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7

耶佛 合參

簡介

「耶佛合參」一書作者王景慶牧師,是一個數十年潛心學佛的人,直至他歸信基督後,他整
理了自己對佛教學說的認識,寫成這本書,這是一本值得每位華人信徒一讀的護教著作。

作者有豐富的佛教生活經驗,他除了透徹了解佛教行的內心世界,更有從這種思想層面轉而
投向基督化思想的親身體驗,有這樣獨特的心路歷程而寫這個題目,是非常適合的,這點也
是令本書生色和成功的因素。

張序

王景慶牧師寫的「耶佛合參」出版至今已經十九年了,最近道聲出版社打算重印,我非常贊
成,因為關於這方面的中文書籍不多,再版有它的意義和需要。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說的,這本書不光是想從理論的層面去比較耶佛兩教的異同,而是作者數
十年身為佛教徒與基督徒的生活經驗裡,親身體驗到兩者 在教理與生活方式上有根本的分
別,讓讀者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概括性的了解。這本書對那些未曾接觸過佛教和基督教,而
想了解一點兩教根本思想的人六說,是一 本很好的入門書。由於作者有一種見證基督福音
的使命感,帶有濃厚的護教成份,因此這本書亦適合基督徒閱讀。加上作者用淺顯易明的文
字介紹佛教的主要思想, 避免了深奧難明的佛學術語,使人容易明白,這是本書的優點之
一。雖然這是一本小書,但對基督教和佛教的基本教理作了全面和有系統的介紹,可說是麻
雀雖小, 五臟俱全,對了解基督教與佛教有一定的幫助和參考價值。

張子元 牧師

自序

這是一本文集,不是同一時間寫出來的,是作者多年來在「道風」雜誌上,及其他刊物上刊
出的短篇,收集在一起,可是各文是集中在一個題目上──耶佛有 什麼區別?現在出了這
本書,使希望研究基督教與佛教之間有何區別的人,得窺全豹。雖然不是怎樣詳細討論耶佛
之間的一切問題,但關於二教重要的題目,是提出 了。本書適宜牧師、傳道人自用,及在
神學院宗教比較學一門課上作參考,同時也是一本佈道書,信徒可以送給佛教親友看,令他
們明白什麼是基督教。

有人說:「英文耶佛比較的書已出版得多了,何必又出一本?」我的回答是:「我曾收集不
少這題目的英文書,可是多是些西方大學教授、學者寫 的,他們看了許多參考書,就寫出
一本書來,可能他們根本未曾到過東方,或者只旅遊一次,參觀幾處廟宇,攝了幾張照片,
作者根本就無佛教生活經驗,所寫的盡 是些理論,紙上談兵而已。實在的佛教,不單是理
論,也是實際的生活。這二方面,有時分別很大。比方歐美一班學者,只研究佛教的理論,
覺得奧妙有趣,如果真 得出家,住在寺中一、兩年,他就會見到佛教的實際生活,不過是
求籤、燒香、燒錢紙、持齋、唸經、拜佛、超度死人,求自己死後的解脫。

我可以舉一個實在的例子:美國大學生艾肯小姐,最近在台灣出家,削髮為尼,她本是一有
名而無生命的基督徒,讀過些英文佛學書,覺得奧妙有 趣,就跑到各圖書館搜集佛學書來
看。佛教的教理吸引了她,覺得人生是空苦無常,須尋求涅槃寂靜為樂,於是到台灣一尼菴
出家。可是過了一年實際尼姑青罄紅魚 的枯寂生活,她失望了。結果是離開尼菴,養長了
頭髮,又回美國老家去了。

艾肯小姐走錯了路,是由於那些佛書作者,只寫奧妙的理論,而無實際的生活經驗,而導致
她誤入歧途。不少朋友要我介紹佛書給他們看,我就苦 於無一本合適的可介紹。我擔心那
些只描寫佛教好,而不提佛教缺點的書,會令讀者如艾肯小姐一樣受到迷惑。最可惜,是尋
佛道者沒有將佛理與福音做比較,不知 道福音的寶貴,就極易走迷路。為什麼要寫這書?
其中一些特色,是本書不單舉出耶佛二教確實的道理,可貴者,乃在作者作為佛教徒數十年,
加上基督徒的生活經 驗,不是如歐美作者從外人的角度觀察,乃是深入體驗,而又是具體、
扼要地寫出,使讀者一目了然。從此,人手這一本書,佛教便不再是玄妙不可測了。

王景慶〇於道風山〇一九六九年七月

耶佛 住世事 蹟~教 主與救 主

釋迦與耶穌的比較,是不好寫的,我的意思是不容易寫的。在基督徒看:「我們的救主耶穌
是無可比的。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他雖降世為人,
然生非受造,原與上帝為一。佛只是眾生開覺悟,是受造,眾生皆可成佛,佛只是覺而已。」
另外一方面,在佛教徒看:「佛是九界之尊,耶穌不 過是人之乘,比佛還低四級呢!」這
兩種看法是我常常遇到的。今將釋迦佛與主耶穌在世的事蹟,概略地述出來,讓愛道的朋友
進一步地了解吧!

釋迦佛住世的事蹟

幼年事蹟

釋迦佛生於印度尼泊爾的迦毗羅城,是一小王國。父名淨飯王,母摩耶夫人。釋迦是一族的
姓,他原名悉達多,是出生之後,他父親請阿私陀仙人所 取,意為「一切成就」。以後人
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中的智者」。佛則是開覺悟後之稱,佛即覺悟的意思。他出
生的年斂,按佛教書籍雜誌記載,頗不一 致,竟有相差至三百年、五百年的。一九五二年
在日本召開世界佛教徒聯誼大會,才決定以一九五六年為佛出世二千五百年,讓世界各地舉
行慶祝大會。這樣我們可 以設定他降生於公元前五四四年,逝世於公元前四六四年,在世
享年八十歲。

佛經記載,釋迦之母摩耶夫人,模六牙白象入懷而有孕。四月八日(世稱浴佛節)在藍毗尼
園中,破母右脥而生,生後七日,母去世,經母妹波闇 波提撫養成人,生後有一位年老道
行甚深的修士名阿私陀仙人,手抱嬰兒釋迦泣曰:「悲哉!我已年老,不能聽釋迦之說法。」
此事可比較老祭司西緬抱嬰孩耶穌故 事,路二25-32。

釋迦生來天資聰慧,異乎常人,淨飯王延師教育,稍長,文武皆能。願他繼續為國王,治理
國事,不願他出家(出家、修行都是當時印度早有的事),可是到底阻攔不住,他出家了。

出家因緣

身為太子,得父寵愛,凡飲食衣住、金銀珠寶、美女音樂,一無所缺,人生還不滿足嗎?是
的,這些東西只能滿足他肉身的慾望,卻並不能滿足他心靈的要求。他心靈中有些問題,非
尋求解決不可。

經上記載說:他一日乘車出遊東門,見一老人,傴僂低頭,口齒疏缺,鬚髮如霜,形容黑皺,
氣苦嗽喘。又一日出南門,見一病人,越脹腌瘦,呻吟 苦惱,命在須臾。又一日出西門,
見一死人,其實圍有家人哭。最後出北門,見一出家人,說出家修道,可免生老病死之苦,
太子心存羨慕,午志出家。經上記載這 老人、病人、死人、出家人,皆是天神變成,來點
化太子的。

父淨飯王知道太子要出家,心中憂愁。一面為太子預備種種享樂的事,盼他回心轉意,一面
密令臣僕小心防止太子離城出家。可是在天一夜晚,歌舞酒酣之後,他決定捨棄家庭,帶著
一名忠僕叫車匿的,暗暗地出走了。

太子出家的年代,記載亦不一致。大約是十六歲完婚,娶耶輸陀羅為妃。十九歲生子羅喉羅,
就在這年出家。

修行至開悟

太子出城,至東方籃摩國,以刀斷髮,著沙門衣,命令僕人車匿持髮帶馬,回去父王,謂己
出家。淨飯王知不可挽回,乃差遣矯陳如等五人,隨行保護。

釋迦到處訪道,初在去毗舍離城途中,遇一修行甚深的人名阿羅邏加藍,就跟從他學習,以
後證到四禪天境界,覺得不是究竟涅槃,遂又他往。以後 在近王舍城一阿蘭若林中,訪另
一位導師名優陀羅羅摩子,住了不久,覺其所學,與阿羅邏氏相仿,也不是究竟。遂又群去,
往般荼婆山林中靜修。有人問他:「你 在此修行,不怕毒蛇猛獸嗎?」他答:「是非我所
畏,我所畏者,生老病死。老來腰脊傴僂,不能步行,猶如枯樹,是最可畏。復次病來,痛
楚呻吟,眠坐不安,是 最可畏。復次死來,世間名利財物皆不能留,死最怖人。」(見
「佛本行集經」)

最後釋迦去雪山連河畔,入苦行林,苦修六年,一日僅食一米一麻,餓至形消骨立,幾瀕於
死亡邊緣。此時翩然明白苦行之徒勞,遂飲牧女贈與之 牛乳,恢復體力。行至伽耶之畢波
羅樹下(後人稱這樹為菩提樹),舖草坐誓曰:「我不成道,誓不起座。」靜坐揣摩,夜見
明星,豁然大悟。嘆曰:「奇哉,奇 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
著,不能證得。」這是佛教所謂十二月八日,釋迦成道之日。

成道之年,佛書記載不一,有謂三十五歲,有謂三十歲,證之說法四十九年之說,大約是三
十歲為成道之年。

遊行說法

釋迦成道後,即遊行恆河兩岸說法教誨眾人,先到「鹿野苑說四諦,度矯陳如、摩阿那摩、
跋波、阿捨波闍、拔陀羅五人,是最初佛教五位弟子。從 「鹿野苑」反摩揭陀途中,受教
化皈依者日多。其中有事火婆羅門三迦葉及弟子五百人,一同皈依為佛弟子。及至摩揭陀之
都王舍城,頻毗婆羅王為造「竹林精舍」 為釋迦說法之場,此時有舍利弗、目犍連皈依,
二人原是婆羅門學者,在北方的舍衛國,有須達長者,是一位富翁,常濟貧苦人稱他為給孤
獨,也特別建造「祇園精 舍」,請釋迦去說法。今日所流行的「金剛經」,就是在園內說
的。

佛成道第五年,回家視父淨飯王病,此時有異母弟難陀,從兄弟提婆達多、阿難陀、阿菟樓
陀、拔提喇,諸子皆隨佛出家。佛之唯一獨子羅喉羅也 削髮出家。為這班少年王子削髮的
理髮優婆離也受感動跟諸王子同時出家。不久淨飯王去世,佛之姨母,即養身之母波闍波提,
偕佛之夫人耶輸陀羅及五百宮女來至 佛所,削髮出家,此為佛教有比丘尼之始。

佛有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富
樓那說法第一,大迦旃延議論第一,阿菟樓陀天眼第一,優婆離持戒第一,羅喉羅密行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

釋迦弟子中也有一位猶大,名叫提婆達多,時常迫害釋迦,想置釋迦於死地,都給釋迦躲過
了,不單提婆迫害,也有些外道嫉妒,大弟子目犍連即被外道用石頭打死,正與聖經司提反
被害完全相同。

晚年事蹟

釋尊八十歲時,由吠舍離去拘尸那羅途中,「佛身有疾,舉體皆痛。」什麼病,不可考。到
了波婆羅城的闍頭園,有一鐵匠名淳陀供養飲食,其中有豚肉(一說木茸),致腹痛下痢,
病更加重。行至拔提河婆羅雙樹間入滅。

說法大綱

釋尊說法,初無大小乘及各宗派。佛滅後六百年間,印度有馬鳴、龍樹大師出,遂將大乘標
出。以後逐漸分為十多個宗派,佛教思想,變為龐雜,有 時各宗道理,甚至處於相反地位,
逆令學者對佛法不易摸到頭尾。其實宗派雖不同,大小乘雖有別,然佛法是有基本教義,為
各宗派所共譬仰。就像基督教雖有聖公 會、信義會等數十種派別,然而也有基本教義,為
各會所共信仰。

甲、 四諦

諦者,真理,四諦即指四個人生真理

1. 苦諦。苦就是痛苦,謂人生充滿各樣痛苦,雖有些少樂趣,亦非真樂,轉眼變苦。歸
納之,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
2. 集諦。集是聚集,由煩惱因,招感種種苦果,就是集。貪、嗔、癡、慢、疑,不正見
等是名煩惱,為一切苦的因,由這因遂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香、
聲、味、觸、法六塵的沾染,障蔽真心,造業受苦。簡言之,惑、業、苦,三者循環,
生死輪迴,是為集諦。
3. 滅諦。滅是寂滅,滅除一切煩惱的苦,證得出世涅槃清淨的果,這是佛徒修行的最高
目標。佛入涅槃,涅槃意為寂滅。欲離生死苦得證涅槃,首在滅惑,惑滅則業不生,
業不生則苦不集,是為滅諦。
4. 道諦。道是修道,滅苦之方法。歸納起來,就是八正道,以下另述。

乙、 三世十二因緣
過去式:1、無明──惑,2、行──業。以上為集諦。
現在式:3、識,4、名色,5、六處,6、觸,7、受。以上是「苦」,為苦諦。8、愛,
9、取,以上為「感」,10、有,為「業」,三者為集諦。

未來式:11、生,12、老死,以上為「苦」,十為苦諦。

以上三世十二因緣,是在輪迴沈淪之中,只有苦集二諦,無滅道二諦。

丙、 八正道

1、 正見(行四諦的真理),2、正四維(思維分別四諦的真理),以上二者為「慧」。
3、正語(離妄語、綺語、惡口兩舌),4、正業(離殺、盜、淫、妄、酒等惡 行),5、
正命(在正當職業上生活),6、正精進(努力修行),7、正念(專心繫念,攝心不亂),
以上七者為「戒」。8、正定(以真智入無漏之禪定),是 為「定」。
以上八正道,詳細言之,為三十七道品,歸納言之,為三無漏學。

丁、 三無漏學

1、 戒(持守戒律),2、定(入於禪定),3、慧(得真智慧),以上又名三增上學,
為修道根本步趨,任何宗派不能越此三學。「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
慧,是無為三無漏學。」除滅貪嗔痴,勤修戒定慧,是沙門著實用功處。

戊、 六波羅密

波羅密譯為度,故又名六度,為大乘菩薩修行的方法,度者度到彼岸,得解脫。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以上四者是為「戒」。5、禪定,是為「定」。6、
智慧,是為「慧」。

戒有止惡行善二義,故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以廣義說,都可包括在戒內。六度
中的持戒是消極說法,嫌義說法,三學中的戒是積極說法,廣義說法,故列表如上。

己、 十法界

這是佛教有情宇宙的系統,共分十種境界。
1. 地獄──行上品十惡
2. 餓鬼──行中品十惡
3. 畜牲──行下品十惡
4. 修羅──行下品十善
5. 人〇──行中品十善
6. 天神──行上品十善
以上是為輪迴六道,乃屬「苦諦」與「集諦」。
註:十惡,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欲、
九瞋恙、十邪見。反此為十善,即一不殺生,十不邪見。
7. 聲聞──悟四諦
8. 緣覺──悟十二因緣
9. 菩薩──四弘願六度萬行
10.如來──開悟入涅槃
以上為四聖,即「滅諦」與「道諦」。

佛教教理龐雜,宗派繁多,各有個家經典學說,但以上所舉的甲乙丙…己是佛教的基本學說,
是任何佛教宗派必須承認四共同信仰,而四諦可說是基本教理的綱領。

救主耶穌在世的事蹟

幼年的事蹟

救主耶穌降生在猶大國的伯利恆城,他是降生在一間馬棚內,所臥的搖籃是一個飼馬的馬槽,
並沒有現代聖誕圖片上所畫的那麼好看。馬棚乃是汙 穢、潮濕、黑暗,加上牲畜的氣味,
是令人住得不舒服的地方,主耶穌卻降生在其中,有人將世界比為馬棚,因這世界已敗壞成
為汙穢、黑暗、醜惡,充滿牲畜氣 味,但人子卻降生在其中。

聖保羅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15)這事在耶穌未降世以前幾百
年間,就被好幾位先知紛紛預言了,以下略略列舉:

•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賽七14)
• 「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他的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賽九6)
• 「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
中為我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五2)

耶穌的名字是天使所取的,意思是「救主」,或「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太一21)

降生之後,有牧羊人(路二8-20)、東方博士(太二1-12),西緬等異蹟。聖經上
記載祂是上帝獨生子(約一18),是太初的道(約一 1),與父原為一(約十30)。
祂降世為人,真是空前絕後,祂降生年份最易記憶,因為公元前、公元後,就是以耶穌的降
生之前、之後計算的。

耶穌家境貧苦,沒有進過什麼學校,當時有人議論他說:「這人不曾唸過書,怎麼有這等學
問呢?他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的弟弟妹妹,不都在我們這裡嗎?」

門徒路加記載說:「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可見耶穌
少年時,身體、知識、靈性都平均發展,是一位極蒙上帝和人喜愛的青年。

與施洗約翰的因緣

施洗約翰離開家庭,住在約但河曠野,在洞中,穿駱駝毛衣,食蝗蟲野蜜,他的苦行有如釋
迦所遇的阿羅邏加藍仙人,不過他不是單為自己了生死而 離開家庭,他有更高的目的,因
他眼見社會黑暗、欺壓、貪婪、訛詐,於是大聲疾呼,要國人靈魂醒來,離開罪惡。「現在
斧頭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枝 子,就要砍下來,丟在火裡,不要以強暴待人,
也不訛詐人,衣食有餘的,要分給那沒有的。」他有先知殉道者的精神,不畏權勢。很多平
民、官吏、軍人,都受了 他的感動,來約但河受洗,表示悔改,作新人。這曠野呼聲,一
時轟動了猶太地。他至終卻受希律王迫害,在監中被斬,這是後事。

當此之時,耶穌三十歲,也來到了約但河受洗,約翰攔住他說:「我應當受你的洗,你反倒
到我這裡來嗎?」約翰在門徒跟前聲明自己,就是替耶穌解腳上的鞋帶也不配,並指著耶穌
自己的門徒約翰、安得烈等,跟從了耶穌。

耶穌知道這是工作的時候了,便離開約但河,獨自一人來到了曠野,對於自己將來的使命,
加上一番慎重的思索。這是聖經的記載,祂退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

耶佛 上帝觀 ~信佛 可以找 到上帝 嗎?

不到安息,除非歸回到父上帝的面前(奧古斯丁語)。佛祖釋迦 在菩提樹下開覺悟,四十
九年傳道教訓人,他找到了上帝嗎?信佛的人,可以從佛的教訓中,找到耶穌所顯示的上帝
嗎?據我四、五十年來學佛的經驗,知道領佛教 朋友認識上帝,在這點上是最難的一關。

我今寫這個問題,頗為重要,因為許多佛教朋友不明白基督教的上帝觀,以為上帝是佛教的
天主,三界中的天王。如欲在色界之頂,為叨利天之 王,統領三十三天,又如大自在天,
在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高則高矣,還是在輪迴之中。有這誤解,就輕視基督教,以為
基督教好則好矣,只不過勸人行十 善,人天乘而已。就是將來升天上,仍是未了生死,甚
至說上帝也未了生死,佛與菩薩都比上帝大得多,為何要敬拜上帝?有這種誤解,阻止其向
道之心,真是可惜!

我常想,為什麼有此誤解?實在由於文字翻譯上所引起,若不譯為上帝、天主、神等名稱,
而譯為道、真理、實相要法性,真如等名稱,則佛家人 就易明白,不會誤解。約翰福音第
一章之「洛各斯」Logos 譯為「道」,第八章之「阿乃太一亞」Aletheia 譯為「真理」,皆
非常合適,至於希臘文 「太阿斯」Theos 譯為上帝、天主、神,猶太文 Jehovah 譯為耶和華,
就都未算好的中文。我要敬告一切追求真理的朋友,不可執著文字障。宇宙萬有的 本體,
本來無名,世人尋求它,經驗它,不得不強立一個名字,老子稱之為道、自然,釋迦稱之為
實相、真如,孔子稱之為天、上帝,都是強立名字,讀者若一定要 從字義上去解,執著上
帝就是三界中的天帝,筆者就無話可說了。

聖保羅說:「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後三6)研究宗教的人,不能沒有這
個知識,現在我想略為指出數處聖經,讓我們思想,基督教所敬拜的上帝,是怎的,然後再
來比較,上帝是在三界之內的天神嗎?是菩薩嗎?是佛嗎?或是佛以前的另一位呢?

基督教上帝觀

上帝是怎麼樣的一位上帝?這是宗教上最大的問題。約翰福音十七章3節說:「認識你獨一
的真神…這就是永生。」即是「體證真如,即開覺悟。」我們用語文字不能說明祂的本質,
但可顯示一些輪廓。

一、 上帝是道(參約一1)

這是什麼?很難下界說,老子曾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 名之曰道。」,
孔子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解釋最好是莊子:「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筆者讀書至此,再三點頭同意。因為基督教的上帝觀,正是如此,使徒約翰著福音書時落筆
就寫「太初有道,道與神 同在,道就是神。」這道是從希的哲學「洛各斯」Logos 來的。
最早有赫拉頡利圖斯(Heraclitus,536-470 B.C. , 以弗所人),他認為世界一切
物質皆在生滅之中,變動之中,惟洛各斯不變,惜世人不認識洛各斯,故他與約翰有一樣的
感慨(參約一10-11)。以後有柏拉圖 (Plato,427-348B.C.),他的名著「理想
國」,理想的根源,即是洛各斯,人類精神被肉體的情慾所綑綁,如同牢獄,須明白洛各斯,
方得解 脫。我認為最佳解釋洛各斯的人是費羅(Philo,25B.C.-A.D.40),三者貫通為一,
人若明白此洛各斯,他可稱為上帝之子。古教會名人游斯丁 (Justin,A.D.100—165)、奧
古斯丁(Augustine,A.D.354-430)都承認各民族、各宗教中有洛各斯的種子(Logos
Spermatikos),因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孔子、老、莊,及希臘哲學家,皆知有「道」
(請參看:徒十七28,十35,約三21)。單提上帝觀中 這一點,上帝是道,你能說
祂只不過是三界中的天神嗎?

二、 上帝是真理(參約十七17)

真理是什麼?審判耶穌的長官彼拉多不明白(約十八38),主耶穌也未回答他,大約是彼
拉多問後就出去了,主耶穌無機會告訴他,但在約翰福音 十七章17主曾明言,「求你用
真理使他們成聖,祂的道就是真理。」又十四章6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及一章
14節「道成了肉身…充充滿滿的有恩 典,有真理」,所以真理二字,從背景看,就是上
帝本體,從表面看,就是耶穌的言行生谷,耶穌來世是為真理做見證,耶穌的言行生活。耶
穌來世是為真理做見 證,耶穌的言行生活,是真理可見的一面。上帝本體,是真理不可見
的一面。我們再就上帝觀第二點看,上帝是真理,你能說祂只是三界的天神嗎?

三、 上帝是無所不在,到處都在的(參約四20-21,徒十七24,耶二三24,詩一
三九1-12)

怎樣能無所不在?有人想是丈六金身,頭頂天腳踏地,這是錯了。古教會用一個字
Omnipresent,「什麼地方都在」,這是無時間與空間 的限制。就算人的心靈,也不受時空
所約束,人坐在一處,但心思可一跳十萬八千里!人心可想天各一方的友人,上下古今的事
情,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阻礙,何況上 帝!基督徒與上帝同在,無論在船上、車上、山上、
都市皆可,無論是早晨、晚上、白日,少年時、老年時皆可,這是上帝無時間與空間限制,
無所不在,到處都在 的意思。你說祂是三界天神嗎?

四、 上帝是永在、恆常不變的(參提前一17,雅一17,出三13-15)

上帝是永在,意思是無時間的限制,凡時間內的東西,必有過去、將來,物質受時間限制,
心靈則不被時間限制「上帝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 (彼後三8,來十三8),但上
帝是進入歷史,這是上帝的作為表現,而上帝本體則無時間的限制,「永在」eternal 意是
無生無滅,一切事物皆是不持久、 易變的,惟上帝恆常無變(immutable),三界天神是如
此嗎?

五、 上帝是靈,不能看見的(參約一21-24,林前六15)

主耶穌說:「上帝是靈,所以拜祂的當以心靈和誠實拜祂。」靈是人所不能見,但不能說沒
有。古今中外多少修道的人忽然開悟,不是肉眼看見什 麼,乃是心靈領悟,自己微小的心
靈,與上帝靈感通,就開悟了。靈的本體雖不可見,但靈的作為是顯明的。聖經全部是上帝
靈的作為。上帝靈亦稱聖靈,感動先 知,使有能力、勇氣、智慧,做上帝的僕人,新約使
徒傳道,亦是靠聖靈的同在,惟有靈能與靈相感交通,肉眼是無法得見的。「從來沒有人看
見過上帝。」(約一 18)因為上帝是靈,非物質,所以是看不到的。許多人會疑問:
「舊約聖經描寫上帝在園中行走,祂豈不是有腳?上帝的膀臂不露,豈非有手?上帝說話,
豈非有 口?」殊不知這是文學上擬人的描寫,並不是真得手、口。又有人說:「創世記不
是明說,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嗎?」這也是文學 上的描
寫,形像不是指肉體上,乃指靈性上的。人起初被造時,像上帝,有真理、仁義和聖潔,乃
至後代愈墮落而不像上帝,(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 耀。)(羅三23)若有人
執著聖經字句,拘泥解釋,一定說上帝是有形相的,實在說,這態度不能助他認識宗教,若
讀到聖經──「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 喝」,就拿杯子到教會要水喝,豈不是笑話嗎?

六、 上帝是超然與內在的(參弗四5)

使徒保羅說:「深哉!上帝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斷判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
(羅十一33),這是指上帝超然 (transcendental)方面。保羅又說:「其實祂離我們
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徒十七27-28)這是指上帝內在
(immanent)方面。有的宗教僅知上帝是超然,或僅知上帝是內在,皆不是對上帝完全的認
識。若僅超然,人就不能了解祂,變成高高在上的虛空理想。若 僅內在,也就落到汎神論
的境界,或上帝是我,我就是上帝的自大狂境界。上帝在人類中,歷史中顯出啟但人類是受
造,不是上帝。人可在自然界中看出上帝的作 為,但大自然不是上帝。佛教有一句話說:
「山河大地全露法身」,但要分辯,勿以為山河大地就是法身。人可在人類歷史中,在自然
界中,覺悟到上帝,但最要緊 之處,乃是在心山認識,因上帝不僅超然 transcendental,
同時也是內在 immanent,並非一個時候超然,一個時候內在,乃是無時間與空間 的限制,
聖經說:「清心的人敬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太五8),此「見」字仍不是肉體
的「見」,乃是心靈的感通,指認識。三界天神是如此的嗎?

七、 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參約二十28,十30,徒五2-4)

對三位一體的描寫,新約聖經有清楚的記載,如馬太福音二八章27節「奉聖父聖子聖靈的
名給他們施洗(參看林後十三13),又約翰福音二十章 28節「多馬說:我的主,我的
神」,約翰福音十章30節,主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使徒行傳五章3-4節「欺
哄聖靈就是欺哄上帝」,約翰壹書二章1 節「中保就是基督」,中保原文是保惠師、辯護
者,是聖靈的代名詞,在主後二百年間教會中用拉丁字 Trinitas,中文譯為三位一體。這
道難解,在回教徒 中尤難,但在佛教中卻不難,因為佛教已有三位一體的理念,如法、報、
應三身;體、相、用三大,皆是三位一體的。

八、 上帝是創造主(徒十七24,太十一25)

宇宙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誰管理宇宙間的秩序?唯物論者以為宇宙間全是物質(原子
偶然的結合),沒有創造主,但任何科學家,無論是研究 化學、天文學、植物學、動物學
的,都發現宇宙萬物中有一定的規則,不是紊亂無章的,萬物絕非原子無目的的偶然結合,
詩人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 揚祂的手段。」(詩十九)科學家哈爾登博士
(J.S Haleane)說:「我在實驗室中看出上帝的智慧。」王陽明說:「一草一木,皆含至
理。」試想物質是自生自造的,還是有上帝創作的智慧在其中,哪點更為 合理?耶穌在禱
告文中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您。」(太十一25),又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
我也作事。」(約五17)人可與上帝同工(林前五 9),這種信仰,影響人生樂觀,影
響世界文化進步,其關係甚大。

九、 上帝是父(約十一41,太六8-9)

位格(personality)譯為人格、品格,是人不可少的。能自知、自行,是位格的要素。凡
能正當施用自知、自決、自行能的的,就算有 品格的人,父代表有位格
person,personality,不是理論、道理,是有知識、意志、感情的,無這三點,就不能算有
位格。如佛教真如,就只是 理,而沒有位格的。人類覺悟上帝是父,是有位的,為一重要
的認識,因為宗教的虔誠,品格的向上,生命的依託,全靠認識上帝是父,若基督教的上帝
無位格,只 是真理、道理,就流於佛教真如一流了。我的一位佛教朋友說:「我們不拜真
如,甚至罵真如也不要緊,但你們不敢罵上帝。」其間區別就是真如無位格,而上帝是 有
位格的。

十、 上帝是愛(約壹四8-21)

上帝是愛,是耶穌基督對世人最大的啟示,愛是生命,恨是死亡(約壹三14)。住在愛裡
面,就是住在上帝裡面,因為上帝是愛。

(A) 上帝的愛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約壹四10),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
(B) 上帝的愛是施與的,不是佔有的。青年戀愛是相對的。貪愛是佔有的,自私的。上帝
的愛是施與的,犧牲的。
(C) 上帝的愛是博愛,不是偏私的(太五45-48):「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
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世上的愛普遍有三類,一愛家人,二愛朋友,三愛不值得愛
的人,第三種就是上帝的愛。
(D) 上帝的愛是聖潔的,不是姑息的。犯罪的,祂必管教,正如世上的父責子不是不愛子
(參看來十二9-11)。悔改的人必蒙天父赦免,犯罪的必有審判,因為上帝的愛,是公
義聖潔的)彼前一16,約壹一5)

十一、上帝是聖潔的(彼前一16,約壹一5)

人所崇拜的神,影響人的德行。若知上帝是聖潔的,自己亦必趨向聖潔之路。基督徒的生活,
其崇高目標就是成為聖潔。回教特別重視沐浴,猶太教 祭儀特別重視潔與不潔,這是人類
對上帝的覺悟。孟子:「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這是高明的見解。看以賽
亞書六章1-5節,出埃及記三章5 節,每一虔誠信徒親近上帝時,必有這種感覺。

聖潔與罪是不能共存的,上帝愛罪人,但不能與罪親近。換句話說,罪人不能接近上帝。悔
改的人罪被洗去,才能親近上帝。人愈在聖潔上生活,就愈配親近上帝。

十二、上帝是公義(徒十34,約十七25)

上帝是公義的,有這等信心,這等眼光的人,在冤屈中可得安慰。人冤枉我,誤解我,但公
義的上帝知道我。對公義上帝的信仰,也影響人類社會的道德。阿摩司先知所傳的上帝,特
別重視公義(摩五21-24),阿摩司責以色列人犯罪,上帝也要刑罰罪人。

中國墨子的上帝觀是愛,荀子的上帝觀則是公義,荀子「公論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一切先知皆是傳這番道理。
十三、上帝是全能的(創十七1,太十九29)

「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凡事都能。」關於全能二字,有許多人誤解,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A)、上帝的全能,不能成就與自己旨意相反的事。如上帝是聖潔的,祂就不能犯罪,是
公義的,就不能屈枉正直。奧古斯丁說:「永生上帝不能死,祂不以使已過的事變為未過的,
不能使假變真,不能認不道德的事為道德。」
(B)、上帝行自然律,但不受自然律的拘束。自然律就是上帝行動的法則,祂可以自由運
用它。
(C)、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不勉強人行善。
(D)、學校可以開除不良學生,但不如此做,希望學生悔改。上帝不是不能毀滅世界,人
犯罪受苦,上帝寧願與人同受苦,耶穌釘十架就顯明了這個真理,因上帝就是愛。

十四、上帝是獨一的(約五44,林前八4)

上帝是獨一的,舊約新約聖經都這樣說,祂是絕對,獨一無二的,所以信徒不可事奉別的神。
世人崇拜金錢、名利、智慧,高一級的則崇拜聖賢、覺者、聖徒、天使。可惜以上都是受造
物,他們的能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不配受敬拜。

「中庸」「其物不二,則其生物也不測」,「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寧,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書經」「唯精唯一,允執厥
中」,這都是揣摩到上帝是獨一的。

基督機上帝觀敘述至此為止,我一面覺得敘述得太長,一面又覺得還嫌不夠,因為認識上帝
即是永生(約十七3),許多佛教朋友,對於上帝觀不清楚,以為是三界的天神,現在我提
出了以上這十四方面的論點,以下可以做一點比較了。

佛教上帝觀

我常在佛教中尋找,看有沒有上帝觀,我們研究宗教歷史,知道各宗教各民族皆有上帝觀,
誠如使徒行傳十七章:「要叫你們尋找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 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
遠」。儒教中的上帝觀,可以說是「天」,如「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不過
沒有基督教這樣清楚。在道教中,有人以為上帝就是 玉皇上帝,那是大大的錯誤,玉皇上
帝是宋徽宗所封,姓張名儀,生於漢朝,根據道教學說,玉皇是人修功而升任的,功完了,
還要退位讓人,與基督教上帝觀差得 太遠了。道教中只有老子所講的自然、道,與基督教
的上帝觀有點相近,佛教中有上帝觀嗎?我們當先看一看三界。

三界
1. 欲界:以有色身及五塵欲者(由五根而起之色、聲、香、味、觸)謂之欲界。為五趣
雜居地(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牲、人、天),此界分二級:
2. 地居:1、琰魔王界(地獄、餓鬼道)2、金輪王界(畜牲、人道)3、四天王天
(東南西北每天王有八天)4、帝釋天(第三十三天居中)
3. 虛空居:1、須夜摩天(彼天光明無晝夜)2、兜率天(傳釋迦從此天降生)3、化
樂天(彼天受用皆心所欲)4、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即此天之主)
(以上欲界從四天王起共六天)
4. 界:色為質礙之義,即有形的物質,雖超欲界,因尚有色身,故名色界。此界由禪定
之深分四級:
5. 初禪天,名「離生喜樂地」,無痛苦,只喜樂,然未全定,尚有眼耳識,大梵天即在
此天,此天分三天。
6. 二禪天,名「定生喜樂地」,常在定中,更加喜樂。此天分三天。
7. 三禪天,名「離喜妙樂地」,無喜樂,乃最喜樂,此天分三天。
8. 四禪天,名「捨念清淨地」,無苦樂諸受,曰捨受,大自在天即在此天,此天分九天。

(以上色界共分十八天)
9. 無色界:即精神界,無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只有後三識(意、未那、阿
賴耶),亦因禪定力之深而分四級:
10.空無邊處(此天心定,了惟虛空,不知自之所在,但如無邊虛空)
11.識無邊處(有空時仍是相對之空,此仍是對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
12.無所有處(至此天連所有觀無邊心識亦無有)
13.非想非非想處(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
(以上無色界共四天)
這三界共分二十八天,還是在六道輸迴之中,流轉無常的。「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
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死病老憂患,如是等火,熾 燃不息。」楞嚴經說:
「三界若空花」。釋迦佛在世時,有外道修行甚深者,其人死後,有人問其轉生何處,佛答:
「生非非想天。」又問:「更復如何?」,佛 曰:「墮畜牲及地獄。」佛徒若稍為研究基
督教的上帝觀,即不致誤認上帝為三界中的天神,可惜多數人不事研究,僅以「上帝」一名
詞浮淺,以為等同三界中的天 神,誠為保羅所嘆「他們將上帝的真實,變為虛謊!」(羅
一25)

我在佛教三界中找不到基督教的上帝觀,有一位居士問我:「佛是不是上帝?因為佛教說: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我答:「佛者覺也,佛亦是 眾生,不過覺耳。」佛曾對眾生言:
「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按基督教的話說,佛菩薩都是眾生,都是受造,佛有許多位,
而上帝只是一位,佛是追求真理得 覺悟,上帝原本就是真理。佛是得道成佛,上帝就是道。

真如

我看佛教中勉可代表基督教上帝觀的,只有「真如」、「法界」、「佛性」。真如梵音是
「部多多他多」,真者真相,如者如此,真相如此,即是 「真如」。本是不可名而姑且這
樣叫它,英文譯為 S uchness,與老子「自然」相似,「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
然就是自己是如此,亦是強名。又與希伯來「耶和華」相似,耶和華意思就是「自有永 有」
(出三13-15)。可見中西哲人,英明見解,大略相同。「法界」是真如的別名,「華
嚴經」云:「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與哥林多前書十 五章28節的意思也
正相同,大意是「一切從上帝而生,一切仍歸上帝」(大涅槃經),三十二迦葉菩薩品云:
「如是佛性,即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 五真、六實、七善。」此解頗合基督
教上帝觀,但上帝卻不只是這七事耳。

楊仁山居士所著「佛教初學課本」有云:「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法界性,即
法身,因不覺,號無明。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迷則凡,悟則聖,真如體,須
親證。」親證真如則為覺,與認識上帝即永生,其義相同。
真如三大

大乘起信論中論真如有三大,與上帝是三位一體,其說亦相近。所謂三大:
1. 體大:即真如的體性,是平等,無生之始,無命之終,無增無減,永遠長存──上帝。

2. 相大:即真如的德相,謂如來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耶穌。
3. 用大:即真如的作用,內潛源底而薰妄心,外現報應二身,感化眾生──聖靈
希伯來書一章3節:「(主耶穌)是上帝本體(上帝是體大,畢竟常恆)的真相(耶穌是相
大,因祂為如來,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等一切功德),上帝榮耀 所發的光輝,常用祂權
能的命令托住萬有,祂洗淨了人的罪(聖靈是用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內潛
源底而薰妄念,洗淨人的罪,外則充滿宇宙)。」 此經與真如之體、相、用三位一體又相
同。雖然如此,我們不能說,真如可以完全代表上帝,其間最大區別是真如沒有位格或說品
格,personality。真 如與自然、道、真理一樣,只可代表一部份或說一方面的上帝觀。讀
者可以再看筆者前面所寫「基督教上帝觀」一至七項,與真如的確毫無違背。不過若基督教
上帝 觀只有前七項,而無後七項,則上帝只是道、真理、本體、自性、抽象的思想,流入
於放任的哲學,對上帝不能生起敬畏、崇拜、祈禱、仰望、順從、交託等生活 了。
因為真如沒有位格,佛教變為無神教,佛教變為哲理。無神教能救人靈魂嗎?哲理能救人靈
魂嗎?

世界各種宗教大都有自己一套上帝觀,但他們的論點亦多不完滿,因此我明白耶穌為何被稱
為「上帝的獨生子」(約一18),因為只有祂一人將上 帝顯示地得最清楚。主耶穌說:
「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看見他了。」(約十四
7),耶穌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 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約十四6)

耶佛 宇宙觀 ~業感 與創造

這世界從何而來?佛教主張:「由於眾生業感。」這意思是說:「由於一切眾生,無始以來,
累世作惡業,果報所感召,是因緣所生法。若無眾生惡業,也就無這娑 婆痛苦的世界。」
基督教主張:「這世界是上帝所創造。」佛教徒就問:「上帝為何創造這樣充滿痛苦的世界,
叫人受苦呢?」因此一九五二年世界佛教聯誼會在東 京開會時,宣言不承認基督教創造學
說。以下我將這兩種學說,略為解釋。

佛教宇宙觀

佛教宇宙觀,可分二部份來說:

兩個世界
1. 情世界──情者即一切情識的眾生,這世界是就有情眾生的區別方面而說的。內分三
界九地五趣:
三界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乃五趣雜居地,包含地獄、餓鬼、畜牲、人、天。色界包括離生喜樂地、定生喜
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無色界則有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非非想處地。

2. 器世界
器者器物之謂,這世界是就有情眾生所依住以生活的物質世界方面來說的。
「俱舍論」說宇宙以「須彌山」為中心,四面各有一大洲,南曰南瞻部洲(即是地
球),北曰北俱盧洲,西曰西牛賀洲,東曰東勝神洲。須彌山山根之下有 鐵圍山,
即陰間地獄。須彌山上有二十八天(須彌山意「無量高」,據說有八萬四千由旬浮出
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沒入水中。每由旬約為四十里)須彌山的範圍,稱 為一泗天下,
數這一泗天下至一千,名為小千世界,又數小千世界至一千,名中千世界,又數中千
世界至一千,名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娑婆」世界。娑 婆是梵語,意思
指堪能忍苦,蓋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能忍受一切痛苦。智度輪又云不只三千
大千世界,更有「十方恆沙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微塵世 界」。

這等世界,都不是安穩之所,遷流轉變於成住壞空四劫之中,循環不已。比方現在的世界是
四劫中的「住」,將來有「壞」有「空」,「空」了之後又有成住 壞空,如此循環,沒有
起頭,也無末了。劫是梵語,是一很長的時間,說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每經過百年則壽減一
歲,如是減至人壽十歲時為止,再經過百年則增一 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此一增一減
名為一小劫,成住壞空要經過四中劫名為一大劫,即是一中劫是成,一中劫是住,一中劫是
壞,一中劫是空。經此四中劫名為 一大劫。一大劫過去,一大劫又來,如是名為何僧祇劫
或無量劫。

我遇見過一位老僧,他告訴我曾做一夢,夢見一座高山。及他行至山腳下,則見該山原來盡
是人畜白骨堆成。一人在他身旁問他:「你知道這山來 歷嗎?」他答說:「不知。」身旁
的人就指示他:「這些白骨、人骨、獸骨、鳥骨,皆是你一人累劫以來,生生死死,所堆成
的呀!」他吃了一驚醒來,就出了家。 我不知道他說這夢,是個比喻,意思要勸人出家,
或者是他真的曾做此夢,我似乎在某一佛教刊物中也讀過這一故事。不管怎樣,這夢就是佛
教的真實思想,基本教 義,並不是夢,乃是教義。佛教以為這世界的一切有情眾生,在三
界九地五趣之中,生死輪迴,無量劫以來白骨堆成山,這種娑婆世界,非離開不可。

世界由來

至於這種娑婆世界,從哪裡來的呢?佛教中也有幾個說法──
1. 業感緣起:這就是說世界之成,由於眾生業力所感。業就是造業,或說是行為,感就
是感召,說世界之所以有,是因為眾生的心、口、身所造的業感召來的,這是佛教最
普遍的信仰。
2. 阿賴耶緣起:這說是針對業感緣起與真如緣起說的。以為小乘的業感緣起,只立滅無
常之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靠不住,有 生死間斷,集合則成之,
分散則歸無有,那麼六識無有之時,業力依存何處來繼續不斷投胎呢?又以為大乘真
如緣起也不對。因為真如是永遠(真常)不變的,焉能 生成千差萬別的世界?這是
不合因果律的。因此唯識宗在小乘六識之外,更加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讀,因為
阿賴耶識中藏有一切善惡種子,故可譯為藏識。此識 中之有漏種子現行,則生生死
輪迴的世界,無漏種子現行,則顯露清淨的涅槃。此說還是業感緣起,因是有漏種子
現行,就是業感。
3. 真如緣起:出於大乘起信論,以為萬法出於一心。所有世界萬象眾生差別,皆起於生
滅門,至於寂然不動,自性清淨,則是出於真如門。所謂 一心開二門,為何有生死
門呢?是由於一念無明,忽然妄動,故生生滅門。這世界是由生滅門來的。這樣,世
界之由來,還是逃不出業感緣起,因為無明妄動,就無 生滅門,無生滅門,就無這
世界。
4. 六大緣起:出於密宗,是心物二元。六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識。前五大屬物
質,後一大屬精神。宇宙萬有在其間生生滅滅,都是這六 大的集合與分散。佛與眾
生都是六大所成。六大即佛,佛即六大。即心即佛,心外無物。這是十足的汎神論,
為什麼六大聚而成為眾生與世界?還是離不了業感。
5. 法界緣起:出於華嚴宗。「無不從此法界流出,無不歸還此法界」。宇宙萬有人外衣,
真如一心是實體,二者是一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山河大地全露法身,與六大緣
起,同樣的是汎神論,同樣是離不了業感。

歸納

綜合以上佛教對於世界的看法,可歸納以下幾點:
1. 世界不是上帝所創造,乃是眾生業力所感
2. 世界之成沒有好的目標,好的計劃
3. 這世界乃是痛苦、無常,三界九地五趣都在成、住、壞、空四劫變動之中
4. 這世界的成因,是眾生的無明、業力,或說有漏種子現行所現,所以看世界是不好的

佛教的世界觀如此,就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勢必出家來解脫,對家庭、社會、國家無積極創
造的熱心,遇痛苦時,無奮鬥前進的勇氣,只有看空、看假、以為業力所致、逃避現實、消
極而悲觀的人生。

弘一法師是一位有學問的人,因信佛而出家,其妻攜子至寺苦苦哀求見一面,但他堅持不可。
他差人對妻子說:「只當我患虎烈拉死了吧!」在佛教 人看來,弘一法師是大勇大智,堅
決斬斷愛慾,從此可跳出生死海。但在基督教以至放諸普世皆準的倫理觀看來,這是無愛心,
只是一種消極逃避的人生,人生觀不 同,是由於宇宙觀不同的影響而產生的。

基督教宇宙觀

基督教宇宙觀,認為天地萬常,是一位至尊至善聖潔慈愛的天父上帝創造的,有目標有計畫,
所造一切皆是美好的,在創世記第一章記載創造萬物的故事,故事非常淺顯,就像童話那樣
淺白,但其中卻包含最高超的信仰,這高超的信仰,有以下八點:
1. 宇宙萬物由上帝創造而來
2. 所創造的一切原皆美好。
3. 萬物受造各從其類,有律則,不是偶然湊合
4. 人有身體也有靈魂
5. 人賦有上帝形像
6. 男女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7. 人要管理世界萬物
8. 不能說禽獸與人平等

以上八條是創世記創造觀的特點,除了儒家天生萬物,道家道生萬物有相似外,在佛教中找
不出這樣的創造觀。可能佛教徒要問:「你說世界萬物是一位至善 至高的上帝所創造,那
麼為何創造此娑婆世界,給眾生受苦呢?」我要請你創造原則的第二點「所造的一切都是美
好」,聖經清楚記載,神六天造萬物,都說:「神 看著是好的。」(第二天除外),所不
美好、醜惡、兇殺、欺詐、淫亂,都是人類犯罪之後才有的,這樣人就失去了上帝的形象,
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三23), 人類就有了各樣痛苦,人應當回歸上帝,與上帝同工
(林前三9),重行滿足上帝創造伊甸園(樂園,起初世界的名稱)的心意,這是基督教的
信仰。
雖然現今人仍然妄用自由犯罪,阻擾上帝創造的計劃,但天地萬物仍在上帝手中保管、治理,
主耶穌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 五17)使徒保羅說:「我們原是祂
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弗二10,林後五13,啟二一1-8)。這等宇宙觀,
就使基督徒的人生樂觀,讓他們能 奮鬥前進了。

一年夏天,我旅行湖南南嶽山,在南嶽第一大叢林祝聖寺,與二十餘出家人談道,也談到世
界來源的問題。他們帶著譏笑的口吻問我:「上帝是慈 愛的,為何創造此不完全,諸多痛
苦罪惡的世界給我們眾生受苦?」我們一面走一面談,已由室內走到後園門外。我見古樹參
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飛舞,襯著近 樹遠山,好景極其優美。我指著這大自然說:「上
帝創造天地,原是美好,所以為好者,只因人類犯罪,故生種種痛苦,若人心潔淨,則能領
略這大自然的美。古人 做詩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十九
11)日月星辰運行的奇妙,山川大地蘊藏的豐富,上帝預備的,沒有不好,你們信世界之
生是由 於無明,是眾生業力所感,思想脫離世界,拋棄婚姻,拋棄家庭,在此出家,但我
們主耶穌說:『我不求他們(門徒)脫離世界,只求他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 15)。
人若成為上帝兒女,就能欣賞世界的豐富和奇妙!」

耶佛 人生觀

佛教人生觀

佛教人生觀可包括在「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幾個字裡面。

一、 無常

佛教看人生是「無常流轉,生死相續」。成唯識論說:「恆轉如暴流,以剎那生滅,後一剎
那即非前一剎那故。」不單人生如此,即世間萬有,亦莫不如此。人生怎麼樣無常流轉?我
們可以看六道輪迴的說法:
六道輪迴
• 三惡道
• 地獄道:十八層地獄最苦之處
• 餓鬼道:一種鬼魂常受飢餓之苦
• 畜牲道:豬狗牛羊及飛鳥
• 三善道
• 修羅道:樂少於苦,常動干戈
• 人道:即世間人類
• 天道:分三界二十八天

這六道又名六凡。輪迴即流轉之義,謂這六道乃是無常流轉,生死相續的苦境,死後也許投
為牲畜,也許墮入地獄,也許投入餓鬼,也許升天上,都是按照這 人業報,在這六道之中,
轉來轉去,如海中之波,一波過去,一波又來,人在生死海中,流轉不息,所謂「苦海無邊」
即是說人在六道輪迴之中,無常流轉,永無止息。

人死後並非完全了結,乃是有三世因果相續,世世即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前後相續,
不斷流轉。欲明佛教人生看法,必須知三世十二因緣:
• 一、 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迷惑)
• 二、行(因煩惱而做之善惡行業),以上二者為「過去式」。
• 三、識(就是去投胎的靈魂)四、名色(在胎中身心漸漸生長)五、六入(六根俱全
將近出胎之時)六、觸(二、三歲能有觸覺)七、受(六、 七歲時能感受苦樂)八、
愛(十四、五歲時生種種貪愛)九、取(成人之後因貪愛而取求)十、有(因愛取之
業而有未來之果),以上為「現在世」。
• 十一、生(因有業而又有生)十二、老死(有生便有老死),以上二者為未來式

現在之生,因於過去之無明(即愛取)與行(即有),未來之生,又因現有貪愛與愛取所招
致未來的結果,這樣循環流轉,生死相續,沒有窮盡之時。

二、 苦

佛教看生是苦,以做人就是苦,所以有「生為苦本」。何謂生為苦本?因生為殺盜淫妄惡業
本,為貪瞋等煩惱本,為病老死等苦本,故為苦本。

人生不單有輪迴墮入惡道之苦,就是世世給你做人也是苦。佛教的看法:人生有八苦,生、
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共八苦。佛教看人生是苦,下面還有敘
述,這裡暫不多說。

三、 空

佛教看人生是空的,所謂「四大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指為天地間一切物質的因素,
天地萬物是四大和合而成,人身亦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 皆空,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虛
幻如泡影,「四十二章經」上有云:「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
其如幻耳」。一次我在北京廣濟寺,看 見一張畫上面畫一骷,旁邊註有四行字說:

修行當作如是觀,色相皆幻有何貪?
四大和合無常現,苦苦連天出世難。
不看空世界、看空人生,不會出家以求脫離。

四、 不淨無我

釋迦佛在入滅前,告訴弟子人生的究竟,勉勵他們精勤修道,以求解脫,所謂「四念住」:
1. 觀身不淨: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謂身之內外汙穢充滿,無絲毫淨處,看人的身體有
「臭皮囊」之稱。太虛法師在廣州講經時,解釋觀身不淨的意義如下: 「身之始,
厥為住胎,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殆無淨美可言;及至出身,糞穢時遺,涕淚交流,亦
無可淨;繼而長大,體態端好,容光煥發,似可美矣;然而詳審諦 觀,外而汗液垢
膩,沐浴不去,坐令百萬微生蟲晝夜齧膚,內而五辛雜投,葷濁備畜,自內而外,無
可淨美。其似可美者,僅此泡影色塵,自詒眼識,而況惱人暮 景,轉瞬即至,則並
此似美之泡影,亦不能久持,血氣內衰,精神損耗,髮蒼齒落,肌瘦膚黃,百病叢生,
而四大將散之兆現矣。及至壽終識盡,顏色先變,肌膚次 之,膿血雜流,化為蛆類,
筋骨最後卒變劫灰。而人之寶愛色身,不惜自起煩惱,造作惡業,誠無謂矣。」
(「佛乘宗要論」四十三頁)因此佛教徒甚至於割肉、斷 指、燒疤,毫無顧惜。基
督教則不然,以「身體是聖靈的殿」(林前六19),看為貴重。人的身體若不加以
保護,使它強健,心靈也往往受影響。耶穌令瞎眼、跛 腿、長大痲的人恢復了健康,
因此基督教也重視醫藥事業。
2. 觀受是苦:受即是人身心所感受的,人身心所感受者,大別有五:苦、樂、喜、憂、
捨,捨就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之謂。身心所受,雖有喜 樂,乃暫時喜樂,非真喜
樂。太虛法師設喻說:「譬若人有疥癩,以手搔之,暫止病癢,謂之為樂,一停手間,
加以紅腫,其苦更甚。」所以說人生所受實唯是苦。
3. 觀心無常:心為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心為無常。
4. 觀法無我:謂人乃四大五蘊和合而成,實無有我。「四大」前已解釋,五蘊亦名五陰,
蘊者蘊藏,陰者障蔽,指此五者,令真如法性掩沒不見故。

五蘊──
• 色蘊:即有形之物質,指「身體」。
• 受蘊:即感受苦樂等之心的作用
• 想蘊:即思想辨道明是非者
• 行蘊:即有意志而發於行為者
• 識蘊:即指第六意識,指「心」。

這五蘊因緣和合而成人,不過是無常幻有。在「僧一阿含二十七」有云:「色如聚沫,受如
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
多,照見五蘊皆空」。人既然是五蘊幻有,沒有我,何用貪焉?

總括說來,佛教看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不淨」,換句話說,就是「虛幻的、痛苦
的、無意義的、汙穢的」,明白做人是如此,所以要出家求解脫,超輪迴,了生死。

或說這是佛教「小乘」人看法,「大乘」人行六波羅密,克苦救世,自利利他,精神上得解
放,不是苦、空、不淨、無我、無常了;而是常、樂、 我、淨了。這話論到精神上的修養
是對的,論到人生的看法,則是不對的。因為佛教的人生觀,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不
淨的,不分大小乘。無論大乘或小乘, 都是要認識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不淨的,
都是要超出輪迴生亡的。沒有一個大乘說人生是可戀,天堂是可靠的。「法華經」是大乘的,
有說「三世無安,猶 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佛教無論大小乘修行的目的,或勸
人修行皆是要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不單做人不能了生死,就是做了天上的神也不能了生死,
所以 有「修行人不可修人天福」。因為人天福乃在六道輪迴中,生死未了。「生死未了,
如喪考妣」,「三界如牢獄,生死是冤家」,因此影響人生,萬事消極,四大皆 空,一切
皆曇花泡影,缺少積極努力創造的精神,所以遭遇人生痛苦的悲觀者,都易走向皈依佛門,
看空世界,以求解脫生死,進入涅槃,釋迦佛及其弟子,現今寺 中僧尼都是例證。

基督教人生觀

基督教則不同,認為人生是有價值的,在世上做上帝的兒女,賦有上帝的形像,高過萬物
(創一27),上帝兒女受命管理世界萬物,為世界主人翁(創一 28),有權利用萬物,
創作生產,與上帝同工(林前三9)。雖然人類妄用自由,離開上帝,生出種種罪惡痛苦,
然而上帝仍是管理世界,差遣救主,使人勝過罪 惡,勝過痛苦(約十六33)。基督徒的
人生,不是出家逃避痛苦,耶穌不躲避十字架而迎接它,使痛苦變為人類的喜樂。祂說: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 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又向父說:「我不求您叫他
們離開世界,只求您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5),基督徒以愛在人類中服務,
愈做愈有味。雖然 人生短暫,在世界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二11)。世途行完畢時,
就毫無畏懼的,返回天家,與父上帝同在(約十四3)。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消極的,乃是
積 極的,不是逃避的,乃是向前的。
人若認為人生有意義,有價值,應當努力向前奮鬥,創造,與上帝同工,就必贊成耶穌式的
人生;人若以為人生是苦空、無常、虛幻,就必跟隨釋 迦。這兩種人生觀分別是很大的。
接受佛道者,看人生不過泡影,瞬息幻滅,他的人生觀是否定的,勢必逃避現實,進入虛空
寂滅之境。接受主耶穌的人,看人生是 有使命的,充滿著生機活力,他的人生觀是肯定,
雖遇苦難,有主耶穌同行,能努力奮鬥,追求上帝指示的目標,做有益身心,服社會的事業。
這是主耶穌的應許: 「我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

耶佛 罪惡觀 ~煩惱 ‧業與 罪

罪惡是靈性的大障礙,是人類痛苦根源,基督教佈道的出發點,就是要救人脫離罪惡,雖然
佛教勸人修行的出發點,是在脫離苦海,而苦海也就是惡業所引起,故將兩大宗教的罪惡觀
比較一下,是極有意義的事。

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看人生是苦,苦是從業來,業是由無明來。無明是因,業與苦是果。無明是無始以來,
即在人心中,猶如基督教的原罪,十分相似,因為據基督教的聖經記載,人類的罪,原是始
祖亞當離開上帝而來,由罪才生出多樣痛苦與死亡。 佛教認為人類無始以來,由於有「無
明」為緣生「行」,緣行生「識」,緣識生「名色」,緣名色生「六入」,緣六入生「觸」,
緣觸生「受」,緣受生「愛」,緣愛生「取」,緣取生「有」,緣有生「生」,緣生而有
「老死」,這是佛教的十二因緣法。

一、 佛教說罪是什麼?

佛教少講「罪」,但講「業」。十惡業就是罪,那十惡業呢?分身、口、意三類:
• 第一、 身業有三種:即殺、盜、淫,這是身體所犯的罪。
• 第二、 口業有四種: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是口所犯的罪。
• 第三、 意業有三種:是貪、嗔、癡,這是意念對於外境所引起的罪。

人類所做的惡業,都是由於無明而起的。無明的內容,即「煩惱」,佛經上分析人的「煩惱」
很詳細。「煩惱」亦即是基督教「罪」的代名詞。佛教只稱為煩惱,不叫它做罪。煩惱分兩
大類,一是根本煩惱,二是隨煩惱。根本煩惱是根,隨煩惱是枝葉。

簡述之,根本煩惱有六種: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隨煩惱有二十種:忿怒、仇恨、
覆藏(隱瞞罪)、惱害、嫉妒、慳吝、虛誑、諂媚、損 害、驕傲、無慚、無愧、掉舉(心
掉不寧)、惛沈(心滯蒙昧不清,與掉舉相反)、不信、懈怠、放逸(放蕩如野馬妄為)、
失念(失正念有邪念)、散亂(心不專 一)、不正知(顛倒是非)。

佛教徒常講煩惱不講罪,這些在基督教看都叫罪(參羅一18-32)

二、 佛教說善是什麼?

佛教認為將以上惡業、煩惱反過來就是善,就是道德。善與道德就是對己對人都是有益的。
十惡反過來變為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
不癡。
善心所法,計得十一種: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
害。以上是唯識學百法中的「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種,或善,或惡,或不定。
以上十一種心所有法是善的。

三、從戒律中看佛教罪惡觀

佛家有七眾,持戒各有不同。七眾是一、比丘(和尚),二、比丘尼(尼姑),三、式叉摩
那(譯為學道女,是沙彌尼進一步欲受「具足戒」者),四、沙彌(初出家未受「具足戒」
者),五、沙彌尼,六、優婆塞(在家男居士),七、優婆夷(在家女居士)。
1. 比丘應持二百五十條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2. 比丘尼應持三百四十八條戒。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
3. 式叉摩那,欲為比丘尼,須再學道二年,方可受具戒。
4. 沙彌應持十戒。
5. 沙彌尼應持十戒
6. 優婆塞應持五戒
7. 優婆夷應持五戒。

五戒是:一殺,二盜,三淫,四妄,五酒。

十戒是加上:六不著花鬘及不香好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並不往觀聽,八不坐臥高大床,九不
非時食,十不觸錢金銀寶物。

此外則有大乘菩薩戒,根據「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則有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出家僧所應
受的。根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有八重戒,二十輕 戒,是在家居士所應受的。關於
大乘菩薩僧戒,除梵網經之外,尚有瑜伽戒,名「菩薩戒本」,其中四重戒,四十八輕戒,
是根據「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戒品而來。

戒律是佛家七眾所共修,律居三藏之一,釋迦佛在世時對弟子說:「在我去世後,汝等以戒
為師。」戒定慧三學,以持戒修行為首。未有不持戒而能開悟者。

這篇短文不能盡刊出「比丘戒」是什麼,請讀者自行翻查比丘戒本「四分律」,或「四分律
比丘戒相表記」,雖然費些時間,但是一件極有趣味的事。

基督教罪惡觀

基督教一個重要的題目是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15)罪是人類最
大仇敵,死亡和痛苦的根源──「死的毒鉤就是罪」,(林前十五56)
一般人將罪惡二字連在一起使用,其實二者有些分別。

罪 sin 是原因。
惡 evil 是後果。

犯罪之後的結果,必定是惡,惡卻不一定是罪,如病、貧、天災,都是惡,由外而來,罪是
道德上的,由心而起。「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
貪婪、邪惡…」(可七21、22)
一、罪的實在

有人以為一切遭遇都由天註定,由環境所造成,自己是無罪的,有人以為罪只是一種概念,
但現實生活中罪卻是實在的:
1. 公私道德的判斷
公眾對於某人所做的事,好壞都自有判斷,曾經殺人的人,一生有強烈罪
疚感跟隨,令他無法遺忘自己的罪行。
2. 國家社會法律的裁判
幾乎每個國家和社會,都有法律制裁罪惡,使違法的罪人無所遁形,足證犯罪的事在
世上何等普遍。

二、一般人對罪的看法

1. 罪是由物質(慾望)控制
中西哲學家都有持這種主張的。希臘柏拉圖認為身體是罪惡的,肉體綑綁了靈魂,佛
教亦如此。此外又有人主張不可有美麗東西,不可聽美好聲音,不可吃好東西…其實,
身體和物質都是好的,物質並沒有罪,罪是從人心發出的
2. 罪是由於愚昧無知
這派人以為犯罪是由於缺少教育,認為野蠻人與文明人是差得多,但我們卻知道,文
明社會的人,也同樣犯罪
3. 罪是由於生活缺乏
人因窮困所以偷盜,夫妻因窮困所以爭吵,失業青年因空乏而自殺。人人衣食足,就
良善了。此說筆者亦不能贊同,試看多少富有夫妻也照樣吵罵,達官貴人也照樣貪汙
枉法。
4. 罪是基於獸性
此派認為人是動物,所以罵人:「豬、狗、牲畜。」,人有獸性,還未進化到高尚地
步。

以上四者,似乎都是將罪推到別的事物上,人自己不用負責任,但都不是罪的真正原因。

三、基督教對罪的看法

1. 罪的責任必須由人自己負起,基督教以為人類在上帝面前最為尊貴,高出一切受造之
物,賦有自由意志,所作所為,無論好壞都要自己負責,並且要接受上帝審判。
2. 罪的起源,是人妄用自由,離開上帝,禁果並非特別的果子,它代表上帝的法律,人
類始祖抗拒上帝的命令,擅吃禁果,就陷入罪的箝制中。
3. 罪的性質(根)就是自私自利(selfish),從以上帝為中心(theocentric),墮到
自我中心(egocentric)。把自己放在上帝和他人之上,一切罪念煩惱就產生。
4. 聖經中罪字的原文意思
5. Hamartia 有射不中的意思(罪,羅二23),聖經中罪的總稱,是指不像上帝,不
合上帝的心意,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就是罪。
6. Parobasis 不走正路(罪過,羅五14),公園有「請勿踐踏草地」一牌,你走草地
就錯了,違望律法就是罪
7. Paraptoma 失足墮地(過犯,羅五15),英文譯作 trespass(侵犯),前者意即人
立在平地上面失足跌倒,後者指越過、侵入不應進入的界線
8. Parokoe 不聽從(悖逆,羅五19),意即聽不見,聽不清,或聽雖聽見,卻不理會,
就是罪
9. Anomia 反對,不守律法(不法,羅六19)
(中文罪字,是古文网字下面加一非字,网,古網字,意網盡天下之非,皆是罪)
亞當可說犯了以上各罪,因為即使犯罪一條,亦是犯罪了。
10.罪的結果,就是痛苦。古人罪字寫成 x(蒙愛註,字典也查不出來,乃是「上自下
辛」)字,辛苦也,辛苦,辛,悲傷也,如辛酸。罪的結果是自己辛酸。還有將罪字
寫成辜字,「說文」有:「辜,罪也」,可解為「自古以來,罪就是辛酸」。
11.上帝方面
12.不能得上帝的喜悅,令聖靈擔憂
13.斷絕交通,上帝與人之間有了隔斷的牆。
14.自己方面
15.道德敗壞
16.健康受損
17.靈性死亡
18.他人方面
19.社會不安寧
20.是壞榜樣

耶佛罪惡觀結論

1. 佛教將罪業,分為身、口意三方面,而特別重視意業,這點與基督教相同。耶穌在馬
太福音五章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圓鈌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
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犯姦淫了。」
2. 佛教以為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有無始無明,障蔽真性;與基督教說人自始祖以來,
遺傳原罪,與上帝隔絕之說相近,以弗所書二章說:「你們 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
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
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指罪)。」可見人本是與上帝隔 絕,也不明白真理的。
3. 佛教戒多,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戒多則難遵守,處處拘束,行動
無自由,如查看四分律,則可發現許多戒是出家人也不易 持守的,基督教戒少,只
從摩西留下來的十戒,耶穌又融為「愛神,愛人如己」,兩條重要的戒。嚴格說來,
就是一個字,都包括在「愛」中了,哥林多前書十三 章:「愛是恆久忍耐…愛是不
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提摩太前書一章命令的總歸就是
愛」,羅馬書十三章,「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 就完全了律法」。
4. 佛教戒律雖多,但只限於人倫道德的層面,未提到人須對上帝負責,基督教戒命雖只
有十條,但頭四條就提到人對上帝當盡責任,後六條才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不同
的。
5. 佛教徒犯罪,只是自己的事,其信仰中並沒有說對上帝的虧欠,基督徒犯罪,則不僅
是自己的事,也是得罪上帝,此又是不同點。
6. 佛教消滅罪惡的方法是持戒、修定、得慧,以持戒為先。基督教以為人不能完全守住
律法,只有在恩典之下,方能完全律法。
7. 佛教懺悔罪,分理與事二方面,一是理懺:「罪無體性,罪性本空」,罪從心起將心
懺,懺罪無如不起心,心忘罪滅兩皆空,是則名為真懺 悔」,此是理懺。事懺是五
體投地,向佛懺悔,求佛證明,佛不能赦罪,只求佛力加被,使自己可以持戒修善。
以基督徒眼光看來,佛教理懺心空罪空,無賠償之 道,對犯的罪無責任感。事懺
「求佛證盟,佛力加被」,無赦罪之道,無代替之道,罪責還須自負。基督教悔改則
是向上帝悔改認罪,有救恩代替的途徑,救主耶穌 寶血,洗盡一切罪,替悔改憺償
清罪債,使他立刻成為新人,得新生命。

耶佛 得救觀 ~解脫 與得救

基督教的得救,在佛教中叫做「了生死」,或「解脫」,了字含有了知、了脫二義,即先要
了知人生是在六道輪迴、三世因果、生死相續的苦海中,然後決志了脫生死。解脫亦是此義,
即是先要了解人生是在生死輪迴苦海中,決志了脫生死。

佛教的解脫

欲了生死,欲解脫,必須超出六凡而入四聖。佛教勸人修行,不可修人天福報,以為人天乘
仍在輪迴之中,生死未了,不是安樂家。六凡即是六道(天、人、修羅、畜牲、餓鬼、地
獄)。四聖即是:
1. 聲聞。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入涅槃者。
2. 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覺,出有佛之世,曰緣覺,出無佛之世曰獨覺。
3.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簡稱菩薩,意為覺氏情,度己度他者。
4. 如來。如來即佛,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度化,故曰如來,是一切佛之通稱。
眾生修行,達入此四乘方是了生死。

四乘

前二者是小乘,後二者是大乘。乘是運載的意思,如舟車之運載,由無明運載至大覺(理),
由有漏雜染運至無漏清淨(行),由生死苦海運載至究竟涅槃(果)。大小乘之別,則因小
乘功在自了,大乘在利度眾生,只圖自己得救,就是小乘,幫助多人得救,就是大乘。
佛教小乘的要旨:
1. 了生死為因:因即種子,意思先是了解三世相續之苦為種子,而立志求解脫,此是悟
理。
2. 離貪愛為根本:貪愛為眾生生死煩惱之源,欲求解脫,須在根本上下功夫,離出貪愛,
此是起行,離貪愛者,首當離出五欲「色、聲、香、味、 觸」,又有一說認為五欲
是財、色、名、食、睡。出家人已除去頭三樣,僅餘食、睡。所以要修行求解脫,以
出家為宜。「四十二章經」第十六章有言:「汝等沙 門,愛道法者,去世資財,求
乞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3. 滅盡離妙為究竟。滅指滅盡一切煩惱,盡是盡生死有漏之業,離指解脫三界六道之苦,
妙謂妙應真常,這是小乘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證果。

佛教大乘的要旨:

1. 菩提心為因:菩提可譯做道,或做覺,即是以求道、求覺之心為種子,以求無上正等
正覺的結果。「心經」云:「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薅多羅三藐三菩 提」,謂覺
於圓明寂照之妙真如性,如「楞嚴經」所謂「獲本妙心」。以基督教的話來解,可說
是盼望與上帝和好,與主同在,這是大乘修行的最高目標。
2. 大慈悲為根本:與樂為慈,拔苦為悲,菩薩普修六度萬行,皆枝幹花葉,唯利度眾生
之大慈悲心,乃為根本,此與基督教所說:「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
相仿。
3. 方便為究竟。方是方法,便是便利,先求菩提心以自覺,再以大慈悲為根本,行方便
法門以利度眾生,這是大乘最高理想。「楞嚴經」云:「自 未得度,先度人者,菩
薩發心。」,基督教的「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若不傳福音,
我就有禍了。」,「為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 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以佛教話來解,這就是大乘精神。

佛教不同宗派

大小乘圓鈌心願的多少問題,至於怎樣修行才可以得救,可以解脫,在佛教用功方法有多種,
因此分出許多宗派,以下是佛教最著名的宗派,他們各有不同的修持方法。

一、 法性宗──可以天台宗為代表

天台宗修持的方法,重在「一心三觀」,一心就是我們人現前的一念,觀就是觀想、觀察、
思維、揣摩。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道觀。宇宙萬有, 非常豐富複雜,在佛教看只不過
是因與緣的和合而成的幻象,因緣終了,復歸無物,所以叫空觀。萬有現象,皆是幻象,不
是真(恆)常實在,不過暫時有一個假 名,明白此理,不再貪求執著的,叫做假觀。既知
世間一切現象,皆是空,皆是假,就要一切皆撇下,連空假的觀念也撇下,就非空、非假、
正中中道,不落邊際, 就叫做中道觀。人用功的時候,能返觀一心,掃除心中種種妄想,
了解世間一切皆因緣和合的幻象。從此空觀再看出一切幻象並非實在,不過一時的假名,放
不了一 切,還是落於空,落於假,要證到非空非有,非假非真,不落邊際的中道觀境界,
就是解脫了。

二、 法相宗──就是佛教的唯識宗

唯識宗要人修持到佛的地位,要經過四十一個階段,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修行方法。第一阿僧祇劫,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住就是修行
人要一心安住在六度的行為上,發大信心,上求佛果,下 化眾生。十行就是修行的人以十
行為實行六度法門。十迴向就是修行的人不將自己所修行的功德歸向自己,而迴向一切眾生,
令其脫離苦海,又將自己所修持的智慧 功德,不歸向世之福樂,而迴向證得佛果。第二阿
僧祇劫,修初地至七地,初地名見道位,就是靠以往修行,至此已見道了,第三阿僧祇劫,
修八地至十地,從第二 地至十地,名修道位,精進、禪定、智慧,證得諸法實相,真如本
體。四十層階段完了,就成佛了。

三、 禪宗──

禪宗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若欲見佛,須見自性,
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修戒,都無 益處。」眾生因埋沒本性,所以輪
迴六道,諸佛因證得本來面目,所以超脫苦海。怎樣能見性呢?要「明心方能見性」(可比
較聖經太五「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 們必得見上帝。」)明心見性的方法,就是靜坐參
禪。靜坐到心無雜念、妄想,念念皆本真相應,達到定而不動的境界,即得智慧,忽然開悟,
即解脫了。

四、 淨土宗──

此宗以唸佛為修行法門,因為容易,所以盛行。念佛有三種:
1. 持名念佛,就是時時刻刻,或出聲,或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2. 觀想念佛,就是觀想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的種種情況,一心默想,思維,讚歎
3. 實相念佛,不著形式,捨諸妄念,一心繫於佛,是為覺性念
此宗有三要,是「信、願、行」,是念佛不可少的條件。

五、 密宗──

此宗修行方法是持咒,以為咒有止惡成善的力量。持咒有三密:
1. 持咒時,手結手印,叫做身密
2. 口誦咒語,沒有錯誤,叫做口密
3. 心中觀想佛菩薩名號,叫做意密

持咒者要身口意三者全神貫注,同入了祕密的境界,自然妄念不起,工夫成熟,就開悟得解
脫了。

佛教修持方法,其法因各宗而不同,但有一共同必經之路,就是戒定慧,由持戒而入定,由
入定而生智慧,則得覺悟而得解脫,稱為三無漏學。其實 佛教解脫方法,歸納起來,不外
戒定慧三學,而戒字又是三學及一切修行方法的起首。持戒是無論哪一宗皆要遵求的,是修
持的基礎,成佛的根本。「遣教經」云: 「釋迦將入滅時,弟子環繞泣問於佛滅後,當以
何人為師?佛言:『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中譯戒律),如闇遇明,
如貧得寶。當知此是汝 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

戒律是防止身、口、意犯罪的,一信佛就要受戒,在家信佛教者,須受五戒(不殺生、不偷
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有持八戒者,加上 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花鬘纓絡,不
習歌舞戲樂。本家沙彌須持十戒,就是以上八戒外再加上不蓄金銀寶物,過午不食。出家比
丘則須持二百五十戒(見四分律戒 本),比丘尼須持五百戒。持戒分二方面,一止持,二
作持。止持是諸惡莫作,作持是眾善奉行。

唐人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好佛學。為校州刺史時常與寺僧遊,一日問鳥巢禪師曰:「如
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輕笑曰:「三歲孩兒也知這道理。」,
鳥巢禪師莊重答曰:「八十公公行不得。」這真是經驗之談。

基督教論救恩

耶穌使徒保羅是法利賽人,飽學之士,他也說:「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就是我肉體
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後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 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
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見羅
七)基督教說人絕對不能靠律法稱義,「凡以律 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不照律法
書上所記的去行的,就被咒詛。」(加三10)「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
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 行律法稱義。」(加二16)不要說二百五十戒難守,就是
五戒也難守得完全。從表面上看,殺、盜、淫、妄、酒,不犯的人很多,其實不然,你若從
上帝的眼光 看,能守五戒的人,可以說是沒有,耶穌說:「你們聽見古人說,不可殺人,
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 加
的,難免地獄的火…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就動淫念的,
這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太五),上帝不單看人的外表,也看 人內心,視人內心
的動機,因為罪根不在外面,是在人心裡。主耶說:「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汙穢人,惟有從
裡面出來的,乃能汙穢人…因為…從人心裡,發出惡 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
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的,且能汙穢
人。」(可七)這一切在基督教 說,都是犯罪,在佛教說,是犯戒。

信耶穌的重要

基督教認為人無法自救:第一、因人從初生至老,是罪中長成。「我是在罪孽中生的,在我
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五十一5)「惡人一 出母胎,就與上帝遠離,一離母
腹,便走錯路,說謊話。」(詩五十3)以往罪債,必須報償,「罪的工價乃是死」,這是
上帝公義所定的律,人若無法洗去自己的 罪,就不能逃避罪的苦果、刑罰,正如佛教說的
因果及十二因緣法。第二,人容易跌倒,無力守戒,「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
沒有。」
說到上帝插手拯救世人,這也有難處:
• 第一、 若上帝因著愛,白白赦免罪人(完全不計較人類所犯的罪),這就沒有公義
• 第二、 若上帝保存公義,直接將世人毀滅,那就沒有愛。

公義慈愛,二者不能偏廢,故上帝恩賜,開方便法門,法外施仁,差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
世,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犧牲在十字架上,設立赦罪的救恩,「凡 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
得蒙赦罪」(徒十43)「律法既因肉體的軟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祂自己的兒子,
成為罪身的形狀…在肉體中定了罪案。」(羅八 3)「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
赦免。」(西一14)「祂為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
罪。」(約壹二2)主耶穌自己 說:「我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
命,做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8)又說:「我的血是為多人流出來的,使罪得赦。」
(太二六28)

基督教論人得救的方法,不是靠行律法,不是靠好行為,單單只靠一條,就是「信耶穌」,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
三16)「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羅三28)

這因信耶穌,得蒙赦罪、稱義、得救、得解脫,得永生的道,在佛教徒中是很難明白的,因
為佛教太看重因果律,哪有他人吃飯,另一人得飽?耶穌 受苦,而他人得救的事呢?但是,
如果人肯虛心思考,會發現不是難明白的,它並沒有破壞因果定律和上帝的公義,乃是成全
了。救主耶穌設立了救恩,人不信,不 要,仍得不著。信耶穌是種因,當然也得救恩的果。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二8)這有什麼難懂呢?信的人接受耶穌為救主,
悔改、重生、領受聖 靈、得新生命,從心裡改變了。從前罪在心裡做主,如今耶穌在心中
做主,你說這人不該得救嗎?

人若詳細查考耶穌的生活,就能知道他的聖潔、犧牲、仁愛、偉大,值得我們跟從追隨,你
愈親近祂,就愈認識祂,到底必發現他非常人,乃上帝兒子,乃救主。「人若立志遵著祂的
旨意行,就必曉得…」,(約七17)

救恩與功德

我曾在廣學會出版的謝頌羔牧師著作中,看到一則故事。這本書的名字我記不清了,大約是
「九樓隨筆」吧!故事是這樣的:

一天謝牧師與漫畫家豐子愷先生在一起吃茶,謝牧師為豐子愷先生講解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
回頭的故事。浪子分得家業之後,獨自跑到遠方遊蕩,耗 盡了財產,又遇饑荒,就窮苦起
來,為人家放豬,在痛苦中想起了父家口糧有餘,就決心起來回家見父親,向父親悔改說:
「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 我不配做你的兒子,求你收我做一個僱工吧!」
父親動了慈心,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將金戒子戴在他的手上,吩咐僕人拿上好的袍
子、鞋子給他穿,殺豬宰 羊,邀請友來家飲宴,慶賀他的兒子是失而復得,死而復活。這
故事當然是比喻天父慈愛,寬容世人無知時所犯的罪,只要知罪悔改,信靠耶穌基督,就得
赦免,恢 復天父兒女的地位。

豐子愷先生是信佛的,他聽完了謝牧師的話,搖搖頭說:「沒有這麼便宜的事,你所說的,
不合因果。」

謝頌羔牧師與豐子愷生若都還健在,不知他們還記得這回事否?而現在他們思想有無改變,
亦不得而知,我本人也曾遇見好幾位佛教朋友,都以為悔改赦罪的救恩,不合乎因果,是邪
知邪見。

一次義大利法師羅迦蘭陀偕男女居士數人,來道風山遊覽,他們也是認為耶穌的十字架救恩,
不合因果,一位居士說:「犯罪是因,受苦是果,不能種豆得瓜,也不能種瓜得豆,你種了
苦果子樹,就沒有甜果子吃,必得吃苦果子。」

貴州人了義法師曾來山居三、四個月,我們朝夕談道,有時談到深夜十二時,他對聖經頗了
解,惟對救恩尚不明白。他對聖經中一切神蹟皆信,相信 程度有時超過我,創世紀一至三
章對信佛的人最不易解的章節,他都了解,都信了,惟有耶穌的救恩他最難置信,難信的原
故,就是以為不合因果。他說:「哪有他 人吃飯,我得飽之理?譬如你打得我遍體鱗傷,
我要在你身上報復,你卻拉耶穌出來說:『你不要打我了,你打耶穌吧!』這真是豈有此理?
耶穌釘十字架,值得我 們恭敬讚歡。但那並不是我們的功德。你說我們只要信祂,罪就得
赦免,白白地稱義,沒有這麼便宜的事。」

如此例子,不勝枚舉。我看因果的觀念,是阻攔佛教人士信耶穌的大難關。他們都要靠自己
修持,積功德以消罪,看不見上帝是愛,不能信白白得恩。不靠功德,「因信稱義」之道。
其實因果之道,聖經也提及,在加拉太書六章7-8節說:「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
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欲撒種的,必從 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
從聖靈收永生。」哥林多書後九章6節:「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是真的。」哥林多
後書十一章15節說:「他們的結局, 必然照著他們的行善。」又約翰壹書三章4節:
「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羅馬書六章22節:「罪的工價乃是死。」
講的都是因果。在基督 徒看來,佛教所講的因果,就是基督教所講的律法,是上帝所定的
律,犯罪的必受沈淪之苦,人在此因果律之下,無力打破枷鎖。約翰福音一章17節:「律
法本是 從摩西傳得,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自從主耶穌犧牲在十字架上,
設立救恩之後,人類可以因信活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不是廢掉律法,乃是 成全律
法,不是廢掉因果,乃是成全因果,此中奧妙意義,可惜許多人不能、也不求明白。

以上辯論因篇幅關係不能多提,我更借用另一浪子回家故事來解說恩典與因果之間的關係,
俾學佛的人能明白救恩並不違背因果定論,而欣然接受,這是我寫本文的盼望。

佛經的浪子

一年暑期,我與田蓮德牧師同讀佛教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看到信解品第四,其中有敗
子回家故事,與聖經所記相仿,略述於下:

譬如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避他國,十、二十至五十歲,遇窮,乞食四方,父念子來尋至
是城,一日子巧乞食至父家,不知是父,見父踞獅子床, 眾吏民環繞,以為王者,或是王
等,有大勢力,心懷恐怖!念此非我乞兒所能到之處,恐獲罪,急拔足奔逃。時父已見,識
為己子,急命人追回。窮子以為果其獲 罪,驚極昏倒。父憐此子,命人勿強迫之,以冷水
灑面,令得醒悟,放之去。蓋知此子志意卑劣,忘父已久,不敢近尊榮之父,雖然如此,父
並未忘其子,命僕二 人,裝做窮人,與其子為友,介紹窮子來此長者家除糞,得工資,免
在外受飢寒之苦。他日,父從窗間見其子羸瘦憔悴,著糞土汙穢之衣,慢之,即自己脫下華
服, 穿上糞土汙穢之衣,並右手執除糞之器,以此方便故,得以親近其子,勉以安心除糞,
勿他去,我當視汝若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窮子在此二十年中 除糞,長者
見子可靠,託管財寶,最後請親友來,言明此窮子是真其子,將一切家產交託與他。

「法華經」中這個敗子故事,與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故事極其相似,敘述的父親,都滿有恩
典慈愛,可惜許多學佛的人不明白,拘泥於因果律法之 下,要自己做除糞的工作,一天一
天用自己的力量來修行,除去點滴心中汙穢,得到每天些微的除糞工資(積功德),不敢放
下卑劣意志,俯首認罪悔改,仰面親近 尊榮天父,立時接受兒子名份,享受天國產業。

這窮子不能立時認父,因他迷惘已久,不知父親慈愛,做了二十年的除糞苦工,心地才能明
白,恢復了父子關係的地位。就兒子方面說,是由功德 而一步一步升遷,由除糞而管家而
兒子。但就父親方面說,卻是一貫地充滿了恩典、慈愛,父原來並不要兒子做除糞苦工,父
有恩典,原盼望兒子能立時認祂,可惜 孺子不敢,信心太小了,父親仍然無時不在找兒子,
差二僕去引導他,介紹他做除糞工作,但最有恩典的,乃是慈父自己脫下華服,穿上除糞的
汙穢衣物,來到除糞 處,親近兒子,給他兒子的名份,這正如耶穌的降生,我們讀腓立比
書二章5節:「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
奪 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成為人的式,既有人的樣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
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加拉太書四章4-7節:「及至時候滿足,上帝 就差遣祂的
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份,
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 爸父!」這是何等的恩典!
可惜許多人還在律法、因果功德之下,更苦苦做除糞的工作!除糞的工作,並非不好,守律
法、積功德並非不好,只是靠自己的義,就廢 掉上帝的義,終久仍被綑在因果律之下,不
能明白天父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有一位傳道人,挑了筐鹹魚,沿大街小巷叫賣:「賣鹹魚!不要錢!」許多人都以為賣魚的
人有神經病,哪有賣魚不要錢的事?結果跑了幾條街都 無賽買。上帝的救恩,耶穌基督的
救恩,已白白的賜下,許多人就以為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是的,天父的愛,是超乎我們所知
所想的,但能明白天父的愛而相信的人 是有福的!

淨土 宗與福 音~信 淨土與 信耶穌 是一樣 的嗎?

一次我與能仁尼師談道,她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了,我憐她年輕出家,持齋念佛,吃苦修
心,走冤枉路,所以找機會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告訴她:「基督耶穌 降世,為要拯救罪人」,
祂不是單講教訓給人聽,叫人自己苦修,祂憐憫世人有罪,智慧能力不能自救,故親自捨身
十架,流出寶血,使凡悔改信祂的,罪得洗淨, 不致滅亡,反得永生。這乃是我們所傳的
福音,福音意思是好消息。在福音書上記著一位強盜,他與耶穌同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臨死
時求耶穌說:「主啊!求你在天 國中記念我!」耶穌說:「你今晚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你看,這是何等奇妙的恩典!若是強盜靠自己修行,那他就沒有得救機會了。

能仁尼師聽了我的一番話,她說:「那在我們佛教也一樣容易,只要至心念阿彌陀佛名號,
一心不亂,就能消除罪業,往生西方了。」

果真信阿彌陀佛與信耶穌是一樣的嗎?淨土宗與基督教有好些地方相似。無疑,淨土宗在佛
教中是一個很好的宗派。這裡我應當寫出淨土宗的根源,與修行的方法,以及佛教徒對念佛
的批評,最後是基督徒為何認為念佛與信耶穌二者是似是而非,實際是完全不同的。

淨土宗的根源

我國淨土宗發起人是東晉時慧遠大師(生於東晉成帝咸和八年,卒於安帝義熙十二年,
A.D.333-416),於孝武帝太元十五年(A.D.390) 在盧山結白蓮社,與友人同修淨土,
這是我國淨土宗初祖,以後有曇鸞、道綽、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蓮池、萬益、
截流、省菴、徹悟等十多位祖師相繼 傳化。近代則有印光大師力揚淨土。此宗在中國、日
本甚為流行,原因也許是這宗依仗阿彌陀佛的願力,靠他力靠信仰,即得往生,道理簡單,
易於修行,為似其他 宗派要專靠自己,積功、消罪,相比之下可謂難若登天。
淨土宗的經典,以「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三經為本。「阿彌陀佛」
中說:「佛說西方去此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 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若有持
念其名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得生其國土」。在「無量壽經」中,佛言阿彌陀佛在無
量劫前,原是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 度眾生。在「觀無量壽經」中,佛言十六種觀想之法,
九品往生,這是三經中重要的內容。欲詳細查看者,請到寺中很容易找到這三本經典,也很
短、易懂。

修淨土的方法

修淨土者,有「淨土三要」,有如旅客遠行,所必備的資糧。這「淨土三要」,即是「信、
願、行」,三者缺一不可。信是相信,要信因果,信阿彌 陀佛,信自力兼仗他力,可以到
西方極樂世界,為不虛謊。「願」是發願,願望離棄娑婆諸多痛苦的世界,而一心嚮往西方
極樂。「行」就是實行,要有毅力實行觀 像、觀想、禮拜、供養,及執持名號,至一心不
亂。
修淨土者,有四種念佛方法:
1. 稱名念佛:即是念誦名號。高聲念、默念、跪拜念、行住坐臥念、定課念,以期念念
續相續,一心不亂。
2. 觀像念佛:觀帷塑或繪畫之阿彌陀佛像,如何莊嚴、偉大,猶如親自見到真佛。
3. 觀想念佛:默想西方淨土如何光明美麗、奢華莊嚴、心心嚮往。有十六種觀法,如日
觀、水觀、地觀、樹觀等,恕不詳述。
4. 實相念佛:此念較難,因實相無相,不以色身及相好念故。此念近於禪宗參禪,印光
大師覆張純一書云:「實相念佛,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 業障深重,何能做到?
弄到歸宗,禪也靠不住,淨土也靠不住。」宋初永明大師提倡禪淨可以合一。他說: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跎。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但一般佛教徒,多取稱名念佛,以其易故。總之,各種
念佛法,同有一個目標──一心不亂。印光大師以為 當人臨命終時,家人萬不可哭,
以亂其心,心亂則無主,可能隨業投胎,墮三惡道。故勸人組助念團,圍繞病人床前,
大聲念佛,以助其一心嚮往西方(見「印光大 師文鈔」)
佛教徒對淨土的批評

1. 日本淨土宗龍谷大學,瓜生津降雄教授,在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五日日本佛教的「中外
日報」上寫道:「關於阿彌陀佛的思想由來如何,有的學者認為和古波 斯人的禮讚
光明思想有關。有的學者認為是太陽神話的具體化。(如京都帝國大學松本三郎博士,
在他的極樂淨土論中,就認為阿彌陀佛是太陽神),至於它的發祥 地也有種種意見,
或波斯,或阿拉伯,或西藏,或西域,也有人認為是從基督教而來。」
2. 日本京都大學佛教教授武內義範,認為大乘非佛說,已是定論。又說淨土向外,靠他
力,不合原始佛教,是受外來影響。
3. 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家永生三郎,說念佛是咒語,非佛說,如佛重生於今日,見到許多
人念佛,他一定感到驚異。
4. 主張大乘非佛說的龍谷大學教授池本重臣,因研究「無量壽經」,搜集梵本,吳、漢、
魏、唐、宋本,發覺記載各有不同,如有的說二十四願,有的說三十六願,有的說四
十八願,也有的說阿彌陀佛已入滅。為何有這些差別?無人能解答(見一九五八年一
月十二日的「中外日報」)
5. 日本禪宗大師,在國際間有名有鈴木大拙博士,批評念佛:「一日中念三萬遍,至少
十個鐘頭,簡直是疲勞身心!」(「令木大拙選集」一卷一五六頁)
6. 日本佛教真宗開神(淨土宗之一派)比叡山之親鸞上人,承認三十年念佛修持,不能
勝過淫戒,出家生活時,曾三次有妻,我國淨土宗蓮池大師 亦自責云:「年少未出
家時,造諸惡業不待論矣。出家以後,身、口、意三業…貪欲嗔癡等念,或乍滅而倏
生,或力制而彌強。以此自知現是具縛凡夫,去道遼 遠…」(見「淨業良導」八十
一頁)
7. 我國虛雲大師說:「印光文紗,不可以傳於後世。若有明眼人出世,就禁止他流
行。」。又震天大師說:「若依我說,淨土宗不是究竟,口念佛號為妄。」(以上見
一九五七年六月一日「覺生雜誌」)
8. 我國常惺大師說:「我國的佛法,在唐時雖有十三宗的鼎盛,宋明以來,實際上只有
禪宗和淨土宗的勢力最大。就這兩宗比較起來,禪宗不及淨 土簡易,故晚近以來,
差不多可以拿淨土來代表整個佛法了。而僧徒的萎靡不振,消極等死。也就實在上了
這個消極法門的當了!因為念佛的人,既時時欣賞極樂而 厭棄娑婆(世界),他對
社會事業,哪裡還有時心來過問呢?」(見常惺著「僧界救亡的一個新建議」)
9. 禪宗有時主張禪淨合一,有時也絕對反對淨土。有這故事傳下:有人在禪堂念一句阿
彌陀佛,則須叫人挑水洗淨禪堂的門窗地板。在達摩「血 X(右肉字旁,左為永,乃
「脈」俗字)論」中有這樣的話:「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
佛誦經,持齋修戒,亦無益處。」
10.我國定西大師,曾創辦荃灣東林念佛堂。一九六三年,在香港正覺蓮社說法時講:
「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因八萬四千法門,不出戒定慧…若犯四重戒,不通懺悔。
雖云帶榮往生,佛力加被。百中無一。故須堅持四重戒法,而輕戒先須嚴守。」
11.我國印光大師寫「淨土指要」,亦如是說:「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
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 心為修道之主帥,信
願為往繼之前導。」由定西、印光,二位淨土宗大師所說的,可知淨土宗,不是單因
信,首先,第一必須持戒,因為「戒定慧」是佛教各宗派修 行不可缺的基本法,更
是淨土宗法門的根本

基督徒對淨土的看法

念佛種種
1. 念佛是積功德。念愈多,功德愈大,每日定課三萬、五萬、十萬,以念珠記之。筆者
回憶幼年時看見家母念佛,記到十萬時,就取出一紙印的塔,上面寫下自己姓名,在
佛前焚了它。這比修橋舖路行善事,功德更大,因為能助人往生西方極樂。
2. 念念相續,是控制和集中心思之法。目的是達到丟下一切煩惱,一心不亂,只想西方,
有所謂「追頂念」,念時一句追一句,中間不留空隙,所 以叫追頂,使雜念無時間
生出,善於念佛的人,多採用此法。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
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
3. 觀想念佛是幻想。在「觀無量壽經」上,佛告韋提希夫人,十六種觀想之法,無非想
幫助要提希夫人用這方便之法,忘卻她的憂愁痛苦,其實日想、水想,地想,樹想等
等,皆是一種幻想。
4. 念佛不是單因信,根本還要修三淨業,持戒修善。「觀無量壽經」云:「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淨業:,一者孝養父母,事奉師長,慈心不殺,修 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
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 佛淨業正因」。(參看上文
「佛教徒對淨土的批評」中,第10定西大師,第11印光大師的意見)。
5. 說者辯曰:「雖然信淨土宗者,無力持戒修善,淨業未完成,惡業未消除,然可「帶
業往生」,在西方再修,比較在東土修為容易。」這與基 督教異端「煉獄」的說法
相似。按「觀無量壽經」所記,除具足戒行諸功德之上品上生者,能在彈指頃往生外,
其餘八品,皆須經文天數字的時間修持,還未能成 佛。有過一小劫,三小劫,十小
劫,滿十二大劫者(以上為時間計算單位)。怎能說在西方修行容易?
6. 淨土宗是否佛說,誠然是一個疑問,因為阿彌陀佛若能消除人罪,就是廢去了因果的
說法。連釋迦佛自己也不能廢去因果。按佛教道理說,眾 生雖然在佛前懺悔,只能
求佛證明,堅固自己有懺悔之心,佛無赦罪權柄。佛不能說:「因您懺悔,你的罪我
赦免了。」赦罪之道,只有基督教可說,因為基督教不 信三世因果之說,而上帝大
能,基督教的救恩,人子有赦罪權柄。今佛教說阿彌陀佛能消除人罪,是自己取消佛
教因果的定律。本身種罪因,在東土苦果未受報,即 生西方,破壞因果,不合佛法。
故筆者亦懷疑佛說三經,是受外來影響(請參看上文「佛教對淨土的批評」中第1至
4點)
7. 阿彌陀佛是否歷史上真有其人,是一個疑問。按「無量壽經」佛祖釋說阿彌陀佛在無
量劫前,是比丘僧,名法藏,發願修行成佛。究竟法藏是 何時何地人,歷史上並無
考據。救主耶穌基督則不然,祂實在成了人,在世三十三年半,有事蹟有言行,可為
信徒日常生活的楷模。至於阿彌陀佛無歷史及生平記 載,無實際生活經驗,不能做
為人類生活的模範。
8. 念佛不能解決問題。有人以為念佛就是等於基督徒的禱告,其實相差甚遠。禱告是活
潑的,一方面是傾訴自己心中的意念,其中有讚美、感 恩、祈久、交託等。另一方
面是靜聽從主而來的旨意,其中有禁止、責備、安慰、引導等。禱告是基督徒每日生
活的活水泉源,要解決每日所遇見各種的事,如求 學、交友、婚姻、錢財、事業上
的問題。要在主的旨意中,對於個人、家庭、鄰友,都關係重要,而念佛則是死板的
一句,一心念佛,極本就是想離開一切世事,  不想到世上的實務。
9. 念佛是消極、厭世的。看娑婆世界,生死煩惱,諸多痛苦,無一樂處,故念佛求往西
方,教理根本就是消極厭世。二六時中,一心念佛,還有 時間求學問,幹事業嗎?
所以念佛一事,只有老太太及出家人居多,在家青年,掛一串珠來念佛則幾乎是沒有
的。基督徒觀念對世界是積極樂觀,認為世界是天父所 創造的,山水樹木,鳥語花
香,是供人享受的,雖然人生光陰數十年,但有天賦責任,對父母、子女、夫婦、朋
友、社會、國家,皆有責任,不可推諉不管,而且要 按上帝旨意,在世生活,做上
帝所喜悅的兒女。世途完畢,返回天舉,那是自然的事。與心存厭世,求往西方極樂
的觀念,完全不同。
10.信淨土與信耶穌,兩者完全不同,就是不談理論,只在實際生活上就可以看出,一
個信淨土的人,他要持齋、焚香、拜偶像,信六道輪迴,三 世因果,甚至要出家做
和尚,做尼姑,他的人生完全是一位佛教徒,信耶穌的人,他就會讀聖經、禱告、守
禮拜、愛家人、服務社會,他的人生就要效法耶慧基督的 榜樣,這兩種人生觀念,
生活方式,是完全的不同。

到此,筆者奉勸誠心念佛的朋友,再思想以下四個問題:

念佛所引伸的問題
1. 阿彌陀佛的功德,能消除人的罪業嗎?那豈不是破壞了佛法因果?如果說不能消除人
的罪業,但人可以帶業往生,那西方豈不成為罪人的世界,不再是淨土 了嗎?有人
辯說,帶業往生西方,修成之後,還要來東方投胎,還要受報,以保護不破壞因果之
說,你想在東土的眾生,能等他三小劫、十二大劫(計算時間的單 位),才來還他
罪債嗎?就算東土眾生能等他三小劫、十二大劫一消業債,那麼,這也等於說,阿彌
陀佛功德,不能消除人的罪業,二者必居其一。
2. 如果你說,以阿彌陀佛功德,能消除眾生過去世罪業,並不破壞佛法因果,那就好了!
那你就不應當再拒絕信耶穌為救主了。因為祂降世,為 要拯救罪人(提前一15),
以祂一生的傳道作為,顯明祂是神成成了人身,住在我們人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
真理(約一14),比法藏比丘的傳說更可靠可足 信。他的十架救恩功德,不是破
壞律法,乃是成全了律法(太五17)。凡悔改相信的人無力量勝過罪惡(看上文
「佛教徒對淨土的批評」第6項)。信者何時接受 救主,立即得著新生命,並非等
到死後方往西方世界,乃是已有生命,已有永生,已有天國(約壹五13,約三21)

3. 念佛往生,毫不容易。誰能一句頂一句念,中間不停,不生妄想雜念?況且臨命終時,
精神昏沈,誰能一心不亂地念佛?如果那時方寸顛倒無 主,就有隨業受報,投生餓
鬼、地獄、牲畜三惡道的危險,你看可不可怕?故筆者勸人相信耶穌,惟有祂是完全
的救主。一切救恩範圍,人所不能做救主耶穌都已替 你我做「成了」(約十九3
0),耶穌一如四萬公噸的大輪船,你只要購票、上船,船就一路帶你經過大海勝過
驚濤駭浪,平安送你到彼岸,不用你冒危險划自己的 小舟,或泅泳,企圖漂過不可
知的大海洋了。
4. 如果你相信淨土,而罪業果報未了,你縱然得到帶業往生,但經過一小劫、三小劫、
十二大鼓,要來東土投胎,償還果報。信耶穌的人則不同 了,你的罪,是白白得到
赦免((羅三24),是完全的赦免(賽一18),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
6)。我在前面所說與主耶穌同釘十字架的一個強盜,不 是如此白白地蒙恩嗎?
(路二三43)?又路加福音十五章中,救主耶穌所說的浪子回家故事,不也是白白
地蒙恩好例子嗎?一切蒙恩得救的基督徒,都能為您述說 主耶穌救恩的偉大。親愛
的朋友,接受耶穌為您的救主吧!

禪宗 與福音 ~禪是 謎、玄 妙;福 音是真 實、生 命

佛學講座

數日前我閱報,得知顏世亮老居士在大會堂九樓演講室演講「坐香參禪」,我與洪施德牧師
同往聽講。準下午三時開始,人已滿座。顏世亮居士年屆古稀,曾 從虛雲老和尚學禪,德
高望重,見解無礙,故頗得香港佛教界的敬重。此次在大會堂公開演講,是由三個香港佛教
團體邀請,出萬弘法佈教。故在演講之先,邀請聽 眾先跑香(跑香是在禪堂內靜坐之後,
先結隊繞行的一種活動)。因為地方小,不能跑,只列隊行了二、三週便停止。

大家坐定後,顏居士開始講禪宗靜坐的要理。顏居士年雖老,但聲音宏壯。先用英語講,後
自己用依語譯出。他的言語扼要、中肯、聽來頗能引人 入勢,他的演講術遠超過佛教法師
講經。記得往年在滬上聽太虛法師講經,他老人端坐不動,簡直如老夫子在私塾中教書。聲
音沒有抑揚,眼也不看聽眾,只看經本 解說。此次我聽顏居士講,很是透徹有味。若不是
我遇見耶穌,明白生命之道的寶貴,我也會如一般聽眾,五體投地佩服了。

顏居士首先講無我的道理,說「我」(me)、「我所」(mine)是一切禍亂之源,是牢獄,
一定要跳出,找到真我(myself)出來當 家,他舉出人間糾紛,起頭是由於錯認肉體為我,
遂生我見、我執。因為他人也有我,我見、我執,二人在一起就不能合一,三人在一起就要
起衝突,一切名利、榮 辱、得失,都是「我,我所」在做怪。比如施捨行慈善,本來是一
美舉,但因我、我所,未能隱去,則布施行善,只不過圖得大慈善家、善長仁翁的虛名而已。
殊不 知「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你存積功德之心去行善,就無功
德可言。可嘆三界之內,行善、作惡是非非,皆從我、我所而出。真是「開口 錯,動念
乖」,無法可治。諸君不要以「我」、「我所」為主人翁,認賊作父!必須明白「人我見」
是邪見,此點看不通,就不能得自、得解脫。

此後顏居士又指出破除人我見的方法,即是在當前一念著手。比如你一見黃君即怒(念),
這嗔怒之念從何而來?馬上追根查訪,「啊!原來是因 他昨日請客未請我。」,「我」字
作怪!我是誰?不過是五蘊和合而成。五蘊一散,不復有我。何必為此「假我」發怒呢?你
如能認識你的假我,是麻煩,是無量劫 來生死根源,決意拋棄它、打破它,那你就立即可
見到真理了!老子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至於無而至於道了。只要把
「我」、「我所」,萬緣 放下,直至絕對無我的地步。佛教的六祖說:「本來無一物」,
立時即見本來面目了。按我解,「父母未生我之前」,「父母」即是「一念」,當你一念未
生之前, 那就是你本來面目。就要你著實在眼前一念上下功夫,一旦貫通,你就能頂天立
地,如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了。

絕對「無我」

我說破除「我」、「我所」,以至絕對的「無」的境界(perfect nothingness),有人誤
會為「真空的無」,「頑空的無我」,那又是死水。比方說這裡有一香板,有人硬說沒有,
那是不對的,香板還是香板,不過不 可以以「我」來判斷香板,而要以「無我」來判斷它。
假我看空了,看無了,然後另外一個我(myself)才出來負責。不是說我無了,我對事便不
負責了,一 切「無」了,要知道你乃要負責,而且要負全責。到底是誰負全責?誰是真我
(myself)?我說我是真我,你說你是真我,皆有「我,我所」為背景,其真就 不真。
「楞嚴經」云:「真非真,我欲無言」,二法對待,故「開口錯,動念乖」,須自證,而非
口說的。講完後,顏先生請人發問題。

洪牧師首先起立問:「你所說的自私的我,應該除去,但有人格的不自私的我,也要除去
嗎?」

答:「佛說『無我』,不能有我的。」

此時筆者也起而問曰:「請問你是誰?今天誰在演講呢?」
顏先生答:「我不知道。」

我覺得這回答很有趣,因為他不能說:「是顏世亮。」又不能說:「是真我」,或「法性的
我」,只能回答是一個謎:「我不知道。」令我想起梁武 帝問達摩:「對朕者是誰?」達
摩答:「不識。」所以我當時稱讚他:「你回答得好,答案很有趣。」在座的佛教徒都很高
興,我因怕在座的基督徒受了迷惑,以為 佛教高過基督教,當時有聖靈的感動,要我立時
站起,指出禪宗的缺點,而且遠不如基督教。

辯論重點
當時我所辯論的,約有二點:
1. 「無我」並非單單在佛教中才有,我國莊子在靜坐中說「吾忘我」,老子說:「吾之
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何患焉?」基督教說:「犯罪跌倒 之我,老我
亞當,肉體,情慾,同釘在十字架上,重生得新生命。」犯罪之『我』要除去,這是
一切宗教的共同看法,不是佛教所獨有。不過禪宗弄得玄妙,令人難 懂而已。禪宗
歸根究底,是不單無我,是什麼也沒有,弄到完全的虛無主義。
2. 禪宗的大毛病,就是玄妙神祕,要人猜,本來面目是怎樣?念佛是什麼?祕不可說,
說得常是牛頭不對馬嘴,令人如墮五里霧中。耶穌救世福 音,非常清楚、準確、易
解,從只要藉著信,悔改、重生,就得新生命。保羅說:「如今不是『我』活著,乃
是耶穌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你看,這是多麼清楚易於讓 人接受的宣告!

時間已到五點,別的團體又要借用此室開會,我們只得停止討論,我看出不少佛教徒不喜歡
我起立辯論,可見還有「我,我所」在他們心內作怪,不過顏居士 到底是有修養的人,他
很坦白地說:「我對於基督教重生,生命的道理,未聽過,也不知道。」之後,一些基督徒,
天主教徒,還有一位巴基斯坦人是普羅門教徒, 和我在室外又談論一番才道別。

註一:禪宗的思想方法,就是打謎語,要人自己參自己悟,無人能告訴你,所能說的,只是
謎面,令你如墮五里霧中。比方僧問趙州:「萬法歸 一,一歸何處?」州答:「我在青一
件布衫,重七斤。」你能明白趙和尚說的是什麼嗎?又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答:
「x(上草下麻,查無此字)三斤。」 你曉得為何洞山和尚如此說嗎?慧超問法眼:「如何
是佛?」法眼答:「汝是慧超。」,禪宗是從來不從正面回答問題的,它是一個謎,非自己
猜不可。答案永遠不 可說出,說出就是錯。近期「中國佛教」十一卷,第二期,十四頁,
白雲法師寫的「禪林拾碎」中說…「禪宗千古不易,迄至於,禪宗病生多少把話頭而終命。
淪昏 迷無出期者,不知凡幾,誠令人慨嘆!」這是佛教法師的自白。

註二:耶穌的生命之道,不是謎,是可說明的,是實際的,對人生是實用的,耶穌說:「我
來是叫人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這 是說:「人不單有肉體的生命,更
有屬靈的生命。肉體的生命,有自私,是嗔恨、老、病、死等等缺點,但屬靈的生命是與上
帝的性情有份,是屬天的,永恆的,這 種屬靈的生命,在今世就可經歷的得到,一個人罪
大惡極,只要他肯誠心認罪悔改,相信救主耶,他就可立刻脫去舊人(被罪咎沾汙)變為新
人(有上帝聖潔生 命)。救主耶穌住在他心中,這就是他的新生點他有這屬靈的生命,就
自然有屬靈的生活,如喜愛聖經,喜愛禱告,遠離罪惡。這是很易明白的事,不是五里霧中
的 謎。參禪卻尤如在深廣黑洞中摸索,隨時還可能絆跤甚至喪命,信耶穌則是出洞口見明
燈,一切疑難都易得解決。筆者衷心奉勸世人,如今不用再參禪避世了。「太 陽出來,不
再需要用蠟蠋了。」(林語堂博士語)
佛教 徒常問 的一般 問題~ 答佛教 朋友的 疑問

許多佛教人士只看佛經,不明白基督教的道理,縱然有些人也看聖經,但多是不明就裡,充
滿誤解的,記得在台北某寺,一位法師在聖經上畫了許多記號,經 筆者很長時間為他一一
解答後,才除去他的誤解。我們基督徒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忍耐、虛心,以智慧的言語,盡
量解答別人的疑問,其實我們初信主時,心中也是 有許多疑問的,若遇上熱心為我們講解
的人,我們是很感激的。

以下是我在佛教朋友中,常被問到的問題。
問:佛教教義廣大精深,如豐富的食物,有各種美味,可供隨意選擇,而基督教道理太淺,
沒有什麼可研究,就如你們所崇拜的上帝,在我們佛教徒看來,地位很低,你們信耶穌,信
上 帝,充其量將來亦不過能到天上,要知道,天仍在輪迴之中,是靠不住的。(義大利僧
羅迦蘭陀 Ven. Loknatha 問)

以上問題,可分為三方面:一是佛教教義精深,如豐富的食物,二是基督教上帝地位低落,
三是基督徒縱然升到天上,天仍在輪迴之中,是靠不住的。現筆者嘗試逐一回答:

一、 佛教教義精深,如豐富食物

佛教經書多,文字古,許多佛徒以此自傲,以為基督教經書少,只有聖經一本,而且文字是
白話,太淺近,無古雅味道,其實這種見解,是極端的錯 誤。佛經雖多,文字古,因此一
般佛教徒終身不能閱讀研究,這正是佛經的流弊,其實以佛教人才的鼎盛,應該集合人力、
物力,將古經整理一番,去其繁,撮其 要,用通俗文字印出,這樣才是合宜的推廣。基督
教經書,正有這種好處,它沒有結集三藏,把神學、哲學、倫理學、聖徒的議論,放在一起,
叫信徒看了也不明 白,有如背起難擔的擔子。基督教認為屬靈智慧的泉源,就在一部新舊
約聖經,此外沒有人能加添什麼。而且這部聖經,主要是用各地方言的通俗白話譯出,雖有
文 言譯本,卻並不鼓勵信徒常用。佛經自漢唐流入中國,已千餘年,而聖經自馬禮遜開始
譯為中文,至今不過百多年,流傳的普遍,力量的廣大,卻遠非佛經可比,這 都是事實,
是無法否認的,批評者以為文字膚淺,遂不屑看,殊不知義理深廣,並不亞於佛理,但肯定
透徹的程度,實在超過佛經。

二、 基督教上帝地位低微

佛教朋友,對基督教的上帝,可說大都不肯深加研究,以為基督教上帝,就是佛教三界中的
上帝,所以地位很低,比佛還要低四級,連大師如太虛法師也是這樣隨隨便便,實在可惜。
現在請佛教朋友稍微忍耐,與筆者一同參考幾處聖經,看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三界天神嗎?
1. 上帝是道(約一1)
2. 上帝是真理(約十八37)
3. 上帝是靈,是人看不到的(約四21-24,一18,林前六16)
4. 上帝是到處都在的(弗四6,約十七21)
5. 上帝是永在、恆常、不變的(雅一17,提前一17)
6. 佛教所謂三界天神,有許多位,而基督教上帝只有一位(約十七1,雅二19)
7. 佛教所謂三界天神是隨業受報,有生死輪迴的,而基督教上帝是向來就有,沒開始,
也無終結,是永生的(啟一4,來一12)
8. 佛教所謂三界天神,是眾生修福報修來的,而基督教的上帝,不是眾生,不是受造者,
反是創造天下生命的生命之主(出三14)
9. 佛教所謂三界天神,德行不完全,而基督教上帝是神聖完全,全無過失的(太五48)

三、 天仍在輪迴之中,是靠不住的

這種誤解,與對上帝的誤解一樣,以為基督教的天,就是佛教的天,殊不知二者是不相同的。
婆羅洲土人木寮是房子,紐約摩天大廈也是房子,名字 相似,質素卻大異,基督教所說的
天國,是永不震動的國(來十二28),信徒永久的家鄉(約十四2),樂園(路二四42
-43),是至高上帝的居所(來十二 22),完全沒有輪迴的必要。

問:基督教十字架的 贖罪道理,是不可能的,因為它不合因果的原則。犯罪是因,受苦是
果。人種了苦果樹,就沒有甜果子吃,必得吃苦果子,因果的定律,是不能推翻的,生死輪
迴是 各人自己的事,父母妻子兒女皆不能代替,佛也不能代替,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
得,不修不得」,「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若說我犯了謊,叫耶 穌代替受
苦,這完全不合因果定律,是不可能的。(了義法師問)

基督教也曾論到因果的道理,但不是佛教三界因果輪迴之道,加拉太書六章7-8節:「不
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 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
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哥林多後書九章6節:「少種的少收,多種
的多收,這話是真的。」約翰壹書三章4節:「凡 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
罪。」,又羅馬書六章21-23節:「你們現今所看為羞恥的事,當日有什麼果子呢?那
些事的結局就是死。現在你們既從罪 裡得釋放,做了上帝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
局就是永生。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上帝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
生。」,以上所提的聖 經,都是論到因果的關係。在基督徒看來,凡犯罪的,必吃沈淪苦
果,人在這因果定律之下,實在是無法自救的。然而約翰福音一章17節帶來一個福音:
「律法本 是從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自從主耶基督犧牲十字架,
設立救恩後,人類可以因著信祂,活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這種捨己代罰不 是廢掉
律法,乃是成全律法,不是廢掉因果律,乃是成全因果律。人信耶穌是因,自然收得救的果。
中間曲折奧妙的道理,許許多人沒加以分析、思考,便不能明白。

問:基督教提倡的愛心毫不偉大,偉大的愛是出於佛教,才有圓滿的愛,因為基督教的愛很
狹隘,只愛人類,至於雞鴨魚類,則隨意殺來以充自己的口福,佛教的愛顯得更圓滿,主張
素食,愛一切眾生,因眾生都有佛性(美國佛教法師 James I. Wagner 問)

聖經記載過有四個人素食,但以理和他的三位同伴,但他們茹素,並非因相信畜類有靈魂。
他們主張素食,乃是因為身為巴比倫國的俘擄,害怕巴比倫酒肉不 潔,或會有祭偶像之物
(但一16),吃下便是在信仰上有沾汙。近代基督徒中,也有素食的,如張之江將軍,但
他也不是以為動物有靈魂,不過認為素食適合他的 體質而已。我們不反對素食,有些人太
胖,應少吃肉類,多用素菜,但要知道,靈魂得救與愛心的問題,並不在乎飲食。吃肉無妨,
不吃也沒有什麼害處,這在聖經 哥林多前書八章8節也有一番論述。關公(關雲長)並未
吃素,而且一生殺了不少人,佛教尊之為神,反之,牛羊兔皆吃草,並沒有人尊他們為神。
有些人「口齋心 不齋」,這倒是法利賽式嚴重的宗教問題(太十五1-20)。擺在我們
面前的大問題,乃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句話。佛性二字,差不多等於基督教所講的靈
性二字,什麼是佛性?據佛教中人說,是覺醒,即諸佛所證真覺湛明的心性。無染無淨,離
過絕非,不生不滅,不遷不變。迷此佛性,即為眾生,證此性,即成佛。 至於基督教所說
的靈性或靈魂,是從上帝所賦予,人的靈是有上帝形像,有真理、仁義和聖潔,可惜人類虧
缺上帝的榮耀,失去上帝形像,不像上帝。人悔改信耶 穌,重生,得新生命,是回復屬靈
的永恆生命。
上面所說的,二者有相同之處,不過也有不同的地方,佛教愛的對象包括眾生,而耶穌則單
指人類,所謂眾生包括:胎卵濕化四類生物,人與禽 獸、蒼蠅、蚊子,甚至蛆蟲,細菌,
皆是眾生,都有佛性,都不可傷害,這是常令人惶惑的道理,我曾問過前述的羅迦蘭陀法師:
「若有蚊子咬你,你打不打死 牠?」

「不打死,我吹去牠。」

「假如你患瘧疾,吃不吃藥?」

「我吃奎寧,一日三次。」

「那麼,不是殺死瘧疾眾生?」

「微小,看不見,可殺。」

其實法師已違背了佛教教條,佛言「眾生平等,萬法唯心」。即使至微小的生物也是眾生,
也不可殺。至於基督教只是承認人類有靈性,帖撒羅尼迦 前書五章23節:「願賜平安的
上帝,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pneuma,spirit),與魂(psyche,soul)與身
子 (soma,body)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這裡說出人
不單有身子(肉體)、有魂(血氣、生命),也有最高的靈(上帝 的靈)。至於動物,則
只有身子與魂。魂原文 psyche,中文聖經中有時譯為血氣、生命、情慾,利未記十七章1
1節:「生命(魂)在血中」,猶太人不可吃 血,因為「生命在血中」。動物有肉體,有
肉體的生命,屬血氣,屬情慾,但無最高的靈,惟人類有上帝的靈,有上帝的形像、樣式。
(參看創一27,二7,五 1,猶10,彼後12)一般人以為凡是活的動物,有情、有
知覺,就有靈性,這是錯誤的,有情有知覺,有生命,有血氣,有情慾,卻不一定有靈性的。
正如現代 科學試驗指出很多植物對撫摸、音樂首人類的關心有顯著的反應,這是有生命,
但不是「靈性」。

問:若上帝是仁慈的,為何創造一個這樣痛苦的世界呢?

世界上任一切痛苦,都可說是由罪來的,罪是由人離開上帝、不信上帝,違背上帝而來的。
上帝起初創造世界,一切皆是美好的,人類住在伊甸園(意:樂 園)裡,享受上帝創造的
萬物,人類犯罪後,必須離開伊甸園,失去了一切美好的享受,更帶來世界的不協調,和因
此而來人生種種的苦難。

問:上帝創造世界,上帝又是誰創造的呢?

這問題本身是不合邏輯的。上帝是創造主,若是被造,祂還算是上帝嗎?聖經說上帝名為耶
和華,意思就是「自有永有」,是永存不變的。我有一次問法師, 「真如」是怎樣有的?
他說,這是不可思議的,真如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的,那麼,真如尚且如此,
何況宇宙的根源上帝呢?

問:上帝六天造成天地萬物,說有就有,以土造人,吹氣在人(泥土所造)的鼻孔裡,就成
了活的人,這些神話,幼稚得可笑,你們基督徒卻稱這是聖經,是真理,真奇怪。
聖經記載上帝創造人的經過,的確非常簡單淺白,那是由於聖經的篇幅寶貴,所以採取簡潔、
沒有一句多餘說話的筆法,其實此法經文內容非常有根據,最簡 單的一個例子是,近代科
學家告訴我們,人體內除了水份之外,主要的構成原料,就是土壤。可見「以土造人」的創
造觀不只完全不可笑,簡直十分科學化和先進。 筆者從創造的記載,綜合了七個重點,相
信這是聖經作者希望透過故事表達的真理原則:
1. 萬物是由上帝而來
2. 一切皆是好的
3. 宇宙與自然界萬物都有一定的律則要遵循
4. 人有身體,也有靈魂
5. 人有上帝的形像
6. 男女同是照上帝形像造的
7. 人有天賦責任管理萬物

問:上帝在園中行走,那祂豈不是有腿?上帝能說話,豈不是有口?上帝照自己的形像造人,
上帝豈非有人的樣式?「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基督徒知道上帝是靈,祂能在異象中賜人經歷,但祂並不是物質的,約翰福音一章18節說:
「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 來。」,四章24節:「上帝
是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但聖經上常有形容上帝好像人一般說話,上
帝向某人說話,比如亞伯拉罕、摩西、以賽 亞,說他們如何聽見上帝的話,如何看見上帝
的顯現,這些有時是超自然的異象,有時是擬人的描寫。

至於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並且造男造女,表明男女都有上帝的形像,意思是像上帝的
性情樣式,英文是 in the likeness of God (請看創五1)。在新約聖經說得更清楚,當
一個人悔改信主,重生得新生命時,以弗所書四章24節說是「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
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 義和聖潔」,回復了我們失去的上帝的形像。有上帝的形像,
並非口鼻耳眼身酷似祂,乃是在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上像祂。歌羅西書三章10節說,「穿上
了新人,這 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祂主的形像。」形像是指真理的仁義和聖潔方
面,而不是指口鼻眼耳色身,這是很清楚的。

問:基督教道理的缺 欠,是沒有三世因緣,只有今生和死後,沒有前生。如此道理說來,
則上帝創造人不公道,有的貧,有的富,有的生來瞎眼,有的生下來幾個月就夭亡,有的俊
美聰 明,有的兇惡愚笨,若沒有前世因緣,則上帝創造不公道。不如佛教道理透徹,「欲
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是有三世因緣的,今世作 業,來世
受報,今生受苦,前世作孽。

基督教只講今生,只有今生的機會,死後就有審判,人不能說,我今生不修,來生再修,或
說不怕死,過三十年(下一輩子)又是一條好漢,這是自誤的想 法。基督教不單只有今生,
且只有現在,「現在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是拯救的日子。」(林後七2)。人不能盼望來生
再修,現在就要得救,因為不知道明天所要發 生的事。

至於人的生命不同,有的貧,有的富,有的夭亡,有的長壽,有的聰明,有的愚笨,並非上
帝創造不對,此乃人種的遺傳,社會的演變,以及前述 因罪惡帶來世界有災難、意外、痛
苦、疾病等種種不如意的事,遂有如此種種區別。人喜歡把一切責任,推到上帝身上,而不
加研究其原因。比方人有夭壽不同,這 關係人的營養衛生。人有聰明愚笨之別,這關係父
母遺傳,及後天的教育,人有貧富之分,這關係人的勤惰或社會制度的不公平,以上才是真
正原因。佛教說富人是 前生修的,所以今生該富,貧人是前生未修,所以今生該貧,人長
壽健康,是前生修的,人疾病夭亡,是前生作孽,這是不肯探討事實原因,反偏向虛渺之說
來做為 答案,要知富人致富的原因,有的是投機取巧,囤積、剝削,有的是貪汙,也有的
是勤勞,節儉、儲蓄積累。貧窮之因,有的由於懶惰,不務正業,有的由於未受良 好教育,
有的由於社會制度不好,他的才能無法發展。若硬說貧人是前生未修,今生該受苦果,富人
是前生修過,今生該享福報,這恐怕也不是開明的說法,因為貧 者未必苦,富人未必樂。

至於生來瞎眼、殘廢、夭亡,這大都是由於遺傳或衛生不夠完全,或父母有疾病貽害胎兒,
或生下來後因後天病患,如天花、霍亂、痲疹、痢疾、 破傷風而去世,不能說是他前生作
孽,或說他父母作孽,這乃是一般醫藥衛生上或科學上的問題。一次有人帶生來瞎眼的少年
到耶穌跟前,門徒就問:「這人生來瞎 眼,是他自己犯罪呢?或是他的父母犯罪呢?」主
耶穌回答:「不是他犯罪,也不是他父母犯罪,但上帝的作,現在要在祂身上顯出來。」於
是治好了瞎子的眼,這 是基督教對人類疾病苦的態度(約九1-4),只要人尋求上帝,
他必不被棄絕。

我在香港大嶼山一寺中,遇一青年僧人,曾受過佛學院教育,有骨病,很瘦,我很願意幫助
他到教會醫院醫治,因我亦曾患過骨病,夜難安眠半年 之久,但服藥一週就好了。可惜這
青年僧不肯,他說他的病是前生孽債,是醫不好的,情願在寺中天天跪拜佛像,祈求懺悔前
生孽債。這樣的信仰,反倒變成有害的 東西了,毀滅了他的青春,也延誤了他的健康。

問:一切的宗教都是 勸人為善,佛教、基督教都是一樣的,你們不必勸佛教徒信基督教,
向那些無宗教信仰者傳就可以了,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宗教,憑個人所喜歡的選一個信就好了。
你說基督教有救主,基本信仰是因信稱義,人自己不能做好,我們佛教分十多宗派,超等智
慧的人,可行天台、唯識、禪宗,那是很有味道的,根基淺的人,可信淨 土,也是靠他力,
靠信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人只要一心念他的名號,即可往西方。好像你所說,釘
在耶穌旁邊的一個強盜,一念祈求耶穌,當晚即往樂園 一樣。

以上問題,要分三點回答,一是一切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佛教、基督教都是一樣,二是淨土
宗與基督教一樣,三是念佛與祈禱是一樣的。

一、 一切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嗎?

不少人這一句話,拒絕信耶穌,自以為足夠,殊不知道句話用於一般宗教是可以,但用於基
督教則不對。基督教從不以勸人行善為工作,因為知道人 不能盡善,基督教只勸人信耶穌,
惟有信耶穌才能得救。若是傳道人從事勸人做好人,不勸人信耶穌的工作,那位傳道者是不
懂福音的。基督教認為人類靈性沈迷已 久,不能做好,不能自救。人心詭詐到萬分,壞到
極處,誰能測透呢?(耶十七9)在人的肉體中,沒有良善,雖然立志行善,可是行出來卻
不由自主(羅七7- 25),在人的心裡有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
詐詭、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可七21-23)。不可法利賽人,偽君子,以為
不 曾殺人,不曾偷盜,不曾姦淫,不曾酗酒、賭博,不曾犯罪,就以為自己無罪,如此,
則滿街是聖人了!這實在是自欺,他的靈性是在沈睡中,人若不經聖靈的光 照,這是看不
見自己的可憐的。保羅是飽學之土,是法利人賽人,宗教界的領袖,他受過優良教育,他有
濃厚的宗教背景,但他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 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
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前一15),基督教並不是與普通宗教一樣,勸人為善,
基督教只勸人信耶穌,惟有信耶穌能得救。
二、 淨土宗與基督教是一樣的嗎?

許多事從外表看,似乎是一樣的,可是內容卻大不相同。從外表看,佛教大乘淨土宗,重信
心,靠他力,誦佛名號有如祈禱,手數念珠似天主教。我鄭重說明,淨土宗與基督教不同,
內容大有分別。
1. 二者都重信心,是不錯,但信仰的內容是什麼,卻是更重要。一個淨土宗的人,他整
個信仰是佛教的道理,如六道輪迴,三世因果,他信眾生皆有佛性,要 持齋、燒者,
他的人生是這樣,因為他的信仰是這樣。基督教的信仰是根據聖經,相信上帝為人類
的父,萬物是為人類預備的,日月雲天,山水花鳥,都是慈愛的上 帝,為祂兒女所
預備,無論精神與物質,樣樣都豐富,基督徒樂觀,看人生有意義,因為信仰是基督
化的信仰。外表看二者都重視信心,內容與結果卻大不相同。
2. 基督徒信靠救主,淨土宗信靠阿彌陀佛,亦是仗他力,非己力,這是相同的,但所信
靠的不同,因此人生受用亦大異,這是我們應當明白的
3. 耶穌不是受造之物,與上帝原為一,祂的根源是永遠的,阿彌陀佛則是比丘修證,發
願成佛後以四十八願度眾生,他們的根源是不同的。
4. 耶穌成了肉身,在人類歷史上有祂的事蹟,是史實,而阿彌陀佛的事則是釋迦佛中所
講出的故事,並無歷史可稽考。
5. 耶穌不叫人脫離世界,只叫人脫離那惡者(撒但),而阿彌陀佛則叫人觀想西方極樂
世界,對現實世界,則不生感情,事實上,我們不能脫離現 實的人生,每日的生活,
碰到許多問題,都可以思想並運用聖經原則找尋答案,有耶穌的人生經驗,可為我們
的指南針,而淨土宗三經「彌陀經」、「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只講出世,
西方極樂世界如何優美,與我們實際每天所接觸的生活,相隔霄壤。
6. 耶穌的福音,不單是說祂降世傳道,最要緊的是他甘心捨命,為人類的罪,釘在十架,
設立救恩。聖經明記:「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 人不要妄想上帝可以隨便赦
免人的罪,為著慈愛,可以破壞祂的聖潔公義,若是主耶穌與釋迦一樣,講了許多博
愛的故事,卻並無嘗過十架的苦杯,活到八、九十 歲,因病而終,跳過了捨命代罪
的一環,則基督徒也不能得救。

三、 念佛與祈禱是一樣的嗎?

這也是不一樣的。
A. 佛教徒以念佛為功德,基督徒的祈禱並不是功德
B. 念佛是刻板、重覆、沒有什麼內容的,一年一世仍是一句阿彌陀佛,而祈禱是隨祈求
者的際遇、心情而變化,向上帝或傾吐心事,或禱求幫助,或讚美感謝,都是真誠和
富有意思的。
C. 最大分別是,念佛不能真正解決問的遇上什麼事,都不過只能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已,
而基督教的祈禱,是為日常生活各種難題,求天父幫助庇護,也是信徒需要決定行動
和去留時,與上帝交談、求指引、賜力量的方法。

結論~十點總括的分別

一九七年至一九五九年,當我在歐美旅行時,許多西方的基督徒朋友,時常會問我:「你為
何不做佛教徒,而變為基督徒呢?」又如:「你在基督教中找到什麼,是佛教找不到的呢?」

當時我已經給他們回答了,現在我想應該寫出來,讓有同樣問題的朋友,可以了解。
我家祖先數代是佛教徒,雖然我和我全家現在都是基督徒,我仍然承認佛教多少有它的好處:

佛教的優點
1. 佛教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教基本教義,所以佛教是勸人為善的宗教。
2. 佛教教義,說有三世因果,勸人不可做惡業,以免受輪迴沈淪的苦報,另外一方面,
因為有前生的說法,今世受苦者,常能得到忍受的力量,以為是前生做了孽,故今生
只得忍受,這也是佛教基本要道。
3. 佛教教義指明人生在世,必須修心修行,人不是死了就完了,死了還要投胎,按人的
善業、惡業,投入六道輪迴。所以人生在世時,必須要修心、修行,修心、修行的方
法有很多種,可按各人的喜好去選擇,如淨土宗、禪宗、律宗等,各適其式,實在是
一個高明的傳教方法。

這樣,你可能要問我:「那麼你為何不繼續做個佛教徒,而改信基督呢?」

或者問:「你在基督教裡找到了什麼,是佛教中沒有的呢?」

佛教有它的好處,但不能與基督教相比,因為基督教不僅是一個更合適於現實人生的宗教,
基督教乃是福音,乃是救恩。無疑,若是我無機會在心靈 中看見耶穌基督,我現在一定是
一位佛教法師,因為我自幼以至青年時期,皆熱心傾向佛教,雖然我現在年屆六十,仍然對
佛教許多地方欣賞,至於我卻還是成為了 基督徒,甚至是位牧師,以下我提出十點理由。

基督 教與佛 教的比 較

一、 佛教是拜多神,或無神,基督教是獨一至尊上帝

世上絕大多數民族都有宗教信仰,連最落後的地方也有信仰,可見宗教影響人類何等深遠。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人格都受他的信仰所影響,如果他 的信仰是高超的,是真理,那個
人的思想、行為、志趣、人格,也就轉變了方向。因此一個人選擇他的宗教信仰,與選擇一
位妻子,一個丈夫,同樣地重要,也許甚 至更為重要。

我們知道佛教腐化後乃以水果、香燭供奉許多偶像,早晚叩頭跪拜,但可惜所跪拜的神不是
真神,不要說偶像只不過是以泥塑木雕人手所造的,其 實其他被信眾奉為神明的,大都也
不過是以前死去的人罷了。近來新佛教運動,廢除了許多神像,單選出幾位著名的,如單單
禮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 但這些也都是死了的人,只是被稱為「神」,而不
是天地萬物獨一至尊的神,我遇見不少朋友,故意誤會基督教上帝,只是佛教中眾多神祇之
一,以自表佛教高超, 不肯虛心研究,這是頗為可惜的事。

按佛教觀音菩薩,菩薩位尚在修行,要再上進才可到佛位,阿彌陀佛,也不過是千萬佛中之
一,佛教中的「神」,說起來,當推釋迦牟尼最為重 要,但他不是創造主,以佛教的說法,
他也只是比丘修成佛而已。他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佛教只是
覺義,他從未說:「我是神,你們 要拜我。」,在佛教中找不到基督教的上帝觀,徹底說
來,佛教中沒有一人是神,佛、菩薩都不是神。

一次一位佛教祖師丹霞,將佛像劈開焚燒,其餘僧人大驚,丹霞的意思是,偶像不是佛,我
即是佛,我就是宇宙間最大最高者,可惜他不曉得他有人的軟弱,有疾病、痛苦、罪惡、死
亡,人不是完全的。
基督教承受清楚的上帝觀。古時先知多次多方曉喻各時代的人,我們在各民族文化中,宗教
中,可以查到人類對上帝的認識,有深有淺。就在這末 世,更藉著從上帝來的耶穌基督曉
諭我們(來一1),這位至尊獨一真神,是自有永有(耶和華意為自有永有,不是人修行而
成的),祂是真理(約十八37),是 太初的道(約一1),是「我是我所是」(I am
who I am 出三14),在祂裡面有權威、仁慈、智慧、聖潔、公義,是獨一至尊的真神
(賽四十五18,創十七1,詩一四七5,約十七3),這樣一位上帝,才是人類 應當敬
拜的(請參閱第二章「信佛可以找到上帝嗎?」一文)

二、 佛教對於世界觀以為這是四大因緣和合,而非上帝創造,並無美好目的與計劃,基督
教卻說,這世界是上帝所設計創造的,有美好的旨意在其中

佛教朋友以為世界之成,是眾生業力所感,其中充滿諸苦,四大皆空,無得留戀的事物,基
督教剛剛相反,認為世界是由上帝所創造,所設計,其中 百物皆能表現出上帝所創造的偉
大與智慧,世界充滿各種寶藏,可以使人類生活完滿。有各種的樹、花、鳥、獸、礦物、音
樂、美術、陽光、空氣,人可以使用,可 以欣賞,若是人類心靈眼睛開了,就可以發現上
帝造物的奇妙,無論大至無垠的宇宙,小至不可見的原子,都奇妙無倫(詩十九)

三、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是悲觀消極,基督徒對人生則是樂觀積極

佛教朋友也許不肯承認佛教人生觀是消極的,但佛教看人生,就是苦,人生有八苦:生、老、
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總而言 之,做人就是痛苦的。基督徒則不然,
他們為人是樂觀的,他們樂於服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全世界,他們覺得越是能多服務,
越是能榮耀上帝。

四、 佛教教義要人逃避世界,基督教教義是要人進入世界

為何釋迦佛要出家?原因是他看見了生老病死等苦故決意捨棄老父、愛妻及出生不久的兒子,
夜半出城,逃入深山,落髮做修行人,以求清淨寂滅, 後來影響了他的妻、子、姨母、表
兄弟及宮女,也出家為僧為尼。他們為何要「割愛辭親」,出家為僧尼?這是因為佛教的教
是如此,雖然後來佛教中,興起了大乘 教義,人們可以在家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但結婚
生子女,仍然是導致三世因緣的根由,若真得要了生死成佛,還是以跳出紅塵為宜。

基督教則不然,以為婚姻神聖,是上帝所設立,馬太福音十九章:「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
造女,並且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二人成為 一體。」,因此基督徒不要離開世
界,可以有婚姻,父、母、妻子,兒女的家庭生活,這是上帝的恩賜,基督徒在世界時,信
靠順服,做上帝的兒女,離世歸天時, 到上帝家中去,是心安理得的人生,耶穌在禱告中
曾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叫他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5)

五、 佛教相信宿命論,基督教只尋求上帝的旨意

佛教教義相信三世因果,以為今生富貴、貧賤、夭壽、禍福,俱係前生作孽或積德的業力所
致,比如釋迦佛在世時,因乞來的食物不潔而生病,他就 說,這是前生業力,原因自己前
生是一醫生,故章給錯藥予病人,故今生得此果報。又當北國毗琉璃軍隊來滅釋迦族時,弟
子請釋迦佛去救,釋迦又說:「這也是前 世業力所感,我們無力挽回,在多年之前,毗琉
璃軍隊,原是一池魚,被釋迦族人網來吃了,故今世成了人,來報仇的。」因此因緣,釋迦
拒絕抵抗。又釋迦佛患有 頭痛病,他告訴弟子說:「這也是定業,原因是釋迦族網池魚時,
那時自己還是個孩童,見岸上有一魚在跳,遂持竿擊魚頭,故有如此惡報。」

基督徒則不然,基督徒不信宿命論,只尋求何為上帝對該事件的旨意,而去遵行。基督徒如
此思想,原因是救主耶穌是如此思想。一次有人帶生來 是瞎眼的青年到耶穌跟前,門徒遂
發疑問:「夫子,這人是生來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他自己呢?還是他的父母呢?」,耶
穌不像釋迦回答無益於人又無根據的話 語,他知道,可能是醫藥不昌明,接生婆不知衛生,
致嬰兒瞎眼,耶穌只指出不是他自己犯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罪,從積極方面來說,應當思
想如何救治這瞎眼人 的失明痛苦,我現在要叫這生來瞎眼的人能看見,令上帝得榮耀。這
是主耶穌的態度(約九)。

一次我與一位佛教領袖談道,我們的話沒有說完,分別時我說:「盼望下次,我們再有機會
談談。」他說:「我們無緣,最好不談。」,我說:「我不管宿世因緣如何,我只尋求上帝
旨意如何,若上帝要我與人談話,我是樂意去的。」(太二六39,羅十二2)

六、 佛教以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平等的,基督教說,惟人是萬物之靈

佛教「眾生」指四生,「胎卵濕化」,一切生物,如胎生的有人、狗、牛等,卵生的有雞、
鳥等,濕生的有魚類,化生的有毛蟲,蝴蝶,這都叫眾 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四
生在六道輪迴之中,有時為人,有時為雞,為牛,為豬,投入畜牲道,故佛教不殺生,不吃
眾生肉,以免投胎時也要做牲畜,償還 因果債務,也或者因為這些生物是祖先投胎,豈不
是吃了祖先?這樣三世因果業力報應,佛教認為是真理,連佛也不能廢棄。故此,佛教徒常
買魚鳥放生,有些生得 奇異的豬牛,施捨在寺院中養老,不準人吃。

基督教認為人與牲畜不同,人在被造時,賦有上帝形像樣式(指靈性,不是肉體上)。佛教
徒常批評基督徒吃葷,不愛動物,只愛人類,但其實,佛教徒卻是太愛動物,反而不愛其父
母妻子丈夫兒女,寧願出家,斷絕情愛。

七、 佛教勸人修行,出發點是令人離苦得樂,基督徒勸人信耶穌,重點是叫人離罪得生命

佛教徒修行,無論在家出家,持齋念佛,出發點是要離苦得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因為
人生有許多痛苦,故發心修行,起初並不重視罪字。基督徒一開始信耶穌,就要認罪悔改,
離開罪,要背十字架跟隨耶穌。不肯背十字架,就無冠冕,並不害怕痛苦,乃看罪惡為真正
可怕。

八、 佛教徒修行是靠己力,守戒積功德,自己救自己;基督徒明白人不能靠自己,只有信
靠上帝的救恩

這是耶佛兩個宗教最大差別處之一。當釋迦佛將去世時,弟子環立哭泣問:

「佛離世後,當以誰為師?」佛答:「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意戒律)是為汝等師,與
我在世無異。」波羅提木叉意義是戒律,持戒 是佛教修行第一要緊事,縱然淨土宗是靠念
佛,也還是要持戒,釋迦佛沒有未曾對人說:「我能赦免你的罪,我能救你了生死。」佛教
無救恩,是要人自己修的。

基督教明白人不能靠持戒得救,保羅說:「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上帝
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如今上帝的義, 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看律法
和先知為證,就是上帝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細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
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如今卻蒙 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
(羅三20-25)「所以弟兄們,你們當曉得赦罪的道,是由這人(指耶穌)傳給你們的,
你們靠摩西的律 法,在一切不得稱義的事上,信靠這人,就都得稱義了。」(徒十三38
-39)

九、 佛教教人要持齋吃素,基督教以為食物是為健康,並不關係靈性的事

筆者生長於佛教家庭,自幼持齋,連雞蛋也不吃,原因是認為雞蛋中有生命,可以孵小雞。
當我壯年時在社會工作,持齋對於我有很大不便,因為不 能在公共膳堂吃飯,朋友婚壽宴
席,也不能參加。我有一位嬸母茹素,她的子女皆不信佛,因此一家常因媳婦燒菜而有爭端。
在日本的佛教徒,大膽改革,連和尚也 寺中也吃起肉來,結起婚來,這自也許不符合佛教
的教義,因為佛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三世因果報應,今生吃六兩,來生要還半斤。
自從我改信耶穌後,方知食物並不關係靈性,只不過關係健康。我可以隨便入餐館吃飯,也
可以隨意赴朋友的宴席。因為耶穌說:「入口的不能汙 穢人(的靈性),出口的乃能汙穢
人(的靈性)…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這
都是汙穢人的。」(太十五1-20) 「其實食物不能叫上帝看重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
無損,吃也無益。」(林前八8),「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
中的喜樂。」(羅十四 17)

十、 佛教徒修行終極目的是進入涅槃,基督徒信主終極目的是得永生

佛釋迦年老有病,臥在雙林樹下去世,依佛教的說法,他是進入涅槃。進入涅槃也就是佛教
徒的修行目的,涅槃是印度文 nirvana,意為「寂滅」、「圓寂」、「入滅」。

進入涅槃後,到底是有,還是無,佛教徒中,議論不一,我曾試問過幾位法師:「當你進入
涅槃後,還有你這個人嗎?」有的回答還有我個性,有的 答沒有我個性了。有的設比方說:
「當你有性如一滴水落入大性海中時,能分別出你是哪一滴水嗎?」有的反駁說:「雖然分
別不出哪一滴水是你的,但一滴海的性 質還是存在的。」,又有一人幽默地說:「個性在
涅槃中,只可說,又存在,又不存在。」

基督徒對此問題,有清楚的回答:「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
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這樣的永 生,不是屬肉體及情慾的生命,乃
是屬靈的,從上帝而來的生命(約一12-13),這樣的生命不是死後方獲得,乃是在世
時,在信主重生時就有了(約壹五 13),雖然起初這生命是嬰孩,軟弱,戰勝不過肉體
的試探,但人若有了這屬靈的生命,他就明白屬靈的事,曉得與上帝交通,就會漸漸強壯起
來(林前二14, 弗三16)
• 這樣的生命,要結愛心、喜樂、和平、忍耐、恩慈、善良、信實、溫柔、節制等果子
(啟二二2,加五22)
• 這樣的生命,能勝過罪惡(約壹三9,弗二1-6)
• 這樣的生命勝過疾病、刀劍、水火,並一切的痛苦(羅八35-37)
• 這樣的生命,是上帝經過耶穌基督而賜給人的,約翰寫信給信徒說:「我將這些話寫
給你們信奉上帝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自己有永生。」(約壹五13)
永生不是死後方得,乃是人在現在,今生在世上信主的時候就可以得到的。
王景 慶牧師 見證~ 我如何 信主, 如何成 為傳道 人

佛教淵源

救主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十五16)

真的,按我的知識,我的環境,是絕不會信耶穌,我之所以能信仰救主耶穌,乃是主的恩典
一步一步引領我。

我是安徽合肥人,生在虔誠的佛教家庭中,我祖父是地方上佛教徒的領袖,家中樓上設有佛
堂,每逢初一、十五,各地男女信眾都會來我家拜佛,我 父也是從小吃長齋,念經拜佛,
繼續我祖父的志願。我從小也是這樣,乃是承接我父親來的,我父親盼望我接續佛堂的責任,
幫助信眾的信仰生活。

我一直長到二十歲時,不單不吃魚肉,就連雞蛋也不吃,因為根據佛教信仰,雞蛋能孵小雞,
吃了是殺生,因果輪迴,吃的人以後要投胎變雞來償 債的。我從小就能背誦「心經」、
「金剛經」、「覺世經」等書。我也時常跟隨父親去各鄉探訪信徒,有時步行數十里外,經
過數日才能回角我父親有幾種勸善書, 到一處就招集道友來念或講解給他們聽。遇著有喪
事,就舉行三日至七日的佛事,就是供佛像、燒香、燒錢紙,數人奉誦佛經,讓道友拜佛,
在一起吃齋,我受各地 道友熱情招待,覺得很快樂。

表姊出家

我遇見對少虔誠道友,真是饑渴慕義,比方我的一位表姊,原是一字不識,她後來竟然能看
書、講經,她看破紅塵之後,將衣物首飾,送與姊妹,出家為尼 (我祖父、父親,皆是以
買賣木料為職業,是在家居士,許多道友,也都是在家人),雲遊名山訪道,她曾幾次勸我
出家,說出家有許多好處。她雖然出家為尼,住 在離我家約六十里的尼菴中,仍時常來我
家探望,稱我父為「二爺」,時常說二爺是她的恩人,使她覺悟。以後我每見表姊,只覺她
愈來感瘦,枯乾得像一位老太 婆,原來她不單持長齋,而且持淡齋,就是連油鹽都不吃。
後來,有一年未來我家了,我母親很掛念她,帶我步行六十里去看她,到時,她的小廟是緊
鎖的,問到鄰 人,方知她已經去世了,鄰人說,這位師傅(指我表姊)真是善良,在我們
鄉里中,無論老少,她都用愛心看待,她自耕自食,有餘就施給別人,她為自己,一點也
鎮積蓄,常看見她用飯焦(俗名鍋巴),用開水泡一泡就算一處,穿的袈裟,補了又補,真
像一個叫化子,有一天早晨,鄰人發現她已燒死了,我們想她是在前一 晚,預備了大堆柴
草在寺外空地上,點著火,然後坐在其上燒死的,次日早晨,她還盤膝合掌坐著,但已全身
焦了。

執筆至此,我的眼淚不禁已落下來了,我這位可愛可敬的表姊,因為碰到人生痛苦,決志剛
烈,出家求了生死,可惜無機會聽見救主福音,若是她有機會聽見福音,她的熱心,不知要
救多少靈魂啊!

我感謝主,在我十八歲時,即一九二五年,遇見艾香德老牧師,那時他在南京豐潤門內設立
景風山基督教叢林,招待佛道出家人與居士在該處學道, 我父因人介紹,與香德牧師談得
很投機,當時該地每日供應的膳食全是素菜,因此我父願意留我在該處學道,可是我因革命
的浪潮所衝激,未受洗就參加革命去了。
一個十八、十九歲的青年,對於人生、社會,有平麼深的閱歷呢?對久,我就碰到如我表姊
遇到的人生痛苦了,我曾想到自殺,亦曾想到出家,我 已自動削了髮,成了和尚頭,不要
修飾,常到蕪湖赭山廣濟寺中,閱經、靜坐,當家自安法師、自靜法師,與我成了知己,為
何不就出家呢?只因有父母在堂,兩弟 俱幼,仍有老養責任,後來讀到王陽明集,得知王
陽明亦曾想要出家,只因有祖母在,放心不下,後來他覺悟到:「此心放不下是人性,若放
得下,人類絕種矣。」

感謝主,主耶穌在此時找我,祂遣祂的僕人艾香德博士來蕪湖看我,在我家住一日,查經、
禱告,以後與艾博士常有見面機會,每次見面,我都感覺如沐春風中,身心俱極愉快。

感悟真理

一九三一年,我正在蕪湖後方醫院當上尉軍醫,聽聞艾博士到了南京,特請假去南京景風山
聖馬利亞洞受洗。這次受洗,立志為基督徒,是因為羨慕艾老博士 的人生觀,因為正當我
悲觀厭世想要出家時,他對我說過一句話:「上帝叫我在世界一天,我就樂意地為祂做工一
天,上帝何時叫我回去,我也十分願意。」這差不 多成了我終生格言,過了幾年後,我對
於主的道有了更深認識,覺得做基督徒,必須重生得救,經過四十日的禱告,我在主前倒空
了自己,讓主寶血進入我心中,潔 淨了我,這時我才與主耶穌親自在靈裡碰面。祂給我的,
不單是好教訓,乃是奇妙的救恩,因此救恩,我得與上帝和好。從此能在禱告裡與上帝相交,
信心就不再迷 惑了。

我嘗到主恩的滋味,立即向家人傳道,首先我的妻、子受洗歸主,以後我的弟弟也信主受洗,
我的父親最難信主,他以為耶穌是西方的菩薩,他已 信佛六十多年,堅持絕不改變信仰,
我的母親對於耶穌救恩雖仍不太明白,但對於兒女的改變,她也很感動,她勸我父親說:
「即使耶穌是菩薩,我們也當信耶穌, 因為兒子不會騙我們的。」我為父母禱告,四年之
久,父母終於信了耶穌,而且是非常地深信不疑。

為主工作

我跟從艾香德博士在道風山傳道──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六九年,三十多年了,其間雖短時間
去北京入神學院進修,去北歐講道,又去美國進修神學,但大部份時間都在道風山過修道士
生活,一面研究基督教聖典,一面繼續研究佛教教義,接觸過許多佛教和道教的朋友。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二教在中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對於歷代誠心盡道
者,皆曾給予心靈上的安慰,這是一定的,但其缺點,沒 有救恩,沒有上帝。宇宙觀沒有
計劃,人生觀也沒有計劃,只想靠自己修行或煉丹,成仙成佛,甚至染有低等宗教趣味,如
畫符、念咒、扶乩、燒錢紙、趕經籤、問 卦、拜大大小小神佛像,不少佛道教朋友,怕聞
基督教,以為是洋教,那麼,佛教不是外來宗教嗎?真理是上帝的,上帝是人類的,救恩是
為每一個人的。

請聽聖經的話:「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
得永生。」(約三16)

又請聽救主耶穌說:「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六37)
http://home.kimo.com.tw/coverbkimo/jb/jb00.htm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