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附件二

空污法關於刑事犯罪的修正意見

依行政院版修正草案總說明,本次空污法修正草案雖參採司法改革會議,審酌水污染防治法立法體

例,對於違反本法義務而獲有利益者,除處以罰鍰外,建構追繳其所得利益法源,落實環境正義

(86 條);新增檢舉獎金(94 條)及吹哨者制度(95 條),鼓勵民眾及企業員工檢舉不法,以彌補

主管機關稽查人力之不足。但依 106 年司改會議決議,已明確要求:(1)依環境犯罪特性,原則採

取抽象危險犯之規範模式,並增加未遂犯及過失犯的規定。(2)在刑事法制內,對於污染者造成環

境損害導致為回復環境所需之賠償費用及相關程序花費,亦設置類似不法利得沒收之適當追討機

制,以及相關的保全扣押機制。將環境刑法之沒收標的擴大至非本案之其他違法行為所得(洗錢防

制法第 18 條第 2 項參照),以作為消滅環境犯罪經濟誘因之重要手段。(3)有關舉證責任:民事部

分,明文規定公害糾紛侵權行為於民事責任之舉證反轉。故我們認為有關罰責專章草案應修正方向

為:

(一)降低超標處罰門檻,擴大檢警調查犯罪空間(第 53 條)

1.本次草案雖新增 53 條違反排放標準罪,規定違反排放標準有害空氣污染排放限值逾 1000 倍即構

成犯罪。但 1000 倍的處罰門檻明顯過高,且立法理由未說明為何以 1000 倍為構成要件,要成立本

罪十分困難。

2.建議應比照水污染防制法第 36 條的立法例,只要超標排放就成立犯罪(水污法第 36 條第 1 項),

情節重大者,加重處罰(第 2 項)。讓具有強制處分權的檢察官得以介入調查,否則依現行法令行政

機關只有行政檢查權,並無強制稽查權,縱使修正空污法仍無助於犯罪的調查及證明。

3.以台中地檢署查獲達新工業涉嫌偷排含二甲基甲醯胺(DMF)等二級毒性物質的揮發性有機溶劑廢氣

案件為例,本案號稱「檢警環當場查獲 成全國首例」。細觀報導內容可知,檢警之所以能查獲,須
事前蒐證鎖定違法工廠,再向法院聲請搜索票後,於業者排放時立即持搜索票進入廠區,再以「火

焰離子偵測器」等設備在在排放口檢測,可謂困難重重,然該業者事後僅以人為疏失卸責,檢警只

能以第 47 條(即修正草案第 54 條)不實申報罪移送;另就 DMF 超標依現行法也無法處罰,即便修

法後也限超標 1000 倍才處罰,可以想像即便修法後還是很難成立草案 53 條之罪,修法無助檢警查

緝及處罰。

(二)增訂刑事犯罪所得沒收、追徵保全、擴大沒收等規定

本次修法雖有對於違反本法義務而獲有利益者,追繳其所得利益(第 86 條),但這僅限於行政罰

鍰,修正草案就刑事不法犯罪所得的沒收、追徵、擴大沒收都沒有規定。這部分上述司改會議已有

明文要求,且違反空污法多為法人或大工廠,若無沒收或追徵犯罪所得及保全扣押、擴大沒收等規

定,將無法阻斷業者違法動機,或剝奪不法利得,故應比照食安法第 49 條之 1、49 條之 2 規定增訂

追討犯罪所得之相關規定。

(三) 增訂民事公害糾紛侵權行舉證責任反轉規

這部分也是司改會議的結論之一,實務上公害糾紛侵權行為困難之處即是許多資料都保留在被告即

業者手上,民眾難以舉證。故應比照食安法第 56 條規定,明定舉證責任反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