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8

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以永續觀點建構農村道路之研究
A Study of Rural Roads Establish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劉健哲 教授

研 究 生:董晏成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八月

Graduate Institute of Rural Planning

Nation Chung Hsing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A Study of Rural Roads Establish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or & Professor:Liu, Chien-Zer

Graduate Student:Tung, Yen-Cheng

August, 2007
謝誌

在求學、撰寫論文的這段過程中,若不是靠著這些人的協助及自
我努力堅持,就不會有這篇論文的產生。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劉健哲
老師,承蒙恩師的教誨與指導,使我所學習到的不只是作學問的方
法,也學習到做人做事的態度,對我受惠良多。老師過去身兼所長職
務,雖事務較為繁忙,但對於學生的關切與照顧卻絲毫不打折扣,
使我能夠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窺學術殿堂之浩瀚無邊,並使
我少走或不走許多彎路。亦感謝本所鄭皆達教授及屏科大農村規劃系
毛冠貴教授,撥冗校閱斧正,並提供寶貴意見使本文架構內涵更為
充實。

撰寫論文時,受到許多學長的協助與鼓勵,尤其受到介三與岳
志兩位學長的提攜,給予我生活與求學的寶貴經驗。另外還有一群熱
心、熱情與充滿熱血的學弟妹們,使我在研究所求學過程中覺得快樂。
另外,所辦陳子琦助理小姐對我的幫忙,在此也由衷表達謝意。最難
忘的還是同窗好友的情誼,感謝慶星與君珊陪我支撐到最後;感謝
慶恩與柏茹給我許多論文上的建議;感謝靜美與宛蓉給我精神及實
質上的支持與鼓勵;感謝燕華與立蕙與我一起奮鬥、一起討論課業。
轉眼間研究所兩年已過,也期望各位在未來也能夠一帆風順。

最後要感謝永遠支持我的父母,總是時時督促我的論文進度及
身體健康狀況,感謝你們的栽培與包容,若沒有你們辛苦的付出,
憑我一己之力將難以如此順利地完成學業。而同為中興大學的弟弟也
常陪我一起唸書一起運動,幫我加油。其實,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在此僅將論文的成果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及所有支持我、幫助我的朋
友。

董晏成 謹誌于

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八月
摘要

農業生產已不是當今農村唯一的重要功能,一些研究指出農村
在景觀與生態層面亦扮演重要角色,它不僅提供各物種自然生存基
本條件,同時也是其他都市居民優質的休閒環境,因此有愈來愈多
的人口願意至農村遊憩。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同
時在農業結構逐漸調整之下,農村的角色和功能也不斷地在改變。上
述這些轉變也意味著農村道路的功能將更形多元化。

本研究藉由實地前往農村訪查與參照國外道路建構的方法,發
掘出當前台灣農村道路存在著「質」的問題,舉例而言,農村道路常
會出現以下問題。道路建設易造成土地切割且導致農村景觀碎裂化。
另 外 , 過 去 的 道 建 構 多注重道 之交通運輸功能,而忽
其他功能,且多以 輛通行為道路建構之優先考量,忽 人之需
求,進而破壞農村之生活環境。上述問題多肇因於過去道路建構多著
重在都市道路幹線之規劃設計,忽視與村民息息相關之農村道 ,
致缺乏客觀之道路建構方式,故只能憑藉道路規劃者的經驗 進
農村道 之建設。

一個完善的農村道 系統是地區發展的必要條件,需因應整體
農村環境的改變。而農村道 的建構也必須維護農村整體的生態環境,
延續農村固有的社會文化,進而增強村民之認同意識並創造農村經
濟效益。如此,才能重新創造農村在經濟面、生活面以及生態、社會文
化層面的價值,進一步達成農村永續發展之目標。

關鍵字:農村發展、農村道路、永續

Abstract
Nowadays,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food production is not the
only important function of rural area. The result of some studies showed

I
that rural are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ecological landscape function.
It not only provides habitats for living species but supply the urban
people a higher quality leisure environment. As a consequence, more and
more people spend their leisure time and get amused in the rural area.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change of
agrarian structure,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rural area have also
changed. These changes make the functions of the rural roads become
more versatile.

This study intends to point out the existing quality problems of the
rural roads in Taiwan by collecting the rural road constructing experience
of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example, followings are the
problems prevalently found in the rural area.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 will cause the split of land is the main reason for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dditionally, most road planners emphasize the
transportation function and ignore the rest functions of rural roads.
Besides, planners usually prefer planning for vehicles to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pedestrian, which destroys the living functions of local
environment. This is resulted from that the past researches focusing on
urban arterial system. There is no objective planning method for the rural
roads and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are usually applied to proceed the
pl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road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protection
of the ecosystem, social development, public awareness and economic
benefit. A well-planned rural road system is the most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way, it helps achieve rural
development goal of economic establishment, living quality,
sustainability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Keyword:Rural Development, Rural Road, Sustainable

目錄

II
圖目 錄....................................................................................................................................................IV

表目 錄.................................................................................................................................................VIII

................................................................................................................................................................IX

第一 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來源...........................................................................................................6

第二 章 文 獻探討 與理論 基礎 ...........................................................................................................9

第一節 農村道路之定義.................................................................................................................10
第二節 農村道路之內涵與功能.....................................................................................................16
第三節 建構永續性農村道路之理念.............................................................................................30

第三 章 台 灣農村 道路之 現況與 問題 ............................................................................................47

第一節 台灣農村道路之現況.........................................................................................................47
第二節 國外農村道路之案例.........................................................................................................70
第三節 台灣農村道路之問題探討.................................................................................................87

第四 章 農 村永續 發展道 路規劃 之策略 ........................................................................................98

第一節 兼具永續理念的農村道路發展策略.................................................................................98
第二節 建構台灣農村道路之其他措施.......................................................................................115

第五 章 結論與 建議 ..........................................................................................................................132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2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4

參考 文獻 ..............................................................................................................................................139

II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圖 2-1 農村道路種類示意圖 ..................................................................

圖 2-2 農村功能多樣性 .........................................................................

圖 2-3 永續環境、社會及經濟關係圖 ....................................................

圖 2-4 在環境系統保全下之永續發展示意圖 ..........................................

圖 2-5 永續運輸思潮之演進 ..................................................................

圖 2-6 建設農村還是剷除農村 ............................................................44

圖 2-7 農村發展的四個層面 ...............................................................47

圖 3-1 台中市進德路 129 巷道路拓寬後之實景......................................48

圖 3-2 台中市進德路 129 巷道路拓寬後路旁房舍實景............................48

圖 3-3 台中縣潭子鄉地理位置圖 .......................................................51

圖 3-4 台中縣潭子鄉聚興村道路現況圖 ............................................52

圖 3-5 聚興村道路之服務設施品質 .....................................................4

圖 3-6 聚興村道路之停車現況 ............................................................6

圖 3-7 聚興村之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情形 ...........................................7

圖 3-8 聚興村公車停靠站之現況............................................................9

IV
圖 3-9 聚興村福德祠之外觀..................................................................9

圖 3-10 聚興村道路與農村傳統文化結合情形 ....................................61

圖 3-11 聚興村之道路景觀現況 .........................................................62

圖 3-12 聚興村潭興路一段沿線路段之現況 ........................................63

圖 3-13 聚興村平地農田區之農路現況 ...............................................66

圖 3-14 德國自行車道系統現況............................................................69

圖 3-15 德國農村道路呈現綠化彎曲之現況..............................................9

圖 3-16 德國農村道路採用透水鋪面與建築物綠化.....................................9

圖 3-17 德國農村建築物立面綠化情形 .................................................9

圖 3-18 德國農村連外道路路面順暢平整 ............................................70

圖 3-19 德國 DAMBROICH 社區地下水管管線標示牌 ........................70

圖 3-20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現況 .........................................70

圖 3-21 德國停車場採用植草磚之情形 ...............................................71

圖 3-22 德國停車位現況 ...................................................................71

圖 3-23 德國 DAMBROICH 社區路邊停車位之現況 ...........................71

圖 3-24 德國人行徒步專用道 ............................................................72

圖 3-25 德國自行車騎士使用自行車專用道之情形 ..............................72

圖 3-26 德國 DAMBROICH 社區人行專用道情形 ..............................72

圖 3-27 德國公車專用道的空間設計 ..................................................73

V
圖 3-28 德國公車專用停靠站單邊平面示意圖 ....................................73

圖 3-29 德國公車專用站之接駁與人行系統現況 .................................73

圖 3-30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與當地歷史文物相互搭配之情形 74

圖 3-31 德國 DAMBROICH 社區之遊憩設施 .....................................74

圖 3-32 德國古老城門實景 ................................................................74

圖 3-33 德國農村道路與自然景觀相互搭配之情形 ..............................75

圖 3-34 德國農村道路兩旁之特殊美景 ...............................................75

圖 3-35 德國 DAMBROICH 社區房舍實景 .........................................75

圖 3-36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旁之涼亭.......................................76

圖 3-37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旁之座椅 ..................................76

圖 3-38 德國農村道路兩旁之開放空間 ...............................................76

圖 3-39 德國農村道路之建構,亦採保留舊有道路之方式 ...................77

圖 3-40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之透水性鋪面................................77

圖 3-41 德國農村之農路 ...................................................................77

圖 3-42 德國道路旁鳥類棲息之木柱 ..................................................78

圖 3-43 德國農村道路兩旁之植栽........................................................78

圖 3-44 德國道路生態實景 ................................................................78

圖 3-45 德國僅准予農業交通工具可以通行的道路標示 .......................79

圖 3-46 德國農路實景 .......................................................................79

VI
圖 3-47 德國之農路符合農機具運輸特性...............................................79

圖 3-48 德國農路旁的多孔隙石牆 ......................................................80

圖 3-49 德國農路旁的生態網狀系統 ..................................................80

圖 3-50 德國農路之景觀 ...................................................................80

圖 3-51 德國農路旁的線狀廊道 .........................................................80

圖 4-1 德國 斯魯城(KARLSRUHE)路網層次化結構 ......................94

圖 4-2 德國 HENNEF 路網重新規劃調整示意圖 .................................95

圖 4-3 交通負荷降低之路段縮小車道空間..............................................96

圖 4-4 道路坡度隨地勢彎曲起伏,藉以降低車速.....................................96

圖 4-5 農村道路空間混合使用的情形....................................................97

圖 4-6 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整合情形........................................................97

圖 4-7 農村道路空間示意圖.................................................................97

圖 4-8 道路中綠籬造成道路的彎曲之景.................................................98

圖 4-9 道路中央的花叢提醒駕駛人減速慢行...........................................98

圖 4-10 道路縮減入口、變化路型的情形...............................................99

圖 4-11 道路透過感官視覺及道路彎曲的設計.........................................99

圖 4-12 道路空間重新整合停車設計(事前與事後) ..........................99

圖 4-13 路邊停車空間示意圖.............................................................100

圖 4-14 路邊停車位的鋪面設計.........................................................100

VII
圖 4-15 建構農路系統,依據地形地貌蜿蜒起伏...................................102

圖 4-16 農路鋪面的選用依使用頻率加以評估......................................102

圖 4-17 農路除主要軌道採硬鋪面......................................................103

圖 4-18 農路舖面隨坡度不同,採用不同樣式之透水性舖面....................103

圖 4-19 生態道路規劃之原則.............................................................106

圖 4-20 穿過生態敏感區的道路盡量採隧道或高架構造橋形式 ..........107

圖 4-21 興建中的生態橋 實景...........................................................108

圖 4-22 生態橋 邊緣呈現弧形的情形.................................................108

圖 4-23 營建計畫圖例 ....................................................................111

圖 4-24 德國 KASTELLAUM 與 BELL 農地重劃與 村區更新配合圖—規劃前


......................................................................................................117

圖 4-25 德國 KASTELLAUM 與 BELL 農地重劃與 村區更新配合圖—規劃後


......................................................................................................118

圖 4-26 德國 DAMBROICH 社區更新前之景像 ................................125

圖 4-27 德國 DAMBROICH 社區更新後之景像 ................................125

圖 4-28 德國 DAMBROICH 社區更新前之景像 ................................125

圖 4-29 德國 DAMBROICH 社區更新後之景像 ................................125

表目錄

表 2-1 依行 政管理 分類之 各種公 路.................................................................................................10

表 2-2 公路 路線設 計規範 ....................................................................................................................11

VIII
表 2-3 農路 等級表 ................................................................................................................................13

表 2-4 農村 道路定 義表 ........................................................................................................................15

表 2-6 農村 道路之 功能及 其評估 項目整 理表 ................................................................................29

表 2-7 永續 發展的 相關定 義...............................................................................................................32

表 2-8 各國 綠營建 之定義 ...................................................................................................................39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06年9月在本研究所安排的德國農村規劃研習課程 註1-1 中,
本人親身體驗德國農村的實際情形,德國秉持「永續發展」理念註1-2來
建設農村,在行經德國農村道路時,更能體會出上述的情形。為確保
有規則有秩序的農村發展理念確實執行,德國農村道路的人行空間
不會因地處農村而省棄,道路之寬度及停車空間也符合公眾之需求;
農業生產地之道路也有適當的建構方式,其路寬狹窄的目的不僅止
在土地使用之節約註1-3,同時考慮該種道路之使用者以農民居多,平
常使用頻率相對較其他種類之道路低,故農業生產地之道路鋪面設
置型式,依照使用頻率及服務等級之不同而規劃,並兼顧道路使用
性及自然性之需要,且在道路狹窄的情況下只准許農用機具進入,
這對於維護優良的農業生產環境亦提供不少助益。同時爲確保農村交
通運輸效率維持一定水平,在面對道路不敷使用的情形下,仍以節
省土地的原則新闢道路,並將原本舊有道路的路寬予以縮減、增加植
栽、配置座椅或另規劃成為自行車道,兼顧農村生態及休憩價值,此
乃使村民能夠擁有與其他地區相同之生活條件,進而提供一個合乎
人性尊嚴的生活環境。

回顧台灣,因過去多數農村無整體規劃又長期任其發展,導致


1-1: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師生於 2006 年 9 月 2 日至 9 月 17 日進行為期 16 天的專業考察,
前往德國實地參觀農村規劃及城鄉發展建設成果,參訪行程包含有關農村社區之更新、農村發展
及規劃案例等項目。

1-2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於
1987 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一書,書中提出永續發展的定義為「滿足
當代人需要的同時,又不致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構成傷害的發展」,自此永續發展的概念才
廣泛為世人所接受,並於國際各學界與政界領域中廣泛地被探討。

1-3 :德國國土規劃之目標,特別強調土地資源應加以節省及珍惜地使用,並規範有限土地資
源的合理發展。
村民所處農村之公共建設不足與建設落後註1-4,近年「社區總體營造」、
「創造城鄉風貌」到「環境改造計畫」等環境政策中,解決生活環境道
路常常是被探討的重心註1-5,然而政府針對此項問題所採行的解決方
式,是否有基於農村真正的需求來考量,值得商確。另一方面,政府
為促進農業生產效益的提昇,於是乃有農路配置及農路更新改善等
工作,用意良好,然而政府在從事上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
若不能基於農村永續發展的原則來進行,不僅無法有效提升農村生
產環境改善的成效,反而對村民之生活環境及農村的自然資源有負
面的影響。因此,上述之建構方式是否真正符合農村的需求有待研究,
但這種情形將可能造成資源浪費或使農村喪失該有的寧靜與舒適,
致使農村不再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如何能以永續發展的原則來建構農
村道路進而促進農村整體發展,成為一項重要議題。

再者,台灣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農業生產逐漸式微,農業不
再扮演經濟上的重要角色註1-6。在現代化的趨勢下,農業結構逐漸轉
型為「三生」註1-7並重的產業,著眼於農業生產的永續發展,農民生活
福利的提升,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在農業結構逐漸調整之下,
農村的地位和角色也不斷在改變,農村不僅是農民生產與居住的場
所,也是大多數其他非農民的居住生活空間註1-8。在農村隨著現代化
逐漸調整其角色的同時,農村道路之建構方式如何能促進農村發展
亦值得探討。

二、研究目的


1-4 :參閱劉健哲,(1994),「農村社區更新的緣由及其目標與手段之探討」,台灣地政,第
105 期。

1-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www.cca.gov.tw/news/2003/doc/07172.xls 。

1-6 :根據「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行政院主計處,農業佔 GDP(國內生產毛
額)的比例從民國 70 年的 7.29%,到民國 93 年僅佔 1.79%,可以發現農業不再扮演經濟上的重
要角色。

1-7 :「三生」係指生產、生活、生態,行政院農委會提出之「邁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新方案」明確的
表達出未來農業施政將秉持生產、生活、生態均衡發展的「三生農業」理念,實現「永繽發展的綠色
產業」 、「尊嚴活力的農民生活」及「萬物共榮的生態環境」願景,積極促使農業轉型、再造 。

1-8 :參閱劉健哲,(1994),「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啟英出版社,第
315 頁。
本研究關注農村道路對於村民在生活與生產上的影響,並視農
村道路為農村生活與生產環境的一部分,因此在建構農村道路的同
時應滿足村民在生活、生產上的需要,是故建構農村道路需考量道路
之功能,另一方面,農村介於自然與非自然之間,環境較為敏感,
是故農村道路之建構若未能審慎評估其對農村之衝擊,日後將不利
農村之發展,過去只為了滿足交通運輸需求而不惜破壞自然,大興
土木式地闢建道路,其中亦包括政府重大交通工程建設(如高速公
路、橫貫公路等),其路線多經過未開發之山林區域及未都市化之農
村,諸多建設計畫也常因欠缺永續農村發展目標之導引,造成了農
村生態系之斷裂與破碎註1-9。由上可知,一個基於永續觀點的農村道
路建構觀念向來受到忽視,反觀國外,道路建構與環境共生的典範
與經驗值得台灣學習,國外累積多年的發展經驗已逐漸形成一套完
整的政策及操作準則,如能整理其發展經驗則可做為台灣未來建構
農村道路之借鏡。而本研究將透過農村道路的現況與問題以及功能之
變遷進行探討,同時運用農村規劃之原理與實務來解決建構農村道
路之問題,並結合農村整體發展,希冀建立一套可行之農村道路建
構模式。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以下四點:

(一) 探討農村道路之內涵與功能。

(二) 探討農村道路建構與農村永續發展之關聯。

(三) 探討台灣農村道路之現況與問題,分析其缺失與應改善之
處。

(四)研擬建構農村道路達成農村永續發展目標之發展策略。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


1-9 :參閱郭瓊瑩,(2001),「多向度思維與四維空間規劃 - 景觀生態學應用發展新思潮」,
農村永續發展與景觀生態研討會。
一、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雛型概念於參與德國農村規劃研習課程時產生,藉由
文獻的閱讀、整理分析及修正原先之概念,乃以農村道路作為研究主
軸。因農村道路與農業生產、村民生活息息相關,且農村發展的範疇
亦涵蓋生產與生活層面,換言之,農村道路與農村發展之關係十分
密切,於是本研究形成農村道路與農村發展兩個構面。而研究藉由永
續發展理念之引入,考量在建構農村道路的同時亦需秉持永續之觀
點,以達開發建設與永續發展雙贏的局面。

本研究擬根據相關理論及文獻,深入了解農村道路之內涵與功
能,探討農村永續發展與農村道路之關聯,以及建構農村道路以達
農村永續發展目標之理念與方法,並依據研究目的,界定適當的實
證案例作為研究對象,深入了解農村道路實際現況,將研究相關問
題加以釐清,最後針對研究問題進行歸納分析,提出具體解決策略。
詳細研究流程參見圖1-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之研究方法為文獻研究法、歸納分析法以及案例
實證。藉由文獻所得結果作為本研究之基礎,同時蒐集有關永續發展、
農村道路、道路建構等文獻資料進行探討。另一方面,在道路建設不
可避免的情形下,如何以永續觀點來建構農村道路, 進而帶出農村
發展之新意象,亦是重要的探討議題,也因農村道路攸關農村發展,
甚至對農業生產與村民生活皆有重大影響,因此本研究也將一併探
討農村道路與農村發展之關連及農村道路功能等文獻資料,以作為
本研究後續研擬建構農村道路策略之基礎。同時藉案例實證的方式,
將文獻資料歸納分析後所推演出之課題,透過實地前往農村訪查以
瞭解村民對於農村道路之需求,並將農村道路現況與問題加以釐清。
研究也將進一步分析台灣與其他先進國家(德國)之農村道路環境、
檢視其道路規劃之理念,並配合農村道路建構之理論基礎,提出較
適合台灣未來建構農村道路之策略,期望藉此去尋求一套可行的模
式來解決農村道路問題,以因應農村現在及未來的需求。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流程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

農村道路之內涵 永續性之農村道路建
農村道路 與功能 構理念
1. 農村道路景觀之 1. 永續發展概念
1. 農村道路系統分 組成 2. 永續交通運輸目標
類 2. 農村道路之變遷 3. 永續農村道路建構
2. 農村道路之定義 及其功能多樣性 理念

界定研究對象

1. 台灣農村道路之現況與國
外農村道路之案例探討
2. 資料歸納與問題分析

研擬改善策略

建構農村道路達成農村永續發展目標之發展策略及措施

結論與建議

圖1-1 研究流程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來源
一、研究範圍

本文的研究範圍可以分為研究內容及研究地區兩方面。

(一)研究內容

就研究的內容而言,本研究針對農村地區中的道路系統,
探討其問題與成因。因此首先要確定農村的明確範圍為何。

綜觀國內探討農村的定義,皆有不同的解釋,從農村發展
規劃的角度來看,所謂農村係以從事農林業為主的區位,包括
生產地區的田野與生活空間的村莊 註1-10;從研究鄉村社會學角
度來看,廣泛的農村涵蓋所有非都市地區,包括村、落、鎮及其
外圍的開放土地註1-11。另外,「農村是指由農民聚集之活動領域,
並無特定之範圍,狹義的農村是指由農民聚落農地、山林、草木、
道路、溝渠等所構成之空間領域。廣義的農村可指開放的鄉間空
間,含有農民聚集的功能,並具凝聚力及特性化生活型態之地
區」註1-12。「農村的概念已不僅是地理上的範圍 ,它涉及到城鎮
與都市以外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以及產業活動,農村地區不僅提
供人民生活與工作場所,它不但是人們活動、消遣與休閒的好去
處,同時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處所」註1-13。

由鄉村區之定義去了解農村地區的範圍,可知鄉村區在「區
域計畫法施行細則」暨內政部頒訂「制定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圖
及編訂各種用地作業須知」中有如此描述:「鄉村區係指供農村人
口集居之地,為改善農村環境劃定者。」而實際作業時「凡人口 聚
居在二百人以上,現有建地邊緣為範圍,劃為鄉村區。
」。而一 般


1-10 :劉健哲,(1998),「農漁村規劃建設與城鄉均衡發展」,農業經濟半年刊,第 64 期,
頁 1~2。

1-11 :蔡宏進,(1993),「農村社區建設的維護與精神倫理建設」,空間,第 48 期,頁
68~71。

1-12 :陳昭郎,(1991),「農村規劃之概念、意義與目標」,台灣經濟,第 164 期,頁 52~68。

1-13 :李朝賢,(1992),「歐洲的農村改革」,台灣經濟,第 169 期,頁 33~42。
泛指的農村包含:非都市區域鄉鎮、山村、漁村等。

由上諸多解釋可以得知農村一詞無論是在學理上或政府相
關法規上尚無統一之定義,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中所談的農
村地區將範圍限定於「從事農、林業的人們居住的村落」,採取此
一較狹義的農村定義,而不採用非都市區域鄉鎮的鄉村,用意
在明確界定範圍,避免採用鄉村範圍過大。

再者討論之農村道路,本研究依農村所涵蓋之道路系統與
研究需求,將農村道路依公路與非公路系統進行分類,公路系
統採用交通部(2001)所頒布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之分類
標準,依其交通運輸功能、最低設計速率、地域特性、等級分類之
相關設計技術規範作為依據,而非公路系統則以水土保持技術
規範訂定之「農路設計規範」為依據,本文將於第二章更進一步
詳述農村道路之定義及種類。

(二)研究地區

就實際調查研究的地區而言,本研究的實證範圍以台中縣
潭子鄉聚興村為主要研究區域範圍,該村之生產活動以農業為
主,農地面積佔 420 公頃,主要作物種類為竹筍(150 公頃)、
柑桔(25 公頃)、柿子(20 公頃)、水稻(60 公頃)及零星蔬菜種植,
而主要農產為竹筍和柑桔,其中以竹筍為大宗註1-14。該地區係為
典型的台灣農村環境型態。

本研究探討之農路與產業道路,多集中於該村西半部的平
地農田區;東半部亦有少數分佈,相較於西半部之道路略顯蜿
蜒曲折且狹小。至於該村社區則集中於東半部,社區規模偏小,


1-14 :規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1),「台中縣潭子鄉聚興村農村聚落重建規劃報告書」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委託規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辦理。
社區道路上可見非運輸活動發生,住商混合情形普遍,社區道
路之劃設則為格子狀系統,部分社區道路呈現筆直寬敞的現象,
至於社區住宅多可直臨社區道路。

本研究選定聚興村作為探討地區,乃鑑於以上所述,因為
該地區具備村民從事農業的條件,同時也兼具生產空間的田野
及生活空間的村莊。研究同時將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發掘並探
討當前台灣農村道路相關問題。

二、資料來源

本文的研究資料來源可分為兩部分:在次級資料使用上,本研
究透過整理歸納現有之研究成果與發現,包括學術期刊、書籍、論文、
政府出版品等,針對有關永續發展、農村道路、道路建構等文獻資料
進行探討。而在初級資料的取得,本研究是經由實際訪查農村聚落而
來,以台中縣潭子鄉聚興村為主要訪問地區,於民國 96年5月前往
該村數次並進行訪談,同時依研究目的蒐集農村道路之資料,在深
入了解農村道路現況後,不僅針對村民對於農村道路之需求與農村
道路之問題作進一步分析之外,同時亦對當地農村道路景觀與環境
作通盤了解,最後將訪查取得的資料統合整理,供本研究分析探討;
而就國外農村道路的初級資料而言,乃是經由前往德國實地參觀農
村規劃 註1-15 建設成果而來,參訪行程包含了有關農村社區之更新與
農村發展、規劃案例等項目,農村道路建構之理念與實務亦涵蓋在這
些項目之中。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


1-15 :同註 1-1。
第一節 農村道路之定義

本研究首先依農村涵蓋之道路系統及研究需求,將農村道路依
公路與非公路系統進行分類。另外,若從農村道路功能之角度來看,
農村道路之建構不可僅以村民生產活動使用的機能來考慮,亦需配
合生活層面的觀點來著手,也就是應使居住在農村之村民能在生產
與生活行動上均可便利,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後續也將一併以道
路機能之觀點進行探討。

一、農村道路系統分類

(一)公路系統

目前台灣地區較常被應用的公路系統分類方式,可分為:
依行政管理分類、工程設計規範分類、服務功能分類、地理性質分
類等四種註2-1:

1.依行政管理分類:依據「公路法」之規定,以公路系統施工與養
護權責之不同分為國道、省道、縣道、鄉道等四類(參見表 2-
1)。

表 2-1 依行政管理分類之各種公路
道路分類 名詞定義
國道 指聯絡兩省(市)以上或重要港口、機場、邊防重鎮、國際交通
與重要政治經濟中心之公路。
省道 指聯絡重要縣(市)及省際交通之公路。

縣道 指聯絡縣(市)及縣(市)與重要 (鎮、市)間之道路。
道 指聯絡 (鎮、市)及 (鎮、市)與村里間之道路。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公路法第二條

2.依工程設計規範分類:依據交通部頒布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以設計速率等工程設計要素來劃分。依交通部在民國 49 年所頒
布之路線設計,其標準分為七級;後因公路逐年改善、行車速

2-1: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系統規劃-整體運輸系統供需預測與分
析」,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 89 年。
率相對提高,因此為配合交通需求及提高道路服務水準,乃於
民國 75 年重新頒訂「公路路線設計規範」,並就設計速率酌予
提高,並依最高設計速率、地區分類與功能系統等因素將道路
分為六類;而各級道路依地域分為鄉區道路及都市計畫區道路,
而鄉區道路再依地形分為平原、丘陵及山嶺區(參見表 2-2)。

3.依服務功能分類:依民國 80 年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之「台灣地區
公路建設規劃」註2-2,將現行公路系統服務功能及特性,分為高
速公路系統、快速公路系統、主要公路系統、次要公路系統及連
絡道路系統。民國 88 年,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之「台灣本島地區
整體公路路網架構之檢討」註2-3,針對「台灣地區公路建設規劃」
對於各類公路與各相關計畫之應用情形與所面臨之問題進行檢
討後,建議依服務功能與工程設計標準作為公路分類之方式,
依服務功能分為幹線公路、集散公路、地方道路,依工程設計標
準分為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主要幹道、次要幹道及地方道路。

4.依地理性質分類:民國 67 年,交通部將台灣地區國道、省縣道
路網依其地理特性,分為六大系統:高速公路系統、環島公路
系統、橫貫公路系統、縱貫公路系統、濱海公路系統、聯絡公路系
統等。

表 2-2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公路等級 地區分類 最高設計速率 功能系統 行政系統
(公里/小時)
一級路 平原區 區 120 高速公路 國道
丘陵區 100 省道
山嶺區 80
市區 80
二級路 平原區 區 100 高速公路 國道
丘陵區 80 快速公路 省道
縣道
山嶺區 60
市區 60


2-2:請參照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1),「台灣地區公路建設規劃」 。

2-3:請參照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台灣本島地區整體路網架構之檢討」 。
三級路 平原區 區 80 快速公路 國道
丘陵區 60 主要幹道 省道
山嶺區 50 縣道
市區 50
四級路 平原區 區 60 主要幹道 省道
丘陵區 50 次要幹道 縣道

山嶺區 40
市區 50
五級路 平原區 區 50 主要幹道 省道
次要幹道 縣道
丘陵區 40 集匯公路 道
山嶺區 30 專用公路
市區 40
六級路 平原區 區 40 集匯公路 縣道
地區公路 道
丘陵區 30
專用公路
山嶺區 3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交通部(2001),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綜合上述,可知依據不同的分類準則,可將公路系統予以適當
分類。本研究採用交通部(2001)頒布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註2-4為
分類依據,研究對象為農村地區的道路系統,即其組成包括縣道、鄉
道、村道等地區性道路,此一道路系統均位處鄉區且屬末端道路之位
階,換言之,研究討論之道路將不包括國道、省道及屬於市區之等級
較高的道路,以避免研究之道路系統範圍過於龐大。

(二)非公路系統

農路與產業道路乃非屬公路系統之道路,可依據行政院農
委會(2001)水土保持技術規範訂定之「農路設計規範」註2-5 第
十二條之規定:「既有農路之改善及維護係指路寬 2.5 公尺以上、
6 公尺以下未依公路法管理之既成農用道路改善及維護,包括
產業道路、農路、支線農路等。」,而農路之修 築依地區地形、地質,
並考量行車速率、行駛車輛種類及路線交通量,並依行車速度、

2-4 :請參見交通部編訂,(2001),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台北:交通部。

2-5 :請參見行政院農委會,(2001),農路設計規範,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路基寬度等因素,可分為四級,整理如表 2-3。

表 2-3 農路等級表
農路等級 設計行車速度 路基寬度(農路路面之處理,以舖設瀝青混凝土
路面為原則)
(公里/小時)
農路一級 25 6 公尺
農路二級 20 5 公尺
農路三級 15 4 公尺
農路四級 15 2.5 以上未滿 4 公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行政院農委會(2001),農路設計規範

二、農村道路之定義

本研究在此以道路服務層級與服務機能之觀點來定義農村道路 ,
首先以道路服務層級的觀點來看,黃承傳與陳永明指出道 因交通服
務性質之不同,一般可被可區分為高速公 、快速道 、幹道、連絡道 、
地區街道等五個層級,此五層級道路之可及性和易行性各有差異,
其中高速公 、快速道 、幹道屬於區域性道路,層級較高,而連絡道
與地區街道屬於地區性道 ,層級較低註2-6 ,而在層級較低之地區
性道 分類方面,吳永隆等彙整國內街道形式,將社區街道界定為生
活化道 ,更整理出生活化道 具備之交通機能,並提出該生活化道
之使用對象應以人為優先, 為次要的觀點註2-7。因此本研究中探討
之農村地區道路系統包括了農村之連絡道路與農村社區之道路,服
務層級則是屬於鄉道、村道之位階。

而就道路服務機能的觀點而言,吳永隆與葉光毅認為地區性道
路主要係以滿足某一地區及其附近之居民日常活動的交通,並為達
成確保居民生活環境和生命安全為目的,且地區性道 所謂之地區會
因地區性交通計畫內容有所不同註2-8。另外,馮正民與曾平毅認為地

2-6 :黃承傳、陳永明,(1991),「臺北市道路功能分類之研究」,交通運輸,第 13 期,頁
1~19。

2-7 :請參見吳永隆、張耀珍、葉光毅,(1995),「生活化道路之理念與現行交通法規之比較
檢討」,第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2-8 :吳永隆、葉光毅,(1997),「地區性交通計畫論之應用考察」,規劃學報,第 24 卷,第
區生活運輸係指滿足民眾之居住、工作、休閒活動等需求的交通運輸
環境註2-9。

同上所言,建構農村道路也應考慮道路之服務機能,因此在機
能上應滿足農業生產活動的需求,此外亦需配合生活層面的觀點來
著手,即讓居住在農村之村民在生產與生活行動上均能便利,此乃
重要之課題。此外,農村道路也必須發揮其創造親和舒適的交通環境
的目標,因農村道路具備多功能性,所以「農村道路環境之塑造更可
進一步結合農村景觀與生活文化,依照當地的景觀、文化、生活、歷史
等特色來塑造屬於當地的交通系統,使交通過程不再只是運送的過
程,如此不僅可以展現農村之特色,也能介紹農村不同的歷史文化,
更能傳達農村特殊且又豐富的生命力」註2-10,如此,農村道路就不再
只是運輸的工具,而是轉化為農村地區的指標,此時之農村道路系
統由過去只是當成生活工具的情形,進而演變成為生活空間的一部
份,同時融入於美好的農村環境之中。

總結以上可知,農村道路不僅可滿足村民日常工作之需求,也
可滿足村民及農村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休閒等需要。且農村地區道路
中的鄉道、村道並且包括農路、產業道路等較低層級道路,乃是建構
農村道路之主題。故本研究之農村道路定義為:農村之連絡道
(包括連外道路)與農村社區道路,且由於農村地區之村民多以從
事農林業為營生方式,故農村道路也涵蓋具生產機能之農路及產業
道路(參見圖2-1)。表2-4則將農村道路系統作一完整定義,表中
將道路之分類系統、分類依據作一完整定義,其中研究後續的現況調
查,則是依照此定義進行。至於詳細的農村道路內涵與功能將於後續
作進一步之探討。

1 期,頁 113~144。

2-9 :馮正民、曾平毅,(1997),「地區生活運輸系統之規劃」,規劃學報,第 24 卷,第 1 期,
頁 79~97。

2-10 :請參見邱淑美,(2003),「農村路網系統對景觀生態格局衝擊分析與評估」,國立臺灣大
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表 2-4 農村道路定義表
依據 依據

定義 公路系統 非公路系統

依 據 交 通 部 ( 2001 ) 頒 布 依據行政院農委會(2001)水
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分類 土保持技術規範訂定之「農路設
標準,研究對象包括縣道、 計規範」第十二條之規定:「既有
道等地區性道路,此一道路 農路之改善及維護係指路寬 2.5
系統均位處 區且屬末端道 公尺以上、6 公尺以下未依公路
路之位階。 法管理之既成農用道路改善及維
護,包括產業道路、農路、支線農
農村道路如:農村之連絡道 路等。」 。
定義 路(層級:縣道、鄉道);農
村之社區道路(層級:村
道)。
農村道路如:農路及產業道路。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1.交通部(2001)公路路線設計規範;2.行政院農
委會(2001)農路設計規範
①農村之連絡道路 ② 農村之社區道路 ③農路與產業道路

圖2-1 農村道路種類示意圖
資料來源:1.歐陽志敏等譯,(1993),「圖解道路型式與都巿景觀」,台北:田
園城巿文化;2.Kunt Selberg.,(1996) “Road and traffic environment”
Journal of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35, pp.153-172.;3.劉
健哲,(1996),「農村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 英出版社。

第二節 農村道路之內涵與功能

一、農村之特質

隨著工商業的發達,社會處在一個高度工業化、都市化的情形,
人類一反過去追求經濟成長優先的看法,開始尋求生活的享受,對
於空間、綠地、水的需求增加,接近大自然的慾望也就愈來愈強烈;
而農村正是滿足這些需求的主要提供者,現今社會依賴農村的程度
因而有增無減。

就農村的重要性而言,它不僅僅是在生產高品質糧食的場所,
其在自然保育、景觀維護上亦扮演重要角色,並且在維護人們自然生
存基礎(natural living basis),此外農村在呈現多樣性的文化及休憩
景觀方面亦有重要之貢獻。由此可見農村扮演自然保育的場所、居住
空間、遊憩休閒去處等多元化之角色要求持續增加。農村功能具有多
樣性(參見圖 2-2),除了農村扮演生產糧食及原料雖然是今後農村的
最重要功能,其更肩負著以下之重要使命:

—維護自然生活的基礎,

—保護動、植物之多樣性,

—維護自然景觀,

—創造農村地區在居住、經濟、以及休憩價值方面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亦有改變,以工商業發達的台灣而言,都市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進而產生城鄉差距的問題,然而為促進農村整體發展,必須以農村
自身的產業結構和生態環境為考量,建立適宜農村發展的模式,換
言之,農村如何在社會經濟持續變遷的情形下加以調適,以滿足社
會對農村之需要,乃是當前農村轉型的重要關鍵註2-11。


2-11 :劉健哲,(2001),「德國農村社區更新及其對臺灣之意義」,鄉村發展,第 2 期,頁
1~29。
圖2-2 農村功能多樣性
資料來源:劉健哲,(2001),「德國農村社區更新及其對臺灣之意義」
鄉村發展,第2期,第8頁。

農村是自然景觀、生態資源及環境的保育場,更是文化保存
的地方,因此農村之景觀資源亦相當豐富,農村景觀不僅包括
所見的農村事物、固定環境的影像外,還包含農村環境中可能發
生的行為意象以及日常發生的事務,其中包括了人們在農村生
活中及工作中發生的舉動,這些變化及不可見的因子是影響農
村景觀形成的潛在力量。因此這些環境景象、行為現象、土地使用
狀態及其間之意義,都是農村可見與不可見的景觀元素,可將
上述之內涵歸納二個元素來了解註2-12:

(一)農村之自然景觀:自然環境就是農村所在之地理景
觀與農用地貌。地理景觀依其特性不同可分成山岳、溪流、溫泉、
瀑布、河流、海岸等;而農用地貌則為其農業與農產之資源,如觀
光果園、菜園、草莓園、大片廣闊的農田、園藝作物、特用植物、林
業用地等,以上兩點造就了農村最基本的環境特色,讓人馬上
可與農村聯想起來。

(二)農村文化藝術與民俗活動:包含農村內傳統之年度
盛會活動,如寺廟的迎神賽會、名勝古蹟、歷史建築、三合院宅、
曬穀場、野台戲、民間特有傳統技藝(雕刻、繪畫、陶藝)、傳統音樂、
童玩技藝等等,都是屬於農村特有的人文景觀。

基於以上農村特質的多樣化,使得農村道路具有多方面之功能 ,
目前僅就農村道路之景觀方面進行初步探討。一般於農村道路上所看
到的景觀,其組成要素則可分為道路要素(道路的構造、道路附屬設
施、供電及電信設施等)、沿道要素(田野、農地、傳統住宅等)、遠景
要素(大型建築物、教堂、高塔、山巒等),因此農村道路之景觀包含
道路本身及其兩側自然或人為景物所構成的環境整體表現,以道路
景觀而言,它是一種動態的序列,隨著行進速度與角度,沿途景觀
會有所改變。以上所言皆歸因於農村環境處在自然與非自然環境之中,


2-12 :參見李素馨,(2002),「農村道路景觀之形塑」,造園季刊,第 42 期,第 50 頁。
而農村環境又是由生態、生活與生產三項要素構成,於是綜合農村環
境構成元素,可以看出農村道路景觀之多元性(參見表2-5)註2-13,
對於農村道路景觀之增進,則應能控制道路景觀之道路要素、沿道要
素及遠景要素相互融和。至於詳細的農村道路內涵與功能將於之後深
入分析。
表2-5 農村道路景觀元素一覽表

三生項目 農村環境構成元素 細項 內容
地形、地貌 地質、山巒、平原、懸崖、廊
道、水體溪流
動植物景觀 植物、動物
生態 自然 氣候 彩虹、雲海
街景道路 路燈、街道家具、建築物
設施 路標、招牌、路燈、公共設施

節慶活動 儀式、慶典
生活 人文
風俗習慣 民情、育樂活動、習俗
歷史文化 歷史文物、古蹟、宗教信仰
農路 生產所需之道路設施
產業設施 農機具設施
建築物 工廠、寮舍、畜舍
生產 產業
產業類型 農田、茶園、果園、梯田
廣場 曬穀場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李素馨,(2002),「農村道路景觀之形塑」,造園季
刊,第 42 期,第 51 頁。

二、農村道路之變遷及其功能多樣性

過去傳統農村道路功能較為單純,其主要功能包括滿足村民農
作與其生活居住的需要,並且「農村人口結構單純且主要居住者為農
民」註2-14。換言之,過去傳統農村道路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農民居住
和協助農業生產。

然而在工商業發達下,農村居民不再侷限於農民,農民與其他


2-13 :同註 2-12。

2-14 :劉健哲,(1996),「農村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啟英出版社,第
113 頁。
非農民的村民之生活型態將互相困擾,例如農民的農業機械造成道
路沾染泥土、灰塵砂粒飛散等,將影響其他村民之生活品質;而非農
民也可能行駛其交通工具於農業生產地的農路之中,不僅影響農業
生產環境,進而影響到糧食安全,例如「過去為達成離農不離村及鄉
村工業化等政策目標,依據『非都市土地管制規則』及『促進產業升級
條例』等可辦理農業用地變更為工廠用地,此政策雖可以增加一部分
農村就業的機會,但也造成工廠零亂且侵占農田,貨運大卡車行駛
田野及農村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環境,也產生農村居民的安全問題」註2-
15
。由上可知,在道路欠缺管理的情形下,造成了環境污染並妨礙村
民居住的生活品質,甚至形成人與人之間摩擦,為因應生活與農產
品品質的要求,這些問題都應予改善。此外在農產品對外運銷也日益
頻繁的今日,對於農村道路的依賴程度亦相對提升,因此農村對外
連絡道路的建構也需跟上時代的進步。

農村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生產上已漸步入機械化的時代,農
村的生活也隨著現代文明潮流而有所蛻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引進了
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傳統的農路配置根本無法滿足其需求,且農村
的街巷道狹小更造成出入的不便。再者,農村機動化、電器化的發展,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逐漸突顯出農村傳統道路在生活面的缺失,
例如沒有多餘的公共空間容納這些新式交通工具、停車空間、行人及
自行車專用道缺乏,使村民的生活也受限於傳統道路的格局。並且過
去傳統農業社會中,生活講求的是自給自足,然而現今休閒風氣盛
行,人們開始尋求生活的享受,對於接近農村的機會也愈來愈高,
其因素之一乃是農村孕藏了整個農村的文化,具有歷史文化的意義,
這些值得我們善加維護與保存。因此,在這些具有農村傳統意義的事
物上,有賴於透過農村道路之建構,使大眾都能透過道路的牽引來
體驗農村的美景,如此將可重新賦予老舊而具歷史意義的文物產生

2-15 :劉健哲、林春良、翁志成,(2003),「由農村規劃之觀點探討我國農地利用的現況與發
展方向」,鄉村發展,第 4 期,第 4 頁。
新生命與新功能。

如上所述,傳統農村道路已不能滿足其原本在生產及生活的功
能取向,並且在社會的進步下,農業生產已經不是農村唯一的功能,
農村也必須扮演著自然生存基本條件的維護、多樣性動植物的保護、
文化景觀的維護的角色。相同的,農村道路也因此被賦予上述多重目
標之重責大任,這也意味著農村道路的功能更形多元化。國外的學者
認為,為了建構妥適的農村道路系統供村民使用,首先須就道路功
能進行分類,進而才依據道路功能屬性採取規劃措施註2-16。

由於農村道路功能因為時代而變遷,研究將從生產、生活、生態
以及文化四個方向,賦予現階段一般農村道路五個主要功能,同時
針對各項功能給予其評估項目,研究後續即針對所擬之評估項目進
行探討。

(一)農村道路主要功能是滿足農民以及非農民交通之需求:
農村道路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村民可舒適地在農村之間移
動,使居民雖然居住於農村卻同時擁有種種的便利。過去農
村常會面臨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因此農村道路能否滿足
農民以及非農民交通之需求是一課題。另外,多數人行走於
台灣道路,大多都會感受到人行道不足,於是即造成人車
衝突的現象;若是在行駛汽機車的情形下,則會擔心路面
不平、找不到停車位。基於以上經驗可以得知,重新塑造一
個符合交通需求的道路環境是必要的。針對此項功能的評估
項目如下:

1.道路之服務設施品質:包含一般農村道路鋪面的順暢及
平整、交通指示牌等服務設施,服務設施品質越完整,對農村
之發展與村民之生活越具正面意義。

2.停車位供給量:因現今汽機車數量急速增長,農村聚落

2-16 :Catharinus F. Jaarsma.,(1997)“Approaches for the planning of rural road networks according
to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Journal of landscapee and urban planning, vol.39, p48.
停車空間缺乏、汽機車的違規停放,將影響村民通行的權力,
因此停車位的供給量對農村道路的永續性具正面意義。

3.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之配置:自行車與人行徒步專用道
不僅可以舒緩道路之交通流量,同時也增加了農村的運輸方式,
供村民選擇利用,並可減少村民對於汽機車的依賴,進而減少
自然環境的負荷,試想,在農村道路上漫遊或騎腳踏車,不也
是一種享受 ?

(二)農村道路必須協助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之功能:「雖然農業
不再扮演經濟上的重要角色,但農村仍被賦予著提供安全
無慮的新鮮糧食之重責大任」註2-17。農村道路依舊是輔助農業
生產的一項工具,農村道路應是提供一個適當且足夠的空
間,讓村民能夠順利引進機械設備代替勞力,這是農村道
路在生產功能的改變,也是在農村蛻變下的一種新的趨勢。
為了提升農業生產力,目前農業的生產均已步入機械化的
時代,因此農路、產業道路將與一般道路有不一樣的交通型
態。是故將農村道路以一般道路的觀點來規劃將無助於農業
生產便利之需求,因此在建構道路時需考量路寬需符合農
機具之寬、長,同時考量農業機械之行車特性。針對此項功
能的評估項目如下:

1.需符合農機具之寬、長所應有之路寬。

2.考量農業機械之行車特性。

(三)農村道路具有文化上獨特的風格與傳統的風貌:由於農
村道路上所看到的景觀,其組成要素包括道路要素、沿道要
素與遠景要素,而農村環境乃由生產、生活與生態三項要素
構成註2-18,是故農村道路有其獨特的風格及傳統風貌,並且


2-17 :參閱劉健哲,「農村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啟英出版社,民國 85 年。

2-18 :同註 2-12。
依各個地區呈現不同的風貌。過去農村道路的文化面鮮少為
人所重視,導致傳統農村風貌無法保存,農村中充斥著都
市造型建築與雜亂不調和的廣告招牌,這些都將破壞農村
的傳統文化。農村道路因此必須肩負起保存傳統文化,這是
過去農村道路未被重視的功能。針對此項功能的評估項目如
下:結合農村傳統文化並與生活記憶相結合。農村聚落常具
有特殊之景觀與歷史文物,這些都是當地村民共有之記憶
因此如果能將農村傳統文化與道路環境相結合,並配合規
劃完善的農村道路,保有這些屬於農村特有的優點,將能
提升農村之發展。

(四)農村道路必須兼顧景觀與自然生態的融合:「農村地區廣
大的空間與開闊的田野景觀是自然保育場所及野生動植物
的棲息地,農村道路負起維護的責任自不待言」註2-19。農村道
路及建築物可以配合著自然環境加以規劃,並藉由農村中
的公園、通過村莊溪流、行道樹來創造出一個綠意盎然的自
然風貌,使農村能具有生態維護的功能,改善並且美化人
類及動、植物的環境與棲息空間,促使農村地區的發展,使
其兼具休閒遊憩的功能。如此農村地區不僅是農民生活及農
業生產的地方,同時也是景觀維護與生態保護、休閒遊憩的
主要場所。因此農村道路的功能也必須兼顧自然生態的融合
避免破壞自然環境,而這也是過去農村道路未被加以重視
的面向,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村道路在自然生態的功能更
形重要。針對此項功能的評估項目如下:

1.道路景觀應具美觀與舒適性:道路包含兩旁建物、管線
設備等道路景觀元素,應與農村整體環境相互配合,提供好的
農村道路景觀,對道路的生態永續性越具正面意義。

2.具有吸引力的開放空間:開放空間包含農村之廣場、停

2-19 :參閱劉健哲,「農村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啟英出版社,民國 85 年。
車場、人行道等可供人們休憩駐足之場所,若這些場所具有相
當的吸引力,其對村民生活品質將有助益。此外若植被覆蓋空
間之面積之比例愈高,表示道路內之自然地區面積相對也較大、
自然資源存量與基礎越多,因此道路上充滿綠意的開放空間量
越多,對農村道路的生態永續性越具正面意義。

3.透水性鋪面之運用:農村道路往往不透水層鋪面之比例
相當高,因此減少地表水之入滲,增加地表逕流,不僅影響水
文體系之平衡,亦造成農村道路排水困難。因此道路透水性鋪
面之運用越高實有助於自然生態功能的維護。

4.生態棲地連續性:生態棲地是提供許多野生動物棲息、
覓食的場所,以及若干特殊植物之分佈地,對道路而言,生態
棲地連續性越高,對農村道路的生態永續性越具正面意義。

(五)農村道路必須兼顧社會層面:農村道路應滿足村民交通
之社會需求,使村民可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參與社會文化生
活,拓展休閒活動空間,便利村民社會文化活動空間的擴
展與充實。為滿足農村村民交通之社會需求,便利年輕村民
就學就業,年老者的上街,購物或拜會親友,應考慮定點
定時的公共交通工具,方便村民上班、上學、購物、就醫及訪
友。不方便開車的老弱婦孺,亦可利用公車參與社會文化生
活,拓展休閒活動空間,例如到較大村落社區中的圖書館、
戲院、商場,消遣、辦事、購物等,所以農村道路的社會文化
層面應顧慮於此,便利村民社會文化活動空間的擴展與充
實。針對此項功能的評估項目如下:配合大眾運輸系統之發
展。農村道路系統應能普及於社會各階層,因此透過大眾運
輸的發展,使得交通運輸工具可以平民化,讓居民皆有同
等的機會使用高效率、高品質的交通系統。

另一方面,農村的農業生產區多位處未開發或環境較敏感之地
區,道路之設置對於生態環境亦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甚至破壞。因
此如何有效確保農路、產業道路兩旁之生態環境不受衝擊是一重點。
前面已就一般農村道路之生產、生活、生態以及文化四個方向進行探
討,故以下僅就農業生產區道路之生態及景觀功能詳加論述,分述
如下註2-20:

(一)生態功能:1.提供生物棲息、遷移及躲藏之廊道空間:道路
旁綠籬帶,不僅可形成良好的防風屏障與固著表土,避免
作物遭受風害及表土流失,甚至由複層性植栽所形成之多
樣化空間亦可有效降低人為干擾情形,提供作為生物棲息、
遷移及躲藏之廊道空間。2.作為隔離外來種入侵之屏障:其
主要功能包括作為地區分隔之屏障或過濾器,因此道路旁
綠籬帶不僅可有效隔離外來物種入侵及干擾,同時也可以
作為地方物種逃避補食者的掩蔽場所,確保地方物種的繁
衍及多樣化。3.串連個別生態系成為網狀系統:道路旁綠籬
帶可提供作為生物棲息及遷移之生態廊道,彌補興建道路
所造成之生態破壞,另一方面亦藉由建立生態廊道系統,
以串連周邊之生態系,成為完整之生物網狀棲息空間。4.道
路旁綠籬提供物種食物來源:以穩定原有生態結構的平衡。
道路旁原生植栽之花朵、果實及樹葉,可依種類不同而供給
不同物種之食物來源,甚至可透過人為方式計畫性的栽植
食餌及蜜源植物,滿足生物所需多樣化食物來源需求。5.透
水性鋪面之運用:透水性鋪面之優點包含降低暴雨逕流量、
補注地下水、減少洪水與植物污水負擔、改善暴雨逕流水質、
冷卻地表溫度、低少噪音、增進抗滑效能以及減輕因日光漫
反射造成的目眩等,不僅有其生態上之效益,亦可有效降
低道路污染及資源浪費。

(二)景觀功能:1.道路旁綠籬帶創造層次感之景觀:道路旁之綠
籬植栽,可依其枝葉粗細、高度不同與生長型態差異,以及


2-20 :請參見劉建忠,(2006),「台灣農水路更新改善應用生態環境規劃之研究」,國立中興大
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透過人為方式有系統的採取複層性與變化性之配植方式,
創造出富有層次變化之視覺景觀。2.道路旁植栽展現四季變
化之動態景觀:植物即代表自然界美的象徵,在視覺景觀
上,植栽樹木會隨季節轉變而產生不同變化,經由葉色變
化及花果顏色之轉變,表現出四季動態節奏感,因而軟化
道路生硬之視覺景觀。道路旁之植栽綠帶,可能因地區之地
形、氣候、產業及特殊人文風俗之差異,影響路旁綠籬帶形
成,適切反應地方特色景觀。

綜合上述,農業生產區之道路在生態與景觀功能之評估項目如
下:

1.生態功能:道路應提供生物棲息、遷移及躲藏之廊道空
間,同時作為隔離外來種入侵之屏障,串連個別生態系成為網
狀系統,並考慮透水性鋪面之運用。

2.景觀功能:道路應提供路旁綠籬帶創造層次感之景觀,
路旁植栽展現四季變化之動態景觀,同時反應地方特色、展現
線狀廊道景觀亦將有助農村生態之發展。

綜合以上文獻與農村道路之內涵及功能,可知農村道路不僅與農
村環境有關,其影響面更擴及農村運作、村民的生活品質乃至農村景
觀風貌,易言之,農村道路對農村發展影響層面廣大,在規劃道路
時也必須相當謹慎。事實上,農村道路與農村發展的各個層面是環環
相扣的,一個完善的農村道路系統,可以間接促使農村自然生態及
農村文化上的整體發展。由於目前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普遍的應用,
規劃妥善的農村道路滿足了農民生產上的需求,必然促使農業生產
方面達到效率提高的效果,在設計道路時必須考量到綠帶之配置、道
路舖面材料之選用等,使道路儘可能與自然環境融合,村民的生活
品質自然也可提昇,另外,農村聚落常具有特殊之景觀與歷史文物,
若能配合規劃完善的農村道路,透過蜿蜒的農村道路使人們在行經
農村的同時也能夠欣賞農村風貌,進而提高農村休憩之價值;反之,
寬直的農村大道將導致車速過快造成危險,車潮呼囂而過亦使旅客
無法步入村莊購物,此將間接使得農村經濟變得更加蕭條,交通運
輸工具也將成為農村噪音、空氣污染的來源,嚴重破壞農業生產及村
民的生活條件,若在規劃農村道路時欠缺維護農村自然環境的概念,
將使農村自然純樸的景觀消失殆盡。綜上所述,一個完善的農村道路
規劃不僅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更可以促使農村生產面、生態面、文化
面的整體發展,反之則有截然不同的後果,因此農村道路與農村發
展之關係極為密切由上可知。

從永續發展的觀點來看,建構農村道路包含三個面向,環境保護、
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等三個層面,茲綜合說明如下。

(一)環境永續:對於環境永續方面而言,建構農村道路應以
符合農村生態的方式來進行,而農村道路的規劃方向應朝
向可以對減少能源耗用、減輕空氣污染、降低噪音污染、減少
交通肇事及減輕交通擁擠等有所貢獻,強調低污染運具的
使用,強調建立安全寧靜的環境。一般而言,私人機動車輛
對於環境的危害最大,大眾運輸其次,非機動運具的腳踏
車及徒步對於環境最為友善,因此應更加重視增加徒步區、
自行車道與大眾運輸系統,並盡量減少汽機車交通,同時
進行各項保護其他用路人權益與安全的措施,另一方面為
保護農業生產地的環境,應健全農村道路使用管理措施,
使非農民的村民無法駕駛汽機車於農業生產地的農路之間,
藉以保障糧食安全。

(二)社會永續:永續發展之社會公平議題,除了考量世代公
平外,亦需注意同代間的社會公平,換言之,農村道路系
統應能普及於社會各階層,解決無車階級、農村地區及傷殘
人士的運輸問題。並且透過非機動運具的使用及大眾運輸的
發展,使得運具可以平民化,使得每個人皆有同等的機會
使用高效率、高品質的交通系統,並使人們對汽機車的依賴
降低的方式,促使其可以使用徒步方式或搭乘大眾運輸工
具來達成社會經濟活動的目標。

(三)經濟永續:有效配合農村道路的配置來迎合農村未來發
展之需求,不僅促進現代化生產之效,還可增加農民之所
得,並使農村更具朝氣與活力。農村道路建設應能配合農村
景觀維護及遊憩業的發展,結合農村生產、生活與遊憩等功
能,開創新的非農業就業機會,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
農村商業活動聚集的路段採減速的手法,同時透過低污染
的大眾運具的提倡,及創造出可以減少對機動車輛依賴的
土地使用規劃,進而達成經濟永續的目標。

另一方面,研究曾在本章中指出,農村道路分為公路系統之連
絡道路、社區道路,以及非公路系統之農路與產業道路,表2-6乃將
農村道路之功能及其評估項目進行統合整理。

表 2-6 農村道路之功能及其評估項目整理表
項目 功能性 評估項目
農 農 運輸功能 ① 道路之服務設施品質
村 村
之 社 目標:保障道路使用者能順 ② 停車位供給量
連 區 暢地在農村空間移動 ③ 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之配置
絡 道
道 路
路 社會文化功能 ① 配合大眾運輸系統之發展
目標:使村民間有互動之機 ② 結合農村傳統文化並與生活記憶相結合
會 ③ 道路景觀應具美觀與舒適性
生態與景觀功能 ① 具有吸引力的開放空間
目標:道路建構應與農村自 ③ 透水性鋪面之運用
然環境達永續共榮 ④ 生態棲地連續性
運輸功能 ① 需符合農機具之寬、長所應有之路寬
目標:提升農業生產力,並 ② 考量農業機械之行車特性
達成農業生產便利之
農 需求

與 生態功能 ① 提供生物棲息、遷移及 藏之廊道空間

業 目標:道路建構應與農村自 ② 作為隔離外來種入侵之屏障

路 然環境達永續共榮 ③ 串連個別生態系成為網狀系統
④ 道路旁綠籬提供物種食物來源
⑤ 透水性鋪面之運用
景觀功能 ① 道路旁綠籬帶創造層次感之景觀
目標:道路景觀之增進應與 ② 道路旁植栽展現四季變化之動態景觀
農村構成元素相融合 ③ 道路旁綠籬帶反應地方特色景觀
④ 塑造線狀廊道景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1.林鎮洋、邱逸文(2001),「生態工程與生態工
法」,造園季刊,第 40 期;2.劉建忠,(2006),「台灣農水路更新
改善應用生態環境規劃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
士論文;3.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
大學用書 03, 英出版社。

第三節 建構永續性農村道路之理念
一、永續發展概念之興起與定義註2-21

隨著工商業之興起,人類的生活與過去產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人類為滿足其需求而利用地球資源(水、土地、能源、資材)進行各式各
樣的生產及開發行為,在這過程中消耗了地球資源,卻製造出各種
型式的廢棄物,但在地球自然的涵容範圍內,資源的消耗及廢棄物
的產生可藉由地球的自然能力進行修復。而近幾年來我們所見到的氣
候異常、自然反噬的現象,已明白的告訴我們人類對地球的開發已超
過地球本身的承載能力,近年來人類對環境問題逐漸產生覺察,慢
慢的形成一股力量,永續發展運動就在這股力量下因運而生。

回顧永續發展思想的演進,起源於1970 年代環境保育意識逐
漸浮現,西元1972 年聯合國於瑞典首府斯德哥爾摩市舉行「人類集
居研討會」(The Human Environment),該會議中提出一份名
為 「 成 長 的 極 限 - 羅 馬 俱 樂 部 」 ( The Limits to Growth - A
Report of the Club of Rome)的報告書,引發各界開始思考人與
環境應如何共存。之後由於經濟成長導致的溫室效應、環境破壞等全
球性問題日趨嚴重,並已威脅人類賴以維生之生態系統,有鑑於此,
1980 年 由 國 際 自 然 保 護 聯 盟 ( IUCN ) 、 聯 合 國 環 境 規 劃 署
(UNEP)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三個國際組織出版「世
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的報告中,
首度提出永續發展的理念,主要將保育觀念融入人類的開發過程中,
但當時的這項呼籲並未馬上引起全球的回響。

直至1983 年聯合國成立專責委員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
從事環境保護的研究,並於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一書,書中提出永續發展的定義為「滿足當代人


2-21 :李公哲等,(1998),「永續發展導論」,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需要的同時,又不致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構成傷害的發展」,自
此永續發展的概念才廣泛為世人所接受,並於國際各學界與政界領
域中廣泛地被探討,並成為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1 世
紀議程」(Agenda21)的主要藍圖。1992 六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
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廬舉行了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與
會各國共同提出「21 世紀議程」報告,供全人類從1993年至2000
年間和以後年代,實行人類永續發展的工作藍圖,包含全球性社會
經濟問題、資源的保育與管理、各主要團體的角色貢獻及實施方案等
四大部分。近年來,永續發展的觀念逐漸為大眾所重視,許多專家學
者及相關單位也對永續發展有了如表2-7各層面的定義。

綜觀各國諸多學者及相關單位對永續發展的闡述接不盡相同,
石進芳等歸納出下列幾個原則註2-22:

(一)公平性原則:強調當代的人類之間利益平及資源分配的
公平,以消除貧窮作為永續發展過程中最優先的考量,並
且給予世世代代公平的發展權。

(二)生態性原則:此原則的重點在於「滿足需求」的同時,必
須有「限制」的因素,即在有限制的條件下進行開發,而開
發的程度必須以生態環境圈的承受力為主要考量。

(三)社會性原則:此原則強調各項環境因子間能均衡發展,
並在生活品質提高之餘,必須考慮相關的環境負荷問題,
及其解決方式。

表 2-7 永續發展的相關定義
作者 永續發展的相關定義


2-22 :石進芳、郭峻宏、沈志豪,(2004),「台歐美日綠營建之比較」,現代營建,第 292 期,
第 61 頁。
WCED(1987 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
) 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
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IUCN,UNEP 在自然維生體系的容受力範圍內,改善人類的生活品
AND 質之發展。
WWF(1991)
Braat(1991) 藉由生態系統發展與容受力觀念,說明永續發展是一
種動態的調適過程。

Brink(1991) 永續發展是一種政治概念而不是一種科學理念。
Floke&Kaberg 指出所謂「永續發展」是一種持續發展,無法一下子就
er 達成,只有不斷去努力且它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過
程,其目標僅可以被強調,但無法達到。
(1991)

Tisdell(1991) 引用五種基本概念來界定「永續性」
、「永續發展」 :
1、維護各世代間的經濟福利。
2、維護人類物種儘可能的永遠生存。
3、應從回復和資產的觀點,促使生產和經濟具有永續
性。
4、社區永續性 。
5、維護物種多樣性。
許伶惠、黃書禮 從生態經濟學的觀點,永續發展是結合人、生物、環境
三者互動關係,強調自然界之維生體系所提供諸如能
(1992)
源、食物供給與同化污染物之功能,永續發展是整合
「生態永續」與「經濟發展」之考量,其途徑有三:自然
資源有效利用、區域之人類容受力、副產品回收再利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黃書禮,(1993),「永續發展之生態經濟觀」,人與地,
第 24 期,頁 99~130。

西方學者Hart則從經濟、環境與社會的角度來闡述永續發展,
該學者認為要成為具有永續的系統就必須讓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個子
系統健全地運轉以維持人們的生存及生活的品質,採用三個交集圓
的圖示,明確描繪出這三個子系統之間交互作用關係(參見圖2-
3),以確保人類的活動不致影響到這個永續系統中任何一個子系統
持續運轉註2-23。

環境 社會

永續發展

經濟

圖2-3 永續環境、社會及經濟關係圖
資料來源:Hart, M.,(1998)“View of community.”

李永展指出環境向度與社會、經濟向度間應呈現「階層」的關係,
亦即保持環境的完整性為邁向永續發展的最高原則,在此原則下永
續發展將此三個向度緊密結合,直到經濟向度涵括在環境與社會之
限制內。然而以此觀點檢視現實社會之發展趨勢時,往往產生實證結
果與永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之窘境。造成此種局面之原因往往是人類
為了保持生活品質的競爭,無限制擴張經濟,導致環境生態被過度
消費並造成社會不公平的情況日益惡化,使得潛在的衝突愈來愈尖
銳,永續性危機與日俱增。基此,所應強調的是,社會與經濟均應涵
括於環境系統內,因為生態系統如果沒有人類依然可獨立運轉,但
是缺乏生態系統的人類則無法存活;而經濟系統內的生產與消費係
為追求人類最大福祉而產生,故經濟為社會所包容,此亦所謂「同心
圓」或「大圈圈中的小圈圈」之論點(參見圖2-4)。在此論點之下,永
續性的組成架構必須回應三者的階層性,也必須重新建構這三者的
關係,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即在於永續性必須建構於生態圈之架構下,


2-23 :Hart, M.(1998)“View of community.”
http://www.sustainablemeasures.com/Training/Indicators/Overlap.html
亦即人類須在環境系統保全下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發展註2-24。

圖2-4 在環境系統保全下之永續發展示意圖
資料來源:李永展,(1998),「區域總體土地資源綜合利用之研究(III)」,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目前台灣的交通建設計畫與環境的連結常常被忽略,因此在建
構農村道路時應針對環境的永續性及生態環境之再生等議題,作一
全面性的考量及重視,才能真正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

二、永續概念下的交通運輸目標與策略註2-25

自從永續發展概念提出後,在21世紀議程中分別就環境、社會、
經濟三個向度展開議題研究,且提出具體之要求。從交通運輸的觀點
來探討道路之建構,雖然道路有為現代人帶來生活便利及經濟發展
的功能,但卻也同時造成了多項影響環境之問題,為因應此項議題,
於是產生了一些較具永續觀點的手法來減低其對環境產生的破壞,
亦使人們開始正視交通運輸所造成的不永續問題。

永續運輸的理念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層面,其具體目標與策略
包括使用低污染、適合環境的運輸工具,來完成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
交通行為;提供便利、舒適及安全的運輸環境,並能符合生態均衡及
環境容忍力的基準,進而提供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因此交通
運輸環境的規劃設計應能提供人們在地域中舒適的移動,而非只為


2-24 :李永展,「區域總體土地資源綜合利用之研究(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民國 87 年。

2-25 :請參見,劉欽瑜(2001),「永續運輸目標下都會區最適運具比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
木研究所碩士論文。
車輛的快速通過。是故農村道路應是提供村民便利、舒適及安全的運
輸環境,其建構之理念亦必須符合農村環境之容忍力並減少對農村
產生的負面影響。

Hugh Barton更進一步提出永續概念下的交通運輸目標與策略:
減少運輸工具產生的污染;建立健康安全的用路環境;改善各個用
路族群的道路品質;提供多種運輸模式供用路人選擇;儘可能提供
完整的地區設施與工作機會,以降低旅次的需求;創造具吸引力,
且便利、安全的人行徒步環境;減少人們對於機動運具的依賴,並降
低機動運具的用路優勢。另外,由交通部(2002)交通政策白皮書-
運輸之回顧探討,歸納重點如下:

(一)無 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皆以「永續運輸」為指導原則,
在以人為本之規劃理念下,建立大眾運輸之運輸政策。

(二)在工商業及 都 市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的破壞,而
如何在環境損害的最低限 下發展,已成為永續經營發展
的最大目標。在永續經營的觀念下,永續運輸系統的構建便
是為 求取運輸上對環境的最低損害,以求達到 能源、低
污染的目的。

(三)讓交通朝向永續概念發展是當前目標之一﹔降低使用車
輛以達節能目的是初始目標,使用低耗能、低排放和降低燃
料的使用。避免車輛污染源對環境的傷害,則是進一步的期
望。

綜合以上論點,永續運輸的意義乃在為避免一切可能造成對人
類永續美好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的思潮下展開(參見圖2-5)。例如,
避免為了求快速,不惜破壞自然,大興土木;反而應同時思考如何
在同樣維持一定之效率之下,採用對自然破壞較小的做法或採用對
自然較為友善的規劃方式。「在此發展概念之下,一些交通建設的 思
考方向應有所轉移,過去會因為經濟活動而強調空間高度利用,如
今則強調友善利用,並應進一步結合景觀與文化生活的目標」註2-26,
而農村地區具有多樣化之景觀,於是便可依照農村之實際情形來塑
造屬於當地的交通系統。

現代文明 社會經濟發展 腳踏車 汽機車 過去

環境破壞 生存環境遭受破壞 永續發展 永續 未來


運輸

圖2-5 永續運輸思潮之演進
資料來源:許添本,(2003),「人本交通與綠色交通的發展理念」,都市
交通,第18卷,第3期,第43頁。

三、永續性之農村道路建構理念

農村的組成包含人與人建立的活動交往關係及文化上的意義,
而農村是一個社會、文化、實質空間與生態環境的共同體,因此如何
結合人類社會、文化、實質空間與生態環境以達成共生平衡,是當前
人類所應追求之目標註2-27。生態共生理念即是探討人類生活應與自然
生態環境之間有互惠之關係,達到雙方互相依存的生存模式、形成整
體的共生平衡,換言之,此概念也在強調人類的開發行為應追求一
種對自然資源消耗最少,對周遭環境破壞最低的模式。

人類在交通建設的開發過程中,常因道路使用或道路建構不良
造成交通衝擊,其中尤以道路建構不良造成之衝極為最、衝擊時間也
相對非常久遠,往後若欲彌補因建構所造成之自然環境破壞則相當


2-26 :許添本(2003),「人本交通與綠色交通的發展理念」,都市交通,第 18 卷,第 3 期,頁
41~52。

2-27 :郭肇立,(1997),「共生聚落的文化形式」,祐生研究基金會。
不易註2-28。同時「道路建設向來也為我國工程建設的主力要項,在過
去以經濟掛帥的發展前提下,道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產生了許多無法
挽回的干擾及破壞」註2-29。因此在建構農村道路時應考量道路硬體建
設是否會對農村地區造成不良影響,其所採取的建構方式也應盡量
避免危害農村環境,因此如何在建設農村與大地永續發展間取得一
平衡點,即為當前之重要課題,以下將探討具永續性之農村道路建
構理念。

(一)綠營建之探討

「 綠營 建」 在國 外被稱為「永續營建」(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 , 此 概 念 是 由 永 續 發 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所衍生出來的註2-30。在 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
展 委 員 會 (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定義永續發展為:「在不危及未來世代發展的
前提下,於現今需求下所進行的開發」,但在此原則性的敘述中
並未對營建領域的永續發展有特別的著墨。一直到 1992 年地
球高峰會所提出的 21 世紀議程中才明白地將營建相關範疇分
為數個議題進行討論,如土地的永續利用、居所的能源及交通問
題、廢棄物的減量及回收等等。而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其在永續
營建上所著重的方向亦不相同,但就定義上來看,各國對永續
營建定義的內容雖有所出入,但仍有其共通性,表 2-8 彙整各
國綠營建之定義,各國綠營建亦均提出對「減少環境衝擊」面向
的考量。在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之研究案「綠營建政策推動策略
及藍圖之研究」中,研究團隊在參酌國外相關研究對綠營建的定
義及國內專家學者的意見後,將我國之綠營建定義為:「在規劃、


2-28 :參見林永盛(2003),「道路施工之交通衝擊成本分析及應用」,都市交通季刊,第 18 卷
第 2 期。

2-29 :邱銘源(2002),「國道建設應用生態工法準則之研究」,台大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0 :參見葉政黌(2003),「道路建設綠營建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中山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
論文。
設計、建造及服務年限的過程中與自然環境達永續共榮,並以最
少的能資源利用、環境融和及世代共享的環境倫理為內涵之環境
建設,稱之為綠營建」 。

公共工程委員會也為配合國家永續發展目標,積極推動「綠
營建」審議制度,並於 2001 年委託「財團法人中華建築研究中
心」進行「綠營建方案-道路工程建立綠營建工程設計規範及設
計準則之研究」研究計劃。綠營建方案-道路工程建立綠營建工
程設計規範及設計準則部分以「低環境衝擊」

「低資源耗費」

「 延
長生命週期」

「高使用機能」及「高休閒遊憩功效」為目標,道 路
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議題,預期將著重於以下幾個方向 註2-31:包
括 1.最小的地表地貌改變:交通建設經常造成許多環境不可逆
的改變;亦即在規設階段若無對路廊選線策略的審慎評估,及
道路構造形式的妥適選擇,將造成對環境短期內不可逆之衝擊;
2.生態環境的考量:道路建設的各個階段如何納入生態調查,
呼應環境特質運用生態工法之執行原則,復原被人類干擾之棲
地,亦應為日後審議之重點。3.混凝土用量評估:依據綠建築之
評估指標顯示,混凝土之用量愈大耗損之能源亦相對增加,現
有構造物如何以替代結構取代亦或研擬減少混凝土用量之對策,
應係規設機關當務之急。4.再生材料的使用:如何開發新的替代
材料,研擬相關配套的規範及施工程序等。

表 2-8 各國綠營建之定義

2-31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1),「綠營建工程方案-道路工程建立綠營建工程設計
規範及設計準則之研究」 。
國家/提出人 定義
台灣(綠營建)  公共工程委員會
在規劃、設計、建造及服務年限的過程中與自然環境達
永續共榮,並以最少的能資源利用、環境融和及世代共
享的環境倫理為內涵之環境建設,稱之為綠營建。
第一次國際永續營建  在資源有效利用及顧及生態的原則下, 創造並管
會議 理健康的建築環境。

 “the creation and responsible


management of a healthy built
environment based on resource
efficient and ecological principals.”
芬蘭(永續營建)  在產品建造及服務年限的過程中,以減少排放最少
對人體及環境的有害物質為目標,並充分提供相
關資訊供顧客做決策

 “in its own process and products during


their service life, aims at minimizing the
use of energy and emissions that are
harmful fo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nd
produces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customers for their decision making.”
荷蘭(永續營建)  官方定義:一種建造方法,其目的是減少在建造
的過程,或是由建築本身對健康及環境所產生之
衝擊。

 official definition:“a way of building which


aims at reducing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r by building or by the built –up
environment .
 更精確的定義:以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為前提,
在建造的過程中,減少自然資源的利用並保存自
然環境對生物所提供的涵養功能。
A more precise definition of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is suggested as“the reduction of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life support
fun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y construction process,
buildings and the built-up environment under the
premise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is maintained.”
資料來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綠營建政策推動策略及藍圖之研究」
(二)生態工法之理念

生態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之觀念


乃 源 自 於 歐 陸 的 德 國 及 瑞 士 , 最 早 在 1938 年 由 德 國 的
Seifert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觀念,希望能夠在傳統河溪
整治工程的基礎上,發展出接近自然、成本低廉又能保持景觀美
質的一種治理方案註2-32。

二十世紀下半葉經歷兩次能源危機之後,人類社會已清楚
地體認技術之不可憑恃,地球資源又極其有限,當今社會所亟
需的解決方案,不僅是要能減低污染排放之影響,同時也要能
達成生態環境保育的目標,因此,當前所有生態科學研究和實
踐全力以赴的重點,是在於設計、重建一個可以服務人類生存需
要,以及在資源匱乏時代中可持續維繫的生態系統。面對這樣的
時代挑戰,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可說是因運
而生註2-33。

美國生態學家 H. T. Odum 是最早提出「生態工程」之理論


觀念者,他先後曾對生態工程定義如下註2-34:

1.「以自然系統為基礎,人類可藉由少量補助能源投入的方式,
進行環境控制,且在此方法運作下,主要驅動的能源是來自於
自然界。 」

2.「生態工程乃為對自然界的管理,藉以輔助傳統的工程方法,
並致力於人類和自然系統之協調合作。 」

3.「生態工程之內涵為,利用生態系統之自我組織功能,設計一
嶄新的生態系統之工程。 」


2-32 :林鎮洋、邱逸文(2001),「生態工程與生態工法」,造園季刊,第 40 期,頁 25~38。

2-33 :蔡厚男,(2001),「道路建設與生態工法」,九十年度創造台灣城鄉新風貌示範計畫
生態工法講習會。

2-34 :同註 2-33。
4.「生態工程是一種設計、運作經濟系統與自然界關係的技術,進
而促使人類與其環境之間相互調適。 」

生態工法之所以有別於其它的工程營造領域,最主要的原
因來自於其之本質:1.以自律行為(Selforganization)為基
石;2.以生物系為範疇;3.以永續生態系為目標,工法的適切
性及成效,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之生態調查及分析,並提出因
時、因地、因物制宜之工程規劃,及避免運用過多的人為加工材
料,以提供生物的自然生存空間,其中有關於道路建設之執行
原則如下註2-35:

原則一:尊重自然

(1)應依循生態系統之完整性,並能承受自然之動態變化;
(2)尊重自然環境原有多樣性,並創造豐富多樣性生態;(3)進
行生態調查及環境影響評估後,依據環境因子研擬適當的工程
方式;(4)避免截斷集水區及自然的水文循環路徑。

原則二:創造自然

(1)工程施作前應分析災害潛在性,於災害潛在性較低處,
宜運用柔性材質,營造生物多樣性之多孔質生態棲地環境,以
利植生、昆蟲、鳥類、魚類等生息空間;(2)復植原生植物,以提
供野生動物之食物來源或活動、隱藏與棲息的環境;(3)盡量採
用適應本地氣候環境之鄉土植物,選植多樣性之植被,以減低
病蟲害及維護管理成本;(4)在考慮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
天然材料或就近取材,以避免人工材料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
(5)鋪面應選用透水性材料,以利土壤保水及中水利用。

原則三:生態永續


2-35 :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
(1)施工時及完工後皆須做好環境監測工作;(2)施工時,
以減少破壞原有生物棲息條件為原則;(3)施工期,應避開原有
物種之繁殖期,並規劃臨時生物庇護區;(4)必要時之挖填土方
應妥善處理,並作好水土保持措施,以避免破壞棲息環境;(5)
以低維護及低成本之工法,讓生態得以永續。

因此,生態工法之特質在於透過縝密的生態環境調查,了
解土地的演化過程與潛力,掌握生態群落的單元,遵循自然演
替的法則,結合工程技術及生態觀念,以跨領域的整合及開放
的討論提出營造自然與人類共存共榮之施工方法。道路建設與環
境共生目標及對環境的考量應於開發計劃之初始階段便納入評
估,否則開發後對環境破壞的復育將付出更多的成本,甚至造
成許多不可逆的破壞與影響,如物種滅絕的衝擊,是故生態工
法的理念對於建構農村道路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三)農村永續發展與農村道路之建構

「農村發展規劃係指對農村地區發展事務依其條件作有系統
的規劃」註2-36。
「農村發展規劃不僅是改善農業結構,促進土地 合
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加強公共投資、改善村民生活條件、
維護農村風貌與自然環境的重要規劃」註2-37。而農村規劃的目標
應符合農村地區追求永續發展的目標,不可一味的追求現代化
: 建設家鄉,是
而抹煞傳統風格。德國的農村建設,常問一句話「
美化還是破壞?」(Erbaute Heimat,schoen oder kaputt?)
圖 2-6 主要乃在強調農村規劃建設對村莊文物以及農村傳統風
貌維護的重要性,才能使農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仍然呈現其
獨特的風格,使家鄉仍具親和力與吸引力。


2-36 :參見蔡宏進,(1993),「農村社區建設的維護與精神倫理建設」,空間,第 48 期。

2-37 :參見劉健哲(1998),「農漁村規劃建設與城鄉均衡發展」,農業經濟半年刊,第 64 期
圖2-6 建設農村還是 除農村
資料來源:轉錄於參見劉健哲(1998),「農漁村規劃建設與城鄉均衡
發展」,農業經濟半年刊,第64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結構的變遷,農村的角色與結構亦
已逐漸改變,目前的農村不僅是糧食生產的地方與村民居住的場所,
因應工商業發展的趨勢與需求,農村同時也必須滿足農民以及非農
民的種種要求,加強公共建設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並且創設生產
性的就業機會,為防止農村人口之外移,促進產業發展,創造較高
的經濟力以及提供足夠的服務機能,至為重要」註2-38。為使農村能因應
變遷中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村永續發展建設之基本目標包含:創
造經濟力並改善村民的工作條件與生活環境、保存並維護農村傳統風
貌與獨特風格、維護自然之景觀與生態環境,由此可知,農村永續發
展建設範圍及內容廣泛,涉及生活改善與基礎建設,產業發展與工
作環境,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社會與文化等四個層面(參
見圖 2-7)註2-39。因此在建構農村道路時應針對以上四個層面採取不
同的規劃與建設手段,才能達成農村永續發展的理想,茲說明如下:

1.生活改善與基礎建設


2-38 :參見劉健哲(2000),「農村規劃與與村民參與」,農業金融論叢,第 43 期。

2-39 :同註 2-37。
為了達成農村發展建設在改善生活與基礎建設的目標,其
措施應特別注意以維護農村特性與獨特風格為前提;使農村的
建築、廣場、庭院、農村風貌及村莊演進的歷史與交通巷道的設
施均能相契合。道路的規劃,除著眼於村民生活方便的考量外,
應注重農村歷史的變遷,道路可能有彎曲迂迴,由石塊砌成,
使車輛進出農村需緩慢行駛,給予村民寧靜而安全的生活環境。
同時道路應區分車道與人行步道,步道比車道高出一點點,步
道寬度的設計也需因地制宜,可能容許兩人同行,或容納嬰兒
推車可走的程度,甚至僅一人可走的寬度,依道路狀況,也可
能設計僅一邊有步道。因此步道可大可小,但均需遷就建築物
及道路的寬敞而設計,考慮村民生活上的需要。

2.產業發展與工作環境

配合農村角色的多元化,應促進農村產業的發展,以改善
生產條件,同時創造農村產業發展的有利環境,有效配合農村
道路的配置來迎合未來發展之需求,不僅促進現代化生產之效,
亦使農民的職業領域從農業生產的初級產業擴展至以服務為主
的三級產業,同時還可增加農民之所得,並使農村更具朝氣與
活力,可謂一舉而數得。農村道路建設應能配合農村景觀維護
及遊憩業的發展,結合農村生產、生活與遊憩等功能,開創新
產業以及新的非農業就業機會,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另一
方面,目前台灣多數農村的土地使用型態是一種混合的型式,
很多雜貨店就在農村聚落中,同時由於村民多喜歡這種傳統的
生活方式,因此有許多社會經濟活動一般只要走路皆可達成,
因此在農村商業活動聚集的路段採減速的手法,同時應避免農
村以外之通過性道路貫穿聚落或商業活動聚集之地區。

3.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
將農村與生態環境視為一個單位加以整體規劃建設為農村
永續發展重要的課題。在建構農村道路時,需瞭解當地的環境
因素與背景,道路加以植栽及綠美化;另一方面基於生態維護
之要求,道路之建設應盡量不破壞原始自然的狀態,因此在農
村道路建構之過程需先瞭解農村當地的環境因素與背景,以配
合道路之相關規劃,在建構道路之工作中除考量農村生態與景
觀為要務外,創造地表水源涵養以及維護農村生態棲地,也是
建構道路時不可忽視的課題,以免道路硬體建設以及設施造成
農村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基於生態維護之要求,農村道路
兩旁應設置綠帶、植栽,此外就環境保護的觀點而言,有關道
路兩旁之廢棄物與垃圾攸關村民的生活品質,因此農村相關之
環境維護工作應確實執行,使農村回復自然風貌、恢復生機。

4.人文社會與鄉土文化

農村的文物及古蹟,為重要的文化資產,是農村過去歷史
痕跡的重要表徵,值得珍惜維護,維護農村文化,可以聯繫村
民的感情,是凝聚農村社區意識,形成對農村向心力產生歸屬
感的重要泉源,透過農村道路將農村重要的歷史文物相串連,
同時亦可利用大眾運輸工具,使村民能夠參與社會文化生活,
拓展休閒活動空間,以顧及村民社會文化活動空間的擴展與充
實,同時透過大眾運輸系統可降低交通流量、減輕環境負荷。另
外,農村亦可增設公園、綠地、小型運動場及其他休憩設施,並
且加以植栽及綠美化,使農村注入活力。另外有關道路公共設
施的型式(如路燈、道路指示牌、路旁的座椅及涼亭等),均需
配合農村整體的環境,農村道路建構的層面應顧慮於此。
農村與
公共設施 / 居住
(基礎建設)

農 未


農村與 想 村民 農村與
社會 / 文化 鎮公所 產業 / 農業
村民參與者代 發
構 表

之 展

農村與
環境 / 生態

圖2-7 農村發 展的四個


層面
資料來源:參 見劉健哲
(1 998 ) ,
「農 農村社區更新 漁村規劃
建 設 與 城鄉
均衡發展」,農業經濟半年刊,第64期。

農村道路之建構,屬於農村永續發展與規劃建設之工作,有其
整體性、綜合性與長久性,它需要一段縝密的思考與研討過程,村民
與專家的合作與參與,以及妥善週延的規劃,需經由審慎的研討與
週延的規劃後才能進一步採取必要措施逐步完成建設工作,達成農
村永續發展之目標。

第三章 台灣農村道路之現況與問題

第一節 台灣農村道路之現況
台灣隨著城市迅速擴張,使得道路建設大量且不當的開發,全
面展開的道路拓寬工程在許多的地方皆可看見(參見圖3-1與圖3-
2)。而農村地區的開發亦是如此,政府為了提高農村之可及性與經
濟發展,增加道路之興建,不僅可能破壞農村許多具歷史性的建築
與老街,甚者更可能對農村之自然生態環境造成衝擊。台灣近代在強
調經濟發展的前提之下,這種完全以運輸為考量的道路建設方式,
嚴重影響到村民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滿足村民生產之農路亦面臨
類似上述之問題,農路之拓寬常未充分考量其拓寬後對週邊環境之
衝擊,以及植栽綠美化等配套措施之需要,農路拓寬後農路之舖面
亦多因地方居民之要求而舖設柏油路面,未考量農路之服務等級及
配合環境特性以設計不同功能需求之舖面樣式,如此不僅造成農路
之透水性涵養水源之功能消失,缺乏綠意及農村景觀單調化的情形,
甚且破壞了農村生態及同時影響氣候環境。上述道路建設方式為農村
帶來了不少問題,為了探討當前台灣農村道路之現況與問題,本研
究將前往農村地區深入訪談,並以台中縣潭子鄉聚興村為主要訪談
研究地點。

圖3-1 圖為台中市進德路129 圖3-2 隨著道路的徵收拓寬,兩旁的


巷道路拓寬後之實景 房子有的被拆除到僅剩5坪大,住戶
的權益遭受剝奪

一、農村發展概況註3-1

3-1 :轉引自規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1),「台中縣潭子鄉聚興村農村聚落重建規劃報
位於台中縣中心地帶的潭子鄉,劃分為13村(聚興村屬於其中
一村),北接豐原市,南界台中市北屯區,東以400多公尺高的聚
興山區與石岡鄉為界,西比鄰大雅鄉,東西寬 8公里多,南北約5公
里長,有中豐公路、雅潭路、豐興路經過,為台中縣的交通樞紐(參見
圖3-3)。聚興村則位於潭子鄉的東南方。

(一)地形

潭子鄉地勢由東北聚興山漸向西南傾斜,東北高、西南低,
標高在海拔 500 至 136 公尺之間,除聚興山之外,其他地區
落差並不大,丘陵地帶約佔全鄉面積四分之一,屬淺丘陵地形;
平地地區為臺中盆地之一部,屬大甲溪古沖積扇區,河流由東
北向西南流,為大肚溪流域。聚興村位潭子鄉東南方,地形為東
北高西南低,地勢由湳底地區的聚興山區向西北方傾斜,全村
面積半數以上為山坡地區。

(二)氣候

潭子鄉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地區幅員不大,地勢
平 坦 , 平 均 濕 度 在 60~80 之 間 , 全 年 無 缺 水 , 年 雨 量 約
1,500~2,000 公厘之間,雨水集中於春末夏初,約四月到七
月間,每年七月至九月間,偶有颱風侵害成災,冬季則較為乾
旱。年均溫度在攝氏 21~23 度之間,全年氣溫高低落差不大,
適宜作物種植。

(三)農業生產情形與聚落分布

聚興村土地利用現況中,農地面積佔 420 公頃,主要範圍


集中於豐興路以東的山坡地地區,主要作物種類為竹筍(150 公
頃)、柑桔(25 公頃)、柿子(20 公頃)、水稻(60 公頃)及零星蔬菜

告書」,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委託規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辦理。
種植,本村之主要農產為竹筍和柑桔,其中以竹筍為大宗,區
內並設有竹筍集散專用的集貨場,供生產運銷集散之用。另外,
在豐興路以西則為該村之主要稻作區。本研究調查之農路與產業
道路現況,即以此稻作區為主要對象。

另一方面,因受地形和產業雙重影響,使聚興村呈現東西
兩側截然不同的景象,在豐興路以東分為聚落區與山坡地區,
其中大坪地區是村民主要的社區,因此本研究選定大坪為探討
農村社區道路的重點地區,其餘則為山坡地區,產業以農業為
主,此一地區又因山勢阻隔而分為北方的湳底地區以及南方的
十八彎地區;另外豐與路以西則為平地農田地區(參見圖 3-4)。另
外該村之主要對外連絡道路為豐興路和潭興路(層級屬於鄉
道),作為對外溝通的交通要道,同時也是本研究探討農村連
外道路的對象。

(四)生態環境與歷史文化情形

聚興村內的動植物及生態環境景觀資源均相當豐富,村內
仍保有相當面積的原始山林,樹種包括相思樹、油桐、榕樹、樟樹
和竹林等,路旁、田間、野溪兩側盡是紫花霍香葡、鬼針草、簇葉
牽牛等常見野草花。而經過農業生產的竹筍園、果園中更不時可
見鷺鸞、燕子、麻雀、靖蜒、炸蜢、蝴蝶等動物和昆蟲。而村內尚有
具歷史代表的福德祠與靈佑宮(位於潭興路),極具歷史價值,
寺廟前廣場供平日村民集會、休憩,建物本身以歷經多次改建整
修。另外,聚興村內有一活動中心,設有舞台、電視、音響、桌椅
等設備,平時可供村民集會活動之用。
圖3-3 台中縣潭子鄉地理位置圖
資料來源:台中縣潭子鄉公所
圖3-4 台中縣潭子鄉聚興村道路現況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轉繪自規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2001 )
二、農村道路現況

本章依循第二章所擬之農村道路功能及其評估項目來探討台中
縣潭子鄉聚興村之農村道路,分別對不同之道路類型進行評估,其
中包括農村之連外道路、社區道路、農路及產業道路。評估內容除了包
含道路之實質環境,如道路及其相關設施、兩旁建物、景觀外,尚考
量交通運輸、社會活動、自然生態環境等因素。而研究所選取之評估地
點依序為:屬於連外道路的豐興路與潭興路(層級屬於鄉道);豐興
路以東之大坪地區的社區道路(層級屬於村道);及豐興路以西之
農路與產業道路。本研究試就上述之農村道路作為實證案例,以下將
針對不同種類之道路進行現況調查。

(一)農村之連絡道路與聚落道路

1.運輸功能

(1)道路之服務設施品質

包含道路鋪面的順暢及平整、交通指示牌等服務設施,
服務設施品質越完整,對農村之發展與村民之生活越具正
面意義。經現況調查連外道路(豐興路、潭興路),可知道
路服務設施品質整體而言情況良好,其整體道路鋪面平整
順暢,且沿線設有交通指示牌;在大坪地區之社區道路方
面,其道路鋪面情況大致良好,但在交通指示牌之設施上
表現尚須加強,許多村道尚無交通指示牌,常見到農村建
築之外牆被漆上路名,影響該村之景觀,另外路側常停放
汽車,有時會影響用路人的通行空間。整體而言,該村在
道路服務設施品質的整體表現情況良好,參見圖 3-5。
圖3-5 聚興村道路之服務設施品質(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2)停車位供給狀況

停車空間缺乏、汽機車的違規停放,將影響人行及車
行的街道品質,停車位的供給量對道路的永續性具正面意
義。停車問題乃因現今汽機車數量急速增長,為目前道路
規劃中應考量的問題之一。經調查豐興路、潭興路一帶路邊
停車情形,因為該路段停車位供給情形整體而言良好,所
以道路旁少有汽車之停放;至於在大坪地區之社區道路方
面,停車位供給量則較為缺乏,路邊常見汽車停放,且無
路邊停車之規劃,有些汽車甚至停放於人行道上,抑或是
佔用馬路,嚴重影響用路人之權益,參見圖 3-6。

(3)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之配置

自行車與人行徒步專用道不僅可以舒緩道路之交通流
量,同時也增加村民可選擇不同運輸方式的機會,並可減
少村民對於機動運具的依賴,進而減少自然環境的負荷。
經現況調查豐興路、潭興路一帶,其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
之配置相當缺乏,常見人車並行的情形;而在大坪地區之
生活道路方面,其在零星路段有人行道,但常遭受汽車佔
用,且無規劃自行車專用道,參見圖 3-7。
圖3-6 聚興村道路之停車現況(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圖3-7 聚興村之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相當缺乏(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2.社會功能

(1)配合大眾運輸系統之發展

農村道路系統應能普及於社會各階層,因此透過大眾
運輸的發展,使得交通運輸工具可以平民化,讓每個人皆
有同等的機會使用高效率、高品質的交通系統,並使人們
對汽機車的依賴降低的方式,促使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來
達成社會經濟活動的目標。在大眾運輸的項目上,現況訪
查後得知該村主要有台中市公車、豐原客運等提供服務,
公車站牌設點於該村的主要道路上(興豐路),但多數公
車專用停靠站並無設置遮雨篷及座椅等設施,乘客必須站
在車道邊候車(參見圖 3-8)。另外,公車路線並未行經該村
之社區活動中心,且活動中心並無舉辦定期活動,故居民
使用率偏低。

(2)結合農村傳統文化

過去農村道路的文化面較少被重視,導致這些傳統農
村風貌因道路建設而遭受破壞。農村聚落常具有特殊之景
觀與歷史文物,這些都是當地村民共有之記憶,因此如果
能將農村傳統文化與生活記憶相結合,並配合規劃完善的
農村道路,保有這些屬於農村特有的優點,將能提升農村
之發展。首先就大坪地區而言,此區大都集中於低、中坡度
景觀風貌多以竹林為主,但經現況調查後發現,此區較缺
乏具農村吸引力的設施(如富遊憩性之涼亭、座椅或解說
牌等)。而就農村之入口而言,其間充斥著廣告招牌,看
不出有結合農村傳統文化的景象,因此聚興村之聚落在結
合農村傳統文化的項目,仍然有改善空間,參見圖 3-10。

60
圖3-8 聚興村公車停靠站之現況, 圖3-9 聚興村福德祠之外觀,入
乘客候車的空間相當狹小 口處雖有牌坊,但牌坊 著廣
(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告布幔,同時入口道路之路面也
很生硬(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
拍攝)

3.生態與景觀功能

(1)道路景觀應具美觀與舒適性

道路包含兩旁建物、管線設備、等道路景觀元素,應與
農村整體環境相互配合,提供好的道路景觀,對道路的生
態永續性越具正面意義。而道路遠端如有附特殊美景之地
標建築等,可提供人們視線牽引及欣賞之功能,對於農村
景觀之提升亦有幫助。聚興村在此項目的表現並不理想,
在大坪地區與平地農田地區之鄉道均缺乏良好的農村道路
景觀,參見圖 3-11。

(2)具有吸引力的開放空間

開放空間含廣場、人行道等可供人們休憩駐足之場所,

61
其除對村民生活品質有助益,此外若植被覆蓋空間之面積
之比例愈高,表示道路內之自然地區面積相對也較大、自
然資源存量與基礎越多,因此道路上充滿綠意的開放空間
量越多,對農村道路的生態永續性越具正面意義。聚興村
在此項目的表現略差,以平地農田區的鄉道為例,潭興路
一段沿線路段均缺乏廣場、人行道,路旁最常見到的景觀
即是連成一線的電線桿,參見圖 3-12。

(3)透水性鋪面之運用

道路往往不透水層鋪面之比例相當高,因此減少地表
水之入滲,增加地表逕流,不僅影響水文體系之平衡,亦
造成農村道路排水困難。因此道路透水性鋪面之運用越高
實有助於自然生態功能的維護。聚興村在此項目的表現不
理想,以平地農田區的鄉道為例,潭興路一段沿線路段看
不見有透水鋪面的配置,參見圖 3-12。

(4)生態棲地連續性

生態棲地乃是提供許多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覓食場
所,及若干特殊植物之分佈地,對道路而言,生態棲地連
續性越高,提供動植物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對農村道路的
生態永續性越具正面意義。聚興村在此項目的表現有待加
強,以平地農田區的鄉道為例,潭興路一段沿線路段偶有
行道樹與綠帶出現,但在整體表現上仍略顯不足,參見圖
3-12。

62
63
圖 3-10 聚興村之道路未與農村傳統文化結合(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64
圖3-11 聚興村之道路景觀現況(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65
圖3-12 聚興村潭興路一段沿線路段之現況(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66
(二)農路與產業道路

1.運輸功能

當前的農業均朝向生產力的提高,因此為了提升農業
生產力,目前農業的生產均已步入機械化的時代,農路與
產業道路將與一般道路有不一樣的交通型態。因此將農村
道路以一般道路的觀點來規劃將無助於農業生產便利之需
求,在建構農路時需考量路寬需符合農機具之寬、長。考量
農業機械之行車特性等因素。位於聚興村平地農田地區之
農路與產業道路,其運輸功能大致良好,除湳底地區部分
產業道路曲度過大不利農民採收果物。就農路而言,其鋪
面皆為瀝青混凝土路面,且農路多為 4 公尺以上、採筆直
型式設計,實地訪查該區農路時,常可觀察到非農業用車
行駛於農路之間,參見圖 3-13。

2.生態功能

農路應提供生物棲息、遷移及躲藏之廊道空間,同時
作為隔離外來種入侵之屏障,串連個別生態系成為網狀系
統,農路旁綠籬亦可提供物種食物來源,透水性鋪面之運
用則可涵養水源。聚興村平地農田地區之農路,其生態功
能表現不良,農路兩旁鮮少有綠帶之配置,鋪面同樣是制
式化的不透水性路面,如此不僅喪失了小型綠地廊道之功
能,增加地表逕流量及造成水源流失,同時亦破壞了整體
農村風貌,參見圖 3-13。

3.景觀功能

農路之景觀功能包括:農路旁綠籬帶創造層次感之景
觀、農路旁植栽展現四季變化之動態景觀、農路旁綠籬帶反
應地方特色景觀,同時塑造線狀廊道之景觀。位於聚興村

67
平地農田地區之農路與產業道路,路旁皆缺乏綠籬、植栽
等,部分農路路旁可見垃圾與居民推放的雜物,使農路無
法展現其應具有之景觀,參見圖 3-13。

由潭子鄉聚興村的農村道路現況中,可看出農村道路之建構均
具備運輸之功能。在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的運輸需求,使得農路、產業
道路等道路等級較低之道路,成為農村交通網絡的重要輸送要素,
促使水泥柏油路面瞬間遍及四處,道路寬度加寬,造成農路等級的
全面提升,常見到卡車、汽機車馳騁於農路中。另外,為節省農業管
理工作與耕地面積最大化情形下,田間灌溉水路水泥化,同時農路
兩側缺少緩衝綠帶,本研究將在後續更進一步探討農村道路之問題,
並加入國外道路建設的實務作法,以彌補台灣農村道路在運輸功能
外的缺失。

68
圖3-13 聚興村平地農田區之農路現況(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69
第二節 國外農村道路之案例

道路建設是國家的重要基礎建設,一方面可增進大眾在行的便
捷,但另一方面將可能造成農村土地的切割、碎裂化等負面的環境影
響。在政府加入WTO 之後,台灣的農業面臨積極轉型的壓力,而農
村亦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較具自然的景觀產生較大的變異,同時
在農業機械化之後,許多道路結構大量水泥化,同樣扼殺了農村景
觀風貌,並造成生物棲地大量減少等問題。因此在未來農村道路之建
構更應著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才能真正達成農村的永續發展。

在我國政府正式宣示以永續發展作為國家總體發展的願景之後,
國家基礎建設在農村、農業環境積極轉型的同時,農村道路如何兼顧
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安全寧適的住行環境,健全農村生
態網絡,落實農村永續發展的願景與目標,為當前重要課題之一。基
於台灣在長期欠缺完善的道路建構理念下,台灣可以參考他國經驗,
來補足現今之缺失,雖然風土民情有所不同,但不能以此充當藉口。
近年來在道路的改造上,已經開始重視生態環境的維護,國外已經
有一些可供學習借鏡的案例,在林憲德的「城鄉生態」註3-2中,已有介
紹引入「生態」規劃觀念於道路的改造實例,如下:

(一)綠色交通:以發展自行車道系統的綠色交通,在歐洲城
市文明中注入了新活力。自行車道系統在許多歐洲地區以驚
人的速度成長,讓城鄉恢復人性生活的尊嚴。這種以人為主
的綠色交通計畫,能 夠 抑制汽車數量的成長,並喚回地區
之居住人口、恢復該地區之活力,同時可減少道路開發對綠
地的破壞,對地球環境有莫大助益。

(二)呈現綠化彎曲的親密道路:在歐洲國家,很多重要的快
速道路,如跨國的國際道路甚至只有來回各單線車道、市區
道路也盡量將路面縮小,而一般車道寬度均只有三米。農村

3-2 :請參見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

70
亦是充滿綠意又彎曲有趣的道路,不但可迫使車輛減速,
還增加生態景觀的功能。反觀台灣一直以來爭相開闢寬大的
道路,使車道佔用過大土地,讓道路車速限制失控,而摩
托車容易穿梭其間,更增加行車危險,造成人性疏離。

(三)街道鋪面透水化、綠化:原有柏油與混凝土鋪面的土地,
可改造為碎石子路或透水良好的砌石鋪面成為生態綠地,
使雨水能直接滲入大地,由於透水環境的改善,不但可解
決淹水的情況,同時地下排水系統甚至也變得不必要。在生
態層面改善上,許多住家的圍牆由水泥磚牆改造成自然石
與泥土乾砌的生態矮牆,讓地衣、菇菌、花草透過石頭隙縫
中的泥土長滿圍牆。本來住屋或圍牆外常無緩衝區而直接連
接道路,則可透過增闢人行步道與綠帶作為緩衝,不但增
進了交通安全,也豐富了生態環境。此外,大部份的人行道
與車道間均以綠帶作為分離,停車位也可改以植草磚或石
塊鋪設。

綜合上述,健康的農村應是一個適合村民生存及健康舒適的環
境,基於與環境共生共存的立場,農村道路主要的建構原則在於維
護農村自然環境、綠化(道路綠化、建物綠化)、依循自然生態的設計
(人工透水鋪面),進而利用自然資源(雨水)。同時減低村民使用
汽機車的頻率(包括降低高污染運輸工具的使用),進而減低能源
的消耗(步行與自行車是維護生態與永續交通必定提倡的政策,而
步行與自行車的附加效益是使用者身體健康),減低新建與拓寬道
路用地,同時增加大眾運輸系統的使用。

在建構道路時考量道路沿線的土地使用類別、強度、人行活動的
密度、並與道路景觀等條件一併納入分析,闢如在農村商業活動聚集
的路段採減速的手法。而在農村社區應是減速寧靜的區域,生活、兒
童遊戲與行車、停車共同分享社區道路之空間,車行的路線因而可能
是迂迴而非直線的,道路尚有多種傢具,如座椅、路燈、歷史文化設

71
施等,都需要更細心、細緻的設計,才能達到一個較合乎人性而豐富
的農村環境。道路的下方包括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瓦斯等管道線路,
應明確標示其位置,同時也應建設地下共同管溝,預留充分空間,
方便未來的維修與加線、鋪管。道路應儘量採用可透水材質,例如可
將原有之瀝青改舖為透水瀝青;地面停車場可採用植草磚、透水磚等。
為達到健康而永續的綠化,選擇多元的植物種類及循環栽培的經營
理念,多元的栽培不僅可以減低病蟲害蔓延的機會及損失,並可提
供多種動物的生存及覓食環境,以求生物的多樣性與生態平衡,進
一步也提供村民良好的生活環境。

圖3-14 德國自行車道系統現況 圖3-15 德國農村道路呈現綠化彎曲


資料來源:劉健哲,( 2006 ), 之現況
「城 資料來源:同圖 3-14 。
風貌」,台北:詹氏書局。

圖3-16 德國農村道路採用透水 圖3-17 德國農村建築物立面綠


鋪面與建築物綠化 化情形
資料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資料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以下擬就農村道路功能及其評估要點來探討國外農村道路,針
對不同類型的道路進行評估,其中包括農村連絡道路、社區道路及農
路等。評估內容除了包含道路之實質環境,如道路及其相關設施、兩
72
旁建物、景觀外,尚考量交通運輸、社會活動、自然生態環境等因素。

(一)農村之連絡道路與生活道路

1.運輸功能

(1)道路之服務設施品質

包含道路鋪面的順暢及平
整、交通指示牌等服務設施,服
務設施品質越完整,對農村之
發展與村民之生活越具正面意
義。在德國農村連外道路方面,
其道路服務設施品質整體而言
圖 3-18 德國農村連外道路路面順暢平
情況良好,鋪面順暢平整,道 整,且呈現綠意 然之景象。道路左方
為透水性鋪面農路,農路與農田間有出
路兩側均可見綠意盎然之景, 入口,方便農民生產作業,平時亦可充
當人行道及自行車道
同時道路只有來回各單線車道,
適切地符合農村運輸之需求;
而在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
路方面,其道路鋪面情況良好,
而人行道與路邊停車位則採透
水鋪面,道路寬度符合社區道
路的服務等級、同時呈現彎曲的
圖 3-19 德國 DAMBROICH 社區地下
形式,另外交通指示牌標示清 水管管線標示牌(為藍色)、交通指示牌,
管線牌標示清楚,維修時易找到埋設處
楚,同時亦有地下管道線路之
標示牌,因為有了標示牌之指
示,維修人員可以容易地找到
管線埋設位置,維修時也不致
破壞其他埋設於地下之線路。

73
圖3-20 德國Dambroich社區道路現況

(2)停車位供給量

74
停車空間缺乏、汽機車的
違規停放,將影響人行及車行
的街道品質,停車位的供給量
及其停車位的規劃是否良好,
將對道路的永續性有相當的影
響。德國農村之停車位供給情
形整體而言良好,有路邊停車 圖 3-21 圖中為德國停車場採用植草磚
之情形(資料來源:劉健哲,
之規劃,甚至在都市,道路旁 2006a)
也少有違規停放之汽車;且因
停車位地面的磨損度低於一般
路面,因此地面停車位常可見
植草磚鋪設,停車位周邊之植
栽為常見遮蔭喬木。換言之,
停車位還兼具綠化、景觀之功
能,絕非一般人印象中之柏油 圖 3-22 圖中為德國停車位現況,周邊
植栽常見遮蔭之喬木,兼具綠化、景觀
或水泥鋪面。 之功能

圖 3-23 圖中為德國 Dambroich 社區


路邊停車位之現況,鋪面為透水性、周
邊亦有植栽綠美化措施,同時在有車輛
停放的情形下,均不影響行人與車輛的
移動

(3)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之配置

75
自行車與人行徒步專用道
不僅可以舒緩道路之交通流量,
同時也增加了農村的運輸方式,
以供用村民選擇利用,並可減
少村民對於機動運具的依賴,
進而減少自然環境的負荷。德
國在自行車與人行徒步專用道
皆很重視,且在都市或農村皆 圖 3-24 圖中為德國人行徒步專用道,
鋪面平整安全,同時採用透水性鋪面設
很常見。行經人行道上,可發 計
現透水性鋪面設計與略微凹陷
的透水性排水系統,且幾乎所
有的人行道皆是透水性鋪面,
鋪面平整安全。除了步行之外,
以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也是節
省能源的一種方式,且自行車
較不佔據停車空間,同時還有
益身心。德國自行車道之鋪面 圖3-25 圖中為德國自行車騎士使用自
行車專用道之情形
平整順暢,指示牌亦標示清楚,
另外透過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系
統的轉乘,藉以代替私用汽機
車的使用,此將可減少環境的
污染。

圖 3-26 德國 Dambroich 社區人行專


用道情形,專用道外側與車行路面間,

略微凹陷的透水性排水系統,避免雨天
人行道被水覆蓋,造成行走的不便

2.社會功能

76
(1)配合大眾運輸系統之發展

77
農村道路系統應能普及於
社會各階層,因此透過大眾運
輸的發展,讓每個人皆有同等
的機會使用高效率、高品質的
交通系統,並使人們對汽機車
的依賴降低的方式,促使其搭
乘大眾運輸工具來達成社會經 圖 3-27 圖中為德國公車專用道的空間
設計,公車專用站向內延伸,供公車停
濟活動的目標。德國公車專用 靠之用,確保民眾上下車之安全(資料
來源:劉健哲,2006a)
站之設計,可看出其對於人性
尊嚴的重視,道路旁的公車專
用站向內延伸,公車緩慢停靠
在最接近人的地方,一方面可
抒解於公車後方等候的車輛,
另外方便行動不便的乘客上車,
專用站亦有遮雨蓬、座椅與植
栽配置,與鄉村整體樸素景觀 圖 3-28 圖中為德國公車專用停靠站單
邊平面示意圖(資料來源:同圖 3-24)
相配合。同時乘客需要的人行
系統與接駁系統也相當完善,
整體乾淨整潔。

圖3-29 圖中為德國公車專用站之接駁
與人行系統現況

(2)結合農村傳統文化並與生活記憶相結合

78
過去農村道路的文化面較
少被重視,導致這些傳統農村
風貌因道路建設而遭受破壞。農
村聚落常具有特殊之景觀與歷
史文物,這些都是當地村民共
有之記憶,因此如果能將農村
傳統文化與生活記憶相結合, 圖 3-30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與
當地歷史文物相互搭配之情形,同時可
並配合規劃完善的農村道路, 看出住家綠美化的情形
保有這些屬於農村特有的優點,
將能提升農村之發展。在德國
Dambroich 社 區 中 建 築 物 和
綠地的比例配置得當,家家戶
戶也重視綠美化,使得住宅的
立面景觀呈現多層次和豐富的
色彩。道路彎曲的設計及花草樹 圖 3-31 圖中為德國 Dambroich 社區
之遊憩設施,小路兩旁配置木椅、孩子
木的搭配,加上遊憩設施、座椅、
玩的砂堆與鞦韆,充分表現出農村的意

綠地,更增添農村自然樸實的
情趣。此外在鄉村地區亦常保留
其歷史文物(如古老城門等),
由於道路標示相當清楚,在行
經古老城門時,設置擁有先行
權之車輛指示牌,可避免雙向
車輛爭道碰撞情形。
圖 3-32 圖中為德國古老城門實景,經
過古老城門時,規定對方車擁有先行權
之標示,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車輛速度,
保持該區的寧靜

3.生態與景觀功能

79
(1)道路景觀具美觀與舒適性

80
圖3-33 德國農村道路與自然景觀相互
農村是自然景觀、生態資
源及環境的保育場,更是文化
保存的地方,因此農村之景觀
資源亦相當豐富,農村景觀不
僅包括所見的農村事物、整體
環境的影像外,還包含農村環
搭配之情形
境中可能發生的行為意象以及
日常發生的事務,其中包括了
人們在農村生活中及工作中發
生的舉動,這些變化及不可見
的因子是影響農村景觀形成的
潛在力量。道路兩旁等道路景
觀元素,應與農村整體環境相
圖 3-34 德國農村道路兩旁之特殊美景,
互配合,提供好的道路景觀, 可牽引人們的視線並達欣賞之功能
對道路的生態永續性越具正面
意義。德國農村道路景觀相當
幽美,道路遠端的地景,可提
供人們視線牽引及欣賞之功能,
一眼望去,心曠神怡,同時對
於農村景觀之提升亦有幫助。
另外在德國 Dambroich 社區 圖 3-35 圖中為德國 Dambroich 社區
房舍實景,其花園庭院不僅增加農村環
中的住宅庭院,除了增加環境 境的景觀外,同時也是房舍與道路的緩
衝地帶,車輛也會在這種環境中被限制
的美觀外,同時提供房舍和道 在低速行駛
路之間有一個過渡地帶。

(2)具有吸引力的開放空間

81
一般於農村道路上所看到
的景觀,其組成要素則可分為
道路附屬設施、田野、農地、傳
統住宅等、山巒等,且農村道
路之景觀包含,道路本身及其
兩側自然或人為景物所構成的 圖 3-36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旁
之涼亭,是村民休憩駐足之場所
環境整體表現。而開放空間含
廣場、綠地、人行道等亦為道路
景觀的一種,不僅可供人們休
憩駐足之場所,其對村民生活
品質有助益,此外若植被覆蓋
空間之面積之比例愈高,表示
道路內之自然地區面積相對也
圖 3-37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旁
較大,因此道路上充滿綠意的 之座椅,其材質採用木製並不生硬,同
時在座椅旁也有可遮蔭的樹木,可看出
開放空間量越多,對農村道路 其設計頗具用心
的生態永續性越具正面意義。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兩
旁常見到涼亭、木椅等設施供
村民休憩駐足,其材質採用木
製並不生硬,同時在座椅旁也
有可遮蔭的樹木,可看出其設
計頗具用心。 圖 3-38 德國農村道路兩旁之開放空間,
整體之植被覆蓋空間面積比例相當高

(3)透水性鋪面之運用

82
台灣一般道路往往不透水
層鋪面之比例相當高,因此減
少地表水之入滲,增加地表水
逕流,不僅影響水文體系之平
衡,亦造成農村道路排水困難。
因此道路透水性鋪面之運用越
高實有助於自然生態功能的維 圖 3-39 德國農村道路之建構,亦採保
留舊有道路之方式,提供給旅遊者遊
護。透水性舖面的型式包括多 憩所用,如圖片右側道路,鋪面採
透水性鋪面
孔性瀝青混凝土舖面(porous
asphalt)、無細 混凝土(No-
fines concrete) 、 連 鎖 磚
(open-celled stones) 及 礫
石舖面(gravel pave)等,使
雨水通過人工舖築多孔性舖面,
直接滲入 基,而具有使水
還原於地下之性能,並可減輕
圖 3-40 德國 Dambroich 社區道路之
地下排水道之負擔、延緩洪峰 透水性鋪面,可以看到綠草從中冒出,
且在路旁有略凹陷之排水系統,可同時
流量,且可減緩熱島效應,進 匯集人行道與車道的雨水
而達到生態效益。德國農村道
路多可見透水性鋪面的蹤跡,
諸如停車位之地面、人行專用
道甚至是使用頻率低的道路。
同時行經德國的農路也可發現,
應用透水性鋪面的比例很高,
圖 3-41 圖中為德國農村之農路,透水
不會有柏油鋪滿路面的情況。 鋪面可涵養水源供兩側植物吸收水分

(4)生態棲地連續性

83
農村道路之建構宜避免運
用過多的人為加工材料,以提
供生物的自然生存空間,同時
應尊重自然環境原有多樣性,
並創造豐富多樣性生態,營造
生物多樣性之多孔質生態棲地
環境,以利植生、昆蟲、鳥類、魚
類等生息空間。生態棲地乃是提
圖 3-42 圖中為道路旁鳥類棲息之木柱,
供許多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覓 德國農村道路旁之樹木有時可能只是剛
栽種的小樹,無法承受鳥之重量,因此
食場所,及若干特殊植物之分 配置木柱以供鳥類暫留
佈 地,對農村道路而言生態棲
地連續性越高,提供動植物生
態系統的連續性,對農村道路
的生態永續性越具正面意義。德
國農村道路旁之自然環境提供
生物自然生存空間,道路旁之
草溝同樣具備景觀功能;道路 圖 3-43 德國農村道路兩旁之植栽,為
生物棲地的一部份,同時有引導視覺與
兩旁之植栽,為生物棲地的一 涵養水源之功效
部份,同時有引導視覺與涵養
水源之功效。另外觀察到道路旁
的鳥類棲息木柱,是因道路周
邊的樹木均剛栽種,多為枝幹
較細的小樹,無法承受鳥之重
量,因此路旁配置木柱以供鳥
圖 3-44 圖中為德國道路實景,道路兩
類暫留。 旁的草溝不但是生物棲地,同時亦具景
觀功能

84
(二)農路及產業道路

1.運輸功能

當前的農業均朝向生產力
的提高,因此為了提升農業生
產力,目前農業的生產均已步
入機械化的時代,因此農路將
與一般道路有不一樣的交通型
態。故將農村道路以一般道路的
觀點來規劃將無助於農業生產
便利之需求,因此在建構農路
圖3-45 僅准予農業交通工具可以通行
時需考量路寬需符合農機具之 的道路標示(資料來源:劉健哲,
2006a)
長、寬,同時考量農業機械之行
車特性。在德國,農路設置僅准
予農業交通工具可以通行的道
路 標 示 ( Land-und
forstwirtsch. Verkehr
frei),表示此道路僅可允許
農業機具通行,汽機車皆不可 圖 3-46 德國農路實景,考量到路寬符
合農機具之長、寬,同時考量農業機械
通行,藉以維護農業生產區不 之行車特性
受到外來交通的衝 擊 ,同時可
使道路的層級區分清楚,使非
農用道路有其較高的服務水準,
農路則因為只服務農用機具,
故其鋪面就不全然皆為柏油路,
若農機具使用頻率較高,則僅
圖 3-47 德國之農路符合農機具運輸特
於車行軌道上鋪設硬鋪面,同 性,其鋪面亦相當自然化,僅於車行軌
時農民也不會有拓寬農路的念 道上鋪設硬鋪面

85
頭。

(2)生態功能

86
農村的農業生產區多位處
未開發或環境較敏感之地區,
道路之設置對於生態環境亦造
成一定程度的干擾,甚至破壞。
因此如何有效確保農路及其兩 圖3-48 圖中為農路旁的多孔隙石牆
旁之生態環境基本條件是一重
點。農路因此需提供生物棲息、
遷移及 躲 藏之空間,串連個別
生態系成為網狀系統。德國農路
旁即可見到上述的生態網狀系
統,以及提供生物棲息的多孔
圖3-49 圖中為農路旁的生態網狀系統
隙石牆。

(3)景觀功能

農路之景觀包括路旁植栽展
現動態景觀、線狀廊道景觀的塑
造等。農路上所看到的景觀,包
括田野、農地、傳統住宅;遠景
則可看到地勢起伏的情形等。德
圖 3-50 圖中為德國農路之景觀
國農路旁一望無際的景觀包括:
田野、農地、傳統住宅等,有時
隨著太陽光影的變化,可見陰
影灑落在田野之上,景緻幽美。
另外,農路旁也可看見線狀廊
道的景觀。
圖3-51 圖中為德國農路旁的線狀廊道

第三節 台灣農村道路之問題探討

87
本研究首先藉台灣與德國農村道路之現況比較、進一步分析農村
道路環境,進而檢視其兩者之建構理念,作為之後探討農村道路問
題之基礎。在此以具生產機能之農路、產業道路以及一般農村道路分
別進行比較。

一、台德農村道路之比較

(一)農路與產業道路現況之比較

上圖為德國農路現況,道路兩旁維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農路現況,道路
護工作執行良好,且有綠帶及植栽 兩旁可見 雜陳,同時路旁
之配置(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 無綠帶及植栽(照片來源:本研究
攝) 實地拍攝)

上圖為德國農路現況,道路入口處
設置標示牌,同時僅允許農業交通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農路現況,農路
工具通行(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 之入口處與該村之主要道路連接,
拍攝) 且農路使用無管制措施,不少非農
業用車經常行駛其間(照片來源:
本研究實地拍攝)

上圖為德國農路現況,因為農路僅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農路現況,農路
允許農業交通工具通行,故道路僅 之使用無管制措施,不少非農業用
在農業用車之車行軌道鋪設硬鋪面 車經常行駛其間,再加上路旁缺乏
可看出農路規劃設計與管制措施相 88 綠帶, 車之廢氣恐將污染路旁之
配合(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稻作(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二)一般道路現況之比較

1.道路之服務設施品質

上圖為德國農村連外道路現況,道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連外道路現況,
路只有來回各單線車道。
車道寬度過於寬敞,道路旁以栽種
在連外道路
旁闢有寬度較小的道路,可供村民
行道樹為主,綠美化工作仍有進步
遊憩之用,同時道路的綠化程度極
空間。另外一些商家及住宅座落於路
高(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旁,亦衍生出交通問題以及生活遭
受干擾的情況(照片來源:本研究
實地拍攝)

上圖為德國農村中主要道路現況,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內主要道路現況
道路區分出步道與車道,且道路呈 道路呈現筆直化的情形,且道路原
現彎曲的情形,左方步道亦與田間 先之規劃並無考慮村民步行的需要
農路相連,供村民漫步之用(照片 道路規劃以車行為主(照片來源:
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本研究實地拍攝)
上圖為德國農村社區道路現況,道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社區道路現況,
路區分出步道與車道,同時農村之 道路之規劃以車行為主,無規劃人
住宅、路燈及整體環境皆呈現和諧之 行步道,停車情況亦顯雜亂(照片
景(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2.停車位供給狀況

89
上圖為德國農村社區現況,路旁步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道路現況,道路
道與停車空間整合規劃,村民步行
無規劃人行步道與停車空間 (照片
時,不會受停放車輛之阻礙而無法
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通行(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上圖為德國農村之農舍,供停放農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農機具停放於路
機具之用,為農村舊屋新用之案例
旁之情形(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
(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拍攝)

3.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

上圖為德國農村人行道之現況,人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人行道之現況,
行道之鋪面平整、同時也相當順暢
人行道上可見汽車停放,將影響用
(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路人之權益(照片來源:本研究實
地拍攝)
4.道路之社會文化功能

90
上圖為德國農村道路旁之現況,可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道路現況,道路
見當地宗教信仰的相關設施
與農村社會、文化層面之結合較弱
(照片
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上圖為德國農村教堂之現況,進入
上圖為台灣聚興村主要之廟宇,入
教堂的入口為透水性鋪面,同時教
口處及內部廣場之鋪面主要皆為柏
堂周遭環境相當舒適,是村民平時
油,同時廟宇的景觀較不協調(照
主要活動聚集地點(照片來源:本
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研究實地拍攝)

5. 生態與景觀功能

上圖為聚興村廟宇周邊之道路現況
上圖為德國農村教堂入口道路鋪面
道路環境維護工作有待加強(照片
兼具生態與景觀功能(照片來源:
本研究實地拍攝) 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91
上圖為德國農村景觀,路旁景
上圖為聚興村少數的道路景觀,路旁
觀幽美(照片來源:本研究實
整潔的綠帶給予村民相當不錯的印象
地拍攝) (照片來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二、台灣農村道路之問題探討

經實地調查潭子鄉聚興村之農村道路現況後,發掘出台灣農村
道路普遍存在「質」的問題,可將發現之問題分為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生產層面

1.道路建構僅以農業生產為改善目的

農路為農業生產條件之一,而農路在各個不同的階段皆面
臨不同的問題,現階段為符合農業結構改善之目標,通常會將
農路拓寬;銜接鄉鎮村里或省縣道的主要幹線農路則加舖柏油
路面,對於提高道路品質、強化農村交通運輸系統及促進農產
品之運銷有顯著之成效,且亦間接助益了農業合作經營、共同
經營及委託經營之實施。農路逐漸成為農村交通網絡的重要運
輸要素。

本研究選取聚興村平地農田區之農路進行調查,其中潭興
路南北貫穿農田區。該區農路,水泥柏油路面隨處可見,雖可
有效降低塵土飛揚與改善雨天路面泥濘不堪的情形,強化農路
之運輸效率,惟柏油路面不僅無法達到透水性之功能,達到減
少地表逕流量及涵養水源之目標,且因柏油路面不易散熱,容
易導致夏天路面溫度過高,尤其在夏日對於下田工作的農民亦
是一種考驗。如此未考量農路之服務等級,及配合環境特性以
設計不同功能需求之鋪面樣式,不僅造成農路之透水性涵養水
源之功能盡失,缺乏綠意及農村景觀單調化的情形,甚且破壞
了農村生態及同時影響氣候環境。

92
另外,為了滿足農村產業運輸需求(包括農業與工業),
使得農路寬度加寬,農路等級全面提升。再加以諸多小型工廠
座落於潭興路兩側,不時可見卡車、汽機車馳騁於農路的景象。
另外,為節省農業管理工作與耕地面積最大化情形下,亦犧牲
農路兩側之緩衝綠帶及田野中的植栽。農路兩側缺乏緩衝綠帶,
農田間之作物恐將遭受污染,同時使得農村景觀相當不協調,
更遑論兼顧農村整體生態環境。

2.道路管理維護措施執行成效尚顯不足

聚興村農路之維護管理工作,是由台中縣政府交給潭子鄉
公所負責,使農路發揮其功能。實地查證結果顯示目前農路管
理維護之情形有待加強,部分農路旁常可見居民隨意堆放農具
與棄置垃圾的情形,惟除了部分農路兩旁有植栽綠化、環境較
乾淨整潔外,其餘多數農路旁欠缺植栽,甚為可惜,由於有些
農民認為路旁之綠美化,會影響農作物生長或造成路寬縮減,
以致部份綠美化工作進行的不順利;同時村民參與農路之維護
管理工作未能落實,使村民參與不足,且受植栽綠美化觀念宣
導不夠之結果,導致植栽綠美化以維護農村風貌之觀念缺乏,
應加以檢討及改善。

另一方面,在聚興村農業生產區,普遍可觀察到非農業用
車行駛於農路或產業道路中,顯示道路管理措施之不足。為保
護農業生產地的環境,應健全農村道路使用管理措施,減低非
農業用車使用農業生產地的道路。近期,不少接駁車為縮短行
車時程、方便遊客,常行駛產業道路或農路,多數道路路面雖
尚堪平整,但仍不適合非農用車的使用,且多數路段無護欄;
在中央、地方推廣觀光後,卻毫無針對道路進行規劃與管理,
不僅可能造成民眾生命財產之損失外、同時亦可能造成道路不
堪負荷而損壞。因此強化對道路與車輛之管理,不僅可提昇行
車安全與品質,同時也可使不同服務層級的道路皆符合其服務

93
水準,更兼具保障糧食安全之功效。

(二)生活層面

道路建設之目的,乃是因應人類「行」的需求,提供通暢、安
全及舒適交通服務;所以相關制度規定,均應以用路人之方便
為前題,而設計規劃與施工方法,須因地制宜,避免造成地域
風貌與景觀生態的破壞,以及確保居民的安全;因此,不能將
都市計畫的規劃方法,直接搬到農村建設來用,農村道路宜稍
有些彎曲,並且不宜太過寬敞,以約束行車者通過此地時能夠
減緩速度。而連外道路設計理念,仍是讓用路人行駛道路能夠迅
速、舒適且安全的通過;因此近年來為提供便利交通服務,連外
道路不斷的開闢,但其通過的土地多為農地,因此涉及農地的
變更,但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衍生了許多的利益糾葛,並
使農業成了犧牲者。

另一方面,目前農村社區更新的計畫實行不夠徹底,無法
滿足村民的種種要求,如:巷道過於狹小,使社區內之居民利
用農地興建農舍辦法移居到聯外道路的兩旁,造成原來農村社
區日漸凋敝,閒置的房舍無人照料,這些問題也出現在聚興村。
以下試就農村在生活層面的道路進行探討。

1.農村之連外道路

(1)連外道路兩旁商店林立

在實地調查聚興村的連外道路後發現,在連外道路兩旁商
家林立,可能因為地租與地價較一般商業區便宜,造成若干商
家移到道路兩旁。道路周邊攤販與違規停車問題嚴重,同時騎
樓常遭汽車與攤販佔用、欠缺管理,不僅造成空間品質不佳,
同時嚴重影響道路服務水準。

(2)道路兩旁建築物雜亂無章

94
如前述,因連外道路兩旁商店林立,因此,建築物的型式
雜亂無章,招牌大小型式紊亂,且營建管理的執行又不夠徹底
及法令的不夠周嚴,致使連外道路兩旁不像商業區也不像住宅
區,生活空間機能極差,更遑論有景觀可言。

2.農村社區道路

因目前農村社區更新計畫實行不夠徹底,聚興村有些社
區道路無法滿足村民的要求,如:巷道過於狹小、公共設施不
足等。可能造成部分社區內之居民在農地興建農舍或移居到連
外道路的兩旁,造成閒置的房舍無人照料。另一方面,也有社
區道路之建構方式與都市類似,道路兩旁住宅以二或三層樓鋼
筋水泥結構為主,常見鐵皮搭蓋的違建;雖偶有傳統磚造平房,
但亦缺少植栽綠美化。

另外,一般社區道路原本是以提供行人進出及行走的空間
為主,然而就聚興村之社區道路而言,當初規劃並未考量道路
橫斷面佈設之內容、及空間的設計。除了供給車輛行走之車道外,
其他綠化植栽、擺設公共設施所需之空間、停車空間及行人設施
等,皆未加妥善規劃,導致駕駛人任意停車,佔據了行人與車
輛之行走空間。

由於社區道路之劃設經常是在鄉街計畫階段進行,以街廓
大小及基地深度平均劃設,造成農村社區道路大多以格子狀分
層劃設,聚興村的社區道路系統也是如此。這種方式可能會造
成社區道路直接與幹道系統連接,不僅使幹道功能降低,而且
造成進出社區道路之困難,引發交通安全的顧慮;同時亦將使
社區道路的交通負荷加重,以致社區的寧靜受到嚴重干擾。因
此,如何定位與簡化社區道路之功能,似乎是重要的發展課題。
至於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因為道路的劃設一般並未依據完
整的交通分析來劃設,即缺乏整體農村路網規劃,造成道路功
能混淆不清,可謂農村道路之等級全面提升。
95
(三)生態層面

根據對於道路生態領域的相關研究,將道路建設對環境的
影響分為兩部份註3-3:

1. 道路對路側植生帶及動物的影響:首先對植生的影響,
包括除草所造成物種滅絕及棲地多樣性的減少、外來種的入侵,
導致原生植群衰減、路面的污染對路邊植物群落生長的影響等。
另外,道路的阻隔,造成動物橫越馬路時之困難與傷亡。

2.道路及車輛對生態族群的影響:道路的寬度、車速與流
量所形成的障礙,除了造成動物穿越道路時的車禍意外死亡之
外,尚包括車輛大燈及擋風玻璃上面,因撲火效應而傷亡之昆
蟲族群。車輛噪音的干擾與污染排放同樣造成棲地的干擾。道路
對動、植物棲地之切割,也會造成生態的阻隔效應與棲地碎裂,
導致族群數量減少或消失,對於移動能力較低之兩棲類之衝擊
影響尤其更大。

Pauwels 及 Gulinck 指出,道路及其邊緣是生態基礎建


設很重要的元素,足以影響景觀生態之型態,而農村道路系統
亦決定了未來農業及休閒的發展,及和農業景觀及自然保存之
可能性註3-4。另一方面,由於都市發展的過程與結果,導致地方
政府之規畫專業者套用都市地區之交通規畫方法,甚至普遍性
地僅因道路使用者之運輸需求而造路。因此村民的農業運輸需求,
或多或少左右了鄉鎮公所之民意代表,同時間接影響地方政府
的政策執行方向,專業素養、專業人員之培訓等,逐漸地不受地
方政府單位重視,另一方面可能欠缺內部的整合能力,以致於
工程委外設計時無法全面掌控品質與層次,導致農村道路等級


3-3 : Forman, R. T. T. ( 1998 ) “ Road ecology: A solution for the giant embracing”Journal of
Landscape Ecology, vol 13, Piii-V.

3-4 :Pauwels, F. & Gulinck, H.(1999)“Changing minor rural road networks
in relation to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and farming practices in West Europe”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vol. 77, pp95-99.

96
模糊不清,陷入生態環境成本增加的困境。

農村道路扮演著維繫農業產銷活動的重要角色,因此農業
的活動型態,往往影響著農村道路之建構與使用,不同的農業
運輸需求,得使用不同的運輸設施,勢必產生不同的交通型態。
農業運輸通常包括了肥料、穀物、農產品之產銷運輸等,由於需
使用更大或更重之機具與運輸車輛,導致傳統未舖砌道路太過
狹窄與不足以承載如此大型之機具與運輸重量,這將造成這些
道路被棄置或者被修改為適應現代農業運輸所需的型式,因此,
許多未舖砌之農路,將被更寬之混凝土或柏油路面所取代。聚興
村平地農田區的農路也因為運輸的需求,農路變的又寬又生硬。

聚興村的平地農田區,農路旁綠草叢生與樹木之生長不常
看見,同時的道路邊緣的綠帶也整合到農業用地之中,使道路
兩旁呈現光禿禿的景象,柏油填滿了整個路面。望眼而去,看見
的是排成一列的電線杆或路燈。在農業景觀中,道路邊緣之綠地
可以成為動、植物重要的庇護所,聚興村多數道路邊緣喪失了其
原有之生態功能,亦使得農業景觀格局的自然內涵變得更為貧
乏。

食物之生產已不再是農業唯一的重要功能,經濟發展的結
果使得人們生活品質提昇,因此人們有更多的休閒時間,而今,
自然的農村環境亦提供這樣的休閒功能,並且日益受到大眾之
歡迎,所以,農村道路則必須額外再提供這些族群來使用,但
聚興村的道路卻不見對人行與自行車道的重視,重視的是擁有
汽機車的族群,使得農村車流增加、車速加快,造成有違慢步調
之農村交通行為,而增加的車輛與農業交通,其噪音、震動、碰
撞及空氣污染便直接威脅到道路邊緣的自然品質。因此,自然保
育、健康乾淨之農業環境已被認為是現代農村中的重要功能,因
此在未來的農村規劃工作中,這些功能都是必須被加以考慮的。
97
第四章 農村永續發展道路規劃之策略
第一節 兼具永續理念的農村道路發展策略

由潭子鄉聚興村的農村道路現況中,可看出該村農村道路均具
備運輸功能,此與一般農村地區為提高可及性與經濟發展的趨勢相
近。就生產面而言,在現今農業機械化與農業運輸之需求下,使得農
路、產業道路等道路等級較低之道路,成為農村交通網絡的重要輸送
要素。促使水泥柏油路面瞬間遍及農村,農路寬度加寬,形成農路的
服務水準躍升的現象,因此常會有卡車、汽機車馳騁於農路的情形發
生,但卻少見對於農路在生態面之維護措施。另外,為節省農業管理
工作與在集約農業的情形下,不但田間灌溉水路水泥化,農路兩側
之緩衝綠帶也併入田野中。鑑於實證地區之農村道路較著重於運輸機
能,因此本研究將站在永續觀點的立場,進一步提出解決農村道路
問題的對策,並加入國外道路建設較具生態性的作法,以彌補台灣
農村道路在運輸功能外的缺失。本研究所提出之對策可分為三方面進
行探討。

一、生活層面

台灣由於人口的成長及都市化的結果,各地皆出現高密度的發
展型態,此現象同樣蔓延至農村。同時加上車輛持有率上升、經濟活
動蓬勃發展,已使得各處皆出現交通擁擠、停車混亂、人車爭道、道路
空間混雜的現象,以致於各人口集居區的生活品質急速下降,農村
也同樣面臨以上問題。

另一方面,交通系統發展的目標在於追求一個美好的生活空間。
交通系統的發展不僅在碰到問題再來解決問題,而是更積極地不斷
以追求維護人性尊嚴註4-1 作為目標,以此目標建構之道路是人性化的,

4-1 :就德國聯邦空間秩序法(Raumordnungsgesetz,簡稱 ROG)之規定,德國國土規劃之目標

98
例如:減輕道路交通設施造成用路人身心的壓力、降低交通擁擠及減
少人車爭道與減輕環境破壞等。

以下就農村生活層面,提出道路空間重新設計的作法,達成兼
顧交通功能、交通安全及環境淨化與景觀美化的目標,以供政府相關
單位在建構農村道路時作為可行的參考方案之一。

(一)建構人性化道路之具體策略註4-2

在人性化道路系統的具體作法方面,主要有三個基本的觀
念性策略:

1.將道路空間重新優先分配給行人、腳踏車、村民活動、道路空間
設計與綠化設計等。

2.減少汽車、機車交通,增加用路人選擇徒步、搭乘公車或使用腳
踏車的用路方式。

3.道路重新規劃用以保護用路人安全的措施。

按上述基本的觀念性策略,可進一步研擬具體措施;各項
具體措施可以區分成三大類(然而此種措施欲實際執行成功的
前提,必須與當地民眾取得完全的溝通,否則全面使用「工程」
與「管理」的手段很容易被迫半途而廢或造成資源浪費),如下。

1.道路空間設計及降速設施。

2.促進使用大眾運輸、腳踏車或徒步。

3.進行汽車管理措施。

乃在使全德地區之空間結構「應能保障給予居民,並且使之能繼續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及工作環
境。」而其終極目標即是確保提供一個符合公眾利益且合乎人性尊嚴的生活環境 。

4-2 : 參見許添本(1994),「人性化交通系統的發展理念」,交通安全月刊,第 282 期,頁 30~35。

99
接上述三大分類,可進一步將各項措施歸類出五項基本作
法:

1.農村路網結構的調整

農村在進行道路建設之前,首先應對農村區位及其與鄰近
人口集居區之間的關係加以確認,以了解本區之區外與區內交
通特性。之後再按此項了解作為區分農村路網結構功能層次的
基礎,使不同地域之道路層次有所區別。

另外,由於農村道路發展結果很容易形成主要幹道穿越農
村、聚落區域或購物區而形成人車爭道,甚至停放車輛、行駛車
輛競爭道路空間等混亂現象,這也是目前農村格子狀道路遍布
農村可能帶來的後果。其處理之方式可由調整路網結構著手,
這也是促進道路系統邁向人性化的第一步。以德國 卡 斯魯城
(Karlsruhe)之路網結構為例,由該城外圍之高速公路系統
到其中心之行人徒步區,共有各層道路分類逐步縮減,如圖
4-1 所示。

圖4-1 德國卡斯魯城(Karlsruhe)路網層次化結構
資料來源:許添本(1994),「人性化交通系統的發展理念」,交通安全月刊,

100
第 282 期,頁 33。

路網結構調整的實際作法是以主要或次要幹道為外圍界限
將其他次要幹道或地方道路加以層次化,其目的在盡量排除通
過性交通,同時明確區分不同層級之道路,使各層級的道路發
揮不同等級該有的功能,並使道路層級不再模糊混淆。以圖 4-2
德國北萊茵-威斯特發利亞邦的 HENNEF 小鎮為例,聯邦八號
道路過去為該區域之主要交通幹道,並貫穿小鎮的市中心,由
於車道寬又直,導致車流量過大且車速過快,通過型及地方性
交通雜混。為了解決此一問題,經過將整個路網重新規劃調整,
同時另闢建一條繞過 HENNEF 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 560 號),
以紓解聯邦八號道路的車流量,同時將聯邦八號道路路寬予以
縮減,並藉由公共設施的配置、不同鋪面的轉換、搭配植栽綠化
並使道路稍微彎曲,藉以降低來往車輛的車速及阻隔車輛所產
生的噪音,可看出此區中心部分交通量負荷顯著降低,生活品
質亦隨之增加。上述作法即為以下將討論的道路空間重新設計。

101
圖4-2 HENNEF路網重新規劃調整示意圖
資料來源:德國北萊茵-威斯特發利亞邦Siegburg鄉村發展分局提供

2.農村道路空間重新設計

農村道路空間問題包括:未能將人、車分流,且道路空間
安全設計概念不足,將造成行人及騎腳踏車的安全威脅,此種
交通環境無法鼓勵村民多走路及多騎腳踏車,同時行人空間缺
乏,人行道大多被機車及其它設施佔用,也因為缺乏人行道,
行人走起路來有四面楚歌的感覺;且公車夾雜行駛其中,以致
形成一個較為混亂與污染的交通環境;道路交叉口一般不夠醒
目,影響車流及行人安全。

另一方面,目前台灣多數農村的土地使用型態是一種混合
的型式,例如很多小型商店、雜貨店就在農村聚落當中,同時
由於村民多喜歡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因此有許多社會經濟活
動不一定要依賴汽機車,一般只要走路皆可購買到民生必需品。
但矛盾的是,基於農村道路空間的問題,加上道路空間設計不
良,亦使得村民選擇步行的機會降低。

102
經由農村路網結構調整之後,交通負荷降低之路段可縮小
車道空間,進而增加綠化空間及行人空間。並將人行道與腳踏
車道與道路空間整合設計,或使用縮減車道寬、降低車速等措
施,以確保行人之安全,如圖 4-3 與圖 4-4。

圖4-3 交通負荷降低之路段縮小
圖4-4 圖中道路坡度隨地勢彎曲
車道空間、增加綠化空間及行人
起伏,藉以降低車速(資料來源:
空間(資料來源:本研究實地拍
本研究實地拍攝)
攝)
圖4-5 圖中為農村道路空間混合使 圖4-6 圖為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整合
用的情形 , 道路兩側可供行走與停 情形 , 路面平整且空間相當順暢,
車,且因道路負荷較低,主要路面 同時也有專用的號誌(資料來源:
採透水性鋪面(資料來源:本研究 本研究實地拍攝)
實地拍攝)

圖4-7 圖中為農村道路空間示意圖,包含人、車分流的設計。左半部農田邊
緣有綠帶緩衝;右半部的住宅則有庭院作為過渡地帶( 資料來源:本研
究繪製)

103
道路空間設計之具體作法包括:調整道路空間及交通號誌
提高大眾運輸之優先權;配合交叉口改造,同時調整交叉口空
間(涉及路口或路段的減速措施);將地方性道路調整為囊底
路,並將路邊設施使用一些軟性隔離方式,提高道路空間之混
合使用(如圖 4-5 與圖 4-6);路中設置一些高凸路面或槽化
島等降速措施以確保村民安全及美化景觀;道路空間之調整仍
應確保消防車及救護車之通過順暢;腳踏車、行人專用道與大
眾運輸路線應該設法構成一個路網,並與村民活動中心或購物
區聯結。

3.入口及路段降速措施

在劃定農村某一區域進行交通空間人性化處理時,對於由
主次要幹道轉入此區之車輛將給予實質設施及感官上足夠的資
訊,以提醒其已進到一個人性化交通空間。此時之車輛應減速
慢行,並且隨時注意行人。然而由於駕駛員具備設法利用道路
空間快速前進的本性,因此只作駕駛速限提示無法發揮實際作
用,故而須以在入口處及路段處之各項道路設施,促使車速不
得不降低。

此項措施之其體作法包括;利用 「感官視覺」的軟性作法
及「行駛動態」之強迫減速設施的硬性作法,促使車輛減速。作
法有縮減路寬配上高凸路面,或於路段中設置交錯花圃或槽化
島(如圖 4-8 與圖 4-9),或將路邊劃設成停車位以減低車道寬
度。且可配合縮減入口、變化路型、彩色鋪面等(如圖 4-10 與圖
4-11),增加設施以提醒駕駛人在進入此區時提高警覺,同時
加強標誌、增加樹木、速限設施等;審慎選擇降速設施,確保簡
單明瞭,避免令人有刁難駕駛員的感覺。

圖4-8 圖中可看出以道路中 圖4-9 圖中中央為道路的花


的綠籬來造成道路的彎曲, 104 叢,同時提醒駕駛人減速慢
而達到減速的目的(資料來 行(資料來源:韓選棠,
源:韓選棠,2000) 2000)
圖4-10 圖中為道路縮減入口、 圖4-11 圖中道路透過感官視覺及
變化路型的情形(資料來源: 路型彎曲的設計,避免車輛行經農
本研究實地拍攝) 村聚落時帶來負面影響 (資料來
源:本研究實地拍攝)
4.停車空間的處理

一般農村聚落道路狹窄,無規劃出停車空間,路邊停車會
形成障礙並有害景觀;停車空間多為柏油或水泥鋪面,因此停
車問題也是農村道路在建構時須化解的困擾之一。在農村社區
道路禁止停車一般是行不通的,然而,按農村社區道路交通量
較少的特性,可以在較少交通負荷量及車輛速度較低的情形整
合劃設停車空間。而此項設計的相關內容可參見圖 4-12。

105
圖4-12 道路 空間重新整
合停車設計 (事前與事
後)
資料來源: 許添本
(1994),
「人性化交通系統的發展理念」,交通安全月刊,第282期,頁34。

此項措施之具體作法除了掌握路邊停車空間設計之精緻化
作業特點外(如圖 4-13 所示),應注意下列事項:停車空間的
劃設勿過於極限,以免造成違規、混亂,及駕駛人停車的困難;
可就不同之地段訂定停車收費措施;停車狀況應就其短時、長
時、裝卸貨等加以區分;停車空間不足者,應輔以良好的大眾
運輸設施;以農村多餘空地規劃出停車空間,路邊停車空間原
則上應能兼顧提供農家曬穀空間的需求;公共設施內附設停車
場(含機車、自行車之需要),可以採用植草磚來鋪設出,減少
使用硬體鋪面,如圖 4-14。

圖4-13 圖中為路邊停車空間示意圖,停車位之間可以植物帶間隔,若再搭
配曲線形 線的方式,停放之車輛將變得更不顯眼

106
圖4-14 圖中為路邊停車位的鋪面設計,採用透水性之鋪面,有利涵養地下
水源,同時也使停車位呈現綠意 然之景象

5.大眾運輸之相關措施

農村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可配合公車運輸系統,及汽車
轉車措施之調整,即構成一個完整的大眾運輸體系。為了創造
一個人性化的交通系統,除了就公車車輛本身應如同目前國外
已有的方便乘客之設施外,並且應將公車路線、公車站位及乘
客人行設施等加以整體檢討。其具體之作法包括;整體檢討通
過農村之大眾運輸路線及可能提高服務品質的方式;為避免前
述降速措施對公車帶來不利影響,可調整公車路線;主要幹道
可加設公車專用道,使用公車優先號誌;交叉口處應注意公車
轉彎所須之視距與半徑;道路之寬度應計及公車及公車站所須
之空間;全面改善乘客需要的人行系統與接駁系統。

二、生產層面

農村及農業建設應配合當前之農業政策,結合生產、生活及生態
「三生一體」的規劃理念,除了促進農業發展及確保農民的生計外,
同時亦應兼顧農村整體生活品質之提升及自然環境保育與景觀維護
等層面之要求。因此,未來的農村建設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之餘,亦
應充分結合農村週邊之自然環境及人文景觀資源,規劃建設成符合
人性化、機能化及自然化之基礎建設,以創造農村的特色,提昇農村
的休憩價值,亦可提升農村整體之生活環境品質。有關農村道路在生
產層面的規劃理念試述如下註4-3,並以農路為例:


4-3 : 參見劉健哲 (2006),「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之問題與對策」,鄉村發展,第 7 期,
頁 2~16。

107
(一)農路更新改善工程應「因地制宜」,並兼顧三生範疇之規
劃理念

1.農路之規劃設計

(1)農路之寬度及型式規劃須配合農村之自然環境及人
文景觀條件,考量更多元化之需求,例如農機具進出之便利性、
農產品運輸之實用性、與週邊道路之連貫性及週邊環境契合之
自然性等特性,甚至農路之系統規劃除車道外,考量地區之特
點,亦可配合自行車道及步道之規劃,以符合實際需求及避免
破壞農村之自然景觀,並藉以建構農村休閒遊憩之基礎,使農
路之規劃設計不僅考量農業生產層面之功能而已,亦兼顧農村
生活品質改善、自然環境維護及遊憩休閒發展等層面之需求。

(2)農路之舖面應配合農業生產機能、頻率及服務等級
之不同,而採取「因地制宜」之規劃方式,例如風勢較為強勁之
地區應避免選用碎石級配之舖面,以減少塵土飛揚;坡度較陡
之農路則可舖設如植草磚之透水性舖面,以避免雨水沖刷路面
及流失,同時亦可增加雨水滲透及涵養之功能;坡度較緩之農
路舖面則可考量其使用機能性而給予不同之舖面設計方式,如
於提供農機具行走之主要農路及田間農路的軌道上舖設硬舖面
外,其餘則可採用較具生態性之舖面,以兼顧農路使用性及自
然性之需要。

(3)考量農路規劃設計之路線是否可能影響獨特動植物
之棲息地,若然則應考量變更路線或提出降低衝擊之替代方案。
工程施工時亦應儘可能避免破壞原有之植生林帶,如非不得已
則亦應採取綠美化措施加以補償,且綠美化植栽亦應選用兼具
本土原生種及適應當地環境氣候與具鄉土特色之植栽種類,並
藉以塑造「生態廊道」提供生物遷移及隱蔽的多樣化環境,以避
免硬體建設破壞農村生態環境及農村整體風貌。

108
圖4-15 建構農路系統,依據地形地 圖4-16 農路評估結果因使用頻率較高
貌蜿蜒起伏,並考量周圍環境元素, 故舖設柏油路面,但道路二側仍予以綠
兼顧實用性、生態性及景觀性(資料來 化(資料來源:同圖4-15)
源:劉健哲,2006b)

圖4-17 農路除主要軌道採硬 圖4-18 農路舖面隨坡度不


鋪面以利運輸外,其餘均舖設 同,採用不同樣式之透水性
自然舖面,兼顧美觀及生態效 舖面,以減少地表沖刷、雨水流
益(資料來源:同圖4-15) 失以及增加舖面之透水性(資
料來源:同圖4-15)

2.規劃設計應有替代方案,並且應能廣泛且積極與村民討論,鼓
舞村民提出有助於農路改善之意見

以「早期農地重劃區農水路之更新改善計畫」為例,其工程
規劃不僅考量硬體設施,亦須顧及農村自然、生態與景觀風貌
的維護,以提高計畫辦理之成效。此外,規劃單位亦須擺脫於
傳統工程設計之匡架,研擬兼顧自然生態與環境景觀之替代方
案,利用「透視圖」

「模型」或「視覺模擬」等方式,提供給村 民

109
參考,並詳述每一方案之優缺點,藉以直接的、廣泛且充分而
積極的與村民討論,進而激發村民提出有助於農路更新改善之
修正意見,使農路之更新改善計畫更能兼顧農村自然生態與景
觀維護之要求。

(二)落實村民參與農路之管理維護,加強村民教育宣導之工

農路之維護管理除了應依具農路管理維護要點之規定外,
應組成養護委員會,由地方政府確實負責督導管理維護工作外,
亦宜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當地農民執行管理維護之工作。如此不
僅可以落實「村民參與」之機制,讓農民實際參與管理維護之工
作,有其愛鄉愛土之情懷,對於農民所得之提昇亦有直接助益。
例如:稻田旁農路之草原地及植栽路樹可由農民來維護及照料,
由政府採取直接所得給付(direct income payment)之政
策補助農民,給付維護津貼,此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所得,並且
對於農村景觀亦有良好正面之效果,農民於從事生產活動之餘
來維護管理其週邊之農路設施及自然環境景觀,亦可建立農民
愛鄉之情感。

因此,地方政府宜加強宣導及教育農民自發性參與農路及
其週邊自然環境之維護管理工作,同時使農民主動配合生態工
法之施工營造,一方面可使農民了解農村綠美化及自然環境維
護之重要性,增加農民參與計畫執行的機會,減少農民因不了
解植栽美化功能及生態保育意義而破壞植栽與反對生態工法之
推行;另一方面亦可減少地方政府之人力負擔,並有效提升農
路設施及自然景觀維護之成果。

110
三、生態層面

今日道路建設其最終目的是,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
極價值中尋求共識,是台灣當前公共建設推動的主要課題,有鑑於
此政府在公共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政策上,亦提出了「綠營建方案」及
相關指標的政策工具。為求道路建設與環境之共生,其對策主要考量
著眼於註4-4:

① 開發行為如何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② 如何彌補因開發造成之環境衝擊。

③ 干擾破壞之自然環境如何復育。

④ 復育及開創之自然環境如何與原生環境融合。

在原有生態系統良好的狀態下, 道路施作應思考如何減少對生
態系統的破壞,其中包括:

(一)生態補償原則

道路具阻隔及棲地碎裂化的效應:道路對動、植物棲地之切

4-4 :參見邱銘源(2002),「國道建設應用生態工法準則之研究」,台大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111
割, 造成生態的阻隔效應(barrier effect)及棲地的碎裂,
若無相關迴避及補償對策將使周遭生物族群數量降低甚或消失,
尤其對於移動能力較低之兩棲類之衝擊影響較大註4-5。

為了避免生物棲地的阻絕而影響生物生存, 在先進國家分
別提出幾項原則,如德國與荷蘭在 1993 年提出「生態補償原則」
(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inciple ) , 以 迴 避
(avoid),減緩(minimize)、補償(compensate)避免
人為開發造成的生態衝擊 註 4-6 。另有學者則將之演譯為迴避
( vermeidung ) 、 補 償 ( ausgleichung ) 、 代 替
(ersatz),如圖 4-20 所示註4-7;亦有增加連結的觀點,形成
迴避、減緩、連結與補償四項原則註4-8。迴避對生態系來說當然是
最佳的狀態,但在諸多因子考慮之下選用其他原則,同樣是彌
補道路建設對生態衝擊的一種方式,對於生態系遭受影響的復
原或補償就很重要。


4-5 : Forman, R. T. T. , ( 1998 ) ,“Road ecology: A solution for the giant embracing”Journal of
Landscape Ecology, vol .13, pp. 86-92.

4-6 :轉引自徐耀賜(2005),「山區道路景觀改善運用生態工法準則之研究-以台十四甲線霧
社至合歡山莊段為例」,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碩士論文。

4-7 :參見櫻井善雄,(1994),「續·水邊の環境學」,新日本出版社。

4-8 :龜山章(1992),「道路整備生態系保全手法」,自然環境復原技術,頁 60~66。

112
圖4-19 生態道路規劃之原則
資料來源:櫻井善雄,(1994),「續·水邊の環境學」,新日本出版社

(二)動物穿越路徑設計

道路對動物的傷害(依據相關研究推估),美國過去三十
年因道路建設及交通事故傷亡之動物數量,遠超出人類的獵捕
數量,若計入車輛大燈及擋風玻璃上,因撲火效應而傷亡之昆
蟲族群,更是難以計算;在台灣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
統計,七年來在轄區路邊發現之動物屍體案例已超出九千筆,
經檢討造成道路動物事故之主因為道路的寬度、車速及流量註4-9。
因此為防止道路對動物的衝擊,有以下作法。

過去箱型地下道原來是作為道路的水路、小道相交處的通道
設施,無意中常被狐狸、野兔等野生哺乳動物利用作為移動路徑,
因此在日後的生態道路設計中,也常在適當之處,廣設箱型地
下道作為野生動物移動路徑。有時在既有箱型地下道上的溝渠上
加蓋,並加種誘導植栽,以利通道接近動物的移動環境,並減
少其被分斷的障礙。另外橫跨道路的生態橋樑也必須有利動物的
移動,其尺度依動物的大小而有增減,兩側的護欄應以封閉的
壁面結構為之,並且覆以植栽,目的是在使動物看不見來往的
車輛,防止動物移動時的不安,橋樑路面則覆蓋自然泥土,兩
側盡量擴大,兩端同樣地配置引導植栽,以誘導動物順利通行,
視情況設置防護柵欄,以防動物侵入道路內註4-10。


4-9 :同註 4-8。

4-10 :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

113
圖4-20 穿過生態敏感區的道路盡量採隧道或高架構造橋形式
資料來源: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

圖4-21 圖片為興建中的生態橋 圖4-22 圖片中可看出生態橋


實景(資料來源:本研究實 邊緣呈現弧形,造成橋 兩端
地拍攝) 的擴大,日後將配置引導植栽,
以誘導動物通行(資料來源:
本研究實地拍攝)

(三)道路緩衝帶的留設

在荷蘭有 60%靠近道路繁殖的鳥類族群,密度遠低於林
地及草原之族群密度,其中主要之原因為車輛噪音的干擾 註4-


4-11 :同註 4-4。

114
11;另外使用道路亦會造成污染的排放及車輛燈光的干擾等
問題。其中以化學污染源的沉澱與堆積(道路的化學污染,除
了路面油污隨逕流排放外,尚包括汽車廢氣的污染及輪胎碎屑
的 污 染 , 相 關 污 染 源容 易造 成鄰 近地 區重 金屬 的沈 積 註 4-
12),對生物影響較顯著,若透過食物鏈的傳遞造成之衝擊
頗為深遠。

而影響道路化學污染源堆積之主要因子,包括道路的幾何
線形、縱坡、長度、寬度及維護管理方式;次要之因素尚有土壤
的成分、植生覆蓋、鋪面材料、排水廊道佈設等因素。但透過有效
的緩衝林帶(就一般大型的動物而言,若道路之緩衝帶低於
200 公尺,則族群之密度將逐漸下降),同時配合車道速限
的管制,部分敏感路段甚至規範其噪音值,並輔以道路照明設
計,不使道路的燈光外洩於道路四周,將有效降低使用道路造
成周遭環境的危害。

第二節 建構台灣農村道路之其他措施

農村道路之建構,屬於農村永續發展與規劃建設之工作,有其
整體性、綜合性與長久性,它需要一段縝密的思考與研討過程,村民
與專家的合作與參與,以及妥善週延的規劃,需經由審慎的研討與
週延的規劃後才能進一步採取必要措施逐步完成建設工作,達成農
村永續發展之目標。

農村規劃是指引農村發展、改善農村問題的具體方法,農村規劃
建設涵蓋範圍甚廣。另外,在規劃項目上包括農業規劃、農地重劃、營
建計畫、社區更新、及景觀規劃,此五者亦為農村發展規劃之手段。廣
泛的農村規劃項目主要有營建計劃;景觀規劃;農地重劃;農業規
劃;農村更新等註4-17。農村道路規劃如何促進農村發展,這也就必須


4-12 :轉引自徐耀賜(2005),「山區道路景觀改善運用生態工法準則之研究-以台十四甲線霧
社至合歡山莊段為例」,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碩士論文。

4-17 :有關農村規劃手段之意義,參閱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
學用書 03, 英文化公司,頁 307~321。

115
藉農村規劃建設的手段。各種規劃雖是獨立的項目,但通常都必須相
互配合而進行,營建計畫、農村更新與農地重劃為改善村民工作與生
活條件的重要措施,並且為維護農村傳統風貌的重要手段,農地重
劃與農業規劃則為改善農業生產環境,謀求農業發展的重要策略;
至於農地重劃與景觀規劃則有助於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之維護,為
自然保育與景觀維護的重要規劃。然而,建設農村道路為達農村發展
則必須採用上述手段,分述如下註4-18:

(一)營建管理

在德國,營建計畫係由土地利用計畫發展而來,鄉鎮市公
所於土地利用計畫定案且具法律效力後,便著手據以擬定營建
計畫。營建計畫不似土地利用計畫只描述及規定一般性的營建類
別、限制及其他土地利用之可能性,而是具體且確定地對營建類
別、限制及其他土地使用之特別規定,進而形成一種具法律地位
的法令與章程,對居民有約束性,避免居民任意興建有破壞農
村整體風貌的住宅與建築物,這對維護農村道路的風貌與外觀
是重要的一環。

德國營建管理對於建築用地及建築種類的管制十分嚴密,
除了依照建蔽率、容積率等一般建築技術之規定外,亦從景觀、
地區外貌、環境保護、水文、氣象(空氣流通)、人口密度以及公共
設施(防火、水電供應、停車場、都市容受力)等方面來限制建築物
之樓層與高度,色彩與外觀以及屋頂的斜度。同時嚴格考量各項
公共及私人設施之配置,使居住農村之居民能擁有綠意盎然、整
潔乾淨且免受交通紊亂之苦的生活環境。由於農村道路普遍存在
著「質」的問題,其品質不佳除了來自於農村聚落長期任其自然
演變造成農村社區老舊、擁擠外,現今台灣農村道路缺乏一套全
面性的營建管理亦是造成當前農村景觀紊亂、生活條件不佳原因


4-18 :同註 4-17。

116
之一。農村道路規劃藉由營建管理計畫可使農村之公私設施配置
得宜,並藉由景觀與地方風貌之維護以確保村民的生活品質。
「因此,透過營建管理使農村道路的外觀不會雜亂無章,在德國
不會有商店及農舍混居於聯外道路兩旁的問題」註4-19。

圖 4-23 為德國在農村之營建計畫中之一例,圖中可詳細
看出營建計畫中建築用地、主要道路與農村住宅區道路之規劃以
及公共設施之配置情形,包含停車場、遊憩場與幼稚園等公共設
施,同時也融入綠景規劃;於住宅之四周開闢綠地,植栽許多
樹木,並限制樓房層數(羅馬數字 IV 表示樓房層數限制為 4 樓)
註4-20
,避免農村中存在過高樓層,以維護整體農村景觀與地方
風貌,確保村民之居住品質。


4-19 :參閱劉健哲、林春良、翁志成(2003),「由農村規劃之觀點探討我國農地利用的現況與
發展方向」,鄉村發展,第 4 期。

4-20 :由於該鄉村區較靠近都市,故限制樓層較高,但一般鄉村區並不常見高樓層建築物,
本例僅是舉例說明營建計畫的實際作法。

117
圖4-23 營建計畫圖例
資料來源:劉健哲譯,史特斯勒G.Strößner(1991)述「德國巴伐利亞
邦之農地重劃鄉村更新與鄉村發展」 。

(二)景觀規劃:

景觀規劃乃是配合生態環境維護之要求與遊憩休閒之需要
來進行之規劃。農村道路亦屬農村景觀的主體之一,農村道路規
劃也須透過景觀規劃的手段,使道路能融入農村環境。

景觀規劃必須與土地利用計畫相互配合,以奠定生態之基
礎。它以全鄉鎮市為範圍,依照生態環境維護之要求與遊憩休閒
之需要來進行景觀規劃;規劃時自亦必須依據景觀架構方案及景

118
觀架構計畫所確定之上位目標與原則來擬定。景觀計畫亦為全鄉
鎮市營建地區及建築範圍外有關景觀之維護,及鄉村外貌之美
化與維護的重要規劃;通常於制定、補充(修正)、變更或廢除土地
利用計畫之同時,就必須研擬景觀計畫,以進一步提出配合措
施,達成上位計畫之目標註4-21。

農村景觀的維護是保存農村獨特之風貌與特色的具體做法
根據研究註4-22,農村景觀之面貌乃主要以下列之形成要素為主:

—景觀上的村落

—農村之周圍

—農村之通道

—農村之道路

—屋頂景觀

—農村的空間

—農村建築

—農村住宅正面及外觀

—農村的自然景觀(溪流、樹林、庭園……)

—農村建材與物質

以上要素之總合,不僅形成農村之景觀面貌,並且也是構
成個別村民與群體凝集力的主要部分。心理學家指出村民情緒的
穩定性與農村之形成要素間有密切的關係註4-23 ,認為吾人的情
緒往往受到建築物的外觀與造形、色彩、光線、道路的線條、廣場


4-21 :參閱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 英文化公司,
頁 312。

4-22 :轉引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 英文化公司,
頁 305。

4-23 :轉引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 英文化公司,
頁 305。原出處:Koenig, R. (1973), Soziologische Orientierungen, Koeln. P.422.

119
以及一切可以察覺的屬於外界事物的影響。由此可知,農村的面
貌與特質,均左右並且影響村民的生活。

過去政府在推行農村道路建設時多半側重於交通運輸機能
上的加強,並且村民對道路的要求也往往僅在於自己行動上的
方便與否,因此建設道路時鮮少注重道路的景觀與文化特色。以
下就與當前農村道路整體景觀問題上,提出較詳細之規範,茲
整理如下列數點:

1.農村道路兩旁住宅建物型式之規範

[問題]

(1)新舊建築雜陳,新式住宅與傳統住宅型式落差過大。

(2)新建住宅樓層過高,在開闊的農村顯得突兀。

(3)使用的建材多以鋼筋水泥較普遍,外覆材料及顏色粉雜。

(4)農村中到處充斥著白色水泥建物,缺乏地方特色。

(5)農村住宅中最具有特色斜屋頂型式被乎屋頂式的新建住宅
取代。

(6)農民更新住宅時未能沿用原有屋頂瓦片,改採鐵皮式的屋
頂。

(7)販厝外型單調而少變化,無論材質及施工均缺乏特色,整
體型式呆滯。

[規範作法]

(1)居住性能優秀,外觀也能與周圍景觀調和的住宅設計,檢
討原來住宅外觀的優點而加以活用的住宅設計。

(2)限制建築物體的高度,農村中原則上應以三層樓為限(不超
過 10.5 公尺)。

(3)在同一地區中配合屋頂、房屋樣式,統一各種材料之運用,
120
發展當地特殊建材運用於規範中,如:鵝卵石、木材或竹材等。

(4)透過村民自行規範外觀顏色必須統一或相互配合,如此亦
可以塑造當地建築之特殊風味。

(5)農村中有許多建築物往往只要加上綠色的花草就能夠創造
出美好的視覺感受。最好活用農村本地自生的花木,配置適當
的花壇,並建立起村花、村樹之地方風格景觀。

(6)販厝類型及部分都市風格的農宅宜進行美化整建設計,在
保留原建築主體結構原則下,對其整體造型及外觀進行改建及
外觀美化設計,使農村景觀趨於和諧與統一。

(7)可以選定一間或兩間農宅作為示範農宅,供為農村居民興
建農宅時參考。

2.住宅庭院規範

[問題]

(1)住宅基地內沒有設庭院時,有煞道路風景或景觀單調之虞。

(2)雜草叢生、堆積垃圾,有礙美觀與衛生。

(3)圍牆有很多型式,綠籬、石牆、磚牆、水泥牆、木板牆、鐵絲網
牆等,以綠籬評價最高,但目前農村中普遍以水泥牆作為隔離。

[規範作法]

(1)從道路進入住宅的外圍部分作庭院,保持道路與庭院的連
續性,避免景觀單調。

(2)以綠籬、花樹叢作為圍牆主要材料。

(3)利用其他硬性材料時,高度儘可能低,並覆以爬藤植物,
使能看到庭院的綠景。

3.廢屋規範
121
[問題]

(1)廢屋造成景觀上的不良。

[規範作法]

(1)有必要拆除、整建或改建。

(2)推行舊屋新用,改造舊有建築用途。

4.道路規範

[問題]

(1)道路路面鋪設不良,排水欠佳,沿路雜亂景象。

(2)農村更新時往往以筆直道路取代原聚落路型,有害農村氣
氛。

[規範作法]

(1)彎曲的道路路型在農村道路景觀上較適宜,路邊預留綠地,
及採用植草磚來鋪設部分非主要幹道。

(2)道路沿線(含排水溝)有必要修景整理成有統一感而舒適之
景觀。

(三)農地重劃

農地重劃可以說是改善農業結構最具傳統性、最基本的措施,
藉交換分合的方式將每一農戶分散之推塊予以集中,畸零細碎
的耕地,重新調整合併,以改善農場結構,進而擴大農場經營
規模註4-24。而農地重劃之廣義目標亦同時在促進農村地區的整體
發展,配合公共設施的加強,改善鄉村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

農地重劃不僅是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農地利用的有效
途徑,而且也是配合農民居住環境改善、鄉村整體發及促進農村


4-24 :參閱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 英文化公司,
頁 260。

122
地區發展的重要手段。農地重劃的目標有農場坵塊合併與擴大、
農業生產與工作條件的改善(農路之配置)。同時也必須考量農村
更新以及鄉村區擴展的需求,整理及提供公共設施所需的用地
(如道路建設用地),以同時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面對農地因
道路建設而被分割為小坵塊時, 亦可透過農地重劃將分割之坵
塊整合成較大區塊,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另外,當農村有需要時,透過農地重劃的手段,以增加農
村社區中住宅用地及公共設施用地,農村不會受限於狹小的生
活空間,而造成農村發展遲緩之情形。透過農地重劃取得鄉村區
擴展的用地,是解決農村住宅及農村公共設施用地不足的問題,
當農村公共設施用地取得無虞時,農村公共設施的數量自然可
以隨著農村的發展而獲得改善。鄉村區的擴展並非僅是變更鄉村
區周圍的農地為住宅或建築用地,而是必須使變更的農地能更
合理的分配。農村住宅量的不足導致農村村民不是遷往都市,不
然就是於舊有房舍旁搭建臨時建築或在農地上興建農舍,或遷
至於連外道路兩旁,造成農村道路景觀雜亂無章、農業生產經營
遭受干擾。上述問題可透過農地重劃達到鄉村區擴展,整體規劃
鄉村區周邊農地,作為農村社區預留發展用地,以改善社區內
建地、公共設施不足以及公園綠地缺乏之現象,如圖 4-28 及圖
4-29。

圖 4-24 及圖 4-25 為德國農地重劃配合社區更新規劃前後


之比較圖。從圖可以發現農地畸零細碎的區塊減少了,農場經營
規模擴大,並且坵塊更為整齊,農民的土地不在分散在各地,
且輔以農路之配置更有利於農業機械化的經營,提昇了農業經
營的效率。並且在農地重劃之後鄉村區也擴大,鄉村區的擴大可
以提供農村住宅整建用地、道路與公共設施的空間,使得農村的
各項規劃建設得以順利進行,此外預留足夠的土地,使村莊居

123
民之子女成長後,也有擴建房舍之空間,農村居民不必離鄉背
井往都市或連外道路兩旁遷移。

圖4-24 德國Kastellaum與Bell農地重劃與 村區更新配合圖—規劃前


資料來源:轉引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
大學用書03, 英文化公司,頁290。

124
圖4-25 德國Kastellaum與Bell農地重劃與 村區更新配合圖—規劃後
資料來源:同圖4-26。

另外,為開闢農村之連外道路或高速公路,德國在用地取
得方面亦是透過土地重劃的方式取得。因連外道路或高速公路之
開發,勢必會利用到很多農地,德國在進行道路建設前,先行
在公開市場購買其他農民願意出售之農地,作為與擬保留耕地
繼續務農之農民交換所需土地之籌碼,另外為使農民能分配到
等值的土地,每一筆舊有之土地價值依照其生產力予以評價。大
型公共建設所需之用地是由政府編列預算,透過重劃當局購地

125
而來,區內之共同設施,則由重劃區內之眾多土地所有權人共
同負擔,而非如台灣以公告地價強制徵收的方式由少數人承擔。
如此可協助政府取得公共建設所需用地,避免徵收造成民怨或
抗爭;二則欲繼續從農者得以保留農地或重獲另一農地之補償
為生;三則消弭或減少農場或農業生產環境在公共建設進行時
所受的不利衝擊,避免農場被分割以及生產設施的破壞,使農
場在重劃後得以重新整合成一完整而符合生產經濟規模的坵塊。
另外,重劃進行過程中對於自然保育、景觀維護亦相當重視,除
了在重劃前對基地做全面的生態調查外,重劃進行的同時依據
生態補償之相關法令規定,預留重劃面積的一部份土地作為生
態補償用地,作為維護當地生態網路系統連接效應之廊道。

(四)農村更新:

農村社區更新(village Renewal)係指「在現有的基礎與條
件下,為改善農村居民的生產條件與生活環境,所採取種種有
助於農村社區與聚落規則性與整體性發展之措施;它不僅是農村
公共建設與經濟發展的一種過程,並且也是社會文化及傳統習
俗層面的變遷,以滿足變遷中村民及社會對農村之種種要求。 」
註4-25
,農村更新亦是「將具有傳統價值與特性的既存生活空間及
環境在自然及人文資源的考量下,與社會變遷結合在一起的一
種運動。這項運動中的各種措施主要是為了改變農村中既有的缺
失,尤指環境之改善,以使該農村的經濟及產業結構得以改善,
社區環境亦能滿足村民現代健康、理性的生活及工作需求。 」註4-
26

農村社區更新同樣的可以改善農村道路之品質,同時透過
對農村社區既有道路的缺失與問題加以檢討改善,使老舊的農

4-25 :參閱劉健哲(1994),「農村社區更新的緣由及其目標與手段之探討」,台灣地政,第
105 期。

4-26 :韓選棠(1992),「農村社區更新規劃之基本理念與實務」,農業工程學報,第 38 卷,
第 1 期。

126
村社區能夠在更新整建下恢復其原有的吸引力與居住的價值。

農村社區更新可以依農業結構改善、農村角色多元化、城鄉
均衡發展、農村土地利用等四個觀點註4-27,來探討農村道路改善
的問題與配合的方向。

1.就農業結構改善之觀點

從農業結構改善之觀點而言,農村社區更新之目標主要是
提供農業持續發展所需活力之支持,促進農場工作減化以減輕
農業勞動支出。並配合現代化農作方式、經營型態以及生活作息
狀況,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以確保村內農民的將來性與發展性,
改善村民的生活及生產結構。在這個方面上有關農村道路的發展
方向包括:

—透過舊屋新用賦予老舊住宅新生命,進而提升道路之視覺美感。

—農村道路之建構配合現代化農作方式、經營型態及生活作習狀
況,並且迎合農村遊憩休閒的發展要求。

2.就農村角色多元化之觀點

由於農村具有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功能性,藉由農村
社區更新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與生活環境,維護農村文物
及古蹟,確保農村傳統及具歷史價 值之建築物,使村民對農村
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並且創造農村美好的休憩環境,增進農
村的休憩價值與吸引力,美化及維護農村景觀及自然環境,維
護水土資源以及動植物的棲息空間。在這個方面上農村道路的發
展方向包括:

—農村道路之建構需考慮氣候、地形、風向及空氣流通等環境因素
並配合綠景規劃。


4-27 :有關農村社區更新四個觀點引用自,劉健哲,(1994),「農村社區更新的緣由及其目
標與手段之探討」,台灣地政,第 105 期。

127
—農村道路旁住宅及建築物應能突顯農村風貌而加以修繕,更新
及維護保存。

3.就城鄉均衡發展之觀點

從追求城鄉均衡發展之觀點,農村社區更新可以改善農村
的生產與生活環境,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並且使農村的建設
與村民的生活與工作均能適應未來的發展要求,減少農村人口
外移。同時維護農村的特殊風貌並且改善居住環境,促進私人及
公共投資的增加,確保農村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而在這個方面
上農村道路的發展方向包括:

—農村道路及建築物需能使村民產生對村莊的認同感。

—農村道路及建築物能使農村有別於都市而更具典雅和諧吸引力。

4.就農村土地利用之觀點

農村社區更新可以重新建立新的地籍資料以及土地的權屬
關係,以促進農村土地利用使農村聚落發展更具規則性與整體
性,使農村聚落發展能適應未來發展要求。而在這個方面上農村
道路的發展方向包括:

—整理老舊社區中之空地、建地以提供未來農村公共建設需求利
用。

—鄉村區整體規劃,並預留發展用地,以交換社區內過度密集而
公共設施不足之建築用地。

—釐清農村土地權屬關係。

另一方面,更新工作規劃與進行能否順利完成及推動,應
與當地居民合作態度有密切之關係,有關農村社區更新規劃須
注意的原則,敘述如下註4-28:


4-28 :同註 4-26。

128
農村居民不僅在規劃內容的思考過程中,需要居民提出他
們的看法及建議,在未來執行中更需要地方居民共同參與,更
新規劃方有實現之可能。因此村民代表會、鄉公所、農業部門、主
管機關等需共同協商、討論規劃內容與進行之步驟,共同建立更
新工作的基礎。歷年來交通主管單位多努力於都市性或都會性之
交通改善,維持整體發展所需之運輸供應,但未以各地區生活
所需之角度來探討其應有之發展方向,以致於花了許多金錢與
心力,卻沒有獲得居民相應之滿意度。並且,「以往的運輸規劃
通常是以交通分區為對象,並以整體性由上而下的規劃方式進
行各項旅運分析工作」註4-29,欠缺對地區生活密切有關事項之探
討與處理,致許多交通改善方案無法有效執行。

農村道路規劃其關切的對象,包括農村地區民眾居住、工作
與休閒等生活基本活動之需求,同時更應重視農村內的居民與
商家,且也關心至該地區之休閒購物的旅遊者。故農村道路的改
善,應提昇當地居民與商家的生活品質、活化農村的經濟與休閒
娛樂機能、創造其永續環境。
「傳統的道路規劃,其內容主要包 括
擬定目標與評估準則、現況調查、資料蒐集、現況分析(土地使用、
旅運需求分析)、發展預測 (社會經濟、土地使用、運輸需求)、方案
評估(方案研擬、方案分析、方案評選)、計畫執行等項,其程序的
設計是用來研擬並持續評估長短期運輸計畫,以滿足地區發展
之目標。其架構之執行屬於由上而下的規劃程序,且偏重於交通
分區之旅運輸求分析,規劃程序中較少有民意之參與」註4-30。

「德國作法乃是在規劃過程中,透過鄉鎮市公所徵詢有關之
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及職業團體(Die Traeger Oeffentlicher
Belange),簡稱(TOEB)之意見,並且及早舉辦民眾的公聽


4-29 :轉引自馮正民、曾平毅(1997),「地區生活運輸系統之規劃」,規劃學報,第 24 卷,
第 1 期。

4-30 :同註 4-29。

129
會,邀請民眾參與,以廣徵民意(Bau GB § 3-(1))。鄉鎮市公
所及議會必須審慎衡量評估專家(TOEB)及民眾在公聽會上所提
之意見,以為修訂、變更或進一步擬定計畫之依據,冀以盡可能
地兼顧公私部門的利益與社會之要求(Bau GB § 1-(6)),同時
透過政府部門之間密切的合作來增加規劃之整合效 果」註4-31。
上述之 Bau GB 為德國聯邦建設法典。

如何讓當地居民有參與更新工作之意願,可由下面幾方面
進行:

—溝通宣傳:告知農民更新之必要性,更新的價值及農村更新後遠
景。

—熱心及具響力之農民參與:選擇熱心及有遠見之農民或地方士紳
進行疏通,以利更新工作之推動。

—觀摩參觀:舉辦觀摩講習,讓地方村民有機會看到已進行更新後
之農村,並親身體驗其環境及健康的生活。

—更新規劃內容要符合農村所需:規劃前後要讓農村積極參與,內
容要題切合農村所需。

—更新獎助措施:重視並應獎助一些自發性的更新改善工作,並導
引民間資金投入更新之工作中,政府投入資金應在誘導改善方
面,而不是在自行進行更新建設。

另一方面,在過去傳統農村道路建構的過程中,匯聚民眾
意見的方法迄今尚未十分成熟,綜合以上要點,本研究針對道
路建構時,蒐集社區民意所需注意的原則整理如下:

1.瞭解農村村民對社區交通狀況之評價。

2.結合當地居民對交通狀況切身之體認,同時參考專家之意見以
補規劃考慮之不足及缺漏之處。


4-31 :劉健哲,(1990),「德國鄉村發展策略之研究」,台灣經濟月刊,第 163 期。

130
3.以雙向溝通方式,瞭解社區居民對社區未來發展期許與展望。

4.針對專家現場調查後分析之結果,與社區居民代表進行確認與
補充之工作,研擬因應策略。

簡言之,農村道路規劃要促進農村發展,必須依賴農村規
劃建設的方式,並透過農地重劃、營建計畫、景觀規劃和社區更
新等手段去達成。農村道路之建構是一項複雜且艱鉅的任務,它
必須針對農村多元化的需求來進行,其範圍及內容廣泛涉及農
村生活改善與基礎建設,產業發展與農業生產工作環境,鄉土
文化以及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等層面。另一方面,建構農村道路,
除由規劃者實地觀察與調查,並特別考慮當地農村之特性,藉
重交通專業之相關學理與經驗對專業問題加以研判。同時更強調
地區民意需求之調查。另一方面,民間團體、社團組織也應積極
參與規劃工作,並 且整合在村民組成的工作小組裡。因此,
研擬社區更新計畫(書)時,相關政府部門,事業主管機關及民
間社團或團體均應受邀參與計畫草案之討論,其規劃特色在於
強調與農村生活有關之運輸事項的探討,而此處之參與者則包
括:農業單位及農民團體、交通建設單位、古蹟維護、景觀維護及
環保等單位及利益團體。而鄉鎮市公所必須在所有規劃參與者之
間;一方面與上階政府部門,另一方面與村民之間以對話方式進
行。此一方式並且應視為一種規劃過程加以推動。以下為德國
Dambroich 農村社區道路更新前與更新後的情形。

131
圖4-26 圖中為Dambroich 圖4-27 同中為Dambroich社區
社 更新後之景象,可看出牆面粉刷
區更新前之景象(資料來源 與道路縮減的情形以及周遭綠美
德國北萊茵-威斯特發利亞 化之景象(資料來源:德國北萊
邦 Siegburg 村 發 展 分 局 茵 - 威 斯 特 發 利 亞 邦 Siegburg
提供) 村發展分局提供)

圖4-28 圖中為Dambroich 圖4-29 圖中為Dambroich社


社 區更新後之道路規劃及鋪面與
區更新前之景象(資料來源 建物周邊綠美化之景象(資料
德國北萊茵-威斯特發利亞 來源:德國北萊茵-威斯特發
邦 Siegburg 村 發 展 分 局 利亞邦Siegburg 村發展分局
提供) 提供)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台灣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農業生產逐漸式微,農業不再扮演
經濟上的重要角色。在現代化的趨勢下,農業結構逐漸地轉型為「三
生」並重的產業,著眼於農業生產的永續發展,農民生活福利的提升,
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
132
在農業結構逐漸調整之下,農村的地位和角色也不斷在改變,
農村不僅是農民生產與居住的場所,也是大多數其他非農民的居住
生活空間。時至今日農村雖然仍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場所,但現代化腳
步的進展促使農村的角色更為多元,農村在這種趨勢下除了要提供
安全無慮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自然優美的生態景觀外,更必需要滿足
農民以及生活於農村的非農民生活上的種種需求。

在工業化及都市化的影響下,農村生活朝向現代化發展是必然
的趨勢,農村建設也需符合時代的脈動,如何去營造一個與都市均
質的生活空間以及建立更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是當前農村建設最重
要的課題。農村建設含括農業生產設施、村民生活設施、自然環境保護
以及鄉土文化的維護等投資,不僅僅只是硬體上的投入,更需賦予
人文內涵以及永續發展經營的理念。

過去傳統農村道路功能較為單純,其主要功能包括滿足村民農
作與其生活居住的需要,並且農村人口結構單純且主要居住者為農
民。換言之,過去傳統農村道路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農民居住和協助
農業生產。然而在工商業發達下,農村居民不再侷限於農民,農民與
其他非農民的村民之生活型態將互相困擾,例如農民的農業機械造
成道路沾染泥土、灰塵砂粒飛散等,將影響其他村民之生活品質;而
非農民的交通工具也可能行駛於農業生產地的農路之中,不僅影響
農業生產環境,進而影響到糧食安全。由上可知,在道路欠缺管理的
情形下,不僅可能造成農村道路服務水準的提升,道路愈造愈寬,
還將造成農村環境污染並妨礙村民居住的生活品質,甚至形成人與
人之間摩擦。在過去傳統農業社會中,生活講求的是自給自足,然而
現今休閒風氣盛行,人們開始尋求生活的享受,對於接近農村的機
會也愈來愈高,其因素之一乃是農村孕藏了整個農村的文化,具有
歷史文化的意義,這些值得我們善加維護與保存。因此,在這些具有
農村傳統意義的事物上,有賴於透過農村道路之建構,使大眾都能
透過道路的牽引來體驗農村的美景,如此將可重新賦予老舊而具歷

133
史意義的文物產生新生命與新功能。

如上所述,傳統農村道路已不能滿足其原本在生產及生活的功
能取向,並且在社會的進步下,農業生產已經不是農村唯一的功能,
農村也必須扮演著自然生存基本條件的維護、多樣性動植物的保護、
文化景觀的維護的角色。相同的,農村道路也因此被賦予上述多重目
標之重責大任,這也意味著農村道路的功能更形多元化。

本研究藉由實地前往農村訪查與參照國外道路建構的方法,發
掘出當前台灣農村道路普遍存在「質」的問題,本研究認為在解決農
村道路「質」的問題上,除了政府交通部門應採取適當的措施外,更
應與農村建設單位相互配合,以適當的管理與誘導使農村道路能夠
顯現出農村獨特風格、延續固有的文化,同時維護農村整體的生態環
境。如此才能重新創造農村在產業、居住以及休憩的價值,使社會對
農村的依賴性增加,進而增強村民對農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如此,
使村民願意留村,村民才會對所居住的村莊為榮,以生活其間為傲,
促使農村永續發展,正是我們急需去面對與解決之處。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在探討當前農村道路問題後,發現台灣農村道路之建構
均具備運輸之功能,此與一般農村地區為提高地方之可及性與經濟
發展的趨勢相近,導致道路的拓寬與興建驟然增加。在農業機械化與
農業的運輸需求,使得農路、產業道路等道路等級較低之道路,成為
農村交通網絡的重要輸送要素,促使水泥柏油路面瞬間遍及四處,
道路寬度加寬,造成農路等級的全面提升,常見到卡車、汽機車馳騁
於農路中。另外,為節省農業管理工作與耕地面積最大化情形下,不
但田間灌溉水路水泥化,亦犧牲了農路兩側之緩衝綠帶。另外,社區
道路之劃設經常是在鄉街計畫階段進行,以街廓大小及基地深度平
均劃設,造成農村社區道路大多以格子狀分層劃設,這種方式可能
會造成社區道路直接與幹道系統連接,不僅使幹道功能降低,而且
造成進出社區道路之困難、道路服務水準的模糊化;同時亦將使社區
134
道路的交通負荷加重,以致社區的寧靜受到嚴重干擾。另外,當前台
灣農村道路普遍還存在「質」的問題。因此針對未來政府在從事建構農
村道路之工作時,本研究有下列建議:

一、交通部門從事農村道路建構宜注意之層面:

(一)道路規劃單位能與村民充分溝通

就農路而言,現階段農路規劃,大多因循傳統工程設計方
式進行農路更新改善工程之規劃設計,不僅規劃設計者大多為
工程及硬體建設之人員以外,且未能充分與村民合作交流,造
成偏向道路硬體設施而忽略自然、生態與景觀,特別顧及農村風
貌之要求,更付之闕如,可謂以工程領導規劃。就村民參與不足
而言,道路之建構過程往往僅以召開說明會的方式,邀集計畫
區內土地所有權人參加,且一般村民大多未具備工程之專業知
識,不僅無以在短時間充分明瞭圖面內容,更無法激發村民主
動提供道路建構之意見。因此,道路規劃單位必須與村民充分溝
通,並且提出有別於傳統工程之建構構想,包括兼顧自然生態
與環境景觀之替代方案,供村民評比選擇,村民因而也能提供
有助於融入農村特色的工程設計意見,有助兼顧自然生態與景
觀之道路建構工作。

(二)道路規劃單位能與農村建設專責機構相互配合

一般進行道路規劃時,其主要工作包括運輸需求分析與預
測,如旅次發生、旅次分布、運具選擇等,用以預估目標年之道
路交通量。然而,對於農村或鄉街聚落等規模較小的地區而言,
由於土地使用與人口活動特性較單純,且常缺乏完整的資料註5-
1
。因此,現今台灣地區小規模之道路規劃,都欠缺合理的資料
分析,演變成道路規劃人員憑藉著經驗進行規劃,致格子狀道
路系統普遍存在農村中,造成農村道路系統產生諸多問題。加以

5-1 :馮正民、李雪敬、林楨家(2000),「中小型都市之路網規劃方法」,運輸計劃季刊,第 29
卷,第 3 期,頁 618~619。

135
規劃人員缺乏或甚至規劃理念模糊不清,致缺乏整體性與前瞻
性之道路規劃,忽視與村民息息相關之農村道 。有鑑於過去政
府對於農村建設無專責的機構,且目前行政院農委會尚未完成
該局之組織編制,有必要加速成立農村規劃發展局以利推動農
村道路等相關農村建設,以規劃帶領工程,同時就人才培訓方
面,應網羅不同專長之道路規劃人才,積極地、有計畫地培訓目
前參與道路規劃之人員,此將有助於農村道路建構工作品質之
提升,而且也可為將來農村發展奠定良好之基礎。另外,農村建
設的專責機構可透過政府交通部門的配合,確實掌握農村道路
建構之相關資料,確實研判農村道路之交通量,以決定道路容
量與車道寬度,即先區分出道路的層級,決定道路層級之後,
並進行「質」的建構,使農村道路階層及道路空間設計的問題一
併解決。

(三)道路規劃單位建構農村道路的相關措施

有鑑於現階段農村道路之建構多偏向硬體設施,導致農村
道路無法發揮其多功能之特性,故道路規劃單位在建構道路時
需考慮道路之功能,上述是未來建構道路時須善加考慮之處。道
路規劃時必須考量到綠帶之配置,使道路儘可能與自然環境融
合,另外,農村聚落常具有特殊之景觀與歷史文物,若配合規
劃完善的人行、自行車道,透過蜿蜒的農村道路使人們在行經農
村的同時也能夠欣賞農村風貌,進而提高農村休憩之價值。而在
農村商業活動聚集的路段採減速的手法。另外在農村社區應是減
速寧靜的區域,生活、兒童遊戲與行車、停車共同分享社區道路
之空間,車行的路線因而可能是迂迴而非直線的,道路尚有多
種傢具,如座椅、路燈、歷史文化設施等,都需要更細心、細緻的
設計,才能達到一個較合乎人性而豐富的農村環境。道路的下方
包括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瓦斯等管道線路,應明確標示其位

136
置,同時也應建設地下共同管溝,預留充分空間,方便未來的
維修與加線、鋪管。道路應儘量採用可透水材質,例如可將原有
之瀝青改舖為透水瀝青;地面停車場可採用植草磚、透水磚等。
為達到農村全面綠化,選擇多元的植物種類及循環栽培的經營
理念,多元的栽培不僅可以減低病蟲害蔓延的機會及損失,並
可提供多種動物的生存及覓食環境,以求生物的多樣性與生態
平衡,進一步也提供村民良好的生活環境。另外當前農路與產業
道路管理措施不足,導致非農業用車行駛於農路或產業道路中,
因此應健全農村道路使用管理措施,減低非農業用車使用農業
生產地的道路。

二、農村建設單位涉及有關農村道路之建構時宜顧及以下事項:

(一)農村道路建構能與其他相關計畫搭配整合

由於目前農村道路及農村建築物並無一套類似德國的營建
管理與景觀規範,導致村民在興建與修繕農村住宅時,使用不
合宜的建築方式,造成當前農村景觀上的紊亂,諸如農村道路
旁不協調的高樓、別墅與販厝型式的住宅此起彼落。為解決目前
農村住宅整體景觀上的問題,應有賴加速推動一套適合農村的
營建管理與景觀規範,透過法令的強制規範來維護農村整體的
風貌與外觀,避免居民任意興建有破壞農村整體風貌的住宅與
建築物。因此推行農村建設工作應具整體性、綜合性、長期性與永
續發展之概念,以符合當前農村之需求,達成改善農民生活環
境、維護農村風貌與獨特風格、維護農村景觀之目標。

(二)施行農村更新措施

目前農村社區更新的計畫實行不夠徹底,無法滿足村民在
行上的種種要求,如:巷道過於狹小,使社區內之居民利用農

137
地興建農舍辦法移居到連外道路的兩旁,造成原來農村社區日
漸凋敝,閒置的房舍無人照料等,此乃有賴農村更新措施的進
行來改善以上問題。而在施行農村更新措施的同時,就道路建構
的層面而言,需考量社區道路橫斷面佈設之內容、及空間的設計,
除了供給車輛、農機具行走之車道外,其他綠化植栽、擺設公共
設施所需之空間、停車空間及行人設施等,應加妥善規劃。

(三)透過農地重劃解決道路用地取得及鄉村區公共設施不足
問題

透過農地重劃擴展鄉村區,即是與農村更新相互配合的方
法,鄉村區的擴大可以提供農村住宅整建用地、道路與公共設施
的空間,使得農村的各項規劃建設得以順利進行,此外預留足
夠的土地,使村莊居民之子女成長後,也有擴建房舍之空間,
農村居民不必離鄉背井往都市或連外道路兩旁遷移。另外透過農
地重劃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並配置農路,同時與景觀等相關
計畫配合,使農路寬度及型式符合農村之自然環境及人文景觀
條件。另外,為開闢農村之連外道路或高速公路,德國在用地取
得方面亦是透過農地重劃的方式取得;運用重劃進行土地的交
換整合,將道路所需的土地予以取得,及確保農民耕地的完整。
所以,農民並不會因此失去其耕作權,農民的資產及農村的景
觀,也可以得到保護。

(四)落實維護農村道路環境之教育與宣導工作

農村建設單位應強化維護道路環境之教育宣導工作,並在
農村休閒遊憩活動中,強調道路環境維護的重要性,並定期勘
查檢討。同時加強自然保育觀念的建立,推廣農村綠美化工作、
透過道路認養、路樹認養等活動,創造非公部門之環境維護工作,
更可藉此提升村民對農村的意識凝聚。就農村社區環境維護的層
面而言,政府相關單位宜宣導村民重視社區環境的維護,勿於
138
道路兩旁堆放農具、棄置垃圾,且應保持社區之安寧,汽機車喇
叭等之音量需控制,同時於農村重要景點增設公共垃圾桶,宣
導遊客不隨意丟棄垃圾。另外可加速各項相關法令政策的制定,
如農路僅允許農業交通工具通行、社區專用道路僅供當地社區交
通工具進出(可避免外界車輛之干擾,影響社區居民生活品質
及安全),如以下兩圖例,並藉由落實道路環境之宣導工作,
讓農民及一般大眾能真切體會法令政策的緣由,提高知法守法
的比例。

上圖為德國農村社區專用道 上圖為德國農路設置之僅准
路交通標誌,此道路使用權 予農業交通工具可以通行之
為當地居民,僅供當地社區 道路標示,表示此道路僅可
交通工具進出。(資料來源: 允許農業機具通行,汽機車
劉健哲,2006a) 皆不可通行。(資料來源:劉健
哲,2006a)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之佳、柯金良等譯,(1992),「我們共同的未來」,台灣地球日出版社。
2. 石進芳、郭峻宏、沈志豪,(2004),「台歐美日綠營建之比較」,現代營建,
第 292 期。
3.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1),「台灣地區公路建設規劃」 。
4.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台灣本島地區整體路網架構之檢討」 。

139
5.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系統規劃-整體運輸系統供
需預測與分析」,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6. 交通部,(2002),「交通政策白皮書-運輸」 。
7. 交通部編訂,(2001),「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台北:交通部。
8.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1),「綠營建工程方案-道路工程建立綠營
建工程設計規範及設計準則之研究」 。
9.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2),「綠營建政策推動策略及藍圖之研究」。
10. 行政院農委會,(2001),「農路設計規範」,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11. 吳永隆、張耀珍、葉光毅,(1995),「生活化道路之理念與現行交通法規之
比較檢討」,第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12. 吳永隆、葉光毅,(1997),「地區性交通計畫論之應用考察」,規劃學報,
第 24 卷,第 1 期。
13. 李公哲等,(1998),「永續發展導論」,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14. 李永展,(1998),「區域總體土地資源綜合利用之研究(III)」,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5. 李素馨,(2002),「農村道路景觀之形塑」,造園季刊,第 42 期。
16. 李朝賢,(1992),「歐洲的農村改革」,台灣經濟,第 169 期。
17. 林永盛,(2003),「道路施工之交通衝擊成本分析及應用」,都市交通季刊,
第 18 卷,第 2 期。
18. 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
19. 林鎮洋、邱逸文,(2001),「生態工程與生態工法」,造園季刊,第 40 期。
20. 邱淑美,(2003),「農村路網系統對景觀生態格局衝擊分析與評估」,國立
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邱銘源(2002),「國道建設應用生態工法準則之研究」,台大園藝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22. 徐耀賜,(2005),「山區道路景觀改善運用生態工法準則之研究-以台十
四甲線霧社至合歡山莊段為例」,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碩士論文。
23. 規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1),「台中縣潭子鄉聚興村農村聚落重建規
劃報告書」,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委託規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辦理。
24. 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2001),「綠營建工程方案-道路工程建立綠
營建工程設計規範及設計準則」 。
25. 許添本(1994),「人性化交通系統的發展理念」,交通安全月刊,第 282 期。
26. 許添本(2003),「人本交通與綠色交通的發展理念」,都市交通,第 18 卷,
第 3 期。
27. 郭肇立,(1997),「共生聚落的文化形式」,祐生研究基金會。
28. 郭瓊瑩,(2001),「多向度思維與四維空間規劃 - 景觀生態學應用發展新
思潮」,農村永續發展與景觀生態研討會。
29. 陳昭郎,(1991),「農村規劃之概念、意義與目標」,台灣經濟,第 164 期。
30. 馮正民、李雪敬、林楨家(2000),「中小型都市之路網規劃方法」,運輸計
劃季刊,第 29 卷,第 3 期。
31. 馮正民、曾平毅(1997),「地區生活運輸系統之規劃」,規劃學報,第 24
卷,第 1 期。
32. 黃承傳、陳永明,(1991),「臺北市道路功能分類之研究」,交通運輸,第
13 期。
33. 黃書禮,(1993),「永續發展之生態經濟觀」,人與地,第 24 期。
34. 葉政黌(2003),「道路建設綠營建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中山大學土木研
究所碩士論文。
35. 劉建忠,(2006),「台灣農水路更新改善應用生態環境規劃之研究」,國立
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40
36. 劉健哲,(1990),「德國 村發展策略之研究」,台灣經濟月刊,第 163
期。
37. 劉健哲,(1994),「農村社區更新的緣由及其目標與手段之探討」,台灣
地政,第 105 期。
38. 劉健哲,(1996),「農業政策之原理與實務」,部編大學用書 03, 英出
版社。
39. 劉健哲,(1998),「農漁村規劃建設與城鄉均衡發展」,農業經濟半年刊,
第 64 期。
40. 劉健哲,(2000),「農村規劃與與村民參與」,農業金融論叢,第 43 期。
41. 劉健哲,(2001),「德國農村社區更新及其對臺灣之意義」, 村發展,
第 2 期。
42. 劉健哲、 林春良、翁志成,(2003),「由農村規劃之觀點探討我國農地利用
的現況與發展方向」, 村發展,第 4 期。
43. 劉健哲,(2006a),「城鄉新風貌」,台北:詹氏書局。
44. 劉健哲,(2006b), 「農地重劃區農水路更新改善之問題與對策」, 村發
展,第 7 期。
45. 劉欽瑜,(2001),「永續運輸目標下都會區最適運具比例研究」,國立臺灣
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歐陽志敏等譯(1993),「圖解道路型式與都巿景觀」,台北:田園城巿文化。
47. 蔡宏進,(1993),「農村社區建設的維護與精神倫理建設」,空間,第 48
期。
48. 蔡厚男,(2001),「道路建設與生態工法」,九十年度創造台灣城 新風
貌示範計畫生態工法講習會。
49. 韓選棠,(1992),「農村社區更新規劃之基本理念與實務」,農業工程學
報,第 38 卷,第 1 期。
50. 韓選棠,(2000),「台灣農村新家園」,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村規劃與發展
研究中心。

國外部分:
1. Barton, Hugh, eds.,(2000)“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the Potential for Eco-
Neighborhoods.”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2. Catharinus F. Jaarsma,(1997)“Approaches for the planning of rural road
networks according to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Journal of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39.
3. Forman, R. T. T.,(1998)“Road ecology: A solution for the giant
embracing”Journal of Landscape Ecology, vol 13.
4. Hart, M.,(1998)“View of community.”
http://www.sustainablemeasures.com/Training/Indicators/Overlap.html
5. Kunt Selberg,(1996) “Road and traffic environment”Journal of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35.
6. Pauwels, F. & Gulinck, H.,(1999)“Changing minor rural road networks in

141
relation to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and farming practices in West Europe”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vol. 77.
7. 龜山章,(1992),「道路整備生態系保全手法」,自然環境復原技術。
8. 櫻井善雄,(1994),「續·水邊の環境學」,新日本出版社。

1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