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筆者自 1987 年完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業(碩士班主修國際關係,博士


班主修比較政治),即返國任教於東吳大學政治系,迄今已進入第 19 年,這
期間任教時間最長,幾乎沒有中斷過的課程有三門:政黨與選舉、比較政治
和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其中,政黨與選舉一門筆者早於 10 年前即著有
《政黨與選舉概論》一本教科書(五南圖書公司出版)。政治發展和比較政
治這二個政治學的次領域,都是二次大戰之後在美國同時發展出來的,政治
發展只是學者運用比較政治的理論來研究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的政治而已,二
門課程有很多重疊之處。根據筆者教學研究的經驗,國內中文文獻裡,已有
些國際關係理論檢視的書籍,但是完整、綜合地檢視比較政治領域內各種主
要理論的書籍,目前仍很缺乏,本書即是因應這種需要而著作的,希望能對
研究政治的莘莘學子提供一點幫助。
由於行為主義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比較政治和政治發展的領域特別重視
「經驗性理論」的建構。經驗性理論最主要的目的是針對經驗世界裡實際發
生的重要(重複發生)政治現象加以解釋。這種理論建構的第一個步驟是概
念形成。所謂「概念」是政治學者給予政治現象的一般性名詞。概念必須要
有系統意涵,也就是要與另一個概念有關係,假設兩個概念之間有著某種關
係,就建立了一個「通則」。通則或假設需要驗證,因此通則裡兩個概念都
需要有經驗意涵,也就是要用經驗世界裡可觀察、可衡量之事物,加以界定。
一套相關的通則就稱為理論。本書是一本理論取向的教科書,我們將以上述
最基本、最簡單,但又最嚴謹的方法論,對比較政治領域裡的主要理論加以
檢視和批判,書中提到的所有實際政治事件,都只是做為例子,用來說明這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些理論,我們不針對任何個案裡的人、事、國家、政策提出檢討、批判或建

展 議。

民 理論通常被人視為深奧難懂的東西,所幸本書係筆者平時授課講義整理

轉 彙編而成,因此相當口語化,深入淺出,淺顯易懂。惟限於時間、篇幅,因

: 此不管是對於理論的介紹與批判,都是非常簡單扼要的,因此疏漏之處在所

較 難免。前已提及,用最基本、最簡單,但又最嚴謹的方法論批判,故有可能
政 過於嚴厲或不盡公平之處。本書採夾註或章節後附上參考書目的方法,實為

理 精簡內容、限制篇幅的關係,因此,注釋不夠詳盡。這些方面,都請讀者見

的 諒。

視 筆者要感謝東吳大學提供良好的教學與研究的環境,使筆者可專心研究

批 工作,東吳政治系歷任郭仁孚、黃昭弘、黃默、黃秀端,以及現任的羅致政

主任,還有全體同仁平時的支持與鼓勵,與各位祕書和助教的行政支援,還
有歷年來修習這門課的同學,勤學好問,使能腦力激盪、教學相長,最後感
謝本書研究助理武華盛先生非常認真謹慎的文書處理,本書才能順利完成。
書中任何的疏漏,概由筆者負責,敬請各位學術界的先進不吝指教。

吳文程 謹識
96 年 3 月於東吳大學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序 ………………………………………………… i

CHAPTER 1 緒言 ………………………………… 1

CHAPTER 2 理論的建構 ……………………… 15

一、概念的形成 ……………………………… 20
二、通則的建立 ……………………………… 27
三、理論的建構 ……………………………… 30

CHAPTER 3 系統理論與結構功能分析 ……… 35

一、系統理論 ………………………………… 37
二、結構功能分析 …………………………… 45

CHAPTER 4 政權類型與民主轉型 …………… 5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展 CHAPTER 5 習性研究途徑:學習理論


主 與人格理論 ……………………… 69



比 一、行為學派 ………………………………… 71

政 二、習性研究途徑 …………………………… 73

理 三、人格理論 ………………………………… 77



視 CHAPTER 6 意向研究途徑:決策理論


判 與博奕理論 ……………………… 85

一、意向研究途徑 …………………………… 87
二、決策理論/理性行為者模式 …………… 87
三、博奕理論 ………………………………… 94

CHAPTER 7 角色理論與團體理論 …………… 103

一、角色理論 ……………………………… 105


二、團體理論 ……………………………… 108

CHAPTER 8 社會動員理論與溝通理論 ……… 117

一、社會動員理論 ………………………… 119


二、溝通理論 ……………………………… 124
三、民族主義與社會溝通 ………………… 12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9 現代化理論與依賴理論 ………… 133

一、現代化理論 …………………………… 135


二、依賴理論 ……………………………… 142

CHAPTER 10 官僚體系與軍隊 ……………… 151

一、官僚體系 ……………………………… 153


二、軍隊 …………………………………… 160

CHAPTER 11 政黨體系與選舉制度 ………… 171

一、政黨體系的分類 ……………………… 173


二、政黨與政治發展 ……………………… 178
三、杜弗傑分類的問題 …………………… 181
四、杜弗傑定律和假設 …………………… 184
五、複數選區單計不可讓渡制 …………… 187
六、混和制 ………………………………… 188

CHAPTER 12 國家統合與憲政體制 ………… 191

CHAPTER 13 革命理論 ……………………… 20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展 CHAPTER 14 推動現代化的人 ……………… 219



轉 一、推動現代化的人 ……………………… 221

: 二、現代人的人格和態度 ………………… 22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緒 言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政 治 學 這 個 學 科 領 域 目 前 通 常 分 為:「比 較 政 治」、「國 際 關 一

係」、「公共(行政與)政策」,以及「政治理論(思想)」四個領域,

其中「比較政治」是最為重要的次領域,投注於此領域的政治學者也最

多,而「政治發展」又是「比較政治」這個領域的主要次領域。本書的
書名叫做「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首先想要討論所謂「政治發展」這
個次領域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本章就是準備來討論這個問題。
政治發展這個概念,是 1950 年代開始形成的一個概念,到了 1960
年代在美國就非常的興盛了,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這個名詞很接
近,幾乎是可以交換使用的,因此在美國很多大學都開了政治發展或政
治現代化的課程,有關這個領域的專書和文章也非常的多。但這個領域
和我們政治學上一個主要的次領域:比較政治很有關係,是比較政治這
個領域中的主要科目或次領域,比較政治這個次領域,在政治學上是最
為主要的次領域,無論是師資還是學生,獻身於此領域的學者都是最多
的。比較政治這個領域也是於 1950 年代在美國政治學界興起的,興起與
美國國力的興盛、美國成為世界強權和民主陣營的領導者有關,以及與
戰後國際社會變成兩極的體系:民主陣營和共產陣營的對抗有密切的關
係;此外,它的興起與科技的發展,人類知識文明的發展也有關係。因
為蘇聯的興起和冷戰的關係,美國開始對很多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展開經
濟和軍事上的援助,這些援助都是為了避免共產陣營向外的擴張,避免
這些地區成為共產主義的溫床、被赤化。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政治
學界對第三世界國家是沒有什麼研究的,但是因為戰後開始援助這些國
家,所以需要對這些國家有所了解和研究,所以就開始在聯邦政府的補
助下,許多知名大學的政治系、所,開始從事地區的研究,這種地區的
研究,可以說是擴大了政治學研究的範圍。從這些研究中,美國學者發
現,無論是未開發還是開發中國家的政治情況,和西方已開發國家有很
大的不同,因此以往一些政治學上的理論和概念,似乎不太適用於這些 第

國家,所以必須要去尋求新的概念、探索新的通則與建構新的理論。所 章
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謂的比較政治,就是比較各國的政治,但是政治發展這門課程,則是針

展 對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做研究,具有地區性研究的特色。詳細的政治發展

民 概念的界定要等到第二章的時候再來討論。

轉 政治發展領域興起的第二個原因,和美國 1950 年代,行為主義(be-

: havioralism)學派、行為主義研究途徑的興起有關。行為主義早在 20 世

較 紀初,1920 年代的時候,就有政治學者開始在談,這主要是受到哲學上

治 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影響。1920 年代芝加哥大學的學者馬力安

論 (Charles E. Merriam),寫了一本書叫做《政治的新層面》(New As-

檢 pects of Politics),此學者可以算是行為學派的先驅,最早的行為學派觀

與 念的啟發者(Merriam, 1924)。行為學派的觀念和態度,其實不算是一
批 個真正的派別、主義,也不是真正政治、社會上的革命,只是政治學界

對於研究政治現象的一種嶄新的態度、研究途徑而已。這種研究途徑直
到 1950 年代才大量的被美國學者所接受,到 1960 年代大部分的學者幾
乎都已經採取這樣的態度和途徑來研究政治了,一直到 1980 年代才有學
者開始對此種研究途徑所產生的問題,提出質疑,因此才有後行為學派
(post-behavioralism)觀點的產生。所謂的行為學派,簡單的講就是,他
們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的現象就是社會現象,這種現象是有別於自然科學
所研究的自然現象,所有的自然現象都不是人為的,是自然發生的,雖
然人類會試圖想要加以控制或預測,但基本上那不是人做出來的行為;
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現象,包含了政治現象,這些現象都是人做出來
的行為,政治現象就是人做出來的政治行為,所以我們就要去研究為什
麼人要做出這樣的政治行為。這是行為主義的第一點特色,等一下我們
將要把它和其他的研究途徑做比較,才能襯托出這個研究途徑的一些主
要特色。
20 世紀初以來,科技、知識的進步,計算機、統計學、數學、微積
第 分都有長足的進步,以致於後來電腦的發明,使政治學者可以使用這些

章 科學的技術、方法和儀器,來從事「類似」自然科學家所從事的實驗調
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查,開始有了大規模社會資料的調查和收集。此外行為學派受到實證主 一

義的影響,雖然實證主義的內涵包含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精神就是:

身為一個科學家,就要講求科學的精神和研究方法,無論是要闡述什麼

樣的道理和論點,都需要有充分的證據作為基礎。套用胡適先生所講過
的一句話:「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這句話就突顯了實證主義最
主要的精神。另外實證主義試圖要研究人類社會中實際發生的現象,研
究事實,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對經驗世界中做事實的研究,這是行為
學派所帶來的很重要的精神。政治學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就獨立成為
一門學科,從這時候開始,這些自稱為政治科學家的人,就開始研究所
謂的政治科學,但實際上直到二次大戰期間,多數的政治學者還是採用
傳統的研究途徑,其所重視的只是對於政治現象做靜態的描述而已。行
為學派特別強調要用科學方法來研究政治現象,所以認為政治科學和過
去的政治哲學、政治思想是不太一樣的,雖然不能絕對定論過去的政治
學者對於經驗世界都沒有研究,像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對於希臘的城
邦國家,從實際的經驗中將不同的政治制度整理出來,加以分類,這當
然也是一種經驗性的研究(Barke, 1985),但大致上來說,過去所謂的
政治哲學,其研究的是 what ought to be 的問題,應然面的問題,他們關
切什麼才是理想的政治情境,什麼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他們比較不重
視事實的研究與分析,因此過去的政治思想或是政治理論,我們就通稱
它們為規範性理論(normative theory)。行為學派興起後的政治學者,
也就是政治科學家,因為他們強調經驗事實的研究,因此他們試圖建構
的理論,一般稱為經驗性理論(empirical theory),不過因為經驗性理論
是針對經驗世界中所發生的現象,提出通則或假設,來說明現象發生的
原因,因此這樣的通則或假設是可以驗證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加以驗
證,用科學的方法來找證據。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這話就是理論。
過去的規範性理論,因為是學者所提出的一種理想、價值的判斷,這裡 第

面沒有對或錯的問題,因此就無法加以驗證,也不需要講求科學的研究 章
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方法。受到上述這種觀念的影響,行為學派的學者通常強調,在研究中

展 必須要保持價值的中立。

民 回到政治發展這個科目的興起,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何謂政治?

轉 何謂政治現象?到底政治學者所研究的主題:「政治」是什麼東西?什

: 麼是政治學者所關切的政治現象?政治學的範圍在哪裡?先前談到過去

較 的政治思想家,他們所關懷的,是怎樣才是最美好的世界、政治體制,

治 是大同世界、理想的共和國,還是讓哲學家當國王,或是讓仁者當王,

論 行仁義之道。這些都是過去哲學家、思想家的關懷,頂多他們會去針砭

檢 政治上的缺失,也許也會提出一些建議,來說明如何達到他們理想的目

與 標。自從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在還沒有
批 獨立之前,最早研究政治現象的人,可以稱他們為哲學家、政治思想家,

同時也可以稱他們為歷史學家。過去孔老夫子修訂「春秋三傳」,對過
去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做一些簡單的敘述,再寫一兩句褒貶的話,這同時
是歷史的研究,也是一種政治的研究。研究國際政治最著名、最早期的
一本書就是希臘歷史學家修西底德(Thucydides)的《伯羅奔尼撒戰爭
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這本書中最精要的一句話
就是:「雅典勢力的興起,引起斯巴達的不安。」(“The rise of Athens’
power, and the fear that caused in Sparta.”),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兩個聯盟
間的戰爭,一個是伯羅奔尼撒聯盟,由斯巴達所領導的聯盟,另一個是
雅典所領導的聯盟。第一次波希戰爭之後,雅典的勢力興起,希臘半島
上的斯巴達,開始感覺到國家的安全受到威脅,所以跟希臘半島上的其
他城邦國家組成聯盟,對抗雅典,而雅典就聯合其他的國家,打擊、破
壞伯羅奔尼撒聯盟(Thucydides, 1954)。這可以算是最早談到權力衝突
與均衡的理論,這個理論可以運用來解釋許多的(並非所有的)國際戰
爭、多國戰爭,比如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可以說是「德國的興起,引
第 起英國的不安。」(“ The rise of Germans’ power, and the fear that caused in

章 England.”),中國過去能稱上又是歷史學的書也是政治學的書的,就是
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資治通鑑》。 一

另外就是 19 世紀之前,政治學的研究和其他的研究分不開來,還沒

有獨立出來,有些人其實主要是在研究法律,特別是在研究國際關係的,

在 18 世紀、19 世紀期間,對於外交、國際關係、國際政治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是退休外交官寫的回憶錄、外交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有些人
專注於做國際法的研究。1880 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政治系的時候,因為
之前沒有政治系所,所以是從法律學系的教職員、教授借調出來籌備政
治學系,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政治學系裡的教授本來都是研究法律的教
授。
所謂的傳統研究途徑(traditional approach),從 19 世紀末到二次世
界大戰,大部分學者的研究途徑,第一個是歷史的研究途徑(historical
approach),對於政治事件,像歷史學家一樣,對一個政治事件做過程的
分析、描述,例如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導火線、過程和結果影
響做分析描述。另一個就是法律的研究途徑(legal approach),這原因
很簡單,先前說過,因為這些研究政治的學者,之前是研究法律的,所
以他們就偏重法律方面的研究,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就研究國際法,研
究比較政治的學者,那時還沒有比較政治這名詞,那時候叫做「各國政
府」,那時候最重要的研究就是關於憲法的研究,憲法賦予各個政府部
門的權力是什麼,也就是憲政體制的研究。早期對於「各國政府」的研
究,第一個學期教授美國政府,第二個學期教授英國政府,通常這樣就
沒有時間了,若有時間才上法國政府。偶然書上會談到瑞士、德國等國
家,但通常很少有時間會談到這些國家。
第三個研究途徑稱為機構研究途徑(institutional approach),這裡的
institutional 不是指制度,而是指機構、機關的研究途徑。二次大戰以前,
大部分的學者其實對政治的界定都很簡單,哈佛大學成立的第一個政治
系並不叫做政治系(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而是叫做政府 第

系(the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當時的政治學者認為所謂的「政 章
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治」,就是必須在政府中發生的才能稱之為「政治」,政治也就是指在

展 政府機構中發生的事情,學者針對政府主要的機構做研究,對於政府的

民 各部門,憲法賦予它們什麼樣的權力,各部門之間權力的關係是如何安

轉 排的,這個研究途徑和法律研究途徑有時是混淆不清的。那時候的研究

: 並不能算是比較政治,頂多只是對總統制和內閣制在特徵上有哪些不同

較 的比較而已,所以我們只能稱其為比較政府,而不是比較政治。

治 這樣的研究是比較靜態的研究,制度層面的研究本身是比較靜態的,

論 這樣的研究有它的好處,雖然不能說美國和英國的憲政、制度都沒有任

檢 何的修正,但基本上兩、三百年來兩國憲政體制的基本特徵都沒有太大

與 的變化,一本教科書用好幾十年也不用修正,學生讀完一本書就可以對
批 美國、英國政府有充分的了解了,不用再去探討其他的問題了,似乎有

些道理真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這樣的研究基本上屬於靜態的研
究,對於政府的組織、政府的機構做靜態的描述而已,對於政府之外的
活動,便被忽視、排除在政治學的研究範圍之外了。雖然歷史學的研究
也分析事件的遠因、近因、導火線等問題,但這是多因素的分析,每一
個國家的每一個政治事件、每一場戰爭、每一次的革命,好像都是非常
特殊的。因此,從政治科學獨立成一門單獨的學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沒有建構多少的理論,沒有多少通則、假設建立起來,不論是歷史、法
律還是制度的研究途徑,都會發現每個國家都是不一樣的、很特殊的,
只能形式的加以描述,很難建立起一般性的通則。這樣的研究比較簡單,
不需要現代化的技術、儀器輔助研究。
在傳統研究途徑的時代,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從事政治學研究的學者,
他們專注於研究西方、民主、先進的、工業化、已開發國家,對於那些
未開發、非民主的國家是不加以研究的,缺乏對於這些國家政治的研究,
傳統研究途徑的學者的看法、觀念都很相近,屬於單一文化的研究途徑。
第 而行為學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比較重視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並非專注

章 在研究那些靜態的政治制度,而是專注在政治的行為,政府和相關團體
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的活動,這些才是行為學派認為重要的研究對象,例如說不是要研究美 一

國的參議院,而是要研究那些參議員的行為,這些行為、活動是動態的,

因為是動態的,所以會有變化、發展,所以行為學派不是靜態的研究,

而是動態的研究。他們發現各地區的文化和歐美的文化是不一樣的,所
以行為學派是屬於多文化的(multi-cultural)研究途徑、跨國的(cross-
national)研究途徑,所以必須去選取一些很廣泛的,不是只適用於一些
特定國家的,比方說選舉和投票行為,但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根本沒有選
舉、沒有投票,那要如何研究呢?但第三世界國家有沒有政治參與的活
動呢?是有的,有些國家沒有議會、沒有總統,但是也存在一些人在決
定重要的事情,所以一樣有決策的過程。所以必須要去形成一般性的、
抽象的概念,因為研究的範圍擴大了,所以需要這些新的一般性、抽象
性的概念,來適用更大的研究範圍(Somit & Tannenhaus, 1967)。
行為學派認為所有的現象都是人做出來的行為,而政治現象就是人
做出來的政治行為,但政治學者發現,有很多其他的學科早就對人的行
為有研究和發現了,發現有很多新興國家、開發中或未發展的地區,例
如對原始部落的研究,人類學家早就有研究了;又比如說心理學也研究
出人類的行為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所做出來的。既然發現有這些研究,
政治學者便從其他學科引進這些觀念、概念、理論進入政治學之中,所
以在 50、60 年代在政治學界便出現「科際整合」這樣的口號(Palmer,
1974)。政治學者又發現,社會結構、經濟發展,對於政治其實也有很
大的影響,政治上有些行為和經濟行為有些類似,所以也引進社會學、
經濟學的概念和理論進入政治學之中,因此政治學者不再只是做政府內
部組織上的分析,也開始做非政治因素的分析研究。對於政黨的研究,
在二次大戰之前就已經有了,但對政黨的研究還是很特殊的,是放在議
會的活動中加以研究,但是我們會發現,在非政府組織中,如利益團體、
政黨、派系、企業、跨國公司,對政治都會有很大的影響。當國家經濟 第

蕭條、混亂的時候,政治很難維持穩定。當社會結構開始變遷,例如說 章
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過去金字塔「△」的社會結構,少數人是上層階級,多數人是下層階級,

展 變成菱形的社會結構「◇」出現很多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興起會帶來

民 政治上很多的轉變,又例如過去很多人是從事農業生產,現在很多人是

轉 從事工業生產;過去很多人住在鄉村,現在很多人住在城市,這種人口

: 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動,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現象對於政治都會產生很深

較 遠的影響。因此政治學者對於非政治的因素感到非常有興趣。

治 行為學派對於政治學的貢獻很大,擴大政治學研究的領域和範圍,

論 使得政治學者對於實際的政治現象能加以研究,科際整合引進很多其他

檢 學科的觀念和概念,60、70 年代建構了很多政治學的理論,其實一直到

與 現在,行為學派的主要觀點仍然是繼續影響著全世界政治學家的想法,
批 對於行為學派的批判,並不是要把它推翻,我們仍然重視經驗世界的研

究,最主要的還是要解釋政治現象,而不是提出一些理想的情境、解決
的方案或對於事件的描述,還是很強調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度,還是
對於人類的活動、動態的政治變遷與發展繼續關注(Easton, 1960; Dahl,
1961; Charlesworth, 1967; Lipset, 1969)。
但是行為學派仍然帶來了一些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當政治學者開始
重視非政治的因素以後,引進一些其他社會科學的概念和理論,往往會
把政治現象當成依變項,當成結果來看,因此用心理、社會、經濟等非
政治因素作為解釋項,當成因。當然政治現象有時是依變項,是結果,
例如當經濟崩潰了,會帶來一些政治結果,但是政治現象不可能完全是
依賴的、被動的,政治上的決定也會影響到社會其他層面,政治也可能
是獨立變項,有時也應該要被視為因,而不是果。第一個問題的重要性
在於,很多的政治學者要分析一個政治現象,便去收集非政治的因素,
有時這樣會忽視作為一個政治學者,要研究的現象應該是政治現象才對,
政治學者又不是心理學家,不需要整天去問別人的觀念、態度、人格特
第 徵;政治學家也不是經濟學家,需要整天去探討通貨膨脹、失業率;政

章 治學者也不是社會學家,需要整天去探討都市化、中產階級。這樣的研
1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究使得政治學家好像有點不務正業!(McCoy & Playford, 1967)使政治 一

學非政治化,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剛剛說政治科學家很強調科學方法,有一分證據,說

一分話。但有時很難斷定證據的適用性,今天你做了一個行為,然後告
訴別人說是因為某項原因,那這就是證據了嗎?或者說用人格特徵來解
釋某一現象的形成,人格特徵就是證據了嗎?行為學派因為強調科學方
法,所以有時會走向一個極端,這極端就是,有些學者會認為唯有數據,
才是真正的證據,那就只有計量方法才能算是科學方法。因此會發現,
行為學派興起之後,大部分的學者,至少一半以上都是從事計量的研究,
很多政治研究所都將統計學、微積分,這種計量的研究方法視為必修。
這裡的討論不是為了要批判、推翻計量方法,計量方法有它的用途和優
點,但必須要了解的是,在政治現象中,有很多重要的現象可能是無法
用計量方法來進行研究的,例如革命的現象:辛亥革命、1917 年的俄國
革命、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這些現象可以用計量方法來進行研究嗎?
因為計量方法的強調,使得有些學者會針對一些不怎麼重要的現象去重
複地研究,所以會有學者認為行為學派是一種瑣碎之學。但就算不是研
究瑣碎的事情,例如比較政治中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選舉方面的研究,
選舉當然是重要的事情,但是有太多的學者用同樣的方法和理論,對同
樣的 政 治行 為(投 票行 為),做 了太 多 的研 究,這 是一 種過 度 研究
(overanalyzes, over study)。不論結果是否正確,每當選舉的時候,成
千上百的學者都在做同樣的研究,這樣還有何意義可言?這樣會忽略了
其他無法量化,可能同樣,甚或更重要的政治現象的研究。
最後一點,比較其次的問題。行為學派強調價值中立、動態的非政
治因素的研究,強調動態行為方面的研究,而不是機構、法律方面的研
究,若過度強調的結果,也是會有些極端。過度強調價值中立,使政治
學者只是純粹為了研究而研究,只是找一個現象,然後用一個理論來解 第

釋。若完全強調價值中立,不知道為何做這些研究,在下一章中會談到, 章
1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研究的目的最少要能增加政治學上的知識,對理論的建構能有幫助,最

展 好是能夠建構新的理論,或是對已建構的理論加以修正,這樣對建構理

民 論才會有幫助。

轉 但這個目的要達成是很困難的。經驗理論在 60、70 年代是理論建構

: 的黃金時代,80 年代以後,有人說好像已經敲響了比較政治的喪鐘,理

較 論的建構已經日趨衰退,沒有什麼新的理論建構起來,因此有人便開始

治 懷疑,難道政治學者不應該有一些價值上的判斷嗎?難道不應該對社會

論 上實際的政治問題有些許的關懷?難道不能提出一些實際上的政策建言?

檢 難道不能對政府的政策目標、方向,提出一個理想的情境?這難道不是

與 擁有政治知識的學者們應該做的事情嗎?總而言之,就是要將過去規範
批 性理論的原則再重新搬出來,但這不是規範性理論的建構,對政府提出

建言,是公共政策領域的學者做的比較多。
就是因為對於行為學派的反思,所以才會有人認為應該做這樣的研
究。其次就是行為學派太強調非政治因素的研究,使得傳統研究途徑中
的法律、機構等研究被忽視了,80 年代以後很多學者提出這種呼籲:
「將國家帶回來。」(“bring the state back in.”),這裡的國家指的就是
國家機構的研究,也就是制度的研究,當然選舉制度很早就有人在研究,
行為學派的興起也沒有忽視掉這個研究,只是沉寂了一陣子,但制度研
究途徑在二次大戰以後,有兩、三個世代的時間中被忽視了,但 90 年代
後很多權威型政權的民主轉型以後,在還沒有轉型之前很難做憲政方面
的研究,因為不是民主憲政國家,但經過這樣的轉型之後,便會開始研
究這些國家究竟是什麼樣的憲政體制、什麼樣的選舉制度,而什麼樣的
憲政體制、什麼樣的選舉制度可以使民主較為鞏固或對民主的鞏固不利。
因此很多學者開始對憲政體制重新研究,不是對美國、英國的政治如何
運作,而是在第三世界國家中,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制度比較好,什麼樣
第 的制度比較能促進政治穩定、民主鞏固。所以簡言之,所謂的後行為主

章 義(post-behavioralism),就是將過去的傳統研究途徑,甚至是以前的政
1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哲學研究途徑的基本看法,帶回政治學領域的研究之中,雖然對行為 一

學派所產生的弊端加以批判,但還是保留行為學派的基本精神,再將傳

統的研究途徑和政治哲學的觀點融入。這就是目前政治學界中,學者研

究政治學的現狀,也是本書作者所採取的主要態度和觀點(Graham &
Carey, 1972; Dahl, 1984)。

參考書目

Albert Somit and Joseph Tannenhaus,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Burgess to Behavioralism (Boston: Allyn & Bacon, 1967).
Alfed de Grazia,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Free Press, 1965).
B. F. Skinner, About Behavior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6).
Charles Hyneman, The Study of Politic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5).
Charles McCoy and John Playford, ed., Apolitical Politics (New York: Thomas Y. Cro-
well Co., 1967).
Charles Merriam, New Aspects of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4).
David Easton, The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0).
Denia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Glencoe, Ill., Free Press, 1958).
Ernest Barker, ed., trans., 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Gabriel Abraham Almond, 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Areas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Gabriel Almond and Bingham Powell,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1966).
George Graham and George Carey, ed., The Post-Behavioral Era (New York: David
Mckay, 1972).
Harry Eckstein and David Apter, Comparative Politics: A Reader ( 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James C. Charlesworth, ed.,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Free Press, 1

1967).
1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Monte Palmer et al.,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Politics (New York: Harper & Row,

展 1974).
與 Poy C. Macridis and Bernard E. Brown, Comparative Politics: Notes and Readings (Chic-

主 ago,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1986).

型 Robert A. Dahl, “The Behavioral Approach”,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5
: (1961).

較 Robert Dahl, 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84).

治 Seymour Martin Lipset, ed., Politics and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

論 sity Press, 1969).
的 Thucydides, 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rans., Rex Warner (Harmomsworth:

視 Penguin Books, 1954).





1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2
理論的建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政治學者研究政治現象有些正當的目標(legitimate goals)。第一個 二

可能是對政治的情況提出一個理想的境界,例如說大同世界,這是過去

政治哲學家、政治思想家做的事情,也可以對這些崇高的理想提出一些 論

具體可行的辦法,或對當前政治上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的方案,因此第 建

一個目標便是提出一些辦法(means)、提出一些解決方案、興利除弊的
方法、政策的分析和建言,甚至做一些政治上的決定、實際從事政治上
的行為,這通常是那些實際從政、掌權的人所做的事情。第二個目標,
我們也可以對政治的現象、事實,做一個詳盡的敘述,在前一章中曾經
提到,在傳統研究途徑中有一個歷史研究途徑,歷史學家就是對過去那
些已發生的政治事件做一個詳盡的描述,政治學者也需要對政治現象做
描述,但政治學者的目的並不是完全為了描述而描述,因為這不是在建
構、驗證理論,也不是在解釋政治現象。政治學者在進行研究的時候,
會對一個或數個個案,收集資料,做詳盡的描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
為受到行為學派的影響,因此政治學者認定最為主要的工作便是對政治
現象做一個解釋,是要回答 why 的問題,而不是 how 的問題,不是在描
述政治現象發生的經過(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解釋政治現象發生的
原因,這是目前政治學者所認定的學術上最主要的工作(Nagel, 1961:
15)。
當然政治學者並不是對所有的政治現象都要加以分析、解釋,人的
時間、精力有限,所以會對大家或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政治事件做研究。
通常比較重要的政治現象都不是曇花一現的,而是會重複發生的,所以
政治學者所關心的政治現象通常是重要且重複發生的。無論學者想要解
釋的政治現象是什麼樣的政治現象,通常都需要一個理論。社會科學中
的理論和自然科學中的理論不大一樣,社會科學中的行為大部分都是人
的行為,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者不像自然科學家,可以做實際的實驗,甚
至是實際的觀察,政治學上的現象,因為是重要且重複發生的,所以過 第

去曾經發生過,且現在也可能正在進行,未來也可能會再發生,但政治 章
1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學者通常不會做實地的、在現場的觀察,例如說有學者會在選舉進行的

展 時候,組成觀察團進行觀察,但那頂多也只是片面或定點的觀察和訪問,

民 不能就此便作為一個解釋,因此學者所研究的政治現象並不是直接、具

轉 體、肉眼便可一覽無遺的,通常是渾沌不清的,所以當想要清楚的了解

: 現象的情況的時候,需要借助理論,就好像借助放大鏡或望遠鏡來看清

較 事物一樣。事實上,若沒有理論,研究者是無法看清楚政治現象的,甚

治 至連看哪裡都不知道,也不清楚從何收集、選擇相關資料,因為大部分

論 的政治現象並不是在研究者眼前發生的,常需要想像政治現象,因此研

檢 究者需要一個想法,理論就是提供研究者一個想法、看法,就像放大鏡

與 或望遠鏡的鏡片,讓研究者看得更清楚那種渾沌不清的政治現象。
批 理論都是學者建構出來的,學者不是聖賢,就算是聖賢也難免會有

出錯的時候,因此學者所建構的理論,再如何用精確的、嚴謹的態度來
建構,也很難會出現非常周延、完美無缺的理論。理論就像鏡片一樣,
可以讓研究者從遠處看大的東西,或從近處看很小的東西,可以看清楚
政治現象的某個層面、某個面向。但無論看得再清楚,理論提供研究者
的焦點(無論焦點的大小)再清晰,也會出現問題,這問題就是當研究
者專注在某項焦點上面的時候,便會忽視了其他的地方。當研究者看現
象的整體時,就會忽視了部分或細節的地方,見林不見樹;當研究者看
現象的部分或小細節時,就會忽視了事件的全貌,見樹不見林。理論是
協助研究者分析、解釋政治現象的工具,但只是工具而已,不能將它們
視為真理,不能因為某個理論是某個政治學大師所提出的理論,便將其
視為經典、法則或牢不可破的真理,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
每一個理論都可以用來協助解釋不同的政治現象,但它們通常也都
會有一些問題,對欲解釋的政治現象會有一點點的扭曲。本書是屬於理
論取向的著作,筆者會試圖探討一些政治發展、比較政治領域中的理論,
第 也會對這些理論做一些檢討和批判,這樣才能使讀者對政治學上的理論

章 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和清楚的了解,而不是將這些理論視為堅不可破的道
1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理而做純粹的介紹。雖然不能引用「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但在採 二

用一個理論的時候,要了解到理論固然可以幫助研究者看清現象,但多

少會對現象造成一些扭曲。還要強調的一點是,若沒有理論,便無法對 論

政治現象做觀察、描述、分析和解釋,研究者要對政治現象提出一些理 建

想、政策建言,也都需要理論來協助;學者提出任何研究計畫,做任何
學術性的研究,也一定都需要理論作為研究、分析的工具。如先前提到
的,任何的理論都會出現問題,所以在進行學術上的研究時,都是在驗
證這些理論,希望這些理論可以再加以檢討、修正,甚至於若發現現有
的某個理論無法解釋政治現象時,或發現有些例外和反例(deviant case)
出現時,也許可以加以推翻,或建立新的理論。這些政治學上的理論,
才是政治學上的知識,例如在選舉時所收集到的資料,這些資料並不是
政治學上的知識,也不是對政治現象收集一大堆的資料後,便有知識了,
這些個案以及其資料都只是用來檢驗理論用的,只有這些理論才是政治
學上的知識,只有對這些理論能加以修正、推翻或建構新理論,才是對
政治學有學術上的意義與貢獻。
理論的建構通常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概念的形成(formation
of concept);第二個步驟是建立通則(formulation of generalization);
第三個步驟是理論的建構(construction of theory)。
對於我們想要研究的政治現象,學者必須要先給予其一個名詞,這
樣的名詞,就叫做概念(concept)。這樣的概念,只是我們要解釋的現
象或名詞,或稱被解釋項的名詞(explanandum),有了這樣的概念之
後,學者還需要形成另一個概念來解釋它,亦即需要一個「解釋項」的
概念(explanan),解釋項也是一個概念,通常仍是一個政治現象,所以
研究者便是要去尋找政治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當提出兩個政治現象之
間有關聯的時候,便可說是提出假設(hypothesis),又稱為建立通則
(generalization),通則只是表達了二個概念之間的某種關係(a relation- 第

ship between two concepts)。最後一個步驟便是理論的建構,什麼是理 章
1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論(theory),理論便是一套(一組)相關聯的通則(a set of interrelated

展 generalizations),除了某些總體理論(grand theory)之外,通常一個理

民 論會針對一個政治現象做出一些解釋,所以「interrelated generalizations」

轉 就是說這幾個通則都是用來解釋同一種政治現象的,這樣一套相關聯的

: 通則,便稱為理論。這是方法論(methodology)上很簡單、但也很嚴謹

較 (vigorous)的理論建構過程,並非所有的理論都符合這樣的建構過程

治 (Isaak, 1985: 71)。




視 一、概念的形成(formation of concept)



概念是建構理論的基礎,理論必須要有概念,概念是一個名詞,是
針對特定政治現象的政治學上的專門術語,概念是一個一般性的名詞
(general noun),例如辛亥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革命,都是專有名
詞,特 殊 名 詞(particular noun)而 不 是 一 般 性 名 詞,因 此 不 是「概
念」;「革命」才是一般性名詞,才是概念。概念可以分為三種:
具體的概念:指在經驗世界中可以具體觀察到的概念,此種概念
的特徵是可以直接、簡單地觀察到的,為人熟悉的特定特徵,例如桌子、
椅子。
抽象的概念:在經驗世界中無法具體、直接觀察到的概念,必須
在其運作的過程中才能觀察的,藉由運作的過程觀察到一些特性,再由
這些特性推論出來的抽象的概念,例如權力。政治學上的概念大都屬於
第二種,即抽象的概念。
理論的概念:在理論中界定的,必須在理論中存在才有意義的概
念,例如阿基米德的幾何學中「點」與「線」的概念。
第 政治學中所有的概念大都是抽象的概念,因此有抽象的程度(level of

章 abstraction),或稱一般性的概念,因此而有一般性(generality)的高低。
2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形成概念的步驟,首先給予所觀察到的現象一個名詞,再給這個名 二

詞下一個定義,定義區分為兩種:

真實的定義(real definition):真實的定義從文字著手,想找出名 論

詞的真正本質,所有的語詞都有其根本的定義,此種意義並非研究者所 建

給予的,而是本來就已經存在的,等待人發現。又稱規範性的定義,例
如正義、仁義。
名目的定義(nominal definition):從觀察出發,描述一套經驗特
徵,然後給予一個名稱。科學的方法研究的是名目的定義,此種概念並
無真實與否的分別,而是對所指涉的現象,就其外在特徵,給予定義。
運作的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必須藉由其運作的過程中,
才能發現,例如說權力,假設若 A 能影響 B 的行為,則可以假設 A 對 B
有權力。
政治科學中使用的定義大都是名目的定義(少數概念則是使用運作
的定義),是具經驗意涵的定義,而非規範性的、真實的定義。真實的
定義大都使用於政治哲學的研究途徑中(Hempel, 1952)。
在定義概念的時候,政治科學家會碰上理論建構過程中第一個兩難
的問題(dilemma),也就是必須決定要解釋的現象大小的問題,賦予要
解釋的政治現象名詞的範圍到底有多廣:「一般性(general)──特定
性(particular)」的兩難問題。在概念的形成上會碰到兩次這種問題,
第一次是賦予名詞的時候,給名詞界定一個範圍,第二次是給名詞下定
義的時候,要給名詞多大範圍的定義,例如說革命,若政治制度有重大
的、根本性的變遷,都稱之為革命,那這是相當廣的定義,臺灣解嚴後
的民主轉型,都能算是革命,但若定義革命為,在政治體系中有很多的
民眾參與,發生廣泛的政治暴力行為,政治體制有發生重大基本的變遷,
那臺灣解嚴後的民主轉型便不能稱之為革命,被排除在革命所指涉和解
釋的政治現象之外。一個概念的抽象程度和一般性越高,所下的定義越 第

廣泛,所包含的政治現象便越多、越廣,但這樣的概念便越難指涉(refer 章
2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to)經驗世界中的具體事物,越難賦予其經驗意涵,反言之,若採狹義

展 的定義,則抽象程度和一般性越低,其包含的政治現象便越少,所能解

民 釋的現象範圍越小,越具體就越不是一般性的名詞,越不像概念。

轉 政治科學上有用的概念必須具備:

: 經驗意涵(empirical import):經驗意涵是指用經驗世界中可觀

較 察、衡量之事務來定義概念,如從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等,實際發生

治 的革命事件中共同發生的一些行為、活動來界定革命。

論 系統意涵(systematic import):系統意涵指一個概念必須和另一

檢 概念有關係,可以建立通則,否則便沒有意義,例如政治變遷,因為其

與 一般性太高,所以便缺乏系統意涵,無法與其他的概念做連結,無法建
批 立通則,也就無法解釋,沒有用了。(Hempel, 1952: 45-49)

本書的名稱叫做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這裡便用一些相關的概念來
解釋這種抽象層次的兩難問題:
政治發展(political development)。
政治現代化(political modernization)。
政治變遷(political change)。
政治轉型(political transition)。
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
政治發展,學者白魯恂(Lucian W. Pye)曾綜合整理出政治發展的
十點定義:
經濟發展的政治先決條件。
工業化國家或工業化社會的政治型態。
政治現代化的過程。
民族國家的政治運作。
行政與法制的發展。
第 群眾的動員與參與。

章 穩定與有秩序的變革。
2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民主政治的建立。 二

動員與權力發展的型態。

社會變遷多層面過程中的一個面向。 論

但基本上,政治發展只適合作為一個次領域或政治系一個課程的名 建

稱,沒有辦法下具體的定義,沒有經驗的意涵,因為這個名詞本身就太
抽象,太普遍性、一般性,所以也缺乏系統意涵(無法建立通則),若
硬要建立通則,則另一個概念的抽象性也要非常高,如經濟發展或社會
變遷。
政治現代化(political modernization)1,由傳統社會演進到現代社會
之轉變過程,可視為一段時期(period),但要確定一個社會的現代化轉
變過程由何時開始,何時結束並不容易,有人視現代化為多層面的轉變,
而政治現代化是政治層面的轉變。Samuel Huntington 將政治現代化區分
為三個指標:
決策理性化。
組織結構分化:組織結構分化作為現代化的特色最早是由 Max
Weber 提出的,工業社會與前工業社會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組織結構的分
化,但是 1980 年代開始歐美國家(臺灣在近幾年開始)組織精簡,難道
這是現代化的反動嗎?例如說蘇聯時期擁有 100 多個部會,是分化程度
最高的國家,但蘇聯是最現代化的國家嗎?
文化世俗化:傳統文化充滿神祕感,現代文化較為世俗化。(Hun-
tington, 1968: 31)
以上 Huntington 的指標,除了第二點之外,皆難以量化,就算可以
量化,也不盡然可以視為代表現代化的指標,例如前蘇聯的組織是當時
所有國家中分工最細密的,那可以說蘇聯是全世界最現代的國家嗎?有

1 Huntington 也將現代化歸納出九點特徵:革命性、複雜性、系統性、全球性、長 第

期性、階段性、同質性、不可逆轉性、進步性。 章
2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學者用不同的名詞(更具體的名詞),例如用政治民主化取代政治現代

展 化,政治制度化取代政治分化,但學者們常常出現的問題是,在討論政

民 治民主化時,提出的是民主應該有的藍圖、願景、理想的民主社會,這

轉 是一種規範性的討論,而不是對民主「化」過程的討論,研究焦點錯置

: 了。

較 「現代」這個詞具有積極的意涵,有價值的判斷,政治現代化主要

治 研究的是第三世界的國家,但第三世界國家所最常發生的現象並不一定

論 具有積極的意義,例如軍事政變、游擊隊。但根本的問題是,此概念的

檢 抽象程度太高,所以很難具體指涉經驗世界中的具體事務。

與 政治變遷(political change)。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
批 認為政治發展、政治現代化具有積極的意涵,也就是有價值色彩的名詞,

且實際上不太符合事實,因為第三世界國家中常有一些不好的事情,例
如說革命、政變、政治暴力等現象,所以便想用較為中性的名詞來指涉
這些現象。但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指涉的幾乎是同一種現象,而政治
變遷較為不同的地方在於,很少政治體制幾乎沒有變動,政治變遷即包
含了所有的政治活動的變化,那政治變遷其實比政治發展、政治現代化
更具有一般性,由動態的眼光觀察政治現象的變動,包含的範圍仍然十
分廣大。杭亭頓將第三世界所發生的正面的政治現象稱為政治發展,負
面的政治現象稱為政治衰退(political decay),政治變遷則可包含政治
發展和政治衰退,那麼政治變遷就遠比政治發展更一般性(Huntington,
1971: 301-305)。政治變遷這種名詞只適合作為一個教科書的書名,是
無法明確加以界定的。
政治學上的概念有很多種,其中之一是類型概念(classificatory con-
cepts)。所謂的類型概念,就是包含範圍很廣的概念,若其中有一些不
同的類型,那研究者便可加以分類,每一個類型給予一個名詞,這就是
第 所謂的類型概念,類型概念是為了分類用的,幫助研究者了解政治現象,

章 例如亞里斯多德便為古希臘時期的城邦國家做分類,這便是政治體制的
2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分類。任何的類型概念除了希望能具備經驗意涵與系統意涵之外,最好 二

還要具備下列的特性:

無遺漏的包含(inclusiveness):指所有的現象都要能被歸類,沒 論

有遺漏。若將人類分成男人或女人兩種,那所有的人,不是男人,就是 建

女人,若有人不屬於男人也不屬於女人,則分類上就有遺漏。許多學
者 2 將政體分為極權、威權和民主三種,但有些政體皆不屬於這三類,
有些回教政體,例如伊朗的科梅尼政體部並不屬於這三類的任何一類型,
這就表示有遺漏了。
分類上相互的排斥(exclusiveness):指所分類出來的類型之間必
須相互排斥,不可以有重疊。若將人類分成男人和女人兩種,那就不可
以有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極權和威權的定義有些重疊;學者杜弗傑
(Maurice Duverger)對政黨體系的分類(Duverger, 1950)就有問題,例
如一黨制就是錯誤的名詞,政黨體系是由兩個部分(part)以上所形成的
全體,而一黨制的名稱帶有矛盾(一個部分所形成的全體?)(Sartori,
1976: 41-42),將非競爭性的政黨和競爭性的政黨體系放在一起是不對
的。例如將生物分為礦物、動物和植物並不好,因為動物和植物同時都
具有生命,而礦物則是無生命,怎麼可以和生物擺在一起。此外,在杜
弗傑的分類中只有兩黨制與多黨制,其實還有其他型態的政黨體系,如
一黨優勢制,多黨制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溫和與極端的多黨制需
要進一步分類,可見杜弗傑的分類有所遺漏。
雖然無遺漏的包含在現實中很困難,但分類上相互的排斥更困難。
政治學從亞里斯多德開始便在做分類的工作,但是至今日為止已建構的
政治理論卻屈指可數,因此目前政治學界仍停留在分類(了解的開端)
的階段。
其實政治學中有許多理論僅止於概念形成的階段,而這些概念大部


2 Schumpeter (1943: 269); Linz (1975: 182-183); Dahl (1971: 2-8). 章
2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分都是類型概念,例如杜弗傑定律(Duverger’s Law, Duverger, 1950:

展 217-239)是有問題的,其問題核心就是對於政黨體系和選舉制度做的分

民 類不清楚,導致形成的通則、假設都有問題。從臺灣的民主轉型來看,

轉 所謂的轉型就是從一個類型轉到另一個類型,而臺灣在民主轉型前到底

: 是什麼類型?在民主轉型後又是什麼類型?一般的學者將政體分為極權

較 (totalitarianism, Friedrich & Brzezinski, 1965)、威權(authoritarianism,

治 Linz, 1964)和民主(democracy, Schumpeter, 1943: 269; Dahl, 1971: 2-8)

論 三種,分類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分類或沒有給予不同的名詞,那現象有

檢 變化時,是看不出來的。法國的政黨體系從第四共和時期的極端多黨制

與 轉變成第五共和時期的溫和多黨制,杜弗傑雖是法國學者,因他從未將
批 多黨制進一步分類,便看不到這種轉變(Wu, 2001)。若我們以一個名

詞概念去觀察現象時,這個名詞概念會矇蔽我們的眼睛,就看不出其他
變化。1972 年臺灣政壇發生極大的變化,1971 年退出聯合國,使臺灣的
外交遭受極大的挫折,因此在內政上有許多調適轉變,1972 年行政院改
組,由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省政府亦改組,由謝東閔擔任省主席,在
省政府改組前,一直由軍人擔任省主席,所以省政府中有許多軍職人員。
而行政院亦大幅度改組,很多本省籍政治菁英進入省政府和行政院,稱
為本土化政策。更重要的是 1972 年開始辦理增額立委選舉,也就出現了
黨外的反對勢力,也就是民進黨的前身,這是臺灣第一次出現反對勢力。
同時政府亦實施十大建設,使臺灣經濟成長率快速提升,但是 1972 年 12
月 Aisan Survey 對臺灣的評論是:臺灣經濟起飛,政治遲滯。因為 70 年
代學者將臺灣視為威權政體。1972 年以前是威權政體,1972 年以後仍是
威權政體,既然都是威權政體,就沒有變化,所以看不出 1972 年臺灣政
治上的重大變化。像這樣的分類無法解釋政治發展、政治變遷,因此需
要再進一步分類,如果分類得不完善,就無法看出現象的變化,給變遷
第 後的現象同一名詞,也就看不出政治現象的變化。

章 政治轉型(political transition)比起前面三個名詞,有較為清楚的概
2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念。一般對於政治轉型的定義是說,由一種政權型態轉變為另一種政權 二

型態的轉型期,這個時期的界定也比之前三種名詞要明確,例如說政治

現代化,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都搞不清楚,因為現代化 論

很難建立指標和門檻。 建

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就是由非民主的政體轉為民主的政
體,包含從極權型政權轉變成為民主政權和從威權型政權轉變成為民主
政權兩種,在《政治人》 (Political Man) 一書中,利普賽(Seymour
Martin Lipset) 認為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有正相關(Lipset, 1981),但是
利普賽的理論有下列三個問題:
民主與非民主的界線在哪裡?
怎樣才是「已」民主化?利普賽並未建立非民主轉變成民主的門
檻,所以所有的國家皆還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只是民主程度不同。
民主程度指的是民主國家的民主程度,非民主的國家、以及民主
化過程中的國家,尚未到達民主國家的標準,何來民主的程度。
所以利普賽的理論無法解釋民主化。民主轉型必須有型態上的轉變,
例如美國沒有政權類型的轉變,所以美國沒有民主化。民主化或民主轉
型既然是一段時期,就應該有起點和終點,也就需要一個從非民主轉變
為民主的門檻、民主的基本標準或最低標準,利普賽並沒有給我們這樣
的標準。

二、通則的建立(formulation of generalization)

所謂的通則(generalization)就是假設兩個概念之間有某種關係,所
以通則亦稱假設(hypothesis),經過科學方法的程序進行測試,若假設
的是因果關係,且屢次驗證為真,從未被否證過,則形成定律(law)。 第

所以一個通則必須至少包括兩個概念:解釋項與被解釋項。概念間的關 章
2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係有三種型式:

展 若描述兩個概念之間是有關係的(associated),例如政治發展和

民 經濟發展之間有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有關係,這樣的說法,兩個

轉 概念之間是有相關的,稱為相關關係(association relationship)。不過因

: 為現代計量方法很進步,可以指出兩個概念之間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

較 也可以計算出相關函數的大小,來檢視不同概念之間相關關係的強弱。

治 但是,兩個概念雖然相關,哪個概念是解釋項,哪個概念是被解釋項卻

論 不清楚,因此沒有什麼用處。

檢 第二種稱為傾向關係(tendency relationship)。傾向關係是說「傾

與 向導致」「tends to lead to」。傾向關係有強弱之分,例如在選舉制度和
批 政黨體系之間的關係中,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傾向兩黨制,比起比例代

表制傾向多黨制,傾向的關係強烈得多。傾向關係也可以稱為或然關係
(probability relationship),屬於一種非必然的、非決定性的關係,若能
求出其或然率,那也可稱其為統計關係(statistic relationship)。
最有解釋力的一種關係,叫做因果關係(causal relationship),這
種關係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所謂的因果關係是指,若 A 與 B 有因果關
係,則 A 是 B 的唯一、充分且必要的條件(one and only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即 A 是 B 的唯一因素,有 A 必然有 B,沒有 A 必
然不會有 B(Hempel, 1966; Gibson, 1960; Nagel, 1961)。
但大部分的政治現象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這裡便會遭遇到政治
學上第二個兩難問題,在通則建立的時候會遇到的,面臨這種情況,政
治學者便使用多因素分析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例如杜意奇(Karl De-
utsch)的社會動員理論,有七個指標,都會影響政治參與(Deutsch,
1961),但究竟哪一個因素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呢?所以在通則建立時必
須採取另一種原則,這種原則稱為簡約原則(principle of parsimony),
第 所謂的簡約原則,便是指一個現象必須是由一個原因造成的,所以因果

章 關係是最有解釋力的,因為原因是結果唯一、充分且必要的因素,沒有
2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其他的原因,不僅是具有解釋力,也具有預測力,因為只要出現這個因, 二

果就一定會出現(充分條件)。但很少有政治現象能達到因果關係的條

件,雖然很多政治學者致力於建立這樣的通則。 論

一個假設(hypothesis)或通則(generalization)也需滿足下述三種 建

條件:
conditional(條件的):條件句的形式為:「if……, then……」。
通則必須為條件句,此亦指出概念間存在著因果關係。所謂的因果關係
指:「A 是 B 的唯一、充分且必要的條件。」充分條件是說:「若 A 發
生了,則 B 必然會發生。」必要條件是說:「若 A 沒有發生,則 B 就不
會發生。」所以一個因果關係的通則,解釋項必須是被解釋項:「唯一、
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雖然所有的通則皆是條件句,但非所有通則中的二個概念都是具
有經驗意涵的,所謂的經驗意涵是指此通則是可觀察的或可衡量的、在
經驗世界中可發現的和可測試的,且在文法上是有意義的。無法觀察無
法衡量的假設,則是非經驗性的,無法驗證其對或錯,因此也就無法解
釋。同時在具有經驗意涵的通則中,需小心套套邏輯的陷阱。每個概念
的定義必須是獨立於其他概念的定義(何謂套套邏輯呢?例如在城市 A
中,所有的重要決策都是由一群菁英訂定的。這句話的問題是,什麼是
重要決策?是由一群菁英所制定的就稱為重要決策。那什麼是菁英?指
決定那些重要決策的一群人就是菁英。兩個概念相互界定,既然已經界
定其為真,就無須驗證,或無法澄清了。)
scope(範圍):概念的範圍必須是非限制的(unlimited)、非特
殊(particular)指涉的,雖然概念的範圍可能很狹窄,但不可為有限制
的。例如對總統這個概念的定義可為:「法律系畢業、曾經當過律師、
曾經做過牢、曾經當過臺北市長。」雖然這樣的定義幾乎很明確的知道
在指涉哪位總統,但這樣的定義仍為非限制的;若對總統的定義是:「指 第

陳水扁這個人」,那就是一個限制性的、特殊性的定義,也就是說概念 章
2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治 必須具有一般性、抽象性,不可將其狹義地定義到變成具體或特殊的名

展 詞(Nagel, 1961: chapter 4)。

民 當通則建立之後,會有很多的研究者開始驗證這個通則,若這個通

轉 則假設的是因果關係,而且從來沒有被否證(證明錯誤),那就可以成

: 為定律(law),這樣的說法是根據科學方法,是非常嚴格的標準。但政

較 治現象是很複雜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很難建立這樣的因果關係,建立

治 這樣的通則,雖然政治學上有若干定律,但嚴格講來幾乎沒有一個定律

論 符合嚴格的定律標準。




批 三、理論的建構(construction of theory)

一組(套)相關的通則(a set of interrelated generalizations)就形成


理論,何謂相關的通則,就是解釋相同政治現象的通則,這樣一組通則
就叫做理論。要成為好的理論,除了邏輯上的關聯性,還須經過經驗上
的反覆驗證,若驗證為真,才能算是好的理論。很少理論符合這個標準,
甚至有些「定律」亦有例外,例如杜弗傑定律(Duverger’s Law):「簡
單多數單一選區制造成兩黨制」,但是加拿大、印度實施簡單多數單一
選區制,卻沒有造成兩黨制,可見簡單多數單一選區制不是兩黨制的充
分條件;又,奧地利是兩黨體系,但並非使用簡單多數單一選區制,可
見簡單多數單一選區制也不是兩黨制的必要條件。因此有學者修正杜弗
傑假設,增加了一些例外(exception),「除非有強大的地方性小黨存
在」(Rae, 1971: 95),以及「除非在多黨中有一黨總是在選舉時是康德
士贏者(condorcet winner)」(Ricker, 1982: 761)。自然科學中的定律
皆沒有例外,但政治學中的定律總有一些例外,每個重要現象總會有許
第 多的因素,不可能只有單一因素,所以政治學中的定律皆不符合定律的

章 標準。
3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吳文程著.
—初版.—臺北市:五南, 2007 .09
面; 公分.
I S B N: 978-957-11-4915-8(平裝)
1.政治發展 2.民主理論 3.民主政治
570.15 96016491

1PR8

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
比較政治理論的檢視與批判
作 者 - 吳文程(56.3)
發 行 人 - 楊榮川
總 編 輯 - 龐君豪
主 編 - 劉靜芬 林振煌
責任編輯 - 李奇蓁 李晏甄 黃麗玟
封面設計 - 哲次設計
出 版 者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 339 號 4 樓
電 話:(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 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0106 8953
戶 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 / 台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 話:(04)2223-0891 傳 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 / 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 290 號
電 話:(07)2358-702 傳 真:(07)2350-236

法律顧問 得力商務律師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2007 年 9 月初版一刷


定 價 新臺幣 350 元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