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徽学研究・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邹  怡
(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摘  要 : 佃仆制是明清时期一种民间的人身依附制度 ,它在皖南的徽州地区尤为盛行 ,因而 ,佃仆制


是徽州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自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徽州佃仆制研究的主要成
果 ,依时序逐一介绍各家论著的基本观点 , 同时进行相关的比较和评述 , 并以研究框架构建期 ( 1960 、
1977 —1981) 、
学术分歧讨论期 (1981 —1990) 和新式思路进入期 ( 1993 年至今 ) 概括了该课题的总体研究
进程 。论文第二部分将各方学者在研究中形成的分歧总结为三大议题 :1 、
佃仆的阶层归属问题 ;2 、
佃仆
地位形成的主因问题 ;3 、
佃仆与其他相似称呼间的差异问题 ,以此对该课题研究中的内在思路进行一次
清晰的整理 。
    关键词 : 徽州 ; 佃仆制 ;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 K248 ;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05X(2006) 01 - 0049 - 17
A revie w on the study of tenantΠservant practice in Huizhou
ZOU Yi
( Centre For Historical Geographic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enantΠservant practice is a kind of personal attachment system among the peopl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2
ties. It was especially popular in Huizhou district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 thus , tenantΠserva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ques2
tion for study in Huizhou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from the 1960s to this
day. Their basic standpoints are introduced one by one in time sequence , and commented through comparison. The author divides
the total research process into three parts : research framework construction period ( 1960 , 1977 —1981 ) ; academic divergence
discussion period (1981 —1990) ; new thinking entrance period ( 1983 up to now) . The latter part of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divergence on tenantΠservant system research into three discussion topics : 1. which social stratum do tenantΠservants be2
long to ? 2. what is the chief cause in the shaping of tenantΠservants ? 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nantΠservant and other
similar names ? Through these three topics , the author has a clear flow of presenting the train of thought on this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 : Huizhou ; tenantΠservant practice ; review

3  在历史上 , 对佃仆一类人群的称呼很多 , 佃仆 、庄 作者原先对这类人群及其制度的称呼方式 。因此 ,


仆、 地仆和庄佃等等 。这些称呼的实际所指是否相 在作者文中会出现佃仆与庄仆 、 佃仆制与庄仆制的
同 ,学者们意见分歧 。不过总体而言 , 对于佃仆和 交错使用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两类称呼的所指
庄仆是这类人群的两种称呼 , 研究者们均没有疑 为同一 。当然 ,在文中笔者论及佃仆与庄仆的区别
义 。因此 ,有的学者用佃仆作为这一人群的总称 , 时 ,两词的所指应为此类人群中两个不同的亚形
而有的学者用庄仆 , 并相应命名其制度 。但是 , 随 态 ,具体含义自然也就不同 。相信读者自能分辨 ,
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对此类人群中的不同亚形态也 正文中不再一一附加说明 。最后要解释一下的是 ,
开始作出区分 ,甚至佃仆与庄仆之间也被证明存在 本文标题采用“佃仆制”, 而非“庄仆制”, 并不代表
着细微的差别 。学者各自的论著也表明 ,他们分别 笔者在“佃仆制”和“庄仆制”两个称呼中有何倾向
采用佃仆或庄仆作为此类人群的总称 , 实际上暗含 性意见 ,仅仅只是因为笔者个人感觉学术界中在称
了对此类人群最基本特征的不同看法 。如叶显恩 呼这类制度时 “佃仆制”
, 的使用相对更为频繁 。也
用“佃仆”, 章有义则取“庄仆”。本文作为研究综 许 ,叶显恩先生的名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
述 ,需如实介绍各家研究 , 为了不致歪曲学者们的 制》,在此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
原意 , 笔者在述及他们的研究成果时 , 将直接使用
49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1 期

  佃仆制是明清时期一种民间的人身依附制度 , 它 隶社会中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并不相同 。为认清这一


在皖南的徽州地区尤为盛行 。因而 , 佃仆制是徽州研 社会阶层的真正性质 , 明清社会中这部分既不同于佃
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吸引了众多学者致力其中 。 农 ,又不同于奴仆的阶层 ,开始得到专门的研究 。
徽州研究 ,作为一个以地域称谓冠名的研究领域 , 1960 年 ,傅衣凌的《明代徽州庄仆文约辑存 —
——明
其取向是区域研究 , 即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和人 代徽州庄仆制度之侧面的研究》⑧, 正式拉开了佃仆制
文环境的综合研究 ①。但是 , 佃仆制最初被引入研究 专题研究的序幕 。在经历十多年“文革”的学术沉寂以
视野却并非以徽州区域的综合研究为鹄的 , 这与佃仆 后 ,自 1977 年 ,章有义 、
叶显恩等学者又陆续发表论文 ,
制在明清时期的流行区域有关 。尽管佃仆制尤以徽州 重新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探讨 , 并展开了数年的学术
盛行 ,但实际流行区域遍及安徽 、
江苏 、
江西 、
湖南 、
湖 争鸣 ,热烈的讨论将研究迅速推向深入 。进入 90 年代 ,
北、
河南 、
广东和福建等省的一些地区 , 并非徽州所独 佃仆制研究虽已降温 , 但仍出现了一些论文采用新的
有 。因而 ,完全有可能在特定的研究风气影响下 , 从其
他角度进入对佃仆制的研究 。然由于佃仆制史料地域 ① 其区域研究取向可以从徽州研究的各篇综述中看
分布的原因 , 对该课题的探求 , 最终大多殊途同归 , 集 出 。最为直观的一点 , 徽州研究中的几部力著 : 叶
中于徽州 ②。 显恩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唐力行的
本文拟以佃仆制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起点 , 《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王振忠的《徽
逐一介绍各位学者在该课题中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以及最新出版的卞利《明清徽
并尝试在集中展示历年研究进程的基础上 , 综合评述 州社会研究》。单就其书名 , 即可见其区域研究的
该课题的研究历史 。 思路 。
② 除徽州外 ,广东的世仆制也得到了学者们系统的研
一、
研究系年 究 。参见黄淑娉 、 龚佩华 《广东世仆制研究》
: ,广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 黄淑娉主编 《 : 广东族
1、
先声 “
: 奴变”
研究
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近代中国 ,在与西方世界的碰撞中 , 行政 、
经济和
版 ; 黄淑娉主编 《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
:
社会各方面的病症逐一凸现 , 政局动荡 、
经济飘摇 , 社
告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作者把广
会基层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在此背景之下 , 国内历 东的世仆与佃仆作了仔细的区分 ,认为世仆属奴仆
史学者出于“经世济民”的思想 , 将历史时期社会底层 性质 ,有卖身契确定主奴关系 ,而佃仆属佃农性质 ,
的反抗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同时 , 致力于分析 除佃耕地主土地外 ,还需承担其他一些劳役 。世仆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性质和阶级结构 , 希冀为改造中 与佃仆并存 ,一个农民作为地主甲的世仆 , 还可以
国社会提供基本的学术资源 。 同时租种地主乙的土地 ,成为乙的佃仆 。笔者在阅
“奴变”研 究 , 就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热 点 。谢 国 桢 于 读徽州与广东两地这类相似人群的研究成果后 ,认
1932 年发表《明季奴变考》③,1937 年 , 吴景贤作《明清 为徽州的佃仆与广东的佃仆在性质上基本对应 ,但
之际徽州奴变考》④,开始集中涉及徽州佃仆方面的一 是徽州地区主家对佃仆的专有排他性比广东强烈
些史料 。1947 年 ,傅衣凌作《伴当小考》⑤, 专门考证元 得多 。
明以来伴当的来龙去脉 , 并在文章最后一部分 , 讨论了 ③ 《清华学报》单行本 ,1932 年 。后收入氏著《明清之
有清一代伴当能单独留存于徽州府的原因 ⑥。从其论 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
④ 《学风》,第 7 卷 ,第 5 期 ,安徽省立图书馆 ,1937 年 。
述看 ,徽州伴当即大体相当于佃仆 , 由此可知 , 傅衣凌
⑤ 原载《社会科学》,第 3 卷 ,第 1 —2 期 , 福建省研究
认为徽州的佃仆是元明以降伴当的遗存 。随后 , 他在
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947 年 。后略作修改 , 收入氏
1949 年《明季奴变史料拾补》
一文及 1979 年为该文追作
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的“后记”⑦ 中 , 又披露了一些徽州奴变的史料 , 其中
版。
不乏相关佃仆者 。
⑥ 后来的研究表明 ,佃仆制流行于多省 , 不止徽州一
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从“奴变”入手的研究 , 虽然大
地 。但当时这方面的研究尚属草创 , 史料有限 , 且
量涉及到佃仆方面的史料 。但学者把与地主存在人身 若严格拘于“伴当” 这一称呼 ,有清一代单独留存于
依附关系的人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 并未严格 徽州一地 ,倒也大致可靠 。
区分佃仆 、
奴仆等不同的阶层 。所以 “奴变”
, 类文章中 ⑦ 原载《协大学报》,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委员
的史料 ,同时包括 、
涉及佃仆 、
奴仆者 ,未作细分 。 会 ,1949 年第 1 期 。该文与 1979 年的“后记”一起
2、
对研究的分期介绍 收入氏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在“奴变”研究中 , 学者们逐渐感到这些“奴”与奴 ⑧ 《文物参考资料》 1960 年第 2 期 。
50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

视角或方法 ,独辟蹊径 。 制度的面貌 , 与实践操作层面的契约文本相得益彰 。


就笔者查阅到的相关论著 , 可大体将佃仆制的研 作者从“有些庄仆根本没有佃耕庄主的田地”和租佃地
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 、
研究框架构建期 ( 1960 、
1977 — 主土地的既有佃农 、
又有庄仆这两条证据出发 , 认为庄
1981) ;2 、
学术分歧讨论期 ( 1981 —1990) ;3 、
新式思路进 仆制不是以租佃关系为基础 , 并非“由佃而仆”。这一
入期 (1993 年至今 ) 。下文拟就此分期 , 对该课题主要 结论实际也表明在“种主田 、
葬主山 、
住主屋”三个在徽
论著进行逐一介绍 。 州民间流传的庄仆成因中 , 作者否认“种主田”是其中
2. 1 从“侧面”进入 : 研究框架构建期 ( 1960 、
1977 — 的主导原因 。
“庄仆条规”也向我们详细地展示了庄仆
1981) 所服劳役的种种细节和受地主制约的种种禁例 , 这些
《明代徽州庄仆文约辑存 —
——明代徽州庄仆制度 都是契约所无法提供的信息 。在身份地位上 , 作者将
之侧面的研究》, 从傅衣凌一文的标题可知 , 该文以新 庄仆明确区别于佃农 ,但未能与奴婢划清界线 , 而强调
史料的介绍为主体 。在整理刊布史料的同时 , 作者对 庄仆的人身属性基本等同于奴婢 。这一观点与作者在
庄仆的基本面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并认为 , 农民沦 文中特别强调庄仆所受的剥削和奴役有关 ⑤。
为庄仆主要有三大原因 : 一 、
耕种地主土地 ; 二 、
由于居 1978 年 ,叶显恩发表了他关于徽州佃仆制的首篇
住地主的庄屋和葬亲人于地主山地 ; 三 、
入赘婚配庄仆 力作《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牒所见的徽州佃仆制
家庭 。就庄仆的地位 ,作者认为与佃户有差异 ①,但也 度》⑥。该文初步探讨了佃仆制的起源 , 并介绍了佃仆
不象奴婢一般 ,可由地主随意处置 。庄仆 、
地仆 、
地火 、 所承受的地租和劳役 。就起源问题 , 文章最终没有得
伙佃等在相似文约中出现的不同称呼 , 作者认为不过 出明确的答案 , 将东晋南朝隋唐的佃客 、
部曲 , 和始于
是同一名词的异称而已 。全篇论证 , 大体基于所揭文 宋元的佃仆两说并存 , 笼统地认为无论是东晋南朝的
约 。取契约进行实证 , 成为此后该课题中最为普遍的 佃客 、
部曲 ,还是宋元时的佃仆 , 虽然名称不同 , 彼此之
研究方法 。有意思的是 , 作者在文章末尾特别申明 , 这 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 但都是同一类型的封建依附者 。
篇论文“限于资料 ,对于徽州庄仆制度只能是一种侧面 对此 ,笔者以为 , 要明确地认定佃仆制的起源上限 , 必
的研究”。那个时代 , 基于正史 、
文集等常规史料文献 须首先清晰界定佃仆制之概念及标志特征 , 否则便容
的宏大叙事是史学的主流 , 作者尝试以契约文本分析 易陷入结论的模糊或各自为政的争论 。相对于对起源
进行实证研究 ,自揣为“侧面的研究”, 或许并不只是自
谦 ,而确属当时实情 ②。但就是这一侧面进入的思路 , ① 该结论正确 ,但文中的论证或有缺陷 。作者取了一
成为日后该课题最主流 、
最正面的研究方法 。 份火佃与地仆待遇有差别的文书来证明佃户与庄
比傅衣凌稍晚 ,日本学者仁井田升发表《明末徽州 仆的不同 ,但同篇文章中 ,作者又认为火佃和庄仆
——特别是关于劳役婚》③。该文利用庄仆
的庄仆制 — 是同一事物的异称 。
入赘文约 ,分析夫妇双方的资金劳务往来 , 认为庄仆的 ② 契约文本用于研究 ,在当时经济学界早已运用 , 如
入赘婚姻是一种劳役婚 。入赘男子 ( 原来的身份可以 民国时期已有学者用契约考察当时的“一田二主”
是庄仆或佃农或自由身) 遵循文契约定 , 为女方主家劳 现象 ,但在当时属研究“时情”, 而非“历史”。在国
动 ,以此抵却自己因贫穷而无法支付的聘金 。与之相 内史学界 ,大量运用契约进行研究 , 傅衣凌是较早
似 ,从庄仆的典身契约 , 也可以看到其为主家提供劳役 的一位 。
的约定乃是为了消却典金 。此外 , 作者利用庄仆和地 ③ 《明末徽州 の庄仆制 —とくにその劳役婚 につい
主之间发生冲突以后 , 庄仆乞求地主饶恕而重立的文 て》,和田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编纂委员会编 :
《东洋史论丛 : 和田博士古稀记念》, 东京讲谈社
约 ,与前面详加论述的劳役婚和“劳力消却典”, 共同论
1961 年版 。刘淼译 ,收于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
证庄仆和地主之间清晰的主仆关系 。庄仆不是奴隶 ,
史研究译文集》,黄山书社 1988 年版 。
但又有着较强的从属依附性 。仁井氏的这篇论文 , 角
④ 《文物》 1977 年第 11 期 。
度独特 ,但限于 80 年代以前 ,我国国际性学术交流尚未
⑤ 受当时政治取向的影响 ,作者在开篇和结尾都着重
广泛开展 ,日本学者的思路并未深刻影响我国在该课
陈说写作该文的目的在于论证无产阶级受剥削的
题中的研究者 。因此 , 仁井一文在整个课题研究史中 , 地位 ,使读者“懂得一些人吃人的社会是啥样”, 他
屈居闰位 ,而非主流 。 甚至偏激地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对于农民 , 则仅
继契约之后 ,1977 年 ,章有义为佃仆研究又开掘出 有残酷的剥削 , 而没有丝毫的生存保障”。这些明
一类新的史料 ,在《文物》杂志发表《从吴葆和堂庄仆条 显带有感情色彩的政治功利目的 ,直接影响作者进
规看清代徽州庄仆制度》④。文中整理刊发的休宁“吴 行冷静 、 客观的判断 。
葆和堂庄仆条规”,从制度层面为我们展现了徽州庄仆 ⑥ 《学术研究》 1978 年第 4 期 。
51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1 期

的探讨和对租佃 、
劳役的介绍 , 叶文更为重要的贡献 , 顾仅及傅衣凌文 。作者将庄仆与僮仆 、
佃户作了区分 ,
在于又开辟了佃仆制研究新的史料切入点 , 利用《祁门 认为庄仆从事的是生产劳动 , 而僮仆从事的是家务劳
善和里程氏族谱》《
、窦山公家议》和《程氏置产簿》等材 动 。庄仆与佃仆的区别则在于前者为投身供役 、
后者
料进行论证 。家谱资料引入佃仆制研究 , 这还是第一 为种田供租 。但是 , 作者在文中对生产劳动和家内劳
次 。更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是 , 作者还实地考察了祁门 动的区别并不清楚 , 部分庄仆承担门庭打扫等劳役是
善和里 ,访问健在的老佃仆 , 记录下他们的回忆 , 将实 得到契约明证的 , 但作者为了使其符合自己的分类标
地考察材料与家谱等文献 , 互相参照 , 互相发明 。与前 准 ,甚至将门庭打扫也视为生产劳动 , 显然并不合理 。
揭章有义文思路相似 , 叶显恩也试图从“种主田 、
葬主 在分析庄仆来源时 , 作者列举了破产农民卖身投靠和
山、
住主屋”中分离出最为主要的佃仆成因 , 叶认为佃 买佃作仆两个途径 。但卖身应是沦为奴仆的明显标
仆的起因 ,即主仆名分的形成 , 佃田应该是主要的 。因 记 ,列为庄仆来源 , 不甚妥当 。在论证买佃作仆时 , 作
为地主为佃仆提供房屋和葬地 , 其目的都是为了确保 者举了一个买佃作仆受官方制裁的反面例证 , 其证明
地主和佃仆之间正常的租佃关系 。并且 , 叶进而通过 力度究属可疑 。作者在进行这些分析时 , 还脱离了文
将佃仆住屋和葬山也作为土地租佃的一种形式 , 把“葬 章所着重介绍的文约 , 如文约最后一份是典型的因入
主山”
和“住主屋”
直接消化入“种主田”项下 。由此 , 叶 赘而成佃仆 , 作者分析庄仆来源时 , 反而遗留了这一
在这一论题上 , 与章有义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 条 。庄仆的其他方面 , 作者也均未作深入探讨 , 只以正
佃仆的阶级性质归属方面 , 叶显恩倾向于将佃仆归入 文末尾一句“关于清代庄仆的身份 、
庄仆制的生产关系
佃农中受奴役最重的一个阶层 , 相比普通佃农 , 身受更 各方面的问题 ,均详文约原文”,轻轻带过 。
多的人身束缚 , 由此 , 相应承担更多的劳役 , 叶的这一 1980 年 ,韩恒煜发表《略论清代前期的佃仆制》⑤。
观点 ,与章将佃仆归入奴仆 , 意见相左 。但是 , 叶又将 文章从佃仆制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 佃仆的主要
卖身作为佃仆的成因之一 , 而卖身恰恰是沦为奴仆的 来源及佃仆制存在的社会基础 , 佃仆制的趋向衰落及
标志性环节 ,叶的这一观点 , 好比又将奴仆的一部分归 其原因三个方面对佃仆制进行了分析 。就佃仆制的流
入佃农 ,其间矛盾之处不言而喻 。 行区域 ,除了叶显恩已提及的皖 、
浙、赣、
豫、湘、
鄂、闽、
叶显恩用力于徽州佃仆制研究 , 实际起始于 60 年 粤诸省一些地区外 ,韩文增加了贵州镇远府的清江厅 、
代前期 ,十多年一直未曾停止相关史料的爬梳 , 并于 云南昭通府的永善县 , 但文中未作具体展开 。因史料
1965 和 1979 年两度前往歙县 、
祁门 、
休宁 、
绩溪等县 ,以 来源的缘故 , 韩文的论证在地域上大体集中于徽州 。
个别访问和座谈会的方式对当年的佃仆及其主家进行 作者对佃仆的身份地位 , 倾向于其为“佃田之仆”, 即佃
调查 ,探访 、
考察有关佃仆的遗址 、
遗物 。以深厚的学 仆是租佃地主土地的奴仆 。与佃户相比 , 佃仆与地主
术积淀为基础 ,前揭叶氏 1978 年的作品只是其成果公 存在着主仆名分 ,承担更多的劳役 , 拥有更少的人身自
布的起点 , 紧随其后 , 叶于 1979 、
1981 年 , 接连发表《明 由 。作者从人身依附程度入手 , 将佃仆与佃户清楚地
清徽州佃仆制试探》① 和《关于徽州的佃仆制》②。前 区分开来 。对佃仆与奴仆的区别 , 作者则使用了另一
者对佃仆的名目和数量 , 佃仆制的衰落及其在晚清 、
民 个区分标准 ,奴仆除一部分工奴和商奴外 , 多从事家内
国依旧顽固残存的原因做了实证性的介绍和分析 。后 劳役 ,不用于直接生产 , 而佃仆则是直接生产者 , 有自
者实际上是作者两次前往徽州实地考察的田野报告 。 己相对独立的经济 。可见 , 作者认为佃仆与奴仆的区
1978 —1981 年间叶的三篇文章 ,基于文献和田野二重证 别在劳动内容上 ,人身依附程度则大体相当 , 在人身依
据 ,已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佃仆制的基本面貌 。并且 , 在
每个常规研究切入面上 , 均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佃仆
① 《中山大学学报》 1979 年第 2 期 。
的来源 、
衰落和租佃 、
劳役活动各方面呈现出较为清晰
② 《中国社会科学》 1981 年第 1 期 。
的画面 。
③ 《南开学报》
1980 年第 1 期 。
1980 年 《南开学报》
, 刊发付同钦 、
马子庄的《清代
④ 从当期封底所刊其中一张文约的影印件来看 ,介绍
安徽地区庄仆文约简介》③, 整理了天津历史博物馆收
者并未把契纸中所有内容一一整理 ,尤其是契约的
藏的 8 张清代安徽庄仆文约 ,可惜介绍者并未留意分辨 左半部分 ,样式似为官契格式 ,上盖朱方印信 ,其中
这些文约的具体地域所属 。内中除一份明确点明婺 或许明确地提示了契纸的地域信息 。但介绍者忽
源、
休宁 ,其余均未见明显地域标记 。但据文约中汪 、 略了这部分内容 , 而影印件仅为这批文书中的一
吴、
程、方诸姓氏 , 及“艹
科”等俗字 , 以及“朝奉”等称呼 , 份 ,且模糊不清 ,无法辨读 ,殊为可惜 。
这些文约地属徽州的可能性非常大 ④。该文主要着力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 《清史 :
于史料的披露 , 在分析方面则显粗糙 。文首学术史回 论丛》,第 2 辑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
52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

附程度的标尺下 , 作者眼中的佃仆和奴仆是相同的 。 以建构 ,一些讨论的主题逐渐萌生 , 如章有义与叶显恩


关于佃仆制衰落的原因 , 作者提出“人口的繁衍 , 也给 在佃仆主要成因上截然不同的意见 , 这成为 1981 年以
佃仆制的衰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多 , 后一系列学术讨论的先声 。
地主分家析产 ,地主家庭也出现贫富分化 , 衰落的地主 2. 2 细 节 澄 清 的 努 力 : 学 术 分 歧 讨 论 期 ( 1981 —
家庭 ,对佃仆的控制力减弱 。佃仆人数的增多 , 也使得 1990)
地主的劳动人手不显得那么紧张 , 由此对佃仆的人身 前一期的研究 ,展现了佃仆制的基本面貌 , 由于各
自由束缚相应松解 。另外 , 在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佃仆 位学者严谨的实证工作 , 史料所反映的内容本身获得
制衰落的论证中 , 作者认为地主雇佣棚民经营山场比 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但是 , 对史料的理解 、

使用佃仆收益更多 , 因而棚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 类 ,各位学者还有不同的意见 。并且 , 随着更多史料的
使了佃仆制的衰落 。佃仆制与棚民经济的关系 , 这还 披露 ,学者们发现 ,原以为共识的一些内容实际上并非
是第一次引入佃仆制研究 , 但作者在论述两者间的收 均质 ,于是展开了更为细密的辨读和讨论 。
益差别时 ,并未能够摆出坚实的证据 。此外 , 作者在史 1981 年 ,魏金玉利用祁门县桃源地方胡姓佃仆一
料运用方面 ,除契约 、
家族文书 、
地方志外 , 较多运用了 族从明成化到清顺治年间出具给洪姓地主的一批契
清代档案中的刑科题本 , 为佃仆制研究又引入了一种 约 ,作了《明代皖南的佃仆》⑥。该文主旨在于对佃仆
新的史料类型 。 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一比较具体的叙述 。但由于契约的
1981 年左右 ,日本学者小山正明完成《文书史料中 格式化特征 ,此类史料所提供的信息大体雷同 , 因而魏
所见明清时代徽州府的奴婢・庄仆制》①。这篇文章实 的成果并没有明显超越傅 、
章、叶等人同样利用契约所
际上是对截至 1980 年大陆历史学者在论著中所披露的 得到的结论 。但是 ,魏金玉开始将世仆与佃仆 、
奴仆区
徽州奴婢 、
庄仆契约的汇集 。文中契约共计 47 份 ,完全 分开来 。他认为 , 世仆除了包括佃仆外 , 还包括奴仆 。

抄录自 : 韦庆远的《明代黄册制度》②, 傅衣凌的《明代 而佃仆并非如奴仆一般 , 对地主是一种完全的人身依

徽州庄仆文约辑存 —
——明代徽州庄仆制度之侧面的研 附关系 ,佃仆是佃农的一种 , 是佃农中地位最为低下 、

究》,章有义的《从吴葆和堂庄仆条规看清代徽州庄仆 所受人身束缚最多的一个阶层 。照作者的意思 , 佃仆


同属佃农和世仆 , 佃农和世仆是两个外延有交叉的概
制度》《、清代皖南休宁奴婢文约辑存》③, 叶显恩的《明
念 。除此而外 , 作者首次明确提出 , 在农田租佃关系
代徽州佃仆制试探》《
、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
上 ,佃仆与佃农完全相同 。文中所引用的胡姓佃仆租
展》④《
、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牒所见的徽州佃仆
佃契约 “
, 如果不是收集在祁门洪氏誊契簿里 , 并且同
制度》, 付同钦 、
马子庄的《清代安徽地区庄仆文约简
胡家佃仆所出立的 [ 引者加 : 其他 ] 文约编在一起 , 我们
介》,韦庆远 、 鲁素的《清代奴婢制度》⑤, 韩恒
吴奇衍 、
就无法断定它是佃仆出具的租田文约 , 因为 , 文约本身
煜的《略论清代前期的佃仆制》。作者将这批文书分为
不表示主佃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隶属关系 。
”这一观点 ,
四大类 :1 、
人身买卖文书 ( 8 份 ) ;2 、
婚姻文书 ( 6 份 ) ;3 、
庄仆身份认定文书 (24 份) ;4 、
庄仆随同庄屋 、
土地的转
让、
继承文书 ( 9 份 ) 。第 1 类显然是奴婢文书 ; 第 3 和 ① 《文书史料 からみた明・
清时代徽州府下 の奴婢・

第 4 类是庄仆文书 ; 第 2 类文书中奴婢和庄仆均有 , 作 仆制》,西山鸟定生博士还历记念论丛编集委员会编 :
者未作特意区分 。每份文书后 , 作者均稍作解说 , 有的 《西山鸟定生博士还历记念 : 东 g g g 史 における国
还附有少量分析 。总体而言 , 该文重点在于资料编集 , 家 と农民》,东京山川出版社 1984 年版 。小山正明
而非资料分析 。 论文中所引资料最晚为 1980 年 , 因而文章虽然刊
发于 1984 年 ,仍推测其作于 1981 年左右 。该文承
1960 、
1977 —1981 年 , 傅衣凌 、
章有义 、
叶显恩和韩
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生孙凯华先生复印惠寄 ,谨致
恒煜等学者的论文 ,分别从契约 、
家族条规 、
家谱 、
置产
谢意 。
簿等地方文书以及刑科题本入手 , 结合常规历史文献 ,
② 中华书局 1961 年版 。
多角度地剖析了佃仆制 。这基本囊括了佃仆制研究中
③ 文物编辑委员会 《文物资料丛刊》
: (2) ,文物出版社
最主要的几种史料类型 , 以后的学者在这个课题中 , 就
1978 年版 。
史料类型而言 , 都没有更多的突破 。叶显恩的史料文 ④ 《中国史研究》 1980 年第 3 期 。
献、
田野考察二重证据 , 也为实证研究夯下了更为扎实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 《清史 :
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研究 , 基本厘清了佃仆制形成 、
衰 论丛》,第 2 辑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
落及残存的原因 , 大体复原了佃仆的来源及其所受经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 《中国 :
济剥削和人身束缚情况 。这些实证成果为日后更深入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 3 集 ,中国社会科
的探讨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同时 , 基本的研究框架得 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
5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1 期

对叶显恩的“由佃而仆”
主张具有一定的撼动 。 但庄仆由地主供给房屋居住 , 要为地主承担多种劳役 ,
同年稍晚 , 刘重日 、
曹贵林发表《徽州庄仆制及其 且有人身依附关系 。这是一种典型类型的比较 。同
研究》①。文章对庄仆的成因 、
租佃和劳役等方面作了 时 ,作者认为火佃与佃仆存在着过渡联系 。明代以后 ,
全面而又简要的介绍 , 但内容基本局限于前人已有的 地主利用占有土地的经济优势 , 要求火佃承担劳役的
成果 ,认为庄仆是介乎佃户与奴仆之间 , 近似农奴身份 现象日益增多 ,甚而至于 , 部分日渐破产的佃户为了维
的农民 ,是佃户中地位最低下的一个等级 。不过 , 作者 持与地主的租佃关系 ,最终不得不签订投靠文契 , 用依
对一些尚存争议的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主 据合约固定的劳役等人身约束条件 , 换取租佃关系的
张 “种主田”
, 是形成庄仆的必要条件 “
, 单纯地住屋和 持续 ,以维系自己的家庭经济 。在签订投靠文契 , 约定
葬山 ,并不一定是庄仆”, 沦为庄仆前的农民 , 绝大多数 劳役之后 ,火佃已明确转化为佃仆 。作者的这段分析 ,
是缺少土地的贫民 , 他们无法与土地分开 “
, 那些因无 厘清了庄仆的一个重要来源 , 并清晰点明了庄仆与火
屋居住而投主住歇 ,从而立下‘投主文约’, 承担一些差 佃的关键性区别标志不在于劳役 , 而在于是否有投靠
役的 ,同耕佃地主土地毫无关系 , 所以说他们并非庄 文契 。从中亦可知 , 作者是以人身依附关系的程度来
仆 ,可称之为屋仆 。单纯的住屋与土地无关的屋仆 , 不 对各类阶层进行区分 。

能混同于庄仆”。作者这种“由佃而仆”主张 , 与叶显恩 几乎同时 , 刘重日 、


曹贵林再度合作的《明代徽州

相同 。另外 ,作者指出 , 庄仆同火佃不一样 , 但在进行 庄仆制度研究》在《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中发表 ④。


该文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了庄仆制的方方面面 , 但是 , 他
论述时 ,作者恣力于单独介绍火佃的特性 , 而没有对双
们运用的史料类型仍集中于契约 、
家族文书 、
地方志书
方进行直接的对比 。然从其所述 , 大体可以看出 , 作者
和文人别集等等 , 因而对庄仆制研究介绍的角度和内
认为火佃与庄仆的区别在于 , 前者接受住屋要租 , 而后
容并未超越傅衣凌 、
章有义 、
叶显恩和韩恒煜等人 。该
者无需 ,前者在经营方式上主要采取搭伙佃种 , 其所受
文还承续了刘重日以人身依附关系程度辨析相似社会
人身束缚也比庄仆小得多 。
阶层的思路 ,对庄仆与火佃 、
庄仆与奴仆作了详细的区
差不多同时 , 美国学者居蜜的《1600 —1800 年皖南
分 ,并强调租佃关系是沦为庄仆的最主要原因 , 但这些
的土地占有制与宗法制度》② 一文完成 , 该文在“土地
结论大多已在前人以及作者本人先前的作品中有过论
占有制”一节 , 论述了佃仆制 , 并利用南京大学历史系
述 。这篇论文最大的功绩或许只在于又披露了几份新
收藏的一些契约 ,对佃仆和地主之间的所有制结构 、

的契约文书 。但限于契约格式的固化雷同 , 这部分新
动分成以及劳役等方面作了讨论 , 观点基本与叶显恩
史料所能提供的新信息极为有限 。而且 , 随着史料举
相同 。作者在文中也简单地提出佃仆不同于农奴和家
证的增多 ,反而令作者原先的一些结论出现了纰漏 , 如
内奴隶 ,但是 ,在全文的结论部分 , 作者以“采用土地租
刘重日在《火佃新探》及该文中 , 均认为火佃与庄仆的
佃形式的奴仆制”总结了正文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一个区别在于前者需为使用地主房屋交付租金 , 而后
不知是原文如此 ,还是译者的原因 , 或者是因为中英文
者无需 。但在这篇论文引用的一份黄姓庄仆文约中 ,
没有互相匹配的对词而退而求其次 , 用“奴仆制”代替
明确规定所住房屋也要交租 。幸而刘在《火佃新探》中
“佃仆制”,这一称呼的确极其容易将佃仆与更无人身
将是否有投靠文契作为庄仆与火佃的关键区别 , 使得
自由的奴仆相混淆 。也许 , 作者 ( 或译者 ) 采用“奴仆 这一创伤显得并不十分严重 。
制”一词 , 只想取其强调人身束缚之意 , 而并非将其完 1982 年 ,叶显恩也发表了他在佃仆制研究方面的
全等同于毫无人身自由的奴仆 。也许 , 作者 ( 或译者 )
对佃仆和奴仆还存在一定的混淆 。译者叶显恩在他自
己的论文中主张卖身这一典型奴仆成因亦是佃仆的来
源之一 ,可见 , 在叶的身份划分框架中 , 佃仆与奴仆还
①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中国古 :
有着暧昧不明的交叉 。
代史论丛》,1981 年第 2 辑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前揭刘重日 、
曹贵林一文 , 曾涉及火佃和庄仆的区
年版 。
分 。刘重日在 1982 年发表的《火佃新探》③, 重又对这
② 该文由叶显恩中译 ,刊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一区分作了更为详细的讨论 。作者搜检了宋代至明代 1982 年第 2 期 。文中引用文献最晚至 1981 年 , 由
文献中出现的“火佃”
一词 , 对其含义分别加以考察 , 由 此可推测居蜜原文当作于 1981 年下半年至 1982
此而连缀展现出“火佃”这一租佃关系的来龙去脉 。作 年上半年之间 。
者认为典型火佃与典型庄仆的区别在于 : 前者租住地 ③ 《历史研究》 1982 年第 2 期 。
主房屋 ,合伙佃耕地主土地 , 多采用分成租 , 但在人身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明史研 :
上并不投靠依附于地主 ; 庄仆的生产活动与火佃相似 , 究论丛》,第 1 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
54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

最新成果《明清佃仆的身份地位》①。佃仆所受劳役及 源 ; 第三节 ,佃仆所受的封建剥削与奴役 ; 第四节 , 佃仆


其他人身束缚 ,此前诸位学者已多有实证展示 , 叶显恩 的身份地位 ; 第五节 ,佃仆制的衰落 ; 第六节 , 佃仆制的
基于这些内容 , 专辟一文集中讨论佃仆的身份地位问 由来及其顽固残存的原因 。另有两个附录 : 1 、
关于徽
题 。以人身束缚程度为标准 , 叶将佃仆与典型佃户和 州的佃仆制的调查报告 ; 2 、
葆和堂需役给工食条例 。
典型奴婢清楚地区分开来 。但对于火佃与佃仆之间的 大体就是本文前已介绍的叶显恩 1978 、
1979 和 1981 年
关系 ,相对于刘重日 、
曹贵林的观点 , 叶显恩仍存有疑 三篇论文的重新编集 , 以及章有义 1977 年文所揭示的
议 。叶主张“徽州的火佃同其他名目的佃仆一样 , 随 文书内容 ,此处不再赘述 。
屋、
地买卖 ,看不出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身份有略高的表 该书在徽州区域社会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
现 , ……清中期之后 , 火佃之称少见 , 是因为在某些地 义 。书中所用史料类型 、
研究角度和文献 、
田野二重论
方 ,它为佃仆的称谓或其他名目所替代 。火佃和庄仆 证法 ,对以后的徽州研究均具有明显的启示和深刻的
是可以互称的 。
”佃仆的身份归属方面 , 作者同时主张 影响 。从 80 年代以后国内史学界的发展来看 , 甚至可
佃仆归属于佃农和奴仆 。作者的概念体系中 , 在人身 以说 ,这部专著在断代区域综合研究领域中也有着鲜
束缚程度意义上 ,与佃农相对的是奴婢 , 奴婢对地主是 明的垂范作用 。书中佃仆制研究一章是全书的亮点 ,
一种完全的人身依附关系 , 佃仆并非完全丧失人身自 是对佃仆制的一次全方位展示 , 略有缺憾的是 , 这部分
由 ,故不属奴婢 ,而归佃农 。奴仆在其他绝大多数学者 内容基本只是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集中再现 , 对 80 年
的概念体系中 , 常取叶论文中“奴婢”之含义 。但在叶 代以后该课题内一些细节的争鸣则大多未作展示 、

那里 ,则只在于强调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 , 而不局限于 较和讨论 ,仅有一处脚注对章有义的主张提出商榷 ④。
完全的人身依附关系 , 所以叶将佃仆和奴婢同时归入 所以 ,佃仆制一章 ,可视为作者在本课题中个人学术成
奴仆范畴中 。需要注意 , 叶的奴仆和佃农概念 , 并非基 果的一次集成展示 ,但不能视为 1983 年之前 ,该课题所
于相同的区分尺度 ,两者在外延上有交叉 。 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整合之作 。当然 , 这其中可能有出
同年 ,针对与刘重日 、
曹贵林在火佃问题上的不同 版周期的原因 , 或者说 , 作者在书中的主张 , 已经表明
》②。
看法 ,叶显恩还专门写了一篇考释小文《释“火佃” 了他在这些论争中所持的意见 。毕竟 , 存在争议和商
叶考察了明代《洪氏誊契簿》中胡姓佃仆所立文书中的 榷的内容并不占佃仆制已有成果的大部 。大多数内
自称 ,发现“火佃”、
“仆”、
“庄仆”、
“山仆”交错使用 , 由 容 ,叶显恩与其他各位学者 , 通过各自扎实的实证工
此证明“火佃”“
、仆”、
“庄仆”、
“山仆”等名目是可以通 作 ,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在这个意义上说 , 叶书中由大
用的 。从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中记载的清代文 量实证构筑起的历史面貌 , 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基本
约 ,叶显恩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 史实平台 。
叶显恩在连续发表了多篇佃仆制研究论文之后 , 叶著出版以后 , 立刻受到学界的关注和评介 。同
于 1983 年 2 月出版专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 年 ,即有四篇对应书评问世 , 傅衣凌 、
杨国桢的《喜读叶
制》③。书名中的“与”可作两重解释 :1. 明清徽州农村 显恩新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⑤, 谭棣华 、
社会的综合研究和佃仆制的专题研究 , 是全书最重要 黄启臣的《地方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 —
——介绍〈明清徽
的两大中心内容 ;2. 着眼于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之 》⑥, 刘永成 、
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黎承青 、
赫治清的
间的关系 。从全书章节分配来看 , 前五章分别研究了 《研究明清地方史的开创性成果 —
——〈明清徽州农村社
徽州的历史地理 、
土地关系和乡绅阶层 、
商业资本 、
宗 会与佃仆制〉评介》⑦, 卞恩才 、
林述的《一部富有地方
法制度以及文化 , 最后一章 , 即第六章 , 专门研究徽州 特色的地方经济史专著 —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
的佃仆制度 。佃仆制和徽州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 , 散 一书》⑧。第二年 ,海外学者也就此书发表书评 ,
仆制〉
见于各章中的相关论述 , 并未有专门章节集中讨论两
者之间的关系 。或曰 , 最后一章即可视为对这一关系
① 《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 年第 1 辑 , 福建人民出版
的专门研究 ,但是 ,以仅占全书六分之一的单章内容冠
社 1982 年版 。
名专著总题 , 想来并不合适 。因而 , 笔者认为 , 书名中
② 《中国史研究》 1982 年第 3 期 。
“与”
的含义尽管有两重 , 但相对比较偏重于前者 。叶 ③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
显恩先生致力于徽州农村社会研究近 20 年 , 对佃仆制 ④ 第 238 页 。
关注最早 ,用力最勤 , 成果亦最为显著 , 这在作者前言 ⑤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3 年第 3 期 。
中均已明言 , 因而在书名中特意点出佃仆制 , 领示亮 ⑥ 《清史研究通讯》 1983 年第 1 期 。
点 ,也属合情合理 。第六章“徽州的佃仆制度”下分六 ⑦ 《光明日报》 1983 年 9 月 21 日 ,第 3 版 。
节 :第一节 , 佃仆的名目及其数量 ; 第二节 , 佃仆的来 ⑧ 《江淮论坛》 1983 年第 3 期 。
55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1 期

美国学者居蜜作《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法制度与土地所 在徽州延续明清两代以至民国 , 最终消亡 , 是一个不争


有制 —
——兼 评 叶 显 恩〈明 清 徽 州 农 村 社 会 与 佃 仆 的历史事实 。佃仆制在徽州比在其他地区延续时间更
》①,日本学者冈野昌子作《评叶显恩〈明清徽州农
制〉 长 ,也为学界所公认 。学者们意见的分歧 , 出自对同一
村社会与佃仆制〉一书》②。1985 年 , 亦黄作《叶显恩 : 史实不同角度的观察 : 从探索消亡原因入手的学者 , 倾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 在《广东社会科学》杂 向于寻找出这段时期内佃仆制瓦解的脉络 , 深受马克
志上推荐该书 ③。这些书评均对该书内容作了详细的 思主义阶级学说影响的中国及日本学者 , 多致力于这
介绍 ,并对其学术意义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其中 , 一角度的探讨 ; 从追寻佃仆制长久延续原因入手的学
部分学者在评价的同时 , 也对佃仆制研究中的一些问 者 ,倾向于关注维系 、
加强佃仆制的各类因子 , 留心社
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傅衣凌 、
杨国桢认为 , 这部分人 会成员共处机制的西方学者 , 多习惯于这一视角的分
群与其称为“佃仆”,倒不如仍然称为“庄仆”更为合适 , 析 。徽州商人的经营活动 , 对佃仆人身依附关系的逐
这一商榷实际上表明傅 、
杨二人并不认为土地租佃是 渐松解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 商业利润的使用却以人们
佃仆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 这一主张等价于对叶显恩“由 既有的儒家人伦思想为指导 , 为佃仆制的维持提供了
佃入仆”
说“、种主田”主因说的质疑 。冈野昌子则细心 必要的经济支持 。商业 , 在徽州佃仆制的发展过程中
地发现了叶显恩对佃仆制的定义与叶书中部分实例的 是一把双刃剑 。但是 , 究竟哪一侧的刃更为锋利呢 ?
矛盾之处 ,就此在书评中提出疑问 “佃仆制”
, 作为一种 笔者认为 ,单从徽州一地的社会经济情况来看 , 两相比
制度 ,把奴仆排除在外 , 是否妥当 ?“佃”到底是不是 较商业对佃仆制的维持作用相对更为强大 。佃仆制在
“佃仆”
的标志 ? 居蜜的书评可谓是半篇论文 , 因其有 徽州明显趋向衰落 ,是在雍正颁布“开豁世仆”令之后 ,
一半左右的篇幅运用南京大学历史系收藏的佃仆契 这是中央政府根据全国大势而颁布的一道法令 。开豁
约 ,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 她提出 , 佃仆与佃户有很大不 范围除包括佃仆外 , 还包括乐户 、
渔户等其他贱民阶
同 ,前者的文约中涉及到了有关住房和葬地的约定 。 层 。对徽州而言 ,这是一种外来的行政干预 , 而并非完
她还突破了中国学者仅仅着眼于剥削角度的有色框 全自身商业发展的结果 。甚而至于 , 即便有了“开豁世
架 ,认为佃仆的世袭性质 , 使他们的生活比佃农有了更 仆”令 , 佃仆制在徽州还是依旧延续至民国 , 其间因佃
多的保障 。 仆身份认定问题而引发的诉讼也屡见不鲜 。当地社
居蜜在佃仆制研究方面更为成熟 、
系统的想法 , 集 会、
经济对佃仆制的强大维持作用 ,由此可见 。
中于她后来的另一篇论文《扩展的亲属关系 : 徽州佃 1983 —1984 年间 ,杨国桢也完成了对徽州庄仆制的
仆》④。作者认为 ,叶显恩一书对佃仆制在徽州长久延 研究 ,并作为成果之一收入其日后的专著《明清土地契
续明清两代及至民国的原因 , 分析尚不够透彻 , 尤其令 约文书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章中“皖南
人疑惑的是 , 为何商业在明清江南地区松解了人身依 祁门县的营山与棚民”
一节和第四章内“从民间文约看
附关系 ,而在同期的徽州却对佃仆制起到了维持和加
强的作用 。作者即尝试对这一难题作出解答 。佃仆的
人身独立性介于佃农与奴仆之间 , 佃仆从地主那里得
到住房 、
葬地以及用于经济生产的田地或林地 , 与地主 ① 原刊于 美 国《近 代 中 国》, 1984 年 。黄 启 臣 中 译 ,
建立了一种类似亲属的关系 。许多佃仆被要求改随主 《江淮论坛》 1984 年第 6 期 、 1985 年第 1 期 。
姓 ,并被要求为主家的宗族庆典提供劳役服务 , 为此还 ② 《东洋史研究》, 第 43 卷 , 第 3 号 ,1984 年 。叶妙娜
能得到一些相应的年节犒赏 , 这更是表明佃仆被视为 中译 ,收于《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同见《徽
州学丛刊》, 安徽省徽州学学会 , 1985 年创刊号 。
主家宗族的最外围成员 。佃仆对主家的服从及劳役服
另据互联网查询 ,有户土冢裕子的一篇书评刊于日本
务 ,在一定程度上追随了儒家思想中自子辈对父辈应
《近代中国》 第 16 期 ,1984 年 ,但笔者还未看到 。
尽孝道的规定 。无论是主家 , 还是佃仆 , 都认同了双方
③ 《广东社会科学》 1985 年第 2 期 。据作者介绍 ,叶显
之间这种扩展型的亲属关系 , 并用儒家思想中的父子
恩一书出版后 ,截至当时 ,相关书评 、 书讯和综述评
人伦作为各自行为的参照 。徽州商人的经济收益 , 被
论等共十篇 。限于笔者文献搜检能力 ,未能全部找
大量用于儒家思想的教化以及宗族仪式活动 , 以加强 到。
宗族亲属关系 。徽州佃仆作为拟制的宗族外围扩展型 ④ Mi Chu Wien ,“Kinship Extended : The TenantΠServant
成员 ,他们与主家的关系 , 当然也在这些商业利润赞助 of Hui - chou”, in Kwang - ching Liu ed. , Orthodoxy in
的活动中得到了维持和加强 。 Late Imperial Chin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明清及至民国 ,徽州的佃仆制是日趋瓦解 , 还是牢 1990. 该文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孙立天先
固延续 ,学界似乎有了两种相反的意见 。其实 , 佃仆制 生复印惠寄 ,谨致谢意 。
56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

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的几个问题”一节 ①。当地的山场 但是 ,就资料发掘而言 , 这两篇文章并不值得称道 。早


经营 ,主要有棚民垦种和庄仆兴养两种类型 。作者比 在 1977 年 ,章有义论文末尾的注解 1 中 ,就已经引用了
较了棚民与庄仆各自的佃山契约 。棚民的租山契约即 魏金玉辑存的“祁门洪姓地主世仆文约抄件”, 并注明
一般的租佃契约 ,庄仆的佃山契约 , 与之相似 。但庄仆 是安徽博物馆收藏的《洪氏誊契簿》, 而 1981 年魏金玉
的约文规定了主 、
佃的权利义务 , 特别是庄仆有占有 本人的论文《明代皖南的佃仆》, 正是以《洪氏誊契簿》
“力坌”
的权利及“先尽山主”的义务 , 也就是说 , 有权占 为中心史料 。刘和惠整理刊布的胡氏佃仆文约 , 其实
有“力坌”( 相当于田面权 ) , 但转让时 , 主家有优先购买 就是《洪氏誊契簿》的一部分 。然就论文而言 , 作者还
权 。作者将此作为庄仆与一般佃农的区别所在 。但 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刘认为 , 佃仆 、
庄仆和庄人等均
是 ,笔者认为 “
, 力坌”的拥有并不能作为庄仆的特征 , 为通称 ,另有“山仆”, 是以种植山林为主的佃仆 。佃仆
同书第 209 页的佃田力坌转让契 ,卖方汪应曙就并非佃 还有被称为“火佃”
的 , 但是火佃并不都是佃仆 , 因为合
仆 。庄仆的力坌转让时 , 家主有优先购买权 , 章有义等 伙租佃土地的 , 也有不是佃仆 。作者对火佃的这一看
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 但是否绝对如此 , 并可以作为 法与前揭刘重日及叶显恩的主张均有细微的差别 。对
庄仆与一般佃农的区别 , 有待更多史料的明证 。杨国 沦为佃仆的主要成因 , 作者认为 “从形式上看
, , 住屋和
桢还排列对照了明弘治 、
万历 , 清顺治 、
乾隆年间的十 葬地确是由佃而仆 , 身受双重剥削的关键所在 , 但是 ,
份庄仆文约 ,提出在庄仆制的租佃关系上 , 明清时代存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仍然是前提条件 。因为没有土地
在“庄仆向完全佃户转化”的现象 , 并进而质疑韩恒煜 耕种 ,佃仆在一个地方就不可能长期生活下去 , 那就不
等学者主张的此期“佃农奴仆化”观点 。在进行了相关 会有住屋和葬地的问题了 , 何况许多庄屋是和土地连
论文的比较阅读后 ,笔者对杨国桢的此期“庄仆向完全 为一体的 。而地主役使佃仆的根本目的仍在于束缚劳
佃户转化”
主张本身表示赞同 , 这一主张概括了一个较 力 ,以供其长期剥削 。所以 ‘种主田
, 、
住主屋 、
葬主山’
长时段的大趋势 ,诚如杨所言 , 雍正以后的“开豁世仆” 三者连在一起构成了佃仆被剥削的特征 。
”作者的这一
法令就是对这一趋势的顺应 。但笔者同时认为杨对其 主张 ,实质上偏向于叶显恩的“由佃而仆”论 。此外 , 作
他学者的“佃农奴仆化”论点存在误解 。学者提出“佃 者对佃仆与佃农 ,佃仆与奴仆的区分也有清楚的论述 。
农奴仆化”,立足于概括庄仆的一个来源 —
——由佃户沦 但是 ,全文的结论部分却与正文奇怪地脱节 , 除第三个
为庄仆 ,而不是用于概括整个明清时期庄仆租佃关系 结论 ,讨论佃仆制中的农奴制印记问题 , 正文中有所论
的发展趋向 。其实 ,几乎所有学者都从史料出发 , 认为
证外 ,第一个结论突兀地提出佃仆制只是在某些地区
清中后期庄仆制在逐渐衰落 。他们分别讨论了明清时
流行 ,就是盛行此制的徽州 , 它在生产关系中也不占主
期庄仆制的兴盛和衰落 , 但没有概括整个时段内的发
导地位 ,故佃仆制不具有普遍意义 , 而这一点在正文中
展总趋势 , 这才是事实 。所以 , 杨的观点合理 , 质疑却
没有任何论证过程 。结论二则提出对佃仆劳役量的估
没有找对目标 。
计问题 ,认为这一工作有待更多资料的发掘 , 这实际是
1984 年 ,学者们对佃仆及其相似概念的辨析仍在
展望 ,而非结论 。
继续 。年 初 , 彭 超 发 表《试 探 庄 仆 、佃 仆 和 火 佃 的 区
次年 ,刘和惠在前作基础上 , 发表论文《明代徽州
别》②。作者认为 , 向地主立有卖身契或投主文约 , 对
地主具有严格隶属关系 , 负责看守祖墓 、
宗祠和冠 、
婚、
丧、
祭等劳役 , 并以此抵偿身价 、
财力和屋息等项的人
为庄仆 。为佃种田亩 , 向地主立有佃田或赁屋文约 , 因 ① 杨国桢 《 :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 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作 者 在 该 书 后 记 中 说 “, 本书完稿于
土地依附而被地主责以与庄仆相似劳役 , 并累世相承
1988 年 4 月”,1985 年春至 1986 年秋 ,先后在日本 、
的人为佃仆 。彭超的这一区分 , 实际上表明庄仆制下
美国访学 ,遍阅日 、 美公藏机关的中国明清契约文
的成员部分是由佃而仆 , 另有一部分则是直接因投靠
书和台湾出版的契约影印本 ,由此得以对初稿再作
或卖身而成为仆 。作者把庄仆和佃仆又统称为庄仆 ,
修订 。从书中内容来看 ,日本的藏品集中于江浙的
于是在文中出现了广 、
狭两个概念的庄仆 。应该说 , 广
契约 ,美国的藏品集中于广东 。徽州研究一节未见
义的庄仆 ,是作者承续习惯称谓“庄仆制”而不得不采 日、 美藏品的介绍 , 且引用文献最晚为 1983 年 , 故
用的 。彭超对火佃与庄仆也作了区分 , 他的意见基本 推测杨国桢对徽州庄仆制的研究完成于 1983 —
等同于刘重日 ,此处不再赘述 。 1984 年间 。
同年 ,刘和惠在《安徽史学》先后发表《明代徽州佃 ② 《中国史研究》 1984 年第 1 期 。
仆制考察》③ 和《明代徽州胡氏佃仆文约》④。后一篇 ③ 《安徽史学》 1984 年第 1 期 。
是将前一篇论文所用基本原始文献的单独整理刊发 。 ④ 《安徽史学》 1984 年第 2 期 。
57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1 期

佃仆制补论》①。前作文末提出的佃仆劳役量估计问 为 ,刘认为火佃住屋要交房租 , 而庄仆无需 , 火佃租佃


题 ,在该文中得到了落实 。作者想通过考量佃仆劳役 实行对分制 , 确实是作者在有限史料基础上做出的片
量占其总劳动量的比例来判断佃仆的性质是偏佃耕 、 面论断 。但刘在文中所论证的明代火佃向庄仆过渡的
还是偏劳役 。要对劳役与佃耕的劳动量进行比较 , 就 事实 ,却没有错误 。进入明代以后 , 火佃称呼虽然没有
存在着一个两种劳动量换算的问题 。作者以明末《沈 改变 ,但火佃所受的人身束缚和劳役却逐渐增加 , 这是
氏农书》
所载浙江湖州长工饭食和工资的折粮比率 , 计 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 。为了尽可能指出从火佃到庄仆
算出《洪氏誊契簿》
中胡姓佃仆一年的劳动量总共为十 的质变飞跃点 , 刘提出了写立“投主”文约这样一个标
一个劳动日 。笔者认为 , 作者这一成果的学术价值更 志性事件 。但可以想见 ,在写立“投主”文约的前夜 , 火
多还是体现在方法论上 , 它为读者演示了一种新的研 佃事实上已经承受了与庄仆相似的人身束缚和劳役 。
究技巧 。然就实际结果而言 , 作者最终也没有对佃仆 所以 ,从火佃到庄仆的过渡实际上经历三个阶段 : 首
的耕种与劳役工作量进行直接比较 , 对两者比例与佃 先 ,火佃的活动向庄仆趋近直至相同 ; 其次 , 火佃签立
仆性质的关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指标 , 论文开头作者 投主文约 ,用契约确立了他的庄仆身份 , 尽管在称呼上
提出的佃仆性质确认问题 , 最后因此也不了了之 。而 还是依照旧有习惯 , 沿用火佃的名号 ; 第三 , 实质上已
且 ,该技巧在文中的运用 , 还存在一些瑕疵 。对两种劳 是庄仆身份的火佃 , 在称呼上也逐渐与其他各种来源
动量的换算 , 作者采用了湖州的折算方式 , 而非徽州 , 的庄仆趋同 ,共同被称为庄仆或其他同类称呼 。第一 、
所以 ,文中的运算好比用徽州数据套用湖州公式 , 其中 第二阶段大体发生于明代 , 第三阶段则大体发生于清
缺陷不言而喻 。但是 , 值得注意的是 , 文中第三部分对 代 。就是从与刘重日争锋相对的章有义 、
叶显恩文中 ,
佃仆与火佃的辨析却很明晰 。作者综合了刘重日和叶 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俩都认为入清之后火佃比较少见 ,
显恩的观点 ,认为火佃与佃仆既有差别 , 又在一些个案 但这只是名称的改变 , 而非实际制度的变更 。章实际
中存在重合 ,是因为有许多火佃转变为佃仆 , 但仍然保 上是用第二阶段的火佃史料 , 全盘否定了在此阶段之
留着“火佃”
的名称 。针对叶显恩将卖身亦作为佃仆的 前火佃与庄仆的差别 。重读章有义的这篇商榷文章 ,
来源之一 ,作者还专辟一节 , 指出卖身之仆并非佃仆 , 文中所有的证据果然都出自弘治至崇祯年间 , 且以万
在来源上划清了奴仆与佃仆的界线 。最后 , 作者考察 历居多 。
了一桩佃仆身份认定诉讼案 , 由官员判词推断出佃仆 80 年代末 ,章有义继续致力于徽州分家书置产簿
的核心致因是“种主田”。但令人疑惑的是 , 作者提到 , 的整理解读 , 成果斐然 。在他去世后由魏金玉整理出
官府在审判此案时明确地说 , 要脱掉佃仆之名必须退 版的《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附录了章编写的《清代
出住基和土地 , 不然仍是庄佃 。该判词同时强调了住 徽州地主分家书置产簿选辑》。其中“徽州庄仆文约和
基和土地两方面 ,无可置疑 。但作者在理解时 , 却独独 纪事辑存”
部分整理了“休宁余姓庄仆规约和纪事”、
强调土地 ,而忽略住基 ,为自己的观点张本 。 “祁门程姓庄仆文书”两组庄仆文约 。在后者的说明文
章有义的专著《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② 也在 字中 ,章有义重申了他的“由仆而佃”主张 , 认为庄仆应
1984 年 10 月出版 。该书立足成套契约的微观分析 , 考 役的基本前提是“投住”, 而不是佃耕 。他甚至强调 , 耕
察了有清一代徽州租佃关系的特点和变化 。内中专门 田养山同“听主使唤”居于并列的地位 , 应是应役事项
讨论庄仆制的仅一篇《清代徽州庄仆制度管窥 —
——休 之一 ,而不是服役的起因和根据 。
宁吴葆和堂庄仆条规剖析》, 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作者 1981 —1990 年的佃仆制研究 ,出现了对相似称呼的
1977 年一文的修订版 。其主要增订之处 , 在于对刘重 分辨和比较 , 尽管最终对于部分称呼究竟是否属于佃
日《火佃新探》
一文中“火佃不是庄仆异称”的观点提出 仆 ,各方意见依然无法统一 , 但是各位学者勤力搜集的
质疑 。由于是对旧文的修订 , 章只在文章开始部分加 实证案例 ,已清晰展示出佃仆制度下多样的租佃和劳
入注解 ,稍作讨论 。但作者 1987 年发表的论文《关于明 役安排 ,这与先前简单的均质理解 , 更为贴近历史的真
清时代徽州火佃性质问题赘言》③, 却是专门针对刘重 实 。此期叶显恩先生的专著 ,是其个人近 20 年明清徽
日的意见 ,爬梳史料 , 进行讨论 。章有义从已知佃仆家 州农村社会 , 尤其是佃仆制研究成果的一个集成 。内
户所立文书中同时找出自称庄仆和火佃者 , 证明庄仆 中对佃仆制的分析介绍 , 特别是史实层面的内容 , 基于
和火佃可互相通用 。随后 , 章有义又一一举证反驳了
刘提出的火佃与庄仆差异点 : 火佃比庄仆具备更多的 ① 《安徽史学》
1985 年第 6 期 。
人身自由 ,火佃住屋要交纳房租 , 租佃实行对分制 , 与 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
地主间没有投靠文约 。由此主张 , 火佃是庄仆的异称 ③ 《徽州社会科学》 1987 年第 4 期 。亦见氏著《明清及
之一 。在对比阅读了章 、
刘二人的论文之后 , 笔者认 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年版 。
58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

翔实的文献和田野基础 , 绝大多数已成为该领域中的 上下互动过程 。基于翔实的个案 , 作者认为 , 佃仆在控


共识 。 案中灵活机智的诉讼策略运用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表
2. 3 重开旧瓶 : 新式思路进入期 (1993 年至今) 现 ,与他们有机会外出佣工 、
经商有关 , 由此认为 , 佃仆
1990 年以后 , 佃仆制研究多年沉寂 。因为大部史 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而官方“开豁世仆”的法令
实层面已获学界认同 , 部分分歧 , 学者各持己见 , 并且 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地方宗族和基层政权为保
均有实证为基 ,在新的史料和研究思路引入之前 , 一时 有可控制的劳动人手 , 利用中央法令对开豁对象界定
似乎难以突破 。而且 ,80 年代中期以后 ,明清史研究的 的含糊 ,尽力缩小开豁范围 , 这说明了佃仆制在地方社
思路大为开拓 ,商业 、
习俗 、
法律 、
婚姻和家庭等角度大 会的根基依然牢固 。应该说 , 这几个结论在叶显恩等
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 佃仆制研究 , 也突破了以往单 学者的论著中均有反映 , 而且 , 佃仆制不适应生产力一
一的土地关系角度 ,开始被多角度地观察 。 节 ,在陈文中的论证还比较薄弱 。该文最大的贡献 , 仍
1993 年 ,经君健出版《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①, 其 在于对诉讼案件本身的详细介绍 。
中第八章“特定地区的贱民”, 专辟一节研究佃仆 。关 继陈柯云之后 ,卞利 、
韩秀桃也各自对雍正开豁世
于皖南佃仆在实际生活中的境况 , 作者鉴于前人有过 仆令进行了研究 。1997 年 ,卞利发表《清世宗开豁世仆
不少详细论述 ,仅用两页的篇幅带过 , 而用十多页着力 令在安徽的实施》③,该文三分之二篇幅论述了明清两
分析佃仆的身份地位 。相似论题 , 叶显恩已有专文 , 但 代徽州 、
宁国一带世仆的构成 、
社会地位及主仆斗争 ,
经君健采用了与叶不同的切入角度 。叶主要通过契 但作者对世仆 、
佃仆及奴仆并未作出区分 , 该文其余篇
约、
家族文书等史料 ,以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佃仆的身份 幅对雍正世仆开豁令在安徽的实施过程作了简要的提
地位 ,而经君健通过依时序考察清政府在“开豁世仆” 领 。2000 年 ,韩秀桃发表《清代例的制定与实施 —
——雍
问题上的法令变迁 ,以追随者的视角 , 分析法律意义上 正五年开豁世仆谕旨在徽州 、
宁国实施情况的个案分
佃仆身份的变化 。雍正五年 ( 1727 ) 、
十年 ( 1732 ) 、
乾隆 析》④,通过考察雍正开豁世仆令在雍正 、
乾隆和嘉庆
三十四年 (1769) 、
嘉庆十四年 ( 1749) 、
道光五年 ( 1825) , 三朝中的实践案例及相关律例修订 , 展示了清代国家
“开豁世仆”法令不断修正补充 ,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认 法借助律例合编 ,在实践中逐渐适应基层社会需要 , 不
定佃仆身份 。这个问题同样正是 1981 —1990 年学者们 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文中对开豁世仆令及佃仆制本身
热烈讨论 、
且未有定论的议题 。历史上 , 出于对法令操 的论述 ,直接运用了叶显恩 、
陈柯云和卞利等学者的成
作的规范 , 这一问题久争不决 。尽管清政府的中央与 果 ,没有更多的拓展 。
地方官员对此互有争议 , 但法令终究要实行 , 实行的结 1995 年 ,周绍泉在日本的《东方学报》发表《明后期
果总是表达了一个相对明确的主张 。经君健据此厘清 祁门胡姓农民家族生活状况剖析》⑤。该文所用基本
了清政府眼中佃仆法律身份标志的变化 : 有无文契始 史料即为傅衣凌 、
魏金玉和刘和惠等人已经介绍利用
终是重要的 ,当文契年久无存的情况下 , 区分原则由是 过的祁门《洪氏誊契簿》中的胡姓佃仆文书 。但是 , 这
否受豢养改变为是否具有主仆名分 , 主仆名分原则一 组文书在从屯溪流向各研究单位时被分割 , 所以原本
直到道光五年才得到正式法令的确定 。在皖南明清社 一套的契约被分藏于安徽博物馆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会的世俗眼光中 , 佃仆无疑属贱民 。但雍正五年开豁 史研究所 、 多 录了学者
经济研究所等单位 。作者细心辶
令之后 ,佃仆身份认定的不断争议 , 反映了部分佃仆获 们根据各自单位所藏而整理的契约文本 , 并补充了社
得开豁 ,而部分未获得解放的事实 。所以 , 作者得出结 科院历史所和经济所中未被披露的两份胡姓佃仆文
论 ,雍正开豁令实行以后 “佃仆分为两部分
, , 一部分同
世仆 ,对主人处于奴婢地位 , 对凡人处于贱民等级 ; 另
①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
一部分其法律身份基本上属于凡人 。因此 , 不能简单
② 收于周绍泉 、赵华富主编 《’ : 95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
地说佃仆都‘在法律上归入奴仆类’
”。这两部分佃仆
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
各自范围的大小 , 随着清廷认定标准的变化 , 互有盈
③ 收于欧阳发 、周明洁 、 施立业主编 《安徽重要历史
:
缩。
事件丛书・ 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
1995 年 ,陈柯云在“95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上提 ④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0 年第 4 期 。该文略作修订 ,
交论文《雍正五年开豁世仆谕旨在徽州实施的个案分 改标题为“清代例的制定与徽州基层社会 — ——雍正
析》②。这篇论文通过详细介绍“乾隆三十年休宁汪 、 五年开豁世仆谕旨在徽州 、 宁国实施情况的个案分
胡互控案”
和“乾隆三十九年祁门王璐控查云寿不服应 析”,作为第七章 ,编入氏著《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
役案”
的前后原委 ,展现了雍正开豁法令在地方上操作 及其解决》,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
的实态 ,以及围绕开豁对象认定标准争议的司法机关 ⑤ 《东方学报》,第 67 册 ,1995 年 。
59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1 期

书 ,将它们重新组成相对完整的一套 。作者写作该文 , 制定 ,对奴仆 、


佃仆的惩处有可能完全由家主宗族自行
主要是为了考察社会底层农民的生活状况 , 因为有关 决定并实施 。大多数进入调解程序的纠纷 , 则往往由
他们的直接史料非常之少 , 象胡氏佃仆文约这样反映 亲族成员或里长 、
老人和乡约等充当调停人 。里长 、

一个农民家族生活的成组史料 , 更是稀见珍贵 。巧合 人和乡约都是国家力量在基层的代表 。由此 , 作者认
的是 ,这套作为农民生活缩影的史料 ,恰恰又是一户佃 为 ,明代徽州民间纠纷的解决 , 由国家裁决和民间调停
仆的文约 ,所以 , 更确切地说 , 周绍泉的这篇论文剖析 配合完成 。这两种解决方式的结合点就是由老人 、

的是佃仆家族的生活状况 。作者在文中对史料进行整 长、
乡约与宗族成员共同组成的基层调解力量 , 这股力
理介绍的同时 , 也对“种主田 、
葬主山 、
住主屋”中何为 量是国家基层力量和宗族力量的糅合 。作者还专门考
佃仆主要致因作了探讨 。但作者最后的结论并未从这 察了进入官方正式诉讼程序的主仆纠纷案件 , 认为在
三条原因中选择其一 ,而是另出奇兵 ,认为农民是否沦 审理判决这些案件时 ,以裁判官员 , 而非行政官员身份
为具有一定人身依附关系的佃仆 , 主要取决于地主势 出现的知县 、
知府等地方官员 , 偏向于从情理出发 , 屈
力的强弱与否 。然而 , 作者的论证并不十分严密 。作 从于当地的佃仆制习惯做法 , 因为这一地方制度关联
者认为胡氏前三世虽然种主田 、
葬主山 , 却并不是佃 着当地基本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关系 。然而 , 正是因为
仆 ,以此同时否定叶显恩和章有义两派不同的主因说 。 屈从了地方习俗 , 一些与之相关的国家法令在地方上
但是 ,胡氏前三世不是佃仆 , 完全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 不折不扣的实行也就甚感困难 。最后 , 作者对明末徽
从作者在这段文中所用的“似乎”、
“果如此”等词汇 ,也 州社会与佃仆制的关系作了一个全览式的分析 , 这部
能感觉到作者对自己的推论尚不具有十分的信心 。 分内容与全文的 主 题 —
——民 间 纠 纷 —
——关 系 并 不 密
次年 ,日本学者臼井佐知子在其《徽州文书所见有 切 ,作者的分析也大半未基于纠纷案例 , 并且基本上没
关“承继”问题》① 一文中 , 也对佃仆的投主应役文约 有超越国内叶显恩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相关论述 。
作了一些研究 。臼井氏的这篇论文 , 中心议题是徽州 80 年代学者们对火佃性质及其与佃仆关系的讨
文书所反映出来的继承现象 。作者认为 , 文书记载的 论 ,在进入 90 年代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 。1987 年
继承现象是因现实局限而与正常宗法观念存在差异的 章有义的论文《关于明清时代徽 州 火 佃 性 质 问 题 赘
继承方式 。正因为不合正常的继承秩序 , 所以需要特 言》, 反对刘重日 、
彭超等学者将火佃与庄仆分别归入
别写立文书以确保继承的合法性 。但作者对佃仆投主 “佃”
和“仆”, 坚持火佃和庄仆是同一类人群的不同称
应役文书的介绍似乎处在全文思路的岔路上 : 在文章 呼 ,都属“仆”
的性质 。为此 , 彭超于 1991 年发表《再谈
第四部分 ,作者由外子入继等承继文书 , 想到入赘和卖 火佃》③,针对章有义的意见 , 重申火佃的性质是佃而
身文书的实际结果也是保证了一个家庭的香火延续 , 非仆 。作者列举了 4 份成化至崇祯年间表明火佃与地
至此 ,作者的思路均集中于对继承问题的思考上 , 但随 主之间纯粹租佃关系的契约 , 与庄仆和地主之间约定
后 ,作者文思一转 , 论述了入赘 、
卖身实质上均是投主 有“承主劳役”内容的契约相区别 。但是 , 在章有义的
应役文书 ,并紧接分析研究了“住主屋”、
“葬主山”等其 文中也己经列举了多份明中叶以后冠名火佃 , 却有劳
他原因所致的投主 、
应役文书 , 从而转向研究与之相关 役约定的契约 。这部分例证需要刘重日 、
彭超一方作
的佃仆制度 。作者认为 , 佃仆世代相承 , 主要是因为地 出合理的解释 。对此 , 彭超提出契约中的“承主劳役”
主要以此来确保劳动力数量的稳定 , 所以 , 当佃仆有多 可以分为“乡例”
性应付和庄仆性应付两类 。“乡例”性
个儿子时 ,只要其中有继承担负佃仆应承劳役者 , 其余 应付指 ,依当地习俗 , 佃户要向地主承担部分劳役 。庄
诸子就会有一定的自由行动机会 , 比如说外出经商等 , 仆性应付是指因庄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而承担的劳
这为佃仆家庭独立经济实力的成长 , 以至最终佃仆身 役 。作者将火佃契约中的劳役约定视为“乡例”性应
份的摆脱 ,提供了机会 。 付 ,由此与庄仆划清界线 。但是 , 作者对劳役的这种区
日本的徽州研究者中 , 中岛乐章的兴趣在于民间 分较为模糊 , 没有总结出能对两种劳役进行有效辨识
纠纷 。1999 年 《东洋史研究》
, 刊发了他的专题研究《明 的标志 。从文中所列两种劳役的例证来看 , 作者只敢
末徽州的佃仆制与纷争》②。作者制表罗列了 52 例明 把写有“应前主乡例”
及类似字样的契约确认为“乡例”
末徽州的主仆纠纷 ,并依纠纷缘由进行了分类整理 , 认
为佃仆 、
奴仆与家主存在世代主仆关系的关键证据是 ① 《徽州文书 からみた「承继」について》《东洋史研
,
他们写立的应役文书和还文约 。随后 , 在依纠纷解决 究》,第 55 卷 ,第 3 号 ,1996 年 。
方式对这些案件进行了整理后 , 作者发现大多数纠纷 ② 《明末徽州 の佃仆制 と纷争》《东洋史研究》 , ,第 58
由家族和基层里甲共同调停解决 , 进入官方正式诉讼 卷 ,第 3 号 ,1999 年 。
程序的并不多 。奴仆和佃仆的惩处规定均由主人家族 ③ 《明史研究》,第 1 辑 ,黄山书社 1991 年版 。
60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

性应付 。然而 , 在学者反复利用的祁门《洪氏誊契簿》 其具有启发意义的是 ,魏金玉对佃仆制与族产 、


祠产等
中就有一份要求火佃子孙永远应付地主差役 , 且没有 宗族集体所有制联系密切的原因 , 提出了新的看法 。
任何顺应“乡例”
一类字句的契约 。作者的劳役两分说 他认为 ,佃仆会随同庄屋 、
土地的买卖转让和分家继承
在这份契约面前失去了解释力 , 只得将这份契约中的 而改换主人 , 所以 , 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分家继承 , 佃仆
火佃硬行解释为实质上的佃仆 。此外 , 彭超在论文中 的主人会越来越多 , 而每个主人占有的份额却越来越
还论证了火佃随房屋 、
田地买卖 , 是一种劳动力的转 小 ,以至于佃仆与主人之间严格的隶属关系难以维持
让 ,而非人身买卖 , 火佃与地主之间并不订立投靠文 下去 。只有把有关的土地 、
房产作为全族的共有财产 ,
约 。但是 ,在遇到个别明显反例时 , 作者均只能以契约 不再继承分割 ,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因而 , 佃仆制
中的“火佃”名实不符为由来解释 , 这部分论证显然较 与宗族集体所有制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 , 徽州宗族的
为牵强 。 发达 ,也就使得佃仆制在徽州 , 相比其他地区得以更为
继彭超之后 ,刘重日于 1997 年发表《再论“火佃”的 长久地延续 。
渊源及其性质》①,重申火佃与庄仆的性质不同 。文中 此期徽州研究的其他论著中 , 谈及佃仆制的也有
观点与作者 1982 年的旧作《火佃新探》基本相同 , 认为 一些 ,1993 年 , 高寿仙在《徽州文化》④ 一书中探讨了
典型火佃与地主是一种纯粹的租佃关系 , 但从明中叶 徽州的佃耕制度与佃仆 , 作者将佃仆与地主的关系视
开始 ,火佃为地主承担额外劳役的现象日渐增多 。不 为一种“非自由型佃耕”, 与典型佃农与地主之间只有
过 ,在《火佃新探》
一文中 , 作者明确认为火佃与佃仆之 纯粹经济关系的“自由型佃耕”相区别 。高寿仙的论证
间存在着过渡联系 , 部分破产火佃最终签订投靠文约 基本继承了叶显恩的观点 。另外 , 栾成显的《
〈成化二
而沦为佃仆 。但在该文中 , 作者为了反驳章有义 、
叶显 ⑤
十三年休宁李氏阄书〉研究》 , 文中有一小节 , 通过对
恩等学者的火佃 、
庄仆 ( 佃仆 ) 同一说 , 着力强调火佃与 照阄书上各号田土之下所载“佃人”名单与阄书最后所
庄仆之间的区别 。作者承认 “火佃的身份在明末已几
, 列佃仆名单 , 发现二者重复的只有三户 , 这表明 , 佃仆
乎沦入与佃仆无异的行列”, 然而 , 又同时强调“火佃与 和佃户在身份上并不相同 , 在当时 , 一般租佃制和佃仆
庄仆和奴仆相比 , 还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来”, 但就这一 制同时并存 。佃仆的身份与佃户有重合之处 , 在租佃
点 ,作者实际上仅提出崇祯谢氏《分析火佃合文》一份 关系中 ,佃仆与佃户相同 , 在涉及特定劳役时 , 才与佃
有力证据 。在作者的《火佃新探》, 以及其他学者的有 户明确区分开来 。与这篇论文相似 , 在介绍徽州史料
关论文中还有不少契约 , 火佃与庄仆的各种特征交织 及其他角度的明清徽州社会专题研究中 , 零星涉及佃
在一起 。对这部分契约 , 刘重日这篇论文的解释力度
还显薄弱 。相较而言 , 笔者认为刘重日的《火佃新探》
一文持论公允 , 对火佃与庄仆之间的典型区别和过渡
联系均有清楚地交代和论证 , 而《再论“火佃”的渊源及
其性质》
为反对不同意见 , 刻意强调火佃与庄仆之间的
区别 ,立论反而失之偏执 。
1999 年 6 月 ,魏金玉在“
‘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暨
庆贺李文治先生九十寿辰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明
清时代皖南火佃考 —
——为祝贺李文治先生九十寿辰而
作》②,并在会上作了题为《我对明清租佃关系的认识》
① 《明史研究》,第 5 辑 ,黄山书社 1997 年版 。该文新
③的发言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魏金玉在佃仆制以及
近被收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 《古史文存》
: ( 明清
明清租佃关系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总结 。作者把佃仆
卷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该文承南
制放在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关系的整个发展进程中进行
京大学范金民教授和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惠助而
考察 ,认为具有严格隶属关系范畴的佃仆制 , 与摆脱了
得见 ,谨致谢意 。
严格隶属关系的分成租 、
定额租制度 , 以及佃农必须支
② ③《“中国封建地主经济” 暨庆贺李文治先生九十寿
付代价获得佃权的永佃制 、
押租制 , 依次代表了明清时 辰专辑》《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99 年增刊 。
期封建租佃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明清时代的佃仆 , ④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
正处在严格隶属关系向自由租佃关系过渡的阶段 , 兼 ⑤ 收于朱诚如 、王天有主编 《 : 明清论丛》, 第 2 辑 , 紫
有两者的特点 ,具有两重性 。需要注意 , 作者认为佃仆 禁城出版社 2001 年版 。作者称这份文书“迄今未
制有着严格隶属关系的特征 , 是在明清租佃制度的范 被学者研究利用”,其实 ,在刘重日 、 曹贵林 1981 年
围内相对而言 , 并不与典型的奴隶制度进行比较 。尤 发表的《明代徽州庄仆制研究》 中已有多处引用 。
61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1 期

仆制的相信还有不少 ①。 被世俗视为贱民 , 并且 , 章反对佃田是形成佃仆的主


80 年代的佃仆制研究 , 偏重于从土地关系角度入 因 ,认为仅部分佃仆佃种田地 , 因而 , 他将佃仆与佃农
手 ,并对少数几个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 。90 年代以后 , 严格地区分开来 。叶显恩等人形成“佃农说”, 大体发
佃仆制研究的角度趋向于多样化 , 学者往往从自己专 端于两条思路 :1 、
他们把奴仆的标志严格理解为有卖
长的研究方向入手 ,别开生面地展开对佃仆制的探讨 , 身契约或同类文书 ,如婚书等 , 奴仆必须是完全的人身
如经君健从法律身份角度 、
陈柯云从主仆诉讼角度 、
臼 依附关系 。而佃农因为不拥有土地所有权 , 在租佃关
井佐知子从家族关系角度 、
中岛乐章从民间纠纷角度 , 系达成时经常处于劣势而被附上一些具有人身束缚意
展示了多个以往未被学者深究的侧面 。但相对而言 , 义的劳役 。这是历史的事实 , 由此影响到这些学者将
学者们集中于某一议题的讨论也减少了 。 佃农的范围扩展至整个不完全人身依附领域 。在这个
区间内滑动的佃仆 , 因而顺理成章地被纳入佃农范畴
二、
议题评述 内 。但回过头来一想 , 在叶显恩等人的这个佃农 、
奴仆
综观 60 年代以来的佃仆制研究 , 通过多位学者的 两分框架中 , 佃农和奴仆各自的逻辑范围大小其实并
勤勉努力 , 佃仆制的基本面貌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尤 不平等 : 佃农包括了无人身依附和半人身依附 , 奴仆仅
为可贵的是 ,所有学者都采用了严谨的实证方法 , 以契 包括完全人身依附 。2 、
叶显恩 、
刘和惠认为佃仆住主
约、
家族文书 、
地方史志 、
刑科题本以及其他常规历史 屋、
葬主山主要是由于种主田 。刘重日 、
曹贵林认为佃
文献为基本史料 ,并结合徽州当地的实地考察 , 以新资 仆来自于受地主约束日益增大的火佃 , 直至签订投靠
料的不断发现整理 ,推动了对佃仆制认识的不断深入 。 文约 ,因而他们主张佃仆脱胎于佃农 , 与佃农有更近的
因为有实证为基础 ,史实层面的内容 , 几乎都获得了参 亲缘关系 。学界想把佃仆归到“佃农”或是“奴仆”, 最
与学者的认同 。这为进一步的分析搭建了扎实的史实 初仅仅是从人身依附程度入手 。但由于佃农 、
奴仆这
平台 。而各方的分歧 , 一部分是出于对史料分类和读 两个概念在经济上也具有各自的意义 , 由此影响到学
解的差异 ,一部分是由于从片面史料推出了片面的观 者在区分佃农与奴仆时 , 夹杂进了劳动内容等其他区
点 ,忽视了不同现象的并存 。 分标准 。多重区分指标的杂糅 , 使得区分结果更显分
史实方面的共识 ,叶显恩 、
魏金玉等先生的论著均 歧而难以进行科学平等的比较 。也许 , 将事实的中间
是极好的读本 , 此处不再絮列 。本文拟对各方学者因 状态硬是塞进人造的两分框架 , 本身便是研究逻辑的
分歧讨论而形成的几个议题加以评述 , 以期对佃仆制 倒错和研究方向的迷失 。认识到佃仆的人身依附程度
研究历史的内在机理有一清楚的展示 。
议题 1 :是佃农 ,还是奴仆 ? 佃仆的阶层归属问题 ① 如日本学者寺田隆信的《雍正帝 の贱民开放令 につ
典型的佃农被理解为与地主是纯粹的土地租佃关 いて》《 ( 东洋史研究》,第 18 卷 , 第 3 号 ,1959 年 10
系 ,双方除了对土地上的生产收获事先有约定 , 形成一 月 。南炳文中译 ,收于刘俊文主编 《日本学者研究 :
定约束力外 , 地主对佃农的其他人身自由不具有束缚 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 6 卷明清 , 中华书局 1993 年
关系 ,佃农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常以一纸土地租佃文书 版。 ) 涉及了贱民开豁令对徽州佃仆制的冲击 。李
为证 。典型的奴仆则被理解为生产 、
生活各方面人身 仲谋编著《徽州文化综览》(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自由完全受束缚于主家 , 奴仆与主家之间的关系常以 年版) 辟有一节讨论佃耕和佃仆 ,其观点基本来自
一纸卖身契约为据 。佃农和奴仆在人身依附意义上 , 高寿仙《徽州文化》中的相关章节 。其余零星侧面
涉及徽州佃仆制的大量论著 ,如卞利的《明代徽州
可以被视为两极 。佃仆的人身依附程度 , 就居于这两
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 ( 历史研究》2000 年第 1
极之间 。这一点 ,实际上所有的学者都持相同的意见 。
期) 、 张研的《对 19 世纪中期以前安徽佃农经济的
但是 ,各方面的史料表明 , 佃仆与主家之间的约定非常
考察》《 ( 清史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 等等 , 因研究重
多样 ,不同的约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人身依附 。在佃
点不在佃仆制 ,对佃仆的看法基本直接来源于叶显
奴仆两分法的研究框架中 ②, 这两极之间滑动的佃
农、
恩等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 ,兹不赘述 。
仆到底偏向于哪一极 , 各方学者依据自己所观察及理 ② 傅衣凌 、 叶显恩和刘和惠等学者的论文中也有“农
解的人身依附程度高低 , 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 分歧就此 奴制” 印记这样一种提法 。但佃农 、 农奴 、
奴仆三分
产生 。 研究框架中 ,农奴与左右两极的界线也暧昧不明 。
大体而言 , 章有义坚持佃仆属于奴仆阶层 , 叶显 农奴 ,大体还是被认为佃农和奴仆之间的一种中间
恩、
魏金玉 、
刘重日 、
曹贵林 、
刘和惠等人倾向于属佃 形态 ,所以 ,即便是引入农奴的三分法 ,本质上还是
农 。属佃农的意见在人数上占上风 。章有义持“奴仆 两分的研究框架 , 它不过是两分法的一个变体而
说”,主要着眼于佃仆与奴仆一样 , 深受人身束缚 , 并都 已。
62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

介于典型佃农和典型奴仆之间 , 实际已经是一个令人 来维护 、


加强原有的依附关系 。这些增加的要求 , 可以
满意的研究结果 。 是租金 ( 实物租或货币租 ) , 也可以是劳役 ( 生产性劳役
议题 2 :土地租佃是不是佃仆地位形成的主因 ? 或非生产性劳役) 。但是 , 增加的租金往往混同于原有
明清时代 ,在徽州民间印象中 ,佃仆就是“种主田 、 的土地租金内 , 区分不易 。同时 , 在明清农村 , 已经不
葬主山 、
住主屋”之人 , 但这三条与其说是判定佃仆身 采用公田的方式直接为地主耕种其个人直属土地 , 增
份的标准 , 不如说是对佃仆生活面貌的总结 。对既有 加的生产性劳役也难以与佃户原有的生产活动相区
事物进行特征总结和利用特征标志判定事物性质 , 是 分 ,所以 ,非生产性劳役就成为增加的人身束缚关系的
两个正好相反的推理方向 。所以 , 无论是执行“开豁世 最合适代表物 。从大量徽州佃仆文约来看 , 情况正是
仆”
令的清廷地方官员 ,还是 20 世纪下半叶 , 研究佃仆 如此 。于是 ,问题就转化为主要是何种原因使农民被
制的学者 ,当以这三条民间说法为标准认定佃仆身份 迫接受非生产性劳役 。综观各位学者的论著 , 他们大
时 ,都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这三条 , 是并列的关系 , 还 抵也是力图寻找非生产性劳役的主要致因 。而问题就
是选择的关系 ? 这三条的地位平等吗 ? 是否有一条的 出在学者对“主要”一词的理解上 。叶显恩 、
刘重日等
确认 ,就自然包含了另两条的发生 ? 倾向于将“主要”
理解为数量上的多数 。“种主田 、
葬主
在此问题上 , 首先形成了两派相反的观点 。章有 山、
住主屋”
三种土地利用方式 , 种主田当然占多数 , 就
义、
彭超认为主仆关系和应役义务的形成 , 并非以租佃 是在章有义的文中 ,也承认“大多数庄仆或多或少耕了
关系为前提 。租田往往另立租约 , 其中仅仅规定交租 庄主的一些土地”。刘重日还通过考察火佃向佃仆的
事项 ,不载任何应役条件 , 从租约内容丝毫看不出立约 转变 ,完成了因租佃而致非生产性劳役的实证 。而章
人的庄仆身份 。章甚至认为耕种土地 , 应同“听主使 有义等人将“主要”
理解为在因果关系上直接导致非生
役”
并列 ,是应役事项之一 , 而不是服役的起因和根据 。 产性劳役的关键性事件 。显然 , 在大量文约中可以见
虽有佃仆之称 , 实际可以说是由仆而佃 , 并非由佃而 到“葬主山”、
“住主屋”往往直接导致非生产性劳役的
仆 。如果仅仅是佃种主田 ,还不能沦为庄仆 。叶显恩 、 约定 。且魏金玉 、
刘和惠文已经证明 , 佃仆的租佃契约
刘重日 、
曹贵林的观点则正与章相反 , 他们认为正是由 中并没有表明主仆关系的约定 , 与一般佃农的租佃契
于地主掌握了对土地的控制权 , 才有可能勒迫农民成 约完全相同 。就是在刘重日的《火佃新探》一文中 , 他
为佃仆 。在“种主田 、
葬主山 、
住主屋”三者中 , 佃田当 也已经表明佃仆与火佃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有投靠文
是农民沦为佃仆 , 亦即主仆名分形成的主要原因 。除 书 。从大量契约中可以看到 , 所谓投靠文书同时也就
了这两派外 , 还有两派近似“折中”的意见 , 但细细体 是约定由“葬主山”
或“住主屋”而致非生产性劳役的一
味 ,仍有各自的倾向 。刘和惠认为 , 从形式上看 “住主
, 纸契约 。
屋”
和“葬主山”是由佃而仆 , 身受租佃 、
劳役双重剥削 总之 ,学者们在这一议题上的分歧 , 是出于各自对
的关键所在 。但是 ,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仍然是前提 “主因”一词的不同理解 。双方提出了自己的实证依

条件 ,因为没有土地耕种 , 佃仆在一个地方就不可能长 据 ,只要史料本身没有失实 , 证明过程符合逻辑 , 我们


期生活下去 。可见 ,刘和惠的观点偏向于叶显恩一方 。 就不能随便加以否定 。比较而言 , 叶一方的观点除了

另外 ,魏金玉认为从佃仆出立的租田文约 , 根本无法判 从数量多数着眼外 , 还带有对此议题进行终极追索的

断立约人的佃仆身份 , 因为文约内容本身并不表示主 意味 ,对地主的任何依附正是由于唯独地主占有土地 ,

佃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隶属关系 。傅衣凌 、
杨国桢 、
居 不得不向其租用 。而章一方的观点着眼于因果链条上

蜜、
冈野昌子针对叶显恩一书的书评中 , 都对土地租佃 最近的一环 。笔者个人相对倾向于章一方的观点 。毕

是佃仆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提出了质疑 。他们没有直接 竟 ,土地租佃这一原因 , 不能准确区分出负有同样劳役


的一部分佃农与佃仆 。对于佃仆的土地租佃文书中 ,
的论证 ,但可看出较为倾向于章有义一说 。
为何没有劳役规定 ,而与一般租佃文书相同 , 叶认为是
“种主田 、
葬主山 、
住主屋”,田地 、
坟地 、
屋基 , 用的
“被省略了”①,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更何况 , 确实
都是地主的土地 。之所以要用地主的土地 , 是因为没
有仅仅因为“住主屋”或“葬主山”而沦为佃仆的现象 ,
有自己的土地 , 也没有可以自然获取所有权的无主土
这都是叶一方的观点所无法涵盖的 。
地 。因此 , 土地是一种掌握在地主手中的稀缺资源 。
议题 3 :佃仆 、
庄仆 、
火佃 、
世仆 ……所指同一吗 ?
利用他人的土地 , 必定会对他们产生一种依附性 。在
佃仆 、
庄仆 、
山仆 、
地仆 、
世仆 、
奴仆 、
屋仆 、
火 ( 伙)
此意义上 ,佃农对地主显然也有依附性 , 但纯粹意义上
佃、
庄佃 、
住佃 、
庄人 、
细民 、
伴当 ,这些相似称呼的所指
的佃农 ,对地主只有经济上的依附性 , 而无人身上的依
附性 。但因为地主一方独占了土地这一稀缺资源 , 所
以他有资本向使用其土地者提出更多的人身依附要求 ① 叶显恩 《释
: “火佃”
》《中国史研究》
, 1982 年第 3 期 。
63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 2006 年第 1 期

同一吗 ? 佃仆制研究起步时 , 学者们将他们视为同一 群的区别 , 就没有抓到这一层面中区别的核心 —


——人
类人群的异称 。但随着契约等文书史料的不断整理解 身依附关系 , 区分结果自然会有漏洞 。明显的一个反
读 ,学者们发现这些称呼的所指之间还有着或大或小 例 ,既然奴仆的人身完全依附于地主 , 地主就可以根据
的差别 。于是 ,在 80 年代上半期的佃仆制研究高潮中 , 自己的需要命令奴仆从事各类劳动 , 家内家务 、
耕种田
对相似称呼具体所指的分析和比较 , 也成为学者们讨 地 ,甚至外出经商 。以劳动内容作为区分标准 , 在奴仆
论的一个重点 。 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 。
既然学者们是从契约等史料的阅读中觉察出这些 笔者认为 , 既然直接从纷繁芜杂的史料中理顺各
称呼的差别 , 那么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最初是依据什 名称之间的关系显得较为困难 , 不妨尝试对各称呼进
么理由 ,将这些称呼作为同一人群的异称 。 行语素分析 ,并与史料参证相结合的方法 。
通过阅读 60 年代和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的佃仆 汉语有个特性 , 一个语素大多是一个单字 。词语
制研究论文 ,能够看到学者们将这些称呼归并为一类 , 一般由几个语素合成 , 这一特性在古汉语中表现得更
大体基于三种方式 :1 、
由佃仆或庄仆这两个基本称呼 为明显 。所以 , 可以先把佃仆的相似称呼分解成各个
出发 ,大量阅读史料 , 尤其是各种契约 , 形成佃仆或庄 单字 ,主要有以下几个 : 佃 、
庄、仆、
火 ( 伙) 、
地、世、
奴、
仆的基本印象 ,然后 ,将史料中符合这些基本印象的人 屋、
人、山、
住 。这些单字所传达的信息侧重点各有不
群称呼作为庄仆或佃仆的同义语 ;2 、
根据清廷“开豁世 同 ,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 : 佃 、
仆、奴、
人 。这四
仆”
法令及相关文献记载中所提到的庄仆或佃仆同义 个字主要用于表达身份信息 。佃 , 强调佃农身份 , 偏重
语 ;3 、
依据实地调查 、
访问座谈 , 得到徽州当地乡民印 于农业劳动 。仆 ,表明其为提供劳役者 , 并且偏重于非
象中对这类人群的不同称呼 。 农业劳动 。奴 ,强调人身完全依附于他人者 。人 ,这是
那么 ,此后学者又是如何咀嚼出这些称呼间的不 一个通称 ,需与其他字配合表达意义 。第二类 : 佃 。佃
同呢 ? 在通读了 80 年代上半期的佃仆制研究论文后 , 既可以表身份 , 已归于第一类 , 也可以表经营关系 , 租
同样可以看到三种思路 :1 、
从已知的同类称呼出发 ,细 佃 ,并偏重于农业用地的租佃 , 故单列一类 。第三类 :
读各个称呼名义下的契约 , 发现其中存在部分契约内 庄、
屋、住 。这三个字表达了居住信息 。因为特别强调
容与研究所得的庄仆或佃仆基本面貌有不同之处 , 从 了居住 ,所以暗示了是定居 。庄 、
屋二字还点出了居住
而将其区分开来 ,进而否定佃仆或庄仆有那一个异称 ; 地点 ,暗示了与地主的别居 。从徽州佃仆制的一些情
2、
因为诉讼 ,尤其是开豁令引发的身份确认问题 ,历史 况看 ,庄 、
屋与一定的地块联系在一起 , 如田地 、
山场 、
上官方曾针对个别案件 , 或以谳狱判词 、
或以通行法令 坟地等 ,所以这几个表居住的字又暗含了一些劳动内
的方式 ,提出过形形色色的确认标准 , 有的研究者就直 容 ,耕种或其他劳役 。其中 , 劳役的意味相对重一些 ,
接运用这些官方标准 , 认为被官方排除在外的就不是 因为已另有“佃”专门表达耕种劳动 。第四类 : 地 、
山。
佃仆或庄仆 ;3 、
研究者根据一些自创的标准 ,如劳动内 表示劳动对象 , 田地经营或山场经营 , 因坟地多在山
容等 ,对这些称呼重新进行区别分类 , 认为有些称呼与 上 ,山也包含了坟地管理 。第五类 : 火 ( 伙 ) 。该字表示
佃仆 、
庄仆并非同类 。 经营方式 , 合伙的意思 。第六类 : 世 。强调了世袭 , 世
但是 ,这三条思路 ,均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条思 代承担 ,表明了一种人身依附 。
路的逻辑有瑕疵 。须知佃仆可以被称为 △△, 但是叫 再来看那些称呼 ,佃仆 、
庄仆 、
山仆 、
地仆 、
世仆 、

△△的不一定都是佃仆 。根据 △△名下的个别契约与 仆、
屋仆 、
火 ( 伙) 佃 、
庄佃 、
住佃 、
庄人 ,几乎都是偏正结

佃仆形象不合 , 进而否定 △△都不是佃仆 , 犯了“以偏 构的词语 。后面一个语素是中心语素 , 表身份 。因而

概全”
的错误 。第二条思路直接取用历史上官方曾经 这个位置全由上面分类的第一类单字充当 。除了“人”

提出过的个别标准 。但问题在于 , 历史上官方就一直 是一个通称 , 佃 、


仆、奴三字所表达的人身依附关系程

为身份认定标准而争论不休 , 多次修改补充 , 最终虽然 度由弱到强 。因此 ,根据这个中心语素 , 着眼于人身依

有司法操作上的定论 , 却没有学理上的定论 。现代学 附程度 ,可把那些称呼分为佃系 、


仆系 、
奴系三类 。

者对佃仆身份问题的讨论 , 可以看作对这一问题在学 过去的佃仆制研究 , 已经把奴系称呼和佃仆清楚

理讨论上的继续 。所以 , 研究者直接套用任何一个历 地区分开来 ,一般已经不引起混淆 。所以 , 上面的称呼


中 ,除奴仆外 ,已经没有其他明显的奴系词 。
史上的官方标准 ,在学理上都是片面的 。因而 , 取用这
佃、
仆二字 , 最初似乎更偏重于劳动内容的区分 ,
条思路亦有缺陷 ,毕竟 , 现代研究者的目的不是为司法
实践张本 , 而是学理上的澄清 。第三条思路在逻辑上
并无问题 。劳动内容等标准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佃仆
是合适的 ,但若是研究者试图将其用于佃仆与其他人
64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 ・

佃为农业劳动 , 仆为非农业劳役 ①, 历史事实又表明 , 的一点分析 , 只是想令我们对相似称呼的理解思路更


非农业性劳动常加在佃农身上 , 以示额外的人身依附 , 加清晰一点罢了 。
所以 ,仆的人身依附程度大体而言高于佃 。因而 , 仆系
称呼基本上对应了人身依附程度介于佃农和奴仆之间
三、
总结和展望
的整个佃仆人群 。依据仆系称呼前一个修饰语素的含 以上 ,笔者通过“研究系年”和“议题评述”两种方
义 ,又可将这类人群加以细分 。其中 , 佃仆以土地耕种 式 ,整理回顾了从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的徽州佃仆制研
为主要经营活动 。按农业用地的不同 , 佃仆又可分为 究 ,以期对以往的研究论著有一全面的罗列 , 并对过去
地仆 、
山仆 ,分别侧重经营田地和山场 。庄仆 、
屋仆 , 大 的研究思路有一清晰的展现 。从一开始 , 徽州佃仆制
体是因“住主屋”
而成的佃仆 , 以劳役为主要服务方式 , 研究就特别注重实证的方法 , 利用契约 、
家谱等文献 ,
当然不排除也可能佃种田地 。比较特殊的是“世仆”, 展现徽州佃仆制的基本面貌 。这一良好取向令各家在
因为特别强调了“世代承袭”这一人身依附特征 “
, 世 史料层面上的成果绝大多数能被得到互相认同 , 从而 ,
仆”
既包括佃仆 , 也包括奴仆 , 在此意义上 , 横跨“奴”、 共同推进研究的进步 。80 年代上半期的学术争论 , 即
“仆”
二系 。需要说明的是 , 这里对佃仆人群的细分 , 并 大体建立在一个学界共同认可的史料平台之上 , 因而
非是严格按照一个分类标准 , 因为那些修饰语素并不 此期研究能腾出更多精力投入于学术性的思考 , 对佃
出于同一分类体系下 ,有的偏重劳动内容 , 有的偏重居 仆的阶层归属 ,佃仆的形成主因 , 以及佃仆与其他相似
住地点 ,在这里 , 只能根据修饰语素的含义 , 大体指出 人群的细致区分等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 。虽然参与讨
其所指倾向而已 。 论的学者最终并没有在结论上达成一致 , 但在争鸣过
佃系称呼 ,基本指向佃农 。比较特殊的是庄佃 , 徽 程中 ,更多关于佃仆制的史料得到披露和细致的剖析 ,
州的《黟县志》中载有 “
: 族居者曰村 , 其系属于村者曰 不少细节在学术诘难中得到澄清 。90 年代以后 , 学者
”② 可见 ,在当地人的意识中 , 村是大家族的聚居
庄。 们开始突破土地关系的单一视角 , 结合自己的学术专
地 ,庄坐落于田头 、
山沟 , 是从属于村的居民点 。庄内 长 ,从法律身份 、
民间纠纷和家族关系等角度入手 , 展
部分房屋由村内主家出资兴建 “
, 住主屋”者为佃仆 。 示了一个多角度视野下的佃仆制形象 。通过认识视角
但与地主仅有租佃关系的佃农 , 也大多在位于田头 、
山 的多样化来推动对佃仆制研究的深入 ,这与 80 年代各
沟的庄内定居 。因而 ,强调居住地点的“庄佃”, 指向佃 方学者围绕少数议题反复讨论 , 推进认识深度的研究
农和佃仆的可能性均有 。一部分佃仆被称为火佃的原 方式又有不同 。近些年来 , 徽州史料的大量披露 , 以及
因 ,刘重日已详细论述 , 是因为火佃由佃农逐渐转变为 政治 、
经济 、
社会和法律等专门学科思维工具的进步 ,
佃仆 ,而沿用了原有的称呼 。 均为佃仆制研究旧议题的深入和新角度的开辟提供了
总之 ,在称呼问题上 , 笔者认为 , 仆系称呼大体对 良好的条件 。以视野拓展推动研究深入的趋势 , 相信
应了佃仆人群 。仆系称呼中的不同名称 , 反映了佃仆 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下去 。
中的不同类型 。佃系 、
奴系称呼也大都指代了各自的 作者简介 : 邹怡 ( 1980 — ) , 男 , 浙江海宁
对应人群 。但是 , 如果佃系名称中使用的修饰语素可 人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
以理解为“住主屋”一类明显佃仆特征时 , 该称呼也可
责任编辑 : 陈  瑞
被借用为佃仆的称呼 ,从而在意义上横跨“佃”、
“仆”二
系 。另外 ,因为佃农可因签订投靠文契而沦为佃仆 , 奴
仆可因主人释放而被解放为佃仆 , 出于习惯及方便 , 原
有明确的佃系或奴系称呼也会被沿用到对佃仆的称呼
中去 。所以 ,对于字面上的佃系或奴系称呼 , 我们尤其
需要根据具体史料情境来判断其具体所指 。此外 , 伴
当、
细民 ,单从组成语素来看 , 一时难以归入佃系 、
仆系
或奴系 。考其意义 , 均侧重于表示人的依附身份和卑
贱地位 ,所以有主仆名分的佃仆和奴仆都会被包括在
内 。前揭傅衣凌的《伴当小考》也从史料出发 , 直接说 ① 正因为如此 “奴仆”, 一词中表身份的语素为“奴”,
明了这一点 。 在意义上属奴系 。
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 , 受时代 、
地域 、
甚至偶然事 ② 嘉庆《黟县志》 卷 2《都图》“中国地方志丛书・
, 安徽
件等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 因而不可能有具备“一言以 府县志辑”,第 56 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影印
蔽之”
功效的规律来概括佃仆的所有称呼 。笔者此处 本 ,第 55 页 。
65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