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错斩崔宁》鉴赏

宋代的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兴驻使文学理接近于人民,而且还开辟了中国
小说的新纪元。话本以爱憎分明的态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指责了昏官恶吏,对
人民遭受的痛苦和迫害予以同情。
《错斩崔宁》故事来源于民间,作者不详。最初被人编入明人编撰的《京本通俗小说》(即
《宋人词话》)第十五卷。冯梦龙把它编入《醒世恒言》,改题为《十五贯戏方成巧祸》,除个
别字以外,内容大体相同。清初朱 的《双熊梦》()又名《十五贯》的故事部分取自《错斩崔
宁》,并在后来的昆曲中演唱,至今不衰。
这篇话本写的是宋高宗时,刘贵有一妻一妾,家境贫困,从丈人处借了十五钱归家,嫌妾陈
二姐开门迟了,加以酒醉,便戏言已将她典与别人,并以十五贯钱为证。陈二姐信以为真,趁刘
贵熟睡,当晚偷偷逃往娘家,想告知父母。途中遇卖丝客崔宁,结伴而行。不料,贼人静山大王
潜入刘家,杀了刘贵,盗走了十五贯钱。邻居发现后,追赶上陈二姐,发现崔宁与她同行,身边
也有十五贯钱,就把二人一起送官。临安府尹认为人赃俱在,对二屈打成招,判处死刑。后刘贵
之妻王氏被静山大王掳去作了押寨夫人,事久乃得知真情,才告官平反冤狱。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巧妙,细节描写真实细致,人物性格生动鲜明,批判了封建官吏草菅
人民,率意断狱,是一篇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这篇小说真实细腻的描写,令人赞叹。说话人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层层剥笋把事件展开。对
这段冤狱的发生、发展及结果写得入情入理,对“错斩崔宁”的原因分析得全面细致。刘贵并非陈
二姐和崔要所杀,而是偶然夜入刘家的盗贼静山大王杀的。作者一再说明刘贵被杀前后的情形,
点明陈二姐当夜在邻居家借宿一宿,让听众注意事实真相。既然陈二姐当夜是住在朱三老儿家,
当然就不可能是杀人凶手。在整篇小说里,刘贵被杀之夜陈二姐借宿住家的事实,被作者三番五
次地重复提出,描写之细可见一斑。同时,细至入微的描写,也间接地揭示出“错斩崔宁”的社会
原因。“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是导火线,官府的“率意断狱”才是主要原因。在贫富对立、盗贼横行
的社会条件下,静山大王可以杀人动财,甚至掳夺人妻,却长期逍遥法外;外贵的左邻右舍因害
怕命案牵扯,见陈二姐与崔宁同行,所带钱与死主的失钱相符,便众口咬定陈崔通奸谋害;尤其
是府尹不问青红皂白,严刑逼供,臆断使案,这便是冤狱环生的根本原因。透过崔陈悲剧,可以
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昏暗和腐朽。
不说通过人对话及内心活动的描写,塑造了陈二姐这一被封建制度摧残的善良妇女的艺术形
象。陈二姐听了刘贵的戏言后“狐疑不决”,虽经再三追问,最终还是相信了刘贵“下得这等狠心辣
手”。陈二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甚色样人家?我须先去爹娘家里说知。就是他明日有
人来要我,寻到我家,也须有个下落。’沉吟了一会,却把这十五贯钱,一垛儿堆在刘官人脚后边。
趁他酒醉,轻轻地收拾了随身衣服,款款地开了门出去”。陈二姐之所以信了刘贵的话,是因为他
在夫家是一个“妾妇”,地位卑微,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即使这样,她对刘贵仍是十分爱护,临
出门,把十五贯钱“一垛儿堆在刘官人脚后边”,给他“拽上了门,并让邻居转告刘贵到娘家去找她。
这些描写表现了陈二姐善良、驯服的性格。她那种身不由已、任人摆布的命运,怎不令人同情而
发出悲叹?由于长期的贫困生活,陈二姐对钱十分级心,即使在匆忙逃走时还关心丈夫的钱财和
门户,这些描写也为我们勾画出陈二姐这一贫苦女子典型的小市民特征。
情节“巧”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它通过一系列巧合的事件构成整篇小说。刘贵的丈人给刘
贵的钱是十五贯,崔宁卖丝的钱刚好也是十五贯;刘贵的十五贯被盗,本人被杀,妾陈二姐回娘
家途中偏偏又碰上了身带十五贯的崔宁;崔宁卖丝后要往褚家堂去,陈二姐的爹娘也在褚家左侧,
于是两人得以同行。这一连几个巧合就促成了一场冤案。整个事件的发生都是偶合的,但又无不
反映了社会的必然。作者有意运用偶合,编织出新颖、奇巧、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故事映衬和
谴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小说插入了说话人的一段评论,虽然有些迷信思想,却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任意杀害无辜的统
治者的指斥和愤恨。表现了说话人对人民的同情。
错斩崔宁错在哪
明朝冯梦龙拟话本小说《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将生活中的巧合现象,作
为安排作品内容的主心骨,通过巧合出冤案的故事,反映了封建司法制度腐败的一个侧面。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案情很简单:平民刘贵醉后戏言,以十五贯钱典卖妾陈二姐,明日送走。
陈二姐信以为真,当晚借宿邻居家,次日清晨在回娘家的途中相遇青年崔宁,两人搭路同行,不
久,邻居追来将二人扭回。原来当晚陈二姐走后,刘贵被贼谋财而杀。恰好在崔宁身上也搜出他
卖丝帐赚的十五贯,刘妻断定是他诱妾谋财行凶,扭至官府。崔、陈二人屈打成招,被处以极刑。
后来,刘妻巧遇静山大王后,才知他才是真正的凶手。
崔宁之所以蒙冤被杀,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该案存在太多的巧合:刘贵被杀当晚,陈二姐逃出家
门而不在命案现场,此一巧;二姐与崔宁搭路同行,有男女奸情之嫌,此二巧;刘贵丢了十五贯,
而崔宁身上也有十五贯,此三巧。有这三巧,府尹先在心里认定刘贵必为崔、陈二人所杀。为了
证明这个认定,府尹对崔、陈二人严刑拷打,诱逼出二人口供,直到与他先前内心认定的事实一
致,然后大笔一勾,处以死刑。
但仔细想一想,该案漏洞还是很多的,只要府尹就众人的起诉提出几个疑问,这件案子就不会冤
枉好人而白白送了两条人命。错斩崔宁,错就错在府尹偏听一面之辞,先入为主,固执己见,将
偶然当必然,把一系列巧合想当然地当作认定案件的事实,先定下了崔陈二人有罪的框框,重口
供不重证据,敷衍塞责了事,终于酿成了崔宁被错斩的冤案。
崔宁被错斩了,案子了结了,但类似崔宁被错杀的冤案并没有从此结束,留给我们的思考也远没
有到此终止。
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湖北佘祥林杀妻案,是现实中一起与崔宁有着类似命运的冤案。不敢说佘祥
林案有着与文学作品安排的“十五贯”那样巧,但佘祥林的某些行为举止,与杀妻案存在着表象
上的关联——巧合,那是一定的。倘若将佘祥林的某些貌似与案件关联、实则风马牛不及的巧合
行为,当作了与佘祥林妻被杀必然联系的事实,那就与错斩崔宁一样危险了。
将巧合当作必然,首先在思维上陷入了有罪认定、先入为主的泥潭。既然在内心里已经坚信嫌疑
人有罪,就会象那个府尹,不会就案件的漏洞提出质疑,不会就嫌疑人无罪搜集证据。相反,对
当事人的无罪供述会认为是“不老实”交待。于是,基于急功近利的动机,诱供、逼供出现了,
直到当事人的交待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所谓“事实”没有出入了,也就认为大功告成,可以结案
了。
诚然,办案人员要特别注意嫌疑人与案件某些巧合的疑点,这是许多案件得以告破的切入点,但
是猜测、怀疑仅仅是提供了一种办案的思路而已。推测是不是正确,最终还要通过证据来证实。
办案人员一定要树立证据意识,事实清楚要建立在确凿的证据之上,一切要让证据说话,只有证
据确凿才能排除巧合;要让证据来证实自己的推测,而不是让推测去框定口供,以满足自己的推
测。一旦没有证据或者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推测的正确,办案者应当改变思路,而不能固执己
见,甚至为了自己的脸面,将错就错,拿巧合当事实,草率定案。
人们评判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时常说,哪有那么巧合?看来,人们对巧合普遍是心存疑虑
的。作品中的巧合是作者为了反映生活,通过巧合这种偶然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种必然,寄托作
者的某种思想理念,它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而已,你可以不必当真;但是,生活中的巧合不是作
品中的巧合,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你首先必须将它当真,然后通过一系列证据,来证实这不是巧
合,而是必然的客观事实。办案人员轻视巧合的存在,就有可能将巧合当必然,铸成一个又一个
错误。无罪推定的理念是先假定任何人都是无罪的,然后通过证据来排除无罪,最后认定有罪。
先把事实权且看作巧合,其实也是假定嫌疑人是无罪的,这是无罪推定理念的曲折反映。因此,
要想让佘祥林们的冤案不再重演,办案人员不可不强化巧合意识、证据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做
到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凿充分,不让巧合铸成冤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