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11 期 总第 169 期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No111 Vol1169

   2005 年 11 月   
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Nov. 2005
 

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
刘  刚
(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

  摘  要 : 产业知识蕴藏于产业中不同的企业 , 构成了以产业链为纽带 、


企业为节点的知识系
统 ,研究产业链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 ,对于揭示知识在产业中的运动规律 ,建立产业自主创新机
制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基于产业链的组成和知识的特性 ,研究了产业链中不同企业
的作用 、
知识特性 、
知识转移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和创新结构 ,分析了结构
中知识社会化 、
外部化 、
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 ,并给出了建议和启示 。
关键词 : 产业链 ; 知识转移 ; 知识创新 ; 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 F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2154 ( 2005) 11 - 0013 - 05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 随着对知识研究的 识转移与创新研究目前大都以一般性的个体 、


团队
不断深化 ,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是经济活动中最重 与组织为对象 ,主要集中在一般性的理论与机制研
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转移与创新是决定经济增长与 究方面 ,特定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的结构研究较少 ,特
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知识转移与创新的理论 、
方 别是基于产业链的企业知识转移与创新的研究成果
法与应用研究 ,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 不多 。鉴于此 ,本文将产业链与知识转移与创新原
注与重视 [1 - 3 ]
。Nonaka [4 ]
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 理结合起来 ,研究产业链中企业知识的特点 、
知识转
互转换的角度 , 通过对个人 、
团队和组织知识的分 移与创新结构 ,并给出结构的过程分析 。
析 ,提出了知识转移与创新的“社会化 ( S) - 外部化
一、
产业链与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 E) - 组合化 ( C) - 内部化 ( I) 模型 —SECI 模型”。
Gunnar [5 ] 将知识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 默会性 ( tacit ) ( 一) 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知识与明晰性 ( articulated) 知识 ,在此基础上 ,对组织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 [7 ] ( M E Porter ) 价值链基
内部个人之间 、
团队之间 、
个人与团队之间以及组织 础上的 、
由不同产业的企业所构成的一种空间组织
之间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做了具体阐释 。Nonaka [6 ] 在 形式 ,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的连接 ,通常是指不同
SECI 模型的基础上 , 进一步给出了隐性知识 、
显性 产业中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产业链是在企
知 识 相 互 转 移 与 生 成 的 四 种“场 ”: 起 源 场 业分工不断延伸 、
细化的驱使下 ,不同类型的价值创
(Originating Ba ) 、作 用 场 ( Interacting Ba ) 、网 络 场 造活动逐渐由传统的单个企业来完成 , 向由多个产
( Cyber Ba ) 、
练习场 ( Exercising Ba ) 。通过对上述代 业的不同企业来完成的转变过程中形成的 。
表性文献及所获得的其他文献的分析 , 我们发现知 产业链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流 、
物质流 、
资金流和

收稿日期 :2005 - 09 - 09
基金项目 :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4ZR14035)
作者简介 : 刘刚 (1963 - ) ,男 ,河南开封人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博士 。
 14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2005 年
  

知识流相互联系 、
相互依存 、
相互制约 ,其中 ,任一个 制 。纳尔逊和温特 [15 ] ( Nelson & Winter ) 提出 , 企业
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的传递和递增过程 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一定决策能力的生产者 , 是知
产生重要的影响 。 识生产和能力发展的集合 , 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限
不同的企业居于产业链中不同的位置 , 对整个 制在于知识和能力的不完全性 。上述学者的研究结
产业链的价值传递和递增的影响有很大差异 。上游 果表明 ,知识是决定企业的核心要素 ,企业可以看成
企业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 、
标准规范的 是一个知识与知识运作的集合体 , 企业所具有的知
创建者 ,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 中游企 识特性 、
知识运作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差
业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 、
产品服务的提供者 , 异 。进一步 ,对产业链中位于不同位置的企业而言 ,
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 下游企业被认 尽管各企业对产业链的影响程度不同 、
要素的密集
为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 、
产品服务的配套者 ,对整个 型也有所差异 ,但从单位要素所产生的效益 、
效率角
产业链的发展起着辅助作用 。表 1 给出了产业链中 度看 ,知识要素所具有的高生产率仍然是各企业的
上、
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 基本特征 ,知识仍然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
  表 1  产业链中上 、
中、下游企业之间的特性比较 提高的关键变量 。所不同的是 , 不同的企业具有的
知识生产率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此 ,我们将产业
企业位置 资源禀赋 赢利能力 在产业链中的作用
链中的各企业简化为具有不同知识属性的知识节
上游企业 知识密集型 强 产业链经济的引领者
点 ,各企业之间的联系看成是一种知识节点之间的
中游企业 资本密集型 中 产业链经济的促进者 知识连接 。
下游企业 劳动密集型 弱 产业链经济的辅助者 在产业链中 , 不同的企业 , 知识属性不同 , 上游
企业知识存量丰富 , 并且 , 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 ,
  ( 二) 产业链中企业的知识特征及知识转移 中游企业知识存量较为丰富 ,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关于企业的知识特征 , 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 之间无明显差异 ,下游企业具有较少的知识存量 ,而
大量研究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 。在这些理论 且显性知识多于隐性知识 。另外 , 产业链中不同企
中 ,从企业获得长期赢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角度出 业之间的知识转移也有区别 , 上游企业与中游企业
发 ,认为企业资源的差异 ,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和 之间是隐性知识显性化 、
显性知识隐性化的互为转
竞争能力 ,进而建立的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基础的核 变 ,中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是显性知识隐性化 、

[12 - 13 ] [14 ]
心竞争力理论 , 具有重要的影响 。Prahalad 性知识显性化的互为转变 , 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
进一步指出 ,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知识 ,企业 间则是知识的互为溢出与扩散 。表 2 给出了产业链
本质上是知识积累过程中拓展生产领域的一种机 中上 、
中、下游企业的知识特征及知识转移 。

  表 2   产业链中上 、
中、下游企业的知识特征及知识转移

企业位置 知识特征 上游企业 中游企业 下游企业

知识存量丰富 隐性 知 识 转 化 为 隐 性 隐性 知 识 转 化 为 显 性
知识溢出
上游企业 隐性 知 识 多 于 显 性 知 知识 知识
是知识扩散过程
识 是知识社会化过程 是知识外部化过程

知识存量比较丰富 显性 知 识 转 化 为 隐 性 显性 知 识 转 化 为 显 性 显性 知 识 转 化 为 隐 性
中游企业 隐性 知 识 约 等 于 显 性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是知识内部化过程 是知识组合化过程 是知识内部化过程

知识存量欠丰富 隐性 知 识 转 化 为 显 性 隐性 知 识 转 化 为 隐 性
知识溢出
下游企业 隐性 知 识 少 于 显 性 知 知识 知识
是知识扩散过程
识 是知识外部化过程 是知识社会化过程
第 11 期 刘刚 : 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 15  
  

间 ,是中游企业内部在接受上游企业知识的基础上 ,
二、
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
通过中游企业内部的消化 、
吸收并与企业本身的知
( 一) 产业链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 识进行广泛的整合 , 生成可为本企业利用的知识的
根据产业链中上 、
中、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 , 我 过程 。
们可以看到 ,在产业链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的知识转 4.“内部化”
过程 。
“内部化”
发生在中游企业与
移与创新结构 ( SECI) , 一个是由上游企业与中游企 上游企业之间 ,是中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知识创新思
业构成的 SECI 结构 ,另一个是由中游企业和下游企 想、
成果应用的反馈 , 通过这种反馈 , 上游企业获得
业构成的 SECI 结构 。两个 SECI 结构相互作用 、
相 中游企业的应用性知识 , 并与中游企业构成知识转
互依存 、
相互影响 ,上游企业充当了产业链经济增长 移与创新的循环结构 。
的发动机 ,并通过知识转移活动 , 带动着中游企业 ; 中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构成的 SECI 结构 ,具有以
中游企业在上游企业的推动下 , 除了自身在不断地 下特点 :
运动与发展外 ,还充当了“二传手”
的作用 ,将来自上 1.“内部化”
过程 。
“内部化”
是在中游企业与下
游企业的知识创新传递给下游企业 ; 下游企业是上 、 游企业之间 ,是中游企业将消化 、
吸收 、
整合后的言
中游企业知识的接受者 , 本身很少有知识创新的活 传性知识 ,提供给下游企业 ,使之掌握上游企业知识
动 ,主要是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广泛的传播
创新思想和中游企业知识生产要求的过程 。
和扩散 。图 1 给出了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
2.“社会化”
过程 。
“社会化”
发生在下游企业之
结构 。
间 ,是下游企业在接受到来自中游企业的知识之后 ,
所进行的理解和相互之间的交流 , 是下游企业之间
的知识分享与传递 。
3.“外部化”
过程 。
“外部化”
发生在下游企业和
中游企业之间 ,是下游企业在理解 、
掌握知识的基础
上 ,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的特征 ,对接受知识的综合思
图 1  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
考 ,是对来自中游企业知识的一种应用反馈 ,通过这
  ( 二) 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分析 种反馈构成了该轮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循环结构 。
从总体上看 ,产业链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是 上述七个环节 、
两个 SECI 结构的多次循环 , 螺
一个“社会化 - 外部化 - 组合化 - 内部化 ( SECI) ”的 旋式上升 ,共同组成了产业链知识转移和创新的动
双循环结构 , 双循环结构以中游企业的知识“组合 态转化过程 。
化”
为纽带连接起来 。其中 ,上游企业与中游企业构
三、
产业链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所带来的启示
成的 SECI 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
1.“社会化”
过程 。
“社会化”
发生在上游企业之 产业链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双 SECI 结构的建立 ,
间 ,是上游企业之间的一种知识共享过程 ,这个共享 为促进知识转移与创新活动的开展 , 制定产业知识
过程是通过观察 、
座谈 、
研讨及思路上的模仿 、
操作 转移与创新的对策和措施 , 提供了新的启示 。具体
上的示范 、
形体上展示等途径来完成的 ,是知识创新 而言 ,可以有以下五个方面 :
的初始环节和知识成果形成的萌芽阶段 。 ( 一) 知识共享是保证
2.“外部化”
过程 。
“外部化”
发生在上游企业与 知识共享是产业链知识运行的基本支撑 ,并且 ,
中游之间 ,是上游企业将初期的知识成果 ,转化为可 在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的两端 , 即知识转移与创新
以言传的知识 ,如方案 、
规则 、
标准 、
模型等 , 并转移 的源头和终端的“社会化”过程 , 实质上就是知识共
给中游企业 ,是将隐性知识与特定的生产流程进行 享 ,知识共享成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 ,在
结合 ,并使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 产业链中 ,应汇同产业链中企业 ,建立知识共享的平
3.“组合化”
过程 。
“组合化”
发生在中游企业之 台与机制 ,促进源头创新和创新成果的有效应用 。
 16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2005 年
  
( 二) 知识学习是核心 产业链条 ,细化产业分工 , 增加各环节附加值 , 是提
在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中 ,对各企业而言 ,企业 高产业链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
自身的学习能力 、
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 ,是企业能否 面 ,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知识转移与创新是
在知识转化中获得知识 、
应用知识 ,并进行下一轮知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也为人们所共识 。因此 ,本文将
识转化的基础 ,每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 ,都应是产业 二者结合 ,研究产业链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 ,期望
链上的学习型组织 , 应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学习机 能从源头处探索产业经济的发展问题 , 为进一步提
制 ,以不断增加知识积累 ,加快产业链知识转移与创 升产业经济发展水平 ,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
新过程 ,提高产业链的知识含量 。
( 三) 知识沟通是基础 参考文献 :
在知识转化中 ,沟通是一个基础 ,也是知识共享 [1 ] D Coe , E Helpman , E Hoffmaister. North - South R&D

的必备条件之一 ,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沟通就 spillovers [J ] . The Economic Journal , 1997 , ( 107 ) : 134 ~

不会有知识转移 , 更不会有知识创新 。综观产业链 149.


[2 ] 王众托 . 知识系统工程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4.
知识转化的每一个环节 , 实质上都是知识沟通的过
[3 ] 余光胜 . 企业发展的知识分析 [M] . 上海 : 上海财经大学
程 ,通过沟通 ,知识得以传递 、
延伸 、
补充 、
完善和应
出版社 ,2000.
用 ,沟通既包括有形的 、
客观的方式 ,也包括无形的 、
[ 4 ] I Nonaka.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 J ] . Harvard
主观的方式 。为了保证沟通效率 , 产业链必须创建 Business Review ,1991 , (11 - 12) :96~104.
和谐的沟通环境 , 拓宽沟通方式 , 疏导沟通渠道 , 确 [5 ] H Gunnar.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 -
保渠道的畅通 。 Form Corporation [J ] .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 1994 ,
( 四) 组合是关键 (15) :73~90.
知识组合是将获取的知识与自身的知识进行综 [6 ] I Nonaka. The Concept of “Ba ”: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合的过程 ,是系统创新 、
集成创新的来源 ,通过组合 , Knowledge Creation [ J ]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

源头创新能够被转化为可以应用的技术规范 、
技术 1998 , 40 (3) : 40~54.
[7 ] 迈克尔 . 波特 . 国家竞争优势 ( 中译本 ) [M] . 北京 : 华夏出
方案 、
技术标准 ,使知识创新得到深化 。从图 1 的结
版社 ,2002.
构看 “组合化”
, 是产业链中两个 SECI 循环的纽带和
[8 ]郭克莎 . 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J ] . 中国工
桥梁 ,关系到两个 SECI 循环的运作 , 是产业链的关
业经济 ,2003 , (2) :5~14.
键环节 。中游企业应高度重视知识的“组合化”, 建
[9 ]吕政 .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讨 [J ]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立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 , 促使知识成果 2003 , (2) :3~10.
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10 ] 金碚 . 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 [J ] . 中国工业经
( 五) 网络是工具 济 ,2004 , (7) :5~13.
产业链中各企业的看见分布 , 包括分散式的区 [11 ] 文嫣 ,曾刚 .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 —地
域分布和集中式的簇群分布两种基本形式 。为实现 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研究 [J ] .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 ( 6) :
产业链的知识共享 、
知识学习 、
知识沟通和知识组 36~42.

合 ,必须设计和建立产业链中各企业之间 、
企业内部 [ 12 ]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 . Journal of Management , 1991 ,17 ( 1 ) : 99 ~
的知识转移 、
知识传播网络 ,这种网络可以是文件分
120.
发网 、
联席会议网 、
资源共享网 、
信息发布网等 ,以确
[13 ]Rumelt R P. 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 , in R B
保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快速 、
及时和全面 。
Lamb (ed. )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D ]. Englewood

四、
结语 Cliffs , NJ : Prentice - Hall , 1984.
[14 ] Prahalad C K and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产业链是一种新的产业经济研究视角 , 已受到 Corporation[J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0 , 66 (5/ 6) :
理论界 、
企业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越来越多的专 79~91.
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认为 ,通过产业链整合 ,拉长 [15 ] 纳尔逊 , 温特 . 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 M] . 北京 : 商务
第 11 期 刘刚 : 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 17  
  
印书馆 , 1997.

Structure of Knowledge Transitions and Innovations Based on an Industrial Chain


LIU Gang
(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hanghai 200237 , China)

  Abstract : Industrial knowledge consists in various enterprises of an industry , and makes up a knowledge system with the ligament of an
industrial chain and nodes of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es on the structures of knowledge transitions and innovations of in an industrial chain are
important in theories and realities , and are useful to reveal the moving laws of knowledge and to establish the self - innovation mechanisms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 we firstly research the effects ,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knowledge transitions of various enterprises in an
industrial chain. Secondly , we present the structures of knowledge transition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 and study the
socialization , externalization , composition , internal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structure. Lastly , we give the suggestions and revelations.
Key words : industrial chain ; knowledge transition ; knowledge innov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 责任编辑  毕开凤)

( 上接第 12 页) [4 ]Schelling T. C. .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M] . MA , Cambridge :

参考文献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60.

[1 ]Aumann R. J . . Acceptable Points in General Cooperative n - [5 ] Schelling T. C. . Arms and Influence [ M ] . New Haven : Yale

person Games ,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Games IV [J ] . University Press , 1966.

Annals of Mathematics Study ,1959 , (40) : 287 - 324. [6 ] Schelling T. C. . 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 [ M ] . MA ,

[2 ] Aumann R. J . . Existence of Competitive Equilibria in Market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with a Continuum of Traders [J ] . Econometrica , 1966 ,(34) :3 [7 ] Zeckhauser R. . Distinguished Fellow : Reflections on Thomas

- 27. Schelling [ J ]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1989 , 3

[3 ] Aumann R. J . , M. Maschler , R. Stearns. Repeated Games ( spring) : 153 - 164.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M] . MIT Press , 1995. [8 ] 杨瑞龙 ,陈宇峰 . 2005 年克拉克奖新得主埃斯莫格卢的
学术贡献述评 [J ] . 经济学动态 ,2005 , (7) :71 - 77.

Aumann ’s and Schelling’s Contributions to Game Theory : a Survey


ZHAO Ying - jun ,CHEN Yu - feng
(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35 , China)

  Abstract : Game theory has improved economics and other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Nash , Harsanyi and Selten gave solution concepts and
insights that substantially enhanced the usefulness and predictive power of non -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Aumann and Schelling develop game
theory further , bring it to bear on major ques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 The paper surveys the main views put forward by both , especially their
argument on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 :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game theory

( 责任编辑  傅凌燕)

You might also like