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6

編輯手札


  由於學佛的藝術家很多,佛學與藝術得以在時 般

空中無限交流,自古,佛教藝術為人類留下豐富的 講


藝術遺產,本期介紹藝術家阿卜極的油畫創作《十
牛圖》,剛好作為今年牛年的第一期,編輯都讚歎
人世因緣的殊勝巧妙。
  正當討論專題製作之時,法觀法師來稿《冬日
還有暖陽》,成了一塊擲地有聲的敲門磚,它開啟
了本期的專題:壞日子,也要好心情。全球性金融
風暴將經濟帶入寒冬,許多人首當其衝,面臨事
業、工作與生活的嚴峻考驗,各國政府都同聲呼籲
要有過壞日子的準備;所謂「平安藏古董、亂世買
黃金」,我們第一個想邀的作家就是近年來醉心古
董的孔維勤博士,他可說是此次風暴的首批受害
者,在其《捨不得自己不好》文中,提醒我們「由
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並以其流利細膩的文筆,
描繪自身在風暴中浸洗三溫暖的歷程。世人趨樂避
苦,又豈知苦樂到頭皆是苦,《苦受與樂受》、
《禍,未必是禍》、《窮開心》……等文,讓讀者
更加認識苦與樂,並能從中尋得禍福相倚的豁達,
從容面對逆境。佛陀說:「富貴學道難」,值此不
求富貴的年代,識者正得以韜光養晦,精進修行。
  新的一年,有許多新的開始,從本期,我們增
加了楊銘塗教授的新詩、小童老師的圖說菜根譚和
一缽居士的佛教藝術欣賞,感謝他們的賜稿,更感
謝長期以來,所有灌溉人乘佛刊的作者與讀者。

1

30 人乘佛教宗旨


第 推行人乘佛教 弘揚佛教真理
3

淨化社會人心 發揮慈悲濟世
建設人間淨土 創造人類幸福

目次
法語甘露
知足常樂 ................................................................... 聖開導師 04
般若講堂
阿含與止觀講座——雪山猿猴 ........................................... 林崇安 06
安靜美麗的行者................................................................... 楊銘塗 40
專題:壞日子,也要好心情
冬日還有暖陽 ................................................................... 法觀法師 12
苦受與樂受 ................................................................ 一缽 14
捨不得自己不好................................................................... 孔維勤 18
禍,未必是禍 ............................................................................老拾 24
窮開心 ............................................................................ 胡慧玲 28
新春運氣 ............................................................................... 李鳳山 32
不景氣,也要快樂............................................................... 吳美麗 35
興趣是快樂的良方....................................................................淨雨 37
菩薩行處
學生族群的憂鬱症........................................................... 大願法師 44
甚麼事情都沒有意外——電影「功夫熊貓」觀後感 ... 明文 47
動口不動手 ................................................................................莊昇 50
天堂口 ................................................................................... 柳成蔭 52
皈依 ............................................................................................淨嚴 55
97年大專獎助學金得獎文選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讀後心得 ...................................... 王月侶 56
《羅雲忍辱經白話故事》讀後心得.................................. 陳立涵 61
藝海禪舟
十牛圖 ........................................................................................一缽 65
竹編達人邱清賢.................. 李清波、簡秀滿、林明成、石杏淑 70
圖說菜根譚 人 乘 菩 薩 道
天全欲淡 雖凡亦仙............................. 小童 76 人乘佛子 乘人之乘
雲水行跡 行菩薩道 直達佛地


香積寺 ...........................................大願法師 78 般

人乘佛子

快樂的 e 代大俠——訪文淵閣工作室主人鄧 封面圖:阿卜極


文淵 ................................................... 張清財 85 (十牛圖 油畫局部)
醍醐養生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創刊
春季養生湯 ....................................梅門客棧 90
出版者:人乘佛刊雜誌社
有情眾生
創辦人:聖開導師
地藏院好賞鳥 ................... 張清財 92 發行人:李文達(釋大願)
印度古籍中的蛇............................... 朱耀沂 96 社長:胡靖宇
佛教藝術欣賞 總編輯:張碧員

貝葉的多元性 ....................................... 一缽 98 美術設計:徐偉


特約作家:林錫霞.吳適意
佛子童心
編輯特助:淨慈.陳惠英.周翊蓁.
我是誰 ................................................. 常憶 102
陳秀綾.王瓊涓. 鄭雅尹
真假無常 .........................................東山客 104 美編特助:陳國志.黃聿瑩.李若茞.
佛學英文教室 洪嘉琪
導師文物簡介(之2.行事曆、冬烘堂與手提 電話:(049)2896352.2896025
箱) ................... 文◎果學 英譯◎蔡澤生 106 傳真:(049)2898193
社址:55541台灣南投縣
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五、十六頌)............
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8號
.................................... 譯注◎莊昇.陳秀綾 109 ADDRESS:
慈光之聲 NO.24-8 TONG-HSING LANE,
TO N G - C H I H V I L L AG E , Y U - C H I H
清明報恩法會 .............................................. 112
HSIANG,
寒冬送暖關懷行 循聲救苦度有情 .... 果穗116 NAN-TOU COUNTY, TAIWAN, R. O. C.

頒發九十七年度大專學生獎助學金. 果穗 120 法律顧問:趙建興律師


慈光山資訊網網址電子報:
98年書法比賽公告..................................... 123
http://www.zgs.org.tw
慚愧僧文集新書預告 ................................ 124 投稿信箱:zgs.editor@gmail.com
郵撥帳戶:人乘佛刊雜誌社
助印芳名錄 ................................................. 125 第0209280-2號
印 刷 者: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誌字第2126號
中華郵政中台字第15號執照登記為雜
誌交寄

30


知足常樂

3 文◎聖開導師

  每一個人,若能知

足,就是像顏回那樣,身居陋巷,日進一簍食,一瓢水,

亦能自得其樂。反之,若不知道滿足,就是身居豪華的高

樓大廈,日食烹龍炰鳳,亦不感到滿足的。所以,佛陀

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

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有一首描寫不知足的詩: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轎少馬騎;
槽頭拴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若要世人心知足,除非南柯夢一回。

  這首詩真是道盡了人心猶如無底的深塹,窅冥難測。

其實,浮幻的人生,短短幾十年光景,剎那即將消逝,一

切應當知足:大家又何必爭相奔波於白浪滾滾的苦海裡,

去追尋那空華水月一般虛而不實的財色名利呢!縱然你歷

盡滄桑,竭盡心機,掙得了良田千畝,財寶無數,妻妾如

4
雲:但是,臨到終了,有那一樣是你帶得走的?仍是和窮

人一般,深郊野外,黃土一堆,荒草長埋!

  俗語云:「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



高」,世人若能透視世事虛假無常,淡泊名利,不貪不 語

求,豈不是大大的逍遙自在嗎!如此,又何嘗不是閒情逸 露


樂,勝過了神仙,得到無上的自在呢!

  佛遺教經說:「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

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又

諺云:「知足天地寬:多貪宇宙隘。」但

願人人都能正業滿足,無著

無貪,勤習資身,學佛修

行。知足常樂。

5

30 阿含與止觀講座




3 雪山猿猴
文◎林崇安教授 繪圖◎那豆
作者簡介: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於圓光、法光佛研所、內觀教
育禪林等傳授佛學、止觀禪修和因明辯經,
餘見網站:www.insights.org.tw

  我們常常看到,小孩子一旦在外面闖了禍,就趕快躲回
家裡,讓父母來善後,所以佛經上用「父母居處」來形容個
人的安全地方。但是這小孩子長大以後,面對複雜的人際關
係,面對上司、同事、競爭對手等對象,有問題出現時,何
處是他的安全地方呢?何處是他的「父母居處」呢?有的人
有事業的問題;有的人沒有事業的問題,卻有婚姻的問題;
有的人沒有事業和婚姻的問題,卻有身體的問題……眾生總
有層出不窮的問題,常常陷入種種煩惱的困境中。這些煩
惱的現行,佛經上稱之為「煩惱魔」。如何避開這些「煩惱
魔」,躲到自己的「父母居處」呢?佛陀的出世,就是針對
苦難的眾生,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給出解決「煩惱魔」
的具體藥方。

以雪山、猿猴、獵人譬喻三種人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園內有比
丘們在這兒禪修著。每到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
的面前,聆聽開示。這一天,佛陀對比丘們說:
「大雪山中寒冰嶮處,尚無猿猴,況復有人!或復有
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或復有山,人、獸共居。」

6





  這兒佛陀先以譬喻來說明有三種的人:第一種人,例如
阿羅漢,內心已經完全清淨,他心中沒有「非理作意」的心
理,也沒有「煩惱魔」的現行,這種人就像處在最深、最高
的雪山一樣,猿猴和獵人不會來這兒。猿猴代表「非理作
意」的心理,獵人代表「煩惱魔」。
  第二種人,例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的聖者,已經
體證了真理,內心開始淨化,他們還有「非理作意」的心
理,但心中沒有「煩惱魔」的現行了,這種人就像處在中間
的雪山一樣,雖有猿猴,但獵人不會來這兒。
  第三種人,就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尚未體證真理,內心
未能淨化,他們不但有「非理作意」的心理,還有「煩惱
魔」的現行,這種人就像處在雪山下處一樣,不但有猿猴,
還有獵人來這兒打獵。說完雪山的譬喻後,佛陀接著說:

7

30

. 「在猿猴經常行走的地方,獵人用黏膠塗在草木上。有

3

頭腦的猿猴看到了就遠避而去,而愚癡的猿猴卻不知道
遠避,反而用手稍作碰觸,一碰觸就黏住了牠的手;牠
又用兩隻手想去解開求脫,結果黏住了兩隻手;再用兩
隻腳踏觸去求解脫,又黏住了兩隻腳;牠只好用嘴去咬
草,結果黏住了嘴巴。猿猴的兩隻手、兩隻腳和嘴巴五
處同時都被黏住了,身體便蜷臥在地上。
獵人一來,就用木杖貫穿這隻猿猴,擔負而去,繩子也
都省了。比丘們應當知道,這是由於這愚癡的猿猴捨離
了自己父母的居處,跑到其他的地盤,所以會招來痛苦
煩惱。」

  佛陀講完猿猴和獵人的譬喻後,接著就講這譬喻所代表
的「法義」,佛陀說:

「同樣的道理,比丘們!有些凡愚的修行者依著村落住
著,清早的時候,穿上法衣,手裡拿著缽走入村落乞
食,卻不懂得好好攝護自身,不能守護根門,眼睛看見
了色法,就生起貪著;耳朵聽到了聲音、鼻子嗅到了香
味、舌頭嚐到了味道、身體接觸到了對象,也都立刻生
起貪著。這些凡愚的修行者的內根與外境接觸後,就被
五種愛欲的繩索所綑綁,接著只好被煩惱魔予取予求
了。」

  所以,凡愚的修行者像那愚癡的猿猴一樣,被外在的聲
色所惑,離開了自己的地盤、離開了自己的「父母居處」,
心往外攀緣,被五種愛欲的繩索綁住,結果惹來無窮的苦

8
惱。那麼,何處才是修行者所要安住的「父母居處」呢?接
著,佛陀指出: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 若

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 堂


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這兒佛陀指出,修行者的「父母境界」或「父母居處」
就是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
觀念住。修行者唯有依止於四念處,才能不被煩惱魔抓住。
換句話說,修行者一離開四念處,就已經是落到危險的他處
或他境界了。
  佛陀講完經後,所有聽講的比丘們都高高興興地遵行佛
陀的教導。以上所介紹的這一經是《雜阿含經》的第620經。

依止於四念處,除煩惱魔
  為何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
住是修行者真正的「父母居處」呢?這是因為修行者要解決
自己散亂如猿猴的心,要先從「身身觀念住」下手,守護自
己的心:對自己身體的一舉一動都要念念分明,時時覺知。
訓練久了,就能夠不再到處攀緣,進而可以客觀地覺知當下
生起的感受和感覺,這就是「受受觀念住」,也能客觀地覺
知當下自己這顆心的穩定與否,這就是「心心觀念住」,最
後對當下生起的想法、念頭等心理現象都能如實地覺知,這
就是「法法觀念住」:此時眼睛看見可愛的色法時,不會生
起貪愛的心理,眼睛看見不可愛的色法時,不會生起瞋恚的
心理;同樣的,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意覺知到可愛

9

30
的對象時,不會生起貪愛的心理,覺知到不可愛的對象時,

. 不會生起瞋恚的心理。修行者依次經由身身觀念住、受受觀

3

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住,將心安住在穩定的覺性
上,使內心不斷地淨化,所以說四念處是自己的父母居處。
  有的修行者不能對自己身體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就想
去「觀心」、去「看念頭」,就像小孩還不會走路就想跑步
一樣,結果白忙一場,唯有把基礎打好才能水到渠成。
  還有,佛陀所說的譬喻中,愚癡的猿猴想掙脫被膠所黏
著的手時,忙著用兩隻腳去踩踏,結果兩隻腳也黏住了;這
個譬喻是說,許多凡夫雖想擺脫某種不良的習性,但是由於
方式不對,結果又染上了另一種不良的習性;例如,想用吃
檳榔來戒除抽煙的習性,結果煙也沒有戒成,又養成了吃檳
榔的習慣。這是由於沒有培養出正面的「念處」的能力,因
而不能抵擋不良習性的力量,所以佛陀在經中一再強調,唯
有依止於「四念處」,才能不被煩惱魔所抓住。

修行的不二法門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
《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
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
佛陀要我們在生活中時時覺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
根是不是被外在的色法、聲音、香味、味道和所觸的對象黏
住了?要時時想到愚癡猿猴的譬喻,不要被像獵人一樣的煩
惱魔所抓住,這樣才算是修行。最後佛陀要眾生由凡入聖,
經由正確的修行,先證得有學聖者的果位,接著證得像雪山
深處般的無學阿羅漢的聖果,而後隨緣度眾,利益眾生。

10
專題

壞日子,也要好心情
全球金融風暴將景氣帶入寒冬,

各國政府都同聲呼籲要有過壞日子的準備,

有人首當其衝,已面臨財富、事業、工作與生活的嚴峻考驗,
人人都能感受寒風撲面、山雨欲來。

其實,未來未必是窮苦,只是日子沒以前那麼好,

我們要面對的該是「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的返儉之難,

只是世人習於趨樂避苦,又豈知苦樂到頭皆是苦,

佛說:「富貴學道難」,

值此不求富貴的年代,識者正得以韜光養晦,精進修行。

本期專題的各篇文章,希望能夠鼓勵讀者真正了解苦與樂,
並從中尋得禍福相倚的豁達,從容面對逆境。

30



冬日還有暖陽
3 文◎法觀法師

  如果偶爾透過媒體的放大
鏡看世間,相信您很快就會
感受到整個社會的擾攘,人心浮動。佛陀指出的內心問題、
苦因──欲與見,直是切中標的!!欲是貪欲、是愛染;見
是愚癡無明──是偏見、成見、錯見等的死執與衝突,更是
與私欲臭氣相投的「自我」謬見。欲、見橫流的結果,每個
個體我、我所為中心的迷妄追求,好似一步步沈淪於某種泥
沼之中,自害害他,輾轉間人們的苦痛徒增無減,煩惱、焦
慮、壓力、扭曲、破壞……。想想周遭社會每天上演的人與
事,大大小小、層層疊疊,試問:哪件不是?!
  雜阿含九四○(九四八)經中比丘問劫有多長?
  ……佛言:「可說,比丘!譬如鐵城,方一由旬,
高下亦爾,滿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盡其芥子,
劫猶不竟。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長久。如是長
劫,百千萬億大苦相續,白骨成丘,膿血成流,地獄、
畜生、餓鬼惡趣,是名,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
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
令增長!」
  雜阿含九四二(九五○)經中比丘問過去有幾劫?
  ……佛言:「可說,譬如,比丘!有士夫壽命百
歲,晨朝憶念三百千劫,日中憶念三百千劫,日暮憶念
三百千劫,如是日日憶念劫數,百年命終,不能憶念
劫數邊際。比丘當知:過去劫數無量如是,過去無量

12
劫數,長夜受苦,積骨成山,髓血成流,乃至地獄、畜
生、餓鬼惡趣。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


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 :
增長!」 壞
  雜阿含九四五(九五三)經中世尊告諸比丘:


  ……「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
譬如大雨渧泡,一生一滅。如是,眾生無明所蓋,愛繫 也
其頸,無始生死。生者、死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 要

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世間苦嗎?每個人都早已是浪跡蒼冥間的老老人,怎還 情
嘗不夠、嘗不真?只不過常患失憶症甚或裝聾作盲罷了。不
止積骨成山、髓血成流,傷悲痛徹所出目淚亦早匯成大海
了。自己今生至此,眼見耳聞多了,看看外邊芸芸、看看自
家身心,深覺佛說苦諦不虛,苦啊!這裡經文佛說「斷除諸
有,莫令增長!」,試問:我們想苦到何時?又,何時開始
大刀闊斧,何時真心覺悟,何時死心塌地啊?!
  我嘗向人言,佛陀的出現,佛陀法音之於世間,如陽光
之於大地群生,光照與熱力,暗夜得以驅盡,冷冽始有溫
熱;尤其猶如久處冰雪大地的黑暗中,群生受照觸後的終獲
光明與倍感溫暖。而法音甚至更如驚蟄春雷,能令生命萬物
振聾發聵,迷夢醒覺,潤澤新生!盼望人人殷重珍惜,發願
盡苦,萌菩提心,循佛正道,向覺向明,自照照他,邁向生
命圓滿!
  近日的冬日暖陽,特別是一波冷鋒過後,溫度才昇,騎
車在路上,時常可見那完全忘我地享受溫暖光照的狗兒,大
剌剌趴在道旁,一副不理會其他的自在樣子,我有時還得閃
牠一下,挺有趣的。人也一樣吧,這時候也能格外明白感覺
到光照的溫煦與美好!冬日還有暖陽,生命加油吧!!

13

30



苦受與樂受
3 文◎一缽

夠了!
  先讓我們澄澈寧靜地回到我們本來的呼吸,因為我們本
來就是一種會呼吸的生命,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不是
奄奄一息、氣若游絲,就是聲嘶力竭、喘息咻咻,我們其實
忘記如何保持生命本來的呼吸,也忘了呼吸本來的面目,但
是若無法保持這呼吸,坦然安坐下來也就夠了。
  先讓我們對生命保持一種不批判、不貼標籤也沒評語,
先全然接受無量因緣造就如此的「我」,喋喋不休的紛爭太
久了,也應該夠了。
  雖然每一剎那都是悟道的時機,但是我們不斷錯過,錯
過機會已經變成我們多年習焉不察的慣性,錯失如此多良機
也該夠了,所以禪宗三祖僧燦有言: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讓我們該大聲對自己說:夠了。

奇哉。
  與我們現代差不多,明末清初也是個新舊交替、充滿矛
盾對立的時代。
  身處其中的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忍不住勸他的
藝術家朋友們要「尊受」,也就是尊重自己的稟賦、感受與
知覺,其實石濤就是在談自身悽楚的困境,尤其是他出身明
朝皇室的血統,他的可悲可笑、無奈與掙扎,當然文字中也
透露出一絲他的不自覺的自欺與浪漫的浮誇(其實石濤傳統

14
得很,至少從目前可信的真跡看來,他的筆墨完全沒跳出元
四大家的藩籬,偏偏他又愛談創新)。


  「尊受」底下其實隱藏更深層的 :
「正念」,因為正念就是讓外境如其本 壞
來地存在。無論面臨甚麼,都要清晰地


正面觀照它,至少誠實面對自己一切毀 ,
譽、得失、違順、苦樂,因為在他那時 也
代的人經常不敢也無法表達自己(這點 要

也跟我們的時代差不多),動不動就戴

面具般粉墨登場,言必稱古人,講究無一筆無來歷,搞得大 情
家都僵化桎梏,自欺欺人。
  石濤受不了,他終於喊︰夠了!
  其實只要稍微觀照一下自己自以為是的「內心」與所謂
「外境」,就很容易發現內外渾然一體,法爾如是,內既不
是內,外亦非外,它們的關係很單純,也很奇妙,只是空性
同體一如。( 真正佛法核心其實一點也不複雜,相反的是,難
以踏入的原因只是太過單純,單純到難以置信。)
  大乘佛法對生命解脫的關懷,所謂緣起性空、萬法唯識
的議題,便是基於如此的實驗性的領悟而開始。沒有分別對
立,也找不到所謂正在看的「自我」,所以六祖慧能開悟時
也忍不住高喊: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對慧能而言,生命至此就夠了。
  修行人,通常會於此面臨三個向度的問題,首先是他自
身因緣存在的問題,其次是他在三世遷轉中的時間問題,還
有他所處十方圍繞的空間問題,世尊通常以「諸行無常」來
看待時間,以「諸法無我」來面對空間,最後談「涅槃寂
靜」來面對存在究竟難題,因為自身無量因緣與解脫,其實
超越文字的表達,也非心識可以觸及。

15

30
  早期阿含時代談到的「三法印」或「四法印」便是在坦

. 然面對如此的問題,甚至發展到後來的北傳漢藏佛法所談的

3

一實相法印也是在談這問題。
  其中「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諸受皆苦」當然是最
貼近日常生活的,用現代話說,就是人類所有知覺感受系統
中都隱含它的高度複雜、不可思議的逼迫性,口渴與飢餓會
逼迫我們,昏沉與迷糊也會左右我們,緊張使人戰慄汗下,
憤怒使人血脈賁張,你不知道為何你會渴望興奮,也不明白
何時你開始憂鬱不安,連晚上要如何做夢也神秘難解,更別
說突如其來的似曾相識或心血來潮。
  我們的感受並不是我們能主宰,雖然我們常自以為自己
在做選擇,但總不明白自己為何與如何選擇,我們就像棋子
搞不清楚背後操控它的手,而手又搞不清楚背後的心識,大
家在棋盤上奔馳競逐、爭先恐後,卻連下一步棋都詭譎難
測。
  我們對感受擅長分別,因此有向背順逆,所以有苦樂諸
受,樂之則貪,苦之則嗔,不苦不樂之時則癡,無論感受來
自是生理或心理,或是前世今生的宿業,最要緊的是「逼迫
性質」一直都存在,這就是世尊談到的「苦」。
  以究竟諦而論,心向佛法其實並不能使你保証永遠安全
無慮,也不存在這種護身符,許多禪宗或密宗的法門甚至要
逼人認識到無立足之地,事後看來,修行人通常要被逼到懸
崖邊,才能無懼地承認生命「諸行無常」,也在徹底絕望中
大死一番,方能活轉回來。當一個修行人說「受夠了」,這
通常是指他一種撒手痛快的捨棄,其實這是非常關鍵性的轉
折點,一個人如果不捨棄妄想,還妄想誤認有比較美好的地
方可以趨避追逐,他其實無法放鬆而安住當下,「正念」其
實就是安住當下,安住那不可住而無住生心,雖然每個轉彎

16
處都似乎很絕望,但也逼我們認識諸行無常,我們根本找不
到穩固的東西可以執著。


  有時我們也會淪成外道,胡亂找個吉祥物搞心外求法的 :
把戲,誤以為佛法是身外之物,一個讓我們信仰或依靠的東 壞
西。然而法華經說三界火宅,實無安身處,金剛經也說法尚


應捨,何況非法。佛並不是神,佛法既非信仰,亦非教條, ,
更無巫術或超自然,佛法只是清楚地指示我們的本來面目, 也
徹底認清楚自己是無常、無我而已。 要

  一切不是開始也沒有結束,完全體會無常的身心,應該

會消融在空性當中,他的中脈會柔化空明,因為轉八識成大 情
圓鏡智,他也不再夢想渴望,沒甚麼是該被保護或該把握
的,雖空亦非斷,雖有亦非常,他在淨土中洞悉到為何阿彌
陀佛與十方淨土的「身土不二」。

來吧!
  坦然坐下,面對苦受樂受其實是一個很有效的禪修途
徑,它可使修行人滋長出非常深遠綿密的正知正見,同時也
培養出正念三昧金剛力。華嚴經中的勝熱婆羅門邀請善財
童子到火坑就是這種例子,重點是善財童子不再逃避火坑的
困境,他坦然接受這樣子的「我」與「我的處境」,至道
無難,唯嫌揀擇,所以他心中應該只是安安靜靜地說︰「來
吧。」
  曾經有一滴水,它很害怕它會乾涸,但是它在費盡心
機、想盡辦法之後終於放棄了一切保濕鎖水的伎倆,因為乾
涸後,它在融入浩瀚大氣層與汪洋大海中,它忘記當初為何
要害怕。
  問題常在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只有感受它是問題時才會
想解決問題。

17

30



捨不得自己不好
3 文◎孔維勤

如今全世界都面對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嘯,
無人倖免於難,苦的人更苦了,
這時烏鴉鴉的天空有兩行字寫了因果:「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
人間的一切由「貪嗔痴」造成,
只有「戒定慧」收拾得了。

  四年前,我開了一家骨董店,因為喜歡老東西,喜歡歲
月留下的點點滴滴,我又性喜熱鬧,古董店裡金木水火土,
石雕玉器家具陶瓷器青銅器刺繡金銀器都有,因為喜歡,我
的名言是「老東西只有那一件,喜歡就好」,正因此,我有
了龐大的金錢負擔,也格外的知道「一文錢逼死英雄漢」的
現實,從天堂到地獄,我一直問我自己,是不是我貪心,但
我不是,我真的「愛」我買的每一樣古董,他們有高度的精
神性,作者完成了作品,沒有留下名字,千年百年埋葬的骨
頭都爛了,但是他們留下的一塊石斧,一張琴桌,一尊觀
音,一枝梅瓶,一手把玩的玉豬玉羊,都栩栩如生,一直活
在現在,我知道他們貼在我的心裡,他們留下他們最美好
的,成為千世子孫的瑰寶。
  我問自己,有一天我死了,我會留下什麼?
  仍然是,我個性強、任性、不在乎別人,我辜負的人
多,怨我的恨我的人也多吧,既留不下人家的懷念,更不用
說留下什麼東西,可以作為自己人生的結論,遺傳給一代又
一代。
  於是,外在的困境,讓我更往內耕耘,像暗夜裡搜尋天

18











俗話說:「平安藏古董,亂世買黃金」,經濟不景氣,古董業者必
是首當受到衝擊。

邊微弱的星光,這時我彷彿看見一位淋著汗水的老師傅,拿
著斧鑿一點一點,在堅硬的花崗岩上,把他心中救苦救難的
佛菩薩,用他最虔誠的心請出來,他的心是乾淨的,他沒有
名字,沒有名聞利養。
  我仍是俗人,長到這個年紀,仍然在「天生地養」與
「名聞利養」之間徘徊,可是總感謝老天給我許多學習的機
會,在天命之年懂得驀然回首,看自己走過的路,認識的
人,經歷的事,加上我的年齡,已有許多老朋友零星過世,
墓塚中的天地我不知,但活著的眼睛看見白日藍天,滋味一

19

30
杯好茶,與老友陶然共忘機的一盅清酒,真性情裡的談天說

. 地,與古人神遊,這一切,仍是活著的我喜愛的,這一切,

3

也仍是我人間的七情六欲與不淨的五根所有的,因
為過與不及,生命的好變成了不好,如果我知道不
好,我改過了,我知錯能改的心會把一切的不好都
變成了好的了。
  時間的每一天永遠會重新開始,我捨不得我不
快樂,因為我相信,生命的流水不會回頭,生命沒有人間的
輪迴,只有記憶擺盪的業障在那裡重複,只要一個生活的忘
情,一念之間的恍然大悟,一件生活的覺悟,一切的不好都
可以被寬恕,一切的辛苦都可以成為般若智慧,冰山的融化
不可思議,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人的天生地養,來
到世間的豐富,豐富自己也豐富別人的每一天,困境的迎刃
而解也一樣不可思議。
  「日日是好日」迎接了自在的心,像小河流迎向大海。
像春天的小樹芽接待陽光,化成了樹根裡的大日如來,像華
嚴海會每一個波浪的重重無盡,像佛前的摩尼寶珠,閃爍著
深不見底的奇蹟。
  越是年長,我清楚的人生原則是,把所有的思想放在生
活裡反省,把所有看不見的東西變成看見的,擺在手心把
玩,我要作人間的土地公與千手千眼觀音,土地呵護生命,
創造生機,千手千眼觀音每一隻手心都有一雙心靈的眼睛,
看得懂看得透,觸目所及,萬事萬物都看得歡喜。
  事物有一體兩面的智慧,中國文化的「太極圖」說出其
中奧秘,初期的佛經翻譯,把「涅槃」譯成「苦邊」,也是
一語道破:真正的快樂總在痛苦的旁邊,幸福與不幸是姐妹
淘,智慧也永遠從少不經事中出發。
  最近,我為錢所困,真是苦得深了,像是把自己重新洗

20
牌,四年時間,我經歷了士農工商的輪轉,從被人尊敬的杏
壇走下人群,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子曰」成為見錢眼開又為


錢所苦的「店小二」,禁不住憶起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安慰 :
前來訴苦的市井商人,傾聽他們被社會階級鄙視,夾雜著淚 壞
水與汗水之後,斬釘截鐵地稱呼他們是「苦行者」,商人的


修行是在服務的卑微中進行,所碰到的困難都真真實實,只 ,
有智慧和心量的超越才能面對,只有真正的苦才能碰觸真正 也
的心,才能體貼真正的智慧。 要

  如今全世界都面對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嘯,無人倖免於

難,苦的人更苦了,這時烏鴉鴉的天空有兩行字寫了因果: 情
「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人間的一切由「貪嗔痴」造
成,只有「戒定慧」收拾得了。
  因為身歷其境,做了四年古董生意的我首當其衝,我仍
然身在其中,充滿煎熬,可是店裡門楣一句清代印光大師的
「死」字──「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依
舊勉勵著我,弘一大師沁了水痕真蹟:「老實念佛」,成了
我過著苦日子的此刻,一盞喝進人間苦茶,在懷裡的暖意。
  我不是智者,日子仍在情感與現實中翻滾,因為老了,
因為經濟不景氣,人生震盪得更厲害,我依然無知,依然等
待明天,依然希望貴人相助,也依然軟弱,依然要每天鼓勵
自己堅強一點。
  因為多年教學,「信解」「行證」一直伴隨我的成長,
教學相長之下,我辦「益生書院」已經十五年,儒釋道的經
典一直說著,融入了學生的成長與智慧,對於孔子老子釋迦
牟尼佛的注解與詮釋,都加上學生成長過程生老病死的不同
經歷,一切智慧一再在生活中還原,我也在多年的教學與生
活見證中,看到聖人生命的藍圖,與生活幸福的暗夜明燈。
  回頭是岸,每一位古聖先賢都指向生活很真誠的自己,

21

30
都指向主體的個人,都說出頂天立地的自信,都要我們逆境

. 之來不要害怕。

3

  「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在經典的循循善誘下,我懂
了,所有經典的深深密意只有一個果實:我不怕了。再看人
事一番,滋味滿滿的,我告訴自己,只要這一時的錢關過
了,我要做個非常好非常好的人,學佛陀下山傳法四聖諦,
像耶穌傳福音,如孔子孟子莊子的民間講學,說盡人間,點
一盞燈。
  以前,因為眼疾而打坐治病,第一次禪坐有所體會,也
上過聖嚴法師初級禪坐的師資培訓班,我成了農禪寺第一位
教學初禪的老師。
  以後的因緣,讓我一直有機會在禪坐教學中認認真真的
觀照自己,在學生定心時也更加清楚自己是誰。
  最近,我的「禪坐班」又開始了,不同的是,這次的學
生只有我一人,我將易經與佛經結合,易經的生機變化中,
六根爻代表成長的六個次第,第一爻的「潛龍勿用」,是生
命的樹根埋在地底下的階段,地底下的暗無天日,辛苦的人
生耕耘,人間拂逆而來的考驗與挑戰,最苦時候,便像十八
層地獄,地獄中沒眼淚的驚恐使自己如同紙片一般脆弱,輕
輕一擊就破了。
  無間隙的苦海無邊,真的一點不容閃躲。
  我現在的生活,有一點地獄的感覺,像苦旱田地裡的一
枚種子等待發芽,目前唯一解救苦旱生機的方法,是自己在
地底下挖口井,因為痛苦的真實與存在,那麼深切,那麼刻
骨銘心,那麼跟自己在一起,於是,更要在人性深處,挖掘
出一灣感通天地萬物的生命活泉,這活泉不假外求,必須活
在每一個人受苦受難的心底深處。
  所以,我這次禪修的觀法,是觀「地藏王菩薩本願

22
經」,意念放在身體氣脈的「海底輪」處,觀想地藏王菩薩
身處地獄種種痛苦,卻能「苦而不苦」之道。


  我體會了地藏王象徵的故事,種子在地底下要生聚教 :
訓,要生根發芽,一切都在象徵痛苦的土壤中成就。 壞
  我的小小修行讓我釋懷,原來地底下的生機只是「回到


自然」,天地萬物皆生意,每一粒種子都有自己生長的故 ,
事,不必擔心,只要種子根底夠了,一旦生根發芽,就有 也
「天生地養」的奇蹟來到。 要

  發了新芽,冒出地面,生命進入第二階段,易經第二

爻的「見龍在田」,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成就「無量 情
光」、「無量壽」的故事。
  觀想地藏王菩薩本願經的一聲聲佛號中,有一天,我腦
海裡出現了一個「願」字,突然間我懂了,佛法以「苦諦」
做為人生覺悟的第一個真理,地底下的種子一定會發芽,只
要有願,每一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的希望與未來,每一天讓自
己更好一點,在每一件事做好一點,有心做好為善,小事必
成大願。
  如今,我在困境當中,外在的事情許多由不得我,我不
能做太多,此時默念地藏王菩薩的名字,真親切而且充滿希
望,佛菩薩成了我的同學也是好朋友,他讓我知道;人生每
一天每一時刻,都要有願,要有種子的本願,有願的人生,
偶有難處,天地都會幫忙,地藏王菩薩也會當仁不讓的護
持,因為在生命的道路上,他是前輩,如何能不疼愛後輩的
人生。

23

30



禍,未必是禍
3 文◎老拾 圖◎那豆

  我開車向來小心,自從12年前在高速公路上被追撞後,
更小心了,但,小心不一定不會出事。

小心也會出事
  那日,與友人相約,開車赴會,行經台北羅斯福路古亭
附近,遇紅燈而停下,排入靠近內側車道的怠速車陣;轉換
綠燈後,前車一輛輛開始啟動前行,此時,我習慣從後照鏡
觀看後方車況準備前行,就在此時,鏡中出現一台機車,
飛快向我接近,機車向來靈活,原本我並不在意,想它接近
時,必然會轉向而去。不過,當它逼近到一個距離後,我發
現情況不對,從前我也曾以機車代步,知道這樣的速度與距
離已經很難閃開;前方車輛還沒移動,我避無可避,那瞬
間,只能打方向盤讓車稍向左移,給後方騎士爭取多一點閃
避空間,幾乎同一時間,我聽到巨大的撞擊聲,該來的終究
還是沒能避開。然後,我看著那台機車從我右方搖擺而過,
一路斜行滑向路邊停了下來。
  從撞擊的力道與碎裂聲,我判斷車體受傷不太嚴重,但
右後車燈應該受損。我將車駛靠路邊停下,下車檢視,一切
狀況不出意料。新車剛買還不到一年耶,我心中開始出現懊
惱……。於是走向機車,騎士是個少年,他仍驚魂未定,
抬起兀自滴血的左手,無頭蒼蠅般地四處走動,我向他說:
「你撞到我的車子……」他連聲說了數句對不起,但顯然他
仍因手指被燈罩刮傷滴血而緊張,四處找水清洗未果,或是

24











有些內疚,幾乎不太看我。而我看著他的慌亂,心生憐憫,
決定不予追究,但仍想趁機告誡一番:「不讓你賠了,以後
開車不要太快,知道嗎!」他仍然只是連聲說謝,緊張的情
緒仍然未能平復。
  看著肇事者驚駭的表情,讓我想到12年前那次事故,那
是從南投北上回來的途中,行經造橋收費站前,車陣開始回
堵,一輛輛車依序緩行停下,就在我停下後一兩秒,後方遭
到撞擊,巨響與撞擊,嚇醒了後座的家人,原來是我後方車
輛跟著停下後,他後方的車輛卻沒及時停下,撞到了他,而
他則間接地撞上了我。肇事者是個女孩,在警局裡,她顯然
因為過度驚嚇,筆錄時,斷斷續續地就沒能控制情緒停止哭
泣。
  好了,話說回來。人生難免意外,意外總在計畫之外,

25

30
最教人心煩難耐,但碰到了,也只能耐心以對。那日我不和

. 那機車騎士追究,應該還有另一原因,因與人有約,不想耽

3

誤太多時間,在雙方無大損失的情況下,以金錢(修車)換
取時間,我認為值得。

這樣的結果已是最好的結果
  學佛之後,我知境界來臨,正考驗自己的修行,於是一
再提醒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能維持著正知正念。由於出發
得早,儘管發生這個事故,我依然準時到達。但在到達前,
我漸漸調適心情,並告
誡自己,不和友人談論此
事,一來不想在心情完全
平復前談論此事,以免陳
述偏頗;二來無須將這不
好的事沾染給朋友。
  回到家中,我和家
人敘述這場無妄之災(未知三世,豈知真為無妄?),並不
斷安慰家人與自己,如果該要發生這場災難,這樣的結果已
經是最好的了。試想,如果機車正面撞上,車子承受的撞擊
必定更重,不說我的損失,那騎士恐怕將會受傷更重。即便
仍然維持如今的擦撞,當時路面甚寬,有幾線車道,時有車
輛行駛,在騎士搖擺滑開之際,後方若追來一輛車子,撞上
機車,事態更是不堪設想。總之,這樣的結果已是最好的結
果,感謝上天,阿彌陀佛!
  我原本就和車廠約了做定期保養,過年前業務繁忙,車
廠給我的時間是事發後的隔兩天,我想,那好,到時就一起
修理吧!內人突然想起了文忠(文忠是承辦我們買車的業
務,人很熱心),要我打電話給他。我本想這事和文忠有什

26
麼關係,別去騷擾他,但不願拂逆內人,還是撥了電話。文
忠大概了解了狀況,告知我新車保險剛好就在即將到期之


前,他可以幫我開去修理車燈,順便連保險桿也換掉,加上 :
一年來車上的大小刮痕也一併處理,再開回來給我,順便辦 壞
理續保,並把他的車子留下來讓我代步。此時我才想起當初


買車保險也是由他們公司承辦。兩天後,就在我們準備南下 ,
高雄過春節的前一天,文忠把車開了回來,就像新的一樣。 也

壞事也能喜劇收場 好

  世事變遷真是奇妙, 發生了一場車禍,換來的結果是 情
不必開車去枯等保養,車子因而煥然一新,車險的續保也完
成了,而這些都剛好在新春假期前完成,讓我能在假期開著
「新車」攜眷遠遊。 我便想「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
伏」,福禍本來相倚,境界發生,原本以為壞的事,也可能
喜劇收場,因此,面對逆境來臨,不必急著憤怒悲傷,更不
該擴張負面情緒, 若將逆境視為消除先世罪業, 如金剛經
所云:「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
罪業,即為消滅……」, 遇事平常心以待,無論境界如何,
都視為所應得的最好結果。況且,吾當謹記《地藏菩薩本願
經》的一段話:「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
益。」世人求神問卜、趨吉避凶,即便當真靈驗,或許能避
一時之災,卻也可能影響了災後的大好因緣,何必呢!
  於今想來,當日還有許多做得不好,例如事發當下雖不
計較賠償,仍有些埋怨肇事者,是以嚴正告以:「日後別開
快車 .」等語,如此缺乏同理同情之心,他未必聽得進去,也
說明我「忍辱」功夫還差得太遠。我更該關心他的傷勢,協
助就醫善後,施以「無畏」,於他於我才是最好的受獲。

27

30



窮開心
3 文◎胡慧玲(專欄作家) 圖◎徐桐

  總編輯來電邀稿,說這期做《壞日子,也要好心情》專
題,囑我寫一篇〈窮開心〉。
  她說:「看到這題目,就想到妳;看到妳,就想到這題
目。」我說多謝恭維,但願以後有榮幸寫〈富開心〉。
  2008年的金融風暴,報載某公司老闆財富縮水一半。S
很高興的評論道:「哇,那我和台灣首富之間
的貧富差距變小了。」像我這種對經濟事務
楞頭楞腦的人,也知道《紅樓夢》裡劉姥姥
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從冥王星掉到
海王星,離地球的我們,還是很遠、遙
遠、極遠。
  T則說
他「破產」
了,果決認
賠出場,大
半 年 損 失
2100萬元。
融 資 結 清
後,每個月只餘五萬
元可花,他說,不夠以前
一個晚上的開銷。可憐老
娘我,大半輩子胼手胝
足還沒見過2100萬長什

28
麼樣。
  在這個經濟學家形容為「可怖到無從預期的大蕭條時


代」,寫窮開心這題目,難免招惹「不知死活」之譏,或者 :
瑪麗安東尼皇后之誚。畏人言如我者,皮先繃緊著等。 壞
  《讀者文摘》有則笑話。小學課堂,老師出了個作文題


「窮」;一名富家子的作業如此寫著:「我們一家人都很 ,
窮,爸爸很窮,媽媽很窮,管家很窮,廚娘很窮,保姆很 也
窮,司機很窮,園丁很窮……」 要

  依我的想像,在貧窮線以上,窮或不窮,大致是相對

的。國中同學J是高科技業總經理,她悲憫我年資如此之久 情
薪資如此之低,說:「妳的薪水,哎,比我的助理的助理,
還低。」但在NGO界,我所識者,大多以這種微薄的收入,
過著高質感的生活,雖朝不保夕,也沒有把「窮」字刻在額
頭。
  回想起年屆半百時,我突然心生恐慌,想說年紀越來越
大,賺錢能力越來越低,又沒有退休金或十八趴,如何養
老?我心虛虛的請教金融界友人,有什麼理財方案可以趕進
度。友人上上下下打量了我一番,很殘酷的說:「太─遲─
了,遲了二十年。」我為此沮喪了兩三天,之後決定,一如
既往五十年鴕鳥般埋首沙中過日子。反正亡羊補牢已經太遲
了。
  遂以馬太福音的話自勉:「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
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
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
這花一朵呢!……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
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以前上數學課,畫兩條垂直線,分四個象限。對應到如
今的處境,不外乎窮開心,窮不開心,富開心,富不開心。

29

30
所以,我的開心,宛如半夜吹口哨過墓園,乃不得不然。又

. 像孟子說的,予豈窮開心哉,予不得已也。

3

  友人甲認為我的生活不可思議,像城市裡的尼安德塔
人。我十年沒上美容院和百貨公司,出門主要騎單車或走
路,可以日復一日吃饅頭、刈包、水餃裹腹,曾經三年沒買
衣服、四年沒離開台北,自以為樸素無華且樂在其中。但友
人乙,──她是那種胸罩穿到打補釘的女子,勸我戒奢侈。
我不恥上問:「嗯,我哪兒奢侈了?」她歪頭想了半天,
說:「妳塗指甲油……」
  對。春天來到,我每每在十隻手指外加十隻腳趾,塗上
鮮艷嚇人的顏色,穿上涼鞋,花枝招展好比酒家女。我確實
有很多奢侈習慣,喜歡的物件,往往紅橙黃綠藍靛紫通通買
下來。去年生日,小友送我一頂布帽,難得我這大餅臉兼
小平頭戴起來,既美艷又保暖,隔天火速到誠品的蔣文慈專
櫃,暴發戶也似地說: 。
  說到生日禮物。40歲那年,我早早厚顏公告周知,渴望
的禮物有三,其一,珍珠耳環一付,其二,現場看溫布敦網
球賽,其三,山普拉斯陪我共進燭光晚餐。
  結果,結果呢,我收到許多付珍珠耳環。友人丙則自動
請纓佩戴山普拉斯的面具陪我吃飯。又某日,我在辦公室瞎
忙,叮咚叮咚有人掀門鈴,我去應門,見一陌生女子端立鐵
門外,臉上掛著神秘微笑,自稱是某某某的總管,遞上一封
厚厚牛皮紙袋。我忐忑不安拆開,紙袋裡是台北─倫敦來回
機票,一疊美金,一張紙條寫著「恨只恨我沒有山普拉斯的
容顏」。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始終記得那一刻,記得閱讀紙條後
的狂喜,以及時不時襲來的、無法抑遏的傻笑。終究含淚退
回禮物,不是因為高風亮節,而是六月中七月初的溫布敦網

30
球賽正值辦公室旺季,忙到上火,根本走不開。但在心裡,
這份重禮,我百分之百領受了。


  前幾天, 51歲大壽,我下廚辦桌請朋友。隨著年歲增 :
長,羞恥心也增長了,我再度公告周知,「懇辭花圈花籃壽 壞
禮」,且大言不慚的補上一句「嗯,因為樣樣不缺」。


腹語是「反正,缺的都買不起。」友人丁死心眼,殷殷追 ,
問,到底缺什麼的? 也
  嗯,比方說,半山林間的小屋。阿貓阿狗在雜木林內跳 要

來竄去,都吵不到鄰人。石壁爬滿紫藤和金急雨,前庭有兩

株大樹,繫著吊床,供夏日打盹。深夜可以眺望遠方的星星 情
點點,是北海的捕烏賊船。後院有25米長的游泳池……
  友人喝令我住嘴。
  幾年前,樂透正式發行。友人們茶餘飯後強迫症似的討
論如果中了大獎要如何如何。真奇怪,我們不買彩券,卻本
末倒置、煞有介事的交換意見。阿娟以一種好聽又不跳針的
語調誦詩:「我要到南太平洋買一座小島,僱十名愛奴…
…」夢囈中完全忘了環保和人權問題。
  光說不練,壯志似乎已酬。好像電影「深喉嚨」,窮如
我輩者的性感帶,在喉頭,在舌尖,講一講就有高潮了。
  友人戊是億萬富翁,春夏秋冬各有行館,為了看美術
展,特地在曼哈頓添購房舍。她言若有憾的對我說:「妳,
不知道我們有錢人的痛苦……」我一陣哆嗦,彷彿內心深處
的幽微已被識破。
  窮雖開心,說到底,我真的很想知道,也很想親身體驗
「有錢人的痛苦」呀。

31

30



新春運氣
3 文◎李鳳山(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苑師父)

攝影◎連慧玲

當我們覺得身體虛弱,或是運氣不好想改變時,
不必去想外在的現象,
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鍛鍊氣機,
也就是要好好的「運運氣」,把氣運順、運通、運強。
氣機沈穩暢通,所有事情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下,
甚至當我們的修為鍛鍊到某種程度時,
自然會發現「運氣」與「命運」,
其實都是靠自己把握,而不是被別人掌握。

  我們常聽人說:「我今天運氣不錯」,或是「我今天運
氣不太好」。要想有好運氣,從中國養生修行的觀點來探
討,凡事不假外求,反求諸己,自己一定要懂得如何「運」
氣,才能掌握人生的運氣。
  有一回我到崔玖教授的實驗室去做氣功實驗,參與實驗
的是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小姐,從經脈儀的診斷結果,看出
來她全身十大經脈系統的指數偏低,除了心脈之外,都在平
均值以下,尤其循環系統指數低於平均值相當多,顯示她的
循環非常差;而心脈指數高於平均值,顯示她的心思容易焦
慮緊張。整體而言,這位小姐的身體狀況非常不理想。但是
經過我為她運氣十分鐘後,這位小姐氣虛的現象完全改觀。
不但臉上出現容光,走路胸也挺起來,腳步也輕鬆了,臉上
更是出現燦爛的笑容。當工作人員再次為她測量經脈指數,
發現她所有指數都完整、而且完美的停留在平均值50,達到
一般人也難以達到的平衡狀態。這就是「運」氣的實際效
果。氣一定要「運」,才能改變氣虛的現象,也才能改變我

32










們的運氣。

  當我們覺得身體虛弱,或是運氣不好想改變時,不必去 情
想外在的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鍛鍊氣機,也就是要好
好的「運運氣」,把氣運順、運通、運強。如此一來,氣機
沈穩暢通,所有事情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下,能順遂的解決
處理了。甚至當我們的修為鍛鍊到某種程度時,自然會發現
「運氣」與「命運」,其實都是靠自己把握,而不是被別人
掌握。
  在此季節銜接變化之際,更需要好好運氣,才能將一整
年的好運氣培養起來。許多人遇到突然的氣候變化,因為上
季不接下季,於是造成上氣不接下氣的反應,使得身心難以
協調,影響了情緒,而忽略照顧身體,於是特別容易生病。
  春天要注意防範三種病症:風、邪、毒。什麼是「風」
病?冬春交替之際,氣候變化無常,最容易發生「中風」現
象。「中風」有兩種,一種是關節中風,會讓人動彈不得;
一種是腦部中風,會讓人不省人事。所以在春天,要特別做
到「避風如避箭」。
  什麼是「邪」病?邪,就是心生邪念。凡是對別人有成
見、偏見,都是邪;只要不仁、不善、不正,也是邪。現代
人常生一些怪病,甚至有些小孩也生老人病,這都是心念不

33

30
正,以致於邪氣上身的結

. 果,不可不慎!

3

  什麼是「毒」病?毒
從哪來?春天容易胃口大
開,吃東西要特別注意,
以免病從口入。春節期
間,很多人喜歡吃大魚大
肉,可是很少人會去了解
我們所吃的肉是怎麼養出
來的,有些雞養到最後,
眼睛看不見,啄子退化
李鳳山師父教孩子練氣養生
了,毛全部脫光,翅膀
也沒了,我們吃了這種雞,怎麼可能不生病呢?如果發現自
己的孩子懶洋洋的,叫也叫不動,精神不集中,整天癱在家
裡,跟養雞場的雞沒有兩樣,就要想一想,這是不是「病從
口入」的結果啊!
  春天養生慎防「風、邪、毒」,但如果沒有確實的鍛鍊
方法,還是很難防範。練氣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轉換,將冬春
二氣與自己體內的氣融合一體,達到身心完美的協調。這個
時節練氣最容易增長功力。如果實在不懂得練氣,早上起來
散散步,也能達到天人一氣,打成一片的效果。
  許多人隨著時間,漫不經心的過著,年紀小的,只懂得
追求狂歡、放縱,宣洩壓力;年紀大的,愈活愈意興闌珊。
年復一年,這樣的生命缺乏意義,也容易發生問題。所以,
我們在每年的開端,都要問自己,是「老化」了一點,還
是「老練」了一點?在新春時節,真切的自我反省,重新整
理,再度強化「運氣」,使「氣」愈「運」愈通,愈「運」
愈順,才能使氣象煥然一新!

34
不景氣,也要快樂 專
善牧基金會執行長吳美麗◎口述 淨雨◎整理、攝影 題




  世事是變動的,經濟也是變動,不景氣是必然會出現的

結果,一切都在變動,正如佛經上所說,一切如夢幻泡影, 也
如露亦如電。過去追逐金錢遊戲的人,大起大落後,正可從 要

此看到人生的虛幻,重新思考存在的價值。

  長久以來都只關心自己食衣住行享受的人們,一開始很 情
難放開胸懷,觀照外面的世界,但一直考慮自己的狀況,
常會愈走愈狹隘,腦筋怎麼都轉不過來,將眼光往外投射
出去,是需要練習的。這時,不妨假設自己明天生命就要結
束,要與世界告別。以前忽略未做的事,未說的話,未道歉
的人,人生重要的事、深層的意義,經由直切的觀照覺察,
漸漸就浮現了。
  當外在的世界快速變動時,有些事還是不變,親情、愛
情、信仰是不會變的。找時間,去關心一下久未問候的父
母,與孩子互動交
談,與生命中重要
的他人說說話,都
是該做的事,現在
通路很多也很便
利,電話、寫信、
E-mail、MSN都可
以。
  過去為了拼經
濟,過度交際應

35

30



3

酬造成過度老化的身體,這時,正可修養生息,放慢生活步
調,以樂活的方式生活。食的方面,利用住的空間,種點蔬
菜,自己種自己吃,可活動筋骨,也可吃得健康,種得多時
還可與親友分享;交通工具則不妨多利用時尚、健身又環保
的腳踏車,四處走走看看,省交通費還可健身,便宜二手的
腳踏車很容易取得。
  這段時間很難熬,時間多,工作少,正好可找件自己有
興趣的事,去欣賞這個世界。看看書、戶外旅遊、聽音樂都
是不錯的方法。同樣的花費也不多,愛看書的有圖書館,愛
看電影的有二輪電影院、HBO,音樂方面則有二手CD店,
網路上還有付少許費用可合法下載的通路。或者,藉此機會
沈潛,好好進修,認識一下你的信仰,讓心靈更提升。

36
興趣是快樂的良方 專
文、圖◎淨雨 題




  不景氣的年代,有工作可做是一種幸福;若工作正好與

興趣相合,就更完美了。熱愛攝影的我,大學畢業後,就找 也
到一份與攝影相關的工作——賣攝影器材。這對於當時的我 要

而言,可是個天大的福份,因為家境普通的我,能接觸高級

相機的機會並不多,工作櫃台後面的陳列牆,有各大知名品 情
牌的高級相機,各式鏡頭、配件一應俱全,還有價值數十萬
元的金相機,隨時都能看到摸到,店裡沒進貨的還可請代理
商送過來,大大的滿足了這個攝影愛好者的心靈。
  每天接觸學習,勤讀資料、雜誌,一年過後,我也成了
照相器材銷售專家,每台相機的特殊功能、色彩偏向,發展
歷史,我都如數家珍。最重要的是幫客戶把說明書讀通,在
銷售的當下清晰明白地快速講解,讓顧客在二十分鐘內了解
絕大部分功能,客戶們很肯定我的努力,銷售業績自然好,
我的薪水也跟著水漲船高,以往買不起的高級相機及配件,
一一添購。但我一點也不快樂。因為工作時間長,生意好時
又得配合加班,等到輪休時,我只希望能好好睡一覺休息,
我心愛的相機、鏡頭全都躺在電子乾燥箱裡,不見天日。日
子久了,心都發霉了,連工作的熱情也快消耗殆盡。
  上班成了例行公事,為了維持生活賺錢。每天,我仍然
站在櫃台前,向愛攝影的顧客們詳細介紹每一台相機及鏡頭
不同的特色及優點,鼓勵他們多多利用時間外出去拍照。有
天遇到一位客人遲遲無法下決定,是否要花兩個月的薪水買
一支長鏡頭?我問他,一年投資多少錢在自己熱愛的興趣上

37

30
呢?他一時陷入沈思,但僅僅三分鐘,他就決定要買下那一

. 支價值不菲的鏡頭,眼睛裡閃耀著希望的光芒,那神情至今

3

令我印象深刻。在那一刻,我被他感動,也被他考倒。因
為我的內心,也拋出了個問題問自己,一年中,我花多少時
間,在我的興趣上呢?我也茫然了。
  從那次以後,我努力克服各種困難,重拾相機,在工作
和興趣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而且,我又新培養了一個新興
趣——種植物,這讓我活力大增。我先從最好種、最短時間
可以看到成果的植物開始,我選擇了種菜,但我不用傳統
土耕的方式,採用水耕的方式來種蔬菜,半浸泡在水裡的種
子,會吸收水盆中的養分,倒立水盆旁的水瓶,則會自動補
充水分,每一到兩周加一次水就可以等收成了,完全不用擔
心忘了澆水。可愛的小白菜果然一點都不辜負人,一周後就
可以看到小芽了,接著一吋一吋地往上長,但不知為什麼長
到二吋大就突然枯死了,連續失敗三次,後來才發現南台灣

聖女小蕃茄已結果

38
的太陽太烈了,
幼芽受不了高溫


被曬死了,最 :
後,加了過濾陽 壞
光的黑網,小白


菜終於順利成 ,
長,第一次收成 也
時,自己都很感 要

動,重要的是還

可與家人分享。 情
  後來又用土
耕的方式,種了
地瓜、香菜、辣
椒等蔬菜,每天
上班前為植物 香菜已可收成了

澆澆水,看著它
們努力地成長,自己也充滿活力,而且花費極少,一包種子
二十元,一百元就能買到五種不同蔬果的種子,有些菜我就
用盆栽來種,很便利。種了三個月後,我開始種馬拉巴栗、
雪茄花、變葉木、玫瑰等植物,單是玫瑰就有十個不同的品
種,愈種愈多,最多時有一百多盆,家裡樓頂幾乎全種滿
了。
  現今,我已離開銷售器材工作十多年,成為一個工作收
入不太穩定的自由工作者,但在那時培養栽種植物的興趣,
如今仍在,成為我心靈穩定的力量,在家裡前院那個榻榻米
大的小花圃裡,我種了香菜、九層塔、薄荷、還有十株聖女
小蕃茄,它們都如陽光般的燦爛,是我內心的快樂泉源,誠
如老農們說的,土地永遠都不辜負人,只要你耕耘。

39

30

安靜美麗的行者


3 文◎楊銘塗 圖◎聿瑩

作者簡介: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兼任老師,曾任該系系主任暨英美文學
研究所所長.,任內舉辦3屆「國際生態論述會議」,目前著書論文都和
生態文學有關,近年研究領域觸及佛學思想的探討。

莎昆妲蘿

你以花之絕姿

天賦的無匹野性

色之剔透晶瑩

質之純淨新清

光臨人間

驟然

天地順著你

成長為一片樸素

行者淨鏡恆常

中慧秀外

越安靜越美麗

40
莎昆妲蘿

你以狂熱的青春


強烈的自然表現 般

愛恨於本能當下 講


旋即

淨化如一道晨光

浴火重生

以無蔽的心性

上下自然和人間

苦行,苦行

綻放而入空靈

你以女性的

生態般若

融解父權及業力

的無明羈絆

驟然

逆情和順境

同時和諧

轉化為空谷幽蘭

於合歡的深湛

41

30
莎昆妲蘿


第 不屑禁錮於等閑
3

你躍出中央的幽暗

以皎然獨立之沉穩

依循著

摧朽的自由淨空

作堅貞的伸縮

驟然

十方氣流迴旋

新生於焉迸現

離心和向心

落入點點紅塵

而成詩

42
註:莎昆妲蘿(Sakuntala)是印度劇作家加里陀

莎(Kalidasa)筆下的女主角。她本是一苦行者和

林澤仙女曼娜 (Menaka)的結晶,因故(無常因


緣)被棄置於草地,旋即為隱士甘華(Kanva)所收 般

養。因自幼在山林中過簡單的生活,整天和鮮 講


花小鹿為伍,本質又漂亮純靜,乃成為自然力

道下最天真浪漫的傑作。一日和國王杜史安多

(Dusyanta)相遇,雖矜持,卻自然地享受本能的

慾火。春光撩人後,因無明業力外因(以杜瓦

薩的詛咒為例)干擾,而見棄於國王 (亦即生態

中父權的代表)。因一本自尊,不願入困深宮,

在母親(仙女)的協助下,於激光中入進淨土,一

個比天界還愉快的地方 (a place more delightful

than heaven)。返樸歸真,秉賦真如,不記恨皇

室的罪惡,以安靜、堅定、忍耐、寬恕、與慈和

撫育孩子長大。種善因得善果。國王不久終於從

不合理的業力和體系中甦醒,感念過往的那段情

緣,在替天界滅邪道,成就功德後,對莎昆妲蘿

悔過。兩人在聖者馬律基 (Marica) 的祝福下,

在人間共同成就善業。在劇中,莎昆妲蘿,其

實就是穿插於天界、人間和自然的生態育生本

我 (Greening Self)。我曾在三芝鄭氏陶藝家的一

塊陶盤上,看到這個本我的自然詩意凝聚蘊斂其

中,迸現出靈秀的塵世天國之花。止觀中,花朵

的氣質酷似絲塵不染的莎昆妲蘿。乍然入化境,

精神上的生態之美,一層層的在盤中的深湛中呈

現出來。

43

30


學生族群的憂鬱症

3 文◎大願法師

  時代急速變遷,面對外界環境所帶來的沉重壓力,造成
人們內在心靈的不平衡,失眠、焦慮、緊張與空虛感也不斷
地增加。繼而產生了愁煩、失眠、憤恨、傷心、痛不欲生…
…等精神疾病的問題。
  憂鬱症,往往被當作是一般的壓力反應,或者認為只是
患者的意識企圖達到心理上的需求而已,而忽略內心已經產
生憂鬱的症狀了。
  憂鬱症患者分布各年齡層,女性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男
性的兩倍。多年來,筆者接觸不少有此傾向的學生族群。起
先,父母都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此症狀的事實,也想不透
自己的孩子為何會有此病症。一般父母都以為憂鬱症是因課
業太重所引起的,這種現象是短暫的。然,當他們發現治療
無效,孩子的病症日趨嚴重時,才開始緊張,四處求醫。
  憂鬱症,初期可借心理治療或輔導來改善;若仍無效,
則必需服用抗憂鬱劑來補充、調整心理壓抑所造成的腦神經
傳導物質的不平衡。舉例來說,正常人對悲痛的反應,激情
過後,很快即可恢復正常;而憂鬱症患者卻深陷在悲情的漩
渦中,無法跳脫出來。
  罹患憂鬱症者,個性大都以內向者居多。時下的父母,
為了生計,日夜奔波忙碌,鮮少時間與孩子互動。父母都認
為,自己的孩子從小乖巧、聽話、會讀書,長大了理當如
此。孰料,由於文明科技的進步,反而帶給不少學生身心成
長的障礙。多有成就,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相對可能也

44
加增憂傷!
  多年來,筆者曾與多位患有憂鬱症狀的學生交談過,發
覺他們的病因,與青春期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的父母,大都


忽略了孩子在這段期間所發生的改變,又禁止孩子與異性朋 菩
友交往。他們認為,孩子一定會乖乖聽話的。 薩

  也曾與多位患病孩子的父母溝通,反問他們,當發現自 處


己的孩子成績莫名其妙地退步了,可曾仔細追問原因?發現
孩子行為異常時,可曾到過學校與老師詳談?或問問同學?
可曾好好地與孩子溝通,問題到底出在那裡?等接到學校通
知孩子出事或遭退學處分時,才知事態嚴重,四處求助,求
神問卜,花了一筆冤枉錢。然,孩子的病卻未見好轉,甚至
更趨嚴重。經雙方溝通,透過宗教心靈輔導,有多位同學才
獲得改善並脫離了憂鬱症。
  日前,台中楊居士陪同他高中時代林姓老師夫婦及女兒
上山。談話中得知,十五年前,他們移民加拿大。女兒讀大
二時發病,不得不休學搬回台灣。筆者與林老師夫婦溝通

45

30
後,再與他們的女兒交談。在地藏院時,他女兒情緒穩定,

. 頭腦清楚,互動良好。下山前,筆者建議他們,有空常上

3

山,多談談;回家後,多鼓勵女兒,告訴她必須打開心結,
走出陰霾。父母親是無法一輩子照顧她的,自己必須學習獨
立生活……。
  一星期後,吳居士帶了她同事夫婦及就讀高一的女兒上
山。筆者得知,孩子今年暑假連續參加兩個營隊。回來後,
人變得呆滯、恐懼,出現幻覺、幻聽、失眠等現象。就醫
後,症狀仍未見改善。
  與孩子交談中,發現她心防嚴密。但,當觸及她生活上
的點點滴滴時,卻又十分敏感。在上、下午二次的談話中,
她的精神、反應還算良好。孩子對這段期間延誤的課業,十
分在乎,一再反覆地詢問要如何補救。
  談話中,她母親提及營隊隊長王某,孩子的情緒頓時失
控。經她母親詳述後,筆者研判,孩子在參加活動時,被營
隊隊長傷了自尊,引起情緒激烈的反彈,演變成精神崩潰。
  筆者以《箭喻經》為喻,勉勵孩子。眼前最重要的是先
拔除毒箭,不必追問毒箭是誰射的?是誰造的?是甚麼材質
做成的?是從甚麼方向射過來的?等病情穩定之後,再回過
頭來加強功課。
  看見孩子露出難得的笑容,筆者指示她的雙親,這段期
間對孩子要有耐心,希望孩子很快就能恢復正常。日前,吳
居士上山,告知筆者:她同事的女兒已恢復健康,正常上、
下學。聽後,筆者甚感欣慰。
  筆者祝福他們,希望佛法能度化他們,提升他們的自信
心。正常規律的生活,可以減輕身、心壓力,改善憂鬱症的
症狀。

46
甚麼事情都沒有意外
電影「功夫熊貓」觀後感
文◎明文 





  「甚麼事都沒有意外」這一句 處


話,在龜長老正要指定飛龍大俠的
人選,忽然,熊貓從天而降,手指
恰到好處指向熊貓,從那一刻起,
龜長老相信這是熊貓的因緣福報,
也試圖平撫眾人對熊貓擔任飛龍大
俠所產生的詫異與迷惑所說的話。
  熊貓一如凡人,縱然心中有大
志,想成為行俠仗義、武功高強的
大俠,殊不知因家業的麵店繁忙而
操勞不已,他每天忙著幫父親照顧
麵店,從煮麵,送麵,到送往迎
來,看透人生百態,當煩惱來時唯有拼命吃,才能讓自己沉
溺在縱慾中,暫時擺脫心中的無明與煩惱。
  所以當兔師父要接受平凡無奇,又絲毫不會武藝的熊貓
成為天下第一的飛龍大俠時,他簡直無法按捺心中對熊貓一
無是處的輕蔑,甚至唆使徒弟們毫不留情地修理熊貓,希望
讓熊貓知難而退。畢竟飛龍大俠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將之前
兔師父所調教出來,因心懷惡念,無惡不作的徒弟再繩之以
法,就在惡徒脫獄而出,即將來報復兔師父,以奪取飛龍大
俠的秘訣之際,飛龍大俠也必須負起清理門戶,維持天下正
義的職責。
  受盡折磨,被眾人毀謗羞辱的熊貓,不但將麵店的看家

47

30



3

本領拿出,煮津津有味的麵給眾人吃和大家套交情,並且在
被眾人百般愚弄之餘,躲起來拼命地找東西吃,讓自己忘卻
現實所遭遇的苦楚。就在一次因緣際會,熊貓為爬到櫃子最
上方拿餅乾充飢,竟無師自通地攀登高處,一手扳櫃子,另
一手拿餅吃,這讓本來對訓練熊貓已束手無策的兔師父,忽
地福至心靈為兩人同時找到生命的出口。
  就在亡命之徒脫獄即將前來報復的時刻,龜長老仙逝,
飄落的花瓣隨風而逝,卻化為堅定的意念告訴兔師父,任何
事情都沒有意外,不但人生所發生的事情是如此,飛龍大俠
的人選選定亦是如此。最重要的還是要兔師父放下心中對熊
貓的偏見,以平等心對待,根除心中的疑惑,去除心中的雜
念與妄想,適時轉念,堅定信念,並且一定要相信熊貓可以
成為飛龍大俠,那麼所有的事情就會如心所願來成就。
  長老的話語歷歷在目,訓練熊貓的工作卻百般艱難,於

48
是兔師父帶著熊貓爬過山來到仙境,擺脫傳統武功訓練的束
縛,量身為熊貓嗜吃的特質因材施教,也就是以食物做為誘
餌來訓練熊貓。熊貓為了能讓自己一餐飽一頓飽,不惜任何


代價,也不管兔師父再怎麼刁難,再怎麼苛刻,就是想辦法 菩
閃躲避繼而攻奪搶才能換來食物吃,在一次又一次的訓練 薩

中,不管再怎麼辛苦狼狽,再怎麼難堪疲憊,為了填飽肚 處


子,為了有好吃,他花盡心思,也飽受苦楚,慢慢地從花拳
繡腿,暴力搶奪,到巧妙閃躲,以智取勝,進而他懂得察言
觀色,靈活運用,當他以堅定的心念不斷地被磨練,竟不知
不覺中,將吃的藝術開拓另類武學,直到將武功練到爐火純
青收放自如,懂得放下自在,不再為吃而吃。儘管到最後可
以神來一筆以智取巧獲得食物,但心頓然清涼,懂得兔師父
他的苦心和教誨,當下更以謙卑與尊重,誠心起敬意承讓,
並誠心悅服地禮敬兔師父,做為一位徒弟虔誠心的禮敬。
  就在熊貓通過兔師父的武藝檢定,即將接受飛龍大俠的
祕笈,晉級到天下第一的層級之際,無字天書的祕笈讓熊貓
心生膽怯,不知如何迎敵,此間兔師父因叛徒追擊不幸往
生。心中感到灰心而沮喪的熊貓,只好回到麵店的家,在得
知祖傳秘笈也同樣是甚麼都不加料的熊貓,才真正明白,原
來所謂的祖傳祕笈,就是當下的因緣,觀機逗教,隨機應
變,當靈感來,有了自性的智慧,就懂得如何因應。同樣的
在遇到武功高強的叛徒也是一樣,危機即是轉機,唯有心安
定,產生自性的智慧,自然神來一筆懂得對招拆招,任何攻
勢,任何招式一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下以
智慧破解,化解危機。
  一理通,萬理徹,當熊貓明白祕笈的道理,自然信心百
倍,當有了堅定的信念,就能以智慧迎敵,化解危機,最後
終於擊敗叛徒,伸張正義,恢復了天下的太平。

49

30


動口不動手

3 文◎莊昇

  山上辦的活
動我都很喜歡,
不過其中有一項
是我最怕的,那
就是「過堂」;
怕的不是它的儀
式,我還蠻喜歡
過堂的儀式和規
矩的,怕的是吃飯速度太慢,跟不上大家的腳步,擔心大家
都吃完在唱偈了,而我還沒吃完,那就很糗了。每次過堂時
都非常緊張,口中一邊還在咀嚼,右手拿著筷子就夾菜再往
嘴裡送,一心想加快速度。
  最近一次的活動是參加禪修,就有過堂。大甘法師在過
堂之前要我們「動口不動手,動手不動口」,意思是說嘴巴
在動,在咀嚼的時候,手不能動,要等咀嚼完畢吞下去之
後,才能動手夾菜;手在動的時候,比如夾菜時,嘴巴不能
動。聽到這個規定時,心想這下慘了,速度一定會慢下來,
一定跟不上大家,怎麼辦?等到開始吃飯,嘴巴在咀嚼時,
習慣性的右手拿了筷子就要夾菜,才想起這個規定,只好乖
乖把右手擱在桌沿不動,心中催促著嘴巴動快一點;好不容
易咀嚼完畢吞下後,才趕快動手夾菜猛往嘴裡塞,塞滿了之
後,手臂擱下,開始動口。一餐飯下來,結果發現速度並沒
有減緩,似乎還比以前稍微快了一些。道理何在?老實說,

50
我也不知道。
  我猜是不是和「覺知」、「專一」有關?原本過堂的時
候一心只想著要快,於是嘴巴還在咀嚼的時候為了求快,又


夾了菜往嘴裡塞,滿口塞得滿滿的,有時還會噎著氣,吞不 菩
下,速度反而慢。這時候想起禪宗有一句話說修行就是「吃 薩

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套用在這裡,可以說 處


「咀嚼的時候咀嚼,夾菜的時候夾菜」,一心不能二用,一
步一步來,「慢慢來比較快」。所以師父的規定讓我們在動
口咀嚼的時候,覺知咀嚼的動作,專一於這個動作;夾菜的
時候也是如此;透過覺知、專一,無形中速度反而快了。或
者說這樣才是正常速度,而同時動口動手,看似求快,無形
中速度反而慢了下來。以禮儀莊嚴來看,一邊咀嚼一邊動手
夾菜,是很不雅、不莊嚴的動作。所以這個規定也維持了道
場的莊嚴。「動口不動手,動手不動口」是一舉兩得。
  對於過堂,還有兩件事想順便一提的。第一,在僧團精
進月時,住持大願師父會去文殊院跟僧眾一起過堂,這時候
有一些吃飯比較慢的僧眾都非常緊張,因為住持大願法師,
吃飯非常快,大家擔心住持吃完結齋時,自己還沒吃完;有
時就乾脆把飯菜退一大半,因為怕吃得太慢,跟不上大家。
大願師父似乎可以考慮請執事師父慢一點結齋。第二,過堂
以及平時用齋,最後都用開水將盤子內剩下的湯汁洗一洗吃
下去,這本是很好的惜福動作。不過以養生健康角度來看,
盤子內剩下的湯汁中含有大量的油,以及濃度很高的「營養
份」,是否應該喝下去值得斟酌。這些東西若倒入水槽,長
期下來會把水槽的水管堵住;把湯汁喝下去,長久下來對身
體的影響可想而知。這樣的動作在過去資源缺乏營養不足的
時代是很適合的,在如今營養有點過剩的環境下,是否適當
似乎可請專家加以評估。

51

30


天堂口

3 文◎柳成蔭

  有一部香港電影叫「天堂
口」,故事內容是描述在窮鄉僻壤
的兩位青少年被哥哥帶到上海去
發展,因為上海有如天堂。到了
上海,環境使然,落入黑道,經過沒有幾年,還正值黃金年
華,就陷入火拼,死於非命;死前他們說當初要來上海,說
上海是天堂,想不到只到了天堂口,沒能進入天堂。他們可
能不知道的是想不到天堂口的一步之隔就是地獄口。
  還有一部法國電影叫「36總局」,是真實故事改編的。
故事中有兩位警官,因為升官問題暗中較勁。警官甲因被一
位線民設計開車載著他去殺了仇敵,後來事情被警官乙由線
民處知道此事,加以舉發,警官甲因此被收押。警官乙升
了官,之後更在電話監聽中得知該線民要與警官甲的太太會
面,在圍捕中害死了該線民及警官甲的太太。警官甲服刑
七年出獄後,帶著槍混入一個酒會,把警官乙帶到洗手間,
用槍抵著他的頭,手指扣住板機說「好好看著鏡子,以便看
你的頭炸開的景象」。這時候我突然想到他來到了天堂口,
而一線之隔的地方就是地獄口;不知道劇本會把警官甲帶入
哪個口。只見警官甲把槍放在洗手台上,說第一槍沒打到的
話,還有十三發子彈,轉身走人。他踏入了天堂口。出獄後
他女兒跟他說的話「你不可以第二次離棄我」他聽進去了,
帶著女兒遠走他鄉。
  有一次跟法師泡茶談佛法的時候,有居士問了一個問題

52
說,有一位知心的朋友,他百般信任,後來背叛了他,騙了
他一筆數目不少的錢,也騙了他的感情,他該怎麼辦?法師
的回答和其他居士七嘴八舌的回應,認為他自己不管怎樣的


傷心氣憤,都不能改變現況;縱使你氣死了,他還是他,他 菩
也不會知道。假如你知道明天就要往生了,那會是你最在意 薩

的嗎?如果不是,那現在就可以把它放下。所以你來到了天 處


堂口,而不例外的,隔壁總是地獄口。怎麼做,完全看你自
己,與他無關。一直懷恨、痛心,就一直活在地獄。把這件
事放下,就從這個事件中解脫了,進入了天堂。
  我想我們學佛也是來到了天堂口。我們套用一句話,
「我們來到了天堂口,它距離天堂有多近,離地獄也就有多
近」。這句話取自想到「偷書賊」一書,該書以死神的第一
人稱描述一個女孩的故事。當死神說到女孩被帶到天堂街的
收養家庭時,描述天堂街說當初幫這條街取這個名字的人實
在開玩笑,天堂街雖然不是人間地獄,也絕對不是天堂。
翻譯的人加了這麼一句話來形容,「天堂街距離地獄有多
遠,離天堂也就有多遠」。當然天堂地獄之說是借用世俗的
用語,因為學佛的最終目標是解脫,未解脫之前,縱然可以
「修天不昇天」,留在人間當清道夫,廣度眾生,卻不見得
逃得過「人間地獄」的煎熬。因為天堂地獄往往就在一口氣
之隔。
  菩薩會的一位居士說了一個親身經歷。他們夫妻跟一對
夫妻過從甚密,也因此有了金錢往來;想不到後來對方惡性
倒帳,他們夫妻被倒了上千萬。兩家因此斷絕往來,不幸的
是女兒與對方兒子的戀情卻斷不掉。他們夫妻多年來一直照
著電視八點檔連續劇的劇本演出,禁止女兒與他們兒子繼續
交往,不過這是擋不住的;只好退而求其次,「你們在一起
的時候不要讓我們看到」,這對青年男女陷入痛苦的相戀,

53

30
看不到未來。有一天晚上他們開車回家,快進入停車場的時

. 候瞥見女兒看到他們的車子時迅速拉著男朋友閃入牆角,狀

3

極可憐。看在做母親的眼裡實在心痛。痛定思痛,回到家
跟同修討論。「我們一定要照著八點檔的劇本演下去嗎?」
這樣下去肯定失去女兒。如果我們敞開心胸,接納他們,把
上一代的恩怨留在上一代或者乾脆放下,我們可以賺回一個
女兒和半個兒子。同修沒有講話,也就是說不反對。當下把
一對年輕人叫來,只是他們哆嗦著身子嚇得半死。聽到父母
說要接納他們後,大家抱頭大哭,一起進入了天堂。結婚之
後,居士感覺不只得了半子,幾乎是多了一個兒子。女婿口
中不敢明講,但可以聽得出來,他感恩岳父母之情遠勝於自
己的父母。居士不斷的跟大家分享,說那一個念頭的轉變讓
她得到太多太多了。
  在報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有一個人開車與人發生事故,被
對方打到斷了手臂,都沒有還手。到了法院,他才說他是武
術高手,曾得到世界冠軍,還當教練。他不能還手,一還手
一定會打死對方。令人感動的掉下眼淚。我們不妨說他碰上
這個惡煞可能是過去世的果報,而難能可貴的是他面臨這個
果報逆境,沒有喪失覺照,沒有在這個果報上又造惡因,若
是失手殺死了對方,未來世的業報先不說,當下就得鋃鐺入
獄。他的覺照讓他踏進了天堂口,而一口氣之隔的地方就是
地獄口。
  人將往生的時候,往往因為放不下,而一口氣一直嚥不
下,就一直受著折磨,有如活在地獄。如果把一切放下了,
嚥下這口氣,就往生極樂世界了。在生的時候,也是一口氣
之爭,吞不下這口氣,就一直活在煎熬之中,甚至闖下大
禍。吞下這口氣就進入天堂,不用再徘徊於天堂口,那是很
危險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掉入地獄口。

54
皈依
文、圖◎淨嚴



終此一生, 薩


不斷地在漂流


從前生漂流到今生

從今生漂流向來生

內心始終企盼著

何時能夠 ——

靠岸。

55

30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3
讀後心得
文◎王月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四年級)
編按:九十七年度大專學生獎助學金得獎者共有24名,因篇幅有限,本刊僅登
出兩位得獎者的文章。得獎名單請見第122頁。

  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
我復我,出入腹我。」簡單幾句,道盡父母含莘茹苦養育吾人之劬
勞。
  同樣地,《佛說父母恩難報經》開宗明義就闡述:「父母於
子,有大增益,乳餔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我開始反思,
的確,不論貧富,不論美醜,不論善惡,天下無不疼愛子女的父
母:有華服美食,無不先給孩子享用。所謂「子女」,是懷胎十月
生下來的孩子,是父母親心頭上一塊肉;再從實際面來看,孩子出
生,努力賺奶粉錢,以讓孩子的基本生活條件無虞;生病或意外危
急之際,就擔憂得徹夜難眠。
  天下父母心啊!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白話解》描述的生產情形「猶如谷裂山
崩,血流成河,死去活來」,以及哺育時,是「咽苦吐甘,迴乾就
濕,哺乳養育」般地不計一切,即使是為非作歹的不肖子女、或拋
父棄母,不盡孝道的子女,見此情此景,又怎忍心?
  回想高中上護理課時,曾經看過生產的影片,當醫生把孩子從
產道拉出來,接踵而來的是奔湧而出的血流,那血流量之大,讓人
不禁擔憂會否危險。我讀到「血流成河」一句時,心裡大為認同。
這並非誇大之言,絕對是如實寫照,甚至還更多!血淋淋的畫面令

56
許多人噁心不舒服,但正因「血淋淋」,它也嚴厲地、深刻地告訴


97
自己,要時時刻刻感念母恩。 年

  母親要產下我們,不只得忍受如刀割般痛苦,更要遭到失血、 專

感染的危險!閩南語俗話說:「生贏麻油香,生輸四塊板。」其實 助

可以免除這風險,但母愛之偉大,寧可以己為賭注,用生命換取子 金
女,作子女的怎能時常傷父母的心呢? 得

  * * * 文


  「孝心」是身為人都該具備的本性,不該違逆,縱有千百種理
由,萬般抵不過父母為哺育子女含淚所受之苦。試想父母親生育子
女,要花費多少心思?即使只是要養成孩子身體上「地水火風」這
四大假合,都得勞心勞力,不求回報,生活再困苦,身心再疲勞,
咬著牙都得硬撐,心想「只要孩子順利長成,都值得」。
一個生命得來不易,要從「小不隆咚」的嬰孩,一路跌跌撞撞、拉
拔到成熟的青年,怎容易?即使子女已成家立業,父母心中記掛
的,還是子女!
  謹遵父母的叮嚀:「要注意安全、要按時飲食……」愛孩子的
心,使得他們講幾萬遍都不厭啊!話說曾子重病將死之際,曾召門
下弟子說:「啟予手!啟予足!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
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身為子女,不受傷、不生
病,便是盡微薄之孝;然而,今日社會不少失意的年輕人,竟動不
動便割腕吞藥、鬧自殺,實在不足取!何曾想過,父母看到孩子受
苦,心裡是何等百般刀割!
  * * *
  人類的幼年期與成長期較動物界其他生物漫長,失去父母疼愛
的孩子,何去何從?怪不得古人發歎恨:「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見此詩句,不得不反觀自己:我的雙親在我年幼未懂事時,
便已早逝。我知道,失去雙親是不幸、是悲痛之事,也曾不知所

57

30
措過,「父母」這名詞對於我的意義,舉足輕重,卻也虛幻,夢裡

. 才得見。父母之疼愛,我幾乎沒印象。我想,只有在辦母親節活動

3

時,胸前也配戴過白色康乃馨的人,才能有與我相同的感受吧!
  然而,我實在是很幸運。
  我們三兄姐妹自幼即由親戚們接濟,由姑姑叔叔們輪流養育,
雖然家境清寒,但二十幾載了,不曾間斷。雖然親生父母賜予我血
肉與心智,但要論撫養恩情,他們比之親生父母無不足啊!
  我常想,該怎麼做,才能回報呢?
  我時常不聽話,或者大聲反駁,甚至出言頂撞;或者,吩咐的
事情沒有馬上去做,惹長輩們生氣。但長輩們並不懲罰我,而是苦
言相勸,教導我身為晚輩,該做的事、不該做的事、該說的話、不
該說的話,以及該有的態度。
  事後我常想,動怒傷神啊!怎能如此頑劣,讓教我、養我、最
該感恩的長輩們搖頭嘆氣呢?
  子夏問孝於孔子。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
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我只是課餘時間幫忙做點家事,就
自以為對得起叔叔姑姑們的養育恩德。然而,這樣就夠了嗎?不是
的呀!
  我也曾徬徨過,也曾叛逆過,學業路上更曾幾番失意,多虧這
些如父如母的姑姑叔叔們,不嫌煩、不放棄、包容我那多到數不清
的缺點與壞脾氣,一路陪我走過來。若要想回報之道,今日我就讀
師範院校,正是想能等畢業,謀一教職,不但可以教育學生,更可
以盡微薄孝心。
  * * *
  幾年前我生過大病,據家人轉述,那是大風大雨的日子,長達
十幾鐘頭的手術時間,與原定二至三小時相去甚遠,叫人難以安
坐,半夜了,家屬等待區僅剩我的家人們,以及關心我的親戚朋友
們,只見大家都默默低頭禱唸佛號,為我消災祈福。

58
  聽聞代替母職的姑姑敘述,當廣播叫家屬去聽醫生說明手術情


97
況時,那瞬間的感覺,是「眼前如一片黑暗,兩腿軟弱無力」,為 年

什麼?正因為他們害怕聽到的是惡耗、害怕焦急等待一整天,卻等 專

到一個停止呼吸的我! 助

  所幸佛祖保佑,我已恢復健康。回頭想想,我是怎麼了?實在 金
太不孝了,不好好照顧自己,讓姑姑與家人陷入擔憂中,「父母唯 得

其疾之憂」中肯道出他們對我的牽掛,可見得子女給父母的負擔, 文


不論生理或心理,皆是不可承受之重,幾句「感謝」何以足夠呢?
  顯然地,父母養育子女的歷程裡,有一大部份,是身為子女永
不知道有這些事,也無從得知。今日讀《佛說父母恩難報經》,正
好令我反省、並回想父母恩德,以作警惕,時時感念
  * * *
  如何盡孝?「孝」這個字,說來容易,實踐不易。
  一般人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在世
時,不輕易離父母身邊,順從聽話、按時奉養;父母離世時,誠心
誦經迴向;父母不在世,要照顧身體,並心存善念,回饋社會,種
福田,結善緣。能夠做到這樣,便是盡孝了。
  然而,且見「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
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這段經文。它告
訴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報答父母恩澤的。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
呢?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下半篇裡指示:「若父母無信教令信,
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
慳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
授,獲安隱處。」經文裡教導我們,若能再進一步地,勸父母信仰
佛教、親近沙門、守五戒十善,依法修行,進而布施、種福田才能
讓父母獲得安樂安穩處。
  再者,人倘若心中沒有信仰,容易失去方向,尤其是上了年

59

30
紀、退休的父母長輩們。遵行佛法,心靈有寄託,便不易亡失本

. 性;再者,人心中若沒有一個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信仰,則屆臨往

3

生之際,易慌亂無緒,害怕恐懼,心中無所依恃,最終慨然離去。
凡「生離死別」皆非吾輩能掌控,更不能排除拒絕,相對地,佛法
中自有極樂世界,是故勸引父母學佛,正是條大道;而且父母子女
之間,念佛論法,共同修養心性,話題接近,增進親子感情,也是
盡孝了。
  * * *
  讀過《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及《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白話解》以
後,實在慚愧,又感到喜悅。慚愧的是至今不曾真正盡孝過,喜的
是從今開始,我會時時以此經文來告誡自己、提醒自己,要常懷感
恩心,真正實踐孝道。這是一篇深刻又實用的經文,值得一再咀嚼
反思。

60

《羅雲忍辱經白話故事》 97


讀後心得 專

文◎陳立涵(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二年級) 助





  由於平時的環境所致,個人對於佛教的經典書籍,鮮少接觸。 選


在某次因緣際會中,閱讀了由聖開上人所著的《羅雲忍辱經白話故
事》一書。閱畢,心中便有了些想法,甚覺此書有別於以往我所接
觸過的佛教書籍。
  首先,此書有別於一般的弘法書籍之處,在於具有寓意深遠的
故事及情節,格外引人入勝。再來,篇幅簡潔而言簡意賅,讓平
常鮮少研究佛法的我,在佛陀對眾弟子的循循善誘中慢慢領悟到人
乘佛教的精神。讀完此書,也讓我很佩服聖開上人撰寫此書的大智
慧,要從簡單的小故事中啟發別人對於人乘思想的了解,實非易
事!
  在故事的開端中,羅雲和舍利弗在舍衛城中乞食卻遭受旁人挑
釁毆打,他們並未反擊,反而是靜靜地忍受並且還憐憫打人者的大
癡大愚。所謂的『智者之明』,在此我想除了說明舍利弗是位明白
通曉大道的智者之外,也像是顆明亮的珍珠,即使蒙受污衊,卻依
然可以散發自身的光芒一般。之後,故事主軸轉而為佛陀的弟子,
也就是羅雲,乃是本書的主角,佛陀藉由與羅雲講法而闡明很多修
身處事或是待人接物的道理。就像是一位慈祥的人生導師一般。
猶記得,有位研習佛學的老師曾經告訴過我,佛教有別於其他的宗
教,其中特別之處在於佛陀是以智者或是導師的身分來開導人民。
修行者和佛陀的關係相當於師徒關係。從這篇故事中,我便明白許
多了。

61

30
再來,看到了佛陀從小的身世背景,雖然,貴為受人景仰的貴族。

. 卻能拋開榮華富貴去修行。這邊同時也領略了佛教中每個字都有其

3

特殊含意,『修行』乃常用的字詞,一直以來我以為就是『在某件
事上努力』,但是,讀完了聖開導師的另一篇文章《人乘佛教實行
者》以後,才知道『修行』原來有『修放惡習,行菩薩之道』的意
義。光是拋棄榮華富貴而去修行,便是件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而
要持續的種善因行菩薩之道,若非大徹大悟之人,絕不能如此輕易
得看透一切空虛的名相,而得正道。文中提到悉達多太子在發現羅
星消失之後,剎那成佛,這代表了一種『看透真理』的意象,唯
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知曉羅 星並非障蔽月光的魔王,天體運行罷
了。
  人乘佛教給我的感覺就是『佛與人在』,故事中的佛陀並不像
一般普遍認為是高高坐在雲端上,宰制一切,俯瞰眾生的神明。相
反地,佛陀反而化身為智者來力行修行,並且勸導眾生以『忍』作
為日常修行的依歸,文中佛陀會提及『忍』,我想最大的本意,
仍然是要勸人行善道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會有『行惡之
心』,多是為了一些小利益,若能『忍』住這些貪婪之心,不行惡
道,也就能免受無量痛苦了。可是,文中惡意攻擊羅雲之人,似乎
看起來癡愚不納,若是如此,那便是『不化之人』,可能是與佛法
無緣了。《人乘佛教實行者》中也提過:佛是渡有緣之人,不渡無
緣。
  接下來,佛陀說明不是冤憎而產生的惡業,其惡報是如此的痛
苦。在地獄中受著無量之苦,從此可以看出倘若遭人誣陷或是攻
擊,其實也不必急於反擊。像佛陀如此大智之人,眼界便已看出,
若是貿然反擊,輕則會使小怨成大仇,重則讓自己也徒增惡業,遭
受地獄之苦。該當如羅雲和舍利弗一般,以小心戒慎的心,來避開
諸多流言或是攻擊便是了。從此篇也可以看出佛陀勸人要忍的真正
目的,我認為有二:一是要增進自身修養,不要徒增憂擾。二是要

62
想想那地獄中,所受的無量之苦,以忍向道,脫離苦海。『忍』可


97
以落實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瑣事之中。見惡人挑釁,切記忍住; 年

感覺心中要行惡事,切記忍住。 專

  接下來,看到佛陀為了羅雲忍辱而藉機開導眾弟子。讀到這 助

裡,我又再次深深地體悟到,佛陀真是眾生的導師,這些引言雖然 金
都是藉機提起的機會教育,卻也都是指引信者如何處事的待人之 得

道,真的讓人有『與佛同在』之感,彷彿佛陀便在身邊導引你一 文


般。文中的羅雲卻一句怪罪惡人的言語皆無,可看出他心胸開闊。
  讀過這個故事之後,我感受到人乘佛教想要提倡的精神。也就
是由日常生活中,悟出行善行正道的方法。還記得童年時,曾經看
過一則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有個人為了尋找佛
陀,然而卻遍尋不遇,正覺得沮喪之時,突然,有位老和尚對他
說:『當你回家時,看到的第一個人,便是佛陀的化身。』,他半
信半疑的走回家,發現原來是他的母親怕他在外受凍,正拿著棉襖
在客廳等著他回來。原來,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在我們覺得徬徨
無助、感到疑惑又或者是偏離正途之時,默默的指引著我們走回正
途。我們因為緣分而和他們相識,並受到他們指引,不正是和書中
佛陀指引眾弟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嗎?這也讓我想起,我們身邊有許
多平凡之人,雖然並不顯眼,可是行善布施,導引別人,行『菩薩
之道』,這或許就是人們常稱的『活菩薩』吧?
  說到行善得福,佛陀提出修忍辱行,最有福報。由此可見,行
善之事是要以忍法為依歸。對於貪婪而不知節制惡念之人,便不必
多費唇舌了,否則便有如與聾子談話一般。這讓我想起日常生活
中,我們常常會為了勸諫某人而費盡心思,但是結果未必就順得我
們的心意。或許,下次我應該更用心觀察,倘若此人當真愚昧不
明,或許應該看開的是我們,且由他去吧!不必徒費唇舌,多增煩
惱而已。
  佛陀接著還繼續提到,一個人寧願以利劍貫腹也不願多造惡業

63

30
而墮入地獄,地獄之苦可見一斑。佛陀也叫我們切莫妄加議論,我

. 以為這也是『忍』的延伸,要知道口舌如利劍,使用不慎便會傷

3

人、多增罪業而已,所以不要妄加議論也就是忍住作惡之心。佛陀
在故事中引用許多例子來開示我們,這些事乍看之下並不困難,可
是我認為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我們做任何事情時,是不是夠謹慎,使
自己合乎道德規範,如此才能處身安樂。
  最後,佛陀提到『忍』字力量之大,還能超越龍象,雖然只是
比喻,但是自己細細地想著生活中,我們的忍耐發揮到何種地步?
例如:生活中總有些人似乎跟我們作對似的,讓我們心中反感,但
是若能克制這種不好的念頭,耐心地與之相處,或許雙方會發現之
前的不順眼是誤會造成的,或許還能結為好友。又或者,等待紅燈
時,總有人貪圖短暫的時間而闖紅燈,然而讓親人痛徹心扉的車禍
悲劇往往就是如此發生的。忍住短暫的幾秒,便能換來健全的生
命,所以說忍者可以安樂隨身,並非沒有道理。
  這是我第二次閱讀聖開老師的弘法故事,覺得其實佛法並非一
套深奧的理論,在生活中行善並遵守佛陀在書中的指示,便是實行
佛法的好方法。能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之中,不但是件美事,對於為
人處事之道和弘揚佛法也多有助益。本書以簡短的故事,去繁從簡
並融合人乘佛教的風範,讓人一目了然,許多高深的道理便藏於其
中了。我資質愚昧,讀個一二次便能有些心得,然而我想隨著閱歷
和年齡的增長,往後有緣便再多看幾次,相信會有更多不同的體
悟。雖然我可能沒有如書中的羅雲一樣的巧遇,但是,就像羅雲跟
隨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一般,『多去親近智者』便是有福,多多修
習自己的智慧,也多親近有大智之人。以生活中的各種處事道理向
道,這便是我閱完此書後最大的收穫了。希望,也能有許多人有和
我一樣的想法與感想。

64
十牛圖


文◎一缽




  與世界偉大文化遺產一樣,《十牛圖》並不是出自一人
之手,而是依著傳統,由人類集體潛意識發展出。
  研究中世紀宗教史的學者都會發現《十牛圖》是人類意
識史中相當奇特的圖本象徵語碼:法身實相通過許多方式被
表達出來,但是無論你做什麼,總是發現它還沒有被完整表
達出來,因為無論如何怎麼努力表達,它都躲閃跳竄、捉摸
不定的,也總是掛一漏萬。就在似乎完整說明它的那一刻,
當下就令人困惑,好像許多甚深微妙法旨還是被疏忽在其
中,而那些表達出來的只是糟粕。

65

30



3

  《十牛圖》為表
達那不可表達的做出
了獨特的嘗試。
  首先是有關這些
《十牛圖》的來歷:
最初其實只有八幅
畫,而非十幅,而且
原本也非佛教的經變
圖解,而是道教的修
真心法。它們的起始
不詳,但在可考的紀
錄看來,南宋元初廓
庵禪師(全名為廓
庵思遠,是大隋元

66





藝術家阿卜極的油畫創作《十牛圖》

靜禪師法嗣下的一位禪師),把它們重新詮釋了一遍;不僅
如此,還增添了兩幅畫,因為道教的畫其實到第八幅就結束
了,第八幅是虛無空白一片,但新增
加的兩幅顯然意義重大,此乃禪法對
宗教意識的突破性成就。
  如果一個人捨棄了外在,也捨棄
了內在,他會變得虛空——這就是人
類淨化求道的過程。落得白芒芒一片
乾淨大地,但是這就是結局嗎?道教
的圖像終止於虛無空白。然而廓庵詮
釋此非結局,一個人要回到日常世
界;只有那時刻,整個尋牛的過程才
圓滿了。如果他為理想而很勇敢智慧

67

30
地攀上高峰頂上,也該為慈悲而溫柔墮落到紅塵人間。

.   「十牛」,是一種譬喻;「圖」,就是圖說;「頌」,

3

就是用偈頌的方式,說明十牛圖的含義及其中的道理。
「牛」,是譬喻這念頭,凡夫妄想輪轉的雜染心,猶如一頭
牛般,牛脾氣永遠頑固堅韌,很難調柔降伏。所以想調伏心
中這頭牛,必須要有相當的耐力及甚深智慧、善巧方便。  
  降伏是有層次的,從開始的「尋牛」,到「見跡」、
「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
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到最後的「入廛垂

68
手」,共有十個過程、十種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從開始
尋找道在哪裡,到見道、修道、養道,最後證得究竟的菩


提道,要經歷十種心的境界,每個境界就用不同的「圖」及 藝

「偈頌」來表示。所以「十牛圖頌」,就是說明修行的十種 禪

心路歷程。


  自古常云,大死一番,通身手眼,當修行人完全甦醒復
活了,其實好像這個人從來就沒有攀上高峰似地。當他降臨
回到平地,他也就再一次在世界上生存,卻是超越它而生
存。他再一次變得平常,煮飯洗衣、行住坐臥,但也將變得
平常到圓滿的程度。在內心深
處,一切所內証法身實相,依
然如如不動,他不為所動地活
著,猶如清風遊虛空,所行無
障礙。
  阿卜極,現居高雄,是一
位很天真有趣的畫家,也是位
禪修者,不過這兩個頭銜,其
實他都未必完全同意。在欣賞
他色彩飽滿豐富、充滿金碧輝
煌的十牛圖條屏,我們看到另
一種不同傳統水墨或木刻版畫
的效果,但是如果嚴格說來,
他的作品是用很傳統的書法技
巧「寫」出來的,而非畫出
的,希望欣賞他的人多加留心
深觀此點。

69

30


竹編達人邱清賢

3 李清波、簡秀滿、林明成、石杏淑◎聯合採訪

  行經蜿蜒、忙碌的中潭公路(台21線),依循路標,
轉進寧靜的農村小徑,映入眼簾的是聞名遐邇的「澀水社
區」,一處位於魚池鄉大雁村內,周圍環繞著狀似荷花瓣的
蓮心谷地。

70
  澀水社區原為大雁村中第七至九鄰老舊的三合院聚落,
危脆的土角厝大部分在九二一震災中應聲倒塌;但居民們卻


在重建過程,透過情感的凝聚,融合成一股堅強的共識,一 藝

同改造社區產業為永續發展的願景與環境,也因此開啟它浴 禪

火重生、脫胎換骨的契機,成為今日頗具特色的社區樣貌。


  社區內傳統的澀水陶、竹編藝品及阿薩姆紅茶都遠近馳
名,加上重新闢建的親水公園、環溪及休閒步道、景觀民宿
等,再再豐富了此地的生活與旅遊內涵,難怪它已逐漸成為
國內頗具盛名的旅遊景點。

孝心啟蒙了竹編手藝
  記得在過去農業社會中,竹子
用途相當廣泛,舉凡農村建築、生
活用具等,都取自竹材;惟隨著工
業化的普及,傳統竹編藝術已逐漸
式微。但在今天的澀水社區中,住
著一位擅長編製早期農業器具及生
活用品的竹編達人——邱清賢老先
生,仍默默保留著這即將失傳的技
藝。為了親自見證耆老的堅持與用
心,2007年10月中旬,我們有幸造訪
這位達人,體驗另類的修行之旅。
  邱老先生是位高齡77歲的長者,
一望而知是個忠厚老實的鄉下老
人。自小出身貧寒的他,12歲起即
須分擔家務,自然沒有機會接受正
規教育。但這並不影響他積極探索
與學習事物的動機與熱誠,當時在

71

30
閒暇之餘,常砍些竹子,剖成竹片、竹籤,試編一些簡單的

. 童玩或器皿。13歲那年冬天,地凍天寒,格外寒冷,家中祖

3

母亟需取暖用具,經多次向親戚借用未果,邱老先生乃一念
孝心生起,決心好好下功夫,習製「竹烘爐」獻給祖母。從
此,也開啟他往後六十餘年的竹編生涯。在學得了精湛的技
藝後,邱老先生不忘回饋鄉里,五十歲以前曾發心自製無數

竹編達人接受人刊採訪

採訪者與琳瑯滿目的竹編作品

72
的竹烘爐,分贈年長者使用,以廣
結善緣,至今仍為眾所讚歎。   




展現生活樣貌的竹編器具 禪

  走入邱老先生的工作室,映入


眼簾的盡是生動豐富的竹編作品,
有花瓶、竹籃、茶青簍、米簍、竹
風吹、飯笠、鐮刀簍及各式各樣的造型竹編,如公雞外型的
謝籃、鳳梨型的花瓶等等生活所需器具、用品。作品的特色
充分印證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滿足論」的最基本——生存
的需求。
  老先生的創作記述著過去五、六十年台灣農業社會的生
活實況。他運用最原始的素材,編織出最有用的器具,滿足
生活所需。因此,作品質樸、親切而實用。它沒有收藏品的
虛幻、距離與高傲。但身為修行者的我們,是否真正瞭解自
己生活的基本需求——清淨自在的需求?我們所有修行的資
糧,是否都投入在達成
讓自己清淨自在的目標
上?這個單純的動機, 曾得獎無數的公雞形謝籃

我們滿足了嗎?就如同
人乘佛教開示行者,學
佛修行要知道如何運用
佛法,以實際解決生活
的問題與煩惱,進而自
利利人,自覺覺他,成
就佛道。而不是只將佛
法束之高閣,奉為收藏
品或將之當作茶餘飯後

73

30



3

各式置物籃

清談的話題,徒增世間有漏知見而已呀!

無師自通將意象編化為實物
  在我們讚歎邱老先生精湛手藝之餘,不禁好奇請問他,
是用什麼特殊的工具或設備才能編製這麼精湛多樣的作品?
邱老笑笑地,指著放在牆角下,
上面嵌著削刀的夾板,說道:
這就是我工作的傢伙。原來所
有的竹材,就是透過這套簡易
的工具,削成粗、中、細等不
同寬幅、厚薄的竹片,再經過
達人的靈思巧手,專注投入地編
織出一件件充滿生命力的作品。
這不也印證了我們學佛修行,其實
不需太多的法門或複雜的儀軌,只
要具足信、願、行,然後一門深入,
精緻採茶配備——茶簍 就可成就下、中、上清淨殊勝蓮品了。
  老先生習得竹編技藝,完全無師自通。

74
作品自成一格,無師承之累贅,無流派之刻板。曾有很多人
故意從外地買回高難度技巧的竹編,為的是要試試他的才


氣,結果都難不倒他;甚至只從電視上看到奇形怪狀的竹 藝

器,也逃不過他的慧眼,立刻能將意象編化為實物,無不 禪

讓人嘖嘖稱奇。這種天賦應是緣自於他平常對事物的敏銳


觀照力及日積月累精進編織的功夫,才能一通百通,一看
就明瞭。我們學佛修行不也應該二六時中隨時學習觀照起心
動念,迴光返照清淨自性,勇猛精進,日久功深,自然成就
嗎?在與老先生言談互動中,我們沒有聽到什麼大道理,只
是看到他默默地做,專注地行,卻帶給行者諸多的修行啟
示。

病苦中依舊樂觀創作
  世間總是現實無常,因年齡因
素,又深居僻地,作品鮮有人知,
且不善行銷,除附近農家請他製作
一些茶簍,賺取微薄的收入外,生
活狀況一直不很理想。加上十九
歲開始曾從事粗重的伐木工作,
經常操作強震的手鏈鋸,致今罹患
抖手症。但老先生仍不改樂觀的個
性,勇敢的承受病苦,至今仍偶有
創作,繼續為保留傳統技藝再獻心
力。謹此,向這位生命的勇者,生
活的智者,致上崇高的敬意。
  各位讀者如有因緣來到澀水,
別忘了來拜訪竹編達人,體驗即將
失傳的傳統竹編藝術之美。 傳統謀生器具——魚簍

75

30



圖說菜根譚
3
期 文、圖◎小童
作者簡介:小童原名童寶呈,無師自通做陶製壺,擅長水墨畫、書法,在茶壺
上刻字是他的陶作特色,那些「壺言壺語」盡是生命智慧與幽默。平日喜讀古
籍,也著手創作現代水墨畫,以圖像、現代人的觀點,詮釋艱深難懂的人情
義理。

天全欲淡 雖凡亦仙
田父野叟,語以黃雞白酒則欣然喜,問以鼎食則不知;
語以縕袍短褐則油然樂,問以袞服則不識。
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個境界。
∼菜根譚

  鄉下種田一生的老農,山裡採樵一生的老叟,他們正是樂天知
命的代表啊!吃穿來自手頭上的生產,只這些就夠樂的了。那滿漢
全席、燕窩魚翅,他們不懂也不想;綾羅綢緞、高貴的裝扮無乃累
贅,穿衣不是但得保暖蔽體就好了嗎?
  他們真是得天獨厚啊!更精確地說:是他們覺得老天爺已經給
足了(天全),所以向外的欲求自然淡薄,這種淳樸的天性看似平
常,正是人生第一等的境界。
  在過與不及之間,昔時農業社會所呈現的農家樂或許才是真正
的快樂吧!相對於今日工商社會的競逐貪求,現代人雖然物質不虞
匱乏,而心靈空虛、精神抑鬱之重卻前所未曾。是我們自己遺忘了
天全,成為孟子書中所謂嗜欲深者,天機必淺的人。

76





77

30


香積寺

3 文、攝影◎大願法師

  西安,筆者分別於一九九五年四月、一九九七年九月二
度參訪。二○○八年六月十二日,筆者第三次到西安;因班
機延誤,抵達西安已是凌晨時分。
  西安,古稱長安,陜西省省會。地處關中平原,南依秦
嶺,北臨渭河,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悠久、規模最大的
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古都」。周、
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先後在此建都,因而贏得「秦中
自古帝王州」的美名,更是西北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浩瀚的文物古
跡,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西安,是「絲
綢之路」的起點,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
馬俑、中國書法藝術寶庫「碑林」,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
整、規模最宏大的的明
代古城牆和唐代著名高
僧玄奘大師譯經之地─
─大雁塔。

西安坐擁名山古剎
  再次造訪西安,主
要是為參訪淨土宗二祖
善導大師之善導塔。善
明代古城牆 導塔,乃大師之弟子懷

78
惲為大師埋藏舍利之處,後擴建成香積寺。
  出發前,收集資料,西安有近十座的古剎;因忙於撰
稿,未詳細閱讀。旅途中,利用空檔閱讀收集的資料,才想



起西安是唐朝國都所在地。時,佛教百花齊放,三論、天 水

台、法相、華嚴、淨土、律、禪、密各宗派,祖師輩出;日 跡


本、高麗紛遣留學僧入唐參訪,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二天半的行程,訪遍名山古剎,有法相(唯識)宗的祖
庭大慈恩寺(大雁塔,往昔玄奘大師譯經處);華嚴宗的華
嚴寺、至相寺、百塔寺;密宗的大興善寺、青龍寺(唐朝
時,日僧空海來華,曾於青龍寺受法於惠果大師,承續密宗
法脈,成為日本真言宗開山祖師。)禪宗的臥龍寺、牛頭禪
寺,淨土宗的香積寺,律宗的淨業寺,鳩摩羅什譯經處──
草堂寺,及供奉佛指舍利的法門寺。
  二○○七年,筆者至雞足山參訪時,認識了家住咸陽的
朱大千居士。朱居士對西安地理環境極為熟悉,二○○八年
初,更事先走訪西安古剎。因此,在他的陪同之下,才能在
此短短的行程中,參訪那麼多道場,尤其是幾座地處偏遠的
古剎。

建寺年代與寺名典故
  香積寺,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祖庭;地處終南山子午谷
正北神禾原西端,距西安市南約十七公里,南臨滈河,西傍
潏水。滈河和潏水匯流於寺西南,新修的子午大道過其東
側。宋.程大昌《雍錄.卷十.》云:「香積寺,呂圖(指呂大
防所描繪的長安圖)在子午谷正北微西。」歷經千年風雨的
香積古寺,古塔巍峨,寺院清幽,雕梁畫棟,流丹溢彩,法
像莊嚴,引得國內外遊人、高僧大德的朝禮。
  香積寺的建寺年代,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為唐高

79

30
宗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

. 年),善導大師圓寂於實際

3

寺(今溫國寺,位於西安市
長安區黃良鄉西湖村東小學
內,大殿古跡猶存),其弟
子懷惲 (圓寂後諡為「隆闡
香積寺漢白玉石牌坊
大禪師」) 等,心念師恩,
弘揚清德,在城南神禾原,
建崇靈塔以藏骨灰,即今寺
內之善導塔。
  另一說為佛教淨土宗創
始人善導大師圓寂後,其弟
子隆闡禪師於唐中宗神龍二
年(公元七○六年),將其
香積寺大雄寶殿
移葬於此,並修塔建寺,以
資紀念。後經戰亂,唐代建
築僅善導塔倖存。《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
師碑銘並序》載:「唐神龍二年,唐中宗皇帝曾對寺院進行
大規模的修建。」兩種說法,前後相差二十五年。
  香積寺名的來歷也有兩種說法:一說唐代寺旁有香積
堰水流入長安城內,故名寺曰:「香積寺。」另一說源自
《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第十〉載:「上方界分過四十
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善導大師被認為
是一位信、願、行的徹悟行者,大師除修正行中之正定業
外,還「自利利他」。於己,終達「功德圓滿」,號稱「彌
陀化身」;於他,則似眾香國的香氣一般「周流十方無量世
界」,啟迪、感化、引導眾生超度苦海。取名「香積寺」,
意把善導大師比作香積佛。

80
幾度毀損幾度修
  香積寺,千百年間,歷盡風霜,幾經劫難,幾多滄桑。
唐高宗李治賜以舍利千餘粒,加以珍寶,同葬於善導大師靈



塔之內,此外還有百寶幡花作為供養。唐代詩人王維《過香 水

積寺》詩云: 跡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唐「安史之亂」,大將軍郭子儀率唐軍十五萬,逼近長
安,與叛軍十萬人相持於長安西南香積寺北灃水之東。叛軍
全線崩潰,唐軍收復長安(事見《舊唐書》、《新唐書》、
《資治通鑒》)。朱泚
之亂及唐武宗「會昌滅
佛」時,香積寺遭到嚴
重破壞。
  宋太平興國三年
(公元九七八年),香
積寺改名為開利寺,不
久又恢復原名。宋人張
禮《游城南記》載:
「寺中多石像,磚塔中
裂」,可知善導塔裂於
宋、元以前。宋、元年
間,長安衰落,寺院年
久失修。明嘉靖年間重
修,香積寺香火旺盛,
佛事興隆。 善導塔

81

30
  清初,香積寺仍保持明朝的規模,並進行了修葺。清中

. 葉後,香積寺已呈一派衰退。

3

  清末至民初,寺毀復修。
  一九五六年,香積寺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七九年,為興建香積寺,拆掉長安縣子午鎮(今西
安市長安區子午鎮)的古戲樓,修建大雄寶殿五間,並加固
善導古塔。
  二○○一年六月廿五日國務院公佈,香積寺善導塔正式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建的寺院風采
  參訪當日下午二點抵香積寺,三十多度的高溫,雖頭戴
斗笠,仍抵不過烈日當空,汗流浹背;拿起相機,拍下第一
個鏡頭──山門。

香積寺山門內寬廣的廣場

82
  現今的香積寺,煥然一新,從南至北,依次為漢白玉的
石牌坊,精工細作,遠處望去,氣勢宏偉,正中書「香積古
剎」,後書「淨土祖庭」;底座分置石雕青獅、白象、金毛



吼,三種靈瑞奇獸,各具形態,左右對稱,負起牌坊,石工 水

之細,刀法之精,令人讚歎。 跡


  進入山門,迎面為寬廣的廣場,中央有座放生池,池上
橫跨一座斗拱形石橋,兩側分置一一對應的石雕石獅。大太
陽底下,水泥鋪成的地板,沒有一棵大樹,毫無生氣,令人
有熾熱的感覺。
  拾級而上,中軸線依序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
堂,兩側為客堂、念佛堂、戒堂與寮房等。西塔院為善導
塔,密檐式磚塔,仿木正方形結構;高三十三米,原為十三
級。據塔主僧說:「明末,關中大地震,塔頂震毀,現存十
一級。」塔身刻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字跡至今仍
清晰可辨。塔身四周保存十二尊石雕佛像;塔底層四面有
門,南門楣額嵌有磚刻「涅槃盛事」橫額,為清乾隆三十二
年(公元一七六七年),修葺善導古塔時所立。
  筆者與朱居士逐殿參拜後,來到塔院。塔內有僧人管
理,內供奉善導大師
與日本淨土宗祖師法
然大師對面像。頂禮
後,經塔主同意,拍
下了二祖師的對面法
像。
  一九八二年,
中、日兩國共同舉行
善導大師與法然大師
對面像開光法會。由 香積寺善導大師與法然大師對面像

83

30
日方致贈善導大師與法然大師對面像及供器、法器、莊嚴寶

. 蓋等,體現了中、日兩國佛教徒的深厚友誼。

3

  香積寺,幾經興衰,重建前,只剩善導塔與寺外淨業
塔。一九七九年,日本淨土宗主動捐資協助修繕香積寺。一
九八○年五月十四日,適逢善導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周年紀
念,日本淨土宗派遣二千餘人前來參加法會,致贈善導大師
坐像,現供奉在大雄寶殿內。
  重建後的香積寺,基深台高的善導塔凌空而起,施朱粉
彩、拱蹺檐飛的殿堂,莊嚴肅穆,牆垣高築,院落整齊,神
禾原上的千年古剎又恢復往日的風采。立於古塔前,遠處傳
來的念佛聲,時光彷彿又回到善導大師教導大眾持名念佛的
情景。
  下山前,特地到寺外的淨業塔。淨業塔,五級,高約
四、五米,與善導塔外觀相仿,青磚仿木結構。塔內空無一
物,現為一流浪漢之家;四周雜草叢生、處處垃圾。
  臨去上車前,回首仰望此千年古剎,感觸良多,正如有
文寫道:
藍天白雲,高塔巍峨,秦嶺翠色,禦宿(川)舊貌,
樊川新境,逝水西去,世事滄桑,盛景無常,
「香積堰」已無,香積古寺猶在,
千秋古塔,毅然聳立,
縱觀橫看,人不如物久,誠哉此語。
淨土佛國,眾香畢集,教化眾生,
啟發睿智,弘法濟世,人我同度,千古同在。

84
快樂的e代大俠
訪文淵閣工作室主人鄧文淵



文◎張清財 攝影提供◎鄧文淵 乘


  在電腦出版頗富盛名的文淵閣鄧文淵先生,很多人都想
像不到他竟然蝸居於埔里吧!他的「台灣咁仔店」網站,還
是台灣本土文化之寶呢!夫人李淑玲老師,學畫有成,不久
前才完成個展。如此多采多姿的生活實踐家,「快樂」二
字,可作為鄧文淵行事作風的註解。
  鄧文淵出身苗栗農家,兒時貧困的生活,培養了凡事盡
力而為的堅韌生命型態。小時候曾以「老師」為人生目標,

鄧文淵與李淑玲賢伉儷

85

30
大學畢業後,修學水利工程的他,既沒有如其他同學般,投

. 身硬體建設相關專業中,也沒在當時取得教職容易的狀況下

3

投身教育工作,反倒因為服役時一篇文章受刊載,退伍後,
毅然投身出版事業。
  在出版社兩年,鄧文淵學得了完整的出版相關業務,因
為出版社編制有限,所有大小雜務,樣樣得親自參與。儘管
期間不長,卻在他的生命中,種下了重要的一粒種子,在往
後的生命旅程中逐漸發芽、茁壯。

從門外漢到電腦通
  離開了繁忙的雜誌社,鄧文淵開始了教師生涯,進入埔
里高工任教。幾年之後,國內電腦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學校
也著手開設資訊課程,積極調訓老師。受訓過程中,鄧文淵

設計新穎,活潑又實用的文淵閣電腦叢書。

86
對電腦產生了莫大的興趣。在不斷鑽研地過程,他發現一個
難以理解的現象:為什麼一般人學習電腦會感到無比困難與


畏懼?憑著一股為電腦學習者解難的心理,鄧文淵開始了

「快快樂樂學」系列電腦叢書的編著出版工作。 乘

  系列叢書的前三本賣得並不好,問到鄧文淵為何堅持繼 子


續寫,繼續出版?鄧文淵舉了「海角七號」的魏導演為例,

文淵閣工作團隊

說明為理想堅持的歷程,自認為書籍好,沒理由放棄!果然
在第四本書「快快樂樂用倚天」問市後,造成風潮,晉身暢
銷書籍。如是,等待也是成功者必經的階段!
  由於電腦的改變飛快,得花費相當大的心力與時間才能
跟上腳步,再加上自己一向對教學要求嚴謹,在社會風氣的
改變下,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方式與以往有所不同,於是,任
教十九年之後,於1995年正逢Windows95視窗作業系統推出
時,他毅然離開教職,專心致力於電腦叢書的編寫與普及電

87

30
腦應用的社會大眾教學工作。問到鄧文淵是否感到不捨?鄧

. 文淵語重心長地說:同事情誼吧!這是唯一難割捨的部分。

3

行事強調群策群力的鄧文淵,在訪談過程中一而再地強調:
「工作伙伴很重要,我的工作團隊好可愛!」並要求筆者盡
可能不要寫他,而寫團隊。這種情懷,不正是俠客的薄天義
氣嗎?怪不得人呼鄧文淵為「鄧大俠」了!
  九二一大地震對災區居民來說,是歷劫重生!經歷了災
難而能倖存下來,內心油然生起「當把握當下,善用可貴人
身」的念頭,又看到來自其他縣市的賑災民眾沿途發放民生
物資的溫馨畫面,鄧文淵告訴自己:要為社會做些事!於是
著手設立了「台灣咁仔店」網站,蒐集並整理在地文化,為
本土文化的保存與推廣盡一分心力,其間還因為投注大量金
錢而不得不逐步縮小網站內容的擴充!網站成立後,經不斷
地持續充實,內容臻於完備,終於造就了一個廣受推崇的台
灣文化園地。

他愛攝影她愛畫
  李淑玲老師是
鄧文淵的賢內助。
彼時,鄧文淵為修
學電腦新知而奔
波,甚至有一段長時間不在家,她獨力撐持家務,讓鄧文淵
能無後顧之憂地專注進修,所以在含辛茹苦的過程中李淑玲
有個外號叫「寶釧姑娘」。不僅如此,叢書的編寫,她更是
直接參與其中,成了鄧文淵的工作伙伴。這幾年,專心學畫
的李淑玲,繪畫能力大為精進,參與幾次聯展之後,更於97
年11月舉辦了一次「與溫柔有約」畫展,展現了優異的繪畫
天份與學習成果。

88





攝影、風景素描、旅遊資訊、當地紙製文物,每一趟旅行都留下一本本厚厚
的旅遊記事。

  工作之餘愛好攝影的鄧文淵,作品相當豐富,畫面唯
美,耐人細心品賞。休閒旅遊中,常將感動的畫面收攝影
像,一幅幅光影交織的風景,成了最佳的旅遊記錄。筆者希
望鄧文淵辦展,將動人的影像公諸於世,與大家分享他的足
跡、慧眼,可惜他至今無此規畫。
  積極、樂觀的鄧文淵,憑著來自農家的堅忍毅力與自
信,走出了一條獨具風格的道路。一向重視團隊合作的鄧文
淵,目前帶領著工作室團隊,繼續為自己熱愛的電腦工作投
注心力,同時也將部分時間留給社會,為社會盡一分心力。
眼前的鄧大俠一派悠閒,但滿櫃的文史與攝影資訊叢書與工
作室裡同仁的專注神情,卻顯現了他認真生活的樣貌!

89

30



3
春季養生湯

主廚:劉曙光(梅門客棧主廚,梅門一氣流行資深教練)
文、攝影◎梅門客棧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
年之計在於春」,萬事萬物
在春天皆開始成長,練氣
養生以及合宜的飲食,可以
幫助我們銜接天地之氣,平
衡身心,奠定一年美好的開
始。
  從養生觀念來講,食物
的五味正好對應人體五臟。
不管哪個季節,每天最好
是酸苦甜辣鹹都吃一點。但
是在春天,適度吃點酸有助
於調理肝臟功能。「梅門客
棧」主廚配合春天節氣,選
用蕃茄、春筍等食材精心調
理,推出羅宋湯與金針春筍兩種湯品套餐,讓大家修補肝
氣,吃出健康,同時雕塑出如春天般柔美的身體曲線,容光
煥發!

四維八德羅宋湯
  這是一道可以增加抵抗力的湯品,以「四維八德」表示

90
為人處世的圓滿和諧。此養生湯,
著重於火候,慢火細燉,一點都不


能馬虎,此道湯品秘訣在於蔬菜下 醍
鍋的次序,以及下鍋後要如何掌控 醐


火候,就是決勝湯品口齒留香、美


味回甘的關鍵。

【材料&做法】
1.將紅蘿蔔、馬鈴薯、蕃茄、去皮切
丁備用。
2.鍋中加水放入黃豆芽熬煮。
3.加入紅蘿蔔、蕃茄、馬鈴薯、高麗
菜、白花菜煮透。起鍋前灑點胡椒
粉風味更佳。

精真無損耕耘湯
  以春天的筍和金針為基底,金
針花在春天盛開,配上鮮嫩多汁的
春筍,可以讓筍的「損」性降至最
低,讓人在春天紮下良好的根基,
一整年都如意順心。

【材料&做法】
1.將金針切段泡水備用。
2.將春筍、蘿蔔、酸菜切細條備用。
3.鍋中加水放入金針、春筍、蘿蔔、酸菜熬煮。起鍋前灑點胡椒
粉、芹菜末,風味更佳。

91
地藏院 好賞鳥

30 文、攝影◎張清財



3

  一直很喜歡地藏院的幽靜!白牆綠瓦與周遭的植物,流
現著一派和諧的韻致,光是在此閒步,已是莫大的享受,更
何況只消打開耳目,悅耳的鳥鳴與優雅的鳥姿,時時與人為
伴,可真是十方來十方去,一切自在。
  地藏院一直是南投鳥會假日例行活動的必到之處,去年
更以此作為年度
鳥況調查路線。
此處鳥況相當
豐富而穩定,
四季皆可看到
的鳥種約二十來
種,冬、春兩季
高山上的鳥向下
遷移避寒,與來
自北方的候鳥,
種類甚至可突破
四十種!夏季鳥
況雖差些,但是
那聲聲喚人歸去
的杜鵑可是年年
造訪,運氣好的
話,看到八色鶇

地藏院花木扶疏,鳥況甚佳。
包準你快樂一整

92
年!想想一早
走一遭,可以
看到這麼多的
鳥,怪不得鳥



人們喜愛此處 情

了。 生


  朱鸝的美
堪 稱 豔 而 不
連鮮豔難得一見的朱鸝,也曾出現在園內林梢。
俗,這幾年來穩 右圖為雄鳥。(詹晉添攝)
定可見其蹤影,
而且數量有增加
的現象。去年二
月的調查,六隻
朱鸝似是奉派前
來的迎賓藝人,
就在地藏院的
禪林前不停嘻鬧
演出,看得鳥人們直呼過癮。爾後的幾次調查也都有牠的記
錄,有時只聞其聲未見其容,而且不曾再見到如此多隻了。
今年初,埔里精舍在地藏院辦圍爐,我早到了
些,於是與同修信步往農禪園走去,一近農禪
園便聽見牠的呼喊,果真在路旁山黃麻上瞧見
她的嬌容。
  五色鳥算是賞鳥入門的最佳引門者,牠綠
綠的身軀,配上頭部四周的黃、朱、藍、黑,
總讓初次賞鳥者感到無比興奮,也因此相信:
野鳥是美麗的使者。再加上牠生性不愛動,
便於觀察,不至於給初次賞鳥者打擊信心,

30
所以在帶領賞鳥

. 團體時,總會刻

3

意找尋牠們的身
影,鼓舞參加者
繼續投入賞鳥活
動。
  黑冠麻鷺近
幾年似乎變多
了,在許多校
五色鳥又稱花和尚,叫聲如敲打木魚,一身鮮豔五色。(詹晉添攝)
園中都發現了牠
們。去年地藏院的調查中,令大家興奮的是看到育雛中的母
子鳥,一覺察到人們靠近,母子本能地豎直頸項,標準的擬
態姿勢,要讓人們誤以為牠們是樹枝,以此避開險境。難能
可貴的是──牠們竟在近半小時中一動也不動,如此禪定,

育雛中的黑冠麻鷺

94





幽深的林道,晨昏時段鳥兒最活躍。

會是因為牠們的窩就在禪林中嗎?
  鳳頭蒼鷹也是院中的常住,去年初
的邂逅,牠高踞枝頭,一副旁若無人的
自適,讓人好生羨慕。因為牠無視於我
們的存在,於是我們更可大方地架起單
筒望遠鏡,仔仔細細地觀察牠。鏡頭中
的鳳頭蒼鷹,簡直是個頑皮的小孩,不
時搖頭擺腦,以嘴喙啄理牠的衣羽,看
得大家不小心笑得大聲了,幸好,沒驚 喜歡高踞枝頭的鳳頭蒼鷹

擾到牠,側耳一瞬,又繼續牠的美儀功課。
  法師待人,和煦如春風,待禪園中的眾生亦多包容:蟲
兒有咒語可聽;鳥兒有經文可聞,這不就是最棒的放生嗎?
不必有任何影響生態的顧慮。我想,這兒的眾生何其有幸,
也許這就是佛經中所說:引業雖入惡道,滿業卻享福報吧?
可見前世還是有些善行的!但願牠們下一世都能往生善趣,
乘願再來與法師問道修行,圓成佛果,遠離六道輪迴之苦。

95

30


印度古籍中的蛇

3 文◎朱耀沂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博物學家、昆蟲學家)

  印度是世界上以產多
蛇聞名的地方,不管住在
這兒的人喜不喜歡蛇,接
觸蛇的機會不少。因而在
印度古代典籍或佛教經典中,也常出現一些蛇的記事。
  梵語Sanskrit是「會爬行者」的意思,常用sarpa的字句
表示蛇,此字句也是英語serpent的語源。另有從「以腹部爬
行者」之涵義出現的字句uraga,馬來語表示蛇的urah便由
此而來。另外還有表示毒蛇,甚至譯成龍或神蛇的naga,這
句用於學名上,表示眼鏡蛇的屬名,例如台灣眼鏡蛇的學名
Naja naja atra等。如上,用來表示蛇的,就有三種字句——
sarpa、urah、naga。
  自古在印度,蛇是深入人類日常生活的動物之一,在佛
經中,佛陀認為已得悔悟超越世上榮枯盛衰的人,應放開此
世及來世的一切,正如蛇之脫掉舊皮,修道之人不但要脫離
現世所有的利害關係,也要放開輪迴轉世的世界。其實這種
想法在佛教之前的婆羅門教已存在,在釋迦出生前已編撰的
古籍中,就有如下一節:「當一個人去掉心中一切的欲望
時,可得不死之心靈,可達Brahman(梵語,指有質無形的
宇宙主宰)的地位,正如蛇之脫掉沒有生命的舊皮,靜靜地
躺在蟻塚上維持生命」。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蛇在古代
印度乃具有崇高的地位。

96
  蛇的確是隨著脫皮而長大的,脫皮之後暫不活動,直到
新皮硬化。談到脫皮,人們常想到的是昆蟲幼蟲的脫皮,但
昆蟲與蛇的脫皮有些地方不同,由於昆蟲,甚至蝦、螃蟹的
外皮都是沒有彈性的外骨骼,但蛇的鱗片卻有彈性,可以跟



著體內肌肉、骨頭的發育漲開些。再者,與其他的爬蟲類一 情

樣,蛇的皮膚由內側的真皮和外側薄薄的表皮形成,真皮裡 生


就有血管、末稍神經、結締組織等,表皮就是由鱗片而成的
保護身體用的防護牆,因而易受到擦傷、咬傷等各種外傷,
一些時日就會破裂不堪,於是,表皮的基層依細胞分裂形成
新的細胞層,隨著新細胞層的形成,舊細胞層(即舊表皮)
乃加速老化、加厚,逐漸失去生命現象,不久開始脫落。
  雖然一次脫皮所需的時間、兩次脫皮之間的間隔時間,
依蛇的種類、發育期、營養、氣候等外界因子有很大的差
距,通常一次脫皮需要花一個星期,間隔時間頻繁者,經過
一兩個星期即開始下一次的脫皮,但也有間隔達數個月的。
  和昆蟲另一個不同的是,昆蟲到了成蟲就不再脫皮,身
體也不再長大,蛇雖也有幼蛇、成蛇之別,但成蛇期的蛇仍
然會脫皮。幼蛇隨著每一次的脫皮,身體明顯地長大;進入
成蛇期,脫皮後的發育則相當有限。因此,可以說蛇在有生
之年都會脫皮,而且理論上蛇在有生期間會無限長大的,但
在此之前多半因病,尤其因寄生蟲而死亡。那麼蛇的壽命到
底有多長?一般來說,大型蛇的壽命長,大約有15∼30年,
在動物園的飼養下,曾有近50年的紀錄;小型蛇為5∼10年,
然而在野外因外敵、疾病,以及高齡所致的行動遲緩、導致
不易狩獵而缺乏營養等,壽命可能更短些。
  無論如何,古代人已注意到蛇脫皮時之情形,並且用來
譬喻修行境界,是值得讓人欽佩的。

97

30


貝葉的多元性

3 文◎一缽

【前言】貝葉,即貝多羅葉。貝多羅,梵語pattra,為「葉」的音譯,屬
棕櫚科的一種熱帶性植物,產地主要以印度、錫蘭、緬甸、中國西南地
區為多。葉子長且質地稠密,可供書寫經文記載,略稱為貝多或貝葉。
《竺紀游》卷二第十四葉:「貝葉是大西天一種樹葉,光潔可書。」所
以在紙張尚未發明問世之前,古印度以貝多羅葉記載佛教經典及宮廷
文獻資料,迄今斯里蘭卡及南傳佛教地區仍有人繼續使用。又《添品
妙法蓮華經》序:「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勘天竺
多羅葉本。」此中「多羅葉本」即指《法華經》的貝葉寫本。由此可知
大乘初期經典即是抄寫於貝葉上的。

98
  閱讀現代佛教藝術史家或美學家筆下所謂的「佛教藝
術」,專業術語多如牛毛,那些專家學者簡直是電腦解碼
器,有人僅僅就明代北京市翠微山法海寺壁畫的一個小角


落,居然就可以洋洋灑灑寫出一本書,考據東來講究西,好 佛

像中國歷朝歷代原來也有很多默默無名的達文西,在他們畫 藝

筆下,原來藏著如此浩瀚驚人的密碼,欣賞「佛教藝術」彷 欣

彿成了柯南偵探大猜謎,或走火入魔到出現電影「密碼生死


戰」或「國家寶藏」的
情節。
  我們問題當然很
多,不過,就算再普通
的問題追根究底來也會
難倒專家,例如印度
最古早的佛教藝術,
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
(273BC.-232BC.)算是
自古以來佛教發展留下了大量的藝術
歷史上一個鼎盛時期,
去過印度朝聖的人都會去瞧瞧鹿野苑那有名的四獅子柱頭,
王舍城石柱或巴拉巴爾石窟,或是北印度的山奇塔、菩提伽
耶塔等等,其雕繪攢鏤,五花八門,繁密到令人目不暇給。
但是眼尖的人立刻會發現,內中偏偏缺了主角,老天!沒有
佛像!難道是「陰謀論」,故意隱諱不作?
  一般來說,那時代凡是佛陀,一律用象徵符號來代表,
例如塔、菩提樹、法輪、幢傘或只是一個腳印兒。好啦,就
算知道這個秘密,後人還是難以搞清哪頭象是隱喻佛陀誕
生,哪匹馬是指涉佛陀出家,哪個法輪是象徵世尊說法,而
哪座塔是代表導師圓寂?然而,這點與基督教早期的耶穌只
用密碼象徵,通常是魚或拉丁文縮寫,真的有幾分神似,當

99

30
然,君士坦丁教堂壁畫中的耶穌也還要等很久才出現,你也

. 會驚訝發現,他們原來如此「偶像崇拜」。

3

  其實,佛教史初期的七、八百年左右是沒有佛像的,要
到公元二世紀左右,貴霜國迦膩色迦王朝的犍陀羅文化才真
正出現佛陀造像,目前在印度白夏瓦區考古出土發現一枚鑄
刻佛陀像的錢幣,上面尚有古希臘文註明正身,是為明証。
早期佛教藝術居然生活化到如此隨身攜帶、形影不離,真是
有趣,所以我對西藏人身上隨身的嘎烏(見註),一點也不
驚訝,缽中粥、杯底茶,佛法本來就是很日常生活嘛。
  但是古代人為何有話不直說,非要如此大費周章的繞圈
子?人類很崇敬的東西又為何諱莫如深不敢稱呼它?宗教,
既然是人類集體潛意識的結構產物,顯然它的藝術表現一定
有些很詭異的函數對應關係,不論文字或圖像,所有符號中
必定傳達著某種甚深不可說的佛法密意,值得所有人類默而
揣之、心領神會。我想欣賞「佛教藝術」,應該很像聽經聞
法,是需要一顆虔誠謙虛的心,至少要有恭敬肅穆的態度,
如此方能有所法益。我們不該只像逛畫廊或博物館般的觀光
態度,品頭論足挑剔它們的工拙美醜,更不該只抱著骨董商
特有的估價眼光,咦,這尊緬甸冰種翡翠玉佛多少錢,或這
沉香木刻觀音好貴喲。
  廣義而論,「佛教藝術」是另一種佛法方便善巧的開示
悟入,也算一種佛經的變化型式,也就是「經變」。「辨中
邊論」卷下、「顯揚聖教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七十
四,皆明言及「十法行」,其中首推便是「書持」,如果經
典沒有抄寫下來,何來後面的供養、施他、諦聽、批讀、受
持、諷誦、開演、思維、修習呢?所以許多大乘經典後來都
走上策略行銷,在廣告版上咸言書寫流通,功德廣大,更甭
提坊間還有一堆靈感志、感應錄為它推波助瀾。

100
  我看過藏傳金剛乘賦予唐卡神采炫目的圖像,也看過禪
宗畫僧筆下那煙雲飄渺、似有還虛的水墨禪畫;迄今在泰國
或緬甸,南傳上座部清肅淵穆的貝葉經,昭昭猶存;在故宮


博物院,康熙乾隆時代的御用紫綬金匱、玉帶牙鉤的經卷, 佛

清晰可讀;大英博物館中典藏中有敦煌石窟的手抄經卷,仍 藝

濃濃散發黃檗芸檀香氣味(染入絹紙,防蠹辟蟲),台灣國 欣

家圖書館典藏大正藏、龍藏、甘珠爾,也就這麼理直氣壯、


巍巍淵停嶽峙矗立其中。你會發現,佛經尺寸可以誇張大到
夷平峭壁、摩崖刻石,搞出像泰山經石峪的格局,也可以委
屈求全縮到如現代版的小巧口袋書、隨身經藏與MP3、光碟
書,光是這些複雜多元性,就足夠令人屏氣凝神、嘆為觀止
了。
  相傳十八世紀,德國音樂家華格納曾向當時數學泰斗高
斯通信,請教世人靈魂是否有數學型式可以描述,高斯則正
色斷然告悉,這秘密依然緊緊掌握在上帝的手中,無法一
窺。直至今日,現代電腦科技中的人工智慧很快面臨心靈不
可言說、不可思議的挑戰。又相傳龍樹菩薩曾經入龍宮探大
方廣佛華嚴經,見其周遍恆河沙界,不可窮盡,龍樹瞠目結
舌,不知所措。
  貝葉佛經,源自人心,是法無量,非思議言說可以窮
究,傳說雖是傳說,但是可以令人俯首低眉、沉吟三思。

【註】嘎烏:是一種隨身攜配小佛龕,為藏密七寶之一,可以收放舍利
子或小型佛經。(密宗七寶:天珠、天鐵、九宮八掛咒輪牌、嘎烏、綠
松石、琥珀、珊瑚)

101

30


我是誰

3 文、圖◎常憶

開始一段旅程,像走迷宮一樣
的深入自己的心,不斷不斷地
找尋「我是誰」。

踏出尋找「我是誰」的第
一步似乎不簡單,因為定
力仍未增長;但是,必須
要有耐心和毅力。

102
尋找「我是誰」的旅程
中,因為對感官的愉
悅,生起了貪戀;心就


處於煩亂和困頓。




試著去體驗無常,慢慢練習放下。

學習放下,心就變得輕安。

103

30


真假無常

3 文◎東山客 圖◎聿瑩

是真?是假?
一日,法會中間休息時,眾僧皆群集起居室,香積菩薩端來
一盤熱騰騰的包子,僧眾皆各自取食。
僧甲:「哇!好棒喔!餡好多!」
僧乙:「是啊!全部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真材實料〉
僧丙:「那裡!全部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一切有為法皆是因緣假合、緣起性空、虛幻不實〉

104
無常
師弟二人在樹下散步。


一片葉子從樹上掉下來。

師父指著落葉:「瞧!那是什麼?」 子

弟子:「一片落葉」 心


師:「不是!你再看仔細!」
弟子蹲下身,定睛細瞧:「不就是一片落葉嘛!」
師:「不對!」搖搖頭,轉身走了。
弟子站起身,摸摸頭,一臉疑惑。自語:「奇怪了!師父到
底要我看什麼?」

105

30


導師文物簡介

3
Master’
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lics-2

文◎果學 英譯◎蔡澤生

之2. 滿載著導師海內外弘化的「行事曆」
The“To-Do-List”Calendars Retain1
the Schedules of Master’ s Preaching
of the Buddhist teachings
舊舊的『月份行事曆』,卻記載了導師海內外弘化的每一個
行程。
The well worn2 and outdated3 monthly“To-do-list”calendars
retain records of Master’
s every journey4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overseas, for the preaching of the Buddhist teachings and
transforming5 some people on the mind and behavior.
【解說】
1. Retain: vt. 保留,保持。
2. Worn: wear的過去分詞當
形容詞;磨損,變舊。
3. Outdated: adj. 舊式的,過
時的。行事曆不只是舊了,
也過時了,所以加了這個形
容詞;對日曆而言,這是名
符其實的過時了。
4. Journey: n. 旅程,行程。
5. Transform: vt. 使改變,
使轉化。配合後面的on the
mind and behavior, 來形容轉
化的意思,表示弘化的化字
的意思。

106
之3. 讓著述不輟的「冬烘堂」:
“Dong-hong-tang”Had Kept Master’
s
Writing Work Uninterrupted1




『冬烘堂』就是現在的暖爐。天氣寒冷 英

時,導師就用它來取暖,讓佛法的寫 教

作,不因氣候的變化而停止。


“Dong-hong-tang” is the nickname2 of
the portable stove3 Master used for keeping
warm during the winter time. It enabled4
Master to continue his writing despite5 the
cold weather.

【解說】
1. Uninterrupted: adj. 不間斷的。
2. Nickname: n. 綽號。
3. Stove: n. 火爐,暖爐。Portable stove手提的暖爐。
4. Enable: vt. 使能夠,賦予 能力
5. Despite: prep. 不管,儘管,任憑。也可以用in spite of

之4.隨伴導師奔波海內外的「手提箱」:
“Suitcase” Accompanying1 Master
Everywhere Running About Domestic
and Overseas
這只手提箱,裡面放有導師常用的經典、稿紙與衣具,為了
讓正信的佛法在台灣弘傳開來,導師經常奔波於海內外弘
法。為了善用時間,導師在飛機上,就從這只手提箱裡,
拿出厚厚的一疊稿紙,在緊迫的位置上,安然自在地寫起稿
來。

107

30
It is this suitcase that Master used2


to car r y Buddhist scriptures 3 ,

3 manuscript4 paper, and clothes with

him when he was traveling domestic
and abroad 5 for the activities of
spreading the Buddhist dharma.
When on airplanes, to make good
use of time Master used to put
this suitcase on his lap6 top, taking
out manuscript paper and doing
his writing on the suitcase, feeling
unrestricted7 and ease in spite8 of the
rather9 compressed10 space.

【解說】
1. Accompany: vt. 陪同,伴隨。
2. Used: used to: 過去一向、過去時常。若是用be used to就是
習慣於的意思。
3. scripture: n. 經典,經文,聖典。若是第一個字母大寫,the
Scripture,就專指「聖經」而言。
4. Manuscript: adj. 手寫的,原稿的。
5. Abroad: adv. 在國外,到國外。
6. Lap: n. 膝部;lap top膝蓋上面,實際上是指大腿上面。
Laptop聯成一個字就指膝上型電腦,也就是手提電腦。
7. Unrestricted: adj. 不受限制的;是由restricted(受限制的,
被限定的)加上字首un而成的。feeling unrestricted and ease
感到不受限制且自在,加了unrestricted是用來呼應壓迫的空
間,指沒有因為空間緊迫而有受到限制的感覺。
8. Spite: n. 惡意、不顧。in spite of盡管、雖然。
9. Rather: adv. 相當、頗、有點兒。rather than: 而不是。此處
加了rather這個副詞,來形容頗為壓迫、有點兒壓迫的意思。
10. Compressed: adj. 壓縮的。是compress壓迫的過去分詞,當
形容詞。

108
佛子行三十七頌
譯注◎莊昇、陳秀綾


編按:《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英譯導讀與講解,自第28卷第4期(2007 佛
年3月10日出版)起連載,本期解說第十五頌與第十六頌。 學




第十五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
於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Even if, in the midst of a public gathering, someone
exposes1 faults2 and speaks ill of3 one, humbly paying
homage to that person, perceiving4 him as a spiritual
friend,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接續前面幾個偈,繼續談忍的工夫。被人揭隱私,會很生
氣,這是出於「自體愛」;是不是忍得下來,就看自己能不
能破這自體愛。以這個角度來說,揭露我隱私的人看似可
惡,卻是一個助緣,幫助我檢視自己的修行功夫,所以我們
要將他看作是益友,對他更加恭敬才對。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1. Expose:v. 揭露;使接觸到……
2. Fault:n.缺點,毛病;(過失的)責任;(地層的)斷層。
3. speak ill of: (片語) 表示對……不好的意見;詆毀。
4. Perceive: v. 察覺;感知;意識到;理解。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Even if in the midst of public gathering,

109

30 Someone exposed my privacy with abusive language,



I appreciate him as a friend doing good to me,
3
期 Paying even more respect to him is the practice of the
Bodhisattvas.
【導讀】
1.「攻吾隱私出惡言」的出惡言,若翻譯為speak ill of,會和
前面的翻譯重複;再者,此處的出惡言似乎有辱罵的意思,
所以用abusive language來表示。
2.Appreciate有感激、體會、賞識等多重意思,此處用這個字
也隱含這多重意思。
3.益友就直接稱friend doing good to me。
4.此處的恭敬,用paying homage,似乎不是很妥當,homage
比較屬於尊敬尊者、師長的意思;所以改用paying respect。
再者,倍恭敬的倍字,用even more來表示比以前更恭敬的意
思。

第十六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Even if someone for whom one has cared as lovingly as
his own child regards one as an enemy, to cherish1 that
person as dearly as a mother does an ailing2 child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我一直都對他那麼好,他竟然這樣對待我,是可忍,孰不
可忍」,這是隱含有求回報的一種煩惱。看看天下的父母
吧!為人父母愛其子女是沒有條件,不求回報的;作菩薩

110
的,還要比為人父母更高一層的功夫,不問別人對我如何,
我總是慈悲看待眾生。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佛

1. Cherish: vt. 珍愛,愛護。 英
2. Ailing: adj. 生病的,體弱的。 文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If someone whom I have taken good care of as my own
child,
However, treats me like an enemy;
Still, I cherish him like a mother towards her child
stricken by disease,
Having even more sympathy to him is the practice of
the Bodhisattvas.

【導讀】
1.第一句用了現在完成式來表示我一直以來都對他很愛護。
其中take care of 的重點在於後面的介係詞,of不能漏掉。兩
人互道再見時可說take care,是「保重」的意思。
2.第二句用了連接詞however來表示有點令人錯愕的情況。
3.第四句一樣用even more來表示「倍」的意思。

111

30


清明報恩法會

3

  地藏院為發揚地藏菩薩孝親及佛教報恩之精神,謹訂於
九十八年國曆三月廿九日〈農曆三月初三〉上午八時十五分
起,啟建「清明報恩法會」,並於廿八日晚上,為院內各姓
歷代宗親、亡靈、宿世冤親債主授「幽冥戒」。仰祈地藏菩
薩願力加被,以冀冥陽功德主,業消罪滅、災厄遠除、冤解
平安、福慧增上、蓮位品增,特此通知。
  若欲填寫祿位、打齋、拔薦先靈者,請至寺務處登記。
  法會當天,備有普施五十桌、壽桃壽麵十四對及水果,
供大眾發心布施,與大眾結緣。
〈即日起,請洽寺務處登記。〉

112




113

30



3

114




115

30
卷 寒冬送暖關懷行 循聲救苦度有情


3 文◎果穗 攝影◎大見

  金融海嘯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台灣也受到嚴重衝
擊,景氣籠罩在一片低迷的氛圍中,失業率持續攀升,這些
不利因素對於弱勢族群無異是雪上加霜。又值歲末年關,市
區街景可以嗅到過年的氣息;但在不起眼的角落中,有一些
人正面臨現實生活極大的困難與挑戰。因此,慈光山人乘寺
觀音菩薩會和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本著菩薩循聲救苦
的精神,著手一系列「人間有愛——寒冬送暖關懷行」活
動,期為這些受苦的家庭帶來一股寒冬的暖流。

116





  九十七年十二月
二十六日代表人員捐
贈佛教慈濟基金會新
台幣一百七十萬元。
慈光山四眾弟子對於
大陸震災和緬甸風災
的災情非常關心,礙
於大陸政策法令種種
因緣不具,再委慈濟
基金會傳達慈光山僧
團的關懷,協助災民
站起來,勇敢地接受
挑戰。
  九十八年一月十
日,近年來入冬最強
的寒流來襲,連日寒
風凜冽,冷得令人

117

30
直打哆嗦,法師和居士們不畏風寒,載著二大卡車的民生物

. 資前進至原住民地區——仁愛鄉,關懷全鄉一百七十四戶低

3

收入家庭。看到鄉民們扶老攜幼高興地提著兩大袋的年節物
品,口中稱念「阿彌陀佛」、「感恩」,現場和樂融融,無
疑是一場文化大交流,驗證宗教無遠弗屆的力量。
  經濟不景氣中,社福團體也成
為金融海嘯波及的族群,寒冬勸募
紛紛告急。一月十二日我們再度載
了兩大車的民生物資和扶幼基金來
到南投家扶中心埔里服務處關懷受
扶助家庭,希望能為這些家庭帶來

118
一個快樂的新年。
  配合集集警察分局
為魚池、集集、水里等



地區的獨居老人送年夜 光

飯活動,基金會為三十 聲


二戶獨居長者準備各式
各樣的年節用品,一月
二十二日法師們逐戶發
送。同時透過溫暖的關懷與互動,傾聽老人的心聲,撫慰他
們孤寂心靈,讓長者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而開懷大笑。
  在這個親友團圓的月份中,我們享受溫馨和喜悅的同
時,卻有人陷入「佳節倍思親」的痛苦中,或
有許多人生活面臨各種困頓,比我們更匱乏、
更需要幫助。因之,我們期盼有更多人加入
關懷行列,伸出您我的手,為弱勢族群注入暖
流,協助他們度過生命的寒冬,早日迎向生意
盎然的溫暖春天。

119

30


頒發九十七年度


3 大專學生獎助學金
文◎果穗 攝影◎大見

  十二月是除舊佈新的時節,也是人們驗收自己一年的努
力成果和調整步伐、儲備能量以待來年再出發。財團法人慈
光山佛教基金會為鼓勵大專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省思生命意
義,確立人生目標,每年也在這豐收感恩的季節裡頒發大專
學生獎助學金。
  歷時二個月的申請期間,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二百位學
子提出申請。在熱烈的競爭下,共有二十四位學生脫穎而
出。得獎同學分別是張天泰、黃于真、湯雅芬、馬湘媛、
林柏含、王姿蓓、蔡松昇、楊錦愛(釋宗音)、陳立涵、彭

120
昱升、潘安士、游佩玲、張懷恩、李修慧(釋普安)、張
哲誌、林書廷、洪郁芬、林力敏、蔡婷如、連珖旭、陳思穎
(釋如遠)、王月侶、林佳宗、謝倚茵。



  今年大學組的徵文題目以閱讀聖開老和尚的著作《佛說 光

父母恩難報經》、《羅雲忍辱經白話故事》二書,由學生任 聲


選一書來書寫心得。兩部
經文言簡意賅,深具切身
和實用性,同學們或能借
以反省自我缺失、珍惜自
己擁有,或是發願身體力
行、把握行孝因緣,也有
返觀社會現象,驗證佛陀
教法。他們雖從不同角度
來寫作心得,但都能回歸

121

30
自我省察,深覺受益良多。而研究

. 所組則是「試論佛法對於災後心靈

3

重建」的專題論文,同學以台灣九
二一地震、大陸四川大地震及至世
界的各個大災難的經驗,來論述佛
法之於災後心靈重建的重要性、適
用性和運用性,題
慈光山人乘寺97年度大專學生獎助學金得獎名單 目雖有些專門性,
姓 名 校 名 年 級 然仍不乏用心佳
張天泰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三年級
作。
黃于真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二年級
  經云:「一聲
湯雅芬 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四年級
馬湘媛 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四年級 南無佛,皆已成佛
林柏含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四年級 道。」基金會期盼
王姿蓓 東海大學會計學系二年級
透過閱讀、書寫的
蔡松昇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四年級
楊錦愛(釋宗音) 佛光大學宗教學系二年級
活動中,將佛法種
陳立涵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二年級 子散播在學子的心
彭昱升 中原大學物理系二年級 田,引導他們自我
潘安士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四年級
反省覺察。或許無
游佩玲 致理技術學院會計科四年級
張懷恩 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四年級 法立竿見影,但相
李修慧(釋普安)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三年級 信終有一朝,這些
張哲誌 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四年級
種子可以萌芽、成
林書廷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四年級
長,為他們蓄積更
洪郁芬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三年級
林力敏 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四年級 大的前進動力,奠
蔡婷如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二年級 定安身立命的基
連珖旭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二年級
石。
陳思穎(釋如遠)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二年級
王月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四年級
林佳宗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二年級
謝倚茵 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四年級

1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