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4

目錄

卷前語 ············ 2

菩提法義
八大覺經之導讀······淨因法師 3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親聞記··曉雲法師 6
學佛者的信念·······濟群法師 13

法音宣流
佛歷二五三七年 1992年創刊
感悟人生·········學誠法師 17
菩提綸音 第84期 2018年6月 醒世歌的啟迪·······憨山大師 22
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季刊)
淨土法門
創刊人 釋寬賢法師
佛學解答·········釋永惺 24
顧問 釋瑞法法師
淨土立願·········牛廷鋒 26
主編 寬賢法師

執行編輯 覺翠 温鑑 菩提文苑
文字編輯 余昶宏 周京萱 白雲古跡·········一行禪師 30
校對 麥慧見 莉莎 感悟心靈的故事······李焯芬 35
佛經故事········· 37
攝影 石頭 何汝權 麥慧見

製作 温鑑
菩提園地
發行: 麻省菩提學會文教中心
廣州空難中的奇蹟·····馮錦標 40
56-58 Mass. Ave,Quincy,MA 02169
見聞錄·········· 45
流通: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

地址: 53-55 Mass. Ave,Quincy,MA 02169


淨土僧德
電話: 617-773-7745、617-773-1688
學誠大和尚側記······ 48
網址: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電郵:1000buddha@gmail.com
菩提漫畫········蔡志忠 55
封面:洛陽白馬寺

助印者:穩盈印製公司

地址: 43-313 3rd Street,Long Island City 天廚妙供········ 56

NY11101

電話: 718-786-8882 通告·········· 57


閱後請贈有緣以弘揚正法
免費索閱歡迎助印

1 菩提綸音84期
卷前語

慈悲與智慧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菩薩之所以不同於二乘人的慈悲,是在於菩
薩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無量苦時,能生起大慈悲心要救
拔眾生的苦惱。因此菩薩發心求無上菩提,以大慈悲願力,於無量生
死中去利益眾生,而不急於證入涅槃。菩薩發菩提心欲渡眾生苦,於
生死苦海中,本著“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的精神,積
極的去利益眾生,這是出於菩薩的慈悲本願故。但因初發心菩薩煩惱
心重,意志力薄弱,容易遇到逆緣障礙時而退失菩提心,不再精進勤
修習大乘佛法,去利益眾生。這是由於慈悲心不堅故,所以要時常勤
修慈悲觀,使令慈悲心增長及穩固,那麼,要如何才能具足慈悲心呢?

如《菩薩善戒經》卷一云:

具足慈心復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復有四事:一者觀生死苦,
二者修慈悲心無有使終,三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心。復有四事,
何等為四:一者不放逸,二者具足戒,三者能忍辱,四者至心專念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等視眾生猶如一子,
二者於怨親中無有分別,三者得堅信心,四者修行聖行。

由以上經文可知,菩薩要具足大慈悲心,必須要成就種種的因緣
條件。如觀無量生死苦,所發的慈悲心要無有間斷,要有精進勇猛不
放逸的心,要能忍受內外在的種種逆境,以及要有堅定的心,時時專
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般若的智慧。所以要具足
慈悲心,必須要時時不斷的精進修學並反觀內照。

菩提綸音84期 2
菩提法義

八大覺經之導讀
淨因法師

一次又一次殺人案的根源 足印,他們還補了「貨」——橡膠手套和套
在腳上的小塑膠袋。一切準備就緒,於六月
二十七日淩晨,四人到離案發地不遠的網吧
近月,「藥家鑫撞人刺八刀」惡性案件 上網,由閻某一人看護寶碩等四人的電腦,
仍困擾著人們的思緒,又出了北京人文大學 製造四人一直都在網吧上網的假像,另外三
四名學生為獨吞火鍋店而六板斧砍死火鍋店 人則潛至張某住處,掄起斧頭砍了火鍋店合
合夥人張某的惡性事件。 夥人張某六板斧致死,然後又到二樓,將其
女友丁某掐死,臨走時還盜走了屋內七千餘
二零一零年四月,北京人文大學的四位 元現金及張、丁兩人的戒指及手錶等物。
大學生,寶碩(二十一歲)、貝方明(二十
歲)、黃某(十七歲)和閻廣睿(二十 幾日後,寶碩等先後被警方抓獲。這樣
歲),在市場買了四把斧子、兩把菜刀、十 一起精密策劃的殺人案,四人行兇僅僅為了
個白藍條編織袋和垃圾袋。「斧子用來行 獨吞他們與張某合夥所開的火鍋店。案發
兇,菜刀用來分屍,編織袋、垃圾袋則用來 時,火鍋店開張僅有十四天。他們事後交
裝屍塊。」此外,為了不在現場留下指紋和 代,原計劃殺害張某及其女友後,再用張某

3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法義

的電話將其哥哥、嫂子和母親騙到張某住處 而要殺掉兩個人!時間雖異,性質也不同,
殺死(因為火鍋店還有張某哥哥的股份)。 但根源卻是同一個,「心無厭足,惟得多
求,增長罪惡」。
以上四位大學生都在二十歲左右的年
齡,學的是最熱門的3G通訊技術專業,本有 令人憂慮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心無厭
大好的前程,是甚麼原因讓這四位天之驕子 足的人還真不少。《不知足歌》對此有生動
淪為殺人犯?《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三覺知 描述:
道出其中原委:

「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來又思衣;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
衣食兩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
慧是業。 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
傳說中的呂洞賓,一天想試試人間的眾 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
生根機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他化作一個老
頭兒的樣子降臨凡間,在路上,正好遇到一 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個小孩子,他就上前問道: 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
「小朋友!你希望得到甚麼嗎?只要你 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
把希望說出來,我都可以滿足你。」這個小
孩心想,世間最貴重的就是黃金,有了黃金 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
甚麼事都可以做,因此他就回答道:「我希
望有一塊黃金。」呂洞賓當即用手向身旁的
石頭一指,一塊大石頭忽然變成黃金,呂洞 不知足的人,總是生活在功名富貴永無
賓就說道:「小朋友你把這塊黃金拿去,作 滿足的慾望裡,輕則苦苦惱惱地度過一生,
為我們的見面禮吧!」這個小孩子被呂洞賓 重則走上犯罪道路,給社會帶來災難。因此
點石成金的情形愣住了,但他思索了一會 《佛說八大人覺經》告誡人們,知足才能常
兒,就說道: 樂,「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我不要這塊黃金了。」

「為甚麼不要呢?」呂洞賓也被弄得莫 「精進」敵不過「關係」
名其妙。
從「合情合理」、「入情入理」、「人
「我要你的手指!」小孩子說。 情天理」等成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中國傳
統文化中濃厚的「人情味」,有時甚至超越
「你要我的手指有甚麼用呢?」 法理。時至今日,這種「人情文化」更演變
「剛才你說要滿足我的希望,這塊黃金 成一種中國特色的「關係學」,成為左右人
承蒙你給我,但一塊黃金有用完的時候,若 生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據「二零零七重
是你把手指給我,當我要錢用的時候,就可 慶市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顯示,四成多的
以點石成金了。」 大學生表示「難找到滿意工作」,而近半大
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就業管道是「託關係靠熟
為了要得到更多的黃金,小孩子要了呂 人」。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奇特的社會現
洞賓的一根手指;北京人文大學大二的四名 象:無論遇到何事,如升學、找工作、解決
學生為了賺更多的錢,就想獨霸火鍋店,進 問題,甚至做生意、升官,人們第一個想到

菩提綸音84期 4
菩提法義

黃不接時,他不幸餓死。

心懷怨恨的他,找閻羅王
評理,「我天生大貴大富,
最後竟然餓死了,為甚
麼?」閻王爺聽後大怒,找
來文曲金星一問方知,「他
本應榜上有名,可他沒有參
加考試,無法把他的功名如
期給他!」武曲金星、財神
都給了同樣的回答,最後閻
王又把土地神叫來,土地神
說,「我正打算讓他的莊稼
大豐收,可他懶惰,不努力
勞動,無法等到收穫的季節
就活活餓死了,現在他的財
富仍在我的倉庫中存著,請
閻王爺定奪。」

以上這則故事告訴人們,
如果有位好爸爸,關係過
硬,找工作時比別人會多些
機會,也算是你命好。但如
的是找熟人,打通關係,公平的社會競爭受
同故事的主人翁一樣,依仗關係而不精進努
到嚴峻的挑戰,不少人甚至懷疑精進努力、
力,無能力勝任工作,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提升能力的實際功用。更令人憂慮的是,沒
不可能有甚麼好結果,「好命」反而成為進
有多少人會相信,這種「文化」在短期內會
步的障礙,正應了《佛說八大人覺經》所說
有所改變,這成為中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嚴
的「懈怠墜落」。反之,自古以來,大多有
重障礙。這種不健康的社會心態會變好嗎?
成就的人,都有白手起家的經歷,因擁有了
我們可從《佛說八大人覺經》找到答案:
大雄、大力、大無畏的精神,「常行精
進」,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利
己利人的事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
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在修行的道路上,所遭遇到的障礙、磨
難更多,稍一懈怠,就會一事無成;我們只
有像佛陀、玄奘大師那樣,無論在甚麼情況
從前,有一位靈驗的算命先生,某天遇 下,不管遇到甚麼樣的困難,絕不輕言放
到一個人,即驚訝萬分地說:「啊呀!你天 棄,而是百折不撓,勇猛精進,「破煩惱
生大富大貴,做甚麼成甚麼,真是千年難遇 惡,摧伏四魔」,才能捨棄五陰之身,脫離
的奇人,你為甚麼不參加今年的科舉考試 三界牢獄(「出陰界獄」),走進光明、解
呢?一考必中!」此人聽後很高興,決定讀 脫、安穩的世界!
書做大官。臨近考試時,他突然覺得讀書很
枯燥,於是棄文習武;可習武不到一年,他
又覺得習武很苦,倒不如經商來得有趣,經 (未完待續)
商不到半年,路途勞累,他又轉而嚮往田園
之樂,於是他便棄商種田,播下種子,但青

5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法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親聞記
曉雲導師

(續上期) 到你的法雨了。你如果沒有慈,比如老法
師來講經都是慈,不慈他就不講了,所以
子三明口業普說 「慈意」然後才有大雲,沒有大雲就沒有法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 雨了,大雲就等於一個願,法雨就是宣講佛
煩惱燄 法,所以有慈意就有妙大雲,有大雲就有大
雨,這雨一下來,大地一切都得到甘露,花
「悲體戒雷震」太好了,這種句子,真 也好、樹也好,人華也好,在第二品有「法
是幾個字就可以給你寫得一大篇文章。有什 雨潤人華」,已經滅除煩惱的火了,煩惱焰
麼方法可以令我們五蘊熾盛平息的呢?這五 也沒有了,這人華都能開了,稱為般若人
蘊熾盛就像打雷一樣,有什麼可以使它停 華,妙法人華。
的,唯有悲心興起,常時起悲心,這雷霆震
怒才可以停止的。真的,假如你對一件事、
一個人,你無法放得下,你佛法就算很深都
癸二加頌顯機顯應
沒辦法放下,唯有一件事可以讓你放下,就
是讓悲念出來;比如有的人恨一個人,連作 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
夢都看到這個人,假如你回心一轉:「呵! 悉退散
我好可憐他啊!他為什麼這樣作呢?」那個
時候你不但不恨他,可能你的悲心發出來, 煩惱焰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爭訟、打官
你會替他懺悔。所以唯有悲心一出來,你所 司呢?「訟」就是打官司打到法庭去,是表
有的震怒可以平靜,真真是這樣,我希望大 示如果不能有法雨,煩惱就不能除,不能解
家如果遇著有不可放下的事,你試試細細來 釋的事情就會引發戰爭,而古時候,打仗如
觀,如果你的悲念一出來,馬上就冰消瓦 果打得不好,還會被殺頭的,但是,「念彼
解。因為我們宿生業力所帶來的,有時不能 觀音力」,一切的怨都消除了。
放下就是不能放下,這悲一出來,不得只不 印度有一部薄伽梵歌,不是佛經,他是
恨,而且憐愍,憐愍呀!覺得可憐啊!佛法真這樣說的,有一個國王叫做阿姜那,很恨鄰
真是救我們的人生的,這個境界真是不可思 國,他告訴他的一位大將:「你要準備兵馬
議。 了,鄰國來打我們了」。大將就說:「好
「慈意妙大雲」,悲念一出來雷震就停 哇,大王我已經準備了。」大王就叫人出去
了,悲念一興起,好像什麼呢?眾生能夠得 探試,發現敵國的兵馬就佈在他的城門下
了。大王就說:「你準備戰具,我要親自

菩提綸音84期 6
菩提法義

出戰,因為鄰國很強的。」大將就陪阿姜 庚三雙頌兩勸二辛一頌前番勸持名二
那出去了,戰役開始,那個大王就拿起弓
箭要射,這個大將按一按大王這支將要射
出的箭,皇帝奇怪的問:「為什麼?」他 壬一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
說:「你不要這麼快開弓呀,可能前面這個
是你宿生的父母啊,我們不知道眾生那個才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
是我們宿生的父母啊!你不要交戰啊!」他 須常念
的敵人看到大王明明都開箭了,卻又不射, 何以稱為「妙」呢?由於他能令眾生都
以為有什麼事。就在這一剎那,這個大將就 普聞的,所以就勸世人常常念觀世音,好像
說:「大王啊!你不要開箭了,假如你殺死 海潮音這樣不間斷的念,這比世間任何聲音
他,以後他的王子又來殺你,你的王子又去 都要殊勝,故須要常常稱念。
殺他的王子,你這兩個國永遠都是敵人。而
且你不知道前面這些眾生在宿生是你的什麼
人呀?⋯⋯」那個國王聽到之後,這執弓箭
壬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的手就垂下來了,對面以為他用什麼法寶,
也不射箭過來了,後來兩國就言和了。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
作依怙
那個國王一路聽這大將講下去:「我們
人打死敵人,不是最偉大啊!,他只是外 念念不要生疑惑,觀世音又清淨又是屬
敵,要我們的內敵能滅,才是真智慧啊!我 聖德,「聖」字是有滿分的德。我們稱念觀
們裡面還有好多敵人哪!我們裡面的敵人從 世音菩薩就好像有了「依傍」。
來都沒有打過呀!」皇帝就說:「什麼叫做
我們內面的敵人呀?」「我們的貪、嗔、癡
啊!」這個大將一路講到那個阿姜那手上的 辛二頌後番勸供養
弓箭都掉下來了,聽到手都軟了。然後又再
講:「怎麼才能認識自己的內敵人呢?」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
「內視兩眉之間,調呼吸於鼻端。」這種文 應頂禮
學,非常有宗教意義、人生意義。先教他內 這科文是「番勸供養」,勸我們念,同
視兩眉之間,才看得到你的內敵,你如果沒 時勸我們要供養,不得只念,應該還要頂
有禪定的境界,你怎麼知道你裡面有敵人 禮。
呢?他來偷你搶你的智慧,你也不知道啊!
是這樣的,所以印度可以產生佛教出來,他
們的古文化是很偉大的。
戊二聞品功德二
所以暴力不能平戰的,這敵要退,要
己一持地歎證
「內視兩眉之間,調呼吸於鼻端。」你就可
以認識你的敵人,如果草草莽莽沒有定的時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
候,你不知道你裡面有敵人,他把你這個國 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
奪去你也不知,喧賓奪主,裡面的敵人把你 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
的國土——心地——完全佔去了,你也不知 少。
道的,為什麼不知道?已經迷朦了。「念彼 這一品經,以觀音菩薩為主,而持地菩
觀音力,眾怨悉退散」這時候假如念彼觀音 薩為證,因為持地菩薩是修平等慧,所以持
力,觀音幫你打他,這樣他就會退了,好像 地菩薩更能夠讚歎、證明觀音菩薩的無量功
阿姜那,兩敵不鋒交了,他自己退了。 德法門。

7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法義

這時持地菩薩就起來對佛說:「世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
啊!若有眾生聞到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業⋯⋯」自在是什麼?在三德秘藏,法身是
佛說普門品當時,有八萬四千眾生都能
嗎?
夠發正等正覺的道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
三德秘藏 三菩提」,菩提心就是道心,可見一位菩薩
的示現,令我們大地眾生都能夠受益無窮,
| 菩薩的功德不得只能夠拔我們的苦,而且能
|—————|—————| 夠開我們的慧,比如醫生,只是醫好我的
病,不一定令人健康,真的,你莫以為病一
| | | 好就健康,尤其是胃病醫生告訴我:「我告
訴你,胃病永遠沒有得醫,不過你來了,我
法身德 解脫德 般若德
就給點藥給你。」他說:「你醫好,你明天
| | | 亂吃東西胃病還是要犯!」所以胃病不應該
是醫生醫的,他說:胃病應該你自己醫自己
自在 安樂 放下 的。你要瞭解你的腸胃是怎麼樣,因為你天
天都要吃東西,你現在吃藥了,這胃不痛
了,以後你不小心吃東西,馬上也是胃痛的
心經何以稱為般若膽?因為它一開始就 了。
「觀自在」,一開始就點出法身出來。所以
日本保坂玉泉教授研究心經,他認為「觀自 所以觀音菩薩不得只是拔我們的苦,而
在菩薩」不一定指觀世音菩薩,好多菩薩都 且是開我們的慧,拔苦只是救我們一時,開
能極自在的,他似乎講的有道理,你不能自 慧是救我們的永恆的佛性。所以叫做觀世
在怎麼可以當菩薩呢? 音。普門講悲,觀世音講智,就是悲智!
(消文竟)
就好像一個醫生,他都滿身病了,怎麼
還能看病人?所以菩薩一定有自在,即使沒 請大家拿起講義,現在要圓結這講義。
有完全自在,都一定能懂得自在之道,然後 「法華文句記」同學大部份每人都有一套
才可以稱為菩薩。由於菩薩得到般若慧,才 了,少部分沒有,按「文句」來講,就不同
能放下,因為般若是空的,不空不能放下, 一般的講法,的碓是有很多深妙的法義,因
所以放下是般若,解脫是安樂,法身是自 此,我每一次講,主要是「文句」,其他很
在,就叫做三德秘藏。觀音菩薩品是自在之 多的註解,還有時我自己加點上去,就成為
業,不得只解苦,而且能夠開慧,因此我們 這份釋經。剛剛依著經文就叫做「消文」。
今天聽金剛般若經,而再配合觀音菩薩的普
門,真真正正是表裡一如,假如我們沒有般
若又焉能得到自在呢?沒有般若是不能自在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
的,因為不能放下,我們的三業觸處都是執 生。應以佛身得度者。……遊於娑婆世界。
著的,怎麼能夠放下呢?有般若就可以放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
下。 我今從問彼。……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
禮。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
少。」這「人」就是講觀世音,功德很多很 ……寶雲經雲,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
味,如世間地。一者廣大,二眾生依,三無
多的。
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種子所依,
七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獅子吼
亦不能驚。菩薩亦爾,經一一合,今謂以八
己二經家述益 教判,方應今經。聞品功德下云云者,應對

菩提綸音84期 8
菩提法義

諸經及以今部辨其得益共別不同,以判教相 一下,還看看有沒有什麼東西吃,鳥還要飛
兼帶等異,教若唯小,顯露終無結得大益, 下來吃東西,因為空中沒有東西吃,所以仍
密得大益,教不可傳。教雖不傳,須辨其 然是依地。「三者無好惡」,沒有什麼好,
旨,若如方等般若之流,以部共故,聞益亦 什麼不好。「四者受大雨」,這個雨下來,
共,則具顯密及以不定。互相知者,名為不 是什麼接受呢?是地接受的,所以地能夠生
定;互不相知,名為秘密。是則部內或品似 草木。「五者生草木」,如果不能生草木,
大,益有大小,或品似小,益亦大小。或兼 我們現在就沒有椅子坐,也沒有房子,建房
大小,益亦大小,皆以上來三義消之不能具
子沒有木是不行,你看敦煌啦,北方啦,就
指諸經品相,思之思之,今經唯大,大中唯
不能建廟了,因為沒有木頭,就把山洞挖開
圓,無密偏小,故聞品益。……
來作佛堂。「六者種子所依」,你有很好的
從文句裡面所提出來的釋經,大家就知 種子,在什麼地方種呢?在地種。假如有同
道,經過幾位祖師然後才成就這個法華文 學說:「我不要在地種,我用花盆。」這泥
句,可見得依天臺的教觀來釋經,應該叫做 土就是地了。「七生眾寶」,鑽石從那裡來
經藏禪了,這經藏禪的意思,實實在在對我 的?紅寶石、藍寶石⋯⋯金從那裡來的?都
們聽經學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我們不 是從山來的,所以地出眾寶。為什麼我們叫
明白經藏禪,你讀經就只是讀經而已;如果 做心地法門,因為我們的心地也會出眾寶
你懂得經藏禪,就懂得教觀,而這樣的讀經 哦!「八生眾藥」,好多藥材都是從地生出
本身就是修禪的了,並不需要另外一種禪法 來的。「九風不動」,比如刮台風,也沒有
來修禪,經本身也就是襌,他裡面所講的道 說把地打爛的,但是有兩種情形地是會壞,
理,我們就可以修禪定的了;到我們中國後 就是陸沉、地震,我在廣西桂平看過陸沉,
來什麼一花五葉之後,另外定個公案來參, 很可怕的,民國三十一年,我剛好從桂林回
這是以後的事情,在原始的時候,這經就是 到桂平,住在一個朋友家,有兩個學生陪我
禪,你看看,我們每一部經一開始,敘述釋 一起,這朋友家是大家庭,人很多的,有一
迦牟尼佛在某某地方,乞食回來就洗足,趺 天他們全家都出去了,我問他們什麼事,他
座而坐,然後講經,他這坐禪與說法同在一 們說要去看陸沉啊,我到門口一看,一群一
個時候,所以後來我們佛教,每每在靜坐的 群的人,我和兩個學生也一齊去,到了那個
時候,或念佛之後,都要請法師講幾句話就 地方,看到幾個房子,好像小孩子畫的畫,
是這個道理。很少先坐,坐、坐、坐到不起 畫歪了,這房子整個側倒下來,而這地凹下
來,那就叫枯定了,講、講、講完又靜坐, 去,大概有一丈到兩丈多,有的房子完全倒
所以禪與教,這個就是佛教最好最微妙的道 下來,有的倒一半,中間一個大洞墮下去,
理。我們世間很好的學問家,都是講道理, 這種叫做陸沉,聽說那天房子裡面沒有人,
不教人靜坐的,唯有釋迦牟尼佛一面教你修 因為是農家,早晨都很早就出去了,只是有
禪定,一面教你瞭解道理,還要修戒律,就 幾隻雞。陸沉與地震都是很可怕的東西,比
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的的確確,真真正 如報紙上形容大陸的地震,有個外國人親眼
正可以說是圓滿之教育,從心地法門教起 看到地震把房子拉開,地也震出裂縫,有人
的。 就這樣掉下去死了這叫做天災。人生有好多
事情很難講的,但是彿法能夠安穩我們的
這裡引寶雲經裡面講菩薩有十種法,菩 心。為什麼我們佛經講心地法門,因為我們
薩要具足這十種,然後稱為菩薩。「持地三 的心也有陸沉,也有台風的,樣樣的災難我
昧」,持地就是平等,不分別,不起執著, 們的心地法門都有的。心的陸沉是怎麼樣
「如世間地」。 呢?好像很好的東西都倒下去了,亂糟糟
「一者廣大」,地是廣大的。「二者眾 了,這地陷下去不平穩了,我們心地也有火
生依」就是我們一切眾生所依的,就算一隻 燒,就像吵架,所以佛經用「心地法門」這
鳥,鳥雖然是依空的,但是它也要到樹上棲 個名稱是非常有意思的,細細想就會知道
了。「十獅子吼亦不能驚」,獅子的吼聲地

9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法義

都不動的。 的時候,也需要講藏教的有;講藏教的有,
如果有大的根機,還是要講大的經教。這叫
「菩薩亦爾,經一一合,今謂以八教 做妙法之教,不是死板的,並不是空教就一
判,方應今經」。頓、漸、秘密、不定,及 定說空教,假如一定說空,我相信老法師就
藏、通、別、圓就是八教判。不必詳講了, 不需要引這個三轉教了。三轉教完全是藏和
因為同學應該早就明白。簡單來說就是:釋 小乘的有教,所以叫做「帶」,可以空帶
迦牟尼彿最早說華嚴就叫做頓教。後來有人 有、有帶空、權帶實、實帶權、中帶假、假
聽不懂,就說些淺淺的給他們聽,就叫漸 帶中,都可以帶的,所以說「無法可說,是
教。他說淺淺的大家都聽得懂了,又慢慢希 為說法」。人也是帶的,比如我們已經年紀
望他回復到講授大法,所以那個時候要教他 大了,長到六、七十歲了,我們仍然有時要
回小向大,釋迦牟尼彿就說般若教他空,就 有點孩子的趣味,這個人就不致於呆板,一
等於下面判為四化法的藏、通、別、圓,如 天都擺個老樣,一件趣味的事也沒有,而年
果用後來佛法上的名稱,叫做小乘、叫做通 輕的人也不要一天到晚都蹦蹦跳,有時也要
教、叫做別教、叫做圓教,就叫做八教判。 有老成的一面,那麼菩薩帶什麼?菩薩還要
現在以八教來判,就是好像菩薩十法都 帶有習氣,本來沒有習的,假如菩薩不帶惑
能夠融匯起來。 潤生,我相信菩薩就不肯見婆羅門,也不肯
見女孩子,他的帶,就是留有一點點迷糊。
「聞品功德下云云者」,所謂「聞品功 這留或潤眾生很難說,不過難說也要說說,
德」就是聞觀音菩薩普門品的功德。「應對 總之是一個妙字,這個妙字你要什麼時候才
諸經」,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應對諸經及 能真真體會到呢?就是今天老法師寫的「要
以今部辨其得益共別不同,以判教相兼帶等 離相」,你的心沒有著,真正是廣大如虛
異」每一個字都代表一個意思。「應對諸 空,你那個時候就看得出這個妙了,否則你
經」,就是現在普門品我們聽到了,應該對 無法體會妙境,一有相,就不是離相,所謂
所有的經,所有什麼經呢?因為法華已經在 「離諸相則明諸法」。總之這心一起一點點
開顯圓了,「應對諸經」就是對以前藏通別 執著,種種相都有了,貪瞋癡相也有,憤怒
圓的經。「及以今部」,今部就是法華。 相也有,煩惱相也有。所以我們細細看佛
「辨其得益」我們應該能夠辨別、辨明得到 法,與孔孟思想有很多相稱的,中國古代大
的法益,不只是得到普門品的法益,由於聽 聖人所講的話,雖然不是完全同於佛法所講
聞普門品,所以要辨明融攝,通會到前四時 的語氣,但是都能通融的,如果要他完全一
諸經,將普門品以及法華經所有二十八品, 樣是不可能,因為國土語言的不同,但我覺
和以前所有的經。「共別不同」,什麼叫 得孔孟有很多思想都能通到佛法去,因此我
做共?什麼叫做別,共與別有什麼不同? 希望同學能夠好好讀讀四書五經,沒有人講
「共」,就是共法。「別」,就是別法。 沒有關係,就把他讀,起碼能夠知道一下內
共,就是通,聞一句可以通一切諸經的。 容,自然跟彿經比較就能夠深識,憨山大師
別,就單單為任何一部經的,有什麼不同, 做南華寺的住持的時候也說:「經典之餘可
我們應該會瞭解的。 讀聖賢書。」南華山誌就有說這件事了。
「以判教相兼帶等異」,這種就叫做 「以判教相兼帶等異」,我們明白這一
「帶」了。(師依時教圖之線指向般若),這 句的道理,然後我們就可以判明整個佛教
是什麼意思?本來般若是絕對空的,你看這 的教相。教相就是義學,就是教義。而這
「般苦帶」,一帶,帶、帶、帶到藏教,今 一品觀音菩薩普門品的教相,有兼帶什縻
天聽了老法師講金剛經,就可以明白金剛經 不同的?比如普門品在法華經,這個地方
是絕對空的,但他又講出一個三轉教出來, (師指時教圖之「開顯圓」)有沒有兼到什麼
三轉教是藏教的,所以這一個判教並不是說 地方去?可以看得出來,大乘一路下來,
小、說中、說大可以決定的,可能你說空教 有沒有兼到方等?有沒有兼到「通教」?

菩提綸音84期 10
菩提法義

有沒有兼到「別」?有
沒有兼到「圓教」?統
統都融通的,但是如果
你講「別」,的的確確
是「但」,所以普門品
有別有通。換一句話來
講,就是這一部法華
經,可以叫做融攝八
教,通運五時,然後就
符合「法華成佛」。

「教若唯小,顯露
終無結得大益。」這個
就很明白了,假如我們
但說某一種教是屬於小
乘的,從頭到尾所顯露
出「終無結得大益」,
如果只是講藏教的,一
路結到最後,都不能結
出大乘法出來的。「密
得大益,教不可傳。」
佛教講顯密二教,這個
密教就不只是密宗的
密,例如修律都叫做密
教,禪也叫做密,念佛
念到是心是佛也是密。
為什麼修律宗都叫做密
呢?因為修律宗的人,
他戒律之清淨不是講明
出來的,修到能悟到戒
體了,戒體就是明心見
性那個境界,沒有講出
來,但在他的行為三
業中,明眼人就看得到
了。念佛念到默念也是
密,禪宗更加是密,如
果是密得益,非是用語
言可以傳的,「教」就
是語言,教義要講的, 該懂了吧!這個意思,就是不可講仍然要
但是「禪」,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所以 講,沒有得傳,但仍然可以分辨宗旨。「若
「密」的法「教不可傳」。 如方等般若之流,以部共故,聞益亦共」,
「教雖不傳,須辨其旨」,教就是講經 方等跟般若這二時是通的,可以叫做講方等
文中的義理,這教義、教理雖然不能傳達妙 就有般若,講般若就有方等。方等是什麼
心妙法,但是仍須要分辨清楚他的宗旨。應 呢?方等是由小教通到大教去的,方等是個
比教。比如講一部寶積經,或講一部勝鬘夫

11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法義

人經,有沒有般若呢?一定有般若的,沒有 那我們就不能完全說,某一部經是屬於某一
般若不能成為方等,而般若時所講的經,也 品,隨時會「兼」、「帶」的,「思之思
是大乘的通教,所以方等、般若這兩時的法 之」,大家想想!這是荊溪大師告訴我們
是共的通的。聞益亦共」,比如你聽方等, 的。「今經唯大」,現在這部法華經完全是
你可以聽到有般若,聽般苦也聽到有方等 純圓獨妙的大經。「大中唯圓」大中又圓頓
法。「則具顯密及以不定。」所以聽這兩時 的。「無密偏小」又不是怎麼私密,或偏於
的經,就具有顯教與密教及不定法,不定屬 小。「故聞品益」,聞到這一品,就會得到
於般苦,密屬於方等,是密而不說之意,不 普門的利益。
是密宗的密。「互相知者,名為不定,互不
相知,名為秘密。」假如我們現在講方等,
也許有的人就已經連般若都聽出來了,這二 結語、請讀
者是可互知的,叫作不定。。「互不相知」
呢?譬如兩個人坐著,有一人可以聽方等而
通到般若,但是另一個完全不知道可以通起
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三十二化身。頌‧
來的,因為互不相知,所以叫做秘密。就像

這兩叢蘭花草,這一叢的根和那一叢的根完
全不相連,你把他分開也不死的,因為他的 在在彰名處處身
根完全不同的。我們的生命是各有各的,因
不知誰是本來親
此諦閑大師在打完禪七的時候就說:「你有
你的乾坤,我有我的世界。」釋迦牟尼佛一 重頭認過重新認
個弟子很懶惰,人家問他:「你為什麼不用
畢竟還尋這個人
功?」他說:「我的師父是世尊啊!」好像
是說,我不用功沒有關係,我已經有世尊作 此雲菩薩應化方便,而始終不外就是觀
我的老師了呀!世尊知道了,有一天,特 世音。吾人口稱觀世音,心念觀世音,則心
別去指點他,就問他:「吃飯沒有?」他 地平持,猶如大地,雖載持萬物,猶能自在
說:「沒有。」世尊說:「我吃了,我很 之業,任持不捨,此學佛之人,念觀世音菩
飽?你飽不飽?」那個年輕人就說:「我沒 薩者,又豈以解苦而已!貫亦苦除難免得安
有吃飯怎麼飽呢?」世尊說:「是呀!你 全,自在之身了生死、證涅槃,正當乘佛慈
沒有學你怎麼懂呢?我懂了,你還是沒有 力,就此大事因緣,蒙觀音之加持,「開
懂。」所以我們的生命是獨立的,智慧也是 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道知
獨立的,但是有佛世尊來指點我們怎麼用 見」,因緣有分,我等無自怠,莫蹉跎。
功。
觀音菩薩體此印證持地菩薩之功德,與
「是則部內或品似大」,部內就是這 萬物為等,「此如來最上德也」。觀音成普
二十八品的法華經之內,有些品是大的。 門大行,隨類應化,即與萬物為等,即無等
「益有大小」,這法益有時講大法,有時講 等也。由於普現慈悲,故聞佛說是普門悲
小法。「或品似小」或是有一品,比如譬喻 願,皆發如是心,此所謂圓行成最上德,亦
品就是小乘,講十二因緣,四諦這些的。 令眾生聞觀音名者,皆得脫苦慧樂。故普觀
「益亦大小」,由此可知天臺宗並不把小 世人多稱念觀世音聖號而求攝受。中國諺
乘、大乘各分得很清楚的。「或兼大小,益 雲,家家如是觀世音者,是菩薩有大悲大願
亦大小」,可能一品之中,大、小乘都有 普緣度眾也。(導師集註)
的,所以得聞法之益也有大小。
(未完待續)
「皆以上來三義消之,不能具指諸經品
相」,如果把這兼、帶、大小,三義消除,

菩提綸音84期 12
菩提法義

普賢行願品(十)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

《梵網經》裡講:‘一切男子是我父,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是說見到有
一切女人是我母'。從六道輪回的角度來看, 疾病痛苦的眾生,我情願做他們的醫生,為
世界上的很多眾生,曾經都跟我們有過父 他們醫病,給他服藥。這是對身病而言;那
母、兄弟、姐妹眷屬的關係。只是因為大家 對心病的人來說,看見人家心情不好,有痛
改頭換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識。因為我們無 苦、有煩惱的時候,我們要用佛法的道理去
始以來,死死生生,不知生過多少次?死過 開導人家。給他們講一些道理,讓他開心,
多少次?我們無始以來流過的血,比四海的 幫助人家擺脫心理負擔和障礙。
水還要多,我們的屍骨比喜馬拉雅山還要
高。只是因為改頭換臉的關係,天天碰在一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如果有人迷
起,所以才誰也不認識誰了。 路了,我們要給他指引方向。如有人初到此
地,不知柏林寺怎樣走,才能找到?你就告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高僧, 訴人家正確的路線,免得他走錯路。從廣義
到了一家人的門口,看見裡邊正在大辦喜 上來說,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
事,賓客滿堂,無比的開心。這個高僧站在 很苦惱,他們看不見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
那裡,笑了又笑。這家人感覺莫名其妙,上 們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最佳的歸宿。思想很
前問:‘師父,是不是來化緣的?' 師父回 空虛,覺得活著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
答:‘不化緣。' 這人說:‘既然不化緣,
站著笑什麼?'師父念了一首詩:‘眾生實 如像臺灣的三毛,還有顧城之類的人
在苦,六親鍋裡煮,牛羊為上座,孫子娶祖 物,他們活得很痛苦。因為他們找不到人生
母。'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眾生活得非常的 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當他們找不到自我的價
苦,而且實在可憐、可笑。你們現在鍋裡煮 值的時候,生命對他們來說也就失去了意
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親眷屬。你請 義。所以,他們最後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
來的這些賓客,在過去生中,是你家養過的 了自己的生命,像這樣的人不少啊!如像社
牛啊、羊啊,如今卻變成了你們家的親朋好 會上許多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那些
友。另外你娶的兒媳婦,是婆婆的轉生;因 搞藝術創作的人。這些人嘛,他們都比較有
為婆婆對孫子特別的愛!死了之後,一念之 思想,但他們活得很累、很痛苦。當我們看
愛,她轉生又來這個家,結果呢?做了孫子 見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們應該
的媳婦。通過這個故事,從輪回上來說,人 以佛法的道理去開導他們,我情願做明亮的
類真是無知可笑,可恥可憐。因此,無始以 燈光去照亮、驅散他們心中的陰雲,使他們
來,許多眾生跟我們都有過父母、兄弟、姐 擺脫痛苦,從迷茫、困惑的黑暗間走出來。
妹的關係。所以恆順眾生的對象,像上面所
說種種類型的眾生,我們都要隨順他們。 我認識一個居士,他曾經搞過文學創
作,二十幾歲發表過小說、詩歌。他曾經活

13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法義

得很痛苦,曾想過自殺。後來,他在《法 實。
音》上看到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這
篇文章後,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 一個人活在世間,財富僅僅是生存的
對佛法感激不盡!從九四年開始,他對佛法 一種需要,並不是人生尋找追求的目標。其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嘛,他把這篇文章 實,真正的財富不只是金錢。智慧也是財
複印了幾十分,在朋友中去流通。他說自己 富,健康的身心是財富,慈悲也是財富,博
受益了,應該讓與自己同樣受苦的人,也能 大的胸懷是財富,有良好的待人處世方法
受益。來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等,這些都是財富。

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昨夜,我流著 學佛行菩薩道要慈悲一切眾生,給貧窮
淚,在一條彎曲的小路上尋找;尋找光明和 者,令得伏藏,用菩薩的心腸和行為為眾生
人生的歸宿。但是,一點兒希望也沒有,我 帶來利益和好處,隨時為眾生服務,使他們
在痛苦和絕望中倒下。今天,我順著濟群法 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隨時作好,眾生我能為
師指引的正法,我帶著微笑重新走在那條路 你做些什麼?這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的意義
上。雖然這條路崎嶇又漫長,但我始終把佛 所在。
陀的話,當作我修行的目標。我要沿著師父
指引的正道,繼續走下去,永遠走下去 . 他
在信中還寫道:‘我曾把皈依三寶的心願,
悄悄的告訴給小河,每朵浪花都載著我虔誠 眾生歡喜、則如來歡喜
的祈禱,在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樹葉在
跳動,那是我的心,在尋找皈依三寶、善知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
識的彼岸。' 有的人說,佛法太消極了!你 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
們說,佛法消極不消極啊?太不消極了!說 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
它消極的人,其實是對佛法最大的誤會。世 歡喜'。‘何以故' 是什麼緣故呢?普賢先問
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積極的! 一句道:對佛陀隨順,當然是應該的,但是
為什麼對眾生,要像上邊所說的那樣根據他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碰到貧窮的 們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需要,去隨順供養他
人,我們要用經濟去幫助人家。或者傳授給 們呢?大家要曉得,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就
他一種謀生手段,使他學會謀生的方法,這 是隨順供養諸佛;如果能夠尊重承事眾生,
也是一種佈施。這種佈施比起你直接給他 就是尊重承事諸佛;如果能夠使得眾生生歡
一、二百元錢,它的好處、作用要大得多。 喜心,就等於令一切諸佛生歡喜心。因為佛
還有一種人,雖然他們經濟很富有,但思想 陀把眾生看成和自己一體,把眾生看成是自
卻很貧窮。金錢上他們是富翁,但精神上他 己的獨生子一樣。佛陀對眾生是多麼的慈悲
們卻是乞丐。這種人他們什麼都不缺,他們 啊!
富得,除了鈔票以外剩下的還是鈔票。但是
有錢人他們往往生活得並不一定幸福。有些 佛經中記載:‘舉身微笑',是指佛陀
人從表面上看,他們活得很神氣、很氣派; 每一次在說法的時候始終保持微笑。什麼是
他們的內心卻是十分空虛和苦惱。所以,我 舉身微笑?舉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僅在臉
們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錢的人。有錢的 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時候,全身的每一個
人,只能從別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 細胞、每一個毛孔都在笑。因為只有渾身放
點點人生的樂趣和滿足。有錢的人,自己真 鬆、心態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
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錢人要為錢所累。 種佈施,能夠讓人歡喜。你對人家笑一笑,
有地位權勢的人,要為權勢所累。對於我們 人家也對你笑一笑,肯定沒有錯的。反過
學佛的人來說,要用佛法去開導他們,啟發 來,你跟人家板著臉,再好的人也如隔千
他們生命內在的智慧,使他們活得愉快充 里。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

菩提綸音84期 14
菩提法義

別人,別人也瞧不起你。我們說話做事都
要讓眾生歡喜,才會使一切諸佛歡喜。

我們學習了《普賢行願品》的這
個法門,要把尊重三寶的觀念,推廣普
及到我們的人生、日常生活、社會生活
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對待眾生,那你說
說,你就是什麼呀?你就是佛菩薩嘛!
反過來講,你只懂得尊重如來,只知道
給寺廟上供,給菩薩叩頭,但社會上人
際關係搞得不好,大家對你意見很大。人
家說,你這個學佛的人跟我們不學佛的
人沒有區別,那你對三寶一點貢獻也沒
有。不僅沒有貢獻,而是在作踐、糟踏三
寶。使別人斷絕對佛法的善根,那是你
的罪過。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庭、工作
中,處處要以佛菩薩的道德行為,來嚴格
要求我們自己,在人群中作出榜樣。在為
人處世,處處都體現出我們在學佛上的修
養,讓大家感受到佛法的偉大和慈悲!

我過去不太注重對《普賢行願品》
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剛經》、
《心經》,重視佛法哲理內涵上的體悟。然 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同體大悲。
後用佛法的智慧去觀察人生、觀察生活,把
一般人要做到同體大悲比較難,同體
佛法的智慧,貫穿到現實生活修行中去。這
小悲嘛!每一個人都有。一般人對自己的子
次要講《普賢行願品》才把它找來學習學
女、親朋好友啊、戀人、自己寵愛的動物產
習。每讀一次,都為菩薩的同體大悲精神所
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相反
感動,以後,我要經常讀誦它。我希望你們
的,要你面對你的冤家仇敵,你最痛恨的
回去以後,把它作為功課,時時用普賢的境
人;還有那些十分討厭的眾生,如像老鼠、
界來觀照自己的行為,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
蟑螂之類的動物時,你對待他們,是否能像
菩薩了。
對待你的父母和你的小寶寶一樣呢?甚至把
他們的命運跟自己聯繫在一起,把他們視為
同自己一體,對他們產生同體大悲的心,對
離開眾生、不能成佛 於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就要學習普
賢菩薩這種同體大悲的精神!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
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心生菩提 我曾經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兒子要做手
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薩的特點是同 術時,她說:老天爺啊!為什麼要把這個痛
體大悲,這個同體大悲就是無私忘我。菩薩 苦、不幸的災難降臨在兒子的身上啊?如果
同體大悲的特點,主要是表現在:把眾生的 兒子不做手術,他的病就能夠好的話,那麼
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困難就是我 我寧願為兒子去受這份苦!如果他的病馬上
的困難;眾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眾生的 就能夠好,我情願死去,也不感到後悔。這
生死就是我的生死;眾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 是什麼精神呢?這就是同體大悲的精神!但
樂。把眾生的困苦、生死、快樂跟自己的命 是遺憾的是,這種同體大悲的心,只是對自

15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法義

己的獨生子女。如果我們學佛的人,大家都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
懷有這位母親對兒子那種同體大悲的心願, 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
去對一個村莊的人,然後把這種同體大悲的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
心願,擴展到一縣、一個省、一個國家,乃 它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段話含有
至整個世界和宇宙,才談得上大悲。 總結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
的基礎上,諸佛都是以大悲心去利益眾生,
我不僅對我們喜歡的人產生慈悲,而 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最後成佛,功德圓
且要對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產生慈悲心。 滿!
不僅對有情生命產生慈悲心,而且對無情生
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能對它們產生慈悲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
心。修學菩薩道,眾生為什麼在修證中佔有 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段經文對成
這麼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為有了這樣深切 佛下了個結論,菩提屬於眾生,菩薩不能離
廣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發 開眾生。就像蓮花不能離開污泥,離開污泥
了菩提心,才能證得了佛陀的果位。我們要 就不能長出蓮花,清水裡是長不出蓮花的。
想成佛,就不能離開眾生,離開眾生就免談 同樣道理,離開眾生要想成佛,那是門都沒
成佛!因為佛所以能夠成佛,是建立在渡眾 有。所以菩提屬於眾生,如果沒有眾生的
生的基礎上,離開了眾生就離開了佛。 話,一切菩薩都不能成就無上正覺。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
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曠野,是空 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
曠荒野,沒有人住的地方。磧,是小石塊。 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普賢菩
大樹王,是指那種特別大的樹,是各類樹裡 薩講到這裡,向法會的聽眾,叫一聲道:善
邊最大的樹,所以稱為王。繁茂,是指在泥 男子啊!你們聽了上邊所講的種種學佛的意
土的樹根紮得很深,所以枝、葉、華、果長 義,應該明白透徹行菩薩的意義了,應該照
得茂旺,根深葉茂的意思。這裡用比譬的方 我上邊所講的種種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對待
法來說的。在空曠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 一切眾生,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沒有人
樹林,其中有一棵樹特別大,如果乾旱了, 我高下之分,能夠常常隨順眾生,使大悲心
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這棵樹會枯萎,樹葉紛 漸漸增長至圓滿完善。能夠用大悲心去隨順
紛飄落,到最後只能剩下樹杆,這棵樹就成 眾生,就是供養諸佛,因為隨順眾生,就是
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葉、 對諸佛最好的隨順。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樂
花、果,就會生長的特別茂盛。 有情,就是對如來最好的供養。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 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
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 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
果'。眾生就像樹根,諸佛菩薩就像花果。 無有疲厭'。菩薩對眾生的隨順,不是一朝
如果花果離開了樹根,就不可能長出花果 一夕的,而是永遠、永遠,天長地久有盡,
來;沒有樹根,樹就會死去,那又哪會有花 隨順眾生無絕期。
與果呢?所以佛與眾生的命運是緊緊相連
的,佛不能離開眾生。要成佛,必須用大悲
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眾生,普渡眾
生,使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 (未完待續)
去為眾生做有利益他們的事,才能成就佛的
智慧。

菩提綸音84期 16
法音宣流

感悟人生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学诚法师

第八講 如何掃除自心的塵垢 毒,“毒藥”的“毒”。人如果吃了毒藥的


話,吃多一點就會死亡;毒藥輕一點的話,
11月25日,北京降下了入冬的第一場 對身體也會有很大的傷害。這是指有形有相
雪,學誠大和尚下午為大家作了開示—— 的、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方面的毒藥。我們
《如何掃除自心的塵垢》。大和尚教誡:我 心裡也有毒藥,這三種毒藥對我們自己生命
們清除塵垢、清除垃圾,這些塵垢和垃圾是 的毒害非常嚴重。我們常常說,要把自己當
外在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除內心貪嗔癡 病人想,佛法裡面說把自己當病人,不是告
煩惱的塵垢。 訴我們,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哪個器官有
毛病、不健康,而是一種比喻,意思是我們
的心病比身上器官的缺乏、身體的不健康還
一、次第修學 更嚴重;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深層次已經
中毒了,我們的內心裡面有問題——不是一
1、三士道
般的問題、普通的問題,而是非常嚴重的問
今天我們又要來講佛法。大家學習佛法 題。
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尤其是學習道次第:下 我們不容易認識到自己的內心有那麼
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我們大家也清楚, 多、那麼嚴重的問題。比如說我們起了一個
下士道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不生起煩惱,中 煩惱,動了一個念頭,就猶如我們吃了毒藥
士道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如理斷除煩惱,上士 一樣,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很大的傷害。
道的目的就是要斷除習氣。這就很清楚地告 這種傷害不僅僅是當下彼此之間傷感情、不
訴我們:第一步,不要讓我們生起煩惱;第 和睦、令人難堪、心裡難過,實際上這種作
二步,要對治煩惱;第三步,斷除習氣。無 用還會持續,持續到明天,持續到未來,乃
論是讓我們不要生起煩惱,還是對治煩惱、 至持續到你的來世,更長遠的未來。這就是
斷除習氣,都需要靠佛法。佛法才是對治煩 我們吃了這個毒藥以後,中毒了。
惱的良藥。
3、佛法乃良藥
2、煩惱如毒藥
這些毒要把它拔掉、去除掉,就需要吃
煩惱很多,煩惱的作用很大,煩惱的 另外的一種藥,才能夠來救治我們。自己心
害處也很嚴重。我們把許許多多的煩惱概括 裡邊所中的這些毒——貪、嗔、癡三毒的淨
為三種:貪、嗔、癡。又把貪嗔癡比喻為三 化,就需要靠佛法。

17 菩提綸音84期
法音宣流

大家在家裡也有很多的佛經,當你生起 佛經裡邊告訴我們,掃地有五種功德:
煩惱的時候,這些佛經起不了作用。為什麼
第一種功德,令自心清淨;第二種功
呢?因為你在煩惱的時候,經文你也看不進
德,令他心清淨;第三種功德,眾天神歡
去。反過來說,你以這個煩惱的心面對境界
喜;第四種功德,造就猛利的業;第五種功
的時候,煩惱的作用更強烈。那怎麼辦呢?
德,死後往生天界。“往生天界”就是往生
就要換一個環境,比如說在寺廟裡,大家都
淨土;“造就猛利的業”就是戒律清淨;還
在修道、用功,我們的內心比較容易寧靜,
有天神歡喜,自心、他心清淨。
不容易生煩惱。同時我們在寺廟裡邊又容易
聽聞佛法。聽聞佛法的時候,本身就是對治 灑掃住處、清潔衛生的時候能夠令自己
煩惱的生起、對治煩惱的現起,使自己不起 的內心清淨,那麼這是五種功德的第一種。
煩惱,而不起煩惱本身就是共下士的基礎和 我們又如何能夠把清潔衛生的工作同對治煩
特點。 惱、如理修持佛法結合在一起?事實上我們
從來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聯想,說我們修行、
問題是,我們自己在看經、聽磁帶的
對治煩惱要從搞衛生開始。我們常常覺得這
時候,因為以煩惱的心,所以我們聽到的聲
種搞衛生、做清潔的工作,都是沒有文化的
音,我們看到的文字也都會變成煩惱。在寺
人、智力比較差的人、歲數比較大的人做的
廟裡邊的時候,有同行善友、法師們為我們
事情。實際上,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從這樣一
講佛法,那我們內心有希求心、內心有信
個最簡單的事情開始。我剛剛出家的時候,
心,就會去接受、去領納外在的這種境界,
寺廟裡面的老和尚就告訴我:你學掃地要學
領納別人給我們講說的佛法的內涵。當我們
三年,學泡茶也要學三年。當時我就很不好
領納的時候,佛法就起作用了。如果不是這
理解,讓我學掃地還要學三年,這很容易就
樣的話,我們的煩惱心很重,並且常常在起
能學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學會了。並
煩惱,習氣也很嚴重,自己不曉得,也沒有
且,每天都要掃,不管是有沒有灰塵、有沒
能力去對治。這樣的話,雖然我們學佛的時
有垃圾,都要去清掃。其實,這就是修行的
間很長,但實際上同自己的煩惱了不相干,
一種功夫,培養我們的長遠心。
沒有真正意識到、認識到煩惱對自己生命的
毒害性有多麼嚴重。 我們在清除塵垢的時候、清除垃圾的時
候,這些塵垢、垃圾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
我們要清除內心的貪嗔癡煩惱的塵垢。通過
二、如何得解脫 外在的塵垢這種比喻、這種象徵,來認清我
們內在的煩惱垃圾。
1、掃塵除垢
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周利槃陀
如何來正確對治自己的煩惱?就要如理 伽,他出家以後,釋迦牟尼佛告訴他“掃塵
修行佛法、修持佛法。如理修持佛法,我們 除垢”四個字,他學了三個月都記不住,但
常常聽到六加行。六加行的第一加行:灑掃 是最後他能夠大徹大悟。佛陀授記他說,周
住處,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灑掃住處” 利槃陀伽是他所有的聲聞弟子當中,轉變心
就是我們常常所講的清潔工作,打掃衛生、 意最殊勝的人。他天天就是掃地,掃到最
佈置場地等。“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身 後,佛陀這樣為他授記。
所依是佛像,語所依是佛經,意所依是佛
塔。在印度、在南傳佛教國家的寺廟,比如 他掃地為什麼能有這樣的一種成就?他
泰國、斯里蘭卡、緬甸這些國家,廟裡面都 就是能夠很認真地根據佛陀的開示、佛陀的
有塔、有菩提樹、有佛像。我們中國也有很 教授去實踐。佛陀為他講:“此塵是貪非塵
多廟裡邊有塔。佛像、佛經、塔,這代表著 土,塵乃貪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
身語意之所依。 來教中不放逸。”我們掃來掃去,都是要掃
內心裡邊的這些塵埃——貪的塵埃、嗔的塵

菩提綸音84期 18
法音宣流

埃、癡的塵埃,這是三毒的垃圾。 一滴去實踐,如果不是根據這樣的正法去實
踐的話,都是白忙活一場,根本、內在的煩
2、對治煩惱得清淨 惱調伏不過來。所以前一段時間我也講過
我們修學佛法不能認識到自己內心當中 《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它的緣由就是
有垃圾,自己內心當中有問題,我們又如何 在這裡。
來對治?我們又如何來清掃?這是非常重要 我們如果沒有去對治煩惱,我們的各
的一點。因為我們常常說,我們修行就是念 種痛苦會越來越多,不能解除。我們常常講
經、持咒、磕頭,這才算修行,很難說我們 到八苦,現在有這些痛苦,過去也是這些痛
打掃衛生是在修法,實際上這一點是非常重 苦,我們未來一樣也是這些痛苦。今生今世
要的。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內心當中煩惱的塵 我們得到人的身體,固然是因為我們在過去
垢,我們即便天天坐在這裡念念有詞,但實 造作了成為人的業因,但今生能夠得到人
際上你念的和心裡想的是兩個不同的情況。 身,不等於說我們過去世就修行過,或者修
口裡一邊念佛經,內心一邊在起煩惱,甚至 到什麼程度。當然也有人過去就修行過,但
被煩惱包裹得越來越緊,不僅不能對治,還 不等於說我們所有人在過去都修行過。
會包得越來越死。
世間還是有那麼多的人,你讓他到廟裡
我們內心怎樣才能夠有清淨的狀態呢? 來,來拜佛、聽經,他肯定不來,那他就是
我們只有對治了煩惱,內心才會清淨,內 缺乏善根,但是他們也是人,甚至是很有身
心才會開明,內心才會有安樂。同時,因為 份、很有地位、很有學問的人。所以說,你
我們自己內心清淨,別人看到我們,也生歡 得到人身,不等於說你前世修行就很好。我
喜心,他的內心也清淨了。別人聽到我們說 們如果不修行的話,這些痛苦、這些問題肯
話,也很高興,他的內心也能夠得到清淨。 定不能解決,一直會不斷地累積,不斷地持
天神看到我們戒律無有虧損、內心清淨,也 續下去。
很歡喜。所以,我們要真正去認識到底怎樣
叫做如理修持佛法。 佛法把這八苦最後都歸到五蘊熾盛苦。
這個痛苦既不偏重於物質方面,也不偏重
3、解除煩惱靠修行 於精神方面,五蘊和合。愛別離、怨憎會、
如果我們缺乏了最基本的功夫和最基礎 求不得,這三種是我們內心的痛苦。生老病
的條件,我們又怎樣能去修行呢?如果我們 死,是我們身體上面的痛苦。而身心和合的
自己的心不能打開,不能淨化,修行佛法的 痛苦,就是最後一個苦——五蘊熾盛苦。無
人內心裡面還有很多障礙,這是不夠條件的 論是身體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還是身心和
一種表現。所以六加行的第一加行,本身就 合方面的苦,你都要把它去除。如何才能沒
是要清除自他的障礙、自他的違緣、同行善 有這方面的痛苦,唯有佛法才能夠去除、解
友之間的違緣以及同善知識的違緣。所以, 脫。解脫什麼?解脫痛苦。痛苦怎麼解脫?
認清自己的煩惱、認清自己內心的狀態是一 不要有業,不能造作召感痛苦的業。我們如
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何不去造惡業?要斷煩惱。煩惱怎麼斷?
要靠佛法來對治。所以我們用佛法來對治煩
如果把我們自己內心提得很高,覺得 惱,煩惱對治了就不會造業。沒有這種業就
我們這種現況、我們這種條件,一定要按照 不會感召八苦,沒有了八苦我們就解脫了,
自己的想法去修行,那無疑就是我們繞著這 就是這樣一種關係。
條路在走。所謂“繞著路在走”,就是你走
的不是一條直路,你走的是一條彎路,你繞
道走,繞了一圈最後還會回到原來這個點上 三、珍惜生命
去,走錯路了。所以我們學佛法,學習道次
第的話,就真正要按照佛陀告訴我們的一點 1、認識無限生命

19 菩提綸音84期
法音宣流

在廟裡我們常常聽到“無限生命”這樣 會、生命過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也可以找
一個命題。我們如何以無限生命來審視自己 到這方面的契入點、下手處。雖然我們從某
的人生?如何以無限生命的基本框架來看待 個角度來講,自己的生命每一刻、每一分、
自己的一生?如何以無限生命來認識自己完 每一秒都在死亡,也就是前一刻、前一念自
整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完整認識到 己的軀體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不等於說我們
自己存在的時候,對自己的生命才能夠看得 的知識、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經驗、我們的
清楚。所以完整認識到無限生命的存在,就 能力也死亡了,也過去了。這些恰恰是可以
是要認識過去是怎麼存在的、現在是怎麼存 持續下來,可以延續下來的。過去的只是說
在的、未來是怎麼存在的。 我們在過去的時間裡我的這種身體,已經推
移到現在,所謂“前面一念、前面一秒、前
過去的存在我們不曉得,未來的存在 面一刻的那個有形有相的血肉之軀”已不存
我們也難以預料,現在是怎麼存在的?能不 在。因為昨天的我、過去的我已經跑到現
能認識得清楚?如果認識不了,我們就跟瞎 在,已經跑到今天來了,所以那個看得到、
子一樣,長短方圓、青黃赤白分不清楚。我 摸得著的我的血肉之軀、五蘊和合之身不存
們不曉得自己真正要怎麼辦,怎麼來用功? 在了。但是不等於說我們精神領域的那些內
我們生命要的是什麼,祈求的是什麼?如何 涵不存在,不等於說我們的煩惱不存在,不
來豐富自己生命的內涵?如何來培植自己成 等於說我們的業力不存在。
就佛道的資糧?如何相信業果?如何生起皈
依心?盲人沒有看到外在境界的能力,這樣 2、用佛法抉擇人生
的話,在走路的時候就會有危險,沒有辦法
去做事。我們如果對這些問題認識不清,就 一個小孩子,他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
是盲修瞎練。所謂“盲修瞎練”,在佛堂裡 感到很傷心,感到很悲哀,那麼他就是僅僅
頭,僅僅是一些宗教儀式。大家念的時候跟 局限於一點、拘泥於一點。他不能用更長遠
著念,跪拜的時候也跟著跪拜,合掌的時候 的眼光、更寬廣的心胸來看待所發生的問
也跟著合掌,來的時候也跟著來,走的時候 題。我們大人、成年人,就比較成熟了,也
也跟著走,就僅僅是儀式、一些程式而已, 就是有更長遠的眼光,所以知道在小孩的時
離真正對治自己的煩惱還有很長的距離。 候要做什麼事情,在青年的時候要做什麼
事情,在中年的時候要做什麼事情,哪一
對於生命存在的命題,不僅僅可以 件事情該做、哪一件事情不該做。這就是
從空間上面來決定,還可以、也應該從時 我們自己人生經驗的累積。這種經驗,有
間方面來看待。我們的生命經驗、生命體 好的經驗,也有不好的經驗;有正確的經

菩提綸音84期 20
法音宣流

驗,也有錯誤的經驗。不好的經驗在累積, 如何來判斷自己的成就,如何來判斷自己的
好的經驗也在累積;善的業在增長持續,惡 成功,如何來看待自己是做錯了還是做對
的業也在增長持續。因為我們是同過去發生 了,那就是不能看眼前。看眼前,就看不清
的事情聯繫起來看待,聯繫起來分析,聯繫 楚、看不明白,容易犯錯。看眼前是世間人
起來決定,所以他知道這件事情該做不該 的標準,是普通人的標準。看長遠,從生生
做,這件事情要不要做、怎麼做。這都是基 世世來看,才是佛法的標準。這是非常重要
於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我們現在應該何去何 的。
從、何作何為。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怎麼做
的目的是在於未來,在於未來的成就,在於 3、善用時間
明天的成就,在於明年的成就,在於更長遠 因為過去會一直在過去,剎那剎那在生
的未來的成就。所以,家長就會讓小孩子去 滅,但是過去了不等於沒有,而只是從現在
念書,上小學、中學、大學。如果不去念 的存在形式轉化為另外一種存在狀態。這種
書,以後就沒有出息、沒有學歷、沒有文 存在,不學佛法的人,或者說佛法學得不夠
憑、沒有文化,他知道這是有連帶關係的。 的人,不容易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現在的這
我們把生命再拉長,不僅是父母,還有 種生命狀態跟過去世有那麼密切的聯繫,不
自己父母的父母——祖父、祖母,曾祖父、 容易生起這樣一種信心。當然,我們有時候
曾祖母的經驗,那麼這些經驗也只有幾十 也會意識到,自己在過去幾年、幾十年,不
年、一百年。佛菩薩的經驗就是很長遠的, 用功、做錯事,僅此而已。我們就不容易去
他是從多生多世、生生世世,從無量劫的時 聯想、去檢討,過去幾年、過去幾十年,自
間的流變過程來看我們這幾十年所做的事情 己應該怎麼做,自己應該怎麼學,自己應該
的意義。當然,這樣的經驗是不一樣的。自 怎麼修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也就是,自
然而然,他的判斷標準也是不一樣的,他所 己有時候可能會意識到,過去浪費了時間,
做出來的抉擇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我 但是很難反省到,我們如何很好地來使用自
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根據佛陀的經驗,根據佛 己的時間,不讓它空過,如何善用時間。我
法的標準,來看待、審視自己的人生,來為 們過去的多少年時間都浪費掉,自己不能去
自己的人生作抉擇。不然的話,我們的所作 反省,不能去很真切地認識到這樣的損失。
所為也就是這幾年、這幾十年的一些意義, 當然,自己生命的這種經驗又會等流下來、
甚至就是眼前的一些意義,眼前的一些成就 持續下去,對現在的時間也不會珍惜。
而已。這樣的話我們就划不來,就不是真正 我們信仰佛教的人,學習佛法的人,就
在學佛法。 是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把握時間。如果不
我們如果僅僅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這 把握時間,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了,一直在過
是非常不夠的。我們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的目 去。時間一直在過去,我們沒有修行,沒有
的,是為了未來的成就,為了來世的成就。 在積聚資糧,就意味著我們不斷給自己的生
也就是,我們現在注重的是種因,而不是注 命造成損失,一直在損失、一直在虧損——
重成就、注重成功。如果不是學佛法的人, 善業沒有得到累積就是在虧損,一直在虧
他種下去的因就要求立刻兌現。所以,這是 損,忽然有一天,我們的生命結束了,死亡
不一樣的。比如說一個人在社會上工作,一 了,那個時候,我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
天要多少的工錢,先要跟人談清楚。這樣, 隨身”,那時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在如理
他才知道這個工作不會白做。你如果讓他白 修持佛法的時候,就是要時時刻刻找到自己
做,他肯定不會做。為什麼呢?他的成就就 生命最深層次的原因——煩惱。
是著眼於當下、著眼於現在。我們學佛法、
集資糧,就不一樣了,大大不同了。這個意
思在哪裡呢?也就是說我們在佛門裡做事, (未完待續)

21 菩提綸音84期
法音宣流

醒世歌的启迪

憨山大師

憨山大師醒世歌共有十個偈頌 切都是如幻如化,眾生也如魔術師變出來的
幻化人,能觀空沒有執著就可以忍受。

偈頌(一) 忍受並非是眾生令我們苦惱,我們要忍
氣吞聲的強忍,此只是凡夫的忍,是「內怨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外忍」非如張良忍受「胯下之辱」的誠意,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 而是越王勾踐的忍耐恥辱,圖謀報復———
「臥薪嘗膽」。
俗語話:「處事難,處人更難。」從前 六度中的忍辱波羅蜜是要以智慧看透此
處人還容易,現在與人相處比從前不知要難 間之真相———是「緣生性空」,接受此事
多少倍!原因在那裡?從前的教育,是教我 實。比如有人罵你,也可你觀察因為對方有
們做人;現在的教育,只教我們(例如:用 煩惱的原故,講出此話,讚或罵也只是聲音
電腦)做事。所以我們不知道怎道做人,對 罷了,看透了,接受它便不會起煩惱,“以
自己千變萬化的情緒都無法理解。不要說去 智慧觀察而忍”,可令我們過度到生死解脫
瞭解別人,你說「處人」怎麼不難呢?因此 之彼岸———“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
大師與佛陀一致教我們忍耐,忍耐才能“到 度時光”。
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 如果眾生辱罵我們,為了要做好人,而
一個人沒有耐心,無論他條件多好;也 忍受他。這就是沒有智慧,因為你先認為此
是一事無成,因為成功永遠屬於有耐心,有 是苦惱,然後才把它忍住。如果你是為了度
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 他才忍,又當別論。修忍辱波羅蜜,便是修
條件。世尊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六 慧,是看透一切事物的無常——遷流變化。
度波羅蜜多(Paramita)意即到彼岸,特別 在這一切因緣和合的假相中,不認為(1)
強調「佈施」和「忍辱」,可見這兩項是修 「有眾生」、(2)「有眾生做出此行為來
行成敗的關鍵。亦是大師指的“忍辱柔和是 惱害我」及(3)「有我在忍辱」此三部份
妙方”。做父母的可忍受兒女打他一巴掌, 也是空的,這叫「三輪體空」。
但這種「忍」不能令子女過度到彼岸,因為
父母是以溺愛子女的心來忍受。如果我們被
偈頌(二)
其他(等於通度過了考驗),理由是個人明
白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化,執著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眾生是實有,故不能忍受。我們能觀察到一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菩提綸音84期 22
法音宣流

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一位青年秀才到京城趕考,考完試,主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官在閱卷時,看到這青年的試卷上,有一個
字少了一個點,而一堆螞蟻盤據在這個字
明·劉伯溫(又作燒餅歌)
上。主考官用手將螞蟻彈走,要照這個字扣
劉伯溫這一首勸世偈語,也是說明善惡 分,螞蟻一下子又(成群)盤據在那一點上
因果的報應,非常有道理。善像是青松,惡 令人看不出錯字。主考官覺得很奇性,心想
好像是花。青松給人的感覺不如花出色,但 這名考生一定積了什麼陰德,連螞蟻也幫著
遇到狂風吹打;遭到因果報應時,就只看到 他!原來因由是這青年赴京考試途中看到一
青松而看不到花了。 群螞蟻飢餓地覓食,他沒有趕走或擦死牠
也就是說:惡人像磨刀石,表面上看不 們,只餵了牠們一顆糖罷了。就這麼一點善
出損傷,實則日日有磨減;善人如芝花草, 念,令螞蟻(成群結隊)來報恩,因果真是
雖然不感覺他的特別,但聞到它的芬芳馨 絲毫不爽呼!
香。我們不要以為做惡事沒有人知道,其實 “莫把他人過失揚”———咀巴不好
天知、地知、因果知,自己的良心也知道; 的,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要批評人
做了善事,不必灰心沒有好報,你看田園裡 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別把他人的
的花草不見增長,不是沒有長,只是慢慢, 過錯,損自己的口業、口德。而且有過失自
一點一點的長,忽然它就開得滿園繽紛燦爛 然要承受自己過失的果報。再者道德是用來
了。俗語也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 提升自我,而不該用作呵責別人的尺度。
天不怕。」———“休將自己心田昧”。
“謹慎應酬無懷惱,耐煩作事好商
過去大陸有一列從南京開往上海的火 量。”
車。進入上海站時,突然和另一列火車相
待人接物,看不慣的事,要做到視而不
撞,死了很多人。一查罹難者,都是遠道從
見。
日本來中國旅行的高中學生。據說出事那
天,正是歷史上「南京大屠殺」———過去 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
日本侵略中國的時間吻合,所以就有人說那 “忍辱柔和是妙方”。
些學生是日本軍閥的子弟長大了,因為上一 惹禍皆因強出頭。
輩因果的牽連而受到報應。
另一故事表達與人為善的好處:過去也 (未完待續)

23 菩提綸音84期
淨土法門

佛學解答

釋永惺

問:曾聽說藥師如來是佛教的一位「大 答:很高興你能意識到「眾生皆病」,
醫王」,能為眾生治理任何頑疾,不知藥師 在娑婆世界中生活的眾生,所患的惡疾真是
如來有何良方妙藥,令眾生藥到病除呢? 無法計算。藥師如來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
主,藥師如來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下
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善
根,導入解脫,故依此大願而成佛,住
淨琉璃世界,而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
如極樂國。藥師如來的誓願是不可思議
的,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
于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
佛,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四十九天之
五色彩幡,其人得以甦生續命,可見藥
師如來的功德是何等的殊勝啊!
我們的病,離不開身體的病與及心
靈的病,身體的病為老、病、死;而心
靈的病為貪、瞋、癡。治病的良方是先
對治好心靈上的病因,其後身體上的病
只會不藥而愈。對治貪、瞋、癡的藥方
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其原理是以戒
對治貪欲,以定調伏瞋心,以慧劍斷除
癡愚;因眾生的生、老、病、死皆從煩
惱心而生起,心病若治好了,煩惱就沒
有了,一切的疾病自然就不藥而愈。
學佛的人在修持的進程中,自當體
會到身體的疾病易醫,而心靈的惡疾難
治。世間的藥物只可醫治身體一時的不
適,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若要根治眾
生從無始劫來所患的病,唯有得到佛陀
的法藥,精進修行,以達解脫之途。我
們也要發願廣學多聞八萬四千法門,期

菩提綸音84期 24
淨土法門

望往生極樂國土,煩惱漏盡,度脫眾生,方 享受而營營役役?三、從社會效果加以甄
報「藥師如來」」的深心大願。 別,看他所提倡的修行方法是否如法,是否
有益於信眾的身心健康、人格提升,是否有
益於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故《佛藏經》記
問:有人假借佛教之名,而行惡事,這 載:「當來之世,惡魔變易,作沙門形,入
種人往往被人們稱為「附佛外道」。請問正
於僧中,種種邪說,令多眾生入於邪見」。
信的佛教與這些「附佛外道」有何根本不同
又《楞嚴經》亦有如下的記載:「彼等群
之處?
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
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
答:「附佛外道」由來已久,他在釋迦 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
牟尼佛的創教時期,已存在於世。最具有代 玄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
表性的人物,如佛陀的堂兄弟提婆達多,此 散」。
人以神通獲取名利、分裂教團、欲圖強奪佛 總而言之,在現今以提倡信仰自由和文
陀教主之位、多次伺機謀害佛陀,堪稱附佛 化多元化的時代,新興宗教多不勝數,「附
外道的特殊人物。 佛外道」故能乘時湧現。就「附佛外道」而
「附佛外道」的來源一般可做如下的瞭 言,雖有一部分屬於良性,具有順應時代、
解:一、在佛教內部,有些人在學理及行為 安撫人心、利益社會的功能,但功過不能相
上有這異端的傾向,不依佛陀的正法修持、 抵。它們在教內與傳統佛教爭奪信徒、誤導
度眾,因而影響到佛教的混亂、分裂和嚴重 信眾、壞人慧命。在教外聚斂錢財、四處招
異化,對整個佛教教團帶來不良的結果。 搖撞騙,極易發展成為邪教組織,不但令佛
二、在佛教的外部,有些人以佛教的名義以 教聲譽大受損害,且乃禍亂社會之源。無論
達成一己之私、如某些氣功門派、民間宗教 從延續佛教法燈以致下濟三途的立場來看,
等,他們的教主往往以佛教的名義招攬信 佛教的高僧大德都有責任和義務對此「附佛
眾,或惡意歪曲佛教的義理,加以利用而喧 外道」的異端加以剖析,以正佛陀慧命的根
賓奪主。如在日本、南韓等地,新興以佛法 本。
為招來的教派層出不窮,數以百計之多,其 (未完待續)
中便不乏背離佛陀正法的「附佛外道」。
故遠離這些異端邪說,唯一的途徑乃是
要瞭解正信的佛教,才不致
受到迷惑。
正信的佛法具備如下的
特點,善信亦可以此為甄別
「附佛外道」的參考:一,
從教義上加以甄別,正信佛
教的基本有其牢不可破的原
則。這些原則如四聖諦、
十二因緣法、八正道、三法
印、六波羅蜜等。二、從行
為上加以甄別,看這些傳播
佛法的人是否尊敬三寶?是
否依照佛陀的教法行事?個
人對佛法的行持及理解如
何?對世俗的名聞利養的取
態如何?平日有否為世間的

25 菩提綸音84期
淨土法門

淨土立愿
——念佛行門
牛廷鋒

歷代淨土祖師大德都認為,淨土法門是 大的願力。如果願力大過了業力,往生就變
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以彰顯淨土法門修行簡 得容易了。
便、往生容易的特徵。然而,近代以來,淨
土大德、一般信眾都在感慨淨土法門修行者 臺灣智諭法師(1924-2000)在念佛七
眾,而往生者少,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 中開示道,“有兩種力量不可思議:一個是
往生誓願難立,菩提心難發,或平時追逐五 業力不可思議,一個是願力不可思議,我們
欲六塵,或念佛只求來生福報,或在生死面 求往生,便是要把願力勝過業力……命終最
前留戀世間的名利、親情,沒有堅固的往生 後一剎那間,自己的願力和阿彌陀佛的願
願望。 力相應,便可隨願往生了。” [1] “我們念
佛的人,就是要以我們的願力,超過我們
的業力,才得度,才往生。我們娑婆世界的
眾生,業力太重,只有一個力量,可以超過
念佛成就往生的是願力 它,那就是願力。如果我們念佛的願力有十
淨土法門,以起信為入門根本,而在 分,業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
生信之後,則以發願為修持的第一要務。尤 的業力有十分,願力僅僅二三分,那往生就
其是在當代這樣的末法環境下,發願就顯得 沒有希望了。如果你的願力超過業力,你就
尤為重要。現在的淨土行人大多重視念佛行 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誠懇切發願往
門,重視一天要念多少佛號,煩惱自己總也 生西方淨土。” [2]
達不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卻往往忽視了 沒有往生的願力,臨命終時業重者先
行的前提和根本——立願。念佛人之所以功 牽,由自身之善惡業,隨其重者而輪轉六
夫不得力,往生大事不能成辦,往往是因為 道。而有往生淨土的信願就不同了。臨命終
不重視發願,不知道怎樣發願,或者根本就 時正念分明,念念願求往生,一定得蒙阿彌
沒有深切的願力。沒有往生大願,則在臨命 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諸賢聖前來接引,圍
終時必為業力所牽,以致難以為阿彌陀佛接 繞四方而作加持。此時行者自身往生的願力
引,而不能往生。 與阿彌陀佛因地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的願力
淨土法門講帶業往生,認為種子業可以 合二為一,再加上諸佛菩薩的加持力,就超
帶到西方淨土去。在那個只有諸善、無有眾 過了行者自身的善惡業力。同時,有往生的
惡的極樂環境中,種子業不起現行,經過歷 願力,感得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即有了
劫的修行和諸佛的加持,種子業會慢慢消滅 保證,善惡業力就變得不足道了。古德形容
掉。而要帶業往生,除了臨終時阿彌陀佛與 說,業力如石,無願力求生西方,如身縛重
諸菩薩接引的條件之外,還要求臨終行人有 石度生死海,焉得不沉?得蒙阿彌陀佛接引

菩提綸音84期 26
淨土法門

猶如乘船得度生死大海而往生西方,生生世 此貪念引彼貪念,財色名食睡五欲熾盛,而
世的業力猶如石塊,以船裝人、裝石,不礙 稍不如意即生瞋念。以此貪瞋癡心,引動身
航行,石小船大,定得成行。所以,念佛成 口造作,戒易犯,業益重。貪瞋癡是眾生無
就往生的是願力,不是業力。而念佛不能成 始劫以來的習氣,它們力量強,戒定慧的
就往生,那肯定是臨命終時業力牽引之故, 力量就削弱了。古語雲,“愛不重不生娑
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沒有往生西方的願力。 婆”,過分的色欲及其不當的行為,成為當
前擾亂世間社會最為嚴重的罪業之一,也成
為學佛修行最為嚴重的障礙之一。行策截流
情欲和名利是障礙淨土立願的主因 大師(1628-1682)這樣勸誡說,“而西方尚
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
自清朝以來,佛教大多在走下坡路, 牢故也……故知未登聖果以還,鮮有不被其
淨土念佛也是如此 [3] ,所以自那時起,淨 系累者……總之煩惱無盡,而生死根本則唯
土祖師苦口婆心教導人們淨土發願,以促成 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是故先佛經
往生這一大事因緣。 中,處處訶責。但情愛一分疏淡,則淨業一
分成熟。於生死岸頭,庶得解脫也?居士其
步入現代社會,障礙淨土立願的因素
勉之哉。” [4]
越來越多了。隨著商業化、資訊化、現代化
等現代技術、經濟在全球的普及,人們在享 末法時代世界污濁,情欲對修行人根
受現代化帶來的種種方便和好處時,也在遭 器的破壞尤為嚴重。行策大師洞悉淨業行人
受著它對傳統社會倫理道德的衝擊。伴隨西 雖終日念佛,而往生成就者鮮少的原因就是
方思想文化而傳入我國的拜金主義、極端利 “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殷勤勸誡,為樹
己主義思潮影響日益深遠,世人大都沉浸在 標的。其所誡者,無非情緣乃是前生善惡業
財色名利的貪欲之中,許多人沒有正確的思 的承續,是虛假的色蘊,是自己欺騙自己的
想指導,不求真理、唯利是圖,傷風敗俗、 虛假感覺。但其壞淨土願,障往生法,是生
傷天害理的事情天天見諸報端、網路,能安 死流轉的根本。其所標者,即疏淡情愛,勘
下心來學佛修道的人越來越少了,能真正堅 破情執,離塵合覺,勤修淨業,增加信心,
定淨土信願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堅固誓願,以完成生西大業。
以情欲為例,現代人貪欲心重,加上 情愛之外,對名利的貪著也是現代人
西方情愛觀念的大肆滲透和影響,欲望的享 淨土誓願難立、臨命終時對此世間難以放下
樂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性自由、性氾 的另一重要方面,其中尤以金錢、財富等利
濫、一夜情等負面資訊充斥著社會的每個角 益為最。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財富等物質
落。現在的人都在追求所謂“性”福,情天 利益至上的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
孽海之下,能有幾人安心修道?又有幾人能 西方物質文明的衝擊下,中國從一個道德社
勘破情執,不貪不戀,堅定往生西方?過去 會迅速轉向了功利社會,打開報紙網站,無
無論出家、在家,大多需要作務,挑水、砍 處不在渲染金錢,強調物質,就連宗教、文
柴、碾米磨面、澆菜、鋤地、洗衣、做飯 化等都變成了發展經濟的手段和工具,即所
等等,再加上佛教修行的早晚課、念經、念 謂“文化(宗教)搭台,經濟唱戲”。在今
佛、繞佛、繞塔、跑香、靜坐、普佛、講經 天,對幸福的追求,對理想的設計,對自
說法、研習經論等等,從天沒亮就起床,一 我價值的衡量,對社會效益的實現,等等一
直忙到深夜,筋疲力盡而又法喜充滿,所接 切,都是以經濟或者財富作為標準,各行各
觸、所繫念的無非是佛法僧三寶。 業都貼上了商業化的標籤,就連教師教書育
人、醫生救死扶傷這樣以良心來衡量的神聖
現代社會是一個淫欲熾盛的狀況,伴
職業,也要以經濟效益為標準,也要看績
隨著資訊、網路的普及,再加上生活的安
效、看增收,使教育、醫療成了百姓心中之
逸,勞作的減少,情執日重,道心日薄。以
痛。

27 菩提綸音84期
淨土法門

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喪失了理 的得人身的機會;一些在世時極盡剝削、吝
智,置法律及道德於腦後,不擇手段地謀取 嗇之能事的富人,在死後其財產卻被兒女爭
財富。拜金主義大行其道,“人為財死,鳥 奪,水火不容,甚至對簿公堂,成為社會的
為食亡”成了時下許多人的座右銘,人們不 笑柄。一個人空手來到這個世間,最後也將
再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為追求物欲人 空手離去,財物不能帶走分文,但是所造的
們也不再講良心,不守合同、商業欺詐、逃 善惡業力卻一絲一毫也不會少掉。等瀕臨命
避債務等現象相當嚴重;坑蒙拐騙、見利忘 終、地獄相現時,再後悔一生對錢財的貪
義、弄虛作假成為常態;以權謀私、貪污腐 婪、執著,則悔之晚矣。錢財如是,其他也
化等現象屢禁不止;奢靡享受備受推崇,環 莫不如此。《普賢菩薩行願品》說,“又複
境破壞前所未有;天理良心、倫理道德被無 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
情地鄙視和遺棄,“厚黑學”成了處世的寶 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
典,整個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物欲膨脹 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
了,貪欲被激發了,人們眼裡只剩下了金錢 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
和財富,不見了職業道德、甚至倫理道德, 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
物質財富和精神生活嚴重失衡。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
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
以佛教修行而言,佔有的越多,貪心
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
和欲望越大,期待和牽掛也就越多,求不得
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
等苦痛也自會增多,“惑業苦”的循環模式
記。” [6] 臨命終時,世間一切都將捨棄,
得到體現。同時執著增多,放不下的增多,
無論你用什麼手段得來的,無論你多麼貪戀
不僅生時痛苦,臨命終時也會難以割捨,藉
不舍,都不會伴隨你往生轉世。如果是普通
此貪戀心,掃蕩出離心,難生淨土願,終作
人,伴隨你的只有業力;如果是念佛人,伴
輪回因。
隨你的只有往生西方淨土的大願,它將引導
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而對世間名利的眷
戀,會毀壞掉往生淨土的誓願,使人隨業力
出離心是修行的基礎和動力 流轉,所以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修學佛法,無論是淨土法門還是其 淨土行者要看破世間的名聞利養,不
他,都要不為稱、譏、毀、譽、利、衰、 能為了今生的名譽、地位、財產、利養等這
苦、樂 [5] 這八風所動。這八種境界之風是 些短暫的需求而破壞往生淨土這件大事。當
世間八法,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敗 然,看破世間的名聞利養,不是不要名利,
的總和,是障道的因緣。如果看不破,放不 而是在內心中對財色名利看淡,明白一切都
下,認真執著,何談出離心。而只有有了出 是因果,以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心態,做
離心才會嚮往解脫,出離心是修行的基礎和 到得之不喜、失之不痛。這樣在臨命終時,
動力,也是淨土法門立願的基礎,往生的條 自然也會放下世間的財權名利,以堅定的信
件。世人都願意獲得稱讚、榮譽、利益和快 願往生西方淨土。
樂,遇到順境即貪著;而不願意遭受譏諷、
詆毀、衰敗和痛苦,遭遇逆境即起瞋。一貪
一瞋,哪一個不是愚癡無智?比如大家所常 堅定的淨土誓願能破一切世間境緣
見的有錢人,尤其是近二三十年驟然暴富的
人,或是吃喝嫖賭,或是揮霍無度,在金錢 現代社會物欲至上,享樂之風盛行,
面前失去了理智、道德和良心,變成了窮得 對淨土行人的往生誓願能產生阻礙、破壞作
只剩下錢的“窮人”;而在失去這些財富 用。從另一個角度講,堅定的淨土誓願則是
時,人更會變得瘋狂,股票下跌、東南亞金 抵禦當前社會情愛、物欲等侵擾、障礙修行
融風暴等發生時,許多人自殺,失去了珍貴 的一把利劍。徹悟禪師曾說,“我輩修習淨

菩提綸音84期 28
淨土法門

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 [1] 智諭《佛七講話》第一期,http://


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www.shanyuanwang.com/home-194-do-blog-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 id-21737.html。
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
[2] 智諭《佛七講話》第一期,http://
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
www.xuefo.net/nr/article18/175560.html。
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
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 [7] 真正的往生 [3] 明末清初的行策大師在《淨土警
之願能破一切世間境緣,能轉一切苦樂境 語》卷一說,“末法澆漓,人趨詐偽,求其
界,能淡漠當前社會的財色名食睡,能遠離 履道存誠敦古反樸,如我老居士者,其人皆
臨命終時的貪戀執著。智諭法師說:“我們 不啻披星揀月矣。”可見當時淨土修行的
發願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 一般情況。見《卐續藏經》第62卷第135頁
如果你感覺你現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 中。
這個往生的願心就發不起來,所以要知娑婆
苦,才能欣往西方樂。古德教我們要‘厭離 [4] 行策《淨土警語》卷一,《卐續藏
娑婆,欣往西方’。厭離娑婆,是佛所說的 經》第62卷,第135頁上。
苦、集二諦;欣往西方,是佛所說的滅、道 [5] 稱,當面的稱頌。譏,當面的譏
二諦。古德如此說,確實是深體佛旨。” 諷。毀,背後的譭謗。譽,背後的讚譽。
[8] 一般念佛人很難發願,就在於不能深刻 利,獲得的利益。衰,遭受損害。苦,遭遇
體會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差別。在《佛說 痛苦困難。樂,獲得稱心快樂。這八種境界
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宣說極樂世界無 之風稱為八風。前四項偏於名,後四項偏於
苦唯樂的無量功德莊嚴,並與娑婆世界作對 利。
比,目的就是讓人產生出離與嚮往之心。行
策截流大師說,“彼佛剎中依正莊嚴。無量 [6] 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勝妙樂事。不聞不知……故敬勸諸友……具 四十,《大正藏》第10卷,第846頁下。
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
[7] 了亮等集《徹悟禪師語錄》卷上,
如桎梏。視聲色如鳩毒。視名利如繮鎖。視
《卐續藏經》卷六十二,第336頁中。
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
如在逆旅……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者。諸 [8] 智諭《佛七講話》第一期,http://
佛皆成誑語矣。願共勉之。” [9] 如果真能 www.xuefo.net/nr/article18/175560.html。
明白娑婆世界的苦、空、無常,則必能看
破、放下,立下堅定的淨土大願。 [9] 行策《淨土警語》卷一,《卐續藏
經》第62卷,第132頁上中。
現代社會物欲橫行、情愛泛濫,
“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世
間八法能擾亂念佛人的修行,讓人們留戀世
間,動搖人們的意志和信念,摧毀人們往生
淨土的誓願。而如果淨土誓願堅定,真有出
離心、忻厭心,則能勘破世間種種情愛和名
聞利養的假像,明白娑婆皆苦,遷流無常,
明白極樂殊勝,不退成佛。現代社會的社會
狀況和當前人們的根機,更凸顯了淨土法門
立願的重要性。

備註:

29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文苑

白雲古跡之——

修行的果實
一行禪師

(續上期) 兵被俘虜。另有一千多士卒殉戰或逃亡。憍
雨季安居即將結束之際,憍薩羅和摩揭 薩羅更充公了他們的大象、馬匹、戰車和軍
陀展開戰爭的消息突然傳來。阿闍世毗提醯 備。
子王親自帶領的軍隊,已經越過了恆河,進 這場戰役歷時六個月。舍衛城的人民
入了憍薩羅的施法區伽屍。他與屬下將軍的 都為勝利而歡騰,大事慶祝。解散了軍隊之
部隊,陣容非常強大,包括了大象、馬匹、 後,波斯匿王便前往祗園精舍探望佛陀。他
戰車、軍備武器和士兵。因為事出突然,波 告訴佛陀今次的戰役犧牲慘重,但憍薩羅是
斯匿王未及通知佛陀,便要出發前往伽屍。 在阿闍世王的侵略下,出於自衛而戰的。他
於是,他吩咐祗陀太子代他向佛陀解釋。 又相信阿闍世王今次的行動,是受了詭言影
佛陀早已知道,在波斯匿王獲悉阿闍世 響所致。
王把親父殺害以能奪取王位時,他已向阿闍 “世尊,摩揭陀的君主是我的甥生。我
世王討回昔日送給頻婆娑羅王在婆羅奈斯國 是不能殺他的,也不想把他囚禁。請你教我
附近的一個地域,以表示對他的不滿。多年 最明智的處理方法吧。”
來,這個地區為摩揭陀帶來了超過十萬兩黃 佛陀說:“陛下,你身邊都是賢能忠良
金的稅徵。為了不願失去這個地區所能帶來 之士,戰勝實是早可預料的。阿闍世王被詭
的利益,阿闍世王便向憍薩羅宣戰。 臣圍繞,無怪他誤入歧途。‘如來’建議你
舍利弗尊者叮囑所有的比丘與比丘尼都 待他以摩揭陀國君之禮,並且花點時間,以
暫時留在舍衛城,因為在激戰中出門,實在 對甥生的態度提點他。你一定要讓他知道結
太危險了。他又請佛陀也留下在舍衛城,直 交忠臣義士與良朋益友的重要性。之後,你
至戰爭結束為止。 便可以用正確的禮儀送他回摩揭陀去。你們
兩個月後,舍衛城的人民接到報訊,獲 兩國日後的長期友邦關係,便要視乎你今次
悉軍隊在伽屍戰敗的壞消息。波斯匿王和他 是否處理得恰當了。”
的主將,都被迫退回城都。這時的局勢非常 佛陀召來一個名戒拔特的年青比丘來
緊張,阿闍世王的部隊日以繼夜的攻城。幸 介紹給婆斯匿王認識。這個比丘原是頻婆娑
而城都的防守鞏固,舍衛城才不至被攻陷。 羅王其中一個兒子,阿闍世王同父異母的弟
後來,全靠槃度羅將軍的機智謀略,波斯匿 弟。戒拔特是個聰明伶俐的青年,十六歲開
王才得以作出反擊,因而把局勢扭轉。在這 始,便以在家弟子的身份,跟隨目犍連尊者
次的戰役中,憍薩羅終於獲得大勝。阿闍世 研習正法。摩揭陀轉政之後,他便請求目犍
王與他的大將,全都被活擒。超過一千名士 連尊者給他授戒為比丘。跟著,他便被尊者

菩提綸音84期 30
菩提文苑

派往舍衛城,在祗園精舍繼續修學。雖然目 當時堅信婆羅門,於是便請祭師替他以牲畜
犍連尊者深知戒拔特對王位全無興趣。但為 祭神,以求趨吉避凶。王后當時極力勸阻。
免招惹妒忌,他仍認為讓戒拔特遠離阿闍世 她一向都有從旁參政,在解決國家的難題上
王會比較安全。 幫了大王不少。因為她是佛陀其中一個最虔
波斯匿王向這年青比丘詢問王舍城的局 誠的在家弟子,而且喜歡研讀法義,所以她
勢。戒拔特於是便給他報告他離開摩揭陀之 在一個種滿了美麗的柿樹的公園裡,建了一
前的一切所見所聞。他又告訴大王,曾經有 座研法堂。她時常禮請佛陀和他的大弟子到
人從摩揭陀前來想剌殺他。但最後,那人反 這裡主持研討會和說法。她又把會堂公開,
被戒拔特說服而改變初衷。那人後來更成了 給不同教團的主要人物借用。
比丘,住在城外的一個修道中心。波斯匿王 頓時失去了四十多年的老伴,大王來見
聽完後,便告辭回宮了。 佛陀,希望得到一點指示。他靜靜安坐在佛
不到多久,阿闍世王便被釋放,並被送 陀旁邊之後,心裡已漸覺平復了不少。他曾
回摩揭陀。波斯匿王欲以愛心來化解仇恨, 依照佛陀的教導,多習禪修。佛陀提醒他上
自願把女兒跋吉羅公主許配給阿闍世王。這 次講及的教理,要多替周圍的人創造快樂。
樣,阿闍世王便是他的甥生兼女婿了。波斯 佛陀鼓勵他把國家的法制與經濟改革。他說
匿王又答應將波羅奈斯國附近那地域再送給 體罰酷刑與判監處死,都不是撲滅罪行的最
阿闍世王作為女兒結婚的禮物。今次,波斯 有效方法。罪惡與暴行,是饑餓與貧困的結
匿王真是盡了全力依照佛陀的建議去做。 果。要使人民感到安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建立一個健全的經濟環境。給貧困農民配給
因為戰爭經已結束,比丘和比丘尼都再 食物與種植的原料,使他們可以做到自給自
次上路,四出弘法。波斯匿王下令在城外的 足,是很有需要的政策之一。政府應該給小
郊區興建了一座精舍,定名為“皇家精舍” 商戶借貸,給工人儲退休金,和給窮苦的家
。 庭免除稅收。對勞工的欺壓必需停止。人人
佛陀連續兩年都在祗園精舍安居,其餘 都應該有自由去選擇職業。國家應該提供足
的時間也是在這一帶說教正法。他只從來自 夠的訓練機會給技工,以使他們精於自己的
摩揭陀比丘的口中,才知道一些關於那兒的 行業。佛陀說,一個正確的經濟政策,是應
消息。這些比丘說,自佛陀離開之後,提婆 該基於自發性的參與的。
達多尊者已再沒有被阿闍世王重用。那時仍 阿難陀尊者因為坐在佛陀旁邊,所以
然追隨他的百多名比丘,已經有八十人重回 全部談話的內容,他都可以清楚地記下來,
竹林。提婆達多已日漸被人孤立。他最近更 日後錄成佛陀在政治經濟上見地的矩吒唐特
患病,因而不能離開伽耶山。自從那戰役之 經。
後,阿闍世王沒有探望過提婆達多一次。但
他也沒有到過竹林。他只有與其他教派的領 一天黃昏時份,阿難陀看見佛陀在鹿
袖保持聯絡。不過,僧團在那裡的弘法活動 子母法講堂外坐著。他是背著太陽而坐的。
卻沒有被阻礙。摩揭陀的僧俗的二眾,都很 阿難陀感到有點奇怪,因為佛陀一向都是喜
渴望佛陀回去。佛陀不在,靈鷲山和竹林都 歡看日落的。他問佛陀背日而坐的原因時,
變得非常冷清。戌博迦也等著佛陀回去。 佛陀說是因為想讓陽光溫暖他的背部。阿難
陀於是先替佛陀按摩上背,繼而一直按至雙
那個冬天,憍薩羅的末迦利王后逝世。 腳。他一邊按摩,一邊說道:“世尊,我已
波斯匿王甚為悲痛,前來向佛陀請示。王后 侍奉你十五年了。我記得你的肌膚,從前是
一向是大王的知己,因而大王對她十分鍾 透著健康的光澤的。但現在,你的皮上已
愛。王后又是佛陀的虔誠弟子,深得法要。 有很多縐紋,而且腳上的肌肉,也都又松又
在大王還未認識佛陀之前,王后已經與丈夫 軟了。哎喲,我還可以數得到你有多少條骨
分享她對大道的理解。大王還記得有一次, 啊!”
他作了一個似是凶兆的夢,十分困惱。因他
佛陀大笑起來。“阿難陀,你活得長久

31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文苑

的話,也會變老。幸好我的眼睛耳朵都仍很 手上的膿液嗎?”
靈。阿難陀,你有惦念靈鷲山和竹林的樹木 阿闍世王記不起這件事,於是便請母親
嗎?你想再爬上靈鷲山看日落嗎?” 給他說明。
世尊,如果你想回到靈鷲山的話,請讓 太后述說:“一天,我們發現你的手指
我陪你同行。” 變得紅腫,才知道原來在指甲下起了惡瘡。
那年的夏季,佛陀回到摩揭陀。他不緩 你疼痛難忍,整天啼哭不停。你父親替你擔
不急的步行著,把遙遠的路程分成幾段,中 心,因此也不能入睡。他抱你到他的枕邊,
途到各個修道中心探訪。每到一處,他都對 把你的小手指放進他的嘴裡。跟著,便把你
比丘開示,又給在家的信眾說法。他沿途經 的手指吸啜,以使你的疼痛減輕。他一直這
過了釋迦國、未羅、毗提迦族和跋耆族,才 樣,替你吸啜了整整四日四夜,直到惡瘡熟
越過恆河到摩揭陀。在進入王舍城之前,他 破。這時,他又把膿夜吸去。過程之中,他
在那爛陀停下來探訪那裡的僧團。 仍不敢把你的手指從口裡拿出,恐防你的疼
竹林和靈鷲山都美麗依然。城都與村裡 痛未有全消。因此,惡瘡的膿液,他都全吞
的人,成群結隊的前來拜見佛陀。一個多月 下肚裡。從這次的事件,你應該知道父親是
之後,佛陀才有機會應戌博迦之邀,前往他 如何的愛護你了。你現在讓你的兒子與狗同
的芒果園。戌博迦在那裡興建了一座很大的 食,也只不過是愛子心切罷了。我是非常瞭
法講堂,可以容納一千多的比丘。 解的。”

當他們一起坐在房子外面的時候,戌 大王突然雙手抱頭,走出房間,再沒
博迦便訴說佛陀離開後所發生的一切。知道 有回來吃他未吃完的晚餐了。那夜之後,
毗提醯王后已心情平復,佛陀也感到十分安 他的精神狀況更趨惡化。他終於請戌博迦前
慰。她現在已轉吃全素,而且更學習禪修。 來替他診治。阿闍世王向戌博迦申訴他的悔
阿闍世王反為在精神上受著極度的折磨。 疚與內心的折磨,又告訴戌博迦所有的婆羅
他對父親的死十分內疚,心裡不得安寧。 門和教士都幫不了他。戌博迦只坐著,卻一
他的精神非常緊張,幾近崩潰。他常被惡夢 言不發。大王問題:“戌博迦,你為何不說
纏擾,因而不敢熟睡。不同教派的醫師與教 話?”
士,都被召來替他解消此種心理病況。這些 戌博迦這才答道:“我只可以告訴你,
教派包括珊闍耶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 喬達摩導師才是唯一可以幫助你的人。你去
羅,末伽梨拘舍梨,富蘭那迦葉,迦羅鳩馱 請示他吧。”
迦旃延和尼乾陀若提子等。雖然這些教士 大王一時沒有回應。後來,他自言自
都盡力而為,以期將來會受到大王的特別護 語的說:“但我肯定喬達摩導師必定對我仇
持,但可惜他們全都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恨。”
一天,阿闍世王與他的妻子、兒子烏 戌博迦不同意他的想法。“別這樣想
達衣巴達和母親毗提醯太后一起晚飯。烏達 吧。喬達摩導師是不會憎恨別人的。他是你
衣巴達太子已經三歲。但因為大王對他甚為 父親的導師和好朋友。你去找他,就如同去
溺愛,以致他被寵壞了。吃飯時,太子要求 見你的親父。如果你去見他,你一定會找到
他的小狗也與他同桌作伴。雖然這不是慣 內心的安寧。你應該可以因此而補救你所造
常所容許的,但大王這次也破例批准。感到 成的破壞。我的醫術遠遠不及佛陀的醫術高
自己似乎有點過份從容兒子,大王對母親解 明。他雖然不是一個正統訓練的醫師,但他
釋:“有狗隻同桌吃飯,我也知道是不太雅 卻是醫師中的醫師。很多人都稱他為‘大醫
觀。但小孩硬要這樣,我也沒他奈何。” 師’。”
毗提醯太后答道:“你是因為愛惜你的 大王同意會對戌博迦的建議作考慮。
兒子,才由得他這樣做,這實在不足為奇。
佛陀在靈鷲山逗留了幾個月。他前往區
你可記得你父王曾因為對你呵護,替你吞下

菩提綸音84期 32
菩提文苑

內各修道中心探訪,又答應到芒果園住了一 他變成了一個賢德和受尊敬的僧人。雖然
個月。就在這段時間,戌博迦安排了阿闍世 你知道他昔日曾是僕從,但當你現在見到
王與佛陀的會面。在一個月色優美的夜晚, 他的時候,你會否對他這樣說:‘過來,伙
大王乘著大象,在一列侍從、妃妾和毗提 子,我要你從早到晚把我侍奉,全聽我的吩
醯太后的陪同下前來。抵達果園的時候,四 咐。’”
周一片寂靜。大王頓時感到慌張畏懼。戌博 大王說:“世尊,當然不會。我一定不
迦曾告訴他,佛陀與一千個比丘同在這裡居 會用這種態度對他說話的。我會恭敬的對他
住。果真的話,怎會是如此悄靜?會是對他 作禮,給他供食,並會保證他受到僧人在法
故意戲弄?還是戌博迦給他埋伏的陷井?他 律上應有的庇護。”
對戌博迦直問這是否對他作出的報復。戌博
佛陀說:“陛下,這就是比丘修行所得
迦大笑起來。他指向法講堂那邊圓窗透著的
的第一個果實。他已從種族、社會以至階級
微微燈火。
的偏見中解脫出來。他已重獲作為一個人的
戌博迦說:“佛陀和他的比丘,此刻都 尊嚴。”
全在裡面。”
大王說:“好極了,世尊!請你繼續說
大王從大象上下來,進入講堂。他的隨 多一點。”
從家眷都尾隨而入。戌博迦指著坐在臺上,
佛陀又說:“陛下,一個人的尊嚴只
背倚支柱的人,說道:“佛陀就在那兒。”
是第一果。一個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條戒律
大王被這集體專注的沉默感動。一千 以能常住于平和之中。沒有守戒的人,比較
個比丘寧靜地圍繞著佛陀。就是衣袍的摺動 容易誤入歧途。他們可能會犯欺騙、醉酒、
聲也聽不到。阿闍世王與佛陀僅曾有數面之 姦淫、邪盜、甚或謀殺等罪行。這種種的行
緣,因為他一向都沒有跟父親一起參加佛陀 為,都會帶給他們的身心可怕的懲罰,更會
的法會。 在被捕時被嚴刑處分。一個比丘因為守持不
佛陀請他們坐下來。大王鞠躬後說 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和不喝酒,以及二
道:“世尊,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曾在宮中聽 百多條其他的戒律。這樣,他便可以比一般
過你說話。我現在想問你一個問題。究竟是 人容易實踐心裡上較自在的生活。這也就是
什麼修行的果實,能令千萬的人出家修道以 另一個可以在刻下享用的果實了。”
期得證呢?” 大王說:“真好,世尊!請你繼續
佛陀問他有沒有同樣的問過其他的導 吧。”
師。大王說,他曾同樣詢問過許多不同的導 佛陀說:“陛下,一個比丘只擁有三衣
師。包括提婆達多。但他始終未有獲得一個 一缽。他從不會怕被賊劫,也絕不需要防夜
滿意的答案。 盜。他可以隨意的睡在樹下,了無憂慮。從
佛陀說:“陛下,今晚‘如來’將會告 恐懼釋放出來的自由,是一種最大的快樂。
訴你正法教理的果實,一些可以在當下享用 這又是另一種修行所致的現受之果。”
的果實,又可以在未來收割的果實。你不需 大王感動得全身顫抖,說道:“很好,
尋求高遠的答案。你只需要看清楚你手裡持 世尊!請再說下去。”
著的芒果。”
佛陀繼續:“陛下,一個比丘過的生活
“陛下,拿個比喻。一個僕人從朝到 非常簡單。雖然他每天只吃一餐,但他缽裡
晚都要聽隨主人的意思,去滿足他的要求。 的食物,卻是來自千百個不同的家庭。他不
一天,他問自己:‘我和主人都是人。為什 會追名逐利。他只用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麼我要甘願被他奴役’?這僕人決定不要再 別無他求。住在此種無拘無束的自在之中,
當僕人,而出家去當比丘。他過著貞潔、勤 便是此刻可以享受之果。”
奮和專念的生活。他日中一食,修習行禪坐
大王又說:“了不起,世尊!請繼續說
禪,在生活中的言行都表現著安詳與尊嚴。

33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文苑

下去。” 承繼的利業。”
佛陀說:“陛下,如果你懂得怎樣修 大王站起來,至誠恭敬的合上雙掌。
行呼吸的覺察和觀想,你便可以體驗到修行 他說:“至尊之師!世尊!你用簡單之詞,
大道的人那種快樂了。那是禪修的悅樂。一 卻已把我燃亮了。你已讓我見到正法的真正
個比丘觀察六根以能降服心性的五種障礙, 價值。世尊,你已幫我把破碎了的,重建起
貪欲、瞋恨、癡迷、怠隋、懷疑。他專注地 來;掩蓋了,重現出來。你又替我在迷失中
觀察呼吸以能創造滋養身心的喜悅。這能幫 找回正確的方向,將黑暗變為光明。我請求
助他在開悟之道上有所進展。感官上所產生 你,世尊,接納我為你的弟子吧,就如你昔
的快感,絕不能與禪修而得的悅樂相比。禪 日接納我的父母一樣。”
悅能貫徹身心,消除所有的焦慮、哀傷與悲 大王俯伏在佛陀面前。
愁,使行者經驗生命的奇真。陛下,這是當
佛陀點頭答允。他請舍利弗尊者教大
下可享受的最重要修行果實之一。”
王與王后念三皈依文。他們讀誦之後,大王
大王說:“太奇妙了,世尊!請你繼 說道:“現在已很晚了,請容許我們先行告
續。” 退,因為明早我還要有早朝。”
佛陀繼續說:“陛下,又因為一個比丘 佛陀再次點頭應允。
常住於正念而且堅守戒律,他便可以生起正
佛陀與阿闍世王的會面,對所有在場的
定而洞悉萬法。由於洞悉萬法,他便可見到
人都有利益。大王精神上折磨大為好轉。那
一切法無常無我之性,因而不再為世法所纏
夜,他夢見父親對著他微笑,使他感到以往
縛。他於是便可以切斷所有有煩惱的纏結,
所造的創傷,都得以復原。大王的心性,已
貪念、瞋恨、欲求、懈怠、懷疑、身見、邊
全然改變過來,這為他的國民帶來了無限的
見、妄見、邪見和誤以為是正見的錯見。斷
喜悅。
除這所有的纏結之後,這個比丘便可證得解
脫和自在。陛下,解脫就是真正的快樂,而 自此之後,大王常私自往訪佛陀。他再
且是修行的最大果實之一。今晚在這裡坐著 沒有騎象前來,更不需要有侍衛同行。他就
的比丘,有些已證得此果。陛下,這是即生 如他的父親昔日一般,爬著盤旋山坡的精雕
可證之果。” 石級而上山。在這些會談之中,阿闍世王向
佛陀剖白自己的內心世界,更當著佛陀面前
大王讚歎道:“妙極了,世尊!希望你
懺悔他過往的罪行。佛陀就視他如自己的兒
再多說一點。”
子一般,提醒大王要親近賢良之士。
佛陀又說:“陛下,由於徹照萬法的
安居行將結束之際,戌博迦請佛陀讓他
實性,一個比丘知道一切法皆不生不滅、不
出家成為比丘。佛陀接納他的要求,並給他
垢不淨、不增不減、不是一不是多、不來不
起了維摩維憍陳納法號。佛陀准許他繼續在
去。因為有了這樣的瞭解,一個比丘便不再
芒果園居住。那裡已住有將近二百名比丘。
分別。他以平等心視一切法,全無罣礙。他
這裡也是佛陀在靈鷲山的意外中受傷後被照
乘駕著生死的波濤,以救渡眾生出離苦海。
顧的地方。這兒的芒果樹長得非常密茂,使
他給眾生引見大道,以使他們能一嘗解脫悅
精舍的居住環境十分怡人。維摩維憍陳納比
樂的滋味。陛下,能夠幫助他人從貪、瞋、
丘繼續在這裡種植草藥,以供僧團的比丘享
癡的迷宮中解放出來,是最大的樂事。這
用。
種快樂,是可以從現在伸展到未來的修行極
果。陛下,在他的所有接觸中,一個比丘都
不會忘記要導人入賢德與解脫之道的重任。
比丘不會黨羽參政,他們只會為社會的和
(未完待續)
平、道德和快樂作出貢獻。修行的果實並不
是只為比丘所利樂的。它們也是國家人民可

菩提綸音84期 34
菩提文苑

感悟心靈的故事

李焯芬

哈利波特的誕生 停止她熱愛的寫作。

她是一位二十三歲的英國女孩,除了擁 有一次,她坐在冰冷的椅子上,等待
有豐富的想像力之外,與其他人無異。她出 地鐵進站,突然間,一個人物造型浮現於
生於一般家庭,長相平平,就連讀的大學也 腦中。回到家裡,她鋪開稿紙,多年的生
是普普通通。 活閱歷,讓她的靈感一發不可收拾,她很快
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起先出版商
正因為學校的功課壓力不大,她才有更 並不看好,沒想到一上市便暢銷全國。直到
多的時間編織自己的幻想。她的腦海裡時常 現在,她的書已在全世界狂銷將近四億本,
出現各種童話場景:穿著雪白衣裙的美麗姑 她也因此躋身為英國富豪,成為世界首富作
娘、藍得如寶石的天空、翠綠純淨的草地, 家。
當然還有巫婆和魔鬼⋯⋯一個接一個的奇幻
故事。她還經常動筆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她就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
並且樂此不疲。 J.K.羅琳。

後來,她愛上了一個男孩,男孩的言行 人生要想活出光彩,一顆堅韌不拔的
舉止,就和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一模一樣。 心是必要的。要堅持理想,就不僅要克服來
她在約會時,會突然向男孩講述一則她剛剛 自外界的干擾,可能還得獨自忍受寂寞,忍
想到的童話。男孩受不了她腦海中不切實際 受長期努力卻無法取得成功的痛苦,羅琳女
的幻想,冷冷的對她說:“你已經二十三歲 士的事例證明:人生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
了,可是你看起來永遠都長不大。”因此棄 的。
她而去。

失戀的打擊,並沒有停止夢想和寫作。
真正的勇者
二十五歲那年,她來到嚮往已久的浪漫國度
葡萄牙,從事英語教學,並利用業餘時間繼 紐約市郊的一個小鎮上,有位十三歲的
續寫作。這時,他遇到了一位幽默風趣的年 少年。他很有運動天賦:足球、籃球樣樣精
輕記者,很快地與他步入結婚禮堂,天馬行 通,而且是校隊的主力球員。不幸的是,他
空的想像力,同樣讓她的丈夫感到不耐煩, 得到了骨癌,最後不得不截去一條腿。
三年後,兩人關係宣告破裂,她自此和唯一
的小女兒相依為命。 親友們和同學們都為他難過,可他卻沒
有因為再也不能踢球而變得鬱鬱寡歡,他裝
這個英國女孩經歷了生命中最沉重的一 上了義肢,並努力學習利用義肢走動,適應
擊,禍不單行的是,離婚不久,她又被學校 新的生活方式。
解聘,只得回到英國的故鄉,領取社會救濟
金,並靠著親友資助過活。但是,她並沒有 轉眼又到了足球賽季。他找到了教練,
說儘管自己不能再踢球,但仍然熱愛自己的
35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文苑

校隊和校友。希望能夠不離開他們。他申請 那樣:造化弄人。
當校隊的服務員,幫隊友們準備飲料,管理
和清洗球衣。他的請求得到了教練的同意。 在一次上山採藥的時候,武學大師不小
心踩空懸崖掉了下去,雖然性命是保住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每天準時到達球 但是雙腿卻是齊刷刷的摔斷了。
場,將一切準備工作做得井井有條。所有的
隊友都被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動了。 一向以腿功威震武林的大師此刻連站立
和行走都成了問題,過去迅猛無敵的快腿,
可是,有一天,當隊友們到達球場訓 如今只留下一隻空洞洞的褲管。
練時,他沒有來。隊友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事,都十分惦念著他。 等到武術大師從昏迷中清醒過來後,弟
子們幾乎不敢告訴他這個慘痛的結果。他們
後來才知道,在那段日子裡,醫生發現 甚至不敢想像師父看到一雙空褲管時會有怎
他的癌細胞再次擴散,估計只有不到兩個月 樣的反應。
的生命了。他的父母決定對他隱瞞這個診斷
的結果;而這位勇敢的少年,就像父母希望 可是當大師看到自己那雙空褲管時,他
的那樣,仍然樂觀地過著每一天。他不久又 並沒有像弟子想像的那樣驚訝或混亂,更沒
回到了球場上,用他的笑容為隊友們打氣。 有捶胸頓足地表達自己的痛苦或抱怨命運的
不公。
隊友們在他的鼓勵下,在球場上努力
拼搏,得到了校際比賽的冠軍。他們舉辦了 他讓弟子把自己扶了起來,平靜的吃下
一場慶功宴,並準備了一個由全體隊友簽名 了一些飯菜,然後就像過去那樣坐在那裡練
的足球要送給她,可是他卻因再度入院而缺 習內功了。 練完內功後,看著一臉茫然的
席了。幾個星期後,他出院了,臉色蒼白憔 弟子們,武術大師冷靜地說:“我跟大家交
悴,可是笑容依舊。 代兩件事:第一,以後誰還想練腿功,我還
會像以前一樣認真指點,只不過很難再親自
他回到學校祝賀隊友們得勝,並為自己 示範了。第二,從今天起,我要練習臂掌部
不能參加慶功宴而致歉。他笑著對大家說: 的功夫。我相信自己不會因為失去雙腿而變
“對不起,那段日子裡,我剛好正在節食 成廢人。我希望大家也不要因為師父失去雙
呢。”他接過了隊友們送給他的那個簽滿了 腿而放棄武學上的修煉。”
名字的足球,和大家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
數年之後,這位武學大師以其出色的氣
和隊友們道別時,他堅定地向大家說: 功和掌上功夫贏得了許多人的敬仰。
“別擔心我,我永遠和大家在一起。”
當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看到他失去雙腿
一個星期後,他去世了。其實他早就知 而流淚歎息時,這位武學大師微笑著對老友
道了自己的病情,但是小小年紀的他選擇了 說:“我把過去的一切都放下了、扔掉了。
積極的面對疾病、面對生活。他是個真正的 我現在能夠輕輕鬆松的生活、練武。可是你
勇者。 為什麼還讓昨日的傷痛擾亂我們久別重逢的
興致呢?”

過去的成功或失敗、快樂或傷痛,都已
昨日的傷痛 是過去的事了。過去的一切就讓它過去吧。
一位武術大師曾經以一雙迅猛無敵的快 不要讓昨日的傷痛,變成自己一生的重擔。
腿令前來與他切磋武藝的人個個佩服得五體 旭日初升,又將是一個新的黎明,生命裡新
投地,用“威震武林、獨步天下”這八個字 的一天。
來形容這位武學大師的踢腿功夫,實在是最 (全文完)
恰當不過了。可是現實卻正如人們偶爾說的

菩提綸音84期 36
菩提園地

佛經故事
——人生與佛法

在羅閱祗城有一個婆羅門,他常聽說舍 吃飯,真沒有人情味啊!
衛國人民多孝養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於
他進入舍衛城,來到耕種者的家,見
修道,並供養佛、法、僧三寶。他心中十分
到那人的妻子,便說道:“你的兒子已經死
嚮往,便想去舍衛國觀光並學修佛法。
了,他的父親讓我捎話說,準備一個人的飯
到了舍衛國,他看見有父子二人正在田 就行了。”
中耕地、播種。忽然,有一條毒蛇爬到那兒
那婦人聽後,說:“人生即如住店,隨
子的跟前,將他咬死,然而那父親不但不管
緣而來,隨緣而去,我這兒子也是一樣啊!
兒子,反而接著幹活,連頭也不抬。
生是赤條條來,死亦赤條條去,任何人都不
這個婆羅門大覺驚奇,便上前問他原 能違反這一規律。”
因。
這個婆羅門又告訴了那死者的妻子,誰
耕種者反問道:“你從何方來,來此為 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何目的?”
他心中非常生氣,對那女子說道:“你
這個婆羅門回答說:“我從羅閱祗城 的丈夫已死,你難道一點兒也不痛心嗎?”
來,聽說你們國家多孝養父母、信奉三寶,
那女子默然不答。
所以打算來求學修道。”
這個婆羅門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國家,
接著,婆羅門又問道:“你兒子被毒蛇
咬死,你為什麼不但不難過,反倒接著耕地 他心裡暗道:“我聽說這個國家人民如何慈
愛、如何孝順、如何供奉三寶,所以才想來
播種?”
這兒學習修道,沒想到如今碰上這等沒有人
耕種者說:“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間萬物 情味的人。這種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成佳壞夭,皆為自然規律,憂愁啼哭能有什
他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去請教偉大的佛
麼用呢?如果傷心得飯也不吃,覺也不睡,
什麼也不幹,那不跟死人一樣,活著的意義 陀。這個婆羅門來到佛所,向佛頂禮,退坐
就不大了!你要進城,路過我家時,請替我 一邊,一臉的愁雲。佛陀已明白他的來意,
捎話給我家人,說兒子已死,不必準備兩人 故意問他為什麼憂愁。
的飯菜了。” 他回答說:“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
這個婆羅門心裡暗想:這個人可真不像 憂愁。”
話!兒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還想 佛陀又問:“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

37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園地

呢?” 這個八歲的小僧,名為“妙顏”。別
看他年僅八歲,卻已修成了羅漢真身,成了
他如實向佛稟告了他路上所見之事。 如來弟子,也是個有道的高僧。妙顏既然已
佛陀說道:“善男子,這些人是真正 成正果,自然神通廣大,此番一去,必定不
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們知道人生無常,傷 辱使命。妙顏接受了這個任務,立即動身。
心悲哀無濟於事,故能正視世間及人生的自 只見他雙手合十,身子冉冉而起,瞬間騰空
然規律,也就無有憂愁!塵世之人不明白生 而去。不一日,就飛進王宮裡面,來到了王
死無常的道理,互相貪著愛戀,等到突發事 后眼前,向王后見禮,自報名號。
件一來,即懊惱、痛苦、甚至痛不欲生,無 王后見一小僧忽然從天而降,知是眾
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熱病,高熱譫語,恍恍 聖顯靈,救星來了,十分歡喜。再看前面這
惚惚胡說八道,只有經過良醫診治下藥後, 個小和尚,唇紅齒白,眉清目秀,可愛非
熱退病癒,才不會再說胡話了。”佛陀接著 常,便趕快回禮,一邊說著:“妙顏和尚,
又說:“世間俗人長時間被貪、嗔、癡三種 謝謝你的光臨,謝謝你來為我國施展法力,
煩惱襲擾,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無 救民於水火之中!”一邊就禁不住伸出手
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滅、道之道 來,要抱一抱這個小和尚。
理,那麼自然煩惱盡除。這些人皆可以證道
啊!” 妙顏見王后伸手要抱自己,連忙擺
手,說道:“別這樣,別這樣,請您退回
這個婆羅門聞佛所說,即自責道: 去,做為一個婦道人家,您不應該接近出家
“我真愚癡,不明佛法大義,現在一經佛 之人!”
說,如黑暗中見到光明,恍然大悟!”
王后見小和尚不讓她抱不說,還講了
於是他皈依佛法,並受持五戒,精進 一些不許接近出家之人一類的話,不禁有些
而修持出世之法。     惱怒,不服氣地反駁道:“你年紀這般幼
——據《五複經》 小,剛剛八歲,我看見孩子就非常喜歡,把
你當成我的兒子一樣,不過想抱一抱你,這
有什麼不對呢?”
八歲高僧 妙顏也不管王后是不是生氣,鄭重其
事地回答道:“夫人您別生氣,請聽我給你
從前,阿育國國王在沒有接受教化之
打個比喻:愛意剛剛抬頭的時候,就好像已
前,曾經建造了各種各樣的“地獄”。只要
經播下了火種,一旦起火就會成燎原大火;
一個人被下到地獄之中,就要受到各種殘酷
又 比 如
刑罰的折磨,生不能生,死不能死,受罪一
滴水既可
輩子,永世翻不了身。
穿石,又
有一次,阿育國發生了瘟疫,老百姓 能填滿容
病死無數。阿育王怕瘟疫傳染到宮內,就緊 器。事情
閉了宮門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後在宮內燒香 的發展都
朝拜,向眾聖人請求援助,希望佛尊能指派 是從小到
一個高僧入宮,施恩天下,消滅瘟疫。 大,以少
成多。所
眾聖人接到國王求援的音訊,經過討 以說,有
論,認為這既可拯救萬民,又是宣傳佛的教 理智的人
義的好機會,就同意國王的要求。於是,他 應該遠避
們就指派了一個年僅八歲的小僧,代表佛尊 嫌疑,防
廣施恩澤,展示佛家的道德。

菩提綸音84期 38
菩提園地

患於未然。” 臣都受到了啟發和教益,受到了佛法的超
度,瘟疫也消滅了。
小和尚的一番教誡,王后越聽越覺得
沒道理,雙方各不相讓,就你一言,我一語 ——據《八沙彌開解國王經》
地高聲爭論起來。因為誰也不服誰,爭論的
聲音越來越大,一直傳到了殿中國王的耳朵
裡。國王就問侍從:“是誰在宮內大聲喧 失而復得的神通
嘩?快看看是怎麼回事?”
菠羅奈國的某座深山裡,住著兩位仙
不一會兒,只見侍從回來報告:“報 人,一個年邁,一個年輕。老仙人造詣很
大王,妙顏小僧正在宮中和王后說話,因為 高,獲得了五種神通,而年輕的仙人徒具仙
說話聲音高昂洪亮,打擾了大王。” 名,沒有半點神通。老仙人常運用自己的神
國王一聽妙顏小僧來了,趕快出了正 通,或到北方的郁單國,帶回香軟可口的稻
殿與妙顏相見。做禮寒暄之後,國王就問 米;或到閻浮提,弄來一些稀世罕見的山珍
道;“你們說話的聲音這麼大,是在爭論什 海味,與年輕人共用口福。有時候,老仙人
麼呀?” 還升上忉利天,拿回一些天上的食物,送給
年輕人品嘗,樂趣無窮。年輕仙人發現他這
妙顏回答道:“告大王,王后見妙顏 種來去自由的神通力,非常羡慕。一天,他
進宮,生了歡喜之心,要前上抱我,這樣做 忍不住向老仙人表達了修煉這份神通的心
是戒律所不允許的,但我勸阻不住王后,為 願。老仙人說:“如果本著善心,求得各種
此發生了爭論。” 神通力,必能如願以償。但是,不懷好心的
人,得到神通後,會荼毒人間,危害社會。
國王一聽為了這樣的事爭論,禁不住
所以,你必須在這些方面有所覺悟。”
哈哈大笑起來。他覺得挺有意思,就站在王
后的一邊對妙顏說道:“你年紀還很幼小和 年輕仙人反復透露自己的殷切希望,
我的孩子一樣,王后喜歡你,想抱一抱也是 並一再表示自己絕無惡意,只是借助神力幫
人之常情,這有什麼可避嫌的呢?” 助自己更好地修道。結果,老仙人教給他五
種神通力,年輕人很快學會了。
但妙顏仍寸步不讓,正色回答道:
“大王,話不能這樣說。古代聖人曾布下過 年輕仙人得到五種神通力之後,經常
這樣的禮法:男女有別,這種教育從小孩子 下山,在眾目睽睽之下,展示這些不可思議
不懂事時就開始了。女孩大了,男孩到了八 的神通。不久,他的聲望日隆。很明顯,年
歲時,就不應該和父母同睡一床了。人們還 輕仙人違背了自己的諾言,把神通力作為沽
常說,在果樹下面,不應該舉手摸頭;在瓜 名釣譽的工具了。不僅如此,他還一改對老
田裡,不應該垂手摸足,以免給人以嫌疑, 仙人的態度,把老仙人視為眼中釘,因為老
也使自己養成做事小心謹慎的習慣,做到防 仙人是妨礙自己的絆腳石。於是,他四處誹
微杜漸,防患未然。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 謗,污蔑老仙人。由於這種罪過,他辛辛苦
無一絲雜念,就好像蓮花一樣,出於淤泥而 苦學來的神通力漸漸地失去了,恢復到原來
不染,又好像水入琉璃之器中,晶瑩透明。 的地步。
就拿剛才的事情來說,雖然王后欲抱我,好
像母子一樣,並沒有什麼邪心欲念,但這樣 國內百姓很快獲悉了這件事,他們稱
做也是不行的!” 讚老仙人的德行,不斷呵斥年輕仙人的心胸
狹隘和卑鄙的德行,最後把他驅逐到城外,
國王和王后聽了妙顏一席說教,感到 不讓他再進城。
十分驚奇,覺得妙顏小僧的確是個行道的高
僧。於是就恭恭敬敬地請妙顏為全宮的人眾 ——據《雜寶藏經》卷三
說解佛法。後來,國王、王后、太子及眾大

39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園地

廣州空難中的奇蹟
馮錦標

廣州空難中的奇跡,念佛的確消災免 黃昌華(男),現年37歲,家住廣州市
難! 前進街。為人正直善良,信仰佛教。
震驚中外的廣州空難中的奇跡,其中有 林婉明(女),現年34歲,家住廣州市
三位倖存者[佛弟子],只有表皮受了一點兒 江南西路。為人誠實,心地善良,家庭信仰
輕傷,引起國內外許多人士的矚目。 佛教。
1990年,廣州白雲機場發生劫機事件, 此三人皆受雇于某商公司,任業務員。
飛機迫降失敗,128人殞命。本文將帶您回
顧19年前的這場空難!
二、到南普陀寺打佛七
1990年10月2日,一架波音737型2510號
飛機8301航班,于6時57分自廈門飛往廣州。 他們三人於1990年8月28日來廈門聯繫
在飛行途中,被一名歹徒劫持。駕駛員在油 業務。工作結束後,買好了10月2日由廈門
料不足的情況下,于9時04分在白雲機場緊 到廣州的飛機票。不知為什麼?小林、小黃
急降落。歹徒對駕駛員施以暴力,致使飛機 心裡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小馮的臉色又黑
失控,撞上停在客機坪上的兩架飛機後,該 又青。小馮說:“咱們三人到南普陀寺去打
機油箱起火爆炸而被燒毀。 一堂‘普佛’,求觀世音菩薩保佑,能夠消
災免難。”
經事後統計,波音737-2510號飛機上有
75名乘客遇難,18人受傷,機組7人全部遇 9月30日,他們3人懷著十分虔誠的心
難。停機坪上的一架B757-2812號飛機上有46 情,屆時來南普陀寺參加普佛。打了“普
名乘客遇難,機組人員安然無恙;停機坪上 佛”後,他們3人登上南普陀寺後山五老
另一架B707-2402號飛機上只有一名機組人 峰,眺望大海,埋在他們心底裡忐忑不安的
員,頭部受傷。在這次事故中,總共128人 心情,頓時煙消雲散了。小馮的臉色也好看
遇難。三架飛機全部報廢。 了。

震驚中外的10.2(1990年)廣州空
難事件,死傷了100多人。其中有三位倖存 三、飛機被劫持之後
者,只有表皮受了一點兒輕傷,引起國內外 10月2日6時許,在排隊領飛機座位的
許多人士的矚目。為什麼會有這般奇跡?迄 牌子時,忽然來了一人,插在他們前面,領
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這一秘密。近日筆者訪 去10多張座位的牌子。輪到他們,領到9排
問了這三個人,現將其中的秘密寫在下面: ABC三個座位牌子。飛機起飛到7:25分,
空中小姐宣佈:這架飛機被劫持了,但是
一、三人的基本情況 絕對保證各位乘客的人身安全。這時小馮對
小黃、小林說:“快念觀世音菩薩,一定可
馮錦標(男),現年32歲,家住佛山市 以消災免難。”於是他們3人,至誠稱念觀
石港忠信路。現任佛山市佛協秘書,是一位 音聖號。小馮在閉目稱念聖號時,心中歷歷
虔誠的佛教徒。 明明(沒有雜念),清楚地看見眼前一片光

菩提綸音84期 40
菩提園地

明,觀世音菩薩現身其中。 五、清理機場時的發現
約於9:10分左右,飛機在空中盤旋一 飛機燃燒後,清理機場時,所有的東
個多小時後,燃油耗盡了,在廣州白雲機場 西都化為灰燼,惟有小馮帶的《阿彌陀經白
緊急迫降。飛機一著地,全體乘客面露笑 話解》、《竹窗隨筆》、《緇門崇行錄》,
容,紛紛鼓掌。就在這一瞬間,飛機突然來 還有星雲法師著的《佛光普照》等書,完好
了個急轉彎。左邊的機翼撞到了停在機坪上 無缺的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當人們發現這一
一架飛機的頭部後,又猛地拉起來;飛機後 奇跡時,無不稱道佛法不可思議。
半部又撞上正在準備起飛的一架上海飛機。
一聲爆炸巨響,飛機頓時斷成兩截。斷的部
位正好在10——11排之間。飛機頭部翻了兩 空難奇跡回憶錄
個跟頭,摔在草坪上,燃起沖天的熊熊烈 廣州空難倖存者:馮錦標自述:
火。此時小林喊:“快跑!”他們3人鼓足 廣州空難已經十八年了,雖然各種各
全身力氣,飛也似沖出火海,向飛機右邊跑 樣的報刊雜誌,都有不同的報導,但至今未
去。在他們跑開幾秒鐘之後,燃燒著的飛 見有倖存者親述整個事件的經過,故此,現
機,響起斷斷續續的爆炸聲,霎時機場濃煙 將當年親歷見聞真實地記錄,使大家有更多
滾滾,出現一片火海。 的瞭解。

四、沉思後的結論 一、購買機票不買保險五老峰現烏雲滿
10.2廣州空難,傷亡是慘重的。活著 面
的約有10多人。除他們三人外,其他活著的
都是斷胳膊缺腿的。他們3人,為什麼會有
這般奇跡呢?他們3人經過沉思之後,得出 我名馮錦標,(男,現年50歲)於1990
這樣的結論: 年9月30日,與兩位同事:黃昌華(男,現
年55歲)、林婉明(女,現年52歲),在廈
(1)我們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信 門辦事完畢、即由我去購機票。在購票時,
仰佛教;對觀音菩薩的信仰尤為至誠。平 售票員問,買不買保險、是兩元一份,可賠
時工作勤奮,心懷坦誠,助人為樂,熱心公 保五萬,我說:不買。但見旁邊購票的一對
益。 情侶正填寫保險單、每人還各買兩份。聽其
(2)我們認為能夠免除這次大難的關 口音,原是鄉里,佛山人也。(後知是同坐
鍵,是10月1日在南普陀打“普佛”。因為 一部飛機,在機尾14排座位、飛機出事他倆
在打“普佛”之前,我們心中總有一種黑雲 都遇難了,獲賠保20萬元。)
壓城的感覺。打“普佛”之後,心中豁然開 購票之後,三人齊去南普陀寺遊覽,
朗,產生一種安全感。 先登寺後的五老峰山,眺望大海,是時,
(3)在知道飛機被劫持之後,我們3人 黃、林倆說我臉色不好,好像很髒,或是有
又至誠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聖號。 病,烏雲滿臉。
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可能會有人不同意這個結論。但他們
二、南普陀寺禮佛菩薩法事難成法師忽
3人都認為,這是千真萬確和不可改變的結

論。所以於11月23日,他們又來到南普陀寺
打“普佛”,感謝觀世音菩薩的救難之恩。
並表示在今後的歲月裡,一定要做一名大乘 遊完五老峰山,再進南普陀寺,隨到
佛教的教徒,勇猛的護持佛法,願常利益諸 各處殿堂都禮拜參觀,行到客堂門口,我隨
世間。 說提議,不如做場法事,可以消災解難,增

41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園地

福延壽的,黃、林倆都說好。走進客堂問負 幾下,門即被打開,沖入叫所有機組人員出
責的老居士要做法事,他說:難啊!排期要 去,只准留下飛機師一人駕駛飛機。跟著聲
一個多月。語音剛落,忽然出現一位高大的 稱要去臺灣,不看見青天白日旗的標誌不能
法師,他對老居士說,就同他們辦理一下 著陸。過了幾分鐘,空姐向大家宣佈:我們
手續,明天就安排做吧。並約好明早四點半 的飛機被劫持了。看她很難過,滿眼是淚。
到。 大家此時很沉重,很多人也兩眼淚水。此
第二天早3點半,送我們去南普陀寺的 時,二至七排是臺灣永航旅行社十九人探親
出租司機問我們,與寺院是否有很熟悉的 團,其導遊楊琦馨與空姐叫團友移到機尾
人。一般本地人做法事也要等二個多月。我 坐。(後知其團全部遇難,唯導遊生還。)
們說沒有,他不相信,覺得不可能。進入大 此時我們都以最壞打算,收拾整理行
殿,僧眾壯嚴,住持妙湛大和尚親主法事, 裝,收好身份證、機票、食物、束好安全
持香隨他念佛,說也奇怪,手中的香震得 帶。這時我就閉目默念阿彌陀佛,等待彌陀
很厲害。法事圓滿,時間尚早,再登五老峰 接引,往生西方。
山,是時,天光大亮,心情舒暢,黃、林倆 又過了半小時,至八點鐘,到達廣州
看我臉色,都說:奇怪,昨天烏雲滿面不見 上空,飛機飛得很低,準備降落,此時劫機
了,氣色還不錯。 犯看見機場到處是五星紅旗,知非臺灣,隨
即暴打飛機師、大叫:要飛臺北,不飛就大
三、取登機牌一人搶先同劫機人最後上 家一起死,同歸於盡。飛機又再拉升飛高。
首降失敗了。

這時心想,不如轉念觀世音菩薩。念
10月2日早上六點,來到廈門機場候
念之中,覺心寂靜,機艙也很靜,眼前出現
機大廳,當我走去取登機牌,快到服務台
一片光明,看見觀世音菩薩顯現其中,穿著
時,有一人突然快步沖上,搶先領了十多
白衣盤坐在竹林石上。
張票,到我取時,已是九排ABC,黃、林坐
A、B,剛好靠著太平門,我坐C位,靠近通
道。 五、急降跑道大家鼓掌瞬間失控連撞兩
到6點半鐘,開始登機,我們慢行走近 機
飛機拍照,見一青年,持兩束花,攜黑色 又過了一個小時,到九點四分,飛機
箱,甚覺奇怪,坐機怎麼要拿花的。最後齊 在廣州上空一圈又一圈盤旋,燃油亦將耗
同上機,他坐機尾16排D座位。(後知、此 盡。空姐陳毅真對大家宣佈:飛機已無油
人正是劫機犯,是湖南常德市臨灃縣人,名 了,將要強行降落,請大家做好準備,飛機
蔣小峰(男,時年21歲)與飛機師岑龍裕機 降落,我即開太平門,你們就從太平門逃
長,在駕駛艙裡一齊遇難,在他身上找到去 出。
臺灣的21頁宣言。)
宣佈以後,飛機突然飛得很高進入雲
層,一片黑暗,過了一會沖出雲層,前面是
四、飛行半時遇上劫機閉目稱念觀音示 一座大山,大家哇叫,以為要撞山了。飛機
現 突然急轉,忽然看見了跑道就立即降落跑
道,頓時大家歡呼鼓掌,此時劫機犯暴打並
到6點57分,飛機起飛,空姐照例送來
緊緊抱住飛機師,使其動彈不得。只見機組
早點小食飲料茶水。過了半小時,到7點25
人員一齊沖向駕駛艙搏鬥,瞬間,飛機失
分,到達惠州市上空,那個持花人在機尾突
控,偏離跑道,沖進草地,飛機高低顛抖,
然快步沖去頭等艙,碰著空姐,拋掉花束,
左右搖擺,行李亂飛。
手握小黑盒,大聲說:不要動,這是引爆
器,一按就爆炸。對著駕駛艙門拳打腳踢了 飛機接著又沖向停機坪剛下完乘客的

菩提綸音84期 42
菩提園地

成都707機,用
機翼撞斷其機頭
和撞翻旁邊的充
電車,然後又沖
向裝滿乘客的
上海757機,奇
怪,飛機突然飛
起十米多高,機
的腹部撞著上海
機的背部,頓時
轟隆巨響,濃煙
滾滾,火光沖
天。上海機斷成
二段,我們的飛
機就在我座位後
排斷開兩截,我
所在的前截斷機
撞後再沖上天,
在空中打滾翻跟
鬥就摔了下來。

六、斷口爬出手槍指頭屍殘遍地同事嚇 一場震驚中外的國際航空史上罕見的
暈 特大空難,就是這樣發生的。三部飛機相
撞,全部報廢。傷亡200多人,真正死亡128
此時飛機輪胎朝天,艙內人被倒吊,
人。
未死的乘客都痛苦呻吟掙扎,慘叫聲一片。
濃煙、火團像火龍吐噴沖來。這時我們三人
互叫互問:有無事。齊喊:趕快離開。黃、 七、李鵬羅幹握手慰問難友身藏江澤民
林兩人很易就從太平門穿出去了。我見坐後 令
面的二個美國留學西安的女大學生,一個不
我在候機樓登記後,隨即被安排上救
動,一個未死,拉了她幾下,拉不動。我就
護車,送到廣州陸軍醫院六樓茶水房,住院
在斷口爬出,剛起身抬頭,卻見一個公安雙
檢查。每層每房都有保安監護,不准自由出
手握著手槍,指著我喊:不准動,不准動。
入,不准打電話通知家人與外界聯繫。第三
(後來他專程到醫院向我賠禮道歉。)
天才許可打電報。
三人聚在草地上坐,遠見機械師林崇
到了傍晚,李鵬總理、政治局羅幹來
弟腳已受傷,兩個武警撐著拖他離開飛機。
到六樓探望。羅幹來到床前握手問侯我說:
有幾部消防車向被撞的上海機噴泡沫,很快
你是廈門機的,有無傷啊?當時在飛機上怎
就將大火撲滅了。侯機大廳擠滿乘客,機場
麼樣?我回答:當時閉目稱阿彌陀佛和觀世
外全是解放軍武警一排排圍著。
音菩薩。我們三個人曾在南普陀寺做過法
這時一輛吉普車開來,送我們去侯機 事。這次三個人都無事。大家都笑,感歎,
樓接待室,逐個詢問登記。而剛在車上經過 都說奇跡,真是不可思議。
看見的情景,甚是恐怖慘烈、屍體肢節各種
在我傍邊床的是被撞的上海機難友,
形狀、難以形容,同事林婉明看後,全身抽
名陳文堯,是海軍某基地副參謀長,他身藏
筋,被嚇暈了。

43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園地

江澤民手令,調回上海。他是跳機受傷的。 更多人相信佛法不可思議,相信善惡因果報
將出院時說:回家我都要請尊觀世音菩薩像 應。亦可增強佛弟子的信心。當天我們三人
了。 先講述空難經過,由安景法師筆錄,第二
天,大家齊同補充修改,題為:“廣州空難
中出現的奇跡”。後來,在《上海佛教》、
八、清理殘物經書無損銅香爐腳燒掉一 《香港佛教》等發表,而福建莆田廣化寺就
隻 多次印發流通。
住院幾天,天天都有各級的省市軍政
領導前來慰問,各級的國安公安前來問話,
各地的電台報刊記者蜂湧而至。 十、十八春秋回憶緣起劫後餘生看破放

到第十二日,接通知去廣州民航小禮
堂認領行李物品。禮堂中間堆放了飛機燒後 多年來,常有人問及當年空難,都費
清理出來的東西,全是黑炭一樣。民航人員 舌一番,故早有意將此經過作詳細記錄,好
說:自己試找一下,看有無自己的物品,若 讓大家方便瞭解真實的一面。
無的就講出來登記,包括貴重的金飾,相機 在今年十月國慶期間,與友朝禮雲南
等,但現金、支票就不作登記賠償。我問: 雞足山,參禮九蓮寺常應法師和果清法師,
我有個銅香爐,應不會燒掉吧。民航人員 說起空難之事,原來他們早在九三年講經弘
說:好象見有,即幫去找。後來也找到我的 法時,常常提及。當時就意欲動筆,但因事
行李包,發現銅香爐燒掉一腳,經書七本: 擱下。
印光大師鑒定《阿彌陀經白話解》、蓮池大 直至今年十二月冬,與浙江普陀山明
師著述《竹窗隨筆》、《緇門崇行錄擷》、 月法師在佛山相見午齋,談及她們在香港正
星雲大師著述《佛光普照》第一、二、四、 在編感應錄,空難奇跡一文亦編入,或附加
六冊。全部完整無損,沒有燒過的痕跡。大 原經書機票等實物照片。因原文不好增減修
家見到感歎不已,無不稱道:佛法不可思 改,故此重新編述,是為“空難奇跡回憶
議。 錄”之緣起。
劫後餘生,感悟人生短暫,禍福貧
九、半月出院簽生死狀重飛廈門出文 富,成敗得失,榮辱貴賤,愛恨恩仇,苦樂
“奇跡” 離合,生老病死,皆是緣會無常,宛如夢幻
泡影,恰如一場戲劇。能夠平安健康地生活
在醫院靜養觀察了半個月,食得好,
下來,已是最大的滿足,又複何求哉!
住不好,沒有做過什麼儀器設備的身體檢
查。後來提出,要求出院,民航按第十級最 十八年來,所遇苦樂逆順之業障甚
低的精神驚恐賠償800元,行李賠償500元, 多,所為煩惱造罪之作業不少,如之奈何。
簽了賠償具結書,即生死狀,簽名之後,走 於此自覺,為今之計,只好隨緣,只好懺
出醫院門口,今後發生的一切後果都自己負 悔,只好念佛而已,待到臘月三十,眼光閉
責,與醫院民航無關。 落之時,那閻王老子不來算帳,阿彌陀佛願
力接引,無諸痛苦障礙,彈指即去極樂世
出院一個月後,再飛廈門南普陀寺還
界,換個蓮花化生的金色身。人生能此結
願。那個當日為我們開方便做法事的法師,
局,豈不善哉福哉。俗語:大難不死,必有
原來是監院德輝法師,他引見住持妙湛大和
後福。我謂:此即是後福也。若有見聞者,
尚,佛學院副院長方興老居土,知客安景法
願同此結局。阿彌陀佛……
師。妙湛大和尚開示:這次你們大難不死,
一是你們前世中殺生業輕,二是你們做法
事,依眾僧力感應佛菩薩加被。建議將空難 廣州空難倖存者:馮錦標自述
奇跡寫出來,拿去上海,香港等地發表,使
(全文完)

菩提綸音84期 44
菩提園地

見聞錄

一位醫生見證的真實恐怖因果故事:怪 「腦梗塞」。我決定用針灸方法給他治療。
病從何而來?
當針灸後半小時,他打嗝稍微好了一
我是一名從醫三十年的臨床醫生,也 點,然後試著喝點水,但都嗆出來了。
是個在家居士。在我的工作中,遇到過很
多奇特的疾病,用醫療很難治癒,有的時候 我看到他痛苦的樣子好可憐,就對他說
真是束手無策,自從學佛以後,通過佛法解 「你到別的醫院去治吧,我這個小診所,怕
決了一些醫學難以醫治的疾病,我今天為大 把你的病給耽誤了。」可他不肯走,他父親
家說的這件事情是我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之 說「我看症狀比以前好點了,我們就在你這
一。 治吧!」

這件事情,發生在2003年的初春的一 於是,我跟他們說:「走不走你們自
天。我和往常一樣,正在診所裡接待來就診 己決定吧,但我並不希望你們在我這裡治
的患者,突然,推門進來一個大爺,背上還 療。」
背著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 就在當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
老人把患者放在床上,氣喘吁吁地說: 夢。
「王大夫你快救救他吧!」 在夢中,天空上有一個很大的網,網的
當我看到這位患者時,他面色蒼白,表 顏色是草綠色的,織網的線有細細的毛。在
情痛苦,不停的打著嗝,有氣無力地說「大 這個大網中,有很多鳥在淒慘地哭泣,猶如
夫……你救……救救我吧!」 孩子的哭聲。

老人也說「這是我的兒子,王XX,今 其中,有一隻很大的鳥,好像比和平鴿
年39歲,得了這種怪病,每天不停的打嗝, 還要大一些,長長的尾巴、尖尖的嘴,腦門
不能吃飯也不能喝水,都三天了,王大夫你 上有個大紅纓。它哭著對我說:「你救救我
給他治治吧!」 們吧!」

當時,我把病情問了一下,還給他試試 我說:「我怎麼才能救你們呢?」
血壓,血壓正常。 大鳥說:「你能救我們的!」
我又問他「你做CT了嗎?」 當時,我伸出雙手去抓那個大網,但
他父親說:「我們從醫院出來的,已經 是網中的鳥太多了,很重,大網把我帶了起
做過CT,也沒看出啥病,醫院大夫說讓觀 來,我覺得我雙腳已經離開了地面,到空中
察治療,都三天了,也不見好轉,我們太著 我又掉了下來。這樣好幾次,我都抓不住他
急,就來找你了。」 們。

我看了看,這種情況初步印象診斷是 當時,網中的鳥都在哭,好淒慘,好可

45 菩提綸音84期
菩提園地

憐,我也哭了。 他說:「是啊!」
我對他們說:「我實在沒有辦法救你 「你網了幾年鳥了?」
們啊!」
「有三年了……」
大鳥哭著對一隻小鳥說「你離的近,
你說吧!」(大鳥在網最上面,小鳥在下 「你總共打過多少只鳥了?」
面,離我近。) 他斷斷續續地回答說:「三年當中,
我看著這只小鳥,綠腦門,臉上沾了 大概六千多隻了……」
很多網上的細毛毛,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掉, 我說:「你網過的鳥當中,有腦門上
說:「王大夫,你一定能救我們!」 帶紅纓的嗎?」
「我怎麼救你們啊,我又抓不住這個 「有啊。」
網,我只能求助於佛門師父,為你們做超拔
佛事了。」 「有小鳥綠腦門的嗎?」
我剛說完,空中所有的鳥,全都哭 他說:「也有啊!」
了,哭聲連成一片。我也從夢中哭醒過來。
當時,我哭著說:「你好狠啊!」
醒了以後發現,我的枕巾已經被淚水
濕了一片。這時候,看表是早上四點三十 他詫異的問我:「你是怎麼知道
分。我知道是做了一個夢,夢中情景,再次 的?!」
浮現我的眼前。 我就哭著把我夢中的情景,對他描述
帶著這樣難過的心情,我該上早課讀 了一遍,說:「你把這些鳥害的好苦啊,你
佛經了。 現在得這個病,就是因果病,醫院大夫怎麼
可能治哇!」
我哭著誦完了七遍《妙法蓮華經觀世
音菩薩普門品》和一百零八遍「往生咒」, 他聽說後說:「那我該怎麼辦哪?」
為可憐的鳥們做了回向。 我告訴他,已經與寺院師父聯繫上
然後,我就打電話給安達寺院的師 了,為這些鳥做超拔佛事,這樣,你的病才
父,把我的夢境給師父描述了一遍。 會治好,你也不用針灸治療了。你回去吧!

師父說,可能你診所有患者是打鳥 當時,王某不相信我的話,他父親
的,我和師父說,我已經答應它們給它們 說:「他不信我信,我去寺院。」
做佛事了,什麼時間你給我安排。師父告訴 於是,我告訴他父親,今天去寺院把
我,兩天以後吧。 超拔牌先掛上,替他在佛前懺悔。
我辦完這件事情,就去上班了。一進 他父親說:「我現在就去辦!」
診所,就看到患者父子已經在診所了,我進
了門,他就對我說,實在太難受了,從這回 話音剛落,王某的打嗝,突然停止
去後,一直沒停止打嗝(他打嗝時,渾身震 了!
顫),實在受不了了。
當時,大家都非常吃驚。王某說,我
我問:「你是不是打鳥的?」 感覺好多了。就這樣,我就讓他回去了。

他說:「是啊。」 兩天以後,再見到他們,瞭解到,從
那天回去後,就一直就沒有再打嗝,還是不
我又問他:「你網鳥的網子,是草綠 能吃飯喝水,但是可以走路了。
色細毛毛的嗎?」
然後,我們三個一起去寺院做超拔佛

菩提綸音84期 46
菩提園地

事,他把家裡打鳥用的
網、夾子、籠子,還有
沒來及賣的二十多隻
鳥,都帶到寺院裡去。
當我見到那個綠色網子
的時候,跟我夢境中的
一模一樣,我真是好難
受,眼淚早已控制不住
了!
師父把這些用具
全部燒掉,為鳥做完了
超拔佛事,又把那二十
多隻鳥做了「三皈依」
後,全部放歸大自然
了。
我一直流著淚水,
做完了這次佛事。放生的時候,有幾隻鳥在 救了,好好念佛吧,來生轉個人身,做個佛
寺院上空依依不捨,盤旋了幾圈才飛走,這 弟子,好好修行,離開這輪回苦海吧!」
真是一場殊勝的超拔佛事啊! 之後,我給他們在窗臺上放了一碗水
到了中午,師父說,吃了午飯你們再 和一些米,兩隻鳥都吃了一些,唧唧喳喳地
回去吧。 飛走了。

當時,分給我們每個人一個饅頭、一 這就是我最難忘的一件真實經歷,儘
碗菜,王某說,這麼硬的饅頭,我能吃嗎? 管時間過去了很久,可是,一想起來,我仍
然抑制不住淚水,也是流著淚把這個故事寫
我說,你試試吃吧,把饅頭放在湯裡 完的。
泡著吃下去。
通過這個現世因果報應故事,可以看
他照著我說的,慢慢地一口一口居然 出,不管你信佛還是不信佛,都應該知道有
全吃光了,在場的居士全都震驚了,因為他 因必有果,因果不虛的道理。
已經五天沒進水和食物了!
除了人以外,我們要尊重一切生命,
大家都為他祝福。在場的居士感歎 眾生皆平等,在往昔世中,它們可能曾經做
道:真是佛法無邊啊! 過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姐妹和兄弟,只是在
輪回中改變了面貌,不相識了而已。
吃過飯後,下午,師父為他做了三皈
依。當時,他下決心以後再不造殺業了,要 當你傷害它的時候,當你去打它、吃
棄惡從善,做一個佛門弟子,好好修行,報 它肉的時候,我們要認真地想想:它曾經是
答佛恩。 我們的至親的人,曾經是像現在的父母兄弟
姐妹一樣的愛過我的人,也可能它們是為了
超拔放生後的第三天早上,我被鳥叫
我而造業淪落到惡道裡去啊!
聲驚醒。
最後我奉勸大家,因果報應絲毫不
當我把窗戶打開的時候,兩隻小鳥在
爽啊,「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
我家窗臺上唧唧喳喳叫個不停。我想,一定
歸!」
是我們放生的那些小鳥。
(全文完;文章佛弟子分享)
我打開窗戶後,它們也沒飛走,一直
在叫。看見他們高興的樣子我說:「你們得

47 菩提綸音84期
淨土僧德

學誠大和尚側記

第一章宿福深厚少年立志 卻不上前。有人笑他傻。法師母親說,他是
自律的人,只是希望好東西讓別人先享用。
學誠法師自幼孝順懂事,平日沉默寡
言,學習勤勉。 在祖母和母親的薰陶下,法師10歲就自
發茹素,12歲那一年開始讀誦佛經。晚上,
在祖母和母親的薰陶下,法師10歲就自 他常常念佛、‘打坐到九點後才寫作業,
發茹素,12歲那一年開始讀誦佛經。 有時一天只睡兩個多小時。法師母親曾說:
法師很喜歡佛教典籍,對祖師大德的傳 “15歲時,我教誦兩遍《楞嚴咒》他就學會
記愛不釋手,特別是唐朝玄奘大師的傳記。 了。當時他就想出家,我和他父親不同意,
其中,大師求法、弘法的經歷與“遠紹如 他就不敢出家。”
來,近光遺法”的弘願對法師日後出家有著 1979年至1982年,法師就讀于仙游縣華
深遠的影響。 僑中學,成績優異。學習之余,法師經常去
  離家不遠的極樂寺(舊稱往生寺)遊玩。每
進寺院,總有熟悉、親切之感,尤其喜歡寺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66年10月 裡菩薩像慈祥自在的面容。當時,村裡有一
3日(農曆丙午年八月十九)出生于福建省 位傅金富居士(後出家為定來法師)常常帶
仙游縣賴店鎮羅峰村一個佛教氛圍濃厚的家 經書給法師看。法師很喜歡佛教典籍,對祖
庭。祖母學佛並出家,母親也是一位虔誠的 師大德的傳記愛不釋手,特別是唐朝玄奘大
佛教徒,父親在村裡擔任會計、文書工作, 師傳記。其中,大師求法,弘法的經歷與
是當地有名的善人,頗具溫良恭儉讓的風 “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弘願對法師日後
範。家中有三子,法師是長子。 出家有著深遠的影響。
法師自幼孝順懂事,平日沉默寡言,
學習勤勉。8歲起就讀于仙游縣賴店中心小
學。讀書之余,法師總是主動為父母分擔家 第二章求法時代酸甜苦辣
務——做飯、洗衣、掃地、挑水以及種田 在京求學期間,學誠法師更加勤奮好
等。有時,父母在山上砍柴,法師就利用週 學,虛心求教于師友,時常因為思考問題而
末,步行十幾里的路程到山上把柴挑回來。 廢寢忘食。
法師的母親回憶說:“我白天下地種田,晚
上出門為往生者助念,他就在家幫著做飯。 雖然身在北京,法師經常憶念著旅居
做飯用的柴火,有時就是他放學途中撿回來 海外的剃度恩師定海長老及依止師圓拙老和
的落葉。那一年他9歲。”法師舉止端嚴, 尚,常通過書信向師長們匯報學習心得。
走路時不左顧右盼;他品德端正、誠實,性
法師耳濡目染了圓拙老和尚悲願弘深、
格敦厚,不跟別的孩子吵架。有一次,生產
愛國愛教、謙默恬淡、志行高潔、嚴於律
隊分發糧食,別人家的孩子都上前爭搶,他
己、慈以待人的高風亮節,為日後濟世利生

菩提綸音84期 48
淨土僧德

1982年農曆二月初八,法師受宿生願力
牽引而出家。監院法師說:“二月初八是釋
迦牟尼佛出家的日子,很好很好,今後必成
正果。”

出家以後,寺裡就安排法師下地種
田,考驗道心。一個星期後,圓拙老和尚安
排法師去念佛堂念佛兼學法器。三個月後法
器都學會了,就想剃度。當時剃度的事由寺
裡的執事法師決定,法師心想:“不管誰剃
度,能當和尚就行。”他給家裡寫信說:
“四月初八要剃度。”接到信,父親擔心他
年紀小,萬一剃度以後不會修行怎麼辦,就
讓他祖母與母親一起到廣化寺勸阻法師剃
度。於是剃度之事暫緩。

1983年農曆二月初八,因緣成熟,法師
在廣化寺落髮為僧。圓拙老和尚親自安排剃
度,禮定海長老(現任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
長、印尼大乘僧伽會會長)為剃度恩師。

剛剃度時,法師曾請教圓拙老和尚: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家怎麼修行?”老和尚講了一個故事:
“過年,叢林中有分橘子的習慣,當庫頭的
1981年農曆六月十五,法師求受皈依。 把橘子稱好,分成一堆一堆,裡面有大的,
當時,當地盛行居士授皈依,法師的母親不 也有小的。輪到你時,不要刻意去挑,為什
贊同這種做法,不肯讓居士為自己的孩子授 麼呢?你如果存心挑大的,那是你貪利;如
皈依,於是就帶法師到附近山裡的一座小 果你存心挑小一點的,那是貪名,這是深哲
廟,請寺裡的比丘師父為法師傳授了皈依。 理。有人客客氣氣,為得好名;有人任何時
1982年農曆正月初一,法師與傅金富 候不吃虧,是貪心在作怪。”後來,法師曾
居士去玉塔東山寺拜佛,正月初三回家後法 說:“此話對我啟發很大,一切隨緣,平常
師就跟父母商量著要出家。當時法師僅剩半 心是道。儒家講‘過猶不及’,很多學問、
學年就初中畢業了,於是父母就提出條件 境界都在這裡面。”
說:“要把書念完,拿到畢業證書之後再出 晚上九點之後,大家都休息了,法師
家。”法師說:“出家人要畢業證書幹什 房裡的燈通常都還亮著。圓拙老和尚怕他把
麼?不讓我出家,我就不讀書了,在家孝敬 眼睛累壞了,常敲門讓法師熄燈睡覺。老和
你們,幫助種田,分擔你們的辛苦。” 尚對法師的要求十分嚴格,給他規定了背誦
當時,法師的母親就要帶他在玉塔東 儒家經典等課程,背不過就不許吃飯。
山寺出家,那裡有位梁金良居士(後出家為 有一次法師在齋堂拖地時,老和尚悄
持德法師)覺得這孩子善根深厚,就說: 悄地走過去檢查,發現不夠乾淨,就立刻讓
“你很有善根,應該去找大法師。”於是, 他又重複拖了幾遍。在學習之余,法師經常
法師被母親及傅金富居士帶到莆田廣化寺拜 主動打掃殿堂衛生,做別人不願意幹的髒累
見圓拙老和尚(近代高僧印光大師、弘一大 粗活。有一段時間,法師每天晚上在海會塔
師的弟子,生前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及 守夜、看護龍眼樹,第二天上早課時還要打
諮議委員會主席)。 法器,早齋過堂時還要做侍者出食。法師曾

49 菩提綸音84期
淨土僧德

說:“出家後,人手少,我就參與了晚上的 師舉薦和全體執事通過,決定將尚在就讀研
巡邏和寺院建設工作。在海會塔巡邏時,常 究生課程的學誠法師推上廣化寺住持的位
常會很怕,尤其是下雨天。那時很艱苦,建 置。法師認為自己的德才不堪擔此重任而幾
築材料運不上來,要靠人力搬上來,毅力就 度推托,並於除夕之夜(1989年2月5日)不
培養出來了。” 辭而別,獨自去了福州法海寺,準備回中國
佛學院。由於大家還是覺得法師是最合適的
1983年,法師考入福建佛學院預科班。 人選,老方丈毅然法師便親自開車和演蓮法
在佛學院求學期間,法師刻苦研習佛教經論 師趕往法海寺將他勸說了回來。
及各科文化知識。同時擔任班長的他,樂於
幫助同學解決各種困難,還積極承擔常住事 1989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升座典禮,
務,護持大眾修行。 年僅23歲的學誠法師成為全國漢傳佛教寺院
中年紀最輕、學歷最高的名寺方丈。法師任
1984年,法師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設於北 方丈期間仍持之以恆地鑽研學習,於1991年
京的中國佛學院,就讀本科班。在京求學期 11月,順利通過了中國佛學院研究生論文答
間,法師更加勤奮好學,虛心求教于師友, 辯,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法師回到福建,
時常因為思考問題而廢寢忘食。每逢週末或 並于同年12月兼任福建佛學院副院長,時年
節假日,教室裡總會有一位威儀具足的學僧 25歲。
在課桌前孜孜不倦地學習。
1990年11月,趙樸老在中國佛教協會
雖然身在北京,法師經常憶念著旅居 各部門負責人會議上說:“廣化寺搞得很出
海外的剃度恩師定海長老及依止師圓拙老和 色,那是圓拙法師奠定的基礎。現在的方丈
尚,常通過書信向師長們匯報學習心得。有 學誠法師是中國佛學院的研究生,剛當方丈
一次他給圓拙老和尚寫信說:“學院較亂, 時才23歲,有些人認為他太年輕,我說,這
大家不願學修,渾渾噩噩地過日子,自己見 有什麼關係?抗戰時我們一些二十幾歲的年
了傷心,想回廣化寺。”老和尚回信告訴 輕人就當了司令員,有什麼不可以?”1992
他:“別人是別人,你應當虛心學習。”這 年4月在白馬寺,趙樸老再次談到法師時
句話給他極大的啟發,以至於在以後的日子 說:“福建有位方丈,原是佛學院的研究
裡一直激勵著他,使他在遇到困難時都能夠 生,推薦他當方丈時,有人說他太年輕了。
勇於面對自我,至誠祈求三寶加被,突破困 為什麼年輕人就不行呢?這個學誠法師就幹
難,昇華心靈。 得很好。”
1986年,法師遇到一個去斯里蘭卡留學 1997年11月25日(農曆十月二十六),
的因緣,向圓拙老和尚匯報,老和尚沒有同 圓拙老和尚在莆田廣化寺安詳示寂。法師悲
意。多年後,法師回憶此事時說:“如果當 痛之情難於言表,親自為老和尚建塔並撰寫
時留學,現在也許是博士了,但可能不會有 碑銘。法師依止老和尚修學佛法15年。在老
如今承擔教法的廣大因緣。依師是重要一關 和尚精心栽培下,他背誦、學習了許多佛教
呀!”德高望重的趙朴初先生(時任中國佛 經論和儒家經典,還參與、目睹了老和尚建
教協會會長)對法師也愛護有加,親自請高 寺、印經、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等佛教事
僧大德指導法師修學,幫他解決困難。 業,耳儒目染了老和尚悲願弘深、愛國愛
1988年,法師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中國 教、謙默恬淡、志行高潔、嚴於律己、慈以
佛學院,獲得本科學歷,並在中國佛學院繼 待人的高風亮節,為日後濟世利生打下了堅
續研究生階段的深造。同年12月在四川成都 實的基礎。
文殊院寬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壇大戒。

1988年冬,廣化寺方丈毅然法師退居。 (未完待續)
1989年1月,在趙樸老的關懷下,經毅然法

菩提綸音84期 50
淨土僧德

Side Stories of MasterXueCheng

A Childhood of Virtue, A Teenage of Determination

Master Xueckeng has been filial and thoughtful since childhood. He spoke little but studied hard.
Influenced by his mother and grandmother, the Master, at the age of 10, voluntarily became a vegetarian and began to
chant Buddhist scriptures at the age of 12.
The Master showed enormous interest in Buddhist classics.

He loved to read biographies of great patriarchs and prominent masters, in particular, that of Ven. Master Xuanzang, a
great master of the Tang Dynasty. How Ven. Master Xuanzang pursued and spread the Dharma, how his great vows were
to "inherit the Buddha’s teachings,carry them forward and spread them", all thi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Master’s future determination to become a monk.

Master Xuecheng, whose secular name was Fu Ruilin, was born on October 3 (nineteenth day of the eighth month of Bing
Wu year of the lunar calendar), 1966, to a family of strong Buddhist culture in Luofeng village of Laidian town, Xianyou
county, Fujian province. His grandmother was a Buddhist practitioner and later became a nun. His mother is a devoted
Buddhist also. His father worked as an accountant and office clerk in the village. Being modest and courteous, his father is
also known as a benevolent man There are three sons in the family and the Master is the eldest.

The Master has been filial and thoughtful since childhood. He spoke little but studied hard. He went to Xiaoyou Laid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at the age of 8. In spare time, he always volunteered to help his parents with housework such as
cooking, washing, sweeping, fetching water and plowing the field. On weekends, he would walk over five kilometers into
the mountains where his parents cut firewood and help them carry it home. The Master's mother once recalled, "My son
would stay at home and cook when I worked in the field in the daytime and attended the prayer-guiding services for the
dying or the deceased at night. On his way home from school, he often collected fallen leaves for the stove. Just think,
he was only 9 years old at that time." He always behaved in a dignified manner, never looking around while walking;
honest, tolerant and upright, he never quarreled with other children. Once when the production brigade distributed food,
the children vied with one another, except for the Master. He was laughed at for being silly. The Master’s mother said that
being a child of self-disciple, he was only putting other people’s enjoyment in the first place.

Influenced by his mother and grandmother, the Master, at the age of 10, voluntarily became a vegetarian and began to
chant Buddhist scriptures at the age of 12. In the evenings, he would chant and meditate until 9 p.m. before doing his
homework. Therefore, sometimes he only slept for about two hours. The Master's mother recalled, "When he was 15, I
taught him to chant Shurangama Mantra. He learned fast and never had to ask me to repeat it for the third time. He began
to cherish the idea of becoming a monk, but we, his parents, disagreed at that time, and he had to obey."

The Master, from 1979 to 1982, attended the Overseas Chinese Middle School in Xianyou county where he was an
honorable student. During his free time, he frequently visited the nearby Jile Convent (originally called Wangsheng
Temple). He felt a sense of affinity and familiarity whenever he was there. He especially liked the benevolent and peaceful
countenance of the statues of Bodhisattvas. At that time in the village there lived a lay Buddhist named Fu Jinfu (later
became Master Dinglai), who often brought Buddhist scriptures to the Master. The Master showed enormous interest in
Buddhist classics. He loved to read biographies of great patriarchs and prominent masters, in particular, that of Ven. Master
Xuanzang, a great master of the Tang Dynasty. How Ven. Master Xuanzang pursued and spread the Dharma, how his great
vows were to "inherit the Buddha's teachings, carry them forward and spread them", all thi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Master's future determination to become a monk.

51 菩提綸音84期
淨土僧德

Chapter 2 The Pursuit of the Dharma, a Period of Struggles and Awards

Master Xuecheng studied even harder after coming to Beijing, modestly consulting others and learning from his mentors
and classmates. He was so absorbed in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that he often forgot to eat and sleep.
In Beijing, Master always thought of his dearest teachers, Ven. Master Dinghai who lived abroad and was the one giving
him ordination, and Ven. Master Yuanzhuo on whom he relied. Through correspondence, he reported to his teachers what
he had gained through study.
Master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example of Ven. Master Yuanzhuo’s example - his profound and compassionate
vows, his patriotism to the nation and faithfulness to Buddhism, his modesty and calmness, his noble aspiration and
unsullied behavior, and his self- restraint and lenience, all ha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aster's future endeavors on
benefiting the society and living beings.

Master asked to take refuge in the Three Jewels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six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July 16th), 1981. At that time, it was very popular at Master's village for the lay Buddhists
to transmit the refuge among themselves. However, Master's mother did not agree with this and took him to a small
temple on the nearby mountain where she asked the Bhikshu there to transmit the Refuge to Master.

On Chinese New Year’s Day in 1982, Master went to Dongshan Monastery at Yuta village to pay homage to the Buddha
with Fu Jinfu, then a lay Buddhist. Two days later, he returned home and asked for his parents' permission to become a
monk. At that time, he was in his third year of middle school with only one semester left until graduation. His parents
said, "Finish you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and get the diploma first, then you can leave home.” However, Master replied,
"Why does a monk need a diploma? Let me be a monk, or I'll quit school. I’ll stay at home to help with the farming and
share your burden.”
Master's mother took him to Dongshan Monastery to become a monk. There a lay Buddhist named Liang Jinliang, the
later Ven. Chide, realized that the boy possessed profound, good virtues. He said, "You have plenty of virtues and should
turn to a great Buddhist master instead.” Therefore, Master's mother and Fu Jinfu brought him to Ven, Master Yuanzhuo
at Putian Guanghua Monastery. [Ven. Master Yuanzhuo was a disciple of Ven. Master Yinguang and Ven. Master Hongyi,
both eminent masters in modern China. Ven. Master Yuanzhuo once held office at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BAC)
as both Vice-Chairman and President of its Consultative Committee].

Master, led by the vows of his past lives, started his monastic life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second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March 3rd), 1982. The Monastery manager said, "A good day it is! Shakyamuni Buddha became a monk on the
same day. You are sure to achieve full enlightenment in the future."

After starting his monastic life, Master was assigned by the Monastery to work on the farm to test his determination.
Then, a week later, at the arrangement of Ven. Master Yuanzhuo, he practiced chanting Buddha’s name in the Prayer Hall
and learned to play Dharma instruments. He mastered the skills after three months, then he was eager to be ordained. At
that time, matters relevant to ordination were decided by executive monks, while all Master cared about was to receive
ordin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rather than who would give ordination to him. His letter home read, "I will receive
ordination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Master’s father, worrying that his son would
be too young to know how to practice correctly after ordination, sent the boy's grandmother and mother to Guanghua
Monastery to talk the boy out of the idea, therefore, the ordination was postponed.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second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March 22nd), 1983, as the situations permitted, under the
arrangement of Ven. Master Yuanzhuo, Master received ordination from Ven. Master Dinghai at Guanghua Monastery.
(Ven. Master Dinghai is now Vice- Chairman of the World Buddhist Sangha Council and President of Sangha Mahayana
Indonesia.)

Shortly after the ordination ceremony, Master asked Ven. Master Yuanzhuo to teach him how to practice after becoming
a monk. The Elder Master replied with a story,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the monasteries often observe a
traditional custom of distributing oranges. Oranges are put into piles, with big and small ones mixed together. When your
turn comes, you simply take one randomly. Why? If you purposefully take a larger one, you are greedy for profit; if you
intentionally take a smaller one, you are seeking a good reputation, another form of greed. The story is very profound
in meaning. There are people who act very politely to establish a good reputation; there are people who won't be taken
advantage of. All of the trouble is caused by greed." Later, Master acknowledged, "I have been greatly inspired by this
teaching. It reminds me to accept a situation as it is and act accordingly. The best option is to keep a natural state of mind.

菩提綸音84期 52
淨土僧德

Confucianism also teaches that 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 Much of our learning and the way that
we face various situations are generated from this awareness.”

People went to sleep at 9 p.m, but the light in Master's room was usually still on after that. Ven. Master Yuanzhuo
often had to knock at his door, urging him to go to bed lest the young man's eyesight be hurt due to exhaustion.
Though so kind, the Elder Master was very strict. He required the young Master to learn classic works such as those of
Confucianism by heart. Meals were not allowed until his work was done.
Once, when the young Master was mopping the floor in the dining hall, the Elder Master walked over quietly to find that
the floor wasn't clean enough. The mentor immediately asked him to mop it again. When free, the young Master often
volunteered to clean the hall and do dirty, difficult and laborious chores, which others didn't like to do. For some time,
he served as a night watchman guarding Haihui Stupa (which preserves the ashes of the deceased monks and lay people)
and the divine Longan Tree. At dawn, he would shift to playing Dharma instruments for the morning recitations. After
that, he would serve breakfast to the Abbot and offer food to the hungry ghosts and Garuda through Buddhist rituals. He
once recalled, "There was often a shortage of hands in the Monastery, so I joined the night watch. At first, I dreaded it a
lot when patrolling around Haihui Stupa at night, especially when it rained. I also took part in construction work. It was a
hard time. We had to carry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ourselves because there was no truck or crane available at that time.
This was how my willpower and perseverance were strengthened."

Master was admitted to the preparatory class at Buddhist Academy of Fujian Province in 1983. During that period, he
studied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various other disciplines in earnest. As the monitor of the class, he was always ready
to help his classmates solve various problems. He also took on the Monastery's affairs and supported the Buddhist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nastery.

Master passed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in 1984 with honors and began his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Beijing. He studied even harder, modestly consulting others and learning from his mentors and classmates. He
was so absorbed in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that he often forgot to eat and sleep. One would never fail to find a dignified
young monk in the classroom, always immersed in his studies, even on weekends or during holidays*

In Beijing, Master always thought of his dearest teachers, Ven. Master Dinghai who lived abroad and was the one giving

53 菩提綸音84期
淨土僧德

him ordination, and Ven. Master Yuanzhuo on whom he relied. Through correspondence, he reported to his teachers
what he had gained through study. In a letter to Ven. Master Yuanzhuo he wrote, "The atmosphere in the Academy is not
suitable for study. Many students here are reluctant to study and practice, just drifting along day by day. It makes me
sad to see this; I want to return to Guanghua Monastery." The Elder Master replied, "Do not mind what other people do.
Just be modest and settle down to learn." The words greatly inspired him and kept motivating him ever since. In difficult
times, these words enabled him to face his internal conflicts with courage, pray for blessings from the Three Jewels,
overcome his difficulties and lift his spiritual level.

In 1986, Master was given a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the Sri Lanka. When he asked Ven. Yuanzhuo for his opinion, the
Elder Master did not agree to his going abroad. Years later, he recalled, "I could have acquired a PhD. However, I might
not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undertake the duties of the Buddha, working to help sentient beings as I have been doing
now. It is crucial that one should always follow the guidance of his mentor." In his school days, Master also came under
the special care and protection of Rev. Zhao Puchu, the respected then president of BAC. Rev. Zhao Puchu helped Master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asked prominent and senior monks to guide him in his study and practice.

Master received a bachelor's degree with honors in 1988 at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After that, he furthered his
studies as a postgraduate there. In December 1988, he received the Three Platforms of Complete Precepts from Ven.
Master Kuanlin, the Abbot of Manjughosha Monastery of Chengdu i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winter of 1988, the Abbot of Guanghua Monastery, Ven. Yiran, resigned. In January 1989, under the care of Rev.
Zhao Puchu and by Ven. Yiran’s recommendation, all executives of the Monastery approved that Master Xuecheng,
then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his postgraduate studies, be appointed as Abbot of the Monastery. Master, deeming himself
unqualified in virtue and capability to shoulder such a heavy responsibility, declined the appointment several times.
In the Chinese New Year’s Eve (February 5th, 1989), he left the Monastery without notice for Fahai Monastery in
Fuzhou, preparing to return to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However, since he was still considered by all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candidate, Ven. Yiran, the retired Abbot, together with Ven. Yanlian, drove to Fahai Monastery and succeeded in
persuading Master to return.
Thus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second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March 15th), 1989,an inauguration was held and
Master Xuecheng, only 23 years old, took charge of the prominent monastery. He became the youngest abbot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in education in a Han Buddhist monastery. During his term of office as Abbot, Master had been
persevering in his studies. He defended his postgraduate dissertation successfully and obtained a master's degree in
November 1991- After graduation, he returned to Fujian, and was appointed as Vice President of Buddhist Academy of
Fujian Province in December at the age of 25.

In November 1990, at a meeting attended by the departments directors of BAC, Rev. Zhao Puchu comment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made at Guanghua Monastery are attributed to its former Abbot, Ven. Master Yuanzhuo
whose effort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The incumbent Abbot, Master Xuecheng, who is still doing his postgraduate studies
at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assumed the position when he was only 23 years old.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people
who thought that he might be too young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But I said that it does not matt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some of our commanders were only in their twenties. What's wrong with having a young abbot
now?" Then Rev. Zhao spoke of Master Xuecheng again at Baima Monastery in April, 1992, "There is a young abbot in
Fujian, who wa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When he was recommended as a candidate for
abbotship, some people said he was too young. Why shouldn't we trust young people? This Master Xuecheng has in fact
done a very good job."

On November 25th (the twenty-sixth day of the ten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1997, Ven. Master Yuanzhuo passed
away peacefully at Putian Guanghua Monastery. Master's sorrow was beyond description. He erected a stupa for the
Elder Master and wrote the inscription. Master had relied on Ven. Master Yuanzhuo for studying Buddhism for 15 years.
Under the careful guidance of the Elder Master, he had recited and learned many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Confucian
classics. Meanwhile, he had participated in and witnessed the Buddhist endeavors carried by the Elder Master, such as
reconstructing the Monastery, printing and circulating scriptures, establishing the Buddhist academy, and cultivating
monastics. Consequently, Master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Elder’s example—his profound and compassionate vows,
his patriotism to the nation and faithfulness to Buddhism, his modesty and calmness, his noble aspiration and unsullied
behavior, and his self- restraint and lenience, all ha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aster's future endeavors on benefiting
the society and living beings.

菩提綸音84期 54
菩提漫畫

55 菩提綸音84期
天廚妙供

天廚妙供

鳳梨炒木耳 4、將水1500cc煮沸 (水量要能夠覆蓋住


材料:鳳梨200公克、黑木耳150公克、 所有材料)
薑絲 15公克、紅辣椒絲10公克、太白粉水少 5、依序將薑片及所有材料(枸杞除外)
許、橄欖油2大匙 放入
6、調味料加入煮至沸騰
調味料:鹽1/4小匙、糖1小匙、白醋1/2 7、蓋上蓋子,小火燉煮40分鐘
小匙 8、最後將枸杞放入再煮5分鐘即可

作法: 乾燒素魚
1、鳳梨切片;黑木耳洗淨去蒂、切片, 材料:腐皮1張、豆包180公克、海苔1
再放入滾水中略汆燙後撈起備用。 張、香菇1朵、紅蘿蔔15公克、竹筍20公克、
2、熱鍋,加入橄欖油後放入薑絲、紅 芹菜5公克、香菜5公克、薑5公克、麵糊適量
辣椒絲先爆香,放入作法1的黑木耳片拌炒均
勻,再加入鳳梨片、所有調味料翻炒均勻。
調味料:
3、續於作法2中加入太白粉水勾薄芡,
A、醬油1小匙、紅辣椒醬1/2大匙、番茄
再翻炒均勻即可。
醬1/2 小匙、白胡椒粉少許、香油少許
B、鹽少許、胡椒粉少許、香油少許
竹笙蔬菜清湯
材料:乾燥竹笙10g,杏鮑菇2朵(約
作法:
200g),甜玉米2條,紅棗8-10顆,枸杞1大
匙,薑2-3片,冷水1500cc。 1、香菇、紅蘿蔔、竹筍洗淨切絲;香菜
切 段;芹菜、薑切末;豆包洗淨切細絲,加
入所有調味料B拌勻,備用。
調味料:香菇粉1大匙,鹽3/4大匙,白胡
2、將1張腐皮鋪平,抹上適量麵糊、鋪
椒粉1/8茶匙。
上海苔,再放上作法1豆包絲,包裹修整成魚
的形狀,放入蒸籠以大火蒸約15分鐘。
作法: 3、另取一鍋,倒入少許葵花籽油,爆香
1、乾燥竹笙用足量清水浸泡15分鐘發 作法1 薑末,再放入香菇絲炒香。
脹,中間約換水3-4次 4、續於鍋中放入紅蘿蔔絲、竹筍絲拌炒
2、杏鮑菇用水稍微沖洗乾淨,用手順著 均 勻,再加入所有調味料A煮至滾沸。
菇身紋路撕成條狀 5、起鍋前放入作法1芹菜末、香菜段拌
3、甜玉米洗淨切段 勻後,淋在蒸好的素魚上即可。

菩提綸音84期 56
通告

2018年度法會安排

公曆 農曆 周天 活動

7/29/2018 六月十七 星期日 觀音菩薩成道大悲寶懺法會

七月十三至十
8/23-8/26/2018 星期四至日 盂蘭及僧寳節

八月廿一至廿
9/30-10/7/2018 星期日至日 金山御製梁皇寳懺法會

10/28/2018 九月二十 星期日 觀音菩薩出家日大悲寳懺法會

十一月十七至 彌陀聖誕啓建佛七八永日,圆滿
12/23-12/30/2018 星期日至日
廿四 之日三時繫念

請注意固定時間的共修(特殊法會活動期間除了禮拜大悲懺,將會暫停以
下活動,延續下一個日期開始。)歡迎善信護法踴躍參加,同沾法喜:

每個星期六下午2:00念佛會
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上午9:30,禮拜大悲懺
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上午9:00慶祝當月生日會,延生普佛;下午探訪老人
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全日念佛會,下午佛法坐談會或書寫經書
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日上午念佛會, 下午佛法坐談會或抄經

助印功德芳名
助印善款請寫上捐款者姓名、地址,寄交本會。
郵寄支票,抬頭人寫請寫:「M.B.S.S.I」。
本會受到善款后會寄回豁免入息稅收据
印經箱 $462 Zin Ma $30
張葆鍾合家 $100 Sheng H. Yu $100
朱黃慕珍合家 $50 沈慶民合家 $100
穆楊文賢合家 $30 陳慧君合家 $60
Phengtay & Lily Kwong LEE $30 陳卓飛 李曼紅合家 $100
Natapong Vivutanayucun合家 $100 韓淑文合家 $20

57 菩提綸音84期
通告

觀音菩薩聖誕祈福法會

恭逢觀世音菩薩聖誕,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定於 7/29/2018(農歷六
月十七日)星期日,上午 9:30am 啟建祈福觀音成道法會。

禮拜《千手千眼大悲吉祥寶懺》 ,
祈求觀世音菩薩甘露遍灑,
令護法善信熱惱消除、清涼自在、福壽吉祥。
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是日並傳授受 : 三皈 五戒 八關齋式

千佛寺福利組是日自製各種素齋及精品等義賣,敬希各界善信踴躍
支持。
屆時歡迎闔府蒞臨,隨喜護持,同沾法益。本寺敬備午齋結緣。
如有填寫延生福壽牌位、供齋等功德請及早登記,以便書寫。

咨詢電話:617-773-7745,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Quincy,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菩提綸音84期 58
通告

孝親報恩盂蘭法會

茲逢農曆七月盂蘭盆孝道月及僧寶節,本寺謹遵佛制,提倡孝道,
啟建孝親報恩盂蘭法會。
法會時間安排
8/23至8/26/2018(星期四~星期日)農曆七月十三至十六
9:00AM 誦《地藏經》
8/26/2018 9:00AM 盂蘭盆供
8/26/2018 4:00PM 大蒙山
法會中設有超薦牌位為堂上過往先靈超拔、延生祿位為陽上眷屬親
友消災祈福。
仗此法會功德,回向檀信各姓門中考妣宗親,祈願蓮品增上,並兼
利陽上眷屬,福壽安康,諸事如意。
諷誦《地藏經》,功德殊勝,生亡兩利,屆時敬請閤府蒞臨拈香,
共沾法益。
欲參加法會功德者,如需登記消災、供齋、超度等請及早致電本
寺,以便書寫。支票抬頭人請寫(M.B.S.S.I)。

咨詢電話:617-773-7745,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Quincy,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59 菩提綸音84期
通告

梁皇寶懺法會

千佛寺於9/30至10/7/2018星期日至日,禮請諸山長老主持法
會,頂禮《金山御製梁皇寶懺》,並傳授在家戒法:三皈、五戒、
八關齋戒。
禮懺時間安排: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半,下午一點到五點。
於圓滿日10/7/2018(星期日)敬設齋天聖會,入夜施放瑜伽焰
口回向過世宗親眷屬,普利十方,往生極樂,蓮增上品。
法會期間設有延生緣位:增福延壽、消災免難、常獲安樂。
往生蓮位:過世宗親,永離苦海、往生極樂。
以此拜懺功德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社會安寧。禮懺者福
慧增長,消災免難。
 請注意:如果有住宿、或寫牌位,請提前預約登記。

咨詢電話:617-773-7745,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Quincy,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菩提綸音84期 60
通告

祈福觀音成道法會

恭逢觀世音菩薩聖誕,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定於10/28/2018(農歷
九月二十日)星期日,上午9:30am,啟建祈福觀音成道法會。
禮拜《千手千眼大悲吉祥寶懺》,祈求觀世音菩薩甘露遍灑,令護
法善信熱惱消除、清涼自在、福壽吉祥。
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是日並傳授受:三皈  五戒  八關齋式
屆時歡迎闔府蒞臨,隨喜護持,同沾法益。
本寺敬備午齋結緣。如有填寫延生福壽牌位、供齋等功德請及早登
記,以便書寫。

咨詢電話:617-773-7745,617-773-1688
53-55 Massachusetts Avenue,Quincy,MA 02169
Email:1000buddha@gmail.com
www.thousandbuddhatemple.org

61 菩提綸音84期
通告

觀音菩薩法會功德介紹
欲解諸罪障、莫如修懺法
懺除宿業罪、得智慧增長
諸惡皆不作、眾善皆奉行
意業皆清淨、所作皆如法
長養諸福業、一切皆如意

千佛寺每月第一個周日上午九時啟建
大悲懺法會,集大眾虔誠力量回向觀音法會
會員及祝福護法善信消災免難、福壽俱增、
合家康泰、諸事如意。

每個家庭可寫兩個名字(合家)$120/ 年。

千佛寺功德認捐表 M.B.S.S.I Donation Form


53-55 Massachussets Avenue, Quincy, MA 02169
Tel: 617-773-1688 Fax: 617-773-2201
Email: 1000buddha@gmail.com

消災祈福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 址 Addr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Date_____________ 電話 Phone_____________ 編號 NO()

* 新會員【】* 老會員【】現祈福會員編號 NO._____________



支票抬頭人請寫:M.B.S.S.I

菩提綸音84期 62
通告

供燈功德介紹
寶殿佛燈處處明
供養十方佛菩薩
虔誠奉獻佛前燈
藉佛菩薩加持力
三障捐除得解脫
智慧常開福由生
故知
發心點盞光明燈
消災免難度時光

觀音菩薩法會 功德介紹 M.B.S.S.I Donation Form


千佛寺功德認捐表
53-55 Massachussets Avenue, Quincy, MA 02169
欲解諸罪障、莫如修懺法 Tel: 617-773-1688 Fax: 617-773-2201
懺除宿業罪、得智慧增長 Email: 1000buddha@gmail.com
諸惡皆不作、眾善皆奉行
意業皆清淨、所作皆如法
姓名(中)________(英)________編號 No. _______
地址 Addr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養諸福業、一切皆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Date:________電話 Phone:________
千佛寺每月第一個周日上午九時啟建
大悲懺法會,集大眾虔誠力量回向觀音法會
本人願供奉金佛像____尊,每尊(永久)US$500.00 元共 US$ _____元
會員及祝福護法善信消災免難、福壽俱增、
本人願供奉光明燈____盞,每盞(每年)US$100.00 元共 US$ _____元
合家康泰、諸事如意。
*新燈【】*續點【】現供奉光明燈編號 No. ________
每個家庭可寫兩個名字(合家)$120/ 年。 Inc.@M.B.S.S.I
支票抬頭請寫:MASS Budhi Siksa Society
請郵寄《菩提論音》(季刊)到以上地址,()現已收到,()從未收到

-----------------------------------
更改通訊地址:
地址(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菩提綸音84期
通告

麻省菩提學會千佛寺除了是一個禮佛、禪修的好去處外,亦是一
個很好的學佛地方。寺內圖書館由於一次爆水管意外而關閉多年。蒙
佛加庇,所有書籍皆完整無缺。但為了迎合時代的變遷,經裝修後,
全部書籍都重新編入電腦以便索閱及管理,修建後的圖書館終於開放
給大眾了。
館內藏書七千餘冊,多為中文書籍,亦有小部份英文、中英對照
及光碟和聲帶。館內藏有珍貴的《乾隆大藏經》。內容包括釋迦牟尼
佛在世時的說教——“經”,為信徒所訂的“律”及佛教的理“論”
。所以此經書亦稱為“三藏”。除了這套鎮館之寶外,館內亦藏有眾
多經書,如大家所熟識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大方廣佛華嚴 經》、《金剛經》⋯⋯等等。
除了傳統的佛教文獻外,館內亦存有眾多高僧大德的著作;有適
合兒童看的佛教漫畫及主婦們喜愛的素菜烹調書。由於近年內地移民
增多,圖書館內亦加添了許多國內法師的著作 及簡體字書籍,以利他
們接觸佛法。
看書可以使你成為一個不平庸的人,多看佛書更會使你成為一個
有智慧的人。有興趣從千佛寺圖書館借書閱讀者,可先向館理員辦理
借書證然後借書,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是每天早 上八時至晚上六時。

由波士頓(From Boston):
93SExit12號出口一直上橋第一個出口(Hancock St.)之路牌指示直走到盡頭交通燈,轉左,
再在第一盞交通燈轉右(Washington St.),再過第二和第三盞交通燈之後的第五街右轉就
是。

由紐約(From New York):


93N Exit18號出口,沿著Quincy Center之路牌指示,於Newport Ave與Granite St之交通燈
轉右,在第一個交通燈轉左,第二個交通燈轉右,再在第三個交通燈轉右,就是Washing-
tonSt,直走約兩哩路至Mass Ave,千佛寺就在右邊。

公共交通:
紅線地鐵站(Red Line):Quincy Center站下,然後可乘220、221、222線巴士到達。

菩提綸音84期 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