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4

目錄

卷前語 ············ 2

菩提法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道源法師 3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親聞記 ··曉雲法師 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十 ···濟群法師 10
普賢行願品 ········濟群法師 14

佛歷二五三七年 1992年創刊 法音宣流


菩提綸音 第79期 2017年3月 法華經導讀 ········宗舜法師 17
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季刊) 感悟人生 ·········學誠法師 21
四諦說 ··········李焯芬 25
創刊人 釋寬賢法師

顧問 釋瑞法法師 菩提園地
主編 寬賢法師 佛教婚姻觀 ········觀霧 28
執行編輯 覺翠 温鑑 活在當下 ·········李焯芬 33

文字編輯 余昶宏 周京萱

校對 麥慧見 莉莎
菩提文苑
感悟心靈的小故事 ·····李焯芬 37
攝影 石頭 何汝權 麥慧見
山齋絮語 ·········李潤生 46
製作 温鑑 白雲古跡 ·········一行禪師 41
發行: 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

56-58 Mass. Ave, Quincy, MA 02169 净土法門


流通: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 行起解絕 信心成就 ·····賀懷民 49
地址: 53-55 Mass. Ave, Quincy, MA 02169 五祖少康與中國佛教音樂 ··嚴軍 53

電話: 617-773-7745、617-773-1688

網址: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菩提漫畫 ·······蔡志忠 55


電郵:1000buddha@gmail.com

封面:終南山淨業寺
天廚妙供 ······· 56
助印者:穩盈印製公司

地址: 43-31 33 rd Street, Long Island City


通告 ······· 57
NY 11101

電話: 718-786-8882

閱後請贈有緣 以弘揚正法
免費索閱 歡迎助印

1 菩提綸音79期
卷前語

心靈的煙道
小時侯,我們家曾和鄰居因一堵界牆的歸屬問題傷了和氣。鄰居是個青年,脾氣暴躁,
一心只想報復,就趁黑天兒偷偷爬到我家屋頂,用干草將我家的煙筒堵上。
母親不知煙道被堵,點火做飯,屋裡頓時濃煙滾滾,嗆得全家人咳嗽連天。起初不知何故,
後來父親發現了屋頂煙筒上的干草。馬上想到—定是鄰居所為,便氣不過,順手抄起一捆干
草要以牙還牙。母親出來制止了父親。她讓父親大大方方地搬梯子上屋頂將堵在煙筒裡的干
草拿掉。次日又堵,又上去拿掉,如此反復了幾次,鄰居大概也自感無趣,就停止了他的惡
作劇。
幾個月後,鄰居剛滿月的兒子要剃頭,求到了母親。母親打小跟做剃頭匠的外公練就了
一手絕活,專給過滿月的嬰兒剃頭。那可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手藝,嬰兒的頭頂薄如蔥皮,
稍有不慎就會割破頭皮。方圓幾個村子,此絕活非母親莫屬。因為剛堵過我們家的煙筒,鄰
居自是沒臉向母親開口,就托了村上一個長輩先來打前站。沒成想母親很爽快地答應了,放
下手頭的活計就去了鄰居家。事後,鄰居小兩口感動不巳,專門提了一籃雞蛋答謝母親。此后,
兩家和好如初,再無爭端。
後來,母親對我說:煙道堵了不要緊,拿掉干草就是了,可人心要是堵了,那可是病啊!
她還說,這世界上所有的心靈其實都是相通的,沒有什麼化不開、融下掉的積怨,沒有解不
開的疙瘩,更沒有接不住的繩索。母親雖大字不識一個,卻能以寬恕替代怨恨,所以母親一
生活得都很泰然。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和周圍的人發生點小摩擦,其中也不乏抱了干草上房的主。以牙還牙,
以怨報怨,衹會令摩擦無限地擴大直至兩敗俱傷。惟有拔去干草,讓心靈的煙道暢通,所有
的火氣、怨氣方可順利排出,繼之而來的才是一派裊裊炊煙起、十里飯菜香的和諧盛景。

( 寬賢摘自《當代青年》2014 年第 9 期 )

永惺長老語錄

一個樂觀的人,必然是「豁達能容,寧靜致遠」,凡事皆從積極面想,不因稍不如意
而心煩,也不因挫折而沮喪;想得開,看得遠,相信世上沒有永遠失敗的事情,也沒
有不能克服的困難;所以,在遇到艱難的時侯,能堅持百忍,努力不懈;在黯然低沉
的情境中,仍能維持歡欣鼓舞的活力,這種人隨時隨地都是喜悅的。

菩提綸音79期 2
菩提法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道源法師

(續上期) 應,注定要受這個重病折磨,就仰承家中眷
屬為他做了這一件功德,病馬上就痊癒,而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 且還增加壽命。
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何
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 《科註引止觀》云:「怖畏惡道,人命
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
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寄。年事稍去,
還有呢!觀世音,假如未來世或現在 風刀不奢,豈可晏然,坐待酸楚。故為修
世,所有十方諸世界中的六道眾生,在臨命 福,當下除殃。抑豈愈病,更益遐齡。譬之
終的時候,能夠聽到地藏王菩薩的聖號,只 服五石者,不止病差兼得身充也。」
要一聲經歷耳根,聽得清楚明白,這臨命終
人,將永遠不會受到三惡道的苦報。更何況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
是於臨命終時,父母及諸大小眷屬,將臨命
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
終人所擁有的:房屋、財寶物品、珍寶珠 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皆悉消滅。
瓔、衣服等,變賣所得來:泥塑、彩畫、木
雕、銅鑄地藏王菩薩的形像。這段文裡說
「六道眾生」,不單指一道,其實是專指著 假如這個人的宿業之報注定壽命已經盡
娑婆世界的南閻浮提,是指著人道說的。一 了,而他原本所造的重罪障,或是輕的業
個人要到臨命終時,《地藏經》告訴你這個 障,是應該要墮落在三惡道的,就仰承眷
方法,都是事相,你照著做就對了,已經到 屬,為他所做的塑畫地藏菩薩聖像的功德,
臨命終了,還能講什麼玄妙之理!那就是念 命終之後,立即上升天道中去享受殊勝美妙
佛念菩薩的聖號。就永遠不歷三惡道。 之樂。一切的罪障業障全部都消滅不見。前
一段講合受重病!死也死不了,吃藥也醫不
好,一拖很多年,甚至檢查不出真正病因!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 這就是「業障病」,你得了業障病,《地藏
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 經》教你要造地藏菩薩的聖像,病就好了而
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 且還延長壽命。不要像外道的什麼公?什麼
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婆?盡叫你抽籤,再去藥籤上查藥方,藥方
抄下來再來弄點香灰來吃,這都是外道教你
或者趁病人尚未死亡之前,眼睛還能看 的,是念老太婆經的老太婆教的,這才是真
得到,耳朵還能聽得到,知道家中眷屬為了 正的迷信害人,而且害人不淺呀,佛經上決
他的病,將房屋珠寶玉石,等變賣來塑畫雕 沒有教你抽籤吃香灰,佛經上說念《藥師
鑄地藏王菩薩的聖像,假如這個人的業障報 經》、《藥師咒》,你生病了去看醫生,把

3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法義

藥拿回來,再念「藥師真言」三遍至七遍加 死後墮落在那一道之中!或者往生什麼世
持藥品,增加這藥的效力。這是指一般的 界,或者生往那個天界之中?就是說亡者有
病。若是業障病非得用佛法來治不可,就 業障不知墮落那一道,或是有福報不知往生
是:念誦大乘經典;念佛菩薩聖號;供養三 那一個天,那一個世界,這個事人力無法解
寶;塑畫聖像;或是地藏菩薩或觀世音菩 決得知,但佛告訴我們一個辦法:
薩;或念大悲咒也是一樣。或是倒一杯開水
念「大悲咒」七遍或二十一遍,或念「藥師
真言」七至二十一遍,再把開水喝下,這只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
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
有利益沒有害處。但千萬不要吃香灰,這會
名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
中毒的。大家要注意小心。還有供養出家
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
人,盡量以飲食、醫藥、衣服、臥具四事來 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供養,因為這「四事供養」是任何一個人所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
必需,只要不凍、不餓、生病有藥治,睡覺
有棉被蓋就足夠了,其餘物品都是增長貪欲
反而障害修道,只要能資養生命即可,千 這個人假如能夠塑造,或彩畫地藏菩薩
萬!千萬!不能華衣、美食、錦被、閣樓, 聖像,或者你能聽到地藏菩薩的聖號,一定
居士尚且不宜,何況剃染捨俗出家的道人 要念地藏菩薩一瞻視一頂禮,從第一日到第
呢?這裡居士要注意啊!而且要平等供養, 七日,都不要退失你最初那個發心,聞地藏
名牌法師多供養,無名法師少供養,這違反 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形像,瞻視頂禮並諸供
僧團六和敬的原則,是壞合和僧的行為,或 養,這個人的眷屬假如因為惡業的緣故,要
者某居士故意彰顯財力,供養某名牌法師名 墮落到三惡道中受一大劫的苦報。仰承他的
車,一部車數百萬元,這會壞了法師名節道 男女兄弟姊妹塑造地藏菩薩聖像,及瞻視頂
譽,讓人在背後說這位法師太享受,不像出 禮的功德利益,隨即解脫了惡道苦報,而且
家人,讓眾生造口業,罪過啊!罪過! 還能上升人天道中、享受天福的殊勝美妙之
樂。

《大經耆婆言闍王》言:「修一善心,
能破百萬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小 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
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小善亦 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
爾,能壞大惡。雖名小善其實是大。為是善 樂。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
故應須懺悔,人能為此,則善資冥福矣!」 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
所以「造像功德」能滅惡道、消罪障,而且 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
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
還能除重病、延年益壽呢!
屬。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
這個過去亡失的父母眷屬,如本具宿福
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以
已生在人天道中享受天福妙樂,就仰承這份
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姐妹,是人年
既 長 大 , 思 憶 父 母 及 諸 眷 屬 , 不 知 落 在 何 造像、念佛、供養之功德,使令輾轉增加超
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凡入聖之因,受解脫生死之無量樂。如果這
個人更能於三個七中,專注一心瞻視頂禮地
藏菩薩聖像,專注一心的念地藏菩薩聖號,
繼續說吧!觀世音菩薩!假如未來世有 每天念一萬遍,正在頂禮菩薩念菩薩名號的
男子或女人,剛生下來還在吃奶的時候,或 時候,突然看見菩薩現廣大無邊的身相,來
者已經三歲了,五歲了,或是十歲以下就死 給你看,並且還告訴你所思念的眷屬投生在
了父母兄弟姊妹,等到這個人年紀長大了, 那個地方。或是在睡夢之中夢見了地藏菩
他想念父母親及兄弟姊妹等家屬親人,不知
菩提綸音79期 4
菩提法義

薩,親自帶領你到你那父母所受生之處,跟
你那亡失的父母或眷屬見面。 接著繼續說吧!觀世音菩薩:「假如未
來世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你發了廣大的慈悲
科註云:「機感傾誠,現身速應。所謂 心要救度一切的眾生,想要修學至高無上的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 佛菩提,想要出離三界生死流轉,這些人只
菩提影現中。」感應之無差也。問:「今有 要能看見地藏菩薩的聖像,聽聞地藏菩薩的
其人矣累年不蒙寸效!何也?」答:「須知 名號,一心至誠的去歸依他,或者用香花、
一心,有事有理。二途無取,胡能感聖。」 衣服、寶貝、飲食去供養他,再去瞻視頂
譬如臨鏡背視,對谷吞聲,奚能致影響乎? 禮,於是乎這善男子善女人所發的心願,就
無邊身者:約事則無邊即邊。約理則邊即無 能很快的成就永遠沒有障礙了。」
邊。今禮像稱名事一之心,契入如虛空無邊
理一心內,如空谷答響,明鏡現形,故現無 這佛教裡一共講了「五乘法門」:第一
邊之身具告所生之界也。」 菩薩乘。第二緣覺乘。第三聲聞乘這三乘法
門都是「出世間法」。天乘生天享福,人乘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 轉人,這兩乘是「世間法」,是未出三界還
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 要受果報輪迴。這段就先講三乘的出世間
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 法。第一先講菩薩乘,當下就要你發心,當
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下就要行菩薩道救眾生,不能等啊!無常大
鬼不期而到,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當下就去
做,行菩薩道前面講過,隨力隨分,救災救
前面一個七叫做「加行」,加功用行的 難,行種種布施,就是六度。能講一部經最
打七或打三個七,這裡是「長行」,如果更 好,不能講一部就講一段、講一句一偈都是
加能每天念菩薩聖號一千遍,念滿一千日, 功德無量!當下就得去做,這個佛法不是盡
大約是三年的時間,就念得一百萬聲了,現 說不做的,佛法與外道最明顯不同的就在這
在工商社會大家都忙,你就早上念五佰聲, 一點,外道什麼公、什麼婆的,你只要三牲
晚上念五佰聲,合起來每天頂多花二十分 五牲去拜祭他,其他的事就全交給他了,有
鐘,就把它當做早晚課,專注一心的念,一 沒有效天曉得?但佛法中的點點滴滴,都得
定做得到的。這個人當然就得到地藏菩薩, 你親自去做,你要從內心真誠懺悔業障,真
派遣他所住的土地神,及護法鬼神,家宅神 心悔過想要改邪歸正,然後廣行六度,濟貧
祠等神,終身保衛擁護他,這一世日常生活 扶弱,救災救難,造像誦經,持五戒八戒,
飲食衣服豐足特勝,用不完吃不盡,而且身 念佛修定,歸依三寶供養三寶,到最後還要
體健康沒有任何疾病。任何意外的災禍衰 你:不要執著功德之相,行無相施,要迴向
事,決定不入你住的大門何況上身呢?而且 法界眾生,最後才能成就佛道,給你授成佛
這個人最後還會得到地藏菩薩,來給你摩頂 之記。這欲出離三界者,就包括聲聞緣覺的
授成就佛道之印記。前面所講衣食豐溢,無 了了分段生死,才能出三界,發勇猛心修行
諸疾苦都是世間法的利益,到最後要你發菩 歸依地藏菩薩,種種供養,則菩薩無量功德
提心行菩提道,授你成佛之記。 力加持你,不但無有障礙而且所願速成。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 (未完待續)
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
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是諸人
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
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
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5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法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親聞記
曉雲導師

(續上期) 他物可比」,如果我們吃其他東西,就飽
了,或者有一種藥能令我們長胖,但「金
「明持菩薩之名,如食金剛。」這個解 剛」不是,金剛是 醫治我們,使我們無
釋非常有趣,金剛可以吃嗎?這持是一個譬 畏、堅固、實信的,所以說出一個境出來,
喻,譬喻什麼呢?講起譬喻,我就想起西方 無有他物可以比得上這個般若波羅密金剛智
宗教有一個儀式叫做「領聖體」 ,這聖體 慧的殊勝。
是一塊薄薄的麵包,好像肉一樣的顏色,去
領聖體的人跪下,就有一 個神父用一支鉗 為什麼經文上說,同樣持念菩薩的名
鉗住這塊小小的麵包,放在他的口;另外一個 號,可是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得的福 比
人就提著一個玻璃壺,將紅的葡萄酒倒在他 其他善薩多呢?前面的經文上講,你遇到
的口,他們是這樣講的,這葡萄汁就是血, 什麼災難的時候,只要有人稱一句觀世音菩
這片麵包就是肉,什麼人的血?什麼人的 薩,大家都可以免難的。我們要知道這個意
肉?就是主,耶穌啊!他們都這樣講,可見 思是什麼?因為觀音菩薩的願 發得很大,
得西方宗教喜歡用具體有形的東西。而我們 並不是其他的菩薩不慈悲,是因為觀音菩薩
佛教是講出一個境界出來,如像「食金剛」 的願是在娑婆的。譬如文 殊師利菩薩的願
就是境,這「金剛」是一種破執的藥,我們 主智慧,很愚蠢的人稱念文殊師利菩薩,文
要服這種破執的藥,假如你講金剛菩薩,四 殊師利菩薩會來加持 你的智慧;這好像我們
大金剛這樣大,你怎麼吞下去?金剛是般若 現在的大學,每一個教授所講的課不同,觀
波羅密多的金剛經,而且金剛是最堅固的, 世音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文殊
我們吃了這種藥下去,我們就不軟弱了,我 師利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這五位菩薩各有所
們能夠堅定了,能夠堅持實信了,所以叫做 歸,觀音菩薩的願就是發在娑婆。文殊師利
「食金剛」。所有經文都是藥嘛!而這種藥 菩薩的願,就專超拔這些沒有智慧、愚癡
是醫治什麼呢? 醫治我們的畏,金剛是無 的,地藏菩薩就專救業障很重的人。普賢菩
畏的;治我們畏,為什麼畏?因為我們自信不 薩就超拔那種小志氣,不發大願大行的人。
足,我們的法身沒有顯出來,所以有畏;到 大勢至菩薩就專救沒有力量的人。勢至嘛,
法身顯出來,我們就無畏了,就天上天下唯 所以由於每一位菩薩的願,我們眾生,輕輕
我獨尊了。因為我們眾生生生世世以來都是 稱一聲他就知道了。
受貪嗔癡所綑縛,不得自由,所以有畏懼,
因為觀世音菩薩的願在婆婆世界的苦難
沒有具足智慧,法身沒有顯,所以金剛能令
眾生,不管你有沒有智慧,只要有人稱念,
我們顯出無畏精神,無畏獨立,平等。所以
他都聽到的,這緣是屬於普法利生,然後我
「食金剛」是喻,我剛剛引出西方宗教,他
們才明白,每一位菩薩功德所歸。是不是每
們是真正要做出一個具體的儀式出來,而我
一位菩薩分道揚鏢各有不同呢?不是的!你
們佛教就譬喻一個境就夠了。食金剛「非食

菩提綸音79期 6
菩提法義

看我們有病去看醫生, 醫生會開幾味藥一 覺,那就是五十二位就夠了,但釋迦牟尼佛


同的,不只開一樣藥的,所以開藥叫做軍 成以後,還有 一個「入佛道知見」那個是
臣藥,等你先能站起 來,然後才教你修智 「用」,所以還有個體、用。假如成佛之後
慧,你修了智慧,又不發慈悲去廣度眾生, 不用了, 就沒有後面的「入佛道知見」,
然後就教你立大 願堅固所修。所以這五位 由於這個用大,又可以化度眾生,又得到
菩薩合起來,實實在在就是一個悲願,各有 體,所以體用兼顧而成為五十四,再分析下
所歸,而和合功德。 去,請大家看文句。現在把這個拉緊來觀音
菩薩的願,恐怕大家不容易明白,譬如:
因此這裡就說,「持觀音菩薩之功
少」,就是只有一個人稱,福德會很大, 一 二 三 四 五
為 什麼?回答原因是「諸菩薩尚在五十四
| | | | |
位中,而觀音已居等覺。」我們已經講過
五十二階位了,這裡釋經講觀音菩薩已居等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覺,也不過是方便講,觀音菩薩已經 是妙
覺的,不只等覺,那為什麼稱觀音菩薩等 。 。 。 。 。
覺呢?因為還有一位佛嘛,讓佛的 位,假 這五十個階位,無論你參禪也好,念佛
如觀音菩薩稱妙覺,佛呢?佛是什麼覺呀? 也好,每個人必須要學,必須要修的 ,就
好像「父母在不言老」,如果有父母在,不 算你有很利的根,你都要修的。這五十階位
能稱自己老的,有老師在,你也不能稱自己 圓滿了,就可以叫做三大阿僧祇劫完全已經
老,假如今天我的老師 還在,即使我八十 修過了,然後就成菩薩,前面這五十個階位
歲了,假如有個人稱我「老法師!」「啊! 還是在教相行位的,但是 這個等覺呢?經
這是不可以的呀「 有老法師在。」是這樣 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後,
的。所以觀音菩薩根本就已經妙覺,但只 就是等覺大菩薩了,大菩薩再進去就是佛
稱等覺。觀音菩 薩有個名稱叫做「倒駕慈 了,妙覺就是佛了。
航」,我們聽經要意會的,如果你執著觀音
菩薩只是等 覺呀!就沒有通經了,因為有 我們現在假設,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
釋迦牟尼佛在,因為這部經是佛說的。倒駕 已經成正覺,而釋迦牟尼佛成正覺之後 ,
慈航, 倒駕就是倒轉過來,給人聽得到, 不行化四十九年,我們現在有沒有經讀呢?
怎麼「倒」呢?觀音菩薩本來已經成佛的, 所以這四十九年,不止悟,而是叫做入佛
因 為他發願,我要普度眾生,仍居菩薩 道,悟之後還要入佛道,這在法華經方便品
位,所以在釋經裡,仍然稱觀音菩薩是等覺 就知道了,「一大事因緣」還要入佛道。譬
,等覺就是菩薩,要妙覺才是佛。這部經, 如:「啊!那個地方是陽明山文化大學!」
釋迦牟尼佛是經主,留的佛位,應該是釋迦 見到叫做悟,你還要走哩,這走四十九年,
牟尼佛的,所以稱他為「等覺」。 度好多眾生。「入佛道」的道是一條路,要
走,還要走。 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四十九年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是「入佛道」。入佛道的時候,將他所悟的
就五十了,五十到等覺就五十一,妙覺是 體去用 —教化好多眾生。所以叫做一個種
五十二。這裡講五十四是怎麼加多兩位上去 子,開華又生無量的種子,又生無量的華,
的呢?原來只是五十二,而說五十四,還有 就是佛法位位相績無有間斷。如果不讀法華
一個空,還有一個妙,妙覺已經是空了,妙 經方便品的一大事因緣,每每會把「悟」當
覺是佛嘛,因為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還有 成是最高。悟,可以叫做修行最高,而度眾
一個「入佛道」,假如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 生沒有最高。度眾生必須要經過一番「入佛
候就是成佛,成佛就已經是妙覺了,妙覺 道」,所以並不是「開悟了!」就坐下等
之後還有沒有呢?在大事因緣,這個要好 人來供養的,不是的,釋 迦牟尼佛開悟之
好研究才知道的。假如釋迦牟尼佛成等正 後,不知道走幾多路,講幾多話,做幾多工

7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法義

作,還替病人洗衣服 ,如果我們不聞佛
法的話,真以為是搞錯了!搞錯什麼?
很多人以為:「這個世界太過奔波了,
我要去學佛修行,什麼都不要做了!」
不是的,學佛修行以後可能做更多,因
為我們這個如來之家比任何一個家都大
的,所以我們可能做得更多 所以功德就
更多了,就成為大功德了。

以普通人來講只是小我。大我,在
我們佛法來講是「如來之家」。倓虛大
師 在湛山文鈔就說·「大家當,大事
業,要大心人去大力負擔。」他說如來
之家是 大家當,我們這個家好大,好像
有的法師說法,幾十萬弟子飯依的,普
通三、五 千人的依也是很普遍的事,沒
有一個家庭可以有三、五千人的,所以
如來之家是 大家當,大事業,要大心人
大力去擔。如此叫做佛道,不只佛悟,
不只妙覺,但 也要靠妙覺,然後才能夠
去承擔大家當,大事業,這是體、用並
進的。

「觀音菩薩居等覺,如二人者,
一人專敬於主,則其承恩之差等可知
矣。」 「觀音菩薩居等覺」這是方便
說,觀音菩薩實是已經悟道的了。「如
二人者」,因 為前面講過諸位菩薩與觀
音菩薩,譬如有兩個人,「一人專敬於
主,則其承恩之 差等可知矣。」這是
說有一個人主要做一件什麼事,最尊敬
什麼,因為你最尊敬 一樣,你的感應
所得的功德就有不同。所謂「差」及相
「等」,我們可以知道的 ,比如一個人
在學校讀書,我們專修某一系,你對於
某一系那門學問是特別能夠通達的。我 師教我們,他說,如果你想要念佛有感應
們敬也是,我們眾生專念觀音菩薩,那你 呀!你要好像走在山崖邊拉著一條繩子,如
就會得到觀音菩薩感應, 這就是解釋你很 果我不拉著這條繩子,我就會掉下去,就會
專。而且還有一個更微妙的,因為觀音菩薩 死的。這個真是懇切呀!懇切!除非眾生沒
是救苦,一個人自己 遇到苦難的時候,這 有苦,依經文所講都是會遇苦難 ,為什麼
「念」,念得特別切,你沒有困難的時候可 講眾生過苦難的時候就感應到這樣呢?因為
以輕輕念念就算 了,啊!如果你很困難的 求助的心懇切,太誠懇了。如果我們沒有遇
時候,那個時候可能一路念,念到眼淚都流 到災難都能誠懇,就叫做實信;如果你說要
下來,所以 「專敬」,一個在,就解釋了 有災難才誠懇,你根 本沒有實信,如果有
前面,為什麼一個人念觀音菩薩,會有這樣 正信,實信,沒有災難很平安,我都很誠懇
大的 感應力量。太懇切了!所以過去的法

菩提綸音79期 8
菩提法義

念,就叫做正信 ,實信了。所以這裡說, 做「不等」,所以很多道場山門兩邊 兩


好像一個人專敬一些什麼東西。他必須要 個門,一面「不二」,一面「法門」。這
的,他就懇切了,拉得近了,所以「等」或 「不二」何以又稱為二門呢?這二門 就是
「差」,我們可以想想就知道了。 「等」「不等」,什麼叫做不等?聽聞佛
法,各個都不同的領受,所以叫不等,為什
「又圓通中自陳,謂我一名號,與彼眾 麼不等?因為各人的根器不同,所以不等。
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其圓通,以是則知 等者,到你開悟的時候就叫等了,在沒有大
自他正等。」觀音菩薩在楞嚴經的圓通章自 悟的修學時期,各人的感受都不同的。好像
己講出來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問每一位菩 我們現在走路到臺北 ,有的會經石牌那邊
薩·「你們大家修證是從什麼因緣呢?」每 去,有的是經士林的,過程不等,但是到臺
一位菩薩自己講·「我是⋯⋯修而開悟得證 北是等的,又如 我們吃東西,大概每天吃
的。」所以觀音菩薩自己說,我一名號與眾 飯的人都不等,有的吃麵,就在永明寺之內
多名號都沒有不同 。因為釋經的大德,關 都有幾種不 同,現在有的是天天都要吃麵
心大家可能會認為觀音菩薩這樣慈悲感應, 的,有的是吃飯的,就叫做不等,但是吃到
是不是其他的 菩薩就不感應呢?所以要引 飽為止 是個個都等的。所以不等是方法,
這一段。我們大家知道,講經說法的法師, 等是究竟。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比如
在章安大 師的釋經上,一句話出來就要關 說「不等」,有的人修禮佛、有的人要去聽
照到一切眾生的,假如聽過普門品,認為 經、有的人打坐、有的人念佛,種種法 門
其他菩薩沒有感應,那怎麼辦?就落因果 都有的,這是不等,修不完全一樣的,在這
了,所以荊溪大師釋這一段經文,就引楞嚴 個地方(師指時教圖說明)叫做不定,也是不
經 二十五圓通裡面的一章,如果大家想要 等。比如我們在座幾十人,大家的領受都不
更清楚更深入觀音菩薩的開悟,以及他的願 一樣的,所以叫不等,但是到究竟的時候就
力,應該要讀圓通章。觀音菩薩自己對釋迦 等了,有的很快就領會,有的聽很久都不領
牟尼佛說他修行的時候是怎麼修, 我們在 悟,但是如果到他真正是究竟覺悟的時候,
這裡沒有講太多觀音菩薩的修證,只是釋迦 都一樣沒有不同的。
牟尼佛答問,但是在楞嚴經的圓通章講得非
常清楚,而且講觀音菩薩在海邊聽到水聲.... 「平等者」,到我們修證的時候,就會
..都有講。這段釋經文 ,就怕聽經的人聽到 成就一個平等智,這平等智就是無分別心,
觀音菩薩這樣感應,是不是其他菩薩不夠這 平等智是從妙觀察智來的,如果沒有除習
樣大的功德呢? 怕眾生起疑,因為眾生就 氣,就不能得到妙觀察智,不能得妙觀察智
是疑,貪、嗔、疑、我慢、疑、不信,所以 就不能得平等智,一定作種種執著分別的。
就叫做凡夫眾生了。因此釋經的法師就要註 在自己修的這方面的平等 ,就是平等性
明,引圓通章觀音菩薩自己對佛說:我一名 智,從妙觀察智而得到殊勝根,妙觀察智是
號就與彼眾多名號無二,同時共有二十五位 先要得到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從六根對
菩薩,與這一章圓通章講的沒有不同,由於 六塵轉過來的,成所作智就是前五根,有了
我是修習耳根圓通,得到真圓通,是以知道 成所作智就有妙觀察智,有妙觀察智就有平
「自」就是我自己、「他」就是眾多 ,都 等性智,有了平等性智就可以成大圓鏡智,
同等的,我與一切菩薩都沒有差別的。所以 那個時候不是叫做阿賴耶,而叫做大圓鏡
引經來釋經的大德祖師實在也是功德無量, 智,叫做庵摩羅,叫做如來藏,這一種應該
一講就怕眾生執了,因為眾生就是執,執所 大家已經通達的,就會得到「得福無殊」,
以叫眾生。 得到平等性智的境界,就是究竟的福慧沒有
不同的,到究竟的時候都一樣。
「佛法二門,謂等不等。不等如禮諸
佛,教說功異。平等者,得福無殊。」 佛
法有兩個門,一個叫做「等」,一個門叫
(未完待續)

9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法義

般若多羅蜜心經(十)
濟群法師

(續上期) 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
山塔下修。' (14)
如何得見如來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色身,
也非如來真身。經曰:‘可以身相見如來
學佛的人可能都會關心這樣的一個問 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
題,佛陀是什麼樣子?如何才能見到佛陀? 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曰:
針對世間人的疑問,《金剛經》對這個問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
題,也作了闡述。 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
在世間人的觀念中,有以泥塑木雕的佛 三十二相。'又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像為如來,見到偶像便謂見到如來。因此,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又
一些人便認為佛教徒崇拜偶像,其實這是誤 曰:‘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者,轉輪聖王即
解。須知在佛教的初期,並沒有佛像,因為 是如來。'不可以如來的莊嚴色身為如來,也
佛陀上兜率天為母說法,人間弟子們非常想 不可以為見到如來色身,便是見到如來。原
念,當時的弟子們因為了慰藉對佛陀的思念 因是什麼呢?如來身相雖無比莊嚴,但卻是
之情,才有了雕像。現在佛教寺廟中,供奉 緣生幻化之物,虛妄不實,終歸敗壞,在實
佛像,主要是一種象征,表達佛弟子對佛陀 相中一樣是無少許法可取可得的。
的崇敬。同時也藉此見賢思齊。透過佛像的 在佛經中記載:佛陀從忉利天下來到人
莊嚴;想念佛陀的偉大;通過有相的偶像, 間,弟子們雲集到一起,大家都希望能夠最
而證悟法身的無相。 先看到佛陀。依次序,比丘應在比丘尼之
可是,假如有的人把偶像當成如來真 先,但蓮花色比丘尼為了先得見佛,即化作
身,那就大錯特錯了。從前有丹霞禪師到 轉輪王,走在最前面,她認為最先見佛了。
一個寺院裡掛單,因為夜里住在大殿中覺得 但佛陀對她說:先見到我的,不是你,是須
很冷,就隨手從佛座上請下幾尊木像,燒了 菩提。原來,那次須菩提沒有參加迎佛的盛
烤火。這事被寺院中住持發現,驚訝不已, 會,當大家去見佛時,他想,佛陀曾說過,
責問丹霞為何燒佛,丹霞襌師說:我在燒舍 見法即見佛,於是在林中宴坐,觀察實相之
利?住持問:木佛焉有舍利?丹霞禪師說: 理,徹見了如來法身。
沒有舍利那就多燒幾尊看。丹霞禪師的燒 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佛陀有三身:曰
佛,除了說明佛教徒不崇拜偶像,不以偶像 法身、曰報身、曰應身,法身才是真佛,報
為真佛。當然,更重要的還在於破執,因為 應身皆幻化。經曰:‘如來者,即諸法如
我們如果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執著於偶 義。'諸法如義,如,是如實,本來面目的意
像,心外求佛,勢必將永遠無法認識心中的 思,這是說如來以諸法真實相為身。又曰:
無相佛。所以禪師說:‘佛在靈山莫遠求,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

菩提綸音79期 10
菩提法義

來。'報應之身有來有去,如釋迦的八相成 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
道: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 德。'
道、說法、涅槃,都是化現。而在如來法身 這段經文提出了《金剛經》的信仰基
上,則無來去生滅。又曰:‘離一切諸相, 礎。從修學佛法的過程來看,學佛首先要積
即名諸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聚資糧。資糧有二:一曰福德資糧,一曰智
都是說明了如來要離相,要透過相去認識, 慧資糧。持戒修福是培植福德資糧;于千萬
不可以住著於身相。 佛所種諸善根則屬智慧資糧。有了這些資
明白了如來色身非真身已,進一步認識 糧,才有可能對般若法門產生信仰。
法身不是離開色身,即不可以如來色身為如 又持戒修福乃至聞思經教,都可以攝入
來;但也不可離開色身,另外去尋求如來。 善根的範疇。善根是接受佛法的基礎,從佛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就已經告訴我們了, 法看世間,萬法各有因緣:所謂搞文學者要
如來真身是遍一切處的,只是我們是否具有 有文學的根基,搞哲學者要有哲學的根基,
認識的智慧。蘇東坡的悟道詩:溪聲便是廣 搞音樂者要有音樂的根基,搞書法者要有書
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禪者曰:青青翠 法的根基。根基可以現生培養,也可以是過
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盡是法身。《肇 去生長期以來的積累。一個人倘若過去生中
論》曰:聖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 曾當過文學家,此生對文字就會產生偏愛;
觸事即真。 (15)《維摩詰經》曰:‘一 過去生是搞音樂的,此生對音樂則一學便
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 知。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神童,蘇東坡
也,至於彌勒亦如也。'(16)都是體現這個 也說過:書到今生讀已遲,也是這個道理。
道理。一切都是般若,一切都是法身,一切
都是實相。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認識,是因 同樣的,修學佛法也存在根基問題。有
為執相,是因為沒有能夠認識的智慧。我們 些人你磨破嘴皮去同他談佛法,他總是不感
倘若不執相,不被世間的塵勞幻相所迷惑, 興趣,這是因為沒有善根;有些人一聞佛
遠離虛妄分別,不起愛惡取捨,以平常心去 法,便歡喜頂受,相見恨晚,這種人一定有
對待一切,那麼,我們就能與三世諸佛在一 善根;有些人接受了佛法,但日後遇到逆緣
起。 又退失信仰,這是因為根淺的關係;有些人
信心道念堅固,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很難
使他改變信仰,這是根基深厚。那麼,修學
《金剛經》的信仰 佛法者,惟有培植深厚的善根,才能在漫長
的成佛之道中,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佛法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整個佛法 本經直顯諸法實相,產生信仰尤為不
大綱,不外乎信解行證四個部分。《大智度 易。何況經中所說的信仰,又不是一般的信
論》曰:‘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 仰,是指淨信。淨信的含義,如經曰:‘若
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 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
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 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又曰:‘其有
自在所取。' (17)信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 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稀
性,可想而知。 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破除我相,通達無我,妙
本經自稱為難信之法,經中須菩提請問 契實相,方能於般若法門生起淨信。難怪般
佛陀曰:‘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 若法門深信功德如此之稀有,信仰如此之不
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 易。
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
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 如何奉持般若法門
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

11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法義

對於甚深的般若法門,人們聽聞受持之 有除我執,以空相破法執,使眾生得脫生死
後,很容易產生執著,那麼這種對經教的執 而到達無餘涅槃的彼岸。當橫渡生死苦海
著正確嗎? 時,需要種種法門。但渡過中流,必須不執
須菩提尊者針對凡人疑慮,在經中向佛 法、非法相,才能出離生死,到達彼岸。
陀提出了這個問題。經曰:‘世尊!當何名 在這裡使我想起了三論家的四重二諦:
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 第一重,是以有為入諦,空為真諦;第二
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重,有空皆為俗諦,非有非空為真諦;第三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 重,以有空為二,非有非空為不二,二與不
般若波羅蜜。'這部經,能洗破一切如金剛 二皆是俗諦,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諦;第四
的戲論妄執,而使我們安住于清淨所緣的實 重,一切語言皆為世俗諦,言語道斷,心行
相中。然世間法有名義二者,名是能詮,義 處滅方為真諦。 (18)這四重二諦是層層
是所詮。但名能詮義,而名並不能親證得義 深入,第二重是在推翻第一重,第三重又為
的自性,不過是世俗共許的符號。義是隨名 推翻第二重,第四重又在推翻第三重。作者
而轉的,似乎可指可說,而義實不一定由某 建立四種層次的二諦,其用意何在呢?主要
名詮表的。名不離義不即是義,義不離名而 還是為了破執。凡人聞有執有,聞空執空,
非即是名。有名有義的法,然法之實相,實 聞亦有亦空則執亦有亦空,聞非有非空則執
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間,也不 非有非空,四重二諦層層掃蕩,亦可見作者
離名義。如此對於般若法門,如取相為如何 用心之良苦也。
如何,早就不是了。所以,佛說般若波羅
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如何理解如來實無說法
經中又曰:‘若心取相,則為著我、
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
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 佛法僧三寶構成了佛教的全體。三寶中
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 的法寶,是指三藏十二部經教。由法的久
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 住,以法為核心,才能造成三寶在世間延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續。
'修學般若法門,成就般若,通達實相,是 法的存在是不容懷疑的事實,而佛陀說
不能著相的。 法四十九年更是不容否認。然而我們打開
如果我們取著我相,則起我執;取著法 《金剛經》,卻有多處說到如來無有說法。
相,則起法執;取著非法相,則起空執。然 如經曰:‘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而實相是離一切相,非有非空,非動非靜, 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
非生非滅,非善非惡。我們住著於奇相, 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
那是有相,而非實相;住著於空相,那是空 有定法如來可說。'又曰:‘須菩提!于意
相,而非實相;住於動相,那是動相,而非 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
實相;住於靜相,那是靜相,而非實相。般 尊,如來無所說。'又曰:‘須菩提!汝勿
若實相離我、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妄執。 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大般若經》曰:‘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羅蜜。'又曰:‘一切法不信則信般若,一 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
切法不生則般若生。' 說,是名說法。'
經中又喻經教如筏喻者,筏是竹筏,交 對於《金剛經》的這種言教,我們應該
通不便或水淺的地方,竹筏可用作交通工 作何理解呢?一、須知諸法真實相,不可言
具。利用竹筏,就能由此岸渡到彼岸,到了 說,《大毗婆沙論》曰:‘若可說者,說火
彼岸,竹筏當然要舍去了,誰還能把它帶著 應燒舌,說食應除饑。' (19)說火不能燒
走呢?佛陀為濟度眾生,說種種法門,以法 舌,說食不能除饑,這是以名言離損益,曰

菩提綸音79期 12
菩提法義

不可說。《理門論》曰:‘一切諸法皆有二
相,一者自相,現量所得,不可言說;二者
共相,比量所得,即可言說。'但言說並非
表詮自體,只是遮詮止濫,如言青是遮非青
等。這是以現量境不可說。《攝大乘論》
曰:‘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
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相
違故: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
定,雜體相違故。'(20)這是以名義相對假
立,故不可言說。
本經中對於如來實無說法的解釋曰: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
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
有差別。'這是以真實法不可說。《維摩詰
經》說到不二法門:前諸菩薩依自所解,各
各大談不二法門;文殊師利則曰:如我意
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
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
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
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
歎曰: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
二法門。 (21)《瑜伽師地論》中以不二
為真實義,(22)入不二法門,即通達諸法
真實相也。
寫到這裡,不禁使人生起了這樣一個疑
問:一切法既然不可言說,世尊如何為他宣
說呢?《瑜伽師地論》曰:‘若不起言說,
盡定中,非於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
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法性,他亦不聞,
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
若無有聞,卻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法性,為
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
欲令他知諸法離言法性,是故於此離言自
故,當知復有心法生起。' (24)
性,而起言說。' (23)諸法實性是不可言
說的,但不說,眾生又焉知離言法性的存 凡人說法,都依心意識尋思而起,分別
在。為令眾生通達離言法性,不得已於無言 抉擇而說。有說法的我相、聽法的他相、及
中而起言說。 法相;地上菩薩雖通達實相,但說法時我
相、法相猶未能泯;七地菩薩雖能無相說
如來無心說法,不說而說。這從《解深
法,但尤有功用行。八地以後始達到無相,
密經》中以得到答案。該經在《如來成所作
無功用行。其說法也,遠離心意識尋思,譬
事品》中說:‘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
如天鼓不敲自鳴,水月無心而現,無說而
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知
說。我們倘依凡人見地,去理解如來說法,
此事,猶如變化。曼殊室利菩薩複白佛言:
覺得如來有法可說,有心說法,那豈非謗
世尊!若諸如來遠離一切加行,即無加行,
佛。所以經曰:如來無有說法。
云何有心法生起?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
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
善男子!譬正入睡眠,非於覺悟而作加行, (下期待續)
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後覺悟。又如正在滅

13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法義

普賢行願品(七)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

(續上期) 年,用各種苦行折磨自己,沒有得到解脫,
反而骨瘦如柴,氣息奄奄。這時,他接受了
第八章、請轉法輪願 一位牧羊女佈施的乳糜,喝了以後,恢復了
精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人,對此不理解,認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 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足以說明太子已放棄
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 了修道的決心,要走回頭路了。於是他們五
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 人商量了之後,一同離開了太子,到幾百里
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 以外的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去繼續苦修。
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
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 悉達多獨自走向菩提樹下修道,證悟
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 成佛後,單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們。憍陳
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
如等人遠遠看見佛陀走來,相約採取一致態
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
度,不站起來向他敬禮,要坐要走,隨他的
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便吧。他們沒有想到,當佛陀真的走近他們
佛陀的最初說法 時,這幾個人都不自覺地站起迎接他,頂禮
他,並侍奉他。但神色很不自然,佛陀看到
首先說明一下,什麼叫法輪。輪,是印 這種局面,才對他們說道:“你們不要用凡
度古書上記載的一種輪寶。據說上古時期有 夫淺顯的智慧輕率地衡量我的道業成就了沒
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以輪寶征服天下,使 有。”佛陀提出中道主張,使他們心悅誠
國家統一,人民安樂。印度當時長期處在分 服,不再生離異之心。
裂狀態。當轉輪聖王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
就會得到統一。國王靠輪寶去統一國家。這 四諦法門
個輪寶飛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便
歸順于他。這個輪寶有點無堅不摧,無戰不 佛陀最初給這五個人說法,初轉法輪的
勝的味道。它能摧毀一切,降伏一切,所有 內容是四諦法門。即苦、集、滅、道四諦法
的人一見到這個輪寶,馬上就歸順他。佛陀 門,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個佛法都離不
的說法,能夠摧毀世間的邪見,解脫眾生的 開四諦法門。無論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
煩惱,所以用輪寶作比喻,稱佛陀說法為轉 密宗、唯識、禪宗、淨土宗也好,佛法的整
法輪。 個修行都不能離開四諦。我們可以這樣說:
四諦是佛法的綱領。所謂諦,有真實的、真
佛陀最初說法,叫初轉法輪。前文曾經 理的意思。四諦,就是四種真理。四諦,
提到,憍陳如等五人跟隨悉達多太子出家, 又稱四聖諦。四聖諦是聖者所證得的真實道
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當時他苦修六 理。

菩提綸音79期 14
菩提法義

一個學佛者從現有生命狀態,一直到 樣的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
改變這種狀態,乃至進入成佛的一種生命狀 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精闢地論述
態,這整個過程,在四諦裡面都給我們講得 了所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和不幸是絕對
十分清楚。四諦的內容,主要包括二重因 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實質是苦,從這一
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指苦集 意義出發,佛教根據人的感受說有三苦:
二諦。苦,是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集,是 一、依苦受說苦苦,二、依樂受說壞苦;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們生在這個世界 三、依舍受說行苦。總之,不論是苦受、樂
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原因是 受、舍受,結果都是苦的。廣大宇宙,茫茫
從哪裡來的?苦集二諦就解答了這一道理。 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場。
第二重因果是還滅清淨的因果,滅,是斷除
煩惱,證得真實;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證 先依苦受談苦苦,一共有八種:
得直理的途徑。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諸佛、
菩薩,變成聖人,要想解脫人世間的痛苦和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
煩惱,那麼應該做些什麼呢?就是要依八正 月的懷胎,當時是什麼感覺,想必大家都已
道修行,證得真理。 忘卻,但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大家還是有目
共睹的。你看嬰兒剛落地時,呱呱大哭,這
四諦法門的建立,如醫生治病的四個 哭聲意味著什麼?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
程式。佛陀也是醫生,世間的醫生治的是身 都不是,只是初初來到這世界,不適應,不
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為一個醫生,首先 習慣,因此發出哭聲。人誕生之后,伴隨著
要瞭解病人的狀態,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 生命未來的,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
患的是哪種病?是頭痛,還是癌症什麼的, 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無法免除。難
必須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第二 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
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 身,何患之有?”
搞清這種病是否能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治
到什麼程度?第四步要對症下藥,要看病人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
需要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才能把病治好 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許多病
呢?還是要開刀切除病灶,才能夠治好。如 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
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那也 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
不成。 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
髮,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盡是不平等的
佛陀是治療我們人類身心痛苦最好的 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
良醫。他把我們每個眾生,當作他的病人。 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他找到眾生產生“疾病”的根源,指出人
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就是苦、集二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後,就與疾病
諦;給眾生開了一個能夠醫治解決病根的良 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
方,指明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這就是 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痛腦熱,傷風
滅、道二諦!。四諦法門揭示了眾生的病狀 感冒也是有過的。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
(苦諦),病根(集諦),健康的狀況(滅 的滋味是苦,從來沒有哪一個人說過;他最
諦),治病的方式(道諦)。從雜染因果到 喜歡生病,生病不苦是樂。古代詩人有許多
清淨因果;從生死流轉到解脫還滅。 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詩人楊萬里,曾寫
下這樣的詩句:“誰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
四諦法門,首先是苦諦。苦諦是說眾 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
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滿著痛苦,人生就是一 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面看,為春逝而傷
次痛苦的歷程。記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 感。詩人因為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
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寫到這 來都沒有遊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為今年春

15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法義

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結果辜負了美 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
麗的春景;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 表現生離的詩句。又如李白懷念故鄉的“舉
為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是在病中無法看 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叢菊兩
花。這首詩說出心裡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 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諸如此類的
上的病苦。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 文學作品,從古到今,表現離情別緒的,多
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歷過這樣的感受。 得很。愛別離苦可以說它是人生中最常見,
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 最普遍的一種悲哀,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
面對良辰美景,也是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 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吧?
病是苦。
七、求不得苦:當你愛上某一個人,
四、死苦:誰也不願意死,人從落地那 人家卻不愛你;你想買轎車,可是沒有錢;
天起,就向一個古往今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 想安裝電話,想買彩電……但是連吃飯都成
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 問題,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
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愛好,但
要面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 往往得不到滿足。儘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
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或是乞丐,死亡 分別。如有的人追求豐衣足食;有的人追求
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只要 名利地位,絞盡腦汁想當官,想擠進官埸;
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 有的人想方設法謀取一個賺錢的職業,使自
進墳墓,化作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 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還有的人像古代秦始
更何況有很多人,壯志未酬,就已一命嗚 皇、漢武帝,按理說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
呼。像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古 了,還有什麼值得追求和不滿足的呢?可是
之後的人們,還為他一掬同情之淚。南朝江 偏偏沒有滿足,還想長生不老,派人到處求
淹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寫美人高士,極 取仙丹妙藥,他們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
盡描述了死亡的痛惜。 老不等於不老,怕死還是要死,這些都是求
不得苦。
五、怨憎會苦:人的一生中,常常會
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 (未完待續)
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
窄,低頭不見抬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
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面又開了一
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
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
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於因緣
所限,偏住在一個院子裡,一天到晚吵得雞
吠不寧。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
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
己的一生中,都經歷過這種痛苦。“人有悲
歡離合、月有陰晴園缺”,與情人、親朋好
友、妻兒、父女、故鄉的別離,總是悲傷痛
苦的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學藝術
最常見,也是永恆的話題之一。寫情人之間
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此恨
綿綿無絕期”是表現死別之苦;如柳詠《雨

菩提綸音79期 16
法音宣流

此生最美麗的邂逅
——《法華經》導讀(六)

宗舜法師

(續上期) 一些人呢?你是什麼時候教化他們的?我怎
麼不知道呢?而且我是你的接班人呢?他們
第十五品是《從地湧出品》。這一品很 這幫人我都不認識,怎麼可能?
有意思,講著講著,忽然從大家所在的地下
冒出來一堆菩薩,“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 於是,佛就說了第十六品《如來壽量
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 品》。
薩同時湧出”。或者一個人或者很多人,成
佛說,我其實是久遠劫來早已成佛,並
群結伴而來。大家一看都驚住了。因為很多
菩薩發願要守護這個《法華經》,佛說,我 不是像你想像的,剛剛才成佛四十多年。因
不需要你們守護,因為我有很多弟子,他們 為我在這個國土叫這個佛名,在那個國土叫
會守護的,結果這麼一幫人就湧出來了。彌 那個佛名,其實都是我一個人。你不要以為
勒就問,這些人從哪來的?我怎麼一個都不 有很多佛,其實都是我。我不過是因為你們
認識啊?佛就告訴彌勒說,這些菩薩是我很 根機的需求而化現,因為如果老是一個人你
久以來度化的菩薩。明顯這些菩薩比彌勒還 不會相信,得又來一個老師。你覺得要跟不
要高明,這些大菩薩彌勒不認得,但是個個 同的人學不同的東西。其實他們都是我的化
修行比他還要高。結果彌勒說,佛陀啊,您 現。
老人家的話我雖然不敢懷疑,但是就好像一 “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
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家指著一個頭髮黑黑的年 指百歲人,言是我子”,一個二十五歲的人
輕人說這個是我的爸爸,我是他的兒子,這 指著一個百歲的老人家說這是我的兒子,
怎麼可能呢,這不是顛倒麼?您成佛以來, 我們不相信。於是佛就為他說了《如來壽
三十歲成道到現在才過了四十多年,“成道 量品》。講這個之前,佛又說了三次這句
未久”,四十多年間您教化了多少弟子呢? 話,什麼話呢,“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
我們這些人在這兒,掰著手指頭都能數得過 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
來的,您怎麼忽然說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都 語。’”你們要相信我說的真實之言,不要
是您教化的呢?我不大相信。不過彌勒也說 懷疑我在騙你們,又說“‘汝等當信解如來
了句客氣話,說雖然我是不會懷疑您的,但 誠諦之語。’又複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
是別人肯定會懷疑,所以我也為他們來問一 如來誠諦之語。’”說了三次,這個很嚴
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重。佛說,佛不妄語,只要說一遍就好了,
其實他還是在懷疑,他不能理解。他也 結果在這件事情上面,非常認真地說了三
不是真的懷疑,而是想不通。怎麼會有這麼 次。

17 菩提綸音79期
法音宣流

他說,我告訴你們,其實我是成佛以 第二十品《常不輕菩薩品》,是佛告
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佛講了一個 大勢至菩薩的。有一個常不輕菩薩在過去生
比喻,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都研成灰塵, 中修學《法華經》,遇到人就向他們頂禮,
相隔很遠的世界放一粒,一直到把這些灰塵 說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都將成佛。最
都放完,也不能夠比擬我成佛以來的時間的 後他成就了。這個常不輕菩薩就是釋迦牟尼
長久。所以,佛說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 佛。而當時打罵常不輕菩薩的那些人,就是
劫,我修善行感得的壽命很長,並不是只有 “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
八十歲。關於這一段,佛說了個例子,譬如 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這
一個醫生要治療他的孩子。為什麼我要入滅 是過去生中罵佛、打佛,跟佛對著幹的人,
呢?因為你老認為我在,不珍惜我,就像一 最後在法華會上都蒙佛授記。今天我常說的
群孩子中了毒,覺得老爹還在,不肯聽他的 一句話:“見聞疑謗,同證菩提。”很多人
話,就要毒發身亡。這個時候他的父親離開 不理解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見到了、
孩子們,並帶話回來說,我要死了,我留下 聽到了、甚至懷疑誹謗,不要緊,將來一定
這藥,你們要不吃,死了我可不負責。結果 都能成佛,一定都與你有緣,所以他罵你也
孩子們因為失去親人的痛苦,清醒過來,這 是好事,他肯罵你就是肯跟你結緣,他要不
些小孩子就吃下藥去。這時他父親回來說其 肯罵你,你們倆就沒關係了。就像夫妻一
實我並沒有死,大家皆大歡喜。其實佛常住 樣,常常吵架天天鬧離婚,最後也就這麼過
世,並沒有入涅槃,但是如果他常在世,我 了一輩子。跟你有緣,糾纏在一起是緣分。
們就不會珍重他。佛這樣說,就是一的道 常不輕菩薩,過去生中很多人罵他、打他,
理。佛說,如果我久住不滅,你根本不會對 最後法華會上,這些打罵者還得到授記獲得
我產生殷重之心。 解脫,就是這一品裡面講的不可思議之法。
不要怕人誹謗,不要怕人跟你作對,這些人
講了這些以後,在第十七品《分別功 你將來也能度他成佛。
德品》裡面,大家都信受佛說的,相信佛壽
命無量,大眾都獲得了利益。佛並說後世受 在二十一品《如來神力品》裡面,佛對
持讀誦、書寫、講說此經,也都能獲各種功 現前眾生現神力,囑咐大眾於如來滅後,應
德。 對《法華經》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和如說修行。
接下來佛又講了第十八品《隨喜功德
品》。佛告訴彌勒菩薩隨喜聽受《法華經》 接著在二十二品《囑累品》裡面,佛
有各種各樣的功德,也打了一些比喻。這個 以右手摩諸菩薩和大眾的頂,付囑他們要好
內容,主要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方面,這 好地護持此經,一定要教導眾生,好好修
六根分別清淨之後感得的功德,“眼見妙 學。這一品裡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佛
色、鼻聞妙香”等等。比如只要讀誦《法華 說,一方面你可以信受《法華經》,你一定
經》,一切不悅意之味都能變成美味、上 不要吝嗇,要為他們宣說“若有善男子、
味。 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
華經》”。若具足因緣,一定要給他宣說
第十九品《法師功德品》,佛告常精進 《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
菩薩關於受持讀誦的五種法師有什麼功德。 故”,就是令他成佛。“若有眾生不信受
五種法師分別是:1. 受持法師:能將如來言 者”,遇到不信受的人怎麼辦?有的人並不
教經論深信受,又能憶持而不忘。2. 讀經法 肯學《法華》,遇到這些人怎麼辦?“當于
師:能正心端坐,眼觀經文而宣讀。3. 誦經 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示、教、利、
法師:能背誦經文。4. 解說法師:能教授並 喜,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就不要勉
解說經中文句。5. 書寫法師:能書寫經典 強他學《法華經》,如來所說的其他方法都
而流布廣傳於世間各地。現在印刷也歸於此 可以,他願意學什麼,你就叫他學什麼,不
類。 要勉強他只學這個才行,不學就怎麼怎麼

菩提綸音79期 18
法音宣流

樣。我們今天很多法門就喜歡用這種方式來 多疑誤之處。所以,大家一聽,開心無比。
恐嚇別人,但是《法華經》講了一堆理,還
在第二十三品《藥王菩薩本事品》中,
有多寶如來作證,到了最後,佛說不要緊,
佛告訴宿王華菩薩,藥王菩薩在日月淨明
如果不肯信就讓他學習我講的其他的法,讓
德佛,為了供養佛,燃身供養。並且說,只
他能從中獲得利益就可以了。“汝等若能如
要你受持《法華經》,相信《藥王菩薩本事
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你要真的像我
品》,臨命終時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
說的這樣,有善根成熟的人為他說《法華
以,念佛,持《藥師經》,西方有阿彌陀佛
經》,善根不具足的人,用佛其他教法,令
來接引,東方有八大菩薩送往生,這樣就是
他得到歡喜得到利益。示教就是為他宣說開
雙保險。如果你再加上讀誦《法華經》、修
示,利喜就是得到利益歡喜。你看,佛是一
學《法華經》,往生西方是三保險。所以,
個多麼開明的人,他並沒有說,我得到了一
《藥師經》、《法華經》、《阿彌陀經》法
個最好的東西,我就一定強迫你們都學這
門,是一,非二,更非三,都是一個法門,
個。佛說,只要你肯像我說的這樣做,你就
不是兩個三個。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你就
是在報我的恩,我不需要別的報恩方法。學
應該規劃自己的學習,不要再背負什麼專修
《法華經》,開拓我們的心量,開拓我們的
雜修的包袱。這是《藥王菩薩本事品》。
眼界,增長我們的智慧。這句話多麼重要!
我們何必還要斤斤計較於門派之見,斤斤計 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這一品是
較拉你一定學我這個法門才怎麼怎麼樣。不 講佛告華德菩薩關於妙音菩薩過去供養雲雷
需要。只要是修學佛法,我們都要歡喜讚 音王佛的因果和處處現身說此經典的本事。
歎。《法華經》真的能解決我們認識上的很 妙音菩薩到娑婆世界拜訪釋迦牟尼佛,這一

19 菩提綸音79期
法音宣流

品是要引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 字,在《大智通論》裡面還引用過它的文
意。世親菩薩曾經撰寫過它的注釋。《妙法
妙音菩薩處處現身,跟觀世音菩薩非 蓮華經》的優婆提舍,在印度、尼泊爾長時
常像,由妙音菩薩引出第二十五品《觀世音 間流行。現在已經發現有四十多種梵文本。
菩薩普門品》。佛為無盡意菩薩解說觀世音 在喀什米爾和新疆,也發現了有很多。1983
的名號因緣、稱名作用和三十三應普門示現 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影印過由尼泊爾
救度眾生等功德。我寫過一聯:智觀自在, 傳入、珍藏在西藏薩迦寺、寫於1082年的梵
悲觀世音。菩薩的這兩個名號,值得細細體 文貝葉經,內容完整無缺,字跡非常美。還
悟。這一品是大家最喜歡的,我們都經常 有各種版本,有日帝覺和智軍譯成藏文。還
念。我也建議大家,如果覺得《法華經》太 有日文、法文、英文,梵漢對照版等等,非
長,可以單獨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既 常多。從鳩摩羅什翻譯之後,出現了專以弘
有修《法華經》的功德,又有觀世音菩薩的 揚此經為主的天臺宗。
護佑,所以是以少勝多,是一件很好的事
情。基本上五到十分鐘可以讀完,所以大家 各種古代的注疏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智
儘量每天抽五分鐘時間讀,也是好的。 者大師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還
有吉藏大師的《法華經玄論》、《法華經義
第二十六品《陀羅尼品》,有藥王菩 疏》等等。
薩、勇施菩薩,說咒擁護受持《法華經》
者。所以我們受持《法華經》,有這些菩薩 今天我們推薦大家讀聖嚴法師的一本
保護我們。 《絕妙說法》,這是《法華經》的講要。講
得比較簡略,但是內容很好,很平實的語
二十七品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是佛 言,建議大家讀。另外還有白話翻譯的,中
說妙莊嚴王於過去世被他的兩個兒子(就是 華書局出版,王彬譯注的《法華經》,他的
藥王、藥上兩位菩薩)教化的故事。 注釋很詳細,這本書也可以參考一下。我們
二十八品是《普賢菩薩勸發品》。普 古代注疏大家看不懂,如果要看古代注疏,
賢菩薩問佛,如來滅後如何能夠學修《法華 可以看剛才我說的為霖道霈禪師的《法華纂
經》呢?佛告訴他:“當得是《法華經》, 要》(30萬字),將來如果有人願意提供資
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 金把它印出來,總歸比《法華文句》短多
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了,也容易多了。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 本來還有像天臺宗的一些重要觀點,比
後,必得是經。”普賢菩薩聽完之後就發願 如本、跡兩門。本門,久遠成佛;即門,示
說,我一定守護修持《法華經》者。全經到 現成佛。還有蓮華三喻,講《法華經》的經
這裡結束。 題的。還有五時八教,即天臺宗的判教,佛
古代一般是依智者大師開示,把第一卷 一生說法的五個階段:即華嚴時、鹿苑時、
的上半部定為《序品》,從《方便品》一直 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有化儀四
到《分別功德品》的前半叫正通分,從《分 教,指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有化
別功德品》後半到《普賢勸發品》為流通 法四教,指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還有
分。關於其他的一些教理內容,我們以後有 法華著名的《七喻》等等,因為涉及到天臺
緣再講。 宗的教理,將來我們有因緣再來學習。

最後簡單說一下,這本經流傳非常早,
據學者研究,這本經在么元前1世紀就已經 (全文完)
有了,是一部存世最完整的有梵文本的經
典。這本經實在不可思議。在《大般涅槃
經》、《優婆塞經》裡面都提到過它的名

菩提綸音79期 20
法音宣流

感悟人生
學誠法師

四、世間善法与出世間法 世間法是根據你行為的結果來判斷。以
行為的結果來判斷,它不一定公平、公正,
有時候是公平的,有時候就不公平。當不公
1. 善與惡的標準 平、不公正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單位或社
會對自己不公平,這是常常會發生的。因為
世俗社會的公平、公正是相對的,而不是絕
世間所有的事情,根據佛法的標准來判
對的。更何況,我們去幫助別人,我們做好
斷,在本質上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為什
人、做好事,本身就不能求回報,不能帶有
麼這麼講?因為佛法所談到的善,“善惡”
條件。如果我們做一件好事,還要附帶條
的這個“善”,就是要讓我們對終極目標建
件、要求回報,那算什麼好事?因為我們的
立信心。世間很多的善,它其實衹是一種外
動機不純正,附加很多條件,並且都是在世
在的、有局限性的、局部的善,並且受很多
間有漏善、有局限的善裡邊打轉、打滾,雖
條件因素影響。也就是說這種行為或者行為
然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往往自己對結果仍不
的結果,它是由環境、條件來決定的。一旦
滿意。
這些環境、條件離開了、缺乏了,就不是一
件好的事情、善的行為。世間的善都是相對
的,都是不究竟的。一些事情、結果對某些 2. 世出世間難兩全
人來講可能是善的,但是對另外一部分人來
講,有可能就是惡的。
佛法就不完全如此。佛法告訴我們,所
佛法對善惡的概念,就不是這樣界定
有的一切都是從內心開始,去追求人生究竟
的。佛法中的善惡是跟自己的苦樂聯系在一
的目標、圓滿的善法。當一個人能夠體驗到
起、跟自己內心自在不自在聯系在一起、跟
世間的種種成就、名譽、地位、財富、魅
內心安樂不安樂聯系在一起的。
力,所有的這一切不是作為自己生存的目
大家在社會上做了很多好事,但常常聽 標,不足以引起自己興趣的時候,我們真正
到不少人說“好人沒有好報”。為什麼好人 對佛法的信心,才能夠培養起來。如果我們
沒有好報?如果根據佛法裡講,好人肯定有 一方面對世間人所認為的種種成就非常地有
好報;根據世間法來講,好人就不一定有好 興趣、非常地執著,另一方面說我們對佛法
報。為什麼?因為世間的善是有漏善。所謂 很有信心,說我們要把佛法同世間的成就結
“有漏善”,就是對某一部分人有好處,對 合起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既
另一部分人不一定有好處,所以就是“好人 要把世間的成就作為追逐的目標,又要把佛
不一定有好報”。但如果根據佛法來講,好 法的成就作為追求的目標,要把佛法和世間
人一定有好報,因為佛法是從你自己的起心 法結合起來,你想在世間有成就,在佛法上
動念來下手。 也有成就,這怎麼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話,

21 菩提綸音79期
法音宣流

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
要出家?他一邊當國
王,一邊成佛,那不
更好?事實上是不可
能的事情。
你要成佛,就不
能當國王,你當國
王,佛法上就很難有
成就。當國王要去理
政、管理國家。管理
國家、管理社會、管
理企業有一整套的管
理辦法,但成佛是從
內心解決問題,與世
間法做事不一樣。在
世間,你要去理事,
要去做事,要去處理
問題是根據外在的一
些實際狀況去處理,
不能從內心來解決。
也就是說,你要把內
心的境界跟外在的境
界圓滿統一起來,是
非常不容易的。尤其
當你在世俗社會有一
官半職時,你就要根
據職務來處理事情,
而不是根據你本人的
內心來處理事情。那
麼這個職務本身又會
受到很多職務的影
響、左右,很多情況
下都是無能為力的, 把它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我們才能夠走向
不是你想怎麼辦就能怎麼辦的。為什麼我們 更深的生命層次。我們生命層次的深處有一
學佛法必須要放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 個更高的渴求,也就是需要一種精神上的价
這裡。 值和意義。一個人沒有錢的時候,他可能想
如果我們學了佛法以后,內心有佛法, 擁有錢、擁有財富。當他成為了大企業家、
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就會有幫助,也 億萬富翁後,財富對他來講就不是很重要,
能夠起到指導作用,但是這種指導是有限的 他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价值和意義,他去
——絕對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做到圓滿。你 做的善事更能夠體現出一種精神。
看古來祖師大德們,要真正在佛法上用功, 如果一個人要等到自己有足夠的財富、
都必須要全身心地、全過程地、完整地投 有很高的地位時,才去追求精神上的价值和
入,才有辦法。我們如果對世間的種種成就 意義,顯然是來不及了。
沒有真正的興趣,或者說興趣越來越淡,不
世間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在一生當中會

菩提綸音79期 22
法音宣流

有那麼多的物質累積,更何況他今生今世當 體現,其過程是在凝聚共業。在世間做事
了大企業家、當了大老板,不是因為今生的 情,它的目的是為了要成就。成就什麼呢?
福報,而是前生的福報累積而來的。因為他 就是我剛才談到的名譽、財富、地位、事業
過去造了善的業,所以今生今世才有這麼大 上的成功以及自己在家庭、社會上所肩負的
的福。同樣大家都是人,都是在一個社會當 種種責任,這是世俗社會人做事情的目的。
中出生長大,為什麼有些人當國王,有些人 這些目的不是究竟的,僅僅是世間的目的,
當乞丐,有些人是億萬富翁,有些人身無分 頂多衹是讓我們自己能夠有更好一點的工
文?這都跟人的福報、跟人的業有關係,而 具、條件而已。
不是說我們這一輩子去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世俗社會的所謂種種成就,僅僅是一個
我們這輩子的努力僅僅是一個緣而已,一個 誘餌而已。這個誘餌如果你不很好地對待,
次要的條件而已,而不是主要條件。 就會被鉤住,就會毀了自己,也會非常地可
怕。一個人在世間生活、工作、存在,每個
3. 心境相應 人都想要長期存在下去,甚至要無限存在下
去——“生命無限”。沒有人說自己不想存
在 , 自 己 不 想 活 了 —— “ 好 死 不 如 賴 活
我們要把主要的精力、時間用於種正 著”,活著總比死了要好。如果一個人不想
因,種成佛之因上,要在這方面去思索、去 活了,那証明他實在是太苦太苦了,沒辦
努力、去造作。我們對自己圍這些人的所作 法,苦不堪言。沒有人願意無原無故接受並
所為的价值認知,非常重要。當我們認識 採取自我滅亡這樣一種選擇和道路,除非自
到,自己周圍這些人行為是如此相同、如此 己已經走到滅亡的盡頭,走上一種自我毀滅
美妙、如此清淨莊嚴的時候,我們對佛法的 的道路,最後已經是無葯可治了。不會有人
體會也就比較深。因為你內心是一個什麼境 故意選擇這種路,選擇走向自我毀滅。不
界,你就會跟什麼境界去相應。內心是清淨 會!沒人會這麼做的。
的,對淨的境界我們就非常容易相應;我們 為什么世間上有些人最後會走向自我毀
內心如果是不清淨的,我們就容易與不清淨 滅?更多的情況下他是不知不覺走上了這樣
的境界去相應,就不容易與清淨的境界相 一條路。原因就是他不能很好地、很正确地
應。 來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不知道
當我們不容易同三寶、同佛法、同同行 自己所作所為的意義,完全不知道。因為他
善友相應的時候,就說明我們內心還有煩 不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在社會上會產生什麼
惱,內心還有污濁的地方。我們相應不相 作用,會引發什麼後果。或者說,他知道
應,自己會非常清楚。相應就是佛法,不應 了,也不會害怕。知道了不害怕,就等於說
就是世間法。所以我們常常強調,自己的所 他不知道。
作所為要跟佛法相應,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強 佛法的因果定律告訢我們,什麼因會導
調我們自己的發心,要把動機安立在菩提心 致什麼果,善因會有快樂的果報,惡因絕對
上。為什麼這麼強調呢?就怕偏離,偏離到 會有痛苦的果報,是跑不掉的——世間、出
做事上,忽視了對錯。 世間都是因果決定的。

1. 做事情的目的 2. 踐行道次第

在寺廟裡,辦法會也好,大家交流也 我們要選擇一條自我成就的道路、自我
好,做事情也好,常常說做事情的目的不是 解脫的道路、究竟成佛的道路。這種道路、
為了要做事情,而是要集資糧。做事情的目 方法選擇好了,我們肯定會成就,我們所作
的也是在實踐法,是法在自己身心上落實的 所為的意義就是不共世間的。學習道次第,

23 菩提綸音79期
法音宣流

就是這樣一種選擇。而不是說,我照這個經 題。我們需要靠無限的發心,才能夠去解決
文、照這個論本來念一段,大家討論一通, 無限的痛苦。也就是說,我們的發心也必須
就等於道次第學好了。你合起經本,依然不 是無限的,就是從最初的發心要一直往下
知道怎麼辦,依然不知道做的這個事情有什 發。因為我們只有不斷去發心,不斷去修
麼意義,內心里沒有定解;出了廟門,自己 行,一直到成佛,自己的福德、智慧、慈悲
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回到家里,自己也不知 的資糧才能夠不斷得到累積,才能夠從有限
道要幹什麼。這樣的話,叫做什麼道次第 變成無限。不然的話,雖然我們的無限生命
呢,叫做什麼佛法呢? 在相續、在等流,但是我們的發心、我們的
道次第在我們內心真正有作用的話,我 所作所為是非常小、微不足道的。
們絕對是非常清楚明了的,自己的一步一步 雖然我們在無限生命當中能夠種因,然
怎麼走,自己的所作所為,一點一滴都是非 而,我們在種正因的時候也種了很多相似
常清楚、篤定的。我們當下——此時此刻都 因,種了很多惡因。反過來說,我們得不償
不知道要幹什麼,那我們的明天、我們的明 失。既然得不償失,在無限生命當中,我們
年、我們的未來,更不知道會怎麼樣。我們 的痛苦只能減少一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此時此刻——當下把握不住,我們要等到明 只能解決無限生命過程當中的某一個段落裡
天、等到以後去修行,這又怎麼可能呢?我 的某一部分痛苦,而不能徹底把它去掉。徹
們此時此刻的問題都不能解決,此時此刻的 底去掉無限生命當中的這些痛苦,只有成佛
境界都認識不清,要等待未來,會有希望 的正因才有辦法,如果不是成佛的正因,你
嗎?希望絕對是非常地渺茫。 要來去除,是不可能的。
我們學了佛法,學了道次第,就要認清 我們一生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幾十年,
楚世間上生死輪回的因、緣、果報以及循環 就是我們天天努力,我們也種不了多少正
的規律。我們要出離,就要出離這種輪回規 因。更何況,我們常常把握不住自己的內
律,走上解脫的規律,走上成佛的規律。 心,在更多的情況下,都是一種情緒。情緒
我們要走向成佛之道,在道次第上用 好的時候,就容易發心;情緒不好的時候,
功,我們自己的心、語言、身體的造作—— 就不想發心;情緒好的時候,就好好學;情
身語意三業就必須要符合佛法的規律、規 緒不好的時候,就不想學。更多情況下,都
范,符合道次第的要求。這樣才有辦法把我 是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緒在起作用,真正談
們整個身心、所有的行為都扭轉過來。不然 到菩薩發心,還非常非常地遠。
的話,力量太弱了。我們要選擇一條自我完 到菩薩的發心時,會非常清楚人與人的
善、自我提升、究竟成佛的路子,而不能去 關系、人與事的關系以及人與物的關系是息
選擇一條自甘墮落、自我毀滅、墜入三惡道 息相關的,是自他不二的。什麼叫做“無緣
的路子。 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世間有種種苦難,人有種種的問題,才
六、發長遠心 需要我們去發心。如果大家都沒有問題,大
家都是佛,都是菩薩,這個世間都是清淨圓
滿的,那不用我們發心,大家都已經非常好
無限生命的意思是說,生命的存在是無 了。就是因為有問題、障礙、局限,才需要
限的,我們的生命能夠無限存在。生命能夠 我們去發心。
無限存在的意義在哪裡?存在到底好不好?
如果你是痛苦的,無限存在,你就有無限的
痛苦;如果你是快樂的,那麼你無限存在, (未完待續)
也就是無限快樂,就非常好。我們要解決無
限生命中,無限的痛苦和無限的快樂的問

菩提綸音79期 24
法音宣流

佛家智慧的基礎(二)

四諦説
李焯芬

[四諦]淺說 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道]則是落實這些方
法,以解決問題,並避免它再發生。

除了[緣起觀]外,佛陀最初覺悟到的道 上述這[四諦](或四階段)法,不失為
理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諦即真 解決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各種問題的一個有效
理;苦即苦惱。人生在世,當然有快樂的時 途徑。就以本書其中一位作者所從事的減災
刻,但也有不快樂、不如意或苦惱的時刻。 防災工作為例,也可以用這個[四諦法]來幫
俗語云:[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意即不如意 忙解決問題。以下且舉幾個具體例子,以供
的事,往往比如意的事還要多一些。 參考。

人活在世上,既有物質方面的需求,例
如衣、食、住、行、健康等等;也有精神上 [四諦法]的應用
的需求,例如名譽、地位、別人的尊敬、上
司的表揚、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愛情、家
人的關愛、子女的成材、朋輩的友情等等。 水災篇
只是,這些需求不一定每一個都能得到滿 先說說水災,眾所周知,中國水患頻
足。願望或慾望落空時,就難免有些不如意 繁,自古以來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苦
或苦惱的感覺;佛家稱之為[求不得苦]。我 難。水災的根源有二:一是暴雨引致江河流
們喜愛的人,包括戀人或子女,卻不一定能 量激增,這是氣象的影響。二是長期以來,
長伴身邊;或出國去了,或調職外地,變成 江河上游濫伐樹木,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
兩地相思或牽掛;佛家稱之為[愛別離苦]。 失,河道淤塞,河床高懸;加上大量的圍河造
而我們最不喜歡或最討厭的人,卻總是冤家 田,減少了沿江湖泊的蓄洪能力。這是人類
路窄;佛家稱之為[怨憎會苦]。人生旅途中有 活動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也是水患問題
上述各種苦。到了晚年,又增添了[老、 的根源所在,是水災[苦]的[集]。
病、死]之苦。佛家總稱之為[生、老、病、 要[滅]水災之[苦],既需要修築堤壩和進
死]苦。 行水利工程以調節江河的流量,以及因暴雨
在日常生活中,[苦、集、滅、道]這四 引起的洪峰;同時也需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諦其實是從問題的發生到解決的四個階段。 換言之,我們需要在江河上游那些植被曾遭
正如上文所述,[苦]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不如 受嚴重破壞的地區,重新植樹造林,重建植
意的事,或出現了一些較麻煩的問題,令人 被。這樣一來,被雨水沖到河裡去的泥沙就
感到不開心或苦惱。[集]是找出問題的根源 會減少,河道淤塞及河床高懸的情況就能改
所在。[滅]是在充分了解問題所在之後,再 善。加上清挖河床裡的泥沙,退耕還林、退

25 菩提綸音79期
法音宣流

耕還湖等補救措施,應當能逐步恢復江河流 失衡。活動斷層集中於大陸板塊的邊緣,由
域的自然風貌。做好環境生態的保護工作, 於大陸板塊之間互相擠壓碰撞,造成了活動
就能達至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滅]掉 斷層周邊的應力失衡,導致斷層錯動及地
水患頻繁之“苦”了。 震。這種地震叫做[板塊邊緣地震]。例如美
事實上,上述這些[滅]水災之苦的各種 國加州、日本及南歐經常發生的地震,便屬
措施,中國政府已開始推行或落實,並已初 於這一類。有些地震則發生於板塊的內部,
見成效。自一九九八年開始,黃河及長江上 例如唐山和華縣大地震,主要是地殼變動或
游嚴禁伐木,封山育林。百萬伐木工人改為 隆升引起的。這都是地震之[苦]的因由,即
植樹工人,在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種樹植 [集]。
林。政府同時鼓勵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多種 由於地震的震央往往位於地表下數公里
樹,並給予一些經濟上的實際利益,因此農 至數十公里的深處,要準確地測定地應力失
民種樹的積極性日高。幾年下來,黃河和長 衡的情況並不容易,因此預測地震的發生亦
江上游一些原來光禿禿的地方漸見綠化,河 有難度。事實上,我們至今仍未能準確地預
流裡的泥沙量亦開始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其 報地震的到來。只有很小量的地震有前兆
他減免水災威脅的措施,包括退耕還林、退 (例如較頻密的前震),可作預報之用。
耕還湖、清理河床泥沙、修建水利工程,亦 儘管我們不能準確地預測地震,但我們
在積極落實中。 還是可以採用抗震工程的各種措施或方法,
有理由相信,千百年來困擾著中華民族 把地震所帶來的災害減到最小。我們可以避
的水災之[苦],經過科學家們多年來深入的 開地震頻繁的活動斷層帶,避免在斷層上或
調查研究後,已找出其根由([集])及對治 其附近位置興建房屋或其他較重要的建築
方法([滅])。通過正式立法,以執行各項 物。我們更可以提高抗震設計的標準,把建
保護環境、重建植被、水土保持的措施 築物建得更牢固、更耐震。儘管強烈的地震
([道]),情況可望日漸改善,問題最終能 仍然能對抗震結構造成某種程度的破壞,但
得到合理的解決。 結構不會垮塌下來,也就不會導致人命的傷
亡。

地震篇 這是[滅]地震之[苦]的一個有效方法。如
果我們能進一步把這個較高的抗震標準,寫
除了水災,中國也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國 進設計規範及安全指引之中,就能在全國範
家。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的唐山大地 圍內落實執行,把震害減到最小。這就是地
震,遇難者逾二十四萬人,傷者無數。而在 震的[苦、集、滅、道]四部曲中的[道]。
四百多年前,一五五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發生
的陝西華縣大地震,遇難者更達八十萬人。
地震為民眾帶來深重的苦難,可見一斑。經 在災難面前
地質學家及地球物理學家們多年研究確定, 佛經說人生有八苦,包括求不得苦。
地震源於地殼之中某些活動斷層周邊的應力
菩提綸音79期 26
法音宣流

由於地殼內斷層錯動引起的,而海嘯是由於
海底大地震誘發的。由於地震的震源在地下
數公里至數十公里深處,科學家們至今仍無
法準確預測地震的來臨。美國、日本等先進
國家長期以來投放大量的資源從事地震研
究,至今亦是舞法預測地震。極少量的地震
在大震前有越來越頻繁的前震,令人們提高
警覺,遷離居所,減少震害。一九七五年二
月四日發生在中國遼寧省海城的七點三級大
地震,就是一個例子。可惜的是:絕大部分
的地震都是沒有這樣的前震或前兆的,因此
也是無法準確預測的。
無法預測並不等於坐以待斃。科學家們
還是可以通過地震台網去監測地震,確定斷
層是否已進入活躍期。工程人員亦可以加固
現有建築物,提高其抗震能力。美國加州和
日本便曾進行過大量的建築物抗震加固工
程,包括著名的金門大橋和史坦福大學。我
們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新建築物的抗震標
準。唐山大地震後,中國的抗震設計標準有
了很顯著的提高。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吸取
四川大地震血的教訓之後,中國的抗震設計
標準又會有進一步的提升,並會更嚴格地執
行。長期以來,貧窮和資金不足令許多鄉鎮
建築物(包括學校)沒有達到抗震設計標
準。我們期待在未來數年的災區重建工作
中,在舉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災區的新建
築物均能達到國家的抗震標準。
人們渴求安居樂業,可是人間卻不時受 人類的減災防災事業是在[經一事,長
到天災的肆虐。緬甸大風災剛奪去了三萬人 一智]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儘管災難不能
的性命。接踵而來的是令萬千炎黃子孫傷痛 準確預報,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把
不已的四川大地震。 它的傷害減到最少。以香港為例:香港的主
人纇依賴自然界的各種資源,才能生存 要天災為颱風和山泥傾瀉。多年來,香港的
於地球上。可是自然界的一些自然現象,例 建築物採用了較高的抗風設計標準,而土力
如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滑坡、水災、風 工程處亦進行了大量的斜坡加固工程。時至
災、雨災等卻往往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災難。 今日,這兩種天災對香港的傷害已是大大減
故此,自遠古以來,我們的先民便敬畏自 少,說明了減災防災工作是可以有成效的。
然。許多原始宗教(例如薩滿教),便是以 所謂減災防災工作,其實就是要改變天
敬天和信仰萬物有靈作為主要內容。 災背後的因緣,把天災的惡因惡緣改為善因
自然災害往往來得突然,令人措手不 善緣,以達到避免天災或減少傷害的效果,
及,因而傷亡慘重。每次天災,都會予人無 並以此告慰死難同胞在天之靈。
常無助無情的感覺。天災當然不是無緣無故
的。[緣起法]告訴我們:世間萬事萬物的發
生或存在,都是有其因緣的。例如:地震是 (全文完)

27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園地

佛教的婚姻觀
觀霧

12、如何對待墮胎、流產? 無辜、無知、完全沒有抵抗力的一個人,是
非常殘酷的行為,這是不尊重生命價值的行
為。
答:墮胎、流產問題,是當今非常普遍
的社會問題。在人工流產合法化的國家裡, 目前墮胎的風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其
“墮胎”基本上不犯法的。但站在佛教的 實非常大。想一想,假使一個人對於自己的
立場,則任何生命(包括胎兒)的生存,都 親生骨肉,都不顧惜地把他殺掉,那麼對於
理所當然地應當被保護,胎兒不是母親的財 一點親屬關係也沒有的人,還會顧惜他們的
產,他是一個人,他有屬於他單獨的、個人 性命嗎?
的尊嚴,有他生存的權利,所以,不能隨便 沒有避孕能力時,女性必須承擔情欲後
想拿掉就拿掉。 果,但當今科學發達,避孕方法和技術早已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人身難得,生命 成熟,避孕藥具隨處可得;因此,處於生育
是寶貴的,應該得到起碼的珍重和保護;佛 年齡的夫妻,應該經常做好避孕準備,不要
教反對一切殺害有情眾生的行為,當然包括 圖一時之快,為自己種下無量罪過。
墮胎、人工流產。佛教的五戒中“不殺生 若不得已做了人工墮胎、流產,則應
戒”,就包括不得墮胎。如《優婆塞五戒相 用懺悔、祈禱、誦經等方法,為小孩修福回
經》中關於墮胎罪,提到:“若為殺胎故 向。其方法很多:如誦經(各宗教皆可)、
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是根本 佈施行善等,將此功德,回向墮胎嬰兒,以
罪”;“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釋結息怨。
據《分別善惡報應經》,殺生有十種
惡報:一、冤家轉多;二、見者不喜;三、 13、如何教育好子女?
有情驚怖;四、恆受苦惱;五、常思殺業;
六、夢見憂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
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 答:佛陀在《善生經》裡,規定父母當
以五事養育子女。
在現前社會,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墮胎、
流產的事情發生,這是累劫不善業(殺生 父母養育子女的五事是:一是教育好
等)造成的結果,也是眾生的共業。 子女,不令作惡;二是教授子女正確的處世
道理;三是關心愛護子女;四是為子女安排
從佛教的立場來說,當受孕的時候,
好婚姻生活;五是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質條
亦即父精母血組合時,新生命就已經開始,
件,滿足他們的正常要求。
就要把他當成一個人,只是還沒成形、還在
準備成人,佛教徒不僅把他當成是人,還當 現代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呢?以下四點意
成是未來的佛。所以,只要懷孕了,不管成 見可參考:
形或是未成形,不管何時墮胎都是殺人罪, (1)、培養子女的感恩觀念:什麼是
跟殺一個成人是相同的罪過,而且,殺一個
菩提綸音79期 28
菩提園地

好兒女?就是他具有孝順、尊重、感恩的心 邊互相報恩、還債,一方面又在互相傷害,
性。所以教育孩子,要讓他從小培養感恩的 舉債。所謂“欠”,就是彼此之間恩怨不
觀念,不但知道感謝父母的恩惠、老師的恩 清;認識清楚這道理以後,我們就應該朝
惠,也能夠感謝社會的恩惠、國家的恩惠。 “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方向努力。
他有這個感恩的觀念,就是他的財富,有助 如果夫妻間,彼此覺得不合適,不能
他開創未來的美好前途。 夠互相體諒,互相忍讓,互相尊敬,那麼就
(2)、培養子女的慈悲胸懷:現在的 要反省,應該及時警惕,回頭是岸。既然做
青年兒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時 了夫妻,在日常生活中要從小的地方開始反
之狠,賭氣、打鬥、鬧情緒,這樣的子女, 省,不要為了雞毛蒜皮的事,老是彼此計
將來在社會上是不容易獲得人緣的,所以最 較、爭吵,否則會愈演愈烈,最後就可能演
要緊的是讓兒女有慈悲的胸懷。例如,教育 變成暴力事件。
子女,要教他愛護小動物,教他不欺淩弱 我們做為一個人,任何事情都應該三
小。使他們學會尊重生命,關愛他人。如果 思而後行,不要盲闖,否則,一失足成千古
孩子缺乏慈悲心、博愛精神,將來到社會` 恨。罵人是不應該的行為,打人、暴力、虐
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氣。 待人更加不應該,不僅要負刑事責任,更要
(3)、培養子女的忍耐力量:要養成 負因果責任。
子女的良好修養,就要教他忍耐。像兄弟 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如果這一生我
姊妹相處,有時候哪裡一個兄弟姊妹多得到 用暴力對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對我,下一世
一點利益,多得到一點好處,他不要爭,要 還是會碰到一起,相互殘害、冤冤相報。婚
能忍耐;或者受到一點嫌棄、一點挫折,也 姻暴力的根本原因,是三世因果的循環,唯
不要一直苦惱鬧情緒,要能忍耐。忍耐的力 有及時煞車,把心結打開,才能徹底防止夫
量,是將來能成就一切事業的力量。 妻間婚姻暴力事件的發生。
(4)、培養子女的服務精神:今天的 女性往往是婚姻暴力的受害者,如果
社會,不是講究你個人有多少才能,有多高 相互交流溝通無效,則做好自我保護,以及
學歷,最主要的是要社會大眾能肯定你,能 借助外力的介入:如婦女組織、宗教社團或
接受你。子女如果有服務犧牲的精神,對社 司法幫助等。
會大眾有貢獻,就會受到大家的肯定歡迎,
才會成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修行篇]

14、如何面對婚姻暴力?
1、學佛為什麼要皈依?皈依三寶的有
什麼好處?
答:發生婚姻暴力的原因,跟每個人
的生活背景可能有關,從因果講,每一個人
從過去很多世以來,在人與人之間都是有 答:(1)、學佛如果不經過皈依佛、
恩,也有怨的;沒有恩沒有怨的話,不容易 法、僧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但是
在一起成為夫妻。 未經皈依三寶儀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
凡夫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折 所推託、躊躇、遲疑,遇到緊要關頭,他們
磨自己,折磨對方和家人。 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
佛教的戒律來做。”比如:懈怠、放逸、邪
也許,他們並沒有想到要折磨人,只
淫、妄語、順手牽羊等惡業和惡習,他們會
是因為自己心理上有矛盾、或身體上有困
原諒自己,更不會防範于未然。如果皈依三
擾,遇到適應上的問題就會對身邊的人發
寶後,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
洩,或有意無意地傷害他們。做了夫妻,一
也會受到師長和同修等善知識的鼓勵,因為

29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園地

有督促與規勸,所以在人格的昇華,道心的 出家者,應妥善處理家庭、經濟、工作等有
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會進入正軌 關事宜,如:辦妥離婚手續、工作上無遺留
和常軌。 經濟問題等,隨後即可向寺廟申請出家,並
(2)、皈依三寶的好處,可說實在太 在寺廟接受考查,期滿一年,後方充許剃度
多了。簡言之: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 出家。
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究竟樂(涅槃寂 已婚的居士出家,必須慎重抉擇,不
靜)。 可輕率行事。從實踐經驗看,許多已婚的居
綜合起來,約有八種:一、成為佛的 士要出家,大都是因為家庭、婚姻矛盾或工
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三、減輕業障; 作挫折,一時衝動而非冷靜的理性選擇。因
四、能積廣大的福德;五、不墮惡趣;六、 此,出家後並不適宜寺廟生活,個別人最後
人與非人(鬼神)均不能擾亂;七、一切好 還是以還俗告終。
事都會成功;八、能成佛道。 故想出家的已婚居士,應冷靜一段時
如《優婆塞戒經》說:人皈依三寶的 間,觀察自己內心是為信仰出家,還是負氣
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 之舉。另外,如果對寺廟生活陌生者,更應
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 循序漸進地瞭解、實踐以後,再做決定。
之不盡,皈依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
倍。 4、如何佛化家庭?

2、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有何差別? 答:所謂佛化家庭,即已皈依佛教的
居士,以自己的言行,來感化全體家庭成員
答: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差別如 學佛,從而使佛教理念,成為全家的行動指
下: 南和準則,這就是佛化家庭。建立佛化家
庭,能提升人的品質,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
出家以出離心為本,割愛辭親,一心 響,其積極意義在於“以智慧照顧自己,以
慕道,有了淡泊的出世性格,再入世作利益 慈悲關懷別人”。
眾生的事業;在家以增上心(增益福慧二資
糧)為本,從家庭愛染中,漸漸培養出離 (1)佛化家庭要做到:敬養父母如三
心。 世諸佛;夫婦愛敬如諸上善人;愛護子女如
母雞護雛。在家居士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
出家修行重於福慧雙修,且依聞思修 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
入禪定得;在家修行以修福為主,以慧為 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
輔,依喜、舍結緣,培植福德。出家以寺廟 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
僧團安居、共住清淨為主;在家則依家庭眷
屬、五欲和樂為要。 (2)、佛化家庭的經濟收支:一是以
正當職業謀取生活所需,儘量避免從事與五
出家以弘法利生、自覺覺他為主;在 戒相違的職業;二是要量力而行佈施,除生
家則以喜舍佈施、護世護教為主。 活之外的收入應:供養父母,周濟親友,供
養三寶和救貧濟苦。
3、已婚的居士想出家,該怎麼辦? (3)、社會生活:必須對上尊敬、對
下謙虛、對左右平輩禮讓,不論舉手投足、
一言一行,對任何人不可有驕傲心和輕慢
答:出家是信佛者選擇的一種修行方 心,一律以尊重和禮貌對待,所謂“敬人
式,無論未婚、已婚,均可出家, 者,人恆敬之”。對國家、政府應盡納稅人
按照佛教傳統及現行國家政策,準備 的義務和關心社會的責任,其目的是希望建

菩提綸音79期 30
菩提園地

立富強康樂、安寧和諧的社會環境。 難。為了孝順父母,你可以不必到佛堂,在
從淨化人心進而淨化社會,用佛法來 家裡念佛就好。如果出聲念佛,他不歡喜,
幫助自己,用佛法來關懷社會,並且鼓勵社 你就默念,一切要順從父母。
會的大眾愛護大眾的社會。 如果他們始終不相信,也不必因此沮
喪、怨恨,應一如既往,做好子女的本分,
讓父母怡養天年。
5、全家中僅我一人學佛,該怎麼辦?

7、在家信徒的佈施之道?
答:如果全家之中,僅自己一人學
佛,就應遵循“不妨礙他人生活的原則”行
事,就如住在公共宿舍的情形一樣,起居行 答:學佛者應經常向社會及貧苦者佈
事,決不可妨礙他人。要多替他人著想,互 施。佈施的基本原則是:
相體諒,互不相礙,否則,便容易引起家庭 (1)、不自苦:應衡量現實的經濟狀
的口角。 況,不必存有與人比較的心態,只要隨力佈
切不可以為自己虔誠學佛了,就要別 施,即使微份供養,也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福
人來遷就自己,適宜自己,更不可強設佛 德。
壇,表現特殊,而招來家人的不滿,年青人 (2)、不自惱:凡所有施,皆隨喜隨
尤其應該注意這點。 緣,不須為難勉強。
一個人學佛,難免有些孤單,但這正 (3)、不後悔:佈施後,不生起懊悔
好訓練我們的心:一是學會適宜各種條件和 的心,不計算功德多寡,只問耕耘,不問收
環境;二是學習如何關愛他人;三是學習提 穫。
升自己的心性,因而得到他人理解和讚賞。
(4)、有意義:佈施就像播種,種子
總之,對學佛人而言,任何環境均可 要落在肥沃的土地,才能有豐富的收穫。選
變成修行的道場。如果在家中尚得不到親人 擇一塊具有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益
的理解與支持,那又如何在社會上化度眾生 大眾的福田,讓每一分的佈施,都能發揮無
呢? 限的功用。
佈施之道,除了不自苦、不自惱、不
6、父母不信佛,勸他們反而被罵,請 後悔、有意義之外,還要有歡喜心、恭敬
問該怎麼做? 心,懂得細水長流之道。此外,身體的禮
敬、勞動服務;言語的讚美,傳播正法;心
意的隨喜及智慧的貢獻,並對於眾生無畏的
答:信佛或不信佛,均有因緣,不必 佈施,給予信心、希望、方便,更是佈施的
因父母不學佛而過分煩惱。 真諦。
做為已學佛的子女,當然可以成為父
母學佛的助緣。但要有耐心,要運用善巧方
便,不可勉強。 8、在家人禁欲有無過患?

最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去
感化他們。如果父母年紀大了,你一定要表 答:有。因為佛教並不要求在家男女
現得比平常還要好,他就會覺得奇怪,你現 斷除情欲,盲目禁欲,反而會帶來諸多過
在變得這麼孝順,跟過去不一樣。你說這是 患:
佛教我這麼做的,這樣才能感動他,讓他對 (1)、對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觀念往
佛法有好感,然後慢慢再勸他念佛。如果你 往影響他們交友、擇偶、婚配。不少學佛青
所做的,他都不歡喜,你勸他念佛就非常困

31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園地

年,在出家、結婚、獨身的抉擇上,舉棋難 對此,大乘佛教特別強調修行人與眾
定,不知不覺便成了大齡男女,往往錯過了 生的關係,成就佛果與利益眾生的關係,
戀愛結婚的良機。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一切眾生而
(2)、禁欲影響家庭和睦,有可能導 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
致一方婚外情。對一般學佛之人,只要守 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花果。”本著這一
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 理念,修行絕不是無視身邊眾生的存在,它
多,否則會成障礙。作為一個居士,結婚 必須是以利益眾生,作為自己修行的前提,
之後有夫妻生活,這是正常的。不必因“學 這才是大乘佛子的正確修行宗旨。
佛”而禁欲。更不可因禁欲的緣故,導致一 事實上,佛菩薩都是悲心深重,度眾
方婚外情,而使家庭破裂。 心切,最有人情味的博愛者,絕不是薄情寡
(3)、禁欲有可能引發身心疾病。人 義,只求自我解脫的自了漢。
若沒有情欲,當然無須刻意培養,但若欲
望已經產生,且是一種合理的需求,則應隨 10、問:我學佛之前婚姻並不如意;現
緣滿足它、疏導它,並在它的過程中思惟緣
有心與丈夫和好,但他則冷淡對待,當如何
起;重點是不要壓抑,更非放縱。有智慧,
面對此事?
就能讓我們心理平衡;定慧兼修,才能得到
真正解脫。
結論:在家人對待性欲的合理態度應 答:你可試著用下面三個原則去實
該是——隨緣而不執著。 踐:
(1)、假使能改變環境和別人的話,
那就改變環境及別人來契合我們!如果環
9、問:我學佛很用功,但其他人卻說
境無法改變,那就只好訓練自己以適應外緣
我越來越沒人情味了,這是為什麼? ──這是第一個原則。
(2)、人非草木,每個人都有情。所
答:這大概是因為你只顧自己“修 以不管別人對待我們怎樣,仍當用原來的
行”,而忘記了身邊的人。 愛心繼續善待他們,繼續善待他們也許不見
修行是什麼?就是修正錯誤,努力行 得有效,但至少比惡意對待會有效一點。畢
善。通過修行,提升心性,得智慧,具大慈 竟,我們不能鼓勵離婚與外遇。——這是第
悲心、博愛心。如果越修越冷漠,則是偏離 二個原則。
了方向。 (3)、第三個原則,不妨藉著各種興
佛教徒除了自身用功修行外,應該學 趣,以疏導自己的思想與感情,比方聽音
會關愛身邊的人,不能因自我修行,而淡漠 樂、爬山、運動、旅遊等等。總之,在沒有
了他人。 違背法律、道德的前提之下,將自己的情欲
予以合情、合理、合法的發揮,以疏導化解
修行要成就,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
婚姻煩惱。
智慧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
就智慧資糧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定、
慧的修持來積累,而福德資糧的積累,卻必 (未完待續)
須以眾生為助緣而獲得。佛經中說兩種資
糧,如同車的兩個輪子一樣,缺一不可,所
以修行不是將自己封閉在黑屋子裡,就可以
完成的。在菩薩行的六度中,要求我們通過
對他人行佈施,自身持戒清淨,能在人群中
修忍辱,來培植我們的福德資糧

菩提綸音79期 32
菩提園地

活在當下——
母親的祈愿
李焯芬

母親的祈願 儘管他把病情對母親守口如瓶,可是不
久之後,母親還是知道了真相。年近八十的
陳先生這幾天在吃飯時,喉部常常有火 老母親,抱著他哭啞了嗓子……唉,眼看著
辣辣的痛感,在母親的反覆催促下,妻子陪 白髮人要送黑髮人了。
他到附近的醫院做了一次檢查。
從那以後,每天晚上,母親都跪在她供
檢查結果,讓他目瞪口呆─醫生稱他患 奉的菩薩面前,為他祈禱。見此,他滴血的
上了致命的「喉癌」。 心頭,像撒了把鹽。
當時他眼前一黑,萬念俱灰。神情恍惚 那天,他躺在床上發呆,兩眼紅腫的妻
地回到家,他勉強打起精神,對母親說自己 子來到床前,吞吞吐吐地對他講母親這幾天
沒有甚麼大礙。 不吃不喝,好像患病了。
在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日子裡,他躺 他一聽,就急了,來到母親面前,提出
在床上,無奈又無聊地打發日子。 要陪她去醫院看病。

33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園地

母親聽後,卻連連擺手拒絕。他明 謹在此,願天下所有慈母欣慰喜樂!
白,她不忍再給已負債累累的家庭增加經濟
負擔。

夜裡,他向妻子提出要陪母親去大城 一生的牽掛
市裡的醫院看病,有生之年,再盡最後一次 一位年青人大學畢業了,他到一百公
孝子的責任,妻子含淚點頭。 里以外的城市工作,每個月他都會回家看望
第二天早晨,妻子謊稱要跟丈夫去市 年邁的母親。
立醫院看病,並想母親陪著一塊兒去,幫忙 每次回家後,母親都對他說:「孩
照料,母親果然中計。 子,把您用過的車票留給我吧,蠻好看
到醫院後,怕母親看出甚麼破綻,他 的!」他笑一笑就把車票送給母親。晚上他
硬著頭皮,先做了一次檢查,然後才哄著母 和母親閒話家常,母親看來真的開心透了。
親也做一次詳細的體格檢驗。 後來,他戀愛、生子,就把原來—個
下午,檢查結果都出來了,他抓過 月回家一次,改成了兩個月才回去一次。
來,一看驚呆了! 後來,他升職了,每天都有忙不完的
─他患的,是咽炎而不是喉癌;而母 工作,於是他半年才回一次家。
親,卻患有胃癌。 後來,他買了小轎車,再也不坐公共
母親知道化驗結果後,跪在醫院的地 汽車,於是回家再也沒有車票留給母親了。
上,老淚橫流:「謝謝菩薩成全……」 十年過去了,他成了那個城市的市
見母親在地上長跪不起,妻子抽泣著 長。
對他說:「自從您病後,媽每天晚上都向菩 有一天,晚上家裡電話響起,是老家
薩祈禱,希望把您的病轉到她身上去……」 的弟弟打來的長途電話,說母親突患腦溢
她從口袋裡掏出一把黃紙條:「您看 血,生命垂危。
這是母親寫好之後焚燒的。」 一個多小時以後,他趕到來探望母
他抓過那紙條展開一看,黃紙紅字, 親。這時,他才發現,母親已白髮蒼蒼,衰
格外醒目: 老憔悴。

「菩薩顯顯靈,母命換子命。」 這次相見一面,是最後一面。天亮
時,母親去世了。

他帶著兄弟姐妹們,辦完了喪事,安
停一停,想一想 葬了母親。

這位老母親做的,就如《父母恩重難 當整理母親的遺物時,他從那個祖傳
報經》上說的:「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 的樟木箱子裡,翻出了一本中學課本。
安。」
翻開來一看,書內竟整齊地夾著一疊
這就是「慈母恩深如海洋」啊! 車票——那是他當年每次返鄉看母親時留下
的車票。
作為子女的,我們為母親,奉獻過多
少? 他的眼淚一下子奪眶而出。

菩提綸音79期 34
菩提園地

他後悔,為甚麼母親健在的時候,不 高考那年,母親請了假送男孩參加高
多回幾次家?他還突然想起,這麼多年來, 考。時逢盛夏,烈日當頭,固執的母親在烈
母親還從未到過他四房兩廳的豪宅裡住過一 日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個晚上。
考試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
要回到城市去了。他隨身帶著那一疊 過一杯剛泡好的人參茶叮囑孩子喝。望著母
花花碌碌的車票,作為對母親的永恆紀念。 親乾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將手中的
茶遞過去讓母親喝。

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
停一停,想一想 渴。」
孩子是母親一生的牽掛。 父親病逝之後,母親又當爹又當娘,
為人子女的,儘管在外邊如何忙碌, 靠著自己在縫紉店那點微薄的收入含辛茹苦
宜多點回家看望老人家,哪怕只是停留短暫 地養活了幾個孩子,供他們念書。
的片刻。 街口電線桿下修理手錶的李叔叔知道
後,大事小事就找藉口過來幫忙,搬搬煤、
挑挑水,送些錢糧來幫補男孩的家裡。
謊話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左鄰右舍對此
兒時,家裡窮。吃飯時,飯常常不夠 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都勸母親再嫁,何必
吃,母親就把自己碗裡的飯分給孩子吃。 苦了自己。
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 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守身如玉,始終不
餓。」 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
男孩漸長大,勤勞的母親常用周日休 母親說:「我不愛。」
息的時間去縣郊農村河溝裡撈些魚來給孩子
補鈣。孩子吃魚的時候,母親就在一旁啃魚 孩子大學畢業做事後,已退休的母親
骨頭。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裡的魚肉夾到 就在附近菜市場擺了個小攤維持生活。身在
母親碗裡,請母親吃魚肉。母親不吃,又用 外地工作的孩子知道後,就常常寄錢回來補
筷子把魚肉夾回男孩的碗裡。 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並將錢退了回去。

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 母親說:「我有錢。」
魚。」 男孩留校任教兩年,後又考取了美國
上初中了,為了繳交學費,當縫紉工 一所名牌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在美
的母親就去鄰近的火柴廠領些火柴盒回家 國一家科研機構工作,待遇相當豐厚,條件
來,晚上糊了掙點零錢補貼家用。 好了,身在異國的男孩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
福,卻被老人回絕了。
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躬著身子在油
燈下糊火柴盒。 母親說:「我不習慣。」

男孩說:「母親,睡吧,明早您還要 晚年,母親患了胃癌,住進了醫院,
上班呢。」 遠在彼岸的男孩乘飛機趕回來時,手術後的
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
母親笑笑,說:「孩子,快睡吧,我
不睏。」 母親老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
來的母親,男孩悲痛欲絕,黯然淚下。

35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法義

母親卻說:「孩子,別哭,我不 在他五歲時,醫生在他的胸腔大靜脈
疼。」 內,安裝了一條管子。這條管子與一個輸液
泵相連,輸液泵就裝在辛格背上的一個小背
說完,在「謊話」中度過了一生的母 包裡。藥物就靠這個泵不斷地通過管子輸入
親,終於閉上了眼睛。 辛格的血管。有時,他還需要吸氧氣。

辛格卻從不願因此而放棄享受快樂童
停一停,想一想 年的任何機會。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時候說「真 我常看到,他穿著一件紅色外套,背
話」可能會對對方造成傷害,甚至把人們拋 著裝滿藥品的背包,用一輛小四輪車拖著氧
入痛苦的深淵。 氣瓶,在醫院的後花園裡玩耍、奔跑。

也有時候,一句基於親情或善意的 活著,讓他由衷地快樂;活著,使他
「假話」,又可以催生出美麗的生命之花。 充滿活力。這使所有認識辛格的人都感到吃
驚。
辛格的媽媽常逗他說,因為他跑得太
不死的愛 快,所以需要給他穿紅色衣服。這樣,當他
在後花園玩耍時,她很快就可以透過窗戶認
一位醫生朋友曾跟我說:「在我的教
出他。
學和醫療生涯中,我接觸過許多感染了愛滋
病毒的孩子。與這些特殊的孩子交往,教懂 可怕的病魔連辛格這樣一個充滿活
了我許多東西。而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 力、精力充沛的孩子也不肯放過。辛格和他
象,讓我受益終生的,是一份蘊藏在一個小 的母親都病得非常嚴重。很顯然,辛格已經
背包裡的強大生命力和勇氣。」 沒有生存的希望了,他母親開始告訴他關於
死亡的一些事情。她安慰辛格說自己也即將
這是有關辛格的故事──
離去,他們不久就會在天堂裡重逢。
辛格的母親,是愛滋病毒感染者,他
在辛格彌留之際,他悄聲說:「我就
在出生時,就已被感染。辛格弱小的生命,
要死了,可我一點兒也不怕。我死時,請給
就這樣在藥物的維持下開始了。
我穿上紅色的衣服。媽媽說她也
要來天堂。當她來到時,我一定
在玩著,我得確保她能很快的找
到我。」

停一停,想一想

肉體上的死亡不足懼。

愛無處不在,甚至能跨越生
命的藩籬。

(全文完)

菩提綸音79期 36
菩提文苑

感悟心靈的小故事
李焯芬

五個盧布的賞賜 這位太太一聽,吃驚地說:「是嗎?真
的嗎?天哪,我在做甚麼呢?托爾斯泰啊!
在俄羅斯的國土上,從莫斯科到波良納 看在上帝的份兒上,請原諒我的無知。我竟
有二百公里的路程。有位旅者卻很喜歡步行 把那銅錢給了您,真是不好意思。哎呀,我
走過這段長長的旅途。他總是背著一個大背 的天,我是在做甚麼呢?
包,沿途與那些流浪的人結伴而行。
旅者聽見太太的話,笑著回答:「你不
雖然,大家對這位旅者很熟悉,但是, 必感到不安,您沒做錯任何事,這五盧布,
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姓名與來歷,只知道他 是我自己賺來的,所以我應把它收下!」
是個喜歡步行的旅者。
火車鳴笛了,開始緩緩啟動,那位太太
當年,走這段路程要花五天的時間, 仍在不斷地自責。托爾斯泰帶著滿臉微笑,
旅者的食宿都在路上自己解決,或向農家借 目送著火車遠去。
宿。偶爾他也會走進火車站,到三等車廂的
候車室休息。 盛名之下,仍能甘於平淡,不以善小而
不為之,這就是隨緣不變的平常心了。
有一回,他又準備進入候車室裡小歇。
湊巧這時候車室裡擠滿了人,於是他便到月
台上走走,想等人少以後再進去休息。
境隨心轉
就在這個時候,旅者忽然聽見有人叫喚
有個天生樂觀的人,因為覺得自己不
他。原來是車上的一位貴婦在叫他:「老頭
需要憑藉神的力量,去尋找心靈寄託,所以
兒!老頭兒!」旅者連忙轉身,看見有人朝
從來不拜神。神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
他不停地招手,便上前去詢問:「夫人,請
於是決定運用神力把他關在一間很熱的房間
問有甚麼事嗎?」坐在火車上的太太,著急
裡,懲罰一下他。七天後,只見他依然自
地說:「麻煩您,快到洗手間去,我把手提
得。神好奇地問:「七天都待在悶熱的房間
包遺落在那裡了!」旅者一聽,連忙跑到洗
裡,難道你一點也不覺得難受?」他笑著回
手間尋找,幸好手提包還在那裡,於是他連
答:「待在這間房子裡,讓我想起了在公園
忙把它拿回來。那位太太一見,非常開心地
曬太陽的愜意,當然開心啦!」原來他家住
說:「謝謝您了!這是給您的賞錢。」太太
霧都倫敦,難得有好天氣。一旦放晴,人們
遞給了旅者一枚五盧布的銅錢,而旅者也欣
都喜歡去公園曬太陽,度過美好的時光。神
然接受。旅者轉身準備離去。就在這時,這
沒有達到懲罰目的,有點生氣。又把這人關
位太太身邊同行的旅伴卻問:「你知道你把
進寒冷的房間。七天過去了,那人依然很開
錢給了誰嗎?」太太不解地看著她的伙伴,
心。神問他:「在這樣寒冷的房間裡,你怎
只見她的朋友帶著驚喜的口吻說:「他是
能開心得起來?」他笑著回答:「這個寒冷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啊!」

37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文苑

的房間,讓我想起聖誕節快到了,可以放假 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
好好休息一下,而且還會收到很多聖誕禮 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鄰近魚市場工作的
物,好棒啊!神這下更光火了,於是把他關 一位青年。
在一間陰暗潮濕的房間裡。七天又過去了,
這位先生卻仍然很開心。神覺得非常洩氣,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裡,向
他說:「這次,如果你還能說出讓我信服的 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理由,我就不為難你了。」他這回笑得更燦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沒有表示,
爛:「我是一個足球迷,我喜歡的足球隊很 也沒有乘機教訓他們,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
少贏球賽。有一次他們反敗為勝,贏得很精 時候,輕聲說了一句:「就是這樣嗎?」彷
彩。當時就是這種陰暗潮濕的天氣。所以遇 佛甚麼事都不曾發生過似的。白隱「忍辱」
到這種天氣,我會非常非常的高興,因為我 的德行,贏得了更多、更長久的稱頌。想想
想到我喜歡的足球隊終於贏球賽了!」神無 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和侮辱,比之白隱,又算
話可說,只好放了這個樂觀的人,還他自 得了甚麼?白隱在逆境中泰然自若、從容處
由,他心底的樂觀和從容,令他無論在任何 世的情懷,真不愧為一代禪師—「就是這樣
惡劣的環境中,都能夠讓境隨心轉,不致為 嗎?」這短短的一句話裡,蘊含了無限的慈
逆境打倒。 悲與智慧。禪師的心,是個從容自在的心,
好與壞,涼與熱,其實往往都是在一 早已超越了一般人「心隨境轉」的境界,因
念之間。人有顆平常心,就能對逆境處之泰 而能夠做到「寵辱不驚、聞看庭前開花落;
然,不致心隨境轉。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調理怒中氣
忍辱法門
在美國洛杉磯一個菜市場裡,有位中
日本古時有位白隱禪師,是個清淨淡
國婦女的菜攤生意特別好,引起其他攤販的
泊的修行者,受到鄉里居民的普遍稱頌,大
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的把垃圾掃到她的店
家都認為他是個可敬的聖者。「一對夫婦,
門口。這位中國婦女只是笑笑,不予計較,
在他住處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裡有一個
反而把垃圾都掃到自己的角落,再細心清
漂亮的女兒。不料不幸的是,有一天,夫婦
理。旁邊有位賣菜的墨西哥婦女觀察了她好
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竟無緣無故地大了起來。
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
這種見不得人的事,自然令到女孩的父母震
這裡來,你為甚麼不生氣?」中國婦女笑著
怒異常—好端端的黃花閨女,竟做出這種不
說:「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
可告人的事來。在父母的逼問下,她起初不
圾往家裡掃,垃圾愈多就代表會賺愈多的
肯招認經手人是誰,但經過一再逼供之後,
錢。更何況在中國文字裡,菜與財兩字差不
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了「白隱」兩個字。
多同音。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財到我這裡
她的父母於是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這
來,我怎麼捨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
位出家人不置可否,只是若無其事地答道:
愈來愈好嗎?」
「就是這樣嗎?」
從此以後,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現了。
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到白隱那裡撫
這個中國婦女化詛咒為祝福的智慧確實令人
養。此時,白隱雖已名譽掃地,但他並不以
欽佩。然而,更令人欽佩的卻是她那與人為
為然,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著孩子—他向鄰
善和寬容的美德。她用智慧寬恕了別人,也
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
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融恰的人際環境。俗話
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
說:「和氣生財」,她的生意自然愈做愈
然,彷佛他是受託撫養別人的孩子般。
好。如果她不採取這種方式,而是針鋒相
事隔一年之後,那位未婚媽媽終於不 對,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其實很多
菩提綸音79期 38
菩提文苑

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在不自覺的導演著這種結 打。流浪狗一路奔跑逃命,終於擺脫了追
局:以憤怒代替理智,針鋒相對,以毒攻 趕。結果,在倉皇逃跑時闖進了一間四面牆
毒,冤冤相報,無盡無休,直到身心疲備, 壁都鑲著玻璃鏡屋子。
兩敗俱傷。發頓脾氣出口氣很容易,但代價
不小。其結果就如同為了趕走一隻聒噪的烏 極其狼狽及缺乏安全感的流浪狗突然
鴉而砍掉枝繁葉茂的大樹一樣,得不償失。 看到周邊有許多狗隻同時出現在這間屋子
裡,大吃一驚。基於自保和示威的反應,牠
忍辱不是無能,寬容也不是軟弱,而 於是衝著鏡子裡的狗齜牙咧嘴地吼叫了起
是生活的智慧。年前在香港訪問及教化的行 來。鏡子裡的狗看來也十分動氣。每隻狗都
禪師有許多廣受歡迎的著作。他的名者《憤 以同樣憤怒的表情向著流浪狗吼叫,充份表
怒》(Anger)•曾登上美國最暢銷書榜。它教 達出一個極不友好的回應。
我們如何調理怒中氣,化憤怒為智慧的有效
方法,值得大家細讀。 看到屋子裡所有的狗都齜牙咧嘴地朝
著自己怒吼,這隻流浪狗心中其實也十分害
怕,不知所措地繞著屋子亂跑。可是牠發
現,鏡子裡的那些狗也開始瘋了似的到處亂
鏡子屋 跑。流浪狗害怕狗群一起圍攻自己,於是急
一隻流浪狗因為偷吃了一戶人家廚房 忙夾著尾巴逃到屋外去了。牠以後再也沒有
裡的食物,所以被這戶男主人一路窮追猛 回來這間屋子了,因為牠覺得這裡滿懷敵
意,對牠毫不歡迎。

39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文苑

某日,另外一隻流浪狗為了躲避風 王貴照著做了,並再三道歉。那女顧
雨,也在無意中跑進了這間屋子。牠進來後 客哼哼幾下就不再出聲了。這件事盡管是小
才看到周邊有許多狗隻。牠卻為自己忽然間 事故,他料想經理還是會批評自己一番。可
有了很多新的伙伴而感到十分高興。這樣一 是,經理只是走過來向他說了一句:「如果
來,自己以後就不愁寂寞了。這樣想著,牠 我是你,回頭就會把那些糖包和奶粉包認真
朝著鏡中的其他狗隻友好地搖了搖尾巴。然 地分清楚,以後就不會再拿錯了。」
後牠看到,鏡中的所有的狗也朝著自己友好
地搖了搖尾巴。雖然此刻流浪狗又冷又餓, 不曉得為甚麼,這一句「如果我是
但是由於一下子添了這許多新伙伴,牠的內 你」,竟令王貴感觸不已。后來,他發現無
心卻感受到過去從未有過的溫暖。 論是在學校裡,或是在其他打工的地方,老
師也好,老板也好,明明是在對你提出不同
翌晨,等到牠醒來的時候,屋外已經 的意見,明明是在批許你,但他們很少會
是雨過天晴。牠看到房子外明媚的陽光。有 說:「別這樣!別那樣!」之類的話來直接
了這許多新朋友的支持和陪伴,流浪狗覺得 責問你。他們經常會很委婉地說:「如果我
自己充滿了力量。牠於是充滿信心地出外覓 是你,我大概會這樣那樣做......」。這樣的
食去了。 說話方式,不會令人感到太難堪,反而讓人
有被關心和一點親切的感覺。就因為多了
從此以後,這隻流浪狗幾乎天天都要
「如果我是你」那幾個字,人一下子就站到
在這間無人居住的屋子裡轉一轉,或休息一
了對方的立場上去。大家立場既然一樣,情
段時間。有時牠來這裡只是純粹地為了看望
緒自然就不會對立,溝通也就更容易進行
一下那些「友好的伙伴們」。
了。王貴當時的想法是:加拿大人真會說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要是你 話,真會做人。後來又碰到一件事,令他有
能友善地對待他人,那你周邊的人必然也會 了更深的體會。那一次,他被一位有名的女
回報給你同樣的友善。反之,如果你老是惡 演員僱用,到她家裡做清潔工作。主人給他
狠狠地對待周邊的人,那你面對的只能是惡 講完了工作任務後,突然問他:「我能夠吸
劣的環境和態度惡劣的人們而已。如能更主 煙嗎?」王貴吃了一驚,說:「你是在問
動地釋出自己心中的善意,情況必然會有所 我?」她說:「是啊,我想抽根煙。」王貴
改善。 不無奇怪地說:「這是你的家呀,怎麼還要
問我?」她回答說:「吸煙會妨礙你,當然
要先得到你的同意。」王貴連忙說:「不用
問了,請儘管吸好了。」她這才拿起煙,把
如果我是你
它點燃起來。那天,王貴楞了許久,也思索
王貴從中國到加拿大留學,課餘時間 了許久。怎麼會這樣奇怪?個人在自己的家
打工賺點學費;一家咖啡店聘用了他。偶爾 裡抽煙,還要客客氣氣地徵求一個清潔工人
有些日子,他既要應付功課和考試,又要上 的同意,真是難以置信。那一刻,他也非常
班,精力有點不集中。有一次,他竟然錯誤 地感動,因為自己被當作一個平等的人那樣
地把咖啡糖包當作奶粉包給了一位正在努力 得到尊重。
減肥的女士;女士顯得十分生气。王貴不大
民主既是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一種真
明白減肥對某些老外有多重要,他楞在那
正的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我曾在加拿大生
裡,不知所措。
活逾二十年,對此頗有體會。學會尊重別
這當兒,咖啡店的女同事聞聲而至, 人,能令你受益無窮,也會令社會更平等更
她在王貴的耳邊輕輕地說:「如果我是你, 融治。
馬上道歉,把她要的奶粉包快快送到她手
中,並且把錢退還給她。」
(全文完)

菩提綸音79期 40
菩提文苑

白雲古跡之——

非滿非空
一行禪師

(續上期) 佛陀安慰他。「阿難陀,你不用擔心。
如果僧團內對四念處、四正勤、五蘊、七正
三妙門 覺因和八正道等教理有所爭論,這才是真正
要擔心的事。否則,如戒行、僧團體制和弘
法方式等枝節問題上的分歧,是不值得去憂
離開海岸,佛陀前往巴連弗城和毗捨 慮的。」
離,然後再朝著他的故鄉前進。剛進入釋迦
國的三摩伽摩城,他便獲悉耆那教派的教主 雖經佛陀再三的安撫,阿難陀的憂心
若提子去世的消息,並知道他的教團已分列 仍未能止息。最近便有消息傳來,曾一度是
成水火不容的兩派。雙方除了彼此力斥對方 佛陀侍者的蘇納卡特尊者,因為對僧團的不
誤解教理之外,更各自拉攏信眾的支持以增 滿,已經在毗捨離離棄了僧團。他現在舉辦
加勢力。他們的信徒因而感到非常困擾,無 講座演說,旨在非議佛陀和僧團。他揚言沙
所悉從。 行喬答摩只不過是個普通的人,沒有特別深
遠的見地。他說喬答摩只教導個人的解脫,
舍利弗的侍從,學僧周那,將這個情形 對社會漠不關心。蘇納卡特正傳播著混沌擾
詳細報告阿難陀尊者。他對這次耆那教的糾 亂的種子。舍利弗尊者都知道這個情況,並
紛十分清楚,因為他曾在若提子說過教的波 且與阿難陀分憂。
婆城地區居住過一段時間。阿難陀也轉告這
個情形給佛陀知道,並說:「世尊,我真不 阿難陀又知道王捨城的僧團醞釀頭不
願見到僧團在你入滅之後也四分五裂。」 滿。在提婆達多尊者的領導下,幾個比丘正
密謀組織一個新的僧團,脫離佛陀的領導。
佛陀拍拍阿難陀的肩膊,說道:「阿難 好幾個能幹的比丘都與提婆達多勾結,他們
陀,現在有比丘時常就教理的問題爭辨嗎? 包括瞿迦梨、迦留羅提捨、騫荼達婆和三聞
他們對四念處、四正勤、五蘊、七正覺因和 達多等尊者。提婆達多是佛陀最有才幹的
八正道等教理,有分歧的意見嗎?」 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尊者時常都在人前讚美
他,又待他如知己。對於提婆達多近來對佛
「沒有,我從沒有見過比丘在教理上爭
陀變得異常嫉妒,阿難陀也感到大惑不解。
持。但這可能是因為你仍健在。我們都依皈
他知道暫時還未有人向佛陀透露這些事情。
你的福德。我們因為聽從你的教誨,才可以
他恐怕在不久的將來,便要親自告訴佛陀這
和平相處。但你走了之後,我們便可能在戒
些壞消息。
律、僧團的體制甚或弘法的方式上,都會有
不同的意見了。這些分歧一旦演變為衝突, 翌年,佛陀回到捨衛城結夏安居。他住
很多同修信眾便會因此而對大道的信心動 在祗園精舍,而佛陀就是在這裡宣說『法印
搖。」 經』的。

41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文苑

「我今天要為你們講說妙理。請你們都 眼的明亮,繩索的真象顯露無遺,而蛇的影
把心裡的雜念清除,以能平和安穩的聽講、 像便頓然消失。」
納受、和理解。」
「比丘們,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
「比丘們,一些法理的特徵,可以成為 不存在、生、死、一、多、起、滅、來、
正法的印志。我所教的法理,有三法印。他 去、垢、淨、增、減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
們就是空、無相、和無願無求。此三特點也 別心所形成的。從無為的絕對角度而言,實
就是導致解脫的三門通道。因此,三法印又 相的真像是不能只限於這些概念的範疇之
可稱為三解脫門。」 內。因此,一切法都是無相的。你們要這樣
觀想,來破除所有有關存在、不存在、生、
「比丘們,第一法印是『空』。『空』 死、一、多、起、滅、來、去、垢、淨、增
並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沒有東西 和減等念頭。這樣,你們才能獲得解脫。『
可以獨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無獨立 無相』就是第二解脫門。」
的自性個體。你們都知道,『存在』和『非
存在』的兩種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 「比丘們,第三法印是『無願無求』
緣而生。此是因為彼是,此非因為彼非;此 (appanihita)。『無願無求』的意思,是不去
生因為彼生,此滅因為彼滅。因此,『空』 追逐任何的事物。為什麼?一般人通常會盡
的性體就是互依。」 量逃避一法,而又去追逐另一法。許多人都
想逃離貧困,追逐富貴。修道都則會抗拒
「比丘們,觀察萬法的互依性,便能 生死,以能獲得解脫。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
體會一切法都存在於彼此之內,以及一法之 間存在著,相互而通,那我們又怎可能捨此
中含藏萬法之理。脫離一法,便了無他法。 逐彼?生死之內有涅槃,不是個別的實體。
觀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塵和六識。觀想五蘊的 如果你們排斥生死以逐涅槃,你們便沒有掌
色、受、想、行、識。你們會發覺沒有一法 握到萬法互依互緣之性體了。你們便還未有
一蘊是可以獨立而存的。它們全都互相依賴 掌握到一切法的『無相』與『空』性。觀想
以能存在。當你們見到一切法的空性時,你 『無願無求』才能徹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
們便不會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你們這時 避。」
便超越了對一切法的執著、分別和偏見。
觀照空性,就如開啟了自由的第一扇門。『 「解脫和覺悟不是存在於你們本身之
空』是第一解脫門。」 外。我們只需要張開眼睛,便可以看到我們
本身就是解脫與覺悟。一切法和一切眾生,
「 比 丘 們 , 第 二 法 印 是 『 無 相 』 都潛藏著圓滿覺悟之性。不要向外尋找。如
(animitta)。『無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識的 果你們用覺察之光去照亮自己,你們便會立
分別。當人們不能體悟萬法的互依互緣和空 刻體證覺悟。比丘們,世間的一切,包括涅
性,他們便誤認世法是個別獨立存在的現 槃與解脫,都是離不開你的心意識而成立
象。他們以為此與彼各不相關,獨立而存。 的。別再往別處尋找了。心意識所產生的物
這樣觀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別心之利劍,把 象,是離不開心想意識而存的。不要再追逐
實相斬成零散的碎片。這樣做,便無法看得 任何的法,包括婆羅門、涅槃和解脫。這就
到實相的真面目了。比丘們,一切法都是因 是『無願無求』的意思。你們自己,就是你
緣而生,互依互豐。彼有此在,此存彼中, 們要找的東西。『無願無求』這妙門,可以
一法蘊藏一切法。這就是相間存在與相間切 帶領你們達支自由。這就是第三解脫門。」
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
彼,彼即是此。如果你們這般觀想,你們便 「比丘們,這就是法印和三解脫門之教
會發覺平常一般的領會是充滿錯誤的了。 理。三解脫門是至高無上的妙法。你們應全
思想意識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準 心全力去依法修行。你們如果依教奉行必定
確。思想意識之眼會誤當繩索為毒蛇。有慧 能夠證得解脫。」

菩提綸音79期 42
菩提文苑

佛陀講經完畢,舍利弗尊者站立起來,
向佛陀鞠躬頂禮。其他的比丘也跟著鞠躬,
以表示對佛陀的謝意。舍利弗尊者向大家宣 佛陀會到那裡去?
佈,將會在翌日舉行一個專研會來研究佛陀 一天風雨中,一個名叫鬱低耶的苦行者
這天的經教。他告訴僧眾這經的深廣奧義, 來造訪佛陀。阿難陀帶領他到佛陀的寮房,
又囑他們要全力把它鑽研、理解和實行。縛 把他介紹給佛陀認識。鬱低耶坐下後,阿難
悉底尊者知道這經與佛陀前一年說的『空觀 陀給他送上一條毛巾拭乾身上的雨水。
經』關係密切。他也看到佛陀如何引導他的
門徒從淺易進展至深奧的教理。縛悉底望向 鬱低耶問佛陀道:「沙行喬答摩,究竟
大弟子摩訶迦葉、舍利弗、補納和目犍連等 世界是永恆的,還是會有一天滅亡的?」
歡欣的臉上。縛悉底記得一年前佛陀講畢『
佛陀微笑說:「鬱低耶頭陀,如果你允
觀空經』時,他們也跟著舍利弗尊者向佛陀
許的話,我不會答你這個問題。」
鞠躬的情形。他體會到師徒之間的密切關係
是何等重要。 鬱低耶又問:「世界是有限還是無限
的?」
第二天午後,夜墨廬和諦殊羅兩位尊
者到佛陀的房子來。他倆是波羅門種姓的兄 「我也不會回答這個問題。」
弟,以精通語言學和古典文學聞名於世。他
們誦經時,聲線清若銀鈴、壯如銅鼓。向佛 「那麼,身體和精神是一還是二?」
陀鞠躬作禮之後,佛陀請他們坐下。 「這個問題,我也不會回答。」
夜墨廬尊者說道:「世尊,我們想與你 「你死了之後,仍會繼續存在嗎?」
商討有關弘法的言語問題。世尊,你通常都
以摩揭陀開示,而摩揭陀卻不是多數比丘的 「這個問題,我亦不會回答。」
母語。更何況有很多地區的居民,都不懂摩
「也許你是認定了死後並非繼續存在或
揭陀。因此,比丘們便要把教理翻譯成地道
停止存在,對嗎?」
的方言。我們在受戒為比丘之前,曾有幸研
讀過許多不同的方言俚語。我們發覺到你高 「鬱低耶頭陀,我是不會答這問題的。
深教理的奧義,都受到很多種土語的限制而 」
未能清楚表達。我們希望獲得你的同意,把
你所有的教理都用古文吠陀語寫成。這樣一 鬱低耶覺得莫名其妙。他說:「沙行
來,比丘們便可以一致用一種言語說教,而 喬答摩,你對我所問的問題,全不回答。那
同時又可避免了翻譯的錯漏。」 麼,有甚麼問題是你會回答的?」

佛陀沉默了一會,然後說道:「你們 佛陀答道:「我只會回答那些可以使身
的建議,是不會有益處的。正法是活的法。 心苦惱得以消除的修行問題。」
用來傳播正法的語言,應該是人們日常應用 「你認為你的教化,可以拯救世上多少
的。我不想教理用一種只有學者才明白的言 的人?」
語來傳播。夜墨廬和諦殊羅,我希望我所有
的出家和在家弟子,都能以他們的母語修習 佛陀默然端坐。鬱低耶頭陀再沒有多
正法。這樣,正法才可以保持它的重要性和 問。
通達性。正法是要可以用於現世的,更要與
看到頭陀正在懷疑佛陀是真的不想回答
地區性的文化融匯。」
他,還是不知道怎樣回答他,阿難陀對他有
明白了佛陀的意願,夜墨廬和諦殊羅尊 點同情。他於是說道:「鬱低耶頭陀,或許
者便向佛陀鞠躬請辭。 以下的例子,會幫助你明白我師父的用意。
試想像一個住在四面都有圍牆壕溝鞏固著的

43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文苑

王宮裡的大王。他的王宮只得一個進出口, 他通過。他們問道:「我們聽聞沙行喬答摩
而且又日夜都有巡邏守衛。陌生人是絕對不 是個已經徹悟的大師,而且他的教理更是極
許內進的。守衛更在圍牆上時作檢查,以確 之深奧。你是他的門徒。因此,我們要你答
保牆上沒有任何縫隙可讓小動物穿過。大王 這個問題——沙行喬答摩死後,他會繼續存
在他的寶座上坐著,全不需要理會有多少人 在還是停止存在?」
進入王宮。他知道守衛是一定不會讓不速之
「他們要阿耨樓陀從以下的四個答案中
客進來的。這個情形就像沙行喬答摩了。他
選擇一個:
不用理會有多少人追隨大道。他只知道教導
正法能幫助學道的人熄滅貪、瞋、癡,而證 沙行喬答摩死後,會繼續存在。
得平和、喜悅和解脫。如果你問我的師傅有
關怎樣做才可以替自己身心作主的問題,他 沙行喬答摩死後,會停止存在。
一定會給你答覆。」 沙行喬答摩死後,會同時存在和不存
鬱低耶頭明白阿難陀的比喻。但他實在 在。
被太多形而上學的問題困擾著,所以便再沒 沙行喬答摩死後,不會繼續存在,也不
有發問了。他離開的時候,仍是對這次與佛 會停止存在。
陀的見面不感滿意。
阿耨樓陀比丘知道其中沒有一個答案是
數日後,另一個名叫瓦卡瞿他的苦行頭 與正法相符的。他於是保持緘默。他們想盡
陀,也來造訪佛陀。他向佛陀提出的問題, 辦法,也不能使他選出一個答案來。最後,
也是與鬱低耶的同一性質。其中一個問題就 尊者說道:「我的朋友,以我的瞭解,這四
是:「沙行喬答摩,你可否告訴我,究竟有 個答案之中,沒有一個能準確地反映沙行喬
沒有『自性我體』?」 答摩的正教。」
佛陀默然而坐。他沒說一句話。跟著 苦行者不禁大笑起來。其中一個說:「
問了幾個問題都全沒有回應後,瓦卡瞿他便 這個一定是新受戒的比丘。他根本就沒有能
離開了。他離開之後,阿難陀尊者問佛陀: 力回答我們的問題。也難怪他這樣推搪的。
「世尊,你曾在法會中談過『無自性』的 我們放過他好了。」
問題。為甚麼你剛才不答瓦卡瞿他有關『自
性』的問題?」 數日後,阿耨樓陀尊者將苦行者的問
題向佛陀提出來,說:「世尊,請你給我開
佛陀答道:「阿難陀,我所教的空無自 示,她使日後再被問起這些問題時,我也知
性,是用來引導禪修的。它並不可以當作一 道應該怎樣應對。」
種學說教論。如果把它這樣看待,便很容易
糾纏其中。我常說教理只是用來渡河到對岸 佛陀說:「阿耨樓陀,從意念的知識
的木筏,又或指向月光的手指。我們是不應 上,是找不到沙行喬答摩的。沙行喬答摩在
該被教理縛住的。瓦卡瞿他頭陀想把我說的 那裡?阿耨樓陀,從色相上,可以找到喬答
當作學說看待。但無論是關於『我』或『無 摩嗎?」
我』,我都不想見他被困於其中。如果我告
「不,世尊。」
訴他有個『我體』,那便與我所教的互相違
背。如果我告訴他『沒有我體』,而他卻執 「從感受中,可以找到喬答摩嗎?」
著此說,這也對他無益。因此,我認為不答
他比答他要適當。人們以為我不懂答這些問 「找不到,世尊。」
題,總比他們被困於邊見狹見為好。」 「從思想、行念和意識上,可以找到喬
一天,阿耨樓陀被一群苦行者攔著去 答摩嗎?」
路。他們要阿耨樓陀答了他們的問題,才讓

菩提綸音79期 44
「不,世尊。」 「阿耨樓陀,一切法的性體,都是『
如是』的,這是萬法之妙性。蓮花從『如
「那麼,阿耨樓陀,從色相以外,可以 是』而生起。阿耨樓陀從『如是』而起。喬
找到喬答摩嗎?」 答摩也從『如是』而生。我們可以稱所有從
「不可以,世尊。」 『如是』生起者為『如來』,一切法從『如
是』生起,又將回歸何處?一切法都回歸到
「在感受以外,可以找到喬答摩嗎?」 『如是』。歸到『如獲至寶』,也可稱為『
如去』。其實,一切法都沒從那兒來或到那
「不,世尊。」
兒去,因為它們的本性『如是』。阿耨樓
「在思想、行念和意識以外,可以找到 陀,『如是』的更正確意思,應該是『無從
喬答摩嗎?」 來者』和『無所去者』。阿耨樓陀,從現在
開始,我將叫自己做『如來』。我喜歡這名
「不,世尊。」 詞,因為它可以避免因分別而生起的字眼,
佛陀望著阿耨樓陀。「那你從那兒可以 像『我』或『我的』。」
找到喬答摩?阿耨樓陀,就是你現在正站在 阿耨樓陀微笑說道:「我們都知道我們
喬答摩前面,你也無法抓住他,更何況在他 全都從『如是』而生起。但我們會只讓你專
死後!阿耨樓陀,喬答摩的真髓,一如萬法 用『如來』這個名號。每次當我們如此稱呼
的真髓,都不可以用意念的知識或分別心的 你的時候,便會提醒我們所有眾生都具有這
類別來衡量和捉摸得到的。視每一樣的法, 無始無終的『如來』本性。」
都要以它與其他法的相互因緣關係為本。要
領會喬答摩,必要從所有平常當作是非喬答 佛陀也微笑。他說:「阿耨樓陀,這個
摩的事物著眼,才可以見到喬答摩的真貌。 『如來』很喜歡你這提議。」

阿難陀尊者當時也親聞佛陀與阿耨樓陀
「阿耨樓陀,如果你想見到蓮花的真 這番對話。他隨阿耨樓陀到房外的時候,提
髓,必先從平常認為是非常蓮花的東西裡 議他們應與其他的僧眾,在翌日的研討會上
見到蓮花。這些東西包括太陽、池水、雲、 分享這天的話題。阿耨樓陀欣然答應。他說
泥土和熱力等。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撕破 到時會以在捨衛城初遇苦行者的對話作序。
狹見的羅網,這分別心所形成的生、死、這
(未完待續)
裡、那裡、存在、非存在、垢、淨、增、減
等牢獄。要能見到喬答摩,也是同一道理。
那些苦行者的四個概念一存在,不存在、同
時存在和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都是蜘
蛛網中的蜘蛛網,永遠都不能抓持住實相這
巨鳥。」

「阿耨樓陀,實相並不是文字言語或意
念知識所能表達得到的。只有禪定所生的智
慧,才可以使我們確認到實相的真髓。阿耨
樓陀,一個從未嚐過芒果的人,你是沒法可
以用言語來表達芒果的真正味兒,讓他知道
是怎樣的。我們只有從親自的體驗,才可以
掌握到真象。這也是我時常勸比丘們不要在
理論上浪費寶貴的時間,而應多實習徹觀一
切的原因。」

45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文苑

山齋絮語
李潤生

生活篇:競爭 歷史就是一部競爭史,人類的物質文明便從
競爭中產生的,從競爭中發展的。競爭失敗
五環旗降下來了,聖火熄滅了,四年 了。便要任由勝利者宰割,甚或在競爭的舞
一度的奧林匹克世界運動會終於在漢城閉 臺上消失。
幕了。這個標榜著體育精神與平等競技的
奧運,恐怕從來就沒有發揮出真正的體育精 為要保持物質文明的優勢,每一個生
神,也從來就沒有做到真正的平等競技,過 存的眾生都要在競爭或鬥爭中度日,「未
去中國的體育還未衝得出亞洲,所以喊的是 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精神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可是一旦在世界 的壓力,心境的焦躁,賜給人類有十分一的
體壇上能夠佔得一個席位,旋即改口為「奪 機會變成了精神衰弱的病患者。為了生存,
金牌第一,破紀錄第二」了。「目的在參 為了促進物質文明,人類確實付出了太大的
與,不在爭取勝利」,這是自欺欺人的話, 代價,可是我們卻沒有力量使這個競爭的巨
這是弱者聊以自慰的話罷了;否則為甚麼要 輪轉向,使這個可怕的巨輪終止下來。這是
禁食違禁藥物?為甚莫要以「奪金牌的選 就佛家所指「五濁惡世」眾生的可悲處,這
手,將獲國家終身的俸祿」來作號召?為甚 種無奈是眾生的大病。所以佛家修養的法
失敗了要毆打拳證?為甚要對裁判員加以賄 門,除了從善修外,也可以從惡方面來修,
賂?這一切的一切,都反映出參賽者與參賽 天臺的性惡說,維摩所謂「一切煩惱為如來
單位,無不以勝利為榮,以奪取金牌為最終 種」,可能對現代的眾生更具啟導的作用。
目標,所謂「參與的體育精神」無一不是
「偉大的空話」。
逃避與面對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
這些五濁惡世眾生的真實反映。奧運的競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五濁惡世
技,其實就是一種殘酷的競爭。不單祇是 的眾生要超越這個規律的規範,果真不是易
競爭,簡直就是鬥爭;鬥爭的目的是不擇手 事。古來超越人與人各種殘酷的競爭,途徑
段的,非把對手壓倒不可。這是人類文明的 不外逃避與面對。
負面價值的表現!世人說:「沒有競爭就沒
有進步」。這句話也確實反映了「世間極成 「尋得桃源好避秦」,這就是逃避。
真實」。在學校爭取較高的名次;在社會工 印度是個多元宗教的民族,也是最懂得逃避
作爭取更高的職位;為政的爭奪權勢;行商 的民族。從古以來就有不少「仙人」與「隱
做賈的則千方百計,壓低工資,減低成本, 士」,獨個兒跑到荒林去,與世隔絕,追求
增加效益,爭取更高利潤,甚至不擇手段, 他們純粹屬靈的生活。釋迦早期的修習苦
打擊對手,獨霸市場。人與人,族與族,國 行,其實也可以歸到這個範疇去。可是隨著
與國。都無一不在競爭與鬥爭的狀態中—— 科技的發展,世界一天比一天變得細小了,

菩提綸音79期 46
菩提文苑

可以逃避的地方也 張。吾友崔君十
不多了,「問津」 數年前,嘗遊青
的「漁郎」愈來愈 山三聖古廟,求
眾,終究有這麼的 得一簽,簽曰:
一天,在可見的大 「善不修兮福自
地之上,再沒有逃 來,善愈修兮惹
避的寸土了。 禍災,世間多少
不平事,皆由前
第 二 種 途 徑
生命帶來。」深
就是面對,面對一
以為異,但行善
切由競爭所引起的
惹禍,卻歷歷不
煩惱,當下體會這
爽;為善為惡,
些,煩惱都是「緣
無所適從,因以
生無性」,當體即
請益。
空,而競爭的本身亦是如幻如化,非真非
實。要之此心無滯礙,那麼身處競爭的旋渦 依佛家觀點來說,「善惡之報,如影
之中,而不為競爭所累,此所以維摩能「雖 隨形」(用《涅磐經》語),但由於眾生的
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 生命,向上無始,向下無終,報有遲速,三
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卷屬, 世不失;故修十善則生天,犯五戒則墮地
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 獄,原始佛教,反覆明伸(《阿含經》處處
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 可見),大小二乘,無有乖違。因此資糧眾
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 生,福慧雙修,以為職志;即「四正勤」所
樂佛法⋯⋯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 謂「已生之惡為除斷,未生之惡為使不生,
肆,能立其志⋯⋯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 未生之善為生,己生之善為使增長」,如是
利,不以喜悅⋯⋯」。維摩之能入淫舍,進 精進不懈。至於福報的遲速,聽其任運;生
酒肆,就是由於他能面對,而不陷溺於醇酒 命無盡,願力無邊,何必定求之於一世?
美人之中。維摩之能長袖善舞,富甲一方,
就是由於他能面對,而不陷溺於「萬能」、 善不為禍因,性不相應故;行善惹禍,
「萬惡」的金錢之中。 實非關於行善,如簽語所雲:

不過要達到維摩這種「面對」的超越 實由「前生(業力)帶來」,理當如
此。
境界,卻不是一蹴即至的。他的背後實隱藏
著無窮的悲願,無盡時間的修行實踐,然後 崔君簽語所說「善不修兮福自來,善
能臻於那個「無入而不自得」的化境。世界 愈修兮若禍災」,證諸古籍,亦屢見不鮮,
有不同的宗教派別,不同的思想體系,以對 崔君所證驗的,根本並非獨一的體會;如論
應各種根性、氣質、品賦不同的眾生。耶教 語雍也篇便有這樣的記錄:「伯牛有疾,
的講歸向一神,愛人如己,儒家的講天德流 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
行,贊化天地,佛家的講大菩提、大涅磐,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
都有其可進之門,可走之路。至於進境的高 也!』」冉耕字伯牛,朱熹《四書集註》
低,那就由行者解悟的深淺與實踐的勤惰所 引侯氏之語,謂其「以德行稱,亞於顏、
決定了。 閔」,而《孟子·公孫丑上》也說「冉牛、
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又說「子夏、子
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
解疑(上) 顏淵、則具體而微」。如是對於「善行」,
冉牛不可能不修,而結果也難免乎「亡之」
佛家宗門素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的主 (楊伯峻於《論語譯注》,語譯為「難得活

47 菩提綸音79期
菩提文苑

了」),因此引起孔子有「命矣夫!斯人也 於「異時因果」的「善惡果報」;今世禍福
而有斯疾也」之嘆。至於「一簞食,一飄 之「果」,非今世善、惡業因所感,而是過
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去善、惡業因所酬。那就是說,以過去善、
這樣賢德的顏淵,也同樣應驗了「善俞修兮 惡為強而力的助成條件,因而酬得今世的或
若禍災」的話,以致孔子有「哭之慟」那種 禍或福的果報,所以名為「異熟果」。可是
敲腑捶胸、慘痛欲絕的哀傷表現。大德者雖 這並非勸人於今世不必修善,因為今生所作
雲「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 的善、惡為因,亦可酬來生禍、福的果報。
其壽。」(見《中庸》),但四者不可得兼 如是因果相續,無有淆亂。這是佛家依循當
者,正多著呢。也許這就是儒家所謂「命」 時流行勸善警惡而建立的倫理觀;善、惡之
吧。所以《論語》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報,也符合一般人的主觀要求,所以國人
也⋯⋯」來做結束,大概也曾有一定的意 也無條件地接受了過來,而與中國傳統有關
義! 「命」的觀念結合在一起,因而形成了粗淺
而樸素的「命定」思想。
這種「善於修兮惹禍災」的例證。在佛
教史上也不難尋找。《景德傳燈錄》卷三對 可是佛教的最終精神,卻要打破「命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有著這樣的記載:「大師 定」的安排。因為「命」是假體,不過是眾
付衣法(於僧燦)已⋯⋯曰:「然吾亦有宿 生善、惡行為所產生的一股強大力量,這股
累,今要酬之⋯⋯。」大師付囑已,即於鄴 力量足以成為酬報當來禍、福的助成條件而
都,隨宜說法;一音演暢,四眾歸依,如是 已。所以十善生天,十惡下地,由行為者自
積三十四載,遂韜光混跡,變易儀相。…… 我決定,不由超自然的某種力量所能預設安
又於莞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道,聽者林 排。是故從今以望昔,容或有「命定」的成
會。時有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學,學 份,但由今以望當來,或由過去以望現在,
徒聞師(按:指慧可)闡法,稍稍引去。辯 則絕無「命定」的可能。
和不勝其憤,興謗於邑宰翟仲侃,仲侃惑
其邪說,加師(即慧可)以非法。師怡然 在現實人生中,一切禍、福都由無盡
委順,識者謂之償債。時年一百(零)七 的主客條件所決定,若已具的助成條件太
歲。」 強,非個人善行所能左右時,於是產生某些
「善愈修兮惹禍災」的「不平事」。凡夫對
慧可談無上道,這是無上的法布施, 此,不能順適,此亦人之常情,但修己以俟
然而亦難免於以「禍災」終其身;不過慧可 諸當來,亦可以頹喪、消極的心態中振奮起
卻可以「怡然委順」而受之,此與張載《西 來,肯定當下生命與行為應有意義。賢者固
銘》所說「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其 可通達此理,「不怨天,不尤人」,「居
不惑義,心同理同,誠不宜以一般淺薄的命 易以俟命」,故「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
定論說,等而視之。 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
如浮雲」。如是乃至「殺身成仁」、「捨生
取義」、「慷慨赴死」、「怡然委順」,此
解疑(下) 皆足以於萬難之中,為人類的福祉,振頹起
廢,成大事業;至於個人的成敗得失,當無
「世間多少不平事」,事實世人共睹, 所求,無所住,無所得——這正是發揮宗教
無可諍論;可諍論的是那些「善不修兮福自 積極力量的表現。
來」與「善愈修兮惹禍災」的「不平事」如
何可能,以及吾人對此「不平事」應採何種
態度。 (未完待續)
「不平事」的產生,簽說是「皆由前
生命帶來」。此中「命」字,意義或可等同

菩提綸音79期 48
净土法門

行起解絕 信心成就
——少康傳的解讀

賀懷民

唐台岩,少康大師,蓮宗五祖也。姓 下為什麼少康大師能夠位列淨土宗五祖?這
周,縉雲人。幼出家,通經論,善毘尼。於 個問題本身就是在破我們的積習,在啟示我
洛陽白馬寺,見善導大師西方化導文放光, 們修學與修道有什麼不同,在昭示著淨土法
因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影堂瞻禮,感大師 門的殊勝。
現身空中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  
功成,必生安養。”遂往新定,人無識者,
乃乞錢誘小兒,念佛一聲,即與一錢,月 是信解行証還是解信行証?
餘,念佛求錢者眾,師雲:“念佛十聲,乃 曾經接到一篇來稿,作者認為佛法中有
與汝錢。”如是年餘,凡男女少長見師者, 關“信解行証”的次第應該做一點修正,從
皆云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於道路。旋於 人類認識論的觀點出發,“解信行証”的次
烏龍山建道場,築壇三級,每遇齋日,善信 第更為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
畢集,乃升座高聲念佛,眾共和之,見師念
佛一聲,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十佛,若貫珠 這個觀點對於已經了解佛法基本常識的
人來說,其謬誤之處非常淺顯,但對於大多
焉。師雲:“汝等見佛者,必得往生。”眾
數以學習世間知識的方式來學習佛法的人來
皆欣慰。禮佛人數千,亦有竟不見者。忽囑
說,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即便是學佛多年
道俗:“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生厭
的人,也常常跳不出以個人的心意識邏輯思
離心,汝等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 維來妄自揣測佛法大義的陷阱,所謂“以凡
放異光數道而逝。 心度聖意”。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唐睦州 在佛法修學中常常談到的信解行証中,
烏龍山淨土道場少康傳 》 信是擺在第一位的,大乘佛法尤其強調信的
功德,對聖言量的仰信,是區別“學佛”
與“佛學”的關鍵,而淨土宗的修學尤為強
以上所引是《宋高僧傳》中有關少康 調信願行三資糧的培養,由信啟願,以願導
大師的文字,三百字左右,是史籍中對少康 行。信願念佛,求生極樂。
大師的最權威的記錄。少康大師一生著述甚
信解行証,可以粗淺地理解為一個修學
少,也很少講經說法。對於一個習慣了依文
次第。但也不能機械地理解成一個固定的先
解義、在文字與概念裡打轉的學人,思索一
後順序。佛法大海,嘗一滴而知百味。信解

49 菩提綸音79期
净土法門

行証,四門皆可入道、皆可成道。 懇切的念佛,沉迷於研究教理名相,結果往
往是一頭霧水,半途而廢。
《占察善惡業報經》有云:
在通往終南山淨業寺的山路邊的一方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 巨石上,鐫刻了四個大字:“行起解絕”。
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
十多年前,我在淨業寺皈依三寶時,甚至還
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二者解滿
不懂這四個字的順序。如今想來,這似乎是
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
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 一個啟示:要成就淨業,關鍵之處在於行。
三者証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 一部《華嚴經》,文殊菩薩以智表其始,普
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四 賢菩薩以行表其終。五十幾位菩薩都在修
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 行,這就是佛法的要旨:信解行証,不行下
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証。對於注重信仰與實踐的淨土法門,這一
點尤為重要。
在淨土法門中,信的功德是第一的,
信“二有”是淨土宗修學的基礎。由信啟 少康大師的一生行持,重點一直放在
願,由願導行。老實懇切地執持名號則是淨 啟發引導大眾念佛的具體行動上,放在培養
業行人日常修持中的主要功課。所不同的 大眾的信願心上,在新定開風氣之先,在他
是,淨土法門中的“解”是融攝在“願”與 善巧方便的堅持與引導下,“念佛之聲,盈
“行”中的,這一句萬德洪名中具有無限密 於道路。”這種示現,是值得我們深刻牢記
意,在懇切的願心和老實的行持之中,“念 的。
來念去心花綻,便是彌陀出世時。”在淨土
法門中,對“証”的定義更為簡單明了,只  
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便是登上了快速成佛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的不退轉之路。故此,以信願行三資糧融攝
信解行証四門,成為淨土法門的一個特色。 仰信是超越人類一般思維模式的精神
現象,也是很容易引起世間人誤解甚至詬病
  的宗教現象。如果否定了眾生本具的佛性,
行起解絕 否定了神識的存在,否定了輪回的現象,從
當期生命這個角度孤立地看待一個人的精神
佛法重在信仰和實踐,名相概念等只 世界,機械地理解人類的認知現象,對於仰
是一個入道的因緣,如果以世間記問之學來 信得出一個愚民、洗腦的結論也是非常自然
對待佛法,作學問、講理論,便與佛陀救生 的。
本壞相去甚遠,也難得到佛法的利益。
對於我等世間凡夫來說,西方極樂世
具體到淨土法門上來談,淨土宗的事 界的存在是一個超驗的現象,以我們在五濁
理、因果、性相,肇立於佛地果覺層面,其 惡世的認知經驗,要讓我們相信那樣一個美
秘髓奧藏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以世間凡夫的 好世界的存在,以可思議之心揣測一個不可
世智聰辯與邏輯思維模式,非但不能窺其門 議的境界,這在邏輯上是一個矛盾。但古往
徑,往往還會錯會佛陀本懷,甚至在庸劣心 今來,偏偏有許多人聞即生信,生大歡喜,
念的作用下導致曲解毀謗佛法。 精勤念佛,進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現
象本身就說明了我們人類基於二元論、基於
從信解行証的角度來劃分,淨土念佛
邏輯法則之上的思維體體係有其盲區存在
法門著力點在修行,是行們。如果只顧解,
的。
不起行,是很難一嘗法味的。智慧雖然很重
要,要是不修行,便不能深入。所以淨土法 佛在《阿彌陀經》中直陳:“不可少善
門更多地強調的是老實念佛,如果沒有老實 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其中的善根福

菩提綸音79期 50
净土法門

德就屬於當生心
意識思維體系之
外的要素,也是
單純依靠心意識
邏輯思維進行解
信的探索過程中
繞不過去的一個
“黑洞”。

往昔的善
根福德或許只是
深深地隱藏在我
們的八識田中,
成為我們今生修
習淨業的一個
遠因,如何在今
生激發出這個淨
業種子,令其發
芽、生根、茁壯
成長,則有賴於
一個善巧方便的
因緣。在淨業行
人修行成就的過 五祖少康畫像
程中,一個善巧的
因緣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很多時候,這個因 本身是“潛通佛智”。在老實懇切念佛的過
緣表現得那麼簡單、平實,但我們卻不能因 程中,不知不覺之間就和佛智相通了,所謂
此而輕視它的重要性。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不僅當生成就往
生西方的大事,許多過去看似疑惑不解的教
少康大師度生的初下手,不僅平實樸 理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順理成章、自
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小兒科”: 然而然。
乃乞錢誘小兒,念佛一聲,即與一錢, 可惜的是,我等末法濁世的眾生,疑
月餘,念佛求錢者眾,師雲:“念佛十聲, 根堅固,如果在念佛過程中,沒有身心世界
乃與汝錢。”如是年餘,凡男女少長見師 的感應變化,沒有“階段性成果”的良性互
者,皆云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於道路。
動,是很難堅持下去的。佛菩薩慈悲,在成
此萬德洪名,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就眾生淨業的過程中,婆心一片,不惜以各
不僅為有緣眾生種種下了解脫之遠因,更激 種方式善巧應化、示現瑞相,護持眾生的淨
發了許多善根福德具足的眾生淨業的成熟。 業。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成就少康大師淨
業的也是一次神奇的感應與示現:
 
於洛陽白馬寺,見善導大師《西方化導
感應與信心 文》放光,因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影堂瞻
禮,感大師現身空中曰:“汝依吾教,廣化
念佛法門,是“以果地覺為因地
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
心”,是“從果向因”的法門。這就決定了
我們雖然是在不解、粗解,甚至是在錯解的 正是這一次神奇的感應,成就了少康
情況開始“顓蒙念佛”的,但念佛這個行為 大師一生的淨業。少康大師一生修學弘法的

51 菩提綸音79期
事跡與善導大師頗有類似,後世稱少康大師 浙江溫嶺人。不識字,中年出家。初
為“後善導”。 嗜菸酒,後淨戒行。居天台山靈峰庵。凡國
清、華頂、高明諸大叢林,有經懺佛事,
少康大師在新定的法緣成熟後,便建 必請根參加。人只知其善梵唄,不知其精修
道場築壇,聚眾高聲念佛。這種有明確目的 梵行也。顯根每逢人,衹稱一句阿彌陀佛而
性的共修念佛已不同於一錢一聲、一錢十聲 已。一九三九年春,忽向山中諸庵僧告假
的種善根式念佛,參加共修念佛的大眾想必 雲:“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適國清寺住
也不會為幾個銅錢而齊聚於此。如何在這樣 持顯蓮居必明庵,問之曰:“生西方有把握
的場合,堅定眾生念佛的信心呢?少康大師 否?莫貽笑於大家。”根答:“一句彌陀,
亦以神奇瑞相示現,堅定大眾信心,大師升 生西不疑。平時打包,佛不欺我。”初,根
坐朗聲念佛,眾人“見師念佛一聲,一佛從 恆蹀躞於庵前山後,自告假後,足不出庵
其口出,十聲十佛,若貫珠焉。”更為感人 門,終日趺坐,念佛不輟。二月十五日,有
的是,少康大師對眾直陳: 沙彌至靈峰庵,見根於庵門外,面西趺坐,
合掌當胸。庵門已鎖,而鑰匙則斜插右衣襟
師雲:“汝等見佛者,必得往生。”眾 上。呼之不應,氣息全無,唯頂尚熱。沙彌
皆欣慰。 奔走驚呼,各庵四眾咸集,交口讚歎,敬仰
不已。年七十五。
以這樣卓著的瑞相鼓勵與成就眾生的
善根淨業,大師度生情懷之悲切,今日讀來 這篇短短的傳記,將一個善根深厚、
亦令我等感佩莫名。 深得淨土宗平實家風之神韻的僧人形象描摹
得親切感人,最觸動人心的便是這一句“佛
  不欺我”。這種信心固然來自於對三寶的仰
信,更具體地說是來自於長年懇切持誦這一
佛不欺我、佛不棄我
句彌陀聖號之中感受到的依止與安樂。
值此末法濁世,去聖日遙,眾生業障
少康大師一生行持中,重心一直放在
深重,已很難有福報睹斯昭著瑞應。然而在
領眾念佛中,史籍中也很少記載大師的言
千千萬萬個淨業行人老實念佛的生命歷程
論,在《宋高僧傳》中記載大師最後的遺言
中,佛菩薩仍舊殷勤護持、善巧示現,堅定
是:
念佛行人的信心。或示以淨蓮華之妙香;或
於夢中勸進鼓勵;或以佛光注照,去其病 “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生厭離
痛、安其亂心。以及持誦佛號帶給念佛人的 心。”
輕安、法喜……諸如此類,無不是佛菩薩善
這兩句話可以視為淨土宗修行的精
巧度生示現的感應與瑞相。如果沒有這樣親
要,真信極樂淨土之美好莊嚴,自然會真厭
切直接的感應道交,很難想像,在這個浮躁
娑婆世界之穢惡陋劣;真厭娑婆世界的穢惡
的時代,還能有那麼一些人耐得住世人眼中
陋劣,自然會真願往生西方極樂;真願往生
的清貧與寂寞,跏趺而坐,閉目捻珠,度過
西方極樂,自然會真心念佛、老實念佛。因
一個又個個白日黑夜。
信啟願,因願導行,三者自然推進,天衣無
“人天長夜,宇宙黮黯,誰啟以光 縫。淨業自可成就,往生自可期待。待西方
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 境界現前時,一聲“佛不欺我”,這其中飽
佛不棄我,總是以各種善巧方便、感應瑞相 含了多少念佛行人心中的感恩與欣喜啊!
激勵護持著我們的淨業,只要我們老實念
佛,便會感受到這種佛菩薩與我們同在的親
切感與安全感。 (全文完)
江浙一代經懺佛事較為風行,近代浙
江曾出了一個經懺僧顯根:

菩提綸音79期 52
家庭保健

五祖少康與中國佛教音樂

嚴軍

在中國佛教音樂發展史上,淨土宗五祖 一場學習音樂之旅。
少康大師是一位繼往開來的人物。
鄭衛之聲即鄭衛之音,是春秋時代鄭
唐代貞元年間,他在睦州烏龍山建立 國、衛國民間流行的音樂,類似今日民歌小
淨土道場,弘揚佛法。他傳法與度化眾生的 調、民謠一類,是源于河南中部與東部的民
方法,先是施捨錢財誘使婦孺孩子念阿彌陀 間音樂,傳播地區很廣。其歌辭至今保留下
佛。待到教化普及有一定影響後,而常常採 來的有《詩經·國風》中的鄭風、衛風,共
用唱贊的辦法。據《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 有三十一首。內容多數表現男女愛情,嬉戲
少康傳》:他在烏龍山築壇三級。聚人午夜 諧謔,熱烈奔放,情意綿綿。有些詩歌篇幅
行道唱贊。二十四契稱揚淨邦。每遇齋日雲 長,分五六節,詠唱時的音樂結構豐富多
集所化三千許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 變,曲調活潑輕鬆,奔放熱烈,大膽不拘一
門。即高聲唱阿彌陀佛。佛從口出。連誦十 格,如《詩經·鄭風·溱侑》等。與廟堂宮
聲十佛若連珠狀。“康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 廷雅樂完全不同,這種民間音樂擺脫了古板
之聲。變體而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得處 沉重的程式,更富有變化與激越。但鄭衛之
中曲韻。譬猶善醫以餳蜜塗逆口之藥誘嬰兒 聲一真被儒家正統所排斥,《論語·陽貨》
之入口耳。荀非大權入假。何能運此方便度 記載孔子“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論語·
無機者乎。唱佛佛形從口而出。善導同此作 衛靈公》中孔子說:"鄭聲淫",須”放鄭聲
佛事。故非小緣哉。”細讀少康傳記,可以 “,《禮記·樂記》說:“鄭衛之音,亂世
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他是一個善於採用民間 之音也。”子夏將古樂與鄭衛之音對立起
通俗樂曲的材料,做改編創作的佛教音樂大 來,認為前者是聖人所製作的安定天下的音
師。 樂,而後者"害於德",不利修身,他批評”
鄭音好濫淫志⋯⋯衛音趨數煩志"。這些都
少康大師創編佛教音樂的素材——鄭衛 是最有代表性的儒家音樂思想。儒家認為鄭
之聲 衛之音,是淫穢的音樂和文學,是靡靡之
少康大師創編佛教音樂採用的音樂素材 音。歷代均視為流俗音樂,與高雅的典正音
是鄭衛之聲,這可能與他在唐貞元初年北上 樂相對。
河南洛陽、陝西長安等地參訪淨土宗祖師遺 少康大師為何不避儒家排斥,採用了
跡的經歷有關。唐代交通不發達,少康在河 鄭衛之音之素材,來改編創作淨土佛樂呢?
南行腳的過程中,慢慢接觸到民間音樂,健 其實這正是他智慧圓融,採用通俗易懂方式
康快樂,通俗易懂,曲調和諧優美,給他留 勸化眾生的權宜之法。正如音樂自古有陽春
下了深刻印象。他有意識地學習這些民間音 白雪與下里巴人之分,高雅音樂與流行音樂
樂,這為他以後改編創作佛教音樂打下了良 各有各的受眾。鄭衛之音其實是很有魅力的
好的基礎,可以說他的河南、陝西之行,即 民間音樂,《禮記·樂記》記載精通音樂的
是拜謁淨土宗祖師善導大師聖跡之行,又是 魏文侯(前446~前396在位)說古樂讓人正

53 菩提綸音79期
家庭保健

襟危坐,生怕睡臥,而鄭、衛之音,則不知 樂唱贊,聽聲念佛,念念佛樂,聲聲佛語,
倦。這種民間音樂受眾廣泛,也出過很多好 內容形式都是佛聲,達到了淨土宗佛教音樂
作品,抒情奔放,輕鬆愉快,優美流暢。齊 的新高度。
宣王(前320~前302在位)曾經說過:“寡人
今日聽鄭衛之音,嘔吟感傷,揚激楚之遺
風”,“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 少康大師創作改編佛樂的方法——附會
之樂耳。”他們都表達了對活潑、清新的俗
樂——鄭衛之音的熱愛。可見鄭衛之音並非 《少康傳》記載:"康所述偈贊皆附會
一無可取,也有引人入勝,讓人喜悅陶醉的 鄭衛之聲。變體而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
長處,在從國君到老百姓中都有愛好者。 得處中曲韻。何謂“附會鄭衛之聲”?首先
《左傳·襄公十一年》就記載一個例子:那 要解釋是“附會”一詞,並非通常所雲穿鑿
年晉國討伐鄭國,包國了都城。鄭國求和, 附會的意思,而是一種文藝創作手法。在南
送了個歌舞樂隊給晉國,晉君就撤兵了。于 朝齊和帝中興元年到二年(501~502)劉勰
此可見鄭國音樂之神奇。歷代儒家人物都不 所作《文心雕龍》這部中國文藝理論批評史
斷攻擊鄭衛之音,其實恰恰說明其在民間的 上有名的專著,第四十三篇《附會》中專門
影響之大。 論述這種方法。該篇起首雲:“何謂附會?
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
少康大師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他到睦 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若築室之須基構,
州烏龍山建立淨土道場,所做的一件大事, 裁衣之待縫緝矣。劉勰強調,"附全"的工
就是在傳播佛教淨土教義的時候,為佛贊經 作,就像築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一
偈尋找合適的音樂形式。他看到了宮廷雅樂 樣重要。提出"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
的典雅莊嚴,篇幅長而規整,節拍緩慢、齊 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的觀點。這
奏為主,那種肅穆、安靜、平正的形式,莊 裡解釋"附會",是指綜合文藝創作的條理,
重呆板,距離百姓生活很遠,而“鄭衛之 使作品首尾互相呼應,對材料熔裁取捨皆依
音”之類的民間音樂卻廣泛傳播,到處可 照主題需要定奪得當,作品各部分協調融
聞。如《南齊書。蕭惠基傳》就記載了“自 合,渾然一體。達到內容複雜繁多,但片段
宋大明以來,聲伎所尚,多鄭、衛淫俗,雅 之同巧妙連接、粘合而層次條理清楚。就好
樂正聲,鮮有好者”。他開始考慮採用這種 像造房子先須打下基礎構造,量體裁衣後需
民間音樂中悠揚動聽的旋律,去吸引信眾, 要縫紉起來的功夫一樣。
更好地傳播淨土思想,以使百姓親近喜歡,
容易上口傳唱。 劉勰的文論闡說的"附會",被《少康
傳》用來描述少康大師在對佛樂的二度改編
少康大師在決定擇取“鄭衛之音”創 創作上,是十分貼切的,他對鄭衛之音的整
作佛曲音樂素材之後,精心擇取鄭衛之音中 理、改編、創作是富於智慧,脫胎換骨的,
流傳廣泛、旋律優美動聽的曲調,經過改編 從先前的民間小調,到莊嚴優美的佛教經贊
和二度創作,最終形成二十四部頌揚蓮邦淨 音樂,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他花費了很多
土的佛樂,用來唱佛經與贊偈。當然,少康 的功夫整理、改編、創作。《少康傳》說他
大師所處時代的“鄭衛之音”其實與春秋時 對鄭衛之音的改編創作,是"變體而作",而
已經有很大變化,內容、旋律隨時代變化而 非蕭規曹隨,完全照搬,是對鄭衛之音的音
變化,但是"下里巴人"音樂的性質沒變,是 樂素材做了取捨,去除其中的附贅懸疣、蕪
大眾喜聞樂見的流行音樂範疇,藝術形式與 雜綺糜之外,斟酌濃淡,權衡損益,留下清
音樂結構在百姓中很有吸引力。在少康大師 新優美、端莊和諧的曲調,最終將其改編合
看來,鄭衛之音是一個傳播淨土佛教,度化 成首尾圓合,條貫統緒的優美佛樂。
廣大眾生的一個合適的助緣,他對之進行改
編和二度創作,來配合佛贊偈語,以音樂來 (未完待續)
教化大眾,經偈與好聽的曲調合在一起,借

菩提綸音79期 54
菩提漫畫

55 菩提綸音79期
天廚妙供

天廚妙供

素食者應該 做法:
加強的重要營養 1、將材料洗
素 淨瀝乾備用
鈣 : 黑 芝 2、起油鍋,
麻、秋葵、古樹 先將薑絲及辣椒炒
普洱、堅果、乾 香加入材料炒熟並
燥海帶/海帶 調味即可。
芽、無花果、綠
葉蔬菜、芥藍、
莧菜、豆腐、黑 炒鮮蔬
豆。 原料:甜豆、
香菇、胡蘿蔔、彩
維生素D: 椒
曬太陽。
調味料:素沙
維生素B12:發酵穀物製品、啤酒酵 茶,昆布粉,玉米粉,鹽,香油
母。 做法:
鋅:巴西核果、海藻、紫菜、南瓜、古 1、材料洗淨,甜豆去絲,香菇、胡蘿
樹普洱、芝麻、葵花籽、松果、全麥麵包, 蔔、彩椒切絲備用。
糙米,扁豆、杏仁、胚芽及燕麥。 2、起油鍋,將材料炒熟加入調味料拌勻
鐵:全麥麵包、葡萄乾、芝麻及南瓜 勾芡即可。
籽、豆類、古樹普洱、深綠葉的蔬菜、菠
菜、高麗菜、豆腐、洋蕪荽/荷蘭芹。盡量 牛蒡胡蘿蔔湯
別在進食當中喝咖啡或茶。
材料:牛蒡,胡蘿蔔,薑
鉻:啤酒酵母、全穀類、酵母、(西蘭 調味料:鹽,昆布粉,香油
花、蘋果皮、小麥胚芽、青椒、雞蛋、香
蕉)。 做法:
1、將材料洗淨,牛蒡、胡蘿蔔去皮切塊
歐 米 茄 - 3 脂 肪 酸 : 亞 麻 籽 油 、 核 桃 、 備用。
microalgae(微藻抽出物)DHA
2、取鍋放入水及材料後煮滾並加入調味
料即可。
百合金針花
原料:百合,新鮮金針花,薑絲,辣椒
調味料:鹽,香油

菩提綸音79期 56
通告

2017年度法會安排

公曆 農曆 周天 活動

1/28/2017 正月初一 星期六 彌勒聖誕禮拜大悲寶懺

1/29-2/3/2017 初二至初七日 星期日至五 新年點燈祈福及禮拜三千洪名寶懺

2/11/2017 正月初十五日 星期六 供天開燈許願禮拜三寶諸天團拜

3/12/2017 二月十五 星期日 觀音聖誕大悲寶懺法會

請注意固定時間的共修(特殊法會活動期間除了禮拜大悲懺,將會暫停以
下活動,延續下一個日期開始。)歡迎善信護法踴躍參加,同沾法喜:

每個星期六下午2:00 念佛會
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上午 9:30,禮拜大悲懺
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上午 9:00 慶祝當月生日會,延生普佛;下午探訪老人
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上午念佛會,下午佛法坐談會或書寫經書

助印功德芳名
助印善款請寫上捐款者姓名、地址,寄交本會。
郵寄支票,抬頭人寫請寫:「M. B. S. S. I」。
本會受到善款后會寄回豁免入息稅收据

印經箱 $386 招盛莊趙汝漢 $150


鄺郁均合家 $30 韓榮發 $20
康苑莹 $100 凌綺霖合家 $50
智生合家 $15 林長海顧曉晶合家 $100
Derek Yeung $100 Tang Family $100
李穗合家 $50 智生合家 $20
金秀珍 $30 Joanne Gee $50
楊雅蘭楊檸瑋 $40 朱黄慕珍合家 $50

57 菩提綸音79期
通告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
MassachusettsBudhiSiksaSocietyInc.
ThousandBuddhaTemple

清明地藏經法會通告

清明節是中國
民間掃墓祭祖的大日
子,也是中國古老傳
統表達孝思的一種善
良風俗!
本寺謹定於國歷2017年4/6至4/9日(農歷三月十至十三)星期四
至星期日,啟建清明地藏經法會。
每日上午九時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下午4時大蒙山施食。
以此功德迴向先靈離苦得樂、轉生極樂。四生六道,三途八
難,陣亡將士,十方法界,孤魂等超生凈土。
迴向護法善信吉祥安寧、福慧具足、消災免難、干戈永息;并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屆時歡迎闔府蒞臨,拈香禮誦,同沾法益。本寺敬備午齋結
緣。
如需供齋、超薦等功德請儘早提前登記,以便書寫。

咨詢電話:617-773-7745, 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Avenue, Quincy, MA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菩提綸音79期 58
通告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
Massachusetts Budhi Siksa Society Inc.
Thousand Buddha Temple

2017 年慶祝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舉行浴佛節慶典

茲 定 于 5/7/2017 農
曆 四 月 十 二 星 期 日,
恭逢教主釋迦牟尼佛
聖 誕, 千 佛 寺 於 上 午
九 點 半 到 十 二 點 9:30
- 12:00 舉 行 浴 佛 儀 式,

慶祝聖誕。
以此功德回向世界
和 平、 干 戈 永 息、 社
會康寧;
護法善信,福壽延
年、 事 業 順 遂、 合 家
康泰。
屆時敬希廣約親友,拈香獻花,同增福慧,共結凈緣。
如需供齋等功德請及早登記,以便書寫。

咨詢電話:617-773-7745, 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 Quincy, 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59 菩提綸音79期
通告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
MassachusettsBudhiSiksaSocietyInc.
ThousandBuddhaTemple

精進念佛共修法會

本寺定於2017年6/8至6/11星期四至日(農曆五月十四至十七
日),啟建精進念佛共修法會。

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生苦短,生命在於呼吸之間,
欲培植福德資糧,陰陽兩利,離苦得樂,求生淨域,必要一心
專念佛號,
念佛法門乃三根普被頓利具修,心淨即佛土淨矣!

善信如能放下一切雜務,利用短短幾天精進念佛供修,
定能得佛力加持,業消慧增,法喜充滿。
法會期間免費提供食宿,參加者請提前一星期報名。

咨詢電話:617-773-7745, 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Avenue, Quincy, MA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菩提綸音79期 60
通告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
MassachusettsBudhiSiksaSocietyInc.
ThousandBuddhaTemple

祈福觀音成道法會

恭逢觀世音菩薩聖誕,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定於7/9/2017(農
歷六月十六日)星期日,上午9:30am啟建祈福觀音成道法會。

禮拜《千手千眼大悲吉祥寶懺》,
祈求觀世音菩薩甘露遍灑,
令護法善信熱惱消除、清涼自在、福壽吉祥。
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是日並傳授受:三皈,五戒,八關齋式
千佛寺福利組是日自製各種素齋及精品等義賣,敬希各界善信
踴躍支持。
屆時歡迎闔府蒞臨,隨喜護持,同沾法益。本寺敬備午齋結
緣。
如有填寫延生福壽牌位、供齋等功德請及早登記,以便書寫。

咨詢電話:617-773-7745, 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Avenue, Quincy, MA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61 菩提綸音79期
通告

觀音菩薩大悲懺法會功德介紹
欲解諸罪障、莫如修懺法,懺除宿業罪、了卻諸障礙。
智慧皆增長、眾善能奉行,所作皆能辦、長養諸福業。

《大悲懺法》云:“令發廣大道心,教持圓滿神咒,永離惡道,
得生佛前。”

法鼓山聖嚴法師語:“《大悲懺》既是淨土法門也是修行法門。
是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力量,使得眾生內在心裡的煩惱以及外在
環境的磨難,能夠因為拜《大悲懺》而消除,同時能讓自他的修持
及自他所發的弘願,都能圓滿成就。”

為悲憫一切眾生善願成就,福慧具足。千佛寺僅定于每個月第
一個周日上午九時啟建大悲懺法會,集大眾虔誠力量回向祝福護法
善信消災免難、福壽恆增、合家康泰、諸事如意。每個家庭可寫兩
個名字(合家)$120/ 年。

千佛寺功德認捐表 M.B.S.S.I Donation Form


53-55 Massachussets Avenue, Quincy, MA 02169
Tel: 617-773-1688 Fax: 617-773-2201
Email: 1000buddha@gmail.com

消災祈福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 址 Addr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Date _____________ 電話 Phone _____________ 編號 NO ( )

* 新會員【 】* 老會員【 】現祈福會員編號 NO._____________



支票抬頭人請寫:M.B.S.S.I

菩提綸音79期 62
通告

供燈功德介紹
寶殿佛燈處處明 供養十方佛菩薩 虔誠奉獻佛前燈
藉佛菩薩加持力 三障捐除得解脫 智慧常開福由生

若有眾生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
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 ;五者,除滅大闇 ;六者,得智慧明 ;七者,流轉世間,常不在於黑
闇之處 ;八者,具大福報 ;九者,命終生天 ;十者,速證涅槃。
故知
發心點盞光明燈
消災免難度時光

特別通告 :請注意閣下點的光明燈是否到期,如需繼續點燈者,請與本寺聯絡或將表格填好,寄
回本寺,以便繼續為閣下繼點光明燈。

千佛寺功德認捐表 M.B.S.S.I Donation Form


53-55 Massachussets Avenue, Quincy, MA 02169
Tel: 617-773-1688 Fax: 617-773-2201
Email: 1000buddha@gmail.com

姓名(中)________(英)________ 編號 No. _______


地址 Addr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Date:________ 電話 Phone:________

本人願供奉金佛像____尊,每尊(永久)US$500.00 元共 US$ _____元


本人願供奉光明燈____盞,每盞(每年)US$100.00 元共 US$ _____元

*新燈【 】 *續點【 】 現供奉光明燈編號 No. ________

支票抬頭請寫:MASS Budhi Siksa Society Inc. @ M. B. S. S. I


請郵寄《菩提論音》(季刊)到以上地址,()現已收到,()從未收到

-----------------------------------
更改通訊地址:
地址(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菩提綸音79期
通告

麻省菩提學會 千佛寺
Massachusetts Budhi Siksa Society Inc.
Thousand Buddha Temple
53-55, MASS AVE, QUINCY, MA 02169
地址:昆士市,麻省大道五十三號
電話(TEL):617-773-7745; 617-773-1688
網址: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電郵(E-mail):1000buddha@gmail.com

光臨千佛寺路線須知
由波士頓(From Boston): 由紐約(From New York):
93S Exit 12號出口一直上橋第一個出口 93N Exit 18號出口,沿著Quincy Center之路
(Hancock St.)之路牌指示直走到盡頭 牌指示,於Newport Ave與Granite St之交通
交通燈,轉左,再在第一盞交通燈轉右 燈轉右,在第一個交通燈轉左,第二個交通
(Washington St.),再過第二和第三盞交 燈轉右,再在第三個交通燈轉右,就是Wash-
通燈之後的第五街右轉就是。 ington St,直走約兩哩路至Mass Ave,千佛
寺就在右邊。
公共交通:
紅線地鐵站(Red Line):Quincy Center站下,然後可乘220、221、222線巴士到達。

千佛寺

千佛寺圖書館通告
本圖書館開放時間由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
館內藏有各種中、英佛教書籍,及 DVD 光碟
歡迎各善信親臨閱覽或借出
並有中、英書籍,錄影帶及 DVD 光碟等結緣
有意者可親到本寺或來信索取

菩提綸音79期 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