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4

经济危机下的鲜活美国:

经济危机下的鲜活美国:华尔街日记
宋体在为期 40 多天的行程中,《经济观察报》的两位记者辗转美国三个州、五六座城市,
近距离地观察“风暴中的美利坚”,既采访了华盛顿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 纽约华尔街的
金融家也深入贫穷的俄亥俄州小镇,看到那些住在车房里、完全靠政府救济而生活的最穷苦
的美国人,如何在被金融危机恶化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又如何对新总统、新政府寄予希望。
序:熬得住就可以伟大

  股灾。大选。骚乱。毒奶粉。大地震。飞船上天。奥运辉煌。金融海啸。

  首富落马。出租车罢运。油价过山车。索马里海盗。

  毫不相干的词汇纠集了一个似相干、似不相干的世界。这是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

  有家媒体放言,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更多的媒体却在苦恼,恨不得有我们的地方就
有新闻。新闻业的激烈竞争,可见一斑。

  生于安逸时代是普通人的幸运,却是记者的悲哀;在动荡和灾难中经历磨难是普通人的
悲哀,却是记者的幸运。在悲恸、哀伤、愤怒、欢喜、兴奋中,我们迎来了大时代。

  生于大历史时代是幸运或者不幸,不好说。身为记者,有缘亲历并记录这样的时代,你
还能说不幸?

  没有谁可以生得伟大,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关键是你熬得住熬不住?这个世界多数时候
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基本上可以得到什么。今天的收获取决于昨天的耕耘;明天的
预期,取决于今天的设想和投入。太多聪明人的悲哀,往往因只有设想,不做投入,所以
预期往往真的只是预期。说你“农民”是骂你,骂你太笨。但你真有农民聪明吗?没
有一个农民不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很多聪明人不知道。所以,以后最好别骂人
“农民”。

  两个年轻女孩儿,都是记者,去了一趟美国,见了一圈儿人,听了一堆事儿,写了一沓
稿子。稿子都见了报、上了网,最后要出书,嘱我写两句话,凑个序。

  在传媒业越来越娱乐化,帅哥记者、美女记者层出不穷的今天,两个女孩儿长得不算漂
亮。人还算聪明,但肯定也不是最聪明的。不过在我眼里,她们都很漂亮,也是我
认为的聪明人。不为别的,只为她俩都知道像农民一样干活。

  我从未给人写过序,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道我这样写她俩会不会不高兴。但我相信话
糙理不糙,总比话不糙理糙要好。至于文章怎样,接下来你们自个儿读。

  《经济观察报》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刘坚

  2008 年 12 月 18 日北京
自序

  我仍然记得在俄亥俄州遇到的那个 17 岁女孩。美丽沉静的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第一
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她不愿打掉孩子而离开了她。她的现任男朋友——第二个孩子的父亲,
一个 16 岁的沉默男孩,在寒风中抱着婴儿瑟瑟发抖。我问他:“作为两个孩子的年轻父亲,
你觉得很辛苦还是很享受?”他耸耸肩膀对我说:“我觉得挺酷。”他们一家在寒风凛冽中
参加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竞选集会。因为共和党人扞卫着他们家族的传统价值:不堕胎。

  我还记得那个热情四射、口若悬河的共和党支持者。当他知道我是中国来的记者时,嘱
咐我一定要对中国人民说出关于美国的真相,“美国的新闻媒体都是亲民主党的,他们不说
真话!他们从来不说共和党的好话。”他让我教他一句中文,我问他想学什么,他问我:“
共和党,用中文怎么说?”如此忠诚的共和党员,最后仍然对我表态说:“如果不幸奥巴马
当选,我想我也会支持他,因为他毕竟是美国的总统,而我爱美国。”

  还有哥伦布夜晚街边那个卖首饰的肥胖的老妇人。我问她的首饰为什么那么贵,她说因
为每一条首饰都是她亲手制作的。看我转身要走,她对我说:“可以便宜一点点哦,你从哪
里来?”我说我从中国来。她立刻说:“哦,是的!我知道你们国家的东西很便宜。这些首
饰贵了点,因为它不是‘中国制造’。”

  2008 年 10 月到 12 月间,我和我的同事林俐被报社派往美国 40 多天,报道总统大选与


金融危机。这本小集子收录了我们在美期间的全部文字:第一部分是我们写给经济观察网的
专栏文章,以及写给《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第二部分是我们赴美之前所做的一些关于大选
与金融危机的报道。

  其实这趟旅程中有太多的遭遇和故事,因为疲累、因为懒惰、因为时间有限,我并没有
把它们都写下来。即便是这些留存下来的经历和感受,我也很为它们的匆促和粗糙而汗颜,
怀疑它们的价值。

  2008 年会给我们留下些什么?有人升迁,有人失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答案。但我们
一定拥有一些共同记忆,比如大地震,比如经济危机。我相信在我们关于 2008 年的不同底
色的记忆相片上,会有一些相同背景。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那么请容许我拿这句话,作为这本小书所有缺点的
借口:它具备草稿的一切特征,潦草、混乱、残缺、感性、个人化……它不是一份完整、充
分、全视角的历史记录,只是您 2008 年记忆相片上或浓重或隐约的一层背景。

  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虚构类)可以是通往内心的、封闭幽暗的小路,但新闻报道必
须是一条通往世界、紧随大众的宽敞大道。

  文学作品的姿态可以很矜持甚至很傲慢,它有着更深刻的使命:审视自我,改变人心。
而新闻报道则追求迅速地与读者、公众、全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发生关系。因此它很容易急功
近利、流于肤浅。这本小集子也难免。但它心怀最狂妄、最乌托邦的梦想,就是期望新闻报
道真的能让这个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类一天比一天更有尊严,更快乐。
因此,记者的姿态总是在四处奔跑、用力敲门、大声叫喊:“快来看哪!这世界是这样的,
有人在这样生活着!”
  这本小书就是《经济观察报》奔跑、呼号的姿态。愿多灾的 2008 年永远不要再重现,
愿 2009 年天下无贼,天下无灾,每个人每晚都有香甜的睡眠,不为生计愁,也不为明天忧。

  程明霞

  2008 年 12 月 24 日北京
前言

  文/程明霞

  一个多月前的那个中秋节夜晚,我放了同学鸽子,赶回家做雷曼兄弟破产的相关报道。
同学当晚很不爽:“美国金融市场地震,你操什么心啊?中国股市绿成这样,怎么没见你对
同胞股民们这么关心?!”我一时语塞,气急败坏地骂他:“一边去!忙着呢。”

  第二天早上,同学换了温柔体谅的声音跟我说:“看来你昨晚是真的忙哦,美国的事好
像挺严重。”

  一个月过去,不仅我这位自己经营企业的同学懂得了那个中秋夜晚带来的巨变,连北京
菜市场的大妈都关注着大洋彼岸的最新动态。据我的同事小段说,他在超市听到旁边聊天的
大妈说:“那个雷曼兄弟……”(应该没有那么巧吧,这位大妈刚好有亲戚姓雷叫曼,还有
兄弟。)

  大洋彼岸那边,一位比大妈还年迈的美国老头正高喊着:美国第一!他相信强大的美国
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危险和威胁之中,只有以他当年在越战中的神勇和尊严才能保护美国的继
续强大和美国人民不受伤害。但他皮肤黝黑的年轻对手却对老人家誓死扞卫的一切深恶痛绝,
他觉得如今的美国政坛臭气熏天,美国人曾经的光荣和梦想都已不知去向,美国需要改变,
需要重造。

  没想到这改变和重造是从美国最引以为豪的华尔街开始。——这一定不是这位美国第一
位黑人总统候选人口口声声高喊的“改变”。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华尔街的坍塌,堪比
7 年前的“9.11”,不仅造成“死伤无数”,更是对美国人的荣耀和骄傲的沉重一击。潘多拉
在华尔街打开了盒子,将死亡和恐惧的气息弥散到全球,将人类最需要、最美好的东西——
信心和信任,锁进盒子里。

  谁,要多久,才能重新唤回美国人的信心和世界对华尔街的信任?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
黑人总统奥巴马?还是美国历史上最老的总统麦凯恩?或者,谁也做不到。那个镀着黄金的
美国梦将永远地褪色成一个现实而卑微的追求。如果美国不再是从前,世界也将不再是从前。
华尔街的坍塌将改变一切,包括中国。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和创造历史的总统大选,让 2008 年深秋的美利坚显出前所未有的


精彩和玄妙。这是一场悬念剧(总统大选)加入悲情剧(金融危机)的震撼大戏,最终将以
现实剧收场——结局不仅会改变华盛顿、决定华尔街,也会影响全世界。

  作为“一国之君”的候选人,麦凯恩的口号是“国家第一(CountryFirst)”。作为记者,
我们的口号是“读者第一(ReadersFirst)”。华盛顿会如何改变?华尔街将何去何从?世界
版图如何重塑?……因为读者需要知道,所以我们去报道。——这就是我们此番远赴美国的
动力。从 10 月 18 号到 12 月 1 号的 40 多天里,我和我的同事林俐在美国就总统选举与金融
危机进行既近且深并全面的报道,行经纽约州、俄亥俄州、华盛顿特区等美国大城市和小城
镇,访问从国际组织与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到偏远小镇居民以及在美华人等人群,描绘风暴
中的美利坚。

  华尔街并不是我们惟一的一站,但它是风暴的中心,也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
所以我们将其取名为 “华尔街日记”。

  有《华尔街日报》负责爆料,我们的《华尔街日记》负责记录。政治家喜欢做决定,知
识分子偏好传播真理,记者的工作是发掘真相,呈现真实世界。这趟旅行注定不会风景如画,
但我保证它的纹路细密丰富、景致清晰鲜活,绝不平淡如水。

  有兴趣有空闲的朋友,一起上路吧。
1 第一部分

我即将要前往格兰特公园向聚集在那里的群众发表演讲,但是在到那里之前,我想先给你写
封信。我们刚刚成功地创造了历史……在这个竞选的过程中,你每一天都在书写着历史;你
每天挨家挨户地敲门拜访、奉献捐款、告诉你的家人、朋友和邻居们为什么你相信是时候迎
来变革……我要对你说,现在发生的一切,是因为有你。

第 1 节:步兵的骄傲(1) 第 2 节:步兵的骄傲(2)
第 3 节:不要老人,不要女人(1) 第 4 节:不要老人,不要女人(2)
第 5 节:不要老人,不要女人(3) 第 6 节:道琼斯没有眼泪
第 7 节:没有糖果的万圣节(1) 第 8 节:没有糖果的万圣节(2)
第 9 节: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1) 第 10 节: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2)
第 11 节:迷途中的小屋 第 12 节:佩林:小镇姑娘的闪亮登场
第 1 节:步兵的骄傲(1)
步兵的骄傲

  看来,将军和步兵都需要休假,

  而前方,还有一场未知的战争在等待。

  步兵的骄傲

  文/林 俐

  “ 俐,
  我即将要前往格兰特公园向聚集在那里的群众发表演讲,但是在到那里之前,我想先给你写封信。
  我们刚刚成功地创造了历史……在这个竞选的过程中,你每一天都在书写着历史;你每天挨家挨户
地敲门拜访、奉献捐款、告诉你的家人、朋友和邻居们为什么你相信是时候迎来变革……我要对你说,
现在发生的一切,是因为有你。

  谢谢!

  巴拉克 (奥巴马)”

  当我还挤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 20 万人海中,聆听奥巴马发表成功竞选美国总统一职的演讲时,以上
那封看似非常私密的信,已经悄悄地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

  同样的这封信,同时被发送给上百万的人;惟一不同的是,每一封信都很“个人化”和亲切地称呼
着收信者的名字。

  凡是在奥巴马的官方竞选网站登记过的网民都能收到这封信。在竞选期间,这种“我很重视你”的
邮件,并不少见,有时签署者是奥巴马本人,有时是他的太太,有时是他团队里的主干人物。毫无例外
地,这些邮件的末端都带有一个“Please donate”(请捐款)的网址链接。

  奥巴马在庆功集会上也说过,他的竞选资金有很多来自个别的支持者——这儿 10 美金、那儿 20 美金、


别处还有 5 美金。竞选资金就是这样一点点凑、逐日增多的。

  从他每一场的竞选巡回演讲座无虚席,到后来选民倾巢而出地投票,都离不开那些个别的支持者、
志愿者和自发的基层组织。
  如果奥巴马是将军,那这些基层的支持者就是步兵。而在从芝加哥往华盛顿去的班机上,我就坐在
两位奥巴马步兵的中间。

  我左手边的是斯蒂芬尼,她的黑上衣镶有银色亮片钉绣成的“Obama”的字眼;右手边的是艾伦,他
的西装襟上有一个奥巴马竞选的别针。我们这一排人都在之前一个晚上出席过奥巴马的庆功集会。

  “也许这班机上所有的人,昨晚都在那儿。” 斯蒂芬尼还开玩笑地说。来自亚特兰大的广告业务员
斯蒂芬尼,过去两年来一直支持奥巴马的竞选。在此期间,她一直在提供其力所能及的捐款。而在投票
日当天,她还特地请了假飞到芝加哥去见证历史。

  为了更完整地记录这个历史时刻,她还打算在明年 1 月 20 日飞到华盛顿去观看总统的宣誓就职典礼。
第 2 节:步兵的骄傲(2)
步兵的骄傲

  “但我不知道,原来公众要出席观礼还要给钱 !而且听说票价高达 1 千多美元,还是站票 !虽然


我真的非常非常想去看,可是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我的负担能力。” 斯蒂芬尼很懊恼地说。

  我后来上售卖总统就职典礼门票的网站(InauguralTicket.com)看了一下,发现美国的市场经济还真
是无孔不入。就连一个总统就职典礼的盛会,也可以很商业化地把各个环节分割开来,分别买票。

  若要进入会场观看典礼,站票从 995 到 1750 美元不等,要视距离远近来定。要观看就职典礼游行的


盛况,票价从 695 到 1950 美元不等,越是靠近白宫的路段就越昂贵。另外,就连出席就职典礼后的餐宴,
也有门票出售。

  我在班机上的另一个邻居艾伦却不用为接近新总统而破费。他过去两年来一直在奥巴马的竞选总部
工作,有过多次和奥巴马的近距离接触。我还知道,艾伦负责的是项目前期工作。

  “那工作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我问。

  “就是每次都要在奥巴马还没有去下一个目的地之前去打前站,打点场地,整理器材、用具等。”
艾伦说。

  艾伦还说他已经有八个月没有回过自己在华盛顿的家,因为过去这些日子他一直在不断地从一个地
方飞到另一个地方,跟随着奥巴马南征北战。

  “终于大功告成了,胜利了,你现在最想做什么?”我又问。

  “睡觉,只想好好地睡觉。”他说。

  这个答案让我有点内疚,从飞机起飞到降落,我就一直不停地拉着他聊天。看来,将军和步兵都需
要休假,而前方,还有一场未知的战争在等待。

  美国人在这一天用响亮的声音说:

  他们不要老人、也不要女人成为白宫的新主人。
第 3 节:不要老人,
不要老人,不要女人(1)
不要女人

  不要老人,不要女人

  文/程明霞

  丈夫奥巴马一身黑色西装,搭配红色领带;妻子米歇尔一身红色裙装,搭配黑色套衫;大女儿玛利
亚一身红裙;小女儿莎拉一身黑裙。——11 月 4 日晚 11 时,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闪亮登场的美国新“第
一家庭”,将成为白宫 200 多年历史上第一位黑主人。美国人在这一天用响亮的声音说:他们不要老人、
也不要女人成为白宫的新主人。

  小马(喜欢他的人可以叫他“小马哥”,不喜欢他的人可以叫他“小马仔”)无疑是今年这场白宫
争夺战最大的亮点和最后的赢家。但在这出年度全球最热美剧中完美出演的,还有一位杰出的老人和两
位强大的女人。莫以成败论英雄,“美国大兵”老麦、“经验女士”希拉里、“芭比娃娃”佩林,都在
这场注定被浓墨重彩地写入历史的选战中,刻下了自己的印迹。今天我想说说这三位与白宫近在咫尺、
却止步门外的惜败者。

  希拉里:输了梦想,赢得荣光

  希拉里惨败给小黑马,至今被政治观察家列为这场大选所有意外事件之首。英国《经济学人》总编
在 2007 年底的特刊中说 2008 年只有两件大事:美国总统大选和北京奥运会。他同时预测:希拉里将成为
美国第一位女总统,中国将列北京奥运会金牌榜之首。现在来看,他猜对了中国,猜错了美国。

  在被寄予厚望的情况下败北,多少让希拉里有些没面子。但她在退出竞选后,与丈夫克林顿不遗余
力为奥巴马四处奔波拉票,着实感动了很多人。克林顿在希拉里失败后很长时间内,对媒体绝口不提奥
巴马,据说他一直无法接受妻子失败的现实。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发挥自己天才般的演讲能
力、调动自己明星般的魅力,表达对奥巴马的支持,成功地帮奥巴马赢得了民主党内反对派的支持。

  而希拉里本人在党代会上除了和丈夫一样鼎力支持小马外,最让我动容的是她说的一句话:“在我
母亲的年代,女人还没有投票权,在我女儿的年代,女人们已经可以选择一位女性当总统……”这个发
生在三代女人之间的巨大进步,居于其中的“第二代”女性希拉里功不可没。

  如果说美国人不要老人,不要女人的话,希拉里很不幸,她是个老女人。她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
让爱她的人爱死她,恨她的人恨死她,绝无中间路线。但她无论被热爱或被仇恨,从不刻意讨好任何人。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竞选总统的女性、第一位竞选总统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虽然抱憾没有实现梦想,
却已创造了历史,赢得了荣光。
  麦凯恩:对的人,错的时间

  也许是内心根深蒂固对老人治国的反感,虽然我对小马不怎么感冒,但对麦爷爷一直严重缺乏好感。
直到昨晚麦爷爷在计票尚未结束、但大局已定后,第一时间出来所做的认输演讲,让我第一次对这个老
人家心生敬意。

  麦爷爷在承认失败的演讲中,不仅风度翩翩地向对手的成功表示祝贺,而且大力号召美国人团结,
支持新总统,并把竞选的失败全部归于自己,盛赞副手佩林和众共和党员。此外,麦爷爷还特别对小马
刚刚去世的祖母表示了遗憾,他说非常可惜祖母没有看到小马此时的荣光。

  相比半小时之后小马风光无限宣布竞选成功的演讲,我倒觉得麦爷爷这最后的告白更让人动容。细
回想,麦爷爷一生为国,的确德高。小马曾刻薄地讽刺佩林和麦凯恩说:“一头猪,涂上头红还是猪,
一条死鱼,用纸包 8 年还是会发臭。”但麦爷爷基本从未对小马口出恶言。麦爷爷最多不过是对那些嫌
恶他年纪大的人说:“谁敢说我老?小心我 93 岁的老母亲用拐杖揍你 !”
第 4 节:不要老人,
不要老人,不要女人(2)
不要女人

  华人素有尊重老人、崇尚经验的传统,我们在纽约唐人街采访时,就听到老移民说:他们之所以支
持麦凯恩,是觉得危机时刻更需要老人,老人的经验让人在危机中觉得踏实。而且他们也被老麦“国家
第一”的口号打动。

  “美国是个‘个人第一’的社会,像老麦这样把个人放在后面的人并不多,他的口号很符合中国人
的传统价值观。”已移民到美国 30 多年的老华侨这么说。虽然我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并不认同他这种
价值观,但对麦爷爷表现出的历经岁月磨难才拥有的博大宽容,还是深表敬佩。

  如果不是小布什彻底毁了共和党的声誉,如果不是偏偏遭遇年轻而活力四射的小黑马,如果麦爷爷
再年轻几岁,以他的道德和能力,应该是总统的不错人选。所以我将麦爷爷的竞选故事概括为:Right
person,wrong time。

  佩林:天下掉下个林妈妈

  麦爷爷的竞选副手,美女州长佩林是所有候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孩子最多的一位。这个在
2008 年总统大选中横空出世的“芭比娃娃”,究竟是个神话还是笑话,究竟给麦爷爷帮了忙,还是拖了
后腿,至今无定论。但麦爷爷败选,已经让这个“天下掉下的林妈妈”(喜欢她的人可以叫她“林妹妹
”)成为昙花一现的泡沫。

  林妈妈极端保守的价值观令人瞠目。她不仅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甚至婚内使用避孕套也不被她
所容。也许她认为,身体的快乐必须以承受生育之苦为代价。因此,在她刚被麦爷爷选为副总统搭档,
就爆出她 16 岁的未婚女儿怀孕 3 个月的消息后,她镇定自若甚至无比自豪地对外宣称,她和丈夫欢迎女
儿的孩子诞生,而且女儿会嫁给她肚中孩子的爸爸。偏向民主党的评论员说:“她的女儿当然会嫁给孩
子的父亲,因为她会拿枪逼着她女儿这么做。”林妈妈同时也是个人合法持枪的支持者。

  但林妈妈最被民主党精英讽刺的,还是她姣好面容下空空如也的脑瓜。出身小城镇和偏远州的佩林
对许多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完全没概念,接受采访时常冒傻词。美女参政,被佩林彻底变成了一个贬义
词。

  但当我在俄亥俄州的小镇看到冷风中走来的佩林时,还是忍不住对她生出宽容之心。黑色长风衣衬
托出她修长的身材,被大风吹起的大衣下摆露出时隐时现的黑色裙摆、黑色丝袜和黑色靴子,再加上耳
边闪闪发亮、摇摇晃晃的耳坠,我觉得她也算是给乌烟瘴气的政治斗争作了些小贡献。冷风中久站支持
她的人,即便听不明白她说什么,至少可以欣赏她很会放电的眼睛、常带娇嗔的转音和丰富妖娆的肢体
语言。
第 5 节:不要老人,
不要老人,不要女人(3)
不要女人

  我想起,撒切尔夫人在她的自传中回忆起自己 24 岁第一次竞选市议员时,在和对手辩论完后,第二
天在报纸上看到对手对她的评价:“长得不错,头脑一般。”而《哈耶克传》写到,撒切尔夫人与哈耶
克第一见面交谈离开后,哈耶克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直到同事问他:“你和撒切尔夫人到底谈得怎么
样呢?”哈耶克才回过神来,深情地吐出一句:“她可真美啊 !”

  看来无论貌美与否、智慧与否,女人参政必定先被从面容评定。林妈妈虽然没有智慧脑瓜,但至少
给这场大戏贡献了一道美丽风景。

  9 月间曾准备给网站写“大话大选”的专栏(后被雷曼破产、金融危机拖延到不了了之),当时网站
编辑焦建同学(因为他每日催稿,我已给他改名叫催建)要求我写成林达那套著名的“近距离看美国”
系列,当即被我断然否决。

  一来,我痛恨模仿痛恨雷同,即便不能超越杰出,起码努力追求不同;二来,林达夫妇长期定居美
国,是名副其实的“近距离看美国”,而我不过今年 3 月、10 月、11 月在美国,充其量只能算是“忽远
忽近看大选”,所以我的感受难免自我,见解难免偏颇,不可比于林达夫妇。曾因希拉里的惨败而唏嘘
扼腕,曾被小马竞选集会的大场面震撼,也动容于麦爷爷昨晚真诚感人的告白……男友嘲讽我是全中国
最关心美国大选的人,其实我看大选就像是看一部大片、看一出韩剧,虽然与我无关,却难免感慨万千。

  今晨的芝加哥依然阳光耀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总统却 4 年或 8 年才是新的。小黑马在今晨就得将
昨晚的荣耀打包收藏,然后开始新的旅程。我们美国行的下一站也是华盛顿。

  交易大厅上空印着纽交所标志的那面旗子上写着:世界把它的股票交给我(The World Puts Its Stock


in Us)。
第 6 节:道琼斯没有眼泪

  道琼斯没有眼泪

  文/程明霞

  2008 年 10 月 23 日的华尔街看起来没什么特殊,也不怎么起眼。高耸的大楼毫无缝隙地并肩而立,
让这条象征全球金融中心的街道十分逼仄且终年缺乏日照,在深秋的清晨更显阴沉冰冷。

  区区 7 层高的华尔街 11 号大楼在这条街道上既古老又低调。人群从天蒙蒙亮就开始有秩序地忙碌,


准备着早上 9 点的正式开张,就像过去 200 年一样。

  匆忙投入新一天的人们也许没有时间回忆 79 年前的这个时刻,那场最近总被人挂在嘴边的“大萧条
”,就是从这里开始上演的。1929 年 10 月 24 日发生在华尔街 11 号的那一幕,在现代经济史上写下了黑
色的一笔。79 年后,2008 年,又一个黑色 10 月,会不会写下更浓重惨烈的一页?

  如果说华尔街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引擎,那么产自华尔街 11 号——纽约证券市场交易所(以下简称纽
交所)的道琼斯指数(以下简称道指),就好比是个“黑匣子”,完整记录了这条街道如何自二战后崛
起,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渐扩张成一个支撑美国经济、影响全球市场的金融帝国,又如何在最近短短
几个月时间里摇摇欲坠,危如累卵。

  自 1929 年 10 月那个“黑色星期四”跌破 250 点开始,道指用了 54 年时间才突破 1000 点(1983 年 1


月),慢慢走出萧条的泥潭;然后又用了 16 年时间突破 10000 点(1999 年 7 月),再用去 8 年时间——
到去年(2007 年 10 月)达到史上最高的 14000 点以上。但次债危机的爆发,让道指自去年到今年短短一
年时间里跌去了近一半(2008 年 10 月 8 日是 7000 多点),至今仍停留在 8000~9000 点的低区间。

  从纽交所凝重的外观当然是看不出这段久远历史的,即便站在交易大厅的 2 楼俯瞰所有交易员,你
也完全感受不到这场全球股灾的中心有什么慌乱异常。自 9 月 14 日雷曼兄弟破产导致道指大跌 500 多点
至今,道指曲线一直伴随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忽明忽暗的进展而剧烈起伏。

  10 月 23 日 10 点多,交易大厅的电子屏幕显示道指在前一天大跌 600 多点后,当日开盘小幅上涨。


站在我身旁的美联社电台驻纽约记者沃伦·拉文森(Warren Levinson)手拿一支小麦克风和录音器,专注
地将这个消息发布给总部,然后摘下所有设备放松地东看西看。

  “不算坏消息,但也不算好消息,所以交易员比较平静,是吧?”我问拉文森。看到交易大厅上空
印着纽交所标志的那面旗子上写着“世界把它的股票交给我(The World Puts Its Stock in Us)”,我既惊
讶于这个全球最大股票交易市场的交易大厅如此狭窄局促、灯光昏暗,也对股灾中心的交易员们都如此
平静感到意外。

  “跟好消息坏消息没多大关系,这个交易大厅永远都是这样,这些交易员也永远都这样,”拉文森
说,“我报道纽交所和道指 20 年了,20 年来我基本上每天都来这。这里和我 20 年前第一天看到的样子
几乎没任何改变。”

  过去 20 年间,道指既经历了突破 10000 点大关(1999 年 7 月)的振奋时刻,也经历了因美国政府救


市方案被否导致的单日最大惨跌(2008 年 9 月 29 日)的黑暗时刻。

  “难道在这样的日子里,这个交易大厅和交易员们也都是这个样子么?没有人欢呼过,也没有人哭
喊过么?每次股灾都有人自杀啊。”

  “没有在这里自杀的,哭喊、欢呼也没有。交易员们每时每刻要关注于股指走势,随时和客户保持
沟通,第一时间买进卖出,他们没有时间干别的,他们不过是呆在这里遵循客户口令买卖而已,”拉文
森说,“只有一次,最近的一次稍微有些不寻常。那是几周前,传出巴菲特买入高盛股票的第二天一早,
还没开盘时,高盛的交易台那里就挤满了交易员。这是很少见的情景。”

  这个昏暗狭窄的大厅每日将美国经济的表现和市场前景的信号发布给全球市场,道指如无声的海啸
般撼动远在他国的股票市场上扬或下挫,制造狂喜或恐惧,但海啸的中心却永远是一派风平浪静。

  “我没有见过有人在这里哭。最近也没有,从来都没有。”纽交所媒体关系主管克里斯蒂安·布拉克
曼(Christiaan Brakman)告诉我,“也许他们回去家里哭?我不知道。”

  “因为交易员都有坚强的心脏,必须要有坚强的心脏,”纽交所亚洲、中东及北非市场执行主管马
克·雷雅克(Marc H. Lyeki)指着墙上一幅画对我说,“交易员不同于投资者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永远不会
忘记这一点。”

  俄亥俄州的经济困境,现在却变成了政客们的竞选资本。
第 7 节:没有糖果的万圣节(1)
没有糖果的万圣节

  没有糖果的万圣节

  文/林 俐

  坐落在郊外的 Glouster 小镇,只有一条大约 800 米长的主街道,路的两旁都是两三层楼高的商店——


银行、酒店、餐厅、百货等,看上去应有尽有。

  “为什么都没开门呢?今天不是星期天啊 !难道在美国,万圣节也是公共假期吗?”我一边透过车
窗拍摄着俄亥俄州的郊区景色,一边采访正在开车的杰克,他是雅典县的就业和家庭服务局局长。

  “关门大吉了。附近居民没钱消费了,没有生意,就做不下去了。”杰克把车子往路侧靠拢,然后
停下。我这才把视线从录像机的小小显示屏幕上移开,抬头把车窗外的街景看个真实。

  挂着“First National Bank”(国家第一银行)招牌的双层店铺,连门窗都被拆掉了。墙上写着


“Hotel”(酒店)的一栋楼,彩漆掉落得斑斑驳驳,大门前坐着一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的中年男人。有
好几家店面的橱窗内还带有摆设,但是玻璃窗的灰尘太厚了,看不清楚。

  当我拿着摄像机下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记录这个街景时,一个迎面走过来的小男孩,劈头就问了
我一句:“你是记者吗?”没等我回答又走开了。
第 8 节:没有糖果的万圣节(2)
没有糖果的万圣节

  后来杰克解释说:“这个地方不会有游客,没有人会驻足在这个落寞的小镇拍照留念,除了记者。

  俄亥俄州位于美国的中西部,上个世纪初靠煤矿和伐木发迹,后来又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在 21 世
纪初,这里的工业和制造业备受全球化竞争冲击,大量工厂倒闭或移植到他地。过去 7 年来,一共有约
20 万个工作岗位流失。而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更是使问题雪上加霜。

  俄亥俄州的经济困境,现在却变成了政客们的竞选资本。充满怨气的选民更容易被煽动、被美丽憧
憬忽悠、被不安全感吓唬,这也是为什么属于“摇摆州”(政党取向还不明确)的俄亥俄州,在美国大
选到来前的五天内变成了媒体关注力最高的地方之一。

  这里原本是共和党支持者的传统重地,但是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的“改变”口号,已经严重地
打击了对手麦凯恩的绝招。在最后一周的冲刺行动中,两个党派和竞选人都选择到访俄亥俄州,通过群
众集会来极力拉拢选民。

  竞选人在群众集会上向对手发出的恶言攻击和对选民们承诺的美丽宣言,不禁让我联想到今天的万
圣节的重头戏——魔怪的装扮和分派糖果。

  在傍晚时分的 Glouster 街头,我看见有的孩子已经换上了奇装异服——有骷髅装、有蝙蝠侠、有小公


主……他们都兴奋地期待着晚上可以挨家挨户地去讨糖果。

  “他们的父母可能要用福利部给的汽油津贴,开车带他们到雅典县城里去讨糖果。这里的人都太穷
了,没有钱准备糖果,讨不着的。”杰克叹了口气说。

  佩林的魅力在于她的平凡,而不是精英或国际化。
第 9 节: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1)
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

  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

  文/林 俐

  共和党:17 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为了有时间打工养育儿女、打理家务和照料孩子,她和比她小一岁的丈夫都选择了 home schooling


(美国教育部应许高中生在家自修考取文凭)。

  但即使生活再忙碌,她还是每周抽出数小时当志愿者,替共和党的竞选人拉票。

  “我才 17 岁,还不能投票,但是我非常想为萨拉·佩林做点什么。”哈莉说。

  共和党副总统竞选人佩林巡回竞选演讲,来到哈莉家乡附近的一个小城镇——Chillicothe。哈莉于是
拉了丈夫、抱着个把月大的女儿、拖上 65 岁的奶奶,开了数十公里路的车,提前 3 个小时抵达集会的露
天广场。

  我在散会时见到她,她没有表现出那种少女终于见到偶像后的兴奋和雀跃。她那稚气的五官带着和
年龄不符的沉稳气质,神态举止透露着淡淡的冷漠。

  “你长得很像蜘蛛侠的女朋友,”我牛头不对马嘴地冲口而出,却正是这一句话让她“融冰”,让
她露出了少女式羞涩且欢喜的呵呵笑声,打开了话闸子。

  她 13 岁就怀了第一胎,当时的男友吓跑了,她和父母闹翻了,但是在奶奶的支持下,她坚持把孩子
生下来。而“尊重生命,反对堕胎”向来是共和党的价值观,这点哈莉非常认同。

  “我觉得佩林的背景和我们小镇生活的人很相似。”哈莉说的背景包括佩林来自小镇和平凡的家境、
早婚和育有多个子女(5 个)、身兼多职之余也坚持自己照顾孩子、支持未婚怀孕的 18 岁女儿把孩子保
下等。

  “她很真实,也离我们很近,我相信她会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反观民主党竞选人都高高在上,
离我们的世界很远。”哈莉说。在一旁的奶奶忍不住插嘴道:“当我听到奥巴马谈全球化,说我们美国
人就只会说一种语言——英语,我觉得他在嘲笑我们。”

  佩林是麦凯恩不按理出牌的一个冒险尝试,被挑选为副手候选人时,她的知名度仅局限于地广人稀、
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州。

  身为女竞选人,她难免会被大众和媒体拿来跟民主党的希拉里比较。一个是前美后,另一个是前总
统夫人;一个是 hockeymum(总是接送孩子到各种活动的母亲)形象,另一个是精英阶层和立法人士。
潜意识地,有人把佩林看作无知的小女人,而希拉里为智慧型的女强人。

  但是,别忘记,希拉里在民主党内的总统候选人初赛中,当人气跌进低谷却起死回生地延长和奥巴
马的战斗期,靠的就是自身流露出的普通人软柔的一面——在摄影机前谈起做女人难时泪光闪闪。

  对那天在 Chillicothe 集合的共和党支持者,尤其是女性选民来说,主流媒体对佩林的负面报道,如上


周大事炒作她挥霍了 15 万美元来装扮亮相竞选活动,换来的却是同情分。

  当支持者为佩林叫冤时,我觉得他们的语调好像是在为自己的姐姐、妹妹、媳妇、邻居辩护一般。
在美国小镇,佩林的魅力在于她的平凡,而不是精英或国际化。

  回到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后,有一天我和明霞误打误撞地来到了一个小区的民主党竞选指挥中心。
在这个相对发达、城市化和科技化的州政治中心,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背景雷同的认同感。
第 10 节: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2)
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

  民主党:8 岁的他来自中产阶级的黑人家庭

  8 岁的扎尔来自小康之家,上有一个 16 岁的姐姐,母亲是个警察。他们是中产阶级的黑人家庭。

  自 10 月起,每个周末他们都会一家人出动,到哥伦布东城区的民主党竞选指挥部当志愿者。投票日
逼近时,他们挨家挨户地去敲门和游说选民投奥巴马神圣的一票,扎尔是志愿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问他如何游说大人,他答道:“我跟他们说,奥巴马是很好很好的人。”

  我见扎尔手里玩弄着一个塑料的机器超人小模型,于是问道,谁是他的英雄。原以为他会说超人、
蝙蝠侠或蜘蛛侠之类的答案,他却缓缓地说道:“在奥巴马还没有出现前,我的英雄是马丁·路德·金。”

  他的母亲在一旁流露出骄傲、欣慰的神情。

  奥巴马的相片、标语、大选倒计时的日历挂满墙壁,

  宣传单和宣传品摆满房间,屋子却并不觉凌乱。
第 11 节:迷途中的小屋

  迷途中的小屋

  文/程明霞

  在俄亥俄州的几日我们始终找不着北,每天迷路,明明看准了路标问好了路,却总是莫名其妙地一
路走出地图,走到不知何去何从的岔路。

  今天又遭遇相同的一幕。我们掉头,按照汽油站便利店店员的指点,沿着 33 号大道一路向南,怎么
也找不到高速路的入口,却意外地经过一间设在哥伦布的奥巴马竞选办公室——一户十分别致的二层小
楼。

  推门而入,屋内格局十分温馨,木地板、白墙。奥巴马的相片、标语、大选倒计时的日历挂满墙壁,
宣传单和宣传品摆满房间,屋子却并不觉凌乱。几位体态十分丰盈的黑人妇女在屋内忙碌,有的一直在
讲电话,有的埋头在桌上写东西,有的正端着盘子吃东西,任我们两个陌生的闯入者拍照、摄像、东张
西望。

  好一会儿才有人过来搭理我们,知道我们是远从中国来的记者,不介意我们不是选民,依然热烈地
接受我们的访问。

  当我询问时才知道,他们都是自发帮助奥巴马竞选的志愿者,并不是奥巴马竞选班子的官方成员。
奥巴马本人也从来没有来过这间温馨热烈、为他每日奔波拉票的小屋。他们也只能像其他所有支持者一
样,起早、排长队、拥挤在人群中、站在遥远处参加奥巴马的竞选集会。他们甚至不如我们这些对奥巴
马竞选毫无贡献的外国记者,可以越过人群从记者通道进入,站在视野开阔的媒体区看奥巴马。

  我想起好友,远在加州为奥巴马竞选做咨询的 George 昨晚在 MSN 上得意地跟我说:“前两天,竞


选总部让我们召集些志愿者,为奥巴马最后这几天的竞选做冲刺,他们要 200 人,猜猜我们给他输送了
多少人?5000 名 !”站在小屋中,看这些忙碌而兴高采烈的志愿者,我开始相信 George 说的话。

  从这间误打误撞误闯入的小屋出来,我们继续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去的路,我内心突然升起阴谋论
的猜想,对林俐说:“哼,刚才给我们指路那哥们,肯定是奥巴马的粉丝 !要不然怎么顺着他指的路,
我们找不到高速路口,却鬼使神差地到了奥巴马的竞选小屋。”

  有人把老麦和小佩的搭配称为“美国大兵+芭比娃娃”。
第 12 节:佩林:
佩林:小镇姑娘的闪亮登场

  佩林:小镇姑娘的闪亮登场

  文/程明霞

  她是个美丽又专一的妻子。曾在选美比赛中获得阿拉斯加小姐的桂冠。她和丈夫在高中相识,20 年
过去、5 个孩子出生后,他们仍然相亲相爱。

  她是个幸福又烦恼的母亲。她的 5 个孩子中,最小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疾病,最大的儿子马上要奔赴
伊拉克战场,最大的女儿未满 17 岁就未婚先孕。

  她是个干练且强硬的州长。在最小的儿子出生后第三天,她就恢复上班。她把婴儿床放在州长办公
室里,常在儿子的啼哭声中主持会议。在 20 个月的州长位置上,她最大的政绩是打击腐败。

  她是个彻底且极端的共和党党员。她激烈地捍卫共和党所代表的一切美国南部传统价值:反对妇女
堕胎,反对已婚夫妻使用避孕套,反对同性婚姻,支持私人持枪权,支持美国不惜任何代价赢得伊战。

  她和希拉里一样身为女性,但她并没有一个同在政坛的显赫丈夫,而且她妆容精致,喜欢穿裙子,
不像希拉里从来只穿裤子。

  她和奥巴马一样年轻,但比奥巴马还小 4 岁。而且和奥巴马相比,她拥有更切实的执政经验。其 6 年
市长、20 个月州长的职业生涯,远胜于奥巴马只参政议政却没执政过的参议员身份。

  她的名字叫萨拉·佩林(Sarah Palin)。两周前她还籍籍无名。8 月间,一通来自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


凯恩的电话,让这个来自偏远之地、不为人知的小镇姑娘,突然间站到了离白宫最近的地方,开始了她
创造历史,充满奇迹、谣言和谜团的征程。

  44 岁的阿拉斯加州女州长佩林被麦凯恩选为自己的副总统搭档,是个天大的意外。不仅普通选民与
媒体对她闻所未闻,连自以为将共和党每一个可能的副总统候选人都研究透了的民主党竞选班子,也对
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女人一无所知,“她不在我们的名单上,我们没有任何关于她的资料,没人知道她是
谁。”

  这的确是麦凯恩的一招妙棋。在长期被奥巴马压住风头、在民意调查中持续落后的被动局面下,麦
凯恩没有如人所料那般选择呼声最高的共和党资深党员、“经济高手”罗姆尼做搭档,而是豪赌般地押
宝在一个资浅女党员的身上。
  从最初几天的效应来看,这招棋很不赖。她有希拉里没有的年轻新鲜的面孔,她有奥巴马没有的经
验和女性身份。奥巴马选择华盛顿资深老政客拜登做自己副手,收获的是一片“嗯”的平淡反应,佩林
的横空出世引起一片“哇塞”的惊叹声。

  一出场,她就几乎要刷新希拉里创造的历史——她是共和党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副总统候选人,如果
当选,她将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统。

  一亮相,她的人气就直逼奥巴马——在民主党与共和党为时两周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佩林演讲的收
视率仅略次于奥巴马,位居收视率第二。

  但这同时也是一步险棋。且不说从佩林亮相开始,就源源不断传出关于她的谣言:她最小的儿子其
实是她未婚女儿的儿子、她有婚外情、她曾利用州长之权公报私仇、她在共和党大会上无比精彩的演讲
是布什的撰稿人操刀、她本人对阿拉斯加以外的事务一无所知,以至共和党一直不敢安排她接受媒体采
访,害怕暴露她的无知。

  即便是年轻、女性、5 个孩子的母亲、州长,这些被麦凯恩认为足以挑战奥巴马、并赢得希拉里支持
者的优势,也多少有些适得其反。

  “她太年轻了,她让麦凯恩显得更老了。”有人把老麦和小佩的搭配称为“美国大兵+芭比娃娃”,
这对滑稽的组合能在白宫做什么呢?

  “她是 5 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小儿子还有那么严重的疾病,如果是我,我无法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离
开我的孩子去从政 !”民调显示,超过半数以上希拉里的支持者都一点不买佩林的账,“除了性别,她
和希拉里没有任何相同点”。

  已经创造了奇迹并可能创造历史,还有无数谣言和疑团待解,这就是美女州长佩林朝向华盛顿前进
时遭遇的一切,而且,她才刚上路呢。

  风暴中心的人不一定最受伤,

  被风暴裹挟的人也未必全都愁眉苦脸。
2 第二部分
“哦,我只感觉很饿,”嘴巴被占着还没腾出来,我含糊地对他说,“吃饭时思考对肠胃不
好。”但看他十分严肃,我使劲咽下食物,转了转被垃圾食品塞得有些短路的大脑对他说:
“我想,也许因为这是纽约吧,诺曼,而且我们在曼哈顿,这是富人区,他们有钱,纽约的
房价也没怎么跌,所以坐在这里你感觉不到金融危机。”

第 13 节:谁在风暴中微笑(1) 第 14 节:谁在风暴中微笑(2)
第 15 节:投票才是硬道理!(1) 第 16 节:投票才是硬道理!(2)
第 17 节:投票就是好公民 第 18 节:马克· 佩恩:有故事的人
第 19 节:“危机总统”奥巴马 第 20 节:未知的四年(1)
第 21 节:未知的四年(2) 第 22 节:经济危机是奥巴马的转折点(1)
第 23 节:经济危机是奥巴马的转折点(2) 第 24 节:寻房记
第 25 节:要么有钱,要么有票(1) 第 26 节:要么有钱,要么有票(2)
第 13 节:谁在风暴中微笑(1)
谁在风暴中微笑

  谁在风暴中微笑
  文/程明霞
  正午,麦迪逊大街,麦当劳。正当我一边大嚼汉堡一边看窗外秋风冷雨、人群匆忙的纽约街头时,
坐在我对面一向寡言、眉头常锁的菲律宾记者 Norman 突然问我:“坐在这里,明霞,你感觉得到金融危
机么?”

  “哦,我只感觉很饿,”嘴巴被占着还没腾出来,我含糊地对他说,“吃饭时思考对肠胃不好。”
但看他十分严肃,我使劲咽下食物,转了转被垃圾食品塞得有些短路的大脑对他说:“我想,也许因为
这是纽约吧,诺曼,而且我们在曼哈顿,这是富人区,他们有钱,纽约的房价也没怎么跌,所以坐在这
里你感觉不到金融危机。”

  “可是,金融危机不正是纽约造成的么?从纽约开始的 !”Norman 的语气有点激动起来。

  确实,风暴中心的人不一定最受伤,被风暴裹挟的人也未必全都愁眉苦脸。永远有人在别人悲伤时
欢笑,在别人酒醉时清醒。这次华尔街风暴也不例外,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微笑的大有人在。

  风暴中的微笑者大约有两类:一类是逆境中越发斗志昂扬、越挫越勇的坚强者,另一类则是因为别
人倒霉他获益而偷着乐的人。后者听起来是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似乎不够厚道,但他们
中不乏各行业声名显赫的佼佼者,比如沃尔玛、麦当劳、彭博新闻社。

  据说沃尔玛总在美国经济低迷期赚得盆满钵满。号称“永远最低价”的沃尔玛在美国人节衣缩食的
困难日子里成为日常购物的首选。尤其是过节时,比如感恩节、圣诞节,为了抢购促销品,沃尔玛的店
门前常常从前一天晚上就排起长队。这些排队的人,就是美国收入最低的人,包括许多华人学生。“华
人学生并不抱团,所以平日很少看到成群结队的华人学生,但在节日沃尔玛店门前的长队中,能看到好
多的华人学生。”一位在美国读书现在美国工作的中国朋友告诉我。

  麦当劳是另一个美国经济低迷和生活艰难的指示标。人人都知道快餐食品的高热量和低营养,谁不
想要营养均衡、身材健美?但在工作丢了、四处找活的惨淡岁月,快而廉价的麦当劳成为那些为生存而
战的低收入人群的主餐。所以,在美国,越是贫穷的人越是肥胖,不是因为他们贪吃又不运动,而是他
们只有钱吃垃圾食品。CNN 这两天反复播放着一个单身母亲的故事。这个独自抚养 3 个孩子,又在最近
丢了工作的年轻女孩,看着地板上爬来爬去开心玩耍的孩子,对记者讲述她对生活的绝望。但这位生活
如此艰辛的母亲,体型惊人的肥硕。看着电视画面,我想象着她和孩子们每天吃薯条喝可乐的情景。

  如果说沃尔玛和麦当劳还只是热爱经济低迷的话,那以彭博新闻社为代表的商业媒体热爱的就不只
是经济低迷,而是经济灾难了。在吃麦当劳的这天上午,我们造访了彭博新闻社 2004 年落成迁入的新办
公大楼,其奢华与高科技化、后现代化让我们瞠目结舌。
第 14 节:谁在风暴中微笑(2)
谁在风暴中微笑
  接待我们的彭博新闻社驻纽约首席代表卡琳(Karen)毫不讳言地说:“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彭博来
说是最大的好消息 !”

  这场金融危机的震中就在离彭博大楼不远的华尔街。对单身母亲、退休老人和华人学生来说,它意
味着只能吃麦当劳、彻夜排队去沃尔玛抢购促销品,但对彭博新闻社这幢摆满了任

  员工随意自取的转基因食品的奢华大楼来说,这场金融危机不过是记者笔端的几个故事。《华尔街
日报》就是伴随 1929 年那次大萧条而崛起的。

  当然,这些风暴中的微笑者,虽然是因为别人倒霉而偷着乐,但在道德上他们都无可指责,不过是
在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和不幸的人们一样,在艰难时期更卖力地工作。

  周一晚上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一场辩论会上,奥巴马的经济顾问说:“华尔街盛世繁荣时,所
有的年轻人都拼命想要挤进华尔街工作,挤不进去的人会望着华尔街痛心地问‘为什么不是我?!
(Why not me?)’而现在,灾难降临华尔街,换成每一个身在华尔街的人都痛苦地问‘为什么是我?!
(Why me?)’”

  也许沃尔玛、麦当劳和彭博新闻之所以能在逆境中挺立和微笑,多少也是因为他们在盛世繁荣时并
没有被诱惑,而是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动摇。

  华尔街盛世繁荣时,

  所有的年轻人都拼命想要挤进华尔街工作,

  挤不进去的人会望着华尔街痛心地问

  “为什么不是我?!(Why not me?)”

  而现在,灾难降临华尔街,

  换成每一个身在华尔街的人都痛苦地问

  “为什么是我?!(Why me?)”

  种族主义、对黑人的歧视,

  据说仍是美国社会一道深藏不见的暗流。
第 15 节:投票才是硬道理!
投票才是硬道理!(1)

  投票才是硬道理!

  文/程明霞

  从大雨的纽约飞行两个小时落地温暖的俄亥俄州,于夜半时分下榻偏远的哥伦布郊外,在每个阳光
耀眼的白天百里奔驰去追逐一场场竞选集会,在每个黄昏兜兜转转在昏暗无人的街道找不到归路……

  在俄亥俄州的几日,我常恍惚脚下这片土地就算不是另一个星球,也是繁荣富强拥挤嘈杂的美国之
外的另一个世界。即便近在咫尺看着“美国大兵”麦凯恩和“芭比娃娃”佩林在一片红海中振臂高呼,
我也不愿将这片晴朗开阔的宁静之地,与喧闹浮夸的白宫争夺战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当我亲眼
见证奥巴马如何将这座寂静小城点燃成一片热土。

  也许因为从 3 月至今,我已亲历两党四位明星候选人的竞选集会——3 月德州时,希拉里和奥巴马为


民主党党内初选而惨烈厮杀;近日俄亥俄州,麦凯恩和佩林为始终落后的共和党最后一搏——让我对场
面浩大热闹、内容空洞重复的竞选集会十分麻木,宁可闲晃在一些清净的街道,遇到些奇怪的人,听到
些有趣的故事。

  所以在今晨出发去小马的竞选集会之前,我一路呵欠连天、兴趣缺缺,想象又要在露天拥挤的人群
中长站两三个小时,等着奥巴马在喊声震天的人群中用短短 20 分钟再重复一遍他已重复千遍的话。

  但我们的车子远没到达竞选集会地点,就看到蜿蜒了几条街道的人群时,我还是被雷到 !这支漫长
的队伍不知何处是头、何处是尾,无数倍于我在希拉里、麦凯恩和佩林竞选集会上看到的人数。站在原
地转个圈,四目所及的街道上都是这支缓慢移动的队伍。

  “这队伍哪儿是头啊?集会大楼在这队伍的哪头?”我们站在这支队伍中间不知何去何从,问队伍
旁边支起摊子卖奥巴马 T 恤衫的一位黑人。

  “我不知道。我不在乎。我就在这儿呆着。”

  “生意好吗?你今早几点来的啊?”

  “很好 !我 7 点来的。这队伍 6 点就排起来了。”

  集会开始入场的时间是 11 点,奥巴马直到 2 点多才现身。这支队伍中的人群直到奥巴马演讲完,还


蜿蜒在奥巴马演讲广场之外很远的好几条街道上。不像麦凯恩集会的支持者队伍是一片标志共和党的红
色人群,奥巴马支持者的队伍没有明显一致的标志色,也没有突出的人群类别。
  休闲的黑人、优雅的白人、蹒跚的老人和含着奶瓶的婴儿,在这条队伍中均匀地分布。我们甚至还
看到穿着传统服装的印度人,和包着头巾的阿拉伯妇女显眼地点缀在其中。在我们后来的当街闲聊中,
发现还有根本没有投票权的葡萄牙人,和已定居加拿大的一对夫妇,都赶来俄亥俄州这个小小的首府城
市哥伦布,组成这支热浪般的队伍。

  一位黑人总统,究竟会让种族分化的美国前所未有的团结,还是更加严重地分裂?——这一直是今
年这场历史性大选最大的猜想之一。种族主义、对黑人的歧视,据说仍是美国社会一道深藏不见的暗流。
出于正统价值观的压力,很多美国白人会在公众场合表现出对黑人的尊重,但内心却绝不接受与黑人平
起平坐,更遑论接受一位黑人总统。
第 16 节:投票才是硬道理!
投票才是硬道理!(2)
  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奥巴马虽然在民调中一直大幅领先麦凯恩,却未必掌握胜算的原因。而即便亲眼
看到奥巴马如此无人能及的超人气,我和林俐也怀疑,这超高人气能否直接换算成等量的选票。毕竟这
支漫长的队伍不是超女粉丝团,人人都可以投票,还可以每人投 15 票。奥巴马这支庞大的粉丝团中很多
人是没有投票权的,比如凑热闹的葡萄牙人,未满 18 岁的没到投票年纪的却激情澎湃支持奥巴马的年轻
孩子们。

  一位拽着妈妈衣角的小女孩,看到我用摄像机对准她,就冲着镜头大喊:“不要忘了给奥巴马投票 !
不要忘了给奥巴马投票 !”

  我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奥巴马呢?”

  她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知道……”

  我又问她:“那你喜欢来参加这种集会么?”

  她又答:“我不知道……”

  但等我又拿起摄像机时,她再次对着镜头大喊:“不要忘记给奥巴马投票 !!”

  看来就像超女粉丝们不在乎偶像唱什么歌,唱得怎样一样,奥巴马也有一帮粉丝信奉:投票才是硬
道理 !

  一位黑人总统,

  究竟会让种族分化的美国前所未有的团结,

  还是更加严重地分裂?——这一直是今年这场历史性大选最大的猜想之一。

  种族主义、对黑人的歧视,

   据说仍是美国社会一道深藏不见的暗流。

  对于美国人来说,今天去投了票,

  就是尽到了一名标准好公民的义务。
第 17 节:投票就是好公民

  投票就是好公民
  文/程明霞

  定期上教堂、经常做公益、按时去投票,就是美国好公民 !

  希拉里的前首席竞选顾问马克·佩恩(Mark Penn)在他那本描述美国社会新趋势的《小趋势》中,如
此概括主流价值观定义的美国好公民。

  如果以此为标准,2008 年 11 月 4 日大概是美国拥有标准好公民最多的一天。现在是芝加哥时间下午
5 点不到,从全美各地竞选委员会传出的官方数据已经显示,今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已经达到了历史
最高纪录,而现在距离很多州的投票截止时间,还有好几个小时。

  我们在芝加哥下榻的小旅馆的一层大厅,就是这个区的一个投票点。今晨不到 11 点时,投票点的工
作人员告诉我们,截至当时,投票率确实明显高于往年。这个投票点在今早 6 时开投,但今天是个工作
日,他们预计到下午下班后会迎来投票高峰。

  这是这场大选创下的又一个历史记录。这场大选已经创下无数历史——希拉里是第一位竞选总统的
前第一夫人,奥巴马是第一位成为总统候选人的黑人,这次大选是 88 年来第一次没有现任总统或副总统
谋求连任的大选。新的历史也将在今晚写就——美国要么拥有第一位黑人总统,要么拥有有史以来最年
老的一位总统与第一位女性副总统。

  虽然现在奥巴马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许多共和党的支持者对年轻、没有经验的奥巴马大加讥讽,
但在分别与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支持者交谈后,我发现他们其实也都准备好了接受对方党派的候选人获胜。

  一位在金融业从事小本生意的麦凯恩支持者,对奥巴马所代表的民主党大肆批判。他说,民主党象
征的大政府,本质上是与民争利,与市场经济主体竞争,他认为这是对资本主义的背叛,是对美国价值
观的背叛,因此他激烈地反对民主党候选人当选。在大肆抱怨后,他还是对我说:“虽然我不希望,但
一旦奥巴马当选,我想我还是会支持他,因为他毕竟是总统,美国的总统,我爱美国。”

  而许多奥巴马的支持者则在大好形势下,保持着清醒和理智。一位年长的黑人妇女说,即便奥巴马
今晚输了,她也依然为奥巴马骄傲,因为他已经创造了历史,美国已经创造了历史,她为美国骄傲。

  我想起希拉里在她的自传中,描述克林顿竞选总统成功后,他们入住白宫时,老布什夫妇十分亲切
热情地迎接他们,她在那一刻最觉得感动的就是:不论竞选多么严酷,美国又一次完成了和平顺利的政
权交接。美国人总是能做出他们最自由的选择,并理智地接受结果。
  所以,对于美国人来说,今天去投了票,就是尽到了一名标准好公民的义务。无论结果怎样,他们
都会欢庆新总统带领美国开启一个新时代。
第 18 节:马克·佩恩
马克 佩恩:
佩恩:有故事的人

  马克·佩恩:有故事的人

  文/程明霞

  在马克·佩恩的办公室旅游,是件有趣的事。不是因为他的办公室多么辽阔无边,而是因为他办公室
的墙上挂满故事。

  这是个有故事的男人。据说他曾在全球范围内帮助 20 多位政要参加竞选或争取连任,此外,还给盖
茨这种已经聪明绝顶的人做顾问。但佩恩最有趣的故事,还是与克林顿家族有关的。

  曾经在克林顿第二次竞选连任时立下汗马功劳的佩恩,从此成为克林顿家族的长期顾问。据说正是
听从了佩恩的建议,克林顿决定对公众坦白他和白宫美眉的艳情,后来得以成功豁免被弹劾。此后,佩
恩又帮助克林顿的太太希拉里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成功竞选纽约州参议员。在希拉里的自传《亲历历
史》中,也几次赞赏佩恩。因此,在希拉里 2008 年雄心勃勃的总统竞选之旅中,佩恩顺理成章担任首席
竞选顾问。

  据说,佩恩私下里希望帮希拉里当上美国第一位女总统,这能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可惜…
…希拉里在大好形势下惨败,佩恩也因做错事被炒了鱿鱼。希拉里没成为佩恩最后的杰作,反而成为他
竞选顾问生涯惟一的败笔。

  去年,佩恩写了本书叫“小趋势”,里面介绍了他基于调查数据发现的美国社会新趋势。读来十分
有趣,是再好不过的旅行读物,我就是在这一路的飞行途中读完这本书的。现在看来,去年写就的这本
书,其实很好地诠释了奥巴马为何能成功。而里面对于一些美国常见现象的解释,比如为何会有那么多
巨肥胖的人,也跟我在美国看到和想到的相吻合,有趣哉,有益哉。

  佩恩自己也很胖。但他显然不属于他书中发现的美国社会最容易得肥胖症的那个群体:收入越低、
睡眠越少、工作时间越长的黑人,尤其是 50 多岁的黑人妇女。

  佩恩当属有钱没闲的。他说我们是他接受采访的第一家中国媒体,他一直想带家人去中国旅游,但
还没顾得上,他向我们咨询最值得游览的中国城市。我发现大部分胖人都性情温和,佩恩也一样。他高
而瘦的年轻助理却很拽,应了中国那句话:阎王好找,小鬼难缠。

  摆在这位 200 多年来的第一位黑人总统眼前的,

  是 100 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第 19 节:“危机总统”
危机总统”奥巴马

  “危机总统”奥巴马

  文/程明霞  林 俐

  11 月 4 日晚的格兰特公园如海啸般沸腾。尖叫和口号、街舞和啤酒……从全美各州涌来的上百万人
在芝加哥——这座奥巴马居住和工作的城市——彻夜狂欢。

  这个夜晚将被用金子刻在美国的历史上。47 岁的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这位继承了肯尼亚籍父亲黝黑的皮肤和白人母亲的美国公民身份的非洲裔美国人,成为美国建国以
来第一位黑人总统。

  “总统是黑人 !”这样的句子在黑人间不断地传递;“奥巴马 !奥巴马 !”的呼喊从白人、女人、


老人、孩子汇聚的人群中传出。芝加哥、全美国,甚至世界其他地方比如肯尼亚,此刻都只有这一个话
题、一个名字。

  但狂欢夜后是黎明。“第二天早上醒来,他也许会希望自己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这场竞选。”CNBC
资深政治评论员说。

  摆在这位 200 多年来的第一位黑人总统眼前的,是 100 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高举“变革”大


旗的奥巴马,能否担负起“危机总统”的重担,将自己在 11 月 4 日这个夜晚收获的辉煌延续 4 年?除了
改变白宫主人长久以来的固定肤色,他还能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美丽的一天

  11 月 4 日凌晨两点。50 岁的白人妇女凯丽穿上自己亲手裁剪的用美国国旗做成的裙子,驱车从密西


西里州的家里出发,目的地是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她说在自己保守的家乡不会有多少人庆祝奥巴马的
胜利,因此她要来芝加哥亲眼见证这个非凡的夜晚。

  清晨 6 点。从西雅图飞来的黑人女孩特瑞已经站在了格兰特公园外。她在自己身上挂起醒目的牌子,
求一张晚上可以进入格兰特公园的门票。

  早上 9 点。奥巴马夫妇在距离芝加哥家中不远的投票点,投出了各自的一票。随后,奥巴马立刻飞
往印第安纳州,去那里做最后一次演讲和拉票,那是一个民主党和共和党僵持不下的“摇摆州”。之后,
他返回芝加哥,开始准备晚上在格兰特公园的亮相和演讲。不知这时他准备的是一份获胜演讲,还是胜
败两份演讲。
  中午 11 点。10 岁的黑人小女孩洁妮丝已经和母亲、祖母坐在格兰特公园外喧闹的人群中,排队等待
晚上进入公园。洁妮丝今天没有去上学,她说因为她非常想见到奥巴马,她等不及要看到奥巴马当上总
统。18 岁的大学新生、来自印第安纳州的白人男孩杰克就坐在小女孩不远处,专注地埋头读书。他是来
凑热闹的,他说他对两位总统候选人都没有信心,他想不到谁有足够的能力领导美国走出现在的困境。

  下午 6 点。格兰特公园门外中午时分细窄的队伍,变成了庞大拥挤的人流,缓慢地向前移动。公园
每个入口处都站着警察,确保人群有序地进入。

  晚上 8 点。格兰特公园内奥巴马讲台前的空地上,人群拥挤到水泄不通。转身都困难的人们直挺挺
地站着,一起观看场地上竖起的大屏幕。上面在直播 CNN 关于大选计票的即时报道。人群不时发出欢呼,
这时美国东岸一些州已经截止了投票,票数不断刷新,奥巴马一直领先。

  晚上 10 点。随着 CNN 主持人播报出最新的计票结果,并宣布“奥巴马已经获胜,成为美国第 44 任


总统,第一位黑人总统”,人群如风暴般呼啸。

  晚上 11 点。奥巴马和妻子女儿一家四口衣着光鲜地亮相,在简短平静但有力的演讲后,奥巴马携家
人与副总统一家消失。

  午夜 12 点。从格兰特公园涌出的人群将整个街道塞满,尖叫、呼喊、跳舞狂欢。一对亲密相拥的白
人女孩打出标语:“奥巴马能帮我们结婚 !”

  “这是美丽的一天,别让它溜走。这是美丽的一天,感动我……”奥巴马在他的竞选集会时反复播
放的这首 U2 乐队的歌中期待的,在 11 月 4 号这一天真正成为现实,这是奥巴马 20 个月竞选之旅中最美
丽的一天,也是美国历史上美丽的一天。
第 20 节:未知的四年(1)
未知的四年

  未知的四年

  这美丽的一天会如蜜月般延续一段时间,但“可能只有 3 个月”,曾参与奥巴马竞选工作的詹姆斯·
佐格比(James Zogby)说:“在他宣誓就任以后,美国人会给他一段喘息的空间,让他慢慢来表现。”
佐格比博士现任 Arab American 研究所总裁。

  他说,他希望全世界也能给奥巴马这位美国的新总统一段时间,让他一件件事情来做,白宫改变了,
“但是小布什留下的烂摊子没有变,外面的世界也没有变”。

  布什政府过去 8 年来的糟糕表现,其实大大帮了奥巴马的忙,“在这么不景气的情况下,任何共和
党人恐怕都难以竞选成功”。位于华盛顿加图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道恩说:“毫无疑问,经济是左右
今年美国大选的决定性因素。”

  资深竞选顾问马克·佩恩也认为,恰恰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扭转了这次总统大选的局面,成
为奥巴马获胜的转折点。

  一旦代替布什住进白宫,金融危机就不再是奥巴马的转折点,而可能是滑铁卢。“布什 8 年来挖了
一个大坑,现在把铲子塞在坑里,交给了奥巴马,”佐格比说,“要么,奥巴马把这个坑挖得更深,要
么,奥巴马把这个坑填平。”

  经济最重要,经验最不重要;改变最重要,继续最糟——这就是 2008 年美国大选的命门所在。始自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已经深深损害到了美国的实体经济和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选民们所有的期待,就是
结束现状。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年轻、宣称要清理华尔街、惩罚贪婪的银行家、帮人们保住房子的奥巴马
身上。

  “比如说,当股市崩盘的时候,我看到他的团队去找巴菲特进行商议。这表示他是一个注重行动的
人,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找什么样的人来咨询。”来自中产阶级的巴斯像许多选民一样,把经济议题
放在选择总统时的问题的首位,她认为,奥巴马的优点在于“他会选择适当的人来治理经济”。

  佩恩也认为,正是奥巴马在金融危机面前表现出的信心和冷静,为他赢得了大量选民。但是,“他
其实还没有什么清晰的经济政策。这要等到他的内阁班子组建好了才能看出他的经济主张是否能很好地
解决危机”。

  虽然奥巴马的经济主张尚不明朗,还是有很多人表达了对奥巴马担当“危机总统”的信心。“奥巴
马身边围绕着一些很棒的经济幕僚,其中包括巴菲特,美国最富有的人;还有 Paul Volcker,前美联储主
席;和两位前财政部长 Robert Rubin 和 Lawrence Summers。”道恩说。
第 21 节:未知的四年(2)
未知的四年

  金融市场人士也对“奥巴马时代”表示乐观和期待。摩根斯坦利亚洲首席区主席罗奇认为,“奥巴
马当选对美国和全球都是个好消息”。

  但在 11 月 4 日投票日曾大涨的美国股市,却在奥巴马当选的次日大跌。曾常驻华盛顿、现居伦敦的
国际事务资深评论家霍齐森认为,奥巴马处在非常尴尬的两难处境中。

  “如果奥巴马允许华尔街那些犯了错的银行家拿着纳税人的钱走人,他就会失去在竞选时积累的选
民的信任,”霍齐森说,“但如果他对华尔街太严酷,又会严重打击国内和国际市场信心,让市场情况
更糟。”

  曾担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咨询顾问的佩恩,建议奥巴马将克林顿时期的人物拉进自己内阁来帮助他
处理经济事务。克林顿的 8 年总统生涯创造了出色的经济成绩,奥巴马也在自己的多次竞选演讲中承诺,
“我要给你们当年克林顿总统给你们的,民主党懂得怎么搞好经济。”

  但向来主张“大政府”、认为市场被管制的民主党,最被担心的就是他们执政的“社会主义”倾向,
这也是共和党一方在竞选时大肆攻击奥巴马的地方,许多支持共和党的小生意人也认为,奥巴马的经济
主张是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背弃。

  针对对民主党“大政府”倾向的批判,奥巴马本人在历次竞选集会上反驳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
个大政府或者小政府,而是一个更聪明、更好的政府。”

  曾于今年间两次访美观察美国大选的王勇认为,奥巴马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能力确实有待观察,但
基本而言,他的方向会是,“沿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 王勇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
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霍齐森建议,作为政治偶像的奥巴马,必须克服快速解决问题的诱惑,而致力于真正艰难的结构性
改革,比如,医疗保障、教育、基础设施改革、社会安全保障,等等。

  但同时,“他必须迅速行动,”霍齐森说,“上一次大胜的民主党总统约翰逊说过:‘你只有一年
时间。’ ”

  如果一年之后,美国人仍然处于丢掉工作、失去房子的境地,那 11 月 4 日这美丽的一天,将开启奥
巴马噩梦般的 4 年。
第 22 节:经济危机是奥巴马的转折点(1)
经济危机是奥巴马的转折点

  经济危机是奥巴马的转折点
  (以下是程明霞对佩恩的采访)

  程明霞:作为资深竞选顾问,你对奥巴马如此大胜感到意外吗?你觉得奥巴马胜在何处?他还会给
美国带来怎样的改变?

  佩恩:不意外。两年前也许会,但是看看过去这几周,大概可以预想到这样的结果。

  我认为奥巴马之所以胜出,背后有很理性的因素。选民觉得过去这 8 年来,共和党和布什已经把这
个国家带往错误的方向去,83%或更多的人觉得这个国家走在歧路上,他们认为奥巴马有能力治理经济,
这些是麦凯恩的先天劣势。

  这次竞选的主要转折点,是经济。金融危机发生时,奥巴马表现得冷静,看起来很自信,他一副准
备好了去应对的姿态。反观麦凯恩,他针对经济课题的发言出尔反尔,而且发挥不平稳。

  此外,在这个选举中,我们打破了种族藩篱,跨越了美国社会一个很大的障碍。不论民主党或共和
党,都认同美国有一个基本理念——任何在这里生长的人,只要他有能力,他都可能竞选和成为总统,
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背景、信仰什么宗教或来自种族,这一次的总统竞选,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这个
理念的实践,是这次选举最振奋人心的一点。

  程明霞:除了表现出自信之外,奥巴马传递出的经济主张,是否能很好地处理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
济衰退?你觉得奥巴马作为下届总统,面对的最大困难将是什么?

  佩恩:奥巴马其实并没有很确切和仔细地说明他会如何去解决经济危机,这些都要等到他把执政团
队组织起来后再说。

  最大的考验是他怎么样可以把左派和中间力量联合起来,让他们合作帮忙解决这个国家面对的问题。

  他考虑要把一些克林顿时期的人物带回来,例如前参谋长约翰·坡德斯达,这些人都是非常能干的,
我还在白宫服务的时候,他们的威望都很高。奥巴马应该会启用一些非常有经验的老手,来帮他度过前
两年,因为一般来说,这两年是最辛苦的。

  他的团队里需要知识非常丰富、有创意的人。也需要那些在给意见时非常果断的顾问。不是那些一
会儿说你应该这样做,然后又说,但是如果你这样做,可能怎样怎样的人……我的感觉是,有很多民主
党的人才,过去八年来都没法施展拳脚,他们都非常期待为这个新政权效劳。
  我说不准新总统的“蜜月期”能持续多久,所有总统的目标都是尽可能延长这个“蜜月期”。人们
在等着,看那些在竞选时说过的话如何被兑现成行动。他会如何做,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税务政策是大家关心的,很多人都期待着减税,但是如果出现加税,那就会和大众的预期背道而驰。
人们希望有新的环保政策,但是他们不想花钱。所以说,他会面对很多困难的抉择。
第 23 节:经济危机是奥巴马的转折点(2)
经济危机是奥巴马的转折点

  程明霞:奥巴马代表的民主党不仅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也在国会大胜,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社会彻底
向左转了?共和党批评崇尚“大政府”的民主党会把美国带向社会主义。

  佩恩:我不认为美国向左转了。我觉得是那些中庸分子开始向左靠一点,因为他们觉得右派太过往
右靠了。没有任何证据指向奥巴马有社会主义倾向,他的竞选一直都非常中庸,例如扬言要减税,要更
好的医疗,但是他没有极端的竞选宣言。

  程明霞:伊战和金融危机让美国的国际声誉每况愈下,很多人说美国正在失去它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你觉得奥巴马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怎样?这方面他好像一点经验都没有。

  佩恩:很少有总统一上台,就对国际关系事务很有经验。他们都是上任后,在工作中成长,但是他
的当选,好像已经在世界各地赢得了不少的好评。一些国际民意调查显示,他算是比较受各国人民喜欢
的。奥巴马好像还没去过中国吧?他去过中国了吗?

  大家都很期待他能够重振美国在国内外经济和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看他是否能够为美国赢得新的
同盟、看他怎样去面对反恐、看他如何去重新管制经济等。他在经济危机最严峻的时候上台,换句话说,
他有四年的时间把局势扭转过来。

  奥巴马的优势之一是他有很好的领导素质,他很有游说的魅力,所以他可以很好地去对大众解析为
什么有的政策和方针是有必要的。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如果他想进行变革。布什总统的其中
一个弱点是,他没能好好地、清楚地向民众解析他出台的政策和背后的用意。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是廉价的代名词,

  不论是放在沃尔玛商场架上的平价中国制造产品,

  还是纽约唐人街里的各种买卖。
第 24 节:寻房记

  寻 房 记

  文/林 俐

  “我们帮助你省钱,为了更好的生活。”美国每日平价连锁商店沃尔玛的电视广告标语,频繁地穿
插在节目之间。

  在经济不景气的阴影下,这句标语是否更能打动人心?缩紧腰包过活,却又想保持一定生活品质的
心态,我在抵达纽约的第二天就略有领悟了。

  我和提前了数天抵达的程明霞会合后,就为了张罗价廉物美的住宿,折腾了老半天。

  “今天的房价,税前是 199 美元,明天是 249 美元,大后天是 289 美元。”随着周末的来临,这家位


于纽约商业黄金地段、时代广场边上的酒店,价格犹如大盘经历牛市般地往上狂飙,而我们则因为这个
高门槛,决定——撤 !

  明霞拖着大行李箱,我扛着大背包和摄影器材,我们步伐稳健地穿过繁华的街道,和在纽约地标前
留影的人们擦肩而过,把高楼大厦甩在身后。

  二十来分钟后,我们气喘吁吁地站在一家干洗店门前,有熟人介绍说这栋四层高的楼房里,有家没
挂牌的经济型青年旅社。

  老板娘是位年轻干练、乐于助人的中国人。但是因为可以通过网上预订,小而精致的旅社里早就人
满为患。现在就只剩下四人大通铺里的一张单人床位,65 美元一天。我们要是乐意挤一挤,她愿意破例
让两人共享一张小床。

  “我也很意外,旅社的生意,和去年十月比,今年来得更火。每一天都有来电查询的人,我每天都
要说超过三十遍以上的——‘满了’。什么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我们好像根本不受影响。”老板娘
徐太太说。

  这也许是因为她的顾客大多来自欧洲的缘故,金融风暴中的美国和美元变得相对便宜和更有性价比。

  但是,她说顾客对象为当地人的一些餐饮业,就很受影响。

  爆满的状况好像不只她一家,在我们还未找上她之前,还有另一家经济型旅馆也爱莫能助地告诉我
们——最多只能住一天,之后的日子已经全预定满了。

  我不禁看看日期,以为圣诞假期的高峰季节已经提前到来了。入境时,我还记得关卡移民官例行公
事地问我从哪里来、去干什么、打算如何贡献。我开玩笑地答:“帮忙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看来还
轮不着我呢。

  一来找得累了、走得疲了,二来还得赶去曼哈顿唐人街做些采访和拍摄,我们接受了徐太太的好意,
把大包小包扔下,干活去了。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是廉价的代名词,不论是放在沃尔玛商场架上的平价的“中国制造”,还是纽
约唐人街里的各种买卖。

  “你在美国时,若要在不远的城市和城市之间移动,又想省钱,就乘坐 Chinatown bus(廉价的客运


车)。” 在我出发前,一位旅居北京的美籍友人向我建议。

  第一次踏入纽约唐人街的时候,我们确实被它的实惠“感动”了。

  “我已经好几天没吃热熟食了,都是冰冷的三文治。”明霞一边快乐满足地咀嚼着 4.25 美元的四菜


一汤中式经济大餐,一边说道。在时代广场的商业区附近,普通餐厅的主食大多都在 20 美元左右。

  后来,唐人街又解决了我们的住宿问题。一间不带卫生间的双人房,有窗户、有电视、有宽带上网
——才 85 美元一天,成交 !

  采访纽约中华公所主席于金山时,问及唐人街的价廉物美是否会因为经济不景气而更受美国人喜欢,
他灵机一动,答道:“我倒从来没有往这个方向考虑。这个主意好,下次会议时应该提出来大家讨论看
看如何推广。”

  第一次踏入纽约唐人街的时候,

  我们确实被它的实惠“感动”了。

  没有选票,就没有声音;没有选票,就没有权利。
第 25 节:要么有钱,
要么有钱,要么有票(1)
要么有票

  要么有钱,要么有票

  文/林 俐

  赵文笙说话的语速飞快,魄力十足,说中文时字句间偶尔夹杂着一些英文词汇。

  采访过程中,他的手机和办公室座机响了无数次。一会儿是某市议员竞选助理来电,希望安排到纽
约曼哈顿唐人街拜票;一会儿是某媒体的采访要求;一会儿听他破口大骂,说大选投票日没剩几天了,
怎么连海报都还没搞定;一会儿又听到他拒绝将自己的照片和名字被某政治人物用在竞选宣传广告上。

  “你们报名参加今届的卡拉 ok 比赛了没?”突然又见他转头对几名老太太、老先生们说。

  赵文笙是联成公所的董事,一个喜欢穿牛仔裤、球鞋和颜色不对称的袜子的退休银行家。

  联成公所是纽约唐人街的七大华人社团之一,这种华团对来自马来西亚的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上百年前,在大批的华工离乡背井下南洋或往大西洋彼岸,从事开荒、采矿、当苦力的年代里,在
人生地不熟的大环境下,华工们依附着一个个按地缘、宗族或方言语系来建立的华社团体,在异乡寻到
自己的位置。

  这种华团早期包办华工们在异乡的安顿——从安排劳务、打点住宿、提供保护和福利、乡亲联谊、
建设华校到承接丧事和管理华人墓地等。随着年代的变迁,华人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后,这些华团的功能
也在改变,更多倾向于文化传承、维护华人权益和提供联谊式的消遣娱乐等。

  在纽约唐人街我看到了类似的华团。不同的是,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会里,持续不断的移民潮,促
使着新社团的涌现来代表自不同地域前来谋生和寻找商机的中国人。

  联成公所是个百年老字号,许多会员们可以说是较有经济基础的老美国了,有的甚至是不通中文的
第二代。联成公所的重心不再只是如何安置新来的移民,而是如何提升在美华人身为居民、甚至是公民
的福利和权力。

  一股政治醒觉风也因此吹到了拥有约 10 万人口的曼哈顿唐人街,一个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地带,
但却往往被美国政客们遗忘的选区;它过去的发展缺乏官方的关注和规划,而大多依赖于当地华人的自
发与勤奋。
第 26 节:要么有钱,
要么有钱,要么有票(2)
要么有票

  赵文笙认为要得到政府的关注,就得和政客们打交道,把华社的诉求传送给政府机关。要做到这点,
他认为只有两个途径——要么有钱,要么有票。捐钱或投票,他选择了后者。“No vote,no voice;no
vote,no right.(没有选票,就没有声音;没有选票,就没有权利。)我们在美国不搞本土政治,就什么都
没有。”他强调。

  纽约唐人街覆盖曼哈顿东下角的一大片区域,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张,把曾经是意大利移民的一条街
道,重重包围了起来了。纵横交错的大大小小街道挤满了小商铺,都打着中文招牌和广告,即使是银行
业务也有中文解说。

  在这里,人们可以吃到实惠和地道的各式中国料理;买到最便宜的手机、DVD、衣服、日常用品、
海鲜,甚至咖啡;中国城大巴也是当地美国人认同的最便宜且方便的跨省出行工具;廉价的唐人街旅馆
虽小但五脏俱全。

  走在这里的街道上,耳边听到最多的语言是广东话,然后是普通话和英语。这里白天是个热闹的买
卖基地,虽然当地人说“9.11”事件后,因为政府的反恐安全和交通管制措施导致生意萧条了不少,近来
的金融危机更让萧条的买卖雪上加霜。

  入夜后,华人商铺大多关门比较早,相比之下,在意大利街经营至深夜的餐馆和咖啡座,变成这片
区域里夜幕低垂时最繁华的地方。据当地华人说,入夜后的治安不太好,因为匪徒喜欢打华人的主意。
“他们知道华人喜欢用现金做交易,身上大多带着比较多的现款而不是塑料信用卡。”

  经济萧条、治安、交通规划成了当地居民的主要民生问题。赵文笙认为,应该通过在美国大选期间
踊跃投票来改变现状,让美国政客们知道唐人街有多少的选民——政客要票,选民要服务。

  “要用做生意的方法和政客们谈判。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什么。
我们的票不会是大多数,但是我们的票能够提高他获胜的百分比。”赵文笙胸有成竹地说。
3 第三部分
他深信华社和政界交往是有必要的,而且过去几年的努力已经开始见到成效。比如说唐人街
一向是电影业界偏好来取景的地方,但是拍摄工作不仅没有拉动当地经济,还阻碍交通、影
响商铺正常营业。“这些电影班底都是自己带着所有必备的器材,有自己的用餐车,不会在
我们这里消费,却影响我们做生意。”于金山解释道。

第 27 节:政界交往带来变化 第 28 节:雨中别纽约
第 29 节:招商银行的纽约故事 第 30 节:稳字当头 度在当中
第 31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1) 第 32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2)
第 33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3) 第 34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4)
第 35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5) 第 36 节:芝加哥不眠夜
第 37 节:芝加哥的“奥巴马节” 第 38 节:总统是黑人
第 27 节:政界交往带来变化

  政界交往带来变化

  有着相同思路的还有纽约中华公所的主席于金山,他深信华社和政界交往是有必要的,而且过去几
年的努力已经开始见到成效。

  比如说唐人街一向是电影业界偏好来取景的地方,但是拍摄工作不仅没有拉动当地经济,还阻碍交
通、影响商铺正常营业。“这些电影班底都是自己带着所有必备的器材,有自己的用餐车,不会在我们
这里消费,却影响我们做生意。”于金山解释道。

  华团积极和地方政客及官员对话后,终于获得了当地政府出台的限制性条例,不允许电影在买卖高
峰期间进行拍摄。除此以外,当唐人街居民开始发出声音,表现出更加关注政治和积极的投票意愿后,
竞选的州和市议员们也开始比较积极地到唐人街来拜票。

  今年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麦凯恩的纽约竞选团队甚至破天荒地在唐人街设立了一个宣传办公室,
地点租用联成公所拥有的一个二楼店面,这是华团成立百年来从没出现过的事。

  唐人街的街道上挂起了政治竞选标语横幅,电灯柱上粘贴着奖·马侃(麦凯恩的官方译名)的中文竞
选海报,店铺橱窗和墙壁上也出现了州议员的竞选传单。这些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赵文笙和于金山安排
手下和志愿者去进行的,虽然华团属于非盈利、非政治机构,不应该明确表示政治立场。

  “我们支持的候选人,对人不对党。谁愿意帮我们做事,为我们服务,我们就支持他。要是连人影
都不曾在唐人街出现过,选他干吗?”赵文笙继续道:“其实总统竞选对我们来说非常遥远。要跟总统
说我们面对交通问题,我们哪条街道应该改造等,这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的是地方政客,比如明年的
市议员竞选,才是我们的重点。”

  新移民:生计要紧,不谈政治

  一样是坐落在唐人街,一样面临着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和州议员大选,但是纽约温州同乡会的会所
就显得缺乏政治氛围。会长缪自立坦言老乡们都不愿意谈政治,大家关心的是生意好不好做。

  相对于纽约华团,温州同乡会在纽约的岁月较短,只有 30 余年,会员们大多属于新移民,有的家业
还基本上留在老家。他们要解决的是生计、吃饭、安置问题,争取政治权益的观念不强。

  以上提到的两家华团,许多会员是在上个世纪初和中期从台湾和香港移民到美国的;而温州同乡会
的老乡们大多是 1980 年后才陆续到来的。其实中国大陆人移民到美国还是近期的事,除了温州人,近年
来在纽约唐人街大幅度增长的华人来自福建一带。

  中国新移民之中,受过比较高的教育的,会说英语的,基本上不混唐人街,他们只会偶尔到这里来
找好吃的中餐馆。而那些拥有语言障碍的、没有专业文凭技能的、传统的商人等,汇集到唐人街的个别
同乡会里互相扶持。

  缪自立说温州同乡会里,10 个常务理事中有 9 个不会英语,如何和当地政客或官员打交道?“我们


还没有真正地融入当地社会”。

  但是在 2007 年的前半年,听说希拉里有意参加总统竞选时,温州同乡会响应了由福建会所号召的募


捐活动,打算出点钱赞助希拉里。也许因为华人觉得希拉里可能会比较亲中、会带来更好的中美关系、
会让两国生意更加通畅,这个筹款活动竟然拉到了近 30 万美元。

  且不说这笔钱在后来被证实压错了注,因为希拉里败给了奥巴马,更在还未捐出去时就引来了麻烦。
因为缺乏对美国总统竞选募捐条例的认知和理解,有的捐款人还是没有身份、非法逗留、没有投票权的
人,这些华团筹来的钱被认为来历不明,遂引来了追查。

  这个教训让缪自立和老乡们对政治更加敬而远之。“谁当总统对我们都没太大关系。”他说。

  没什么抱怨、也没什么留恋。
第 28 节:雨中别纽约

  雨中别纽约

  文/程明霞

  不知道是纽约舍不得林俐,还是黄历上写着林俐今日不宜出行,总之她先是一大早被地铁挡在外面,
错过了对招行纽约分行行长的采访,后是在机场被告知她不能办登记手续,最后又被安检挡住让她从另
一头的遥远处进入。我早已在候机厅等得百无聊赖,正在电脑上敲这篇文字时,林俐才从遥远处走来。

  这是林俐在纽约的第 4 天,我在纽约的第 10 天,我们此行在纽约的最后一天。

  仅仅 4 天就让林俐对纽约怨声载道:地铁又破又旧且指示不清,不如北京地铁;提供无线网络的咖
啡馆太少,不如三里屯;除了唐人街吃住便宜之外,纽约简直一无是处。

  我也在昨天经历了来美国后情绪最低落的一天。唐人街的廉价旅馆,房间无限逼仄,再加上两个大
活人和一捆子行李,让那个三四平米的空间再无缝隙,空气几乎停滞,让我彻夜呼吸困难辗转不眠,一
早起来像经历了一段漫长跋涉般精疲力竭,一整天都呵欠连天地想念北京想念男友,想要尽快结束这趟
旅程。

  今晨起来又是个寒冷的阴霾天。天蒙蒙亮时,我就已经在阴暗的麦迪逊大道上来回晃悠了好几圈。
还没找到招行所在的 535 号大楼,就先看到了英国《金融时报》硕大的粉色 LOGO。等我终于坐在方辉行
长崭新的办公室时,天空开始飘起雨来,窗外不时有闪电划过,对方辉行长的采访就是在这电闪雷鸣中
完成的。

  结束采访重回唐人街时,大雨滂沱,水漫中国城。我迫不及待地收拾东西,一心想要尽早离开这间
压抑的小旅馆。直到将沉重的行李搬进后备箱,坐进宽敞的出租车里,我才舒了口气,看雨中迅速倒退
的街景:别了,纽约,分手总是在雨天。

  曾在刚下飞机时,就被不厚道的黑人出租车司机宰了 60 块,让我怒骂:怎么什么地方宰人的人都同
一副德性呢 !也曾在买咖啡时,遇到绅士又甜蜜的金发帅哥对我说:你先,美女先(You first,because
pretty first.)。先后两次来,一共生活过 15 天,在这座世界第一大都市,我已收获了足够的新鲜,因此没
什么抱怨,也没什么留恋。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是我们的下一站。
第 29 节:招商银行的纽约故事

  招商银行的纽约故事

  文/程明霞

  方辉说他星期一是装修工程师,星期二是电脑工程师,星期三是律师。自今年 2 月入住曼哈顿,他
就开始了这种身兼数职的纽约客生活。

  其实方辉真正的身份是一位银行家。他是中国招商银行第一个海外分行——纽约分行的第一任行长。

  作为 17 年来第一家获批在美国营业的中资银行,招行纽约分行开张前一波三折、终见曙光的申请过
程,被广为传唱。对方辉而言,纽约招行更艰巨的生活和更精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曼哈顿生活

  开始纽约生活的方辉,每天早上的工作仍然遵照北京时间开始。

  早上六点半,从位于曼哈顿中心 60 平米、租金昂贵的寓所起来,方辉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打开电脑,
查收来自中国总部的邮件,赶在去纽约分行上班之前,处理完和总行之间的事务。

  “我们每天都要和总行沟通。六点半总行一天的工作结束,还没全部下班,除了邮件外,我也会打
电话给他们沟通相关的工作”。到纽约开通新的手机和办公电话后,方辉仍然保留着在国内使用的 136
手机,方便和国内号码联络。

  据方辉介绍,招行纽约分行由招行总行的海外行发展部分管,业务权限、风险内控、内部审计等都
遵照总行统一要求,但在日常管理上完全自主。

  早起处理完与总行的事务之后,方辉在早上八点半到达曼哈顿区麦迪逊大道 535 号大楼 18 层的招行


纽约分行的办公室,开始纽约分行一天的工作。

  10 月 28 日早 8 点的纽约,天空昏暗,大雨滂沱,方辉办公室窗外不时有闪电划过。而他办公室门外
的职员办公区,宽敞明亮但人影零落。一大片开放的写字台上,只有零星的几台电脑和几个老外。

  这时距离这间分行正式开业不过 20 天,距离早 9 点的上班时间还有 20 多分钟。“一共 30 多名职员,


1/3 中国人,2/3 洋人。”方辉说,之所以大片的写字台空着,是因为中国职员刚回国去办长期的工作签
证了。
  其实在纽约分行正式开业前、30 多个职员到齐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招行纽约分行的全部工作是由
行长方辉、副行长、前招行纽约代表处总代表和一个文员的 4 人小组来做的,包括装修、软件系统设计、
购买设备、招人、制定公司章程等等。

  “所以我说,我们星期一是装修工程师、星期二是电脑工程师、星期三是律师。”方辉说,即便是
新购一台传真机,是要复印、传真一体的,还是单独传真的,这些事务都要亲自来办。

  “一切都是新的,新的金融环境,新的监管体系,我们在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方辉坐在他崭
新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说,同时受国内的银监会和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监管,纽约分行作为海外分行的
工作非常繁重,“比如报表就要做中英文两份,国内一份,美国一份,但并不是简单的中英对照的两份,
而是格式要求完全不同的两份报表。”
第 30 节:稳字当头 度在当中
  稳字当头 度在当中
  内心虽然有压力,但方辉觉得这些压力和困难其实都来自内部,来自自己,而放眼窗外,此情此景
的纽约对新开张的招行纽约分行来说,则是难遇难求的机遇。

  华尔街百年一遇的危机让美国本土银行深陷泥潭——坏账、裁员、破产。这反而给了招行纽约分行
绝佳的机会,“他们坏账高筑,我们坏账为零;他们裁员,我们招人;他们关门,我们开张”。

  方辉说,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把他们的许多客户——在海外有业务的中国公司——“都吓坏了,美国
一流的大银行,一夜之间没了。很多海外公司都收到总公司的指令,把钱都转存入中资银行”。

  因此,在纽约新开张的招行,不愁钱、不愁客户、不愁人才,“在这种低谷的时候,招行纽约分行
的方向只有一个,只可能朝上走,不可能朝下走”。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大步朝前,飞奔着向上走。方辉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华尔街银行家的贪婪
和美国政府监管的偏差,而中资银行的稳妥审慎和中国政府的英明,则让中资银行比较健康安全。

  “华尔街的银行家把资本市场变成了赌场。创新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从中获利,
那么这个出发点就是错的,”方辉说,“创新的背后是人,决定人的是他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是华尔街
银行家的寄生性和贪婪,让他们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美国政府)不是监管得不严,而是监管得不对,”方辉说,“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银行的
反洗钱监管上,为了反恐和国家安全,对金融衍生品却连个统一的交易平台都没有。”招行在申请纽约
分行的过程中,就曾被质疑其反洗钱能力不够。

  方辉认为,无论全球化、金融创新,还是虚拟经济的发展,都要有个度,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胃口。
对于一些建议中资银行趁现在外资银行惨淡大举吞入的观点,“我看不出我们行长马蔚华有这个意向”。
  按规划,招行纽约分行在最初几年,仍然会坚持传统的贸易结算和美元清算业务,几年后会逐渐扩
展到为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提供项目推荐、咨询、融资和结算业务。

  方辉心中的榜样是美国富国银行。“这家在西岸的保守银行,过去几年常被嘲笑他们太传统了,但
他们的领导班子就是坚持看不懂的事情不做,结果呢,这次华尔街危机,他们收购了曾经无比风光的美
联银行。”

  方辉说,中国银行家和华尔街银行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生活观,“我们的生活观就
是,稳妥一点,保守一点,勤劳才能致富”。

  我是说全球经济,不过你除外,中国。
第 31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1)
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

  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 ★文/程明霞

  从时代广场喧闹拥挤的街头钻入地铁穿越半个纽约走出地面时,眼前的场景已彻底切换。位于哈德
逊河边的这一片高级住宅视野开阔,环境清雅。斯蒂格利茨的家就在沿河一条斜坡上的第一栋楼内。

  西装革履,如欧洲老绅士般优雅严肃的门卫老头领我们进入电梯,按下 12 层,并嘱咐我们进屋前要
脱鞋。电梯开始上升时,同行的来自坦桑尼亚的记者 Mbani 看到电梯间里大大的“禁止吸烟”的警示牌,
说:“不许抽烟,不许穿鞋,还会有更多规矩么?我希望不要不许我们穿裤子。”大家被逗乐了,开始
七嘴八舌地开玩笑,我说:“希望不要不许拍照。”巴基斯坦记者 Irfan 说:“希望不要不许吃东西。”

  我们一行 10 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是受斯蒂格利茨夫妇之邀来吃晚餐的。斯蒂格利茨的太太安雅
(Anya)之前也做过多年财经记者,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主持着多项全球记者培训和
交流项目。2007 年 3 月,我也曾被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参加安雅组织的一场主题为“如何报道
全球化”的论坛。当时她给我的名片印着的名字还是安雅·施伏琳(Anya Schiffrin),2008 年在给我们的
邮件中已经冠夫姓,改叫安雅·斯蒂格利茨(Anya Stiglitz)了。

  现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斯蒂格利茨,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作为安雅的丈夫,成为
安雅所有培训项目中雷打不动的固定讲师。邀请参与培训与交流的记者来家里做客,也成为斯蒂格利茨
夫妇家的经常项目。
第 32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2)
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

  对比我在曼哈顿下榻的不足 5 平米的小窝,斯蒂格利茨的家显得无比辽阔,到离开时,我也没弄清
他家到底有多少房间。宽敞的客厅四壁洁白无一物,家具和器物很少但色调明亮,让空间更显开阔。巨
大的餐桌旁的橱柜上摆放着四五个样式不一的大蜡烛台,想必夫妻两人热爱烛光晚餐。

  呆在自家客厅的斯蒂格利茨初看起来和公共场合的他没什么区别,穿着剪裁精致的西装,只是没有
打领带而已。但一顿晚餐下来,你会发现这位在公共领域特立独行、固执刚烈的经济学家,在家里是个
沉默内向的人。

  斯蒂格利茨年轻时被美国经济学界称为“神童”,他 24 岁就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成为该
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后,年纪轻轻的他在多所知名大学获得终生教授的资格,以至于他 2001 年成
为经济学诺奖得主,被认为理所当然。但最让斯蒂格利茨爆得大名的还是他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批判对方
时的毫不含混和毫不留情,其 2002 年的著作《全球化极其不满》中对世界银行和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猛烈抨击就体现了这一点。

  而在众多诺奖得主中,中国公众对斯蒂格利茨的了解和关注则更多基于斯蒂格利茨多年来对中国的
大力赞美。他常来中国参加论坛或给年轻学生讲座,他对比中国与俄罗斯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增长曲线时,
对中国经济增长成就和模式不吝辞藻的赞赏和推崇,总让中国的年轻学子听得心花怒放。虽然无论在美
国还是中国,对斯氏观点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

  端着自己的食物独自站在窗台边默默吃饭的斯蒂格利茨,完全没有在公众场合演讲时的激情澎湃。
面对自家客厅一屋子的客人,斯蒂格利茨并不主动跟任何人说话,腼腆安静得仿佛他也是客人。直到妻
子安雅喊他:“Joe,你过来沙发坐。”顺从妻子召唤坐到我们中间的斯蒂格利茨,仍然不说一句话,低
头认真地吃饭。直到他妻子介绍了我们每一位记者,然后说:“Joe,我想大家都想听你说说金融危机的
事。”这时,斯蒂格利茨才抬起头,用手抹抹嘴,开口说:“呃,无可避免我们要进入一次经济衰退…
…”

  晚餐下来,你会发现这位在公共领域特立独行、固执刚烈的经济学家,在家里是个沉默内向的人。

  斯蒂格利茨年轻时被美国经济学界称为“神童”,他 24 岁就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成为该
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后,年纪轻轻的他在多所知名大学获得终生教授的资格,以至于他 2001 年成
为经济学诺奖得主,被认为理所当然。但最让斯蒂格利茨爆得大名的还是他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批判对方
时的毫不含混和毫不留情,其 2002 年的著作《全球化极其不满》中对世界银行和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猛烈抨击就体现了这一点。
第 33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3)
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

  而在众多诺奖得主中,中国公众对斯蒂格利茨的了解和关注则更多基于斯蒂格利茨多年来对中国的
大力赞美。他常来中国参加论坛或给年轻学生讲座,他对比中国与俄罗斯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增长曲线时,
对中国经济增长成就和模式不吝辞藻的赞赏和推崇,总让中国的年轻学子听得心花怒放。虽然无论在美
国还是中国,对斯氏观点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

  端着自己的食物独自站在窗台边默默吃饭的斯蒂格利茨,完全没有在公众场合演讲时的激情澎湃。
面对自家客厅一屋子的客人,斯蒂格利茨并不主动跟任何人说话,腼腆安静得仿佛他也是客人。直到妻
子安雅喊他:“Joe,你过来沙发坐。”顺从妻子召唤坐到我们中间的斯蒂格利茨,仍然不说一句话,低
头认真地吃饭。直到他妻子介绍了我们每一位记者,然后说:“Joe,我想大家都想听你说说金融危机的
事。”这时,斯蒂格利茨才抬起头,用手抹抹嘴,开口说:“呃,无可避免我们要进入一次经济衰退…
…”

  “您是说美国要进入一次经济衰退,还是全球经济?”就坐在他旁边的我没等他第一句话说完就插
嘴问道。他转过头来看着我说:“我是说全球经济,不过你除外,中国。”

  天时地利,我不停地插问和追问,让我们两人端着的食物一直悬在半空没机会送进嘴里,直到客厅
那头响起电话铃声,斯蒂格利茨回头看不到妻子在哪里,才放下餐盘跑向电话。这时,我们的领队,在
英国《金融时报》当了 21 年记者的沃特(Watt)对我说:“好了,明霞,今晚我们被邀请来晚餐,不是
采访,我们就让这个男人在自己家里放松些吧。”

  “好啊好啊,”我对沃特说,“说实话我真要饿死了。”

  我不为中国担心

  (以下是程明霞对斯蒂格利茨的采访)

  程明霞:你并不像很多人那样认为保尔森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

  斯蒂格利茨:不。保尔森做了非常坏的事。他让我想起当年 IMF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做法,前一天


还说不会救任何一家银行,任他们去倒闭,不干预,但第二天就接管了那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保尔森的
做法和 IMF 当年的做法一样,第一天让雷曼兄弟倒闭了,并且宣称不会管任何状况不佳的银行,结果呢?
第二天就拿了那么多钱给 AIG(美国国际集团)。这是非常坏的政策,真难以置信,这是在给市场什么
样的信号?
第 34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4)
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

  我想保尔森和伯南克在很长时间内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伯南克根本
看不明白华尔街银行家那些复杂的手段和产品,而保尔森从华尔街来,对银行家非常了解,非常推崇,
非常相信,因此他在起初的很长时间里并不相信发生的这一切,他不相信华尔街会这么糟糕。保尔森和
伯南克是在最近几个星期才弄明白这件事情的。

  政府救市是必要的,但像保尔森这么把大把的钱拿给这些金融机构,这不是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
政府干预是为了不让事情变得更坏,而我们现在根本不知道政府的救市会让事情如何变化。保尔森担任
财长的财政部是我见过的最缺乏透明度的一届班子。救市方案存在那么多含混、缺乏解释的地方,谁也
不知道保尔森这个方案最后将以怎样的代价来兑现。很多人说这是个信心问题,只是要重建市场信心而
已。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信心问题,而是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

  当年格林斯潘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把利率降到最低,这是个巨大的错误。加上布什政府的坏政策,
非常非常坏的政策,及保尔森和伯南克这么不透明的行为方式,这些一起造成了今天的灾难。我得说,
它就是灾难,而不是危机。

  程明霞:有人说,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非常的“社会主义”。

  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是把普通人的利益、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
虑。保尔森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拿纳税人的钱去救一小部分人,去救华尔街。这不是“社会主义”,这
是“操作主义”(operationalism)。

  程明霞:你说全球经济都要进入衰退,那么衰退会持续多久?你给下届美国总统有什么样的经济政
策建议?

  斯蒂格利茨:好几年。最坏的时候还没来呢,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更坏的还在后面。但是,究竟能
有多坏,没人知道。因为这还取决于政府的举措,好的政策可以不让事情变得太坏,逐渐改善,坏的政
策就不知道会把事情引向何方。这场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已经被预言过的,可是我没有想到布什政
府和保尔森会有这么坏的政策,让事情变成今天这么糟糕。

  美国是世界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现在的状况

  很不好,我们先是把坏债出口给全世界,现在又将衰退出口到全世界。所以我们必须和全球合作一
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下届美国总统需要明白的,只盯着国内利益,解决不好这个问题。
第 35 节: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5)
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

  程明霞:是否因为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所以在这场危机中会比较安全?中国一直以
美国的金融业为学习榜样,我们是不是学错了?

  斯蒂格利茨:如果中国已经是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会为中国担忧的。但中国现在还不是,所
以我不为你们担心。

  我告诉过你,全世界都会进入一次非常深的经济衰退,但中国只是放缓增长而已。但很多人谈论的
“脱钩”,新兴经济市场和发达经济体的脱钩,没有这样的事。全球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深刻。中国必
然会受全球市场的影响,中国已经受到影响了,不是么。

  但不像其他市场那样,衰退是非常悲惨的事,中国经济的放缓对中国而言是很好的机会,让你们调
整你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出口做引擎,变成提升国内市场的消费。

  是的,不能学布什政府和保尔森的坏榜样。对金融机构的严格管制和促进金融创新完全不冲突,华
尔街的银行制造的次级债,根本就不是什么创新产品,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在对抗和逃避监管。

  中国经济的放缓对中国而言是很好的机会,

  让你们调整你们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以出口做引擎,

   变成提升国内市场的消费。

  

  今夜属于奥巴马,在 18 个月的漫长跋涉之后,

  奥巴马终于站到了白宫面前。
第 36 节:芝加哥不眠夜
  芝加哥不眠夜
  文/程明霞
  没有悬念,也没有太长的等待,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在 11 月 4 日的大选日一路领先,早早锁定了胜
局,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从全美各地而来的奥巴马支持者,从这天清晨就开始陆续涌上芝加哥街道、聚集在格兰特公园周围,
将 11 月 4 日这一天,变成了奥巴马的节日。

  奥巴马在格兰特公园布置了盛大场景,与他的支持者在此共同等待结果,共度“选举之夜”。不到
中午时分,人群已经在格兰特公园周围排起长队。白人、黑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包着头巾的
穆斯林、穿着长袍的宗教人士……你可以在队伍中看到各种各样的面孔。

  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居住在芝加哥,也有很多人大老远从其他州赶来。一位年轻的黑人女孩一早从西
雅图赶来,她身上挂着“求票”标语,希望能得到一张今晚进入格兰特公园的票。

  这些远道而来的支持者没有白来。从东部时间 6 点开始,一些州陆续截止投票,开始统计票选结果,
最先揭晓的几个州大都是“摇摆州”,而奥巴马赢得了好几个摇摆州,选情前景大好。

  随着更多的州结束票选,奥巴马一路领先,在不到 10 点,一些州尚未结束票选的情况下,先行拿下
270 票,锁定战局,成为美国第 44 任总统。他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黑人总统。

  挤满几十万人的格兰特公园如海啸般沸腾。在麦凯恩颇有风度地致辞,对奥巴马表示祝贺并呼吁所
有共和党人也支持新总统之后,奥巴马一家在格兰特公园已搭好的巨大讲台上现身。奥巴马深色西装、
红色领带,他妻子则身着深色与红色相间的套裙,两个女儿分别穿着红色和黑色的裙子。在不断的欢呼
声中,奥巴马发表了他当选美国新总统的首次演讲,然后与副手拜登一家一起离去。

  人群在奥巴马离开后从格兰特公园涌入街道,继续狂欢。午夜时分,格兰特公园周围,街道灯光依
旧如白昼,人群攒动如节日,不时有高喊奥巴马的欢呼声与尖叫声。

  一群穿着嘻哈的年轻黑人当街跳起街舞,喊着奥巴马的名字,唱起自编的说唱歌曲。已经热卖了一
整天奥巴马 T 恤衫、相片、纪念品的摊子前,此时依然围满了买者。一对同性恋女孩打出“奥巴马能帮
我们结婚”的标语——因为民主党支持同性婚姻。

  今夜属于奥巴马,在 18 个月的漫长跋涉之后,奥巴马终于站到了白宫面前。

  芝加哥的今天被从全美各地涌来的奥巴马支持者,

  和全球各国赶来的记者彻底变成了“奥巴马节”。
第 37 节:芝加哥的“
芝加哥的“奥巴马节”
奥巴马节”

  芝加哥的“奥巴马节”

  文/程明霞

  2008 年 11 月 4 日,总统大选的终极之夜,结果在今晚夜半时分揭晓,但 11 月 4 日整个白天的芝加哥


无疑属于奥巴马。作为奥巴马多年来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芝加哥的今天被从全美各地涌来的奥巴马支持
者,和全球各国赶来的记者彻底变成了“奥巴马节”。

  一早出门问路去格兰特公园,指路的女士先反问我们:“是去奥巴马那儿吧?”今晚,奥巴马将在
格兰特公园与支持者、媒体共度“选举之夜”,等待这场漫长竞争的终选结果。

  待我们下了巴士,一路往格兰特公园方向步行,迎面就全是“奥巴马节”的气氛了。身穿印有奥巴
马头像或竞选 LOGO、带着奥巴马胸章的行人,以及许多跟我们一样挂着媒体胸牌的记者,不时和我们
擦肩而过。格兰特公园的许多入口已被警察戒严,能进入公园的入口处,人群已沿着街道排起长队。这
时还不到中午。

  今天一整天的投票,两位候选人票数超过 270 票者即获胜。但按照全美不同州不同的投票截止时间,


截止时间最晚的阿拉斯加州要到今夜 12 点之后才停止投票,而拥有最多票数的几个西岸州,比如加州,
大都到今晚 11 点才截止投票,开始统计票数。因此,票选结果何时揭晓无法确定。奥巴马的竞选部工作
人员告诉我们,“最早最早,奥巴马会在今晚 9 点在格兰特公园对支持者做演讲,但这并不确定,最后
拖到 2 点,3 点也可能。”

  一大早就赶来的人群大都沿街坐着,在晴好的阳光下交谈或读书看报,仿佛度假或过节般悠闲享受,
等待这漫长一天的尽头。但其实今天是工作日。一位和母亲、祖母同来,坐在路边等待的黑人小女孩告
诉我,她 10 岁。

  “那你今天不用去上学么?”我问她。

  她害羞地说:“没有去上学,因为我非常想看奥巴马。”她妈妈在一旁对我们解释说:“因为今天
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不想错过。”

  人群中那些装扮奇特、举止夸张的支持者总是吸引许多媒体的摄影机和相机。一位穿着美国国旗做
的裙子、身上挂满奥巴马印章的白人妇女,一轮一轮地接受不同媒体的采访。

  她说自己今天凌晨 2 点半从密西西比的家中出发,驱车 8 个小时赶来芝加哥,“因为奥巴马今晚当选


总统的话,他会在这里庆祝,而不是密西西比,但我想和他一起庆祝今夜,所以,我就赶来了 !”我问
她:“你这么确定奥巴马今晚一定会赢么?”她说:“哦,我非常希望如此。”

  在媒体都围着那些夸张热烈的支持者时,我在人群中发现一位独自一人坐在街边,一直埋头读书的
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他安静得如置身事外,更奇怪的是,他身上、身边都没有任何关于奥巴马的标志。
我们上前询问,果然发现这位 18 岁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是来“看热闹的”。人群中有投票权的选民,大都
已在赶来这里之前投出了自己的一票,而这位刚获得选举权的年轻人,说他自己对两位候选人都没兴趣,
他说他想不到有何人能领导美国走出眼前的困境。

  但不管你是不是奥巴马的支持者,不管你有没有站在格兰特公园门外等待与奥巴马共度此夜,今天
的芝加哥毫无疑问只有一个话题:奥巴马。

  我们中午搭出租车赶回住处,黑人司机在红灯前等待时从口音认出隔壁车里的人也是非洲裔,于是
大声跟他们打招呼:“你们是来等着看今晚谁当总统的吧?”隔壁车里的人大声回答他:“不,不是,
我们已经知道总统是谁了,就是奥巴马 !”黑人司机回头得意地告诉我们,他来自索马里,是奥巴马祖
籍肯尼亚的邻国,他说自己已经一早去投了奥巴马的票,今晚他也会去格兰特公园和所有奥巴马的支持
者们共度此夜。

  而当我们问他,是否对奥巴马获胜有信心时,他还是担忧地说:“我希望他会赢,但如果共和党人
偷选票的话,就难说了。”然后,他跟我们解释共和党如何利用投票机器来使诈,偷取奥巴马选票的两
种做法。

  持续大幅领先的民意调查,给了奥巴马支持者巨大的信心,据说有百万奥巴马支持者涌入芝加哥,
准备好了今晚在格兰特公园庆祝此夜。众多媒体也将宝押在了芝加哥,希望第一时间在现场见证新任美
国总统的诞生。

  但我想起了今年 3 月在德州报道民主党初选时的情景:那一周内我在德州的所见所闻显示,奥巴马
肯定会赢,奥巴马也已作好了获胜的准备,在第一时间对支持者发表激情澎湃的获胜演讲。但当晚希拉
里却意外地提前胜出,于是奥巴马在最终选票结果还未统计出来时,匆匆说了几句祝贺希拉里的话,然
后迅速消失。

  今夜是否会如民调显示的那样,上演奥巴马大胜的好戏?人气、场面、民调……所有的信号都指向
奥巴马会大胜。但芝加哥这个白天的“奥巴马节”能否持续到结果揭晓之后,成为奥巴马与其支持者的
“狂欢夜”,还得静心等待。

  “今晚你们都去格兰特公园,我们还能打到车么?”我开玩笑地问黑人司机。他答:“哦,我想你
得走去那里了。”

  不管你是不是奥巴马的支持者,

  不管你有没有站在格兰特公园门外等待与奥巴马共度此夜,
  今天的芝加哥毫无疑问只有一个话题:

   奥巴马。

  

  “美国是一片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土地。”

  奥巴马在被确认为民选总统后,

  在格兰特公园对选民致词时说道。
第 38 节:总统是黑人

  总统是黑人

  文/林 俐

  “The president is black !”一个黑人女郎,甜丝丝地对一位正在站岗的黑人警察说。

  她刚从奥巴马的竞选胜利集会走出来,嘴一直笑得合拢不起来,遇到陌路的同族人时,都忍不住要
分享出她的喜悦。

  当时是 11 月 5 日凌晨,一波波的人群在芝加哥市中心的街头游荡着,一批批的警察散落在各个路口
维持秩序。

  片刻前,这些把整条主道都堵上了的人潮,在格兰特公园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美国迎来了第一
位黑人总统,而他们都在现场亲耳听到了奥巴马的竞选胜利演讲。情绪还处于亢奋状态的一些支持者,
在散会后走上了街头,继续欢庆。

  有的人已经把胜利穿在身上——印有 Yes We Did(我们做到了)或 I was there when change happened


in Grant Park on Nov 4,2008 (当改变于 11 月 4 日降临在格兰特公园时,我在现场)等字眼的 T-shirt 处
处可见。

  街头表演是支持者传达喜悦的另一方式,他们把奥巴马的事迹、竞选宣言等,即兴地编进了嘻哈歌
曲里,边唱边跳,引来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其中有一个临时组合起来的“乐队”——黑人、白人参半。他们六七个人轮流地说唱着,从诉说改
变的降临、个人的期待、生活的困境,到奥巴马的胜利。最后一个接唱的黑人小伙子,大概辞穷了,就
来了这么一句歌词“The president is black,that’s it”。

  总统是黑人。这句话不只是简单地诉说着一个既成的事实。

  过去多年来,种族藩篱和歧视等敏感问题让美国人避开直接使用肤色来形容不同的族群。各大美国
媒体在报道奥巴马的胜利时,采用的字眼都是“第一位美籍非裔总统”。黑人可以自称为黑人,但这个
词汇要是出自他族的口,却会被套上政治不正确和歧视的帽子。

  在采访美籍非裔选民的过程中,不难察觉,在他们的心目中,奥巴马已经升华到民族英雄的地位,
几乎和马丁·路德·金平起平坐。虽然前者从不强调个别种族的利益,而是更加提倡多元化的团结和让每一
个国民实现他们的美国梦,这也是他能获得大多数选民支持的因素之一。
  “美国是一片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土地。”奥巴马在被确认为民选总统后,在格兰特公园对选民
致词时说道。他的胜出,代表了美国拥有无比的空间让梦想成真,这也是“总统是黑人”的另一含义。

  虽然在竞选过中,共和党的麦凯恩曾经多次使用负面广告来打击奥巴马的形象,但是当票数统计显
示奥巴马已经获得胜利后,麦凯恩不但及时亲自致电祝贺,事后还在支持者和媒体前,很有尊严和风度
地发表了君子服输的致词。

  麦凯恩没有给其支持者失望的情绪火上浇油,反而呼吁支持者要以美国利益为第一,团结在新总统
周围,一起把繁荣的经济找回来。

  麦凯恩的表态也体现了美国政治的成熟和爱国精神的传统。竞选再激烈、竞选人之间再恶意攻击也
好,当总统确定之后,两派之间就不再搞分化,而会以民意和国家利益为前提。

  本书精华已连载完毕,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