫做 「眾 生」 。
那麼 現在 佛法 裡面 說:沒 有 眾生,他 的色 受想 行識 裡面 沒有 這個「我」可得,沒 有
這個「 我 」。那 麼 人死 亡了 的時 候,為什 麼會 再有 一個 生命 呢? 這業 力的 問題,不 是我
的問 題,不是 有我 的問 題,是業 力的 關係。你 做善 業就 跑到 人間、天上,做惡 業就 跑三
惡道 去,而業 力是 無常 的,所以 他苦 也好、樂 也好,也 都是 無常,到時 候 就結 束了,又
會變 化,裡面 沒有 我可 得,沒有 我可 得的 時候,叫做「 無眾 生」。這話 這 地方 什麼 意思
呢? 佛教 度化 眾生 的時 候, 就告 訴你 、開 示你 ,沒 有我 可得 ,這 色受 想行 識裡 沒有 我 ,
只是 色受 想行 識和 合,假名 為我 而已。那 麼這 樣,怎麼 叫 做「 度 眾生 」呢 ? 這 裡 有 道 理 ,
若有 我的 時候 呢,我發 現什 麼事 情的 時候,對 我是 有利 益呢 ?是 有害 呢? 若有 利益,我
就爭 取,有害,我 就排 斥;每一 個人 都是 這樣 子,互 相 就有 問題,就貪 瞋 癡都 來了,有
了貪 瞋癡 就會 造種 種罪 ,造 種種 罪,就會 得果 報, 就受 苦了 。
若是「 無 我」的 時 候,這 個 利害 關係 的時 候沒 有衝 突,因為 沒有 我。所 以 若得 了初
果聖 人的 時候,得 初果 聖人 的時 候是 無我 了,他的 無我 的智 慧成 就了的時 候,他 能 犧牲
自己 去利 益別 人,他不 怕死。人為 什 麼要 怕死 呢? 就是 因為 有我 的關係。人為 什麼 會有
貪瞋 癡的 煩惱?因 為有 我的 關係。若 是得 了無 我的 智慧 的時候,他內 心裡 慢慢 地煩 惱都
會斷 了,所以 得了 初果 以後,不用 特 別精 進修 行,受 七 番生 死,自然 得阿 羅漢 果。因為
煩惱 的根 本去 掉了,其 他的 枝末 的煩 惱自 然任 運地、慢 慢也 就沒有了。像 一棵大樹,你
把它 根斷 了,雖 然 那個 樹、那個 樹幹、那個 枝 葉沒 有立 刻枯 萎,但是 不久 就枯 萎了。我

1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們凡 夫因 為有 我,就是 會有 生很 多的 煩惱、很 多的 罪過、很多 的 苦惱;若 無我 的 時 候 呢 ,


這些 煩惱 慢慢 都不 起了。煩 惱不 起,也就 不造 惡了、不 造罪 業了;不造 業 罪了,所 以也
不受生死果報了,自然就得 涅槃了。所以佛法度眾生的時候,就 是這樣度,叫你無我,
告訴 你;告訴 你無 我,你的 問題 就解 決了,本 來是 無我 的嘛 !本 來是 無我 的,而一 切 眾
生自 然就 是得 了涅 槃。
這個「 涅 槃」,我 們從 佛法 上看,就 是畢 竟空 寂的 境界,是「是 諸法 空相、不生 不
滅、不 垢 不淨、不 增不 減」,是諸 法 空相 裡面,沒有 色 受想 行識 的生,也 沒有 色受 想行
識的 滅,「無色、無受 想行 識,無 眼 耳鼻 舌身 意,無 色 聲香 味觸 法,乃 至 無意識界,無
無明 亦無 無明 盡, 無老 死亦 無老 死盡」, 這個 《心 經》 就是 這樣 子。 所以 這樣 子說 呢 ,
一切 法都 是空 無所 有的 ,眾 生是 不可得的 ,是 這麼 回事 。
這樣 子,「不得 眾 生,而 為 眾生 求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佛 菩 薩的 慧眼,這個 菩
薩的 慧眼 觀察 一切 眾生 是不 可得 的,是如 幻如 化的,像 做夢 的時 候,看見 有人 請我 吃 飯;
醒了 夢,沒有 人。那麼 做夢 的時 候有,就譬 喻 我們 凡夫 執著 這都是真 的;都是真的,不
是假 的呀 !我 怎麼 可以 吃虧 了呢 ?你怎麼 可以 佔我 的便 宜呢 ?就 是這 個分 別煩 惱,很 多
很多 的問 題。但是你若 能夠 無我 的時 候,觀一 切法 如幻 如化,這 個時 候就 沒有 這個 問 題,
你自 然地 就得 度了,得 度了 的時 候,就入 於畢 竟空 寂了。入 於畢 竟空 寂的 時候,我 們 心
裡想:原 來是 有,而現 在沒 有了 嗎? 是不 是應 該這 樣? 其實 不是;原 來就 沒有。譬 如 說
有沒 有地 獄? 我們 可以 說沒 有地 獄;為什 麼說 有地 獄? 是你 創造 的,你造 了罪 業,那個
罪業 才變 出個 地獄 來,你 到 地獄 受苦 的。人 原 來也 是沒 有的,那 麼怎 麼有 了呢 ?你 的業
力創 造的,所有 的 人、天、三惡 道,世間 上一 切一 切事 情,都 是 本來 沒有 的;那 麼 怎麼
有了 ?你 創造 的。怎麼 叫創 造? 就是 內心 的分 別,你內 心這 樣分 別,就有 這件 事;你 能
無分 別, 觀一 切法 空、 無我 、無 我所,無 分別 ,世 界太 平的 ,什 麼事 也沒 有。
如果 你深 入地 去學 習佛 法的 話;當 然 一知 半解 不行。深 入地 學習 佛法的時 候,你 心
裡快 樂,心裡 會快 樂。快樂 什麼 ?所 有的 問題 一下 子就 解決 了,不需 要第 二剎 那,一 剎
那就 是深 入地 去觀 察, 你會 覺 悟 到這裡。
經上 有一 句話:「 鳥歸 虛空 」,這 個 鳥到 虛空去,這 個 蛇跑 到洞 裡頭 去。「一切 法 」
是什 麼呢 ?「法 歸 分別」,其實 也就 是「法 歸 作意」,一切 法是 你內 心的 分別,是 這麼
一想。這《阿含 經 》裡面 有 這話,《 阿毗 達磨 論》上 也 有這 句話。那麼 我 們從 大乘 經論
裡面,所 以說 小乘佛教 學者 毀謗 大乘 佛教 是不 對的,這 個小 乘佛 法也好、大乘 佛法 也 好,
這個 理論 是一 致的,是 無差 別的。大 乘佛 法就 是大 悲心,大 悲心 勝過 阿羅 漢,因為 長 時
期地 學習 佛法,智 慧也 是高 過小 乘人;所 以大 乘佛 法注 重大 悲心、大 智慧 的境界、還 有

1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個大 勇猛 行菩 薩道。會覺 悟 到一 切法 就是 你的 心,就 是 你一 念心 的分 別;你能 夠一 下子


停止 了分 別, 這個 問題 就解 決了。
這樣 說呢,說是「 不得 眾生,而為 眾 生求 阿耨 多羅 三藐 三菩 提」,這個 佛 菩薩 的慧
眼,觀 察 一切 眾生 是空 無所 有的;說 是有,都 是如 幻如 化的、都 是畢 竟空 寂的。我 們眾
生認 為:什麼 都是 真的。那 麼我 們眾 生認 為什 麼都 是真 的,所以 很苦 惱! 這些 大菩 薩 呢,
就求 阿耨 多羅 三藐 三菩 提的 智慧,用 這智 慧去 度化 無所 有的眾生,因為 度 化眾 生是 要智
慧的。什 麼智 慧呢 ?就 是「 求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阿耨 多羅 三藐 三菩 提、無 上 正等
正覺,就 是佛 的智 慧;沒有 得到 佛的 智慧,雖 然這 些大 菩薩 也能 度化 眾生,但 是 大 菩 薩
猶有 所不 足,神 通 也好、智 慧也 好、道力 也好,都是 有 所不 足,所以 得了 無上 菩提 的時
候, 一切 的功 德圓 滿, 要度 化眾 生的 能力 是非 常… …是 具足 了的 。
所以「 不 得眾 生」,佛菩 薩 是大 智慧 觀察 是不 得眾 生,但是 眾生 本身,他 是有 所執
著,所 以 大菩 薩慈 悲,還 要 求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 去利 益眾 生,利益 眾生 的,是 這 樣 子 。
而這 件事「是為 甚 難」,若 在大 菩薩 來說,這 是很 容易 的事 情,不感 覺到 難。但 是
在我 們眾 生來 看,有執 著的 人,這是 太難 了;根本 沒有 眾生,為 什麼 要度 眾生 呢? 求 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 也不 容易,去度 化 眾生 也不 容易,何 必找 這個 麻煩 呢? 多此 一 舉 嘛!
「是 為甚 難! 」這 事不 容易 啊! 但是 佛菩 薩有 大悲 心,但是 大悲 心和 這個 般若 波羅 蜜相
應的,他 也不 執著,還是 一 樣地 去度 化眾 生,而還 沒有 眾生 可度。在大 菩 薩來說,這個
事不 是難 ;在 我們 來看 ,這 個事 太難了, 太難 !
這裡 面還 有什 麼分 別呢 ?我 們認為什 麼事 情都 是真 實的,如果 你 去想 轉化 它,這 是
很困 難的;你認 為 那件 事是 真實 的,你想 去轉 變它,是 很困 難的。如果那 件事 是 虛 妄 的 、
不真 實,你要 轉變 它,就 是 比較 容易,是容 易 的。我 們 舉一 個例 子,譬 如 說這 個人 精神
非常 好,他很 健康;那麼這 個精 神這 件事 是真 實的 ?是 虛妄 的? 若按 佛法 的道 理來 看這
件事,你 叫他 三天 不吃 飯,四天、五 天、六天、七 天、八天、九 天不 吃飯,你 看他 精 神
還好 不好 ?他 精神 一定 是退 下來 了,逐漸 地、逐漸 地不 精神 了。為什 麼這 樣子 ?因 為精
神本 身是 沒有 決定 性的;精 神本 身沒 有決 定性,精神 本 身是 一無 所有 的,完全 是眾 因緣
來成 就的,所以 因 緣若 變了,精神 就 非變 不可,精神 就 是要 變。那麼 這樣 說呢,這 個精
神是 由眾 因緣 所成 就的,所 以要 轉變 這個 精神 呢,就容 易。譬如 說是,眾 因緣 …… 他 若
吃飯,這 精神 就好;那麼 吃 特別 有營 養的,或 者是 毒素,你吃 它 的時 候,這個 精神 就隨
著因 緣轉 變;或 者 是你 給他 讀世 間上 的這 些污 染的 書,他這 精神 上就 受這 個污 染的 書的
影響,就 會有 變化;你給 他 讀這 些賢 聖善 人的 書,讀 這 些清 淨的、有真 理 的、有 智 慧的
語言 的書,他的 精 神就 會有 變化,也 會有 變化。那麼 這 就看 出來,精神本 身是 不 真 實 的 ;

2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不真 實呢 ,你 要轉 變它 就容 易, 就是這樣 意思 。
所以 佛菩 薩看 一切 眾生,說 這個 人貪 心很 大、這個 人瞋 心很 大、這個 人的 邪知 邪見
很大,沒 有人 能轉 變他;佛 菩薩 看,很容 易、很容 易! 就是 容易 度化 他。因為 什麼 ?因
為都 沒有 真實 性; 邪知 邪見 也好 、他的貪 瞋癡 也好 ,都 是不 真實 的, 都是 因緣 所生 的 。
把因 緣改 變了 ,他 這個 所生 法就 非改 變不 可; 這個 貪瞋 癡也 會改 變, 變成 無貪 瞋癡 了 ;
而他 有邪 知邪 見,也可 以沒 有邪 知邪 見了,都 可以 轉變。這 個原 因就 是,菩薩 的智 慧 觀
一切 眾生 都是 沒有 真實 性,換一 句話 說,觀一 切眾 生都 是空 無所有的,沒 有真實性,所
以反 倒容 易度 化, 是容 易的 。
我們 若是 有執 著,要有 一個 眾生,我 去度 化他;有 這麼 一個 眾生,我 們就 執著 是 真
實的 ,若 真實 的, 反到 不能 度化 了。不是 因緣 所有 的, 那很 難轉 變他 ,很 難轉 變的 。
所以 這上 面說「 不 得眾 生,而為 眾生 求阿 耨多 羅三藐三 菩提」,也可 以這 樣講;觀
察眾 生的 色受 想行 識,不 得 有真 實性 的東 西,不得 一點 真實 性的 東西,所 以為 眾生 求無
上菩 提來 度化 眾生,很容 易、很容 易 的。但 是 我們 有執 著的 人說:沒有 眾 生,去 度 化眾
生,這不 是多 此一 舉嗎 ?要 有眾 生才 是度 嘛! 這件 事太 難、太難。其實 這個 太難 這句 話,
我剛 才說 了,是一 個文 雅的 話,等於 是不 同意,既 然菩 薩看 一切 眾生 是空 的,還度 化 眾
生幹 什麼 ?有 這個 味道。
「須 菩提 白佛 言:世尊 !是 般若 波羅 蜜甚 深。世尊 !諸 菩薩 摩訶 薩不得眾 生,而 為
眾生 求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 」, 是為甚深,是 為甚 難! 是這 樣意 思。
我今 天就 講到 這裡。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不
得眾生,而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
這是 說讚 歎菩 薩行 菩薩 道的 時候,度 化眾 生,而又 沒有 眾生 可度,這件 事 很不 容易
做, 是這 樣意 思。
「是 般若 波羅 蜜」的道 理,是非 常的 深奧 的,怎麼 知道 呢? 諸菩 薩摩 訶薩 度化 眾生
的時 候,不得 有真 實的 眾生,不 得真 實的 眾生,就 看一 切眾 生都 是如 幻如 化的、是 畢 竟
空的,這 樣子 為眾 生求 無上 菩提。這 個求 無上 菩提,菩 薩自 己求 無上 菩提,才 能夠 圓 滿
地具 足了 度化 眾生 的能 力, 所以 為度 化眾 生而 求無 上菩 提; 或者 說為 眾生 求無 上菩 提 ,
就是 度化 眾生 的時 候,目 的 是希 望眾 生成 就無 上菩 提,也可 以這 樣說。但 是看 後邊 的文
呢,應 該 說:菩 薩自求 無上 菩提;這 個文 應該是通 於兩 方面,但 是在這個 樹的 譬 喻 上 看 ,
應該 偏重 於菩 薩自 求無 上菩 提, 應該是這 麼說 。

2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是 為甚 難」,這 樣子 是太 難了,不 容易 做到。度眾 生 而沒 有眾 生可 度,這件 事怎


麼辦 法呢 ?很 難辦,這 樣子。但 是菩 薩難 行而 能行,所 以等 於是 讚歎 菩薩 的希有,也 是
讚歎 般若 波羅 蜜的 深, 微妙 甚深 的境 界。

世尊!譬如人欲於虛空中種樹,是為甚難。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眾
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亦不可得。
「世 尊! 譬如 人欲 於虛 空中 種樹,是 為甚 難。」前面 是約 菩薩 度化 眾生 的甚 難來 說,
這底 下說 一個 譬喻。譬如 有 一個 人,他要 種樹,他種 樹,他不 是 在地 面上 種樹,他 要在
虛空 裡面 種樹。「是為 甚難 」,在 虛 空 裡 種 樹,這 是 太 難 了,在 虛 空 裡 種 樹,這 是 很 難 。
「世 尊! 菩薩 摩訶 薩亦 如是 」,這個 意思 就是 約我 們凡 夫有 執著 的人 來說 這個 道理,我
們有 執著 心的 人來 說這 個道 理呢,說 要在 虛空 中種 樹就 是太 難,這是 不容 易。我 們 有執
著的 人來 說,有 一 個眾 生,有這 一個 人,我 去 度化 他,這好 像容 易一 點;說這 個眾 生是
假的,是 如幻 如化 的、是無 所有 的,去度 化他,這 個事 情可 以這 麼做 嗎? 這樣 做是 太 難
了, 這是 約我 們有 所得 的人 這麼 說,這個 譬喻 也是 正合 這個 意思 。
這底 下就 用法 去配 合這 個譬 喻。「 世 尊! 菩薩 摩訶 薩亦 如是」,菩薩 度化 眾生 的那
個境 界,也就 像種 樹這 樣子 。「 為眾生故 ,求 阿耨 多羅 三藐 三菩 提, 眾生 亦不 可得 」 ,
菩薩 他自 己難 行能 行、難 忍 能忍,求 證、成 就 無上 菩提,他的 目 的要 度化 眾生 的;但是
菩薩 去觀 察眾 生呢,又不 得 到實 際的 眾生,又 沒有 看見 有個 真實 的眾生可 度,所 以 和這
個種 樹那 麼難,在 虛空 中種 樹,太難 了。那麼 這是 讚歎 菩薩 道的 難行,也 是讚 歎般 若 波
羅蜜 的道 理太 深奧 了。
這是 須菩 提尊 者這 樣子 讚歎 菩薩。下 邊呢,就 是佛 來認 可這 件事,而又 詳 細地 發揮
了這 個道 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度著吾我顛倒眾生。
「佛 告須 菩提:如 是! 如是 !」你說 的道 理是 很對 的,佛來 認可 他。因為 這個 須 菩
提尊 者是 個阿 羅漢,是小 乘 佛法 的學 者,他 現 在來 說大 乘佛 法的 事情,那 麼當 時法 會中
的人,心 裡面 有可 能會 對他 說的 話沒 有信 心,可能 會有 疑,所以 佛就 來認 可這件事,說
是:「 如 是! 如是 !」你 說 得很 對! 很對 !沒 有錯 !「 諸菩 薩摩 訶薩 所為 甚難」,他修
學般 若波 羅蜜 度化 眾生 的時 候, 這件事的 確是 不是 有所 得的 人能 夠明 白的。
「為 眾生 故,求 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 」,而 眾生 還是 不可 得。但是 度化 眾 生 這 件 事 ,

2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明白 點說 ,怎 麼叫 做度 眾生 呢? 「度著吾 我顛 倒眾 生」 ,令 他不 顛倒 ,是 名為 度眾 生 ,
就是 這個 意思。這 個「度」,就是 教 化的 意思,教化 眾 生,就 叫 做「度」;或者 說 這個
「度」是 超越 的意 思,有 個 障礙 擋住 了他,不 能向 前進,他能 超 越這 個障 礙,就 叫 做得
度。 度化 什麼 樣的 眾生 呢? 「著 吾我」的 這個 眾生,顛 倒的 眾生 ,就 是執 著有 我。
我們 沒有 學過 哲學 的人,或 者沒 有學 過印 度哲 學的 人,對於 這個「我」,雖然 是 日
常生 活之 中,彼此 間的 思想 在溝 通的 時候,常 常用 這個 字,我怎 麼怎 麼地,你 怎麼 怎 麼
地,常 常 用這 個字,但是 實 際上 也並 沒有 去探 討什 麼叫 做「我 」? 也並沒有 去 這 麼 樣 講 。
但是 在印 度的 宗教,對這 件 事說 得是 非常 清楚,我們 昨 天曾 經解 釋過,就 是 在 這個 生老
病死,老 病死 的這 個臭 皮曩 裡頭,有 一個 不老 病死 的、常 恆 住、不變 易,它 永 久 地 存 在 、
永久 地也 不老 病死,這 個實 體的 東西,有 這樣 實體 性的,或 者說 是一 種理 性也 可以,就
是有 個實 體的,不 是虛 妄的;說 這個 就是 我,就是 這樣 子。但是 我們 對於 這件 事不 是 很
明了 的,我們 也是 執著 我,執著 這個 身體 是我,就 是這 麼 籠 統地 說,這 個 是 我;我 瘦 了 、
我吃 飽了,我 到什 麼地 方去 了,就是 一般 地這 麼說。可 是默 默中 雖然 沒有 微細地、沒 有
深細 地去 研究 什麼 是我 ,可 是也 是執著我 ,也 是這 樣執 著的 。那 麼現 在菩 薩弘 揚佛 法 、
度化眾生,怎麼叫做度化眾生呢?就是這 個眾生他執著有我,就 是教化這個眾生、開導
這個 眾生 ,叫 他知 道沒 有我 ,這 叫做化度 眾生 ,叫 做教 化眾 生。
這個「 顛 倒」,就 是錯 誤的 意思,沒 有我,這 個身 體裡 面沒 有我,這個 有 生滅 變化
的生 命體 也不 是我,另外 也 沒有 我,但是 我就 執著 有我;本來 沒 有我,你 執著有我,就
和事 實不 相符 合,所以 叫做 顛倒。其 次,這個 顛倒 的事 情是 太多 了,這個 身體 總是 要 老
病死 的,但是 心裡 面總 感覺 我可 以活 它兩 萬歲,總感 覺 是能 活到 很久,明 明很 快就 要死
了, 但是 還仍 是, 我還 能活 ,最 少能活一 百年 ;所 以有 這個 常的 顛倒 ,有 常住 的顛 倒 。
這個 日常 生活 裡面 很多 很多 的事 情,都是 很苦 的事 情,但是 自己 認為 是樂,那 就叫 做「 顛
倒」,就 是很 多很 多的 事情 都是 顛倒。自己 錯 了呢,自 己不 認錯,這是 顛 倒;自 己 不斷
地、重 覆 地犯 錯誤,自己 還 不知 道改,這是 顛 倒。就 是 菩薩 度化 眾生,就 是度 化這 個眾
生, 叫他 不顛 倒, 叫他 通達 無我 的道理, 這就 叫做 度化 眾生 。
我們 通常 說呢,我 們是 個凡 夫,平 凡 的人,沒 有智 慧;我說 這個 沒有 智慧,就是 世
間人 認為 很有 智慧 的人 都在 內,都是 沒有 智慧,那 麼都 是執 著有我、有顛 倒,那都 叫 做
愚癡。佛 法度 化這 個眾 生呢,叫他 有 智慧,通 達無 我的 道理,不 犯錯 誤,那就 成為 聖人
了,就 是 度化 眾生 轉凡 成聖,叫他 成 為聖 人,這就 叫 做「度化 眾 生」。但 是若 是這 個聖
人若 成為 聖人 呢,色受 想行 識這 個生 命體,色 也不 可得、受 想行 識也 不可 得、我也 不 可
得, 所以 也沒 有一 個真 實的 凡夫 能成為聖 人的 。說 是你 成了 阿羅 漢了 ,他 自己 在觀 想 :

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誰是 阿羅 漢? 不可 得。你 讀《金剛 經 》上說:不見 有實,有真 實 的東 西是 阿羅 漢,得了


初果、二 果、三 果、四果 也 都是 這樣 子,乃 至 得了 無上菩提,像《金剛經 》說:「 無有
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 有少法可 得,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也是無
所得 ,它 不執 著的。
雖然 阿羅 漢、辟支 佛,到佛 的境 界有 深淺 的差 別,但是 這個 無所 得的 智慧,大 家 都
是成 就了。那麼 從 有所 得成 就到 無所 得,是 名 為聖 人,這就 叫做「度化」;不是 說 真實
有一 個眾 生他 成佛 了,不是 這個 意思。如 果執 著真 實有 個眾 生能成佛,這 不是佛法,不
是佛 法的 道理。

須菩提,譬如人種樹,不識樹根莖枝葉華果而愛護溉灌,漸漸長大,華葉果
實成就,皆得用之。
「須 菩提 ,譬 如人 種樹 」, 這底下呢 ,前 面佛 是簡 略地 認可 須菩 提尊 者說 的道 理,
這底 下呢,就 廣說 這個 種樹 的譬 喻。譬如 一個 人他 要種 樹,種 樹 的 時 候 呢,「 不 識 樹 根 、
莖、枝、葉、華、果而 愛護 溉灌,漸 漸長 大,華、葉、果實 成就,皆 得用 之。」那 麼 前
面須 菩提 尊者 說這 個種 樹,只是 說於 虛空 中種 樹是 為甚 難,很 略 的。這 底 下佛 就說 得詳
細一 點。
這個 「不 識樹 根、 莖、 枝、 葉、華、 果」 ,這 個種 樹的 人, 他不 認識 這個 樹的 根 、
樹的 莖、樹的 枝、葉、華、果,不認 識。那麼 這個 不認 識,當然 在譬 喻上 說呢,就 是 這
個人 他不 知道,都 不是 太明 白,但 是 他也 愛護 這件 事,就常 常地 溉灌、給 它施肥、給它
澆水 這些 事情。那 麼以 後呢,這個 樹 漸漸 地就 長大 了,長大 了以 後,這 個 樹還有花、還
有葉 、還 有果 實, 花、 葉、 果實 都成 就了 ;成 就了 以後 ,華 、葉 也有 用, 果實 也有 用 ,
「皆 得用 之」 ,這 是說 這個 譬喻。
這個「 不 識」是 什 麼意 思呢 ?當 然這 個種 樹的 人,通 常 的說,他 有 這 種知識,有 這
個專 業的 知識,這 是什 麼樹、這是 什 麼樹、這 是什 麼樹,他是 知 道的,這 個樹 應該 怎麼
種,那個 樹應 該怎 麼 栽 培,都 是 知 道。但 是 這 裡 邊 呢,就 說 是「 不 識 」,說 個「 不 識 」,
這表 示什 麼意 思呢 ?這 表示 這個 菩薩他在 求無 上菩 提的 時候,他 學習 了佛 法,他 通 達了
般若 波羅 蜜。我昨 天曾 經說 過,就是 在我 們凡 夫的 時候,學 習佛 法,雖然 也能 夠從 文 字
上通 達般 若波 羅蜜,但 是我 們內 心的 執著 還沒 有破除,還是 有所 得,還是 有執 著,就 是
用這 樣的 執著 去栽 培善 根。這樣 的栽 培善 根,還不 是無 上菩 提的 無漏法的 親因 緣,我說
這個 親因 緣,只是 個增 上緣。那 麼這 樣子 努力 地修 行,一旦 之間,這 天早 晨起 來靜 坐 的
時候 得無 生法 忍了;得了 無 生法 忍,這個 原來 的執 著就 破除 去一 部分,就 成就 了這 個無

2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所得 的智 慧了。
無所 得的 智慧 成就 了,當 然 若是 大菩 薩呢,他 對於 度化 眾生 的時 候,也 是 用無 所得
的智 慧去 度化 眾生 ;但 是這 個無 所得的智 慧度 眾生 的時 候, 是有 無相 的慈 悲心 相應 的 。
從這 麼以 後所 栽培 的善 根,是無 上菩 提的 因緣,這 個是 不同。這 樣說 呢,是什 麼意 思 呢 ?
就是 到那 個時 候,到得 了無 生法 忍以 後,他在 度化 眾生 也好、自 己學 習佛 法也好,他 都
知道 這都 是無 所得 的境 界,都是 無所 得的,所 有栽 培的 善根 都是 無所 得,他不 執著:啊 !
我栽 培很 多的 善根 了,你 還 沒有 栽培,他沒 有 這個 分別 心,他 不 執著。這 就叫做「 不識
樹、 根、 莖、 枝、 葉、 華、 果」 ,這個意 思是 這個 意思 ,這 個「 不識 」, 這個 「不 識 」
是這 樣解 釋法。
那麼雖然一切法是無所得的,但是他還是繼續栽培這個無所得的善根的;雖然是眾
生是 無所 得的,但 是還 是度 化眾 生的,所以 他 的智 慧、他的 福德「漸漸長 大」,漸 漸都
長大 了, 長大 了以 後就 是有 了作 用,什麼 作用?有 華、 葉、 果實 成就 的作 用。

如是,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漸漸行六
波羅蜜,得一切種智,成就佛樹。
「如是,須菩提!諸菩薩摩訶為眾生故」,這底下來合法,用佛法來解釋前面這個
譬喻。「 如是 」,說這 個種 樹這 件事 是這 樣子。「 諸菩 薩摩 訶薩 為眾 生故 」,求無 上 菩
提的 時候 ,「 漸漸 行六 波羅 蜜, 得一切種 智, 成就 佛樹 」, 也是 這樣 子。
這個「漸 漸行 六波 羅蜜,得 一切 種智 」,這 個菩 薩 發 大 悲 心,教 化 眾 生 行 六 波 羅 蜜 。
這六 波羅 蜜,當然 就是 第一 個是 布施 波羅 蜜、第二 戒波 羅蜜、第 三忍 波羅 蜜、第四 精 進
波羅 蜜、第五 禪波 羅蜜、第 六是 般若 波羅 蜜。這個 六波 羅蜜,前 四個 波羅 蜜是布施、持
戒、忍 辱,前三 個 波羅 蜜,精進 不算 在內;前 三個 波羅 蜜是 求福 德的。譬 如說 布施 波羅
蜜,你能夠修布施,我們按一般的來說呢,我們能夠用自己的財 富去解決別人的困難,
這也 就是 布施 波羅 蜜;你 能 用自 己的 體力 為別 人做 事,也可 以說 是布 施波 羅蜜。由 這個
布施 波羅 蜜,由 布 施這 件事 呢,若 是 有慈 悲心,不是 私 心,那 麼 這樣 行布 施波羅蜜,將
來能 得大 富, 得到 很多 的福 報, 這也是很 好。
這個 戒波 羅蜜 呢,戒波 羅蜜,他 將來 能得 到尊 貴身。這 個得 尊貴 身有 兩種 說法:一
種是 得釋 提桓 因的 身體,能 得到 釋提 桓因 他那 個大福德 身;或 者 梵天王的 身體,這 是尊
貴身 ,你 能持 戒清 淨, 能得 到這 樣可 愛的 果報 。第 二個 解釋 呢, 我們 能得 到人 的身 體 ,
或者 得天 的身 體,這也 就可 以名 之為 尊貴 身,就是 比三 惡道 好一 點,比地 獄、餓鬼、畜
生好 得多 。這 個持 戒這 件事 ,為 什麼會得 這樣 的果 報? 持戒 這件 事, 其中 有一 個好 處 ,

2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我們 通常 說這 個有 財布 施、有無 畏的 布施、有 法布 施,這個 無畏 的布 施就 是戒,你 能 夠


受這 個五 戒,不 殺 生、不 偷 盜、不 邪 淫、不 妄 語、不 飲 酒,別 人 和你 做朋 友的時候,心
裡很 安、不害 怕,不害怕你。如果 說 要你 受戒,我不 受 戒! 別人 和你 作朋 友的 時候,喔 !
你這 個人 不受 戒,就是 怕你,所 以受 戒是 個無 畏的 布施,能 令人 不恐 怖,就是 願意 和 你
做朋 友了 ,這 個戒 波羅 蜜有 這個 意思。
布施、持 戒。這 個 忍辱 波羅 蜜,就 是 盡量 地容 忍他 人的 過失,盡 量地 容 忍;當然 這
裡邊 還是 有智 慧的。這個 容 忍,你 常 常容 忍,將來 會得 到什 麼樣 的功 德呢 ?將 來容 易相
貌端 正,你不 發脾 氣,你 又 能布 施、持戒,你 將來 得到 的這 個身 體,相 貌 非常端正,這
是一 個好 處。第二 個好 處呢,你 能得 到大 眷屬,得 到大 的眷 屬。我想 得到 大的 眷屬 這 句
話怎 麼講 呢? 譬如 說,我們 說唐 太宗 這個 人,唐太 宗父 親是 皇帝,他 兒子 也是皇帝,他
的周 圍的 朋友,像 房玄 齡、杜如 晦,還有 多少 個人,很 多人,還 有魏 徵這 些人,這 些人
都不 是平 常人 啊! 就是 特別 有品 德、有智 慧,這樣 的大 人做 你的朋友;你 若常 能夠 忍 辱。
這個 話, 我們 也可 能… …我 這麼 想,如果 你做 總經 理, 你能 做總 經理 、你 能做 董事 長 ,
你會 明白 這件 事,這個 忍辱 為什 麼會 得大 眷屬 的果 報? 你會 明白 這件 事,你會 明白 !這
是布 施、持戒、忍辱;我 們 能夠 布 施、持 戒、忍 辱,就 有 這 麼 多 的 好 處,有 這 麼 多 好 處 。
這個精進波羅蜜和禪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呢?這前三個波羅蜜,我們能這
樣修 行,是能 使令 我們 得到 如意 的果 報,身體 健康 長壽,還 能得 到很 多的 好朋 友,而 又
能得 到很 多很 多可 愛的 事情,這 是這 一方 面。精進、禪 定、智慧 這三 個波 羅蜜 是思 想 上
的問 題。這個 思想 上的 問題,我們 思 想有 什麼 問題 ?思 想,我 們 就是 有貪 心很 大嘛 !貪
心很 大, 瞋心 也是 很大,愚 癡心 也是 很大 ,又 有高 慢心 ,也 是不 好、 疑惑 心也 是不 好 ,
各式 各樣 的煩 惱很 多很 多, 一個 最明 顯的 就是 邪知 邪見 是最 不好 ,這 是思 想上 的問 題 。
思想 上的 問題,若 想要 解決 它,這應 該怎 麼解 決呢 ?就 要用 精進波羅 蜜、禪波羅蜜、般
若波 羅蜜 才可 以,要用 般若 波羅 蜜才 能夠 清除 思想 上的問題。這 個生 活上的問 題,有大
福德 可以 解決 生活 上的 問題;但是 思 想上 的問 題沒 有解 決,終 究 是很危險 的,終 究 是危
險, 這個 危險 的道 理, 我想 我就 說到 這裡 ,不 多說 了。
我們 希望 得到 佛菩 薩的 智慧,就是 般 若,佛 菩 薩的 智慧叫做「 般若」。佛 菩薩 的智
慧就 是沒 有貪 瞋癡、邪知 邪 見這 些都 沒 有 了。但是 這個 智慧,怎 麼樣 才能 得到 呢? 要有
禪,你心 裡面 要有 定;散散 亂亂 地,很難 成就 聖人 的智 慧 的,所 以若 是 學 習 禪,多 靜 坐 ,
心裡 面不 要亂 ,在 寂靜 中觀 察諸 法實 相, 你才 能得 到聖 人的 智慧 。
這個 精進 波羅 蜜什 麼意 思呢 ?精進波 羅蜜;你 修禪,哦 !昨 天我 坐了三個 鐘頭,我
今天 坐五 個鐘 頭,後天 一個 鐘頭 也不 坐了;就 是有 的時 候用 功,有的 時候 懈怠,這 樣 不

2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行,要 精 進才 可以,不休 不 息,不 休 息,長 時 間地 不怕 苦,這 樣 子才 能得 到禪,才 能得


到般 若波 羅蜜,才 能成 功的。所 以要 有精 進波 羅蜜,除 了前 三個 波羅 蜜之 外,你還 要 有
精進 波羅 蜜。在我們沒 得到 無生 法忍,沒 成聖 道之 前,你有 精進 波羅 蜜,有什 麼好 處 呢 ?
就是 可愛 的果 報不 斷絕,就 是像 做生 意的 人,我前 一個 月做 生意 賺錢了,後一 個月 又還
是賺 錢,常常 地做 生意 都是 賺錢 的;遇見 了一 個如 意的事情,又 一個,一 個又一個,不
斷地 有如 意的 事情 出現,這 就是 精進 波羅 蜜的 好處。我 今天 遇見 一件 事做 功德,再 有因
緣還 做,繼續 不斷 地做 功德,所 以將 來呢,也 繼續 不斷 地有 如意 的事 情出 現;如果 說 我
就做 一次,以 後不 做了,你 將來 得果 報呢,就 得這 一次。所 以 佛 法的 意 思,有 因 就 有 果 ,
沒有 因就 沒有 果, 所以 這個 精進 波羅蜜也 是很 重要 。
這個禪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將來得的果報,這個身體不可以破壞,不容易破壞
的。我們 若是 得了 禪波 羅蜜,你 有欲 界定 的功 德呢,你 再做 一些 功德 的話,你 就會 生 欲
界天,就 是超 過地 居天 之上,在空 居 天裡 面,得到 空居 天的 福報;若得 了 未到地定,也
是欲 界的 空居 天的 福德;得 到色 界定、無 色界 定,那就 生到 更高 的天,那 天人 的身 體 是
不可 破壞 的。就 算 是你 沒有 生到 天上 去,你 常 常靜 坐,也是 減少 病痛,將 來再 來 到 人 間 ,
當然 功德 不是 一樣,眾 多的 功德 在一 起,你的 病痛 會減 少,他也 容易 健康 長壽,所 以 禪
波羅 蜜有 這個 好處。
般若 波羅 蜜有 什麼 好處 呢?「大 人眾 中得 自在」。不 是說 是在 一般 的無 知無 識的 人,
你是 個大 王了,不 是;都 是 大人、都 是有 大福 德、有 大 智慧 的人 裡面,你 得自在。那就
是要 大智 慧, 沒有 大智 慧、 沒有 大福 德, 這是 不可 能的 。
所以 佛說 這六 波羅 蜜,佛法,佛 的大 智慧,這 就是 佛的 大慈 悲告 訴我 們,每一 個 人
都是 歡喜 可愛 的事 情,不 歡 喜有 不如 意的 事情。怎麼 樣 才能 夠如 意呢 ?你 要這 樣做,你
要修 六波 羅蜜,你就會 得如 意的 事情。這 不如 意的 事情 來了 的時候,心裡 面只 知道 憤 怒,
是沒 有用 的。以前 在香 港的 時候,有 那個 什麼 …… 就是 綁票 的事 情,叫什 麼野 狼案;從
香港 來的 也會 知道 ,他 的辦 法呢 ?天官賜 福; 這五 十萬 港幣 就過 來了 ,這 個事 不可 以 ,
不可 以用 這個 非法 的手 段。 佛告 訴我 們如 法地 去栽 培自 己, 將來 就會 得到 如意 的事 情 ;
非法 的事 情, 只有 自己 倒楣 了, 沒有可愛 的境 界的 。
所以 這上 面說,菩 薩「漸 漸 行六 波羅 蜜」;修 六波 羅蜜,這裡 說 是得 了無 生法 忍以
後, 他逐 漸地 行六 波羅 蜜, 那又 不同 了, 那不 是平 常的 境界 。
「得 一切 種智 」, 就是 得了 無上 菩提 了,得到 佛的 大智 慧了 。得 到佛 的一 切種 智 ,
「成 就佛 樹」,這 個「樹 」是譬 喻什 麼呢 ?就 譬喻 無上 菩提 的,成就 了無 上菩 提,就像
你種 樹, 這個 樹已 經長 好了 ,就 是這樣意 思。 那麼 這個 樹栽 培好 了以 後, 「以 華、 葉 、

2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果實 益眾 生」,華、葉、果 實 成 就「 皆 得 用 之」,這 個 話 什 麼 意 思 呢 ? 就 是「 以 華、葉 、


果實 益眾 生」,這 個樹 有華、樹有 葉、樹有 果 實,這 個 華、葉、果實 能對 於我 們人 有利
益的 ,對 於我 們有 利益。

須菩提!何等為葉益眾生?因菩薩摩訶薩,得離三惡道,是為葉益眾生。
「須 菩提 !何 等為 葉益 眾生 ?」這 底 下就 是再 加以解釋。說是 葉 利益眾生,這個 樹
有葉,樹 這個 枝,這個 枝幹 婆娑,有 很大 的蔭 可以 蔭涼,太陽 太 熱了,在 樹下 可以 有些
蔭涼,那 麼這 就是 一種 好處。但是 若 是成 佛了 以後,無 上菩 提的 樹,你 成 功了以後,你
怎麼 樣去 用葉 來利 益眾 生呢 ?這 地方說:「 因菩 薩摩 訶薩 得離 三惡 道,是 為 葉 益 眾 生 」,
菩薩 摩訶 薩得 了無 上菩 提的 時候,他 能教 化眾 生不 到三 惡道 去,不到 地獄 去、不 到 餓鬼
的世 界、也不 到畜 生的 世界。畜 生的 世界 是個 恐怖 的世 界,是太 苦了;餓 鬼的 世界 是 個
飢虛,沒 有水 飲、也沒 有飯 吃,就 長 期的 飢餓,這是 非 常苦 惱;地獄 裡面 就是 猛火、是
寒冰 ,有 寒, 大寒 、大 熱, 不得 了,這個 苦。
那麼因為菩薩摩訶薩得無上菩提以後,他能教導我們遠離三惡道,那怎麼樣遠離
呢? 就是 不要 做惡 事;不要 做惡 事呢,就 不到 三惡 道去。這 個佛 教的 理論 呢,你的 遭 遇
好、你的 遭遇 不好,完 全是 自己 創造 的,完全 決定 於你 自己 的思 想行 為,不是 外邊 有 力
量加 在你 身上 的,不是 這個 意思 。所以佛 法, 佛陀 或者 菩薩 就是 開導 我們 不要 做惡 事,
做惡 事是 不得 了。
「是 為葉 益眾 生」,這 就是 這個 樹它 的葉 能夠 利益 眾生 的地方;太陽 太熱,我 們 到
樹蔭 涼下 去,就可 以避 免這 個熱 的熱 惱,得到 清涼。因 為佛 菩薩 開導 我們 不要做惡,我
們不 會到 三惡 道去 受苦 ,那 麼這 就是葉益 眾生 。

何等為華益眾生?因菩薩得生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
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處,是為華益眾生。
「何 等為 華益 眾生 」呢?「 因菩 薩得 生剎 利大 姓、婆 羅 門大 姓、居士 大家、四天 王
天處,乃 至非 有想 非無 想天 處,是為 華益 眾生。」這 個 樹 長 的 華,這 個 華 是 非 常 美 麗 的 ,
我們 看見 ,心 裡也 感覺 到歡 喜, 這是一個 譬喻 。譬 喻什 麼呢 ?就 是「 因菩 薩摩 訶薩 」 ,
我們 眾生 因為 菩薩 摩訶 薩的 教導 ,教我們 像剛 才說 的, 你要 布施 ,行 布施 ,你 要持 戒 、
你要 忍辱,這樣 子 去用 功,或者 修學 禪定。你 這樣 子用 功呢,你 就生「 剎 利大姓、婆羅
門大 姓、居士 大家、四天 王 天處」,你多 做福 德,就 會 在… …,這剎 帝利 大姓 是人 間的
統治 階層,這 些國 王,這些 人。「剎 利大 姓」,這 個大 姓,他們 這些 人,這個 族姓 裡 面

2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的人,都 是大 福德,當 然也 可能 有智 慧、有權 力,所以 稱之 為「大姓 」。「 婆 羅 門 大 姓 」,


就是 讀書 人,有 知 識、有 智 慧,也 可 能 在 政 府 裡 作 官,也 是 這 些 人,所 以 也 是「 大 姓 」。
「居 士大 家」,「 居士」是 什麼 呢? 這個 居士 不是 我們 通常 稱為「居士」這個 意思,是
聚集 財富 ,積 聚了 很多 很多 的財 富,稱之 為居 士; 這種 人當 然也 可能 在政 府裡 做官 的 ,
所以 也之 稱為 「大 家」 。這 幾樣 是人間的,在 人間 裡面 有福 德的 人。
「四 天王 天處 」,這是 欲界 天;四天 王天、忉 利天、夜 摩天、兜 率天、化 樂天、他
化自 在天 ,這 是欲 界六 天, 享天 福,但是 都是 有欲 ,這 合起 來都 是修 福業 。修 的福 業 ,
這個福業能得到人間大富貴的可愛的果報,或者得到欲界天的可愛的果報,這是修福
業。 若是 修禪 定呢 ,那 就或 者得 色界天, 初禪 、二 禪、 三禪 、四 禪, 色界 天的 長壽 天 。
或者 得無 色界 天的 空無 邊處 天、識無 邊處 天、無所 有處 天、非想 非非 想處 天,那麼 在 那
裡享 天福 ,壽 命是 更長 了, 那更 是特 別的 自在 、特 別的 安樂 的。
「是 為華 益眾 生」,那麼 修 福德,修 大福 德,或者 修福 德,而 又 修禪 定,這樣 子得
到的 利益 ,就 像是 那個 樹的 華對 於人的利 益似 的, 這樣 子。

何等為果益眾生?是菩薩摩訶薩得一切種智,令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
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是眾生漸漸以三乘法,於無餘
涅槃而般涅槃,是為果益眾生。
「何 等為 果益 眾生 ?」這 果 益眾 生什 麼意 思呢?「是 菩 薩摩 訶薩 得一 切種 智,令 眾
生得 須陀 洹果、斯 陀含 果、阿那 含果、阿 羅漢 果、辟支 佛道、佛 道」,那 麼這 叫做「 果
益眾 生」。前面 的 葉、華 雖 然眾 生得 到利 益,那個 利益 實在 是暫 時的,不 是永久的,就
是它 會到 時候 又沒 有了。
「令 眾生 得須 陀洹 果」,「 須陀 洹果 」翻個 預 流,就 是 他證 悟到 聖人 的境 界了,最
先得 成聖 道的 這個 人,叫 做 預流。那 個「預 」字也 當個 先,預 先 的意 思;也是 出入 的入
意思。這 個「斯 陀 含果」翻 個一 往來,就是 一 往天 上、一來 人間,或者 是 一往人間、一
來天 上,那麼 也就 是得 阿羅 漢果 了。或者「 阿 那含 果」呢,就 是 不來,不 來人間了,他
到色 界天、無色 界 天上 去了。這個「 阿羅 漢果 」就是 無 生,就 是 沒有 生死 了;那 麼 這是
聲聞 人。 「辟 支佛 道」 ,這 出於 無佛法, 沒有 佛、 沒有 佛法 的世 界, 他能 夠無 師自 悟 ,
成為 獨覺。「 佛 道」呢,發無 上菩 提心 的 人,他 經 過 三 阿 僧 祇 劫 的 修 行,得 無 上 菩 提 了 ,
叫做 「佛 道」 。
「是 眾生 漸漸 以三 乘法,於 無餘 涅槃 而般 涅槃,是為 果益眾 生」,這三 類眾生;一
個聲 聞根 性的 人、辟支 佛根 性的 人、一佛 乘根 性的 人,「是眾 生 」。「漸漸」,他 們由

2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最初 的栽 培善 根,善根 成熟,又 努力 修行 得成 聖道,也 不是 一下 子就 成就 的,都是 漸 漸


地,以三 乘教 法,聲聞 乘、辟支 佛乘、一 佛乘 的教 法。「於 無餘 涅槃 而般 涅槃」,這 個
「無 餘涅 槃」就是 沒有 惑業 苦了,迷 惑的 煩惱 也沒 有了、這 個生 死的 業力 也沒 有了、這
個生 死的 果報 也沒 有了,那 麼叫 做「 無餘」,入於 不生 不滅 的;就是 不生 不滅 的真 理上
面沒 有惑 業苦 的事 情,叫 做「無餘 涅 槃而 般涅 槃」,在 無餘 涅槃 那裡 入涅 槃了。「 是為
果益 眾生 」, 這是 譬喻 這個 葉、 華、果來 利益 眾生 。

是菩薩摩訶薩,不得眾生實法,而度眾生令離我顛倒著。作是念,一切諸法
中無眾生。我所為眾生求一切種智,是眾生實不可得。
這是 解釋 度眾 生而 眾生 不可 得的道理。「 是 菩薩 摩訶薩,不得眾生 實法 」,這 個「 眾
生」我 解 釋過,就 是在 色受 想行 識這 個生 命體 上面,沒 有一 個真 實常住的 我,沒有;色
也好,也 不是 真實 常住 的,也是 眾緣 所 生、有 變 化 的;受、想、行、識 也 都 是 眾 緣 所 生 ,
也都 是有 變化 的。沒有 一個 不是 眾緣 所生,是 常住 不變 的一 個東 西,所以 叫做「不 得 眾
生實 法」。這個「 實」,這 個真 實這 個意 思是 什麼 呢? 不是 因緣 生的,不 是從 眾因 緣生
的,這 一 件事 東西,它就 叫 做真 實法;不從 因 緣生,它 就是 常住 的、是 不 變化的、沒有
老病 死的。若從 因 緣生,因 緣會 有變 化,這 個 所生 法它 就要 變化;有變 化,就叫 做 不真
實, 是這 樣意 思。
這個 菩薩 呢,「 不 得眾 生實 法」,看 見這 個在 生死 裡面 受苦 的這 一切 眾生,都 沒 有
真實 的東 西,都是 因緣 所生,他 去度 化這 樣的 眾生,「 令 離我 」,教 化他、叫 他遠 離「 我」
的顛 倒,教化 他遠 離各 式各 樣的 執著,不 要顛 倒。「 作 是 念 」,這 個 菩薩 心 裡 面 這 樣 想 ,
「一 切諸 法中 無眾 生」,在一 切因 緣生 法裡 面,沒有 一個 不生 滅變 化的,有 實 體 的 東 西 ,
是沒 有的。「我 所 為眾 生求 一切 種智,是眾 生 實不 可得 」,說 我 為了 教化 眾生,我 要求
無上 菩提 來度 化眾 生,而 眾 生實 在又 是不 可得 的,沒 有 真實 性的 東西 可得,都是 有 生滅
變化 的、 不真 實的。
那麼 這一 段呢 ,就 是讚 歎菩 薩度化眾 生,而眾 生又 不可 得, 沒有 真實 的東 西可 得 ,
是這 個意 思。 這一 段文 講完 了。
底下 第二 科, 如佛 歎。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知是菩薩為如佛,所以故?是菩薩因緣故,斷一切
地獄種,一切畜生種,一切餓鬼種,斷一切諸難,斷一切貧窮下賤道,斷一
切欲界、色界、無色界。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如

3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佛。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不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間則無過去未
來現在諸佛。世間亦無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三惡趣
及三界亦無斷時。
「須 菩提 白佛 言:世尊 !」須菩 提對 佛說:世 尊!「 當 知是 菩薩 為如佛」,須菩 提
對佛 說,說是 這個 菩薩 度化 眾生,還 知道 眾生 不可 得,這個 菩薩 和佛 是相 似的。佛 是 無
量功 德圓 滿的 人, 菩薩 雖然 功德 猶未圓滿 ,但 是他 和佛 是相 似的 ,這 是讚 歎他 這樣 子 。
「何 以故 ?」 底下 說個 理由 ,什 麼原因呢 ?
「是 菩薩 因緣 故,斷一 切地 獄種,一 切畜 生種,一 切餓鬼種 」:這個「地獄」,我
昨天 也說 過。地獄,本 來沒 有地 獄,為什 麼有 了地 獄呢 ?你 造了 地獄 的業 了,造了 地 獄
的罪 業,這個 地獄 的罪 業是 種子,由 這個 種子 生出 地獄 來的。「 一切 畜生 」也是,你造
了畜 生的 業力,你 就會 到畜 生的 世界 去;你 造 了餓 鬼的 業力,那 麼你 將來 就到 餓鬼 的世
界去,是 這樣 意思。我 們哪,這個殺 生、偷 盜、邪 淫 這 些 事 情,都 是 三惡 道 的 一 個 種 子 ;
或者 我們 願意 說謊 話、騙人、傷 害人,也 都 是 三 惡 道 的 事 情;妄 言、說 謊 話、說 離 間 語 ,
破壞 別人 的利 益,自己 從中 得便 宜,這都 是這 三種 惡道的因 緣。妄言,還 有個綺語。綺
語,就 是 說一 些放 逸的 話,別人 並沒 有放 逸,但是 你說 出來 種種 的那 種引 導人 發動 放逸
的心 情的 這種 語言、文字,寫出 來的 文字 也是;人家 本 來心 還清 淨,讀 了 你這本書,他
就開 始放 逸, 所以 這個 文字 也是 一樣,那 也叫 做綺 語。 妄言 、綺 語。 惡口 ,就 是罵 人 ,
說出 來的 話像 刀似 的,這 都 是有 罪過,妄言、綺語、惡 口。兩 舌,兩舌 就 是破 壞別 人的
感情。那麼自己的貪瞋 癡太重了,就會做這些事情;這 些都是三惡道的種子。
菩薩 能為 我們 宣揚 佛法 ,能 「斷一切 地獄 種、 一切 畜生 種、 一切 餓鬼 種」 ,能 斷 。
在這 個世 界上,能 像佛 法這 樣分 明地、明明 了 了地 告訴 我們:善 有善報、惡有惡報,只
有佛 教,只有 佛教 是這 樣子。中 國的 儒家 本來 是很 好,但是 也沒 有明 白地 說到這裡,也
沒有 明明 白白 地說 到這 裡。所以 這是 佛教 ……,所 以說,大 家都 是勸 人為 善,但是 佛 教
勸人 為善 是究 竟的 ,勸 人為 善是 究竟的, 所以 這是 菩薩 的難 得的 地方 。
「斷 一切 諸難」,這個「 難 」,佛法 裡面 說有 八難:這 個三 惡道 就是 三種 難,還 有
盲聾 瘖啞 難、佛 前 佛後 難、世智 辯聰 難,還有 長壽 天的 難,長 壽 天的難… …一 共 是 八 難 。
這個 八難 這個「難 」字 怎麼 講呢 ?這 個玄 奘法 師翻 個無 暇,就是 沒有 時間;沒 有什 麼 時
間? 沒有 學習 佛法 的時 間,所以 叫做「難」。三惡 道的 眾生 自顧 不暇,他 那個 身體 學 習
佛法 不行,很困 難,他那 個 環境 也不 容許。地 獄眾 生受 苦、餓 鬼 道也 是受 苦,畜 生 的世
界是 恐怖 的世 界,那能 學習 佛法 ?所 以這 是難,沒 有時 間學 習佛 法。這個 世智 辯聰 的 人,
他總 感覺 他有 道理,佛 法是 迷信,所 以他 也不 可能 來學 習佛 法。盲聾 瘖啞 的人,眼 睛 盲

3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了,自己 都不 能說 話了,或 者耳 朵也 聾了,這 學習 佛法 也有 困難。生 到長 壽天 去更 是 不


容易,因 為在 天上 這個 樂太 厲害,比 人間 的樂 還是 厲害;人 間的 樂若 是太 如意 了,都 不
容易 學習 佛法,若 生到 天上 去更 不容 易。生 到 色界 天、無色 界天,更是困 難。所以《阿
含經》上 說:佛 成 佛是 在人 間,而 不 在天 上,人間 容易 接受 佛教,天上 不 容易,不 是容
易的。
那麼 能「 斷一 切諸 難」呢,這是 菩薩 能宣 揚佛 法的 真理,使 令眾 生不 要做 種種 的 五
逆十 惡的 這些 事情,能 增長 眾生 的正 知正 見,使令 他有 正確 的思想,那麼 就能「斷 一 切
諸難 」。
「斷 一切 貧窮 下賤 」,這個「貧窮 下 賤」,我 們能 夠學 習佛 法,多做 功德,當然 也
就不 會生 到貧 窮下 賤的 世界 去。「 斷 一切 欲界、色界、無色 界」的這 一切 的眾 生;這個
色界 天、無色 界天 是有 高深 的禪 定,是比 欲界 是好 得多 了,但是 也有 無常 的問題,就 是
壽命 到了 也就 死掉 了,死 掉 了也 還是 要流 轉生 死的,所 以也 不是 個美 滿的 地方。若 修學
聖道 ,得 了涅 槃, 那就 是永 久地 安穩自在,所 以菩 薩說 法來 救護 一切 眾生 的。
「何 以故 ?是 菩薩 因緣 故,斷一 切地 獄種,一 切畜 生種,一切 餓 鬼種,斷 一 切 諸 難 ,
斷一 切貧 窮下 賤道 ,斷 一切 欲界 、色界、 無色 界。 」
在這 個經 論裡 面,常常 地講 故事;我 感覺 佛的 智慧 無量 無邊,也 就想 到聽 聞佛 法的
這件 事,需要 講故 事。我 初 開始,人 家請 我講 經的 時候,我還 不 明白 這個 道理,後 來才
明白 這件 事, 故事 ,是 需要 講故 事。
我現 在講 一個 什麼 故事 呢? 我以前是 講過,但 是在這裡,我看 再 講一遍也 好;也 有
的居 士告 訴我 ,以 前講 過的 故事 ,重新再 講! 還是 有這 個需 要的 。
佛在 世的 時候,有 兩兄 弟,兩兄 弟,哥哥 叫大 軍,弟 弟 叫小 軍。這個 大軍 年紀 當然
是大 了,就是 訂婚 了;訂 婚 了但 是沒 有結 婚,就是 到遠 方去 做生 意去,做 了生意,做了
很久 也不 回來。那 麼他 這個 未婚 妻年 紀也 漸漸 大了,原 來不 是大,總是 一 年一 年地 年紀
大了;年 紀大 了,她的 這個 父親,未 婚妻 的父 親就 不同 意。不 同 意,就 找 這個小軍,就
是大 軍的 弟弟 來說 ,說 :你 哥哥 很久都不 回來 ,那 麼這 樣子 ,我 這個 女兒 可以 嫁給 你 ,
同你 結婚 好不 好呢 ?說:不 可以 !不 可以 !這 個小 軍就 不同 意。那麼 這是 第一 次他 拒絕
了。隔 了 多久,他 又來 說這 個事,還 是拒 絕;就是 說了 多少 次都 不同意。不同 意,人年
紀大 了,總是 經驗 多,頭 腦 好一 點,他就 有這 個智 慧,智慧 呢,就想 出個 辦法 來,什麼
辦法 呢? 就是 有這 麼一 天, 從遠 地來 了一 個人 ,拿 著一 封信 ,就 送到 小軍 的家 裡去 了 ,
信裡 面一 打開 一看 ,喔 !說 是這 個大軍在 什麼 什麼 地方 做生 意, 有病 死掉 了, 死了 。
死了 以後 ,那 麼過 了多 少天 ,這個未 婚妻 的父 親又 來了,我 聽說 你的 哥哥 死掉 了 ,

3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那麼 這回 可以 了吧 ?這 回我 的女 兒可以許 給你 了,如 果 你不 同意呢,就 我 把這 個女 姟子


就嫁 給別 人了 。這 個小 軍想 了一 想、想了 一想 ;是 ,我 是得 到了 一封 信說 我哥 哥死 了 ,
死了,倒 是也 可以,就答 應 了! 答應 了,當 然 這就 是準 備結 婚的 事情,就 結婚了。結婚
不久,他 哥哥 回來 了,回 來,他弟 弟 聽說 了,就跑 了,馬上 就跑 出去。跑 出去了,想了
一想 、想 了二 想, 怎麼 辦呢 ?到 什麼地方 好呢?就 在舍 衛國 祇樹 給孤 獨園 出家 了。
出家 了,但是 這個 比丘 也是 常常 出來 托缽 化緣、托 缽乞 食,就聽 到這 個消 息。就 知
道他 來出 家, 這個 因緣 是這 樣子 ,那麼收 他做 徒弟 這個 人, 喔! 這樣 子! 我給 你落 髮 、
給你 受了 戒,你趕 快到 王舍 城去,不 要在 舍衛 國,就到 那 邊 去! 那麼 他就 到那 邊,到 了
王舍 城去 了。到 了 王舍 城裡,到那 邊 就是 用功 修行,很 用功,就 得了 阿羅 漢果了,你看
這個 事情 真是 !這 個人 有這 麼好 的善 根。
那麼 他哥 哥回 到家 裡面 就知 道了,就 是非 常地 憤怒,憤 怒的 時候,怎麼 辦 呢? 想了
一想,就 想出 個辦 法來,說:誰若 是能 夠把 這個 小軍 比 丘,頭 能 割 下 來,我 給 他 五 百 金 ,
五百 兩黃 金。這 個 重賞 之下,就有 人 貪圖 這個 黃金,就 來應 募,就同 意了,好! 就 有一
個人 說:好! 我可 以去 殺掉 他。那麼 這時 候,這個 大軍 拿著 五百 兩金 就給 他了,就 是 兩
個人 一同 地,就 知 道他 ……,你看 這 個世 界上 的事 情沒 有秘 密,知道 他已 經到 王 舍 城去
了,也 就 知道 是在 靈鷲 山,怎麼 怎麼 地… …。那麼 這一 天就 找到 了,找 到 的時候,看到
是某 某人,看 到這 個小 軍比 丘在 那兒 靜坐,坐 在那 裡,坐在 那裡 的時 候,應募 這個 人 心
裡面,一 看,非 常 的如 法,坐在 那裡 威儀 非常 的好;哎 呀! 這麼 一個 好人,為什 麼 要殺
掉他 呢? 我若 不殺,這 五百 兩金,他 要要 回去 了,還是 殺! 就拿 個箭,拿 著對 準了 就 是
射。一 射 呢,這 個 箭回 來了,把這 個 大軍 射死 了。這 個 事情 真是 ……,我 這麼想:這個
阿羅 漢有 聖道,他 在入 定的 時候,怎 麼可 以射 死呢 ?所 以這 個箭 它就 會回 來了,把 這個
大軍 射死 了。
射死 了, 當然 這五 百兩 金還 是這個人 拿去 了。 拿去 了, 他哥 哥死 掉了 ,還 沒有 死 ,
但是 這個 毒箭,就 痛得 不得 了,也 不 久就 死掉 了。死 掉 了以 後呢,就變 成 蛇了,變 成蛇
了,牠念 念之 中還 是要 殺掉 他的 弟弟,所 以變 成蛇 的時 候,就跑 到弟 弟住 處的門,門 軸
那個 地方,在那 裡,那個 蛇 就住 在那 裡,住 在 那裡,而 這個 小軍 比丘 出入 的時候,就是
要開 門關 門嘛 !這 門一 開一 關,就把 這個 蛇擠 死了。擠 死了,這 個蛇 是更 瞋恨,雖 然 是
個蛇,但 是心 裡明 明了 了地,並 不糊 塗啊 !那 麼他 就又 變成 蛇,變成 一個 小的 毒蛇,不
是那 麼大,小 的毒 蛇,毒蛇 呢,就跑 到小 軍比 丘平 常在 他住 處那 個屋 子裡 坐禪,上 面 那
個天 篷那 裡,在 那 裡。這 一 天,這 個 毒蛇 一掉 下來,就 碰到 他的 身上 了,這個 小軍 比丘
就被 毒, 就毒 死了。

3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但我 在想 這件 事,這個 小軍 比丘 心裡 明白 的;小軍 比丘 他是 個阿 羅漢,是 個有 神通


的阿 羅漢,他一 入 定,他 就 知道 他哥 哥來 殺他,這些 都 是明 白的。但是他 第一 次 要 殺 他 ,
他不 同意 ,當 然阿 羅漢 不會 說是 有意的要 殺他 哥哥 ,沒 有這 種事 ;但 是不 同意 的時 候 ,
自然 就是 回去 了。以後 又變 成蛇、又 變成 蛇這 個事,小 軍比 丘都 是明 白的。最 後這 個 情
形, 我這 麼想 呢, 他弟 弟同 意了 ,好了! 你要 我命 ,我 還給 你就 是了 ,就 給你 就是 了 ,
所以 這個 蛇掉 在他 身上,就 把他 毒死 了,毒死 了這 個事 情,這件 事,舍利 弗尊 者在 他 住
處的 旁邊 ,給 他辦 這個 後事 。這 件事在《 雜阿 含經》裡 面說 了一 半, 沒有 完全 說。
舍利 弗尊 者就 把這 件事 就報 告了佛,就有 其他 的比 丘來 請問 佛,說是:這 個小 軍比
丘出 家也 沒有 多久,就 得阿 羅漢 果。得了 阿羅 漢果,為 什麼 還會 被毒 死呢 ?佛說:他 過
去世 是一 個打 獵的,到 山上 射這 個天 上飛 的、地上 走的,反 正就 是要 去害 這些 禽獸。可
是那 個地 方有 個辟 支佛 在那 裡住,那 個深 山裡 面有 辟支 佛在那兒 住。這 個 辟支 佛在 那兒
住,就看 見這 個打 獵的 人,或者 是用 網、或者 是怎 麼地 去傷 害這 個獸,這 個辟 支佛 是 慈
悲嘛,有 的獸 來了,他就 驚 這個 獸,叫獸 跑過 去,就 打 不到,你 網也 網不 到、打 也 打不
到,那 麼 這個 打獵 的人 就不 高興 了,就用 毒箭 射這 個辟 支佛,就 把辟 支佛 …… 也是 中了
箭;但 是 辟支 佛不 是平 常人 哪,就 是 飛到 虛空 裡,現 出 種種 的神 通,現 出 神通,那 麼這
個打 獵的 人一 看,哎呀 !這 個人 不是 平常 人! 他又 向他 磕頭 求懺 悔,但 是 辟支 佛就 這樣
入涅 槃了。佛 說:這個 打獵 的人 是誰 呢? 就是 小軍 比丘,他 用毒 箭射 這個 辟支 佛,他 從
那麼 以後,五 百生 常是 被毒 箭射 死,到最 後這 一生,現 在得 阿羅 漢果,這 最後 的就 是 第
五百 生。所以 這個 小軍 比丘 以前 是一 個打 獵的,不但 是 殺害 了一 般的 禽獸,還殺 死 一個
辟支 佛,所以 這個 罪過 是很 大的,所 以有 這樣 的惡 事呢,也 就有 這樣 的惡 報;但是 這 件
事只 有佛 才知 道,因為 這個 時間 來說 是很 久遠 久遠 的,這個 因果 的報 應,佛才 能說 得清
楚。
這上 面說「是 菩薩 因緣 故,斷一 切地 獄種,一 切畜 生 種,一 切餓 鬼 種,斷 一 切 諸 難 ,
斷一 切貧 窮下 賤道,斷 一切 欲界、色 界、無色 界。」所 以 我 們 佛 教 徒 應 該 受 持 三 歸 五 戒 ,
同時 應該 學習 十善 法,使令 我們 三業 清淨,沒 有過 失,應該 這樣 學習;就 是我 們出 家 人
也一 樣,應該 注意 這三 業清 淨。尤 其 是口 業;妄言、綺 語、惡 口、兩舌,我們 人多 數容
易犯 口過。佛教 徒 還好 一點,不是 佛 教徒,當 然我 說這 話,不 是 佛教 徒可 能不 同意;不
是佛 教徒 ,多 數是 說話 ,說 謊話 不算一回 事; 當然 ,佛 教徒 是不 應該 這樣 子的 。
「佛 言:如是,如 是,須菩 提! 當知 是菩 薩摩 訶薩 如佛!」須菩 提這 樣讚 歎菩 薩 為
如佛,像 佛能 夠度 化眾 生,斷除 去三 界內 一切 的眾 生。不但 是三 惡道 眾生,就 是 欲 界 天 、
色界 天、無色 界天 的眾 生,佛也 要度 化他 們。菩薩 也能 這樣 做,所以 菩薩 如佛,這 樣意

3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思。 這底 下佛 就印 可這 件事 ,這 底下分三 段。 第一 段是 生善 。
「須 菩提 !若 菩薩 摩訶 薩不 發心 求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世間 則 無過 去、未來、現
在諸 佛」,這 裡讚 歎菩 薩的 偉大。若 菩薩 摩訶 薩他 最初 的時 候,他若 沒有 志願 去求 無 上
菩提 的話,他不 發 這個 心,世間 上就 沒有 過去 的佛、也 沒有 未來 的佛、也 沒有 現 在 的 佛 ,
就沒 有佛。而這 個 話呢,沒 有說 須陀 洹、斯 陀 含、阿 那 含、阿 羅 漢、辟 支 佛,這 些人若
不發 出離 心,世 間 上就 沒有 過去、現 在、未來 諸佛,不 是這 麼說 的。為 什 麼不 這麼 說呢 ?
因為 這個 聲聞 人,這個 阿羅 漢和 辟支 佛,他們 在世 間的 時候,有 可能 會教 化眾生,但 是
壽命 到了,他 就入 無餘 涅槃 了,入了 無餘 涅槃,他 不能 再來 到人 間弘 揚佛 法、度化 眾 生
的,不 能 來到 世間 來建 立佛 教的,不 能;只 有 佛才 能。而佛 是果,果從因 來,因 來,由
菩薩 來的,要有 菩 薩,他 努 力地 修六 波羅 蜜廣 度眾 生,才能 成佛;成 佛 了,能在 沒 有佛
法的 地方 建立 佛法。
從這一段文來看,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來的;而不是說大乘佛法由小乘佛法來
的,因為 小乘 的阿 羅漢,他 不能 夠弘 揚佛 法,他入 無餘 涅槃 了嘛 !入 了無 餘涅槃,世 間
上的 眾生 受苦,他 不管 了,世間 上不 會再 有佛 法的;再 有佛 法,不是 因為 阿羅 漢、辟支
佛,而 是 因為 菩薩 和佛 的。所以《 阿 含經》怎 麼回 事?《阿含 經 》只能 勸 你,勸 導你得
阿羅 漢果、或者 得 辟支 佛,就是 這樣 入無 餘涅 槃了,沒 有說 菩薩 道。菩 薩 道呢,是 在大
乘佛 法裡 面,《 摩 訶般 若波 羅蜜 經》,大乘 經 典才 有菩 薩道,有 菩薩 道才 有菩 薩,有菩
薩行 菩薩 道才 有成 佛。因為 菩 薩 不入 無餘 涅槃,不 入無 餘涅 槃,他不 斷地 修行,不 斷 地
度化 眾生,功 德圓 滿才 成佛;成 佛就 能夠 弘揚 佛法,弘 揚佛 法的 時候,這 時候 出來 才 有
聲聞 人、 才有 緣覺、才 有阿 羅漢 。
所以 若菩 薩不 發無 上菩 提心,世 間上 沒有 佛,世間 上也 沒有 辟支 佛、也沒 有阿 羅 漢、
也沒 有阿 那含、斯 陀含、須 陀洹,都 沒有,這 些聖 人都 沒有。沒 有佛、沒 有人 來建 立佛
法, 那有 這些 聖人 呢?
「三 惡趣 及三 界亦 無斷 時」,若 沒有 人成 佛的 話,沒有 菩薩,就 沒有 人成 佛了 的 時
候,這 世 間上 的三 惡道 和這 個欲 界、色界、無 色界 的人,也沒 有 斷滅 的時 候,一 直 地是
在生 死流 轉。 因為 什麼 呢? 因為 沒有 人教 化嘛 !沒 有人 宣揚 真理 ,他 不能 斷生 死的 。

須菩提!如汝所說,是菩薩摩訶薩當知如佛,如是!如是!
「須 菩提 !如 汝所 說,是 菩 薩摩 訶薩 當知如佛」,佛 又 招呼 須菩提:像 你說,是 對
的啊 !菩 薩能 發菩 提心、能 成佛、能 教化 眾生,和 佛相 似啊 !佛 能教 化眾 生,菩薩 也 和
佛相 似, 也能 教化 眾生 ,所 以是 「如是! 如是 !」 你說 得對 !你 說得 對!

3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須菩提,當知是菩薩實如佛。何以故?以如故說如來,以如故說辟支佛、阿
羅漢、一切賢聖,以如故說為色乃至識,以如故說一切法乃至有為性、無為
性。是諸如如實無異,以是故說名為如。諸菩薩摩訶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
得名如來。
「須 菩提,當知 是 菩薩 實如 佛」,這 底下 是第 三段,又 說出 來不 同的 理由。這位 菩
薩真 實是 如佛 啊! 這句 話是 正確 的。「何以 故 ?」什 麼 原因 ?「 以如 故說 如來;以 如故
說辟 支佛、阿羅 漢、一切 賢 聖;以 如 故說 為色 乃至 識;以如 故說 一切 法乃 至有為性、無
為性。是 諸如,如 實無 異,以是 故說 名為 如。諸菩 薩摩 訶薩 學是 如得 一切 種智,得 名如
來。 以是 因緣 故, 說菩 薩摩 訶薩 當知如佛 ,以 如相 故。 」
這是 第三 段,又說 出來 一個 理由。前 面是 說生 善和 滅惡,生 出世 間的 善法,因 為 有
佛,你 才 能夠 說法,才能 有 人得 聖道,那麼 這 是生 善。這個 三惡 趣及 三界,也就 可 以中
斷了,不 流轉 生死 了,也就 是滅 惡。這底 下第 三段 說什 麼意 思呢 ?為 什麼 能夠生善、能
夠滅 惡呢 ?就 因為 你能 夠明 白了「 如」的道 理,你才 能做 這件 事。你若 不明 白「諸 法 如」,
你不 能夠 教化 眾生 滅惡 生善 的, 是不能的 。
「何 以故 ?」為 什 麼菩 薩是 如佛 呢?「以如 故 說如 來」,說出 個 道理 來。因為 他圓
滿地 覺悟 了諸 法如 的道 理,所以 說這 個人 是佛,「以 如 故說 如來 」就是 這 個意思。這個
「如 」就 是「 無差 別相 」的 意思,無 差別 相是 什麼 ?因 為我 們現 在所 看的 這一 切世 間 上
的一 切相,都是 有 差別 的,長短 方圓、青黃 赤 白,各 式 各樣 的,你看 那個 樹也 是各 式各
樣的、花 也是 各式 各樣 的、這個 房子 也是 各式 各樣 的,乃至 同樣 是建 築師,造 的房 子 各
式各 樣的。就是 不 管是 山、是河、是 大地、是 人物、鳥 獸,一 切 一切 都是 有差別的;有
差別 就不 是「如 」。但是 差 別的 這一 切事 情都 是因 緣有 的,因 緣 有的,本 身就 是畢 竟空
的,在畢 竟空 上是 無差 別相 的,就叫 做「 如 」。譬如 說 這 個 房 子 和 那 個 房 子 都 是 不 一 樣 ,
但是 這個 房子 的如,和那 個 房子 的如 是無 差別 的,你 能 覺悟 了這 無差 別相的如,你 就是
聖人 ;圓 滿地 覺悟 了這 個如 ,那 就是佛, 是這 樣意 思。 所以 「以 如故 說如 來」 ,當 然 ,
為了 明白 ,就 是一 切法 空就 是如 ,是這樣 意思 。
「以 如故 說如 來,以如 故說 辟 支 佛、阿羅 漢、一切 賢聖 」,這 一 切賢 聖人 都是 覺悟
了「如」的道 理才 成就 的,《金剛 經 》上說:「一切 賢 聖皆 以無 為法 而有差別」,也是
這樣 意思。
「以 如故 說為 色乃 至識,以 如故 說一 切法 乃至 有為 性、無為 性」,「以 如 故說 為色
乃至 識」,這個 色 受想 行識,一切 眾 生的 生命 體,都 是 這五 種成 分組 織成 就的,組 織成

3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的。這個 色就 是我 們的 眼耳 鼻舌 身,都是 地水 火風 這個 物質 它成就的。這 個物 質成 就 的,


也是 因為 它的 本性 是空 的,然後 才成 為色 的;譬如 說這 個地 方有個房 子,這個房子,原
來這 個地 方是 畢竟 空,是沒 有房 子的;沒 有房 子呢,所 以有 因緣 在這 裡造 一個房子,這
就是「以 如故 」說 這裡 有個 房子。若 是這 裡已 經有 了房 子了,不 可能 同時 同地 再有 個 房
子,那 是 不可 能的;一定 是 原來 是沒 有。原 來 是沒 有的,所以 也叫做「本 無」,也 叫做
「本 性空 」。 《中 觀論 》上 說: 「以有空 義故,一 切法 得成 」, 就是 這個 道理 。
所以 「以 如故 說為 色」 ,以 如故說為 受想 行識,都 是這 樣意 思。 譬如 說這 一個 人 ,
他原 來不 相信 佛法,他 的思 想和 佛法 的思 想衝 突的,像 蕅益 大師,這 印光 老法師,原 來
他是 謗毀 佛教 的、不相 信佛 教的,他 的思 想和 佛教 接觸 的時 候就有衝 突。有衝突,但 是
為什 麼他 又能 相信 佛教 呢? 因為 不決 定,世 間 上的 事情 都是 不決定的,這 個思 想本 身是
因緣 所有 的,由因緣造 成的,這 個不 同的 因緣 一來 衝擊 他的 時候,他 這個 思想 就會 變 化,
所以 還能 夠信 佛。如果 說若 是他 那個 思想 不是 因緣 有的,因緣 就 不能 影響他;不 能 影響
它,它就 是固 定了,就 不可 能再 變化,不 可能 再變 化的。我 們說 這個 有的 人年 輕力 壯 的
時候,或 者他 是很 有學 問的,他有 他 的見 地,他不 相信 佛法、不 相信 善惡 果報,認 為這
都是 迷信;但是 他 若做 惡事 的時 候,心裡 還是 有點 疑疑 惑惑 地;倒是 有沒 有果 報呢 ?還
是疑 疑惑 惑,因為 疑惑 的關 係,他有 時候 會做 善;哎呀 !我 以前 做了 很多 的惡 事,如 果
惡有惡報,那怎麼辦呢?還是做點善事吧!那麼將來若有善有善報呢,我 將來還有希望
能夠 有善 報, 所以 這惡 人也 會做 善,也會 做善 的, 不決 定的 。
我以 前也 提過,唐 太宗 原來 沒有 見到 玄奘 法師 的時 候,玄奘 法師 從印 度還 沒有 回來
的時 候,這個 唐太 宗是 不信 佛的,他 自己 公開 的說,他 不信 佛法。他 也是 做了 很多 的 惡
事,他把 他哥 哥殺 死了,把 他弟 弟也 殺死 了,還是 殺死 了很 多的 人了,他 心裡 面也 是 疑
疑惑 惑的,所 以他 後來 造了 很多 廟,在東 北也 有唐 太宗 造的 廟,在各 地方 都是 有,很 多
的廟 的。我想 他為 什麼 要這 樣做 呢? 他心 裡面 害怕,他 心裡 害怕,所 以是 不決定。這 樣
說, 所以 從佛 法的 道理 來說 ,從 現在的社 會上 真實 的情 況來 說, 佛法 的弘 揚不 是太 難 ,
不是 太難 ;只 要我 們佛 教有 人, 弘揚佛法 不太 難, 就是 沒有 人就 不行 ,沒 有人 不可 以 。
所以 這個 唐太 宗遇 見玄 奘法 師以 後,可能 是在《瑜 伽師 地論 》翻 完了 以後,就 是他 臨 死
那一 年吧,唐 太宗 他向 玄奘 法師 說:我想 做點 功德,什 麼功 德最 大呢 ?問 玄奘法師。玄
奘法師說:這個世間上這個眾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不明白道理啊!就是要為他宣揚佛
法、開 導 他的 智慧,這件 事 非常 重要,這件 事 非常 有功 德;但 佛 法本 身不 能弘揚,要依
賴人;依 賴人,誰能弘 揚佛 法呢 ?就 是要 出家 人。所 以 你現 在若 想要 做功 德,做 大 功 德 ,
你就 是度 人出 家,這件 事功 德 最 大,玄奘 法師 給他 出這 麼個 主意。於 是手 他下 令,全 國

3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的寺 廟,每一 個寺 廟裡 面度 五個 人出 家,但 是 玄奘 法師 住的 這個 廟,那 個 時候 好像 是在


弘福 寺( 這三 潘市 也有 個弘 福寺 ),那時 候在 長安 有個 弘福 寺, 多, 他度 二十 五個 人 ,
好像 ,這 窺基 法師 就是 那時 候出 家的。
所以 從這 個道 理上 看呢,一 切法 都沒 有決 定性,這 個「 無決 定性 」就 是一 切法 空 的
意思,就 是「如 」的意 思。所以 從這 裡說 呢,世間 上的 事情 都是 容易 轉變 的。這 個 色受
想行 識,「以 如故 說為 色」,以 如故 說為 識。說「 如」,這 些物 質的 轉變,物 質,當然
這個 變化 因緣 性也 是非 常大,但 是總 是以 識為 本,以心 為 本,心 的轉 變性 非常重要。我
們的 生活 的問 題固 然也 重要,但是 思 想的 問題 特別 重要,所以 佛 法,佛 陀 常是 宣揚 佛法
來覺 悟這 一切 迷惑 顛倒 的眾 生的。所 以「以 如 故說 為色 」,就 是 以本 性空 故,有 因 緣故
才有 色;以本 性空 故,以 因 緣故 才有 識。若 一 切法 都不是「如」,而是 有 真實 性,那就
不能 變動 ,不 可以 變動 ,所 以「 以如故說 為色 乃至 識」 。
「以 如故 說一 切法 」,一 切的 眼耳 鼻舌 身意、色 聲 香 味觸 法、乃 至 十 八 界、一 切 法 ,
都是 以如 而才 有這 一切 法的。「乃 至 有為 性、無為 性」,也都 是 因如 而這 樣說 的,一切
有為 法都 是因 如而 成就 的,因有 為法,而就 說 無為 法;若沒 有有 為,無 為 也不可得,這
在本 經上 是這 樣,有這 樣意 思。「是 諸如,如 實無 異」,這一 切 法是 有差 別的,但 是這
個差 別的 法的 本性「如」,彼此 是無 差別 的,真實 是無 差別 的,「如實無 異」。「 以是
故說 名為 如」 ,因 此而 說名 為如 的。
若是 覺悟 了這 個「 如」 ,就 是聖人, 為什 麼呢?我 們這 個煩 惱, 是在 一切 有為 法 、
有差 別相 上才 有分 別心,才 執著 有我、有 法、有各 式各 樣的 煩惱 現起 來;若是 諸法 如 的
時候,那 地方 不生 煩惱,沒 有煩 惱可 生。那個 地方,我 們讀 這個《心經》:「 是諸 法 空
相不 生、不滅、不 垢、不 淨 ……,是 故空 中無 色、無 受 想行 識、無眼 耳鼻 舌身 意、無色
聲香 味觸 法」,我 們這 個心 在色 受想 行識 上生 煩惱、在 眼耳 鼻舌 身意 上生 煩惱,在 色 聲
香味 觸法 上生 煩惱 ,在 「如 」的 地方是沒 有煩 惱可 生的 ,因 為沒 有引 生煩 惱的 因緣 故 ,
所以 見到 如以 後,就是 斷一 切煩 惱,就成 為聖 人了,這 個 道 理是 這 樣 意 思。「 如 實 無 異 ,
以是 故說 名為 如」 。
「諸菩薩摩訶薩學是如,得 一切種智,得 名如 來」,這 個「 諸菩 薩摩訶薩 學是 如」,
他發 了無 上菩 提心 以後,他 在修 四念 處的 時候,觀身 不 可得、受 不可得、心不可得、法
不可 得,觀身 受想 法不 可得。「須 菩 提! 汝意 云何,可 以身 相見 如來 不?《金剛經 》上
說:可以 身相 見如 來不 ?不 也,世尊 !不 可以 身 相 得見 如來 」,就是 我們 哪… …釋 迦 牟
尼佛 向須 菩提 尊者 說:說是 這個 人來 拜佛,看 見佛 了,看見 佛就 是看 見佛 的身相,這 就
是見 到佛 了,可 以 這麼 說嗎 ?「不 也,世尊 ! 」須菩 提 尊者 他是 阿羅 漢,他明 白這 個道

3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理了,說:不 是的 !不 是的 !不 可以 說我 看見 佛的 身相,他 的身 體有 三十 二相,這 就 是


佛了。「 不也,世 尊! 不可 以身 相得 見如 來」,不可 以 因為 看見 佛的 三十 二相,就 是見
到佛了,這是錯誤。為什麼呢?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看見諸法如才是見
到佛 的, 是這 樣意 思。
我們 用功 修行 的時 候,有 的 時候 也可 能會 在靜 坐的 時候,或者 是 作夢,看 見有 殊勝
的境 界的 時候,自 己當 然也 生歡 喜心,可 是若 是從《金 剛般 若波 羅蜜 經》上的 理論 來 看
呢, 「凡 所有 相皆 是虛 妄」 ,都 是虛妄、 都不 真實 ,心 不應 該去 執著 ,應 該是 這樣 子 。
若是 我們 常常 地學「諸法 如 」,常 常 地學 習《 金剛 般若 波羅 蜜經 》的話,自然 是體 悟到
這裡。體 悟到 這裡 的時 候,這個 人就 不是 平常 人了,他 就能 夠遇 見什 麼境 界,冷 的 境 界 、
熱的 境界 ,得 、失 這一 切的 境界 ,他心不 動, 心就 不動 了, 是沒 有問 題的 。
「是 諸如,如 實無 異,以是 故說 名為 如,諸菩 薩摩 訶薩 學是 如得 一切 種智,得 名 如
來」,說 我們 若想要成 佛,怎麼 樣 成 法 呢 ? 就 是 學 這 個 諸法 如。「 如 來 者,諸 法 如 義 」,
《金 剛經 》上的 話。我們 怎 麼樣 學習 佛法 才能 成佛 呢? 就是學「 諸法如」,你常 心 裡面
這樣 觀想、思惟、觀察。這 樣思 惟、觀察 就是 毘缽 舍那 的觀,再 加上 個奢 摩他,平 衡這
個觀;因 為你 不修 奢摩 他、只是 修毘 缽舍 那,我們 的身 體受 不了、不可 以,一定 要 修奢
摩他。修 了奢 摩他 呢,一方 面能 幫助 你這 個身 體減 少病 痛,能增 長健 康,那麼 你就 用 功
修行,也 更容 易一 點,同時 呢,它又 能夠 幫助 你的 毘缽 舍那 去見 諸法 實相 的,所以 這 個
奢摩 他還 是要 修。
這裡 邊呢,只 是講 這個 重要 的地 方說,「 學 是 如,得 一 切 種 智 」,說 我 們 學 習 佛 法 ,
怎麼 叫學 習佛 法?學一 切法 如,這 就 名為 學習 佛法。就是觀 這個 身、受、心、法 都 是不
可得,觀 心不 可得,過去 心 不可 得、現在 心不 可得、未 來心 不可 得。那 個 人表 面上 很和
善,但是 心很 惡的,要 叫他 小心 啊! 固然 也是 對的,也 不能 說不 對,但是 你若 想修 行 的
時候 呢,「覓 心了 不可 得」,應該這 樣學 習 啊 ! 我 們 只 是 每 一 天 就 是 讀《 金 剛 經 》的 文 ,
我們 這樣「如是 我 聞」這 樣 讀,這 就 是我 修行 了,有 功 課了;念 楞嚴 咒、念大悲咒、念
十小 咒、念很 多的 陀羅 尼咒、讀 很多 的經,這 就是 用功 修行 了! 是! 這也 是修 行。但 是
這只 是起 碼的、才 開始 的而 已,只 是 種一 點善 根,想 要 得無 上菩 提還 很遠 啊! 怎麼 樣才
能得 無上 菩提 ?「 學是 如」,才是 對 的。「學 是如,得 一切 種智 」,要學 習這 個如,這
樣呢 ,就 是要 修止 觀才 可以。
這個 佛教,佛教 史,佛教 的 歷史 有正 法、有 像 法、有 末 法。什 麼 叫做 正法 ?就 是佛
教徒 能學 習「諸 法 如」,那 是正 法。什麼 叫做 末法 ?佛 教徒 就是 唱,唱頌、唱一唱,然
後照 經本 子念 一念,啊! 我 就有 修行 了;不 能 學諸 法如,是名 為 末法。當 然,你 還 能念

3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經、還 能 拜佛 也好 嘛! 能念 阿彌 陀佛 還是 好嘛 !好 過沒有念 佛、好過 沒有 念經、好 過沒


有念 咒,還是 好,也可 以栽 培善 根,願生 阿彌 陀佛 國也 是非 常好 了,但是 你想 現在 得 無
生法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若是……如果我們不學習經論,我們也不知道這回事情,
怎麼 叫做 …… ;我 們不 知道 「學 是如,得 一切 種智 ,得 名如 來」 ,我 們不 明白 這件 事 ,
不知 道這 件事。那 麼我 們就是幹 什麼 呢? 我們 佛教 徒幹 什麼 呢? 那麼 很容 易知 道現 在 我
們佛 教徒 幹什 麼。 在家 的佛 教徒 一天幹什 麼? 出家 的佛 教徒 每天 幹什 麼? 很容 易知 道 ,
就是 做這 些事。做 這些 事也 是好,因 為實 在說 來呢,就 是現 在末 法時 代,眾生 根 性 鈍 了 ,
你讓 他學「如 」,學不 來啊 !就 是我 們少 少地 做些 功德 還可 以做,勉 強地 可以 受五 戒 十
善,可能 也可 以做。但 是學「諸 法如 」,學不 來。學不 來呢,我 在想 啊,佛教 的領 導 人
也有 關係,也不 能 全 說 …… 我們 這些 人哪 ……,這話 好 像我 們自 己沒 有做 對事 情,又埋
怨這 個領 導人 不對。當 然,我這 麼看,領 導人 也是 應該 負責,但 是我 們自 己為 什麼 沒 有
遇見 那樣 的領 導人 呢? 那就 是你 自己 要負 責了 !為 什麼 沒有 遇到 ?為 什麼 他遇 見了,你
沒遇 到? 還是 我們 自己 也有 因緣。
這個 學習 「諸 法如 」有 個好 處,心裡 面太 平; 就算 是你 還沒 得聖 道, 心裡 面太 平 、
平靜。你 不學 習諸 法如,我 們現 在佛 教徒 做這 些事 情,你心 裡面 還是 不太 平,你心 裡 面
有很 多的 問題 不能 解決,這 佛教 徒和 非佛 教徒 不是差很 多的。若 是你 能學諸法 如,那可
是不 同,和非 佛教 徒不 一樣,不 一樣 的;有可 能你 現 在 就能 夠得 無生 法忍 了,這是 有 可
能的 。「 學是 如, 得一 切種 智, 得名如來 。」
這句 話我 也常 說,我現 在還 想再 重覆 一下,就 是在《 大 莊嚴 論》上說 一件 事。當 然
這不 是中 國的 事情,是 印度,一 個優 婆塞,就 是受 了五 戒的 一個 居士,有 一天 他看 見 三
十二 相、 八十 種好 的佛 放大 光明 ,有很多 的比 丘圍 繞著 ,來 了。 來了 呢, 就為 他說 法 ,
他就 聽,聽他 說法。聽完 了 的時 候,這個 優婆 塞說:你 不是 佛! 會說 這句 話。若 是 我們
今天 的佛 教徒,能 有這 個膽 量、能有 這個 智慧,會 說這 句話:你 不是 佛! 會敢 說這 句 話
嗎? 不要 說有 三十 二相,只 有一 相,你可 能就 得趕 快要 磕頭 了,你還 敢說:你 不是 佛!
你敢說這句話嗎?那麼為什麼那個優婆塞會說這句話呢?因為那個優婆塞他學習佛法
了,他知 道什 麼是 佛法。那 個三 十二 相、八十 種好 那個 人,為他 說的 佛法 和他 學的 佛 法
不一 致;不一 致,他就 說:你說 的不 是佛 法。你說 的不 是佛 法,所以 你不 是佛。他 說完
這句 話呢,那個 三 十二 相、八十 種好 的人,就 恢復 了本 來面 目,原來 是個 魔王,不 要說
你還 …… 你具 足一 個相、具 足兩 個相,你 就是 現出 三十 二相,還 原來 是個 魔王。這 個 魔
王就 讚歎:釋 迦牟 尼佛 太偉 大了 !不 要說 阿羅 漢,一個 在家 居士,五 戒的 居士,他 知 道
我不 是佛 ,知 道我 是魔 ,是 釋迦 牟尼佛的 偉大 !

4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但是 我們 現在 回頭 想,他 是 學過 佛法 了;他 若 不學 習佛 法,他 敢 說這 句話 嗎? 不敢


說這 句話 的。那 麼 我們 末法 時代 的佛 教徒 不學 習佛 法,不要 說是 在家 居士,連出 家 人都
在內 !當 然,我不 敢說 每個 都是 這個 樣子。假 設見 到一 個,不要 說三 十二 相,就說 三 十
相、具 足 十相 吧! 會怎 麼樣 ?心 裡會 怎麼 想? 若是 做夢,夢見 有 三十 二相的人,唉 呀!
不得 了, 我見 到佛 了, 會怎 麼想 啊?所以 從這 些事 情看 出來 ,末 法時 代的 眾生 的可 憐 ,
可憐 啊! 從這 些事 情,從我 們讀 經、學習 的經,從 佛教 史上 看,學習 佛法 的重 要可 以 知
道了 。不 學習 佛法 ,也 就是 末法 的現象了 ,不 學習 佛法 。
「學 是如,得一 切 種智,得 名如 來」,這裡 面 的意 思是 很多,我 就略 說了,就說 到
這裡。

以是因緣故,說菩薩摩訶薩當知如佛,以如相故。
「以 是因 緣故 ,說 菩薩 摩訶 薩當知如 佛」 ,因 為前 面這 個因 緣, 所以 說菩 薩如 佛 。
「以 如相 故」,因 為菩 薩也 覺悟 了「 如相 」,和佛 覺悟 的「 如相 」是 無差 別。當然 菩 薩
所覺 悟的 如是 無差 別,但是 能覺 悟的 智慧 有點 差別;能 覺悟 的智慧,菩薩 還沒 圓滿,所
以還 不能 說是 佛; 只能 說「 如佛 」,而不 能說「即 是佛 」, 還不 能這 麼說 。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學如般若波羅蜜,菩薩學如般若波羅蜜,則能
學一切法如。學一切法如,則得具足一切法如。
「如 是,須菩 提! 菩薩 摩訶 薩應 學如 般若 波羅 蜜,菩 薩 學如 般若 波羅蜜,則能 學一
切法 如。」這底 下 呢,是 第 三科 勸學 如,勸 我 們佛 教徒 要努 力地 學習 諸法 如,要 這 樣學
習。「如 是,須 菩 提! 菩薩 摩訶 薩應 學 如 般 若 波 羅 蜜 」,應 該 學 習 這 個「 如 」的 波 羅 蜜 ;
如就 是波 羅蜜,般 若波 羅蜜 就是 如。般若 波羅 蜜是 智慧,你 若有 了智 慧,你就 能見 諸 法
如,你若 想見 諸法 如,一定 要成 就般 若波 羅蜜。所 以學 習「 如 」也 就 是 學 習 般 若 波 羅 蜜 ,
學習 般若 波羅 蜜也 就是 學習 「如 」了,它 們兩 個是 分不 開的 。
「菩薩學如般若波羅蜜,則 能學一切法如」,這個般若波羅 蜜也是如,《金剛經》
上:「般 若波 羅蜜 即非 般若 波羅 蜜」。譬如 說 色是 如,而如 又非 色,是 這 樣意思。是故
空中 無色、無受 想 行識,和 這個 意思 一樣。所 以「則 能 學一 切法 如」呢,前面 說般 若波
羅蜜 是如 ,色 是如 ,受 想行 識是 如,乃至 一切 法都 是如,「 則能 學一 切法 如」 。
「學 一切 法如」呢,這話 是 這樣 說:在這 個,我們 學習 這個《 般 若波羅蜜 經》,尤
其那 個四 百卷 的第 一分,第 一會。它 說「一 切 法如」的 時候,總 是從 五蘊 開始 說;從色
受想 行識 開始 說,然後 說眼 耳鼻 舌身 意、色聲 香味 觸法,這 開始 說。這裡 邊有 什麼 事 情

4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呢? 雖然 一切 法都 是如,但 是有 的容 易學、有 的難 學。譬如 說,我 們 說做 夢,做 夢 的時


候有 人請 我吃 飯,我不 知道 是做 夢,我吃 得很 香、吃 得 很飽;一 醒了 夢,原來 沒有 !沒
有那 麼回 事,我 肚 子還 是空 的。那 麼 這個 夢是 假的,我 們容 易覺 悟;這 假 的,我 肚 子還
是空 的嘛 !就 可以 知道 夢中 吃飯 是空的啊 !所 以這 個夢「是 如 」,你 容易 覺悟。所 以 不
做夢的時候,我眼前看見的這些事情,這是真實的嘛!不是夢啊!你說這是「一切法
如」,那 不行,就 不容 易,還是 有難 易的 分別 的,還 有 這件 事。所以 最初 學習 諸法 如的
時候 ,要 觀自 己的 色受 想行 識是 如,然後 再觀 察其 他的 一切 法是 如, 也是 有一 個次 第 。
但是 你學 習功 夫久 了、智 慧 高了 呢,「則能 學 一切 法如 」,一 切 法都 是如,就是 無 差別
了。
「學 一切 法如,則 得具 足一 切法如」,「 具 足」就 是 成 就 的 意 思,成 就 了 一 切 法 如 ,
成就 了一 切法 如,這是 什麼 意思 呢? 我們 現在 用語 言文 字去 解釋「諸 法如 」,這 個 語 言
文字 是能 詮顯、能 顯示 的,諸法 如是 所顯 示的。就是 也 可以 說,心是 能分 別的,這 個語
言文 字,這個 經上 的語 言文 字,這個 文和 所詮 義是 所分 別的,是 用嘴 說的,是 用文 字 去
分別 的,這個 是沒 有具 足「 一切 法如 」,是沒 成就。「 具足 一切 法如 」呢,就 是你 和 這
個如 統一 了, 和如 統一 了, 才是 成就 了「 諸法 如」 。譬 如說 是你 觀察 這個 色受 想行 識 ,
這個 生命 體是 畢竟 空的,當 然,我們 用分 別心,用 散亂 分別 心這 樣分 別不 是太好,你 要
靜坐,把 這個 心靜 下來。靜 下來,最 好也 能有 個欲 界定,欲界 定 不是 這樣 子散 亂,但是
也不 是什 麼高 深的 定,靜了 它一 個鐘 頭,或者 兩個 鐘頭,然 後你 依據 文字 所開 示的「 諸
法如」去 思惟。思惟的 時候,就有 可 能 和「 諸 法 如 」相 應;有 相 似 的 相 應,不 是 真 實 的 ,
有相 似的 相應 的境 界。有相 似的 相應 的境 界的時候,還 是 沒 有 得「 諸 法 如 」,還 是 沒 有 ,
還是 沒有 的;一 定 是什 麼呢 ?這 個定 的力 量再 高深,或 者得 未到 地定,或 者色 界定 的時
候,定 的 力量 大,就是什麼 ?就 是心 的力 量大,就是 我 們的 心的 力量 大;心的 力 量 大 了 ,
你的 智慧 的力 量也 就大,這 個力 量大 的時 候,觀一 切法 空、觀一 切法 如,這時 候容 易 相
應、 容易 相契 合。
相契 合的 時候,是 沒有 能、所的,沒 有能、所 的分 別;不是 有能 分別 的心、還有 所
分別 的「 如」,不 是這 樣子。也沒 有 能分 別的 語言 文字,也沒 有 所分 別的 義,也 沒 有所
分別 的「 如」,沒 有這 能、所的 差別,不是 相 對的 境界,是統 一 的境 界,是無 差別 的境
界。 那個 時候 就是 「具 足一 切法 如」,就 是你 成就 了這 「一 切法 如」 。在 《大 智度 論 》
上的 解釋 呢,具 足 了「一 切 法如」是 什麼 呢? 就是 你能 夠用 種種 的善 巧方 便,去 表 示「 諸
法如 」的 道理 ,你 能這 樣做 ,你 能這樣做 的。
這個 八正 道,正 見、正思 惟、正語、正業、正 命。這 個 正思 惟是 什麼 意思 呢? 這個

4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正見 就是 與「諸 法 如」相 應 了,就 是「具足 一 切法 如」了;這 個 正思 惟是 什麼 意思 呢?


他能 夠去 思惟 這個「諸法 如 」,用 語 言文 字去 表示,他 能這 樣思 惟,然 後 這個 正語 就是
能表 達出 來,用 語 言文 字表 達出 來;這個 時候 就表 示你是「具 足一切 法如 」了,是 這樣
意思。

具足一切法如已,住一切法如得自在;住一切法如得自在已,善知一切眾生
根;善知一切眾生根已,知一切眾生根具足,亦知一切眾生業因緣;知一切
眾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得願智具足已,淨三世慧;淨三世慧已,饒益
一切眾生。
「具 足一 切法 如已 」,具足「一 切法 如」已經 成功 了。「住 一切 法如 得自 在」,這
個具 足一 切法 如,還有 一個 什麼 現象 呢? 就是 心裡 面自 在,你 能 夠獨自地 存在。獨 自地
存在 ,這 話什 麼意 思呢 ?就 是別 的人,或 者是 讚歎 你、 或者 是毀 謗你 ,你 心裡 面自 在 、
心裡 面不 動搖;毀 謗你,你 心裡 也不 動、讚歎 你,心裡 面也 不動,這叫做「自在」。如
果是 毀謗 你,你心 裡面 就動:為 什麼 你要 毀謗 我? 還要 講講 道理;人 家讚 歎了,他 就 心
裡歡 喜了、就 高起 來了,就 是不 自在;不 自在,就是 沒 具 足 諸 法 如。具 足 諸 法 如 的 時 候 ,
這個 人在 一切 的冷 熱的 境界 裡面,他 心裡 不 動;一 切苦 惱的 境界、一 切快 樂的 境界,他
心裡 面都 不動 。八 風不 動, 這是 聖人 的境 界, 「住 一切 法如 得自 在」 。
「住 一切 法如 得自 在已,善 知一 切眾 生根」,他得 自在 是「住 一 切法 如」的一 個相
貌;還 有 第二 個相 貌呢,「 善知 一切 眾生 根」,能知 道 一切 眾生 的根 性,能知 道眾 生的
根性。眾 生的 根性,「根 」是什 麼? 就是 信、進、念、定、慧,就是 他的 善根,知 道這
個人 是有 善根 ,知 道這 個人 沒有 善根 ,知 道這 件事 。
這個 信,這個 人若 有信 心的 話,他對 於佛 法有 了信 心的 時候,他 就… …;這個 有 信
心、沒有 信心,也 有 一 點 分 別。有 信 心,「 信 為 欲 依 」,這 個 欲 望 的 欲,信 為 欲 依。信 ,
就為 這個 ……,這 個欲 就是 希望 的意 思,信為 希望 作依 止,他若 有信 心,他一 定要 有 希
望。這 樣 說就 是,喔! 佛法 是這 樣講:轉凡 成 聖、能 得 到諸 法如、能得 大 自在、遠 離一
切苦 惱,你若 相信 了,你 就 會有 希望,我也 要 具足 諸法 如,這 就 表示 你有 點信心。如果
說是:這 個諸 法如、得自 在,我心 裡 沒有 興趣,那就 表 示你 沒有 信心。譬 如說 做生 意能
賺錢,我 若相 信,喔! 那我 也去 做生 意,就表 示你 有信 心。所 以 這個地方 也有 這 個 意 思 ;
你若 有興 趣了 的時 候,就表 示你 有信 心,這是 具足 了信 根;就是 沒有 疑問,別 人怎 麼 樣
說這 件事 是迷 信, 你心 裡面 不疑 惑、不動 搖, 這就 表示 你有 信心,有 信。
有進,精 進。這個 精進 什麼 意思 呢? 雖然 他還 沒得 到諸 法如,但 是他 能努 力地 修 行,

4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不休 不息 地去 修行 去,這 就 是精 進力 很強。若 是說 是:我也 相信、有希 望 心,但 是 不肯


開始 用功 ,就 是沒 有精 進力。
信、進、念;這 個「念」是 什麼 意思 呢? 就是 從書 本上 面得 到了 這個 法門,或者 是
由師 長的 教導,你 得到 了「 學一 切法 如」的 這 個法 門,能在 心裡 面分 明的 顯現出來,就
叫做 念。就像 我想 我的 母親,我母 親 的面 貌一 下子 就現 出來 了,現在 心裡,這 叫 做 念 力 ;
如果 你沒 有念 力,想老 半天 也想 不出 來,我想 我一 個朋 友,怎麼 想也 想不 起來,就 是 沒
有念 力。這個 念在 這裡,念 這個 字,在佛 法裡 面倒 非常 重要,你 念大 悲咒 也是靠念,不
然的 話就 忘了 ,念 經、 念咒 乃至 念佛 ,一 切一 切都 是念 。現 在這 裡說 這個 信、 進、 念 ,
就是 學習 這個 法門,你能 夠 在心 裡面 現出 來,現出 來,然後 才努 力地 去修,所 以 這 個 念 ,
這是 一個 念的 意思。其 次,這個 念還 有一 個重 要的 地方 呢,也就 是有 個智 慧的 意思;就
像守 門的 人, 這個 善人 容許 他進 來,惡人 就是 不可 以進 來。 說是 我們 用功 修行 的時 候 ,
這個 惡念 就不 可以 進來 ,善 法就 可以進來,這 個念 也有 這樣 的作 用。
信、進、念。定,你 這 個 人,你 能 夠 攝 心 不 亂 修 學 禪 定,具 足 了 定 的 功 德。信、進 、
念、定。慧,就 是 觀諸 法實 相的 智慧。信、進、念、定、慧這 五 種功 得你 都具 足了,那
就叫 做「 眾生 根」 ,眾 生的 善根 。
這位 菩薩、具 足諸 法如 得自 在的 這個 人,他能 知道 這個 眾生他有 信根、有念根、有
精進 根乃 至定 根、慧根 都具 足;有 的 人具 足一 樣、兩 樣、三樣,缺幾 樣,不具 足。所以
「善 知一 切眾 生根」。
「善 知一 切眾 生根 已, 知一 切眾 生根 具足」, 說這 個眾 生, 這五 種功 德都 具足 了 。
具足 這五 種根 這個 人, 他能 夠得 聖道 ;不 具足 是不 能得 聖道 的。 信、 進、 念、 定、 慧 ,
就是 能得 聖道 。
「亦 知一 切眾 生業 因緣 」,這個 知道 一切 眾生 根具 足,就是 具足 了諸 法如以後,能
得自 在,而又 能知 道眾 生具 足、不 具 足善 根,又能 知道 一切 眾生 的「業因 緣」,這 是什
麼呢 ?說 這個 眾生 是具 足善 根,但是 他 造了 很多 罪,他不 能 得聖 道。這 個「 業」就 是指 ……
當然 有可 能做 福業、也可 能 做罪 業。有嚴 重的 罪業,雖然具 足了 信、進、念、定、慧的
善根,但 是不 能得 聖道,也 有這 種事 情。說 是「亦知 一 切眾 生業 因緣」,這個「 業 因緣 」
呢,就是 過去 世做 了很 多的 罪,也知 道一 切眾 生未 來的 果報。因 為這 個人 呢,當然 有 宿
命通、也 有天 眼通;有 天眼 通能 知道 未來 的事 情,有宿 命 通 能知 道過 去的 事情,那 麼 這
個聖 人他 就為 一切 眾生 說這 件事,說 這件 事呢,眾 生一 聽到;哎 呀! 過去 有罪 業、未 來
要得 惡報,心裡 面 會恐 怖,一恐 怖呢,這個 心 就柔 軟一 點,就 容 易接 受教 化,有 這 個事
情。

4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知 一切 眾生 業因 緣已,得 願智具足 」,「願智 具足 」這 個願 智,什麼 叫願 智?「 願


智三 昧」是什 麼意 思呢 ?就 是無 論有 什麼 問題,他一 入 這個 願智 三昧 的時 候,就 知 道這
個問 題怎 麼解 答;能知 道過 去的 業因 緣、知道 未來 世的 業因 緣,或者 是罪 業、或者 是 福
業、或 者 是不 動業,是有 障 礙、無 障 礙,這 些 事情 都明 白,「知 一切 眾生 業因 緣已,得
願智 具足」。
「得 願智 具足 已, 淨三 世慧 」,你這 個願 智三 昧具 足了,你 能清 淨你 三世 的智 慧 ;
通達 過去 世無 障礙、通 達未 來世 的無 障礙、通 達現 在世 無障 礙,通達 現在 世有 善根,過
去世 或者 是有 罪業,未來 有 什麼 果報,這些 事 情都 明白。「淨 三 世慧已」,這三 種 智慧
都清 淨了,這 樣的 人呢,他 就能 饒益 一切 眾生,能 利益 一切 眾生 了,他說 法的 時候 能 夠
教化 眾生 ,能 令眾 生信 受奉 行。
我講 到這 裡,但 是 前面 還有 個問 題,我解 釋一 下。什 麼 問題 呢? 菩薩,色 受 想 行 識 ,
也是 以如 故得 說;一切 法都 是如,才 有一 切法,說菩 薩 是如 佛。那麼 這個 畜生,三 惡道
的畜 生,當然 也都 是色 受想 行識,那 麼也 是「 以如 故」說色 受想 行識,那 麼畜 生也 應該
說如 佛吧 ?也 可以 這麼 說嗎 ?不 能,畜生 不能 說如 佛。
什麼 原因 呢? 畜生 也是 有如,地獄、餓鬼、畜 生也 在一 切法 之內,也都 是如,但 是
不能 說是 如佛,因 為什 麼呢 ?因 為他 的如 還沒 有善 根的 因緣顯現 出來;這 個畜 生的 世界
他也 是如,但是 他 沒有 因緣 把這 個如 現出 來,沒有 現出 來,他 就 不能 夠像 菩薩 那樣 去廣
度眾 生,所以 不能 說是「 如 佛」。這 樣用 這個 道理 來說,人也 可 以說 如佛 嗎? 人也 是不
能,因 為 我們 這個「如」也 沒現 出來 !我 們這 個「如 」還沒 現出 來,所 以 我們 也不 能說
如佛;但 是理 性是 有,一 切 法都 是如,說我 們 人也 有如,這樣 說 是對 的。今天 就講 到這
裡!

知一切眾生根具足,亦知一切眾生業因緣;知一切眾生業因緣已,得願智
具足;得願智具足已,淨三世慧;淨三世慧已,饒益一切眾生。
「知 一切 眾生 根具 足,亦 知 一切 眾生 業因 緣;知一 切眾 生業 因緣 已,得 願 智 具 足 」,

這個 地方 說到 的這 個「 如 」,的 確是 我們 應該 特別 注意 的地 方。第一 個是 勸我 們學 習 這
個如,學 習這 個如,就是 修 止觀 的意 思,修 奢 摩他 和毗 缽舍 那;就是 以戒 為基 礎,然後

修奢 摩他 、修 毗缽 舍那 ,在 奢摩 他裡面、 毗缽 舍那 裡面 學習 這個 「如 」。

學習 這個「如」這 件事,應 該說 不是 難事,不 是困 難的 事,就 是 我們 平常 和打 妄想


那樣 子, 和妄 想一 樣, 但是 內容 不同 。我 們打 妄想 ,就 是一 般的 日常 生活 裡面 的事 情 ,

4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想東、想 西這 樣,除了 煩惱,還是 煩 惱,快 樂 的時 候很 少。現 在 我們 相信 了佛 法,相信

了佛 法以 後,希 望 從佛 法中 的學 習中 可以 轉凡 成聖,可 以成 為聖 人,不 要 一直 地做 生死


凡夫;但 是怎 麼樣 才能 夠成 為聖 人,能夠 轉凡 成聖 呢?《般若 經 》就是 告 訴我們,學習

這個 「如 」就 可以 滿你 所願。

學習 這個「如 」,當 然是 你要學習 佛 法;現 在 我 們 學 習 的 是《 摩 訶 般若 波 羅 蜜 經 》。

我頭 一天 曾經 說過,就是 有 龍樹 菩薩 的註 解,龍樹 菩薩 的《大 智度論》解 釋這個《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經 》的。我 們從《 大 智度 論》,根 據《 大智 度論》來 學習《摩 訶般 若波 羅 蜜

經》,就 會明 白什 麼叫 做「 如」。明 白了 以後 呢,就 像 打妄 想那 樣心 裡面 思惟,其 他的

雜念 不要 生起 來,停止 其他 的妄 想、停止 其他 的雜 念;靜坐 的時 候修 奢摩 他,然後 思 惟


諸法 如。思惟 諸法 如,思 惟 一個 時間,時間 不 要長,五 分鐘 就可 以了,然 後再 學習 諸法

如,就是 這樣 子。你早 晨起 來也 這樣 用功,吃 完早 餐以 後也 還這 樣用 功,吃完 了午 餐 以

後也 是這 樣用 功,到晚 上也 是這 樣用 功;那麼 你今 天也 這樣、明 天也 這樣,我 看一 百 天


以後 就有 好消 息, 不是 很多 時間 。如果你 不是 太精 進的 話, 三年 就有 可能 得無 生法 忍 ,

不是 很難 的事 情,三年 就可 以;但是 其中 也是 有條 件,就是 把世 間的 事情 要放下,世 間


的雜 染的 事情 都放 下,生活 淡泊 一點,你 能夠 這樣 做,這樣 學諸 法如,我 看是 非常 的 有

希望。
因為 我們 學世 間上 的事 情,我們 不要 說別 的,就說 這個 飛機,這 工程 師就 是各 種的
零件 造好 了會 合起 來,有 了 燃料,一 按鈕,這 個飛 機就 會向 前跑,跑跑 就 起來了,我看

還不 用一 分鐘,這 飛機 就起 來了。這 件事 最開 始的 時候,也 不是 那麼 容易,也 是經 過 多

少有 智慧 的人 的智 慧的 累積 ,漸 漸地進步 ,所 以有 今天 的成 就。
那麼 佛菩 薩有 大智 慧,說 明 了這 樣改 造我 們凡 夫的 這種苦惱 的境 界,學 習 這個 諸法

如,我 看 比造 飛機 還容 易,不是 難,不是 難事。因為 學 習這 佛法 這個 地方,就是 一 般的

生活 就夠 了,你不 要要 求太 多的 享受。另 外呢,就 是內 心裡 面思 想上 的事 情,只是 心 裡

面在 思想;一 個奢 摩他 的止、一 個毗 缽舍 那的 觀,只是 這麼 一點 嘛,再加 上有 一個 寂 靜


處就 好了,再就 是 一個 同行 的善 知識 也是 可以,和你 同 一志 願的 人,大 家 在一 起這 樣子

用功 修行 ,很 簡單 。不 需要 很大 的工廠, 沒有 那麼 多的 條件 的, 並不 是太 難的 事。

但這 裡面 還有 一個 應該 注意 的事情,這上 面說:「 菩 薩 學如 般若 波羅 蜜,則能 學 一

4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切法如。學一切法如,則得 具足一切 法如。具足一切法如已 ,住一切法如、得自在」,

你觀 色受 想行 識是 如,觀這 個生 命體 是如,常 常這 樣觀、常 常這 樣思 惟,他的 心情 就 比


較自 在,不要 說是 已經 成功 了,就是 比較 的會 有自 在。自在 的時 候呢,你 多少 有一 點 自

在, 你的 信心 就加 強了 ,你 信心 就加強了 ;加 強了 以後 ,你 就會 繼續 努力 ;繼 續努 力 ,

你就 能具 足一 切法 如; 具足 一切 法如 ,就 是安 住在 一切 法如 這裡 。

這個「 安 住一 切法 如」這 句 話,「 住 」這個 字,我 昨 天 我 也 說 過,我 今 天 再 說 一 下 。


這個「住 」字 怎麼 講呢 ?我 們身 體現 在在 這個 房子 這裡,坐 在這 裡;說你 現在 在那 裡 ?

我現 在在「大覺 蓮 社」這 個 講堂 的椅 子這 裡,我在 這裡 住,我 坐 在這 裡。這是 一個 有形

相的,你 自己 可以 感覺 到,別人 也可 以看 見。現在 說這 個住 不是 指身 體說 的,是指 你 的


心,也可 以說 是你 的智 慧;你的 智慧 在什 麼地 方住 ?譬 如我 們這個心,現 在想起來:我

紐約 有一 個好 朋友,我想 他 在那 裡幹 什麼 ?這 心就 跑到紐約 去了,就不在 這裡,跑 到紐

約去 了。所以 這個 心,你想 什麼、你 思惟 什 麼,你 心 就 住 在 那 裡,是 這 樣 意 思。現 在 呢 ,


你思 惟諸 法如 的時 候,這 個 心就 不住 在色 聲香 味觸、眼 耳鼻 舌身 意的 雜亂 的境 界,不住

在這 裡,住在 離一 切相 那個 地方,在 那裡,是 無分 別的 境界。若 是你 常常 靜坐的,有一


點奢 摩他 的功 夫的 時候,你 就能 夠類 似地 意識 到 那 裡;當然 不是,這不 是 的,是 類 似 的 。

你能 夠有 一點 類似 地意 想到 那裡 ,也是不 錯的 ,也 是不 錯。
那麼 你若 常常 這樣 用功 修行 的話,在 奢摩 他裡 面修 這個 毗缽 舍那 的時 候,就會 觀色
不可 得、受想 行識 不可 得、眼不 可得、耳鼻 舌 身意 不可 得,一 切 法都 不可 得,那 麼 心就

住在 不可 得這 個地 方,「 不 住色 生心,不住 聲 香味 觸法 生心,應 無所 住而生其 心」。你

這個 明了 性的 心離 一切 相,住在 離一 切相 那裡。我們 不 要說:非 住、非 不 住,不 要 這麼


說;這 麼 說,我 認 為可 能還 反倒 糊塗 了,不 要 那麼 說。就說 住在 離一 切相 那個地方,在

那裡 住。那麼 你常 常觀 一切 法空、無 我、無 我 所,所 觀 的境 界不 可得、能 觀的 心也 不可

得,這 個 時候 你就 感覺 到住 即非 住,就是 無住,那個 時 候就 會進 一步。進 一步,到 那個

時候,這 個「住 一 切法 如」是無 分別 的境 界,不是 說有 一個 是能 住的 智慧,有個 所 住的


真理 ,不 是, 就是 沒有 分別 的境 界。

這樣 相應 了以 後,你長 時期,奢摩 他、毗缽 舍 那這 樣修,他慢 慢 地就 斷煩 惱了。斷

了煩惱以後,那個清淨無漏的聖人的智慧出現了,這個時候就是真實的和諸法如相應

4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了, 而不 是相 似的 ,這 時候 就是 聖人了。這個 時候 呢, 「住 一切 法如 得自 在」 。

「住 一切 法如 得自 在已,善 知一 切眾 生根」,這個 地方 又有 一件 事,這「 一切 法如 」


是離 一切 相的 無分 別境 界,「知 一切 眾生 根」是有 形相 的境 界了。我 們的 心在 無相 的 境

界相 應了 以後,它 會發 生一 個作 用,他那 個智 慧「 住一 切法 如」就是 無分 別的 智慧;「 知

一切 眾生 根」是有 分別 的智 慧,就是 後得 智,或者 是如 理 智、如 量智,這 就 是 如 量 智 了 。

你得 到了 如理 智以 後,你 就 會有 如量 智,「 善 知一 切眾 生根」;知道 這個 人與 你接 觸了


的時 候, 你就 會觀 察這 個人 有沒 有善根, 這個 人有 善根 、這 個人 沒有 善根 ;有 善根 呢 ,

信、 進、 念、 定、 慧這 五種 善根 ,或者其 中有 一個 、或 者是 有兩 個、 或者 三個 、四 個 、

五個,有 的有、有 的不 具足;或者 善 根是 有,但是 沒有 力量,就 是各 式各 樣的 差別。那


麼你 就會 告訴 他,你要 栽培,那一 個 善根 不具 足,就 是 要栽 培,而且 叫它 有力 量,慢慢

地具 足了 ,你 就有 能力 可以 轉凡 成聖了, 就是 這樣 意思 。

「善 知一 切眾 生根 已,知一 切眾 生根 具足,亦 知一 切眾 生業 因緣 」,知 一 切眾 生 過


去世 做了 罪業,將來要 受苦 惱的 果報;過 去世 做了 很多 的福 德業,將 來要 受可 愛的 果 報;

過去 世, 或者 是你 現在 修禪 定, 將來能生 到色 界天 、無 色界 天, 就是 這些 因果 的事 情 。
或者 是清 淨的 因果、或者 是 染污 的因 果,「 亦 知一 切眾 生業 因緣 」。那 麼 在佛 的十 種智

慧裡 面,「善知 一 切眾 生根 」,這是 根力;「 知一 切眾 生業 因緣 」,是 業 力。當 然 這件


事呢 ,要 繼續 努力 地修 行, 你的 智慧 越來 越增 長, 所知 道的 也就 是越 來越 多。

知一切眾生業因緣已,得願智具足。得願智具足已,淨三世慧。淨三世慧已,
饒益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已,淨佛國土。淨佛國土已,得一切種智。得
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眾生於三乘,令入無餘涅槃。
「知 一切 眾生 業因 緣已,得 願智 具足 」,初 開 始只 是一 部份 的知 道,你不 斷地 用 功

修行,他 就會 進步。這 從《 阿含 經》裡面 也會 看出 來這 件事,從《阿 含經 》,舍利 弗 尊

者和 阿難 尊者 的問 答裡 面就 有這 件事。就是 得 了阿 羅漢果了,你 繼續 要修行,還 會 得到


原來 沒有 的功 德,還會 有進 步。就是 有一 回,佛告 訴目 犍連 尊者 本來 是神 通第一,但 他

感覺 到舍 利弗 尊者 的神 通高 過他,他 就問 佛,說是:佛 曾經 說我 神通 第一,為 什麼 舍 利

弗尊 者反 倒高 過我,我 不第 一了 呢? 佛說:舍 利弗 尊者 入的 三昧,你 不知 道名字。這 就


看出 來,雖然 同樣 是阿 羅漢,但 是道 力還 是有 深淺 的,乃至 到大 菩薩 境界,還 是超 過 舍

4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利弗 尊者 ,乃 至到 佛的 境界 才究 竟圓滿。 所以 這裡 面也 有這 樣意 思, 「得 願智 具足 」 ,

原來 是不 具足 的,願智 具足 了,「 淨 三世 慧」,就是 通 達過 去世 無障 礙、通達 現在 世無


障礙、通 達未 來世 的智 慧也 是無 障礙 的,通 達 無礙,名 之為「 淨」;若 是 有障礙,那就

不是 清淨 了,或 者 有所 不知,也不 是 清淨。「 淨三 世慧 已,饒 益 一切 眾生」,你的 智慧

圓滿 了,通達 過去 世、現 在 世、未 來 世無 障礙,這個 時 候,你 去 廣度 眾生 的時 候,就能

使令 眾生 得大 利益 ,得 大利 益的 ,能夠隨 順眾 生的 根性 而為 說法 。
「饒 益一 切眾 生已,淨佛 國 土」,你能 普遍 地饒 益一 切眾 生呢,將來你 成 佛 的 世 界 ,

那個 世界 就是 清淨 的世 界,這個 什麼 道理 呢? 這裡 說這 個清 淨世 界,不 是 說那 個世 界黃

金為 地,不是 這個 意思;是 說你 以前 行菩 薩道 的時 候,你所 教化 的眾 生都 來生 你的 國土


了,而你 以前 教化 的眾 生,因為 接受 你的 教化 的關 係,這些 人都 是有 高尚 的品 德,所 以

這個 世界 是清 淨的。這說 世 界清 淨,實在 就是 人清 淨,人若 清淨 了,這 個 世界 就 是 淨 土 ;

如果 這個 人都 是常 常地 放逸,做 種種 惡事,那 這個 世界 就是 黃金 為地,也 不清淨,是 這


樣意 思。可是 道德 高尚 了,這個 世界 當然 也就 會七 寶莊 嚴,因為 世界,是 這個 世界 上 的

人的 業力 變現 的,人有 道德,他 的業 力就 清淨,所 以他 所創 造的 世界 也就 是清淨的,所


以叫「淨 佛國 土」。「 淨佛 國土 已,得一 切種 智」,說 這個 菩薩 能夠 淨佛 國土,也 就 是

廣度 眾生 功德 殊勝 了,所 以 功德 圓滿 了,就「 得一 切種 智」;「 得一 切種 智」就 是 佛智


慧, 就成 就了 佛智 慧。
「得 一切 種智 已,轉法 輪」,「得 一 切種 智已 」就是 成 佛了。這 個成 佛了 這個 句話

呢,這 是 圓滿 報身 佛。我 們 拜梁 皇懺,毗盧 遮那佛、圓 滿報 身佛,這個 韻 念得 很有 力量 !

這裡 說得 一切 種智,這是 圓 滿報 身佛。得一 切 種智 已,「轉法 輪 」,就 是 為一 切眾 生說


法。這 個「轉法 輪 」分兩 部 份:一 個 是在 法身 佛的 世界、一個 是 我們 凡夫 的世 界。在法

身佛 的世 界,就 是 聽佛 說法 的人 都是 法身 菩薩;在凡 夫 的世 界說 法,那 就 是一 般沒 有解

脫生 死苦 的這 些人,但 是這 些人 也是 要有 善根 的。不管 是在 那一 個世 界說 法,都叫 做「 轉

法輪 」。這個「轉 法輪 」這 句話 的意 思,什麼 意思 呢?「安 置聖 道於 他心 中」,令 他 身


中有 聖道 的現 起,這叫 做轉 法輪。為 這個 人說 法的 時候,那 個人 的心 裡面 就有 聖道 現 起,

這叫 做轉 法輪。法 是說 了,但是 沒得 聖道,這 不叫 轉法 輪,哎呀 !經 上是 這樣 解釋 這 個

「轉 法輪 」的 。這 個「 輪」 這個 字,或者 說這 個車 有個 輪, 或者 是金 輪、 或者 是銀 輪 、

4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銅輪、鐵 輪,總 而 言之 是用 物質 造的 一個 輪。現在 這裡 這個 輪不 是金、銀、銅、鐵,不

是; 是用 「法 」所 組織 成的 ,就 是戒、定 、慧 ,這 個無 漏的 佛法 所組 成的 。
那麼 為什 麼一 定要 叫做「輪 」呢 ?這 個輪 有兩 個意 思:就是 從這 裡能 到那邊去,從

這裡 到那 裡去,叫 做「 輪」,你 看,車若 有輪,它 就可 以走 動,就是 這 個 意思。第 二 個

意思 呢,能伏 怨敵,譬如 這 個金 輪王,他能 夠 降服 四大 洲的 敵人,都可 以 降伏了。現在

說這 個佛 法的 這個 無漏 的戒 定慧 出現的時 候, 在你 心裡 面出 現了 無漏 的戒 定慧 ,當 然 ,
主要 就是 出現 了無 漏的 清淨 無分 別的智慧,出 現的時候,能 滅除去愛 煩惱、見煩惱、一

切的 煩惱 賊, 令他 身中 有聖 道的 現起,這 叫做 「轉 法輪 」。

而佛 在菩 提樹 下得 無上 菩提,就是 他 自己 轉法 輪,他 自 己在 心裡 面轉法輪,得了 無


上菩 提道。到 了鹿 野苑 去,為五 比丘 說法,還 有諸 天聽 法,乃至 到以 後在 各地 方說 法 的

時候,就 是令 他人 在他 的身 體裡 面有 聖道 的現 起,這是 利益 眾生 了。現在 佛,主要 是 利

益眾 生, 所以 說佛 為眾 生說 法, 眾生得道 了, 叫做 「轉 法輪 」; 令他 身中 有聖 道現 起 ,
名為 轉法 輪。我 們 現在 常常 地寫 文章、做這 文 宣的 工作,就是 說 法的時候,就叫做「轉

法輪」;若按 經上 的解 釋,我們 說法 恐怕 還不 及格,令 人得 聖道 了嗎 ?恐 怕沒有。這個


「轉 法輪 」。這 個 成佛 了以 後,這 個 菩薩 得一 切種 智,就是 他成 佛了 以後,他在 凡 夫世

界現 應化 身,三 十 二相、八 十種 好,那麼 轉法 輪。那 麼 聽他 說法 的人 很多 人得 聖道,那


麼叫 做「 轉法 輪」 。若 是在 法身 佛的世界 也轉 法輪,那 就是 更高 深的 境界 了。
「轉 法輪 已,安立 眾生 於三 乘」,就 是把 這個 生死 苦惱 的眾 生,把他 安立 在三 種 聖

人的 境界 :聲 聞、 緣覺 、菩 薩這 三種聖人 。這 個「 安立 」呢 ,譬 如這 個人 在大 海裡 面 ,

把他 救出 來放 在岸 上,現在 就是 把眾 生在 生死 苦惱裡面,安 置到涅槃 的境 界去,「 安 立


眾生 於三 乘」。「 令入 無餘 涅槃 」,使令 他究 竟清 淨、得大 自在,這 樣子。這 前面 是 說

諸法 如,勸我 們學 習諸 法如,我 們自 己先 學習 諸法 如,我們 就是 住在 一切 諸法如了,這

一段 是自 利。「善 知一 切眾 生根」這 以下,是 利益 眾生;有自 利、有利 益 眾生,就 是學

習諸 法如 呢,能 自 利、也 能 利益 眾生,有這 種 能力。我 們若 不學習「諸法 如」,我 們也


信佛,我 們也 可以 在佛 教裡 面也 做功 課、或 者 念佛 名號、或者 念 經,做 種 種的功課,現

在不 能得「諸法 如 」,現 在 不能;就 是小 小的 栽培 一點 善根,是 小小 的栽 培善 根。說現

生能 住「 諸法 如」得自 在,這不 可能 的,不 可 能。為 什 麼我 們現 在佛 教是 這樣 子? 真是

5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一言 難盡 了!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
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為作禮。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是菩薩摩訶
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應當為作禮。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這 是第 四科 勸發 心,勸我 們發 心。發 心 就是 發願、就是 立 志,建 立 一個偉大、建


立一 個高 尚的 意願,就是 勸 我們 發願 的意 思。發什 麼願 呢? 前面 說「學 諸 法如」,能夠

自利、能 夠利 他;那個 菩薩 能那 樣子,我 們也 應該 這樣 子嘛 !所 以勸 我們 先發願,這 樣

意思。
「如 是,須菩 提,菩薩 摩訶 薩」:「 如是」就 指前 面,須菩 提啊 !前 面那 個菩 薩摩
訶薩 能這 樣子,他 欲得 一切 功德、自 利利 人;欲得 一切 聖人 的功 德,也 能 利益自己、也

能利 益眾 生。你若 有這 樣的 欲的 話,你學 了諸 法如,你 就能 夠得 到聖 人的 功德;不 但 自

利、也能 利人,那 你也 應該 發心,你 應該 發無 上菩 提心,先 發 這 個願,我 願 得 無 上 菩 提 ,


應該 先這 樣發 心; 這是 標出 來, 標出這個 發願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能如說行深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天及

人、阿 修 羅,應 當 為作 禮。」這個 須 菩提 忽然 間生 了恭 敬心,對 這個 菩薩 生恭 敬心。須

菩提 對佛 說:這麼 多的 大菩 薩發 了大 菩提 心的 話,他不 但是 發心、發 了願,他 還能 夠 為


人講 解「 諸法 如」;他不 但 為人 講解「諸法 如 」,他還 能向 他說、還能 修行;修行,這

個「學 諸 法如」包 括為 人講 解和 自己 修行。現 在說 他能 發心,他 還能 學習 這個「 諸 法如」,

這樣 子能 如說 行深 般若 波羅 蜜的 話,一切 世間 天、一 切 世間 人、一切 世間 的阿 修羅,「 應


當為 作禮 」,這 個 三惡 道的 眾生 苦惱、愚癡,不知 道;這個 天和 人、和 阿 修羅 是比 較有

智慧 的人,他 們明 白道 理,所以 是應 當為 這個 菩薩 頂禮,要 禮敬 這個 初發 心的 菩薩。這

個菩 薩太 偉大 了! 大家 在生 死苦 裡面很苦!他 能發 這樣 的大 心, 是了 不起 。
「佛 告須 菩提:如 是! 如是 !是 菩薩 摩訶 薩能 如說 行深般若 波羅 蜜,一 切 世間 天及

人、 阿修 羅, 應當 為作 禮! 」是 的!應當 給他 磕頭,表 示敬 意, 是對 的!

5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世尊,是初發意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幾所福德?
佛告須菩提:若千國土中眾生,皆發聲聞、辟支佛意,於汝意云何?其福多
不?須菩提言:甚多無量。佛告須菩提:其福不如初發意菩薩摩訶薩百倍、
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發聲聞、辟支佛意者,
皆因菩薩出故,菩薩終不因聲聞、辟支佛出。
「世 尊! 是初 發意 菩薩 摩訶 薩為眾生 故,求阿 耨多 羅有 藐三 菩提 ,得 幾所 福德 ? 」

這個 勸我 們發 願,怎麼 樣勸 法呢 ?這 底下 說了,就是 讚 歎發 無上 菩提 心的 功德 很大,這


倒是 對的 !就 是我 們要 做這 件事,一 定要 有利 益,要 有 所得,我 才去 做嘛 !因 為若 空無

所得 ,那 何必 做這 件事 呢? 那麼 發無 上菩 提願 有什 麼好 處呢?這 地方 說出 來。

「是 初發 意菩 薩」,初發 無 上 菩提 心的 人,他「為 眾 生 故 求 阿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為了 利益 一切 苦惱 的人,他 就去 精進 地、不 怕 辛苦,求 無上 菩提。「得 幾 所福德? 」說
這個 人他 能有 多少 功德 呢? 多少 福德 ?這 個「 福德」:這個「 德」,是良 好的 行為,叫

做「 德 」;這 個「 福」呢,就是 良好 的行 為所 得的 可愛 的果 報。「德 」是因,「 福」是

果;或 者 就是 這麼 說,你 這 樣發 心行 菩薩 道,這是 一種 德,有 這 樣功 德,將來 會得 到一


種可 愛的 果報 ,得 到的 果報 令心 歡喜 ,叫 「福 德」 。
能得 多少 福德 呢?「佛告 須 菩提:若 千國 土中 眾生」,這個「 千 國土」就 是小 千世

界,就 是 一千 個四 大部 洲、一千 個須 彌山,就 是叫 小千 世界。這 麼多的千 國土 裡 面 的 人 ,


那麼 眾生 是很 多了;不但 是 人,還 其 他的 也都 在內。「 皆發 聲聞、辟支 佛意」,他 們都
願意 成就 阿羅 漢、願意 得辟 支佛 道,有這 樣出 離心,不 願意 做凡 夫了,這 也是 很 偉 大 的 。

「於 汝意 云何 ?」於你 須菩 提心 裡想 一想。「 其福 多不 ?」,千 國土 中眾 生,這 麼 多的

人發 了聲 聞、 辟支 佛心 ,他 們的 功德有多 大呢?「 須菩 提言 :甚 多無 量。 」
「佛 告須 菩提:其 福不 如初 發意 菩薩 摩訶薩,百倍、千 倍、巨 億 萬倍,乃 至算 數譬

喻所 不能 及。」那麼 多的 眾生 發了 聲聞、辟 支佛 的心,所 得 的 功 德 總 計 起 來;總 計 起 來 ,

再用 百來 乘、再 加 上一 百倍、或者 一 千倍、巨 億萬 倍,或者 用算 數來 算它 的多少,或者


用譬 喻去 形容 去,都趕 不上 初發 意菩 薩的 功德 大,所 不 能及。「何以故 ?」什麼 原因 呢 ?

「發 聲聞、辟 支佛 意者,皆 因菩 薩出故」,說 那 個 人 發 聲 聞、辟 支 佛 心,他 想 要 得 初 果 、


想要 得二 果、得 三 果、得 四 果、想 要 做辟 支佛,也都 是 聖人,了 不起;這 些人 是怎 麼來

的呢 ?「 皆因 菩薩 出故」,都是 因為 菩薩 弘揚 佛法,才 有發 聲聞、辟支 佛 這件 事,才有

5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發聲 聞、辟支 佛的 心這 件事。「菩薩 終不 因聲 聞、辟 支 佛出」,菩薩 不論 怎樣,都 不會

因為 聲聞、辟支 佛 的教 化而 發菩 薩心 的。這 樣 說呢,聲 聞、辟 支 佛是 他的 學生,菩 薩是


老師 ;學 生的 功德 怎麼 能趕 上老 師的功德 大呢 ?

這個 道理 是在 那裡 呢? 為什 麼菩 薩不 會因 聲聞、辟支 佛 而發 無上 菩提 心呢 ?道 理 在

那裡 ?聲 聞、辟支佛他 積極 地用 功修 行以 後,壽命 盡的 時候 入無餘涅 槃了;入 無餘 涅 槃,

他不 弘揚 佛法,這 個世 界上 的佛 法不 是聲 聞、辟支 佛建 立的,是 菩薩、是 佛建立的。他


們入 無餘 涅槃 了,不在 這裡 弘揚 佛法 了,誰 能 因他 而發 心呢 ?沒 有這 回事 情嘛 !因 為菩

薩發 無上 菩提 心,在這 裡弘 揚佛 法,那麼 在生 死流 轉的 這些 人,因菩 薩的 教化 才發 聲聞

心、發辟 支佛 心。這樣 看呢,小 乘佛 法是 由大 乘佛 法來 的;而不 能說 大乘 佛法 由小 乘 佛


法來 的,不是 這 麼 回事,我 們這 個文 上看 出來,看出 來,看出 這 件事,所 以大 乘佛 法功

德是 最大 的,世界上能 有佛 法,是發 大乘 心的 佛菩 薩弘 揚建 立的,因 此而 有小 乘佛 法 的,

在這 文上 很明 顯地 看出 來這 一點 ,很明顯 看出 這一 點。
這個 龍樹 菩薩 說… …,我 們 今天 的大 乘佛 教的 確是 有這個問 題。小乘 佛教 學者 說我

們「 大乘 非佛 說」,我們 好像 閉口 無言,沒 有辦 法反 駁他。但 是我 看這 個《 大莊 嚴經 論 》,


無著 菩薩 說了 八個 理由。八 個理 由,在《成 唯 識論》裡 面呢,變 成七 個理 由,就 被 合起

來一 個。 其中 有一 個理 由, 有一 個日 本人 ,有 些日 本的 佛教 徒, 也是 多數 是貶 斥大 乘 ,
向於小乘;認 為小乘是佛說,大乘非佛說,好 像很多日本的學者是這樣想法。 但是呢,
忽然 間不 知那 一天,這 個善 根發 現了,遇 見了 無著 菩薩 提出 八個理由,其 中有 一個 理 由,

啊! 這個 理由 是對 的,是對 的! 如果 不是 這個 ……;你 學習 小乘 佛教,裡 面沒 有菩 薩 道,

沒有 菩薩 道, 怎麼 能成 佛呢 ?你 能說沒有 佛嗎 ?不 能說 。那 麼學 習小 乘佛 法不 能成 佛 ,
那麼 佛怎 麼成 法呢 ?一 定是 另有 大乘法門 可以 修學、可 以成 佛。這樣 子說,你說是「 大

乘非 佛說 」,這 話 是不 對。小乘佛法 也是 佛 說 的,沒 有 佛,就 沒 有 小 乘;而 佛 就 是 大 乘 ,

這也 看出 這一 點。

所以「 菩 薩終 不因 聲聞、辟 支佛 出」,我們 常 常地 ……,我感 覺《大般 涅槃經》上


有很 多的 理由,可 以反 駁小 乘佛 教學 者的 這個謬論,也 是 有。現 在《 大 般 若 經 》上 也 是 ,

你慢 慢讀,就 會增 長一 種智 慧,建立 大乘 佛教。但 是大 乘佛 教,我們 不可 以謗 毀小 乘 佛

教,小 乘 佛教 也是 佛法,我 們還 是讚 歎。但是 你若 排斥 大乘 呢,大乘應該 說出 個 理 由 來 ,

5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駁斥 小乘 佛教 學者 的謬 論才 對的。

那麼 這是 小千 世界。

二千國土、三千大千國土中亦如是。置是三千大千國土中發意求聲聞辟支佛
者,若三千大千國土中眾生皆住乾慧地,其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無量。
佛言:不如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置是住
乾慧地眾生,若三千大千國土中眾生,皆住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
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是一切福德,欲比初發意菩薩百倍千倍巨億萬倍,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三千大千國土中初發意菩薩,不如入法
位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三千大千國土中入
法位菩薩,不如向佛道菩薩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
三千大千國土中向佛道菩薩,不如佛功德百千萬倍、巨億萬倍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這底 下「 二千 國土、三千 大 千國 土中 亦如 是」,這是 又 兩番。這 個「二」是什 麼意
思? 就是「中千 國 土」,就 是一 千個 小千 世界,這叫「 中千」。這麼 多的 國土 裡面 的 眾

生,「 皆 發聲 聞、辟支 佛意 」,他 們 的功 德總 合起 來,也還 不如 一個 初發 意菩 薩摩 訶薩


的功 德廣 大。什麼 原因 呢? 就是「發 聲聞、辟 支佛 意者,皆 因 菩 薩出,菩 薩 終 不 因 聲 聞 、

辟支 佛出 」,理 由 也是 這個。這個 三 千大 千國 土呢,就 是第 三個 千,就 是 一千 個中 千世


界裡 面的 眾生 發聲 聞、辟支 佛意,他 們所 有的 福德,也 不如 初發 意菩 薩的 功德廣大,是
這樣 子。 「亦 如是 」。

「置 是三 千大 千國 土中 發意 求聲聞、辟支 佛者」,把 這 個事 放在 那裡,我 們先 不 要

論;我 們 再另 外有 一個 意思。「若三 千 大千 國土 中」的 眾 生,「皆住 乾慧 地,其福 多不?」


發聲 聞、 辟支 佛意 只是 發意 ;這 個「乾慧 地」 ,這 個就 是發 聲聞 、辟 支佛 意進 了一 步 ,

開始 修四 念處 了,叫做「 乾 慧地」。這個「 乾 慧地」,這是 舊翻 譯,玄 奘 法師 翻個「淨

觀地 」, 這個 好! 我認 為這 個翻 得好!, 翻個 淨觀 地。 這個 「乾 」, 就是 清淨 的意 思 ,
「慧」就 是觀 的意 思,就 是「淨觀 地 」。只 是 發 心,就 是 發 願,進 一 步就 是 修 四 念 處 了 ;

修四 念處 的時 候,能令 心清 淨,所 以 叫「淨 觀 地」。「 其福 多不 ?」三 千 大千 世界 中的


眾生,都 安住 在淨 觀地,大 家都 開始 修四 念處 了,這時 候開 始修 行了,在 身口 意上 有 了

佛法 的氣 氛了 。「其福 多不 ?」

5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須 菩提 言:甚 多 無量。佛 言:不 如 初發 意菩 薩百 倍、千倍、巨 億萬 倍,乃至 算數

譬喻 所不 能及 」,還是 不如 的,「所 不能 及」。「 置是 住乾 慧地 眾生,若 三千 大千 國 土


中眾 生皆 住性 地、八人 地、見地、薄 地、離 欲 地、已 辦 地、辟 支 佛地、是 一切 福德 欲比

初發 意菩 薩百 倍、 千倍 、巨 億萬 倍,乃至 算數 譬喻 所不 能及 。」 這個 又比 前面 又高 了 ,

「置 是住 乾慧 地眾 生」,這個 把他 放在 一邊,不 算。「 若三 千大 千國 土中 眾生 皆住 性地 」,

這個「性 地」是什 麼呢 ?就 是這 個四 念住 修得,這 個道 力堅 固了 一點,道 力修 得堅 固 了


一點 ,不 容易 退了 ,就 是煖 、頂 、忍、世 第一,這 個時 候稱 之為 「性 地」 ,這 是 一 樣。

「八 人地 」呢? 又 進了 一步,從煖、頂、忍、世第 一又 進一 步到 見道 位的 時候,到

見道 位的 時候,這 八人 地;人者,忍 也,忍受 的忍、忍 辱的 忍,就是 八忍 地。這個「 八


忍地 」, 就是 苦法 忍、 苦類 忍、 集法忍、 集類 忍、 滅法 忍、 滅類 忍、 道法 忍、 道類 忍 ,

這是 八個 忍;還 有 八個 智,現在只說 忍。這 個「忍 」和「智 」有 什麼 不同 呢? 這個「忍」

其實 也是「智」,也是 智慧,就是 在 修四 念處 的時 候,這個 無漏 的智 慧出 現的時候,這


一剎 那能 斷煩 惱,這時 候叫 做「忍 」;斷了 煩惱 一剎 那,能見 到真 理,那時 候叫 做「 智 」。

斷惑 證真 :斷 惑叫 做「 忍」 ,證 真叫做「 智」 。現 在是 斷惑 這個 時候 叫做 「八 人地 」 ,
單指 這一 點。

這個「 見 地」呢,就是 那個 八智 也出 來了,這 個時 候就 是初 果。「八人 地 」是初 果


向, 向初 果。 這個 向初 果, 這個 佛菩 薩安 排修 聖道 的階 級, 這樣 安排 ;就 是「 八人 地 」
這個 時候 還不 名為 初果,是 向初 果,但是 這時 候已 經是 聖人 了,因為 這無 漏的 智慧 出現

了;這 個 煖、頂、忍、世 第 一,這 時 候不 叫向 初果,不 叫初 果向;《成實 論》上 有 多少

不同 的說 法。「 薄 地」;這 個「 見地 」就 是初 果聖 人,「薄 地」呢,佛的 這個 智慧 把欲


界眾 生的 煩惱 分成 九品,分 成九 品呢,這個 初 果聖 人只 是斷 了見 煩惱,這 個愛 煩惱 還沒

有斷;把 愛煩 惱分 成九 品,斷除 去六 品,這 個 時候 叫做「薄地 」,就是 欲 界煩 惱剩 下一

小部 份了,那 六部 分都 消滅 了,那時 候叫「薄 地」。「 離欲 地」呢,就是 把欲 界剩 餘 的

三品 煩惱 也消 滅了 ,這 個時 候把 欲界所有 的煩 惱都 沒有 了, 那麼 這個 聖人 就遠 離欲 界 ,
就到 色界 天去 了,所以 叫做「離 欲地 」,所以 離欲 地就 是三 果聖人。「已 辦地」呢,就

是把 色界 天、無 色 界天 的煩 惱也 完全 消滅 了,成了 阿羅 漢果 了,這時 候把 生死 這件 事辦

好了,辦 好了 生死 大事 了,所以 叫做「已辦 地 」。「辟 支佛 地」,就是 獨 覺的 聖人,獨

5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覺聖 人出 無佛 世,他還 能斷 多少 習氣,就 是比 阿羅 漢 的 智 慧 還 要 高,這 叫「 辟 支 佛 地 」。

「是 一切 福德 」,住性 地的、住 八人 地、見地、薄 地、離欲 地、已辦 地、辟支 佛 地


的, 在小 乘佛 教這 麼多 的聖 人; 這個三千 大千 國土 中的 眾生 ,都 成就 了這 麼高 的道 德 。

「是 一切 福德」總 集起 來,「欲比 初 發 意 菩 薩 」還是 不 行 的,就 再 加 上 一 百 倍、「 千 倍 、

巨億 萬倍 乃至 算數 譬喻 」, 還是 不能 及大 乘初 發心 菩薩 功德 大, 這樣 講!

在這 個唐 三藏 法師 ,玄 奘法 師翻的《 大般 若經》上 都是 這麼 說, 都是 前面 那句 話 ,
前面 那句 話就 是「 何以 故? 發聲 聞、辟支 佛意 者,皆 因 菩薩 出故。菩薩 終 不因聲聞、辟

支佛 出」 ,都 是用 這個 理由 說菩 薩初發意 的功 德大 。

「須 菩提 !若 三千 大 千 國土 中,初發 意菩 薩」功德 這麼 大,我們 應該 發心 了,我 們


發無 上菩 提心 行菩 薩道 了, 也就 是要 學諸 法如 了。 可是 呢, 初發 意菩 薩的 功德 雖然 大 ,

還「不 如 入法位菩 薩,百 千 萬倍、巨 億萬 倍乃 至算 數譬 喻所 不能 及」的。這個「 入 法位」

怎麼 講呢 ?這 個「 位」,我 們說 這個 座位,這 個是 你的 座位、這 個是 他的 座位,就 是你


坐在 那裡,是 你的 座位。現 在說,我 們剛 才講 過這 個意 思,我們 這個 內心 在色 聲香 味 觸

法的 這些 境界 上,虛妄 分別,引 起種 種煩 惱,但是這個 聖人 他的 心住 在諸 法如 那個 地 方,


諸法 如是 他的 座位,以畢 竟 空為 座位,坐在 那 裡,那 叫 做「入 法 位」。前 面初 發意 菩 薩

他還 沒能 入法 位,還是 凡夫 的菩 薩,這個 入法 位是 聖人 了。所以 這個 初發 意菩 薩雖 然 大,


還不 如入 法位 的菩 薩百 千萬 倍、 巨億萬倍 乃至 算數 譬喻 所不 能及,功 德是 更大 了。
「若 三千 大千 國土 中入 法位 菩薩」呢,還不 如 向佛 道的菩薩。「 入法 位菩 薩」就 是

初歡 喜地;那麼 二 地、三 地、四地 乃 至第 十地,是向 無 上菩 提去 了,那 個 菩薩 的功 德是

更大 了。「不如 向 佛道 菩薩,百千 萬 倍、巨 億 萬倍 乃至 算數 譬喻所不 能及。」「若 三千


大千 國土 中向 佛道 菩薩 ,不 如佛 功德,百 千萬 倍、 巨億 萬倍 乃至 算數 譬喻 所不 能及 」 ,

這佛 的功 德是 更大 了, 究竟 圓滿 了。

所以這是勸我們要發心學習諸法如,就是讚歎發菩提心,學習諸法如的功德非常

大,這 樣 引起 到佛 的功 德更 大了,所 以我 們應 該發 歡喜 心。說 是 我們 看人 家做 生意 發了


很多 的財 ,我 們心 裡就 羨慕 ;現 在這上說 ,佛 的功 德很 大, 我們 也應 該發 羨慕 的意 思 ,

這是 學習 發無 上菩 提心 ,向 於無 上菩提, 應該 這樣 做才 對的 。

我今 天來 的時 候,隨我 來的 法師 問我,今 天講 不講 故事?我 想,我還 是講 一個 故 事,

5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我講 一個 故事,可 以講 故事。這 個故 事,好像 我在 書本 上是 看過 很多 次,但是 始終 沒 有

講, 好像 很少 講這 個故 事。 這個 故事 ,就 是經 裡面 說那 個富 樓那 尊者 的故 事, 是他 。
是有 一個 長者,他 有兩 個兒,大兒 叫 做軍、二 兒叫 做勝 軍,這 兩 個兒。但 是這 個長

者財 富無 量,雖 然 財富 很多,這老 病 死是 沒有 辦法 避免 的,所 以 就是 有了 病了。有 病 了 ,

請了 很多 的醫 生來 看病;看 病,看 著 好像 漸好 了,但 是 還沒 好,還是 繼續 要看 醫生。但

是服 侍長 者的 這個 人,是個 女孩 子,這個 女孩 子聰 明,就是 每次 醫生 來看,她 總是 在 旁


邊注 意, 久了 呢, 她就 看出 個門 道來,她 就對 長者 說: 從這 麼以 後, 不必 請醫 生來 了 ,

我就 可以 服侍 長者 ,使 令長 者的 病會好的 。當 然這 個長 者和 這個 女孩 子也 是相 處久 了 ,

也知 道這 個女 孩子 很聰 明,就相 信她 的話。相 信她 的話,她 就把 那些 醫生 開的 藥方,她


就會 在裡 面怎 麼斟 酌,也就 是買 藥來 服侍 長者,就 治好 病了,就 把長 者的 病治 好了。長

者好 了,長者 非常 感謝 她;病好 了,你看,這 身體 健康 快樂 嘛,所以 也同 這個 女孩 子就

有了 關係 了,這個 女孩 子就 是有 了孕 了,有了 孕以 後呢,就 生一 個男 孩,這個 男孩 子 相


貌好 ,特 別聰 明。

後來 呢,這個 長者 又是 有病,就 沒有 辦法 治療,就 死掉 了。臨死 的時 候告 訴他 這 兩


個兒 子,大家 要互 相愛 護,不要 分家。可是 對 那個 兒,也是 他的 兒;但 是 那個兒,這是

古代 的時 候那 個情 形,似 乎 不計 兒列,就是 不 能夠 和前 兩個 兒排 在一起,就是 地位 低了


一點 ,因 為那 個女 人是 他的 工人 ,不是他 的夫 人, 所以 就是 有這 個分 別; 但是 這個 兒 ,
就是 婢女 生的 兒, 還特 別聰 明, 這兩個哥 哥也 愛護 他。

時間 久了,這個 兒 一歲、二 歲、三 歲,這個 婢 生兒 漸漸 大了 一點。這兩 個 兄弟 有因

緣要 到遠 地方 去做 生意 去,就把 這個 家;這兩 個兒 都有 妻子、有 小孩 子,就是 囑託 了 這


個婢 生兒 來管 理;可能 這時 候年 紀更 大一 點,可也 不是 很大。那 麼他 管理 家,這個 孩 子

聰明,就 是會 做事。會做 事,但是 有 一天 就有 問題,就 這個 勝軍 的兒,有 一天 向他 要東

西吃,正 趕上 這個 婢生 兒,婢生 兒名 字叫 做滿 願子,就 是富 樓那,這 個富 樓那 正好 手 裡

沒有 錢,沒有 辦法 滿他 願,這個 小孩 子就 火了:啊 !你 對我 大叔 他的 那些 兒,你就 好 好


照顧,對 我就 是不 公平。回 去了 就告 訴母 親,她母 親說:你 這個 婢生 兒輕 視我 的兒 ! 就

是有 這種 事情。後 來這 兩個 哥哥 就回 到家,回 到家,這 個弟 媳婦 當然 就和 勝軍 說這 個事

兒, 也是 恨。 從這 裡看 ,勝 軍這 個人沒有 智慧 。

5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那麼 就恨 他,今 天 也恨、明 天也 恨,一看 就不 順眼 了,什麼 事都 是不 對的了。這 個

時間 久了,就是 這 兩夫 妻就 和哥 哥,和這 個軍 說:我 們 分家,不 在一 起住。哥哥說:不


要,我們 父親 臨終 的時 候,叫我 們不 要分 家,就把 這個 事 停 下 來。隔 了 多 久,又 是 要 分 ,

還是 要分 家。哥哥 這時 候就 查這 件事,就 明白 了,喔! 他是 不高 興這 個富 樓那,所 以 要

分家,那 就好,分 家就 分家 吧! 那麼 他弟 弟就 是出 一個 計劃:全 部的 家產 算一份,富 樓

那算 一份,哥 哥願 意要 那份,你 可以 拿去。他 的哥 哥心 裡想:為 什麼 這樣 ?喔 !他 的 意


思,我 若 拿這 個財 產,全 部 的財 產這 一份,剩 下的 富樓 那他 拿去,他要 殺 掉他,是 這麼

意思。哥 哥說:這 樣怎 麼可 以! 好! 他哥 哥就 是帶 著富 樓那 走了,所有 的 家產 都給 他弟

弟了 ,就 走了。
走了 以後,立刻就 是沒 有這 麼多 的家 產了,就 到朋 友家 去住 了。朋友 家去 住的 時 候,

這個 富樓 那就 對他 嫂嫂 說:你們 有沒 有錢 ?給 我五個錢,我 去想辦法,去 弄錢去。他 的

嫂嫂 說:我只 有五 個錢,就 給你!他 出了 大街 上,在 這 裡看 看、那裡 看看,就看 有 一個


人背 著一 捆柴 過來。背 著一 捆柴 呢,他就 向那 個人 說:你這 一捆 柴賣 不賣 ?說:你 給 我

多少 錢? 我給 你五 個錢,五 個金 錢。他說:賣;就賣 給 他 了。他 把 這 一 捆 柴 拿 回 來 一 看 ,


裡面 有牛 頭栴 檀,有多 少枝,他就 把 這個 牛頭 栴檀 分成 十段 儲藏 起來。這 個時 候正 趕上

國王 的夫 人有 病,熱病,怎 麼看 醫生 也看 不好,後 來醫 生說:非 要得 到牛 頭栴 檀才 能 治


這個 病,那麼 國王 說:誰 若 給我 多少 錢的 牛頭 栴檀,我 給他 一千 兩金。那 麼這時候,這
個富 樓那 就拿 了一 小段 的牛 頭栴 檀給了國 王,於是 得到 了一 千兩 金。那麼 這樣 子,國王

一千 兩金,這個 牛 頭栴 檀不 夠,又 繼 續拿,成 了一 萬兩 金,拿 到 了,就 給 他哥 哥買 了房

地產 ,造 了很 多的 房子 ,造 了很 多的田園,這 些富 貴的 境界 都來 了。
然後 ,這 個時 候有 五百 個商 人集合起 來要 到海 裡去 採寶,聽 說富 樓那 非常 有智 慧 ;

啊! 我們 請他 一同 去。他 也 就是 願意 去,這 哥 哥也 同意 了,就 是 一同 去。到了 大 海 裡 面 ,

果然 是得 到了 很多 的寶 ,得 到很 多寶,大 家就 是往 回走 ;往 回走 的時 候, 就這 一天 呢 ,

看見 有三 個太 陽出 現,底 下 還有 白山,但是 這 些做 生意 的人 不知 道怎麼回 事,就 問 有經


驗的 這個 人, 說: 怎麼 回事 ?他 說:糟糕 !我 們完 了! 那三 個太 陽, 有一 個是 真太 陽 ,

其餘 兩個 太陽 是魚 的眼 睛,看那 下面 有白 山,是魚 的牙 齒,你看 那黑 洞是 魚張口了,這

個水 都跑 到牠 嘴裡 去了;我 們現 在都 完了 !沒 有辦 法了 !可 是船裡面 有人 信佛,有 佛教

5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徒說:不 要緊 !我們大 家念 南無 佛,佛大 慈大 悲救 護一 切眾 生的苦難,我 們可 以念 佛 名。

大家 念:南無 佛! 南無 佛! 這一 念呢,那 個大 魚原 來以 前是 佛教徒,佛教 徒,一聽 這 個


佛號 呢,哎呀 !現 在人 間有 佛出 世,這裡 有佛 教徒,這 不可 以! 牠就 閉上 嘴了,就 跑 到

大海 底下 去了。

這樣 子呢,這個 船 很順 利地 就回 來了。回來 了,這個 富 樓那 拿出 了很 多的 寶給 他哥

哥,對 他 哥哥 就說 了:現 在 從海 裡取 來的 寶,和以 前的 財富 加起 來,七 世 用之不盡,你


不需 要再 去賺 錢,七世 用之 不盡 了。我現 在想 要辭 別了哥哥,我 想要出家 了。說 是:要

到那 兒去 出家 ?富 樓那 這個 地方 是放 缽國,是 印度 的西部,聽 說 舍衛國有 佛出 世,想要

到那 兒去 出家 去。他說 是:出家,我 聽說 佛法 很高 深,你還 年輕,不容 易 明白,等 再大


幾年 !說:不! 人 命無 常啊 !你 知道 在大 海裡 面,我 們 很危 險就 被魚 吃掉了,幸 虧 念南

無佛,才 救了 命,不能 再延 期,一 定 現在 要發 心。那 麼 他哥 哥也 就同 意了。那麼 富 樓那

就和那五百人同去見佛,就都出家了!這件事不可思議。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見
佛,見佛,都要 求出 家,就都 出家 了。佛為 他們 說 法,那 些 五 百 人 很 容 易 地 就 都 得 初 果,

而富 樓那 不能 得初 果, 還是 費了 很多 的辛 苦, 用功 修行 才得 初果 。
得了 初果 以後 呢,他就 對佛 說:我想 到放 缽國,回 去,回 我 以 前 的 住 處,到 那 邊 去 。

佛說:放 缽國 的人,這個 品 德不 好、不講 道理,你若 到 那兒 去,你是 佛教 徒了,他 們若


毀辱 你,你能 受得 了? 說:能受 得了 !說:他 不只 毀辱 你,他 還 打你呢? 說:打我,我
也能受得了,還沒用刀傷害我嘛!說:若用刀殺你呢?殺我也很好嘛!我這個身體很

苦,死掉 了也 好。你不 生瞋 心嗎 ?說:不 生 瞋 心。說:好 ! 那 你 就 可 以 去。他 就 回 去 了 。

回到 放缽 國,他這 時候 穿了 袈裟、剃 了光 頭,那些 人是 不信 佛的,向 一個 大長 者 去


乞食 的時 候,長 者 就罵 他,他就 跑,他就 到別 的地 方去 乞食。那 麼頭 一天 去乞食,第二

天又 去乞 食,長 者 又罵 他、又打 他,但是 他心 裡不 動、面色 不變。那個 長 者:哦 ! 這個

人很 不簡 單,我 們 一般 人罵 他,他 就 不高 興了,照樣 地,你罵 他,他也 罵 你嘛 !你 若打

他,他 也 打你 的。但是 他沒 有,你 罵 他,他 也 不罵 你,你打 他,他也 不打 你,他 還是面


色不 變,這個 人不 是平 常人 啊! 反倒 很恭 敬他、供 養他。就 這樣 子,富樓 那在 放缽 國 這

西印 度, 度化 了五 百個 大長 者, 建立了五 百個 大廟 ,他 在那 裡用 功修 行得 了阿 羅 漢 果 。

得了 阿羅 漢果 呢,他就 是勸 他哥 哥信 佛,勸他 哥哥 信佛,說 信佛,怎 麼樣 辦法 呢 ?

5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應該請佛來,請佛到這兒來,請佛來吃飯。他就讓他哥哥造一個,專為佛造那麼一

個… …,我們 現在 的話,叫 做精 舍,給佛 來住。說是 怎 麼樣 請他 來呢 ?說:有辦 法 !就


是用 一杯 水、再 用 一枝 香,然後 富樓 那尊 者就 跪在 那裡 向佛 祈願:弟子 富 樓那 現在 在什

麼什 麼地 方, 希望 佛陀 慈悲 ,明 天能夠光 臨在 這個 地方 說法 ,廣 度眾 生。 而這 個時 候 ,

佛陀 在舍 衛國 祇樹 給孤 獨園,就 看見 有水 過來,還 有一 支煙 在旋繞。別人 說:這怎 麼 回

事,忽 然 見有 水、有煙 呢? 佛說:這 是富 樓那 尊者 要請 我去,我 想我 們滿 他願,我 們明


天去。明 天去,沒 有神 通的 比丘 不要 去,選 五 百個 有神 通的,隨 佛一 同去。這個 有 神通

的這 一段 話我 們簡 略。 第二 天, 這些有神 通的 人, 就是 在虛 空裡 都飛 去了 。

其中 有一 個說 一說,就是 賓 頭盧 頗羅 墮阿 羅漢,他這 個 時候 好像 是在 ……,這時 候


好像 佛不 是在 舍衛 國,好 像 是在 靈鷲 山。他 在 那山 上正 在補 衣服,就是 那 時候 阿羅 漢穿

衣服,破 了要 補,這是 那種 境界。正 在補 衣服,說是 要 去放 缽國,他就 把 這個 針插 在這

個山 上面 ,這 個線 還連 在他 的衣 服上,就 這樣 乘著 神通 就走 了, 就把 這個 山也 帶去 了 ,
有這 個事 情。有這 個事 情,可是 走到 半路,才 知道 這個 事不 對,他又 把這 個山 一下 子 就

又丟 回來 了, 就有 這種 事情。
後來 佛到 了以 後呢,這 時候 就到 了他 哥哥 家住下來,就 請吃飯。吃飯 這時 候,那 個

國王、大 臣、很 多 的人 民到 那兒 來見 佛說 法;佛說 法很 多人 得聖 道,得聖 道,完了,就


有比 丘問 佛: 說是 富樓 那這 個人 ,最初的 時候 來佛 這裡 ,同 來的 五百 人都 很容 易得 道 ,
他就 很難、很 難地 用功,很 辛苦 地才 得須 陀洹 果,為什 麼這 樣子 ?又 是呢,他 能在 這 裡

得了 阿羅 漢果 ,勸 這麼 多的 人相 信佛 教, 怎麼 回事 呢? 宿因 怎麼 回事 情呢 ?

佛說:是 在迦 葉佛 時代,滅 度以 後,有一 個大 長者,財 富也 是很 多,也 是 信佛,就


造了 一個 大廟,供 養很 多的 出家 人在 那裡 修行。但 是 長 者死 了以 後呢,這 個廟 沒有 人維

持了,就 廢掉 了,也沒 人住 了,就 走 了。但 是 大長 者有 個小 兒,漸漸 長大 了,也 就 出家

了。做 比 丘。做 比 丘也 知道 這個 廟是 我父 親造 的,現 在 廢毀 了,他就 各地 方去 化緣,把

這個 廟又 重新 修好 了,又請 來很 多的 出家 人來 這裡住,裡面 也有 是阿 羅漢 的。住呢,也


和現 在情 形一 樣,大家 來維 持這 個地 方的 清潔。這 一天,就 有一 個阿 羅漢 掃地,在 院 子

裡掃 地,這些 垃圾 聚集 在那 裡,他 沒 有把 它丟 掉,就 放 在那 裡就 不管 了,這個 風 一 來 吹 ,

又是 不那 麼清 潔了。這 時候 這個 廟呢,就 是那 個長 者的 兒做 住持,他 一看:你 這個 人 怎

6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麼這 樣子 ?掃 這個 地,這 樣 子掃 法,你和 奴差 不多 了,如奴 婢差 不多,和 奴相似。但是

那個 人是 阿羅 漢,是聖 人啊 !你 毀謗 了聖 人,所以 從此 他就 是五 百世做奴,這個 富 樓那


五百 世做 奴隸 。但 是他 以前 化了 很多 緣, 修起 來這 個大 廟, 有很 多人 在這 裡用 功修 行 ,

所以 他這 個人 福報 也很 大,智慧 還是 很大;因 為他 罵這 個聖 人是 奴,所以 他一 直做 奴 婢,

為人 做奴 ,是 這樣 的說 法。

這個 故事,我感 覺 到智 慧很 重要。你 看他 那個 哥哥,那 個勝 軍,也是 他的 哥哥,他


都不 好好 調查 一下,就 是認 為富 樓那 不對,這 是一 個錯 誤。而他 哥哥 愛這 個弟弟,能 棄

捨那 麼多 的財 富不 要,專 帶 他這 個小 弟弟 走,這也 是一 個很 不 容 易的 事情。結果 富 樓那

對他 哥哥 也還 是很 好,那麼 這是 現世 的情 形;過去 世的 情形,這 個因 果關 係看出來,我


們若 學習 佛法 ,實 在是 應該 謹慎 ,應該多 學習 智慧 ,多 做功 德才 對。

從這 個故 事上 看呢,富樓 那 尊者 教化 了五 百個長者,修 了五 百個 大廟,最 後還 是請

佛去 了, 國王 、大 臣, 很多 人得 聖道 ,還 是佛 的功 德大 、佛 的神 通大 的。
「若 三千 大千 國土 中向 佛道 菩薩,不 如佛 功德 百千萬倍、巨億 萬 倍,乃 至 算數 譬喻

所不 能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初發心菩薩摩訶薩當念何等法?佛言:應念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
相?佛告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無念、無生、無示。如須菩提所問,一
切種智何等緣? 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法緣、念
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須菩提,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
「須 菩提 白佛 言:世尊 !初 發心 菩薩 摩訶 薩當 念何 等法?」這 是 第五科,明始 行所

念。這個 發了 無上 菩提 心,那麼 他心 裡面 應該 怎麼 樣… …「 云何 應住 ?云 何降 伏其 心? 」

就是 這樣 意思 了。「當 念何 等法 ?」他應 該怎 樣能 夠正 念,保持 正念 的思 惟呢 ?這 樣 意


思。

「佛 言:應念 一切 種智」,佛回 答他 說:應 該 念佛 的智 慧,正 念 佛陀 的無 上菩 提的

智慧。發 無上 菩提 心的 菩薩,雖 然發 了無 上菩 提心 功德 很大,還 是個 凡夫 境界。還 是 凡


夫境 界,那麼 現實 上的 生活 情況 還是 一樣 的,因為 你還 是凡 夫嘛 !還是凡 夫,遇 見 色聲

香味 觸法 的時 候,也還 是這 樣子 境界,很 苦惱 的境 界;那麼 你能 夠維 持住 你無 上菩 提 心,

6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能維 持而 不退 失嗎 ?是 不容 易啊 !所以若 念無 上菩 提心 呢,念佛 的功 德,若成 佛的 時候

是功 德圓 滿、廣 大 莊嚴,這 樣說 呢,他就 會繼 續努 力,能使 令他 的無 上菩 提心 能 夠 不 退 ,


能使 令不 退。若是 出家 人呢,出 了家 以後 把世 間的 五欲 放棄 了,出了 家學 習佛 法,世 間

五欲 放棄 了,但 是佛 法的 功德 還沒 有成 就,你 這個 向道 的意 願能 夠 不 退嗎?也 都不 容易。

現在 這裡 就是 有這 個意 思,你常 念無 上菩 提、常念 聖道,就 知道 我若 努力 修行,就

對佛 法的 功德 會有 成就。這 樣說 呢,我把 世間 上的 五欲 樂棄 捨了,是 值得 的;五欲 的 樂


使令 人迷 惑顛 倒,能引 起很 多的 苦惱;若 在佛 法裡 面得 到種 種功德,能使 令你 清淨 自 在,

所以 棄捨 的是 對的,而在 佛法 裡得 到的 是最 尊貴的,也有這 樣的 意味。「應念一切 種 智 」。

「須 菩提 言:何等 是一 切種 智? 」繼 續問:怎 麼叫 做一 切種 智呢 ?「 一切 種智 何 等
緣?」一 切種 智是 佛的 智慧,佛的 智 慧,它 緣 念什 麼呢 ?以 什麼 為所 緣境 呢? 它都 觀察

什麼 呢? 譬如 說我 們眼 識是 見色 的、耳 識 是聞 聲音 的,那佛 的智 慧是 觀察 什麼 呢? 就是

這樣 意思「何所 緣 」?「 何 等增 上? 」什麼 是 它的 增上 ?它 用什 麼方 法來 做功 德,有這


個意 思。這個「增 上」,是 幫助 它成 就這 件事,叫 做「 增上 」。這佛 的智 慧要 廣度 眾 生

的時 候,要用 什麼 來增 上呢 ?就 是用 什麼 來幫 助呢 ?這 樣意 思。「何 等行 」? 這個 智 慧
它怎 麼樣 活動 呢? 怎麼 樣活 動呢 ?這樣意 思。「何等 相 」?它 表 現於 外的 相貌 又是 什麼

樣子 呢? 提出 這幾 個問 題。
「佛 告須 菩提:一 切 種 智 無 所 有、無 念、無 生、無 示 」:第 一 個 問 是,「 須 菩 提 言 :
何等是一切種智?」這是一 個問,這底下先回答這個問題。 一切種智,它是無所有的,

就是 像《 金剛 經》上說:「 無有 定法 名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這個 意思,就是 它 是空

無所 有的 ,就 是它 本來 是空 無所 有的,你 要觀 察它 的真 實性 是沒 有的 。
我們 中國 佛教,當 然是 從經 論上 來,也是 從祖 師來,從 祖師 這樣解釋。總是說:一

切法 都是 本來 具足 的,「何 期自 性、本自 具足 」,那個《六 祖壇 經》上說,無 上菩 提 本

來是 有的,本來 就 具足 的,一切 眾生 具足 如來 的智 慧德 相,都 是有的。但 是這個《 般若

經》偏 說:一切 法 本來 都是 沒有 的,偏這 麼說。但是 天 台智 者大 師,也 是 說一 切法 都是


具足 的; 當然 ,智 者大 師他 另外 有個 理由,那 個理 由我 們現 在不 說。

「一 切種 智無 所有 」,這 句 話說:佛 的智 慧本 來是 沒有 的,本 來 是沒 有智慧的,沒

有這 個有 的。「無 念、無 生、無示」,那個 一 切種 智,他也 不念,這裡 面 是說,若 是在

6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畢竟 空裡 沒有 一切 種智,也 沒有 一切 種智 可念、也 沒有 一切 種智 可現 起。在畢 竟空 上「 無

示」,也 不能 顯示 什麼;在 畢竟 空上 沒有 一切 法可 顯示 的。這 是 說,佛 的 智慧 本來 是畢


竟空 寂的 ,這 樣意 思。

「如 須菩 提所 問,一切 種智 何等 緣? 」這底 下 答第 二個問題,「 何等 緣?」什麼 法

是一 切種 智所 觀察 的呢 ?「 何等 增上 ?何 等行 ?何 等相 ?」你問 出這 個問 題,我回 答 你。

「須 菩提 !一 切種 智無 法緣 」,一 切種 智沒 有法 可作 為所 緣境 的;眼能 見色、耳 能 聞 聲 ,


乃至 眼耳 鼻舌 身意 ,意 能攀 緣一 切法,但 是一 切種 智沒 有所 緣境 可得 。這 個無 上菩 提 ,

佛的 一切 種智,就 是佛 的一 個根 本智、一 個後 得智,加 起來 名為 一切 種智,就 是這 樣 意

思。或 者 是如 理智、如量 智;如理 智 就是 觀一 切法 空,如量 智就 是通 達一 切法緣起,是


這樣 意思。這 裡面 說「 無所 緣」呢,這個 是 觀 一 切 法 空 的 智 慧,一 切 法空,沒 有 法 可 緣 、

可觀 察, 是這 樣意 思, 「無 所緣 」。

「念 為增 上」,就 是佛 的後 得 智 了。佛 的 後 得 智,這 個「 念 」,就 是佛 成 佛 了 以 後 ,


有無 量無 邊的 法門 為眾 生宣 說的 ,佛若是 觀察 這個 眾生 的根 性, 應 該 宣講 《華 嚴經 》 、

或者 應該 說《 法華 經》、應 該說《般 若經 》,應該 說什 麼法 門的 時候,佛 有這 個念,佛


這一 念呢,這個 法 門就 現前 了,所 以 是「念 為 增上」,有念 的力 量呢,可 以去 為一 切眾

生宣 揚佛 法, 所以 這個 念裡 面, 也有後得 智的 意味,這 樣「 念為 增上 」。
「寂 滅為 行」 ,這 個「 寂滅 」是什麼 呢?玄奘 法師 他翻 個「 寂靜 」。 有生 、有 滅 ,
就是 不寂 靜;這 個 生滅 的流 動寂 滅了,那麼 就 是寂 靜。什麼 叫做「寂靜」?沒有生、也

沒有 滅,沒有 生滅 的流 動就 叫做 寂滅、也就 叫 做寂 靜。這表 示什 麼呢 ?就 是佛 的那 個清

淨的 智慧 是不 浮動 的、是寂 靜的,佛 那個 清淨 的智 慧是 寂靜 為行。他 這個 智慧,佛 的 智


慧,無分 別智 與諸 法如 相應,後 得智 與一 切緣 起法 相應,但 是那 個智 慧是 寂靜 的,不 像

我們 那麼 浮動,不 是的 。

「何 等相 ?」這「 何等 相」是表 現於 外的 相,表現 於外 的相 是什 麼相 呢? 就是 佛 以

諸法 如來 教化 一切 眾生 的,一切 眾生 因諸 法如 而得 阿羅漢、而 得 辟支佛、而得 無上 菩提


的,這就 是佛 的相。「何 等 相」?這 就是「無 相為 相」,這「 無 相」就是 諸法 如,用這

諸法 如教 導一 切眾 生, 這就 是佛 的相 ,也 就是 一切 眾生 的相 ,這 也是 一切 種智 的作 用 ,

也可 以這 樣說 ,可 以這 樣解 釋。

6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須 菩提 ,是 名一 切種 智緣 增上 、行 、相 」, 這是 結束 前面 這一 段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但一切種智無法,色受想行識亦無法,內外法亦無法,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
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
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初神通、第
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神通、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佛告須菩提:
色亦無法,乃至有為相無為相亦無法。佛告須菩提:色亦無法,乃至有為相
無為相亦無法。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一切種智無法;色無法,乃至
有為無為相亦無法。佛言:一切種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是名無法。色
乃至有為無為相亦如是。世尊!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佛言:諸法和合因
緣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當知一切法無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無性。
「須 菩提 白佛 言:世尊 !但 一切 種智 無法,色 受想 行識 亦無 法。」這底 下又 解釋「 一
切種 智無 法緣 」這 句話,「 一切 種智 無所 有、無念、無 生、無示 」這 一段,這 底下 解 釋

這個。
須菩 提對 佛說:「 世尊 !但 一切 種智 無法」,一切 種智 觀一 切法 不可 得,一切 種智

本身 也是 不可 得,是這 樣意 思。一切 種智 是無 法,色受 想 行 識 也 是 無 法 嗎 ?「 亦 無 法 」。


「內 外法 亦無 法」:「內 外 法」就是,「內 」是眼 耳鼻 舌身 意,「外」就 是色 聲香 味觸
法,眼 識、耳識、鼻識、舌 識、身 識、意識,也包 括在 內,所 以 也是 不可 得的 嗎?「四

禪、四 無 量心、四 無色 定、四念 處、四正 勤、四如 意足、五根、五力、七 覺分、八聖道

分、空三 昧、無相 三昧、無 作 三 昧、八 背 捨、九 次 第 定、佛 十 力、四 無 所 畏、四 無 礙 智 、


十八 不共 法、 大慈 大悲 、大 喜大 捨、初神 通、 第二 、第 三、 第四 、第 五、 第六 神通 」 ,

這麼 多的 事,「 有 為相、無 為相亦無 法」,一 切 有 生 有 滅 的 一 切 法,無生 無 滅 的 無 為 相 ,

也都 是無 所有 嗎? 須菩 提這 樣問。「 佛告 須菩 提:色 亦 無法,乃 至有 為相、無為 相 亦無


法」 ,也 都是 不可 得的 ,是 這樣 子解釋。

「須 菩提 言:世尊 !何 因緣 故,一切 種智 無法;色 無法,乃至 有為、無 為相 亦無 法。」


這底 下說 一切 種智,什麼 理 由一 切種 智是 畢竟 空寂 的? 色受 想行 識也 是畢 竟空 寂的,乃

至一 切的 有為 法、 無為 相, 也都 是不 可得?這 個不 可得 ,什 麼理 由這 麼說 呢?

6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佛 言:一切 種智 自性 無故 」,這 底 下解 釋佛 的一 切種 智是 畢竟 空的道理。這 個 道

理怎 麼說 的呢 ?「 一切 種智 自性 無」:這個「 自性 無」這句 話怎 麼講 呢? 前面 說「 諸法
如」 ,其 實這 裡面 講什 麼叫 「諸 法如」,這裡 說了 。這 個「 自性 」, 就是 自己 的體 性,

這個 話呢,譬如 說 這個 房子 是我 們請 建築 公司 把這 個房子造 出來,原來這 地方 空的,沒

有房 子,請建 築公 司把 房子 造出 來。那麼 這件 事,就是 這個 房子 是自 性無 的,就是 房 子

不需 要人 造, 就有 一個 房子 在這 裡,這就 是表 示這 房子 是有 自己 的體 性, 我不 用你 造 ,
我自 己就 是有 的,房子 若是 這樣 子,那麼 不用 造這 個空 地就 是有一個 房子,就 是有 房 子。

如果 房子 有自 性的 話呢,那 麼這 個房 子是 自然 有的。現在「自 性無故」,這個 房子 本來

是沒 有的 ,房 子自 己的 體性 是沒 有的,是 要依 賴因 緣把 它造 出來,才 是有 房子 的。
這房 子是 這樣 子, 佛的 智慧 也是 這樣 子; 佛本 來沒 有的 ,佛 原來 也是 個生 死凡 夫 ,

和我 們一 樣。後 來 怎麼 有一 切種 智呢 ?就 是三 大阿 僧祇 劫努 力地 學習 創造 出來 的,是因

緣有 的。因緣 有的,這個 智 慧都 是屬 於因 緣有 的,還 不 是自 性有;這個 佛 的智慧,智慧


本身 是沒 有的,是 由因 緣創 造的。所 以現 在為 什麼 說這 個智 慧是 空的 ?就 是因 為「 自性

無故 」, 說它 是空 的, 說它 是沒 有的 ,就 是這 麼意 思。
就像 小孩 子,他是 個工 程師,他 原來 沒有 工程 師的 知識,知 識沒 有,說造 飛機 的 知

識他 沒有;他怎 麼 有的 ?由學習 來的,就是「 自性 空故,因緣 有」,就是 這麼 意思。「 因


緣有」,所以 知道 他原 來是 沒有 的,我認 為這 很容 易明 白。就 是 你觀 察這 一件 事,把因
緣所 生法 把它 撇開,單獨 看 這個 所生 法,是 有 ?是 沒有 ?沒 有。把建 築公 司所 有這 些因

緣都 撇開,單獨 看 這個 房子 有沒 有? 這個 房子 是沒 有的,這叫 做「 自性 空」。怎麼 有了 ?

自性 空,怎麼 有了 ?有 了,是因 緣嘛 !由 因緣 創造 的嘛 !就 是這 麼意 思。所以 若是 看這


個人 ,由 因緣 的這 一部 份都 把它 撇開,單 獨看 這個 人本 身的 情況 什麼 樣? 什麼 也沒 有 ,

無眼 耳鼻 舌身 意, 什麼 也沒 有! 叫「自性 無」 。

佛的 智慧 也是 這樣 子,也是 無量 劫來 用功 修行成就 的,本來 是沒 有智 慧的,「 本 性

空」 ,叫 做「 自性 無」 ,就 是這 麼意思。
但是 這上 面的 意思 呢,我 們初 開始 學 習 的時候,可以這 樣學:「一切 法是 因緣 有的 」,

說我 看見 來一 個人,這 個人 長得 很美,那 麼我 看這 個人 是因 緣有的,也有 個好 因緣,有

這麼 個好 的生 命體。但是 若 看這 個人,除掉 了 因緣,你 本身 什麼 樣子 呢? 那就 什麼 也沒

6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有,是 個 空的。但 初開 始學 呢,你 偏 於空;你 不要 偏於 有,偏 於 有,我 們 就容 易有 煩惱

了,看 見 一個 人醜 陋,就 不 高興 了,看見 一個 人很 美,又生 歡喜 了,心 就 在愛、憎 這裡


面活 動,這凡 夫是 這樣 子。你若 是觀 察一 切法 的本 性是 空無 所有 的,空 無 所有 裡面 沒有

端正、也 沒有 醜陋,我們 就 不生 分別 心,在 空 無所 有上,也不 生愛、也不 生憎,愛、憎

都沒 有了;愛、憎 沒有 了,心裡 就平 靜的。你 深入 地觀 一切 法空 能斷 煩惱,煩惱 斷 掉了

以後,你 再看,這 個人 是美、這個 人 是醜,心 裡沒 有事 兒,因 為 心裡 沒有 煩惱 嘛! 就沒


有事 了, 其實 就是 這麼 一回 事。

若是 初開 始,你又 去看 有、你又 去看 空,你很 難斷 煩惱,所 以天 台智 者大師說:「 從

有入 空」,先看 他是因 緣有 的,然 後 你 偏 於 空;「 偏 於 空 」這 句 話 是 我 說 的,要 偏 於 空 。


等到 斷了 煩惱 以後,就 不要 偏於 空,再看 有;看有,這 時 候 沒 有 問 題 了,就 是 這 樣 意 思 。

所以 這個 事情 呢,「若法 自 性無,是 名無 法」,若是 一 切因 緣所 生法,它 的本 性是

沒有的,這就叫做「無法」。你常常這樣觀一切法空,觀色受想行識是空的、觀眼耳鼻
舌身 意是 空的,你 這貪 瞋癡 逐漸 地就 薄,逐漸 就沒 有了,就 是這 麼意 思。為什 麼忽 然 間

這樣 做呢 ?就 是要 斷自 己的 煩惱。「 若法 自性 無,是 名 無法」,我們 不這 樣觀,你 不作


如是 觀;不作 如是 觀就 不行,這個 煩 惱它 就是 要動,你 沒有 辦法 停下 來的,你 不 修 止 觀 ,

不能 斷煩 惱。什 麼 叫做 學諸 法如 ?就 是修 止觀。所以 這 地方 告訴 我們「 一 切種 智自 性無


故」,所 以一 切種 智是 無 法。「 若 法 自 性 無,是 名 無 法。色 乃 至 有 為、無 為 相 亦如 是 」,
色受 想行 識、眼 耳 鼻舌 身意,一切 法 乃至 佛的 無量 的神通道 力都 是「亦 如 是」,都 是這

樣子 ,都 是因 緣有 ,所 以, 都是 因緣 有, 都是 畢竟 空。

「世 尊! 何因 緣故,諸法 自 性無 ?」這底 下又 繼續 問,什有 理由 一切 因緣 生法 是自


性無 呢?「佛言:諸法 和合 因緣 生,法中 無自 性」,世 間上 這一 切因 緣所 生法,都 是眾

多的 因緣 和合 起來,眾 多的 條件 具足 了,這個 法才 現出 來;這個 法中,因 緣所 生的 法 裡

面沒 有它 的自 性可 得,沒有 自性 可得。譬 如說 看這 一朵 花,這花 它有 種子,這 個種 子 在

地裡 面, 地裡 面有 水、 有施 肥, 然後它就 長出 芽來 ,慢 慢地 根、 莖、 花、 葉長 出來 了 ,
這是 個因 緣有 的東 西,因 緣 有的 東西。這個 花 是怎 麼有 的呢 ?是 諸法 和合因緣 生;因緣

生,都 是 屬於 因緣 的,那 個 花、葉、根、莖,都 是 屬 於 因 緣 的,沒 有 一樣 是 除 掉 了 因 緣 ,

它本 有自 性有 的,沒有,沒 有這 件事,沒有 一 點是 自性 有的。說 這個 房子,就是 建 築公

6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司運 來的 各式 各樣 的材 料把 它造 起來,除了 這 個以 外,另外 沒有 房子 有一 點可 得,無有

少法 可得 。「 諸法 和合 因緣 生, 法中無自 性」 ,這 因緣 生法 ,看 上去 很明 顯這 也是 有 、
這也 是有,都 是有,但是 沒有 自性,自 性有 的,沒有,「是 名 無 法 」,這 就 叫 做「 無 法 」。

「無 法」 ,是 名為 空的 意思 ,這 就叫做空,佛 教說 空是 這樣 說的 ,這 叫空 法。

「以 是故,須 菩提 !菩 薩摩 訶薩 當知 一切 法無性。何以 故?一切 法性 空故 」,就 是

「以 是故 ,當 知一 切法 無性 」, 一切法都 是因 緣有,它 沒有 自性 ,所 以是 空的 。
這樣說也很簡單,並不是那麼難懂,是不是?你們感覺這樣容易懂嗎?是不是空

了? 如果 你感 覺還 不懂,你 就提 出來 問題,看 我能 不能 回答。你 若感 覺到:我 還沒 有 明

白這 個空 ,你 還可 以明 白。 就是 不需 要種 種的 因緣 ,這 件事 就是 有的 ,這 叫做 自性 有 ,
叫做 自性 有。那麼 不需 要有 因緣 的時 候,有這 件事 嗎? 沒有。沒 有因 緣的 時候,這 房 子

有嗎 ?這 房子 沒有。房子 沒 有,就 叫 做自 性空;若有 房 子,就 叫做「自性 有」。那 究竟

是自 性有 ?是 自性 空呢 ?是 自性 空。因為 沒有 因緣 的時 候,這 個 房子 沒有 嘛! 這個 人 也
是,沒 有 因緣 的時 候,沒 有 這個 人;沒有 因緣 的時 候,沒有 這個 燈;所 有 的事 情都 是要

因緣,沒 有因 緣的 時候,沒 有這 件事。要依 因 緣才 有,就都 是因 緣有;都 是因緣有,就


知道 這一 切法 都是 自性 空, 是這 樣意 思。

你常 常這 樣思 惟、你常 常這 樣觀 察,初開 始的 時候,你 就安 住在 諸法 如、安住 在 一


切法 空的 地方,你 不要 住在 因緣 那個 地方。說 若有 毒蛇 來了,心 裡也不舒 服、難 過,若
觀察 它是 因緣 有的、是 自性 空的,你 心住 在自 性空 上面,自 性空 裡面 沒有 毒蛇 可得。你

若成 功了 ,沒 有恐 怖心 ,毒 蛇來 了不恐怖 、老 虎來 了也 不恐 怖, 因為 你心 與空 相應 了 ,

就不 恐怖 。若 是你 沒成 功的 時候 ,你心裡 面執 著這 個因 緣的 事情,那 不行 ,那 就害 怕 ,
你就 會害 怕。

我感 覺,從因 緣有,就是 自 性空,我 感覺 這個 空義 不是 難明白,容易 明白。容易 明

白, 就容 易得 無生 法忍 ,不 難。 那麼我們 為什 麼沒 有得 無生 法忍 呢? 你沒 有這 樣修 行 ,

你要 拿出 時間 的; 拿出 時間 ,把 所有的雜 事都 停下 來, 專心 做這 件事 。專 心做 這件 事 ,
有可 能一 個星 期就 成功 了, 也可 能,那時 候你 就是 聖人 了, 不是 凡夫 啊! 不是 凡夫 了 。

但是 我們 出了 家,在家 居士 我們 不說,出了 家 以後 你做 什麼 ?你 都做 什麼 事情 ?你 學諸

法如 了嗎 ?你 做一 些其 他的 雜事,就 做那 些事,連什 麼 叫諸 法如 都不 明白,你能 得 無生

6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法忍 ?我 看,沒有 那回 事情。聖 人這 件事,也 還是 因緣 來的,由 因緣 來的 呀! 這已 經 說

了嘛,佛 的無 上菩 提就 是一 切種 智,一切 種智 是由 因緣 來的,也 是自 性空 啊! 我們 學習


諸法 如,心裡 面有 個畢 竟空 的智 慧,這畢 竟空 的智 慧是 因緣 來的,由 因緣 有的,你 就 是

要準 備這 件事。

所以,我 的意 思,我們 出家 人,在 家 佛教 徒也 是應 該一 樣,相 信 了佛 法的時候,就

做這 件事 。當 然在 家人 你到 office 做事, 你的 時間 不能 完全 來學 諸法 如。 但是 出家 人
應該 做這 件事,就 是把 所有 的事 都停 下來,就 是做 這件 事。做這 件事,當 然你 還要 吃 飯

嘛,吃飯 這個 事情,你 還得 要做,你 衣服 還不 洗? 你不 沖涼、不 洗澡 嗎? 這些 事也 還 是

有, 但是 這不 需要 說這 些事 。就 是努力地 去學 習佛 法, 從文 字上 學習 什麼 叫做 諸法 如 ,
通達 了以 後, 就是 努力 地用 功修 行,應該 是這 樣子 。

我感 覺我 們出 家人 ,很 多人 都能得無 生法 忍, 很多 人都 能, 但是 就是 沒有 這樣 做 。

為什 麼沒 有這 樣做 ?你 想一 想吧 !你想一 想, 為什 麼你 不這 樣做 ?
「諸 法和 合因 緣生,法中 無 自性。若 無自 性,是名 無法,以是 故,須菩 提 !菩 薩摩

訶薩,當 知一 切法 無性。何 以故 ?一 切法 性空 故」,一 切法 的自 性都 是無 所有 的。「以


是故,當 知一 切法 無 性 」。我們 讀《 心 經 》:「 照 見 五 蘊 皆空,度 一 切 苦 厄,色 不 異 空,

空不 異色,空即 是 色,色 即 是空,受 想行 識亦 復如 是」,這樣 我 們能 明白 它是 空嗎 ?這


個句 子大 概可 以念、也可 以 背,還 是 不容 易明 白怎 麼叫 做空。這 個《摩 訶 般若 波羅 蜜經 》
和《大 智 度論》可 不同,它 詳細 地給 你解 釋。《大智 度 論》裡 面,也有 很 多的 地方 解釋

這個 空的 道理,很 容易 明白 的,使 令 你明 白。而《中 觀 論》呢,表面 上看 就是 深,不容

易懂,當 然有 嘉祥 大師 的疏 給你 解釋,也 就容 易明 白,現在 的印 順老 法師 還有個《 中 觀


論頌 講記 》也 可以 參考 ,也 是很 好。明白 了呢,這 個事 不難 ,不 是很 難的 事情 。

「以 是故,當知 一 切法 無性」。這 前 面是 勸我 們 明 始行 所念,是 念一 切種智,其 實

就是 念一 切法 空,主要 先念 這一 切法 空的 事情。這 底下 第六 科,明起 行的 方便,就 是 開

始修 行的 方法 ;我 們怎 麼樣 修行 呢?說這 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性,初發意菩薩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那波
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能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這底 下, 在我 這個 本子 有四 頁,我想 這個 明天 講, 今天 就講 到這 裡。 還有 十分 鐘 ,

6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若是 你們 有問 題, 我們 就討 論問 題;沒有 問題 ,我 們就 下座 ,就 結束 。

這裡 呢,這個 我們 現在 學的 這段 文,是給 利根 人準 備的,是給 利 根人 準備 的這 個方


法,不 是 鈍根 人。鈍根人,這樣 還不 具足,這 個方 法還 不具 足的。鈍根 人 有什 麼問 題呢 ?

鈍根 人,他就 是這 個慧,信、進、念、定、慧,這 個慧 的力 量不 夠,通達 一切 法空 就 是

不容 易, 不容 易, 這個 人就 需要 充實,需 要長 時期 地去 思惟 ,慢 慢地 你這 個智 慧夠 了 ,

才能 通達 一切 法空 ,這 是一 個困 難。其次 呢, 業障 重; 業障 重呢 ,或 者愛 煩惱 特別 重 ,
或者 瞋煩 惱別 重,或者 散亂 心特 別重,或者 高 慢心 特別 重,那 你 直接 觀一 切法 空還 觀不

來,就是 這些 障礙 使令 你心 不能 夠專 注,還有 困難。所 以佛 就說 要修 不淨 觀,修不 淨 觀

來破 自己 的這 個貪 欲心;你 修這 個持 息念,我 們通 常說 數息 觀,能破 這個 散亂 心,心 能


夠專 注,心能 專注 呢,也容 易成 功;這個 瞋恨 心很 大,一 動 就 發 脾氣,你 修 行 也 有 困 難 。

所以 就得 要修 學其 他的 法門 來對 治,把我 們的 貪欲 心漸 漸地 減輕,叫他不 貪欲,修 不淨

觀有 這個 力量;你 修慈 悲觀,能破 這 個瞋 心,把瞋 心破 出去;你 修這 個界 分別觀,能破


除去 我慢。修這 些 對治 法門,把這 些 障礙 去掉 了,去 掉 了,這 個 心裡 比較 平靜了,特別

可愛 的境 界, 不要 說一 般的 ,特 別可愛的 境界 ,心 也不 愛, 你這 時候 心就 不向 外攀 緣 ,
你靜 坐的 時候,觀 一切 法空,你 能夠 把你 全部 的精 神集 中在 一起,集 中在 這裡,制 心 一

處就 成功 了。分 散,不行;貪能 令你 心分 散,瞋也 令你 心分 散,其他 的邪 知邪 見更 是一


樣,貪、瞋、癡、慢、疑,各式 各樣 的煩 惱都 能令 你分 神、向 外 攀緣,這 樣子,你 學諸
法如 有困 難,所 以 就是 要修 這些 助道 法。像 四 念處:觀 身不 淨、觀受 是苦,就是 破 除這

一切 的業 障; 然後 觀心 無常 、觀 法無我, 也就 是學 諸法 如了,就 成功 了, 就不 同了 。

當然,從 這個優婆 鞠多 尊者 的傳 上看,似 乎也 有一 些困 難;就是 這個 人的 福力 不 夠。


按我 們一 般的 情形,看這 個 福力 不夠,很容 易 有病,這 個身 體有 一點風,頭疼了;稍微

搬動 點什 麼,腰 就 疼了,這 個身 體很 不對,坐 在那 一會 兒,就 受 不了。我 若不 靜坐 還沒

有事,一 靜坐 的時 候有 很多 的問 題,你看 !這 業障 ! 就 是要 多懺悔,去多 修點 福德。怎

麼修 福德 ?你 就是 供養 大眾 僧,為 大 眾僧 服務,這福 報 就來 了。像我 們古 代的 中國 佛教


這些 老法 師,收徒 弟的 時候,他 立刻 不給 你剃 度的,你 修苦 行修 三年 再說,我 們現 在 的

人, 叫他 修苦 行三 年可 以嗎 ?恐 怕不行。 就是 修苦 行、 為大 眾僧 服務 ,栽 培一 點福 德 ;

栽培 福德、你福 德 強了,身 體健 康,風吹 了不 要緊,坐 一會 兒,腰也 不疼,這個 堪 忍的

6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能力 強,然後 你專 學諸 法如 就比 較容 易,是這 麼回 事。所以 我想,我 們很 多人 福報 都 很

大,除 了 少數 以外;很多 人 福報 很大,也不 見得有 很多 的業 障,學諸法如 應該 能 成 功 的 ,


但是 你就 是要 努力。

另外 還有 一個 重要 的原 因,你學 這個《摩訶 般 若波 羅蜜 經》;我 認為《 瑜 伽師 地論 》

還是 要學,因 為這 個奢 摩他,你 不懂 還是 不行,其 他的 法門 你先 不要 學。為什 麼呢 ? 你

學了 以後 思想 混亂 了,學諸 法如 有障 礙,你不 容易 成就,不 容易 成就 的,思想 混亂 就 不


行。佛 在 世的 時候,你跟 佛 學,思 想 是統 一的,所以 大 家都 容易 得聖 道。這個 佛法 越往

後,思想 越混 亂,所以 使令 人只 好念 阿彌 陀佛 了。修不 來啊 !四 念處 修不 來,所以 念 佛

法門 倒是 很重 要,所以 也有 很多 人只 好念 阿彌 陀佛。也 有人 是不 懂,不 知 道這 個四 念處


的事 情,當然 也不 可能 修;可是 也不 要緊,能 念阿 彌陀 佛成 功了,到 阿 彌 陀佛 國也 很 好

嘛,阿 彌 陀佛 還會 給你 講《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經 》的,你 到那 時候 還是 要學 諸法如,因為

過去 的佛,這個《 摩訶 般若 波羅 蜜經 》下面 有 說,這 個 玄奘 法師,《大般 若經》裡 面也


有說:過 去佛、現 在佛、未 來佛,捨 掉了 這個 一切 法空 的法 門,沒有 第二 個法 門可 以轉

凡成 聖、可以 得無 上菩 提,有這 個話,沒有 第 二個 法門,所以 你 不學 這個 法門,是 不能


得無 上菩 提的。所 以,從這 裡可 以知 道,你到 了阿 彌陀 佛國,阿 彌陀 佛也 還是 給你 講 這

個《摩 訶 般若 波羅 蜜經》,講這 個經,我們 從 那裡,還 是要 這樣 子得 成聖 道的,不 然是


不能 得的。
若是我們今天能夠……,也 是可以念阿彌陀佛;但是你願意學諸法如呢,那麼你容

易心 不顛 倒。 學諸 法如 要有 奢摩 他,若有 奢摩 他, 你心 不容 易顛 倒, 心容 易一 心不 亂 ,

你到 阿彌 陀佛 國,臨命 終的 時候,沒 有些 業障 現前,阿 彌陀 佛來 放光 接引,很 順利 地 就


往生 阿彌 陀佛 國;到阿 彌陀 佛國,你 的品 位會 高一 點。你看《 十 六觀 經》就看 出來,那

個上 品的 ,他 就是 通達 第一 義諦 ,不然你 是不 能上 品的 。阿 彌陀 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性,初發意菩薩以何等方便力能行檀那
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能行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
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初禪、乃至第四禪?行慈心、乃至捨心?
行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
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

7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能行一切種智、淨佛國土、成就眾
生?
「須 菩提 白佛 言:世尊 !若 一切 法無 性,初 發 意菩 薩以 何等 方便 力,能 行 檀那 波羅

蜜、淨 佛 國土、成 就眾 生。」這一 品 一共 是分 七科,分 七段。這 裡是 第六 科,明 起行方


便。這 個「起行 方 便」這 個 話什 麼意 思呢 ?這 個「起」,就是 可 以當 開始 講,就 是 開始

修行 的時 候,要 用 什麼 樣的 方法 來修 行? 這個 方便,在 這裡 可以 做個 方法 講,就 是 我們

想要 修行 ,用 什麼 方法 來修 行呢 ?就是這 個意 思。 但是 這個 方便 ,還 有一 層深 的意 思 ,

到下 文再 說, 在這 裡不 要說 那麼 多。
這個 修行 的方 法這 句話 ,在 我們佛教 徒來 說倒 是非 常重 要的。有 些人 相信 了佛 法 ,

也是 想要 修行 的,但是 就是 不明 白怎 麼修 行,不明 白方 法;這 種 情形 按我 們今 天的 中國

佛教 來說,我 感覺 還是 很普 遍。可是 在經 裡面 呢,處處 地都 說到 修行 方法 的;這裡 就 是


正式 地提 出來 這件 事, 來開 示我 們。
「須 菩提 白佛 言」,對佛 說:「世 尊 !若 一切 法無 性」,前邊 這 一段 文說 到一 切法

都是 沒有 真實 性的、都是 無 自性 的。有自 性,或者 無自 性,一 切 法都 是 無 自性的,那麼


就是 一切 法都 是空 的。若 是 一切 法都 空的 話,那麼 這個 初發 心菩 薩,他 還 沒能 夠證 悟一

切法 空的 道理 ,只 是從 文字 上、 從語言上 明白 自性 空的 道理 。那 麼這 樣程 度的 佛教 徒 ,
「以 何等 方便 力」 ?他 要用 什麼 樣的方法 ,才 能夠 修行 這個 檀波 羅蜜 ,做 種種 的布 施 ,

用這 個布 施波 羅蜜 ,能 夠「 淨佛 國土 、成 就眾 生」 ,這 樣意 思。

這個「 布 施波 羅蜜 」,布 施,而稱 為 波羅 蜜,這裡 面也 還是 有點 事情。譬 如說 是我


們發 心在 這個 地區,為這 個 地區 的人 民做 一些 貢獻,你 的目 的是 什麼 ?如 果你 的目 的只

是為 了這 個人 生活 上的 困難 解決 了,只是 這一 點,那 這 不是 波羅 蜜。如 果 說是 我為 的是

生到 天上 享天 福,或者 來到 人間 做個 大富 貴的 人,以此 布施 功德,希 望得 到人 天的 福 報,


如果 這樣 子去 行布 施,那也 不是 波羅 蜜。如果 說是 我布 施,我是 希望 得無 上菩提的,那

就是 波羅 蜜了,這 個目 的不 同,就是 動機 不同。但 是我 為了 解除 這個 人的 困難,這 個 動

機也 是好 ,也 不是 說不 好; 為了 成就 我將 來不 墮落 三惡 道, 我將 來能 到天 上去 享天 福 ,

這樣 也是 好,也不 是不 好。但是 有一 個問 題呢,就 是這 樣子 修行 這個 布施 波羅蜜,你 所


成就 的功 德, 就是 到此 為止 了, 這功德就 到此 為止 。

如果 說是 你的 目的 是為 了無 上菩提,我拿 出來 我的 智慧、我的 財 富,我 做 這件 事 改

7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善你 的生 活, 使令 你身 心愉 快; 但是我的 目的 呢, 希望 我自 己和 你都 能夠 得無 上菩 提 ,

將來 能得 無上 菩提,這樣 子 就不 同了。就是 你 做這 功德 的力 量,不但 是能 夠得 到人 天的


福報,同 時他 也有 力量 引導 你到 無上 菩提 去,這個 動機,按 佛教 來說 就是 迴向,是 有 這

樣的 差別 的。如果 你只 是,我希 求人 天的 福報,那 麼你 這個 功德 就是 得了 人天福報,就

完了,再 也沒 有別 的事 了,你享 受了 人天 福報 完了,就 結束 了,就像以前 沒做 過 那 樣 子 ,

就沒 有事 了。但是 若是 你能 夠迴 向無 上菩 提,那還 沒個 完,它這 個力 量繼 續存在,它 能


夠為 你無 上菩 提作 因緣 的。 所以 這個 「波 羅蜜 」裡 面有 這樣 的差 別。

其次 呢,就是 你能 夠觀 察布 施也 是無 性的、也 是畢 竟空 的,那 麼 這也 有波 羅蜜 的意

思。如 果 你取 著,是有 所得,那就 不 是波 羅蜜 了,所 以 是布 施而 不是 波羅 蜜;是 布 施而


又是 波羅 蜜, 這有 這個 差別 的。

「淨 佛國 土、成 就 眾生」,這就 是這 個菩 薩,他修 行布 施波 羅蜜 的一 個願望;希 望

他成 佛的 時候,他 的世 界是 清淨 的,他能 夠使 令眾 生成 就聖 道,那這 就是 迴向 無上 菩提


的意 思了。

但是 這裡 話是 問,這是 問的 口氣,「 以何 等方 便力?」用什 麼樣 的方 法? 但是 這 裡


面也 有個 智慧 的意 思, 用什 麼樣 的智 慧的 力量 去能 夠實 踐、 能夠 修行 這個 布施 波羅 蜜 ,

成就 淨佛 國土,饒 益有 情的 功德 呢?這是 一個 問的 話。
「能 行尸 羅波 羅蜜 ?羼 提波 羅蜜?毗 梨耶 波羅 蜜? 禪那 波羅 蜜? 般若 波羅 蜜」,這
是六 波羅 蜜。以何 等方 便力,能 行尸 羅波 羅蜜 ?能 行羼 提波 羅蜜,就 是忍 辱波羅蜜。毗

梨耶 波羅 蜜,就 是 精進 波羅 蜜,禪 波 羅蜜、般 若波 羅蜜。「行初 禪乃 至第 四禪」,這是

色界 的禪 定。「行 慈心 乃至 捨心 」,慈、悲、喜、捨是 在禪 定裡 面修 行的 一個 法門。「 行


空處 乃至 非有 想非 無想 處」,這是 無 色界 天的 一種 禪定。「內 空 乃至無法 有法 空」,這

一共 有十 八空;內 空、外空、內 外空、空 空、大空,很 多很 多,一共 十八 個空;就 是 以

何方便力,能 行「 內空乃至 無法有法空」?以 何方 便力,能 行「 四念 處乃至八 聖道 分」,

這是 三十 七道 品。「空三 昧、無相 三 昧、無 作 三昧」,這是 三三 昧;這 個空、無相、無


作,這都 是佛 教徒 所修 學的 法門。還 有「 八 背 捨、九 次 第 定 」,這 都 是聖 人 修 行 的 法 門 。

「佛 十力 、四 無所 畏、 四無 礙智 、十八不 共法 、大 慈大 悲, 能行 一切 種智 、淨 佛國 土 、

成就 眾生 」,這 是 把前 面貫 下來,「 以何 方便 力」能 修 行這 樣的 法門,這 樣的 法門 ?這

7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前面 是問 ,這 底下 佛就 回答。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學諸法無性,亦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知國土
眾生亦無性,即是方便力。
那麼 這底 下佛 就回 答,這 是總 相的 回答。「佛告 須菩 提:菩 薩摩 訶薩 能學諸法 無性」,

我們 昨天 曾經 這樣 說過,曾 經解 釋過 這個「 無 性」。我 們佛 教徒 學習 佛法,初開始,這


個「學 」在我 們現 在的 程度 來說,就 是一 開始 接觸 佛法 的時 候,有很 多都 不明 白,我們

需要 去學 習; 或者 自己 閱讀 也是 學習,或 者聽 人講 解也 是學 習, 這是 我們 一般 的 用 法 。

但是 這裡 說這 個學 習,是 有 深一 層的 意思,有 深一 層的 意思,就 是他 已經 很高 的程

度了,乃 至到 十地 菩薩 這些 聖人、這 些大 菩薩,他 還是 用這 個學 字的,也是學,也 是「 學


諸法 無性 」。「諸 法無 性」這個 道理,我們 從 文字 上去 學習,但 是是 散亂 心的 境界。我

們現 在的 心沒 有得 禪定 ,我 們現 在的心是 虛妄 分別 的, 不是 愛就 是憎 、不 是憎 就是 愛 ,

在愛 憎裡 面活 動的 這個 思想,用 這樣 的思 想,這樣 的思 想裡 面,有一 點信 心來 學習 佛 法,


這也 叫做「學 」。但 是從 文字 上的 學習,已 經達 到一 個 很 高 的 程 度 以 後,還 要 學 習 禪 定 ,
得了 禪定 的時 候,在禪 定裡 邊思 惟「 諸法 無性 」,這 也 叫做 學習,這也 叫 做學 習。這樣

的學 習, 這還 沒能 夠及 格, 還沒 及格,還 不是 這裡 說的 這個 「學 」。
這裡 的「 學」是什 麼呢 ?我 們說 得了 禪定 的時 候,你是 在自 己的 住處、或 者是 阿 蘭

若處、或 者是 一般 的寺 廟裡 面、或 者 是少 數人、或者 多 數人,有 功課 表,那麼 我到 這時


候是 靜坐、我 到這 時候 是經 行,心裡 面觀 一切 法空,思 惟 諸 法無 性,這 也 是 學 習;當 然 ,

這樣 的學 習和 初開 始是 不同 了。 但是現在 這裡 說學 習呢 ,是 有了 行動 了, 是有 行動 的 ,
就是 他能 和一 切眾 生在 一起 推行 一個計劃 的,布施 波羅 蜜,我 們 說這 個人 他今 天沒 有飯

吃,我給 他幾 塊錢,當 然這 也包 括在 內的;菩 薩去 行布 施波 羅蜜 是有 一個 計劃的,是 一

個大 智慧 境界。那 個時 候,一方 面在 行動 上饒 益眾 生的 時候,同 時呢,觀 這個 布施 是 無


性的,是 已經 有了 行動 了,不只 是自 利。我們 這個 道力 不夠 的時 候,我們 沒有 去行 菩 薩

道,我 們 只是 在一 個寂 靜處 自己 這樣 靜坐,這 也叫 做「 學諸 法無 性」,這 也是 學一 切法


如。

但是 這裡 呢,「 亦 能淨 佛國 土,成 就 眾生」,那就 是在 這上 又進 了一 步了,這個 時

候叫 做「 能學 諸法 無性,亦 能淨 佛國 土,成 就 眾生」這 個程 度是 高了 一點;可是 這 高的

7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程度 呢,是由 淺的 程度 開始 的,如 果 你沒 有淺 的這 個階 段,高 的那一 段是 沒有 的。「菩

薩摩 訶薩 能學 諸法 無性 ,亦 能淨 佛國土, 成就 眾生 」, 他在 做種 種的 功德 ,成 就眾 生 、
淨佛 國土 的同 時, 也知 道國 土眾 生亦無性 。

佛教 的理 論呢 ,這 個世 界是 我們的心 所變 現的;佛 教的 理論 ,我 們頭 幾天 也說 過 ,

是以心為本的,我們這個身體是我們的心的業力所創造的,這個世界也是我們心創造

的,心 為 什麼 能創 造呢 ?就 是心 的業 力創 造的 這個世界。當然 不 是你 一個,是這 個 世界


上所 有的 人共 同的 業力 所創 造的;你 的業 力是 清淨 的,這個 世界 就是 清淨 的;你 這 個業

力是 染污 的,那麼 這個 世界 就是 染污 的。那個 地獄 的世 界、餓鬼 的世 界、畜生 的世 界 是

很苦 惱的,這個 苦 惱的 世界 是他 自己 的業 力創 造的;人 的世 界比 畜生 的世 界好 多少,但


是也 不是 完全 如意 的,也是 我們 人自 己創 造的。因 為是 創造 的,也就 是因 緣所 生法;因

緣所 生法 就是 無性 的,所以 是「 知國 土亦 無性、知 眾 生 亦 無 性 」,這個 道 理 就 是 這 樣 子 。

就是 他做 了這 件事 的時 候,他又 去觀 察一 切法無性,作 者不 可 得、受到 利 益的 人也


是不 可得,他心 裡 面沒 有執 著,那 麼 這就 叫做「能學 諸 法無 性,亦能 淨佛 國土,成 就眾

生,知 國 土眾 生亦 無性」。「即是 方 便力」,你問 什麼 方便 力? 這就 是方 便力;就 是用


這樣 的方 法去 修學 菩薩 道, 去淨 佛國 土, 成就 眾生 。

我們 若是 不特 別地 提出 來這 樣的方便 力,不 特 別地 讚歎 這樣方便 力的 重要,我 們 做


功德 的時 候,心裡面怎 麼想 ?我 們做 了功 德了,啊 !心 裡面 也很 歡喜,我 做成 了一 件 事,
這件 事對 多少 人有 利益,心 裡也 會歡 喜。但 是,沒能 夠 觀察 它是 無性,沒 能這樣做,沒

有這 樣的 觀察;也 沒能 觀察 自己 是無 性,沒能 這樣 觀。沒能 這樣 觀,有什 麼問 題呢 ?你

有執 著。你有 著執 的時 候,就把 你做 的功 德限 制在 有漏 的功 德的 範圍 內,它沒 有力 量去


趨向 於無 漏,趨向 於無 漏;但是 你若 發出 來學 習無 漏道、學 習聖 道的 時候,這 個有 漏 的

福德 也有 增上 緣的 力量 ,也 還是 有這個力 量的 ;但 是你 若用 無性 的智 慧觀 察了 的時 候 ,

那又 不同,它不 同。它就 是,它能 有 力量 隨順 你的 修行,它有 力 量隨 順,像這 個船 在海

裡面 ,順 風, 這個 順著 風走 就是 容易一點 、快 一點 。
「即 是方 便力」,說你 問什 麼方 便力 ?這 就是 方便 力。這個 方便 力呢,「 能學 諸法

無性,亦 能淨 佛國 土,成就 眾生 」,這是 在有 的方 面講;「 知國 土眾 生亦 無性」,這 是

在空 的方 面講。就 是你 做功 德是 有,有和 空不 相離,空 與 有 也是 不 相 離 的,有、空 不 二 ,

7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你若 這樣 去做 功德 呢,那 就 叫做「 方 便力」。就像 我們 日常 吃飯,做這 個 菜,這 菜 裡面

放點 鹽, 不要 太多 ,你 放一 點鹽 呢,人吃 了就 合口 味。 你光 吃鹽 那不 行, 完全 不吃 鹽 ,
只是 菜,那又 是一 個味 道。現在 就是 也有 鹽、也有 菜,有菜、也 有鹽,這 時候 人吃 了合

口味 一點,那 麼它 會有 營養。就 是做 功德 的時 候,同時 你有 般若 波羅 蜜的 智慧;但 是 也

不只 是般 若波 羅蜜 的智 慧,還有 功德,這 就叫 做「 方便 力」。所 以這 個字,「 方便 」是

方法,同時也表示有不離空、空不離有,有、空不二的意思,這叫做「方便力」。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檀那波羅蜜修學佛道,行尸羅波羅蜜修學佛道,羼
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行一切
種智修學佛道,亦知佛道無性。是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修學佛道,乃至未
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是
為修學佛道。
「須 菩提 !是 菩薩 摩訶 薩行 檀那 波羅 蜜修 學佛 道,行 尸 羅波羅蜜 修學 佛道,羼 提 波
羅蜜 、毗 梨耶 波羅 蜜、 禪那 波羅 蜜、般若 波羅 蜜修 學佛 道。 」這 個「 佛道 」這 個話 呢 ,

就是 無上 菩提 的意 思,就 是 一切 種智 的意 思。就是 這個 菩薩 他行 檀那波羅 蜜的 時候,就


是修 無上 菩提,因 為他 向於 無上 菩提,他 迴向 無上 菩提 的,願以 此功 德得 無上菩提,他

這個 力量 就是 屬於 那一 方面 了。像我 們做 什麼 事,賺了 很多 錢,你就 有計 劃,我這 個 錢


幹什 麼用 呢? 我用 它買 車,這個 錢就 是買 車去 了;用 這 個錢 去造 房子,那 麼錢 就是 造房
子了 。就 是你 要分 明地 ,這 件事 是做什麼 用的 ,這 個力 量是 做什 麼用 的。 佛法 裡面 講 :

做什 麼功 德的 時候 要迴 向。但是 我們 不是 佛教 徒,或者 是佛 教徒,我 們做 功德 沒有 迴 向,

那個 功德 做什 麼了 呢? 功德 沒有 用?功德 也是 有用。那 個功 德就是得 你可 愛的 果報,因


為我 們平 常這 個心,佛教 是 立出 來名 字,叫 做「迴向 」,我們 平 常人 也是 有迴 向的 意思

的,你心 裡面 總是 希望 得到 五欲 樂,或者 人間 的、或者 是更 殊勝 的五 欲樂,你 心裡 面 這

樣想,那 就是 迴向 了。所以 做了 功德 以後,我 沒有 按佛 教的 方法 去迴 向無 上菩提,沒 有


這麼 迴向 ,但 是你 也是 迴向 了, 因為你平 常心 裡這 樣想 嘛。

而佛 法裡 面,特 別 要提 出迴 向的 這個 理由,就 是要 避免 這件 事。避免 什麼 事? 就是


我們 …… 因為 按佛 法的 道理 來說,世 間上 的五 欲的 事情,雖然 是 人所 希求的,人 都 願意

有滿 意的 五欲、更 殊勝 的五 欲,是歡 喜這 件事。但 是從 久遠 以來,享 受五 欲的 人的 經 驗

7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上看 ,令 人苦 惱, 不是 令人 快樂 的。所以 佛菩 薩慈 悲告 訴我 們要 迴向 ,迴 向無 上菩 提 、

迴向 淨土,這 樣子 就避 免這 件事,就 能避 免一 點。當然,我 們沒 能夠 得無 漏的 般若 的 智


慧的 時候,總還 是 離不 開這 個欲 的境 界,你 不 是欲 界、就是 色界,在這 裡 面享受;但是

你已 經學 習了 佛法 了,你 已 經有 了苦、空、無 常、無 我 的智 慧了,雖然 享 受五 欲,而不

為欲 所迷,多 少有一點 這個 力量。若 是你 已經 成就 聖道 了的 時候,在 欲裡 面沒 有問 題 了,

欲不 能染 污你 ,那 就是 又一 回事 情。所以 佛法 裡面 注重 迴向,注 重這 件事 。
「行 檀那 波羅 蜜修 學佛 道」,我們 若是 修學 布施 的時 候,未必 是無 上菩 提,不 一 定 。

我們 可能 是心 裡面 執著 了,就變 成有 漏的 功德 了。在 這 裡邊 也有 些… …我 心裡 面又 想到

臺灣 的證 嚴法 師,真是 大菩 薩境 界。我們 佛教 徒做 什麼 佛法 的事 情,只 有 佛教 徒本 身能


夠發 心做 這件 事;非佛 教徒 未必 願意 做這 件事。但是 證 嚴法 師不 是,非 佛 教徒 也願 意和

她合 作,做功 德,這就 是不 可思 議境 界。就是 她用 佛法 的力 量引 導佛 教徒、引 導非 佛 教

徒,都向 於無 上菩 提,這是 不可 思議。就 是我 遇見 相信 她的 這些 人來 到了 美國,有 時 候


也和 我見 見面,他 讚歎 證嚴 法師 怎麼 怎麼 好! 但是 我聽 他說 話,他不 是佛 教徒,他 對於

佛法 沒有 信心 的。 所以 就知 道菩 薩的善巧 方便 不可 思議,不 是可 思議 的。
這個「 菩 薩行 檀那 波羅 蜜修 學佛 道」,這和 我們 一般 人不 一樣,就是修 無 上 菩 提 道 。

行「尸 羅 波羅 蜜」也是 修學 佛道,「 羼提 波羅 蜜、毗 梨 耶波 羅蜜、禪那 波 羅蜜、般 若波


羅蜜」,也是 修學 佛道。「 乃至 行一 切種 智」,當然 也 是修 學佛 道,這 是 一方 面他 的動
機有 關係,動 機有 關係;假 設他 的程 度很 高了,那 就更 不要 說,那他 那個 心行 不是 凡 夫

境界 了,更是 佛道 了。「 乃 至行一切 種智 修學 佛 道,亦 知 佛 道 無 性 」,他 也 不 是 執 著 的 ,

也知 道佛 道也 是畢 竟空 寂的 ,他 也能這樣 觀察 。
「是 菩薩 摩訶 薩行 六波 羅蜜 修學佛道 ,乃 至未 成就 佛十 力、 四無 所畏 、四 無礙 智 、

十八 不共 法、大 慈 大悲、一 切種 智,是 為 修 學 佛 道 」:「 是 菩 薩 摩 訶 薩 修 行 六 波 羅 蜜 」,

前面 這一 段是 這麼 說,行 六 波羅 蜜就 是修 學無 上菩 提。「 乃至 未成 就佛 十力、四 無 所 畏 、

四無 礙智、十八 不 共法、大 慈大 悲、一切 種智 」就是 沒 有圓 滿佛 的功 德的 時候,「 是為


修學 佛道 」,那 麼 這修 學佛 道是 在因 的時 候,不是 在果;在果 的 時候,那 不叫「 修 學佛

道」 ,就 是成 就了 。所 以這 個話 呢,就是 在因 地的 時候 說是「修 學佛 道」 。

7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能具足佛道因緣已,用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爾時一切煩惱習永盡,以
不生故。是時以佛眼觀三千大千國土,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如是,須
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行無性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力,
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有法。
「能 具足 是佛 道因 緣已」,在因 地的 時候,你 能夠 行六 波羅 蜜,淨佛 國土、成就 眾

生,雖然 沒有 圓滿 無上 菩提,但 是是 圓滿 無上 菩提 的因 緣,你能 這樣 創造,你 就有 成 佛


的因 緣了,也就 是 有成 佛的 功德 了。「用一 念 相應 慧,得一 切種 智」,你 有這 樣的 功德

了的 時候,那 個時 候也 還是 和以 前一 樣,還是 要修 止觀 的,他還 是修 止觀 的。但是 修 止

觀,可是 和我 們不 同;我們 現在 也可 以說 修止 觀,但是 我們 止還 沒有 成就,只 是相 似 的

把心 靜一 靜而 已,還沒 有成 就,也 是 這樣 修止 觀;但 是 進一 步的 時候,這 個禪 定 成 就 了 ,


在禪 定裡 面修 觀,那又 不同 了。現在 這個 聖人 呢,你在 禪定 裡面 修止 觀,但是 你還 是 凡

夫啊 !再 進一 步是 聖人 了。聖人 在禪 定裡 面修 止觀 又是不同 了,那是 一般 的聖 人;現在

說「用 一 念相 應慧 」,就 是 十地 菩薩 的後 心,就是 和佛 的境 界相 鄰近 那個 時候,那 個時


候也 是修 止觀,也 是在 那高 深的 禪定 裡面,觀 一切 法空 如實 相。你這 麼一 觀,一念 相 應
了的 時候,就是 和 那個 諸法 實相 相應 了;和 諸 法實 相相應的 時候,「得一 切種 智」,就

成就 了佛 的智 慧了 ,和 佛的 智慧 相等了, 圓滿 這樣 的功 德了 。
「用 一念 相應 慧」:這 個「 一念 」,玄奘 法師 他那 個《 般若 經》上翻 個一 剎那,就

是一 剎那 的相 應慧,得 一切 種智,就 成就 無上 菩提 了。這就 是前 邊這 一剎 那之 前都 是 因,


這一 剎那 以後 就是 果了,得 了無 上菩 提了,「 一念 相應 慧」。這 個成 佛,我們 昨天 也提

到, 這是 圓滿 報身 佛, 不是 說我 們看 見的 三十 二相 、八 十種 好, 在人 間成 的佛 ,不 是 。
這個 佛呢,是那 個 圓滿 報身 所示 現的 化身 佛,千百 億化 身佛;那 麼千 百億 化身 是圓 滿報

身發 出來 的作 用,度化 我們 凡夫 的眾 生的 時候,這個 圓 滿報 身他 不能 來,我們 凡夫 的眼

耳鼻 舌身 意,不 能 和他 接觸,因為 他 的境 界太 高了,我 們有 眼不 見、有 耳 不聞,雖 然他


也有 身相,但是 我 們沒 有辦 法見,他 也說 法,但是 我們 聽不 見。只有 在人 間,也 有 個父

親、有 母 親、有 個 身體、也 在讀 書、修行、成 道了,這 時候 我們 能看 見他 的身體,他說


話我 們能 聽見;圓 滿報 身我 們不 可以,我 們看 不見、法 也聽 不見。所 以這 裡說 這個 一 切

種智,是 說這 個發 心的 菩薩 他在 修行 的這 個經 過,由因 而果 的這 個次 第,「用 一念 相 應

慧, 得一 切種 智」 。

7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爾 時一 切煩 惱習 永盡」,得一 切種 智,是 他 的智 慧的 功德 圓滿了;「 爾 時一 切煩

惱習 永盡 ,以 不生 故」 ,是 斷德 圓滿了。 智慧 就是 光明 ,煩 惱是 黑暗 ;光 明一 出現 了 ,
黑暗 就沒 有了;所以 一切 的煩 惱和 煩惱 的習 氣永 久地 沒有 了,不 是暫 時的,因為 什麼 呢 ?

因為 從那 以後 再不 生起 了,這是 斷德;一個 智 德、一 個 斷德。阿 羅漢 也是 斷了煩惱,但

是煩 惱的 習氣 沒有 斷,所以 他還 不是 佛。有了 斷德,也 有 了 智德,有 了 智 德,也 有 斷 德 ,

再能 廣度 眾生 ,就 是恩 德, 所以 這三 種功 德圓 滿了 ,名 之為 佛。
「是 時,以佛 眼觀 三千 大千 國土,無 法尚 不可 得,何 況 有法」,這個 一切 煩惱、煩

惱習 永盡,一 切種 智圓 滿了,這 個時 候,佛的 清淨 眼、無障 礙的 眼,「 觀三 千大 千國 土 」,

這就 是觀 十方 三世 無量 無邊 的法 都在內了 。
「無 法尚 不可 得,何況 有法 」,就 是 我們 初學 的時 候,不可 能那 麼圓 滿,不可 能是

那麼 圓滿 的。我們 心裡 面是 從文 字上 觀察 我不 可得、一 切法 不可得,都是 自性 空的,我

們就 是執 著那 個空,執著 那 個空,還 是不 對的;但是 初 學的 時候,你就是 這樣 做 就 好 了 ,


你不 必空 而不 空,不要 這樣 子,就 是 空,觀 察 這個 人是 畢竟 空的,你心 就 住在空上,就

是應 該這 樣做。但 是若 是到 聖位、到 佛的 境界,空不 可 得,空 亦 不可得,是「無 法 尚不


可得,何 況有 法」呢? 有法 也不 可得,實 在來 說是 什麼 意思 ?就 是無 分別 的境界,對 於

空也 不分 別、對 於 有也 不分 別;不 分 別的 時候,當然 是 無所 得,若分 別,你分 別就 有所


得。譬 如 說屋 子裡 有一 條蛇,但是 我 沒看 見,心裡 沒有 事;但 是 你若 看見,喔! 這 裡有
一條 蛇,你就 有分 別,一 有 分別,心 裡就 害怕 了,就 有 分別。這 個恐 怖的 事情、歡 喜的

事情 ,無 論什 麼事 情與 你的 心一 接觸了, 你就 有分 別, 一有 分別 的時 候, 就有 執著 了 ,

我們 凡夫 是這 樣;但是 我們 凡夫,這 是一 個愚 癡的 境界,我 若沒 看見 就不 知道,這 是 一


個愚 癡的 境界。但 是佛、聖 人不 是這 樣,聖 人 是所 有的見、聞、覺、知 的 境界,都 是諸

法如 ,都 能夠 離分 別, 這個 情形 不同 了, 完全 是不 一樣 的。

所以 這表 示說,成 佛了 以後,才能「 無法 尚不 可得,何 況有 法」這樣子。所以,若

是在 我們 沒有 成佛 的時 候, 那就 是有 多少 執著 ,有 多少 執著 呢, 也是 慢慢 地、 慢慢 地 ,
初開 始用 功修 行呢,不要 要 求圓 滿,不要 要求 圓滿。在 這個《 大 智度 論》上,龍 樹 菩薩

告訴 我們,初 開始 學習 空,你就 執著 這個 空,要這 樣學;我 認為 這句 話對 我們 非常 的 重

要。我 們 本來 是執 著有,執 著有、在 有上 執著,所以 起 了很 多的 煩惱,現 在把 這有 用空

7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破了,就 執著 這個 空,執 著 空雖 然是 不對,但 是避 免有 的過 失,把有 的過 失避 免了,這

個時 候這 也是 進了 一步 的。
「如 是,須菩 提! 菩薩 摩訶 薩應 行無 性般若波 羅蜜」,這是 結束 前面 這段 文。「 如

是」,指 前面 這段 文是 這麼 說,是 這 樣的。須 菩提 !菩 薩摩 訶薩 應該 學習「行無 性 般若

波羅 蜜」,這個「 無性」就 是空,他 做種 種的 功德 的時 候,都 觀 察這 個功 德是 空的,應

該這 樣學 習; 當然 這個 空也 包括 我空在內 ,我 空、法也 空, 「應 行無 性般 若波 羅 蜜 」 。
「須 菩提 !是 名菩 薩摩 訶薩 方便 力,無法 尚不 可得,何 況有 法」,這就 叫 做 方 便 力 ,

用這 樣的 方便 力去 行菩 薩道 ,應 該這樣學 習。

我心 裡面 又想 起了 一個 故事,講個 故 事聽 聽:這是 說釋 迦牟 尼佛 久遠以前,他行 菩


薩道 的時 候,他 是 做個 國王。他做 國 王的 時候 呢,當 然 這是 佛教 徒,不 是 非佛教徒。這

個鄰 國王 是非 佛教 徒, 這個 國王 侵略 性很 大, 就是 調動 軍隊 來侵 略菩 薩國 王這 個國 土 。

當然,你 一動,這 個消 息就 知道 了,這個 菩薩 國王 的大 臣就 向國 王報 告這 個消 息:我 們


要準備,不能夠受他的侵略。那麼菩薩國王也同意調動軍隊,也同意,但是不抵抗,就

是把 這軍 隊一 直向 後退。到 最後 的時 候,侵略 的軍 隊已 經臨 城下,臨 城下 的時候,這 個


菩薩 國王 對這 臣下 說:我們 不要 打,鄰國 王來 了的 時候,你 們就 是奉 侍他 就好 了,稱 他

為王,何 必為 了我 這個 王位 的保 存,和他 作戰 呢? 勞民 傷財,死 了很多人,作戰,不需


要。 他就 一個 人就 走了 ,就 是這 個敵人從 東門 進來,他 從西 門就 跑了 ,就 是這 樣子 。
跑了 以後 呢,跑 到 很遠 的地 方去 了,但是 在中 路又 遇見 了一 個婆 羅門,遇 見一 個婆

羅門,這 個婆 羅門 就問 他,大家 見面 了就 談話,說 是:你到 那兒 去呢 ?你 幹什 麼呢 ? 他

說:我是 聽說 這個 國王 非常 的慈 悲,老百 姓向 他有 所要 求的 時候,他 總能 滿願,我 家 裡


面生 活困 難,特 別 窮,特 別 窮苦,我 想去 見見 他,請 他 幫幫 我的 忙,就 是 為這 件事 要到

這個 都城 來見 這個 國王 的。喔! 你來 見國 王,國王 就是 我啊 !說:是你 ? 國王 怎麼 會這

樣子 呢? 國王 就是 把這 個經 過一 說,說是 敵人 來侵 略我 們,我 把 國家讓給 他了,我 現在

跑到 山裡 面遠 遠地 去,就 是 自己 種田 生活 就好 了。哎 呀 !這 個人 聽見 這個話,就 倒 在地


下就 昏過 去了,然 後這 個菩 薩國 王,垮臺 的國 王,用 水 澆澆 他的 頭,過 一 會就 醒 過 來 了 ,

說是:你 怎麼 忽然 間悶 絕了 呢? 唉呀 !我 這很 大的 希望,現在 沒 有希 望了,所以 我 就這

樣子。說 是:你 不 要緊,我 還能 滿你 願的。說:你現 在 都這 樣子,變成 一 個窮人了,一

7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點財 富都 沒有,怎 麼能 滿我 願? 你不 知道 啊! 現在 的國 王他 已經 發出 來命 令,誰 能 夠把

這國 王的 頭拿 來,我 賞給 他多 少多 少黃 金。你 現在 若把 我拿 去,他 就會 給你 錢了 嘛! 喔 !


那好,那 我們 一同 回去 !你 現在 可以 把我 綁起 來也可以。那 個婆羅門 說:不要綁,我 們

等到 了城 下再 綁。到了 城下 了,他就 是用 繩子 把他 綁起 來。綁起 來了,到 了敵 人國 王 的

這個 地方,當然,有守門 人就 報告,說 是一個婆 羅門 把那 個國 王抓 來了。後 來 就 見 面 了 ,

見面 了,這個 侵略 者這 個國 王就 向婆 羅門 問,說 是:你 怎麼 會能 抓住 他呢?他 就如 此如


此一 說。 說完 了, 這個 侵略 者就 流淚了, 哎呀 !你 真是 人中 之王 啊! 我實 在是 賊一 樣 ,

是土 匪一 樣。好 了 !我 還是 退下 來,我回 我的 國家,你 的國 家還 給你,還 請你 繼 續 做 王 。

這是 在這 個經 論裡 面, 說到 菩薩 以前 做國 王是 這樣 做法 。
那麼 這上 面說「 是 名菩 薩摩 訶薩 方便 力」,我 看這 個故 事,說 到 菩薩 這種境界,是

名方 便力。能 夠有 這樣 大的 忍力,能 把王 位放 棄,能把 自己 生命 都不 要了,好 !我 現 在

最後 把這 個命 給你,使 令你 能夠 發財,我 看這 個不 是平 常人,不 是平 常人,這 個人 一 定


是聖 人,他能「無 我相、無 人相、無 眾生 相、無壽 者相 」了,他 能夠「應 無所 住而 生 其

心」 的境 界, 一定 是有 這種 道力 ,才能有 這樣 的表 現, 所以 「是 名菩 薩摩 訶薩 方便 力 ,
無法 尚不 可得 ,何 況有 法」 。

所以 我們 用功 修行 的時 候,我們 要觀 一切 法空,觀一 切 法是 無我 這樣 觀。但是 到了


聖人 的境 界,是 無 分別 的境 界,也 不 是空,也 不是 有、也不 是有,也不 是 空,是 無 分別
的境 界,這裡 面表 示這 樣的 意思。所 以我 們用 功修 行的 時候,是 因為 我們 在色 聲香 味觸

我們 認為 都是 有,認為 都是 真實 有,引起 很多 的苦 惱,所以 非要 在有 上把 這些 有破 掉 它,

我們 的這 些煩 惱才 不起;可 是與 聖道 相應 了的 時候,有 不可 得、空也 不可 得,就是 這 樣


意思。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若布施時,布施無法尚不可知,何況有法。受者及菩
薩心,無法尚不可知,何況有法。乃至一切種智得者、得法、得處,無法尚
不可知,何況有法。何以故?一切法本性爾,非佛作,非聲聞辟支佛作,亦
非餘人作,一切法無作者故。
「須 菩提 !是 菩薩 摩訶 薩若 布施 時,布施 無法 尚不 可知,何 況有法。受者 及菩 薩 心,
無法 尚不 可知,何 況有 法。」這個 地方 呢,就是 把前 面 那 個 稍 微 再 解 釋 一 下,前 面 一 段 。

8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是 菩薩 摩訶 薩若 布施 時,布施 無法 尚不 可知 」,就是 布施 的時 候,「布施」,這 還 是

一個 有的 境界;能 布施 者,和中 間布 施的,假 設是 財物,財物 的 布施,還 是接 受他 布施


的人,都 是有 這些 情況 的,他來 觀察 這些 情況 是不 可得 的,觀察 都是 因緣 所生,是 無 自

性的 ,就 是心 裡面 這樣 分別。

若是 已經 成就 禪定 的人,當 然他 隨時 可以 入定 這樣 觀察;沒有 成 就禪定,你常 常靜

坐的 人,隨時 也可 以攝 心不 亂,你對 於一 切法 空的 道理,時 常的 這樣 思惟、時 常這 樣 觀


察, 也就 會熟 ,熟 了的 時候 ,隨 時也能這 樣思 惟觀 察的 ;不 熟是 不能 ,不 熟你 觀不 來 。

尤其 是有 了煩 惱的 時候,觀 一切 法空 觀不 來;沒有 煩惱 的時 候,有可 能還 能思 惟,有 了

煩惱 來的 時候 不能 思惟。瞋 煩惱 來的 時候,你 不能 思惟 一切 法空;貪 心來 了也 不能 思 惟,


也是 不能 。但 是若 是你 常常 靜坐 、常常思 惟,熟了 呢, 煩惱 不能 障礙 ;雖 然貪 心來 了 ,

還能 觀一 切法 空, 也能 修不 淨觀 ;雖然他 的瞋 心來 了, 他也 能觀 一切 法空 ,還 是能 。

所以 這個「熟 」很 要緊,我 不能 說:我懂 了! 一切 法空 的道 理我 懂了 !不 是這 樣 說


法。你要 不斷 地重 覆、不斷 地一 遍又 遍地 去思 惟一 切法 是無 常的、是 無我 的、是畢 竟 空

的,時 常 的思 惟。逐漸 地思 惟呢,你 這觀 空的 智慧 就逐 漸地 強起 來,就 有 力量,逐 漸地


有力 量,怎麼 知道 有力 量呢 ?因 為這 個人 還不 是聖 人嘛 !所 以這瞋心 來了,他立 刻 可以

觀察 一切 法空;貪 心來 了,立刻 可以 也能 觀一 切法 空、也能 觀察 不淨,所 以就 能降 伏 煩


惱,所 以 一定 是不 斷地 要練 習。所 以 這個 念經,你昨 天 念、今 天 念,就 時 時地 要念 這個
經! 經, 念它 幹什 麼? 非常 的有 作用 ,作 用非 常重 要。 我們 不能 夠觀 一切 法空 的時 候 ,

你若 把這 一段 經文,當然 應該 有歡 喜心,這個 經文,我能 夠從「 如是 我聞 乃至 作禮 而去 」,

我能 背下 來,天 天 背、天 天 背,熟 了,它就 有 作用。有 什麼 作用 ?當 然,佛教 徒希 望自


己心 清淨,但是 自 己作 不得 主,到 時 候這 貪瞋 癡還 是要 來,但 是 你這 時候 念這 個經:「 凡

所有 相皆 是虛 妄,若見 諸相 非相 即見 如來」,一念 呢,這個 貪瞋 癡的 煩惱 就不見了,它

也能 夠令 你心 清淨,它也 是 能。若 是 聖人 呢,不是,不 需要;聖 人不 需要 憑藉 什麼,自

然心 清淨,心裡 清 淨;我 們 凡夫 不可 以,凡 夫 非要 有依 賴,我 要 念這 個經 文,憑 藉 如理


作意 ,才 能使 令心 清淨 ,像 這個 有重病的 人, 不拿 這個 杖, 他起 不來 ,就 是這 樣意 思 。

所以 我們 佛教 徒,還是 要依 據、隨 順 經裡 面佛 的開 示,常常 讀誦,常常 的 讀誦,常 常念

這個 經。我們 現在 學的 這個《摩訶 般 若波 羅蜜 經》也 是一樣,那 個《金 剛 般若 波羅 蜜經 》

8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也是 一樣,總是 一 遍又 一遍 地說:受 持、讀 誦 這個 經的 功德 無量 無邊、無 量無邊,都是

這樣 說,那就 是在 我們 初發 心的 人非 常重 要。所以 是「 是名 菩薩 摩訶 薩方 便力,無 法 尚


不可 得, 何況 有法 」。

「須 菩提,是菩 薩 摩薩 若布 施時,布 施無 法尚 不可 知」,就是 這 樣思 惟。先要 思惟

從假 入空,從 假,這個 假是 什麼 呢? 就是 眾多 的因 緣,假藉 眾多 的因 緣才有這 件事,所

以這 件事 是自 性空 的,就 是 由假 入空。再思 惟 有不 可得、空也 不 可得,所 以是「 無 法尚


不可 知」 ,「 不可 知」 也就 是不 可得 的意 思。 「何 況有 法」 呢? 「有 」更 是不 可得 了 。

我們 這樣 子思 惟, 就是 入於 無分 別的境界 。

我們 無始 劫來、久 遠以 來,我們 不是 貪瞋 癡的 分別,還 是貪 瞋癡 的分 別,總 是 分 別 ,


總是 分別 呢,就使 令我 們這 個貪 心力 量增 長、瞋心 也增 長,各式 各樣 的煩 惱,都是 力 量

逐漸 地增 長、逐漸 地增 長。當然,或 者有 一天,不 知道 什 麼 因 緣,歡 喜 把 這 個 五 欲 放 下 、

修學 禪定,得了 色 界定 了,這時 候欲 界的 煩惱 不動。欲 界的 煩惱 不動了,不動了,可是


色界 定又 不是 永久 的,壽命 盡了,又 回到 欲界 來,回到 欲界 來的 時候,欲 界的 煩惱 又 有

了, 但是 不重 ,輕 微; 可是 你又 開始 有欲 ,那 它就 是由 微而 著、 由輕 而重 、由 小而 大 ,
這個 欲又 是大 起來,所以 這 個煩 惱是 由分 別心 來的,逐 漸地 增長。現在 若 想要 轉凡 成聖

呢,還 是 需要 分別;這個 分 別,當 然 不是 煩惱 的分 別,叫做「 如 理作 意」,思惟 這 是不


淨的、是無常的、是畢竟空 的,這樣思惟,這樣子就破壞這個煩 惱的力量,它能破壞,
等到 你能 夠見 到第 一義 諦了 ,煩 惱種子沒 有了,這 時候 就是 聖人 了, 是聖 人。

你從 經論 上說 的修 行的 方法 上,看 出 來這 件事,不是 說 是要 一味 的無 分別,不是 這

個意 思;你只 是無 分別,不 能斷 煩惱,不可 以。一定 用 毗缽 舍那 的觀,觀 就是分別、是


思想,心 裡面 要動、要思 惟;奢摩 他 是無 分別。所以 這 修行 的方 法就 看出 來,你 原 來是

這樣 造成 的煩 惱, 現在 還用 這個 方法來造 成智 慧, 用智 慧斷 煩惱 ,是 這樣 意思 。

所以「 布 施無 法尚 不可 知」呢,就 是 由假 入空,然後 空 也不 可得,所以 叫 做「布 施

無法 尚不 可知,何 況有 法」。「 受者 及菩 薩心,無 法尚 不可 知,何況 有法 」? 這個「受


者」就 是 你這 個布 施,接 受 你布 施那 個人,你 也觀 察他 是不 可得 的,「 受 者」也 是 不可

得。「 及 菩薩 心」也不 可得,誰來 修 行這 個布 施波 羅蜜 多? 就是 那個 菩薩 的菩提心,菩

薩自 己觀 察自 己也 是不 可得,也是 不 可得。「 及菩 薩心 無法 尚不 可知,何 況有 法」,也

8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是這 樣子。

「乃 至一 切種 智得 者、得 法、得處,無法 尚不 可知,何 況有 法? 」這個 佛 法說 空的


理論 是很 平等 的,我們 凡夫 的境 界,一切 法都 是空 的,到佛 的境 界也 是。這個 一切 種 智

的得 者,「一切 種 智」,前 面我 們已 經講 過也 是無 所有,也是 無 性;現 在 得「一 切 種智 」

的就 是佛,這也 是 個假 名字,也是 個 假名 字,也是 不可 得。這 個 所得的法 就是 一 切 種 智 ,

一切 種智 是因 緣有、也 是不 可得,和 這得 的處 所,你在 什麼 地方 用功 成就,那 也是 不 可


得, 這樣 無法 也不 可得 ,「 何況 有法 」?

「何 以故 ?一 切法 本性 爾」,一 切法 本來 就是 這樣 子;說這 個地 方原 來是空地,這

個三 藩市 這個 地區 原來 都是 空地;這 個空 地,本來 就是 空地 嘛!「一 切法 本性 爾」。「 非


佛作,非 聲聞、辟 支佛 作」,這個諸 法的 本 性,無 有 少 法 可 得 這 件 事,這 不 是 誰 創 造 的 ,

也不 是佛 創造 的,也不 是聲 聞人 創造 的,也 不 是辟 支佛 創造 的,也不 是其 他的 人能 創造

的。那 麼「一切 法 無作 者故 」,一 切 世間 就是 創造 了,現在 這 裡 有了 房子 了,但 是 作者


不可 得,因為 作者 就是 我嘛,我是 不 可得,觀 察這 個我 是沒 有的。都是 有 為法,都 是色

受想 行識 在活 動、都是 眼耳 鼻舌 身意 在活 動,另外 沒有 我可 得,所以 是一 切法 作者 不可


得。

這個 世間 上的 有為 法; 我們 從歷 史上 看,這個 漢高 祖已 經做 了皇 帝了 ,有 人造 反 ,
他領 著兵 去打 仗,把敵 人消 滅了,他 回到 他徐 州的 老家 去,選了 一些 年輕 人,大家 在 那
兒跳 舞唱 歌。劉 邦 這個 人,似乎 不是 讀書 人,不像 蕭何、張良 這 些人 都是 讀書 人,但是

劉邦 他作 個大 風歌,大風 歌 作得 也是 很好:「 大風 起兮 雲飛 揚,威加 海內 兮歸 故鄉,安

得猛 士兮 守四 方? 」這是《 史記》上 記錄 的話,我看 見 這個 話,他也 會說 譬喻:「 大風


起兮 雲飛 揚」,天 空裡 有雲,這大 風 一起,這 個雲 就飛 揚,就 吹 跑了。「 威加 海內 兮歸

故鄉 」, 他現 在這 個威 力太 大了 ,四海統 一, 都是 漢的 天下 了, 這時 候回 到他 的故 鄉 ,

這當 然是 很光 榮,這前 兩句 話我 們不 說,就 是 最後 這一句:「 安 得猛 士兮 守四方? 」怎

麼能 得到 一個 勇猛 的大 將軍,給 我保 護我 的天 下、沒有 人造 反,就這 個地 方,他唱 完 這


個歌,他 就流 淚了,淚數 行 下。我 想 這事,你 有一 個猛 士為 你守 這個 天下,能保 護 這個

太平 、沒 有人 造反 ;但 是這 個「 猛士」就 是個 問題 ,他 若造 反可 怎麼 辦呢 ?你 就害 怕 ,

你就 是害 怕。而這 個地 方呢,當 然這 個猛 士的 人,如果 他的 功勞 大了,他 當然 沒有 這 種

8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思想:是 不可 得的、一切 法 是空 的,沒有 這種 思想;而 國王 也沒 有這 種思 想,所 以 大家

都是 有所 得的 時候,就有 衝 突、就 害 怕,所 以 是苦 惱。所以 我那 天說 過,「大平 本 是將


軍致,不 許將 軍見 太平」,這是 個苦 惱的 境界,這是 個 苦惱 的境 界;人 世 間的事情,誰

不希 望富 貴榮 華呢 ?但 是你 若富 貴榮華的 時候 就有 問題,就是 有問題,所 以這 個事 就是

個苦 惱。

但是 現在 我們 看佛 法,不是 !佛 法說:我 行布 施波 羅蜜,布 施波 羅蜜 不可 得,我 沒


有行 布施 !我 是菩 薩,菩 薩 不可 得! 我教 化眾 生,眾 生 不可 得! 我得 無上 菩提,無 上菩

提不 可得 !沒 有這 個有 所得 的這 件事,沒有 這 件事。所 以我 們佛 教徒,如 果真 是出 了家

以後,連 在家 居士 也算 在內,我 們學 習佛 法沒 有這 件事。沒 有這 件事,是 沒有 什麼 事 ?


沒有 人與 人之 間有 糾紛 的問 題,沒 有 這個 問題。若是 你 不學 般若 波羅 蜜,你是 什麼 樣?

就是 我們 出家 人和 在家 人一 樣, 沒有差別 ;佛 教徒 不學 般若 波羅 蜜, 和非 佛教 徒一 樣 ,

沒有 差別。
所以 我們 現在 知道,般若 波 羅蜜 是佛 教的 中心思想,是 最重 要的 地方。我 們說 這個

人出 家了,他原 來 是在 家人 嘛! 出家 的時 候只 是把衣服 換一 換,頭髮 剃光 了,或 者 去受


戒了,但是這個時候只是個形式,憑什麼能把世間的五欲能放下?我們說這個人能出

家、能放 下五 欲,這個 話說 得太 早啊 !他 沒有 修四 念處,沒 有般 若波 羅蜜,世 間的 五 欲


樂怎麼能放下?不能放下的呀!那為什麼能放下呢?就是出家以後,要學習般若波羅
蜜,才 能 放下 世間 的欲;「 般若 波羅 蜜」者,智慧 箭也,這個 智 慧箭 才能 放下 世間 的事

情,才 能 放下。說 我也 想要 出家,我 恐怕 放不 下;你 說 錯了 !佛 法就 是般 若波羅蜜,能

讓你 放下,只 要你 學習 般若 波羅 蜜,就能 放下;就 怕你 不 學,不 學就 不 能 放 下,你 不 學 ,


不能 放下 的。

我心 裡又 有一 個故 事。今 天 最後 把它 講完,但 是我 想講 故事,還 是講 !我 講一 個故

事,你 聽。這個 故 事是 佛在 世的 時候,好像 是 舍衛 國,一個 大富 長者 叫尸 利躓,後 來他

生了 一個 兒, 名字 叫婆 世躓 。當 然,父母 都是 大福 德人 ,但 這個 兒也 一定 要是 大福 德 ,
不然,不 能給 他做 兒的,業 力是 這樣 的;那麼 這個 相貌 也非 常好,父 母看 見了 也都 是 非

常歡 喜。當然,小 孩漸 漸長 大了,一 般的 情形 就是 讀書,就是 這 些事 情。那麼 大了 以後

呢,當 然 是有 同學,年齡 差 不多 的這 些小 朋友,在一 起 各地 方跑、各地 方 玩,就 有 這個

8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事情,但 是當 時那 個市 區裡 面,就 有 走江 湖賣 藝的,那 麼一 個組 織,在 一 個地 方 也 唱 歌 、

也跳 舞,也可 能有 老虎、有 獅子 這些 事情;其 中有 一個 女孩 子,這個 婆世 躓就 看見 這 個


組織 裡有 一個 女孩 子,就感 覺這 個女 孩子 非常 好、非常 的美,就 回家 去對 父母說,如 此

如此 地說,這 個孩 子很 好,願意 同他 結婚,希 望父 母給 他連 絡這 件事。那 古代 和現 代 不

同,現代 的人 自己 連絡;那 麼那 個時 候,是他 自己 不能 連 絡,要 父母 給 他 連 絡。父 母 說 :

我們 是貴 族,他們 不是 貴族,我 們不 能夠 做親 戚的。這 個婆 世躓 說:何必 講這 個呢 ? 不


要講 這貴 不貴 的事 情,只 要 歡喜 就好 嘛! 講這 個幹 什麼 !說:不 可以 !不 可以 !我 們這

個社 會上 的風 俗是 這樣 的。那麼 他的 兒說:如 果一 定不 連絡,我 活不 下去 了,就 是 要 死 。

這樣 子, 這父 母愛 兒女 ,只 好答 應了,就 是派 人去 連絡 。對 方也 是一 樣: 你們 是貴 族 ,
我們 是小 人,我們和你 們配 不上,不 能這 樣子。但 是這 個婆 世躓 還是 一定 要執 著這 件 事,

父母 又去 連絡。

那麼 這個 團體 的人 就提 出個 條件:你 如果 願意 和我 們的 女兒 結婚,你 要 學 習我 們這
一行 的事 情,唱歌、跳舞,種 種的 各式 各樣 的節 目,你 都 要 學 會,而 且 要 經 過 考 試 合 格 ,

那我 的女 兒就 嫁給 你。那麼 這提 出條 件了,他 不是 太願 意,因為 愛這 個女 孩子,也 就 同


意了。同 意了,就 來到 這個 團體 來就 學,沒 有 多久 就學 會了,也 不是 他一 個人,同 時還

有別 的人 也學 習這 個,就是 選了 一個 時間 表演,表 演這 些事 情。表演 的時 候,國王 也 來


了,來 看 這件 事。因為 很多 人表 演,等到 了婆 世躓 表演 的時 候,也是,一 樣、一 樣 都很
好,都 及 格了,但 是國 王說:你剛 才 表演 我沒 看見,你 再重 表演。其中 一 樣叫 做空 中走

索,大 概 是空 中有 一條 鐵鍊 子,在 那 鐵鍊 上走。國王 說:你這 件 事我 沒看 見,你 再 走一

走我 看看;但 這個 年輕 人表 演得 也很 辛苦,這 個氣 力沒 有那 麼強 了,他也 上去 再走,走


到中 間的 時候 ,這 個身 體就 是有 點抖 、有 點不 穩, 不穩 的時 候, 心就 害怕 了。

正在 害怕 的時 候,目犍 連尊 者來 了,神通 第一 的目 犍連 尊者來了,來 了的時候,目

犍連尊者就說:你 現在是願意掉下去死掉 了呢?還是願意保全性命?如果你若願意保全

性命,我 可以 保證 你的 安全;可 是有 個條 件,就是 要出 家當 和尚。這 個婆 世躓 一想 ! 我


若不 答應,我沒 有把 握,一 定是 掉下 去摔 死了,還能 和那 個女 孩子 結婚 嗎? 不可 能的 了 !

還是 活下 去好,好 !我 出家 當和 尚。他這 一答 應,立 刻 地這 個地 方,並 不 是在空中,那

裡就 是平 地;目 犍 連尊 者這 個神 通的 境界,現 出個 平地 了,那 麼 婆世 躓立 刻沒 有恐 怖心

8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了,就從 這個 平地 上就 走下 來了,走 下來 了,那麼 大家 要恭 喜他,別 人看 不見 啊! 看 不

見有 這個 事情;好 !你 這回 畢業 了,成功 了,可以 滿願 了! 但是 他聲 明:我要 出家 當 和


尚去 了! 這樣 子。那麼 目犍 連尊 者領 他,就到 了祇 樹給 孤獨 園見 佛,佛就 為他 說法,他

得了 須陀 洹果。

從這 裡我 們生 了分 別心;我 們剛 才說:憑 什 麼 我們 能放 下世 間上 的事 情? 就是 要有

般若 波羅 蜜。那 麼 現在 這個 婆世 躓憑 什麼 ?就 是他 想要這個 欲,但是 為了 欲,有 這 個危


險,要 喪 失了 自己 的生 命,在這 個關 頭的 時候,能救 他 一命 的時 候,不 得 不出 家 當 和 尚 ;

這是 放下 ,這 是一 時的 放下 ,也 不是真實 。聽 佛說 法得 了須 陀洹 果, 就是 得了 般若 了 ,

無我 的智 慧是 般若,就 放下 了,後來 得了 阿羅 漢果。所 以這 個事 情,我們 說是 每一 個 人


能信 佛,因緣 不一 樣,每一 個人 出家 當和 尚,因緣 也不 一樣,這 個婆 世躓 怎麼 出家 的 ?

就這 麼個 因緣 ,就 這樣 放下。

這裡 說呢 ,「 一切 法無 作者 故」,就 是一 切法 都是 空的!不 管什 麼因 緣相 信佛 教 ,
不管什麼因緣出家,最後都是要學習般若波羅蜜,你才能成功的!般若波羅蜜沒有學

習,你 不 能成 功的。我們 從 這上 面看 出來 呢,佛教 是真 實是 和平 的,不 是 假的,就 是因


為有 般若 波羅 蜜,般若 波羅 蜜能 夠究 竟地、能 徹底 地,從你 的心 裡面 消滅 了一 切的 糾 紛,

所以 能夠 和平 ;沒 有般 若波 羅蜜 ,這件事 辦不 到, 辦不 到的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諸法性離耶?佛言:如是!如是!諸法、諸法
性離。世尊!若諸法、諸法性離,云何離法能知離法?若有若無,何以故?
無法不能知無法,有法不能知有法,無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無法。世
尊!如是一切法無所有相,云何菩薩摩訶薩作是分別:是法若有若無?佛
言:菩薩摩訶薩以世諦故,示眾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世尊!世諦、第
一義諦有異耶?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
義諦如,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眾生若有若無。復次
須菩提,眾生於五受陰中有著相故,不知無所有,為是眾生故示若有若無,
令知清淨無所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須 菩提 白佛 言:世尊 !諸 法、諸 法 性離 耶? 」這底 下 第七 段。第 七 段,明諸 法雖

無所 有,而不 失能 知之 義,這說 到這 件事,本 來是 一切 法都 空了,能知 也 是空了,應該

是這 樣子。但 是這 一段 文說:諸 法雖 然無 所有,這 個能 知之 義還 是不 失掉 的,說明 這 個

8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道理。

「須 菩提 白佛 言:世尊 !諸 法、諸 法 性離 耶? 」一切 因 緣生法,頭一個「 諸法」是


一切 因緣 生法。「諸 法性 離耶 ?」這一 切因 緣生 法都 是沒 有真 實性 的,都是 畢竟 空的 嗎 ?

這心 裡有 了疑 問了,用這 樣 的話 把它 表示 出來。「佛言:如是 !如是 !」說:是的,一

切法 都是 因緣 所生 ,所 以一 切法 都是畢竟 空的 。「 諸法 、諸 法性 離」 :這 個「 性離 」 ,

就是 那真 實性 是沒 有的 ,是 這個 意思。
「世 尊! 若諸 法、諸法 性離,云 何離 法能 知離 法? 」這 底下 就提 出個 問題。說 是 若

一切 因緣 生法,若一切 法都 是因 緣所 生,沒有 一樣 事是 非因 緣生的,一切 法都 是因 緣 生。

「諸 法性 離」,那 麼一 切因 緣生 法都 是畢 竟空 的。若 是 這樣 的話,就有 一 個疑問,什麼


疑問 呢?「云 何離 法能 知離 法? 」譬 如說 我們 這個 色聲 香味 觸法,是 我們 所知的,我 們

的眼 耳鼻 舌身 意,這個 眼識、耳 識、鼻識、舌 識、身識、意 識,這是 能知 的;能知 和 所

知,這 是 有能 知、有所 知。若是 所知 的一 切法 也是 離,能知 的也 是畢 竟空,那還 能 夠有


知了 嗎?「云何 離 法能 知離 法」呢? 就不 能知 了啊 !因 為這 個知 也 是因緣 所生,因 緣所

生的 知,又是 畢竟 空,畢竟 空就 不能 知了 !畢 竟空 與畢 竟空 是無 知的、是 無分別的,是


沒有 知了,是這 樣 子啊 !那 麼這 樣是 對嗎 ?「 云何 離法 能知 離法 」?「若 有若 無」,這

個離 法能 知離 法,或者 是有 ?或 者是 無? 這個 話不 能嘛 !若 這個法是 因緣 有,這 個 法是


畢竟 空;若是 都是 空了,誰 去分 別這 是因 緣有、是自 性 空呢 ?沒 有這 件事 了! 這裡 面的
問題 可是 很多 了, 這提 出來 這個 問題。

「何 以故 ?」這 底 下又 詳細 說這 個。「無法 不 能知 無法」,若 是 畢竟 空了,心也 是

畢竟 空,畢竟 空也 就不 能知,「是故 空中 無色、無受 想 行識」,「 無識」就 是不 能知 嘛!


是不 是? 所以「 無 法不 能知 無法」,有法 也不 能知 有法,因為 有 法也 是畢 竟空 嘛!「無

法不 能知 有法」,有法 也是 畢竟 空!「有法 不 能知 無法 」,也 還 都是 畢竟 空!「 世 尊!

如是 一切 法無 所有 相」,不管 你說 它是 有、說它 是無,都 歸 是 畢 竟 空 了。都 是 畢 竟 空 了 ,

「一 切法 無所 有相,云 何菩 薩摩 訶薩 作是 分別,是 法若 有若 無」呢? 說這 個是 有、這 個


是無 呢? 怎麼 能這 樣分 別呢 ?這 樣分別,就 是 和一 切法 空就 不相合了,那 還是 有啊 !沒

能完 全都 是空 啊! 有這 個意 思。如 果 說有 分別,那可 見 這個 分別 者沒 有空,其餘 的 都是

空的 ,可 能是 這樣 嗎? 這提 出這 個問 題。

8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 佛 言 :菩 薩 摩 訶 薩 以 世 諦 故 , 示 眾 生 若 有 、 若 無 」 , 這 底 下 佛 說 : 菩 薩 摩 訶 薩 是

「以 世諦 故」,是站在 因緣 所生 法 的 立 場 來 說。這 個「 世 」,就 是 有 過 去 世、有 現 在 世 、


有未 來世;有 過去 世因 緣所 生法、有 現在 世、有未 來世 的因 緣所 生法,在 因緣 所生 法 的

這個 立場;這個「 諦」,是 不顛 倒的 意思。世 間上 一切 法都 是因 緣所 生,這是 一個 正確

的、 並沒 有錯 誤, 並不 錯誤 ,所 以稱之為 「諦 」。 「以 世諦 故, 示眾 生若 有、 若無 」 ,

站在 世諦 的立 場、 站在 因緣 生法 的立場, 就是 有種 種名 字; 這叫 燈、 這叫 鐘、 這叫 桌 、
這叫 人、 這是 黃、 這是 白, 就是 種種 無量 無邊 的名 字, 這都 是「 世諦 」。 用這 個世 諦 ,

「示 眾生 若有、若 無」,就 是開示眾 生這 是 有、這 是 無、這 是 因 緣 有;開 示 眾 生 的 時 候 ,

當然 不會 說這 是真 實有。天 上的 境界 雖然 是令 人所樂、令人 歡喜,那 是因 緣有的,也 是


無常 的;地獄 也是 因緣 有的,也是 無 常的;我 們自 己做 善或 者做 惡,也 都 是因緣。有因

緣就 有因 緣所 生法,因 緣所 生法 又是 無常 的,但是 無常 而又 沒有中斷,繼 續地變化,從

無始 劫以 來到 現在,一直 地 變化,流 轉變 化。這站 在世 間的 立場,就說一 切法 是 因 緣 有 ;


一切 因緣 所生 法, 自性 是空 的, 這樣告訴 我們 。

「非 以第 一義 」, 不是 站在 諸法 皆空 的第 一義 諦的 立場。若 站在 第一 義諦 的立 場 ,
就是 無分 別,不可 說,沒有 言說 相的。一 切法 空了 的時 候,在空 上是 沒有 一切 生滅 變 異

的, 就是 沒有 言說 了, 沒有 言說 ,不能再 說什 麼的 ,不 能的 。
我又 想起 來《攝 大 乘論》上 有一 句話:「非離 彼能 詮,智於 所詮 轉」,我 們的 習慣
有能 詮、有所 詮,我們 這個 思想 才能 活動。有 能詮 的語 言文 字,這些 名字,有名 字 所表

示的 那件 事,這個時候 我們 心裡 才能 活動;若 是沒 有能 詮在 所詮 上的 時候,心 就不 能 動。

這件 事,尤其 是在 我來 說,非常 明顯,非 常的 容易 明白 這句 話的 意思。我 怎麼 會說 這 句


話呢 ?譬 如說 我心 裡面 想,完全 得要 用漢 文,中國 的漢 文去 分別、去 思惟,我 不能 用 英

文。這換 一句 話,我心 裡面 沒有 那個 英文 的符 號,我不 能用 英文 的符 號去 分別,我 只 能

用漢 文的 符號 這樣 的分 別;假設 若漢 文我 也不 懂的 話,我心 完全 就是 無分 別。所 以 從這

上面 來說 ,就 是你 一定 要知 道, 你要學習 了, 你認 識很 多的 名言 、名 字, 很多 的名 字 ,
你才 會說 話, 你才 能夠 心裡 面才 會思想。

現在 第一 義諦 那裡 面,沒有 能詮、也 沒有 所詮,這 無分 別境 界;這個 世俗 諦是 有 名

言的,所 以可 以分 別。分別 呢,而就 是菩 薩用 種種 的假 名字 來開 示我 們,這是 眼耳 鼻 舌

8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身意、這 是色 聲相 味觸 法、這是 地獄,這是 天 堂,教 我 們不 要做 惡事,要 做善事;這是

空的、這 是假 的,修學 聖道,還 是用 種種 的名 字來 開示 我們,還 是要 用種 種的 名字 去 修


止觀 的; 達到 第一 義諦 的時 候, 才是無分 別境 界。

所以 這個 地方 說是「菩薩 摩 訶薩 以世 諦故,示 眾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 義」,不

是的。在 第一 義諦 的時 候,的確 是沒 有分 別,無分 別相。無 分別 相這 個地 方還 有什 麼 問

題呢 ?這 個小 乘佛 教, 說是 阿羅 漢入 無餘 涅槃 的時 候, 小乘 佛教 是這 麼講 ,就 是無 色 、
無受 想行 識了,沒 有了,這 個生 理的 組織 沒有 了,這個 心理 也沒 有了,眼 耳鼻 舌身 意 沒

有了,就 入於 畢竟 空、不生 不滅 的境 界了,在 小乘 佛法 裡面 的確 是這 樣說 的。那麼 現 在

說佛 菩薩 呢,他 沒 有入 無餘 涅槃!他 沒有 入無 餘涅 槃,他還 保留 他的 眼耳 鼻舌 身意、色


聲香 味觸 法,色受 想行 識,這都 還是 存在 的。但是 他若 與第 一義 諦相 應的 時候,是 無 分

別境 界,是無 分別;因 為沒 有入 無餘 涅槃 嘛,所以 他這 個心 意識 還在,這 個就 是大 乘 佛

教佛 菩薩 境界 ,和 阿羅 漢還 是不 一樣,入 無餘 涅槃 的境 界是 不一 樣的 。
所以 這上 說「菩 薩 摩訶 薩以 世諦 故,示眾 生若 有、若 無,非以 第 一義」,所以 前面

說一 切法 都是 無性 的, 這是 按照 第一 義說 。
「世 尊! 世諦、第 一義 諦有 異耶 ?」喔! 若站 在世 諦就 有言說,這樣 開示;在 第 一

義諦 就沒 有言 說,那麼 世諦 和第 一義 諦有 差別 嗎? 是不一樣 嗎? 這樣 問。「須菩 提 !世


諦、第 一 義諦 無異 也」,這 個佛 回答 他,這 個 世俗 諦因 緣生 法,和這 個因 緣生 法的 寂滅
相無 差別。「何以 故?」什 麼理 由呢 ?「世 諦 如,即 是 第一 義諦 如」,因 為這 個因 緣生

法,它 就 是畢 竟空,那個 畢 竟空 即名 為第 一義 諦,不 是 離開了世 諦的「如 」,另 外 有一

個第 一義 諦,所 以 從這 方面 看呢,是「無異」,不是 不 異的,但 是也 是不 一。因 為 第一


義諦 是無 生無 滅,世俗 諦是 有生 有滅,而 世俗 諦是 有染 污的,那 個第 一義 諦是 佛的 境 界,

是清 淨的,還是 有 差別。所 以總 起來 說,世 俗 諦和 第一 義諦,是 不一、也 不異的,應該

是這麼說。因為它是不一, 所以「以世諦示眾生若有、 若無」,不是「第一義諦」。

「世 諦如 即是 第一 義諦 如,以眾 生不 知、不 見 是如 故,菩薩 摩訶 薩以 世諦 示眾 生若


有、若 無 」,那 麼 為什 麼佛 菩薩 要多 這一 層麻 煩,要 來 開示 眾生 呢?「 以 眾生」迷 惑顛

倒, 他不 能知 、見 這個 第一 義諦 的如 ,不 知道 。這 個「 知見 」怎 麼講 呢? 可以 這樣 說 :

在禪 定裡 面叫 做「 知」,在 般若 上叫 做「見」;或在 奢 摩他 叫做「知」,在毗 缽舍 那叫

8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做「 見」 ,可 以這 麼說 。「 不知 不見 是如 故」 ,眾 生也 不修 奢摩 他、 也不 修毗 缽舍 那 ,

當然 他們 不能 夠證 悟這 個第 一義 諦。不證 悟第 一義 諦呢,他在 世 俗諦 上活動,他 就 是貪


瞋癡 活動,就是 顛 倒迷 惑,在生 死裡 流轉 有很 多的 苦惱。因為 這 樣的關係 呢,「 菩 薩摩

訶薩 以世 諦示 眾生 」, 佛就 是站 在緣 起法 上告 訴眾 生「 若有 、若 無」 ,地 獄是 沒有 的 ,

但是 你若 做惡 就有 地獄;天 堂也 是沒 有的,但 是你 若做 善就 有天 堂;你 若 修學 無漏 的戒

定慧,你 就成 佛、就得 無上 菩提。就 是一 切 法 若 創 造 就 是 有,不 創 造 就 沒 有,這「 若 有 、


若無」就 是這 樣意 思。不 能 說那 件事 決定 有、決定 無,不是 這個 意思,不 是決定的。這

樣告 訴我 們呢,我 們凡 夫若 明白 這樣 道理,我 們若 肯努 力,我們 就能 成功,就 可以 解 脫

這個 凡夫 的苦 惱境 界, 就可 以解 脫。
「復 次,須菩 提! 眾生 於五 受陰 有著 相故,不 知無 所有,為是 眾生故,示若有、若

無」,這 把前 面再 詳細 說一 下。「 復 次,須菩 提! 眾生 於五 受陰 」:這個「受」,就當

個「取 著 」講,執 著這 個色 受想 行識 是真 實的、執著 這 個色 受想 行識 是我,執著。眾生


沒有 這個 般若 的智 慧,在這 個色 受想 行識 這個五種 取著 的法 中,「 有著 相故 」。這個「 五

受陰」,「受」這 個字,因 受而 有五 陰,就 是 因為 你有 執著,你 才得 到這 個色 受想 行識


的;若是 你不 執著,就 沒有 色受 想行 識了。所 以得 了阿 羅漢 果以 上,是沒 有這 個有 漏 的

色受 想行 識,是沒 有了。所 以 這 個「 五 受 陰 」,這 個「 受 」是 五 陰 的 因,因 受 而 有 五 陰 ;


有了 五陰 以後 呢, 還是 有執 著, 我們執著 這個 色受 想行 識, 種種 的執 著。
這個「 執 著」這 句 話呢,非 常的 微細。我們 有 時候,我 們自 己能 覺知 的,是貪 心來

了自 己能 覺知,瞋 心來 了也 會覺 知,說高 慢心、疑惑 心 來了,也 會能 知道。但是 在 這個

心理 之前,那個 微 細的 執著,我自 己 不太 明白,不太 明 白;但 是 是有 這麼 一回事的;如


果你 若是 觀一 切法 畢竟 空,無所 執著 的時 候,貪瞋 癡就 不起 了。所以 從這 個地 方就 知 道,

我們 這個 執著 比貪 瞋的 煩惱 微細 ,是最微 細的 ,是 最微 細。

「有 著相 故」,有 那微 細的 執著,也 就是 無明 煩惱。「 不知 無所 有」,我 們不 知 道

這個 色受 想行 識、 眼耳 鼻舌 身意 ,世間上 的一 切法,都 是如 幻如 化的 、是 畢竟 空寂 的,
不知 道,不知 道呢,所以 就 是有 糾紛,有很 多 的煩 惱生 起。「為 是眾 生故,示若有、若

無」,佛 菩薩 慈悲,哀愍 我 們,為 這 樣的 眾生,所以 開 示他:一 切法 都是 因緣 有的、都

是畢 竟空 的,沒 有 一樣 是真 實有 的,是決 定是 空的,不 是;沒 有 一樣 是決 定的,不 是真

9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的。

佛教 這個 道理,譬 如說 是我 就能 活兩 百歲,我 感覺 還是 很短,我 希望 長壽,佛 教 有


辦法 可以 長壽,你 發慈 悲心,不要 殺 生。發 慈 悲心,我 們對 一個 蚊蟲 發慈 悲心,對 一條

狗發 慈悲 心,對其 他的 一切 獸發 慈悲 心,固然 是慈 悲心;但 是對 人要 發慈 悲心,這 很 重

要! 有些 人,哎 呀 !我 們發 慈悲 心要 放生,很 慈悲,但 是人 有困 難,你 拿 點力 量 來 救 人 ,

不拿 !這 是不 對的。我們 對 於人 應該 …… 我們 是同 類的 嘛! 我說我的 哥哥 有病 了,說是


那個 人也 不是 我的 哥哥、也 不是 我的 弟弟,和 我的 親屬 一點 也沒 有關係,我有 時候 還發

心幫 助幫 助。說我哥哥 有問 題的 時候,我 不管,這個 人正 常不 正常 ?所 以這 個發 慈悲 心,

慈悲 就是 愛,這 個 愛,是 我 們凡 夫常 用愛 這個 字,佛 法不用 這個 愛字,用「慈」,慈就


是愛,是 清淨 的愛。對 於人 類應 該發 愛護 的心,那 麼你 就容 易長 壽的 !你 就會 容易 長 壽。

說我 現在 財富 太少,我感 覺 貧窮,我 希望 財富 多;財 富 多,佛 法 也是 有辦 法;都 是 因緣

嘛! 你發 慈悲 心修 布施 波羅 蜜, 你就會得 財富 了嘛 !啊,我 希望 很多 很多 美滿 的事 情 ,
都是 要由 因緣 有,只要 你肯 這樣 努力,將 來終 究會 成功。我 現在 我感 覺我 自己 這個 身 體,

我不 滿意,不 滿意,就 是你 前生 有過 失,你不 要再 造那 個過 失,你這 不滿 意的 事情 也 就


沒有 了,就沒 有了。喔! 我 的智 慧,我很 笨,我沒 有智 慧,沒 有 智慧,不 要緊,你多學

習《摩 訶 般若 波羅 蜜經》,學習《 金 剛般 若波 羅蜜 經》,就會 有 智慧,在 佛法 裡面 就會


有智 慧。 當然 ,世 間的 智慧 和佛 法的 智慧 還是 不一 樣。
所以,我 們學 習佛 法的 時候,你 會有 這樣 的智 慧,只要 你求 世間 上的 事情,什 麼 什

麼都 是因 緣有 的,你想 要怎 麼地,你 都可 以做 到;你願 意下 地獄 也有 辦法,願 意生 天 也

有辦 法,願意 成佛 也是 有辦 法,願意 到阿 彌陀 佛國 去,願意 到彌 勒菩 薩那 兒去,都 有 辦


法,就 是 你自 己要 加以 選擇,是這 樣。所以 這 個「若 有、若無」就是 有這 樣意 思,一切

法都 不是 決定 有、也不 是決 定無。說 我現 在什 麼都 是很 如意 的,我看 他們 那些 人很 多苦

惱都 來了,我沒 有! 我都 是滿 意的。你不 要說 這個 話,那 個不 滿意 的事 情隨 時會 出來 的 !

不是 決定 沒有 啊! 所以 從佛 法的 道理來講,不 如意 的人要學 習佛 法,趕快 栽培;如 意的


人也 要栽 培,因為 你現 在如 意的 事情 靠不 住的,一 下子 就變 了。所以 人哪,你 趕快 愛 惜

光陰,你 不可 以,我去 玩玩,到 那兒 去旅 遊去,也 好啦 !但 是光 陰很 寶貴 啊! 很 寶 貴!

「故 示若 有、若無,令知 清淨 無所 有」,所以 佛菩 薩 告 訴 我 們,第 一 義 諦 是 清 淨 的 、

9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樹品第七十一

是安 隱的。「清 淨 無所 有」,當然 我 們初 開始 呢,就 是 我們 現在 所執 著的 一切 境界,本

性都 是畢 竟空 的;你學 習畢 竟空 呢,你心 就清 淨。所以 畢淨 空也 名為 清淨,為 什麼 呢 ?


你一 學習 畢竟 空,一切 煩惱 都不 起了,它 就清 淨;你不 學 習 這 畢 竟 空,不 行,不 能 清 淨 。

所以 佛菩 薩告 訴我 們, 「若 有、 若無,令 知清 淨無 所有 」。

「如 是,須菩 提! 菩薩 摩訶 薩,應當 作是 行般 若波 羅蜜」,所 以 這一 段是 雖然 一 切

法都 空,而還 是不 失能 知之 義,還 是 有能 知之 義;這 一 段也 同時 表示 了我 們佛 教徒 學習


般若 波羅 蜜多 的方 法, 也表 示了 這一 點。

9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