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人生因矛盾而豐富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18
英雄摔跤時特別有娛樂效果。
三十幾年來,我聆聽前來就診的患者談論他們對人生的期望和不
如意,讓我越來越感覺到,大部分人並不真正明白什麼叫﹁幸福﹂,更
不用說要如何﹁得到幸福﹂和﹁保持幸福﹂。
照理說,衣食無缺的現代生活應該會讓我們更有餘裕思考,什麼
樣的生活與人際互動,才能讓我們持續產生成就感並感到滿足。結果
並非如此。因為這樣,我們精神科醫師才能混口飯吃。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是什麼樣的人性因素導致我們無法達到理想
目標?
向來靠腦力謀生的我,一直很欽佩那些靠手藝過活的人。小時候
我經常待在農場上,學會了一些農務,例如用枯木生火。幾年前我在
郊區買房子,在屋裡裝了柴爐,有了柴爐,當然就得有柴。有一回我

19 人生因矛盾而豐富
路過一戶民宅,前院有棵枯死的橡樹,我按門鈴問屋主,是否可以讓
我替他砍下這棵樹,因為我想要這些木柴。他很高興地答應了。
我把樹砍倒在路上,在一天內把它變成一大堆的木柴。我把最後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20
一捆柴拖走時,屋主還對我表達謝意,他說有一家伐木公司本來開價
五百美元。我當場決定跨入這一行。要拿到伐木執照,需要考筆試和
實務測試。考試當天,考場裡有很多身穿格紋襯衫、三天沒刮鬍子的
年輕人。筆試內容很簡單,不過,接下來我們必須跟著主考官步行穿
越市區的大街小巷,他指著某一棵樹,我們就得在答案紙上寫下樹
種。那時正值隆冬,其他比我有把握的考生在寫答案時,我伏在地上
勉強找出一些我認得出來的樹葉。
總之,我拿到執照了。我在報上刊登廣告,後續幾年砍了很多
樹。對我來說,砍樹的運動量勝過到健身房踩跑步機。後來,我還付
錢請一位真正的伐木專家教我爬樹,讓整個砍樹經驗變得更有意思,
不過卻嚇壞了一些屋主,因為我的待命呼叫器經常響起。我得從樹上
下來,借用他們的電話聯絡醫院急診室。
爬樹和砍樹經常會吸引一些好奇的路人圍觀,有一回我爬上枯死
的山胡桃木時,手上抓的樹枝突然斷裂,害我從九米高的樹上砰地摔
到草坪,差點就撞上石板路和幾位路人。伏在草地上的我驚魂未定,
同時也感到尷尬,這時一名男子連忙上前摸摸我的頸部靠近甲狀腺的
部位,並安慰我:﹁別擔心,我是醫生。﹂我問他:﹁你是哪一科?﹂
他回答:﹁皮膚科。﹂我聽到遠方傳來救護車的鳴笛聲。等背部骨折好

21 人生因矛盾而豐富
了以後,我就結束砍樹事業了。
我之所以分享這段經歷,是因為這就如同人生一樣,同時充滿了
好消息和壞消息:我實現了靠勞力掙錢的夢想,卻換來一身傷。想要
像泰山一樣優雅靈活,你得先學會爬樹才行。那些敢冒生命危險的人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22
會被當成英雄,但他們跌落在地時還滿有娛樂效果的。我得到很多木
柴,但受傷骨折的背使我無法把木柴扛進屋內。
我逐漸相信,驅動人生的一大力量可能便是這些﹁重要的矛盾﹂。
有時生命之中發生的某件事,要到多年以後,才會知道那件事到底是
幸還是不幸,是好事還是壞事。很多我喜愛的俗諺都講述了這樣的真
理:﹁過猶不及﹂、﹁貪多嚼不爛﹂、
﹁當祈禱得到回應,就是上帝要懲
罰我們了。﹂我們事業成功,卻賠上了家庭生活。年輕時熱愛的事,卻
是中年的夢魘。經驗讓我們更有智慧,但時間也無情地流逝。事情改
變越多,不變的也越多。
當我們發現﹁遵守遊戲規則﹂不見得能實現理想︵甚至往往無法
實現理想︶,那才是最大的幻滅。我們依循的很多規則,是為了保護
大眾利益與基本權利而設立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覺得自己受到無
法掌控的因素所左右:冷漠的官僚、大企業、經濟的力量,這些都是
驅動整個社會追求幸福的引擎,但是它們也在過程中設下許多障礙。
為了說明什麼算是可接受的行為,界定﹁正常﹂成為精神科的責
任,為此精神醫學界編寫了︽精神疾患診斷與統計手冊︾,如今已出到
第五版。這本厚重的手冊說明了許多被社會大眾視為不正常的行為類
型,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鬱症、重度憂鬱症之類的嚴重精神疾病,也

23 人生因矛盾而豐富
有各種促使患者不得不求助醫師的焦慮與消沈症狀,另外還有適應不
良的麻煩行為,通稱為﹁人格異常﹂;例如反社會行為、強迫症、依
賴症、迴避型人格︵這些人會煩擾、利用,或躲避旁人︶。
我們有多種屬性似乎是遺傳而來的。從小被隔離的同卵雙胞胎罹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24
患類似精神異常症狀的機率很高,另外也有證據顯示,他們的人格特
質非常類似,尤其是反社會的人格異常。在先天遺傳與後天教養的競
爭下,兩者對於我們的人格塑造都有重要的影響。
在診斷與描述人類的行為後,我們依舊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
活得有意義、如何分辨哪些方面是我們該負責的,哪些是我們該適應
的。有一種說法是以心臟病做比喻,顯然,有些因素讓我們比較容易
罹患心臟病,且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例如性別與遺傳。如果你是男
性,且家族中有男性死於心臟病的病史,那麼遠離菸酒、注意飲食、
規律運動對你比較好,但是你心肌梗塞的機率仍然偏高。要是你想
﹁管他的﹂,菸酒飲食統統不忌呢?當然,那是你個人的抉擇。
有位作家把幸福快樂定義為﹁成就和預期的比率﹂。如果分子夠
大︵不管我們怎麼定義成就︶,我們就很可能會感到快樂。不過,如
果分母︵預期︶太大,則可能超越成就,導致我們不滿足。值得注意
的是,快樂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而分子和分母都是我們自訂的。對每
個人來說,﹁滿意的成就﹂和﹁自己的預期﹂或許不盡相同。這個概
念有效地說明了,為什麼有些物質比我們匱乏的人,似乎過得比我們
更快樂,這也是﹁金錢買不到快樂﹂這句老生常談的真諦︵順帶一
提,美國富豪邁爾康.富比士 主張,相信這個說法的人其實是跑錯


購物中心︶。

25 人生因矛盾而豐富
所以,生活的最佳策略似乎是控制我們所能掌控的事,不要沈浸
譯註:︽富比士︾雜誌創辦人之子,現為出版業鉅子。

在我們能掌控一切的幻想中。或許我們可以用另一種矛盾說法來表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26
達:當我們放棄﹁完全掌控﹂的幻想時,就獲得了最大的掌控。我們
是在﹁無能為力﹂與﹁無所不能﹂這兩個極端之間尋求一條中庸之道。
如果這聽起來像是叫我們適可而止,或許是吧。我比較喜歡這麼
想:如果我們想在不時飛來橫禍的世界裡過得幸福快樂,我們的預期
就要切合實際,培養面對悲劇的復原力,以免有一天過度失落絕望。
我們必須適應,同一件事可能同時存在好消息和壞消息的矛盾,培養
自己接受必經考驗的能力。我們也需要學習放手:放開過去、拋開未
解的委屈、不再懷念年輕的自己。沒有人可以活著離開這裡。不管這
個真理聽起來多讓人沮喪,或是成為激勵我們每天起床的動力,那全
屬態度的問題,選擇權掌握在我們手中。
失眠不會死
4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32
你越不在意睡眠,就會越好睡。
到精神科求診的人常抱怨失眠,有時那是他們唯一的抱怨:﹁我
只要可以好好睡上一覺就沒事了。﹂由於失眠是焦慮與憂鬱的常見症
狀,治療這根本問題似乎是合理的解決方法。我通常把失眠視為﹁機
會教育﹂,鼓勵病人反省自己的生活,找出問題所在。這方法等於是公
然推翻藥商灌輸給大眾的觀念:吃藥馬上見效。
最近我到一家高級餐廳參加精神醫學會議︵當然是藥商贊助的︶,
主題是談失眠。其他精神科同業討論處理失眠的方式時,只談他們偏
好使用的藥物。當我提到我通常會引導病患思考造成失眠的原因,而
不是馬上讓他們服用可能成癮的藥物時,其他人看我的樣子,彷彿我
建議的是十七世紀的療法︵或許是放血之類的︶,顯然他們認為服用
安眠藥才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這方法不僅有效,且符合病人的
期待,也可以讓醫師很快看下一位病患。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藥商

33 失眠不會死
認為請我們吃這一餐很划算。
睡眠的矛盾在於:你覺得它不重要時才睡得著。睡眠是不自覺的
活動,無法強迫。有些人認為凡事只要努力就能做到,他們希望能掌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34
控生活中的大小事物。對這些人來說,睡眠強求不得讓他們很氣惱。
事實上,你越想入睡就越難睡。所以失眠者往往躺在床上盯著鬧鐘,
不安地想著自己隔天會有多疲累,這麼做保證他們難以入眠。
病人要求我提供立即解決失眠的方法時,我通常會告訴他們睡眠
的矛盾所在,建議他們不要那麼在意睡眠,反而會更好睡。我們都聽
過很多關於睡眠有多重要的資訊,但這就像是﹁運動要先諮詢醫生﹂、
﹁每年做健康檢查﹂、
﹁冬天少喝啤酒﹂、
﹁飯後不要游泳﹂等建議一樣,
每晚要睡足八小時也是一種迷思。事實上,多數人不需要那麼多睡眠
也可以運作得很好,並且我們的身體在過於疲累而癱倒以前,會自行
彌補睡眠的不足。
安眠藥供應商與開立安眠藥處方的人常警告大眾,失眠是社會上
越來越常見的危險現象,常造成致命的車禍,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與勞工的生產力。最近有一篇報導引述最新科學研究:﹁睡眠不足或
睡眠不正常會增加罹患各種重病的風險,例如癌症、心臟病、糖尿
病、肥胖。﹂難怪大家擔心得要命,這樣一來,又讓他們更睡不著了。
失眠就像多數焦慮症狀一樣,你越是擔心就會越嚴重。不管一開始是
什麼原因讓我們感到焦慮,後來我們都是因為焦慮而變得更加焦慮,
因為害怕而變得更加害怕。這下子看來除非精疲力竭或全身麻醉,否
則根本不可能好好睡︵我有時會建議那些一心想要治好失眠問題的
人,乾脆試試全身麻醉︶。

35 失眠不會死
我通常告訴病人: 失眠不是有趣的討論話題; 身體會自動幫

(1)

(2)
你獲得足夠的睡眠,以免你崩潰; 等到睡眠對你不再重要時,你就
(3)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36
睡得著。讓你不在意睡眠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醒著躺在床上超過半
小時。如果躺了半小時還沒睡著,就起來做點事:閱讀、工作、刷洗
廚房地板等等。起來至少四十五分鐘再回去睡,必要時重複這樣的循
環。這個方法的理論是,與其躺在床上無法成眠,不如提供身體兩種
選擇:睡覺或是其他有建設性的活動。這樣可以減輕焦慮,也可以改
善睡眠。在此同時,我要求病人每次看診時,討論睡眠問題的時間不
要超過五分鐘,一方面免得我不耐煩,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有更多時間
討論更重要的議題。
生活是悲是喜,是否滿意,主要是看我們自己決定關注什麼事情
而定。對那些覺得生活令人沮喪,世界很危險、充滿腐敗與悲慘的人
來說,我們的周遭充滿了佐證。每天的新聞報導幾乎都有死亡、破
壞、人性險惡的消息。有些人太在意這些﹁新聞﹂,而影響了他們的情
緒及對未來的展望。我們的恐懼大都是源自於對媒體報導的反應。
就像悲觀者久而久之就真的料中悲劇一樣,常看電視新聞的人,
可能因此確認了他們對這個世界悲觀而憂慮的看法,因為那些電視新
聞的製作都是謹守﹁流血新聞,收視保證﹂的原則。相反的,如果我
們盡可能接觸這個世界美麗與寬宏的一面,就比較會覺得自己很幸
運,相信他人是善意的。
有趣的是,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我們看待身心健康上。如果我們

37 失眠不會死
聽信媒體的報導,認定自己有感染狂牛症的風險,從此不吃牛肉︵在
此對吃素的讀者致歉,你們一定可以比我們長壽︶。墜機事件不常發
生,但有些人只敢開車旅行。事實上,有點基本統計概念的人便能享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38
受美食,出國旅行。
同理,如果我們相信身心有自我療癒與自我保護的能力,就可以
省卻多次沒必要的就診。如果你到醫院的急診室走一圈,就可以看到
候診室隨時都有一群人等著,其中有些人只是身體有點不舒服罷了。
這些窮緊張的人寧可在那裡等上好幾個鐘頭,讓疲累的醫生看診,醫
生可能找不出他們究竟哪裡有毛病,或不知道該如何提供真正的治
療。這些人之所以來掛急診,只是因為他們擔心那症狀可能是嚴重的
病徵︵﹁我在咳嗽,我在想會不會是肺炎﹂︶,或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
身體不適的感覺︵﹁你有沒有什麼法子可以幫我消除頭痛?﹂︶。事實
上,整個製藥業巴不得大家把每一種症狀都當作一種病,而且相信每
種病都有藥可以醫。醫療保健體系本身也強化了大眾的疑病行為︵﹁為
了保險起見,我要做幾項檢測﹂︶。就連鼓吹﹁自然療法﹂的﹁整體健
,也呼籲我們要注意﹁大廈症候群﹂ 及重金屬中毒之類的事。
康運動﹂

真是夠了!人體是很巧妙的系統,有再生與自癒的奇妙功能,你
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有點信心。越少接觸醫生對你可能會更好。如果你
有失眠問題,就學著享受夜深人靜時沒有電話或電子郵件干擾的片刻
寧靜。不妨翻翻你一直想讀的書,相信你的身體在夠累的時候就會自
然入睡。如果這樣還行不通,而你無法忍受再度失眠,那就把﹁失
眠﹂兩字輸入搜尋引擎,很快就會遇到同好了。

39 失眠不會死
譯註:俗稱冷氣病。在同一辦公室或同一中央空調系統內,同時有數人出現頭痛、全身痠

痛無力、注意力無法集中、眼睛喉嚨或鼻子乾癢等症狀。
19

想要幸福,就要忍受不確定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150
人生只有死亡和納稅是確定的。
我們都希望人生可以簡單一點。幾乎每種負面情緒︵恐懼、不安、
沮喪、偏見︶都是我們對周遭複雜情況的反應。想要應付日常生活裡
的混亂,方法之一就是採用絕對論者的世界觀,任何情況只准有兩種
選擇。我們可按善惡、對錯、正誤、你我之分,把世界概念化。
我還記得我在西點軍校榮譽制度裡受到的教導。學校告訴我們:
﹁榮譽就像懷孕:你要不是有,不然就是沒有。﹂學生不能說謊、欺騙
或偷竊,觸犯者絕不寬容。還有什麼比這個原則更簡單、更令人滿
意?只要違反規定就是退學處分,一旦有任何不光彩的行為,就不配
和其他優秀的學員共處。當然了,這是遙不可及的標準。例如,你要

151 想要幸福,就要忍受不確定
怎麼回答下面的問題:﹁我穿這件洋裝看起來胖嗎?﹂回答:﹁沒錯,
看起來很胖。﹂這可能是實話,但是對維繫婚姻沒什麼好處。
一九六 年
○代初期,我在軍事基地布拉格堡服役,當時甘迺迪總
統來訪。有人突發奇想,要第八十二空降師在機場集合,每個戰隊為
不同的作戰環境著裝,所以有些單位穿叢林野戰服,有些穿沙漠褐色
軍裝,我們部隊則是全身雪白,帶著滑雪板。我們置身於北卡羅來納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152
州的豔陽下,很多部隊根本從來沒看過雪,卻裝扮得像要去北極打仗
一樣。當時我心想,這個專為總統準備的謊言可能造成的後果,比謊
稱當天早上擦過鞋子還要嚴重,謊稱鞋子擦了是會讓學生從西點軍校
退學的違紀行為。
僵化的道德真理與絕對的行為規範會有落差,因為那是無法長期
維持的,所以當我們達不到要求時,會產生罪惡感,且不得不妥協。
總之,那促成集體的偽善。當牧師被發現是性變態、宣揚美德的作家
竟然是賭鬼、講道人士染有毒癮時,我們親眼目睹那些終日評斷他人
的人,原來自己也過不了人性脆弱的關卡。大眾的寬容使這些人通常
不用為了虛偽與謊言承擔任何後果,還繼續指導我們該怎麼生活。
心理療法通常需要容忍高度的不確定性︵除非你是在大批觀眾面
前做心理治療,那你就不會碰到不確定的情況了︶。病患向治療師提
出的問題一向都很難懂,也難以解決。如果那些問題很簡單,病患自
己早就解決了。這也是為什麼好的治療師不常提供特定的建議,那不
是因為謙虛,而是因為病人自己才是解決自身困境的關鍵。那也是肯
定病人有能力自行解決問題,只要拉他一把並積極聆聽就行了。

153 想要幸福,就要忍受不確定
我們在測試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時,另一個常一起測試的屬性
是復原性。人生中一定都會經歷失落,尤其是年紀越來越大以後。我
們如何因應這些意外對生活的規律感與可預測性帶來的衝擊,決定了
我們的情緒和應變能力。換句話說,我們對發生在身上的事︵或可能
發生的事︶所抱持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採取的方式。即使是威脅生命
的事件,也會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長短期反應。例如,不是每個經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154
,簡
歷過戰爭的人都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稱 ︶。
PTSD
有一次我為一名年輕人看診。他有一回搭車時被警方攔下來盤
查。警官說年輕人對他比中指,年輕人辯稱對警官比中指又不違法。
後來他因妨害公務被捕,在牢裡待了幾個小時後,警方才撤銷指控,
將他釋放。他出獄後馬上提出告訴,宣稱他因為被捕而產生創傷後壓
力症候群:失眠、憂鬱、過往受創影像一再重現。我告訴他,他經歷
的﹁創傷﹂有很大部分是他自己造成的,無論如何,都不會像

D
T
P
S
那樣產生威脅生命的壓力。果然,他馬上找了另一位精神科醫師幫他
出庭作證。後來陪審團判他勝訴,可獲賠一美元 我想這判決媲美

所羅門王的高超智慧。
當我們接受生命的不確定性時,或許其中最重要︵也最值得︶的
情況是選擇建立一段親密關係。我們為此付出信任與承諾,即使過往
的經驗充滿了感情難以維繫的例子。大家把求婚比喻成在黑暗中跨出
懸崖,預期自己將緩慢輕柔地著陸。人生沒有什麼比這個更不確定的
了,但是大家仗著對方的承諾以及期待自己是贏家,依舊躍躍欲試。

155 想要幸福,就要忍受不確定
或許開往賭城拉斯維加斯的飛機上也是充滿了這樣的衝動。即使明知
贏的機率渺茫,我們一﹁賭﹂為快的動力是基於我們對刺激興奮的需
求以及無窮盡的希望。
我很愛一句鄉村歌曲的歌詞:﹁我希望現在不知道我當時不知道
的一切。﹂人生是一連串的意外發展,那些意外往往令人不快。我們越
能因應這種不確定性,越能過得快樂自在。人生大概只有死亡和納稅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 156
是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天竟然還有勇氣起床,也挺神奇
的,不過臥室也不是那麼安全的地方就是了︵我們在裡頭犯了多少無
可救藥的錯誤?︶。另外,我們也不得不接受另一個矛盾的道理:有
辦法臨場反應的人,比起想像自己跟著劇本走的人表現更好。換句話
說,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人生的編劇,就可以比依賴他人指示的人更
有可能享受人生。
有一派人主張,生活過得越輕鬆單純越好,可惜人生無論是在組
成或概念上都是複雜的。念過生物學,花過時間解讀克氏循環 或


譯註:克氏循環︵ ︶是指需氧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代謝途徑,是三大營養素︵醣
Krebs Cycle


類、脂肪、蛋白質︶的代謝聯繫樞紐。
組成的人,一定都對生物體內常見的複雜化學流程印象深刻。
D
N
A

同樣的複雜度也主宰了人類行為的科學,那是我們無法預測人在
特定情況下會如何反應的原因。所以我們的動機行為和道德概念也一
樣多元與複雜,就沒什麼好驚訝的了。畢竟,那就像是指引我們的﹁地
圖﹂。任何人或志同道合的團體若能提出一套每個人都適用的地圖,
而且遵照地圖走,大家就能過得和平又滿足,對吧?不大可能嘛!

157 想要幸福,就要忍受不確定
既然所有人對於如何度過一生有那麼多不同的信念與意見,要如
何協調這些多元的看法?無論這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我想我們需要培
養的核心價值觀是:只要他人的行為不妨礙我們以最有利自己的方式
追尋幸福快樂,我們便不應該批判他人的信念與行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