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0

50期2009年12月

Bodhi Voice
Dec. 2009 Vol. 50

麻省菩提學會
Massachusetts Budhi Siksa Society Inc.
Thousand Buddha Temple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連續七天的《梁皇寶懺》法會,
於二千零九年十月十七日功德圓滿。是次法會如法恭敬,
梁 莊嚴殊勝。兩序四眾誠如法會初旨——法喜充滿,成就功
德。

中國佛教向來盛行「唱誦利人天」的音聲佛事。對
寶 此,教內許多人以為與原始佛教相左,故不以為然;教外
懺 人則覺得法事中諸如焚香、禮拜等儀式頗有迷信之嫌,而



唱 唱誦、持咒之類又似与「南無」無異。更兼時下不少經懺
佛事偏離初衷,落於商業化、世俗化、神鬼化。于是,世
人對經懺佛事誤解日亟,以訛傳訛,一是否定經懺的攝化


方便功用,一是歪曲原意,導人迷信。此兩者皆有違祖師
感 先賢的本懷,事實上,倘若加以淨化,善學善用,一切經
事 懺無不是自利利人的修行法門。以這次千佛寺的《梁皇寶


記 利


懺》法會而論,我們不但深深地體會到唱誦的攝力,而且,不少人還不期然地修
了定力與念力。
俗云:「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是次法會梵音裊裊,敲打念唱,法味
盎然。尤其是金剛上師與法師在「放焰口」的時候,仰揚頓挫,此起彼和的念咒
聲,配合各式手印,更具磁石般的攝力,身臨其境,即使不是佛教徒,相信亦會
心生歡喜。
《梁皇寶懺》儀軌平均每天禮拜逾百次以上。如果沒有唱誦的助緣,如果沒
有慈悲心所引發的定力,如果沒有宗教情操所生的念力,毫無疑問,這是一件苦
不堪言的事情。然而,我們卻是越拜越歡喜、輕安、自在與日俱僧。姑且勿論這
是否業障消除的功德,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當下已收攝了散亂之心。如果我們能夠
把握當下的一念清靜,善觀緣起,「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那麼,即是見道了。此正所謂「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
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倘如
此,功德無量也。
說到功德,大凡經懺佛事均有功德
主,而法會結束之時往往稱功德圓滿。那
麼,功德與福德究竟有何分別呢?簡而言
之,一切佈施無我,三輪體空;一切善舉
無求,不思回報,即為功德。反之,福德
也。為甚麼呢?因為有我即有執,有執即
有漏,有漏即不出六道。所以,縱使行善
屢累,只要有我,福報而已。
(文:常興)
卷前語

新年寄语
釋寬賢

新春逢虎威,時代進入新世紀,二零一零年來臨,一鞠綻放法乳芳香
的《菩提綸音》帶著編輯部同仁致誠的問候,將懇切的祝福送到你手裡。

新的一年不僅給人帶來新的希望,新的進展和新的感想。在大眾同慶
同歡的日子裡,學佛者正好回顧過去的一年,是否能精進修持,積聚功
德,成就道業。

時光易逝,《菩提綸音》創刊至今已十六週年,於此新舊交替之際迎
來了第五十期。作為努力開拓佛教文化、傳播佛法的佛教刊物,如何適
應新時代的發展呢?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課題。過去我們耕耘的菩提刊
物,以大眾化為主,使佛法人間化,以祈上契如來的教法,下應眾生之
基;力求做到雅俗共賞,初學久修含得法味。

刊出的文章大都是抒發學佛者心路歷程的章節;內容以啟發慈悲、包
容、感恩、喜捨;盼能起到淨化心靈的作用,化惡為善,化醜為美的德
範。多年來感謝各方大德賜稿及建議賜教。在此,尤其多謝穩盈印刷公
司支持助印。因為你們的參與和鼓勵,《菩提綸音》才得以在佛教文化
事業中奉獻一瓣芳香。往後更希望十方大德賜教為禱。本人才疏學淺,
編輯工作尚多不足,今後自當努力,將勤補拙。

新的一年我們將會以十方大德的建議,提高季刊的質素,強化文章的
內涵,加深季刊的可讀性。以更深、更廣、更新的內容,呈獻給讀者。
更祈各方大德發心支持指導並賜與大作,使本刊在新的一年以嶄新的面
貌更趨完善。

菩提綸音50期 2
目錄

卷前語
新年寄語 ·········釋寬賢 2
佛歷二五三八年 1994年創刊
菩提綸音 第50期 2009年12月 菩提法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道源法師 4
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季刊) 十善業道經述記······ 筏可和尚 7
Ten Commandments ····
Venerable Sek Fu Ho 10
顧問: 永惺長老
大悲懺講記 ········源慧法師 12
創刊: 寬賢法師

編委: 智潔法師、宏成法師、常興、慧蓉 菩提論壇


一心八識與生命依轉 ····江易園 16
主編: 寬賢法師
淺談慈悲心 ········繼平 18
製作: 溫監 從一位科學家到一位佛學家 ·覺真法師 21
攝影: 印真 何汝權 印光大師佛學思想 ·····正如法師 23
發行: 麻省菩提學會
菩提文苑
流通: 麻省千佛寺 白雲古跡 ·········一行禪師 26
地址: 昆士市麻省路53-55號 青山綠水方外情 ······藏學法師 29
佛教的婚姻觀 ·······觀霧 32
昆士市麻省路56-58號
春到人間 ·········李潤生 37
電話: 617-773-7745、617-773-1688 蘆花淺水 ·········李潤生 38
網址: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鹿苑常馨
電郵: 1000buddha@gmail.com
天台宗在上海的流傳 ····覺醒 39
封面: 不丹虎穴庙 將錯就錯 ········· 42
助印者:穩盈印製公司 戰爭的成因 ········李綽芬 43
地址: 43-41 33 rd Rd.2/Floor Lsland city
僧德懿行
NY 11101 詩僧敬安禪師 ····思和法師 虢 侗 44
電話: 781-786-8882
菩提信箱
敬請流通 歡迎助印
盂蘭節與中元節 ······編輯組 48
贈閱
菩提園地
新鮮果汁神奇藥效 ····· 49
天廚妙供 ········· 50
佛經漫畫 ·········蔡志忠 51
西齋淨土詩選 ······· 52

通告 ······· 53

3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法義

地藏菩薩
本願經講記
道源法師

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又看到這麼多男子或女人有百千萬億數
之多,在海中載浮載沈。這些用鐵做的惡
獸,盡都在吃著這些男鬼或女鬼(在海上這
些不是人,是鬼道的鬼)而且互相爭奪,痛
(續上期) 苦萬端,慘不忍睹。又看見很多疾捷惡鬼,
這些吃人的鬼,最惡不過了。長得奇形怪
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 狀,或多手多眼,那些吃人的夜叉,嘴色很
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 大又凸出牙齒很長,長到嘴唇外邊,鋒利的
西馳逐。 像劍一樣,不但如此還驅趕這些受罪的人,
使之接近惡獸,叫惡獸來吃。或者這夜叉鬼
婆羅門女,端身正坐,為了想知生母去 自己捉著罪人,把罪人的頭與足抓在一起扭
處,口裡念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號,心裡 成一團,或扯之令長,或按壓罪人使人令
思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尊容,念念懇切, 短,拋擲顛豎,各種慘狀萬端,令人不敢久
字字分明,這樣經過一天一夜,因念念澄 看。這些罪人都是於生前縱貪瞋痴,或作殺
清,念念成片相繼,故能感應道交,就入了 盜婬罪惡之業。所以命終之後,隨業受報,
念佛三昧定中,在這個定中見到冥界之相, 這是因果不昧的定律。所謂「假使百千劫,
忽然看見自己的身體到了海邊,這個海的海 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
水不是普通海水!就像開水滾了一樣的湧沸 婆羅門女因為念佛的緣故入是念佛三昧定
著,而且還有很多鐵做的惡獸,在滾沸的海 中,仗佛威光加庇,雖然看到這些慘烈驚恐
水上一下飛一下走,從東到西又西到東一下 的景像,心中仍然無所畏懼。且婆羅門女宿
這邊,一下子那邊的快速追逐著,又看見湧 福深厚,依佛教化,經一日一夜攝心觀像念
沸的海水中有百千萬億的男子,或女人或沈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號,入是念佛三昧定
或浮的出沒海中。 中,了達萬法唯心,心既了不可得,境亦空
無所有。心境既空,如幻如化,所以無所畏
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 懼。
被諸惡獸爭取食噉。又見夜叉,其形各異,
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
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 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

菩提綸音50期 4
菩提法義

此聖女感動鬼王無毒前來頂禮迎接,所 候,又沒有做過任何一點善事因緣。所以只
謂毒是貪瞋痴三毒。是一切禍害的源頭,此 有依他自己所作所為的惡業,感應得到這地
鬼王已離此三毒,故曰無毒,並告白聖女 獄的報應,自然而然的要先經過此業海受苦
說:「您好,您是什麼因緣來到這個地方 啊!」
啊!」 「閻浮提」華言「勝金」。新稱南瞻部
洲。這勝金本來是樹的名字。其他東、西、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 北三洲沒有這種樹。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熟
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聖女問 了以後流出一種汁,流到河裡邊,這沙子、
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否? 水,通通變成金色,而且這金比金礦的黃金
無毒答曰:實有地獄。聖女問曰:我今云何 還要超勝耀眼,所以叫勝金。這人間的人死
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 了以後,在未轉生投胎之前,有一個身,叫
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中有身」或「中陰身」,也就是依色受想
行識等五陰之身,這個身形依經典說有五六
婆羅門女就問鬼王:「我來到這兒,這 歲小孩那麼大(大約2—3尺),一般人說死
是什麼地方?」無毒鬼王回答說:「這是大 後變成鬼,這不叫鬼,要轉投到鬼道以後才
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海。」聖女又問:「我 叫做鬼,在四十九天以內叫中陰身,每七天
聽說地獄就在這大鐵圍山之中,是不是真 還要死一次,死而復生,他死的情形,就像
的?」無毒回答:「正是實實在在的有地 人暈倒一樣,暈死過一下子,自己又醒過來
獄!」聖女又問:「既然實有地獄,我是怎 了,怎麼每七日要死一回呢?這個中陰身是
麼樣才能來到這地獄的呢?」無毒回答:「 在等他的業緣,如果他要轉生人道,得等他
如果不是具有威德神通之力,那就是必須要 父母行婬的這個因緣,他才能入胎。中陰身
靠業力,造了惡業,被業力牽引著來。如果 的壽命最長四十九天,到時一定要隨集轉生
不是這兩種情形,是無法到達這裡的。」 他趣。如果在生是大善或大惡的人,造善的
人死後直接生天道去享福享樂。造惡的人,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 一斷了氣,就直接墮在三惡道,所以不必經
罪人,及以惡獸? 中陰身在那兒等七天死一次。死而復生。所
以中國人於亡者死後每七天做一次七,誦
聖 女 又 問鬼王:「這個海水是什麼緣 經、持咒、供佛供僧,濟度亡者往生善處,
故,會像開水一樣滾得那麼涌沸呢?而且又 就是這個原因。
有這麼多罪人,和這麼多兇惡可怕的惡獸
呢?」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
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 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
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 在這海的東邊過十萬由旬,又有一海,
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其中受苦的眾生,比西面第一重海的苦還要
加倍。又在這十萬由旬之海的東方,又復有
鬼王無毒回答說:「這是南閻浮提洲, 一海,其中眾生所受的苦楚比十萬由旬之
造惡業的眾生,(造善業的已經轉生天道或 海,又復加倍,更加的苦毒無量。這些眾生
人道去了),而且還是剛死不久的罪業眾 所受此大痛苦楚,係由身口意三業引發殺盜
生,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陰身階段的壽 婬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痴等十惡之所招
命,他的家親眷屬,又沒有給他及時廣作功 引,由眾業所招感,所以稱為業海。這業海
德,以救拔他的苦難。自己在世活著的時 在經文上分三段敘述:第一是聖女問鬼王為

5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法義

什麼海水涌沸,像滾水一樣,這叫業海。第 五百個,也是苦毒無比,第三等的地獄亦有
二段是眾生身口意三業所感招,共號業海。 千百個,所受的痛苦,仍是無量無邊的苦,
下面尚有一段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地獄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三類:(一)根本
,這是佛教最高的原理,那來天堂、地獄、 地獄:即八熱八寒地獄,在閻浮提地下五百
佛、菩薩,都是心所造的天堂、地獄、佛、 由旬,重重豎立,受重重寒熱的苦惱。(
菩薩。你心作天堂:行十善、修十善業自然 二)近邊地獄:即是十六遊增地獄,是八大
升天堂,你心起三毒,造身口意諸惡業,自 地獄的副獄,靠近寒熱之處建立,因此叫近
然下地獄,你持戒修六度萬行,廣度眾生, 邊地獄。(三)孤獨地獄:即是雜受寒熱的
發大菩提心,入諸禪定,功德有成,自然成 地獄,在山水間,曠野樹下,以及虛空之
佛成菩薩。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 中,受別業的苦報。所謂十八地獄者,是依
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離開 據十八泥梨經所記載,謂有八熱及十寒地
了心什麼法都沒有。懂得這個原理,你自己 獄,總名十八地獄。
可以做主,你不要天天禱告上帝,你造了惡
業,上帝就會饒你嗎?自己管好自己的心,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
多造善業,不要作惡,自己自然非升天不 知魂神當至何趣?
可。你自己造惡業,縱使是身為上帝,也照
樣下地獄,是你自己的惡業那個識所變現。 聖女不是沒事跑來看地獄的,他是依覺
華定自在王佛指示念佛:一心一一意想念母
起信論上的隨業感緣起,一切法從因緣 親,到底生在何處!剛剛聽說地獄繁多,又
生,也就是緣起法門,緣起法最簡單的說就 痛苦無量!其母生時,又造諸惡業,必墮地
是業感緣起。所以墮地獄,不是閻羅王叫我 獄無疑。但究竟隨業墮生何趣?是以請問鬼
們墮的,也不是鬼王叫我們墮的!是我們自 王明白指示。方不負此行本意。
己身口意造諸惡業所招感來的。
所謂魂神:就是心識的異名,小乘人將
「由旬」就是驛站之名,小由旬有四十 之立為六識,大乘則將之立為八識,無論六
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這是印 識或者是八識,對於心識,通稱為魂神。無
度譯站名。中國在沒有火車之前,政府有重 量壽經云:「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
要公文,都是用馬兒跑,從這一站傳到那一 然趣之。」法句譬喻經:「命如華果熟,常
站,就是驛站。現在有了火車,驛站改成火 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熟能致不死。從初
車站,是一樣的,由旬就像火車站一樣,一 樂愛欲,因婬入胞胎,受形命如電,晝夜流
站接一站。 難止。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復
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愛痴久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 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又云:「
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至,所
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 往如響應。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
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隨本像,自然報如影。」

地獄就在這三個大海之內。不是離開三 (未完待續)
個業海另有一個地獄。那大海裡邊尚有無數
的地獄,有百千之多,而且由於眾生之業感
不同,眾生心量高下不等,所造的業大小不
一,自然所感受的地獄苦報,亦各各差別。
而所謂大地獄有十八種地獄。次等的地獄有

菩提綸音50期 6
菩提法義




唐 善









藏 道
師 法












難 述
記 講 陀
錄 述 譯 記
(續上期) 六.言無誤失分明不錯。故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無有虛謬。故人天奉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 行。
法。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 八.智慧殊勝。超於世間。及諸外道。
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 僧祗律雲。有大婆羅門名廬施。教五
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 弟子習學諸典。並畜一奴隸。後來奴隸離開
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 婆羅門處。往遊行他國。自說為某大婆羅門
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是為 族姓。有長者愛其聰明能言說。並以女為
八。 遊子婦。婦家衣食。供給無乏。遊子得此享
受,猶隨時怒罵其婦,婦苦甚,歸告其婦長
妄語亦名妄言虛偽欺騙。就是虛妄浮 者,長者為其女故亦不樂。忽有異國親友到
心。諸多巧言。實在用心不規。破壞他人顛 其家,長者告以婿的弊惡。親友謂長者曰。
倒是非黑白。言不顧行。口是心非。顯異惑 我有咒術一道。凡其人起嗔恚時對念即愈。
眾。或貪名聞。或著利養。或更有自己不清 後長者將以教女。女對夫飲食嗔罵時即咒念
淨而說清淨。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誹謗清 曰。粗食是常食。細食復何嗔。無親往他
淨持戒者。經中說。是大妄語成。墮無間 國。欺誑天下人。其夫遊子聞已。再不有傲
獄。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 慢怒罵情狀。從此就低心下來了。
一.謂直心正語。言說清白。如蓮花芬
香。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
二.人皆信敬貼伏。 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三.發言純正故人天敬重。
四.常以愛語攝諸眾生。令向善法。 以離妄語及所修善法。回此善因。向無
五.得勝意樂。三業純和。 上菩提。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真即

7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法義

不妄。實即不虛。真實無二。即是如如。故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
名得如來真實語。 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 以離兩舌及所修善法。回此善因。向
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 無上菩提。後成佛時。如慧日大聖尊。普照
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 諸世間。遇斯光者。皆悉消除一切惑障。得
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 人天樂。三乘菩提法樂。正智現前。無有壞
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 者。名正眷屬。
五。
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
兩舌。並不是兩個舌頭。就是離開人 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
語。破和合語。俗語鑿牆腳。向甲說乙的不 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
是。向乙說甲的不是。使甲乙兩方面感情不 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
睦。而至破裂爭鬥。受到種種不安。所以稱 八。言盡愛樂。是為八。
為破和合說。或無罪而證人罪。為利是圖。
所謂鶴蚌相持。漁人得利。罪惡妄人無有慚 惡口。發言粗獷。吐語辱罵。無有節
愧。死墮拔舌地獄。烊銅灌口。自妄所招。 度。任意傷人。發洩自己怒氣積忿。口不擇
還自來受。 言。含血噴人。洗污自口。如顛狂犬。現身
佛經說。從前北印境。大雪山南。有 五內燒煎。終墮惡趣。備受眾苦。佛嘗為人
二小國。本系同出一祖。兄弟之邦。鄰國欲 說。六根三業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
分化離亂之。然後乘機取利。於是使人往見 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兄國遊說。弟國練兵。又往弟國亦說兄國練 印度古代有仙人。在山苦行累年。不
兵。各有所圖。兄弟兩國因之漸生懷疑。各 下山不入城市。其國王遊山林。見仙人苦心
備軍實。以應環境。同時二王念先祖創國。 孤詣。修習禪定。請入王宮供養。宮女咸禮
向安無異。何事撩起鬥爭。於是兩王不期而 仙人足。仙人觸女手柔軟。遂起慾念。即失
會。同往祗園禮佛請問原因。佛應病與藥。 禪定力。仙人辭王宮返山。步履失輕清自在
為說譬喻開導兩小國王云。雪山有一牝虎產 定意。復修禪定。時聞鵲噪鴉鳴轉復生嗔。
養二子。一虎牛。一虎彪。愛護無二。牛彪 又移坐海岩。水族群魚。唼水作聲。又發恚
二子長大。分據兩山谷為諸獸王。有野幹見 怒。並發惡念惡口。要消滅魚鳥。後得無想
虎牛強力勇健。群獸咸服。思破壞亂之。對 定。受無想天報畢。報身作飛獺。在水中岸
虎牛說云。明朝紅日東昇。彪嘯三聲。奮力 樹間吞食諸魚鳥。酬其惡業之報。是故起心
直馳。即來殺你。野幹又轉向虎彪言。明天 動念。最為吃緊。古人云。莫教一著錯。全
日出晴時牛鳴。奮力直馳。即來殺王。以是 盤皆落索。
之故。牛彪死鬥。卒於兩敗俱傷。二國王聞 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淨業即
佛所說譬喻。遂悟兩舌讒言之亂。而復修好 無諸惡習。如本經所云。起信論說。無明染
如故。 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薰習則有淨用。此八
經云。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 種淨業亦復如是。善語益人。令人歡喜。淨
一.不壞身。自修堅固。 智化人。令人解脫。
二.不壞眷屬。不破和合。
三.不壞信。順本淨業。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
四.不壞法行。所修如法。 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人意。
以離惡口及所修善法。回此善因。向無

菩提綸音50期 8
菩提法義

上菩提。 色。忽遇末梨夫人道過。夫人見司廚形色有
長阿含經云。梵音有五種清淨。一。正 異。問其何故如此。廚人答以上事。夫人慰
直。二。和雅。三。清澈。四。清滿。五。 之勿怖。吾當救爾。須臾末梨夫人盛服端莊
周遍遠聞。具此五者。名為梵音。佛三十二 具諸美酒香花果品入見王。王見末梨來。不
相中有梵音相。 勝歡喜。乃與夫人同坐飲酒。王心大悅。因
宗門統要雲。天親菩薩從彌勒菩薩內 與夫人飲酒談笑。竟忘廚饌過時。於是廚人
院下。無著菩薩問。彌勒菩薩一時中。成就 乃得解救。先是夫人從佛受三皈五戒。為淨
五百億天子證無生忍。未審說甚麼法。天親 行優婆夷。今因與王飲酒及說雜語。不知是
云。只說這箇梵音清雅。令人樂聞。 否犯戒。心中猶豫。明日即到祗園禮佛已。
具陳上事。請佛決疑。佛告夫人曰。夫人為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 救人濟物。是多生功德事。不犯戒。末梨夫
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 人聞佛說已。心已除疑。歡喜禮佛而退。
能以智如實問答。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
無有虛妄。是為三。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
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綺語者。謂美豔之詞句。舊譯為綺語。
新譯為雜穢。佛學詞典解釋。謂後世騷人積 以不綺語及所修善法。回此善因向無上
習。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閨閣者。 菩提。授記成佛。皆不唐費捐棄。如是因。
皆謂為綺語之流逸也因其內在不正。或描寫 如是果。真實不虛。
動人情詞艷句。有聲有色。使人聽了心蕩神
移。顛倒情意。迷惑不解。而至姦犯罪行。 (未完待續)
墮諸慾海。若此貪看眼前浪花好。不覺失卻
手上篙。是誰之過歟。
佛經說。勿謂小罪。以為無過。水滴雖
微。漸盈滿器。若離綺
語。即得三種決定。
一 .智人所愛。
即為聖智之人護念。
二 .以智如實答
問。為實智依理事而
說。
三 .人天威德
最勝。以智莊嚴故最
勝。
舍衛國波斯匿王
好諸美饌飲食。性情
剛健。一日命司廚饌
者因急於食慾故。限
令小時即具備。違者
治罪。司廚人唯命是
聽。懼王剛愎。不敢
多言。而時限緊促。
憂怖苦惱之心形於

9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法義

A Lecture of the excellent Karma resul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Preached by the Venerable Sek Fu Ho in Hawaii

Recorded by his disciple Rev. Ming Wai


This Sultra was translated from Brahman Language into English
by the Venerable Sikshananda of TRIPITAKA (a Buddhist teacher of the Law),
A scramana of Kustana in the Tang Dynasty
Owing to ‘No soul’, it was written in the Sastras of “The door to the knowledge of
universal phenomena,” one of the first stages of Bodhisattva progress, there were
two explanations of ‘No soul’:
1. No soul of Pudgala—(the body, matter; a Brahman word was translated in Chinese
as transmigration).
The word ‘I’ means ‘the matter of the body’. If ‘I’ is really present, human being
should always live in this world without death, but now we can see all living beings
who are ‘going to float or sink, to live or die with the six directions of reincarnation
by the power of rising trouble and making karma. Therefore, practically, there is no
creator in this world.
2. Dharmanairatmya (Things are without independent individuality, i.e., things have
no independent reality, no reality in themselves).
The word “Dharmanairatmya” means Dharma which I take. It is to understand ev-
erything normally. Let things be natural. There is really no soul to get in the five
skandhas or the hundred divisions of all mental qualities and their agents of the (Vi-
jnanamatra-cittamatra) school. If ‘I’ is really present there should be no life, death,
success and destruction in all things (Sarvadharma) and the five skandhas. Now we
see that countries can be moved and destroyed. 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all
things are not constant. Hence again we cannot find ‘soul’ or ‘I’ in the five skandhas
and every dharma, law, thing, method, etc.
“Although every one appears in various forms according to the karma, there is
practically no creator. Therefore Sarvadharma (all laws) are beyond thought or de-
scription, and their very nature is phantom-like. Realising this, the wise should
perform the meritorious deeds; and by doing so, they attain in their birth skandhas
(aggregates),. ayatanas (sphere of meeting or basis of consciousness), and dhatus
(elements) of noble natuye. They will not be bored by those who look at them.”
Th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power of karma is that every man receives the reward
of his deeds, and creates his own karma. It is not given by the creator, e.g. long life,
to die young, nobility and low-birth, suffering and happiness, sin and bless, ugli-

菩提綸音50期 10
菩提法義

ness and beauty etc. They are all different respectively. In “the third of the three
postulates of the Tien-tai school” there is no creation as building castle in the air
in a Gandharva city. in surangama-sutra (a Tantric work translated by Paramjtj in
705), it was written: “The magician made some boys and girls. They- were not real
but only done by magic.” Hence Dharmaparyaya is beyond our thoughts and the
same as the nature like magic, the power of the karma of all beings and the Bud-
dhas’ wisdom. That is why the wise realize the nature of all doctrines and practise
the excellent karma. It is as the preaching of Buddha. There is poverty and mean-
ness in this world and they are worse than death in fact. People always indulge in
the five desires as those who lost the way. To be rich or poor, happy or unhappy, is
all alike but in the doctrine of ‘no soul’ people take all kinds of form wrongly to be
stubborn in the mind as if it were bound and drowned in the sea of life and death.
It is floating without ceasing. Who is the saviour? They will then think again: if a
farmer works hard his effort will not be wasted for the harvest. When fruits are ripe
they will be reproduced again. Those, who have the mind of practising meritori-
ous deeds, will get happiness on earth or from heaven after the death. Moreover,
those, who always cultivate Punya (Blessed virtues, all good deeds) and the nutri-
ment of blessedness, (i.e. deeds ot charity) for the cause of being Buddha, get en-
lightenment, so they are not bored when people look at them. It is because they are
blessed in practising meritorious deeds; they are born nobly both in body and mind
according to the direct retribution of the individuals’ previous existences, such as
being born as a man, etc.; they are decorated with good doctrines. Hence they make
up their mind to be on the way of goodness and blessedness.
“Now, your majesty, when you look at the body of a Buddha produced by millions
of blessed virtues you will notice that every part of it is in magnificient form. All the
differenti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rms are decorated and the splendour outshines
the assembly even if many many gods of
Brahmadeva were present, the light from
their bodies would be over-shadowed. Ver-
ily, those who gaze at the body of Tathagata
will get dazzled.”
In this case, those who look at the body of
Buddha are changed from evil to good. They
both belong to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truth.
The Dragon King could observe the body of
Buddha, i.e. Dharmakaya; embodiment of
Truth and Law, the “spiritual” or true body,
produced by immeasurable virtues achieved
and wisdom.
(To be continued...)

11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法義

大 源

悲 法


(接上期)
咒 三昧辯才,現生求
願,皆令果遂。
懺 “三昧”:是正


定。所謂「無礙清淨
慧,皆從禪定生。」欲
成就出世智慧,先要完

講 成三昧禪定。
“辯才”:是一種
度生方便,若無辯才,

記 如何度生? 若不度生,
如何圓滿成就菩薩道?
菩薩道不能圓滿,又焉
能成就佛道?故菩薩欲
成就佛道,必須廣度眾 以精進心,受持大悲心陀羅尼咒,決定能消
生,欲廣度眾生,必定要 除行者一切惡業,能證三昧辯才,能成就一
成就辯才,故菩薩求三昧,求辯才。 切所求。
“現生求願”:現生,是現前所求一
切願望,或是願我色身能得解脫,或是願我 能使速獲三乘。
得無礙辯才,或是願我成就不可思議功德,
或是願我成就一切智光,此乃發心修行中之 能使行者速速獲出世之三乘聖道,即
一種願。 令行者離變易生死(由無漏之定力、願力所
“皆令果遂”:由於行者一心受持大 感之不思議身,妙用難測),分段生死(指
悲心陀羅尼咒,藉持咒之力令行者滿足,逐 三界眾生之生死,以有漏之善惡業所感之有
其願心,令其獲此種果報。 類別、形貌、壽量等之限度與差異,故稱分
段生死)。
決定無疑。
早登佛地。
“決定無疑”:除不至誠心受持大悲
心陀羅尼咒則矣,若以至誠心,以決定心,

菩提綸音50期 12
菩提法義

從三乘位中,再向上進修,不久便可歷 稱無量壽。
諸位次而成佛道,故稱早登佛地。 “無量光”:謂彼佛圓滿顯發之一切種
智。
威神之力,嘆莫能窮。 若智若體皆究竟圓滿,故稱佛為無量
壽,又名無量光。
“謂觀世音菩薩之威德神力,歎莫能
窮”:雖是讚嘆,但無辨法能窮盡,因菩薩 一心頂禮過去無量億劫千光王靜住世
功德巍巍不可思議,所謂觀音菩薩妙難酬, 尊。
此言觀音菩薩之功德沒有眾生能酬答。
“過去”:指非現時對象。
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無量億劫”:非是現在劫,乃於過
去無量億劫前之長遠時間。彼時有佛稱千光
因觀世音菩薩威德神力微妙難思,能 王靜住佛,此佛是過去教化觀世音菩薩之本
消除眾生三惡道苦,能消滅貪瞋癡惑,能成 師佛。因當時觀世音菩薩曾於彼佛前發菩提
就世、出世二種功德,能完成究竟佛位,故 心,亦即世自在王。
我今萬緣放下,不起過去心,不起現在心, “稱千光王者”:千,是數目,譬喻大
不起未來心,但以恭敬心,清淨心,稱為一 千世界,悉皆為佛智光所照。
心。 “如來有二種光”:一是權智光,二是
“歸命頂禮”:歸投自已之生命,於 實智光。
此時行者將身心全融入觀世音菩薩之大悲心 “佛以實智光照明內心含具一切法界理
中,歸投於菩薩蓮座之下,三業至誠,向觀 性相”:佛以權智光照明外界一切眾生根塵
世音菩薩之聖像,求菩薩三昧加持,令我內 差別,乃至照破眾生貪瞋癡煩惱。
障不起,外障不生,使令行者大悲心行懺法 “千光者”:說明佛以權智之慈悲光照
早日完成。 明大千世界一切眾生。
“行者奉請三寶,天龍八部已畢,又復 “王者”:自在無礙,令一切眾生受佛
一心觀想大悲觀世音菩薩之聖妙功德後,即 光所照之下能發菩提心,修菩提行,究竟圓
須運心如法頂禮。” 成解脫道果,故稱千光王。
“靜住”:靜,是寂靜,住是安住,寂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靜指究竟法性,明佛安住於清淨法性中。
千光王靜住世尊,即世自在王佛,乃是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 觀世音菩薩因地中發心修行之本師佛。
“者稱西方”:是在娑婆世界之西面。 佛雖以權智照明法界一切眾生根性,
於《阿彌陀經》中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 遍入法界度脫眾生,而佛畢竟安住清淨實相
佛土,有世界名若極樂。」 中,故稱佛為千光王靜住世尊。
“極樂世界者”:據《彌陀經》云:「
因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 一心頂禮過去九十九億殑伽沙諸佛世
樂。」所受皆是微妙殊勝安樂,乃是不可思 尊。
議之解脫樂,非是世間之欲樂,故稱極樂世
界。 “九十九億”:是約其過去之時間。
“彼佛教主名阿彌陀”:梵語阿彌陀, “殑伽沙”:梵語殑伽,譯為福生河,
譯為無量壽,又名無量光。 又名天堂來,即恆河。
量是究竟長遠之時間,無量壽:因彼佛 因恆河水之水是從雪山頂阿耨達池流
證窮不可思議法身壽命,常住不生不滅,故 出,雪山是山中最高,故稱天堂來。相傳到

13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法義

此河沐浴,可令其出生福德,消災解難, 此即頂禮無上法寶大悲心陀羅尼神
故名福生河。 咒。
殑伽沙即恆河沙,殑伽沙諸佛世尊是 “廣大圓滿者”:因大悲心陀羅尼咒
譬喻諸佛猶如恆河沙之多。 與法界體性圓融無礙,因此咒心是觀世音
所證之清淨法身,亦即十方諸佛所證之清
一心頂禮過去無量劫正法明世尊。 淨法身,既此咒心與千佛所證之清淨法身
相同。
“過去無量劫正法明世尊”:是指觀 法身廣大,圓滿具足一切功德,故稱
音如來。 廣大圓滿。
因觀世音菩薩過去久已成佛。正法, 正因此咒圓具一切聖德,故眾生於持
是正理,即第一義諦,明觀世音菩薩成 咒時,若能以至心受持,即令眾生所求滿
佛,究竟證窮第一義諦 (指深妙無上之第一 願。
真理),以慈悲心普照法界,故稱正法明世 “無閡大悲心”:無閡者無有障礙,
尊。 觀世音菩薩之大悲心,遍覆法界眾生,無
有障隔。
從觀世音菩薩三昧中所說之大悲心陀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世尊。 羅尼亦無有障礙,故稱無閡大悲心。
“大陀羅尼”:梵語陀羅尼,翻譯為
因諸佛之多,不能一一頂禮,故於 總持,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即法界一
一禮中,普禮十方一切諸佛。須知一切 切性德,於大悲心咒中所含具。
法,皆由心所建立,故古德云:「諸佛正 “神妙章句”:章句者指大悲咒中之
遍海,皆由心想生。」只要行者能作念起 文字音韻。
觀,以至誠心禮拜,自然能於一禮中遍禮 神妙,謂於咒中具有一種微妙難思之
一切諸佛。 解脫力。
如眾生能夠一心受持、讀誦、稱名,
一心頂禮賢劫千佛三世一切諸佛世 可令眾生滅罪增福,成就解脫,故稱神妙
尊。 章句。

“賢劫”:指現在劫。 一心頂禮觀世音所說諸陀羅尼及十方
因過去名星宿劫。現在稱賢劫,未來 三世一切尊法。
名莊嚴劫。因於現前劫中,有一千尊佛出
世,亦有很多聖人出世,故名賢劫。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云,觀世音所
“千佛”:指賢劫中有千佛出世。釋 說之神咒,不僅是大悲心咒此一咒,除此
迦牟尼佛是賢劫中第四尊佛。 之外,還有無量無邊諸陀羅尼神咒;十方
“三世一切諸佛”:因於現劫中亦有 三世一切諸佛出世,亦有說無上甚深微妙
過去、現在、未來,故稱三世。 尊法,現在行者,以三業至誠,頂禮十方
於現劫三世中有一切諸佛出現世間, 常住法寶。
今行者至心修禮賢劫一切諸佛,即頂禮未
來諸佛世尊。 一心頂禮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自
在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廣大圓滿無閡大悲心大陀羅
尼神妙章句。 “千手千眼”:因觀世音菩薩千手護
持,千眼照見,證明菩薩之大悲心特別廣

菩提綸音50期 14
菩提法義

大,菩薩悲心救世之方便力量特別殊勝, 還,大勇心故稱摩訶薩。
故如《楞嚴經》中云:「觀世音菩薩,以
修證圓通無上道故,能現眾生多妙容。 一心頂禮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由一首三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
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由二臂四臂,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
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尼臂,由二目 彌陀佛座下一位上首菩薩。
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 《大彌陀經》云:「此菩薩以不可思
千清淨寶目。」喻菩薩以慈悲眼照大千 議力,能拔三塗苦,與眾生究竟樂。」
世界一切眾生,以權智手拔大千世界眾生 因菩薩具不可思議神通妙力,令一切
苦惱。以眼鑑機,以手護持,故稱千手千 眾生究竟至於解脫地,故稱大勢至。
眼。
“大慈大悲”:是觀世音菩薩性德, 一心頂禮總持王菩薩摩訶薩。
因菩薩慈悲深重,能與一切眾生樂,能拔
一切眾生苦。 因菩薩能總持法界聖德,自在無礙,
正因菩薩之慈悲特時廣大,超勝一 故稱總持王菩薩。持善不失,持惡不生,
切,故眾生能向菩薩面前禮拜、供養、而 菩薩所修之戒定慧具此功德。
求菩薩,圓滿自已願望及冥冥中可感菩薩
加護。 一心頂禮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摩訶薩。
觀世音是菩薩之聖號,謂菩薩以大悲
心遍觀法界一切眾生於苦難中,發出求救 “據經云日光菩薩”:是觀世音菩薩
音聲,菩薩以慈悲眼,一時觀見,即現大 示現。
慈悲,尋聲救苦,以不可思議之妙力,拔 “月光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示現。
除一切眾生之災難,故稱菩薩名觀世音。 因日月皆有光明,能破諸暗,喻菩薩
《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請問世尊: 以權實二智之光,照破眾生三煩惱暗,故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 稱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
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
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
聲,皆得解脫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下期待續)§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尋聲救
苦,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只要眾生有
感,菩薩則應,遂稱自在菩薩。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厄。」
因菩薩度一切苦厄,究竟證得常住涅
槃解脫,因此得自在。自已得自在後,方
能以自在方便力去度脫眾生。
“摩訶薩”:即摩訶薩埵,譯曰大
心,或大眾生,即菩薩之通稱。
摩訶言大,大有三種:願大、行大、
度眾生大。謂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

15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論壇

一心八識與生命依轉

淺 釋 八 識
江易圓
所謂一心,是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源,本無有我,偏執有我。本無定法,偏執
上下八方,都包在內。諸佛、菩薩、一切聖 有定法。如自命為儒家,不肯信佛,就是我
賢、一切眾生、以及山、河、大地、日、 執。
月、星辰、草木、昆蟲。無不從這一心裡變
幻出來。止是古今十方所公共的一個心,萬 △其中一個最伶俐,第六名意識。轉善
物都從這心體裡變幻出來的。方知一切都是 轉惡皆由他,意馬無停止(意識)
我妙明心中所有物,如波與水一樣。幻分八
識,幻是隨緣變幻出來,非本有的。如水因 八識中,一個極伶俐的,即第六識,
風吹動,而波始生。分別起來,共有八種: 名叫意識,一切善惡淨染的念頭,都由他轉
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動。奔馳如馬,不能一刻停止。
末那識、阿賴耶識。一切善惡染淨的事,都
是這八個識神,合作成功的。 △五個門前做買賣,眼耳鼻舌身。 (前
五識)
△ 一心幻作八心王,一家兄弟似。(八
識) 如眼見色,即生出色相分別叫賣,再把
這色相如拍照一般,留入心中叫買,餘四識
心,是無分別心。識,是分別心。心 大概如此,像店家的買賣一樣。
是無邊的,識是有邊的。八即心王,餘名心
所。依唯識學說起來,有五十一個心所。心 △一個家中作主依,第八含藏識,藏識
所,即心王之眷屬。八個心王,皆是從一心 又名阿賴耶,七浪他為水。 (藏識)
中變幻出來。如一家兄弟相似。
一個在家中作主的,即第八含藏識,藏
△ 八個兄弟一個癡。第七染汙識。執我 如府庫藏。含藏即收藏的意思。在梵語,又
執法萬惡源,邪見非真實。 (末那識) 名阿賴耶,七種識浪,都是依此第八識的心
水所起。
這八個兄弟,當中一個最癡,癡即是
糊塗。就是第七識,叫末那識。又叫染汙識 阿賴耶,即第八識,又名藏識。一切
者。因他生生世世,迷真逐妄,認假為真, 善惡染淨種子,都含藏在這識之內,流轉六
妄起分別,執我執法。造出無邊罪業。把主 道,即是在未覺悟性體的時候,隨那善惡境
人拖入生死六道之中。如無價寶珠,墮入糞 緣,流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
坑中一樣。受那無邊的苦惱,故為萬惡之 獄,的六道。而恆生染著,不得清淨解脫自

菩提綸音50期 16
菩提論壇

在的。往生淨土,即是歸依阿彌陀佛。從這 種子,今生即能變出六根來。若今世憶佛念
極穢濁苦惱的地方,往生到清淨解脫自在的 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來世在九品蓮花中
極樂世界去,亦是這阿賴耶去的。 化生了。

△湧眼為見耳為聞,識海原來一。識 △去後來先生死中,主人賴耶是,相依
海淵淵境作風,浪湧因風起,了知境識兩俱 為命作生涯,溫暖與呼吸。 (藏識)
空,浪靜風平已。 (境與識)
在這生死海中,生時八識先來,然後受
此識浪湧到眼,就謂之見,湧到耳, 胎,幻生餘識,死時餘識先滅,八識後去,
就謂之聞。所起識相,雖各不同,而識海原 然後命終。這主人所與相依為命的,就是溫
來仍是一個。這識海,本來淵淵莫測,一切 暖與呼吸,故人死呼吸一斷,曖氣離軀,則
順逆境界如風,境風吹入海中,波浪即因之 全無知覺了。 ■
湧起,故修行人,遇順逆境界,總要不能動
心,方可超凡入聖。因本心本來光明如鏡,
是不動的,一切境緣,映成幻識。如鏡中的 (摘自江易園居士之[一心幻分八識偈])
影,忽來忽去不定的。如能了知一切境界和
幻識,當體皆空,不過是隨緣變現,心即安
了。自然隨緣應物,而不生染著。自然風平
浪靜,就是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苦厄。但是,何以能了知一切皆空呢?須要
曉得自己本來空空如也,沒有形相可以看
見。因他本無身相,故能入一切身相,若有
身相,則不能入一切
身相,此身相,本來
是地、水、火、風,
四大和合成就的。如
發、毛、指、爪、皮
肉、筋骨、髓腦、垢
膩皆屬於地;痰吐津
液、大小便利,皆屬
於水;呼吸轉動,皆
屬於風;曖氣屬火。
由此四緣假合起來,
才成一個皮囊,如屋
子一樣,磚瓦木料拚
起來,才成一座屋
子。把他拆開,當體
即無。不過假名叫他
為屋,所以慧眼即見
得當體皆空。何待滅
後而始空呢。識是對
境而生的。因宿世八
識田中,含著一種

17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論壇

淺 談
慈 ·悲 ·心
繼平
慈悲心是佛教徒應當具備的基本品質。 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薩成佛的必
佛教以慈悲為懷,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以 要條件。
慈悲為根本。慈悲的含義為:慈愛眾生並給 慈悲是佛道門戶、諸佛心念。南本《
予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 涅槃經》卷十四云:「一切聲聞、緣覺、菩
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 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
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 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
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 無緣慈攝諸眾生。」又,慈悲為萬善之基
廣大無盡,故稱無盡大悲(無有更廣、更 本、眾德之伏藏。《大智度論》卷二十七
大、更上於此悲者)。對於慈悲,諸多經典 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亦以大慈悲
中都有所論述。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 力故,於無量阿僧衹世生死中,心不厭沒。
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 」
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
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三 《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中說,自大悲
種: 無生之母,生一切諸如來。以是佛道修行之
最初,以五停心治諸亂心,立慈悲觀對治瞋
1、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 恚,修行漸進。或以四無量,或以信等十行
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 等,皆不離此慈悲憐愍之念。復立悲智二
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聲聞、緣覺、菩 門,表佛法之覺德,並以觀音象徵彌陀之慈
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 悲門、普賢象徵釋迦之慈悲門。
2、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 《慈悲道場懺法》卷一云:
理所起之慈悲。係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
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 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
處,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為人眼目,為人
3、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 導師,為人父母,為人兄弟,同歸道場,為
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係佛獨具 真知識,慈悲之親,重於血肉,世世相隨,
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 雖死不離。
大慈大悲、大慈悲。
佛法之中有不少話是為佛教徒所常說,
佛經中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 而幾乎成為口頭禪的,比如:同體大悲、無
為魔法。可見慈悲思想與佛教關係之密切, 緣大慈等。但「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指
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不外是慈悲精神 的是甚麼?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有一番分別,
的實踐與完成。經中說:菩薩因眾生而生大 才能瞭解何以菩薩在通達了一切法空的境界
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 後,還能夠有慈悲心。
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
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 我們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

菩提綸音50期 18
菩提論壇

起來的?慈悲心是緣眾生而生起的。如果不 假我而已。如此,則見到眾生,儘管他沒有
知道有眾生,則慈悲心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生 「我」,但是由於因緣和合而起煩惱、造
起來的。不論是對於我們的親屬或朋友,甚 業、受果報;一下子得昇天上,一下子又生
或是小動物,當見到他們的苦痛時,我們便 在人間,歡喜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苦惱,永
發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們的痛苦(這是 遠是在那裡哭笑不已。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
悲),或者是使他們得到快樂(這便是慈) 則為法緣慈,這在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既然緣眾生而生起,那又怎麼會是無緣大 大多數的人所具有的,是眾生緣慈;若談到
慈?般若與慈悲,如何能合得起來呢? 眾生的苦惱,總想成有個實實在在的眾生在
前面講到,佛法中慈(悲)有三類: 那裡苦惱著。

第一類是眾生緣慈,即緣眾生而起慈 法緣慈必須是在證悟了聲聞乘的聖果
心。由於在生起慈悲心時,心境上便顯現了 以後而起的慈悲心,但這還不能一切法空與
一個一個的眾生。平常我們見到眾生,總會 慈悲相應。在證得聖果的,雖決定不執諸法
把他們當作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獨立自體。 實有,但心目中的「法」,還是呈現實有的
比如,當見到一位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內心 形相。如對六根、五蘊,看成實在存在著
中會有種種感想,他變老了、變瘦了,或者 的;沒有證得的學者,就會在法上執著,而
是變胖了等等。總會把他當做是固定的個 成「法有我無」的思想。舉個例子來說:平
體,而衹是瘦弱或肥大。似乎這個人的本 常人見到書,便會把書當做是實實在在的。
身,是一定的,不會有甚麼變化的。因此, 而法緣慈的人,便會瞭解書是一張張的白紙
我們對於眾生,總是執著於各自皆有他的實 裝訂起來,然後在白紙之上寫了黑字。同樣
有自體;人人有此觀念,以這樣的認識而生 是書本,它卻可以是令人起恭敬心的經典,
起慈悲心,便是眾生緣慈。眾生緣慈修得慈 也可以是一本普通的小說,甚或是一本禁書
定的,可以得生梵天。 等等。因此,知道書本不是實有的,但是他
卻執著於那一張張的紙與那些黑字,認為它
第二類是法緣慈。其境界的程度較高, 們是實有的,所以小乘人,多數認為除了「
已經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所見到的個體,張 法」之外,假我是不存在的。法緣慈就是這
三是張三,李四是李四,人還是人,狗也仍 樣,雖然知道眾生無我,但卻有眾生的假
然是狗,但他瞭解到我們所見到的一個個眾 相;否則,連眾生相都沒有了,怎麼還會起
生,實際上並沒有甚麼永恆不變的東西,可 慈悲心呢?法緣慈就是二乘聖者的慈心,依
以說他已經體解了無我的真理。但是無我, 凡夫境界來說,已經是相當地高深而不能得
並沒有抹煞眾生的生死輪迴;生死還是生 了。
死,輪迴還是輪迴,眾生還是眾生,不過其
中沒有了實我,衹有「法」的因緣起滅而 第三類是無緣慈。小乘人所執著的法,
已。佛在《阿含經》裡便說到,人衹不過是 在大乘人看來,依然是屬於因緣和合的。我
六根和合,除眼、耳、鼻、舌、身、意之 們的身心活動,依然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變
外,要求「我」是不可得的。佛又分析,人 化;那麼不但眾生是由因緣假合,即使一切
不外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或者 法也是由因緣假合,這樣才能夠瞭解到一切
是不外乎地、水、火、風、空、識,這六大 如幻如化,並沒有真實的眾生與法。在我法
結合起來便成為人;此外求人,再不可得。 皆空,因緣和合,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眾
所以佛一再宣說,除了「法」之外,根本就 生還是要作善生天上,或是作惡墮到惡道,
沒有如外道所想象的,一個永恆不變的真 享樂的享樂,痛苦的痛苦,在生死輪迴之中
我。如此一來,則好像衹有幾種元素,衹有 永遠不得解脫。菩薩便是在這個境界上生起
法而沒有了眾生,這在佛法,便稱之為我 慈悲心。如有一個人很早便去就寢了,不久
空,沒有真實的我,而衹有諸法因緣和合的 之後,大家聽到他的驚懼喊叫聲,跑去一

19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論壇

看,知道他是做了惡夢,但是叫他卻又不容 因此,菩薩並非見到了真實的眾生,或
易叫醒。 真實的法而起慈悲心的。他是通達了一切法
這時,我 空之後而起慈悲心的,這便叫做「無緣慈」
們就很容 。在一切法空的深悟中,不礙緣有,還是見
易 地 想 到眾生的苦痛,衹是不將它執以為實有罷
到,他夢 了。到這時,般若與慈悲二者便可說是合而
中 所 見 為一,這才是真正的大乘慈悲,所以又叫它
的,明明 為「同體大悲」。一切法都是平等的,而就
就是虛幻 在這平等中,沒有了法與眾生的自性,而法
而非實有 與眾生宛然現前。即空而起慈,這便叫無緣
的東西, 慈。所以講到佛菩薩的慈悲,這其中一定有
但是他的 般若,否則便不成其為真正的慈悲。講到般
痛苦卻又 若,也必須包含了慈悲,否則這種智慧也就
是如此真 不是佛菩薩的智慧了。■
切,如此
深刻。菩
薩眼中所
見到的眾
生,沉溺
在苦海中
便是如此
的情況。

敬請助印《菩提綸音》
助印菩提綸音福有攸歸
助印善款請寫上捐款者姓名、地址,寄交本會。
郵寄支票,抬頭人寫請寫:「M. B. S. S. I」。
本會受到善款后會寄回豁免入息稅收据
助印功德芳名
Biyundai loo 200 蔡豐 50 李良文闔家 20
韓淑文闔家 60 占士文仁 40 陳彩珠 20
朱麗儀 50 楊利 40 杜楚雲 20
歐偉堅 50 林慧琴闔家 40 杜楚華 20
Eva Tam 50 曾俊良闔家 30 陳秀鎔 20
薑美珍 50 黃栢秋闔家 30 劉文琴 20
Dennis 50 楊文賢闔家 30 吳春蘭 10

菩提綸音50期 20
菩提論壇

從一位科學家到一位佛學家
覺真

潘宗光教授:「……我特別嘗試利用自己對科學的認識,從科學的
角度,來解釋佛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重要概念,又以
科學的推論,來說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並非迷信之說……。」

(接上期) 空間的存在。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的宇
宙觀已經超越了現在的科學。佛經內說:「
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並沒有任
潘:佛教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相信
何科學儀器,佛陀就已認識到一小缽的水裡
有三千大千世界。以現在的術語解釋,一個
有無數的微生物,由此可見,無論宏觀或微
太陽系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
觀的層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議的。
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
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是
相等於一千的三次方(相等於十億)的小世界( 覺:愛因斯坦曾經說:「空間、時間
太陽系),所以亦叫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 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這和佛教的
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國土。《阿彌陀經》 般若學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
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 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和
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法相唯識之學中的「比量,現量,佛言量」
」就是說,在離開我們很遠的太空裹,有另 是十分相近的。對此,您有甚麼看法?
外一個阿彌陀佛的世界。我們目前的科學只 人的內心世界有多複雜,佛教的理論也
知道在我們的太陽系外,還有無窮無盡的太 就有多複雜。現在已能證明,佛教是迄今為
陽系和星雲,我們既無法知道其它太陽糸與 止,人類對自身內宇宙和外宇宙統一研究的
星雲的情況,亦無法否定佛教的三千大千世 深刻認識,同愛因斯坦、馬克斯.韋柏(Max.
界可容納諸佛、菩薩與六道眾生的理念。此 Weber)、海德格爾(Heidegger)、榮格(Carl
外,我們也不能否定還有許多另外的三度空 Gustev Jung)的研究,有不少是相近相符,可
間與我們的世界並存於一個超乎我們想像的 以相印證的。所以,湯恩比說:「二十世紀
四度空間裡。假如真有一個另外的三度空間 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傳播到了西方。」在美
裡有佛、菩薩的存在,而這個三度空間與我 國、法國、英國、德國信佛和學佛的人也越
們所生活的三度空間是可以相融相通的。根 來越多了。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將是佛學
據科學,這個會合處是一個平面。佛、菩薩 的世紀,對此,先生有何評論?
便可以透過這個平面穿梭到我們這個世界裡
來,在不知者看來便又是奇蹟了。這樣的推
論與科學並無衝突,因為我們目前的科學不 潘: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
能否定(或確認)其它三度空開或四度、五度 學家。他明確的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

21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論壇

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的疑問,這個宗教一 要變為無限大。「0」又可以對其它數目不作
定是佛教。」佛教中「諸行無常,諸法無 干預,保持中立,任何數目加零或減零,都
我」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不會改變其本身數值。「空」就像「零」一
空即足色」的觀念是很科學化的。在我們的 樣,富於包容性,可變性。真能悟空,我們
世界裡,牛頓定律規限著我們的思維。我們 就不會執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了。
認為,任何可觸摸到的東西,也可以準確測 佛教的義理和思想精華正在逐漸為西方
量其長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實,任何 所認同,所接受,這是因為西方社會有現實
東西都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更細小的原 的需要。不過,佛法的弘傳,一要看弘傳者
子、粒子等組成。到了很微小的領域,牛頓 的質素,二要善於與當地的區域文化、民族
定律就不適用,要用量子學力才能了解它的 文化相融合相適應,正如同當初佛教從印度
運作。在量子力學中,量基本的原理就是「 傳到中亞,在從中亞傳到華夏大地,都經歷
不確定性原理」(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也 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一樣。二十一世紀是否
譯作「測不準定理」,這個原理指出,在處 能成為佛學世紀,依然要看上述兩個條件。
理很微細的粒子時,根本不可能測量到它的
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等。它的存在是或
然率(Probability) 式的存在,是變幻的,沒 (未完待續)
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可見,在極徵觀的空間
裡,物質是無常的、無我的。再看另一極
端,在一個極大的空間裡,我們坐宇
宙飛船,作太空旅行,愛因斯坦的相
對論告訴我們,當飛船的速度接近光
速時,整個宇宙間在不斷縮小,如果
超過了光速,時間與空間都完全改變
了。這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宇宙,
會依我們的飛行速度而變幻著,整個
宇宙空間也因為有物質的存在而產生
變化。既然微觀的、宏觀的兩端是無
常、無我的,中間便不會是恆常不變
的。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與能量
是可以互相轉變的(E=MC2),世界上
很多事物、很多現象,也確是因為能
量、質量的互變而產生出來的(核能發
電就是一例),所以,世界是變幻的,
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一切事物
無常、無我。悟「空」的理念,就是
非常科學化的了。佛家講「空」,並
非一切虛無,這就像我們對「零」這
個數目字的錯覺一樣,表面看來「
零」好像甚麼都沒有,其實它包羅萬
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
有。例如:在一百的後面加一個「0
」位,馬上增大,變為一千;你把一
個數目乘以零,這個數目便消失得無
影無蹤,如果以零除一個數目,則又

菩提綸音50期 22
菩提論壇

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
正如法師
(接上期) 理,而談“治天下”、“度眾生”,即等
四、因果為本,重在行持修證 于“緣木而求魚”,徒勞無益。應該是“篤
信實行因果”,才能達到“治天下”、“度
眾生”的目的。所以,大師認為,深信“因
因果為本,重在行持修證,這也是大師 果”誠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力行“因果”
佛學思想的又一個重心。他以“因果為本” ,行持修證。
,念佛往生,推動了他一系列思想的傳播。
大師認為,國家之所以戰征不息,不得
他時常這樣教導人們:“因果者,聖人治天
太平;人之所以私欲填胸,無惡不作,以至
下,如來度眾生之本也。”(《文選》第159
輪回流轉,不得解脫,這一切都與不明“因
頁)他認為,“世出世間聖人”離開因果之
果報應”之理有關。為此,大師圍繞著“治
天下”、“度眾生”這一目的,展開了他的
因果報應說。
因果報應是客觀存在的因果聯系。“
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一切事物
都逃不出這種必然的規律。人們的思想行為
也是這樣,作這樣的因,就必定眾生其相應
的果。這又稱“業報”。“業”是造作的意
思,指眾生的一切身心運動。由于,造作
的“業”,而眾生“報”。“報”,是果
報、報應。
一切眾生在“如是業”“如是報”面前
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官宦富豪,還是貪民百
姓,隻要作惡,都會招來惡果,行善就會感
來善果,它有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
樣準确。但是,由于人們所造的“業力”大
小不同,因此,就有了“現報”、“生報”
、“後報”的先後次第。“現生作善作惡,
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
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
第三生或第四生 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
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菁華錄》第
114頁)所以,今生的修善行惡,有即生受
報和來世受報。今生的禍福苦樂,有來于即
生的因素,也有前世“業力”之所感招。因
印光大師像 果報應,它貫串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

23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論壇

又連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形成了無始 一文中,談到某居士問他“挽回劫運之方”
無終的因果報應循還鏈。然而,除重大的“ 時,他說:“此易之事,在明因果之理,而
業力”,稱為“定業”的不容易被改變外。 篤行之耳。”明白隻是開始,重要的在行
人們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改變過去世的“ 動。“若不注重躬行,隻期多知多見,必至
業因”。他說,“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 矜己傲物,排因拔果。”(《文鈔》續編卷
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繁 上,《複無錫學佛社書》)因此,在深信因
衍、滅絕,一 果的同時,必
一皆可自作 須著重緻力
主宰。”( 于“敦倫盡
同上,第113 分,閑邪存
頁)這也就 誠,諸惡莫
是“人定者亦 作,為善奉
可勝天,謂兢 行”,“信願
業修持,則前 念佛,求生西
因不足恃。是 方”,自行化
以現因為因, 他,由此“實
而消滅前因 行而博學,由
也。”(同 博學而得宗,
上)可見,有 如是則決定現
人說佛教的因 生優入聖賢之
果律,不僅不 域,臨終即入
是宿命論和定 極樂之邦矣”
命論,而是不 。(同上)所
折不扣的努力 以,“學佛之
論,是有道理 人,務必躬
的。 行。”(同
大 師 認 上,《複邵慧
為,佛教的三 園書》)在“
世因果說,是 因果”原理的
教人“識因知 指導下,大師
果”,努力改 精進行持,以
惡遷善,息滅 期早日往生西
貪嗔癡,使 方。身教勝于
人“返迷歸 言傳,是大師
悟”,“顯現 深信因果,行
本性”,出離 持修證的最好
輪回六道。它 證明。
是世出世間聖人“治天下”和“度眾生”的 五、主張“儒釋無二道”說
根本。為此,《文鈔》中處處指明“篤信實
行因果”的重要性。但是,大師談因果與眾
佛 教與儒家名教是否相通?是否相抵?
人又有所不同,他是談因果為本,而重在行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一直有所爭論。爭論的
持。
結果,曆來有這麼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
他在《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實證明》

菩提綸音50期 24
菩提論壇

種認為,儒釋是一緻的,可以互補,相得益 義”,作到孝、悌、忠、信、禮、義、廉、
彰;另一種,是不加分析地認為兩者相抵觸 恥。成佛以“取法聖賢”,行“人道”為基
的,應該取締佛教。到了近代,這個問題還 礎,假如不把人做好,要想學好佛法是不可
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了排除這不必要 能的。“儒者”也是如此。“若不得佛法為
的爭辯,大師又重新提出了“儒釋無二道” 先導,則自已之心,尚非所知,況聖人之心
的思想。 法乎。”(《文鈔》正編卷三,《儒釋一貫
大師在《佛川敦本學校序》中說:“儒 序》)因為,儒教著重于“事相”理論,
釋二教,其跡似異,其本原同。”又說:“ 而不重視于“悟明心性”,了脫生死。所
儒釋無二道,生佛無二心。”(《文鈔》正 以,“儒者”必須首先學習佛法,悟明“佛
編《儒釋一貫序》)它們目的是完全一緻 心”,然後,“儒先聖人之心法,方得悉其
的。為了進一步證明兩者之間根本相通,大 底裡”。(同上)
師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佛教與儒教,雖然“所宗之理體,所
(一)釋儒都談因果報應的道理。《文 修之工夫,其大端固無一緻”。(同上)但
鈔·因果錄序》說:“因果者,世出世間聖 是,大師認為,它們也有不同之處,這就是
人平治天下,度眾生之大權也。”又說:“ (一)“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緻于悟明心
因果之理,大發明實維佛經,而儒教經,亦 性。”(同上)(二)“世間聖人,隻教人
屢宣說。”如,“《書》之作善降之百祥, 盡義盡分。佛則詳示其盡與不盡之善惡果
作不善降之百殃。”“《易》之積善之家必 報。”(同上)應該明白,“(佛教)不但
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莫不皆以因 與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發明儒教,輔弼儒
果報應之理示人。”(同上)所以,“不信 教之至理極功焉。”(同上)
因果”,“不唯悖佛,亦悖儒經。”(《文 綜上所論,大師進一步表明,儒學隻不
鈔》正編,《與佛學報館書》) 過是佛學中的一部分而己。他說:“佛法雖
(二)釋儒同樣重視社會倫理道德。 屬出世間之法,所有世間經世之道,悉皆包
大師認為,雖然“倫理道德”出自儒典,但 括無遺。舉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是佛法“亦複具足世間一切善法,舉凡倫常 鹹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文鈔》續編
修齋之道,固已極力宏闡,亳善弗遺”。( 卷下,《學佛淺說序》)佛法森羅萬象,世
《文鈔》正編卷三,《儒釋一貫序》)佛教 出世間一切法“悉皆包括無遺”,儒學亦在
雖然是“出世間法”,但對于一切有利于社 佛學之其中,“儒釋原同”。當然,大師所
會、人民的善法,也“極力宏闡”,諸如“ 論目的是以儒學為方便,而以佛法為究竟。
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 大師出于“弘法利生”的需要,有時雖講及
隨,隨已職分,各盡其義,固與世間聖人所 儒教的“八德”、“八事”,諄諄啟迪人
說無異”。(同上)在倫理道德方面,兩教 們,使人產生憬悟,其實是在宣說佛法妙
所說的道理是相通。 義,隻不過是假借人們容易接受的儒教名相
用之而己。
基于上述觀點,大師認為佛教與儒教是
相輔相成,“合之雙美,離之則兩傷”。( 在當時儒學還算風行的情況下,大師
《印光法師嘉言錄》第192頁)因此,大師 針對性地提出以儒學作為接引人們學佛的一
提出“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同上, 種方便手段,以“儒釋無二”,而又以佛法
第193頁)意思是,要想學佛成佛,首先得效 為究竟的思想,為其弘法帶來很多方便,促
法世間“聖賢”做好人。在《複周法利書》 使他的佛學思想為上層知識分子所接受。這
中,他寫道:“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 種“應機施教”适應社會思潮的作法,值得
方可趣向。”所謂“人道”,就是世間做人 學習。
的道理。人道,就是“隨已職分,各盡其 (未完待續)

25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文苑

白云古迹
手指非月
一行禪師

一天下午,舍利弗和目犍連帶了一位名 好奇想知道佛陀所教的是什麼。當他要舍利
叫帝迦羅朅的苦行者來謁見佛陀。帝迦羅朅 弗和目犍連給他解說時,他們卻提議他直接
是與刪闍夜齊名的。同時,他又是舍利弗的 與佛陀會面。
伯伯。當他知道侄兒追隨了佛陀為師,便很 帝迦羅朅的問佛陀道:“喬答
摩,你所教的是什麼?你的教義為
何?個人來說,我很不喜歡任何的理
論學說。我對這些完全不信。”
佛陀微笑問道:“那你信不信你
自己不相信任何理論學說的主義呢?
你信不信‘不信主義’呢?”
有點出乎意料,帝迦羅朅的
答道:“喬答摩,我信不信都不重
要。”
佛陀溫柔的說:“一個人一旦
被某些學說教條絆著,便即時失去
全部自由。如果一個人偏執著自己
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會認
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見。紛爭與衝
突全都由狹窄的眼光和見解產生。
它們可以無止境的擴大,浪費寶貴
的時間甚至導致戰爭。對見解的執
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礙。被
狹見困綁著的人會被障亂得無法把
真理之門打開。
“讓我告訴你一個故事。它
是關於一個年輕鰥夫和他的五歲兒
子的。這男子愛他的兒子過於自己
的生命。一天,他因要出外辦事,

菩提綸音50期 26
菩提文苑

留下了兒子一人在屋裡。他出去之後,一群 如別人追隨你所教的,那他們是否也被困於
土匪入村把全村劫殺擄掠。他們把他的兒 狹見之內?”
子擄走。當他從外面歸來,發覺全屋已被燒 “我所教的並不是什麼學說或哲理。它
毀,而附近又伏著一具燒焦了的童屍,他便 不是理論的推斷或思考上的假想。它不像某
以為自己的兒子已慘遭殺害。他在那裡呼天 些哲學理論般,試圖探討宇宙的基本原索是
搶地,然後把剩餘的屍體火化。因為愛子心 地、水、火、風、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
切,他便將骨灰放入一個袋裡,時常攜帶在 無限、短暫還是永恆。一切思想上對真理的
身邊。數月之後,他的兒子擺脫了土匪的監 揣測和推究,都像圍著圓盆邊爬行的螞蟻永
視,偷走回 遠都去不到任
家。那時正當 何地方。我所
深夜,他大力 說教的,不是
敲門。但因他 哲學。它是實
的父親當時正 證經驗的結
抱著骨灰憶念 果。你是可以
涕哭,便役有 親自從你自
理會門響。就 己的經驗中證
是他兒子大聲 實的。我說所
呼叫,告訴他 有一切都無常
自己是他的兒 和無分別的自
子,他也不予 體。這些都是
理會。他深信 我親證的。你
自己的兒子已 們也同樣可
死去,還以為 以。我說萬物
那是附近的頑 都是以其他的
童把他戲弄而 事物為條件而
己。最後他的 生起、住世和
兒子只好流浪 壞滅。沒有任
他去。這樣一 何的事物是從
來,他們父子 單一的本源而
便真的永遠訣 產生。我是親
別了。 證道個真理
“你看到 的,你們也可
吧,朋友。如 以做得到。我
果我們對一些 的目的並不是
信念執為絕對 要解釋宇宙,
的真理,也許 而是要幫助帶
我們有一天會 導其他人直接
落得如這個鰥 體驗實相。文
夫的下場。如 字語言不能解
果我們以為自己已盡得真義,當真理真的來 釋實相。只有親身的體驗才可使我們看到實
臨時,我們便無法把心扉的大門打開來接納 相的真面目。”
它了。” 帝迦羅朅讚歎道:“奇妙,妙極了,喬
帝迦羅朅問道:“那你的教理又如何?假 答摩!但如果有人把你所教的當作理論學說看

27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文苑

待,那又怎辦呢?” 對孩子講說的故事。
佛陀靜下來,然後點頭。“帝迦羅朅, 在佛陀的帶導下,僧團修道上的成績有
你問得很好。雖然我所教的並非理論學說, 著很大的進展。舍利弗和目犍連的才智、勤
但難免仍會有人這樣想的。我要清楚的道 奮和領導能力使他們成為僧團裡的表率者。
明,我所教的是體驗實相的方法,而不是實 他們與憍陳如和迦葉合作組織和領導僧伽。
相本身。這個道理正如指著月亮的手指,並 但雖然僧團的聲譽日益擴大,卻有些人開始
非月亮。聰明的人會利用手指來使自己看到 譭謗佛陀和僧伽。這其中有很多是因妒忌國
月亮。一個誤認手指就是月亮的人,永遠都 王對僧團大力支持的別教信徒。在家弟子時
看不見真正的月亮。我所教的只是修行的方 會前來竹林精舍表示他們對這些謠言的關
法,不是應該對它執著或崇拜的。我所教的 注。似乎部份住在王舍城的人,對有那麼多
就像一只用來渡河的木筏。只有一個愚人才 的年青富家弟出家為比丘感到不滿。他們擔
會到了彼岸,解脫之岸,還背著木筏到處走 心不久的將來,王舍城所有的大家閏秀便再
的。 ” 找不到合意的丈夫了。他們警告大家,有可
帝迦羅朅合上雙掌。“佛陀世尊,請你 能很多家族的香燈都再不能延續下去了。
教我怎樣從苦痛的感受中解脫出來吧。” 許多比丘聽到這類傳言都感到很不高
佛陀說:“感受有三種喜歡、不喜歡、 興。但當佛陀知道時,他卻安慰比丘及在家
和無所謂喜歡與不喜歡的。三樣的根都來自 眾:“這些事不用擔心。此等閒言遲早都會自
身心的體會。感受一如其他物質和精神現象 動止息。”正如佛陀所料,不到一個月,便
般有生有滅。我教的方法,是要深切體悟自 沒有人再聽到這些閒言閒語了。
己感受的來源和性質,不論它是好受的、不
好受的、或兩樣都不是的。當你見到感受的
來源,你便會瞭解它的性質。你會發覺感受
不是平常的,而你便逐漸不會再被它的起滅 (未完待續)
所擾動。幾乎所有的感受都是來自對實相的
錯誤見解。將不正確的見解剷除,痛苦便自
然終止。錯誤的見解使人把不平常的當作平
常。無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本源。我們修行察
覺之道以擺脫無明。一個人要徹底看清事物
才能洞悉它的真性。一個人是不能靠念經供
奉來破除無明的。”
舍利弗、目犍連、迦鹿荼離、那先沙摩
羅和車匿全都聽著佛陀給帝迦羅朅的這番解
說。舍利弗最能深入領會佛陀的意思。他覺
得自己的心如太陽般光明。無法隱藏他的喜
悅,他合掌禮拜佛陀。跟著,深被佛陀的說
法感動的帝迦羅朅也在佛陀面前伏下。迦鹿
荼離和車匿都被這個情境感動。他們覺得能
親近佛陀是值得驕傲的。他們對大道的信心
更為增強。
幾日後,毗提醯王后與一個侍從來到竹
林給僧伽供食。她又同時帶了一棵雞蛋花幼
樹來種在佛陀的房子外面,以紀念他在宮中

菩提綸音50期 28
菩提文苑

美麗的魚尾獅
──新加坡見聞

藏學法師
一、 ok』的。悟行法師跟隨老法師十多年了,十
我去獅城是參加淨空老法師舉辦的『凈 多年來他只講一部《無量壽經》。十多年來
宗弘法人才培訓班』,是在九七年二月的上 只學一部經,這是老法師幾十年來所摸索總
旬。早春的太陽在九華山似乎還帶著余寒, 結出的一門獨特的育人方法,叫不間斷,不
吹面而來的不是楊柳風的輕柔,天還冷著 夾雜,一門深入。
呢。我第一次去獅城市就九六年的盛夏,那 剛到新加坡時,我一時還適應不了那里
時是感覺不到氣溫的差異的,可這次一下飛 的生活,整天待在空調房里其實并不是很爽
機就覺得自己是天外來人。新加坡屬熱帶氣 心,身心被很冷的空氣吹得有點兒涼。出去
候,這里永遠是夏季,人們的衣著大都是缺 走走,外面的氣流沉悶的讓人窒息。淨宗學
胳膊短腿的,而我卻穿著毛衣毛褲,且整整 會走廊里裝有電子監控器,一上海同學挺神
齊齊。 秘地告訴我,說我們的一舉一動會所里的工
在新加坡是沒有語言障礙的,這里大多 作人員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一定要顯
是華人,如果在街上你有意用中國式的英語 得有威儀,千萬別往中國僧人臉上抹黑。聽
問路,回答你的沒準是國語。大街上的店牌 了上海同學的囑咐,我處處提著小心,以致
大多由英文與中文寫成的,中文雍容大度, 洗澡都不敢將衣服脫光。
體態豐盈,有顏字姿態,新加坡人大多是胖
子,其審美應有盛唐之風,人如其字,字似 三、
其人。 老法師來新加坡時是晚上,正好趕上停
電,整個會所顯得幽深而寧靜。因為天黑,
二、 我當晚沒法一睹老法師的風采,但我心里卻
我們弘法班才十來人,卻來自于中國、 有了光明。我出家近十年,在別人眼里我的
美國、泰國、馬來西亞及臺灣香港等地區。 修行似乎還行,其實,我最明白我自己,出
來新加坡半個月過去了,卻不見到老法師的 家十年的我遠遠難尋初發心的那份虔誠與激
身影,大家都急得很。老法師去了澳洲,一 情,我曾苦苦地尋覓真實的自我,可世事風
時回來不了。于是,我們的功課由老法師的 雲將我那微薄的希翼吹拂得蕩然無存。我渴
弟子悟行法師領著。悟行法師是澳洲華人, 望真實,渴望著光明與信心。
他為人隨和,見人就笑,說起話來總愛『ok 第二天清晨,我們剛起床,就聽得會所

29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文苑

的工作人員驚叫著昨夜樓下有奇異發生。我 想及不干擾同學們的學修,我悄悄地到樓下
們趕緊跑下樓去看,原來是多年不見開花的 偷偷地對著花木試講。山河大地,皆具如來
仙人掌竟滿樹清花。仙人掌在會所對面的公 妙心!我對著草木講得蠻投入,草木對我的
路邊,高二米許,花兒散發著幽幽的香,散 『投入』沒起絲毫輕慢心,它們靜靜地聽
發著吉祥與殊勝。 著,像是進入相當深的寂境。那晚,我算是
老法師也住五樓,跟我們門對門。老法 找到了知音,我越講越來勁,也不知講了多
師七十來歲,他步履輕盈,身健如年輕人, 久,抬頭看樓上,樓上的燈已滅,同學們應
臉上泛有修行者特有的光澤,他總是面帶微 該都睡了,這是才覺雙眼朦朧,渾身乏困。
笑,笑得自信而真誠,像仙人掌上綻開的花 匆匆上樓,卻找不到開門的卡片。牆上的
兒,給人吉祥,給人光明與信心。我常嘮叨 鐘告訴我已是深夜兩點了,我不敢驚擾同學
『哀大莫過於心死』,自己雖年紀輕輕的, 們的好夢,只好回到樓下,在一條長凳上躺
但因身心的疲憊我常以老人自居。跟老法師 下。第二天,辦公室的人一見我就笑,原來
在一起生活,見他精神矍鑠,壯心不己的樣 他們一早上班就在閉路電視里看到了我昨晚
子,我只能暗地裡愧心。打那天起,我像是 睡得很委屈的樣子。
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一種力量與信心。 其實,那次的大座我講得很糟,也不知
每天早飯后,老法師總要為我們開示, 為什麼,我一坐在臺上,臺下就有人竊竊地
約半個小時。老法師學識淵博,行持精進。 笑,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老法師說過,這
我曾以為出家人不能跟著時代走。可老法師 是講經之大忌,給人不莊重的感覺,有失威
說,出世的思想是超時代的,是時代的主 儀。我忙用牙咬住下嘴唇,想強將心收回,
流。這些話我以前從未想過。 結果臺下反而大笑不止,這時,我方寸大
同學們都說老法師的開示屬自性流露, 亂,苦心安排的一個小時演講竟再也吐不出
老法師開示從不擬稿,甚至毫無思想準備, 一個字來。我尷尬得下不了臺,臺下卻掌聲
老法師自己也說,他講完之后,你問他剛才 如雷。
講了些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境界該是
大智慧吧。 五、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對中國佛教徒來說
四、 應該不會陌生,去過新加坡的中國佛教徒大
我們每天聽老法師講經,老法師每天也 都與居士林有聯繫。我第一次隨仁德老和尚
聽著我們講經。老法師講《無量壽經》,我 去新加坡舉辦『九華山佛學院歷屆學僧書畫
們學講的也是《無量壽經》。講經的方式嚴 展』就在居士林舉行。居士林是個組織龐
格莊重,同學們輪流上臺,到居士林去面對 大、健全的團體,從林長到會員對佛教都存
芸芸眾生,這叫講大座。 著十二分的虔心。那年,居士林德會員聽說
為講好大座,我們要下不少功夫,按 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來新加坡辦書展,她
照老法師的講經方式先在淨宗學會練習講小 們有的從鄰國趕來,她們來請幅她們不懂得
座。講小座沒有外人聽,座下只有老法師與 字畫回去,不然,她們會覺得對不住地藏菩
同學們。在小座上我們可以盡情地講,不如 薩,那樣她們會很不安心。
法的地方由老法師及同學們指正,就這樣, 居士林負責人李木源居士的事蹟不可思
我們講經的毛病似乎越來越少了,上臺講經 議,也很感人。三十年前,他身患癌症,醫
的膽子卻越來越大。當然,小座與大座還是 生向他做了最後的判決,宣布他無醫可治。
有區別的,講小座是學習,不會有太多的心 從那以後,李居士在沒去找醫生,他找到了
理負擔;講大座是教別人學習,心里不免有 佛菩薩。佛菩薩收留了他,并讓他舉辦佛事
些虛。輪到我講大座,我緊張得要死,臨上 活動。佛事活動在居士林一次又一次地舉
陣的前一個晚上,為了熟悉我早已完成得思 行,于是,九華山佛學院的藏經樓、武漢寶

菩提綸音50期 30
菩提文苑

通寺的大悲殿、鎮江焦山的多寶塔、蘇州寒 風光的很,只是主人的喜怒無常而使它們流
山寺的鐘鼓樓等無數佛教道場就這樣相續恢 浪海邊。往事不堪回首,可貓兒們似乎不懂
復。 得人間的愁與苦。
在李居士的帶動下,居士林與辦教育, 『可憐的貓兒,我孩提時最要好的朋
救濟病老,為人類的祥和奉獻著愛心。 友。』看著『好友』受苦,我心里有點兒不
今年九月九日,李居士應邀出席了九 好受。
華山九十九米地藏聖像奠基慶典,他身強體 『你呀!總是心太軟,貓兒何苦之有?
健,意氣風發,誰都想不到他曾是一個晚期 它跟在主人身邊雖吃香喝辣,但那畢竟是看
癌症病人。 主人的臉色過日子,現在好了,回到大自然
的懷抱,無拘無束,自生自滅,不生不滅,
六、 這才是真正的快樂與圓滿。』一同學不認同
有人說新加坡的地形是個獅子頭,所以 我的多情,他說出一番很有境界的話。
新加坡人總自豪地將自己的國家叫『獅城』 我不知貓兒能否聽懂同學的大道理,如
。這種說法很普通,其實,有關獅城的來歷 果不懂,那必然跟『乞丐比皇帝快活』的邏
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輯一樣可悲。人們只會閉著眼睛說乞丐是如
相傳在很久以前,海中有個很醜的怪物 何如何的自在,什麼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人
經常傷害漁民。有一次,那怪物又在海中興 不餓。其實,說這種花的人肯定不知道挨餓
風作浪,眼看幾只漁船就要葬身于海底,正 的滋味,他當然不會懂得流浪者淒楚無依的
在這危急的關頭,一只美麗的魚尾獅出現在 內心。
海面上,那很醜的怪物一見魚尾獅的美麗就 我無心跟同學爭論,我向貓兒走去,輕
慚愧的無地自容,它只好潛到水底,惶惶遁 聲地喚著它的名字,『咪咪—』咪咪不理睬
去。 我,它悠悠地向海邊走去。
故事的結尾大家定能猜出。怪物被魚尾
獅的美麗羞跑了后,不敢再來了,從此人們 (一九九九年九月)
過上了太平幸福的日子。
今天,在新加坡聖陶沙立有一尊高三十 (未完待續)
七米的魚尾獅像。魚尾
獅眼放異光,威懾八
方,它以自己美麗的
雄姿捍衛著人類的和
平與繁榮。
如今的海岸已
經成為著名的旅遊勝
地,海邊的椰樹與海
水一樣的綠,一樣的
藍。沙灘上總有老外
光著半截身子躺在
那兒享受著陽光的沐
浴,有時還能看見幾
只貓兒在椰樹林里閑
逛,會所的工作人員
告訴我們那些貓曾經
是寵物,它們從前也

31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文苑

佛教的婚姻觀
觀霧

(續上期) 主。給孤獨家議曰:其婦驕慢,當以何法而
教訓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無訓教,其
罪日增長者。”
第二章第一節、夫妻和諧之道
由於玉耶不能善盡婦道,沒有女子賢
淑的德行,令須達多長者非常失望傷心,他
三、如何當好妻子 想不到本是大家閨秀出生的玉耶,才嫁進夫
家,就這麼目無尊長,我行我素,攪得家庭
如何為妻,佛陀教誡甚多。如佛言: 的人事不和,是非不斷。須達多曾幾次要她
女人當“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輕 同去見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她終是拒絕
慢夫婿”;“夫婿遠行,整理家中,無有二 不肯去。須達多長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
心”;“甘心苦樂,無有二心,慕修婦道, 陀以外,誰也沒有辦法。但玉耶又與家人、
不擇衣食”等等。 媳婦們不同,從不願去祗園精舍聽聞佛陀說
法。
在佛經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戲劇性的當
屬《玉耶女經》。它講述了印度玉耶女,經 不得已,須達多決定請佛陀上門應供(
佛陀教誡後,從一個驕慢的女人變成一個謙 吃飯),以便以佛法教育媳婦。須達長者到
虛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動又有說服力,全經 祇園精舍求見佛陀,對佛陀稟告道:
詳細說明了該如何當好妻子。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
據《玉耶女經》等載:玉耶是王舍城護 不來請佛陀相助,本來家醜不可外揚,但佛
彌長者的女兒,出生“豪貴長者家女,端正 陀是我們眾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威德,才
無雙。”玉耶因長得姿容美麗,身材楚楚動 能調伏剛強難化的眾生。
人,加之從小嬌生慣養,故養成驕慢性格。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個兒子,六個
後嫁給舍衛國須達多長者第七子為妻。須達 兒媳都能孝順賢慧,唯有第七個兒媳玉耶,
多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當時著 長得絕頂聰明美麗,但她驕慢異常,時時出
名的佛陀在家護法者,因常憐湣貧窮、孤獨 言不遜,輕慢尊長。
者,好行佈施,故人譽為“給孤獨長者”。 “我們本想常帶她來請佛陀開示,但愚
須達多長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個兒媳不僅 癡遮蓋她的心靈,她非但不信,而且譭謗佛
溫良賢慧,並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到 陀。她以為人生就是享樂第一,美貌第一,
夫家後,仍然心氣高傲,既對公婆沒有孝順 愛情第一,除此她什麼都不願關心。我們沒
服侍,對丈夫和親友也缺乏應有的尊重,“ 有什麼辦法可想,只得請求佛陀慈悲,為度
驕豪傲慢,不以婦禮承事姑嫜(公婆)夫

菩提綸音50期 32
菩提文苑

化我這頑強的兒媳想個辦法。” 人。姿容的秀麗,身材動人,雖然可以誘惑
佛陀察知須達長者的心,當即說道: 迷醉愚人,但不能夠受人尊敬,並不能算做
很好的人。而自恃美貌,看不起他人,行
“玉耶既不願前來,你又對她這麼愛護
為不檢點,只會為自己的將來帶來無窮的苦
關心,那麼,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訪問一趟
患。而生為女人之身,註定她就具有三種缺
吧!”
陷和十種業障。”
須達長者聽佛陀說要光臨他的家裡,驚
佛先說女身有“三種缺陷”和“十種業
喜感動得老淚橫流,當即奔向佛陀座前,頂
障”,導致得女人多苦,因而折伏了玉耶的
禮佛足。
驕慢心。
第二天,佛陀帶領弟子,到達長者家
女人的三種缺陷是:
中,長者夫婦,以及七子六媳都出來環繞佛
陀三匝,以示歡迎,獨有玉耶逃避佛陀,不 一、童年要受父母管束,不如男孩自
肯出來。長者感到非常對不起佛陀。心想討 由;
娶這不賢慧的兒媳,而且辜負到佛陀的慈 二、是出嫁要依賴丈夫,自己沒有自
悲,這是全家的恥辱! 由;
但佛陀卻不以為意,反而心生慈湣, 三、老時遇有不孝的兒媳,還要忍受譏
以神通力從全身放出萬道金光,照得所有的 笑和阻礙。
牆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這時都看到玉耶在 女人的十種業障是:
門後縫裡,偷望著佛陀。玉耶對佛陀雖有抵
一、出世時父母有重男輕女的厭惡觀
觸,但一見到佛陀的相好光明,過去的反感
念;
都一掃而光,且“衣毛為豎,戰慄惶怖”。
她知道自己的身體已隱藏不住,只得出來站 二、因女孩不是自家人,不盡心撫育;
在佛陀的身旁,低著頭,不敢仰望佛陀的慈 三、嫌女大須嫁,為了婚事掛心;
顏。 四、女子怕羞,常畏見人,不夠大方;
佛陀心平氣和的說道: 五、長大委身了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 六、懷妊時大腹便便,行動不便,痛苦
名為美人,更不值得驕傲,而心行端正,有 異常;
貞靜幽嫻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為美

33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文苑

七、生產子女,疼痛難忍;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佛陀教導如何做個
八、仰賴丈夫,時恐失愛; 好的妻子,為女人說了哪些法?

九、性好虛榮,打扮費時,身流不淨,
多於男人; (1)為妻五道:
十、心多猜疑嫉妒,好談是非,喜怒無 《玉耶女經》言:“佛告玉耶。作婦之
常。 法。當有五等。何謂為五。一如母婦。二如
那麼,還有什麼值得驕傲呢? 臣婦。三如妹婦。四者婢婦。五者夫婦。何
謂母婦。愛夫如子故。名母婦。何謂臣婦。
隨後,佛陀為玉耶女說法,批評她自恃
事夫如君故。名臣婦。何謂妹婦。事夫如兄
美貌、出身豪貴而驕慢夫主,指出外貌美麗
故。名妹婦。何謂婢婦。事夫如妾故。名婢
不足為美,心靈純潔、行為端正方為真美,
婦。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
教導她如何做個好的妻子。玉耶女聞佛陀教
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憍慢情。善事內外
誡後,深悔過去的錯誤,向佛哀求懺悔。
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最為夫婦之
“ 玉 耶 道。”
流淚,前白佛
即做人妻室的女人,應要奉行五道:
言:我本愚疑
不順夫尊,自 第一、要作母婦:敬愛丈夫,要有如父
今已後當如婢 母愛護子女之心;
婦,盡我命壽 第二、要做臣婦:要把丈夫當做君王看
不敢憍慢。即 待,自己猶如臣下;
前長跪,求受 第三、要做妹婦:視丈夫如同胞的兄
十戒三自歸 長,夫婦要相敬如賓;尊敬丈夫如敬哥,謙
命。” 虛,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玉 耶 請 第四、要做婢婦:侍奉丈夫,有如婢女
求皈依佛門, 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佛即為其授十
第五、要做夫婦:和丈夫要永遠孝養父
戒。她發願世
母翁姑,和睦親族。夫婦要有恩愛之情,要
世生生,作一
有親愛之實。形體雖異、誓不二心,接待賓
學佛居士。須
客,勤治家事,不談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長
達長者的全
短。
家,見狀歡欣
鼓舞,也都為
她祝賀新生。 (2)奉行五善
從此以後,玉 《玉耶女經》言:“佛告玉耶言:一者
耶就成了一個 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
賢良的媳婦, 進姑嫜(公婆)夫主;二者看視家物,莫令
為遠近的人們 漏失;三者慎其口語忍辱少嗔;四者矜莊誡
所共稱道。 慎,惟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
有善名,親族歡喜為人所譽。是為五善。”

菩提綸音50期 34
菩提文苑

五善就是: 德,作風正派。
第一、應遲睡早起,不可好吃懶做, 男女交往時須謹慎,丈夫遠離時,不
應勤勞操持家務,凡事不可推諉別人;美 生邪念。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條不邪淫
味飲食當先請公婆、丈夫飲食,不可自己 戒,意思就是除了正當的夫妻關係外,不
先獨自享受;有的婦女好吃懶做,成天沉 能有邪淫的行為。女子應該嚴遵此戒,守
迷麻將,或是和二三朋友,成天醉心於各 貞重節,從一而終,不做出敗壞婦德的事
種跳舞嬉游的玩樂,棄丈夫孩子的生活起 情。當然,男人也應該遵守這條戒律,男
居於不顧,有虧家庭主婦的職責。 女都守戒,社會就會避免不少婚姻悲劇。
第二、負責家務:對家庭財產,應 不可愛慕虛榮:有的女人看到別人
當心中有數,妥善保管,以防止被盜、遺 比自己美貌,東施效顰,跑到美容院,
失。把家務處理得有條不紊,可讓丈夫無 把鼻子墊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結果弄巧
後顧之憂,安心發展事業,兒女回家有家 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想割雙眼
庭的溫暖,受到充分的保護。現代女性多 皮,術後卻變成了“三眼皮”;想要“換
外出工作,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夫 膚”,卻換來了“花臉”;想做隆胸術,
妻雙方應調劑配合好。如果夫妻彼此配合 最後造成傷殘 近年來,許多美容機構
不當,便會產生鑰匙兒童、問題少年等種 超範圍開展醫療美容服務,使美容成為毀
種煩惱!有些女人既不出外工作,分擔家 容,引發消費糾紛不斷。據中國消費者協
計,又好玩好賭,不務家事,徒增許多家 會統計的資料顯示,中國整容整形業興起
庭糾紛,更不可不慎! 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毀容的投訴近2
第三、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難念的 萬起,十年間,已有20萬張臉被毀掉,近30
經,一個家庭的物質生活,開門七件事缺 萬人受到各種不同程度傷害。
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處,侍奉翁姑 還有的女人看到其他人家比自己富
等問題,也疏忽不得;縱然是小家庭,子 有,就慫恿丈夫鋌而走險,作奸犯科,鑄
女的教育也是頭痛的課題,這些都需要女 下悲劇。
性拿出無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藥材 第五、常恭敬公婆、丈夫,團結家
裡的甘草,把苦澀的生活調味起來,化衝 人,隱惡揚善;同時要和睦親友、鄰居,
突磨擦為平和安詳。 與人為善。和親朋好友結下良好的人際關
要有仁愛心、寬容心、忍耐心。如 係,為丈夫及家庭鋪下成功立業的好因好
家中出現矛盾,乃至丈夫斥責,應忍耐慎 緣,畢竟婚姻不僅僅是兩人之間的事,得
口,不要火上添油,大吵大鬧,也不可懷 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業的賢內助。
恨在心。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應該和丈夫相敬 (3)戒除三惡
如賓,尊重丈夫的人格,讓丈夫在人前很
《玉耶女經》言:“何者三惡:一者
風光、很體面,受到人人的愛敬,妻子無
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訶嗔反見嫌罵。
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時看到一些強悍的婦
二者好食自啖。惡食便與姑嫜(公婆)
女,在眾人面前對丈夫毫不留顏面,做河
夫主。奸色欺詐,妖邪萬端。三者不念生
東獅吼,不但丈夫臉上無光,自己也招人
活,遊冶世間。道他好醜,求人長短,
嗤議。
鬥亂口舌,親族憎嫉,為人所賤。是為三
第四、守貞重節,忠貞愛情,慎守道 惡。”

35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文苑

戒除三惡的內容是: 息。惟慈能止嗔,永遠此定律。
第一、睡眠適當,不可貪睡,早睡晚 “當用夫教誡,所有什物不得藏匿。”
起,均為不當。對丈夫批評不但不接受,反 夫婦兩人的見解有時相同,有時不相同。若
而譏罵; 是遇到不相同的時候,不可武斷,自作聰
第二、美味先嘗,惡食與公婆、丈夫。 明,一定要對方屈從自己的意見。這樣自然
對夫異心,常存風流邪念,慕戀他人; 不會齟齬,夫婦的和諧便可長久。

第三、不料理家事,喜歡遊逛玩樂;搜 丈夫倘有過失,以及有其他不願意使別
人長短,說人壞事。愛慕虛榮,爭奇鬥妍, 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絕對嚴守秘密,切不可
憎恨親族,賤視他人。 向他人宣說。就是其他一切人的秘事,倘若
知道了,也不應對任何人發表。佛說:“人
另外,在《屍迦羅越六方禮經》裡,佛
所慚恥,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
陀也告誡妻子,對待丈夫有五條倫理準則。

佛言:“婦事夫有五事:一者、夫從外
丈夫將家庭的經濟權交給妻,是尊重
來,當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當炊蒸掃
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
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於外,夫罵言,
對日常用度要有預算,應視丈夫的收入為度
不得還罵作色;四者、當用夫教誡,所有什
衡。絕對不可存心作弊。虛報消費的款額,
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蓋藏乃得臥”
加重丈夫的負擔,而從中飽滿私囊。丈夫是

終身的伴侶,應該忠誠地對待他,這種舞
以上五點要求,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的 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對他施弄呢?有些
婦女而言,而今天的婦女,大部分都不再是 女人以“私蓄可以防後患”的話,來掩飾自
全職家庭主婦,而成了辛苦累心的上班族; 己的過錯,而不知道這是她的短見呢。
故要完全做到上面幾點,實有困難,不過教
真的恩愛夫妻,在他們中間怎能允許
誡的精神,還是應該遵循的。
一座金銀之牆橫隔著呢?“藏匿”倘使被丈
如:“不得有淫心於外夫,罵言不得 夫查察出來,那愛情就要打折扣了。有一個
還罵作色。”這一條是心身並舉,貪嗔兼誠 做生意的朋友,在外辛苦工作,而他的妻子
的貞操問題。這一問題是男女雙方都要遵守 則儘量積私蓄,把得來的錢低利貸放。有一
的。做妻的犯了邪淫,對於丈夫就是不忠 次私蓄吃了倒賬,後來丈夫知道了,夫婦間
實。做丈夫的,對於別的女子也不應起淫欲 就起了一條不可磨滅的裂痕。所以要家庭和
心,家庭必然不和,精神當然痛苦,而未來 睦,必須互相信任。不要以為私囊飽滿,
的惡果,更是苦惱無量。 可以作為靠山。這是得不償失,愚蠢的事情
罵言不得還罵,而且也不應該作怒色 啊!
相向。這是戒嗔的妙術。有的人以為以牙還 (未完待續)
牙,是勇敢的行為,實則對待暴躁的丈夫千
萬要忍受,應當存著聰明不吃眼前虧的念
頭,由他罵詈,自己盡可能的以鎮靜對他,
只裝作不聽見。不還罵,也不扳起面孔怒目
相對。在不得已時或者暫時離開他,讓他的
神經漸漸地寧靜。這就是佛說的:“不以嗔
還嗔,嗔心自然息”。嗔恨決不能使嗔恨止

菩提綸音50期 36
菩提文苑

春到人間
李潤生
香港近百年來雖然是個工商業的社會,
可是在生活習慣上卻仍舊保存著不少中國傳
統的農村色彩,尤其當我在孩童的時代,聖
誕節與復活節的假期都很短,臘月的寒假卻
很長。每年到了這個歲晚時候,上學期的考
試完結了,一放便是三、四個星期的假。除
了做點寒假作業,幫幫父母打掃打掃家居,
以便迎接新春的降臨外,有空便走到海邊看
看海潮的起落,或跑到山頭看看野花的生
長,與來背誦一兩篇《千家詩》,此間的樂趣,實不比今天小孩的玩電子遊戲機或流
連于娛樂場所來的遜色。《千家詩》是依時序而編錄的蒙童詩集,至今我仍愛其中的
若干篇章,就如南宋張栻的《《立春偶成》,實在使我難以忘記。詩句這樣寫著: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世人乃至文評家對說理詩多持排拒的心理與態度,那自有他們理據,不必細表。
可是像這樣的一首小詩,把大自然的變化與人生的啟示渾然一體的,於我卻有所偏
愛。雖然它不似《阿彌陀經》之以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
水、金、銀、瑪瑙,乃至蓮華(花)、曼陀羅華(花)等以莊嚴佛土,也不似以「諸
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來「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
法」;可是張栻這篇詩作,卻可使讀者於自然景物之中以見真趣,於真趣之中悟出理
趣,於理趣之中以與發情趣——於是從景見真,真以悟理,理以發情;可以久讀,可
以耐讀。它像個寶藏,吟誦愈多,而所得愈富。
「春到人間」是本詩的主題,「生意滿」是作者對「春」的解悟。「冰霜」減少
了,陰暗的殘冬過去了,充滿陽剛氣質的春日到臨了;他人覺不覺容或不知,但草之
吐芽,木之發葉,在作者的意識中早已有所感通。那末,以「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后
覺」,這就是儒佛二家同具而應有的本懷了。以「冰霜稀少」為助緣,「律回歲晚」
,「春到人間」,草木無知而由作者意識的投射(擬人法)使其得知;「東風吹水」
,「綠水參差」,本是自然現象,不具任何德性的涵義,但在作者眼前所觸,心裡所
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盎然「生意」便從意識中內發出來,使自得知
了。
禪家最擅感通:「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自從一見桃花後,直
至如今更不疑」,這都一一反映了由疑惑而觸境,由觸境而感悟的歷程。此亦反證了
開放心靈的妙用。向哪兒開放?向大自然開放,向一切有情無情開放何如?童年的
我,物質雖然貧缺,但生意勃勃地向大自然的開放,可幸還沒有走乖了路。 ■

37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文苑

蘆花淺水
李潤生

文學作品,最具移情作用的無過
於詩詞。詩作固然可以給讀者以無
限的感染,但讀者閱世的淺深與思
想的升降變化,亦往往足以影響對
作品內容的體味。
少時愛讀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激賞其淡薄閑適的境界。其辭曰: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云,只在蘆花淺水邊。
「釣罷歸來不繫船」首句,一方面敘述了「釣罷歸來」這事由,一方面點出了
「釣罷歸來」而竟「不繫船」那獨特行為。依一般情況,理應「繫船」,今竟有船而
「不繫」,事出必有因,引起讀者的疑竇,為詩作創造了懸疑,增添了藝術趣味。
「江村月落正堪眠」次句,交代了「釣船」所處的空間在「江村」,所處的時間在「
月落」,主人的精神狀態在「正堪眠」。「釣船」、「江村」、「月落」構成了一幅
閑淡、寧謐的漁村宵夜圖,使人心往。「正堪眠」透露了「不繫船」的半點緣由,但
不是全部緣由。何則?雖「正堪眠」,「繫」罷就寢不遲,實沒有冒險的必要。故知
「正堪眠」與「不繫船」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詩中懸疑氣氛仍然保持著、籠罩著,
先以靜景勒住,然後由「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潛水邊」這後聯道出了「不繫
船」的真正原因。「一夜風吹去」是縱筆,使讀者不禁為「不繫船」者驚心;「蘆花
淺水邊」是結筆,使讀者心境釋然,放下了千鈞的重擔——蕩入蘆花深處,別有洞
天;加上水淺湖平,更可安睡,「船」繫與不繫,絕無影響。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是實寫,寫眼前江村景象,展示出漁家樸
實生活的真象,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是
虛寫,描寫心識境界,展示出作者想像中的無所羈束、超拔空靈的具體形象,給人一
種隨順自然的感覺。這就是以前讀《江村即事》,分別從結構與境界獲得兩重的受
益。
今天詩作重吟,好像把我帶進孔門「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與釋迦「大自在」
的真實境界。「縱然一夜風吹去」,隱喻了人生的一切得失榮辱,以及一切有漏生命
的無邊苦痛;「只在蘆花淺水邊」,展現了自在生命的皈依處——「無執」本身就是
一種解脫。「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都
可於此中尋之;「由聞思修,到三摩地」,都可於此中見之;於「作詩」、「誦詩」
之義以外,果真還有「解詩」之義,都可於此種思而得之。

菩提綸音50期 38
鹿苑常馨

天台宗在
上海的流传(上)
覺醒
天台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 任上海龍華寺住持,在寺內弘揚天台教
也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第一個成立的宗 旨。其嗣法弟子淨岳,隨受天台教觀,盡
派。因實際創始人智顗後來長住天台山, 得其要。隨後淨岳出世說法,七坐道場,
人稱「天台大師」,故所創宗派名為天台 所到之處,弘揚天台宗義,僧俗歸向者甚
宗。 眾。後來淨岳到松江,住持興聖教寺,又
智顗於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到光 大弘天台教法。
州大蘇山隨天台思想的先驅慧思學習法華 南宋興隆年間在華亭始建的延慶講
理論,前後七年,為他後來天台思想體系 寺,也是弘揚天台的寺院。該寺一度位居
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陳光大二年 台宗十剎之上,可與五山爭雄。
(568),智顗奉其師慧思之命,前往金陵 元代,上海縣境內建有法華院,專弘
(今南京)傳教,時間長達八年之久。他在 《法華經》和天台教義。
金陵,不僅弘揚法華思想,而且接融到不
在古代上海,雖早有天台宗的流傳,
少其它佛教思想,使他增長了許多知識。
但總的說來,流傳並不是很廣,信仰的佛
陳宣帝太建七年(575),他率領弟子慧辯
教徒也不是很多,但到了近代,上海佛教
等二十餘人進入天台山,建寺弘法,同時
界信仰天台宗的人逐漸增多,主要表現在
吸收當時佛教各方面的思想,使天台宗的
一些寺廟經常邀清一些高僧前往講演《法
中心思想「一心三觀」和「圓融三諦」日
華經》和天台宗典籍。有些高僧還辦起佛
漸趨向成熟,最終形成了天台宗。
學研究社、法藏學社等,專門培養研究、
智顗所創立的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 弘揚天台的僧才,從而使天台宗風一度在
派天台宗,在隋唐時期發展到了鼎盛,直 上海廣為流傳。
到宋明以後才隨著中國佛教的衰落而衰
近代上海地區最早弘傳天台思想的寺
落。
廟是龍華寺。早在一八八四年,就有曉柔
天台宗在上海地區早有流傳,據有關 法師在龍華寺開講《法華經》,傳播天台
資科的記載: 思想,前往聽講的人很多,使他們對天台
唐代,在咸通年間,上海松江地區始 宗的宗經《法華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從
建超果講寺,在寺東即有一座天台教院, 而對天台宗有了興趣。其後有天台宗名僧
專弘天台一宗,有陳舜俞撰《天台教院 跡端法師,出任龍華寺住持,他在寺內廣
記》以記其事。 弘天台教義,不僅自己親自講演天台宗的
宋代,嘉定年間,有鑒堂思義法師出 經論。還經常邀請一些天台宗的僧人來講

39 菩提綸音50期
鹿苑常馨

經。一時間,龍華寺成為在上海地區弘 八年,曾回龍華寺宣講《法華經》,四
揚天台宗義的基地。 眾弟子前往聽講者甚多,可謂座無虛
近代上海弘傳天台宗最為得力的是 席。一度出任龍華寺住持,數次在寺內
諦閑法師。他早年於臨海白雲山出家, 宣講台宗要義。其後雖應邀至各地弘
於天台山國清寺受具足戒。初於嘉興楞 法,先後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
嚴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頗有心 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講經說法四十
得,由此對天台宗發生興趣。一八八四 餘年,並住持寧波觀宗寺,多次修建,
年在龍華寺聽曉柔法師開講《法華經》 使之成為東南一大名剎。但仍經常到上
後,龍華寺每次舉辦講經法會,講演天 海弘法。如他在一九一三年曾駐錫上海
台宗典籍 留雲寺,
時,他都 在寺內創
前 往 參 辦佛學研
加。一度 究社,聚
閉關於天 眾講授天
台山國清 台宗義,
寺,潛修 培養了一
台 宗 要 批弘揚天
籍。時任 台宗的僧
上海龍華 才,一九
寺住持的 二 二 年
跡 端 法 起,又先
師,知其 後到上海
對台宗學 淨土庵、
說有所研 圓通寺、
究,數次 世界佛教
邀其出關 居士林和
相助,諦 上海佛教
閑法師為 淨業社等
之感動, 處講經,
遂 出 關 弘揚天台
至 龍 華 教觀。近
寺 任 副 代上海天
寺之職。 台宗的興
他到龍華寺後,一面管理寺務,一面隨 起,與諦閑法師的大力弘揚分不開。其
眾聽講天台經論,使得他對天台教義有 著名弟子寶靜、倓虛等,也都是近代弘
更深刻的研究。跡端法師見其管理寺廟 揚天台宗的知名人物。
有方,又勤奮好學,精通天台教義,喜 近代上海弘傳天台教義貢獻最大的要
不自勝,乃授記傳法於他,為傳持天台 數興慈法師。
教觀第四十三世。此後即應各地僧俗邀 興慈法師,十四歲即依父出家於天
請、講經弘法,宣揚天台宗義。一八八 台山下方廣寺,十五歲於國清寺依從鏡

菩提綸音50期 40
鹿苑常馨

老和尚受具足戒。後即在國清寺修習天 說一九四五年),興慈法師邀請亦幻法師
台教觀,有所領悟。最後嗣法於從鏡法 到法藏寺襄理寺務,同時邀請墨禪法師
師。一九零一年起,先後在天台山中方 等來寺主持佛教教育,乃將法藏學社改
廣寺、太平庵、蘇州隆慶寺等地聽講《 組為法藏學院。同時訂立章程,規定:
妙法蓮華經》等,立志研究天台宗義, 以培植弘法布教、住持佛法的僧才為宗
無間寒暑。不久,即開始獨立講經弘 旨。學習課程除依據天台教觀教授佛學
法,先後在高旻寺、藥師庵及蘇州等地 外,同時兼授他宗學說綱要及一般世間
的寺院開講《妙法蓮華經》等。一九一 之實用學說。當時擴大招生,設有專
五年,天台山中方廣寺遭火災,殿宇焚 修。講習兩班,各有二十餘人。學制均
毀,他得知後,即回到天台山,募集資 為二年。學僧的學、膳費,書籍、講義
金,重建中方廣寺,前後十年,苦心經 費和醫藥費,概由學院供給,每月還另
營,方始恢復舊觀。其間還重修了下方 外酌予津貼。課程設置除佛學《摩訶止
廣寺殿宇。 觀》、《四教儀》等外,還設有語文、
一九一八年,興慈法師應上海佛教 歷史等課。教職員除興慈本人外,在理
居士哈同夫婦之邀,到愛儷園講授《天 權、墨禪、亦幻、雪亮等,夏丏尊和阮
台四教儀集注》,前往聽講的四眾弟 伯康居士亦分別在該院講授語文等課。
子濟濟一堂。因他對天台教義深有研 法藏學院成立後,辦理了二年多,
究,講解時條理清晰,言語生動,頗受 法藏寺又開辦了興慈中學,在中學內附
聽眾的歡迎。時有沈映泉居士,聽了他 設育僧會,法藏學院就停止招生。盡管
的講演後,深受感動,即特地為之建造 辦學時間不是很長,但法藏學院畢竟培
超塵精舍一座,地點在小南門青龍橋, 養出了數十名弘揚天台的僧才。
作為興慈法師講經弘法之所。他即在此 興慈中學附設的育僧會,於一九四
辦理僧伽教育,培養弘揚天台的僧才。 七年成立。當時聘請慧三法師為主任,
興慈法師在超塵精舍聚眾講授天台教義 招收青年學僧三十餘人,學制和課程基
數年,培育出了一批弘揚天台的僧才。 本上與法藏學院相同。興慈中學於一九
其後四方聞風而來的求學者日漸增多, 四九年上海解放後,由教育部門接辦,
原有精舍不能容眾,乃有另建新的寺宇 附設的育僧會也自動停辦。但所培育的
以擴大培養僧青年之儀。一九二四年春 三十多名學僧,其中有不少在建國後仍
天,得到上海知名居士王一亭等發起贊 在上海弘揚天台宗。
助,興慈法師在上海盧灣區吉安路購得
正是由於興慈法師的辦學育僧和大
土地五畝餘,籌建法藏講寺。在建寺過
力弘揚,天台宗風才得以在近代上海廣
程中,興慈法師帶領弟子們親自參加督
為流傳。 ■
理工程勞動,四座殿宇(大雄寶殿、彌勒
閣、藏經樓和法堂)的建築,均為他親
自設計。一九二九年,法藏講寺建成,
興慈法師即在寺內成立贍風學社,聚眾
講學,弘揚天台宗義。當時有學僧數十
人,興慈法帥親自講授天台典籍。一九
四三年,瞻風學社改名法藏學社,仍由
興慈法師講授天台教觀。一九四四年(一

41 菩提綸音50期
鹿苑常馨

將錯就錯

中東智者納斯魯丁(Mulla Nasruddin,十三世紀)以幽默著稱,有時他
不惜拿自己開玩笑以教導世人。某次他長途跋涉去到一個小鎮,覺得很口
渴,在鎮內廣場看到一個小販以低廉的價格售賣又紅又大的水果。他心
想:「這些罕見的水果看來很好吃。」於是對小販說:「我又餓又渴,要
買一籃子的果子。」小販沒說話,收下他的銅板,交給他一籃子紅果子。
納斯魯丁很高興用一點錢就買到這麼多水果。他在路邊坐下,開始吃
水果。他才咬了一口,嘴巴就像吞下火球般的灼熱,難受得眼溢淚水,臉
蛋脹紅,但他仍繼續把籃子裡的水果往嘴裡塞。
剛巧一個村民經過,好奇問他在干什麼,他喘著氣說:「我以為這種
果子很好吃,所以買了很多。」村民道:「這是紅辣椒,不能多吃。」「
對 」他一邊說一邊把一根辣椒塞進嘴裡,「可是我得全部吃完才行。
」「知道是辣椒了,為什麼還吃個不停?」「我吃的不是辣椒,而是我的
錢。」
讀者可能會覺得納斯魯丁愚笨,但其實我們經常都做類似的傻事,希
望避苦求樂卻得苦失
樂。例如追求金錢、
名譽、物質,在未得
到前任由慾望煎熬自
心,於追求的過程中
經歷種種困難,達到
目標後又隨著擁有新
的慾望。但我們從沒
有懷疑過自己的目標
或方法錯誤,甚至沒
發現正在受苦,固執
幻想固執幻想達成目
標後將如何幸福,以
此推動自己繼續庸人
自擾。。這樣不是和
納斯魯丁所示範的可
笑行徑一樣嗎。 ■

菩提綸音50期 42
鹿苑常馨

戰爭的成因
李焯芬

一位八歲的學童做作業時問父親:「爸爸,戰爭是怎樣形成的?」
「很簡單。譬如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男孩的父親回答,
「是因為德國入侵比利時 」
坐在一旁的妻子立即打斷他的話說道:「你講的不對。第一次世
界大戰的起因是由 於有人在南斯拉夫
的薩拉熱窩被刺殺 了。」
丈夫聽了一臉 不悅,衝著妻子
不耐煩地說道:「 是叫你回答這個問
題,還是我回答這 個問題?」
妻子聽了也是 滿臉的不高興,她
轉身跑出飯廳,走 進廚房,砰的一聲
將門關上。
緊接著,從廚 房裡傳來碗碟猛摔
地上的聲音。過了 一會兒,整個屋子
陷入死寂中。
「爸爸,你不 用說,我知道戰爭
是怎樣形成的了。 」男孩輕聲說道,
淚水已經在眼眶裡 打轉。
日常生活裡的 許多紛爭,往往都
是因為一言不合,繼而動氣所引發的。一個人不自覺的動了氣後,情
緒很容易失控,繼而動武者亦屢見不鮮。許多家庭悲劇,乃至戰爭,
都是這樣形成的。佛教鼓勵我們調養怒中氣,觀察並管理好自己的
心,從而避免這種人禍的出現,也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更自在。 ■

43 菩提綸音50期
僧德懿行

詩僧
敬安禪師
思和法師 號侗
(接上期)
五、“此乃和尚一死之賜也”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動蕩的高潮,當然
發生在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先是4月 山。就孫中山來說,在進行民主革命期間,
27日的廣州起義失敗,後是由於意外的突發 他非常注意團結宗教徒,其態度立場是一貫
事件而導致的10月10日武昌的倉促起義。當 的。民國元年(1912)三月,他在復給當時
時尚在國外的孫中山於事發次日上午看到報 一批居士希圖成立佛教會的信中,以國家元
紙,才知道“武昌為革命黨佔領”,所以他 首的身份,提出了保護人們信仰宗教自由的
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在當時的形 原則。他在復信中說:
勢下,武昌起義十天之後,鄰近的湖南革命
黨人首先起而響應,同時陝西亦舉行了起 敬复者:頃讀公函暨《佛教會大綱》及
義。接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江西、山 其餘二件,均悉。
西、福建等十幾個省市都相繼宣告獨立。洪 貴會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攝世
流之中,魚龍混雜。有的地方推舉出的都 間一切善法甄擇進行,以求世界永久之和平
督,竟是清廷的原任巡撫。這新的政權是由 及眾生完全之幸福為宗旨。道衰久矣,得諸
起義者聯合著包括封建軍閥、官僚和立憲黨 君子闡微索隱,補弊救偏,亦暢宗風,亦裨
人在內的各色人物構成。當時社會的混亂錯 世道,曷勝瞻仰讚歎。近世各國政教之分甚
綜就可想而知了。不妨閱讀品味一下《阿Q 嚴,在教徒苦心修持,絕不干與政治;而在
正傳》,可以給我們一個形象化的了解。那 國家盡力保護,不稍吝惜。此種美風,最可
靜修庵里的“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固 效法。《民國約法》第五條載明:“中華民
然被打碎,觀音菩薩座前的一個宣德爐也 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
不知了去向。在這樣的形勢下,敬安十分焦 別”;第二條第七項載明:“人民有信教之
慮,主要是戰時的混亂,軍紀的不嚴,江浙 自由。”條文雖簡,而含義甚宏,是貴會所
多少寺廟成為駐軍的營房,更有地方無賴子 要求者,盡為《約法》所容許。凡承乏公僕
弟趁火打劫,脅迫抓丁,勒索僧人。當時不 者,皆當力體斯旨,一律奉行,此文所敢明
少僧眾因驚恐而流徙,弄得衣食無著。 1912 告者。所有貴會《大綱》,已交教育部存
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民主意識高漲,一時 案,要求條件亦一併附發。復問道安!
各種政團組織紛紛湧現,使佛教界也大受鼓 孫文謹肅
舞。敬安認為“政教必相輔,以平等國,
行平等教。我佛弘旨,最適共和”。遂形 孫中山在復信中,清楚地闡述了他領導
成組織中華佛教總會的設想。他曾以全國 下的國民政府對宗教的態度,以及對宗教信
佛教界代表的身份,謁見臨時大總統孫中 仰者的要求。他說:《民國約法》第二條第

菩提綸音50期 44
僧德懿行

七項“人民有信教的自由”。並強調佛教徒 這年十月以袁世凱為首的北京政府,
應“以求世界永久之和平及眾生完全之幸福 有清查寺產、銷毀佛像之議。於是佛教總會
為宗旨。”有的宗教行政工作者認為,孫中 決議,推舉敬安以總會會長名義代表全國僧
山對待宗教的原則和精神,以及對宗教信仰 界,進京請願。敬安感到形勢的嚴峻,也似
者的期望,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有不祥預感。但他仍“冀能續一線垂危之慧
1912年4月1日,擬參加佛教總會的各方 命,用報佛恩。”從他當時寫的《致寶覺居
在上海留雲寺開籌備會,敬安被推選為中華 士書》中我們可以感應這顆偉大心靈的跳
佛教總會會長,此後便積極主持了總會的領 動。全文不長,我們全錄如下,以免割裂斷
導工作。總會先將各省 章之病。
原有僧教育會改為支
部,縣僧教育會改為分 致寶覺居士書
部,不久全國陸續成立
了22個支部,400多個 春 申江上一別,
分部。一些原有的佛教 草木又度黃落矣。誦寒
組織,如佛教協進會等 山 子“山月不移人自
也大多併入。一時間, 老”之句,彌動苦空無
中華佛教總會成為幾乎 常之感。矧當茲剎土變
是唯一的全國性佛教團 遷,新陳交替,困苦顛
體,並在上海清涼寺專 連,萬方一概,乞衲更
門設立了辦事處。正當 不知悲從何來也!
中華佛教總會忙於聯絡 憶 乞 衲 曩 有“青
各地寺院,擴充組織, 天欲墜雲扶住,碧海將
建立分支機構之際,由 枯淚接流,獨上高樓一
於南北議和,孫中山辭 回 首,忍將淚眼看中
去了臨時大總統一職, 原”等語,不圖竟為今
由袁世凱取而代之。國 日 支 那寫此慘象,悲
內局勢動盪,各地相繼 哉!悲哉!眾生殺業,
發生一些逐僧毀佛事 醞 釀 成熟,遂至於此
件,侵奪寺產的風潮再 乎?足下乘願再來,救
次湧起。為此,雲南、 度末劫,現居士身,而
安徽等支部相繼向總會 為 說法。值此波旬蔑
告急。這年8月,湖南 戾、摧殘法幢之時,而
支部派人專程到上海, 有佛學會之設。正如大
請求總會設法制止當地 火聚中灑以甘露,沾被
軍警、社團、學校,紛 之者,咸得清涼。此誠
紛佔奪寺產的行徑,這使敬安深感憂慮。恰 天人所具瞻,我佛所讚歎者也。珍重珍重。
在此時,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階及文希等人, 乞衲徒高僧臘,無補緇門。內傷法弱,
盛邀敬安北上奠定佛教總會在京基礎。而敬 外憂國危。輒欲絕粒,促此衰齡,又苦被大
安也覺得佛教總會會章尚未經袁世凱政府認 眾謬推總持佛會,責負有在,死非其時,且
可,因而意欲北上,以謀立案登記,使總會 恐僧徒無識,為外界所刺激,資生既失,鋌
有法制依據,以便更有力地維護佛教利益。 而走險,依附外人,釀成交涉,只得忍辱含

45 菩提綸音50期
僧德懿行

垢,延此餘生。妄冀能續一線垂危之慧命, 袁世凱北京政府禮俗司的司長杜關。其實正
用報佛恩。適南嶽月賓和尚來甬,出示華 是該司下令調查寺產,將其分公、私諸目,
簡,遠豁神襟,禪悅法喜,匪言可喻。遂與 所謂“ 公”, 即信德布施者; 所謂“ 私”
聯袂北上,冀接世緣。雲海盪胸,魚龍聽 , 即僧侶募化而得, 然後分別提撥, 供各
梵,蕪台遙遙,冰雪載途。但願佛日重輝, 級政府使用。對此, 敬安不能不據理力爭。
法輪再轉,粉身碎骨,俱勿惜也。倚錫肅 敬安指出,寺產在信徒為布施,在僧眾即為
复,以答故人。湘上早寒,伏維珍衛。 募化,這兩者實際上是一回事。然而不論布
施與募化,均為僧團所有,非屬政府或地方
從信中“草木又度黃落矣”、“湘上早 公產。杜某在理屈詞窮之下,竟然厲言作
寒”以及“聯袂北上,冀接世緣”等語可以 色,對年屆高齡、深受各界敬重的佛教大德
知道,這封信寫於他即將動身北上的秋冬之 大打出手,法門高僧,竟遭摑頰之辱。敬安
交。 悲憤交集,當即辭出。這種不可理喻的勢力
已經年逾花甲的敬安,10月底動身,11 小人只配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然而卻混跡
月1日抵京,住到了法源寺。往內務部交涉, 到了當時的中央政府之中,這也無怪乎袁政
遲遲不得約見。就在這等候期間,敬安寫下 府的短命了。
了人們未曾料到的絕筆詩。 在《八指頭陀詩集·楊敘》中有如下的
一段敘述:“民國元年(1912),忽遇之於
壬子九月二十七日,客京都法源寺,晨 京師,遊談半日,夜歸宿於法源寺。次晨,
起聞鴉有感 寺中方丈道階法師奔告余曰:’師於昨夕涅
槃矣’。餘詢病狀,乃云無病。”從敬安的
晨鐘數聲動,林隙始微明。披衣坐危 同鄉詩友楊度的這段敘述,我們似乎可以推
石,寒鴉對我鳴。似有迫切懷,其聲多不 斷,赴禮俗司力爭,應在10號的上午,這樣
平。鷹隼倏已至,一擊群鳥驚。恃強而凌 才會有與楊度“忽遇之於京師,遊談半日,
弱,鳥雀亦同情。減餘缽中食,息彼人中 夜宿於法源寺”的事發生。敬安這次進京詳
爭。我身尚不好,身外復何營?惟憫失乳 情,其嗣法弟子道階編撰有《寄公旅京九日
雛,百匝繞樹行。苦無濟困資,徒有淚縱 記》,可惜至今我們沒有見到。
橫。覺皇去已邈,誰為覺斯民? 敬安遽亡的消息傳開,全國佛教徒群情
激憤,社會各界也為之不平,熊希齡將此情
壬子九月二十七日,即1912年11月5日, 況與後果向袁世凱作了匯報。袁世凱把持下
敬安到京已經是第五天了,仍沒有約見的動 的北京政府與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有
靜,從詩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迫切情懷。“內 本質不同,其不容民間團體之專制,較清政
傷法弱,外憂國危,輒欲絕粒,促此衰齡。 府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袁世凱這個軍閥政客
又苦被大眾謬推總持佛會,責負有在,死非 奸賊再三權衡,對其統治構成根本威脅的南
其時。”面對恃強凌弱的鷹隼襲擊,群鳥驚 方革命勢力尚存,他的一切佈置遠未就緒,
恐,尤其是那百匝繞樹的失乳之雛,更堪悲 此時不宜以此冒犯民情,觸動眾怒,乃不得
憫。誰來背負這苦難的重擔,肩住黑暗的閘 已下令轉飭內務部,核准《中華佛教總會章
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呢!自己必 程》。於是總會得以合法化,各地廟產亦稍
須勇敢擔當,“粉身碎骨,俱勿惜也”,“ 得保全。太虛說“此乃和尚一死之賜也”。
冀能續一線之慧命,用報佛恩”。 就這樣,在敬安圓寂後,不過四個月,於
直到11月10日(壬子十月初二)才見到 1913年3月,中華佛教總會在上海靜安寺召
開正式成立大會。翌年3月又召開第二次代

菩提綸音50期 46
僧德懿行

表大會。這是近代中國佛教徒初步擺脫政府
直接控制,試圖聯合起來與外力抗衡,以維 太白山天童寺開吊
護自身應有權益的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佛教 四海詩名,平生苦行,修舍利供養,得
組織。後來,由於內外情勢的困難,中華佛 文字總持,緇素咸欽,由此公推長僧界;
教總會改名為中華佛教會。至1918年,段祺 滿腔熱血,方寸毅忱,痛佛教寢衰,思
瑞把持的北洋政府,竟公然宣布,將中華佛 挽回大局,色身不惜,竟以一死謝同胞。
教會亦取締了。至此,這一全國性的佛教組
織,在名義上亦不復存在。反動的權勢者不 敬安骨灰由法嗣道階奉龕南歸,葬寧
允許、不希望民間有各種組織,更何況全國 波青龍崗冷香塔院。宣統元年,即1909年敬
性的中華佛教總會了。然而佛教仍然存在, 安曾撰《冷香塔自序銘》,銘曰:“常以一
佛法仍在傳播,權勢者亦無可奈何。 身當大海風濤之衝,曾無剎那之停,黯然自
傷。及讀《楞嚴》’自度未度,先度人者,
六、餘響 菩薩發心’語,差可慰耳。”頭陀行,菩薩
行,人格在完成。
敬安逝世後,京滬各報傳其生平,力攻 敬安的戒子太虛在《中興佛教寄禪和尚
杜某。北京各界、佛教總會上海本部、寧波 傳》中說:“值歐亞文明溝通之交,隨時勢
分部、太白山天童寺等地紛紛舉行追悼會。 之要求,迎機宜而設施。其昌明佛教,匡正
致詞哀悼者、輓聯、挽詩多多。我們這裡 人心,其有形於過去者,未若無形於將來者
選錄幾幅輓聯,以見詩僧敬安禪師精神之一 為大也。”敬安是一個時代潮流的弄潮兒,
般。 其貢獻固然有形於過去,已載入史冊。而無
形於將來者,卻是爭取和維護宗教信仰權益
在北京各界的追悼會上有: 的大精神。太虛在《和尚傳》中接著說:“
保護財產,共和國政體若是。都緣禮俗 後死者第則之效之步之趨之,協力以大其基
司專制弄權,致違約法平等; 而宏其緒可耳。”
犧牲身命,顧大局激烈如何。還望眾僧
界繼續努力,終期信教自由。 註釋來源:
八指頭陀詩文集,寧波天童寺印本,2000年。
章斯昕編著,八指頭陀(評傳·作品選),中
在佛教總會上海本部的追悼會上有:
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閱歷六十余春秋,洵稱法門砥柱。自南 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嶽道宏東浙,回思棒喝親承,直至而今猶痛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人民
癢; 教育出版社,1964年。
聯絡數十萬僧眾,組織佛教機關。為大 明暘,圓瑛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局力挽狂瀾,竟視色身如幻,更於末後見精 年。
神。 黎澍,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政治,人民出版
社,1954年。
趙國忱,法苑秋實,華夏出版社,1997年。
在佛教總會寧波分部追悼會上有: 陳兵、鄧子美,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民族出
生為佛法而生,死亦為佛法而死;生則 版社,2000年。
無忝所生,死則得其所死;
去拼身命以去,歸果拼身命以歸;去乃 (全文完)
不負此去,歸乃壯哉此歸。

47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信箱

盂 菩提季刊編輯先生:
七月十五過盂蘭節,為何有人卻稱之為中元節呢?佛
蘭 教本來不贊成燒紙衣及葷祭的,但有不少人到佛寺祭先人
仍盛行這種作法,是何緣故呢?望能撥冗賜鑒。
盆 敬祝
編安

節 門外漢合什

門外漢先生道鑒: 佛僧目的是解救先人,使其免受倒懸之苦。
與 承詢有關盂蘭盆節與 玄應認為世俗把「盂蘭盆」解釋為裝載食物
中元節的問題,現簡答如 的盆,是望文生義之誤。宋代的遇榮在《盂
蘭盆經疏孝衡鈔》卷上也認為「盂蘭盆」是


下:
「烏藍婆拏」之訛略。其義不僅有「倒懸」
1、盂蘭盆節是佛教的
,還有「孝順」、「供」、「恩」等義。但
重要節日,典出佛經中的
是把「盂蘭盆」解作盆是由大量經史根據

元 目蓮連救母故事。早在西
晉天竺法護所譯《盂蘭盆
經》便已記載,說孝子目
的,如竺法護譯《盂蘭盆經》便有句說:「
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其後不少注家
如宗密便釋為「救倒懸盆」。總之,以上各
蓮修成阿羅漢果後,希望
節 報母撫育之恩。他以道眼
觀察三世,才發現母親已
解釋都有其理據,不可偏廢。至於現在所以
在七月十四日過盂蘭盆節,據傳說是在南宋
末年,元兵南侵,為免兵災之擾,遂提前一
為地嶽餓鬼。他送任何食
天過此節。
物給她都無法消受,目連
無計,只有求佛解救。佛 2、中元節是道教及受道教影響的民間
告其須賴十方僧眾之力,才可解脫其母。其 宗教節日。道教有天、地、水的「三官」之
法師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預備香油,百 說,三官又稱「三元」。天官掌賜福,生
味五果汲灌盆器,以供養十方眾僧。借此功 於正月十五日,故其日為上元節;地官掌赦
德,不僅可救死者出苦嶽,而且可使活者消 罪,生於七月十五日,故其日為中元節;水
災增福延壽。目連依法行事,果使母親脫離 官解厄,生於十月十五日,故其日為下元
了餓鬼之苦。其後眾比丘問佛,將來的孝子 節。道教的中元節也有赦免餓鬼之義,但儀
可否奉行這種「盂蘭盆」祝典,以救度父母 式與佛教不同,不但焚燒冥器、紙錢、紙衣
先人。佛答可以。由於中國自古崇尚孝道, 等物,而且到河邊水上放河燈、焚法船等。
有關目蓮救母的經典、故事,便在中國廣為 其祭品則素葷並用。有些人到佛寺祭先人也
傳播,甚至被寫成變文,編為戲劇。盂蘭盆 這樣搞,是不懂佛道有別之故,其後果當然
節也就成為中國佛教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但 是不好的。希望有此類錯誤者能早日認識改
對於「盂蘭盆」一詞的音義,學界卻一直有 正。
不同的見解。早在唐代高德玄應所編《一切
經音義》便認為「盂蘭盆」譯音有誤,應該 編輯部 已丑盂蘭節
是「烏藍婆拏」才對,其意則是「倒懸」,
指餓鬼所受苦為倒懸,於「盂蘭盆節」供養

菩提綸音50期 48
家庭保健

新鮮果汁
神奇藥效
日本禪宗高僧富澤知芳大師,提個馬鈴
薯鮮汁療法,有顯著的神奇藥效。
馬鈴薯、紅蘿蔔、蘋果三合一鮮汁的功
效:
防止癌症,抑制癌細胞生長;防治肝臟
病、腎臟病、胰臟病、胃潰瘍;防治非典型
肺炎、心臟病、高血壓。恢復體力,增強體
質,提高免疫和自癒能力;恢複眼睛疲勞,消除眼睛乾燥,令雙眼亮麗。
治愈腰痛、肩膀痛、膝痛,排出體內毒素,美容顏潤皮膚、治肥胖。根治
便秘,痔瘡,根治口臭,胃酸、減低月經痛。
特點:沒有任何副作用,高營養健康食品,迅速吸收和排毒,另食慾
增加,補氣恢復體力。
材料:新鮮馬鈴薯(即薯仔)、紅蘿蔔、蘋果各一個。每個各重約一
百五十克至二百克。搾汁,即搾即飲,切勿存放。
注意:馬鈴薯發芽處要切除,以免中毒;新鮮果汁宜清晨空腹飲用。
重症患者,每天下午五時空腹時再飲一次。
飲用後約一小時才可以進食早、晚餐,以免胃液被稀釋,影響消化
力。必須天天飲用不間斷,輕症三周見效。重症三個月見效。

菩提學會千佛寺感恩供天大會
慶祝教主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啟建《法華經》法會七永日
歲晚感恩, 普供三寶諸天全堂
法會日期:農曆己丑年十二月初三至初十,國曆2010年1月17日至24日
誦經時間: 9:30 AM ─ 4:00 PM
供天時間: 9:00 AM ─ 12:00 PM
歡迎各善信參加同增福慧

49 菩提綸音50期
天廚妙供

天 廚 妙 供
炒糯米飯(六人用) 5、蓮藕切片後用水浸一會使不太
黏,然後炒熟。
材料:糯米八杯 冬菇十隻 五香豆 6、分別煮稔栗子及白果。
腐乾三塊 豆腐泡四兩 草菇乾十五隻  7、分別炒荷豆、香芹、菠菜及生
黃耳一朵 菜。
製法: 8、煎香豆腐
1、糯米先浸水五小時,然後去水洗 9、冬菇原隻炆稔。
淨,再隔水蒸四十五分鐘,冷卻待用。 擺放層次:蘿蔔放於盤底,上覆以栗
2、豆腐泡拖水後切幼粒。冬菇及豆 子、白果,再上層是冬菇,上覆以菠菜,
乾亦切幼粒。 再上層是豆腐,再上面是蓮藕,上覆以荷
3、草菇乾浸透後拖薑水,切幼粒。 豆及香芹,再上是豆泡,豆泡上是生菜,
黃耳浸透後切碎。 最預層是鮮腐竹。
4、用薑片爆香黃耳,下少許水及 把冬菇汁、栗子汁、白果汁、蘿蔔汁
鹽,把黃耳煮至稔。5、 一起煮沸,下少許鹽、豉油、薑汁,然後
用黃耳水、冬菇水、一茶匙糖、一茶 淋在盤菜上。把整盤菜放在小火爐上煮沸
匙生抽、一茶匙老抽,再加少許水使成大 即可進食。
半碗調味料。
6、爆香所有材料。 鮮素湯
7、把整個鑊平均塗抹一層薄油,倒
進糯米飯,猛火炒至散。下已爆香材料, 材料:番茄兩個 豆腐一塊 香菇五隻
一面炒一面下調味料即成。 芹菜一棵(大) 薑兩片
製法:
素盤菜(八位用) 1、番茄、豆腐洗淨切片,芹菜去老
葉後切4公
材料:蘿蔔兩個 蓮藕一條 冬菇一 分長,香菇
碗 硬豆腐四件 豆泡半斤 菠菜一斤  一開二。
生菜兩棵 鮮腐竹四塊 荷豆四兩 栗子 2、先
肉十二兩 白果四兩 香芹兩株 爆香薑片後
製法: 放入香菇炒
1、蘿蔔切滾刀,蓮藕切片,豆腐切 香。
半吋厚一片,豆泡拖水後一開二,菠菜一 3、加
開三切段,香芹切二吋長。 入兩碗半清
2、開沙薑水浸透兩塊鮮腐竹。 水,水滾滾
3、把另兩塊鮮腐竹分別鋪平,把已 下 全 部 材
浸沙薑水的鮮竹分別平鋪其上,捲起,沸 料,在滾三
油慢火半煎炸至金黃色,切段。 分鐘即成。
4、煮稔蘿蔔,煮時下一茶匙糖、數
片薑。

菩提綸音50期 50
菩提園地

呢況對 萬 是 管 比
!是不 物 未 是 丘 對那
都 來 過 比時
現變 們
的 沒 的 去 阿 丘候
在, 有 萬 的 !
的何 絕 事 或 不
們,

:世



我 的

不 企 背 狀 照 聰
沉 盼 負 況 這 明
望 醉 將 過 去 個 的

。 於 看 真 弟
。 來 去
現 , , : 實 子
在 也 不 不 的 若

呢何也 與 未 同 脫欲的 於
?況不 觀 來 樣 。望方 是
是是 念 的 的 得向 他
、 內 , 到, 就
現絕 意 心 過 自就 走
在對 識 感 去 在能 對

的, 等 受 與 、解 正
解除 確

在滅方 走 待 存 現 坦 來想驗負去真 若 聰
。盡向 對 , 在 然 。
, 於
欲 。象,過看實 按 明
了 而 面 。 不去,的 照 的
得將 望
正 是 不 對 的活的不狀
到欲 確 他 的 是 接 這 弟
自望 的 就 期 心 收 將在經背況 個 子

51 菩提綸音50期
菩提園地

西 齋 淨 土 詩 選
(一) (三)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同有輝光; 要觀無量壽慈容,只在而今心想中;
食時並是天肴膳,行處無非聖道場; 坐斷死生來去路,包含地水火風空;
庭下碧流微吐韻,殿前瑤草細吹香; 頂分肉髻光千道,座壓蓮華錦一叢;
十方一等莊嚴剎,終說西方出異方。 處處登臨寶樓閣,
真珠璀璨玉玲瓏。

(二) (四)
萬劫修行相好身,身光知是幾由旬; 每為娑婆苦所縈,
消磨歲月無窮壽,含裡虛空不老春; 誰聞淨土不求生;
四色蕅華香氣遠,諸天童子性情真; 天人皆是大乘器,
況兼善友皆招我,來作逍遙快樂人。 草木亦稱三寶名;
處處園林如繡出,
重重樓閣似生成;
諸賢莫怪歸來晚,
見說芙蕖始發榮。

同千 惺美 同屆務一資康天早十定
仁佛 國 沐時報時具泰一上五於

敬寺



恩歡告惺滿、堂九日二
光迎燈獅足護,時正月 誠 新
監 菩

。蒞謎賀。法以在逢二 三


院 臨遊歲中善祈千開

學 參戲、午信人佛燈十 諸 開
會 加,聯十、民殿許八
寬 , 歡 安禮願日



賢 會 同禮團二所樂供之農
暨 長 沾物拜時求、三期曆 福 許

理 釋 法抽,午皆社寶,正
喜獎會齋遂會諸於月 會 願
事 永
,, ,、

菩提綸音50期 52
通告

2010年度法會安排
農曆 公曆 周天 活動
正月初一日 2/14/2010 週日 啟建大悲寶懺
正月初二至初八日 2/15-21/2010 週一至週日 禮千佛洪名寶懺
正月十五日 2/28/2010 週日 開燈許願 供天 團拜聯歡
二月十九日 4/3/2010 週六 觀音菩薩聖誕
二月二十日 4/4/2010 週日 清明節 地藏經法會
三月二十六日 5/9/2010 週日 母親節 延生普佛
四月初九至十日 5/22-23/2010 週六 - 週日 佛陀聖誕 (浴佛節)
六月十四日 7/25/2010 週日 觀音菩薩成道誕
七月初十至十二日 8/19-21/2010 週四 - 週六 盂蘭節 讀誦地藏經
七月十三日 8/22/2010 週日 盂蘭盆供,蒙山施食
七月二十七日 9/5/2010 週日 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六至九月二 10/3-9/2010 週日 - 週六 啟建梁皇寶懺
九月十七日 10/24/2010 週日 觀音菩薩出家聖誕
十月初九至十五日 11/14-20/2010 週日 - 週六 精進佛七 三時系念
十一月十四日 12/19/2010 週日 彌陀聖誕 禮淨土懺
十二月初一至五日 1/4-8/2011 週二 - 週六 釋迦佛聖誕 讀誦法華經
十二月初六日 1/9/2011 週日 歲晚感恩 普供諸天

每月共修時間表(注:以下時間表以農曆月份計算)

笫一週日 禮大悲寶懺 9:30 – 12:00

笫二週日 誦法華經 9:00 – 12:00

笫三週日 淨土懺或無量壽經 9:30 – 12:00

笫四週日 地藏菩薩本願經 9:30 – 12:00

諮詢電話:617-773-7745 617-773-1688
網址:http://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53 菩提綸音50期
通告

聯 地 時 臨蜜下日六所竟系思先該 學求麻
絡 點 間 指經佛常妙認﹂進想後班 佛正省
,行
人 :



導︾學生法識﹁
。 , 班活門體 了 了
史選自 因法菩
緣,提

: 要讀二
釋 佛 周 歡研中為會義重
迎究更止, 略︽零 聚解學 學
寬 寺 日 ﹂點 四零 會行會
賢 文 下 各的得觀從與研︾ 。十
九 。並千 暨
界主到修而﹁討其二





一 善題不持覓不;間章二
年 重佛
,寺

興 心 時 知為同的得了於對經月
識︽程靜學義﹁大︾
以佛 坐
。 。 半 理學
至 隨金度坐佛﹂方乘及

日 論暨 班
三 喜剛的,門等便三︽開 指靜 通
時 共般受學徑問﹂大印 導坐

半 修若用員。題與思度以 實班 啟
。 ,波。們而均﹁想佛 踐乃
蒞羅目在以有究體教來 的尋

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
周日佛學及中文文化班 2010 年開學招生
本會以現代化教育方式,傳授中國佛教文化精粹。學童養性、少年
養正、以培育思想健全、具有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及道德青少年為辦學宗旨。
(學費全免。每個學期只收學堂雜費 20 元)
課程:有佛學、國語、唱遊、繪畫、書法、武術、國語拼音
師資: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擔任
學齡及班別:由四歲至十八歲,報名後分班學習。
開課日期:2010 年 2 月
上課時間:每週日上午 9 時至中午 12 時,下午 1 時至 2 時 - 武術
諮詢電話:617-773-7745 617-773-1688
文教中心網址 ;http://bscec.org
電子郵箱:1000buddha@gmail.com
地址:昆市麻省大道 56-58 號(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在千佛寺對面)
本會設有圖書館,內有兒童佛教圖書、佛學中英文叢書、DVD 光碟等,
歡迎家長及善信者免費借閱。如貴子弟有意學習以上各項科目,請提早
報名以便安排,多謝合作。

菩提綸音50期 54
通告
'(!)**+,*-./.*0

!!"!#!$!%!& !

!"#$%%&' ' ()*+#,-' ' ./01#2$'


3#,-456' ' 789:;<=' ' >?@ABCD

"#$%&'()*+,-./0123/45678/9:;<=2/>:?@.A/B
CDE/F:4GHC/I:GJKL/4JMN/O:PQRS/T:4MN3/U:V
W<X/YDZG[S\A/]:^R_$/`:ab.H/5:cdef/

g !!h
!"#$%&'!
()*+,-%!
i&jk*lmnop\q32rstuv=wxyz2:vl{|}~•€•‚ƒ„…v
†‡|}vˆ‰xyŠopxzq32/

!"#$%&'(!!"#"$"$"%&'()*+,()&-(./&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 Quincy, MA 02169

Tel: 617-773 or 1688 Fax: 617-773-2201

E-mail: 1000buddha@gmail.com

!
!"#$%!!!!!!!!!!!#&%0*/12& !!!!!!!!!!!!!!!!!!!'(0("& & & & & & & & & & & & & & & & &
)*!344.155"!
!!!!!!!!!!!!!!!!!!!!!!!!!!!!!!!!!!!!!!!!#############################!!
!!!!!!!!!!!!!!!!!!!!!!!!!!!!!!!!!!!!!!!!!!!!!!!!!!!!!!!!!!!!!!!!!!!!!!!!!!!!!!!!!!!!!!!!!!!!!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456! ! ! ! ! ! ! 7897#:;%8$9:;;";;<=8$9& !!!!!!!!!!<!
/0123>?@! ! ! ! ! ! ! A89B#9C%8$9&<;";;!<=8$9& & !!!!!!!!!<!
!

DE@F! ! G! ! DHIF! ! G! ! ! ! ! ! J23>?@'(0("& !!!!!!!!!!!!!


!
AKLMNOP!3$$&#=47,&$,>5*&$(?,1+@&%)?" !"#"$"$"%& &
!
NQRSTUVWXYZ[\]^_)*`! ! a8Jbc]`! ! a8dec]`! ! a!
!!!!!!!!!!!!!!!!!!!!!!!!!!!!!!!!!!!!!!!!!!!!!!!!!!!!!!!!!!!!!!!!!!!!!!!!!!!!!!!!!!!!!!!!!!!!!!

f
g hgij)*!

)*FEG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kG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55 菩提綸音50期
!"#$%%&
通告
,-!.//"0/'(1(/2

!"#$%&'()
Massachusetts Budhi Siksa Society Inc.
Thousand Buddha Temple
53 - 55, MASS AVE, QUINCY, MA 02169
*+,-./0!"123456
78(TEL),617-773-7745; 617-773-1688
9:(FAX),617-773-2201
7;(E-mail),1000buddha@gmail.com

<=>?@&ABCDEF
4GDHIJKLMN
OPQRSTUVWX

YZ.[ From Boston, Y}~ From New York,


93S Exit 12 6 \ ] ^ _ A ` a ^ b \ ] 93N Exit 18 6\], •€ Quincy Center
(Hancock St.) cdefg_hijkcl cdefg0• Newport Ave. ‚ Granite
mnopqra^slmnot Street clmnot,ra^blmnop0
(Washington St.) quaGva5slmn aGblmnot0a5blmnqot0
cwa3xytoz{ (Mass. Ave.) '( z{ Washington Street 0_h~ƒ„d0
)| Mass. Ave. zrt…|

†‡*ˆ‰ Red Line,


Quincy Center ‰,Š‹220Œ221Œ222‡•.

!"#$%&'(
'()Ž••m‘
)$%&*+,-./01,2304,
’Ž••E“D”YABCD•–B—D
&56789:;<=">%?@AB;CDBEFGFHI
•˜™JQš›Œœ•(ž•Ÿ0 ¡Œ¢£¡¤DVD¥¦
JK8LMNOPQRST
OPQST§¨©ª«¬\
U7:;<=%?;CDBEFGFHIVWX
H J › Œ œ • • Ÿ Œ ¢ £ ¡ ¤DVD¥ ¦ - M N
7YZ[N\)#R]M^_
J®¯Š§i’)«°T±²

菩!提 56
"#綸 音50期
$ %!&"%'(!)**+ 56
禮 福德建樂 一
懺 慧回大運 年
時 同向悲誠 復
間 增世吉心 始
,界祥, ,
:

每 身和寶會 瑞
日 心平懺集 年
九 康,,眾 初 唯春
時 願回 新
春麻
泰干次善 臨
,戈日之 , 人大

吉不初期 喜
新 人地 沾 省


祥起二, 逢
年謹增影 香
賀菩
如,啟本 歲
時 意風建寺 首 如以福象 禮 年


。調千農 , 意上慧新 拜 禮提
拜學
雨佛歷 正 ,,
時 順洪正 納 偈
和 樂虔 獲
千會

,名月
樂恭業修 大

災寶初 福
三 難懺一 之 吉賀家佛 善 千
時 永至 時 祥 居事 利 佛
寶佛
(

, 息初二 。
瑞賀
懺寺
六 ,七月
時 護日十 祥新
法方四 春春

善圓
)

八 信滿上
時 家,午
道以八
興此時
隆功啟

逢星期日早上 8:30 在 Quincy Center 車站有車接送


諮詢電話:617-773-7745 617-773-1688
網址:http://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麻省菩提学会文教中心
周日佛学中文文化班·千佛寺读书会

Nonprofit
Org
麻省菩提學會 U.S.
Postage
MASSACHUSETTS
BUDHI
SIKSA
SOCIETY
INC.
PAID
THOUSAND
BUDDHA
TEMPLE
Boston,
MA
53‐55
MASS
AVE.
Permit
NO.
54713
QUINCY,
MA
0216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