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4

目錄

卷前語 ············ 2

菩提法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道源法師 3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親聞記··曉雲法師 7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濟群法師 10
普賢行願品········濟群法師 12

佛歷二五三七年 1992年創刊 法音宣流


菩提綸音 第81期 2017年9月 悲智雙運·········寬運法師 15
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季刊) 感悟人生·········學誠法師 19

創刊人 釋寬賢法師
菩提園地
顧問 釋瑞法法師
佛教婚姻觀········觀霧 23
主編 寬賢法師 老母親的學佛康復故事···宏宴 27
執行編輯 覺翠 温鑑

文字編輯 余昶宏 周京萱 菩提文苑


校對 麥慧見 莉莎 遇佛法得解脫·······向西 29
白雲古跡·········一行禪師 33
攝影 石頭 何汝權 麥慧見
一聲嘆息········· 39
製作 温鑑 臨安的氣象········李潤生 41
發行: 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 談宗教戰爭········李潤生 42
Everything We Do Matters···· 44
56-58 Mass. Ave,Quincy,MA 02169
佛陀的辯才········煮雲法師 49
流通: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

地址: 53-55 Mass. Ave,Quincy,MA 02169


家庭保健
電話: 617-773-7745、617-773-1688
吃出健康素········ 54
網址: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電郵:1000buddha@gmail.com
菩提漫畫········蔡志忠 55
封面:浙江禪源寺

助印者:穩盈印製公司

地址: 43-313 3rd Street,Long Island City 天廚妙供········ 56

NY11101

電話: 718-786-8882 通告·········· 57


閱後請贈有緣以弘揚正法
免費索閱歡迎助印

1 菩提綸音81期
卷前語

千佛寺的寶藏
智開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除了是一個禮 2: 佛教史地
佛、禪修的好去處外 , 亦是一個很好的學 3: 經及其釋
佛地方。寺內圖書館由於一次爆水管意外 4: 律及其釋
而關閉多年。蒙佛加庇,所有書籍皆完整 5: 論及其釋
無缺。但為了迎合時代的變遷,經裝修後, 6: 儀制;修持;佈教;護法
全部書籍都重新編入電腦以便索閱及管 7: 佛教文藝;佛教語文
理,修建後的圖書館終於開放給大眾了。 8: 中國佛教宗派

館內藏書七千餘冊,多為中文書籍, 除了傳統的佛教文獻外,館內亦存有
亦有小部份英文、中英對照及光碟和聲帶。 眾多高僧大德的著作;有適合兒童看的佛
館內藏有珍貴的《乾隆大藏經》。內容包 教漫畫及主婦們喜愛的素菜烹調書。由於
括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說教——“經”, 近年內地移民增多,圖書館內亦加添了許
為信徒所訂的“律”及佛教的理“論”。 多國內法師的著作及簡體字書籍,以利他
所以此經書亦稱為“三藏”。除了這套鎮 們接觸佛法。
館之寶外,館內亦藏有眾多經書,如大家
所熟識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妙法蓮 看書可以使你成為一個不平庸的人,
華經》、
《法華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金 多看佛書更會使你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剛經》⋯⋯等等。 有興趣從千佛寺圖書館借書閱讀者,可先
向館理員辦理借書證然後借書,圖書館的
由於佛教歷史悠久、典籍浩翰,有必 開放時間是每天早上八時至晚上六時。
要將其詳細分類,所以我們把書籍分為八
大類,讀者可以依次尋找所屬的書籍 :

0: 總類
1: 教理

菩提綸音81期 2
菩提法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道源法師

(續上期)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
具,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發 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至心瞻禮
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內 地 藏 像 , 一 切 惡 事 皆 消 滅 。 至 於 夢 中 盡 得
勿 殺 害 , 至 心 思 念 大 士 名 , 即 於 夢 中 見 無 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
萬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
獲此慧。 假如是貧窮困苦的眾生,或是受疾病纏
擾的人,或是家中凶事衰惡不斷,骨肉眷屬
分離不得相聚,甚至於連睡覺都不得安寧,
這個對大乘經典 凡有所求老是乖違不
不能記得的人,要以 能得到,只要至誠瞻
香華、衣服、飲食, 禮地藏菩薩聖像,一
及種種珍寶、玩賞之 切兇惡衰耗之事全都
具來供養地藏王菩 消滅除盡,睡覺再也
薩,再用淨水一杯, 不受惡夢干擾永遠平
安放大士像前面,經 安。而且衣食豐足了
過一日一夜至心誠懇 連鬼神也來保護你。
請求菩薩加持然後喝
下。並且以鄭重誠懇
的心持戒念佛名號, 欲入山林及渡
不能吃五種辛味的東 海 , 毒惡禽獸及惡
西,不能邪婬及妄 人,惡神惡鬼并惡
風,一切諸難諸苦
語,更不能殺生害命
惱。但當瞻禮及供
喝酒吃肉,三七日中
養,地藏菩薩大士
至心念菩薩聖號,就 像,如是山林大海
能於夢中見到菩薩現 中,應是諸惡皆消
無邊之身,一覺醒來 滅。
便得通利根性,不論
是什麼經典教義一經
耳聞之後,縱使是千 假如你想要入深
生萬生以後仍然永遠 山樹林裡,或想渡過
不會忘記。這全仗大 大海。山裡樹林裡有
士不可思議的威神道 虎狼獅子等惡獸,及
力加被,才能令這人 強盜惡人,大海中又
獲得這樣的智慧。 有凶惡的鬼神,和大

3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法義

惡風浪。種種災難危險,種種苦惱,這
路上太危險了,未出門之前,先瞻禮地
藏菩薩,及供養地藏菩薩像,還要念地
藏菩薩聖號一萬遍,這樣山林及大海
中,所有的危險災難都全部消滅。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
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
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
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是故觀音汝當
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尊每於法會說法將欲終時,都會將此次法會
世尊叫一聲當機者觀世音菩薩,你要志 所演妙理,殷勤囑咐與會大眾,令世世流傳
誠懇切的聽我說(難道觀音菩薩還要世尊叮 利益群生。此品是第十三品法筵將終,世尊
嚀至心聽嗎?這是世尊慈悲,叫我們這些未 以人天大眾囑累地藏菩薩,俾使未來眾生,
來世的眾生聽的):「有關地藏菩薩不可思 得蒙解脫,待彌勒下生於將來。「人」者梵
議的事,有無窮無盡那麼多,就是百千萬劫 名摩㝹賒,華言「意」,亦即諸有所作,先
也說不周詳。如果要廣泛的宣說地藏菩薩威 思量憶念,故人又稱為意。又訓為「忍」,
神之力,就是百千萬劫也說不完。如果有人 於世違順,人能安忍故。天者有三十二種,
能夠聽聞地藏菩薩的名字,就一心念菩薩聖 欲界有十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
號。或者看到聖像就瞻視頂禮。或者以香、 天,合計三十二天。又為什麼先談人後談天
花、衣服、飲食供養菩薩,則百千劫中享受 呢?大論云:「若善男子,能行是甚深般若
種種的安樂。假如你能依此地藏經去修行, 波羅蜜者,當知是人,人道中來。所以者
所得的功德利益不管是大是小,就是你所做 何?三惡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
的功德善事都不要著相。全部迴向法界眾 界諸天著淨妙五欲,心則狂惑故不能行。色
生,回事向理,那你畢竟成就佛道超生脫 界天等深著禪定味,故不能行。無色界天無
死,一定會成佛。所以啊!觀世音菩薩,你 形故,不能行。」又四惡趣眾生,倘蒙菩薩
以大神通之力,應該普告所有眾生,讓他們 救拔利益,亦生人天之中,亦在咐囑之內。
知道地藏菩薩,有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功德利 故雖言人天,其實內含惡道惡業受苦眾生。
益。」這地藏經是多講因果報應,多講事 前次於分身集會品中,世尊已經咐囑過了,
相,少談教理的經典。只有到最後這一句 這次又再次咐囑,所以叫付囑累。世尊囑了
「迴向法界」。所以這是一部真正有門可入 又囑,無非是悲心深切,眷戀不捨受苦眾
堂奧的經典,是屬於密宗藉事顯理的經典。 生,不忍拋棄可憐無智眾生,而獨入涅槃,
把所有事相全部迴向法界則法性真理全部顯 所以才這樣的殷勤咐囑!要地藏王菩薩一肩
現,這一迴向法界,就與金剛經的空相不著 承擔普利人天。
相,一空一切空的法性空理,法性無形、無
相、無著的道理互通互融了。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
薩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
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
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
囑者,囑咐。累者,負累。法華文句 盡。」
云:「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世

菩提綸音81期 4
菩提法義

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為火,何
這個時候世尊舉起金黃色的手臂,又再 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
次摩地藏王菩薩的頭頂,這裡用一個又字, 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生在五欲中躭
表示是第二次摩頂,第一次是分身集會品, 湎猶如火燒,不肯接受度化,不覺不知,了
法會剛開始不久,世尊摩頂是慰勞菩薩度生 無出心,所以世尊才特別悲切憂慮這些眾
之辛苦。而這裡再次摩頂,則是世尊咐囑菩 生。
薩要救拔苦難眾生,而這樣地說:「地藏
呀,地藏!(連叫兩聲!表示世尊心裡歡喜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
安慰,我就要入涅槃!能找著這樣有大本 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
事,堪能勝任的賢聖來度眾生,內心歡喜溢 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
於言表地說。)你的神通道力真是不可思 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議,你對六道眾生的大慈悲心亦是不可思
議,你的聰明智慧亦是不可思議,你的辯才
亦是不可思議,就是十方諸佛,通通來讚歎 世尊又再次叮嚀提醒地藏菩薩說:「這
宣揚,你的種種不可思議的事,就是千萬劫 南閻浮提的眾生,其志向心性是飄游不定
的長時間,也宣揚讚歎不完啊!你真是一個 的,而且多習惡業,縱使能發起善心,無奈
大慈、大悲、大智、大神通、大辯才的大菩 很短的時間就消退無餘。假如遇到惡緣,則
薩啊!」 越來越惡,念念增長不息。所以啊!我才分
出了百千億的化身,隨著眾生種種根性差
別,用種種善巧方法來度脫他們。」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
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
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
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 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
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 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
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 一 渧 ,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
期。」 令退失。

這裡世尊連叫兩聲:「地藏呀地藏! 這裡世尊再叮嚀菩薩,要擁護種少善根
(表示世尊非常悲切憂慮,因為這個未來世 的眾生,吾今天殷勤懇切的,以天上人間眾
眾生剛強任性,難調難伏,令世尊又悲切又 生,完全的托付給你,未來世,假如有天人
憂慮!)你要記得我今天在這忉利天宮,於 或人間的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當中,種了
百千萬億不可說,也說不盡的一切諸佛菩 一些很小的善根因緣,甚至小得像一根毫
薩,天龍八部鬼神等,齊集的大會之中,再 毛、一粒塵土,或像一粒沙、一滴水一般,
一次的將這人間天上的諸眾生等,未出離三 你也務必要以你的神通神力,來擁護這個種
界火宅中的人,都來咐囑給你,千萬不要令 少善根的人,教他漸漸修學無上菩提之道,
這些眾生,再墮落到惡道中一日一夜,更不 千萬別讓他退失道心,而再去造惡啊!
要說,墮落在永無出期的五無間地獄,或阿
鼻地獄之中,要受千萬億劫的大苦,想要求
如菩薩處胎經云:「一盲龜浮木孔,時
出離而遙遙無期!法華經譬喻品第三云:
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億劫難逢是。海水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
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投海中,求之尚
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
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
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
知,不驚不怖。』又云:『父雖憐愍,善言
誘諭。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

5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法義

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
中,或至門首,是諸眾
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
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
典。是諸眾生,汝以神
力,方便救拔,於是人
所,現無邊身,為碎地
獄,遣令生天,受勝妙
樂。

復次地藏菩薩:
「假如未來世界中,若
有天道中的天人,或人
道中的人,隨著自己所
造的惡業,得到墮在惡
道中的報應,若是這個
人已經要墮入地獄,走
到地獄門口,忽然間善
根發現,假如這個眾
生,能夠念得一佛名號
或菩薩名號,或一句或
一個偈頌的大乘經典,
把他救到天上去,也許你會想,那沒關係,
那麼你地藏菩薩,就要對這個善根發現的眾
還是繼續造惡,等到了地獄門口,只要念一
生,以你神通道力方便救拔他。怎麼方便救
句佛,念一句菩薩或一句經典,地藏菩薩就
拔呢?就是在這個人所在的地方,你即刻現
能顯神通把地獄打碎救我到天上。如果你也
出無量無邊的大身,來打碎這個地獄,把這
有這種心理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那個時候,
個善根發現的眾生,送到天上去享受天福,
你根本想不起要念佛念菩薩。不相信你試試
及種種美妙之樂。」
看,你平常生個病,想念佛都不容易,要是
生個重病,身上插了管子吊著藥瓶!甚至還
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弒父自立。有 罩著氧氣罩,想念就念不下去了,而這個病
羅漢知此國王不久命終,計其餘命不過七 苦比起地獄那個慘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日。若命終後必墮阿鼻地獄,一劫受苦。此 所以切不可存有這種心。前面也曾說過,你
阿羅漢尋往化之,勸教至心稱南無佛,七日 這個人造惡業墮地獄,家人眷屬給你做功
莫絕。臨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 德,一下子就能把你超度出來,但經文立即
稱說,晝夜不廢。至七日頭便即命終,魂神 接著說:「你不如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趣向阿鼻地獄。乘前念佛至地獄門知是地 你要等你的眷屬替你做功德,是靠不住的,
獄,即便大聲稱南無佛,獄中罪人聞稱佛 你怎麼曉得你的眷屬念不念經、供不供佛菩
聲,皆共一時稱南無佛,地獄猛火即時化
薩、念不念佛,這些都不如你現在身體健
滅。一切罪人皆得解脫,出生人中。後阿羅
康,還沒有死,還沒有到地獄門口,自己趕
漢重為說法,得須陀洹。以是因緣稱佛名
號,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為喻。」 快修行。

上面這一段經文是極力說明世尊之大慈 (未完待續)
悲,連這個造惡的人只要善根發現,一定要

菩提綸音81期 6
菩提法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親聞記
曉雲導師

(續上期) 有一幅放大的幻燈片,是從南海普陀山觀音
殿攝過來的,這尊觀音菩薩像是這樣的(師側
經文在四二九頁第二行,科文是「辛一 頭以手托臉),本來觀音菩薩是坐得定定讓
問」,無盡意菩薩問:世尊啊!觀音菩薩他 我們拜的,來到中國經過唐、宋的藝術家形
為什麼要游在婆婆世界呢?又以何種因緣而 象化,把他做出形相出來,側著身,是為什
為眾生說法呢?他的方便之力,及殊勝的事 麼? 因為恐怕有的念得小聲沒有聽到,這
蹟是怎麼樣的呢?佛就答了,種種的答,由 就是機,好像你們發出聲音,我們就收到你
一就可以知二了。現在依天臺大師所說「前 的聲音,要觸眾生的機。眾生有什麼東西,
問何緣得名」,在以前兩次講中,觀音菩 方便慈悲眾生就感應了。
薩已經每個字都解釋了,「觀」是什麼、
「世」是什麼、「音」是什麼,怎麼會有這 「法身靈智冥契為應」,觀音菩薩的法
個名稱,都解得非常詳細,不得只詳細,而 身在常寂光中,而我們眾生也有法身,當我
且依天臺祖師解釋觀世音菩薩比其他一般的 們用非常清淨的心稱念觀音菩薩的時候,那
解釋更加微細、微妙。無盡意菩薩問,「前 個時候我們與觀音菩薩的法身就感應了,這
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 種感應比打電話還快,是非常微妙的,大家
法身靈智冥契為應,由此境智因緣,而得名 能夠相信這個道理,然後你學佛的確是法樂
也。」前面已經講過了,現在只是總括而 無窮了;如果你不知道有這個微妙,你會覺
說,既然有「今問」一定提一提「前問」, 得我花了太多念佛的時間了。為什麼過去的
所以普門品有「二問」,前問觀世音菩薩的 大德法師,跟本沒有讀什麼大學,也沒讀什
名字為何叫做觀世音,就像我們的名字,也 麼書,我們香港兩位師兄,他們的字寫得真
有很多是有原因而起的。為什麼這個名字叫 好,十一歲出家,根本沒有讀什麼書,他的
做觀世音,前面已經答得很詳細,現在總括 文章也寫得很好,從那裡來?修我們的本慧!
而提引起二問的因緣。 我們本慧,就是本來心,觸動我們的靈智,
從參加念一堂佛,或靜坐一回,一觸到一個
釋迦牟尼佛答,因為眾生有三業,顯機 境界,再去看什麼經都通的。這個叫做佛
為境,例如眾生身、口、意,眾生有口,所 法,不是佛學,感應是佛法不是佛學,佛學
以用口稱念觀音菩薩,因口念而有聲音,觀 要一個個字去研究,我們兩樣都要用,如果
音菩薩就說:「我聞到聲音就來救苦了。」 單單用一樣,你就會吃虧了,假如你說:「我
因為眾生有三業,口業雖然會講不好的話, 一味靈修!」一味修到感應,不看經,你說不
但是也會講很好的話,會念佛的,所以觀音 出來,啞巴一個;但一味能說而沒有感應就
菩薩因眾生三業之口業而發這個聞聲的願。 沒有靈機。所以必須要體用兼顧,我們的法
「顯機」,大家記得嗎?音就是機。有機緣 身慧命,如果我們用很清淨的心來念,就會
剛好遇著,你稱念,他也聽,你看我們華岡 與觀音菩薩感應,就叫做「冥契」。你看不

7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法義

到的,就是觀音菩薩來,你看不到, 叫做 如果遇到一個多事的人就縱火了:「啊!他
冥契,冥契就是感應。 這樣對你不起呀!你應該罵他⋯⋯」還要火
上加油了。乃至有一點點毛病也馬上去跟人
「由此境智因緣」,這境智,就是我們 家講:「我現在身體怎麼樣⋯⋯」,人家多
的無塵智,如果有塵就有隔了,他是無塵智 問候兩句,自己就哭起來了,所以有很多人
才能感應的。有塵不能感應的。這無塵智也 有一點毛病,很喜歡人家來問病,這病更難
等於今天老法師(慧僧老法師) 寫出「不思議 好。所以我們應該儘量簡化,自己要簡化,
識」,因為我們人,樣樣都要起思議的,所 既然學佛了應該知道的,「天上天下無如
以不思議識就是無塵智了。有這種因緣所以 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
就得名了。 切無有如佛者。」我們已經得到佛法了,應
現在講「今問」,就是問:世尊啊!觀 該拿著一個主題,儘量儘量收攝,然後我們
音菩薩以什麼因緣要遊在娑婆世界呢?佛就 才得夠精神充分的。如果你說一天都很忙很
答了:「以普門示現三業顯應」,因為有三 忙,沒有機會自己收攝,十分鐘五分鐘都沒
業,觀音菩薩用三業現身,而眾生用三業的 有?那好危險哦!所以這收攝安養,無論你
口業稱念,所以能得到三業感應,不管從那 多忙都要的,否則我們真漏光了,不僅有
一個門,只要你能夠稱念觀音菩薩,有恭 漏,乃至漏光了。
敬,有淨信,觀音菩薩就能感應。「以答冥 法華授手分析而問,觀音菩薩「雲何遊
機」,這冥機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冥冥中 是身」,這身遊在娑婆世界有什麼意思?功
有,機就是音,這種聲音可以直接通達觀音 德、因緣如何?「雲何說是口」,現婆羅
菩薩的感應 ,所以要持名稱念。 門、現婦女、現比丘、比丘尼跟他們說法。
「雲何遊是身,雲何說是口,方便是 「方便是意」,觀音菩薩的心,能善解眾生
意,聖人三業無謀」,「聖人三業無謀」就 的三業,而用自己的清淨三業殊勝根,還有
是不思議了,我們眾生,每一樣東西到自己 無窮悲願,來感應我們眾生的身口意,因為
眼前,看到了就謀,謀是什麼?是計謀。我 聖人的三業是無謀的,沒有黏滯取捨,或不
們眾生的機心太多了,一見到什麼,馬上就 平等。有好多人的成功都是謀來,不是因願
想出好多機心出來,那個「野心」東奔西 而成,所以俗智多謀多煩惱,其實我們學佛
散,樣樣都要謀一下。眾生不老實的,我們 的人應該知道,我們有自然智,無師智,如
自己想想就知了,有的人去買件東西也要選 果我們能夠放下,自然有很多道理都會自己
個好的。拿一個過得去就算了,可是有些人 出來的。這「聖人三業無謀」,一切都循乎
買幾個果子就是選了又選,我覺得這種都是 自然的,「而偏應一切」,因為三業無謀,
「謀」心太大,當然爛的我們不要,普普通 所以能夠一切都通達感應,不管你從那方面
通過得去就好了,不必選了又選嘛!真是佛 稱念他,都會有感應而現三業,我們為什麼
法說的,我們圖謀之心太多,所以我們的精 不能現清淨三業出來呢?因為我們多謀、多
神都分去了,那裡能夠全神?要能收攝一樣 想、多分別,所以不能現清淨三業,不能偏
就收一樣,一樣一樣的減,然後我們的心才 應一切。觀音菩薩能夠偏應一切,「亦名三
能夠靜下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不要浪費 輪不思議化」,三輪,比如觀音菩薩救度一
太多心思,但是必要的事情就要全精神,有 切眾生,並沒有所受施、所佈施者,完全沒
的可以過得去的,就讓他過去,以保養我們 有能施、能受、施物這三個境界,所以叫做
的精神。不要為一些些小事花去太多時間, 「三輪體空」。凡是佈施給人,都有三個
而且還要諮疑、議論,這點對於我們學佛的 境:假如我給這把扇給你,你來接去就三
人,聽了佛法之後真正值得加以修正的。 樣, 我是所施、你是受施,還有一個扇子
就有三樣東西。
有些人心裡一點不舒服就跑去跟人家講
了,「我怎麼樣⋯⋯,人家又怎麼樣⋯⋯」 為什麼叫「三輪」呢?因為我們學佛以

菩提綸音81期 8
菩提法義

及修持是不停頓的,這點很值得我們注意, 不論說多少,歸起來清淨信、真實信,
好像一隻小船在海上,一是進、一是退,很 就可以得到清淨念、真實念,然後才稱為持
少停在中間的,因為海水都有流動性,所以 名念佛。我們有很多人念佛還沒有持名念
不是進就是退,如果就這樣停著,就要講禪 佛,只是「念佛」,而且唸唸唸,可能這念
的境界,叫做「中流不去、月在中央」,那 還有雜念,所以不是持名念佛就不是清淨
個是另外一個講禪心的境界,因此我們每一 念,更不是真實信來念,這品經就是勸導我
個時候都要觀心,如果你沒有進步,你就會 們一心持名,容易有冥、感,也就知道如何
墮落的了,一定的,這是非常微妙的。因為 可以達到冥、感。
我們的心沒有到空心王的境界,這心一定有
怎麼樣才能令大家相信有一個這樣好的
念頭,隨時都會想東西,所以念佛念菩薩好
境界呢?如果一味講好的境界,又怕大家貪
處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有業,給一點東西
著那個好境界。所以也不必多講,只是依佛
你,讓你有點東西,否則,你一是進步,一
說而說。其實要我們能夠得到身心脫落,因
是退步,是善業就進,惡業就退了,所以要
為我們人世間很多牽掛,好多事情障心,並
觀心哦!你莫以為不進步就算了,你一不進
不是學佛了什麼事情都沒有,還是好多事
步,你就已經退步了,學業有如水上舟,不
情,可能更多事,但是你有辦法怎處理他,
進則退便下流。聖人不謀,所以這三業隨時
所差就是這樣, 你應該用佛法的智慧,如
都現出來的。而能偏一切,叫做三輪不思議
何把他分配、安排比較妥當,不要讓他亂糟
的化境。
糟,等你把他清理妥當,你才可以除,你沒
法華義疏也說:「眾生稱名常念,及以 有清就不能除,比如這地下很多垃圾,很
禮拜,三業現前。」由於我們恭敬稱名,也 髒,你必須要把他掃在一起,才能完全清除
禮拜善薩,拜下去的時候不應該有妄想,所 出去。
以叫做「三業現前」是乾淨的,「故言顯
所以學佛的智慧,是幫助我們如何清理
機」,這機已經顯出來,就容易感應了,這
我們的緣慮心以及集起心,有時被些一團糟
機不顯出來就很難感應, 這一點值得我們
的事情障住這個心,這個人就會煩惱,一煩
大家注意了,要顯機才能夠感應。比如我們
惱就沒有精神,這樣怎麼去念佛、靜坐?沒
念觀音菩薩,要念得很清淨信,這機就顯
有精神一定打瞌睡,所以學佛,真真是精神
了,顯出來就能夠感應,不顯不能感應,你
的,要將佛法教我們的方法去對一對緣慮
念得不明朗是不能感應的。比如我們現在用
心。為什麼行菩薩行在佛法是最重要的?因
收音機想要收聽一個節目,你必須要對準頻
為行菩薩行的人都做很多事的,多事就會多
道,否則你收不到的,「顯機」就可以感
煩惱的,你愈做得多,就多煩惱,那怎麼辦
應,業淨就可以顯機了。
呢?所以佛要教這樣多方法,如何用明淨的
「法身靈智、即始本二覺分合之真身 頭腦,從因果上、從人格上、從事從理去清
也」,二覺就是始覺、本覺。「菩薩證後鑒 理妥當,怎麼樣⋯⋯然後合理,你自己應該
機」是說菩薩修耳根圓通,悟後而鑒機的。 會知道,不要損人、不要虧己,令人我都能
夠安全,你應該想出一個方法出來,佛經上
最後一段,就是說「吾人學佛、持名稱 很多教我們能夠做得主,不會六神無主,所
念之法門,實不可思議之內明功德。 」內 以是非常寶貴的。
明就是淨意,要有勝義根才叫做內明,如果
沒有勝義根就叫做無明。「欲真修勵志」,
不退、不失、不墮。「學菩薩學」,菩薩怎
(未完待續)
麼學,我們怎麼學。「行菩薩行」,菩薩怎
麼行我們怎麼行,切切記住!要修淨業,三
業清淨就可以弘大我們的清淨行,也才是真
佛子。

9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法義

般若多羅蜜心經(十)
濟群法師

(續上期) 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
停地追逐好觸。他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
無住生心
內在,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奔忙。由於一味執
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因此現代人盡管
禪宗的六祖惠能,從聽聞《金剛經》的 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無住生 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
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自己的緣故。
無住是相對住著而言。世間的人有一個 執著使我們產生內心的不安。經常聽到
最大的特點,就是執著。他們總是處在不斷 許多人說:活得很累。又說這種累不是身體
執著狀態中,如執著身體、執著服裝、執著 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負擔。是啊!平常人只知
家庭、執著名譽、執著飲食、執著用具、執 道身體不能負擔太重的勞動,卻不知道無形
著財富、執著地位、執著友誼等等。由於對 的精神,也不能負擔太重。那精神的負擔是
六塵境界的執著,使六根在緣六塵境界時, 來自於什麼呢?是執著。我看鏡子,它之所
六識蒙塵勞的染汙,以至我們原本清淨的自 以能夠清晰地照一切影像,而不留痕跡,為
心,失去清淨。 什麼?因為它不執著。我們的內心具有鏡子
執著使我們內心失去獨立。生活在這個 的功用,但又不像鏡子。當我們的心在緣境
社會上的人們,為了生存的快樂,就要不停 界時,總喜歡對順境進行執著,因為執著的
地去接獨外境。這裡我們不妨對一個世俗 關係,在思維上就留下負擔,執著越強,負
人,關於他的一天生活來個透視:他從早上 擔就越重。這就使得我們產生很累的感覺;
起床開始鍛煉,吃飯,上班,下班,吃飯, 又因為執著的關係,外境的變化,隨時都會
教育孩子,看電視,聊天,玩電子遊戲,搓 引起我們內心的不安。所以,你別看許多人
麻將,到睡眠等等。可以這麼說吧,一般的 表面很神氣,但內心裡總有許多東西在困擾
世間人,只要他還有感覺,身體或者精神總 著他,始終活得不安寧。
是很難平息下來。由於長期以來對外境的攀 《金剛經》的修行,就是叫我們不執
緣,使得漸漸對外境產生依賴,而內心不知 著。當然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觀的基
不覺中也就失去了獨立。惟有在外境的刺激 礎,認識到世間的緣起、無自性、空、幻化
下,內心才會平衡,才能充實。 有。因為我們對諸法有了如實的觀察,自然
執著於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已。世間上 就不容易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經告
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 訴我們:在度生時,不住我相、人相、眾生
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 相、壽者相,就能廣度無量眾生;佈施時,
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 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
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樂,鼻子不停 心,才能成就無限佈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綸音81期 10
菩提法義

菩提心時,不住發心相,才能 多缺陷及困擾,諸如天災人
成就勝義發心;見如來時,不 禍,身體病弱,諸事不順等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住色身 等。受持《金剛經》卻能消
相,才能見如來真身;修福德 除業障。經曰:“善男子,
時,明瞭福德者,即非福德, 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
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無量福 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
德;菩薩壯嚴國土,不住壯嚴 應隨惡道;以今世人輕賤
國土相等。經曰:“若菩薩心 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
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佈 有些人沒有受持《金剛經》
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 本來平安無事,可受持本經
種色。”又曰:“若心有住, 之後,反而遭到他人的輕
即為非住。” 視,沒有關係,這正是在消
不住相的修行,能夠消除 業障。受持本經三途惡業都
我們心靈上的負擔,能夠使我 能消除,其它小業障就不必
們內心不受境的染污,能夠使 論了。
我們擁有一顆獨立的心,能夠 三、開發智慧,通達實
使我們減少無謂的妄念,能夠使我們解脫煩 相:《金剛經》稱曰般若波羅蜜,首要在於
惱,能夠使我們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 開發智慧,《般若經》曰:“菩薩不住法,
住般若波羅蜜。”本經處處教我們無住,無
住就是為了成就般若。經曰:“隨說是經乃
《金剛經》的受持功德 至四句偈等⋯⋯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
《金剛經》稱:“當知是經不可思議, 法。”又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
果報亦不可思義。”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 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
勝。下面分別說明。 功德。”成就第一稀有之法,是乃成就智
慧,通達實相。
一、增長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於福
德。由有福德才能處處順遂,心想事成。受 四、消除煩惱:《金剛經》中雖然不
持《金剛經》能增長我們的福德。經中前後 曾出現"煩惱"二字,但般若法門處處都在解
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校量,恆河沙等七 脫煩惱。經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寶佈施校量,恆河沙等身命佈施校量,每日 相、無壽者相。"四相乃煩惱生起的根本,
三時以恆河沙等身佈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經 消除四相,自然解脫煩惱。本經旨在成就智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 慧,智慧就是斷除煩惱。住相能引起煩惱,
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 本經要我們不住一切相,煩惱自然不生。
偈功德之大。因為財富的佈施,身命的奉 五、成無上道:學佛是為了成佛,佛陀
獻,那都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幫助。而受持或 漢譯曰覺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
為他人講說本經,卻能令正法久住,啟發人 經》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
們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人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經曰:“一切諸
上增進以至解脫、成佛,由此而得徹底的安 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
樂,所以非財施所能及。 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二、消除業障:我們這個世界是業的世
界,由於過去生中所造善惡業的不同,構成 (下期待續)
了世界的千差萬別。因為我們無始貪嗔癡,
造下過許多不善業,所以現實的生命總有許

11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法義

普賢行願品(九)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

( 續 上 正法。聽聞正
期) 法後,必然有
許多的眾生可
第九章、 以解脫煩惱,
請佛住世願 出離三界。

複次,善 我們為什
男子!言請佛 麼要請佛住世
住世者:所有 呢?原因是諸
盡法界、虛空 佛的出世,是
界,十方三世 非常難得的!
一切佛剎,極 要有諸佛出
微塵數諸佛如 世,才有佛法
來,將欲示現 的住世。有人
涅槃者;及諸
可能會提出:
菩薩、聲聞、
你剛才在上面
緣覺、有學、
無學乃至一切 才說過:法是
諸善知識,我 客觀存在的真
悉勸請莫入涅 理,它是宇宙
槃;經於一切 人生的真相;
佛剎極微塵數 佛陀出世存
劫,為欲利樂 在,佛陀不出
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 世它也存在。那麼請佛住世,就可請可不請
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 了,這樣行不行啊?不行!為什麼呢?因為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 佛陀不出世的話,我們凡夫就沒有認識真理
厭。 的能力。法,雖然是客觀存在的普遍規律和
真理,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認識,它的
佛陀的住世 存在與不存在,又有什麼不一樣呢?因此,
只有佛陀的出世,才能指示我們如何認識真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世,指世
理,如何了生脫死和斷除人生痛苦。使我們
界;住世,請求佛陀常住在娑婆世界,不要
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我們請佛住世的原因
離開。因為只有佛陀留在我們這個世界上,
就在這裡。
為眾生講經說法(轉法輪),我們才能聽聞

菩提綸音81期 12
菩提法義

佛陀的住世關係到眾生在流轉生死中
能否出離三界。佛陀就像世界的光明,像黑
暗中的明燈,像大海的航標燈,像天上的太 避免誤入歧途
陽。如果世界沒有太陽出現,那麼,整個世
界將是一片黑暗,眾生就無法生存。佛陀的 有很多人自以為很聰明,認為學佛嘛,
出世與太陽的出現,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因 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自己找幾本書看看,
為萬物的生長靠太陽。那麼,眾生要脫離苦 學一學,也能學好的,善知識可有可無。也
海,跳出三界,了脫生死,就要靠佛和法。 許有少數的人根基比較好,有可能學好。但
更多的人假如離開了善知識對他的幫助,難
請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不僅為自己,也 免會誤入岐途。
為一切眾生。佛陀的一生度化無量無邊的眾
生。但在佛陀的心裡,並沒有一個眾生是他 社會上有假冒偽劣產品,佛法也有冒
所度的,他絕對沒有這個想法。《金剛經》 牌貨。這裡要提醒大家,每一個學佛的人,
說:'度化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 在修學佛法時,要認清真假佛、法、僧!認
者'。因此,佛陀雖然度了很多很多的眾 清“偽劣產品”,不要上當受騙!因為出家
生,完全是出於慈悲心的一種感應。這是佛 人有冒牌貨,喇嘛、活佛也有冒牌貨。在四
陀的願力和胸襟,我們對任何事件都不要著 川、雲南、貴州等地區,我們經常會看見一
相。也就是說:雖然自己做了許多的好事, 些女的,她們頭上戴個帽子,頭髮也不剃,
用實際的行為幫助了無數的眾生,但心裡邊 穿一件比丘尼格式的衣服,拿著紙筆,走
卻沒有一個念頭覺得是在幫助別人,不會認 街竄戶,到城市、鄉村、挨家挨戶去‘化
為自己對眾生有何功勞。 緣’,聲稱自己是九華山、五臺山下來化緣
的,說是要蓋寺廟什麼的。許多人信以為
佛陀在世時,由於眾生的懈怠,有些人 真,乖乖地接過她手中的筆,在她的所謂的
就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有的人覺得,反正 ‘隨喜功德’本子上,簽上自己的大名,有
佛陀存在,縱使不好好修行,到時聽聽佛陀 的出五元、十元、甚至更多。殊不知,她一
的開示、點化,有可能一下就開悟了,佛陀 聲:‘阿彌陀佛’,詐騙了你的錢,你上當
感到他該度的眾生已經度了,如果對依賴心 受騙,自己還不知道。不知你們有沒有碰到
強的這些眾生,不示寂的話,那麼這些眾生 這樣的事啊?(眾回答)有!看來這種冒牌
就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時間,就不會精進 的現象很普遍,各處都有。
地去修行。
在漢傳彿教地區,許多人因為對密宗
涅槃就是寂靜。指斷絕煩惱相累,寂然 的無知,對西藏來的活佛有一種盲目式的崇
常住,處於一種清淨的狀態。涅槃是圓滿的 拜。有的人嘛,就利用人們這種迷信和盲目
寂滅,它是學佛修行的最終理想境界,是宇 的崇拜心理,冒充自己是活佛、是喇嘛。然
宙萬物的實相,是絕對的真理。但這種境界 後手上拿著一個鈴,在你的頭上晃來晃去,
不是用語言和思維所能夠表達和把握的。眾 手在搖著鈴,口中念念有詞。‘咿哩哇啦’
生修行的目的所在,便是達到這個境界。 地說一些人們聽不懂的話,說這是為你灌
頂,傳給你一個什麼咒語之類的東西,有很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 多人就上當了。有些人被騙了不知道,還說
剎,極微塵數的佛,到了該要入涅槃,現涅 很有加持力。
槃相的時候,我就要向這麼多的佛,勸請他
們常住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請他們不要入涅 這幾年從臺灣傳來‘青海’的‘觀音法
槃,我們不僅要請求諸佛住世,而且要勸請 門’,也是冒充佛法的。青海是越南的一個
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以及 比丘尼。原先她也是一個佛教徒。後來,她
善知識常住世界,不要入涅槃。 到印度學了錫克教之類的法門,得到錫克教

13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法義

的真言,然後她就到處給人印心。世界上很 的道埸,趙州八十猶行腳。這就體現出善知
多國家的人都很相信她,包括許多佛弟子也 識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能夠請善知識住
在跟著學。因為她宣稱自己有一套即刻開悟 世,弘揚佛陀的正法,把世間上的眾生,帶
的方法,能夠讓你馬上開悟。有很多人一聽 上光明、正確的修學佛法道路;如果我們能
即刻開悟,就被迷住了,不分青紅皂白地, 夠成就這方面的因緣,我們的功德簡直無量
就拜倒在她的腳下。 無邊,像虛空那樣大,比你出幾塊錢的功德
要大幾萬億倍!
青海的身上,有一股很強大的魔力。其
實,這種魔力不是真正的功夫,而是一些妖 修學佛法的第一步,是親近善知識。親
魔鬼怪附在她的身上。這種魔力能破壞、干 近善知識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聽聞正法,
擾人體的正常功能,使你大腦失控,不由自 樹立正知正見。然後我們才能依教奉行,依
主的跟著她跑。青海的魔力主要表現在,給 法修行,按佛陀的話去做,少走一些不必要
你印心的一瞬間,她的眼神對著你的眼神, 的彎路。我們按照佛陀指示的方法去學習、
你就掉進她的魔網裡去了。進入她的魔網中 去修行,才能斷煩惱,證真實,得到佛法真
的人,要是沒有一定的功夫,想出來那是非 正的利益;反之,如果遇到的不是善知識,
常困難的。有很多學佛的人,往往喜歡追求 你去親近他,那就要誤入岐途,走向毀滅的
特異功能,追求什麼奇特玄妙的東西。這種 深淵!
人是最容易著魔的。
“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就是勸請諸
我在日本的一段時間,電視天天在播 佛,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以及
放;奧姆真理教幹了多少壞事,殺人、綁 善知識不要離開我們,不要入涅槃,請他們
架、放毒氣……,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還 常住在世界上。為一切眾生轉法輪,讓所有
有,像美國一個叫盧勝彥的人,他也稱自己 的眾生都能夠聽聞佛法,離苦得樂。“如是
是什麼活佛。再如我們國內,有許多氣功門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
派,這個稱自己是佛,那個稱自己是菩薩。 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
學佛的人,要是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就會誤 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經文的
入岐途,走入深淵。所以,學習佛法親近善 意思跟前面還是一樣的,所以,不再重覆
知識非常重要!如果在學佛的知見上,沒有 了。
善知識的正確引導,邪正不分,邪見人給你
說什麼,你就做什麼,他把你引向邪道上 (未完待續)
去,你還搞不清楚的話,那
就慘了!

善知識的重要

佛經裡講,有一次,
阿難問佛陀:“善知識在
我們的修行中,是否能起到
一半的作用?”佛陀回答:
“錯了!不是一半。善知識
在修學佛法中起到全部的作
用”。善財童子為了修學
佛法,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
識。我們這裡是在趙州祖師
菩提綸音81期 14
法音宣流

悲智双运
——自利利他

宽运法师

理性是智慧,感性是慈悲。智慧可以使 早入涅槃。」
我們洞察事實的真相及一切現象,慈悲,可
以讓我們推己及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此段經文,可說是菩薩或菩薩道精神的
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 要義。

事實上,普遍宗教都是闡述宇宙人生
的真理以及使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宇宙人生
一、「悲智雙運」與「自利利他」 的真理就是智慧,使人離苦得樂就是慈悲,
因此我們行善積福時要以智慧來解脫煩惱,
經上一再說到:菩薩以「大悲為上 以慈悲來幫助他人解脫痛苦;要達到這個目
首」,以「無所得為方便」,菩薩道的精神 的,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就必須兼具智慧與
重在慈悲的流露,而慈悲的具體行為就是利 慈悲,即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
他,所謂「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 「悲智雙運,定慧等持」作為每一個起心
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 動念的原動力。慈悲與智慧兩者是不可分開
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 的。
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
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 如果只有智慧沒有慈悲,只是了達諸
法實相和空相,但對人對事冷漠無情,就會
換言之,菩薩之所以不同於二乘人的 無法與人溝通,忽略了慈悲,縱然能解三藏
慈悲,是在於菩薩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等種 十二部,也只是個自了漢而已,因無法領悟
種無量苦時,能生起大慈悲心要救拔眾生。 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佛、眾
因此菩薩發心求無上菩提,以大慈悲願力。 生」三無差別的妙意,而不得究竟。
於無量生死中利益眾生,而不證入涅槃。如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雲: 若只著重慈悲沒有智慧,縱然五戒十
善修持得很完整,成就也不會很大;因不明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 理,當信仰的熱誠受到考驗的時候,便容易
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 生退心。而且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問
苦等諸苦所惱,能生起大慈悲救如是苦。然
題,如果不懂得運用般若智慧去解決,不但
後發心求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大慈悲力
自身難保,更說不上幫助別人了。所以說
故,於無量阿僧祁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
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 「智慧」與「慈悲」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
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若無大慈大悲,便 輪,必須雙行並用,缺一不可。

15 菩提綸音81期
法音宣流

因此,正確的人生觀必須悲智雙運,在 波羅蜜法門。所謂十波羅蜜即是將佈施、持
找到「理性」與「感性」平衡的同時,也要 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此六度開展增
達到「思維」與「行為」的平衡。「世俗」 加後四度方便、願、力、智為十度。就行佈
與「勝義」的平衡。理性是智慧,感性是慈 施而言,從初地到十地,每一地都能總修十
悲,智慧可以使我們洞察事實的真相及一切 波羅蜜,但於各地中各有一項波羅蜜較為殊
現象,慈悲可以讓我們推己及人;同體大 勝,如初歡喜地為佈施波羅蜜殊勝,就圓融
悲,無緣大慈,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 而言,修一度即修十度。
慧,這樣悲智雙運,方可達致圓滿的人生。
由此構成《十地品》,整個十地法門實
乃涵攝菩薩萬行,旨在成就十種勝行,對治
十種重障,親証十種真如。
二、菩薩道的實踐與十波羅蜜
由此可見佛法中的「悲」與「智」是
在佛教的大乘經典中,《華嚴經》被 不可分開的---佛法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
判攝為「一乘圓教」,是圓滿窮極之教;佛 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菩薩以菩提心、大悲
陀一代時教,唯《華嚴經》闡明一生成佛, 心、般若智等三心去行六度萬行,若不具足
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淨土。可見《華嚴經》 三心就很難成就佛道,廣度眾生。假如只
的圓滿無盡,乃成就佛道悲智雙運的無盡行 有慈悲,沒有智慧,則無異於凡夫;只有智
願——經中最感人的是菩薩的悲心,最動人 慧,沒有慈悲,則容易墮入二乘,所以菩薩
的是菩薩的智慧,最勉勵人是菩薩的願力; 應該是悲智一如。
也就是說菩薩悲、智、願為根本,而落實於
行,亦即實踐——此是大乘菩薩的特色,同 菩薩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時亦是大乘之異於小乘,與大乘所以為大乘 定時,要以般若為前導,才不會執著實有眾
的特質所在。 生可度,及實有諸法可得。菩薩廣觀一切法
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即從空性中升起大慈
大乘菩薩需經無量劫,歷五十二位階的 大悲,這種大慈大悲遍及一切眾生,無有障
修行而成就佛道,此過程中不僅要自度還要 礙。菩薩在因地時一定要悲智等修,不可偏
饒益一切有情眾生,也就是發自利利他的菩 廢,不然菩薩廣觀一切法,證得人、法二空
提心。而菩薩要從生死此岸到達解脫涅槃的 後,認為無眾生可度,即想進入涅槃。那麼
彼岸,在般若類的經典提出「六波羅蜜」, 這樣就會與菩薩的本願相違。
而華嚴類的經典中因其特色是以「十」為法
數,所以六波羅蜜在《華嚴經》中,展開成 因此,為佛弟子而欲行菩薩道者,可借
為「十波羅蜜」。 鑒《華嚴經》《十地品》的「悲智雙運」的
菩薩道思想,作為實踐之理論依據。
依澄觀之說,八十卷《華嚴經》總分
為七處、九會、四分、五周。四分中的「修
因契果生解分」又將修行細分為五十二個階
三、觀音、文殊菩薩——慈悲與智慧的
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等覺、妙覺,由凡夫漸漸修行成就佛果菩 化身
提。在這五十二位階中,信、住、行、向、 (一)尋聲救苦的觀音菩薩
地、覺六個位次就是所謂的六位行法,各各
階位都有其次第的修法。 我們都知道中國四大菩薩之中,觀音
菩薩代表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觀音菩
從《華嚴經》的初會的經文中,即蘊含 薩尋聲救苦,利益眾生,既有無量無邊的慈
有十波羅蜜的意涵,直至登入聖位的十地菩 悲,也有無量無邊的智慧,所以普為信眾所
薩摩訶薩亦修十波羅蜜圓滿進入佛的果位; 信奉與尊崇。也就是說,觀音菩薩之所以廣
也就是說此六位行法中,每一位次都配合十 受世人的信仰,就是因為她有大慈悲、大智

菩提綸音81期 16
法音宣流

慧、大願力,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
常作度人舟」,若眾生遇有災難困厄時,只 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
要至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 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
感,無求不應,無苦不拔,因而稱為「觀世 處。」
音」。又因菩薩有大智慧,於一切事理悉皆 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精神。又
通達無礙,能隨類化身,尋聲拔苦無所障 如《心經》首句即說:「觀自在菩薩,行深
礙,所以稱為「觀自在菩薩」。 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
觀世音菩薩,早在無量劫前即已成佛, 厄。」可見觀音菩薩有無量無邊的般若智
號為「正法明如來」,因慈湣眾生而倒駕 慧,這是觀照了達空義的真實智慧。他不但
慈航,隨處應 以大慈悲救苦,復以大智慧度脫眾生。這
機 說 法 , 度 不就是悲智雙
化有情。正如 運的典範嗎?
《 妙 法 蓮 華 眾生的煩惱,
經、觀世音菩 便是自己的煩
薩普門品》所 惱,眾生的痛
說:「應以何 苦,就是自己
身得度者,即 的痛苦。這就
現何身而為說 是菩薩的精神
法。」就是菩 與任務。
薩隨類化身、
救度眾生的最
佳寫照。所謂 (二)智
「慈」能給予 慧第一的文殊
樂,「悲」能 菩薩
拔苦,能拔除
眾生的苦痛、 文 殊 菩
施 予 眾 生 快 薩,全名梵文
樂 , 便 是 慈 音譯是「文殊
悲。這種慈悲 師利」,意譯
是 「 無 緣 大 是妙(文殊)
慈 , 同 體 大 吉祥(師利)
悲」,所以菩 是佛教四大菩
薩 行 慈 悲 之 薩之首,以智
時,不會因任 慧 第 一 而 盛
何困境而退失菩提心、慈悲心。由於在因地 名。在密宗的
上努力不懈,了悟緣起性空之理,與十方諸 八大菩薩中,文殊菩薩被稱為「妙吉祥菩
佛本具的妙覺心體相應,所以任一眾生起 薩」。佛祖釋迦牟尼佛是法王,而文殊就稱
心、動念,菩薩都能感應、了知,並能隨類 為法王子,可見他的地位尊貴。
應化,拔其苦難。 不同的經典中,對文殊菩薩的身世,有
《妙法蓮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 著不同的說法。據《文殊師利涅槃經》所記
品》中有記載: 載,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佛時代,文殊
生於印度舍衛國的婆羅門家中。他從母親右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 脅而生,全身呈紫金色,瓜瓜墮地便能開口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即時 說話,頭頂罩著七頂寶蓋。長大後,學習婆

17 菩提綸音81期
法音宣流

羅門教法九十五種之多,才智過人,眾多經 其實智慧有很多不同的層面,每個層面都要
論師都難以和他辯論,最後隨釋迦牟尼佛出 平衡,其中包括相對與絕對的智慧,由於現
家學道。 實人生的存在是相對的,所以就必須要有相
對的智慧來實現圓滿的人生。但如果要確切
由於文殊菩薩曾經出家為比丘,故此, 瞭解萬事萬物的真相,脫離生死輪回,就必
文殊造像有時亦會以頭陀僧的形象出現,如 須要有超越的、勝義諦的智慧,才能覺悟成
山西太原崇善寺大悲殿,就有文書比丘相, 道。
穿僧衣,兩手持如意,坐於蓮花座上。但典
型的文殊菩薩像,是智慧的象徵。他代表一
位已經證悟最高智慧的古佛,卻以年輕菩薩
的身份來到我們紛亂的娑婆世界,幫助人們 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追求並體悟解脫深思的智慧。 我們一般人也有慈悲心、憐憫別人的
文殊菩薩的形象有很多變化,最為常 心,但為何無法像觀音菩薩一樣自在變化
見的有,以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 呢?就是因為我們心中夾雜了私心、計較、
右手握「智能劍」,左手持的青蓮花上放置 分別的心,無法徹底做到無私無我,所以無
《般若經》(或《心經》、如意或寶塔), 法升起真正的大悲心、菩提心、平等心。而
乘坐著虎虎生風的獅子,要來喚醒貪嗔癡的 且,對別人同情心,救助心,亦即利他之心
芸芸眾生。智能之利劍表示能斷諸般煩惱, 的生起,往往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當條件
象徵其智能與犀利。文殊菩薩所持青蓮花表 不具足時,慈悲心就生發不出來了。例如,
示清淨無染,青蓮花上放置《般若經》—— 老師教學時,本質上對學生都是慈悲的,但
這就是智慧與慈悲的象徵。傳說文殊所居清 當學生不聽話、不恭敬時,能否繼續不斷地
涼山有五百毒龍,乘騎獅子能夠降伏惡龍, 諄諄教導,無疲無厭?又或者,因個人的好
同時獅子也象徵著智慧的威猛。 惡,導致無法做到平等的對待時,能否自我
反省,從而樹立以身作則的榜樣?因此,我
原已經成佛的文殊菩薩,因為不忍心見 們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擴展自己慈悲的力
到眾生陷於輪回之苦,所以又重回人間來化 量,發願救度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度眾生,並自願退居做佛陀的弟子,幫助佛
陀弘揚佛法。傳說,曾有五百位菩薩,因為 由此可見,慈悲心的培養,是我們內心
見到自己以往所犯的罪業,心中產生懊悔害 的一項偉大的工程,它是達到圓滿人格所必
怕不能修成正果,文殊菩薩見狀,便拿起手 須具備的重要品質之一。慈悲包括善良、愛
中的智慧劍作勢要殺佛陀以破除他們心中的 心、慷慨、寬容等所有高尚的美德。慈悲首
執念,使這五百位菩薩當下頓悟,這就是智 先必須是廣大無私的愛,除了我們的親人、
慧劍的典故。 朋友,我們更需善待一切人,乃至是一切眾
生。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雲:
其實,慈悲別人就等於慈悲自己,慈悲
「文殊大願,非餘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 心的實踐,可以使我們獲得內心的寧靜,而
所能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 寧靜的內心所帶給我們的快樂,是任何物質
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 或感情都無法帶來的滿足。這種個人的內在
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 修養,要求我們平靜、清澈、內省;從這一
可知文殊菩薩不但有智慧,更有無量無 點來說,世間上最完整的高等教育也是無法
邊的慈悲心來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因此, 給予的。
我們若想生活過得自在幸福,就必須要有圓
滿的智慧,不但有世間的智慧,更要有出世
間的智慧,兩者相輔相成,人生才會圓滿。 (未完待續)

菩提綸音81期 18
法音宣流

感悟人生
學誠法師

(續上期) 小動物在一起。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為什麼
呢?因為你跟這些小動物說話他們只能聽,
3、曆事練心
沒辦法回答,也不會把話傳給別人,是不
剛才談到外道修“無想定”,因為他覺 是?花草也不會講話。人這樣做就是把自己
得心念不容易轉變、轉變不了,所以只能壓 的感情、自己的心轉移到小動物、花草上
抑。他們認為我們只能壓抑自己內心對外在 面。
的貪欲、嗔恚、我慢、驕慢、嫉妒、障
學佛修行的人也是這樣。因為你內心不
礙……種種不好的心理,不讓這些過失出
想跟別人互動,不想跟別人接觸,自然不會
現,如同地上長了很多雜草,拔也拔不完、
有什麼大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你真正跟
拔不掉,只有搬一塊巨大的石頭把它壓住,
人接觸、跟人相處、跟人溝通、打交道、辦
不讓它再長起來。實際上我們內在的雜草很
事情的時候,就不那麼簡單了。人家不理睬
多,我們自己也能夠感受得到。貪欲的草、
你那一套,人家不聽你那一套,人家不接受
嗔恚的草、愚癡的草、懷疑的草……這些草
你講的,那時你起不起煩惱?我們有沒有慈
不是一次、兩次拔掉了就沒有了。今天拔
悲心,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戒律,這時才能
掉,明天、後天它又長出來了,我們拔一千
看得出來。在這些境界上,我們才能夠真正
次、一萬次都拔不完,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從
去體現佛法、落實佛法。
根本上拔除,沒有把草根挖掉,沒有把種子
去掉。
我們常常說“曆事練心”。“曆事練 4、心靜如水
心”的“事”就是一種境界,通過這些境界 當釋迦牟尼佛開始修“無想定”時,他
來磨煉我們自己的內心,通過外在的這些境 對內心這些生滅現象已經認識到了,但是不
界把我們內在的根本煩惱、隨煩惱,種種煩 能完全、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修“無想定”
惱的種子引發出來,然後去對治。 的人臨終最多也只能生到無想天,而實際上
比如你嗔心比較大,喜好罵人,脾氣不 內在煩惱種子的根源沒有完全去除,是不究
好。如果你一個人待在房間裡,天天不跟人 竟的。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是究竟離苦得樂,
見面、接觸,自然而然你就不會跟人去吵 是讓我們的心清淨、圓滿,沒有一點點的執
架。不跟人接觸怎麼會吵架?你可能一年、 著,沒有一點點的染汙,心非常有力量。海
兩年、三年、五年……天天面對的、看到的 水可能非常平靜,沒有一點波瀾,但是能夠
都是一些實物、一些花草,或者一些其他的 承載萬噸巨輪。雖然我們的心平靜如水,但
動物,自然而然內心裡面就不會有什麼問 力量很大,力量就蘊含在平靜當中。反過來
題。社會上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養花、養草、 說,我們內心如果有起伏、有動盪,力量就
養一些寵物呢?他們覺得跟人接觸打交道太 會受到影響,作用也會受到影響,並且對其
累、太苦,還不如跟這些花草等植物、這些 他的人和事也會有妨礙和壞處。心性可以用

19 菩提綸音81期
法音宣流

水來作比喻,心性非常清淨,清澈見底,猶 完了呢?”寶志禪師說:“《金剛經》中的
如一面鏡子一樣清淨無垢,它的本性是完全 ‘金剛’是一種比喻,是一種力量的比
沒有染污的。 喻——無所不摧。摧斷的就是我們的煩惱
我們如何來慢慢淨化這種不乾淨的水, 障、業障。般若智慧就像金剛一樣,能夠斷
淨化我們自己煩惱的心、染污的心?這需要 我們的業,斷我們的煩惱。他這樣的舉動就
很長的時間,不是說一年、兩年、三年、五 是告訴我們,要用佛法智慧的寶劍來斬斷我
年就能夠完全淨化的,要經過長時間的用 們煩惱和業的種子,一刀兩斷,而不是拿個
功、長時間的努力,還要有佛法正確的知見 石頭把草壓住。只有真正靠智慧,才能夠解
作指導。 除我們的煩惱、業障,智慧才能夠把心轉變
過來。”寶志禪師給梁武帝這麼一講,梁武
帝慢慢就明白了。確實不需要講很多話,佛
5、啟發悟 法 是 讓 人 去
性 悟,去悟佛法
我們學佛 是什麼。
法的時候,常 所以,佛
常也會打各種 法啟發我們的
各樣的妄想。 悟性。悟性得
我們打這些妄 到啟發以後,
想,起種種的 智 慧 才 能 增
煩惱,有時候 長。智慧增長
對治起來非常 起來的時候,
難。你要一個 煩惱與業才能
一個來對治, 夠得到消除,
非常不容易。 不然這些很微
過去有一 細的內在煩惱
個皇帝叫梁武 與業對我們障
帝,他信佛。 礙很大。
還有兩個人,
一僧一俗,一 6、有智慧
個是傅大士, 才有力量
一 個 是 寶 志
公,他們都是 有時候我
從兜率天下來 們要去懺悔,
護 持 梁 武 帝 但懺悔心卻生
的。有一天,梁武帝請傅大士給他講《金剛 不起來,也不容易真正生起。我們說四力懺
經》。傅大士上臺講《金剛經》的時候,只 悔,不僅僅是把這些文詞念一念就算懺悔,
把戒尺拍一下,就下來了,什麼話也沒有 也不等於我們磕一些響頭就能夠把這些業
說,什麼經也沒有講,把梁武帝搞得莫名其 障、煩惱障剷除掉,真正要有一種很強的智
妙。梁武帝問寶志禪師:“今天我是不是哪 慧的力量,才能夠摧毀煩惱與業的障礙和種
裡做錯了,哪裡的行為不規範了,有對不起 子,才能夠把他們連根拔起。煩惱與業本身
傅大士的地方?”寶志禪師對梁武帝說: 是無有形相的,它是人內心當中的一種力
“你做得一點都沒有錯,傅大士講的經也沒 量——一種不好的力量,一種不好的障礙和
有錯,他確實是講完了。”梁武帝說:“我 癥結。智慧也可以說就是佛法的代表,佛法
一句話都沒聽到,他都沒有開口,怎麼會講 的本質就是智慧、慈悲與福德。剛才我談到

菩提綸音81期 20
法音宣流

了我們內心當中無有窮盡、綿綿密密、心心 果能夠悟到這樣一個境界,瞭解到這樣一個
念念、非常深細的煩惱在起作用。常常講 道理——外在的事情是無常的,我們的心就
“剪不斷,理還亂”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你 不會被外在的境界束縛住,心就不會太在意
斷除不了,想去理一理自己的頭緒都理不出 外在的得失、是非、成敗。唯有如此,我們
來,今天理好了,明天又亂了。 的心才能夠用在佛法的觀念上,才能夠用到
其實,我們認識、瞭解自己的這個色身 佛法的學和修上。也就是真正能夠知道,解
是很重要的。我們對自己血肉之軀的認識也 脫是在自己的心上下手,在自己的心上來突
需要靠佛法的智慧,而不是用一些世俗的、 破,在自己的心上來努力。
外道的,或者是自己憑空想像的辦法來對
治,那樣的話也會搞出毛病來。因為我們人 2、解脫束縛靠智慧
的身體也是受心支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為什麼要解脫呢?因為你被束縛,就跟
心和智慧、煩惱、自己的業都有關聯,也就
一個人被捆綁起來一樣。一個人手腳被綁起
是我們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是心在主導
來很難過,把這個捆手腳的繩子解除,就自
身體。身體本身沒有對和錯、好和壞。對和
由了。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你被煩惱、無
錯、好和壞都在心這個癥結上,不在外在的
明、業障捆綁起來,障礙住,心就不自由、
境上。人的身體也是一個境界,心所緣的一
不自在、不快樂、不健康了。我們只有把內
個境界。
心當中的那些煩惱、束縛,那些捆綁的繩
子,一層又一層、一條又一條、一根又一根
三、心上用功得解脫 地拔除掉,把它剪斷,那我們才會解脫,這
些束縛才會去掉。
       
解脫束縛及障礙要靠智慧。我們外在的
1、解脫是在自己的心上下手
身體被捆綁住是有具體的東西——具體的繩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心情不舒暢、內 子把我們捆住,而我們內心是被自己的觀念
心有問題的時候,就容易去責怪別人,去責 鎖住。我們認識方面的片面、錯誤、執著把
怪外在的環境,覺得今天事情做不成功、做 自己束縛住、卡住,心被卡死了,被關死
不好是別人的原因,是因為第二個人、第三 了,就想不開,心量就打不開。
個人的原因,是因為外在環境條件的原因,
非常容易覺得我們做不好、做失敗,都是因
為別人的原因、其他的原因。我們常常認為 3、超越情緒
自己成功了,是自己的原因。 一個人一生在社會中生活幾十年、工作
實際上,我們做一件事情成功、失敗的 幾十年,成功和失敗也可以說是自己和自己
根本原因在自己,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 在踢球,自己和自己在賭球。如果從無限生
物都是一種緣而已,是第二位的。外在的人 命來看待,自己在世間種種的成功與失敗,
事物,對我們來講是一種境界、一種現象。 就猶如我們在看一場戲一樣,在看一場電
這種現象不管有無形相都是短暫的。當你的 影、看一部片子一樣,這個戲裡、電影裡所
心去緣它的時候,只是那個時候存在的一個 上演的得與失、是與非、恩與怨,所有的曲
特點,事實上,它在第二個念頭、第三個念 折、傷害,自然而然也就無足掛齒。我們知
頭、一天、兩天的時候,外在的境界,外在 道這個電影一個半小時就結束了,它是幻化
的人事物又在發生變化,不斷在變化,無量 的——如夢如幻,不是實在的,只是在演
無邊的變化。 戲,在看電影。
這些都是因果的一些現象。雖然在變 當我們在看戲、看電影的時候,如果控
化,但能夠說明因果。為什麼變化呢?因為 制不好的話,心也會被電影裡邊演員的喜怒
有生滅,心心念念都是在生生滅滅。我們如 哀樂牽動,自己也會跟著產生喜怒哀樂的情

21 菩提綸音81期
法音宣流

緒,電影裡面高興的時候我們也會高興,裡 個人都有這樣的作用。一棵樹、一株草、一
面痛苦的時候我們也會痛苦,裡面悲哀的時 朵花,如果長期沒有陽光,肯定不會活。這
候我們也會跟著悲哀。通常人的情緒跟劇情 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生命就猶如一株小
比較容易相應,所以看喜劇影片就容易看得 草一樣,我們必須很真切地認識到,要讓自
很高興,看悲劇就容易悲哀。 己的生命有意義,有價值,遠離痛苦,獲得
這樣一種看法,跟我們用佛法的觀點來 快樂,那就需要陽光,需要佛法。可是,我
看是不一樣的。如果通過佛法的業果來分 們自己並不知道陽光對自己有多麼重要。
析,他為什麼會高興,為什麼會悲哀呢?高
興是有原因的,悲哀也是有原因的。從更高 2、擁有一顆分享的心
的一個層次來講,悲哀、快樂、歡喜都是世
間的情緒,“苦、樂、憂、喜、舍”都是五 我們如何擁有佛法的陽光呢?我們可以
受裡面的一種感受,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 看,可以對比,對比其他的小草、其他的花
解決、超越的物件。歡喜的感受、快樂的感 木,我們就能夠看得到,就能夠知道。古往
受,也是短暫的,也是一種內心的起伏,它 今來,那些修行的人,學佛法的人,用功的
和悲哀的情緒本身是一體兩面的,都是內心 人,他們的成就,他們生命的意義,是很容
當中的缺陷。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去認識自己 易看得到的。有那麼多的高僧傳,那麼多佛
在世間的價值、意義,自然而然就不會太在 菩薩的傳記,這些成就、快樂和喜悅,不是
意一些境界了。反過來說,內心就不會被這 說要等到我們死了以後才會感受得到,它在
些境界所左右了。 今生今世、在當下、在眼前,只要我們能夠
真正有一顆心去分享,我們就能夠得到利
益,我們就能夠得到感應,我們就能夠得到
四、分享佛法這束陽光 加持。
我們學佛法、集資糧,就是在分享佛菩
薩的功德,分享善知識的功德,分享同參道
1、學會分享
友、同行善友的功德,分享佛菩薩、善知
我們自己活在世間,如果能夠不斷去分 識、同行善友的經驗、福德、成就。我們能
享別人的成功、喜悅、經驗、快樂,對別 夠分享三寶的功德,自然而然,自己的功德
人,對第二個人,對第三個人的成就、成功 也就在增長。我們自己的能量比較小,需要
能夠產生一種深刻的、自他不二的共鳴,我 去承接更強、更大的能量,慢慢地自己才會
們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自己也會覺得很高 有更強、更大的能量。
興、很喜悅,也會有一個很好的心情,就不
佛法就像陽光,就像雨露,就像電源,
會感受到很痛苦,不會感受到這些成就、喜
我們時刻都不能離開。我們離開就不容易生
悅、快樂都是別人的,跟自己不相干。
活,生活就過得不好,身心就不會愉悅。佛
事實上,我們對別人的成就,對社會上 菩薩、善知識、法師們、同行善友們這些具
面其他人的種種成就,對於佛門當中其他同 體的形象,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得到,因為這
修、同行善友的成就,我們很不容易去分 些境界本身就是佛法的寫照、落實和體現。
享,不容易分享別人的這些成就、別人的這 我們來到佛門,就是要從這些境界上去分
些經驗和喜悅。這一點特別重要。為什麼這 享。我們擁有一顆分享的心,慢慢自己就得
麼說呢?因為佛法是要靠法師、靠同行善友 到了,慢慢自己就享有了——享有智慧、享
來傳遞和體現的,也就是靠善知識、法師和 有慈悲、享有功德,福德資糧就會越來越
同行善友的所作所為來詮釋、說明什麼是佛 多。
法。這點是什麼意思呢?佛法像太陽一樣,
它能夠普照大地,溫暖萬物。無論是一株小
草,還是一棵大樹,都需要陽光,佛法對每 (未完待續)

菩提綸音81期 22
菩提園地

佛教的婚姻觀
觀霧

5、未婚男女如果淫欲心熾盛,應以何方 (五)、多進行健康的戶外鍛練,如
便令其離欲? 散步、郊遊、登山、游泳,或讀書、練字畫
等,漸漸可減輕、排遣淫欲煩惱。
答:淫欲是與生俱來就有的,非一朝一
夕就能淨化斷除,必須非常的用功,才能達
非常的成果。 6、我已受過五戒、菩薩戒,但淫欲之心
但凡夫在修行的歷程,尚未證得果位, 仍常生起,如何是好?
有時熾盛,是在所難免,因為眾生所以為眾 答:淫欲是人類最難游過的愛河,乃無
生,就是以淫欲為生命的所依所歸,情欲境 量劫來所共依共命之處,難割難捨又難斷,
界現前,的確難調難伏。疏導、對治淫欲的 如膠如漆又如絲!
法門甚多,今就以佛法常提的幾項,供諸位
但對於在家人而言,淫欲亦有正當(正
實踐:
淫)的,非正當(邪淫)的,不能一概而
(一)、未婚男女,不要閱覽色情書 論。
刊、網站,不要觀看色情錄影、三級片,不
正淫時,男女雙方不得非支、非時、非
要涉足色情娛樂場所。《老子》曰:“不見
處、非量、非理而行淫,如用佛法對照的結
可欲,令民心不亂”,凡夫的特點,是五根
果,證明自己確實淫心較重,再對治不遲。
隨五境轉,但只要眼不見,則心不亂。
對於中青年而言,不可過分強調禁欲或斷
(二)、進入結婚年齡的青年,可考慮 欲。
尋找志同道合異性組成家庭;
如確實淫欲之心過重,可用數息觀、骷
(三)、已婚者,應加強道德修養, 髏觀、不淨觀、坐禪、念佛、禮佛、誦經、
不要甘做淫欲的奴隸。應正觀諸法無自性, 禮懺等對治,如無法產生效果,難調難伏,
本性不可得,乃幻化緣起,緣起必緣滅無常 沒關係!法無定法,應機則宜,再換個方
故;淫欲之心亦緣起,心與境結合,產生相 式,暫時出去外面散散心,往郊外去兜風,
應,淫心便起,是名緣起。正心觀淫心,淫 往山水處游蕩,欲心會逐漸轉移作用!
心即起即滅,瞬眼生瞬眼滅,如幻如化如電
儘量避免色情綺語,避免看聽色情書或
如泡如影,絲毫不可得,諸法畢竟空故,若
影片、音樂,避免激起欲心之欲樂。凡夫定
如此正觀淫欲之心,即可根治淫心之道,亦
力不夠,易被境所轉,所以修行初步階段,
名正觀。
不應接近色欲之境,因為轉境不易,反而易
以佛法常提的幾項,如:不淨觀、骷髏 被外境所轉。
觀、父母兄弟姊妹觀、淫欲無常觀等,這些
欲火燃燒漸漸消逝後,應該再接再厲,
法門因人而異,根機不同,用法則不同,契
或念佛、禮佛、誦經、參禪悟道,到一定階
機則宜。
段,自然“雲開霧散”,得輕安與自在,不
(四)、注意飲食衛生,儘量吃得清 再被淫欲心所拘縛。
淡,以素食為佳;

23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園地

7、看黃情影片、閱覽色情網站算不算 說劇集中事,意淫之樂罷了。事實上,在已
犯戒? 婚的夫婦間,實不該如此。為了家庭幸福與
穩定,希望各位自覺杜絕此類行為。
答:佛教戒律對此雖無規定,但仍屬
被禁止的行為,因為此類行為,容易成為邪
淫犯戒等的助緣。 8、佛教徒可以未婚同居嗎?
佛陀時代,科技不發達,故沒有這類 答:不可以。
現象,所以戒律對此無明確規定。從現實
“試婚”的心態,在“性開放”及婚
看,黃色影片、色情網站容易刺激人的不正
姻家庭大受衝擊的時下風氣中,非常流行,
當情欲,帶來諸多過患,故對信教徒而言,
尤其是歐美離婚率偏高,個人主義高漲,崇
應被禁止。對非信教徒而言,則屬於道德範
尚享樂尋歡,加上傳統價值觀及道德失效的
疇,應自律自警,不予提倡。
情形,“試婚”、未婚同居的情形就非常普
男女均有性方面的需要,但在生理、 遍了。未婚同居者的理由一般是住在一起方
心理等多方面大異。男的易受視覺刺激,眼 便、愉快、自由、前衛,可以互相照顧,且
見女性胴體、明星照片、畫冊、色情電影, 屬於個人隱私。
便易刺激性欲,馬上索求性滿足。有人因此
若同居的動機是性欲滿足,有性無
而藉色情媒體來增進性亢奮,這也就是為什
愛,有欲無情,只求享受,貪享淫欲,只是
麼色情刊物、電影、電腦網路的消費者,絕
暫時連結,不會長期委身,這種“分期多
大部分是男子的原因,而不法商人每年可從
偶”作風,不會帶來男女雙方的心靈滿足和
中盈取巨大利益。
穩定。朝秦暮楚,離散頻密的生活方式,會
嗜好色情畫報、電影,是會“上癮” 帶來空虛、漂浮、失意、孤伶等感覺。
的,並愈看愈受吸引,因之要求的色情成分
譬如女方有孕,某方為病毒帶菌者,
及程度,會越來越深,同時也易拿電影中少
如梅毒、淋病、愛滋病等,所形成的是社會
女美好的身段,與生兒育女後的妻子(稍後
問題:即未婚媽媽、非法子女、墮胎殺人、
更成人老珠黃的“老妻”)比較,從而對妻
疾病傳播等,絕不簡單。試婚者事後不易相
子的體態相貌失望生厭,甚至擁抱對方時仍
信對方可靠,日後成婚亦不易委身守約,並
會幻想片中女郎,妨礙對妻子的欣悅喜愛,
可能從此便失去婚姻家庭的相互信任——他
如此無情無愛的夫妻關係,破壞力極大,後
想:她若能與我今時胡來,怎知日後她不會
果嚴重。
與別人再來一趟。
男子喜好黃色書報、影片一旦上癮,
所謂“好則聚,不好則散”,這種思
則婚後仍會如此。尤其是妻子月經及懷孕
想,把婚姻當做兒戲,把婚姻制度推翻,結
期,遠行外出時,便會求取視線快感,視覺
果多數是悲劇收場,吃虧的還是女人。
滿足,養成習慣,不易戒除。
選擇同居,你要明白你不僅失去了法
另外,此類行為也易影響家裡兒女的
律之傘的庇護,作為信徒,也失去了佛法三
健康成長,大人的行為易被未成人效仿,未
寶與護法天神的庇護,並將導致今生及後世
收藏好的色情影片、書籍等也易遺害家人、
的婚姻,皆不幸福。這就是因果報應,希望
小孩,其後患無窮。
各位自愛自重。
按佛法教誡——色情、意淫、縱欲,
皆歸屬罪過惡行,會使人墮入輪回而難超
拔。在中國文化背景及傳統中,視性事為夫 9、同性戀符合佛教教義嗎?
妻閨房私隱,對性愛感受更是絕口不提,甚 答:不符合
至夫妻二人之間,亦難以啟齒(特別是女
佛教教導並期望教徒,遵守道德行為
方)。因此,只行“周公之禮”、“盡夫妻
規範。因為婚姻是為當時的社會制度所確認
之儀”。至於魚水之歡,交翅之樂,只是小

菩提綸音81期 24
菩提園地

的男女兩性互為配偶的結合。它必須符合社 答:不可以。嚴格地講,使用性保健
會法律、道德,以及大眾心理認同與否,同 品仍屬“邪淫”的一種,只不過是“自淫”
性戀非兩性結合,違反自然規律和道德行為 而非“淫他”,故屬中、下品邪淫,果報略
規範。 輕。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雲:“(邪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雲:“(邪
淫包括)一切男及不男,屬自屬他皆不應 淫)屬自屬他皆不應行。……如是皆名欲邪
行。除產門外,所有餘分,皆名非支。…… 行罪。”
如是皆名欲邪行罪。” 依太虛大師的對《優婆塞戒經》解
同性戀、同性婚姻,違反現在社會的 釋,只要是自己的身體敏感部為讓別人撫
共識及大眾心理認同,其理由如下: 摸,或是去撫摸別人,包括用器具在內,都
(1)、性應發生於男女兩性,而非同 算是違戒,失一分優婆塞(少一份資格),
性之間; 若違犯全部的戒律,稱為臭優婆塞,死屍優
婆塞,於佛法中不能得利,詳見《優婆塞戒
(2)、婚姻是介於男女之間的建制; 經》。(優婆塞:即在家受持五戒的男居
(3)、婚姻的主要目的在於生育,婚 士)
姻是為了確保人類的傳宗接代;
(4)、同性戀違反社會傳統道德,及
11、問:學佛後對男女之欲越來越淡。
幾乎所有的宗教教義;
因此與丈夫分房而睡,這樣如法嗎?
(5)、同性伴侶組成的家庭,不適於
答:不如法。
撫養孩子;
學佛後,對男女之間的欲望越來越
(6)、同性婚姻未經試驗證明可行。
淡,這是學佛進步的表現,值得肯定。但切
對於在家的佛教徒來說,最起碼的要 要注意,這個階段最容易引發家庭問題,故
求應守“五戒”,其中第三條是有關性行為 應妥善處理好學佛與夫妻生活。
的。同性戀以及同性之間的性行為,違背了
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性是最重
第三條戒規(邪淫戒)。
要的因素。女性,特別是步入中年的學佛女
佛教明禁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同性戀 性,一般在信仰的作用下,往往會單方面採
被嚴格禁止出家,已出家者擯出(驅出), 取分房、分床之舉,從而引發家庭矛盾。學
可參見《四分律》。 佛女性既然有家庭,理應配合丈夫,共同維
佛教教導說杜絕此類行為,會使人們 持幸福的家庭倫理,不違天倫之道,如之作
從焦慮和尷尬中擺脫出來,這些都是由社會 為,亦有違背佛陀制定的在家戒之本意。
的抵觸情緒和擔心被懲罰的想法造成的。同 佛教的居士戒律有五戒、在家菩薩
性戀也應被歸於這一類行為當中。 戒,戒律規定:在家夫妻可行正淫,不可邪
另外,同性戀也易感染愛滋病等。在 淫。換句話說:正式夫婦可有正常的夫妻生
中國大陸,最早發現的經性傳播的愛滋病感 活(正淫),只要求戒除邪淫(非法夫妻不
染者,是一名男同性戀者(1989年)。1996 得淫)。由此可見佛陀深明世間法,顧及在
年調查,北京愛滋病感染者中,48%是男同 家人凡夫性情,學佛弟子可正淫,不可邪
性接觸者。1998年調查發現,在已監測過的 淫,這足以保障夫婦人倫,避婚外情之過
男同性接觸者中,2.5%已感染了愛滋病, 患。
這一數字在2001年已高達5.9%。 若丈夫欲求房事,而妻子卻嚴守梵
行,不與其隨緣行夫妻生活,而易招丈夫之
反感、嗔恨,甚至進而謗佛、謗法、謗僧,
10、佛教徒可以使用“性保健品”嗎?
這就違反在家學佛初衷,也是與佛法相背之

25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園地

行。故學佛居士不要輕易分房而睡。如有 14、如何處理感情失戀?
此舉,應徵得對方同意。 答:不用處理,用冷靜地面對,能挽
在家人不可模仿出家戒法,因為一旦 回就挽回,不能挽回就由它去吧。
學之,則有如此不僧不俗之相。當然,如 當然,如果是初戀或感情非常執著
年齡大、或身有疾病的,則另當別論。 的人來說,可能非常困難。對愛得死去活
來的人來說,失戀猶如世界末日,當事人
12、婚姻失敗後,如何修行? 往往有不想活了的衝動。但真到了世界末
日了嗎?您只要看看社會,看看歷史,或
答:在大多數情況下,婚姻失敗是兩 認真讀讀佛經,你就會明白這是人的愚癡
個人的結果和責任。如果婚姻失敗,是因 執著!你愛他(她)什麼呢?他(她)也
為你希望責任愈少愈好,以便有更多的自 是凡夫,早上也會大便,會口臭,會有貪
由,那是錯誤的態度。 心,會有邪念,凡人都有貪、嗔、癡的
婚姻失敗且無法挽回,就要學會隨緣 嘛!
與放下,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就不要沉溺 戀愛時許多人頭腦傻傻的,差不多
在回憶和對與錯的糾纏中,要儘快走出婚 都以為我愛的人,猶如天使一般,不會大
姻的陰影。 便、流鼻涕、說髒話、渴望性欲、虛榮、
修行,能幫助你逐漸學到不再受情緒 金錢等。但事實證明,這些都是我們的妄
和感情的攪動,但生活中的其它方式:如 想,完全是子烏虛有的。
工作、家庭生活、與同事的關係等,也都 我們的“心”是無常的!我們怎麼會
是修行的潛在資源。把那些責任當作修行 知道幾年後,我們還維持一樣的想法?你
而承擔下來,才是智慧之舉。 怎麼知道以後沒有更好的呢?你若認為她
“ 勿 忘 世 間 苦 人 多 ” —— 多 參 加 一 (他)是最好、最美的,十年後你還會這
些社會慈善救濟活動,如助學助貧,救災 樣想嗎?你怎麼不認為因緣中,還會出現
濟難,在行善積德中貢獻愛心,轉化自我 個更好的?
(小我)的苦惱與煩惱。 記住:多參加社會活動、宗教活動,
你會找到更好的!去旅遊一下!離開現在
13、我是個佛教徒,目前面臨離婚,該 的環境,掃除你的雜念。因為任何生活中
怎麼辦? 的挫折和痛苦,都可能變成我們覺悟人生
的因緣。
答:首先,你要認識到:對於一個佛
教徒而言,離婚是件很不好的事情;
其次,你要反省一下,婚姻是否還有 (未完待續)
救,能夠挽回的婚姻,一定要力圖挽回;
第三,如因對方具以下因素,如:對
自己生命構成重大危害、變態性虐待等,
可考慮離婚;
第四、離婚的目的不是為了再婚。
多一次婚姻,多一層因果,弄不好便陷
溺在輪回中,求出無期。有的佛教徒不止
一次、兩次的離婚、再婚,其社會形象甚
差,被教內外人士非議恥笑,希當事者深
思。

菩提綸音81期 26
菩提園地

老母親的學佛康復故事

宏宴

母親今年已經八十三歲高齡了,雖然五 一是至誠恭敬,仰仗佛力。母親自有
年前的一場劫難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但一 緣接觸佛法以來,對佛菩薩的至心恭敬與虔
心向佛的母親,在彌陀慈悲的佛光照耀下, 誠一以貫之。十多年來,她每天早晚拜佛、
戰勝傷病,依然充滿信心地和我們在一起生 念佛,寒暑不易,從不間斷。母親常年去昆
活。她的故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承湖邊的紅觀音堂打佛七、做義工。即使在
農村勞動時落下的舊膝傷發病,走路都受影
母親天性善良,一生勤勞質樸,吃苦 響時,她仍是拜佛不輟。母親沒進過學堂,
耐勞,做人做事敦倫盡分。她小時候因父母 靠接受文化掃盲識得一些文字。為了能讀誦
早亡,七歲時被我外婆家領養。年輕時響應 佛經,她不顧年高眼花,一字一句地學,甚
國家號召,回鄉務農。父親在城裡一個企業 至小孫女也成了她的老師。最終不僅能讀誦
工作,照顧不到家庭,母親一個人帶著我們 《心經》《佛說阿彌陀經》《大悲咒》等,
兄妹三人在長江邊的一個小鎮生活。她每天 還能背誦。長期的經典讀誦和念佛,為母親
起早貪黑,又要操持家務,又要去生產隊勞 種下了甚深的善根。母親受傷後醒來的第一
動,後來又進了工廠做工。常年的辛勞練就 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在生命垂危之際仍念
了她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品格,這種品格和 念不忘阿彌陀佛,在接受手術時也是始終不
素質在她受傷後的學佛和康復過程中越發顯 停地默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終
得可貴。 於轉危為安。
二零一一年九月,母親因車禍損傷頸 在整個康復過程中,母親更是抱定宗
椎導致高位截癱,受傷後大部分肢體功能喪 旨,堅信阿彌陀佛和諸佛菩薩一定會加持
失,只能整天仰臥在床上。因年齡大,又傷 她。從學站立、蹬輪椅,到第一次獨自起
得特別重,醫生讓我們要有思想準備,說她 立、第一次邁步走路,真的是念念彌陀念念
以後恐怕只能在病床上渡過了。傷病的後遺 佛。聲聲佛號使她減輕甚至忘記了傷痛,支
症帶來的種種生不如死的痛苦,幾乎讓她精 持她戰勝了難以名狀的傷病後遺症,一步步
神崩潰。是紅觀音堂的佛友們的撫慰和勸 走出了生不如死的困境。受傷一年半後,當
導,漸漸地幫助她恢復了信心,相信依靠佛 她第一次在二院康復科獨立行走時,連醫生
力的加持一定能夠康復。這一堅定的信念, 們都驚訝不已,這麼重的傷,這麼大的年
使母親一步步地走出了困境。回憶母親從四 齡,能夠恢復到這種程度,稱之為康復史上
肢不能動彈到能獨立行走,能自己吃飯,能 的奇跡一點也不為過!
做簡單的手工活的艱難過程,每一點來之不
易的進步都增加了她對佛菩薩的感恩。 二是以平等慈悲之心待人處事。母親的
勤勞善良和慈善之心在熟人和親友之間有口
歸納母親學佛康復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皆碑,學佛以來更是時時處處不忘佛菩薩的
以下幾個方面: 教誨,以滴水粒米之功修持。可貴的是這種

27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園地

完全自覺的行持不含一點名聞利養和求回報 的信任,反而激發起她更加精進誦經念佛消
之心。親戚和熟人有事,她總是會放下自己 除業障的決心。從剛剛能從輪椅上坐起,她
的事去幫助親友,自己的事情再急也不顧。 就開始禮拜佛菩薩,受傷的後遺症嚴重制約
母親幹活盡心盡力,甚至有時自己身體不舒 她的動作,手也不能完全合攏,但她還是堅
服也不會拒絕,也不讓告訴別人。母親對善 持一絲不苟地去做。直到能坐著念經時起,
良老實的人和貧困的人更是加倍地關心愛 她就開始恭誦《佛說阿彌陀經》。從二零
護。她受傷後直到現在,紅觀音堂的佛友們 一五年四月十二日起到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五
仍時常來看望她、鼓勵她,有的沒有母親的 日,共誦經一萬多部。
電話,四處打聽了也要上門來探望,向我們
開始誦經前,由於雙眼接受了青光眼
念叨母親的種種好處,像對親人一樣向母親
和白內障手術,視力受損較重,家人擔心她
訴說自己的心事。這些都是母親助人為樂的
過度用眼會加快視力減退,但母親不懷疑,
平等心和忘我的奉獻精神給她們留下了深刻
堅信佛菩薩會加持。開始每天十三部,後來
的印象和信任,而難以忘懷。
一個因緣又增加到了每天二十四部。神奇的
有的佛友甚至稱讚母親比自己的父母 是,一萬多部經誦下來,視力反而比以前更
親還好、還想得周到。但如果母親接受了別 穩定了,基本回到了手術前的狀態。五年多
人的好處,她會內心不安,直到加倍回報了 來,每天不論身體狀況如何,母親自定的誦
才安心。每年家裡逢年過節的祭奠,母親格 經念佛功課一點不會少,只會增加和提前,
外看重。雖然受傷後四個手指已不能彎曲, 缺了一定會趕緊補上。頸椎高位損傷性截癱
但她經過頑強地練習,每次都能親手折疊 是世界性難題,其錯綜複雜的後遺症時常讓
一千多隻紙銀錠,把她對祖先和已逝長輩、 人痛不欲生。母親卻不畏病痛,一心向佛,
親人的恭敬之心,全折進銀光閃閃的紙錠 堅信阿彌陀佛。
裡,借此體現她的一顆拳拳之心。在醫院康
現在,只要母親一開始誦經念佛,對
復科里,對素不相識的病人,母親會主動去
病痛的反應就明顯減輕乃至消退了。阿彌陀
關心,以自己的經歷鼓勵他們,堅定他們的
佛成了她心中的大醫王!在善知識們的精心
信心和勇氣,漸漸地,母親成了大家康復的
護持下,隨著誦經念佛的精進,時常出現的
榜樣。
一些感應,更增強了母親求生極樂世界的信
正是從這些平凡的小事中,我們看到 心。母親素來敦厚樸實,唯知埋頭苦幹,誦
母親對佛菩薩、對所有神明、對祖先乃至對 經念佛專心致志,這也許就是她能得佛力加
一切有緣眾生的那種發自肺腑的恭敬、尊 持創造奇跡的秘訣吧!
重、追思和慈悲之心,這不正是佛菩薩精神
感恩阿彌陀佛!感恩諸佛菩薩!感恩
的真實實踐嗎?母親無所求的付出也在不知
善知識的精心護持!
不覺間給了她應有的回報,子女們的孝敬,
親友們的呵護,佛友們的鼓勵,更堅定了她
一心向佛的信心。雖然還時常受到傷痛的困
擾,母親內心卻依然是那樣的平和慈祥! (全文完)

三是老實聽話實幹,一心憶佛念佛求
生極樂。受傷以後,母親學佛更精進,誦經
念佛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飯可以晚吃,覺
可以少睡,誦經念佛不能遲、不能少。雖然
有人說,念佛人怎麼還遭遇這種事,她的回
答是,這是自己的宿世業力,是阿彌陀佛慈
悲,還讓她留在世間,也許是自己的修行還
沒有圓滿。受傷並沒有影響母親對阿彌陀佛

菩提綸音81期 28
菩提文苑

遇佛法得解脫
向西

遭無常痛失愛女 遇佛法喜得解脫 卻表現的很乖、很聽話、也很少悲傷。而我


作為母親卻真的是流乾了眼淚,還得在她面
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從小到大幾乎 前強裝笑顏,總想鼓勵孩子度過種種難關。
是生活在順境之中。自小受父母寵愛;考上 直到二零一零年初,複查時醫生告知已經轉
國家重點大學;分配到大型國有企業工作; 移擴散至肺部,十分嚴重。很快,她就開始
順理成章地結婚生子;從基層奮鬥到政府機 全身浮腫,疼痛相伴。看著被病魔折磨得十
關。和大多數人一樣,把追名逐利作為生活 分瘦弱、呻吟苦痛的孩子,我們真的是痛苦
的目標,日常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自鳴得 之極,不知路在何方,絕望至極!這大概就
意地以為這就是人生應該追求的幸福生活。 是所謂的人間地獄吧。我們陷入走投無路的
境地!

拜佛救子 忽然有一天,我看見女兒一個人在床
上拜念地藏王菩薩聖號,她告訴我是別人教
二零零六年五月的一天,年僅十四歲 的,說她每次疼痛時,拜念後就會好轉。於
的女兒突然被查出患了骨癌,這是一種極為 是,我們去寺院請了尊地藏王菩薩像回家。
惡性的不治之症,醫生說也就最多一年的生 沒過多久有位朋友發來一個網址,讓我看看
存時間。我們對這種疾病從未聽說過,頓時 上面的日記。看過一篇學佛打七日記後,我
驚呆了,這樣的厄運怎麼會降臨到我們身上 彷彿突然間了知還真有佛菩薩存在,可以
呢?我們唯一的孩子——她是那麼的聰明、 救度我們這些苦難的人!頓時忍不住放聲
漂亮、可愛、成績優秀!猶如晴天霹靂,一 大哭!馬上查去哪裡可以打七,結果發現很
時間,無知、不平、不公、挫折、失望、無 遠,是外省的一個城郊區的寺院。沒想到女
助等等一齊湧上心頭,仿佛天真的是塌下來 兒一聽說這事就要求帶她去打七,儘管我十
了,直接粉碎了原來其樂融融的小家庭。 分猶豫,擔心她經受不了這長途跋涉顛簸。
但在地藏王菩薩前抓鬮,三次結果都是可以
從此,懷著對孩子無限的愛和永不放棄
帶她去。於是我們母子倆去打七了。女兒雖
之心,我和丈夫不斷地帶著她四處治病,總
然身體很弱,但她卻盡最大努力堅持待在佛
是希望奇跡能夠出現,治好她的病,讓如花
堂裡誦經、拜佛、念佛。打完七回到家中
的孩子過上她本有的正常學習生活。在幾年
後,女兒不再疼痛,生活恢復自理,有時還
裡,我們一家三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騎自行車替家裡買菜!看到這種神奇變化,
北京、上海大城市去過,偏僻的小鎮也去
對此十分抵觸的丈夫感到很好奇,也開始關
過,手術、化療、西醫、中醫,乃至道醫、
注我們的新舉動,緊接著也去打了佛七。彷
神醫、民間偏方都用過,只要是聽人說可以
彿是絕處逢生,完全是為了救孩子,我們一
醫這病,就抱著一線生機前往求治。然而每
家三口從此天天都堅持誦經、拜佛。孩子時
換一種治療方式,剛開始似乎都有效果,可
常會督促我們早起做功課,還要我們多去放
是過段時間又會復發。孩子面對這樣的災難

29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生。 醫生說,本來是不允許的,但同意我們到時
悄悄為她助念。住了幾天院我們就回到了家
儘管當時我們還沒有機緣讀到淨土經
中。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女兒平靜
典,但是打七期間的聽聞,同時孩子所發生
告訴我們,她已經放下一切,主要是放下父
的好轉變化,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佛力的不可
母了,因為之前一直擔心父母,她為我們抄
思議!想到將來孩子真要提前離世,興許真
寫了好多佛經,祈福于父母。毫無經驗的我
的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個無有眾苦、
們沒有意識到,她在暗示想離開了。
但受諸樂的地方,從此不再受苦受難了。在
這種情形下,我們只有相信有阿彌陀佛、有 平時不願意洗澡的孩子在那天主動要
極樂世界存在,以此作為最後的寄託。因而 求洗了個澡,晚上吃了一碗她爸煮的麵條,
時常和孩子談起極樂世界的美妙、令人神往 臨睡前懇請我們次日一定要送她回醫院去住
之處。孩子也堅定的表示,她對這個世間一 著。26日,我們又去醫院住下。當時她住的
點都不留戀,即使她能長大成人,今後也不 是一個單人間,條件很好,也很安靜。到了
願結婚生子。她說這幾年堅持活著都是為了 晚上,她要我和她爸都回家去睡覺,讓醫院
父母,怕父母受不了失子之痛,其實她早就 的護工陪護她。沒想到,女兒就在夜裡淩晨
不想待在這個世間受苦,十分願意去西方極 兩點左右,於睡夢中往生!陪護工就坐在她
樂世界。她把佛號播放機放在身邊,提醒自 的床邊,時刻監護著顯示心跳的儀器,及時
己不忘念佛求生淨土。還把長輩們送給她的 通知我們趕到了醫院,女兒側臥睡著,很安
金銀小禮品都拿出來供佛、供僧,把自己的 詳的樣子,仿佛還在夢鄉裡。我們馬上為她
壓歲錢全部用於放生。 助念,勸她一定要不忘自己的願望,一定要
跟阿彌陀佛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
有一天,我無意間在她電腦裡看到了
等著我們。有些佛友和出家師父也參加了助
她留給大家的一封信,信的開頭就是“當
念,從兩點到十點多,助念了八小時左右,
你們看到這封信時,或許我已經離開人
女兒面色越來越好,頭頂是溫的。在整個助
間......”,在信中,她感恩所有曾幫助和關
念過程中,我和丈夫兩人都很平靜,心中沒
心過自己的人們,表達了期望大家都能學佛
有悲傷,仿佛真的是在護送孩子回到那快樂
之願,說如果親人們都能學佛,就是對她最
無極的妙好世界,再也沒有苦難了,她從此
好的想念。當時,我看到這信就意識到這是
解脫了!
孩子提前寫好的遺言,但看著狀態還好的孩
子,也就沒太在意,也沒告訴任何人,心中 佛力加持真的不可思議!我在女兒生
依然存有或許她的身體從此真的會逐步康復 病期間每每想到一旦哪天她離我們而去,自
的想法。 己會怎樣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地哭死哭活,
而此刻的心卻是那麼寧靜祥和,一點也不想
哭。當天晚上,我們夫婦倆也是安然入睡、
孩子往生 一夜無夢。

女兒自打佛七回家後就再也沒有疼痛 孩子去世三天后的遺容比生前還好
過,只是身體有些浮腫。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看,面色潔白如玉,嘴唇紅潤似花,燒出的
十五日,她要求去醫院消消浮腫,於是住了 骨灰也十分潔白。面對前來的親人、同事、
幾天醫院。我們趁機帶她拍片檢查一下,醫 朋友,我們向他們講述了孩子的願望及她離
生感到十分驚訝,說這孩子的病這麼嚴重, 世的安詳,希望大家不要傷心,也希望大家
居然還如此狀態活著,生命力太強了,同時 能相信佛法。看到本該最悲痛的我們反而去
要我們有心理準備。當時我們儘管很難過, 安慰大家,我的父母和侄子後來也開始學習
由於聽慣了醫生的危言,也沒太緊張。但趁 佛法。
機告訴醫生我們孩子是學佛的,如果萬一有 後來每當有人問起,我都會告訴他
不測離世,能否允許我們在醫院為她助念。 們——孩子去了好地方!

菩提綸音81期 30
菩提文苑

為己學佛 去除病痛,以及孩子真實地生起對極樂世界
信心的心路歷程。從中我們感受到了佛菩薩
孩子為我們展現了人世間的極端無 慈心救度眾生、不舍一人的偉大情懷。
常,讓我們體會到生老病死、愛別離之苦
痛。在這個世間,多數人都追求物質享受, 我們邊上班邊堅持拜佛、誦經,有親
到頭來會發現無論是金錢、物質、高科技、 人朋友勸我們再要一個孩子,有的勸我們出
親人等等一切都依靠不上、救不了自己,唯 國旅遊散心。但這些都不是必須的了,在我
有大慈大悲的佛菩薩能真正救度我們,唯有 們的心中,只有能讓身心沐浴在佛光中才能
仰靠佛法僧三寶才能究竟解脫苦難! 安寧下來。

孩子的往生也給我很多啟示,她年僅 人生短暫、如幻如夢,必須要抓緊時
十幾歲,就能放下自己的身心、財物,放下 間修行,今生一定要出離生死輪回才是最重
愛自己和自己所愛的父母、親人、朋友、同 要的。
學,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遺願是
想到自己早已人到中年,已經工作
大家能夠學佛,臨終又那麼灑脫安然地離
二十多年,於是打算辭職,一心學佛求解
去,讓我們一點也不傷悲反而有些欣慰。這
脫。丈夫十分支援,說有他一人上班就可以
一切,極大地震撼了我們,讓我們夫妻二人
了。但周圍的同事、朋友卻十分不解,認為
從此才真的有點相信佛法了。從那以後,我
這個年齡放棄這麼難得的崗位很可惜,況且
們決心要好好學佛,只有緊緊拉著佛菩薩、
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是“鐵飯碗”,已經積累
靠著三寶,才能徹底解決我們的苦難!在我
了許多經驗和人緣,不用太費力就能對付。
心中,她一定是佛菩薩化現,是來引領我們
可是,思前想後,還有什麼事比了生脫死更
最終解脫的恩人!
重要呢?為了自己今生一定能解脫,在孩子
唯一感到遺憾的是,當初我們一心撲 往生不到一年時,我毅然辭去了工作。從此
在為孩子求醫問藥的過程中,沒有能詳細地 開始一邊學佛、一邊做義工,獲益匪淺。
瞭解孩子遇到善知識,持念地藏王菩薩名號
31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接引了。我堅信今生一定會蒙佛接引往生淨
土,不再流轉生死了。這顆迷惑的心得以安
祖庭獲寶 寧了!真的是蒙佛慈愍啊!無比的感恩!
由於自己一直以來所受的教育都是重
知識技能,從事的工作也是技術性質,缺乏
傳統文化教育,也沒接觸到淨土經典,更談 菩提心中的佛號
不上對佛法的系統學習,因此心中產生了許
“菩提心中的佛號”,這是祖庭二零
許多多的困惑。
一四年弘法人才培訓班的作文題目,看到這
儘管也知道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 個題目,末學頓然領會到,原來“南無阿彌
不知道佛是怎麼說的,我們到底是憑什麼去 陀佛”這六字萬德洪名就是菩提心啊。
往生、怎樣才能保證今生一定往生,包括在
菩提心就是願成佛度眾生之心。阿彌
做義工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分歧、聽到的種種
陀佛視我等每一個眾生都如同獨生子女,為
說法、知見,好像都有道理,感覺很矛盾、
了救拔我們出離生死苦海發出四十八大願,
很混亂。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愍哀眾生度脫一切。
究竟該如何修行的疑惑和煩惱時常困 用了五大劫時間思惟出用名號度眾生的方
惑著我,非常渴望能夠得到解決。 法,是多麼的簡單、方便、直接而又智慧!
阿彌陀佛把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功德力全
二零一三年八月,我去了五臺山遊 部凝聚在這句名號中,只要我們深信切願地
學,祈請文殊菩薩加持,讓我能夠增長智 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就一定能與佛感
慧,擁有正見解,真正做到利益自己幫助他 應道交,得到救度!
人。從五臺山回來後,很快就聽一位同修說
要去廬山東林寺,於是九月莫名其妙地跟著 因此,我們也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
來到東林寺。 下化眾生。為了能夠廣度眾生,一定要成
佛。末法眾生障深慧淺、根基陋劣,唯有念
這才知道東林寺是淨土宗祖庭。在這 佛求生西方淨土才能永遠不退失菩提心、才
裡打佛七、閉關念佛、聽法、接觸淨土宗的 能快速成就、才談得上有能力廣度眾生。
根本經典,心中豁然開朗。我報名參加為期
三年的淨土宗網路學習班,至今已到第三學 我當初是為了救孩子拜佛求佛,孩子
期。法師們的了了法音,如甘露灌頂,如明 往生後是為自己解脫而辭職學佛。到了今
燈照暗。 天,我已深深地認識到,十方一切眾生無一
不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孩子、親人,不僅要救
通過對佛法概論、戒律、淨土經典、 今世的孩子和自己,還要發願救累生累世的
祖師著述的系統學習,通過參加祖庭佛七、 親人。讓所有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離苦
閉關、拜大佛和在家日課等種種實修,末學 得樂!願我們都廣大發心,時不暫忘六字萬
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起了決定的信心。 德洪名,念念求生西方淨土,然後不違安養
特別是去年在祖庭參加閉關和佛七期 回入娑婆,廣度眾生。
間,兩次生病(一次是腹瀉嘔吐、一次是重 感恩三寶!感恩我的孩子!感恩所有
感冒),最危難時刻,末學在睡眠中徹夜都 幫助和關心過我們的人們!頂禮十方三世一
在掛念佛號,那是不由自主的、非常清晰、 切諸佛菩薩!頂禮天下弘揚正法的諸大善知
無有間斷,有一次連續兩至三天。原來真的 識!
如師父所講解的那樣,阿彌陀佛會利用夢中
做佛事、會知道每位眾生的情況,在我們最
危難時施以救度。從那以後,再也不擔心自
(全文完)
己會怎樣離世、再也不擔心臨終時佛能否

菩提綸音81期 32
菩提文苑

白雲古跡之——

調弦的藝術
一行禪師

(續上期) 坐時,佛陀聽到一個僧人誦經的聲音。他發
覺那聲音裡帶有一點不安,就像那僧人是很
71、調弦的藝術 頹喪似的。佛陀知道這個僧人必定是在修行
又是雨季安居的終結。佛陀回到南方。 上遇到困難。第二天早上,佛陀向阿難陀尊
沿途上,他在鹿野苑停下來。三十六年前, 者詢問時,才知道那誦經的僧人就是蘇納。
佛陀就是在這裡宣講第一說的教理,四聖 佛陀還記得幾年前在捨衛城與他相識的情
諦。雖然這樣就像是昨天的事,但一切都已 形。
經有了很大的變遷。自佛陀初法輪以來,正 蘇納尊者是依止摩訶契吒納尊者為比丘
法已被弘傳到整個恆河流域的國家。為了紀 的。他跟摩訶契吒納尊者在婆波特山上修習
念法輪在這兒初轉,居民們建立了一個紀念 了幾年。蘇納是個年青的富家子。他生性聰
塔誌記,而且又築了一所精舍給比丘們在這 穎,舉止優雅,但體質卻有點虛弱。因此,
裡修行。佛陀在這裡給民眾說法和鼓勵之 他當比丘之後,需要特別費力才經得起居無
後,便起程前往伽耶。 定所,日食一餐的生活。雖然如此,他修行
路上,他又在優樓頻螺停下來,以能 的意志卻始終沒有動搖。一年之後,他的導
探視那古稀的菩提樹。奇怪的是,那老樹竟 師把他引見當時在捨衛城的佛陀。
比從前更青蔥可愛。森林裡現在都遍佈著小 那初次的會面,佛陀問蘇納說:「蘇
小的房舍。頻婆娑羅王也準備建塔紀念佛陀 納,你的身體好嗎?你在修行、乞食和弘法
在此證覺。佛陀到村裡探訪村童。他們與往 上,有沒有遇到問題?」
昔的小孩一樣天真活潑。當日的看牛童縛悉
底,現在已是僧團裡一個備受敬重的四十七 蘇納答道:「世尊,我很好。暫時還沒
歲長者。村童收割了一些樹上剛熟的木瓜供 有遇到什麼困難。」
奉佛陀。村裡每一個小孩,都懂得念誦三皈
佛陀著阿難陀替蘇納打點一切,讓他在
依文。
佛陀的房子度宿。阿難陀於是便把另一張床
佛陀從伽耶再朝東北前行往王捨城。他 鋪,放好在房子裡。那夜,佛陀在房子外面
剛抵達城都,便直往靈鷲山。在那兒,他遇 禪坐,直至深夜三時。由於這個原因,蘇納
見富樓那尊者。他給佛陀報告在輸盧那海島 便徹夜難眠。佛陀進來時,便這樣問他:「
的弘法情形。他剛與數個比丘在那裡安居完 你還未有睡嗎?」
畢。海島上皈依佛、法、僧的居民,已超過
「世尊,我還未有睡。」
五百以上。
「你不累嗎?那你為何不朗誦一些已背
接下來的幾天,佛陀往訪當地的各個修
熟了的偈頌?」
道中心。一晚,正當他在其中一所中心裡禪

33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於是,蘇納尊者便高聲朗誦了安般守意 同樣的姿態而行。當戌博迦說要替佛陀持缽
經的十六首偈語。他的聲線清澈嘹亮,而且 時,佛陀微笑著把缽交給他,說道:「你可
唸得一字不漏,非常暢順。佛陀讚歎道:「 知道,『如來』已經持著缽爬了這個山不下
你念得美極了!你受戒了多久?」 數百次,一向都沒有問題的。」

「世尊,我受戒剛超過一年。我只曾試 這階盤旋著山邊而上的精雕石級,是
過一次安居罷了。」 戌博迦的父親頻婆娑羅王所供建的。爬完最
後的幾級,佛陀便邀請戌博迦在他房子外面
那便是佛陀與蘇納的初次會面。現在, 的大石上坐下。戌博迦詢問佛陀的健康狀況
當佛陀聽到蘇納的唱誦,他知道蘇納是過份 和旅途的情形。跟著,他便細心打量阿難陀
的用功。他囑阿難陀陪他前去蘇納的寮房。 尊者和佛陀,然後用沉重的語氣說道:「世
看見佛陀,蘇納立刻起坐,上前頂禮。佛陀 尊,我覺得我應該讓你知道這裡的情形。僧
請蘇納和阿難陀都坐在他的身旁,然後便問 團裡發生的事,對政局是有直接影響的。因
蘇納:「你出家之前是個樂師,對嗎?你是 此,我認為你是應該知道所有發生的事。」
專攻十六弦西他琴的彈奏的,是嗎?」
醫師告訴佛陀,提婆達多尊者想取替
「對,世尊。」 佛陀在僧團裡的地位,已經是很明顯的事
佛陀又問蘇納:「如果你在絃線很鬆時 實。提婆達多在僧團裡和上層的當權派,都
彈那西他琴,效果會是怎樣?」 已有不少的支持者。瞿迦梨便是他的謀士。
他又得到迦留羅提捨、騫荼達婆和三聞達多
蘇納答道:「世尊,琴弦太鬆,西他琴 幾位比丘的支持。他們全都有不少的學僧在
是會走音的。」 他們的帶導之下。提婆達多尊者本身才智兼
備,口才一流,很多比丘都非常的尊敬他。
「那麼,琴弦太緊又會怎樣?」
雖然他沒有正面作出對佛陀和大弟子的敵視
「世尊,琴弦太緊的話,會很容易斷。 宣言,但他卻時常對人提及佛陀的高齡,和
」 質疑佛陀繼續領導僧團的能力。他更曾經暗
示佛陀的教導方法落伍,再不適合時下的年
「如果絃線剛好,不太鬆也不太緊,那 青人。提婆達多深得幾位富者門徒的支持,
又會如何?」 而戌博迦就更不明白為何阿闍世太子對提婆
「世尊,假如琴線的鬆緊恰到好處,西 達多特別擁護。頻婆娑羅王是如何的尊敬佛
他琴便會奏出美妙的音樂來。」 陀,阿闍世太子就是如何的尊敬提婆達多。
太子給提婆達多建了一座修道中心在伽耶山
「正是如此,蘇納!如果一個人怠隋 上,就在佛陀昔日給迦葉兄弟和他們的一千
懶散,他在修行上必定無所成就。但如果一 門徒宣講『火經』的地點。太子每幾天便會
個人過份用功,他也會心疲力竭,難以振作 親自送食物到這裡來作供。因此,那些希望
的。蘇納,你要量力而為,不用壓迫身心至 討好太子的商人和政客,便都前來這裡參加
其極限。這樣的修行,才會證得道果。」 法會和作供。提婆達多的勢力已逐漸增長。
蘇納尊者站起來向佛陀鞠躬,以表示感 目前已有三至四百名比丘表明願意支持他。
謝佛陀對他的瞭解和提示。 戌博迦望著佛陀,低聲說道:「世尊,
我並不覺得剛才所告訴你的需要擔心。但有
一天下午,戌博迦醫師來訪佛陀。正好
一件事,卻是真正使我憂慮的,我聽聞阿闍
佛陀從竹林回來,戌博迦於是便問佛陀可否
世太子已開始對自己不能策政感到很不耐煩
與他一起步上靈鷲山。看佛陀爬著石級,戌
了。他覺得父親已獨權太久,一如提婆達多
博迦心裡充滿仰慕。七十二歲的佛陀,仍然
想你傳衣缽給他一樣的沒耐。以我所知,提
是那麼體強力壯。他輕鬆地緩步而行,一手
婆達多更給太子輸入了很多壞主意。世尊,
持缽,一手提著一邊的衲衣。阿難陀尊者以

菩提綸音81期 34
菩提文苑

這些都是我上次回宮替他們檢查身體時得到 了。請你退休吧。我願意替眾比丘服務,做
的印象。萬一頻婆娑羅王遇到厄運,你和你 他們的領袖。」
的僧團都難免會被受牽連。世尊,請你小心
佛陀望著提婆達多。他答道:「提婆達
為要啊。」
多,很感謝你對我的關心。不過,『如來』
佛陀答道:「戌博迦,我非常感謝你給 的身體仍然健康,還有足夠的體力去帶導僧
『如來』的詳細的報告。知道刻下的情形, 伽。」
實在是很重要的。別擔心,萬一不幸有此情
提婆達多轉身過來,面對群眾。三百個
況出現,我是不會令僧團受到拖累的。」
比丘立時站起來,合上雙掌。提婆達多再對
戌博迦向佛陀鞠躬後,便回到山下去。 佛陀說:「還有很多比丘是同意我所說的。
佛陀叮囑阿難陀不要對別人透露這天戌博迦 世尊,請你不用擔心。我是有能力領導僧伽
所說的話。 的。就讓我來替你釋下重擔吧。」

十日後,佛陀在竹林給三千弟子說法。 佛陀說:「夠了,提婆達多,不要再
頻婆娑羅王也在座上聽講。佛陀說教證果必 多說。僧團裡雖然有好幾位比你能幹的大弟
需的『五力』。它們就是信力、精進力、念 子,但我仍沒有請他們任何一人接班為僧團
力、定力和慧力。 的領袖。那我又怎會把這位子讓給你。你還
未有資格去帶導群僧。」
佛陀剛說法完畢,還未及有時間給人
提問,提婆達多已站了起來,向佛陀頂禮。 提婆達多尊者自覺被當眾羞辱。他面紅
他說:「世尊,你已年紀老邁,健康大不如 耳赤,滿臉怒容的再坐下來。
前。你應該過一些平淡的生活,以能安享晚
翌日在靈鷲山上,阿難陀對佛陀傾訴:
年。世尊,對你而言,領導僧團的責任太重

35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世尊,我對兄長提婆達多的行為,感到非 第五,比丘們應該只吃素食。
常痛心。我恐怕他會因為被當眾羞辱而對你
報復。我也恐怕僧團從始分裂。如果你批准 「世尊,如果比丘能依照這五條規例,
的話,我想私下與提婆達多談談,希望給他 他們一定可以達到無慾無求的生活。」
一點勸告。」 佛陀答道:「提婆達多,『如來』不可
佛陀說:「阿難陀,我昨天這樣嚴厲對 以接納你提出的新例為必守的僧規。當然,
待提婆達多,是想大家清楚知道他不是我心 自願居於森林的比丘是可以隨時這樣做的。
目中要傳衣缽的人。他現在要如何對付我, 但其他的比丘仍可以在精舍、村中或城裡居
全是他一人要擔當的事。阿難陀,如果你認 住。任何只想乞食的比丘,是可以拒絕接受
為與他談談會使他平靜下來,你便去試試 在家眾在家裡的供食。但那些認為接受在家
吧。」 供食可能有助於法理宣揚的比丘,則仍然可
以這樣做。用破布縫衣,也應該是隨比丘的
數日後,戌博迦再次來得訪佛陀。他告 發心而行。只要他們沒有超出擁有三衣的原
訴佛陀,提婆達多正計劃把僧團分黨結派, 則,比丘們是可以接納這方面的供養的。我
但對他將會採取什麼的方法,他暫時仍無可 當然高興見到比丘發心只睡在樹底。但那些
奉告。 仍然在房間屋內的比丘,我也一樣歡迎。只
吃全素的比丘固然是難得。但只要比丘們知
道在家人不是專意為供養他們殺性,他們是
72、默默的反抗 仍可接受含有肉類的食物的。提婆達多,在
現行的僧規中,比丘們都有很多機會與在家
這天正是佛陀在竹林每週一次的法會 人接觸。這樣,他們才可以將教理與別人分
日。一大群的信眾前來聽他說法,包括了 享,從而使更多的人接觸到正覺之道。」
頻婆娑羅王和阿闍世太子。阿難陀尊者留意
到,從其他修道中心前來的比丘人數,還要 提婆達多尊者問道:「那你是不肯接納
比先前兩次法會的人數為多。提婆娑多尊者 這些新例了,對嗎?」
也在座,他坐在舍利弗和摩訶迦葉兩位尊者 佛陀答道:「對,提婆達多,『如來』
中間。 不能接納。」
再一次,提婆達多在佛陀剛說法完畢便 提婆達多鞠躬後再坐下來,咀角掛上一
站起來向佛陀頂禮。他說:「世尊,你常教 絲暗自滿意的微笑。
導比丘過無慾無求的生活,只要在生活上有
最必需的東西便足夠。我現在想提出五條新 當天晚上,佛陀在竹林的房子裡休息
的僧規,以使我們的生活更為符合簡樸的原 時,對阿難陀說:「『如來』其實是明白提
則。」 婆達多的用意的。我相信僧團裡很快便會生
起決裂。」
第一,比丘們應該只在森林裡居住,而
不准在村中或城裡投宿。 事隔不久的一天,阿難陀在王捨城遇
見提婆達多尊者。他們在路旁停下來寒暄
第二,比丘們應該只是靠乞食維生,而 幾句。提婆達多向阿難陀透露自己已經另立
不准接納信眾在家裡的供食。 僧團,給追隨他的僧眾舉行自己的戒誦、
第三,比丘們應該用別人丟掉的破布 懺儀、安居和自恣日。阿難陀聽到這消息之
縫製衲衣,而不准接受在家眾在這方面的供 後,非常難過,立刻回去告訴佛陀。接下來
養。 在竹林舉行的懺儀上,阿難陀留意到有數百
個慣常有參加的比丘都缺席。他知道他們一
第四,比丘們應該只睡在樹底,而不准 定是去了提婆達多的中心了。
睡在房間或屋內。

菩提綸音81期 36
菩提文苑

懺儀之後,幾個比丘前來謁見佛陀。 「你現在公開斥責提婆達多的行為,是
他們說:「世尊,跟了提婆達多的比丘,都 否也是說真話?」
不停慫恿我們加入他的僧團。他們認為提婆
「當然了,世尊。」
達多的僧規比你的嚴正。他們都拿你那次不
肯接納提婆達多的建議為證明。他們都說竹 「這樣便沒有問題了。最重要的,就是
林僧伽生活太寬容,根本與在家人的生活沒 要說真話。」
有兩樣。他們又說,你只是空談過簡樸的生
活,沒有真正積極的施行嚴規。他們都認為 數日後的一次在家眾的集會上,比丘向
你虛偽。世尊,我們並沒有被他們說服,因 信眾宣佈提婆達多已被逐出佛陀的僧團,因
為我們都對你的智慧充滿信心。但一些比較 而僧團再不會替他的行為負責。
年輕的比丘都缺乏修行的經驗,尤其是那些 在這一連串的行動中,舍利弗和目犍連
經提婆達多授戒的,都傾向於信服他五條嚴 兩位尊者都異常沉默。就是信眾對於此事的
例。他們已決定今晚離開僧團,前去加入提 提問,他們都三緘其口,不願作答。察覺到
婆達多的行列。我們只是認為應該讓你知 這個情形,阿難陀便問他們:「師兄們,你
道。」 們對提婆達多的行為,一直沒有表示意見。
佛陀答道:「請你們不要在這件事上太 是否你們別有打算?」
勞心。最重要的,是你們要好好的修行,作 他們微笑。目犍連尊者說道:「對,阿
一個清淨高潔的僧人。」 難陀。我們有自己的方法服務佛陀的僧眾。
幾日後,戌博迦到靈鷲山造訪佛陀,告 」
訴他提婆達多已有五百多的僧眾追隨。他們 外間流傳著很多關於僧團分裂的閒言。
全都居於提婆達多在伽耶山的中心。戌博迦 大多數都是認為歸咎於嫉妒和器量少。另一
又告訴佛陀,在城中正在進行的秘密政治活 些則懷疑別有內情,以至佛陀要公開聲言,
動,提婆達多也是活躍的份子之一。因此, 與提婆達多脫離關係。不過,他們對佛陀和
他建議佛陀公開宣佈提婆達多已再不屬於佛 僧團的信心,始終沒有被動搖。
陀的僧團。
一個風雨交加的早上,城中的人都驚
提婆達多成立了獨立僧團的消息,很快 聞頻婆娑羅王要讓位給阿闍世太子的消息。
便傳開了。比丘們到處都被問及此事。舍利 新王就位的加冕儀式已擬定在十日後的月圓
弗尊者指示他們以簡單的答覆回應,只需說 日舉行。對於沒有直接從頻婆娑羅王處獲悉
『種惡因的人,自然會受惡果之報。導致僧 此消息,佛陀覺得有點關注。一向以來,頻
團分裂,是嚴重的違犯教義』。 婆娑羅王作重要決定之前,都定必與佛陀商
一天,佛陀與幾位比丘談起戌博迦建 議。因此,佛陀對今次事出突然,覺得很值
議他正式宣佈提婆達多再不屬於僧團一事。 得懷疑。幾日後戌博迦再度來訪時,便證實
舍利弗尊者參詳之後,說道:「世尊,我們 了佛陀的疑慮是對的。
一向以來都在眾人面前讚許提婆達多尊者的 佛陀與戌博迦一起在山徑上行禪。他們
才智與德行。現在如果當眾宣稱與他脫離關 踏著緩慢悄靜的步伐,一邊觀察著自己的呼
係,是否適當?」 吸。行了一段時間,佛陀便請戌博迦與他一
佛陀說:「舍利弗,你過去稱讚提婆達 起坐在大石上。這時,戌博迦才告訴佛陀,
多,是否在說真話?」 阿闍世太子已經把頻婆娑羅王軟禁。大王
被困於宮中。除了王后之外,沒有其他人可
「世尊,我那時當然是真的稱頌他。」 以與大王見面。就是大王的兩位最信賴的謀
士,也同樣地被軟禁。他們的家屬被瞞騙,
  
以為他們在這宮中有要事商議,不能回家。

37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園地

戌博迦知道這麼多的內情,都只是因為 兩位謀士和太子,都對大王深深作揖。
他日前入宮替王后治病,才得知詳情。王后 大王還吩咐守衛不要將此事外揚。翌日,提
說,一個多月前的一晚,御前守衛發現太子 婆達多聽到大王讓位的消息後,便趕往城中
悄悄入大王的寢宮,形跡可疑。搜查之下, 謁見太子。後來,太子只告訴王后,提婆達
他們發現他身藏利劍。於是,他們只好將他 多到來,是與他商議加冕儀典的安排。但
押見大王。大王望著兒子,說道:「阿闍世 王后卻發覺兩日後,大王與兩位謀士都被軟
王,你為何要攜利劍入我寢宮?」 禁。戌博迦這樣終結他的報告:「佛陀世
尊,我日夜禱告,都只是希望太子會在加冕
「父王,我是想來殺你的。」 後釋放大王和他的謀士。」
「但你為何要這樣做?」 第二天,一個王使派請柬來。禮請佛
「我要自己為王。」 陀和比丘前往參觀加冕大典。全城的衛兵都
已忙著張燈結采,佈置街道。佛陀又知道提
「你為什麼要殺父以為王?只要你與我 達多尊者,將會帶同六百比丘前往觀禮。佛
商量,我是一定會讓王位給你的。」 陀於是召見舍利弗尊者,對他說道:「舍利
弗,我不打算參加加冕大典,也不希望我僧
「我不相信你會這樣做。但我顯然是錯
團裡的比丘參與。我們不能對這次不公平的
了,請你原諒我吧。」
暴行,作出任何支持的表現。」
大王問他:「這是誰出的主意?」
佛陀和他比丘的缺席,在大典上明確
阿闍世太子起初不肯回答,但經過盤問 可見。人們的心裡,都生起了疑問。不久之
之後,他承認是提婆達多尊者的主意。雖然 後,大眾都知道了頻婆娑羅王和他的謀士遭
當時已是深夜,大王仍召見他的兩位謀士, 受軟禁的事實。全國的人民都開始對新王朝
請問他們的意見。其中一位認為圖殺大王是 作出默默的反抗。雖然提婆達多尊者自稱領
死罪,因此應該同時處決太子和提婆達多。 袖,但一般人都看到他們下的比丘與佛陀的
他還建議所有的比丘都也需處死。 比丘有很大的分別。信眾開始停止供養提婆
達多的徒眾。他們此舉,也同時代表著對新
大王卻不同意。「我不能殺阿闍世。他 任大王的譴責。
是我的親生兒子。至於比丘們,他們已經申
明不會負責提婆達多的行為。佛陀實在有先 阿闍世王為此非常氣惱。但他卻不敢對
見之明。他早已預料到提婆達多尊者會有此 佛陀或他的僧團有所行動。他知道如果他對
妄為,因而與他斷絕關係。但我也不想處決 佛陀不利,民眾必然會起而反抗。再者,鄰
提婆達多尊者。他是佛陀的近親,而且曾是 近的國家也一向對佛陀非常景仰,如果佛陀
一位受敬重的比丘。」 受害,他們也必定不會坐視不理。憍薩羅的
波斯匿王,更有可能會出動軍隊,以保護佛
另一個謀士讚歎道:「陛下,你的慈悲 陀。阿闍世王唯有再與提婆達多從詳計議。
真是無量!您堪稱佛陀的真正弟子。但你如
何處置這個局面呢?」

大王說:「我明天會向百姓公佈我要讓 (未完待續)
位給我的兒子,阿闍世太子。他的加冕將會
在十日後舉行。」

「但太子意圖刺殺之罪又如何處置?」

「我原諒我的兒子和提婆達多。我希望
他倆會從我對他們的寬恕有所領會。」

菩提綸音81期 38
菩提文苑

一聲歎息

春節,本該是團聚、分享、感恩、歡笑 賺的錢就這樣在恐懼和淚水中被一筆一筆地
的日子。然而,很多人卻是以淚洗面,甚至 掏出去,不剩分毫。那時德慧開始學佛,知
有家難回。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德 道殺業可怖,常常讓婆婆去勸她弟弟結束殺
慧春節在家,聽到了親屬們的許多事情,這 業,可每次都是無果而返。直到舅舅的兒子
些事雖然各有不同,但從中可以看出因果報 離家前往廣州發展,事情忽然起了變化——
應的規律。祈願能藉此善緣,令他們蒙受佛 他第二次結婚,生意做得很紅火,第二年春
菩薩的加持,今生有因緣聽聞佛法,臨終往 節開著名車回來,一輛奧迪,一輛勞斯萊
生西方。 斯,一輛卡宴。

舅舅的好日子似乎來了,然而這只是我
們的美好願望。今年春節,德慧愛人的大哥
殺生之家無安寧,養子討債何時了 告訴我們:舅舅的兒子只剩下一輛車了,他
記得二十多年前,德慧婚後第一次上門 做企業拿原材料不給錢,已經有好幾個小企
拜訪愛人的舅舅,發現舅舅家門後的桑樹地 業被拖垮了,法院強制執行拍賣他的車輛還
裡滿地雞毛鴨毛,堆積如小山。雖然已依稀 債。
得知舅舅以賣烤雞、烤鴨為生,但看到那麼 殺生,恐怕是所有惡行中最為慘烈的事
多的雞毛鴨毛,還是不寒而慄。舅舅本有兩 情。生命,對於所有有情眾生來講,都是最
個女兒,因為喜歡男孩,就將家中小女與他 重要的。舅舅所殺之生雖然不會說話,但不
人兒子交換。據說,舅舅不但將養子視為己 代表它們沒有痛苦,不懂恩仇。舅舅殺生太
出,更是溺愛有加。 多,所結之仇太深了。日日殺生,家中便成
要說舅舅的生意相當不錯,在農村也 殺場。殺場,為怨鬼聚會之處,極不吉祥。
算殷實之家。然而,那位換來的兒子,真的 因果不虛,能讓舅舅家過上安生日子嗎?一
是位“拆爛污”的主。大約十七歲那年賭博 個換來的兒子,開始了“冤冤相報何時了”
被抓,德慧愛人當時正巧碰上,好不容易出 的討債歷程。
手幫忙讓他免了牢獄之災。大年夜,舅舅的
兒子又去賭錢,贏了兩萬,馬上買了輛二手
車,結果大年初五就將一個老人撞死(舅舅 不義之財如流水,老無所依算計空
為此幾乎賠光積蓄)。再後來結婚沒兩年,
一直以來,德慧只能偶爾從爸爸嘴裡
他又離婚了,還是賭錢,貪玩,不務正業。
聽到一兩句關於叔叔的歎息:唉,做人何必
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舅舅深夜來電話,說
呢?爸爸很少告訴我們叔叔的一些事,後來
是兒子被債主綁走,原因是欠錢不還,求我
從媽媽那裡聽到一些爸爸歎息的原因。爸爸
們給想個辦法。德慧愛人也很無奈,後來
以前是企業的領導,雖然叔叔上班遲到,睡
還是舅舅借錢將此事了了。可憐舅舅殺生所
39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覺,但礙于爸爸的情面,單位裡沒有人敢批 深的同情和不忍,德慧能體會到。
評或懲罰叔叔。最不能讓爸爸容忍的是叔叔
《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中有經文
喜歡拿企業的東西,大至機器上還能使用的
“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叔叔小時
價格昂貴的鐵板,小至嶄新的修理工具,都
候整日吃不飽,後來成了大“財主”,現在
往家中拿。媽媽說,叔叔家的一個房間裡至
年近七十卻要去打工謀生。這一路走來,那
今還堆滿了當年企業大禮堂裡的鐵椅,那是
些順手牽來本不應當得來的財,辛苦賺來不
叔叔用小推車一趟一趟拉來的。椅子都已生
肯花去分毫的錢,讓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
鏽,賣不了幾個錢,但是叔叔喜歡幹這事。
婿,在數月間敗光了。
要說叔叔只會賺小錢,恐怕有些小看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古人很有智慧,
他。大姑姑和德慧曾經講過自己的兩個哥
告誡我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
哥:“你爸爸是個標準的‘老實頭’,有權
所生活的時代在向前發展,如果擁有一雙勤
不用過期作廢。不像你叔叔沒權沒勢,賺錢
勞的手,保持一顆清廉的心,生活哪裡會不
那麼多。”原來當時企業生意紅火,產品緊
如意呢?
俏,只要能拿到貨,一倒手就能賺一萬多。
叔叔利用爸爸的權力拿貨,而爸爸不但不濫 現代人講科學,對因果嗤之以鼻。然
用職權,還把每月本應分給他的指標給了當 而,因果難道會因為我們的不予理睬而遠離
時家境貧寒的妹夫。 嗎?“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我們曾
經種下的種子,遇緣決定結果。種善緣,收
德慧媽媽因此跟爸爸找事,結果被爸
穫善果;種惡緣,收穫惡果。慈悲的佛陀對
爸一頓罵,後來媽媽就不敢再提及此事了。
我們的警告,每一句都是為了保護我們。
德慧的爺爺去世早,爸爸十六歲當兵,在部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果報現前時,一
隊沒餓肚子。叔叔從小生活非常艱苦,成了
切已晚矣。
家中的主要勞動力。碰上一九五八年自然災
害,叔叔和姑姑們很少能吃飽。所以叔叔後 德慧寫完此篇,心情很沉重。除了悲歎
來有了錢也不捨得花,一直過著非常簡樸的 世人不懂因果,嘗盡苦果之外,更多的是一
生活。 份期盼:祈願有更多的眾生從此深信因果,
善用其心,找回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
就在叔叔近六十歲那年,他的兒子和女
兒合開了一家小廠,叔叔投資了一些,開始 (全文完)
的時候也賺了點錢,後來小廠生意也還行,
奇怪的是卻沒賺錢,不僅虧損,到小廠關門
的時候還欠了很多的債務。堂弟告訴德慧,
叔叔的女婿賭錢,自己的錢輸光了,再把廠
裡的應收款輸光,寫下一張張欠條,然後玩
起了失蹤。最後叔叔成了債主,滿世界地找
女婿討債。

去年奶奶離開了我們,就在奶奶走後,
叔叔家住院手術一個接一個。叔叔還未出
院,叔叔的兒媳也入院了,接著是嬸嬸,去
杭州動了一個大手術。幾番折騰後,叔叔是
徹底沒錢了。

爸爸現在的歎息,從昔日的埋怨變成
了無奈:你叔叔也快七十歲了,還要下田幹
活,幫人看傳達室……其中對弟弟的那份深

菩提綸音81期 40
菩提文苑

臨安的气象
李潤生

中國佛教寺院之盛,無過於蘇杭一帶。 虎踞龍蟠氣象的臨安,若以宋代丹青來作比
杜牧詩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 況,則固然沒有巨然「秋山問道」的雄健,
中」,若單指六朝的金陵尚可,若兼言蘇 沒有範寬「溪山行旅」的粗豪,就連張擇
南浙東,則何止此數?至南京而下,以迄普 端「清明上河」的繁華鬧熱也談不上,恐怕
陀、溫州,無論大城小鎮,其勝景風光,皆 唯有道君的文人畫幅差可比擬。這樣的一個
由寺院莊嚴而成,於是佛教寺院藝術,與蘇 臨安小鎮,作為臨危苟安避難之所尚無不
浙一帶,已與中國傳統的文人文化融合而成 可,作為安邦復國的大都,則必貽笑於漢光
一個整體。 武、晉元帝等大方之家了。放翁諸人,一再
上表,就地靈人傑而思之,其用心實在良
當遊人踏進杭州,這個南宋的故都臨安 苦!
給人的印象是文人的溫順,既使是岳王廟、
越王墳的建築,也無法使人感受得到「駕 不過,法不孤起,必待眾緣;南渡宋
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氣象。著名的佛剎 室的偏安臨安,也必然受到當時主客各方條
如靈隱寺等,論氣概,也不能與龍門、雲崗 件的制約,不能把「黎民淚盡胡塵裡,南望
比擬。杭州市民自詡林木之盛,平均每人可 王師又一年」的責任,全部推到臨安的小家
配的八十多株。每當暮春三月,踏足大街小 氣象去。可是主觀意識的自身,也是眾緣中
巷,都不禁給鵝黃嫩綠的樹色吸引。西湖聞 的一股強烈的增上力,所以英雄也可以造時
鶯的柳浪,展示出拂水嬌柔的媚態;而道旁 勢,有志者未嘗不可以憑其才智膽色,把握
的小松、水杉、銀杏、丹楓也不比綠柳垂楊 千載時機,發揮其旋乾轉坤的大用,此弱之
剛健得多少。若論松喬巨木,此間簡直不可 所以勝強,危之所以轉安,往往於不可容髮
一見!這個臨安古都,沒有天安門的廣場, 之間以顯其過人識見。置諸死地然後生,投
沒有長安大街的康莊大道,也沒有紫金山足 諸亡地然後存,古今中外的圖大業做大事者
以極目江天的嶺嶽。跑上六和塔,雖然可 莫不如此。怎有避地海隅,奉行投降政策,
以把錢塘江、錢塘橋,乃至整個杭州市郊盡 私心自用,割地賠款,而可以興幫復國的
收眼底,但總覺得欠缺了站立長江橋頭,看 呢?
萬里長江的奔流,想千帆並舉、百萬雄師的
今初臨杭州,賞西湖勝景,過岳王廟,
豪氣。往日我實在不解陸遊過石頭城,登賞
心亭而吟詠「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 拜岳王墓,敬仰其義膽包天、忠肝蓋地的民
已流」的心意所在。老以為南宋群臣,只知 族正氣,成此篇,擲筆而三歎!
貪圖逸樂,「躲進小樓成一統」、「直把杭
州作汴州」的不是,卻沒想到臨安的氣象,
原來衹有溫婉優美的一面,而缺少了陽剛壯 (全文完)
美的一面;東坡所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
妝濃抹總相宜」確足以做臨安的寫照。缺乏

41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談宗教戰爭
李潤生

人類創造的宗教,對不同文化背景、 宗教戰爭的發生原因,除了宗教思想
不同智慧、不同氣質的人,給予最後的精神 的差異以外,還有其他很多的因素,諸如民
寄託與歸宿。可是數千年來人類首創的宗 族與土地問題,經濟的利益衝突,生活方式
教,卻又帶給千千萬萬的生靈無休止的極大 的不協調,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可是舉其大
災難。最近印度總理甘地夫人的遇刺身死, 者,可有兩端:一者是宗教內在思想的排他
事前金廟事件上萬錫克教徒的捐軀,以及事 性,對於其他宗教視為異端,不能容忍,不
後逾千名婦孺在印度教徒的報復中而無辜犧 能尊重,生死不能兩立,所以必把異己徹底
牲。這震驚世界的「大事」,究其竟,衹不 地連根剷除而後已;在此你死我活之際,宗
過是此種歷史性災難的延續而已。怎不使從 教戰爭怎能避免?二者是宗教與政權的結
事宗教活動者與關心宗教文化的人,從心靈 合,(所謂「政教合一」)或與政治勾結,
的深處發出陣陣無可遏止的悲痛? 使野心家得以利用宗教作為愚民的思想工
具,以求達到個人或集團的私有目的。這樣
宗教的戰爭,絕不比任何戰爭來得仁 宗教便披上了神聖的外衣,幹出一切違背人
慈,千多年,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十字軍 類理性的醜惡活動。所以神聖羅馬帝國The
東征」,固然使不少生命成了聖戰的「烈 Holy Roman Empire的覆沒,一方面是合乎
士」,更使西歐的民眾,要在漫長的黑暗時 歷史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又是邪教走向理性
代度過其愚昧的生活。中世紀右手持刀,左 的康莊大路的基始。同一理趣,西藏喇嘛教
手拿著可蘭經的回教徒攻佔了印度,便把光 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必不許它復辟,這樣西藏
輝絢爛的印度佛教文化摧毀殆盡,湮沒無 人民的生活才得到合理改善,西藏的佛教才
聞,只在廢址中遺下了一些頹垣敗瓦,供人 能得到合理的發展。
憑弔---還幸佛教的精華,有賴文化傳播者的
耕耘苦幹,早已傳到東土來;雖然經過了三 環顧世界各大宗教,從古迄今,真正能
武之厄、道佛的鬥爭與儒佛的對抗,但仍得 夠政教分離(如禪宗六祖慧能的薄「國師」
到了保存、開花、結實。這許要拜中華民族 而不為),從事文化事業,化度眾生,開
的圓融德行之所恩賜!中東的民眾卻正缺少 悟有情,使信眾各因其根器得以安身立命;
了這種福氣。宗教戰爭一直持續到今天,猶 而同時對其他宗教及思想體系,都能加以融
太教與回教之戰,固然了無終止,既使回教 攝,加以尊重,達致道並行而不相悖(按:
派系之爭,也是伊朗與伊拉克苦戰了四十九 自趙宋以來,儒釋道三教在中國漸趨河合
個月,結束仍是遙遙無期。印度次大陸這個 流,是有其歷史及文化意義的)的理想,則
宗教民族的發祥地,也不比阿拉伯半島好得 標榜大悲大智的佛教,誠可作為其他宗教的
了多少。回教與印度教之爭還未完全解決, 階範。因此這個熱愛和平,使理智與情感臻
印度教與錫克教的衝突又起,結果爆發了甘 於絕對的和諧的佛教,其基本教義,對其他
地夫人這個不幸事件,動亂何時終結,正是 一切宗教,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世上愛好和平之士所深切擔慮的。

菩提綸音81期 42
菩提文苑

信徒的醒悟 威,認為美國的出兵,目的在保障其在中東
的利益,而非真正的正義之師,不過持此論
沒有人會想到:海灣回教強人薩達姆 調的究屬少數。各地的回教徒---自然包括香
的聖戰呼籲,竟然把宗教徒的封閉、盲目、 港的回教青年,多能運用自己的獨立思考,
狂熱思想解放開來。 判定薩達姆的入侵科威特是不對的行為,由
宗教戰爭向來是不文明的,是不正義 此而發起的戰爭,更配不上「聖戰」之名。
的。數百年十字軍東征之戰暫且不說,回教 往日慣用恐怖手段以與西方國家周旋的激進
之師侵佔印度,把整個印度佛教文明摧毀殆 活動,反而在海灣戰爭的過程中沉寂下來。
盡也不必說,即使是伊朗回教什葉派領袖高 此無他,這正是對領袖盲目追隨的一種「覺
美尼,在十多年前掀起宗教熱潮,把美國勢 今是而昨非」之醒悟表現。
力趕出了伊朗,繼而發動回教派系之爭,與 《孟子》所載,有一節與今日海灣戰
伊拉克苦戰了八年,這樣的「聖戰」也不見 爭很相像的:「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
得有什麼正義,除了把國家弄得民窮財盡, 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
塗炭生靈之外,也不見得對回教文明有什麼 之?」孟子對曰:「⋯⋯湯一征自葛始,天
貢獻!可是伊朗的回教徒,卻狂熱地、盲目 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
地依隨著回教領袖的指令,獻出了他們寶貴 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
的生命,十四、五歲的小夥子便應命殺上沙 霓也。⋯⋯今⋯⋯殺其父兄,係累其子弟,
場,以他們無玷的鮮血,換取他們邈遠的在 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
天的「永恆」。 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
高美尼見真主去了,信徒的狂熱得以 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旌倪,止其重
冷卻了,八年兩伊「宗教之戰」(其實還有 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
其他主要的因素)也得以告終了,可是薩達 也。」
姆這個高美尼的對手,在沒有對手的情況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而置為行省,一
下,「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於是大張軍 如「齊人伐燕取之」,而引起諸侯聯軍的征
備,常規的、生化的、甚或核子武器無所不 討。但齊宣王猶能知難而退。薩達姆卻知進
用其極去勾畫其「阿拉伯霸主」的藍圖。終 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視民如草芥,置軍
於在去年(一九八九)八月,於五天之內, 與民居,傾數百萬桶原油于海面以防聯軍的
一舉而吞併了科威特,作為自己的第十九行 進攻,燒數百口油井以洩個人之憤;而不惜
省,視聯合國的決議為無物。受到聯軍的空 嚴重破壞大自然的生態,遺害全世界的生
襲,便發射「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 物。此薩達姆的不如齊宣王處,更何況利用
企圖挑起猶太教與回教的戰爭,以「聖戰」 宗教的幌子,說什麼真主會站在伊拉克的一
的名目來達到其一己之私——這是陰謀家利 面,所以伊拉克終必獲得勝利。如是等等愚
用宗教的慣常手法。 民的謊言,對今日的回教信徒已失去它的作
薩達姆的「聖戰呼籲」終不得逞;一 用。
方面固然由於以色列的克制(這種克制可以 回教雖然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宗教,但
從美國手中獲取多少在軍事上及政治外交上 隨著世界資訊的日益進步,教育的日益推
的回報,我們還不知曉,可是這種既功利亦 廣,獨立思考的日趨成熟,回教信徒經歷這
理智的克制)卻可以避免另一場宗教戰爭卻 個海灣事件應當有所醒悟,宗教改革與宗教
是可以肯定的,是值得贊許的);一方面由 現代化已是急不容緩的大事,而大乘佛教那
於其他回教國家也看透了那「司馬昭之心」 種「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的思想,未
而不致陷入其圈套。但最應慶幸的還是全世 知可否作為借鑒?
界大多數的回教信徒的醒悟。他們在黎巴
嫩等少數地區,雖然舉行了小規模的反美示 (全文完)

43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EVERYTHING WE DO MATTERS

I
n a land and time very distant from us, two men encountered one another. One was a Brahmin,
a Hindu priest. He realized that the man he was looking at was no ordinary being and so he in-
quired: “Are you a god?” “No, Brahmin.” “Are you an angel?” “No, Brahmin.” “Are you a spir-
it?” “No, Brahmin.” “What are you then?” “I am awake,” replied the Buddha.
By his own assertion, the Buddha was not a god. He was an ordinary man living in a world en-
gulfed in greed, anger, ignorance, and delusion.
Twenty-five hundred years ago, when the Buddha was teaching what he had awoken to, his world
was similar in many ways to our world today. There were great centers of culture, and there were
lands of stagnation. There were rulers with great power who thirsted for even more, and there were
oppressed people who only wanted to live in peace. There were men who said that they alone held
the key to spiritual secrets, and there were those who searched for different answers. There were
people who had great wealth, and there were those who had nothing. There were people who said we
must change, and there were those who denied there was anything wrong. Perhaps that distant land
and time is not that distant after all. Greed, anger, ignorance, and delusion are still very much with
us.
In the world today, we hear so much about conflict: Economic conflict betwee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ird-world countries.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ectarian con-
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Ethnic conflict in Africa. So much pride and arrogance, so much hatred, so
much pain. When even government leaders cannot peacefully resolve the world’s problems, what are
we supposed to do? How can we, individuals without power or influence, hope to accomplish any-
thing positive in the face of such fury and intolerance?
In our technologically-advanced world, is there anything we can learn from this man who rode
away one night leaving behind a life of sensory indulgence, privilege, and power to spend the rest of
his life walking barefoot across India and Nepal, sleeping under trees, and begging for his food? Is
there anything we can learn from this man who awoke to the truth twenty-five hundred years ago?
If we view Buddhism merely as a religion filled with rituals and go no further, no, we will not ben-
efit. Viewing Buddhism in this way, we may put too much energy into creating the perfect practice
space. And we may run the risk of becoming engrossed in the accoutrements of practice: robes and
meditation cushions, incense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Approaching Buddhism in this way, our time
will be spent capturing the appearance of Buddhist practice rather than applying the teachings.
If we view Buddhism solely as a study of morality,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hen again, no, we
will not benefit. If we merely study Buddhism, we may read many books and gain knowledge, but
we will not experience—and we will not savor—the joy of the Dharma. The Dharma is the universal
truth that the Buddha himself experienced and then related to us. If we only read about Buddhism,

菩提綸音81期 44
菩提文苑

we will have misused our time by intellectualizing the teachings instead of practicing them. Just
studying Buddhism, or any faith tradition or ethical teaching, will do nothing to solve our problems.
We need to act. But how?
If we concurrently view Buddhism as a teaching of morality,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and we
practice it, yes, then—and only then—can Buddhism truly help us. Only when we experience what
the Buddha was talking about will we begin to benefit ourselves and our world.
Where do we start? We can start with two fundamental precepts from the Buddha: to do no harm
and to purify our minds. He did not tell us to instruct others to correct their faults. He did not say we
should force others into thinking as we do or belittle others to make ourselves look superior or wiser.
He told us that if we wish to awaken, we would need to stop blaming others for our problems, to stop
arguing with others, and to stop judging others.
Instead, we need to look at ourselves, understand our situations, and assume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what happens to us. We reap what we sow. Our lives today are the result of what we thought, said,
and did in the past. What we think, say, and do today will, likewise, shape our future. If we harm
others, we will be harmed. If we love others, we will be loved. If we have peaceful thoughts, we will
have peace. Everything will come back to us full circle. Thus, everything we do matters.
The Buddha told us not to harm others. How do we accomplish this? Morality—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The Buddha expressed the same idea when he said, “Do not hurt
others with that which hurts yourself.” Mohammed said, “None of you is a believer until you love
for your neighbor what you love for yourself.” Hillel said, “What is hateful to you, do not do to oth-
ers.” Confucius said, “What you do not wish for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If you would not
want someone to lie to you, do not lie to others. If you would be unhappy if someone took something
from you, then do not take anything without the owner’s permission. If you would be upset if some-
one spoke harshly to you, then do not speak harshly to others.
The reality is that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to quickly and easily bring about change on a global
45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scale. But there is a great deal that each of us can do—and must do—to change ourselve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world peace is to create peace within each of us. If there are fires to the 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of us, do not expect to avoid getting burned. A person surrounded by fire will suffer.
If we want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must create harmony in our family, in our workplace, and in
our communities. Instead of being consumed by the fire of our craving and anger, we need to create
peace.
When we hear such words, we are moved, and we nod our heads in agreement. Treating others as
we want to be treated sounds wonderful. These truthful words fall like raindrops on hearts that are
thirsting for gentleness and serenity. They fill us with joy.
But the minute we stop focusing on the words, we forget! So quickly the awareness and joy fade
as we are pulled back into everyday concerns. Perhaps this will happen even as we drive home today.
How easy it will be to slip back into selfishness and forget to treat the other person on the road as we
wish to be treated. How readily we will make a thoughtless remark about someone and inadvertently
pollute our mind and the minds of those with us. Forgetting that we do not want others injecting their
harsh words into our peaceful thoughts, we will carelessly intrude on the peaceful thoughts of others.
To practice not harming others, we need concentration—the ability to focus on our chosen task.
To not harm others, and thus not harm ourselves, we need to focus on what we are thinking and on
what we are about to do. But we rarely do either mindfully.
There are far too many distractions around us. There is so much we want to learn, so many toys
we want to possess, so many experiences we want to have—we want, we want, we want. Our desires
pull us first in one direction and then almost immediately in another. What we wanted so urgently
last year, we want to replace this year. We are pulled by our cravings, so we remain prisoners of our
own attachments and aversions—little wonder we cannot concentrate! But learn to concentrate we
must. Unless we learn to be masters of our minds, we will continue to be slaves to our emotions.
Do not harm any living being. The Buddha showed us how. Once we begin to rein ourselves in by
living morally, we will commit fewer wrongdoings. In this way, we will be less plagued by guilt. We
will react less from emotions and more from reason. Harming others less will result in our worrying
less. By not wasting time worrying, our minds will be more at ease, and we will be better able to fo-
cus on what we wish to: perhaps on our spiritual practice or simply on what we are doing.
As we progressively become calmer, our concentration will enable us to touch our innate wisdom.
This is the wisdom that the Buddha experienced and then spoke of. It already lies deep within each
of us. But we have yet to enter, much less function from, this clear, intuitive wisdom.
As caring members of society,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practice the virtues of harmlessness, com-
passion, and equanimity. These virtues lie deep within us, within our true nature. This true natur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all Buddhas. The true nature of Buddhas—their very essence—is loving-kind-
ness, altruism, and tranquility. These qualities lie at the core of their being, and ours.
Although such virtues are already within each one of us, all too often they lie dormant. Why?
Because we are thoroughly engrossed in foolish attempts to satisfy our personal desires. We are con-
vinced that our way of doing things is correct and that our happiness lies in possessions and power.
Consequently, we are intent on getting others to do things our way and on accumulating wealth and
influence. Although we have the same true nature as a Buddha, we fail to experience the wonders of
this true nature. We consistently fall back into our bad habits. Thus, we end up acting from our hu-
man nature, all the while burying our true nature even deeper within us.

菩提綸音81期 46
菩提文苑

The Buddha knew the problems of humanity for he had experienced them. But he overcame those
problems. He awok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morality,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He experienced
the truth of the cosmos. He found the path to awakening and left clear guidelines to enable us to fol-
low after him. But that was all he could do—leave guidelines. As compassionate as Buddhas are,
they are unable to go against the natural laws of the universe. They know the truth. And they know
that the natural laws which govern the universe cannot be changed, not even by a Buddha. So, as
much as they want to help us, Buddhas cannot undo what we have already set into motion.
I created my life. Only I can change it. You created your own life. Only you can change it. Others
created their lives. Only they can change their lives. Our lives today are the direct result of what we
thought, what we said, and what we did in our yesterdays. As we have learned, our today’s, just like
our yesterdays, are lived in this selfsame world, a world engulfed in greed and anger, a world envel-
oped in ignorance and delusion.
Greed is our endless craving, and anger is what arises when our greed is unfulfilled. Ignorance is
our lack of understanding the truths that underlie what is happening to us and around us. Delusion is
mistaking wrong ideas for the truth. Due to our ignorance and delusion, we believe in ideas that are
wrong and reject those that are correct and beneficial. But we do so not because we are bad people.
Lazy? Yes. Easily distracted? Yes. Impatient and judgmental? Yes. But because we are bad people?
No.
Lacking the ability to clearly discern right from wrong, we automatically react out of our bad hab-
its and, consequently, we are impatient and inconsiderate. In most instances, our intentions are not to

47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harm others. We are just so easily caught up in our desires, wishes, and expectations. When these are
unfulfilled, in our impatience and disappointment, we give in to anger, which rises from within us,
uninvited and unnoticed. So easily, so automatically, we feel resentment and irritation, if not outright
rage.
In the grip of these negative feelings, we react to other people, to our situations, not out of the
wish to help others but from the compelling urge to protect ourselves. Anger arises when we are self-
ish, when we are only thinking of what we want but failed to obtain. The other person does not go
along with our ideas—we do not receive their agreement and praise for our cleverness. The item we
want eludes us—we do not possess the object we are convinced would make us happy. The person
we desire rejects us—we are alone and afraid.
All these fears lie at the core of our anger. We convince ourselves that the ideas, the possessions,
the person will make us happy. We want it to happen—we expect it to happen! But our expectations
fail to materialize. Happiness once again eludes us. Instead of looking at ourselves to see if we per-
haps were the cause, we blame others for arguing with us, for not giving us what we deserve to have,
for not loving us as we hope. And so our fear of not being admired by others, our fear of not hav-
ing what others have, our fear of being lonely and alone arise. We strike back defensively at those
around us. We strike at those we perceive as having robbed us of what we wanted, of what we felt
we deserved to obtain, and of what we believe others already have. We are afraid.
In our fear, we feel vulnerable. In our insecurity and anxiety, our fear gives birth to anger. We may
hold our bitterness, resentment, or pain inside, or we may react by striking out at the other person.
Either way, we give in to anger once again. In the same way, our family members give in to anger.
Friends and coworkers give in to anger. Those with power and the means to inflict great harm give in
to anger. And our world is engulfed in greed and disappointment, in ignorance and delusion, and in
anger and retaliation.
Not just individuals but groups of people, bound together by ethnicity, religion, or by politics,
react in the same way: with greed, fear, anger, retaliation. What is the answer? How do we resolve
conflict and attain peace?
Wishful thinking will not end the hatred and intolerance in the world. Merely reading books will
not solve our problems. Relying on others certainly does not work. The only way to create peace is
through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and by understanding how much is at stake here. We, each one of
us, must be dedicated. We must do the hard work.
But we need not discover how to do the work. The Buddhas have already taught us everything we
need to know and shown us the path we need to follow. We can take comfort in the knowledge that
although Buddhas cannot get us out of the chaos we have created, they will help us as long as we
need them to. This they do by continuing to teach us and showing us the way. We just need to listen
and follow their guidance.
Do not harm others. Purify your mind. 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Morality,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 these provide a proven path to follow. The Buddha reached the end of
it twenty-five hundred years ago and awakened. All we need to do is step onto it and, then, let noth-
ing deter us from finding the way to understanding and peace.

(The End)

菩提綸音81期 48
菩提文苑

佛陀的辯才——打破階級制度

煮雲法師

(四十二年冬講於高雄縣佛教支會) 貴賤。從來也沒有人敢反抗這種不平等的制
度。
各位蓮友:今天我的講題是「打破階級
制度」,這是說明二千五百年前,我們教主
在階級森嚴的印度,實行民主平等的不流血
的革命史。 二、偉大的革命開始

在印度歷史上有一位空前未有的,打破
階級制度提倡四姓平等的大革命家,他的革
一、說明各地人種階級 命手腕是史無前例的不流血的革命。以他的
智慧辯才,以他的威德莊嚴,攝服了九十六
今天是號稱文明世界的時候,自由平 種外道,說降了勢力雄厚,地位崇高的婆羅
等民主的口號響徹了雲霄,可是在地球上仍 門。這一位革命者就是遠在二千幾百年前偉
有奴役人民的階級制度存在。在西歐有美利 大的釋迦牟尼佛。一般人只知道佛陀出家的
堅的白種人奴役黑種人,在東亞有印度的婆 原因是為「了生脫死」,而不知道除了了
羅門種奴視戌達羅種人。美國為了要解放黑 生‧脫死以外,他更為了社會階級的革命。
奴,提倡人道,引起了南北的戰爭,林肯總 近代的佛學泰斗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
統遭遇了狙擊。印度甘地主張印回合作,反 在他「生活與生死」一文中,充分的引經
遭暗殺,竟以身殉。美國經過了流血戰爭 據典的來說明世尊的出家,不是專為了脫生
後,在名義上可說是解放黑奴,種族平等, 死,而也是看見當時弱肉強食,殘暴不仁生
沒有階級的制度,實際上黑種人仍然不能掌 活不合理,人生不平等,他為要改善人類生
握大權,享受平等的待遇。再說印度的婆羅 活的道德,所以他才捨棄了帝王之尊,高等
門種,對待下等種族,更是高高在上,卑視 豪華的享受,以身作則的過著極簡單的樸實
下賤種人的程度,使人難以置信。他們不但 生活,領導人類改善那種弱肉強食殘暴的生
不與賤種往來言笑,甚至見到旃陀羅族人決 活,走上道德化,合理化的人道生活。(因
不願意對面相見的,怕的是旃陀羅人的下賤 手邊無此文無法引用)其實佛陀出家還有一
影子染到他們尊貴的身上,萬一不幸給下賤 種最大的動機,未曾有人道出,就是提倡四
的影子碰著了,那簡值是要「大唾三日」, 姓平等、打破階級制度。關於這個問題,筆
比什麼糞穢沾污了都要悔恨和懊惱!因此聰 者還少見人有專文討論,因此這位二千年前
明的婆羅門種,想出一種避免的方法,給下 打破階級制度首倡四姓平等,世界最偉大的
賤種的旃陀羅族,走路的時候帶標幟,與我 革命大師,他這種偉大的精神,在民主時代
們中國的郎中搖串鈴的樣子差不多,跑到那 的今天,為什麼沒有人來發揚呢?
裡,鈴子響到那裡。那些尊嚴的貴族階級,
便能聞聲而避,待旃陀羅人走過去了,他們
再走。這種階級森嚴的印度,從有人類以來
就被聰明的婆羅門人,分成四等種族,以別 三、為實行四姓平等誓志出家修證菩提

49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要想破除這一種根深蒂固不平等的制 無論在印度、暹邏、緬甸、中國、日本任
度,非具足無礙的辯才和崇高的道德不可, 何國家,皆無階級貴賤分別,迄今還是實
換句話說,不是修證菩提,圓成佛果的大覺 行「我佛士中,一切有情,皆悉尊貴,人趣
佛陀,是不能降服一切外道婆羅門的。佛陀 所攝」的平等制度。
能獨豎一標,實行四姓平等,打破階級制
不過,當佛陀實行種族平等,產除階
度,實行四姓平等的真理生活,所以他才發
級制度的時候,會遭到各界不滿的議論,尤
願出家修學六波羅密多,得到無礙辯才,這
其是貴族階級們,曾認為瞿曇沙門的這種作
是給人類歷史留下最光榮的一頁。在大般若
法,是大逆不道的舉動。我們在報恩經卷三
經三三卷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有菩薩摩訶
上看到有一段是記述當時社會評擊佛陀的
薩,具修六種波羅密多,見諸有情,有四色
話·「瞿曇沙門徒眾,無尊無卑,五百第
類,貴賤差別,一、剎帝利,二、婆羅門,
子,各稱第一.......乃至敷具人陀驃比丘,亦
三、吠舍,四、戌達羅。善現是菩薩摩訶薩
稱第一,聰明智慧舍利弗,亦入其中。吶鈍
見此事已,作是思維,我當雲何,方便拔
槃特比丘,亦入其中。乃至少欲之人,耶輸
濟,諸有情類,令無如是,四種色類,貴賤
陀羅比丘尼,亦入其中,舍衛城中,淫亂不
差別?既思維已,作是願言,我當精勤,不
善,蓮花色女亦入其中。乃至幼小無智,均
顧身命,修行六種波羅密多,成就有情,嚴
提小兒,亦入其中,乃至極老,須跋陀羅,
淨佛士,令速圓滿,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我
年百二十,亦入其中。乃至豪尊諸釋種,亦
佛士中,得無如是,四種色類,貴賤差別,
入其中,極至下賤,王舍城中,擔糞穢人,
一切有情,同一色類,皆悉尊貴,人趣所
亦入其中。是故當知,瞿曇沙門法中,猥雜
攝。」可見世尊出家學道的志願,反抗當時
競共入中。皆無尊卑,不可恭敬。」我們讀
印度階級制度之悲心。為了要早日實行他的
了上面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佛陀打破階級制
願言,是「我當精勤,不顧身命,修行六種
度,容許各色人等,進入佛土,是如何的引
波羅密多」,使他趕快的「圓滿疾證無上正
起當時社會的不滿或反抗。幸虧佛陀毅力堅
等菩提」而實行他「我佛土中,得無如是,
定,排除萬難,以無礙的辯才,說服了反抗
四種色類,貴賤差別,一切有情,同一色
的勁敵!
類,皆悉尊貴,人趣所攝」的主張。我們知
道印度的四姓制度,恐怕現在還有的地方存
在,然而最奇怪是奉行佛陀遺教的寺宇中,
四、婆羅門與佛陀展開辯論
菩提綸音81期 50
菩提文苑

向以梵天驕子自居的婆羅門種,在印 「好!我們大家一致的擁護安婆羅延
度有史以來,就是他們獨自尊為第一的貴 大聖做我們的總代表」!在一陣熱烈的鼓掌
族,一切享受待遇都是最高尚的,這時看到 聲中,決議通過了。
瞿曇沙門,開門迎接那種最下等的階級,都
經過一番詳密的計劃之後,五百名戰
被瞿曇迎進佛土,並且還「平等平等」的看
士由安婆羅延領導,浩浩蕩蕩的奔向舍衛國
待,這一下子真把梵天口生的貴族子----婆
祇園精舍而來,婆羅門與瞿曇沙門也就展開
羅門,氣得死去活來,眼看自種尊嚴,已被
一場雄辯:「瞿曇沙門,我有小事,欲來問
瞿曇沙門推翻,真是豈有此理,他們經過幾
你。」安婆羅延開門見山。「有所疑者,請
次的緊急會議,討論對付的方法,結果都是
便說之。」佛陀溫和的回答。「在我們經典
攝于佛陀的威德辯才,不敢輕易前往,最後
上說,我種與剎帝利,商人,農奴等四種不
忍無可忍,在一次會議中公舉一位梵志安波
同,我們婆羅門種是梵天子孫,先祖初生我
羅延,很是具足辯才,去與瞿曇沙門大顯身
們時,皆從口出,死後皆生天上」安婆羅延
手,以圖挽回原有的尊嚴。下面就是他們去
說後望著佛陀。「有經不說有異種之分,我
和佛陀論戰的經過:
經是主張以施行為標準,施行善者,最為大
風和日暖的舍衛國,城市中的人民也 種,其下尊貴的人,皆看實行善事而得,不
都過著那「風調雨順民安樂」的平靜生活, 以什麼種,可以得到尊貴,我先世無數劫
尤其高貴的婆羅門人「養尊處優」的安閒自 前,也做過婆羅門子,也做過剎帝利子,也
在,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不幸的事件。忽然 做過商人子,也做過農奴子,直至身為王
婆羅門的會議大廈前一陣擾動,平靜的水面 子,而今為佛。安婆羅延,我問你一件事,
上起了一層大的浪花,他們好像大禍臨頭的 你見過世間善家子,為人家做奴,而奴反為
樣子,惴惴不安。街頭巷尾的人民也都在議 人作子的事麼」?「我聽說月支國有這一回
論紛紛。說是要召開緊急會議,原因是對付 事」。「為什麼善家子反為奴,奴反為人做
瞿曇沙門所提倡什麼四姓平等的事。接著會 子」?「因為奴的意志施行善故,人用作
議大廈來了五百位大婆羅門,時間一到,大 子,子作奴者,意志施行惡故,自賣為人作
會開始,主席臺上的那一位起立發言:「最 奴耳」!
初地面上有人的時候,第一就是我們婆羅門
「你們說人有種的賤貴,人種在那
種,第二是王種,第三是商人種,第四是農
裡,若有婆羅門,剎帝利,商人,農奴四
奴種。我們種族最尊最貴,初生的時候是從
種,他們的行為,喜殺,喜盜,善淫,喜兩
梵天的口中生出來的,天下就是我們最貴,
舌,喜惡口,妄言,讒人,喜與痴人相隨,
皆是梵天的子孫,現在瞿曇反說天下一種,
喜嗔怒喜祠祀,像這樣的人,死後下地獄
說我們與剎帝利,商人,農奴種,都是平等
嗎」?
的,沒有貴賤,我種人死後應當都生天上,
瞿曇反說我種人與凡人一樣,真是豈有此 「是的,這樣的壞人,死後一定要下
理!」這位婆羅門的老者說了以後,不住的 地獄」。
搖首浩嘆:「是的,我們不能袖手旁觀,總
要想一個辦法,去和他據理力爭,分別種族 「若有婆羅門者乃至農奴種的人,沒
的貴賤,不知在座那位有膽略辯才,去和瞿 有殺心,盜心,淫心,也沒有兩舌,惡口,
曇沙門,論辯是非?」 妄言,讒人,瞋恚愚癡等心,如此的人,死
了會上生天嗎」?
「安婆羅延大聖,年齡雖輕,可是他
具足辯才,能知未來過去,能說天下之事, 「是的,像這樣的好人,死後一定要
我們五百人中是沒有再比他強的,只有他才 生天的」。
能去和瞿曇談談,我們公舉安婆羅延大聖, 「然而你說人有種類貴賤,種類何
做我們的總代表,大家以為如何?」 在?要知道,人的種類皆由心意識出,心意

51 菩提綸音81期
菩提文苑

識,施行善的人,死後生天上人間,心意識 「你們自己說的,我是梵天子孫,從
施行惡的人,死後墮入蟲獸,畜生,鬼神, 口生出,死後當生天上。然而又說見有心意
地獄道中,請問種在什麼地方呢?再說,婆 識施行惡作者便生相逐,何以說有種類呢?
羅門,剎帝利,商人,農奴等人,同進大溪 我再問你:假使婆羅門種當中,有不孝父
水裡洗浴,垢膩墮在水中,你能分別那是婆 母,喜做殺盜淫等十惡罪業的人,此人死
羅門種的垢,那是農奴種人的垢膩嗎」? 後,當趣何道」?

「垢落在大水中,那裡可以分別 「這種人,心意識施行十惡不善之
呢」?「你尚且不知道人的垢,反而說你們 業,死後當入地獄道中」。
是從梵天口中生出來,餘人是從下處生出來
「先前你們說,婆羅門是梵天種生,
的,這種貴賤怎麼分呢?我再問你,婆羅
從口中生出,於人中最尊,死後生天。為什
門,剎帝利,商人,農奴種,懷胎在母親腹
麼現在你自說入地獄道中呢」?佛陀說到這
中的時候,還是同是十月呢?還是有增減分
裡,安婆羅延感到驚惶之至,佛陀知道目的
別呢」?
快要達到。又說道:「現在我告訴你們,你
「皆是十月,沒有增減分別的」。 們不要再欺騙人了,須知天下的人。是沒有
種類,階級貴賤的,也沒有恆常不變的。高
「為什麼你們要說,我種是梵天子 明的人他的心意識,施行善的,是為尊貴。
孫,生從口出,日月為什麼不獨照你們婆羅 愚痴的人他的心意識,施行惡者,是為下
門種,又何以普照餘種呢」? 賤。最初你們來的時候,極力的說人當以種
「我種自說,勝過餘種的」。安婆羅 族為貴,現在反而又隨著我說,以心意識為
延已經漸漸感到難以回答。 貴了」。

「安婆羅延!我來問你,有驢父馬
母,生子叫什麼名子?」
五、佛陀以無礙辯才戰勝婆羅門
「名騾」!
這時安婆羅延自己思念佛語,自覺前
「父亦不名為騾,母亦不名為騾,你 後矛盾,無可答辯,同時也知道一向所持的
怎麼知道所生的子名叫做騾呢」? 見解是錯誤的,因此他長跪佛前說到:「寧
可哀畜我曹,如哀沙門,莫有恨心於我
「我祖先呼名為騾,所以我們也叫他 曹。」
為騾」。
佛陀看見婆羅門等五百人,前倨後
「你知道婆羅門娶剎帝利女,生子當 恭前來,說道:「你們朝來未食,皆起回
名何等,又是什麼種呢」? 去!」眾婆羅門皆頭面著佛足而去。(見梵
「不知道應該叫什麼種?」安婆羅延 志安婆羅延問種經)。
已經不知如何回答。 我們讀了上面這一段關於種族階級的
「你這個都不知,又何以名騾?.....我 辯論,我們能不五體投地的敬佩佛陀巧妙的
再問你,婆羅門生子有殺盜妄淫等心,及愚 無礙辯才呵!
癡瞋恚等心,假使有這樣行為的人,你們和 佛陀如此打破階級制度,不但引起外
他往來相交嗎」? 界的不滿,就是當時諸弟子之中,也有不滿
「這種壞人,我們絕不和他往來,如 之聲,如報恩經卷六上說:
果此子,心意識施行惡作,我們應當逐他出 「如來世尊,雲何聽優婆離下賤之
去,不准進入我們群輩之中」。 人,隨佛出家,以聽其出家故,毀辱諸王,

菩提綸音81期 52
菩提文苑

剎帝利種,增不敬之心,污信心故,永失福 平等的制度,上至堂頭和尚(住持)下至園
田。乃使白淨王子,難陀比丘,生輕慢心 頭比丘(便所打掃),皆是「平等平等」,
⋯⋯使難陀頭面禮大橋陳如足,次第到優波 毫無高下的階級制度之分,叢林中的大眾生
離前,使仰而立,合掌而已。時世尊為說偈 活,也是上下一列,真正做到「我佛土中,
言:「難陀應當知,汝不憂貧窮,亦不失富 一切有情,同一色類,皆悉尊貴,人趣所
貴,出家法應爾。乃正衣服,頭面禮優波離 攝」。這種民主平等的作風,是任何宗教所
足,應時大地,六地震動。」由此可見當時 不能及的。國父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不也
的階級制度觀念之根深蒂固了。因為難陀以 和佛陀的思想一樣嗎?我們更知道我佛世
剎帝利王族禮賤民優婆離足,竟感天地震 尊,捨俗出家的原因,是為了積極救世,要
動,如果不是世尊當時發願出家,「精勤學 提倡四姓平等「打破階級制度」而出家學道
道,不顧身命,修行六種婆羅密多」,具足 的!不是專為了生脫死消極自度而已。最後
了「智慧弘深大辯才」,堅定了「大悲大智 筆者可以說:佛陀出家有三大目的,也可以
大雄力」,克服了一切外道婆羅門的勢力, 說是三大革命,第一無疑的是為了生死,第
那裡能夠以不流血的革命打破牢不可破的階 二是為改善人類不道德,不合理的殘暴不仁
級制度呵! 的生活,第三就是首倡平等,打破階級制
度。為要達到他的如上三大目的,所以世尊
才捨俗出家,完成他偉大的志願。
六、蜜行僧伽六和的平等制度

數千年來奉行佛教的各國,僧伽六和 (全文完)

文教擴建及圖書館捐款
功德芳名
助捐善款請寫上捐款者姓名、地址,寄交本會。
郵寄支票,抬頭人寫請寫:「M.B.S.S.I」。
本會受到善款后會寄回豁免入息稅收据

Victoria Moy 3000 伍德民邱美鈿合家 200


上耀下亮法師 3000 楊莉生合家 100
梅翠儀 2000 宋馳 朱琳 合家 100
上法下緣法師 2000 尹子章夫婦 50
周圓圓 1000 單鳳琴夫婦 50
Chang Shing Tofu Inc 1000 伍林愛貞 40
阿美 500 林愛貞 40
方仲盈 500 梅美雲 30
趙浩宇鄧璇 400 陳偉正 30
林文省合家 300 梁志平 20
伍張葆鍾合家 300 林鉅仰 20
Ching H. Chen 200

53 菩提綸音81期
家庭保健

吃出健康素

人類和動物一樣都有本能。看
到魚和肉不管是生的或是白水煮熟
的,人的直覺都是不想吃它們,覺
得他們不安全,不好吃;我們喜歡
吃肉,其實是喜歡吃加上去的調味
料,而不是肉或魚本身。

我們再看看蔬菜水果,一看就
會喜歡、覺得安全好吃,這是本能
告訴我們——蔬菜水果是安全的。

攝取肉類,容易引起心臟病、
中風、癌症、便秘、感染性疾病、
骨質疏鬆症、慢性腎臟病等;為了
身心健康及保護環境,我很鼓勵人
們吃素,避免魚、肉、蛋、奶等對
身體及環境不好的食物。

希望身體健康而吃素的人,最重要的是具備一顆“素心”。現在很多素料都製作成
素雞、素魚、素肉的形狀,心念沒改,身體自然會感受到這個訊息,吃素的效果也會打折
扣。如果保持一顆愛的心念吃素,心中沒有傷害的意念,自然會讓身體慢慢恢復健康。

很多人擔心吃素會造成營養不良,其實素食和肉食者都會有營養不良的問題。譬如:
素食者容易缺乏維生素B12,但是少食蔬菜水果的肉食者卻容易缺乏多種維生素、礦物
質,甚至有便秘問題;也比較容易攝取過多的膽固醇、飽和脂肪以及動物體內殘留的荷爾
蒙、抗生素、農藥及重金屬,肉食的害處
更多。

擔心營養不良而不敢吃素,其實是
一個很大的迷思。畢竟,吃素造成的營養
缺乏很容易補充,但肉食對身體帶來的毒
素,卻很難排出去。

(全文完)

菩提綸音81期 54
菩提漫畫

55 菩提綸音81期
天廚妙供

天廚妙供

生菜素鬆
原 料 : 結 球
萵,筍,香菇,紅
蘿蔔,荸薺,杏鮑
菇,芹菜,素鬆
調味料:橄欖
油,鹽,胡椒粉,
香油,昆布粉
做法:
1、將萵苣修成
碗狀大小,其他材
料切丁備用。
2、起油鍋,加
入1匙油將切丁末材
料加入拌炒至熟,
並加入調味料後取
出備用。
3、將萵苣擺
盤,再將炒熟材料 材料:南瓜
入萵苣,撒上素鬆即可。 調味料:奶油塊,鹽,黑胡椒,鮮奶
油,高湯
螞蟻上樹 做法:
原料:冬粉,素火腿,芹菜,香菜 1、南瓜去皮切塊,放入蒸籠蒸熟,取出
備用。
調味料:素蠔油,辣豆瓣醬,糖,高湯
2、取鍋加油並融化奶油塊,將南瓜放入
做法:
拌炒後,放入果汁機中與高湯打成湯汁。
1、冬粉以熱水泡軟後切斷,素火腿、芹
3、取鍋倒入湯汁,以小火煮沸後,加入
菜、香菜切末備用。
調味料即可。
2、起油鍋,爆香素火腿末,加入調味料
拌勻後倒入高湯,加入冬粉、芹菜末拌熟,
取出擺盤,撒上香菜末即可。

南瓜濃湯

菩提綸音81期 56
通告

2017年度法會安排

公曆 農曆 周天 活動

八月廿六至九 星期日至日
10/15-10/22/2017 金山御製梁皇寳懺法會
月初三

11/05/2017 九月十七 星期日 觀音菩薩出家日大悲寳懺法會

十一月十四至 彌陀聖誕啓建佛七八永日,圆滿
12/31-1/7/2018 星期日至日
二十一 之日三時繫念

十二月初八至 釋迦佛成道(法華經)四永日圆
1/24-1/28/2018 星期三至日
十二 滿之日供天

請注意固定時間的共修(特殊法會活動期間除了禮拜大悲懺,將會暫停以
下活動,延續下一個日期開始。)歡迎善信護法踴躍參加,同沾法喜:

每個星期六下午2:00念佛會
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上午9:30,禮拜大悲懺
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上午9:00慶祝當月生日會,延生普佛;下午探訪老人
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全日念佛會,下午佛法坐談會或書寫經書
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日上午念佛會, 下午佛法坐談會或抄經

助印功德芳名
助印善款請寫上捐款者姓名、地址,寄交本會。
郵寄支票,抬頭人寫請寫:「M.B.S.S.I」。
本會受到善款后會寄回豁免入息稅收据

印經箱 270 智生 合家 15
陳彩珠 合家 80 韓希怡 合家 25
李曼红 陳卓飛 合家 100 黃麗萍 張文華 合家 50
刁燕珍 合家 50 司徒倫 關惠英 合家 20
余積澆 合家 50 陳卓飛 李曼紅 合家 100
Sik Huan Ng Wong 200 梅明峯 合家 50
Wai Lan Wong 20 鄺郁均 合家 30
韓淑文 合家 65

57 菩提綸音81期
通告

梁皇寶懺法會

千佛寺於10/15至10/22/2017,星期日至日,禮請諸山長老主持
法會,頂禮《金山御製梁皇寶懺》
並傳授在家戒法:三皈、五戒、八關齋戒。
禮懺時間安排: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半,下午一點到五點
於圓滿日10/22/2017(星期日)敬設齋天聖會,
入夜施放瑜伽焰口回向過世宗親眷屬,普利十方,往生極樂,
蓮增上品。
法會期間設有延生緣位:增福延壽、消災免難、常獲安樂。
往生蓮位:過世宗親,永離苦海、往生極樂。
以此拜懺功德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社會安寧。禮懺者福
慧增長,消災免難。
請注意:如果有住宿、或寫牌位,請提前預約登記。

咨詢電話:617-773-7745,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Quincy,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菩提綸音81期 58
通告

觀音聖誕法會

恭逢觀世音菩薩聖誕,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定於11/5/2017(農
歷九月十七日)星期日,上午9:30am,啟建祈福觀音成道法會,禮
拜《千手千眼大悲吉祥寶懺》,
祈求觀世音菩薩甘露遍灑,令護法善信熱惱消除、清涼自在、
福壽吉祥。
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是日並傳授受: 三皈 五戒 八關齋式
屆時歡迎闔府蒞臨,隨喜護持,同沾法益。
本寺敬備午齋結緣。如有填寫延生福壽牌位、供齋等功德請及
早登記,以便書寫。

咨詢電話:617-773-7745,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Quincy,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59 菩提綸音81期
通告

彌陀誕念佛及三時繫念法會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即將舉
行彌陀聖誕法會,念佛圓滿之期
啟建三時繫念普皆迴向。

因緣殊勝,冀望諸上善人海
會雲集,共與盛會,萬緣放下,剋
期取證,成就一心不亂,念佛三昧。

共修日期 :
12/31 至 1/7/2018 ( 週日至週日,農曆十一月十四至廿十一日)
共修內容 :
1、傳授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恭誦阿彌陀經、阿彌陀佛聖號、拜佛、
繞佛、靜坐念佛 。
2、每日 6:00pm~7:30pm 迎請法師佛學講座,隨機開示
3、佛七的圓滿日上午普佛大回向,下午 3:00pm 啟建三時繫念法會。
此活動名額有限,報名欲速。如需住宿請自備睡袋,洗漱用品。若
有登記消災、超度、供齋、等功德,請早致電本寺登記,以便書寫。
報到時間: 12/30/2017

歡迎隨喜參加,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咨詢電話:617-773-7745,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Quincy,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菩提綸音81期 60
通告

釋迦牟尼成道日
《法華經》法會

千佛寺為慶祝教主釋
迦 牟 尼 佛 成 道 日 , 於 1/24至
1/28/2018 , 農 曆 十 二 月 初 八
至十二(週三~週日),每日
9:30am~4:00pm ,啟建《法華
經》法會四永日。

古人云:“開慧楞嚴,
成佛法華。”《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
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
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
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比起其他經典尚有
階級上下之分,而《法華經》又譽「經中之王」。

新年將近為方便諸善信預留更多的時間祈福、所求皆遂、圓滿
無量功德。
歲尾供天、歲首供天以及新年點燈祈福等諸功德,現在開始接
受登記報名。請輾轉告知,功德無量。

咨詢電話:617-773-7745,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Quincy,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61 菩提綸音81期
通告

觀音菩薩法會功德介紹
欲解諸罪障、莫如修懺法
懺除宿業罪、得智慧增長
諸惡皆不作、眾善皆奉行
意業皆清淨、所作皆如法
長養諸福業、一切皆如意

千佛寺每月第一個周日上午九時啟建
大悲懺法會,集大眾虔誠力量回向觀音法會
會員及祝福護法善信消災免難、福壽俱增、
合家康泰、諸事如意。

每個家庭可寫兩個名字(合家)$120/ 年。

千佛寺功德認捐表 M.B.S.S.I Donation Form


53-55 Massachussets Avenue, Quincy, MA 02169
Tel: 617-773-1688 Fax: 617-773-2201
Email: 1000buddha@gmail.com

消災祈福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 址 Addr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Date_____________ 電話 Phone_____________ 編號 NO()

* 新會員【】* 老會員【】現祈福會員編號 NO._____________



支票抬頭人請寫:M.B.S.S.I

菩提綸音81期 62
通告

供燈功德介紹
寶殿佛燈處處明
供養十方佛菩薩
虔誠奉獻佛前燈
藉佛菩薩加持力
三障捐除得解脫
智慧常開福由生
故知
發心點盞光明燈
消災免難度時光

觀音菩薩法會 功德介紹 M.B.S.S.I Donation Form


千佛寺功德認捐表
53-55 Massachussets Avenue, Quincy, MA 02169
欲解諸罪障、莫如修懺法 Tel: 617-773-1688 Fax: 617-773-2201
懺除宿業罪、得智慧增長 Email: 1000buddha@gmail.com
諸惡皆不作、眾善皆奉行
意業皆清淨、所作皆如法
姓名(中)________(英)________編號 No. _______
地址 Addr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養諸福業、一切皆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Date:________電話 Phone:________
千佛寺每月第一個周日上午九時啟建
大悲懺法會,集大眾虔誠力量回向觀音法會
本人願供奉金佛像____尊,每尊(永久)US$500.00 元共 US$ _____元
會員及祝福護法善信消災免難、福壽俱增、
本人願供奉光明燈____盞,每盞(每年)US$100.00 元共 US$ _____元
合家康泰、諸事如意。
*新燈【】*續點【】現供奉光明燈編號 No. ________
每個家庭可寫兩個名字(合家)$120/ 年。 Inc.@M.B.S.S.I
支票抬頭請寫:MASS Budhi Siksa Society
請郵寄《菩提論音》(季刊)到以上地址,()現已收到,()從未收到

-----------------------------------
更改通訊地址:
地址(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菩提綸音81期
通告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
Massachusetts Budhi Siksa Society Inc.
Thousand Buddha Temple
53-55,MASSAVE,QUINCY,MA02169
地址:昆士市,麻省大道五十三號
電話(TEL):617-773-7745;617-773-1688
網址: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電郵(E-mail):1000buddha@gmail.com

光臨千佛寺路線須知
由波士頓(From Boston): 由紐約(From New York):
93 SE x it12號 出 口 一 直 上 橋 第 一 個 出 口 93N Exit18號出口,沿著Quincy Center之路
(Hancock St.)之路牌指示直走到盡頭 牌指示,於Newport Ave與Granite St之交通
交通燈,轉左,再在第一盞交通燈轉右 燈轉右,在第一個交通燈轉左,第二個交通
(Washington St.),再過第二和第三盞交 燈轉右,再在第三個交通燈轉右,就是Wash-
通燈之後的第五街右轉就是。 ingtonSt,直走約兩哩路至Mass Ave,千佛
寺就在右邊。
公共交通:
紅線地鐵站(Red Line):Quincy Center站下,然後可乘220、221、222線巴士到達。

千佛寺

千佛寺圖書館通告
本圖書館開放時間由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
館內藏有各種中、英佛教書籍,及 DVD 光碟
歡迎各善信親臨閱覽或借出
並有中、英書籍,錄影帶及 DVD 光碟等結緣
有意者可親到本寺或來信索取

菩提綸音81期 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